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第285卷

方輿彙編 山川典 第二百八十四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二百八十五卷
方輿彙編 山川典 第二百八十六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

 第二百八十五卷目錄

 西湖部彙考一

  考

山川典第二百八十五卷

西湖部彙考一

编辑

杭州之西湖

西湖本名「明聖湖」,後又名「錢塘湖」,一名「上湖」,周迴三 十餘里,東接杭州府,城,西南北三面皆有山臨之,山 之下各有谿谷,淵泉百道,匯而成湖。湖中橫截一堤, 堤西曰「裏湖」,堤東曰「外湖」,其中為勝景者十。自唐宋 至今,無時不盛傳宇內云。

按《方輿勝覽》:浙西路臨安府西湖在城西,周迴三十 里。其湖出諸澗泉,山川秀發,四時畫舫遨遊,歌鼓之 聲不絕。好事者嘗命十題,有曰:「平湖秋月,蘇堤春曉、 斷橋殘雪、雷峰落照,南屏晚鐘、麯院荷風、花港觀魚、 柳浪聞鶯、三潭印月,兩峰插雲。」

按《三才圖會西湖圖考》:「西湖在杭州府城外,武林多 山,而語山之極高者,南北二峰與孤山為最,乃登高 覽勝者之所必由也。其孤山有金沙井,有六一泉,有 林逋放鶴亭,逋墓在其南。巨石山一名寶石山,在西 湖北,高六十三丈,周迴一十三里,旁有石甑,山上有 七層古塔,今稱為保叔塔。山麓有纜船石,相傳秦始」 皇東遊汎海,艤舟于此。舊《志》:西湖本通海,東至沙河 塘,南向大江也,故始皇纜舟於此。宋宣和中,鐫此石 為佛,遂名為「大石。」佛北有落星石二,一在山北,一在 山後。巖上巾子峰,在落星石後。西有參寥泉。西為寶 雲山。又西為葛嶺,相傳為葛洪煉丹之所,嶺上有葛 仙翁墓。又西有虎頭巖,山形突出,若虎頭然。葛嶺之 西為履泰山,有棲霞嶺。嶺下岳武穆王墓,後有掃箒 塢、黃龍洞。履泰之右為仙姑山,有張憲墓。仙姑西為 青芝塢。青芝塢西南為慶化山、水竹塢。又西南為駝 巘嶺,過行春橋,入九里松。唐刺史袁仁敬守杭,植松 以達靈隱、天竺,凡九里。前有小方池,曰「玉泉」,大旱不 竭。折而南為仙芝嶺,西為集慶山。又西南過合澗,為 武林山,俗稱西山,在錢塘縣西十五里,高九十二丈, 周一十二里。其峰之北起者曰北高峰,山前有飛來 峰。晉咸和間,西僧慧理登而嘆曰:「此乃中天竺國靈 鷲山之小嶺,不知何自飛來仙靈隱窟,今復爾否?」因 名山曰靈隱,建靈隱寺,命其峰曰飛來。支分而回拱 者,又有石筍、靈鷲、稽留、月桂、蓮花諸峰。有龍泓、青林、 玉乳、射旭、呼猿諸洞。有三生石,有煉丹井,有冷泉亭, 又有蕭公伏苓、白沙、金沙諸泉。有下天竺寺、中天竺 寺、上天竺寺。其凌空中峙者為慧日峰。今以淨慈寺 後卷石刻「慧日峰」,亦誤也。又南曰煙霞嶺,洞壑虛窈, 泉味清甘,聲如金石。熙寧間,郡守鄭獬名之曰「水樂 洞。」陟磴屈折而上,曰南高峰,在南北諸山之界。玉屏 山在南屏西南,其相對曰赤山,山之陰有筲箕泉。赤 山之北曰三台山。三台山而北曰小麥嶺,又西曰大 麥嶺,其旁有花家山。西北為靈石山,又西為雞籠山、 風篁嶺,嶺上有龍井。龍井之南為九溪,其西為十八 澗。栗山在錢塘縣西十七里。高六十二丈,周十八里。 有石人嶺、玉女巖。過嶺為西溪。有大慈山,在縣西南 十里,有虎跑泉。南曰筆架山,有忠節祠,祀宋大學士 徐應鐮。又南曰包家山,有冷泉峪,多桃花,號「小桃源。」 又南曰梯雲嶺、慈雲嶺。嶺之南曰龍山,一名臥龍山, 有登雲臺、珍珠泉,宋藉田郊壇、高禖壇遺址在焉。稍 南曰妙因山。月輪山在龍山南,形圓如月。其高聳者 為月輪峰,有六和塔。五雲山在龍山西南,高百丈,周 十五里,有井,大旱不涸。秦望山在錢塘縣南一十二 里,高一百六十丈。《輿地志》:「秦始皇欲渡會稽,登此南 望,因名,有羅剎石。」定山在錢塘江上,高七十五丈,周 迴九里有奇,江濤至是輒抑,過則噴怒若雷。浮山在 縣東南四十里。海潮入錢塘江,勢若雷霆,而浮山峙 于江中,與漁浦諸山相望,潮乃迴伏激射,若神憑焉。 廟山,在浮山南十里,潮勢至此方殺。西湖故明聖湖, 周繞三十里,漢時金牛,見湖中人言明聖之瑞,遂稱 明聖湖。又以介于錢塘稱錢塘湖,又以其負郭而西, 故稱西湖云。

