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二百四十二卷 |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山川典
第二百四十二卷目录
百泉部汇考
考
百泉部艺文一
百泉记 明李濂
卫源游览记 董廷珪
游苏门山百泉记 袁宏道
百泉种树记 翁大立
百泉部艺文二〈诗〉
百门泉二首 元王磐
前题 王恽
前题 周伯禄
百门泉 吴安持
泉上独酌二首 明李梦阳
酬秦子百泉之招五首 前人
卜居泉上有感 赵彦复
初至泉上 前人
重游百泉二首 杨彤庭
秦圣俞招饮百泉 前人
春日游百泉王信卿明府留酌赋别
杨鹤
泉上 秦卫周
百泉 理鬯和
题百泉 吴绡
春游百泉 前人
百泉桃花次李慎庵韵 前人
百泉寒眺次韵 前人
百门泉 王韦
百泉部纪事
百泉部杂录
清水部汇考
考
清水部纪事
湛水部汇考
考
山川典第二百四十二卷
百泉部汇考
编辑《邶风之泉水 卫风》之泉源 今卫河之源
编辑
百泉一名“百门泉”,一名“搠刀泉”,源出今河南卫辉府 辉县城西北苏门山。泉通百道,澄泓渊澈,下流为卫 河。南经新乡县,合小丹河,东过府城北,又北会淇水。 又东北迳直隶大名府濬县城西门外,又北迳滑县 界,又北过内黄、大名二县地,合汤水、漳水入山。东迳 馆陶县至临清州与漕河合流,东北至直沽达于海。
考
按:《诗经邶风泉水章》:“毖彼泉水,亦流于淇。”〈注〉毖泉,始 出之貌。泉水,即今卫州共城之百泉也。淇水,出相州 林虑县,东流,泉水自西北而东南来注之。
《卫风竹竿》“章泉源在左,淇水在右。”〈注〉泉源即百泉也。 在卫之西北,而东南流入淇,故曰“在左。”淇在卫之西 南,而东流与泉源合,故曰“在右。”
按《河南通志》:“百门泉,源出卫辉府辉县苏门山,泉通 百道,故名。卫风泉,源在左,淇水在右,即此。泉上有威 惠王祠,祷雨有应,殿名清辉。金宣宗因改州曰辉。 卫河在府城北一里,源出苏门山,东入大名府濬县 界。”
按《辉县志》:“县西北七里有苏门山,一名苏岭,一名百 门山,即太行之支山也。山下即百泉,为中州胜概。金 明昌时,因山名县,曰苏门。晋孙登隐此,号苏门先生。 山麓有卫源神祠,百泉书院在焉。”
百门泉,源出苏门山下,泉通百道,故名。一名“卫源”,以 卫之河发源于此也。其源虽以百门名,然实逾千万, 不可胜数。自山麓遍涌石窦,中及平地仰出,累累若 珠树,汇为巨陂,方广数顷,渊涵澄澈,净无滓淀。细鱼 虾蟹,历历可数。藻荇交横,鸥鹭翔泳,朝晖晚霞,水光 掩映,景尤殊绝,观者竟日每不知疲,实为中土之奇 观。泉上有威惠王祠,祷雨有应,殿名“清辉。”金宣宗因 改州曰“辉。”有灵源、涌金、喷玉、秾翠、洗心诸亭,亭有古 今名贤题咏石刻。
卫河在县西,即百泉水会流。南经新乡,东绕府城,北 会淇水流入于堤口。经大名府、濬县、山东、馆陶、临清 入漕河,以达于海。
三渡河在县西四里。百泉之支流也。
按《新乡县志》:“卫河发源苏门山,至合河镇入界,合小 丹河东流,绕县北城下流入卫,一名御河。”
按《畿辅通志》:“卫河自卫辉达濬县内黄,与淇、漳、滹沱 诸水合流,至直沽入海。”
按《濬县志》,“卫河源出辉县之百泉,自淇门入界受淇 水,至县界迳新镇,又迳李家道口,又经县城西,又北 迳楚王镇,又东北受洹漳二水,至直沽入海按《滑县志》,“卫河自濬县流至县北七十里草坡北入 内黄县界。”
按《内黄县志》:“卫河在县西,自濬县来,至五龙坞绕而 过城,东北入大名县界。”
按《大名县志》“卫河在县治南三里许,自淇门入濬县 界,受淇、汤诸水,经内黄与漳水合,东北至县境鞭马 集北,又东北注龙王庙,达临清,至直沽入海,同济漕 运,故一名御河。”
按《山东通志》:卫河源出河南卫辉府辉县搠刀泉即 百泉,经卫辉府新乡等处,合淇、漳二水,逾馆陶至临 清州入漕,即漕卫交会处。
