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第350卷

理學彙編 經籍典 第三百四十九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理學彙編 第三百五十卷
理學彙編 經籍典 第三百五十一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

 第三百五十卷目錄

 經學部傳經名儒列傳二十四

  宋六

  胡安國      胡寅

  胡宏       胡寧

  陳亮       鄭樵

  林霆       李道傳

  程迥       劉清之

經籍典第三百五十卷

經學部傳經名儒列傳二十四 编辑

宋六 编辑

胡安國 编辑

按《宋史儒林胡安國傳》:「安國字康侯,建寧崇安人。入 太學,以程頤之友朱震文及潁川靳裁之為師。裁之 與論經史大義,深奇重之。三試於禮部,中紹聖四年 進士第。初,廷試,考官定其策第一,宰職以無詆元祐 語,遂以何昌言冠,方天若次之,又欲以宰相章惇子 次天若。時發策,大要崇復熙寧、元豐之制。安國推明」 大學,以漸復三代為對,哲宗命再讀之,注聽稱善者 數四,親擢為第三。為太學博士,足不躡權門。提舉湖 南學事。有詔舉遺逸,安國以永州布衣王繪、鄧璋應 詔。二人老不行,安國請命之官,以勸為學者。《零陵簿》 稱二人黨人范純仁客,而流人鄒浩所請託也。蔡京 素惡安國與己異,得簿言大喜,命湖南提刑置獄推 治,又移湖北。再鞫,卒無驗,安國竟除名。未幾,簿以他 罪扺法,臺臣直前事,復安國元官。政和元年,張商英 相,除提舉成都學事。二年,丁內艱,移江東。父沒終喪, 謂子弟曰:「吾昔為親而仕,今雖有祿萬鍾,將何所施?」 遂稱疾不仕。築室墓傍,耕種取給,蓋將終身焉。宣和 末,李彌大、吳敏、譚世勣合薦,除屯田郎,辭。靖康元年, 除太常少卿,辭。除起居郎,又辭。朝旨屢趣行,至京師, 以疾在告。一日方午,欽宗亟召見,安國奏曰:「明君以 務學為急,聖學以正心為要。心者萬事之宗,正心者 揆事宰物之權,願擢名儒,明於治國平天下之本,虛 懷訪問,闡發獨智。」又言:「為天下國家必有一定不可 易之計。謀議既定,君臣固守,故有志必成,治功可立。 今南向視朝半年矣,而紀綱尚紊,風俗益衰,施置乖 方,舉動煩擾。大臣爭競而朋黨之患萌,百執窺覦而 浸潤之姦作,用人失當而名器愈輕,出令數更而士 民不信。若不掃除舊跡,乘勢更張,竊恐大勢一傾,不 可復正。乞訪大臣,各令展盡底蘊,畫一具進。先宣示 臺諫,使隨事疏駁,若大臣議絀,則參用臺諫之言;若 疏駁不當,則專守大臣之策。仍集議於朝,斷自宸衷, 按為國論,以次施行。敢有動搖,必罰無赦。庶幾新政 有經,可冀中興。」