按《續文獻通考》:「浙江杭州府西湖,在府城西,周圍三 十里,其源出於武林泉,山川秀發,景物華麗,自唐以 來,為東南遊賞勝處,舊有十景。」

按《浙江通志》:杭州府錢塘縣,「西湖周繞三十里,三面 環山,溪谷縷注,下有淵泉,有水道瀦而為湖。漢時金 牛見湖中人言明聖之瑞,故稱明聖湖。西湖有十景曰《蘇堤春曉》」、「柳浪聞鶯、花港觀魚、麯院荷風、兩峰插 雲、雷峰夕照、《南屏晚鐘》《三潭印月》、平湖秋月、斷橋殘 雪。」

按《錢塘縣志》:「西湖之中,其自南而北,橫截于湖中者, 為蘇公堤。宋元祐間,郡守蘇軾所築也。西曰裏湖,東 曰外湖。南渡後,堤橋成市,歌舞叢錯,走馬遊船,達旦 不息,歲久弗治。湖水囓堤,堤漸廉削。郡守楊孟瑛濬 湖,增益蘇堤,高二丈,闊五丈三尺,虹梁橫亙,頓復舊 規。嘉靖中,縣令王鉞夾堤植桃柳,後為兵燹所伐。萬」 曆初年,運使朱柄如重植之。第一橋曰跨虹,第二橋 曰東浦,第三橋曰壓堤,第四橋曰望山,第五橋曰銷 瀾,第六橋曰映波,裏湖西岸為楊公堤,孟瑛闢湖時 所增築也。第一橋曰環碧,第二橋曰流金,第三橋曰 臥龍,第四橋曰隱秀,第五橋曰景行,第六橋曰濬源, 以配外六橋焉。自北新路第二橋入靈竺路者趙公 堤,宋淳祐中京尹趙與𥲅所築也。自斷橋至孤山為 白公堤。堤內傍山者亦名裏湖,歲久堤圮,窪不受足。 萬曆中,太監孫隆修築,纍石砌梁,雜植花木,又名為 「十錦塘。」堤中重建望湖亭,并建錦帶橋、垂露亭,為一 湖之勝。湖心平壤如砥,即舊時湖心寺基。寺有三塔, 弘治中廢,建亭于上,名「湖心亭」,即北塔基。其中塔、南 塔久廢為草灘,東西延袤三百八十步,南北延袤九 百步。郡縉紳以此本放生處,碑記巍然,而古蹟湮沒, 乃請于水利道王道顯,申呈撫院,牒行錢塘查復,濬 取葑泥,繞潭築埂,環插水柳,為湖中之湖,專為放生 之所。又於舊寺基重建德生堂,擇僧守之,禁絕漁人 越界捉捕。

按《西湖志湖隄勝蹟》:西湖自斷橋西徑為十錦塘,中 為錦帶橋。至望湖亭,為孤山四賢堂、范公祠、敬一書 院、林處士墓、放鶴亭、瑪瑙坡、俞公祠、歲寒巖、三賢祠、 二賢祠、關帝祠、陸宣公祠、朱文公祠、盧舍庵、六一泉。 又西為西冷橋。橋之對自南新路屬之北新路者,為 蘇公堤,東曰裏湖,西曰外湖。裏湖西岸者為楊公堤。 登金沙灘,為履泰將軍廟、關帝廟。自北新路第二橋 入靈竺者,為趙公隄。有寺在湖中,名「湖心寺。」有亭名 「湖心亭。」

