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第242卷

方輿彙編 山川典 第二百四十一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二百四十二卷
方輿彙編 山川典 第二百四十三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

 第二百四十二卷目錄

 百泉部彙考

  考

 百泉部藝文一

  百泉記          明李濂

  衛源遊覽記        董廷珪

  遊蘇門山百泉記      袁宏道

  百泉種樹記        翁大立

 百泉部藝文二

  百門泉二首        元王磐

  前題            王惲

  前題           周伯祿

  百門泉          吳安持

  泉上獨酌二首      明李夢陽

  酬秦子百泉之招五首     前人

  卜居泉上有感       趙彥復

  初至泉上          前人

  重遊百泉二首       楊彤庭

  秦聖俞招飲百泉       前人

  春日遊百泉王信卿明府留酌賦別

                楊鶴

  泉上           秦衛周

  百泉           理鬯和

  題百泉           吳綃

  春遊百泉          前人

  百泉桃花次李慎菴韻     前人

  百泉寒眺次韻        前人

  百門泉           王韋

 百泉部紀事

 百泉部雜錄

 清水部彙考

  考

 清水部紀事

 湛水部彙考

  考

山川典第二百四十二卷

百泉部彙考 编辑

《邶風之泉水 衛風》
之泉源 今衛河之源
编辑

百泉一名「百門泉」,一名「搠刀泉」,源出今河南衛輝府 輝縣城西北蘇門山。泉通百道,澄泓淵澈,下流為衛 河。南經新鄉縣,合小丹河,東過府城北,又北會淇水。 又東北逕直隸大名府濬縣城西門外,又北逕滑縣 界,又北過內黃、大名二縣地,合湯水、漳水入山。東逕 館陶縣至臨清州與漕河合流,東北至直沽達于海。

按:《詩經邶風泉水章》:「毖彼泉水,亦流于淇。」毖泉,始 出之貌。泉水,即今衛州共城之百泉也。淇水,出相州 林慮縣,東流,泉水自西北而東南來注之。

《衛風竹竿》「章泉源在左,淇水在右。」泉源即百泉也。 在衛之西北,而東南流入淇,故曰「在左。」淇在衛之西 南,而東流與泉源合,故曰「在右。」

按《河南通志》:「百門泉,源出衛輝府輝縣蘇門山,泉通 百道,故名。衛風泉,源在左,淇水在右,即此。泉上有威 惠王祠,禱雨有應,殿名清輝。金宣宗因改州曰輝。 衛河在府城北一里,源出蘇門山,東入大名府濬縣 界。」

按《輝縣志》:「縣西北七里有蘇門山,一名蘇嶺,一名百 門山,即太行之支山也。山下即百泉,為中州勝概。金 明昌時,因山名縣,曰蘇門。晉孫登隱此,號蘇門先生。 山麓有衛源神祠,百泉書院在焉。」

百門泉,源出蘇門山下,泉通百道,故名。一名「衛源」,以 衛之河發源于此也。其源雖以百門名,然實踰千萬, 不可勝數。自山麓遍湧石竇,中及平地仰出,纍纍若 珠樹,匯為巨陂,方廣數頃,淵涵澄澈,淨無滓澱。細魚 蝦蟹,歷歷可數。藻荇交橫,鷗鷺翔泳,朝暉晚霞,水光 掩映,景尤殊絕,觀者竟日每不知疲,實為中土之奇 觀。泉上有威惠王祠,禱雨有應,殿名「清輝。」金宣宗因 改州曰「輝。」有靈源、湧金、噴玉、穠翠、洗心諸亭,亭有古 今名賢題詠石刻。

衛河在縣西,即百泉水會流。南經新鄉,東遶府城,北 會淇水流入於堤口。經大名府、濬縣、山東、館陶、臨清 入漕河,以達于海。

三渡河在縣西四里。百泉之支流也。

按《新鄉縣志》:「衛河發源蘇門山,至合河鎮入界,合小 丹河東流,遶縣北城下流入衛,一名御河。」

按《畿輔通志》:「衛河自衛輝達濬縣內黃,與淇、漳、滹沱 諸水合流,至直沽入海。」

按《濬縣志》,「衛河源出輝縣之百泉,自淇門入界受淇 水,至縣界逕新鎮,又逕李家道口,又經縣城西,又北 逕楚王鎮,又東北受洹漳二水,至直沽入海按《滑縣志》,「衛河自濬縣流至縣北七十里草坡北入 內黃縣界。」

按《內黃縣志》:「衛河在縣西,自濬縣來,至五龍塢遶而 過城,東北入大名縣界。」

按《大名縣志》「衛河在縣治南三里許,自淇門入濬縣 界,受淇、湯諸水,經內黃與漳水合,東北至縣境鞭馬 集北,又東北注龍王廟,達臨清,至直沽入海,同濟漕 運,故一名御河。」

按《山東通志》:衛河源出河南衛輝府輝縣搠刀泉即 百泉,經衛輝府新鄉等處,合淇、漳二水,逾館陶至臨 清州入漕,即漕衛交會處。

按《館陶縣志》:「衛河在縣西二里,自大名府境流逕縣 境,至臨清與汶水合,為今漕渠,北入海。隋疏為永濟 渠。其征高麗,因御樓船過此,又名御河。」

按《臨清州志》:「衛水為永濟渠始,隋煬帝導衛輝蘇門 山百門泉,東北引淇、滏漳洹之水為大河,又以巡幸, 賜名御河,或曰漢屯氏河即此。流八百里為元城,又 百五十里入臨清。」