按《馆陶县志》:“卫河在县西二里,自大名府境流迳县 境,至临清与汶水合,为今漕渠,北入海。隋疏为永济 渠。其征高丽,因御楼船过此,又名御河。”
按《临清州志》:“卫水为永济渠始,隋炀帝导卫辉苏门 山百门泉,东北引淇、滏漳洹之水为大河,又以巡幸, 赐名御河,或曰汉屯氏河即此。流八百里为元城,又 百五十里入临清。”
卫河源出卫辉府,东北流九百五十里,达州境。“汶河”, 发源泰安莱芜,至堽城,挟沂泗南入漕,北流四百五 十里,达州境。州受两河之水,合流北放,千一百七十 里,抵大通河。距京师百六十里。
百泉部艺文一
编辑《百泉记 》明·李濂
诗曰:“毖彼泉水,亦流于淇。”又曰:“源泉在左。”斯盖谓共 城之百泉,实卫源云。共城西北七里有苏门山,一曰 百门山,乃百泉始出之山,其地岩谷幽邃,林樾茂密, 古名士多卜居焉。今岁暮春,膏车西迈,逾二日止百 泉书院,肃谒先师像,遂登苏门,徘徊啸台,慨焉怀孙 登之为人。史称登居苏门土窟中,好读《易》,常抚一弦 琴,阮籍往候之,与言,终不答。退至山半,闻山巅有声 若鸾凤,乃登啸也。嵇康从之,三年不言。临别,康强之 言,登曰:“火生而有光,而不用其光;人生而有才,而不 用其才。故用光在乎得薪,所以保其耀;用才在乎识 真,所以全其年。”味斯言也,其善体《易》者。仙人岩在苏 门,有仙人足迹,岩石上刻曰“仙人迹。”下啸台迤逦西 转,约里半许,至康节安乐窝,拜其遗像。康节范阳人, 幼从父古徙共城,遂筑室百泉之上,名其所居曰“安 乐窝。”布裘蔬食,躬爨以养父,而李之才适摄共城令, 遂授以数学,后人于此建祠专祀云。出窝东行南下, 入三仙洞,内塑丘、刘、谭三真人像,乃其修真处也。或 以是为登旧居之土窟,误矣。降洞游集仙资福宫,实 书院之左邻,乃蔡氏园址也。而院西墙下有古白杨 树十四株,大可蔽牛,盖数百年物也。过院为思亲亭, 在苏门之麓。许师可为卫辉路总管,以其父鲁斋尝 寓共城,思之为立亭。过亭为卫源庙,庙世称灵源公, 殿曰“清辉”,郡邑之得名曰“辉”以此。宋元皆封王,至洪 武初,厘正祀典,改称卫源之神,祷雨辄应。庙中碑刻, 具载唐、宋以来褒封之典。近庙有涌金亭,泉仰出,缕 缕千万窠,汇为巨池。池方广一顷馀,水泠泠澄白日, 照之如金,故名。中有菰蒲荇藻鱼蟹之饶。亭正壁有 苏东坡书“苏门山涌金门”六大字,且多宋、元来名士 题咏。埒涌金翼然而相对者,喷玉亭也。亭中有石碣, 上刻“灵源”二大字,即俗所谓圣井者。而看花楼乃在 涌金亭南池水中,盛夏莲荷芬郁,翠色上浮,扶疏葱 蒨。今改为秾翠亭,亭左曰洗心亭,右曰云桥,实为中 流胜概。薄暮,移酌秾翠亭,坐闻棹歌渔唱于蒹葭洲 渚之间,而泉流触石,怒响作噌吰镗𨱏之声,昼夜不 绝。余倚栏四顾,波光接天,沙鸥水鸟,飞鸣下上者,殆 不可数。时春雨初晴,岸花杂吐,酒酣起舞,逸兴浩发。 于是援笔赋诗,书诸亭上,而又为记,“以纪一时胜游” 云。
卫源游览记 董廷珪
编辑天顺庚辰秋九月,自汴之卫抵辉邑,山水明媚,元《元 丰乐》。闻有卫源庙者,肇于隋宋,庆历间撤新之。庙之 神世以王爵主水利,岁时致祭。又山曰“苏门”,水曰“百 泉”,亦奇观也。乃赍瓣香,从数骑出西门五里所造。其 庙果宋旧贯,规画不类常庙前闻人之经游者,代有 石刻。东有老子石洞,西有邵康节安乐窝,诚古迹也。 然其胜状,则在百泉之一水焉。《诗》曰:“毖彼泉水,亦流 于淇。”百泉是已。泉分道出庙前之石隙中,潴而为池, 池中有亭,曰“百泉”,曰“涌金”,苏文忠公亲为题扁,跨石 梁通之,盖览胜之所典仪者。导吾登眺其上,从者皆 儒流。时霁景开明,商飙不作,秋水长天,一碧万顷,心 甚乐之。因凭栏纵观泉珠之跃。方其汹涌,水底累累 然,穿层碧而起,类若万斛之珠,喷诸渊海。及夫跳跃波为日光所射,又如百炼之金沸诸炉冶。若此者,满 池皆然,溶漾可爱。水镜澄空,细分妍丑。芹萍中涵,苍 翠可掬。沙鸥锦鳞,往来不惊。而画舫清樽,惟意所欲。 览者如出尘境而立冰壶耶?已而信步亭中,阅东坡 笔迹,鸾翔凤翥,独步今古。亭之四壁,皆所刻古今名 贤游览题咏,喜而遍诵之,金石交作,又天然雅奏也。 已而夕阳衔山林影堕地,乃赋律诗二章,以酬清玩, 《识诸亭》而归。