西湖故明聖湖也。周繞三十里,三面環山,谿谷縷注, 下有淵泉百道,瀦而為湖。漢時金牛見湖中人言明 聖之瑞,遂稱明聖湖,以其界于錢塘也;又稱錢塘湖, 以其輸委于下湖也;又稱上湖,以其負郭而西也,故 又稱西湖。然自六朝以前,史籍莫攷,惟《水經》有「明聖」 之號而已。逮乎中唐,而經理漸著。代宗時,李泌刺史 杭州,憫市民苦江水之鹵惡也,開六井,鑿陰竇,引湖 水以灌之,民賴其利。長慶初,白樂天重修六井,甃函 筧,以蓄洩湖水,溉沿河之田。其《自序》云:「每減湖水一 寸,可溉田十五餘頃。每一復時,可溉五十餘頃。此州 春多雨,夏秋多旱,若隄防如法,蓄洩及時,即瀕湖千 餘頃,無凶年矣。」吳越王時,湖葑蔓合,乃置撩兵千人, 以芟草濬泉,又引湖水為池,曰「湧金」,以入運河,而城 郭內外,增建佛廬者以百數。蓋其時偏安一隅,財力 殷阜,故興作自由。宋初,湖漸淤壅。景德四年,郡守王 濟增置斗門以防潰溢,而僧民規占者已去其半。天 禧中,王欽若奏以西湖為放生池,禁民採捕,自是湖 葑益塞。慶曆初,郡守鄭戩復開濬之。嘉祐間,沈文通 守郡,作南并于美俗坊,亦湖水之餘派也。元祐五年, 蘇軾守郡,上言:「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也。自 唐以來,代有濬治,國初廢置,遂成膏腴。熙寧中,臣通 判杭州,葑合纔十二三,到今十六七年,又塞其半,更 二十年,則無西湖矣。臣愚以為西湖有不可廢者五, 自故相王欽若奏以西湖為放生池,每歲四月八日, 郡人數萬集湖上,所活羽毛鱗介以百萬數,為陛下 祈福。若任其堙塞,使蛟龍魚鱉同為枯轍之鮒,臣子 視之亦何心哉?」此西湖不可廢者一也。杭州故海地, 水泉鹹苦,民居零落。自李泌引湖水作六井,然後民 足取汲,而生聚日繁。今湖狹水慳,六井漸壞。若二十 年後,盡為葑田,則舉城復食鹹苦,民將耗散。此西湖 不可廢者二也。白居易《開湖記》云:「蓄洩及時,可溉田 千頃。」今縱不及此數,而下湖數十里,菱茭禾麥,仰賴 不貲。此西湖不可廢者三也。西湖深廣,則運河取藉 于湖水。若湖水不足,則必取藉于江潮。潮之所經,泥 沙渾濁,一石五斗,不出三「歲,輒調兵夫十餘萬開濬, 而舟行市中蓋十餘里,吏卒騷擾,泥水狼藉,為居民 大患。此西湖不可廢者四也。天下官酒之盛,未有如 杭州者也。歲課二十餘萬緡,水泉之用,仰給于湖。若 湖水不足,則當勞人遠負山泉,歲不下二十萬工。此 西湖不可廢者五也。今湖上葑田二十五萬餘丈,度 用夫二十餘萬工。近者蒙恩免上供額斛五十餘萬 石,出糶常平亦數十萬石。臣謹以聖意斟酌其間,增 價召入中米,減價出賣,以濟飢民,而增減折耗之餘, 尚得錢米一萬餘石貫。」以此募民開湖,可得十萬工。

