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百七十三卷 |
第一百七十三卷目錄
峨眉山部彙考
圖
考
山川典第一百七十三卷
峨眉山部彙考
编辑四川嘉定州之「峨眉山」 、
峨眉山在《禹貢》為蒙山之首;在《山海經》為皇人、中皇、 西皇三山;在《華嚴經》為光明山;在《道書》為靈陵太妙 洞天。而《華陽國志》及《水經注》諸書皆謂之「峨眉山。」其 山有大、小、中三峨之名。大峨距峨眉縣十里,中峨距 縣二十里,小峨距縣三十里。三山連屬,高數千丈,週 迴數百里。其中奇蹟異景,尤難窮歷焉。
峨眉山圖
考
编辑按:《書經·夏書禹貢》:「蔡蒙旅平。」〈蔡傳〉蒙山,《地志》:蜀郡青衣 縣,今雅州名山縣也。酈道元謂:「山上合下開,沫水逕 其間。」〈按峨眉山志峨眉山即禹貢蒙山之首也〉 按《山海經·西山經》:「眾獸之山,又西五百里曰皇人之 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雄黃。皇水出焉,西流注于 赤水,其中多丹粟。」
又西三百里,曰「中皇之山,其上多黃金,其下多蕙棠。 又西三百五十里,曰西皇之山,其陽多金,其陰多鐵, 其獸多麋鹿㸲牛。」〈按峨眉山志山海經皇人中皇西皇三山即今三峨也〉 按《華嚴經諸菩薩住處品》,西南方有處,名光明,從昔 已來諸菩薩眾於中止住。現有菩薩,名曰賢勝,而普 賢菩薩與其眷屬三千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說法。 按《河圖》括地,象峨嶓上值天井,故多雨潦。
按《華陽國志蜀志》,「犍為郡南安縣南有峨眉山,山去 縣八十里。《孔子地圖》言有仙藥,漢武帝遣使者祭之, 欲致其藥,不能得。」
按《水經青衣水注益州記》曰:「平鄉江東逕峨眉山,在 南安縣界,去成都南千里。然秋日清澄,望見兩山相 峙如峨眉焉。」
按《洞天福地記》:「第七洞峨眉山,周迴三百里,名靈陵 太妙之天,在蜀嘉州。」
按《地理通釋·十道山川攷》:「劍南峨眉大山,在嘉州峨 眉縣西七里,兩山相對,望之如峨眉。中峨眉在縣東 南二十里。西魏至眉州,在峨眉之陰。」《蜀都賦》:「抗峨眉 之重阻。」〈註〉大峨山在峨眉縣南百里,中峨山在南二 十里,小峨山在南三十里,是為「三峨。」
按:《方輿勝覽》,成都府路嘉定府,「蒙山,《禹貢》梁州之山 四,岷、嶓蔡蒙。西山皆岷,北山皆嶓,南山皆蒙。峨眉之 在《禹貢》,則蒙山之首也。」
大峨山,在峨眉縣南百里,兩山相對如蛾眉。《山記》云: 「其山周匝千里,有石龕百一十二,大洞十二,小洞二 十八,南北有臺,凡遊大峨者,自」眉縣勝峰門出至 華嚴院,恰十五里。前代於峨眉山刱寺,一名「光相」,居 山之絕頂,為遊山之底極,一名「華嚴」,居山之前峰,為 遊山之嚮導中峨山在峨眉縣南二十里,又名覆蓬山,有葛仙洞 一穴,初纔容人,行數里漸寬,其蝙蝠大如箕。
小峨山在峨眉縣南三十里,一名鏵刃山。又有季仙 洞,是為「三峨。」
按《雲笈七籤》第七洞天:「峨眉山,洞周迴三百里。名曰 虛陵洞天。在嘉州峨眉縣。真人唐覽治之。」
按《廣輿記》:「四川嘉定州中峨山,在峨眉縣,又名綏山。」 《列仙傳》:「周王時,葛真人嘗騎木羊登此。」
小峨山山脈與中峨相接,一名「鏵刃山。」
《大峨山》,兩山相對如蛾眉,又名「蛾眉」,周千餘里,重崖 複澗,深遠不可測。
按:《四川總志山川攷》:「中峨山在峨眉縣南二十里,又 名覆蓬山,亦名綏山。」
小峨山在峨眉縣南十里,與中峨、大峨山相連。 大峨山在峨眉縣南一百里,兩山相對如蛾眉,又名 「峨眉。」周回千里,有石龕一百十二,大小洞四十,南北 有臺,重巖複澗,莫測遠近,為蜀山第一。
按《峨眉縣志山川攷》:「大峨山在縣西,至山下十里,至 頂一百二十里,兩山相對如蛾眉,故又名蛾眉山。周 迴千餘里,有石龕一百十二,大小洞四十,南北有臺, 重巖複澗,莫測遠近,為蜀山第一,佛剎數百餘。 中峨山在縣南二十里,又名覆蓬山,有葛仙洞。諺云: 『得綏山一桃,雖不得仙,亦足以豪』。」故亦名綏山。《元和 志》云:「有古穴,初纔容一人,行數里,漸覺寬大。有蝙蝠, 其大如箕。」
小峨山,在縣南三十里。一名鏵刃山,與中峨、大峨相 連,是為「三峨。」
四峨山,在縣北二十里,高半大峨,矗然屏峙,雅稱奇 秀。昔人多遊覽焉,幾歷燒劫。今尚有普賢、圓通、樂道 等剎,山以四峨名,其來舊矣。乃考《華陽國志》及《蜀志》 諸書,止有三峨,初無四峨。古人撰述,幽微必悉,何獨 于此山而闕之耶?又按《通志》,小峨為鏵刃山,今四峨 亦有鏵山,抑或紀略者誤附其名耶?再按峨山舊志, 大峨東北有武陽龍尾山,并仙者羽化之所。夫縣在 大峨東,此山在縣北,由大峨望此山,不居然東北乎? 以此為古武陽龍尾,似矣。若四峨之名,或因西南延 接大峨,好事者遂附會於三峨之次,未可知也。姑筆 之,以正諸識者。