衛河源出衛輝府,東北流九百五十里,達州境。「汶河」, 發源泰安萊蕪,至堽城,挾沂泗南入漕,北流四百五 十里,達州境。州受兩河之水,合流北放,千一百七十 里,抵大通河。距京師百六十里。

百泉部藝文一 编辑

《百泉記          》明·李濂

詩曰:「毖彼泉水,亦流于淇。」又曰:「源泉在左。」斯蓋謂共 城之百泉,實衛源云。共城西北七里有蘇門山,一曰 百門山,乃百泉始出之山,其地巖谷幽邃,林樾茂密, 古名士多卜居焉。今歲暮春,膏車西邁,逾二日止百 泉書院,肅謁先師像,遂登蘇門,徘徊嘯臺,慨焉懷孫 登之為人。史稱登居蘇門土窟中,好讀《易》,常撫一絃 琴,阮籍往候之,與言,終不答。退至山半,聞山巔有聲 若鸞鳳,乃登嘯也。嵇康從之,三年不言。臨別,康強之 言,登曰:「火生而有光,而不用其光;人生而有才,而不 用其才。故用光在乎得薪,所以保其耀;用才在乎識 真,所以全其年。」味斯言也,其善體《易》者。仙人巖在蘇 門,有仙人足跡,巖石上刻曰「仙人跡。」下嘯臺迤邐西 轉,約里半許,至康節安樂窩,拜其遺像。康節范陽人, 幼從父古徙共城,遂築室百泉之上,名其所居曰「安 樂窩。」布裘蔬食,躬爨以養父,而李之才適攝共城令, 遂授以數學,後人於此建祠專祀云。出窩東行南下, 入三仙洞,內塑丘、劉、譚三真人像,乃其修真處也。或 以是為登舊居之土窟,誤矣。降洞游集仙資福宮,實 書院之左鄰,乃蔡氏園址也。而院西牆下有古白楊 樹十四株,大可蔽牛,蓋數百年物也。過院為思親亭, 在蘇門之麓。許師可為衛輝路總管,以其父魯齋嘗 寓共城,思之為立亭。過亭為衛源廟,廟世稱靈源公, 殿曰「清輝」,郡邑之得名曰「輝」以此。宋元皆封王,至洪 武初,釐正祀典,改稱衛源之神,禱雨輒應。廟中碑刻, 具載唐、宋以來褒封之典。近廟有湧金亭,泉仰出,縷 縷千萬窠,匯為巨池。池方廣一頃餘,水泠泠澄白日, 照之如金,故名。中有菰蒲荇藻魚蟹之饒。亭正壁有 蘇東坡書「蘇門山湧金門」六大字,且多宋、元來名士 題詠。埒湧金翼然而相對者,噴玉亭也。亭中有石碣, 上刻「靈源」二大字,即俗所謂聖井者。而看花樓乃在 湧金亭南池水中,盛夏蓮荷芬郁,翠色上浮,扶疏蔥 蒨。今改為穠翠亭,亭左曰洗心亭,右曰雲橋,實為中 流勝概。薄暮,移酌穠翠亭,坐聞棹歌漁唱於蒹葭洲 渚之間,而泉流觸石,怒響作噌吰鏜鎝之聲,晝夜不 絕。余倚欄四顧,波光接天,沙鷗水鳥,飛鳴下上者,殆 不可數。時春雨初晴,岸花雜吐,酒酣起舞,逸興浩發。 於是援筆賦詩,書諸亭上,而又為記,「以紀一時勝游」 云。

衛源遊覽記        董廷珪 编辑

天順庚辰秋九月,自汴之衛抵輝邑,山水明媚,元《元 豐樂》。聞有衛源廟者,肇于隋宋,慶曆間撤新之。廟之 神世以王爵主水利,歲時致祭。又山曰「蘇門」,水曰「百 泉」,亦奇觀也。乃齎瓣香,從數騎出西門五里所造。其 廟果宋舊貫,規畫不類常廟前聞人之經遊者,代有 石刻。東有老子石洞,西有邵康節安樂窩,誠古跡也。 然其勝狀,則在百泉之一水焉。《詩》曰:「毖彼泉水,亦流 于淇。」百泉是已。泉分道出廟前之石隙中,瀦而為池, 池中有亭,曰「百泉」,曰「湧金」,蘇文忠公親為題扁,跨石 梁通之,蓋覽勝之所典儀者。導吾登眺其上,從者皆 儒流。時霽景開明,商飆不作,秋水長天,一碧萬頃,心 甚樂之。因憑欄縱觀泉珠之躍。方其洶湧,水底累累 然,穿層碧而起,類若萬斛之珠,噴諸淵海。及夫跳躍波為日光所射,又如百鍊之金沸諸爐冶。若此者,滿 池皆然,溶漾可愛。水鏡澄空,細分妍醜。芹萍中涵,蒼 翠可掬。沙鷗錦鱗,往來不驚。而畫舫清樽,惟意所欲。 覽者如出塵境而立冰壺耶?已而信步亭中,閱東坡 筆跡,鸞翔鳳翥,獨步今古。亭之四壁,皆所刻古今名 賢遊覽題詠,喜而遍誦之,金石交作,又天然雅奏也。 已而夕陽銜山林影墮地,乃賦律詩二章,以酬清玩, 《識諸亭》而歸。