自四月二十八日開工,蓋梅雨時行,則葑根浮動,易
考證
為除去。父老縱觀,以為陛下既捐利與民,活此「一方,

而又以其餘,興久廢無窮之利,使數千人得食其力, 以度凶年,蓋有泣下者。但錢米有限,所募未廣,若來 者不繼,則前功復隳。近蒙聖恩特賜本州度牒一百 道,若更加百道,便可濟事。」臣自去年開濬茅山、鹽橋 兩河各十餘里,以通江潮,猶慮缺乏,宜引湖水以助 之。曲折闤闠之間,便民汲取,及「以餘力修還六井,南 井為陛下敷福,州民甚溥。」朝議從之。乃取葑泥積湖 中,南北徑十餘里為長堤,以通行者,募人種菱取息, 以備修湖之費。自是西湖大展。至紹興建都,生齒日 富,湖山表裏,點飾寖繁。嗣後郡守湯鵬、安撫周淙,京 尹趙與𥲅、潛說友遞加濬理,而與𥲅復因湖水旱竭, 乃引天目山之水,自餘杭塘達溜水橋,凡歷數堰,桔 槔運之,仰注西湖,以灌城市。其時君相淫佚,荒恢復 之謀,論者皆以西湖為尤物破國,比之西施云。元懲 宋轍廢而不治,兼政無綱紀,任民規竊。明初籍之,遂 起額稅。由是蘇堤以西,盡為阡陌。至宣、正間,長民者 稍稍搜剔古蹟,粉繪太平,或倡濬湖之議,憚更版籍, 竟致寢閣。嗣是,都御史劉敷、御史吳文元等,咸有題 請,而浮議蜂起,有力者百計阻之。成化十年,郡守吳 濬稍闢外湖。十七年,御史謝秉中、布政使劉璋、按察 使楊繼宗等,清理《續占》。弘治十二年,御史吳一貫修 築石閘,漸有端緒。正德三年,郡守楊孟瑛銳情恢拓, 力排群議,言于御史車梁、僉事高江上疏請之,以為 西湖當開者五。其略曰:「杭州地脈,發自天目,群山飛 翥,駐于錢塘。江湖夾抱之間,山停水聚,元氣融結。故 《堪輿》之書有云:『勢來形止,是為全氣;形止氣蓄,化生 萬物』。又云:『外氣橫形,內氣止生』。故杭州為人物之都 會,財賦之奧區。而前賢建立城郭,南跨吳山,北兜武 林,左帶長江,右臨湖曲,所以全形勢而周脈絡,鍾靈 毓秀于其中者。西湖占塞,則形勝破損,生殖不繁。杭 城東北二隅皆鑿濠塹,南倚山嶺,獨城西一隅瀕湖 為勢,殆天塹也。」是以湧金門不設月城,實倚外險。若 西湖占塞,則塍徑綿連,容奸資寇,折衝禦侮之便何 藉焉?唐、宋以來,城中之井皆藉湖水充之。今甘井甚 多,固不全仰六井,南井也。然寔湖水為之本源,陰相 輸灌。若西湖占塞,水脈不通,則一城將復鹵飲矣。況 前賢興利以便民,而臣等不能纂已成之業,非為政 之體也。五代以前,江潮直入運河,無復遮捍。錢氏有 國,乃置龍山、浙江兩閘,啟閉以時,故泥水不入。宋初 崩廢,遂至淤壅挑濬。頻年,蘇軾重修堰閘,阻截江潮, 不放入城,而城中諸河,專用湖水,為一郡官民之利。 若西湖占塞,則運河枯澀,所為南柴北米,官商往來, 上下阻滯,而閭閻貿易,苦于擔負之勞,生計亦窘矣。 杭城西南,山多田少,穀米蔬蔌之需,全賴東北。其上 塘瀕河田地,自仁和至海寧,何止千頃,皆賴湖水以 救亢旱。若西湖占塞,則上「塘之民緩急無所仰賴矣。 此五者,西湖有無,利害明甚。第壞舊有之業,以傷民 心,怨讟將起。而臣等不敢顧忌者,以所利於民者甚 大也。」部議報可,乃以是年二月興工。先是,郡人通政 何琮常繪《西湖》二圖,并著其說,故溫甫得以其概上 請。蓋為傭一百五十二日,為夫六百七十萬,為直銀 二萬三千六百七兩,斥毀田蕩三千四百八十一畝, 除豁額糧九百三十餘石,以廢寺及新懇田糧補之。 自是西湖始復唐宋之舊。又按《郡志》,西湖故與江通。 今據酈道元《水經》及駱賓王、楊巨源二詩,竊謂不然。 《水經》云:「漸江出三天子都,北過餘杭,東入于海。」註云: 「漸江一名浙江,出丹陽黟縣南蠻中。東北流至」錢塘 縣,又東經靈隱山,山下有錢塘故縣,浙江經其南,縣 側有明聖湖,又東合臨平湖,經槎瀆注于海。夫《水經》 作於漢魏時,已有明聖湖之號,不得於唐時復云湖 與江通也。《水經》又言,始皇將遊會稽,至錢塘,臨浙江, 不能渡,乃道餘杭之西津。後人因此遂指大佛頭為 始皇纜船石,以證西湖通江之說,殊不知西津未必 指西湖也。至於駱賓王《靈隱寺》詩有云:「樓觀滄海日, 門對浙江潮。」楊巨源詩有云:「曾過靈隱江邊寺,獨宿 東樓看海門。」與《水經》所稱「浙江東經靈隱山」相合,而 西湖通江之說,泥而不解。夫巨源與樂天同時,使泥 其詩,以為江潮必經靈隱山以通西湖也,則明聖之 號,不當豫立于漢、魏時,而樂天經理西湖時,未聞有 江潮侵嚙之患。況自靈隱山而南,重岡複嶺,隔截江 漘者一十餘里,何緣越度以入西湖哉?要之漢唐之 交,杭州城市未廣,東北西隅皆為斥鹵,江水所經,故 今闤闠之中,猶為洋壩、「前洋」、「後洋」之稱,所謂合臨平 湖,經鹺瀆以入於海者,理或有之。若西湖,則自古不 與江通也。乃今江既不經臨平,繞越州而東注靈隱 之南,吳山之北,斥鹵之地,皆成民居,而古蹟益不可 考矣。

斷橋本名寶祐橋,自唐時呼為斷橋,張祜詩云「斷橋 荒蘚合」是也。豈以孤山之路至此而斷,故名之歟?元 時錢惟善《竹枝詞》,有段家橋之名,聞者哂為杜撰,然楊薩諸詩,往往亦稱段橋,似未可謂無證也,姑兩存 之。橋口宋有總宜園,稍西有涵碧橋,又西有處士橋、 宏春橋,並廢。總宜園,中貴張氏別墅。涵碧橋宋轉運 使陳堯佐重脩。又按,《覽勝志》:「此地舊有飧秀閣,今為 片石居。」

十錦塘,本名樂天堤。唐刺史白樂天所築,因與橋聯, 又名斷橋隄。隄因湖水剝削,日久殆盡。萬曆十七年, 司禮東瀛孫隆捐貲修築,徑三里,闊三丈,甃石鋪沙, 雜植四時花木。重建寶帶橋、垂露亭,而新隄之盛,不 減六橋。故杭州之人,又名之曰「孫隄。」經始時,中橋下 掘得《白公碑文》,有「歷幾百年而吾當復生重修」之語, 豈孫公即白公哉?