神水即玉液泉,在峨山大峨石下流出,停泓澄澈,味 頗清洌。石上有呂仙、陳希夷題蹟,及遊人題詠甚多。 昔智者禪師居中峰,常飲此水,後病臥荊州玉泉寺, 思此水,俄有麗女入禮,自稱玉泉。龍女曰:「師思峨眉 水,吾能致之。」師曰:「果爾,吾昔寄一缽一杖於彼,能與 俱來,吾始信也。」已而龍女以師缽盛水,攜杖自玉泉 中出。師飲而愈。始知此水通荊楚。
歌鳳臺在神水上,即楚狂舊廬也。明弘治間,四川督 學王公以《歌鳳》題其祠,因以名臺。
峨山之上有呼應臺。相傳唐天寶初,孫思邈導行雲 至庭墀,見元宗求賜武都雄黃,敕遣中使往賜。山中 不知其棲隱處,因置之崖上,炷香宣詔,俄見其形,謂 使者但留雄黃,自取之。石上有硃書謝表,旋錄旋滅。 峨山上舊有天皇觀,相傳軒轅訪道於天皇真人,授 《九仙三一玉牙經》處。今尚有授道臺。
雙飛橋側觀音閣,有孫真人藥,曰「藥罐。」罐銅質,大容 數升;臼鐵質,有六足,重二十餘斤,製甚古朴。橋下有 石,狀如牛心,漱水有聲,牛心寺即以此名。
峨山上絕巔有睹光臺,臺東向,懸巖萬仞,雨後輒有 雲氣紛郁而上,至巖數文輒止,僧稱為兜羅綿雲。俯 視巖腹,有大圓光,偃臥雲上,外暈三重,青黃紅綠色 相間,光中虛明凝湛,觀者各自見己形,舉手動足,影 皆隨形,然光惟己形自見,同觀者不互相睹也。光將 現時,有鳥鳴,若云佛現,佛現者因以「佛現」名鳥。 按《峨眉山志形勝考》:峨山高出西南。《禹貢》梁州之山 岷、嶓蔡、蒙,西山皆岷,北山皆嶓,南山皆蒙。峨眉之在 《禹貢》,則蒙山之首也。任豫《益州記》云:峨眉在南安縣 界,兩山相對如峨眉。張華《博物志》以為牙門山。本傳 云:昔善財禮德雲比丘時佇立妙高峰,觀此山如初 月現,故稱峨眉。《郡志》因謂此山雲鬟凝翠,鬒黛遙籹, 真如螓首蛾眉,細而長,美而艷也。山有大峨、中峨、小 峨,中峨即二峨,古綏山,一名覆蓬。《方輿記》云:「綏山廢 縣,在峨眉縣西四十里,高半大峨,形如覆釜,雄據南 方,上有天池葛由洞,下有豬肝洞、魚洞。小峨即三峨, 一名鏵刃山,在縣東西六十里,距二峨九里,高半之。 兩山耕作,可得數千人,其間草木茶菜荳芋,蕃膴豐 熟,足當田疇十分之五。」又《眉州山川志》亦載:峨眉在 州城南二百里。五代時,眉州即嘉州。及唐析嘉州別 置眉州,宋、明皆因之。紀志者猶以峨山屬眉州,今實 屬嘉定。而峨眉縣以山得名,亦舊名云。按《名山記》:「峨 眉周匝千里,高二百二十里。石龕一百十二,大洞十 二,小洞二十有八,南北有臺。」《名勝記》云:「前之岷江,大 出而尾小;背之瓦屋,上正而平章;遠之雪山,纖浮而汨沒。」《峨山志》云:「後有曬經瓦屋,青城、天竺、雪山,屏峙 環列,前即二峨、三峨」,然二山俱以大峨得名,大峨高 峻既極,足以兼二山也。從光相寺佛殿西望,見三峰 插天,皆積雪如銀,每日下峰頭,則殿中然燈。相傳此 即西域崑崙山,即雪山也。每日月掩映,相為晝夜。夏 日從北峰西下,冬日從南峰下,惟春秋間從中峰下 不爽。云西域去此尚遠,恐目力難及。今省城西望亦 有雪山,晴明時可見,疊茂纔三百里爾。宋白詩云:「不 知立處高多少,但見星辰在下頭。」宋田錫云:「高二百 里作一盤,八十四盤青雲端。豈」以至高求至高耶?東 坡亦云:「峨眉山西雪千里。」今峨眉當省城東南三百 餘里,而城樓登望不及,則言八十里,六十里者近是。 唐太宗詠《秋日》詩有云:「還似成都望,直見峨眉前。」此 語極盡山川形勝。太宗未至成都,但嘗遙領益州,神 相所矚耳。國憲家猷云:「峨眉山在蜀為最高峻,蓋眾 山盤礡而成。齊」之泰岱,楚之武當,皆不及也。李太白 所稱「峨眉高出西極天,羅浮直與青溟齊」者,非妄。 香爐峰在龍昇岡,轉身回龍山羅漢寺東。
寶掌峰,在大峨石後。
呼應峰在白雲峰左,中峰寺後,智者大師道場。下有 茂真尊者庵。孫真人隱峨眉時,與大師、尊者常相呼 應,故名。寺後有碁盤石,相傳三人弈碁于此。庵前有 溫涼泉、三仙洞、雄黃石。
玉女峰在玉女橋上,華嚴寺左。峰上有池,相傳為天 女浴器。深廣四尺,歲枯不涸。宋卭州守馮楫結茅峰 下,諷誦《華嚴》,天女饋食于此。池畔有飛龍庵,庵旁一 石,有龍蟄焉。一夕,雷神劈石,石開,龍飛去,故名。左又 有鳳嶺庵,今俱廢。
「白雲峰」,即白巖峰,在中峰寺後。
十七峰,在萬年寺前,四圍環繞。一云即「寶掌峰。」 缽盂峰,在萬年寺前,平地突起如盂。
石筍峰在萬年寺前雙飛橋石筍溝黑龍潭,又名「玉 筍峰。」一云在長老坪左。
「翠竹峰」在長老坪右。
「十二峰尖」,在九老峰上,近後牛心寺。
天池峰,在山頂下,即洪椿坪。
齒牙峰:在山頂,天啟庵下。
蓮花峰,在山頂呼應庵東。上有不到寺,木蓮花四季 俱開。一云即青蓮峰與大尖峰也。
「牛心頂」,在雙飛橋後。
蓮花頂:在初殿九嶺岡上。
千佛頂,在山頂,即千佛巖。下多高人隱此。頂亦峰類, 故附於此。
弓背山即木皮殿賓山。
馬鞍山在五十三步下,太平橋前。