遊蘇門山百泉記      袁宏道 编辑

「舉世皆以為無益,而吾惑之,至捐性命以殉,是之謂 『溺』。」溺者,通人所戒,然亦通人所蔽也。溺於酒者至於 荷鍤,溺於《書》者至於伐塚,溺於禪者至於斷臂,溺山 水者亦然,蘇門之登至於廢起居言笑。以常情律之 則為至怪,以通人觀之則亦人情也。夫此以無妻子 為怪,彼亦以遠山水為怪,各據其有,則遞為富,彼此 「易位,抑更相苦矣。嗣宗語意,微涉牽率,棲神導氣,在 山水間為俗談,置之勿答是已。及劃然長嘯,林谷傳 響,真意所到,先生曷嘗廢酬應哉?唯世無發其籟者, 故不鳴也。」曰:「子何以知其溺?」曰:「以百泉知之。百泉蓋 水之尤物也,吾照其幽,綠目奪焉。日晃晃而爍也,雨 霏霏而細也,草搖搖而碧也,吾神酣」焉。吾于聲色,非 能忘情者。當其與泉相值,吾嗜好忽盡,人間妖《韶》,不 能易吾一盼也。嗜酒者,不可與見《桑落》也,嗜色者,不 可與見《嬙施》也,嗜山水者,不可與見《神區》奧宅也。宋 之至今,蓋異世而同感者,雖風規稍異,其於棄人間 事以山水為殉,一也。或曰:「投之水不怒,出而更笑,毋 乃非情。」夫有大溺者,必有大忍。今之溺富貴者,汨沒 塵沙,受人之摧折,有甚于水者也。抑之而更拜,唾之 而更諛,其逆情反性,有甚於笑者也。故曰:「忍者所以 全其溺也。」曰:「子之于山水也,何以不溺?」曰:「余所謂知 之而不能嗜,嗜之而不能極者也。」余庸人也。

百泉種樹記        翁大立 编辑

嘉靖己酉初夏,予校士至百泉,環泉皆古木也,少倦 即憩息焉。予性喜種蒔,而視土又宜木,迺思為郭橐 駝事矣。或言夏月恐非宜,予曰:「天時不如地利,此地 泉甘土肥,無害也。」於是命候吏移梧桐二十餘本、竹 數本,植之書院前,檜、柏、椿、楊、榆、楝、桃、杏、榴、棗諸木,視 隙地即植之,旬日而去。踰年十一月,予復來,校士,顧 前所植竹木,蔚然茂矣,迺召諸生語之曰:「昔陽貨問 樹人於孔子,孔子曰:『樹桃李者,夏得其蔭;樹蒺藜者, 秋得其棘』。《孟子》曰:『舍其梧檟,養其樲棘,則為賤場師 焉』。諸生,予所樹也,將為桃李耶?梧檟耶?予何樹木易 樹人難也?」因書以示警云。

百泉部藝文二 编辑

《百門泉》二首        元·王磐

濟南七十二名泉,散出坡陁百里川。未似共城祠下 水,千窩併出畫欄前。

其二

半空風雨山頭樹,十頃玻璃水底天。孤客南來無著 處,相宜只有百門泉。

《前題》
王惲
编辑

去時蘭佩惹春煙,歸日羸騾跨敗鞭。賴有百門山下 水,療飢猶可度終年。

《前題》
周伯祿
编辑

光搖晴日動珠盤,汎汎輕風漾碧瀾。俯檻恍然驚醉 眼,雲天卻向鏡中看。

百門泉          吳安持 编辑

地本居幽僻,天教慰寂寥。池無千頃廣,泉有萬珠跳。 坐覺清心骨,行思厭市朝。從今頻往返,歸路不辭遙。

泉上獨酌二首      明李夢陽 编辑

湧金亭畔路,細雨不思迴。獨酌看流水,山花映酒盃。

其二

白石誰家瀨,輕鷗二月湍。踏歌逢《衛女》,風景似《長干》。

酬秦子百泉之招五首     前人 编辑

暑阻慮難周,絃促調不緩。《風雩》徒詠嘆,濯熱為誰纂。 昨枉泉上期,結念在晨晚。折花信延佇,欲往心莫展。

其二

心展會有時,跡乖難重期。自我別林岑,倏焉周二期。 物靈賞不延,神往情詎移。想像《北池遊》,回橈鶩南漪。

其三

南漪亂渚煙,北池弄清漣。芙蓉發錦苞,白石響磵泉。 盧橙美莫致,景入情更牽。攀英遲來跡,倚壑悵周旋。

其四

「周旋懽莫同,回策入雲峰。」陽崖亙積雪,六月如嚴冬。 若人竟何乘,孤遊邈難從。倘遇仙潭鯉,露我躡雲蹤。

其五

躡蹤誠靡尋,佇瞻勞我心。高高望雲霓,橫絕天中岑。 遊泉嘆昔女,隔阻匪惟今。投桃遣來使,倘惠《瓊華》音。

===卜居泉上有感       趙彥復===渚陰石浪靜春蕪一葦橫塘興不孤開徑但饒修竹 好為溪得似「浣花無。」閣雲遠納層層岫苑柳平分面 面湖。幾載選山與擊水。那堪腸斷夕陽烏。