游苏门山百泉记 袁宏道
编辑“举世皆以为无益,而吾惑之,至捐性命以殉,是之谓 ‘溺’。”溺者,通人所戒,然亦通人所蔽也。溺于酒者至于 荷锸,溺于《书》者至于伐冢,溺于禅者至于断臂,溺山 水者亦然,苏门之登至于废起居言笑。以常情律之 则为至怪,以通人观之则亦人情也。夫此以无妻子 为怪,彼亦以远山水为怪,各据其有,则递为富,彼此 “易位,抑更相苦矣。嗣宗语意,微涉牵率,栖神导气,在 山水间为俗谈,置之勿答是已。及划然长啸,林谷传 响,真意所到,先生曷尝废酬应哉?唯世无发其籁者, 故不鸣也。”曰:“子何以知其溺?”曰:“以百泉知之。百泉盖 水之尤物也,吾照其幽,绿目夺焉。日晃晃而烁也,雨 霏霏而细也,草摇摇而碧也,吾神酣”焉。吾于声色,非 能忘情者。当其与泉相值,吾嗜好忽尽,人间妖《韶》,不 能易吾一盼也。嗜酒者,不可与见《桑落》也,嗜色者,不 可与见《嫱施》也,嗜山水者,不可与见《神区》奥宅也。宋 之至今,盖异世而同感者,虽风规稍异,其于弃人间 事以山水为殉,一也。或曰:“投之水不怒,出而更笑,毋 乃非情。”夫有大溺者,必有大忍。今之溺富贵者,汨没 尘沙,受人之摧折,有甚于水者也。抑之而更拜,唾之 而更谀,其逆情反性,有甚于笑者也。故曰:“忍者所以 全其溺也。”曰:“子之于山水也,何以不溺?”曰:“余所谓知 之而不能嗜,嗜之而不能极者也。”余庸人也。
百泉种树记 翁大立
编辑嘉靖己酉初夏,予校士至百泉,环泉皆古木也,少倦 即憩息焉。予性喜种莳,而视土又宜木,迺思为郭橐 驼事矣。或言夏月恐非宜,予曰:“天时不如地利,此地 泉甘土肥,无害也。”于是命候吏移梧桐二十馀本、竹 数本,植之书院前,桧、柏、椿、杨、榆、楝、桃、杏、榴、枣诸木,视 隙地即植之,旬日而去。逾年十一月,予复来,校士,顾 前所植竹木,蔚然茂矣,迺召诸生语之曰:“昔阳货问 树人于孔子,孔子曰:‘树桃李者,夏得其荫;树蒺藜者, 秋得其棘’。《孟子》曰:‘舍其梧槚,养其樲棘,则为贱场师 焉’。诸生,予所树也,将为桃李耶?梧槚耶?予何树木易 树人难也?”因书以示警云。
百泉部艺文二〈诗〉
编辑《百门泉》二首 元·王磐
济南七十二名泉,散出坡陁百里川。未似共城祠下 水,千窝并出画栏前。
其二
半空风雨山头树,十顷玻璃水底天。孤客南来无著 处,相宜只有百门泉。
《前题》王恽
编辑
去时兰佩惹春烟,归日羸骡跨败鞭。赖有百门山下 水,疗饥犹可度终年。
《前题》周伯禄
编辑
光摇晴日动珠盘,汎汎轻风漾碧澜。俯槛恍然惊醉 眼,云天却向镜中看。
百门泉 吴安持
编辑地本居幽僻,天教慰寂寥。池无千顷广,泉有万珠跳。 坐觉清心骨,行思厌市朝。从今频往返,归路不辞遥。
泉上独酌二首 明李梦阳
编辑涌金亭畔路,细雨不思回。独酌看流水,山花映酒杯。
其二
白石谁家濑,轻鸥二月湍。踏歌逢《卫女》,风景似《长干》。
酬秦子百泉之招五首 前人
编辑暑阻虑难周,弦促调不缓。《风雩》徒咏叹,濯热为谁纂。 昨枉泉上期,结念在晨晚。折花信延伫,欲往心莫展。
其二
心展会有时,迹乖难重期。自我别林岑,倏焉周二期。 物灵赏不延,神往情讵移。想像《北池游》,回桡鹜南漪。
其三
南漪乱渚烟,北池弄清涟。芙蓉发锦苞,白石响磵泉。 卢橙美莫致,景入情更牵。攀英迟来迹,倚壑怅周旋。
其四
“周旋懽莫同,回策入云峰。”阳崖亘积雪,六月如严冬。 若人竟何乘,孤游邈难从。倘遇仙潭鲤,露我蹑云踪。
其五
蹑踪诚靡寻,伫瞻劳我心。高高望云霓,横绝天中岑。 游泉叹昔女,隔阻匪惟今。投桃遣来使,倘惠《琼华》音。
===卜居泉上有感 赵彦复===渚阴石浪静春芜一苇横塘兴不孤开径但饶修竹 好为溪得似“浣花无。”阁云远纳层层岫苑柳平分面 面湖。几载选山与击水。那堪肠断夕阳乌。
初至泉上 前人
编辑泉响割残梦,月华澹韭岑。碧筒入市远,苍藓闭门深。 山水从僧订,《图经》按迹寻。盘餐那复具,取意惬幽襟。
