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第113卷

方輿彙編 山川典 第一百十二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百十三卷
方輿彙編 山川典 第一百十四卷


考證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

 第一百十三卷目錄

 宛委山部彙考

  圖

  考

 宛委山部藝文

  登宛委山        唐宋之問

  和元微之投簡陽明洞天五十韻

               白居易

  陽明洞           前人

  陽明洞二首        元韓性

  宛委山           前人

  王笥山         明王元章

 宛委山部紀事

 東山部彙考

  圖

  考

 東山部總論

  葛立之詩話東山

  紹興府志東山攷

 東山部藝文一

  東山記          宋孫枝

 東山部藝文二

  東山望海        宋謝靈運

  東山二首         唐李白

  初夏遊楞伽精舍      皮日休

  奉和襲美初夏遊楞伽精舍次韻

               陸龜蒙

  遊東西巖         宋蘇軾

  遊會稽東山         朱熹

  前題            王丘

  遊東山二首         陸游

  東山          明李東陽

 東山部紀事

 東山部外編

山川典第一百十三卷

宛委山部彙考 编辑

夏禹得《山海經》之宛委山。

宛委山一名石簣山,一名玉笥山,一名天柱山,又名 石匱山,在今浙江紹興府城東南一十五里。舊傳夏 禹開此山,得金簡玉字之書,知地理,悟治水之道,其 書即今《山海經》云。

按孔靈符《會稽記》:「會稽山南有宛委山,其上有石,俗 呼石匱,壁立干雲,有懸度之險,升者累梯,然後至焉。 昔禹治洪水,厥功未就,乃躋于此山,發石匱,得金簡 玉字,以知山河體勢,于是疏導百川,各盡其宜。」 按《水經漸江水注》:「會稽山東又有石山,石形似匱,上 有金簡玉字之書。昔夏禹發之,得百川之理也。」 又:「浙城東」郭外,有玉笥、竹林、雲門、天柱精舍,並疏山 創基,架林裁宇,疑脫一字澗延流,盡泉石之好。 按《太平御覽會稽諸山攷》:石簣山,其形似簣,在宛委 山上。《吳越春秋》云:「九山東南曰天柱山,號宛委,承以 文玉,覆以磬石。其書金簡,青玉為字,編以白銀。禹乃 東巡,登衡嶺刑御白馬以祭之,有赤繡文衣男子,自 稱元夷蒼水使者,謂禹曰:『欲得我簡書,知道水之方 者,齊于黃帝之嶽』。」禹乃齊登石簣山,果得其文,乃知 四瀆之眼,百川之理,鑿龍門,通伊闕,遂周行天下,使 伯益記之,名為《山海經》。

按:《方輿勝覽》。「浙東路紹興府宛委山,在會稽縣東南 十五里。」

按《潛確類書區宇部》:「宛委山在紹興府,與會稽山相 接,壁立干雲升者緣梯而上,上有石匱,禹發之,得赤 珪如日,碧珪如月,長一尺二寸。又傳禹治水畢,藏金 簡玉字于此。」

按《紹興府志山川攷》:「宛委山在府城東南一十五里, 山上有一石簣壁立,干雲,升者累梯而上。」《十道志》云: 「石簣山一名宛委,一名玉笥,有懸崖之險,亦名天柱 山。昔禹治水,功未成,乃齊於此得金簡玉字,因知山 河體勢。」《遁甲開山圖》:「禹治水至會稽,宿衡嶺宛委之 神,奏《玉匱書》十二卷。禹開宛委山,得赤珪如日,碧珪」 如月,各長一尺二寸。山下舊有棲神館,唐改為懷仙 館,今為龍瑞宮,有洞曰「陽明洞天。」山巔有飛來石,其 下乃葛仙翁井。山南則葉天師龍見壇。

會稽陽明洞,在宛委山,洞是一巨石,中有罅。《舊經》云: 「道家之第十一洞天也,一名極伭,太元之天。」龜山《白 玉上經》云:「會稽山周圍三百五十里,名陽明洞天,皆 仙聖天人都會之所。」則第十一洞天。蓋會稽諸山之 總名,不獨此石罅也。石名飛來石,上有唐宋名賢題 名,洞或稱禹穴。唐觀察使元稹以春分日投金簡于此,有詩,白居易和焉。明新建伯王守仁以刑部主事 告歸,時結廬洞側,因以為號。今故址猶在,其謫龍場 也。名其東洞曰「小陽明洞天」,蓋以寄思云。