花山:即四峨山,其形稜瓣如花,以上山以形得名,故 亦附峰後。
象鼻巖在後牛心寺。
觀音巖,有二:一在後牛心寺,進洪椿右手;一在八十 四盤,大歡喜亭下。
光明巖,在天仙橋側。一云即睹佛臺。
授道臺在純陽殿後,宋皇坪上。相傳軒轅訪道於天 皇真人,授《九仙三一五牙經》處。舊有道紀堂、幽館、別 室,三百五十間。臺右有千人洞,名虛靈第七洞天。又 有呂仙劍畫十字洞。
升仙臺在呂仙十字洞右。後漢漢安元年,為瞿君武 字鵲,入峨眉,師事天皇真人,得仙,乘白龍往來,每繫 龍於彭山黃龍鎮灘上。龐籍詩「巢鳳閣邊勞遠夢,繫 龍灘下認前題」是也。灘即寶磬洲,即漢綏和五年,犍 為人得寶磬十六上獻處。
歌鳳臺在大峨石前,楚狂舊廬。明弘治年間,督學王 公敕改今名。
睹佛臺:在鐵瓦殿前,一名「光相臺。」
小睹佛臺在山頂觀音閣前。
七寶臺,在山頂金剛石下,一名「獨尊臺。」巖下有石臺、 石樞,刻有《鬱儀》,引日精結璘,致月神得道處。
「太湖石」有二:一在無量殿左,此石煎湯服之,可療心 氣疼痛。一在太湖庵下。
宛轉石在黑水坪。
「普賢石」在楠木坪下。從「純陽殿」望之可見。
大峨石在神水側。有呂純陽書「大峨石」三字,陳圖南 書「福壽」二字。
鳳嘴石,即雞公石,在歌鳳臺。
《牛心石》,在雙飛橋下,明瑩照人眉目。
雄黃石:
棋盤石俱在「呼應庵」後。
太子石,在《頂心坡》中。
「升象石」,在「洗象池側。」
「蓮花石」,「在初殿上。」
「善財石」,在接引殿後,觀音閣巖下。
「象王石」在太子坪下「天門石」在山頂老僧樹旁。兩石如削,中通一線,深二 丈許,為天然門戶。此處石壁,凡三折始達山道,至七 天橋,尋常圖畫皆不能似。
瑞星石在山頂「通精泉」下,錫瓦殿側。
金剛石,有二:一即七寶臺,下有石室。石樞在睹佛臺 巖左,峭削六稜,見者赫然。一在天柱峰,自此可至後 牛心寺。
盤陀石,在七寶臺下。
石筍:
「聖鐘」俱在九老洞下。
《仙人面》。
《仙人手》,俱在山頂。《觀音巖》絕壁,人不能到。
「蓬萊三島石」,直下有「無縫塔。」
飛雲霞俱在千佛頂下,以雲射朝霞得名。
「東坡石」即龍門洞石壁題額處。
九嶺岡,在初殿上。
黑水岡。
「白水岡」俱在本寺前。
「龍昇岡」,在雙飛橋下,中峰寺上。
飛來岡在縣北,大廟後有飛來殿,殿內有唐時家慶 樓,呂純陽《仙筆》。
風洞,有二:一在涼風橋;一在萬松山大小深坑 上。十字洞在宋皇觀右,呂純陽以劍劃之。此洞深廣 叵測,水自龍門對山飛作瀑布,嘗見竹籜隨水流出。 白龍洞有三,二在古德林,此處分上下二洞,上洞渰 沒,下洞今填築為庵。一在雙飛橋北,磴道上白巖石 刻「白龍洞」三字,不知所在。
丹砂洞,在後牛心寺左。洞旁舊有祠,祠板《羅漢》,乃唐 僧繇畫,甚著靈異。
孫真人洞,在後牛心寺左,孫思邈煉丹洞也。藥爐丹 竈,現存巖石皆碎裂,無草木。說者以為丹氣薰蒸所 致。方士多取此石煮服,以為能助精養神云。
「無懷洞」,在黑水寺前,惠續尼院旁。
三仙洞,在「呼應庵」後。
羅漢洞,在木皮殿下,僅石罅數尺。
九老洞,在九嶺岡。初殿上黃帝訪天皇真人,至此,遇 一叟,洞外問:「有侶乎?」答以九人,故名。洞深窈莫測,舊 有入者燃炬。始行三十餘里,聞雞犬鼓樂音,蝙蝠如 鴉,撲炬乃出。中有觀音水一勺,可資掬飲。巖下即卜 應泉也。
伏羲洞。
女媧洞。
鬼谷洞,俱在雷洞坪巖下。鬼谷於此著書,名「珞琭子。」 葛仙洞,在二峨山白巖溪上。周成王時羌人葛由騎 木羊處,上有天池,與李仙洞相對。
李仙洞,在二峨山。
玉蟾洞,在二峨山口仰天窩下白巖溪旁,相傳白海 璚隱處。
龍門洞,離縣西十里,在石家壩,即雙飛橋下。二水合 流至此,兩山相對如合,水從中出,紺碧無底,兩巖卓 立,色如碧玉,刻削光潤。入峽千餘尺,有兩瀑布,各出 一巖頂,巖根有磐石承之,激為飛雨濺沫,人過其前, 衣皆沾濕。絕壁有圓龕,出水可二丈,即龍洞也。峽中 石寒水清,非復人世境,人亦不能久留也。昔人云:「聞 峨眉雙飛,不減廬山峽。」及至龍門雙飛,又在下風。天 下峽泉之勝,推第一云。有東坡大書「龍門」二字,遊者 乘桴而入,援梯而上,道極險峻,壁上刻古今文人詞 翰極多。
紫芝洞,一名豬肝洞,在羅目街對門。明督學王公敕 過洞前羅目街,知有異物,掘地得石碣,上有「紫芝洞」 三字,旁註「一山五口道人書。」今猶豎道左。
爛柯洞,在紫芝洞上一里,洞口刻「爛柯」二字。
魚洞在縣南三十里二峨山下。其水混混,夏涼冬溫。 下即冷水河,河畔有乾洞,《元和志》謂「有穴,初纔容一 人,行至數里,漸覺平坦。有蝙蝠大如箕,至此止而難 進。」
《解脫坡》,在涼風橋上。
三望坡在中峰側。
金剛坡在雙飛橋,洪椿坪大路。
象牙坡,在白龍洞上。
觀心坡,在萬年寺上。
《梅子坡》,在木皮殿上。
華嚴坪,在純陽殿後。相傳赤城隱士舊居,一名「赤城 山。」有古心和尚開建靜室,亦名「古心坪。」
「宋皇坪」孤峙於伏虎寺左,乃天皇授道於軒轅處。 「洪椿坪」,即千佛庵,在牛心寺後。