初至泉上          前人 编辑

泉響割殘夢,月華澹韭岑。碧筒入市遠,蒼蘚閉門深。 山水從僧訂,《圖經》按蹟尋。盤餐那復具,取意愜幽襟。

重遊百泉二首       楊彤庭 编辑

草綠平蕪漠漠煙,柳絲榆莢荇田田。一春好景惟三 月,千古長流此百泉。山麓晴開松澗外,人家居近杏 花前。興餘更欲搜奇僻,載酒攜歌上釣船。

其二

淨慈遊罷又名圃。衲子園丁亦識吾。花若有情開作 譜。山從無意布為圖。潭空魚藻生雲細。棹轉松林放 月孤。幾處笙歌聽鳥弄。不須檀板唱《吳歈》。

秦聖俞招飲百泉       前人 编辑

十畝篔簹漬水居,客來日日坐清虛。茗泉汲井和煙 煮,蒲蕨生盤帶露鋤。野性蘼蕪堪友鹿,息機濠濮愛 觀魚。乘閒且醉樓頭月,海上新傳《露布書》。

春日遊百泉王信卿明府留酌賦別 编辑

楊鶴

「碧澗千堆雪,蒼煙九疊屏。山光垂倒幔,潭影落空青。 雲壑丘中賞,岩泉靜者聽。一泓秋瑟瑟,三峽水泠泠。 噴味驚風雨,迴波射日星。浪花穿地肺,海眼洞幽冥。 石髮摩尼色,溪毛翡翠翎。綠宜盛玉盌,白妤瀉銀瓶。 香汎共城稻,清浮竹葉𨤍。禪心參水觀,韻事補茶經。 鳧舄憐王子,《烏衣》舊典型。倉皇呼雀舫,造次出侯鯖。」 投轄肝腸見,懸河舌本靈。坐欽陪野服,歌管度吳伶。 執手愁輕別,牽裾酒不停。驪駒歸路暝,燈火照熒熒。

泉上           秦衛周 编辑

半生何處是便宜,直坐蘇門綠水湄。欲識風光難到 處,遊人歸盡獨看時。

百泉           理鬯和 编辑

我欲家百泉,不欲營《菟裘》。搥碎諸臺榭,放水自在流。

題百泉           吳綃 编辑

「太行迢迢繞天足,疊嶺連峰似波蹙。蘇門突兀當衛 源,穠翠接空青矗矗。十頃青光蘋藻香,湧金亭下鋪 寒玉。清濟徒伏流,崑崙祇濫觴。古人卓刀處,熲熲秋 鐵光。水底圓珠吐細沫,沙中疑有蛟龍藏。天河清淺 應似此,西走汾晉常湯湯。我來二月春未濃,薄日和 風好光景。想見當年佩玉人,巧笑曾經照青冷。遠山」 曳輕雲,近岫堆青螺。桃花千臉紅,嫩柳綠傞傞。一川 煙色畫不得,可無美酒如春波。此中遺跡堪憑弔,荒 臺古榭空陂陀。朝歌邑號亦自好,欲問迴車意若何。

春遊百泉          前人 编辑

《仲月春始和》,遠郊阡陌靜。數里聞水聲,豁然入靈境。 桃李猶含萼,森肅長楸勁。清漣映紅玉,蘋藻明青鏡。 太行亙天末,遙瞻似雲靚。愬流尋神源,圓折紛珠迸。 唯唯見魚樂,鱗鬣自適性。善病久無歡,暫使心目瑩。 至哉蘇門人,今古誰與並。

百泉桃花次李慎菴韻     前人 编辑

東風催暖鶯聲逼,苔長香階屐痕澀。百泉遊騎漸成 蹊,驕驄赭汗連錢濕。插天奇峰空翠明,晴霞一片桃 花色。坐對靈淵意自融,「隔溪遙見酒旗紅。杖頭莫惜 須盡醉,明日桃花誰與同。」種花僊人在何處,但願東 皇常作主。莫教𪂿鳩促春歸,坐使穠華委泥土。

百泉寒眺次韻        前人 编辑

《懷珠》寒溜愛幽潺,思托微波可待漩。雲影冷侵孤鳥 度,縠紋輕皺戲魚還。碧連淇澳園邊竹,聲徹孫登嘯 處煙。曾卓寶刀龍氣在,蕭蕭風色欲歸燕。

百門泉           王韋 编辑

《蘇門靈源》經幾載,旭日毫光射冰海。曙星錯落爛不 收,或滅或明無定彩。瞥然跳出蒼雨過,波面浮漚向 空墮。山中網得羽衣人,嗽雪含葩散成唾。唾壺擊翻 如意柄,泠泠玉斗鴻門破。居人夜夜俯首看,寶鏡照 面毛骨寒。鏡中珠璣首飾碎,一一刺目晶芒酸。藕絲 荇蔓無能貫,須臾萬斛隨奔湍。崑崙善泅無所得,遊 魴躍鯉空波瀾。昔聞南客向予說,指天畫地歎奇絕。 云是蘇門長嘯餘,震撼擊撞不可居。帝遣任公掣牛 耳,朅來負以雙鰲魚。有時鼓鬣仰噴沫,裂石穿沙鳴 活活。吸雲斂霧歸土囊,《木難》火齊紛如潑。我聞此言 生恐懼,乍到山中不敢住。羽衣挾我坐嘯臺,悵望依 稀太行樹。正月不雨至五月,塵歊道暍思甘澍。偶然 一掬歸山瓢,卻問醍醐得來處。手指湧金亭上去,滿 壁煙蘿鐫秀句。人云驪龍水底眠,蜥蜴吐雹皆浪傳。 因思南客雙鰲語,使我岸幘心茫然。曾聞水有鮫人 室,鮫人織綃夜夜泣。千載泛瀾眼未枯,至今海上青 綃濕。此中別有深窟宅,縱使陽侯不能入。陽侯陽侯 安在哉,人間幻妄那能裁。共君濯足蹋雙屐,劃然長 嘯還登臺。君不見覃懷潘倅真落魄,曾將濟瀆㪺之 涸。珍珠寶蓋歸龍宮,烹取神魚送杯酌