按《會稽縣志山川攷》,「宛委山在縣東南十五里,一名 石簣山,又名玉笥山。《史記》云:『太史公上會稽,探禹穴』。 註云:『大禹至會稽,因葬焉。上有孔穴,民間云禹入此 穴』。」按諸書皆以禹穴繫之,會稽宛委山,里人以陽明 洞為穴,今無所攷。惟唐鄭魴書禹穴二大字,元微之 銘而魴序之。然昌黎《送惠師》云:「嘗聞禹穴奇,東去穿 甌閩。越俗不好古,流傳失其真」,則禹穴不可定名久 矣。

皇祊嶺在宛委山。

研朱石在宛委山側。《郡志》:「葛稚川既仙去,遺石于此, 歲久彌大。」

蝦蟆石在宛委山,與龍瑞宮對。昔宮廩失粟,莫知盜 者。有方士言:「盜乃朝山之怪物也。」羽流信之,命工鑿 損石口,患遂息。

宛委山部藝文 编辑

《登宛委山        》唐·宋之問

禹穴今朝到,耶溪此路通。著書聞太史,煉藥有仙翁。 鶴往籠猶掛,龍飛劍已空。石帆搖海上,天鏡落湖中。 水底零霜白,山邊墜葉紅。歸舟何慮晚,日暮使樵風。

和元微之投簡陽明洞天五十韻 编辑

白居易

「青陽行已半,白日坐將徂。越國強仍大,稽城高且孤。 利饒鹽煮海,名勝水澄湖。牛斗天垂象,台明地展圖。 瓌奇填市井,佳麗溢闉闍。句踐遺風霸,西施舊俗姝。」 「船頭龍夭嬌,橋腳獸睢盱」,鄉味珍蟛。《時鮮貴鷓鴣》 「語言諸夏異,衣服一方殊。搗練蛾眉婢,鳴桹娃角徒。 江清敵伊洛,山翠勝荊巫。華表雙棲鶴,聯檣幾點烏。 煙霞分渡口,雲樹接城隅。澗遠松如畫,洲平水似鋪。 綠科秧早稻,紫筍折新蘆。暖踏泥中藕,香尋石上蒲。 雨來萌盡達,雷後蟄全蘇。柳眼黃絲纇,花房蜂䗶珠。 林風新竹折,野燒老桑枯。帶嚲長枝蕙,錢穿短貫魚。 暄和生野菜,卑濕長街蕪。」「女浣紗,相伴,兒烹鯉一呼。 山魈啼稚子,林狖掛山都。產業論蠶蟻,孳生計鴨雛。 泉巖雪飄灑,苔壁錦漫糊。堰限舟航路,堤通車馬途。 耶溪岸回合,禹廟徑盤紆。洞穴何因鑿,星槎誰與刳。 石凹仙藥臼,峰峭佛香爐。去為投金簡,來因挈玉壺。 貴仍招客宿,健未要人扶。聞望賢丞相,儀形美丈夫。 前驅駐旌旆,偏坐列笙竽。刺史旟翻隼,尚書履曳鳧。 學禪超後有,觀妙造虛無。髻裡傳僧寶,寰中得道樞。 登樓詩八詠,置硯賦《三都》。捧擁羅將綺,趨蹌紫與朱。 廟謀藏稷契,兵略貯孫吳。令下三軍整,風高四海趨。 千家得慈母,六郡事嚴姑。重士過三哺,輕財抵一銖。 送觥歌宛轉,嘲妓笑胡盧。佐飲時炮鱉,蠲酲數鱠鱸。 醉鄉雖咫尺,樂事亦須臾。若不中賢聖,何由外智愚。 伊予一生志,我爾百年軀。江上三千里,城中十二衢。 出多無伴侶,歸只是妻孥。白首青山約,抽身去得無。」

陽明洞           前人 编辑

日月攜壼坐釣磯,眼看門外軟紅飛。已無遊騎尋芳 事,卻訪幽人入翠微。石磴欲青春雨足,酒壚初冷絮 花稀。悠然自解登臨意,十里香風一棹歸。

陽明洞          元韓性 编辑

洞天深窅行客疑,飆輪碧簡誰能稽。倚松長嘯巖壑 動,放懷未必今人非。石氣盤空散成霧,檜子無風落 青雨。草間欲問苗龍壇,薜荔鱗鱗絡銅虎。

《蕙草》雪消蜂蝶疑,遊子挈榼來何稽。坐待山桃綴紅 糝,回首已憐春事非。清風成雲濕成霧,洞天深沉柏 花雨。山深玉殿鎖蒼苔,天上通明羅九虎。

宛委山           前人 编辑

「秦望幾千仞,翠入蓬萊城。」城中望山色,明暗分陰晴。 老夫散策山前路,為愛看雲不歸去。仰看驚怪鷺飛 來,回頭忽見雲生處。崦中孤起如炊煙,乘風騰上蒼 崖巔。崖巔宿雲喜迎接,橫空一幅兜羅綿。天風吹散 銀千縷,淡處是煙濃是雨。雲師拗怒不肯回,露出峰 頭尺來許。一雨三日溪水肥,老夫欲歸不成歸。雲師 知我慘不樂,故出小橘相娛嬉。老夫作詩一笑領,舉 袖收雲散空迥。倚松絕叫山下人,仰看雲峰起山頂。