欽宗曰:「比留詞掖相待,己命召卿試 矣。」語未竟,日昃暑甚,汗洽上衣,遂退。時門下侍郎耿 南仲倚攀附恩,凡與己不合者,即指為朋黨。見安國 論奏,慍曰:「中興如此,而曰績效未見,是謗聖德也。」乃 言安國意窺經筵,不宜召試。欽宗不答。安國屢辭,南 仲又言安國不臣。欽宗問其狀,南仲曰:「往不事上皇, 今又不事陛下。」欽宗曰:「渠自以病辭,初非有向背也。」 每臣僚登對,欽宗即問:「識胡安國否?」中丞許翰曰:「自 蔡京得政,士大夫無不受其籠絡,超然遠跡,不為所 汙如安國者實鮮。」欽宗嘆息,遣中書舍人晁說之宣 旨令勉受命,且曰:「他日欲去,即不彊留。」既試,除中書 舍人,賜三品服。南仲諷臺諫論其稽命不恭,宜從黜 削。疏奏不下,安國乃就職。南仲既傾宰相吳敏,樞密 使李綱,又謂許景衡、晁說之視大臣為去就,懷姦徇 私。並黜之。安國言:「二人為去就,必有陳論;懷姦徇私, 必有實跡。乞降付本省,載諸詞命。」不報。葉夢得知應 天府,坐為蔡京所知,落職奉祠。安國言:「京罪已正,子 孫編置,家財沒入,已無蔡氏矣。則向為京所引者,今 皆朝廷之人,若更指為京黨,則人材見棄者眾,黨論 何時而弭!」乃除夢得小郡。中書侍郎何栗建議分天 下為四道,置四都總管,各付一面,以衛王室,捍彊敵。 安國言:「內外之勢,適平則安,偏重則危。今州郡太輕, 理宜通變。一旦以二十三路之廣分為四道,事得專 決,財得專用,官得辟置,兵得誅賞,權恐太重,萬一抗 衡跋扈,何以待之!乞据見今二十三路帥府,選擇重 臣,付以都總管之權,專治軍旅,或有警急,即各率所 屬守將應援,則一舉兩得矣。」尋以趙野總北道。安國 言:「魏都地重,野必誤委寄。」是冬,金人大入,野遁,為群 盜所殺,西道王襄擁眾不復北顧,如安國言。李綱罷, 中書舍人劉玨行詞,謂綱勇於報國,數至敗衄。吏部 侍郎馮澥言玨為綱遊說,玨坐貶。安國封還詞頭,以 為:「侍從雖當獻納,至於彈擊官邪,必歸風憲。今臺諫 未有緘默不言之咎,而澥越職。此路若開,臣恐立於 朝者各以好惡脅持傾陷,非所以靖朝著。」南仲大恐, 何栗從而擠之,詔與郡。栗以安國素苦足疾,而海門 地卑溼,乃除安國右文殿修撰、知通州。安國在省一月,多在告之日,及出,必有所論列。或曰:「事之小者,盍 姑置之?」安國曰:「事之大者,無不起於細微,今以小事 為不必言,至於大事又不敢言,是無時而可言也。」安 國既去逾旬,金人薄都城。子寅為郎,在城中,客或憂 之,安國愀然曰:「主上在重圍中,號令不出,卿大夫恨 效忠無路,敢念子乎!」敵圍益急,欽宗亟召安國及許 景衡,詔竟不達。高宗即位,以給事中召,安國言:「昨因 繳奏,偏觸權貴。今陛下將建中興,而政事弛張,人才 升黜,尚未合宜,臣若一一行其職守,必以妄發干犯 典刑。」黃潛善諷給事中康執權論其託疾,罷之。