望湖亭唐時在孤山之址,宋時徙寶石峰。明初復徙 故址。今為「龍王堂。」

孤山在重湖之間,以其獨立水心,故名。按:《舊志》云:「唐 宋間,樓閣參差,彌布椒麓。」蓋此山為西湖之最勝處 也。

四賢堂,正德間,郡守楊孟瑛建,以祀唐刺史李泌、白 居易、宋守蘇軾、「處士林逋者。泌,字長源;代宗時,任居 易,字樂天;穆宗時,任軾,字子瞻;哲宗時,任逋,字君復; 真宗賜號和靖處士。」先是,唐民懷白公之德,即山之 廣化寺以祀公。至宋,益以蘇公、林公名三賢堂。紹興 間,建四聖延祥觀,而盡徙之,祠遂廢。京尹袁韶復建 於蘇堤中。天順三年,郡守吳濬徙之故址。成化十一 年,布政使甯良、杜謙等增建仰高亭、巢居閣。楊公濬 湖訖事,奉李公泌而併祀之,遂名四賢堂。今益以廉 使周新、督學薛應旂、分守王世貞為七賢祠。余獨怪 蘇、白之後有功是湖者,數百年來惟郡守楊孟瑛一 人,而後人不為建祠,而又不于四賢之後益一木主 而併祀之,而乃紛紛於「為七」為八,寔闕典也。堂之左 舊有四照閣,久廢。成化間,都御史韓雍復建。嘉靖十 四年毀。

敬一書院,巡撫趙士麟建,以講學者。既擢去,士民即 塑像於其中。蓋公撫浙時,惠政雖多,而特其疏濬城 內諸河,尤為杭民數世之利。其傍有留清亭碑載其 事。院左有文昌祠、菊香塚。文昌祠,萬曆年建,額曰「古 文昌祠。」菊香塚:按《府志》云:「在文昌祠畔,小石隆起,鐫 字宛然。」

林處士墓,在孤山之陰。紹興十六年,建四聖延祥觀, 盡徙諸院剎,獨逋墓,詔存之。咸淳間,賈似道題石曰 「和靖先生墓」,命金華王庭書之。元僧楊璉真伽發其 墓,惟端硯一方,玉簪一枝。成化十年,郡守李端葺治 放鶴亭。嘉靖中,錢塘令王釴作。其巔有歲寒巖,其下 有處士橋。先是至元間,儒學提舉余謙既葺墓,復補 植梅數百本于山,構梅亭于其下。郡人陳子安又構 鶴亭以配之,後並廢。今亭則少保范忠貞所建也。郵 憲李公之粹題額曰:「林君復放鶴處。」

瑪瑙坡,在孤山之東,碎石文瑩,可鐫圖象。

俞公祠公名琳,字德章,臨安人,成化丁未進士,歷官 太子少保、工部尚書。其致仕歸也,尚書劉舜臣贈之 詩云:「鶯聲柳色滿皇都,疏傅榮歸入畫圖。輿皋每將 綏問駕,廩人時有粟供廚。青春作伴真奇遇,綠酒無 心豈細娛。莫道尚書無個事,一身詩債欠西湖。」蓋公 之錫典,月廩輿夫,皆出異數,故有「問駕供廚」之句,今 廢。

歲寒巖在俞公祠後。石壁陡絕,蒼蘚剝蝕,中隱見篆 書「歲寒巖」三大字,下疏:「郭令公歷中書二十四考,廣 成子住空同萬八千年。」相傳為蘇長公題其上,即林 和靖四照閣故址也。

關帝祠,亦云孤山寺址。前有三義閣,後有清嘯亭,向 貯玉篆一顆,相傳為武安故印。然諦視之,恐非漢物, 蓋亦今人偽為者。碑有《白蘇詩》及唐宋人。《孤山詩》,為 董思白書。

陸宣公祠乃中書舍人洪澄別墅,後屬陸少保炳。炳 自謂「系出宣公」,創祠祀之。規制弘敞,為一時冠。炳既 物故,仍坐法,祠沒入官,以「名賢」得不廢。隆慶間,侍御 豫章謝公廷傑,益以嚴光、林逋、趙抃、王十朋、呂祖謙、 張九成、楊簡、宋濂、王琦、章懋、陳選、陶大臨並祀焉。歲 久就圮,侍御江公名謙檄郡捐贖鍰葺之。中有乳泉, 在名賢祠右。今「名賢」木主皆不存,而祠亦漸荒落矣。 朱文公祠舊為紫陽書院,在錦塢山麓。明督學蘇濬 喬因阜先後錄裔以守,歲動仁和縣學租銀八兩,于 春秋二仲月致祭。後當事以錦塢山峻,祠屋易圮,移 建今所。