百泉部紀事 编辑

《輝縣志》:「曹懷節,唐初任共城令。辛怡諫撰《百泉陂銘》, 稱其為愷悌君子,民之父母。」

元姚樞,字公茂,自幼力學,志期甚高,太宗甚重之。歲 辛丑,賜錦衣金符,以郎中牙魯瓦赤行臺于燕。時以 臺長惟是貨賂,遂棄官,攜家來輝,墾荒雲門,糞田數 百畝。修二水輪,誅茅為堂。城中作私廟,奉祀「四世堂」, 龕宣聖容,傍垂周、兩程、張、邵、司馬六君子像,讀書其 間,衣冠莊肅,以道學自鳴。佳時則鳴琴百泉之上,遁 世而樂天,若將終身。

百泉部雜錄 编辑

《輝縣志》:「百泉湧金蘇門山下,平地上湧百道飛發升 沉。」爍,其色映日如金泉,上有亭曰「湧金」,又曰「噴玉。」

清水部彙考 编辑

《山海經》
之清水
编辑

「清水」源出今河南衛輝府輝縣西南七十里山陽鎮, 東南逕護嘉縣界,又東北入淇縣界,與淇水合流入 衛河,東北過直隸逕山,東至直沽達于海。

按:《山海經西山經》:「大時之山,清水出焉,南流注於漢 水。」

《中山經》「翼望之山,湍水出焉,東流注于濟。」今湍水 逕南陽穰縣而入清水。

按:《漢書地理志》:「丹陽郡宛陵。」彭澤聚在西南清水 西北,至蕪湖入江。

按:《後漢書郡國志》,「河內郡修武故南陽,秦始皇更名, 有南陽城。」《山海經》曰:「太行之山,清水出焉。」郭璞曰: 「修武縣北黑山,亦出清水。」

弘農郡盧氏有熊耳山,伊水、清水出焉。

按《水經》,「清水出河內修武縣之北黑山。」黑山在縣 地。宋本地作北一作境白鹿山,東,清水所出也。上承諸陂散泉, 積以成川,南流西南屈。御覽引此作南流屈曲瀑布乘巖,懸河 注壑,二十餘丈,雷扑之聲,震動山谷左右。疑脫一石字壁 層深,獸跡不交,隍中散水霧,合視不見底。南峰北嶺, 多結禪栖之士。東巖西谷,又是剎靈之圖。竹柏之懷, 與神心妙達,仁智之性,共山水效深,更為勝處也。其 水歷澗流,飛清洞觀。御覽引此作清泠洞觀謂之清水矣。谿曰 瑤谿,又曰瑤澗水又南與小瑤水合,水近出西谿北 窮谿,東南流注之清水。清水又東南流,吳澤陂水注 之,水上承吳陂於修武縣故城西北,修武,故甯也,亦 曰朝陽矣。馬季長曰:晉地自朝歌以北至中山為東 陽,朝歌以南至軹為南陽。故應劭《地理風俗記》云:河 內,殷國也,周名之為南陽。又曰:『晉始啟南陽,今南陽 城是也。秦始皇改曰修武。徐廣、王隱並言始皇改』。」瓚 注《漢書》云:「案《韓非書》,秦昭王越長平,西伐修武。時秦 未兼天下,修武之名久矣。余按《韓詩外傳》言:『武王伐 紂,勒兵於甯,更名甯曰修武矣。魏獻子田大陸還,卒 於甯』,是也。漢高帝八年,封都尉魏遫為侯國,亦曰大。 修武有小,故稱大」小修武在東。漢祖與滕公濟,自玉 門津而宿小修武者也。大陸,即吳澤矣。《魏土地記》曰: 「修武城西北二十里有吳溝水,陂南北二十許里,東 則三十里,西則蔡溝入焉。水有二源,北水上承河內 野王縣東北界溝,為長明溝,分枝津,東逕雍城南,寒 泉水注之。水出雍城西北,泉流南注,逕雍城西。《春秋? 僖公二十四年》,王將以狄伐鄭,富辰諫曰:「雍,文之昭 也。」京相璠曰:「今河內出山陽西有故雍城」,又東南注 長明溝。溝水又東,逕射犬城北。漢大司馬張陽為將 楊醜所害,睢固殺醜屯此。魏志作張揚眭圃欲北合,袁紹《典 略》曰:「睢固字白菟。」或戒固曰:「將軍字菟,而此邑名犬, 菟見犬,其勢必驚,宜急去。」菟不從。漢興平四年,魏太 祖斬之於此,以魏种為河內太守,守之。兗州叛,太祖 曰:「唯种不棄孤。」及走,太祖怒曰:「种不南走越,北走胡, 不置汝也。」一作不汝置也射犬,平禽之。公曰:「難其才也。」釋而 用之。難魏志作唯故長明溝水,東入石澗,東流,蔡溝水入 焉。水上承州縣北。漢志河內郡有州縣白馬溝東分為之。蔡溝 東會長明溝水,又東逕修武縣之具亭。