三年, 樞密張浚薦安國可大用,再除給事中,賜其子起居 郎寅手札,令以上意催促。既次池州,聞駕幸吳越,引 疾還。紹興元年,除中書舍人兼侍講,遣使趣召,安國 以《時政論》二十一篇先獻之。論入,復除給事中。二年 七月,入對,高宗曰:「聞卿大名,渴於相見,何為?」累詔不 至,安國辭謝,乞以所進二十一篇者施行。其論之目 曰《定計》《建都》《設險》《制國》《恤民》《立政》《覈實》《尚志》《正心》《養 氣》《宏度》《寬隱》《論、定計》略曰:「陛下履極六年以建都,則 未有必守不移之居,以討賊,則未有必操不變之術; 以立政,則未有必行不反之令;以任官,則未有必信 不疑之臣。舍今不圖,後悔何及!」《論建都》謂宜定都建 康,以比關中、河內為興復之基。《論設險》謂欲固上流 必保漢、沔,欲固下流必守淮、泗,欲固中流必以重兵 鎮安陸。《論立志》謂當必志於恢復中原,祇奉陵寢,必 志於掃平讎敵,迎復兩宮。論「正心」謂戡定禍亂雖急 於戎務,而裁決戎務必本於方寸。願選正臣多聞識、 有志慮、敢直言者置諸左右,日夕討論,以宅厥心。「論 養氣」謂用兵之勝負,軍旅之彊弱,將帥之勇怯,係人 君所養之氣,曲直何如。願彊於為善,益新厥德。使信 於諸夏,聞「於夷狄者,無曲可議,則至剛可以塞兩間, 一怒可以安天下矣。」安國嘗謂:「雖諸葛復生,為今日 計,不能易此論也。」居旬日,再見,以疾懇求去。高宗曰: 「聞卿深於《春秋》,方欲講論。」遂以《左氏傳》付安國,點句 正音。安國奏:「《春秋》經世大典,見諸行事,非空言比。今 方思濟艱難,左氏繁碎,不宜虛費光陰,耽玩文采,莫 若潛心聖經。」高宗稱善。尋除安國兼侍讀,專講《春秋》。 時講官四人援例乞各專一經,高宗曰:「他人通經,豈 胡安國比?」不許。會除故相朱勝非同都督江、淮、荊、浙 諸軍事。安國奏:「勝非與黃潛善、汪伯彥同在政府,緘 默附會,循致渡江,尊用張邦昌,結好金國,淪滅三綱, 天下憤鬱。及正位冢司苗劉,肆逆,貪生苟容,辱逮君 父。今彊敵憑陵,叛臣不忌,用人得失,係國安危,深恐 勝非上誤大計。」勝非改除侍讀,安國持錄黃不下,左 相呂頤浩特命校正。黃龜年書行,安國言:「『有官守者, 不得其職則去,臣今待罪無補,既失其職,當去甚明。 況勝非係臣論列之人,今朝廷乃稱勝非處苗、劉之 變,能調護聖躬。昔《公羊》氏言,祭仲廢君為行權』,先儒 力排其說,蓋權宜廢置,非所施於君父。《春秋》大法,尤 謹於此。建炎之失節者,今雖特釋而不問,又加選擢, 習俗既成,大非君父之利。臣以《春秋》之時而與勝非 為列,有違經訓。」遂臥家不出。初,頤浩都督江上,還朝, 欲去異己者,未得其策,或教之指為朋黨,且曰:「黨魁 在瑣闈,當先去之。」頤浩大喜,即引勝非為助,而降旨 曰:「胡安國屢召,偃蹇不至,今始造朝。」又數有請。初言 「勝非不可同都督,及改命經筵,又以為非。