重游百泉二首 杨彤庭
编辑草绿平芜漠漠烟,柳丝榆荚荇田田。一春好景惟三 月,千古长流此百泉。山麓晴开松涧外,人家居近杏 花前。兴馀更欲搜奇僻,载酒携歌上钓船。
其二
净慈游罢又名圃。衲子园丁亦识吾。花若有情开作 谱。山从无意布为图。潭空鱼藻生云细。棹转松林放 月孤。几处笙歌听鸟弄。不须檀板唱《吴歈》。
秦圣俞招饮百泉 前人
编辑十亩筼筜渍水居,客来日日坐清虚。茗泉汲井和烟 煮,蒲蕨生盘带露锄。野性蘼芜堪友鹿,息机濠濮爱 观鱼。乘闲且醉楼头月,海上新传《露布书》。
春日游百泉王信卿明府留酌赋别
编辑杨鹤
“碧涧千堆雪,苍烟九叠屏。山光垂倒幔,潭影落空青。 云壑丘中赏,岩泉静者听。一泓秋瑟瑟,三峡水泠泠。 喷味惊风雨,回波射日星。浪花穿地肺,海眼洞幽冥。 石发摩尼色,溪毛翡翠翎。绿宜盛玉碗,白妤泻银瓶。 香汎共城稻,清浮竹叶𨤍。禅心参水观,韵事补茶经。 凫舄怜王子,《乌衣》旧典型。仓皇呼雀舫,造次出侯鲭。” 投辖肝肠见,悬河舌本灵。坐钦陪野服,歌管度吴伶。 执手愁轻别,牵裾酒不停。骊驹归路暝,灯火照荧荧。
泉上 秦卫周
编辑半生何处是便宜,直坐苏门绿水湄。欲识风光难到 处,游人归尽独看时。
百泉 理鬯和
编辑我欲家百泉,不欲营《菟裘》。捶碎诸台榭,放水自在流。
题百泉 吴绡
编辑“太行迢迢绕天足,叠岭连峰似波蹙。苏门突兀当卫 源,秾翠接空青矗矗。十顷青光𬞟藻香,涌金亭下铺 寒玉。清济徒伏流,昆仑祇滥觞。古人卓刀处,颎颎秋 铁光。水底圆珠吐细沫,沙中疑有蛟龙藏。天河清浅 应似此,西走汾晋常汤汤。我来二月春未浓,薄日和 风好光景。想见当年佩玉人,巧笑曾经照青冷。远山” 曳轻云,近岫堆青螺。桃花千脸红,嫩柳绿傞傞。一川 烟色画不得,可无美酒如春波。此中遗迹堪凭吊,荒 台古榭空陂陀。朝歌邑号亦自好,欲问回车意若何。
春游百泉 前人
编辑《仲月春始和》,远郊阡陌静。数里闻水声,豁然入灵境。 桃李犹含萼,森肃长楸劲。清涟映红玉,𬞟藻明青镜。 太行亘天末,遥瞻似云靓。愬流寻神源,圆折纷珠迸。 唯唯见鱼乐,鳞鬣自适性。善病久无欢,暂使心目莹。 至哉苏门人,今古谁与并。
百泉桃花次李慎庵韵 前人
编辑东风催暖莺声逼,苔长香阶屐痕涩。百泉游骑渐成 蹊,骄骢赭汗连钱湿。插天奇峰空翠明,晴霞一片桃 花色。坐对灵渊意自融,“隔溪遥见酒旗红。杖头莫惜 须尽醉,明日桃花谁与同。”种花仙人在何处,但愿东 皇常作主。莫教𪂿鸠促春归,坐使秾华委泥土。
百泉寒眺次韵 前人
编辑《怀珠》寒溜爱幽潺,思托微波可待漩。云影冷侵孤鸟 度,縠纹轻皱戏鱼还。碧连淇澳园边竹,声彻孙登啸 处烟。曾卓宝刀龙气在,萧萧风色欲归燕。
百门泉 王韦
编辑《苏门灵源》经几载,旭日毫光射冰海。曙星错落烂不 收,或灭或明无定彩。瞥然跳出苍雨过,波面浮沤向 空堕。山中网得羽衣人,嗽雪含葩散成唾。唾壶击翻 如意柄,泠泠玉斗鸿门破。居人夜夜俯首看,宝镜照 面毛骨寒。镜中珠玑首饰碎,一一刺目晶芒酸。藕丝 荇蔓无能贯,须臾万斛随奔湍。昆仑善泅无所得,游 鲂跃鲤空波澜。昔闻南客向予说,指天画地叹奇绝。 云是苏门长啸馀,震撼击撞不可居。帝遣任公掣牛 耳,朅来负以双鳌鱼。有时鼓鬣仰喷沫,裂石穿沙鸣 活活。吸云敛雾归土囊,《木难》火齐纷如泼。我闻此言 生恐惧,乍到山中不敢住。羽衣挟我坐啸台,怅望依 稀太行树。正月不雨至五月,尘歊道暍思甘澍。偶然 一掬归山瓢,却问醍醐得来处。手指涌金亭上去,满 壁烟萝镌秀句。人云骊龙水底眠,蜥蜴吐雹皆浪传。 因思南客双鳌语,使我岸帻心茫然。曾闻水有鲛人 室,鲛人织绡夜夜泣。千载泛澜眼未枯,至今海上青 绡湿。此中别有深窟宅,纵使阳侯不能入。阳侯阳侯 安在哉,人间幻妄那能裁。共君濯足蹋双屐,划然长 啸还登台。君不见覃怀潘倅真落魄,曾将济渎㪺之 涸。珍珠宝盖归龙宫,烹取神鱼送杯酌
百泉部纪事
编辑《辉县志》:“曹怀节,唐初任共城令。辛怡谏撰《百泉陂铭》, 称其为恺悌君子,民之父母。”