宋本作吳亭北,東 入吳陂。又次北有苟泉水入焉。水出山陽縣故修武城西南,同源分派,裂為二水,南為苟泉,北則吳瀆,二 瀆雙導,俱東入陂。山陽縣東北二十五里有陸真阜, 南有皇母、馬鳴二泉,東南合注于吳陂也。次陸真阜 之東北,得覆釜堆,堆南有三泉,相去四五里,參差合 次,南注于陂。泉在濁鹿城西。建安二十五年,魏封漢 獻帝為山陽公。「濁鹿城」即是公所居也。陂水之北,陂 澤側有隤地。疑作城也。《春秋?隱公十一年》,「王以攢茅隤 十二邑與司寇蘇忿生者也。」京相璠曰:「河內修武縣 北有故隤城,實中。今世俗謂之皮塏。」宋本作垣方四百步, 實中高八丈,際陂。北隔水一十五里,俗所謂《蘭丘》也。 方二百步,西一十里又有一丘際陂。陂舊本作三宋本作山或疑作 之世謂之敕丘,方五百步,形狀相類,疑即古攢茅也。 杜預曰:「二邑在修武縣北,所未詳也。」又東,長泉水注 之,源出白鹿山,東南伏流,逕一十三里,重源濬發於 鄧城西北,東南伏流,世亦謂之重泉水也。又逕七賢 祠東,左右筠篁列植,冬夏不變貞萋。魏步兵校尉陳 留阮籍、中散大夫譙國嵇康、晉司徒河內山濤、司徒 琅邪王戎、黃門郎河內向秀、建威參軍沛國劉伶、始 平太守阮咸等,同居山陽,結自得之遊,時人號之為 「竹林七賢」也。向子期所謂山陽舊居也。後人立廟於 其處。廟南又有一泉,東南流注于長泉水。郭緣生《述 征記》所云「白鹿山東南二十五里,有嵇公故居以居, 時有遺竹焉」,蓋謂此也。其水又南逕鄧城東,名之為 鄧瀆,又謂之為白屋水也。昔司馬懿征公孫淵,還達 白屋,即於此也。其水又東南流,逕隤城北,又東南歷 澤注於陂。泉水東流,謂之「八光溝」,而東流注於清水, 謂之長清河。而東周永豐城有丁公泉,發於焦泉之 右。次東又得焦泉,泉發于天門之左,天井固石,天門 山石自空,狀若門焉。廣三丈,高兩匹,深丈餘,更無所 出,世謂之「天門」也。東五百餘步,中有石穴,西向,裁得 容人,平得二字疑誤孫云或作平行東南入,徑至天井,直上三匹 有餘,扳躡而昇,至《上東平》。一作平東西二百步,南北七百 步,四面嶮絕,無由昇陟矣。上有比丘釋僧訓精舍,寺 十有餘僧,給養難周,多出下平,有志者居之。寺左右 雜樹疏挺,有一石泉方丈餘,清水湛然,常無增減,山 居者資以給飲。北有石室二間。古本作二口吳改作二間舊是隱 者念一之所,今無人矣。泉發於北阜,南流成溪,世謂 「焦泉」也。次東得魚鮑泉,次東得張波泉,次東得三淵 泉,梗柯參連,女宿相屬。古本作梗河參連女宿相屬吳改作柯按隋天文志梗河 三星在大角北李云女宿即須女四星此蓋謂魚鮑張波三淵之三泉如梗河之參連并焦泉為四似女 宿之相屬也是四川在重門城西,並單川南注也。重門城, 昔齊王芳為司馬,廢之宮於此,即《魏志》所謂「送齊王 於河內重門」者也。城在共縣故城西北二十里,城南 有安陽陂,次東又得卓水陂穴東有北門陂,陂方五 百步,在共縣故城西。漢高帝八年,封旅罷師為共嚴 侯國。按史記年表云八年封盧罷師為共侯諡曰莊此旅字即盧字古通用嚴避明帝諱即共 和之故國也。共伯既歸帝政,逍遙于共山之上,山在 國北,所謂「共北山」也。莊子云共伯得乎共首司馬彪注云厲王之難共伯即于王位 十四年大旱屋焚召公卜之曰厲王為祟乃立宣王共伯復歸于宗逍遙得意共山之首「仙者,孫 登之所處。」袁彥伯《竹林七賢傳》,「嵇叔夜嘗採藥山澤, 遇之于山。冬以被髮自覆,夏則編草為裳,彈一絃琴 而五聲和。其水三川南合,謂之清川。」又南逕凡城東。 司馬彪袁崧《郡國志》曰:「共縣有汎亭,周凡伯國。」《春秋 隱公七年經》書「王使凡伯來聘」,是也。杜預曰:「汲郡共 縣東南有凡城,今在西南。」其水又西南,與前四水總 為一瀆,又謂之「陶水」,南流注于清水。清水又東,周新 豐塢,又東注也。