聖水坪,有泉,三冬不涸,在響水壩。一云「在山頂學士 堂後。」
太子坪,在三倒拐上,即「萬行庵。」
大峨坪即冷竹坪,對門山。
九龍坪即蓮花石對面寶掌坪,在洪椿坪右。
黑水坪,在本寺前。
「大坪」,在洪椿坪左。
長老坪:在大小深坑上。
雷洞坪,在梅子坡下,有雷龍居此,凡七十二洞。 「軟草坪」,在山頂思佛亭前。
大佛坪,在錫瓦殿門前下坡。
桫羅坪在千佛頂後。每見前賢《遊山記》,俱以八十四 盤大歡喜亭上為桫羅坪。詢之山中耆舊,云:「坪在山 後,非初登頂即有此坪也。」如以地有桫羅,疑之,此花 遍滿山頂,無處不可,名桫羅坪也。
羅漢坪,在山頂,與桫羅坪相連。梵僧於此出沒。 獅子坪,近羅漢坪,景最幽雅。
虎溪:在伏虎寺前。上通馬家溝,下通瑜伽河。溪內石 子細潤,可琢為硯。
梁渡溪在雙飛橋後。此可至後牛心。
雙溪有二:一即雙飛橋,舊名雙溪橋。二水從橋下出, 溪中有五色石,白質青章,朝日射之,光彩煥發,名「大 士小現。」一在青龍場對門觀音庵上。
虎跳溪一名「虎溪橋。」晉僧慧通禪師初游黑水,因水 暴漲,良久,俄有虎伏於前,師因騎而渡,故名。
寶現溪,在牛心寺前。宋僧三藏師繼業自天竺歸來, 登峨眉,至此橋,見兩石鬥,溪上攬得其一,眉目宛然, 以為寶,故名。
洗腳溪:在山頂思佛亭軟草坪上。
黑龍潭在石筍溝上,九老洞下。
白巖溪:
銅官溪俱在二峨山下。
黃沙溪在高橋上,過橋即「靈巖寺。」
種玉溪在龍門洞下,怪石刻露如玉。
羅目河出峨眉山麓。右溪自小天池以東,左溪自黃 毛坪以北,至羅目廢縣界。合二溪之委為江水石甚 奇怪。
峨眉山,有濛水,即大渡河也。水發濛漢,東西流,與涐 水合,逕汶江道。呂忱曰:「涐水出蜀,許慎以為涐水也。 從水涐聲。」南至南安,入大渡水。大渡水又東入江,一 云大渡河,出嶲州界,經羅目縣東南流,入龍游縣界。 《彝惜》水,在羅目縣東北五十里,源出嶲州界。中有嘉 魚,長三尺,每年二月隨水而下,八月逆水而上,入穴。 瑜伽河。在普庵橋前三一庵上。
《符文水,二》水出大峨山,北曰白水,南曰黑水。或云此 水即流至雙飛橋者。
馬家溝在「伏虎寺後。」
乾溪溝在伏虎寺前。
母家溝,在麻子壩上。
石筍溝在洪椿坪前。
神水池在大峨石旁,即玉液泉。五代時智者大師就 山入定,知此水來自西域,後居荊門。玉泉因病思得 大峨神水飲之,忽夢一麗女,自言能為師致之,師云: 「吾有缽杖寄中峰寺,可與俱來為信。」後果以缽盛水, 攜杖而至,知此女即玉泉龍女。玉泉與神水同源也。 玉女池,在華嚴寺左。
明月池,在萬年寺後。
洗象池在歡喜亭。
溫涼二泉在後牛心寺,隔溪即「呼應庵。」
「八音池」在黑水寺。過虎跳橋,遊人拍一掌則一蛙鳴, 餘蛙次第皆鳴,數皆合八。後一蛙復大鳴一聲,眾蛙 乃止。
聖水池在十七峰下。
天池,有二,一在大峨頂,臥雲庵右半月池,又名觀音 泉,即井絡泉也。池上一窪,日飲千人,人以污穢觸之 即涸。寺僧誦經懺謝,泉始復舊,故又名「聖泉。」一在二 峨山上,葛由洞側。
白龍池,在大峨山頂,近淨土庵,水極甘美。中有龍子, 僧以盤取示遊客,甚馴。旱時禱,可致雨。
龍池在縣西南四十里峨眉山下。四山環抱,一鏡中 涵,瀰漫十餘里,籟靜波澄,風生浪作,水深黑無底,其 下有蛟龍居之。每晴明時,隱見大鯉四尾,及水獸龍 馬遊戲其間,中多魚,居民藉此為利。《漢李膺記》:「峨眉 山下有龍池,廣長十里。」即此。
《卜應泉》在牛心寺,久雨將晴,炊米赤。久晴將雨,炊米 亦赤,餘如常。
通精泉:俱在《錫瓦殿》左,今俱填沒。
紫蘭泉,在二峨羅目街,對山豬肝洞下有庵,曰「洞泉。」 溫泉在棋盤寺,近高橋靈巖寺。
《寺觀考》:「光相寺在大峨峰頂,相傳漢明帝時建,名普 光殿。其改名光相,當在唐宋時也。明初洪武遣僧寶 曇重修,始以鐵為瓦,明末傾圮,今俱重修。」由此而下, 為天王殿,殿後左右祖師、龍神二堂,正中錫瓦普賢 殿,又為銅瓦殿,僧別傳開建。殿後有坊,曰「捫參歷井, 坊旁有井絡泉。由此左上,為藏經閣,有舊頒龍藏,自樓左向後層梯而上。峰頂為滲金小殿,一名「永明華 藏寺。」殿左右有小銅塔四座。明萬曆年間,寺僧妙峰 至滇募鑄,明瀋王亦捐金助修殿。瓦柱、門櫺、窗壁皆 銅為之,而滲金廣一丈四尺五寸,深一丈三尺五寸, 高二丈五尺。中安願王像,駕四壁,萬佛圍繞。門陰刻 全蜀山川形勝,水陸程途,一覽瞭然。妙峰曾至長安, 募造金殿四座,分送五臺:峨眉、九華,其一座欲載普 陀,道險難達。後以送江寧花山供奉云。「向左為睹佛 臺」,即放光處,在光相寺前約丈許。臺下千佛巖在右, 金剛石在左,辟支童子二臺,兩兩對照,若龍虎然,亦 山頂形勢最勝處也。
天門寺,在天門石下,僧瑞峰建。石凡三折,始達山路, 丹青不能似也。
護國草庵寺,明神宗賜額,又名「圓通庵。」在天門石右, 通天和尚建。有慈寧太后手書佛號,金繡長旛,今失, 惟所賜九層沉香塔尚存焉。