盧舍庵,今新建。庵前作木柵數十丈,植湖中,禁民捕 捉。凡大魚悉潛其中,有徑丈者。今柵已久壞,魚亦無 幾矣。蓋庵實孫東瀛祠址也。

六一泉在孤山之南,蘇子瞻銘敘略云:「毆陽文忠公 將老,自謂六一居士。予通守杭州,別公而南。公曰:『西 湖僧惠勤甚文,長于詩。吾昔為《山中樂》三章以贈之。

子閒于民事,求人于湖山而不得,則往從勤乎』?踰年
考證
六一公薨,予哭于勤舍。又十八年,予守杭郡,則勤亦

逝矣。其弟子二仲,畫六一公像與勤像而祀之。有泉」 出講堂下,予遂本勤意而名之曰六一泉。銘之曰:「泉 之出也,去公數千里。後公之沒十有八年,而名之曰 六一,不幾于誕乎?」曰:君子之澤,豈獨五世而已?蓋得 其人則可至千百傳。嘗試與子登孤山而望吳越,歌 山中之樂而飲此水,則公之遺風餘烈,亦或見于斯 泉也。復于泉後作東坡庵以自寓。泉屋自南宋久廢, 至明洪武初,有僧曰行昇者,樹屋購銘圖,復舊觀。教 授徐一夔為作疏,臨湖閣上向,立宋明二代死節諸 君子木主祀焉,扁曰「乾坤正氣。」其內又有先覺堂,以 祀唐宋歷朝理學名賢者。又按《志》云:其地即廣化寺 舊址,後夷為茅氏園。水部陳梅臣建數峰閣,以祀甲 申死事六君子者。

孤山舊有廣化寺、西閣、辟支塔、鑑堂、柏堂、竹閣、智果 院、瑪瑙寶勝院、報國寺、閑泉、四聖、延祥觀、西太乙宮、 金沙井、萬壽寺、學士溝、西湖書院,並廢。

廣化寺或云即孤山寺。陳天嘉初建,名「永福。」宋時改 為「廣化。」

西閣一名彌勒閣,辟支塔在焉。僧志文詩有「風積遠 山秋氣象,月生高閣夜精神」之句。

《柏堂》,宋僧志銓作。陳文帝天嘉二年,有植兩檜於孤 山寺中,至宋時猶存。其一號陳朝檜。志銓作堂其側 曰柏堂,與竹閣連屬。蘇子瞻作詩紀之云:「道人手種 幾生前,鶴骨龍姿尚宛然。雙榦一先神物化,九朝三 見太平年。忽驚華廈依巖出,乞與嘉名到處傳。此柏 未枯君記取,灰心聊伴小乘禪。」後孝宗嘗書此詩,勒 石竹閣。白樂天作,在孤山寺中。杭人因貌公像而祀 之。今為四賢堂址。

智果院宋有參寥泉。蘇子瞻《記略》云:「僕在黃州,夢與 參寥子賦詩,有『寒食清明都過了,石泉槐火一時新』 之句。後七年,守錢塘,參寥子卜居智果院,有泉出石 縫,甘冷宜茶。寒食之明日,僕自孤山來訪之,汲泉鑽 火,烹黃柏茶,適符所夢,遂記以刻石,為之銘。」按:參寥 子名道潛,於潛人。

瑪瑙寶勝院舊有閑泉,僕夫泉,僧智圓所鑿也。智圓 字無外,錢塘人,號中庸子。時王文穆公罷相,知杭州, 諸僧出迓,慈雲禪師邀之偕往。圓辭曰:「傾山倒壑,奔 走紅塵,暫留坐鎮。」諸僧赧服。與處士林逋為友,著《閑 居編》五十一卷。臨化,命門人即後山斂陶器而護葬 之,名陶器塚,自為銘。

報恩寺,開寶初錢氏建,亦「六一泉」地也。

四聖延祥觀紹興間,韋太后還自沙漠,建以沉香,刻 四聖像,并從者二十人,飾以大珠,備極工巧。為園曰 「延祥。」時高宗絕愛西湖,孝宗嘗奉之以遊歷三朝為 故事。元初,楊璉《真伽》廢為萬壽寺。