豈不以時 艱不肯盡瘁,乃欲求微罪而去?其自為謀則善,如國 計何?」落職,提舉仙都觀。是夕,彗出東南,右相秦檜三 上章乞留之,不報,即解相印去。侍御史江躋上疏,極 言勝非不可用,安國不當責。右司諫吳表臣亦言:「安 國扶病見君,欲行所學,今無故罪去,恐非所以示天 下。」不報。頤浩即黜給事中程瑀、起居舍人張燾及躋 等二十餘人,云「應天變除舊布新之象,臺省一空。」勝 非遂相,安國竟歸。五年,除徽猷閤待制、知永州。安國 辭,詔以經筵舊臣,重閔勞之,特從其請,提舉江州太 平觀,令纂修所著《春秋傳》。書成,高宗謂深得聖人之 旨,除提舉萬壽觀兼侍讀。未行,諫官陳公輔上疏詆 假託程頤之學者,安國奏曰:「孔、孟之道不傳久矣,自 頤兄弟始發明之,然後知其可學而至。今使學者師 孔、孟,而禁不得從頤學,是入室而不由戶。本朝自嘉 祐以來,西都有邵雍、程顥及其弟頤,關中有張載,皆 以道德名世,公卿大夫所欽慕而師尊之。會王安石、 蔡京等曲加排抑,故其道不行。望下禮官討論故事, 加之封爵,載在祀典,比於荀、揚、韓氏。仍詔館閣裒其 遺書,校正頒行,使邪說者不得作。」奏入,公輔與中丞 周祕、侍御史石公揆承望宰相風旨,交章論安國學 術頗僻,除知永州,辭,復提舉太平觀。進寶文閣直學 士。卒,年六十五。詔贈四官,又降詔加賻,賜田十頃,恤 其孤,諡曰「文定」,蓋非常格也。安國彊學力行,以聖人 為標的。志於康濟時艱,見中原淪沒,遺黎塗炭,常若 痛切於其身。雖數以罪去,其愛君憂國之心遠而彌 篤,每有君命,即置家事不問。然風度凝遠,蕭然塵表視天下萬物無一足以攖其心。自登第迄謝事,四十 年在官,實歷不及六載。朱震被召,問出處之宜,安國 曰:「子發學《易》二十年,此事當素定矣。世間惟講學論 政不可不切切詢究,至於行己大致,去就、語默之幾 如人飲食,其饑飽寒溫必自斟酌,不可決諸人,亦非 人所能決也。吾平生出處,皆內斷於心,浮世利名,如 蠛蠓過前,何足道哉!」故渡江以來,儒者進退合義,以 安國、尹焞為稱首。侯仲良言必稱二程先生,他無所 許可。後見安國嘆曰:「吾以為志在天下,視不義富貴 真如浮雲者,二程先生而已,不意復有斯人也。」安國 所與游者,游酢、謝良佐、楊時,皆程門高弟。良佐嘗語 人曰:「胡康侯如大冬嚴雪,百草萎死,而松柏挺然獨 秀者也。」安國之使湖北也,時方為府教授,良佐為應 城宰,安國質疑訪道,禮之甚恭,每來謁而去,必端笏 正立目送之。自王安石廢《春秋》不列於學宮,安國謂: 「先聖手所筆削之書,乃使人主不得聞講說,學士不 得相傳習,亂倫滅理,用夏變夷」,殆由乎此。故潛心是 書二十餘年,以為天下事物無不備於此。每嘆曰:「此 傳心要典也。」安國少欲以文章名世,既學道,乃不復 措意。有文集十五卷,《資治通鑑舉要補遺》一百卷。三 子:寅、宏、寧。