大佛寺縣東郊。明萬曆間,通天和尚之徒無窮至京, 奏請慈寧太后開建。寺有千手、千眼、觀音大士銅像, 土木弘麗,賜有香燈田五百畝,載在《碑記》。
西坡寺在城西南,唐武德六年建,舊名「壽聖西坡寺」, 遊山者往來多宿此。
聖積寺,離峨眉縣五里,即古慈福院,乃軒轅問道處。 正德三年內江王重修。寺內有銅塔,高二丈許,永川 萬華軒所施。寺前有樓,曰真境,一名老寶,乃慧寶禪 師建。樓上有魏鶴山書「峨峰真境」四大字,內名賢題 詠最多。舊《志》:後嶺有洪範庵,過嶺有華嚴樓,大悲、興 聖二庵,今俱廢。惟儒林橋隔澗西坡寺、度凹十方院 無恙耳。
伏虎寺,在伏虎山下,行僧心安開建。宋紹興間,虎狼 為患,人跡罕見。有高僧士性建尊勝幢一座,據鎮方 隅,其患始息。明末毀於兵火,繼得貫之修建,前後左 右凡列一十三層,甚為弘敞,誠峨眉之大觀也。 華嚴寺一名「歸雲」,在玉女峰下,唐福昌達道禪師道 場。宋紹興三年,僧士性重修。寺有旋螺殿,極奇古。初 為白牛長老住持。明洪武時,僧廣圓領帖焚修。成化 改為會福寺。有宋紹興碑及《華嚴堠》。左刻至州十五 里,右刻至山頂七十里。玉女峰,頂上有池,宋有天女 饋食。卭州刺史馮楫《故事》: 中峰寺一名集雲,在白雲峰下,一名白巖,本晉乾明 觀時道士,惑于三月三日昇仙之說,歲為毒蟒所食。 有資州明果禪師至,暗伏獵人射殺之。道士感激,改 觀為寺事焉。宋高僧茂真尊者重修,有智者大師寄 缽杖。宋時,孫、王、宋三真人羽化於此,又黃魯直習靜 處也。明洪武時,僧慧安、法曇長老住持。內普賢大士 殿。明成化三年,蜀昭王建。
黑水寺,古對月峰,刱自魏晉肇公。唐僖宗間,高僧慧 通住錫,道聞朝廷,敕建永明華藏寺,並賜無縫衣、玉 環、供器,滄桑無存。弘建普賢、延福、中峰、華嚴四剎,以 山相火,易二水三雲抑之。繼席祖廷,位列傳燈。承璟、 義欽、黑水、曇振、洞溪、廣悟,前後七代,悉宗風大振。故 古今稱「峨眉祖堂。」黑水、洞溪,俱以山彰名也。
前牛心寺在雙飛橋上牛心嶺。
後牛心寺,宋繼業三藏開建。一名「臥雲寺」,一名「延福 院」,即孫真人修真處。有吳道子畫壁《十八羅漢像》,一 云「張僧繇畫。」宋淳祐年間僧紹才重修。明洪武時,廣 濟禪師住持。
萬年寺即白水寺,昔蒲氏事佛舊址。寺刱自晉時,唐 慧通禪師精修,唐人有聽廣濬禪師彈琴處,即此寺。 在宋為白水普賢寺內敕建,鑄大士銅像並殿,皆高 數丈。太宗、仁宗、真宗俱有御賜寶供,《三經》回祿無存。 明嘉靖間,旋修旋燬,萬曆間,敕改聖壽萬年寺。寺前 有大峨樓,樓前有南戒名宗坊,左豎祗樹林坊。寺內 殿凡七層,一毘盧一、七佛,一、天王一、金剛一、大佛一。 磚砌旋螺,中用銅鑄普賢丈六金身騎象像一。接引 殿,殿有明末代巡黃岡梧陽劉公,捐造真武祠,今廢。 靈巖寺,在大峨山下,南進高橋,寶掌和尚結廬舊址, 事在周烈王三十二年,歷代重興。至宋紹興五年,改 護國光林寺;明成化元年,又改為會「福寺。」後天順四 年。頒賜龍藏。
棋盤寺,在城南,進高橋,經太平墩路口,茂真尊者開 建。坪前有一泉,常溫。
「蟠龍寺」,近新開寺,進黃沙溪冷竹坪,唐慧覺禪師開 建。
新開寺,在伏虎寺後鞠家漕。萬曆三年九老洞僧大 用建。
香嚴寺,離伏虎寺後三里,西域香巖尊者居此。 西禪寺,在縣西南十五里羅目街上。寺以僧名,與醫 王、扁鵲同時。
石佛寺在縣西五里,今廢。
玉屏寺在縣西十里袁家溝。
彌陀寺,在楊鎮場下,隔河即二峨山伽藍寺,在楊鎮場。
茶土寺,在三峨山上。
圓通寺,在四峨山下。上有花山。明印宗和尚住此。祈 雨響驗,感四眾雲集,設大戒壇。
觀音寺在太平墩道傍伍家坪,離城南一百里古洞 溪,和尚住靜處。
本壽寺,在縣北二十里。深幽至極,鞠惟律師設戒所。 《普賢寺》,離縣二十餘里,寶曇國師開建。
廣福寺即前「牛心寺」別院,在寶現溪側,今廢。
佛到寺,在睹佛臺下。由縣南轉西,從盤龍寺黃沙溪、 冷竹坪開山日,得石佛,故名。又云「不到寺」,今廢。 羅漢寺,在新開寺下。建日有梵僧赴齋,齋畢不見。今 廢。
果哲寺今廢。
永延寺在九嶺岡下,明周藩建。
法華寺在二峨山下,今廢。
大隱寺在二峨山下。
放光寺,在後山。宋嘉州刺史王良弼奏請開建,今廢。 淨土庵在桫欏坪上,明神廟初年,大智和尚建。真融 秦人,戒律精嚴,刻苦供眾。凡建立五臺、伏牛、峨眉、縈 華四常住。最後至普陀,開後海潮寺。寺前逼近海涯, 龍神為擁千步沙助之,有《遺願碑》存。庵切戒子孫,不 得背眾營私,恃強相爭。庵左有白龍池,水極甘洌。庵 中佛像,莊嚴細巧,最稱如意。
臥雲庵,在藏經閣右,性天和尚建,後毀。今重建。絕頂 無水,惟此庵下有半月池,合山仰汲。
迴龍庵在太子坪上。有戒壇,僧三濟開建。
大覺庵在通天塔左。
法慧庵在太子坪後。
文殊庵,在七天橋右,天仙橋左,有坊曰「為天一柱。」 白衣庵、 富順庵、 永定庵、 聖水庵、 鳳凰庵。
普賢庵在天門石。
般若庵:在《錫瓦殿》下。
彌陀庵:在錫瓦殿前。