元姚枢,字公茂,自幼力学,志期甚高,太宗甚重之。岁 辛丑,赐锦衣金符,以郎中牙鲁瓦赤行台于燕。时以 台长惟是货赂,遂弃官,携家来辉,垦荒云门,粪田数 百亩。修二水轮,诛茅为堂。城中作私庙,奉祀“四世堂”, 龛宣圣容,傍垂周、两程、张、邵、司马六君子像,读书其 间,衣冠庄肃,以道学自鸣。佳时则鸣琴百泉之上,遁 世而乐天,若将终身。
百泉部杂录
编辑《辉县志》:“百泉涌金苏门山下,平地上涌百道飞发升 沉。”烁,其色映日如金泉,上有亭曰“涌金”,又曰“喷玉。”
清水部汇考
编辑《山海经》之清水
编辑
“清水”源出今河南卫辉府辉县西南七十里山阳镇, 东南迳护嘉县界,又东北入淇县界,与淇水合流入 卫河,东北过直隶迳山,东至直沽达于海。
考
按:《山海经西山经》:“大时之山,清水出焉,南流注于汉 水。”
《中山经》“翼望之山,湍水出焉,东流注于济。”〈注〉今湍水 迳南阳穰县而入清水。
按:《汉书地理志》:“丹阳郡宛陵。”〈注〉彭泽聚在西南清水 西北,至芜湖入江。
按:《后汉书郡国志》,“河内郡修武故南阳,秦始皇更名, 有南阳城。”〈注〉《山海经》曰:“太行之山,清水出焉。”郭璞曰: “修武县北黑山,亦出清水。”
弘农郡卢氏有熊耳山,伊水、清水出焉。
按《水经》,“清水出河内修武县之北黑山。”〈注〉黑山在县 地。〈宋本地作北一作境〉白鹿山,东,清水所出也。上承诸陂散泉, 积以成川,南流西南屈。〈御览引此作南流屈曲〉瀑布乘岩,悬河 注壑,二十馀丈,雷扑之声,震动山谷左右。〈疑脱一石字〉壁 层深,兽迹不交,隍中散水雾,合视不见底。南峰北岭, 多结禅栖之士。东岩西谷,又是刹灵之图。竹柏之怀, 与神心妙达,仁智之性,共山水效深,更为胜处也。其 水历涧流,飞清洞观。〈御览引此作清泠洞观〉谓之清水矣。谿曰 瑶谿,又曰瑶涧水又南与小瑶水合,水近出西谿北 穷谿,东南流注之清水。清水又东南流,吴泽陂水注 之,水上承吴陂于修武县故城西北,修武,故甯也,亦 曰朝阳矣。马季长曰:晋地自朝歌以北至中山为东 阳,朝歌以南至轵为南阳。故应劭《地理风俗记》云:河 内,殷国也,周名之为南阳。又曰:‘晋始启南阳,今南阳 城是也。秦始皇改曰修武。徐广、王隐并言始皇改’。”瓒 注《汉书》云:“案《韩非书》,秦昭王越长平,西伐修武。时秦 未兼天下,修武之名久矣。余按《韩诗外传》言:‘武王伐 纣,勒兵于甯,更名甯曰修武矣。魏献子田大陆还,卒 于甯’,是也。汉高帝八年,封都尉魏遫为侯国,亦曰大。 修武有小,故称大”小修武在东。汉祖与滕公济,自玉 门津而宿小修武者也。大陆,即吴泽矣。《魏土地记》曰: “修武城西北二十里有吴沟水,陂南北二十许里,东 则三十里,西则蔡沟入焉。水有二源,北水上承河内 野王县东北界沟,为长明沟,分枝津,东迳雍城南,寒 泉水注之。水出雍城西北,泉流南注,迳雍城西。《春秋? 僖公二十四年》,王将以狄伐郑,富辰谏曰:“雍,文之昭 也。”京相璠曰:“今河内出山阳西有故雍城”,又东南注 长明沟。沟水又东,迳射犬城北。汉大司马张阳为将 杨丑所害,睢固杀丑屯此。〈魏志作张扬眭圃〉欲北合,袁绍《典 略》曰:“睢固字白菟。”或戒固曰:“将军字菟,而此邑名犬, 菟见犬,其势必惊,宜急去。”菟不从。汉兴平四年,魏太 祖斩之于此,以魏种为河内太守,守之。兖州叛,太祖 曰:“唯种不弃孤。”及走,太祖怒曰:“种不南走越,北走胡, 不置汝也。”〈一作不汝置也〉射犬,平禽之。公曰:“难其才也。”释而 用之。〈难魏志作唯〉故长明沟水,东入石涧,东流,蔡沟水入 焉。水上承州县北。〈汉志河内郡有州县〉白马沟东分为之。蔡沟 东会长明沟水,又东迳修武县之具亭。〈宋本作吴亭〉北,东 入吴陂。又次北有苟泉水入焉。水出山阳县故修武城西南,同源分派,裂为二水,南为苟泉,北则吴渎,二 渎双导,俱东入陂。山阳县东北二十五里有陆真阜, 南有皇母、马鸣二泉,东南合注于吴陂也。次陆真阜 之东北,得覆釜堆,堆南有三泉,相去四五里,参差合 次,南注于陂。