玉笥山         明王元章 编辑

幽窅無人跡,空虛見遠天。雪深山氣伏,崖斷樹根懸。 烏鳥翻身入,狐狸放膽眠。老夫多腳力,更欲上層巔

宛委山部紀事 编辑

《吳越春秋》:「鯀娶於有莘氏之女,名曰女。」闕三字未孳, 嬉於砥山,得薏苡而吞之,意若為人所感,因而妊孕, 剖脅而產。高密家于西羌,地曰石紐,石紐在蜀西川 也。帝堯之時,遭洪水滔滔,天下沉漬,九州閼塞,四瀆 壅閉。帝乃憂中國之不康,悼黎元之罹咎,乃命四嶽, 乃舉賢良,將任治水。自中國至于條方,莫薦人,帝靡 所任,四嶽乃舉鯀而薦之於堯。帝曰:「鯀負命毀族,不 可。」四嶽曰:「等之群臣,未有如鯀者。堯用治水,受命九 載,功不成。」帝怒曰:「朕知不能也。」及更求之,得舜,使攝 行天子之政,巡狩觀鯀之治水,無有形狀,乃殛鯀于 羽山,鯀投于水,化為黃熊,因為羽淵之神。舜與四嶽 舉鯀之子高密。四嶽謂禹曰:「鯀以治水無功,舉爾嗣 考之勳。」禹曰:「俞,小子敢悉考績」,以統天意,惟委而已。 禹傷父功不成,循江泝河,盡濟甄淮,乃勞身焦思,以 行七年,聞樂不聽,過門不入,冠掛不顧,履遺不躡,功 未及成,愁然沉思,乃案《黃帝中經曆》,蓋聖人所記,曰: 「在于九山東南天柱,號曰宛委,赤帝在闕,其巖之巔, 承以文玉,覆以磐石,其書金簡,青玉為字,編以白銀, 皆瑑其文。」禹乃東巡,登衡嶽,血白馬以祭,不幸所求。 禹乃登山,仰天而嘯,因夢見赤繡衣男子,自稱元夷 蒼水使者,聞帝使文命于斯,故來候之。非厥歲月,將 告以期。無為戲吟,故倚歌覆釜之山,東顧謂禹曰:「欲 得我《山神書》者,齋於黃帝巖嶽之下。三月庚子,登山 發石,金簡之書存矣。」禹退又齋。三月庚子,登宛委山, 發金簡之書。案金簡玉字,得道水之理。復返歸嶽,乘 四載以行川,始於霍山,徊集五嶽詩云:「信彼南山,惟 禹甸之。」遂巡行四瀆,與益、夔共謀。行到名山大澤,召 其神而問之,山川脈理,金玉所有,鳥獸昆蟲之類,及 八方之民俗,殊國異域,土地里數,使益疏而記之,故 名之曰《山海經》。

東山部彙考 编辑

《晉謝安攜妓往遊之東山》。

東山,在今浙江紹興府,上虞縣西南四十五里,山勢 如鸞翔鳳舞,山上有洗屐池、國慶禪院,山半為薔薇 洞,相傳謝安遊此,故土人又呼為「謝安山。」

東山圖

東山圖

编辑

按宋王銍《東山記》:「東山巍然特立於眾峰間,拱揖蔽 虧,如鸞鶴飛舞。林谷深蔚,望不可見。上有國慶禪院, 乃太傅故宅。絕頂有謝公調馬路,白雲明月二堂遺 址。山半有薔薇洞,相傳太傅攜妓遊娛之所,山西有 太傅墓。」

按:《方輿勝覽》。「浙東路紹興府東山,在上虞縣西南四 十五里。」

按《廣輿記》,紹興府東山在臨安縣,相傳謝安高臥東山即此。《晉書》云:亦嘗坐石室,臨濬谷,悠然嘆曰:「此與 伯夷何遠。」

按《三才圖會東山圖》考「東山在會稽南,晉太傅文靖 謝公安石東山也。巋然出眾峰間,如鸞鳳飛舞至山 下,於千峰掩抱間得微徑,循石路而上,今為國慶禪 院,即文靖故居也。絕頂有謝公調馬路」,至此山川始 軒豁呈露,萬峰林立,下視煙海,渺然天水相接,蓋萬 里雲景也。文靖樂居,其在茲乎?山半有薔薇洞,相傳 文靖攜妓處。《葛立之詩話》云:「會稽、臨安、金陵皆有東 山,俱傳以為謝公攜妓之所。」