西太乙宮。宋理宗時,中貴盧允升等以奢侈導上,妄 稱五福、太乙臨,吳越之分,乃即延祥園建太乙宮,而 瑪瑙坡、六一泉、金沙井皆歸御圃。宮觀亭榭,悉以御 書額之,有瀛嶼、射圃、白蓮堂、挹翠堂、蓬萊閣、香月清 新等亭。觀有涼堂,紹興間遺構也,高宗將臨觀之。其 時有素壁四堵,高二丈,中貴人相語曰:「官家所幸,素 壁非宜。」亟趣御前蕭照往繪山水。照受命,即乞尚方 酒四斗,昏出孤山,每一鼓即飲一斗,盡一斗則一堵 已成,畫成而照亦沉醉。上至嘆賞,宣賜甚厚。理宗改 為黃庭殿。元時楊璉真伽攘為僧窟,未幾蕩廢。 金沙井在廣化寺,白樂天愛酌之,井底沙燦如金,出 之即黑。

學士港在山南,由處士橋入。元時西湖堙合,好事者 疏之,以通小舟。集賢學士揭曼碩見而助焉,因名曼 碩,自為記。

西湖書院成化間布政使甯良等建,以居大理卿。郡 人夏時正者,即「太乙宮」故址也。建書庫,捐贍田,以待 四方遊學之士。

《蘇小小墓》蘇小小者,錢塘名妓也,蓋南齊時人。其墓 或云「江干」,或云「孤山」,今皆無據。

西泠橋一名西林橋,又名西陵橋,從此可往北山者, 橋畔向有五顯祠,俗號西陵五聖廟,今廢。祠後有古 柏一株,至今尚存,人訛「陳朝柏。」其斜對又有東陵五 聖祠,今亦改額「文昌祠」矣。其門向有歐永書對聯八 字云:「湖山有主;魚鳥來賓。」辭字俱佳。又按《覽勝志》:橋 畔舊有西泠草堂,為瞿宗吉建。

蘇公隄宋元祐間,蘇子瞻既濬湖,取葑泥積湖中,自 南新路屬之。北新路徑五六里,夾植花柳為長隄。中 有六橋,橋各有亭覆之。其詩云:「六橋橫截天漢上,北 山始與南屏通。忽驚二十五萬丈,老葑席卷蒼煙空。」 章子厚詩云:「天向長虯一鑑痕,直通南北兩山春。」自 是湖分為兩,西曰裡湖,東曰外湖。南渡後,隄橋成市, 歌舞叢錯,走馬遊船,達旦不息。歲久弗治,裡湖盡為 民業,六橋水流如線。正德初,楊孟瑛又重濬之,西抵 北新隄為界,增益蘇隄,高二丈,闊五丈,列插萬柳,頓復舊觀。久之柳敗,隄復就圮。嘉靖間,縣令王釴令犯 人小罪可宥者,得雜植桃柳為贖,「真治湖一良法也, 惜嗣後功令嚴謹,守土者不得踵行」之耳。隄南第一 橋曰映波,與西岸第六橋對。舊有旌德觀、先賢堂。觀 本定香寺,今止存定香橋。寶慶間,京尹袁韶改建為 觀,有虛舟、雪錦二亭。堂名「仰高」,祠祀許由而下四十 人。寶慶初,去潘閬及節孝婦孫夫人凡五人,中有「振 衣」、《清風》二亭,尋并入旌德觀。第二橋曰「鎖瀾」,與西岸 第五橋對。舊有湖山堂,京尹洪燾建三賢堂,袁公所 建,以祀白、蘇、林三公者。後有三堂,扁曰「水西」、「雲北」、「月 香」、「水影」、「晴光、雨色。」第三橋曰「望山」,與西岸第四橋斜 對,水名「花港」,所謂花港觀魚者是也。舊有雪江講堂。 淳祐中,婺州布衣胡侊充三賢堂,堂長號「雪江」,有《錦 囊集》。第四橋曰「壓隄」,與西岸第三橋對,舊有崇真道 院,俗稱施水庵。賈似道建庵傍有石臺,籠燈以照夜 船。水仙王廟亦名龍王祠,先是以樂天、和靖、子瞻附 祀。兩廡有井,曰「薦菊」,蓋取蘇詩「一盞寒泉薦秋菊」之 義也,後廢。嘉靖二十二年,郡守陳仕賢構亭其上。第 五橋曰東浦,與西岸第二橋對;第六橋曰跨虹,與西 岸第一橋斜對。稍北則為西陵橋矣。

楊公隄,俗稱「裏六橋。」知府楊孟瑛既開西湖,遂築此 隄。然近北山三橋,宋時已有之,楊公所築,特南三橋 耳。自北而南,第一橋曰「環璧」,近淨空院,玉泉之水出 焉。第二橋曰「流金」,金沙灘之水出焉。西為天澤廟。第 三橋曰「臥龍」,自此而西,可通茅家埠。第四橋曰「隱秀」, 遶丁家山而東,沿隄屈曲,蒼翠掩映。西可通花家山, 又名花家園。第五橋曰景行,舊有三賢祠在焉。從此 而西,可通麥嶺路。第六橋曰「濬源」,從定香橋而入,近 發祥寺。又按《覽勝志》,此地有醉白樓、金溪草堂。醉白 樓為樂天書,在茅家埠,今為吳莊。金溪草堂在金沙 灘之北,為虞伯生讀書處。