天啟庵在山頂齒牙峰下。
禪定庵。 「金像庵。」 《勝峰庵》。
萬行庵「即太子坪」,僧古智建。
蓮花庵。 洪範庵。 華嚴庵。 華藏庵。 定慧庵。 卓錫庵。 毘尼庵。 淨居庵。 法華庵。 慧日庵。 太虛庵。 鳳嶺庵。 飛龍庵,「在玉女峰側。」
解脫庵在解脫坡上,即觀音堂。
呼應庵在大峨石右,呼應峰後。相傳,智者大師茂真 尊者與孫真人弈棋於此。呼應庵側有棋盤石。有溫 涼二池、三仙洞、雄黃石庵今廢。
「萬松庵。」 「佛會庵。」 《白衣庵》。 《慈聖庵》。 《禪定庵》。 《缽盂庵》。
「千佛庵」,即洪椿坪,伏牛山楚山和尚開建,德心大師 重修。梵宇精潔,結構弘敞,可容千人。此地曲折幽雅, 最為隱僻矣。
「大坪庵」、 「銕峰庵。」
石筍庵在石筍溝。
寶掌庵在佛到寺右。
福壽庵:在大峨石畔,僧性天果開建。庵舊有九曲渠、 流杯池,昔人觴詠其中。庵前有海棠,大數圍,高數十 丈,榦直上二尋,為數百年間物。石踞神水池上,體微 側。
龍泉庵、維那庵、月窟庵、勝峰庵,俱廢。
「三望坡」茶庵在中峰寺傍。
流春庵、圓教庵、白雲庵,俱廢。
妙觀庵在觀心坡上。
「九老洞茶房」在《華嚴》頂上。
洞泉庵在豬肝洞下。
儀鳳庵在四峨花山下。
洪範庵有二,一在西坡寺前,一在山頂。
大悲庵。
石佛庵在宋王觀壩下。
三一庵在《瑜伽河》下。
《立禪庵》在曹溪洞。
寶珠庵「在石筍溝。」
半月庵、「興聖庵」俱近《聖積寺》。
「龍鳳庵」,即伏虎寺右靜室,前蔣太史易為「蘿峰庵。」 「飛龍庵」,在玉女峰下,即伏虎寺左靜室。
「彌陀庵。」 《聖水坪庵》。
定居庵在山頂。
龍神堂在伏虎寺左。
觀音堂在解脫坡。
西龍堂在梅樹埡下,今廢。
喜光堂「在萬年寺」,今廢。
「本尊堂」,在二峨山下「三藏堂」,在二峨山下仰天窩。此處產香梨、櫻桃。 「學士堂」,在通天塔左。
觀心坡禪堂「在頂心坡」後,僧空庵開建。
中靜堂。 大慈堂。 「沐浴堂。」
「會宗堂」即問宗堂,風道人明光開建,有碑記。在伏虎 寺。隔溪有太湖庵,僧融虛建,庵前有太湖石。
「海會堂」,在萬年寺門外,近左有御賜紫衣及丁雲鵬 畫《列代祖師像》八十八軸,今俱毀,惟佛牙尚在,重十 三觔。
淨業堂,在萬年寺右。古泉清洌,足供萬人。相傳下有 龍窩。
無量殿。
純陽殿,在華嚴寺上,明御史郝衡陽建。
龍神殿在三望坡上。
白雲殿,在梅子坡上。常有白雲屯聚,俗名「雲壇 接引殿」,在八十四盤下。昔有河間府僧,年八十至此, 見佛像臥荒叢中,乃誓饑七日募修。時大雪,凡露餓 六日。蜀趙翊皇登山見而憫之,歸白督臺李公,捐金 五百,命僧聞達重修。
雷神殿在雷洞左。
木皮殿,在初歡喜亭上五里,西域阿婆多開建,即古 化城寺。昔有昆明施紹高太后王藎台來此,遇白猿, 獻二果,啖之俱仙去。左有《古銕碑》一道,字皆篆籀,人 不能識。
鷟殿,以山形如鸑鷟得名。一云「初殿」,又云「鑿井初殿。」 在觀心坡上,駱駝嶺下。昔漢蒲公採藥見鹿處,後人 因立此殿。殿下今尚有蒲氏村,皆公後也。
慈福院在聖積寺對門,今廢。
普安院在普安橋,今廢。
華林院在青竹橋,久廢。
龍門院在種玉溪上。
惠續尼院,在黑水寺前,即月峰禪師、惠通禪師之妹 入定處,有黑虎巡廊之異。院內有袈裟玉環,今失。 塔院在學士堂右,圓覺庵下,金裝通天和尚全身在 內,至今生氣宛然。
《老寶樓》,即「真境樓。」
玉皇樓在伏虎寺溪右。
家慶樓在紙錢街飛來岡大廟後。
大峨樓在萬年寺前。相傳魯班造,蔡總督重建。 白衣觀音樓在雙飛橋上。
普賢閣在中峰寺後。
歸雲閣在華嚴寺後。
聖水閣,在大峨石後,高僧化機隱此。明巡撫安慶吳 公用先築此居之。
曹溪閣,「在大峨石後」,僧瑞光建。
清音閣在雙飛橋下,瑠璃亭後。舊有一大石,名「洗心 臺。」臺上建閣,今廢。
菩薩閣,在白水寺,今廢,有榜曰「天下大峨山。」
朝陽閣在八十四盤上。
觀音閣,在金剛臺上,臥雲庵後。閣前有小睹佛臺。 楞嚴閣,在山頂。
藏經閣在山頂。
萬聖閣在普賢庵下。
賢首閣,在七寶臺右。
「涼風亭」,在無量殿上。
《宗漏亭》。
「玉液亭」俱在大峨石。
「瑠璃亭」,在牛心石。 「接王亭」,在雙飛橋上。
「四會亭」在萬年寺前,有「接引佛」銅像。
「初喜亭」在九嶺岡上。
大歡喜亭:在觀音巖上三里。
思佛亭在桫欏坪。
《金剛際》。
《蓮花社》在九嶺岡上。
《九龍坪靜室》在蓮花石上。
《象鼻巖靜室》。 《杜多園》。 《牛心鎮靜室》。
培風館在「《捫參歷井坊》後。」
普庵橋在聖積寺西一里。
虎溪橋在伏虎寺前。
《涼風橋》,在無量殿上。
解脫橋在解脫坡下。
《玉女橋》:
青竹橋俱在華嚴寺前。
虎跳橋在萬年寺左,一名「七笑橋。」為前賢張鳳羾、安 盤、程啟充、徐文華、章寓之、王宣建,僧瑞堂題。
太平橋在五十三步上。
萬定橋即古「萬福橋。」在大峨石上。
百福橋即響水橋。在歌鳳臺側。
三望橋:在中峰寺上。