按《紹興府志山川攷》:「東山在上虞縣西南四十五里, 晉太傅謝安所居也。巍然獨立于眾峰間,拱揖蔽虧, 如鸞鶴飛舞。山上為國慶禪院,乃太傅故宅。山半有 薔薇洞,相傳太傅攜妓遊宴之地,雖蔓草荒寒,然古 色不改,宛有六朝氣象。山西有太傅墓。又西一里始 寧園,乃謝靈運別墅,一曰西莊」,上有洗屐池,東西二 眺亭、中峰書院。又西為西小江。《舊經》云:「梁徵士魏道 微修道得仙于謝安山。」又《南史》:「杜京產與顧歡開舍, 授學于東山下。」今距山一二里有杜浦顧墅。

按《上虞縣志輿地攷》:自姜山直北而下曰東山,去縣 西南四十五里,晉太傅謝安所居,一名謝安山。山巔 有謝公調馬路、白雲、明月二亭址,千峰林立,下視滄 海,天水相接,蓋絕景也。循微徑而出,為國慶寺,乃謝 太傅故宅。傍曰薔薇洞,曰洗屐池,相傳謝康樂登山 躡屐洗屐之池。又華安仁詩云:「謝公白首乘軒地,長 記滄波洗屐時。」則又指文靖公耳。東曰東眺,西曰西 眺。太傅攜妓遊宴,有終焉之志。按《謝安傳》云:「寓居會 稽,與王羲之、許詢、支遁遊。出則漁獵山水,入則言詠 屬文。後雖受朝寄,然東山之志,始末不渝。」《靈運傳》云: 「父祖並葬始寧山中,并有故宅及墅,遂移籍會稽。」故 其詩云:「偶與張邴合,久欲還東山。」又云:「分離別西川, 迴景歸東山。」注謂:會稽,靈運之所居也。蓋太傅始居 此。及出鎮新城,欲造泛海之裝,自海道還東,雅志未 就而沒,後卒葬焉。今山西有太傅墓。靈運自移籍會 稽,多在始寧。其《山居賦》云:「南北兩居,水通涯阻。」注云: 「兩居,謂南北兩處。」南山自開創卜居之處。《傳》云:「修營 別業,傍山帶海,盡幽」居之美。今山半有洗屐池、東西 二眺亭,雖後人好事為之,然舊園別墅,跡亦不可泯。 王銍《遊東山記節略》云:「會稽郡東百里曰曹娥江,又 曰東小江,其南則晉太傅文靖謝公安石故宅東山 也。」《晉史》:「王羲之初渡浙江,便有終焉之志,樂會稽佳 山水。時文靖亦居焉,與孫綽、李充、許詢、支遁皆有舊 居在」會稽,何獨於文靖疑焉?則東山在會稽一也。《圖 經》引《會稽先賢傳》載文靖舊居為寺,則東山在會稽 二也。《史》言文靖寓會稽,與許詢輩,出則漁弋山水,入 則言詠屬文,拒絕范汪之薦,與羲之棲遲東土,舊名 猶存,則東山在會稽三也。《史》又言文靖公違旨高臥 東山,桓溫請為司馬,始發新亭。諸人言安「石不肯出, 將如蒼生何?」蓋文靖從桓溫之請,始去會稽,則東山 在會稽,四也。又言東海戴逵,厲操東山,其弟遂答文 靖言家兄不改其樂,方文靖此時,逵居剡溪。據《史》則 逵亦同寓東山,東山距剡甚近,則東山在會稽,五也。 《史》又言文靖雖受朝寄,然東山之志,始末不渝,欲造 泛海之裝,自江道還東,雅志未遂,就遇疾焉。是時晉 都金陵,自江泛海,今東山正在海濱,則東山在會稽 六也。劉義慶言支遁以文靖屢至餘姚塢中,既沒,不 忍復居,遷於山,則東山在會稽七也。有一於此,事 亦昭著,況若是眾乎?然今臨安境中,亦有東山。《金陵 土山,傳》謂文靖所起東山,以僕考之,俱非臨安山,則 許邁所稱「文靖嘗坐石室,臨濬谷,謂與伯夷何遠者, 蓋山海之遊,而非所居也。」金陵土山,則所謂金山營 墅,樓觀林竹甚盛,每攜中外子姪,往來遊集,在入朝 貴顯之後,亦名東山,非其所起東山也。考之地志,參 以舊史,然後定於一謝。氏族盛,終始六朝。文靖之兄 奕,奕子元,元子煥,煥子靈運,復為永嘉太守,稱疾去 職。父祖並葬始寧縣,有故宅及墅,遂移會稽,修舊業, 傍山帶江,盡幽居之美。又求東郭、始寧二田,始寧蓋 會稽廢縣,則靈運居者,正文靖之舊地。今山中有始 寧泉,名不改。自文靖之後,子孫居於會稽,生以為家, 死葬其地,猶不舍去,非一二世而止也。嗚呼!東晉渡 江,王、謝之族俱隨得王文獻、謝文靖再肇晉業,從六 朝三百年安靖者,二公力也。非惟人物之盛,實國家 安危是賴。後世稱江左風流,以會稽為首,況文靖功 業起于此山乎?想是時天下引頸冀其登庸。羔鴈既 至,巖穴之後,舟車縱橫,冠蓋相屬,一時聲烈,意氣盛 矣。數百年後,但見蒼山流水,萬事寂寥而無聞,訛誤 相傳。雖天下之理,顯晦固若是,然已晦之跡,必待人