泉在浊鹿城西。建安二十五年,魏封汉 献帝为山阳公。“浊鹿城”即是公所居也。陂水之北,陂 泽侧有𬯎地。〈疑作城〉也。《春秋?隐公十一年》,“王以攒茅𬯎 十二邑与司寇苏忿生者也。”京相璠曰:“河内修武县 北有故𬯎城,实中。今世俗谓之皮垲。”〈宋本作垣〉方四百步, 实中高八丈,际陂。北隔水一十五里,俗所谓《兰丘》也。 方二百步,西一十里又有一丘际陂。〈陂旧本作三宋本作山或疑作 之〉世谓之敕丘,方五百步,形状相类,疑即古攒茅也。 杜预曰:“二邑在修武县北,所未详也。”又东,长泉水注 之,源出白鹿山,东南伏流,迳一十三里,重源濬发于 邓城西北,东南伏流,世亦谓之重泉水也。又迳七贤 祠东,左右筠篁列植,冬夏不变贞萋。魏步兵校尉陈 留阮籍、中散大夫谯国嵇康、晋司徒河内山涛、司徒 琅邪王戎、黄门郎河内向秀、建威参军沛国刘伶、始 平太守阮咸等,同居山阳,结自得之游,时人号之为 “竹林七贤”也。向子期所谓山阳旧居也。后人立庙于 其处。庙南又有一泉,东南流注于长泉水。郭缘生《述 征记》所云“白鹿山东南二十五里,有嵇公故居以居, 时有遗竹焉”,盖谓此也。其水又南迳邓城东,名之为 邓渎,又谓之为白屋水也。昔司马懿征公孙渊,还达 白屋,即于此也。其水又东南流,迳𬯎城北,又东南历 泽注于陂。泉水东流,谓之“八光沟”,而东流注于清水, 谓之长清河。而东周永丰城有丁公泉,发于焦泉之 右。次东又得焦泉,泉发于天门之左,天井固石,天门 山石自空,状若门焉。广三丈,高两匹,深丈馀,更无所 出,世谓之“天门”也。东五百馀步,中有石穴,西向,裁得 容人,平得〈二字疑误孙云或作平行〉东南入,径至天井,直上三匹 有馀,扳蹑而昇,至《上东平》。〈一作平东〉西二百步,南北七百 步,四面崄绝,无由昇陟矣。上有比丘释僧训精舍,寺 十有馀僧,给养难周,多出下平,有志者居之。寺左右 杂树疏挺,有一石泉方丈馀,清水湛然,常无增减,山 居者资以给饮。北有石室二间。〈古本作二口吴改作二间〉旧是隐 者念一之所,今无人矣。泉发于北阜,南流成溪,世谓 “焦泉”也。次东得鱼鲍泉,次东得张波泉,次东得三渊 泉,梗柯参连,女宿相属。〈古本作梗河参连女宿相属吴改作柯按隋天文志梗河 三星在大角北李云女宿即须女四星此盖谓鱼鲍张波三渊之三泉如梗河之参连并焦泉为四似女 宿之相属也〉是四川在重门城西,并单川南注也。重门城, 昔齐王芳为司马,废之宫于此,即《魏志》所谓“送齐王 于河内重门”者也。城在共县故城西北二十里,城南 有安阳陂,次东又得卓水陂穴东有北门陂,陂方五 百步,在共县故城西。汉高帝八年,封旅罢师为共严 侯国。〈按史记年表云八年封卢罢师为共侯谥曰庄此旅字即卢字古通用严避明帝讳〉即共 和之故国也。共伯既归帝政,逍遥于共山之上,山在 国北,所谓“共北山”也。〈庄子云共伯得乎共首司马彪注云厉王之难共伯即于王位 十四年大旱屋焚召公卜之曰厉王为祟乃立宣王共伯复归于宗逍遥得意共山之首〉“仙者,孙 登之所处。”袁彦伯《竹林七贤传》,“嵇叔夜尝采药山泽, 遇之于山。冬以被发自覆,夏则编草为裳,弹一弦琴 而五声和。其水三川南合,谓之清川。”又南迳凡城东。 司马彪袁崧《郡国志》曰:“共县有汎亭,周凡伯国。”《春秋 隐公七年经》书“王使凡伯来聘”,是也。杜预曰:“汲郡共 县东南有凡城,今在西南。”其水又西南,与前四水总 为一渎,又谓之“陶水”,南流注于清水。清水又东,周新 丰坞,又东注也。
东北过获嘉县北。〈注〉《汉书》称“越相吕嘉反,武帝元鼎 六年,巡行于汲郡中乡,得吕嘉首,因以为获嘉县。后 汉封侍中冯石为侯国。县故城西有汉桂阳太守赵 越墓冢,北有碑。越字彦善,县人也。累迁桂阳郡五官 将,尚书仆射。遭忧,服阕,守河南尹,建宁中卒。碑东又 有一碑,碑北有石柱,石牛羊虎俱碎,沦毁莫记。”清水 又东周新乐城,城在获嘉县故城东北,即汲水新中 乡也。〈汲水当作汲郡〉