東北過獲嘉縣北。《漢書》稱「越相呂嘉反,武帝元鼎 六年,巡行於汲郡中鄉,得呂嘉首,因以為獲嘉縣。後 漢封侍中馮石為侯國。縣故城西有漢桂陽太守趙 越墓冢,北有碑。越字彥善,縣人也。累遷桂陽郡五官 將,尚書僕射。遭憂,服闋,守河南尹,建寧中卒。碑東又 有一碑,碑北有石柱,石牛羊虎俱碎,淪毀莫記。」清水 又東周新樂城,城在獲嘉縣故城東北,即汲水新中 鄉也。汲水當作汲郡

又東過汲縣北。縣故汲郡治,晉太康中立。城西北 有石夾水,飛湍濬急也,人亦謂之磻溪,言太公常釣 于此也。城東門北側有太公廟,廟前有碑,碑云「太公 望君。」宋本作者河內汲人也。縣民故會稽太守杜宣,白令 崔瑗曰:「太公甫生于汲,舊居猶存。君與高國同宗。太 公載在《經傳》,今臨此國,宜正其位,以明尊祖之義。」於 是國老王喜、廷掾、鄭篤、功曹邵舊本作邠勤等咸曰「宜之。」 遂立壇祀,為之位主。城北三十里有太公泉,泉上又 有太公廟,廟側高林秀木,翹楚競茂,相傳云太公之 故居也。晉太康中,范陽盧無忌為汲令,立碑于其上。 太公避紂之亂,屠隱市朝,遯釣魚水,何必渭濱,然後 磻溪。苟愜神心,曲渚則可,磻溪之名,斯無嫌矣。清水 又東逕故石梁下,梁跨水上,橋石崩褫,餘基尚存。清 水又東,與倉水合,水出西北方上山西倉谷,谷有倉 玉珉石,故名焉。其水東南流,潛行地下,又東南復出, 俗謂之雹水。東南歷牧野,自朝歌以南,南暨清水,土地平衍,據皋跨澤,悉牧野矣。《郡國志》曰:「朝歌縣南有 牧野。」《竹書紀年》曰:「周武王率西夷諸侯伐殷,敗之于 牧野,《詩》所謂『牧野洋洋,檀車煌煌』」者也。有殷大夫比 干冢,前有石銘,題隸云「殷大夫比干之墓。」所記唯此, 今已中折,不知誰所誌也。太和中,高祖孝文皇帝南 巡,親幸其墳而加弔焉。刊石樹碑,列于墓隧矣。雹水 又東南,入于清水,又東南逕合城南,故三會亭也。以 淇、清合河,故受名焉。清水又屈而南,逕屬皇臺東北, 南注之也。

又東入于河。謂之清河,即淇河口也,蓋互受其名 耳。《地理志》曰:「清河水出內黃縣南,無清水可來,所有 者唯鍾是水耳。」蓋河徙南注,清水瀆移,唯流逕絕餘 目,故東川有清河之稱,相嗣不斷,目尚存。故東川曹 公開白溝,遏水北注,方復故瀆矣。

按:《魏書地形志》,「遼西郡海陽。」二漢、晉屬。有橫山、新 婦山、清水。

南陽郡宛。二漢、晉屬。有清水、梅溪水。

按:《隋書地理志》,「京兆郡宜君。」舊置宜郡。《開皇初》郡 廢。有清水。

延安郡,金、明。有冶官。有《清水》。

《清化郡》「清化。」有「伏疆山」、《清水》。

汲郡衛。舊曰「朝歌。」大業初,置汲郡,改朝歌縣曰「衛」, 廢清淇入焉。

按:《金史地理志》,濟南府:「長清。」有劘笄山、隔馬山、黃 河、清水。

《絳州垣曲》。有王屋山、清廉山、黃河、清水。

延安府「膚施。」有洛水、清水、濯巾水。

按:《續文獻通考》:「河南衛輝府清水,源出輝縣西南,東 南流經獲嘉縣,又東北入淇縣界。」

按《河南通志》:「清水源出輝縣西南七十里山陽鎮,東 南流經獲嘉縣界,又東北入淇縣界,合于淇水。」 小清河在獲嘉縣北十五里,源出太行山麓,東流入 衛河。

按《衛輝府志》:「清水河在獲嘉縣北十五里,源出輝縣 西南七十里山陽鎮,東南流經本縣北境,分為二派, 一東流入輝縣河合村,與衛河合流;一西入三橋陂, 接太白陂,復逆流東入清水,名泥河。」

按《輝縣志》,清水在縣西南七十里山陽鎮,東南流,逕 獲嘉縣界入衛河。

按:《獲嘉縣志》,清水河在縣北十五里,源出輝縣西南 七十里山陽鎮,東南流經本縣城北。

小清河在縣北十五里。源出太行山麓,東流入衛河。 太白陂,一名「吳澤陂」,即今三橋陂,在縣西北十五里。 自修武縣入境,下流入清水河。

按《淇縣志》,「清水在縣西北三十里,自獲嘉縣來,至此 入淇水。」

淇水,源出彰德府林縣西大號山,流經淇縣西北三 十里,合清水入衛河。

蒼水自彰德府林縣界流入蒼峪口,東南流至道元 村入清水。

「衛河」源發輝縣蘇門山,由新鄉、衛輝流經淇縣南二 十里西巖村,至薛村,與淇水合流,入濬縣境。東逕山, 東至直沽達於海。

按《新鄉縣志》:「清河源發輝縣西南山陽鎮,至合河鎮 西,與衛水合。今自獲嘉即入小丹河,此河止存故道, 每逢雨集,衛水輒溢,民受其害。」

清水部紀事 编辑

《陳書吳明徹傳》,「太建九年,詔明徹進軍北伐,周徐州 總管梁士彥率眾拒戰,明徹頻破之,因退兵守城,不 復敢出。明徹仍迮清水以灌其城,環列舟艦于城下, 攻之甚急。周遣上大將軍王軌將兵救之。軌輕行自 清水入淮口,橫流豎木,以鐵索貫車輪,遏斷船路。」 《魏書太武帝本紀》:「神麚三年八月,清河群盜殺太守 劉」義隆,將到彥之自清水入河,泝流西行。帝以河南 兵少,詔攝四鎮,乃治兵,將西討。