而後彰,故詳書之碑刻山中,登覽者考焉
考證

東山部總論 编辑

《葛立之詩話》。

東山 编辑

會稽、臨安、金陵皆有東山,相傳以為謝安攜妓之所。 按《謝安本傳》:「初,安石居會稽,與王羲之、許詢、支遁遊 處,被召不起,遂棲遲東山。」唐裴滉《與呂渭等鑑湖聯 句》有云:「興盡還尋戴,東山更問安。」此會稽之東山也。 本傳又云:「安石常住臨安山中,坐石室,臨峻谷,悠然 歎曰:『此與伯夷何遠』?」今餘杭縣有東山,蘇子瞻有《遊 餘杭東西巖》詩,註云:「即謝安東山,所謂獨攜縹緲人, 來上東西山」是也。此臨安之東山也。本傳又謂:及登 台輔,于土山營墅,棲館林竹甚盛,每攜中外子姪遊 集。今土山在建康上元縣崇禮鄉。《建康事跡》云:安石 于此擬會稽之東山,亦號東山。此金陵之東山也。李 白有《憶東山》二絕云:「不到東山久,薔薇幾度花。白雲 還自散,明月落誰家?」又云:「我今攜謝妓,長嘯絕人群。 欲報東山客,開關掃白雲。」不知何處之東山。陳軒乃 錄此詩于《金陵集》中,將別有所據耶?《南史》載:宋劉勔 經始鍾嶺,以為棲息,亦號東山。是金陵遂有兩東山 矣。

紹興府志 编辑

東山攷 编辑

東山因太傅而名者三:一在臨安。《傳》云:嘗坐石室,臨 濬谷,悠然歎曰:「此與伯夷何遠?」東坡詩云:「謝公含雅 量,世運屬艱難。獨攜縹緲人,來上東西山。」又于土山 營墅,樓館林竹甚盛,每攜中外子弟往來遊集。《康樂 志》云:謝安故居會稽東山,後入朝,乃于此營築以擬 之。無巖石,故名土山。是二山雖太傅平生所遊歷,非 故居之東山也。惟始寧東山乃其故居。《世說》:「劉尹與 王右軍曰:『若安石《東山志》,立當與天下共推之』。」注引 《晉陽秋》曰:「安石家于會稽上虞縣,優游山林,六七年 間,徵召不至,雖彈奏相屬,繼以禁錮,宴然不屑也。」又: 「安石在東山,畜妓,簡文曰:『安石必出』。」又:「趙中郎曰:『昔 安石在東山,縉紳敦逼,恐不豫人事』。」又《安石傳》云:「雖 受朝寄,東山之志,始末不渝。」皆指此山。他若史傳所 記,阮裕在東山蕭然無事,戴逵厲操東山,王修齡在 東山甚貧乏,遇一道人從都下還東山,何引居若耶、 雲門,世號為小山,亦曰東山,何子朗于東山受學,梁 虞寄自稱東山虞寄,則又皆以山之處東而言,非此 山也。大抵晉、宋人稱會稽剡中類曰「東山」,然非定名。 惟《始寧東山》以太傅著,後乃直謂之「東山。」

