楚辭補註

(重定向自楚辭補注
楚辭補注
作者:洪興祖 
《楚辭補註》十七卷,宋洪興祖撰。興祖字慶善。陸游《渭南集》有《興祖手帖跋》,稱爲洪成季慶善,未之詳也。丹陽人。政和中登上舍第。南渡後召試,授秘書省正字,歷官提點江東刑獄、知眞州、饒州。後忤秦檜,編管昭州卒。事蹟具《宋史‧儒林傳》。周麟之《海陸集》有《興祖贈直敷文閣制》,極褒其編纂之功,蓋檜死乃昭雪也。案陳振孫《書錄解題》列《補註楚辭》十七卷,《考異》一卷,稱「興祖少時,從柳展如得東坡手校十卷,凡諸本異同,皆兩出之,後又得洪玉父而下本十四五家參校,遂爲定本,始補王逸《章句》之未備者成書。又得姚廷輝本作《考異》,附古本《釋文》之後。又得歐陽永叔、孫莘老、蘇子容本於關子東、葉少協,校正以補《考異》之遺」云云。則舊本兼載《釋文》,而《考異》一卷,附之在《補註》十七卷之外。此本毎卷之末,有汲古後人毛表字奏叔依古本是正印記,而《考異》已散入各句下,未知誰所竄亂也。又目錄後有興祖附記,稱「鮑欽止云︰《辨騷》非《楚辭》本書,不當錄。班固二序,舊在《九歎》之後。今附於第一通之末」云云。此本《離騷》之末有班固二序,與所記合。而劉勰《辨騷》一篇仍列序後,亦不詳其何故。豈但言其不當錄,而未敢遽删歟?漢人註書,大抵簡質,又往往舉其訓詁,而不備列其考據。興祖是編,列逸註於前,而一一疏通證明,補註於後,於逸註多所闡發。又皆以「補曰」二字別之,使與原文不亂,亦異乎明代諸人妄改古書,恣情損益。於《楚辭》諸註之中,特爲善本,故陳振孫稱其用力之勤,而朱子作《集註》,亦多取其說云。

楚辭目録班孟堅云:始楚賢臣屈原被讒放流,作《離騷》諸賦以自傷悼。後有宋玉、唐勒之屬,慕而述之,皆以顯名。漢興,高祖王兄子濞於吳,招致天下娛游子弟,枚乘、鄒陽、嚴夫子之徒,興於文、景之際,而淮南王安都壽春,招賓客著書,而吳有嚴助、朱買臣貴顯漢朝,故世傳楚辭。
漢護左都水使者光祿大夫劉向集
後漢校書郎王逸章句一本云校書郎中。《後漢‧文苑傳》云:逸字叔師,南郡宜城人。元初中舉上計吏,爲校書郎。順帝時爲侍中。著《楚辭章句》行於世。

王逸序 班固《離騷贊序》 劉勰《辨騷》
  • 九歌第二《釋文》第三。一本《九歌》至《九思》下,皆有傳字。
東皇太一 雲中君 湘君 湘夫人 大司命 少司命 東君 河伯 山鬼 國殤 禮魂
惜誦 涉江 哀郢 抽思 懷沙 思美人 惜往日 橘頌 悲回風
初放 沈江 怨世 怨思 自悲 哀命 謬諫
匡機 通路 危俊 昭世 尊嘉 蓄英 思忠 陶壅 株昭
逢紛 離世 怨思 遠逝 惜賢 憂苦 愍命 思古 遠遊
逢尤 怨上 疾世 憫上 遭厄 悼亂 傷時 哀歲 守志
按《九章》第四,《九辯》第八,而王逸《九章》注云「皆解於《九辯》中」,知《釋文》篇第蓋舊本也,後人始以作者先後次敍之爾。鮑欽止云:《辨騷》非楚詞本書,不當録。班孟堅二序,舊在《天問》、《九歎》之後,今附于第一通之末云。

毛表跋

编辑

今世所行《楚辭》,率皆紫陽注本,而洪氏《補注》絶不復見。紫陽原本六義,比事屬辭,如堂觀庭,如掌見指,固已探古人之珠囊,爲來學之金鏡矣。然慶善少時卽得諸家善本,參較異同,後乃補王叔師《章句》之未備者而成書,其援据該博,考證詳審,名物訓詁,條析無遺。雖紫陽病其未能盡善,而當時歐陽永叔、蘇子瞻、孫莘老諸君子之是正,慶善師承其說,必無剌謬。表方舞勺,先人手《離騷》一篇教表曰︰「此楚大夫屈原所作,其言發於忠正,爲百代詞章之祖。昔人有言,《國風》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誹而不亂,若《離騷》者,可謂兼之。我之從事鉛槧,自此書昉也。小子識之。」壬寅秋,從友人齋見宋刻洪本,黯然於先人之緒言,遂借歸付梓。其《九思》一篇,晁補之以爲不類前人諸作,改入《續楚辭》,而紫陽幷謂《七諫》、《九歎》、《九懷》、《九思》平緩而不深切,盡删去之,特增賈長沙二賦,則非復舊觀矣。洪氏合新舊本爲篇第,一無去取,學者得紫陽而究其意指,更得洪氏而溯其源流,其於是書,庶無遺慽。汲古後人毛表奏叔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