又东过汲县北。〈注〉县故汲郡治,晋太康中立。城西北 有石夹水,飞湍濬急也,人亦谓之磻溪,言太公常钓 于此也。城东门北侧有太公庙,庙前有碑,碑云“太公 望君。”〈宋本作者〉河内汲人也。县民故会稽太守杜宣,白令 崔瑗曰:“太公甫生于汲,旧居犹存。君与高国同宗。太 公载在《经传》,今临此国,宜正其位,以明尊祖之义。”于 是国老王喜、廷掾、郑笃、功曹邵〈旧本作邠〉勤等咸曰“宜之。” 遂立坛祀,为之位主。城北三十里有太公泉,泉上又 有太公庙,庙侧高林秀木,翘楚竞茂,相传云太公之 故居也。晋太康中,范阳卢无忌为汲令,立碑于其上。 太公避纣之乱,屠隐市朝,遁钓鱼水,何必渭滨,然后 磻溪。苟惬神心,曲渚则可,磻溪之名,斯无嫌矣。清水 又东迳故石梁下,梁跨水上,桥石崩褫,馀基尚存。清 水又东,与仓水合,水出西北方上山西仓谷,谷有仓 玉珉石,故名焉。其水东南流,潜行地下,又东南复出, 俗谓之雹水。东南历牧野,自朝歌以南,南暨清水,土地平衍,据皋跨泽,悉牧野矣。《郡国志》曰:“朝歌县南有 牧野。”《竹书纪年》曰:“周武王率西夷诸侯伐殷,败之于 牧野,《诗》所谓‘牧野洋洋,檀车煌煌’”者也。有殷大夫比 干冢,前有石铭,题隶云“殷大夫比干之墓。”所记唯此, 今已中折,不知谁所志也。太和中,高祖孝文皇帝南 巡,亲幸其坟而加吊焉。刊石树碑,列于墓隧矣。雹水 又东南,入于清水,又东南迳合城南,故三会亭也。以 淇、清合河,故受名焉。清水又屈而南,迳属皇台东北, 南注之也。
又东入于河。〈注〉谓之清河,即淇河口也,盖互受其名 耳。《地理志》曰:“清河水出内黄县南,无清水可来,所有 者唯锺是水耳。”盖河徙南注,清水渎移,唯流迳绝馀 目,故东川有清河之称,相嗣不断,目尚存。故东川曹 公开白沟,遏水北注,方复故渎矣。
按:《魏书地形志》,“辽西郡海阳。”〈注〉二汉、晋属。有横山、新 妇山、清水。
南阳郡宛。〈注〉二汉、晋属。有清水、梅溪水。
按:《隋书地理志》,“京兆郡宜君。”〈注〉旧置宜郡。《开皇初》郡 废。有清水。
延安郡,金、明。〈注〉有冶官。有《清水》。
《清化郡》“清化。”〈注〉有“伏疆山”、《清水》。
汲郡卫。〈注〉旧曰“朝歌。”大业初,置汲郡,改朝歌县曰“卫”, 废清淇入焉。
按:《金史地理志》,济南府:“长清。”〈注〉有劘笄山、隔马山、黄 河、清水。
《绛州垣曲》。〈注〉有王屋山、清廉山、黄河、清水。
延安府“肤施。”〈注〉有洛水、清水、濯巾水。
按:《续文献通考》:“河南卫辉府清水,源出辉县西南,东 南流经获嘉县,又东北入淇县界。”
按《河南通志》:“清水源出辉县西南七十里山阳镇,东 南流经获嘉县界,又东北入淇县界,合于淇水。” 小清河在获嘉县北十五里,源出太行山麓,东流入 卫河。
按《卫辉府志》:“清水河在获嘉县北十五里,源出辉县 西南七十里山阳镇,东南流经本县北境,分为二派, 一东流入辉县河合村,与卫河合流;一西入三桥陂, 接太白陂,复逆流东入清水,名泥河。”
按《辉县志》,清水在县西南七十里山阳镇,东南流,迳 获嘉县界入卫河。
按:《获嘉县志》,清水河在县北十五里,源出辉县西南 七十里山阳镇,东南流经本县城北。
小清河在县北十五里。源出太行山麓,东流入卫河。 太白陂,一名“吴泽陂”,即今三桥陂,在县西北十五里。 自修武县入境,下流入清水河。
按《淇县志》,“清水在县西北三十里,自获嘉县来,至此 入淇水。”
淇水,源出彰德府林县西大号山,流经淇县西北三 十里,合清水入卫河。
苍水自彰德府林县界流入苍峪口,东南流至道元 村入清水。
“卫河”源发辉县苏门山,由新乡、卫辉流经淇县南二 十里西岩村,至薛村,与淇水合流,入濬县境。东迳山, 东至直沽达于海。
按《新乡县志》:“清河源发辉县西南山阳镇,至合河镇 西,与卫水合。今自获嘉即入小丹河,此河止存故道, 每逢雨集,卫水辄溢,民受其害。”
清水部纪事