東山部藝文一 编辑

《東山記          宋》·孫枝

嘉定四年三月,余自四明來,舟出上虞縣曹娥江,泝 流而上。江左右皆淤沙,驛道蜿蜒而上,遇山則有磴 道,行四五里,磴道盤入山腰,仰視亂石林立,峭壁岌 岌將壓。有小江出自西南山,委蛇至壁下,與曹娥江 合。二江夾沙如觜,正射山壁,循壁少南,山忽散去,地 勢如衍,彌望「麰麥如雲,林藪沃澤。時久不雨,所在溝」 渚斷涸。其處平湖澄泓,水色紺碧,野竹臥影,林深沒 人,幽趣不容摸寫。余意謝康樂《過舊墅》詩所謂「白雲 抱幽石,綠篠媚清漣」,或者其在于此。詢之篙師,篙師 指壁之阿曰:「此入東山路也。」遂維舟陟嶺,岧嶢里許, 松蘿茂密,左右視無所睹。山椒路平,有屋曰薔薇亭。 路出亭中,斗折百餘步,頹垣敗壁,突兀于前,是謂東 山國慶院,晉太傅廬陵文靖公故居也。主僧肅入丈 室,室繪文靖像祀之。其室故幽暗,香火寥落,敗碑斷 碣,分寸不存,惟有堂曰「明月」,有軒曰「白雲。」余因曰:此 二匾與山椒亭名,得非誤認?陳軒《金陵集》所載《憶東 山》絕句,真為李謫仙所作耶?謫仙出岷峨,下漢沔,西 歷邠、汾,北歷燕、代、徂徠鍾阜,皆嘗築室。老于三江七 澤。兩入吳會,以觀海岱。胸中勝概,可謂充足。惟于剡 中之役,終身口之不置。如曰「湖月照我影,送我到剡 溪。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等句,班班在集中,而此 不存。必軒託其名,以寫金陵崇禮鄉文靖植花木土 山之景,非是山也。臧榮緒《晉書》言文靖遊賞,必以妓 女,從本傳載之。既登台輔,營墅土山,與中外子姪遊 集。今《晉書》移之于前,此唐文皇御製之差。而白醉過 謝公東山詩曰:「攜妓東山去,悽然憶謝公。」自此東山 攜妓,遂為口實,不知白酩酊中誤用土山事耳。僧聞 山有始寧泉,相傳以為院之舊名,于史亦有見乎?曰: 院山在晉占籍始寧縣,非縣名始寧也。《山居賦注》曰: 「湖三面阻山,山間凡五處,第一谷曰石壁精舍。」夫以 湖之南為嵊山,則國慶院乃古之嶀山,院在石壁谷 中,入山猶未深,故靈運謂之第一谷,亦曰舊園,曰讀 書齋。文靖寓居會稽,與高陽許詢、桑門支遁出則漁 弋山水,入則諷詠屬文,其地恐在于此。《文選》有謝靈運《石壁精舍詩》曰:「昏旦變氣候,山水含清暉。」《還舊園》 詩曰:「託身青雲上,棲霞浥飛泉。」《齋中讀書》詩曰:「矧乃 歸山川,心跡雙寂寞。」環視始寧諸山,皆不足當此。唯 自院山南望,遠水含暉,高出雲表,使人胸埃頓除,心 跡閴靜,舊境儼然如存。則嵊山在南,嶀山在其北,靈 運《自南山經北山》詩,正指嶀山也。今俗呼為東西眺, 調馬路、飲馬池,固皆牧羊豎之妄。而院極東,自絕頂 趍下,有山徑之蹊,窈窕入灌莽中,百年不芸,而介然 成路。風雨之所摧剝,甃甓微出土中,其勢必由所之, 而為鉏畦所亂,不能復續。計今猿狖所家,狐狸所宮, 鴟鴞噭嗥,鼯鼠飛擲處,皆向時象床置笏、鳴鐘鼎食 之地,特無好事者裹一月之糧,披荊棘以罙入「其阻 耳。」僧曰:「列第信可尋。」靈運自言:父祖葬始寧,丘壟奈 何不存?曰:「葬始寧者何?獨靈運父祖而已。」考之史傳, 諸謝申首丘之義,大率歸葬始寧。靈運赴永嘉《過始 寧》詩所謂「揮手告鄉曲,三載期歸旋。且為樹枌檟,毋 令孤願言。」此言閭里之至情,至唐開元、天寶間,歷二 百年。李白《過東山》詩:「我妓今朝似花月,他妓故墳荒 草寒。」是必林莽間纍纍青塚,其數未容遽計也。今去 唐又五百年,豈無蓬塊之可驗?亦必埋沒于荊榛中, 不然時方亂離,盡遭椎埋之厄矣。

東山部藝文二 编辑

《東山望海        》宋·謝靈運

開春獻初歲,白日出悠悠。蕩志將愉樂,瞰海庶忘憂。 策馬步蘭皋,紲控息椒丘。采蕙遵大薄,搴若履長洲。 白花皜陽林,紫虈曄春流。非徒不弭忘,覽物情彌遒。 萱蘇始無慰,寂寞終可求。