雙飛橋在牛心寺下。兩山相對,出牛心嶺,自中亙垂如貫珠。左一水從雷洞坪遶白水寺來,右一水從九 老洞遶洪椿坪來。至此界作二道雙虹跨淵,凡一橋 受一水,一水出一洞,水分黑白即符文,水勢如虯龍 奮舞,兩不相下,過橋始狎,久之乃合。有石狀如牛心, 鎮峽口晶瑩如鏡。觀察西山張公能鱗,改為「洗心石」 云。相傳左橋始軒轅遊勝峰時造,右則自漢至宋,不 知經數修理。古今多以此處為峨山第一勝景。 仙女橋在息心所下,窄甚。
仙跡橋:在山頂。
天仙橋:在山頂。
七天橋在山頂天門石上。
積善橋:在觀音巖。自此可達洪椿坪,一名萬度橋。有 上、中、下三道。
高橋在靈巖寺前。
「震旦第一山坊」在涼風橋下,即今伏虎寺。
南戒名宗坊,在萬年寺前。
《為天一柱》坊在山頂天仙橋左。
「捫參歷井」坊在山頂銅瓦殿後。
山後七十二古德名「庵坊」,在山頂大佛坪右。
「小金塔」,在聖積寺,高二丈餘,永川萬華《軒施》。
普同塔,有二:一在伏虎寺逝多林,有澄江大師藏骨。 一在四會亭。
「小石塔」「在玉泉池側。」
「滲金」小塔四座,在山頂銅殿側,妙峰募造。
「沉香塔」,在草庵寺。
《肉身》有二塔,一是黑水,一是「通天。」
普同塔在伏虎乾溪逝多林右。
大僧塔在紅珠山,即開建伏虎貫之和尚塔也。 《古蹟考》:「雙飛橋亭名白衣觀音閣,有孫真人藥臼、藥 罐,又有茂真尊者禪杖,先在後牛心寺,繼移閣上,後 為上川南道陝西李公一鼇取去。」《舊志》云:「藥罐銅質, 大容數升,臼乃銕質,有六足,重二十餘斤,製甚古朴。 金錫杖,或云即孫真人杖。一云黃龍禪師杖。」
黑水寺,唐慧通祖院,敕改「永明華藏寺」,賜有藕絲無 縫禪衣一領,古白玉環一枚,今失。
牛心寺寶石,宋三藏過寶現溪,攬得,上有眉目,今失。 宋嘉州漁人王甲于江中網得古鏡,圜八寸,有琱鏤 款式,人不能識,持歸獻白水寺僧某。有徒竊以他往, 值神人持戟叱曰:「還我寶鏡。」僧懼欲走,有虎扼其前, 擲鏡而竄,不知所在。出洪忠宣公《嘉州江心鏡記》。隆 興三年,寺又有宋太祖、仁宗、真宗所賜御書百餘卷, 七寶冠、金珠瓔珞、袈裟、金銀鉼缽、奩爐、匙、箸、果壘、銅 鐘、鼓、鑼、磬、蠟、茶塔、芝草之類。又有崇寧中宮所賜錢 旛及織成紅幢,仁宗御賜紅羅、紫繡袈裟、寶環,上有 御書《發願文》曰:「佛法長興,法輪常轉,國泰民安,風調 雨順,干戈永息,人民安樂,子孫昌熾,一切眾生,同登 彼岸。」又有嘉祐七年福寧殿御札頒賜經藏,經紙俱 碧硾紙,銷銀書,卷首《圖畫》一卷。經字俱用銷金,兼織 輪相鈴杵器物及「天下太平皇帝萬歲」等字於花葉 中。後三經回祿無存。
海會堂,有明神廟所賜金繡千佛袈裟、紫衣丁雲鵬 所畫八十八祖像,今失,惟佛牙一具,頒賜藏經,其敕 尚存。
圜覺庵有明神廟、慈寧宮太后手書佛號,繡金長旛 一對。內圜蓋亭有烏思藏金銀書《番經》三本,今俱失, 惟九層沉香塔尚存。
《方物考》:山巔佛現鳥與山鵲二種,餘鳥俱不能到。萬 年寺以下,則羽族俱備矣。佛現鳥似土,畫眉,佛放光 則語餘時不語。有所謂蟞蛦者,《蜀都賦》「蟞蛦山棲」是 也。如今山雞,雄色斑,雌色黑。
角雞:大於雉,頭有二毛,角,好鬥,或云即鶡。黃連雞,五 彩俱備,類錦雞而色更爛然,腳黃色,產黃連處有之。 王母狀如燕,色紺翠,尾多而長,飛則尾開如兩旗。杜 詩「王母畫下雲旗翻」是也。
《雨道士》,亦鳥名,鳴則天雨。
連點七,山溪有之,或曰即鶺鴒。有僧問洪杲:「如何是 《連點七》?」師云:「屈指數不及,地上無蹤跡。」
護花鳥:《益州方物略》云:「青城、峨眉間往往有之。至春 則啼。其音若云無偷花果,髣髴人言。」宋子京《方物略 贊》曰:「茜首黑裳,黃駁其羽。厥鳴嚶嚶,若禁若護。名而 不情,盜者猶懼。」
桐花鳳:《邑志》云:「弓背山桐梓坡產桐花鳳。」按《朝野僉 載》:彭、蜀間有此鳥,如指大,五色備具。其冠似鳳,食桐 花。每花放即來,花落不知所之。
竹雞 《黃鴒雞》
巖鷹:頭似貓,有翼,兩耳極大,身長二尺,一名「催生」,晝 昏夜明。喜食貓血,鳴則人家有喪,聞者惡之。亦鵂鶹、 梟鵩之類。
《增山雀》:觜距俱紅,章備五色,其聲宛轉悠揚可愛,惟 冬月有之。
貔貅,自木皮殿以上,林間有之。形類犬,黃質白章,龐贅遲鈍,見人不驚,群犬常侮之。聲訇訇似念陀佛,陀 佛能援樹食杉松顛並實,夜臥高籬上。古老傳名「皮 裘」,紀遊者易以貔貅,此獸卻不猛,兩存以備考。 虎豹年年有跡於峰頂,不見其形。
猿 獐 熊 麂 巖驢, 《山牛 毫》豬。
《巖兔》:似鼠,無尾。
《禮》鼠似鼯,毛色深黑,馴擾親人,投以果實,則前兩足 捧之立啖。若拱揖間入廚中捕食。
桫欏花,生峨眉山上,數葩合房,春開。葉在表,花在中, 根不可移,故人不得為玩。宋子京《方物略贊》曰:「聚葩 共房,葉附花外。根不可徙,見偉茲世。」