四年春正月,劉義隆將檀道濟、王仲德從清水救滑 臺,丹陽王叔孫建、汝陰公長孫道生拒之。

《唐書德宗本紀》:建中四年「正月丁亥,鳳翔節度使張 鑑及吐蕃尚結贊盟于清水。」

《宋史五行志》:「太祖乾德四年八月,淄州清河水溢,壞 高苑縣城,溺數百家及鄒平縣田舍。」

開寶四年六月,鄆州河及汶、清河皆溢,注東阿縣及 陳空鎮,壞倉庫、民舍。

太宗太平興國四年九月,鄆州清、汶二水漲,壞東陽
考證
縣民田。

八年八月,徐州清河漲丈七尺,溢出,塞州三面門以 禦之。

《神宗本紀》:「元豐二年六月甲寅,清汴成。」

《元史五行志》:「世祖至元二十年六月,衛輝路清河溢, 損稼。」

《河南通志》:「王昌齡字顯之,滄州人。世祖時守衛輝路。 衛自兵燹以來,民之耕植者多居郡東,而泉水自鄘 城而下,東流匯于淇水。每歲值秋潦,輒溢至金堤,田 禾為之一空。昌齡乃築堤黑蕩陂以禦之,其患遂息。」 又「清水出輝縣山陽鎮以入衛河,昌齡因度原隰,創 濬溝澮,溉田數百餘頃,衛人德之如戴父母。」

《元史五行志》:「成宗元貞元年六月,歷城縣大清河水 溢,壞民居。」

泰定帝泰定元年七月,大都路固安州清河溢。 二年三月,咸平府清、滱二河合流,失故道,隳堤堰。

湛水部彙考 编辑

《周禮》
荊州之湛水
编辑

湛水有二:一出今河南汝州馬跑泉,東南流,逕葉縣 城北,入於汝水,即《周禮》荊州浸之湛水也。一出山西 平陽府垣曲縣東逕河南懷慶府城東南流至舊平 陰縣東北,入于河,即《水經》出河內軹縣之湛水也。

按:《周禮夏官職方氏》「正南曰荊州,其浸潁湛。」訂義酈道 元注《水經》,湛水出犨縣北魚齒山西北,東南流,歷魚 齒山下為湛浦。《春秋》楚公子格與晉戰于湛阪是也。 湛水東入汝。《周禮》:「荊浸潁、湛。」康成云「未聞」,偶不照此, 酈氏之所考據也。案:今汝州魯山縣,漢犨縣,魚齒山 在龍興縣,連接梁縣界。是則周荊州界,自隨、包、唐、鄧, 東北至汝、潁,與豫分界,而荊牧治宛。宣王封申伯。易 氏曰:襄十六年,楚公子格帥師及晉師戰于湛阪。杜 氏謂:襄城昆陽縣北有湛水,東入汝。案《地志》,襄城即 今汝州之襄城縣,昆陽故城今在汝州之萊縣。已上 二者,皆古豫州之地。《經》以為荊州之浸,必有脫誤處 也。

按:《後漢書郡國志》,「潁川郡昆陽有湛水。」《左傳·襄公 十六年》:「楚公子格與晉戰于湛陂。」

按《水經》,「湛水出河內軹縣西北山。」湛水出軹縣南 源。湛谿,俗謂之湛水也。是蓋聲盡鄰,故字讀俱變,同 于三「豕」之誤耳。其水自谿之南流。

東過其縣北,又東過皮縣之北。湛水南逕向城東 而南注。

又東過母辟邑南。《源經》所注斯乃汨。舊本作淚川之所 由,非湛水之間關也,是《經》之誤證耳。湛水自向城東 南逕湛城東,時人謂之湛城,亦或謂之隰城矣。谿曰: 「隰澗,隰城在東」,言此非矣。《後漢郡國志》曰:「河陽縣有 湛城」,是也。

又東南,當平陰縣之東北,南入于河。湛水又東南 逕鄧,南流注于河,故河、濟有「鄧津」之名矣。

按《河南通志》:湛水源出汝州馬跑泉,東南流經葉縣 合汝水。《左傳》楚公子格與晉戰于湛阪,即此。

按《南陽府志》,葉縣湛河,在縣北三十里,源出犨縣北 魚齒山,東南逕蒲城。北京相璠曰:「昆陽北有蒲城,蒲 城北有湛水。」是也。

按《山西通志》,平陽府垣曲縣沇水河,在縣東半里許, 為濟河支流,其性見伏不常,南流入黃河,一名湛水。 《通志》云:「湛水出河內軹縣,舊名舜清河。董知縣鑿石 開渠,引入灌田。」

「城東渠」在縣東里許,即湛水,出河內軹縣,舊名「舜清 渠。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