编辑《陈书吴明彻传》,“太建九年,诏明彻进军北伐,周徐州 总管梁士彦率众拒战,明彻频破之,因退兵守城,不 复敢出。明彻仍迮清水以灌其城,环列舟舰于城下, 攻之甚急。周遣上大将军王轨将兵救之。轨轻行自 清水入淮口,横流竖木,以铁索贯车轮,遏断船路。” 《魏书太武帝本纪》:“神麚三年八月,清河群盗杀太守 刘”义隆,将到彦之自清水入河,溯流西行。帝以河南 兵少,诏摄四镇,乃治兵,将西讨。
四年春正月,刘义隆将檀道济、王仲德从清水救滑 台,丹阳王叔孙建、汝阴公长孙道生拒之。
《唐书德宗本纪》:建中四年“正月丁亥,凤翔节度使张 鉴及吐蕃尚结赞盟于清水。”
《宋史五行志》:“太祖乾德四年八月,淄州清河水溢,坏 高苑县城,溺数百家及邹平县田舍。”
开宝四年六月,郓州河及汶、清河皆溢,注东阿县及 陈空镇,坏仓库、民舍。
太宗太平兴国四年九月,郓州清、汶二水涨,坏东阳县民田。八年八月,徐州清河涨丈七尺,溢出,塞州三面门以 御之。
《神宗本纪》:“元丰二年六月甲寅,清汴成。”
《元史五行志》:“世祖至元二十年六月,卫辉路清河溢, 损稼。”
《河南通志》:“王昌龄字显之,沧州人。世祖时守卫辉路。 卫自兵燹以来,民之耕植者多居郡东,而泉水自鄘 城而下,东流汇于淇水。每岁值秋潦,辄溢至金堤,田 禾为之一空。昌龄乃筑堤黑荡陂以御之,其患遂息。” 又“清水出辉县山阳镇以入卫河,昌龄因度原隰,创 濬沟浍,溉田数百馀顷,卫人德之如戴父母。”
《元史五行志》:“成宗元贞元年六月,历城县大清河水 溢,坏民居。”
泰定帝泰定元年七月,大都路固安州清河溢。 二年三月,咸平府清、滱二河合流,失故道,隳堤堰。
湛水部汇考
编辑《周礼》荆州之湛水
编辑
湛水有二:一出今河南汝州马跑泉,东南流,迳叶县 城北,入于汝水,即《周礼》荆州浸之湛水也。一出山西 平阳府垣曲县东迳河南怀庆府城东南流至旧平 阴县东北,入于河,即《水经》出河内轵县之湛水也。
考
按:《周礼夏官职方氏》“正南曰荆州,其浸颍湛。”〈订义〉郦道 元注《水经》,湛水出犨县北鱼齿山西北,东南流,历鱼 齿山下为湛浦。《春秋》楚公子格与晋战于湛阪是也。 湛水东入汝。《周礼》:“荆浸颍、湛。”康成云“未闻”,偶不照此, 郦氏之所考据也。案:今汝州鲁山县,汉犨县,鱼齿山 在龙兴县,连接梁县界。是则周荆州界,自随、包、唐、邓, 东北至汝、颍,与豫分界,而荆牧治宛。宣王封申伯。易 氏曰:襄十六年,楚公子格帅师及晋师战于湛阪。杜 氏谓:襄城昆阳县北有湛水,东入汝。案《地志》,襄城即 今汝州之襄城县,昆阳故城今在汝州之莱县。已上 二者,皆古豫州之地。《经》以为荆州之浸,必有脱误处 也。
按:《后汉书郡国志》,“颍川郡昆阳有湛水。”〈注〉《左传·襄公 十六年》:“楚公子格与晋战于湛陂。”
按《水经》,“湛水出河内轵县西北山。”〈注〉湛水出轵县南 源。湛谿,俗谓之湛水也。是盖声尽邻,故字读俱变,同 于三“豕”之误耳。其水自谿之南流。
东过其县北,又东过皮县之北。〈注〉湛水南迳向城东 而南注。
又东过母辟邑南。〈注〉《源经》所注斯乃汨。〈旧本作泪〉川之所 由,非湛水之间关也,是《经》之误证耳。湛水自向城东 南迳湛城东,时人谓之湛城,亦或谓之隰城矣。谿曰: “隰涧,隰城在东”,言此非矣。《后汉郡国志》曰:“河阳县有 湛城”,是也。
又东南,当平阴县之东北,南入于河。〈注〉湛水又东南 迳邓,南流注于河,故河、济有“邓津”之名矣。
按《河南通志》:湛水源出汝州马跑泉,东南流经叶县 合汝水。《左传》楚公子格与晋战于湛阪,即此。
按《南阳府志》,叶县湛河,在县北三十里,源出犨县北 鱼齿山,东南迳蒲城。北京相璠曰:“昆阳北有蒲城,蒲 城北有湛水。”是也。
按《山西通志》,平阳府垣曲县沇水河,在县东半里许, 为济河支流,其性见伏不常,南流入黄河,一名湛水。 《通志》云:“湛水出河内轵县,旧名舜清河。董知县凿石 开渠,引入灌田。”
“城东渠”在县东里许,即湛水,出河内轵县,旧名“舜清 渠。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