東山           唐李白 编辑

不到東山久。薔薇幾度花。白雲還自在。明日落誰家。

我今攜謝妓,長嘯絕人群。欲報東山客,開軒掃白雲。

初夏遊楞伽精舍      皮日休 编辑

越舼輕似萍,漾漾出煙郭。人聲漸疏曠,天氣忽寥廓。 伊予愜斯志,有似劀「瘼。遇勝即夷猶,逢幽且淹泊。 俄然櫂深處,虛無倚巖崿。霜毫一道人,引我登龍閣。 當中見壽象,欲禮光紛箔。珠幡時相鏗,恐是諸天樂。 樹杪見觚稜,林端逢赭堊。千尋井猶在,萬祀靈不涸。 下通蛟人道,水色黮而惡。欲照六藏驚,將窺百駭愕。 朅去山南嶺,其險如卭笮。悠然放吾興,欲把青天摸。 紫藤垂罽珥,紅荔懸纓絡。蘇厚滑似漦,峰尖利如鍔。 斯須到絕頂,似愈漸離㸌。一片太湖光,只驚天漢落。 梅風脫綸帽,乳水透芒屩。嵐姿與波彩,不動渾相著。 既不暇供應,將何以酬酢。卻來穿竹徑,似入清油幕。 穴恐水君開,龕如鬼工鑿。窮幽入茲院,前楯臨巨壑。 遺畫龍奴獰,殘香蟲篆薄。褫魄窺玉鏡,澄慮聞金鐸。」 雲態共「縈留,鳥言相許諾。古木勢如虺,近之恐相蠚。 怒泉聲似激,聞之意爭博。時禽倏已嘿,眾籟蕭然作。 遂令不羈性,戀此如纏縛。念彼支許流,將生付寂寞。 曾無膚撓事,肯把心源度。胡為儒家流,沒齒勤且恪。 沐猴本不冠,未是謀生錯。言行既異調,棲遲亦同託。 願力倘不遺,請作華林鶴。」

奉和襲美初夏遊楞伽精舍次韻 编辑

陸龜蒙

吳都涵汀洲,碧液浸郡郭。微雨蕩春醉,上下一清廓。 奇蹤欲探討,靈物先瘵瘼。飄然蘭葉舟,旋倚煙霞泊。 吟談亂篙櫓,夢寐雜巘崿。纖情不可逃,洪筆難暫閣。 豈知《楞伽》會,乃在山水箔。金仙著書日,世界名極樂。 薝蔔冠諸香,琉璃代華堊。禽言經不輟,象口川寧涸。 萬善峻為城,巉巉扞群惡。清晨欲登造,安得無自愕。 險穴駭坤牢,高蘿挂天笮。池容澹相向,蛟怪如可摸。 苔蔽石髓根,蒲差水心鍔。嵐侵達摩髻,日照狻猊絡。 仰首乍眩旋,迴眸更煇㸌。簷端凝飛羽,磴外浮碧落。 到迴解風襟,臨幽濯雲屩。塵機性非便,靜境心所著。 自取海鷗知,何須尸祝酢。峰圍震澤岸,翠浪舞綃幕。 㶑灩豈堯遭,嵃非禹鑿。潛聽鐘梵處,別有松桂壑。 靄重燈不光,泉寒網猶薄。僮能躡孤剎,鳥慣親摐鐸。 服道身可遺,乞閒心已諾。人間亦何事,萬態相毒蠚。 戰壘競高深,儒衣謾裒博。宣尼名位達,未必「《春秋》作。」 管氏包霸圖,須人解其縛。伊予採樵者,蓬藋方索寞。 近得風雅情,聊將聖賢度。多君富遒采,識度兩情恪。 詎寵生滅詞,肯「教邪正錯。」未為堯舜用,且向煙霞託。 我亦擺塵埃,他年附鴻鶴。

遊東西巖         宋蘇軾 编辑

「謝公含雅量,世運屬艱難。況復情所鍾,感慨萃中年。」 正賴絲與竹,陶情有餘懽。常恐兒輩覺,坐令高趣闌獨攜縹緲人,來上東西山。放懷事物外,徙倚弄雲泉。 一旦功業成,管蔡復流言。慷慨桓野王,哀歌和清彈。 挽鬚起流涕,始知使君賢。意長日月促,臥病已辛酸。 慟哭西州門,往駕那復旋。空餘行樂處,古木昏蒼煙。

遊會稽東山         朱熹 编辑

江路經由數十回,無因到此為潮催。嘗聆文靖曾遊 後,欲問薔薇幾度開。今日掣身推案去,暫時秉燭入 山來。高僧不問誰家客,獨計雲軒自把懷。

《前題》
王丘
编辑

高潔非養正,盛名亦險艱。偉哉謝安石,攜妓入東山。 雲巖響金奏,空水灔朱顏。蘭露滋香澤,松風鳴珮環。 歌聲入空盡,舞影倒池間。香渺同天上,繁華非待閒。 卷舒混名跡,縱誕無憂患。何必蘇門子,冥然閉清關。