木蓮花,生峨眉山谷,狀似芙蓉,香亦類之。一云:葉似 辛夷木榦。花夏開,枝條茂蔚,不為園圃所蒔。贊曰:「葩 秀木顛,狀若芙蕖,不實而榮,馥馥其敷。」按《酉陽雜俎》, 乃老學庵所載,忠州溪澗及臨卭白鶴山寺俱有之。 白樂天云:「木蓮樹生巴峽山谷間,巴民亦呼黃心樹。 大者高五尺,經冬不凋,身如青陽,有白文,葉如桂,厚 大無脊,花如蓮,香色艷膩皆同,獨房蕊有異。四月初 始開,自開迨謝,僅二十日。」卭僧云:「花拆時,有聲如破 竹。」白樂天詩:「如折芙蓉栽旱地,似拋芍藥挂高枝。雲 埋水隔無人見,惟有南賓太守知。」又畫圖寄元微之 云:「花房膩似紅蓮朵,艷色鮮如紫牡丹。惟有詩人解 親愛,丹青寫出與君看。」宋濂溪先生《巴嶽觀木蓮》詩 有云:「枝懸縞帶垂金彈,瓣落蒼苔墜玉盃。」此又似是 白花。明王鳳洲載《異物志》。
牡丹 芍藥 草牡丹 薔薇 紫荊 蜀葵 木樨花 百合 杞菊 蕙 萱 菊 蘭
「西番菊」、 金錢菊。
《木芙蓉》,花開如碗大,樹高二丈餘。
《錦帶花》:長蔓柔纖,花葉間側,如藻帶然。花開形似飛 鳥,亦號鬢邊嬌。范石湖詩:「妍紅棠棣妝,弱綠薔薇枝。 北風一再來,飄飄隨舞衣。吳下嫵芳檻,峽中滿荒陂。 佳人墮空谷,皎皎白駒詩。」
錦被堆花:即薔薇。唐裴說詩:「一架長條萬朵春嫩紅 深綠小巢勻只應根下千年土曾葬西川織錦人」范 成大詩:「誰把柔條夾砌栽壓枝萬朵一時開為君也 著詩收拾題作西樓錦被堆。」
月月紅 石竹子花。 竹葉花。 扁竹花。
野蓮花,一云「野棉。」外紫內白,狀如五臺少林金蓮花。 杜鵑花,山頂最多,三、四月開。
良薑花,香如梔子,秋間遍地有之。
海棠自萬年至山下,沿山巖壑,處處有之,名「野海棠。」 葉較人家所種者稍大,花亦澹紅色,頭皆下垂,有似 深山隱士避人,不欲露其形影者。
珍珠蘭俗名《魚子蘭》。
《海梅》高僅三尺,冬月開似桃花,結實如櫻桃。
鵝毛玉鳳花,蓬如釵股,秋開下蘤而鬚狀似禽。 楠有二種,一真楠,作柱棟梁;閏楠,止堪供爨具耳。 檜,似柏有刺,葉短而動螫人。
《油桫》 《銕桫》 拋杉。 《層子杉》
梧桐 桐油樹 白蠟樹 椿 冬青 樟 柏 白花槿樹 黃楊 㯶樹 嘉樹在羅目縣東南三十里,陽山江溉兩樹對植,圍 各三二尺,上引橫枝亙二丈,相援連理,陰庇百夫,其 名曰黃葛,號嘉樹。蘇子由詩「予生雖江陽,未省到嘉 樹」,即此。
野漆樹,八九月生子,葉如榧樹,珠圓玉立,霜華掩映, 朗潤可愛。
《丁樹》夏日開花,初放白,將萎紅。
羅漢松,結實頗肖,又名「塔松」,狀如杉,葉圓細,生峰頂, 佛頂青,其樹葉碧翠異常,生峰頂者尤具光彩。竹柏 生山上,葉繁長而籜似竹,然其𠏉大抵類柏而亭直。 萬年松其莖最小,藏書帙中,經年得水復活。
橙 橘 香櫞 指柑 香木瓜 蜜羅柑 梅 石榴 海梨 栗 枇杷 葡萄 銀杏 柿 榛 桃出綏山者佳,今雙飛橋清音閣小而味美。
龍竹:根有二角,高節,實中可為杖,遊山者多採之。 千歲竹生山南絕壁間,盛以竹籃,培以砂石,懸之檐 前即暢茂。夏三月著花,壅以土則枯死。
月竹:每月一生,又名「普賢竹。」
《對青竹》產峨山。
荊竹 「冷竹。」 《刺竹》。
《紫竹》,三年始變紫色。
桃竹:皮滑而黃,可為簟席及拄杖。今山中又有桫羅 樹,作筆筒,更古樸可愛。
慈竹,即子母竹,性叢產,根不外引,其密間不容笴筍 生,夏秋閱藏,枝葉乃茂。蜀中此竹最多,云是岷、峨分 來。
普賢菜:
羅漢菜:葉似豆苗東風菜生山谷間,一名「斷續藤。」行人渴則取汁飲之。龍巔菜:似椿,樹頭有刺。
《白芥菜滿山自生,在九老洞》尤佳。
《綠菜黃山谷有贊》
甜菜、 《岸邊菜》。
苦菜「即龍葵。」三月生,六月花從葉出,莖直花紫,八月 實黑而落。其根復生,經冬不枯。
《嬾菜》即《黃連顛》。
蕨菜:《瑯嬛記》云:「猿啼之處,蕨乃多有,每一聲遽生萬 莖。此物根可為粉,為餅,飥苖可為蔬。」
《珍珠菜》,生水石上,翠樓纖條首如珍珠。可蔬醯煮,可 攜千里。
虀菜:開白花。春時廣有。
馬蘭菜:葉似三漆而小,花開似小菊,澹紫色。春時嫩 葉曝乾,可代旨蓄。
《巢菜》葉似槐而小,子如小豆。夏時種以糞其田。《苗可 作蔬,入羹》,即薇菜也。氣味似豌豆。
石瓜生峨眉山,樹端挺葉肥滑,如冬青椹,似桑,花色 淺黃,實長橢,殼解而子始見,以其形似瓜,故名。煮為 液,治痺。
《紫河車》,藥名。
黃精峨山產者甚佳。
「何首烏」、 天門冬、 蒼朮、 《王不留行》、 威靈仙、 山藥、 龍膽草、 益母草、 茱萸、 青木香。
白荳蔻 黃連 三七、 五加皮 蒼耳 梔子 常山 茵陳 金毛狗 芍藥 馬蹄香 升麻 川烏 紫菀 沙參 吳茱萸 獨活 半夏 桔梗 草烏
南星山中歲饑,掘得連蒸三晝宵,可以為糧。
夏枯草煎水盥面不皺。
普賢線,樹上苔鬚蔓引而成,長數尺,或言深谷有尋 丈者,煎湯服,治心氣疼痛有效。《方物略》曰:「仙人縚,即 此物。」
金星草,葉似萱,背有點,雙行相偶,黃澤似金星,故又 曰「金釧草。」可敷疽瘡及丹石毒。喉生乳鵝,搗水飲之 即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