履泰將軍廟在裡湖之金沙灘。始建日月不可考。按 《武林舊事》云:「將軍姓孫名顯忠,錢塘人。仕吳越為名 將。宋嘉熙中,趙與懽京尹禱雨有驗,疏聞,封天澤侯, 額曰『敕賜孚應之廟』。」人又稱天澤廟。廟有天澤井,葛 仙翁所植虯松。明萬曆癸未夏旱,郡守東吳張振之 率僚屬士民遍禱,不雨。一夕,將軍降于乩,示禱雨所 「嚮,且為助雨。」明日,振之詣廟禱,如神指,遂雨三日。大 有年,廟垂圮,即拓地新之,仍令夏秋仲月丞簿致祭, 無有所失。又有小隱園、裴園、史園、喬園、資國園,並廢。 小隱園本內侍陳源外宅,後收入重華宮,撥賜張貴 妃,建崇福院。前有雙岸金沙澗。裴園,裴禧別業,史園, 史徽孫別業,其西北有螞蝗橋。資國園即履泰將軍 故宅也。

關帝廟在金沙灘裡岸。始建月日未考,歲久就圯。有 人題其壁云:「野鶴閒雲東復西,孤亭獨坐自栖栖;愁 看伐木根株盡,一路空山絕鳥啼。」今廢。

趙公隄。宋淳祐中,京尹趙與𥲅自北新路第二橋至 麴院築堤,以通靈竺之路。夾岸花柳,人比蘇隄 湖心亭。按《舊志》云:自宋元歷明初,皆為湖心寺,鵠立 湖中,三塔鼎峙。相傳湖中有三潭,深不可測,所謂三 潭印月者是也。《六十家小說》載有西湖三怪時出,迷 惑遊人,故壓師作三塔以鎮之。弘治間,按察司僉事 陰子淑,為諸生時,曾遊入寺,廉得眾僧之姦,及為秉 憲,立燬之,併去其塔。嘉靖三十一年,知府孫孟尋遺 址,建亭其上,不數年而圮。萬曆四年,按察司僉憲姑 蘇徐廷課大參海虞王竺、錢塘尹西蜀姜召重建,而 扁額有「太虛一點,宛在水中央」之題。未幾崩壞。萬曆 四年,司禮孫東瀛重建。四碪,上植桃柳,改建喜清閣, 後塑文昌神像。推府贊皇胡來朝對聯云:「四季笙歌, 尚有窮民悲夜月;六橋花柳,渾無隙地種桑麻。」又郡 人司勳虞淳熙《刪定略》云:「湖心寺,晉天福中紹巖禪 師建,大中祥符初賜額水心。保寧寺有德生堂、飛泳 亭,永明禪師曾于此放生,杭人多效之。外列三潭,故 又名三塔寺,西湖十景之」一也,圖見《成化志》。天順三 年,郡人趙氏請毒峰禪師重修。弘治五年,僉事陰子 淑因毀寺及塔葑塞湖源。萬曆三十五年,郡人司勳 虞淳熙探中塔基得之,請于當事,邑令聶心湯,以鄉 紳里老楊兆坊、金學曾等之詞,申三臺,許焉。聶令捐 俸,首事蓮池大師,助金捲葑。淳熙同裘道濬築內隄 一環,楊兆坊、都鍾先後構室,住守池僧。三十九年,縣 令楊萬里繼築外埂。四十二年,藉潭救涸。於是鹽臺 楊鶴檄濬潭築隄,遂成外隄數百丈,而內隄則是沈 一化培擁之。一時撫臺劉一焜、按臺李邦華、鹽臺崔 爾進、督糧周世賞、督學周延光、巡道王應乾,交檄增 隄三尺,外闢二潭,就古德生堂址建閣三楹。督糧與 郡守楊聯芳所助獨多。四十六年,左伯蕭近高加築 石塘四百餘丈,郡守姚之蘭成外梁。按:此則湖心寺 址近南屏,即俗所謂放生池者,非今湖心亭即昔湖 心寺遺址也。《舊志》都混二為一,殊不可曉。今按《通志》 云:「亭為北塔遺址,而寺為中塔、南塔遺址。」則意以當日三塔皆在寺前,故建亭者即以「舊址」為辭,而不及 分別言之耳。

湖心寺俗名放生池,明萬曆三十五年建,今重飭復 之。廬舍易置,大略又非虞淳熙所記之舊矣。今惟「德 生堂」扁額尚存,萬曆間撫憲劉一焜嘗為《放生百韻》 於此。按此條向載「湖心亭」下,今以寺址距亭甚遠,且 亦非昔日保寧之舊,故復另識于此,以便遊覽者之 易于別識云。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