遊東山二首         陸游 编辑

絕頂松風透膽清,謝公曾此養高情。山橫兩眺暮雲 碧,江浸一天秋月明。林下有僧敲錫響,石邊無客聽 棋聲。薔薇洞口庭前水,留得當年洗屐名。

其二

「老慣人間歲月催,強扶衰病上崔嵬。生為柱國細事 耳,死畫雲臺何有哉。」熟計提軍出青海,未如喚客到 金罍。明朝日出春風動,更看青天萬里開。

東山          明李東陽 编辑

謝公昔臥東山麓,山中無日無絲竹。美人笑捧如花 顏,飲酒賦詩歡不足。古來同樂必同憂,公能不為蒼 生謀。征西司馬亦何事,猶使桓兵窺上流。「賊兵在郊 公在墅,天中江水局中賭。老溫病死強秦奔,一代功 名荷天與。」太平宰相休云云,清言非罪亦非勳。四郊 多壘一身樂,吾憶冶城王右軍。

東山部紀事 编辑

《晉書謝安傳》:「安字安石,尚從弟也。少有重名。初辟司 徒府,除佐著作郎,並以疾辭。寓居會稽,與王羲之及 高陽許詢、桑門支遁游處,出則漁弋山水,入則言詠 屬文,無處世意。揚州刺史庾冰以安有重名,必欲致 之,累下郡縣敦逼,不得已赴召,月餘,告歸。復除尚書 郎、琅邪王友,並不起。吏部尚書范汪舉安為吏部郎」, 安以書拒絕之。有司奏安被召,歷年不至,禁錮終身, 遂棲遲東土。常往臨安山中,坐石室,臨濬谷,悠然歎 曰:「此與伯夷何遠?」嘗與孫綽等汎海,風起浪涌,諸人 並懼,安吟嘯自若,舟人以安為悅,猶去不止。風轉急, 安徐曰:「如此將何歸邪?」舟人承言即迴,眾咸服其雅 量。安雖放情丘壑,然每游賞,必以妓女從。既累辟不 就。簡文帝時為相,曰:「安石既與人同樂,必不得不與 人同憂,召之必至。」時安弟萬為西中郎將,總藩任之 重,安雖處衡門,其名猶出萬之右,自幼有公輔之望, 處家常以儀範訓子弟。安妻,劉惔妹也,既見家門富 貴而安獨靜退,乃謂曰:「丈夫不如此也。」安掩鼻曰:「恐 不免耳。」及萬黜廢,安始有仕進志,時年已四十餘矣。 征西大將軍桓溫請為司馬。將發新亭,朝士咸送。中 丞高崧戲之曰:「卿累違朝旨,高臥東山,諸人每相與 言,安石不肯出,將如蒼生何?蒼生今亦將如卿何?」安 甚有媿色。

東山部外編 编辑

《神仙傳》:「介象者,字元則,會稽人也。學通五經,博覽百 家之言,能屬文。後學道入東山,善度世禁氣之術,能 於茅上然火,煮雞而不焦,令一里內人家炊不熟,雞 犬三日不鳴不吠,令一市人皆坐不能起,隱形變化 為草木鳥獸。聞有《五丹經》,周旋天下,尋求之不得。其 師乃入山精思,冀遇神仙。憊極,臥石上,有一虎往䑛」 象額,象寤見虎,乃謂之曰:「天使汝來侍衛我,汝且停。 若山神使汝試我,即疾去。」虎乃去。象入山谷,上有石 子,紫色,光綠甚好,大如雞子,不可稱數,乃取兩枚。谷 深不能前,乃還於山中見一美女,年十五六許,顏色 非常,被服五綵,蓋神仙也。象乞長生之方,女曰:「子可 送手中物著故處乃可。汝未應取此物,吾故止待汝。」 象送石還,見女子在前處,語象曰:「汝血食之氣未盡, 斷穀三年更來,吾止此。」象歸,斷穀三年,復往,見此女 故在前處,乃以《還丹經》一首投象,告之曰:「得此便得 仙,勿復他為也。」乃辭歸。象常住弟子駱廷雅舍帷下, 屏床中有數生論《左傳》義不平,象旁聞之,不能忍,乃忿然為決書。生知非常人,密表薦於吳主。象知之,欲 去,曰:「恐官事拘束我耳。」廷雅固留。吳王徵至武昌,甚 尊敬之,稱為介君。詔令立宅,供帳皆是綺繡,遺黃金 千鎰,從象學隱形之術,試還後宮,出入閨闥,莫有見 者。如此幻法,種種變化,不可勝數。後告言病,帝遣左 右姬侍以美梨一奩賜象,象食之,須臾便死。帝埋葬 之,以日中時死,晡時已至建業所,賜梨付苑吏種之, 吏後以表聞,先主即發棺視之,唯一符耳。帝思之,與 立廟,時時躬往祭之。常有白鶴來集座上,遲迴復去。 後弟子見在蓋竹山中,顏色轉少。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