胡寅 编辑

按《宋史儒林胡安國傳》:「寅字明仲,安國弟之子也。寅 將生,弟婦以多男,欲不舉。安國妻夢大魚躍盆水中, 急往取而子之。少桀黠難制,父閉之空閣,其上有雜 木,寅盡刻為人形。安國曰:『當有以移其心』。別置書數 千卷於其上。年餘,寅悉成誦,不遺一卷。游辟雍,中宣 和進士甲科。靖康初,以御史中丞何栗薦,召除祕書」 省校書郎,楊時為祭酒,寅從之受學。遷司門員外郎。 金人陷京師,議立異姓,寅與張浚、趙鼎迯太學中,不 書議狀。張邦昌偽立寅,棄官歸。言者劾其離次,降一 官。建炎三年,高宗幸金陵,樞密使張浚薦為駕部郎 官,尋擢起居郎。金人南侵,詔議移蹕之所,寅上書曰: 「昨陛下以親王、介弟出師河北,二聖既遷,則當糾合 義師,北向迎請,而遽膺翊戴,亟居尊位,斬戮直臣,以 杜言路。南巡淮海,偷安歲月,敵入關陝,漫不捍禦,盜 賊橫潰,莫敢誰何,元元無辜,百萬塗地。方且製造文 物,講行郊報,自謂中興。金人乘虛,直擣行在,匹馬南 渡,淮甸流血。迨及返正寶位,移蹕建康,不為久圖,一 向畏縮遠避,此皆失」人心之大者也。自古中興之主 所以能克復舊物者,莫不本於憤恥恨怒,不能報怨, 終不苟已。未有乘衰微闕絕之後,固陋以為榮,苟且 以為安,而能久長無禍者也。黃潛善與汪伯彥方以 乳嫗護赤子之術待陛下,曰:「上皇之子三十人,今所 存惟聖體,不可不自重愛。曾不思宗廟則草莽湮之, 陵闕」則畚鍤驚之,堂堂中華,戎馬生之。潛善、伯彥所 以誤陛下、陷陵廟、蹙土宇、喪生靈者,可勝罪乎!本初 嗣服,既不為迎二聖之策,因循遠狩,又不為守中國 之謀,以致於今德義不孚,號令不行,刑罰不威,爵賞 不勸。若不更轍以救垂亡,則陛下永負孝悌之愆,常 有父兄之責。人心一去,天命難恃,雖欲羈棲山海,恐 非為自全之計。願下詔曰:「繼紹大統,出於臣庶之諂 而不悟其非;巡狩東南,出於僥倖之心而不虛其禍。 金人逆天亂倫,朕義不共天,志思雪恥。父兄旅泊,陵 寢荒殘,罪乃在予,無所迯責。以此號召四海,聳動人 心,決意講武,戎衣臨陣,按行淮、襄,收其豪英,誓以戰 伐天下。忠義武勇,必雲合響應。陛下凡所欲為,莫不 如志,其與退保吳越,豈可同年而語哉!」自古中國彊 盛如漢武帝、唐太宗,其得志四夷,必併吞掃滅,極其 兵力而後已。中國禮義所自出也,恃彊陵弱且如此。 今乃以仁慈之道,君子長者之事,望於凶頑之粘罕, 豈有是理哉!今日圖復中興之策,莫大於罷絕和議, 以使命之「幣為養兵之資。不然,則僻處東南,萬事不 競。納賂則孰富於京室?納質則孰重於二聖?」反復計 之,所謂乞和,決無可成之理。夫大亂之後,風俗靡然, 欲不變之,在於務實效,去虛文。治兵擇將,誓戡大憝 者,孝悌之實也;遣使乞和,冀幸萬一者,虛文也;屈己 求賢,信用群策者,求賢之實也;外示禮貌,不用其言 者,虛文也;「不惟面從,必將心改,苟利於國,即日行之」 者,納諫之實也。和顏泛受,內惡切直者,虛文也。擢智 勇忠直之人,待御以恩威,結約以誠信者,任將之實 也。親厚庸奴,等威不立者,虛文也;汰疲弱,擇壯勇,足 其衣食,申明階級,以變其驕悍之習者,治軍之實也。 教習兒戲,紀律蕩然者,虛文也。「遴選守刺,久於其官, 痛刈姦贓,廣行寬恤者,愛民之實也;軍須戎具,征求 取辦,蠲租赦令,苟以欺之者,虛文也。若夫保宗廟陵 寢,土地人民,以此六實者行乎其間,則為中興之實 政也。陵廟荒圮,土宇日蹙,衣冠黔首,為血為肉」,以此 六虛者行乎其間,則為今日虛文。陛下戴黃屋,建幄 殿,質明輦出房,雉扇金爐,夾侍兩陛,仗馬衛兵,儼分 儀式。贊者引百官入奉起居,以此度日。彼粘罕者,晝夜厲兵,跨河越岱,電掃中土,遂有吞吸江湖,蹂踐衡 霍之意。吾方擁虛器,茫然未知所之。君子小人,勢不 兩立。仁宗皇帝在位,得君子最多,小人亦時見用,然 罪著則斥,君子亦或見廢,然忠顯則收。故其成當世 「之功,貽後人之輔者,皆君子也。至王安石則不然,斥 絕君子,一去而不還;崇信小人,一任則不改。故其敗 當時之政,為後世之害者,皆小人也。」仁宗皇帝所養 之君子,既日遠而銷亡矣,安石所致之小人,方蕃息 而未艾也。所以誤國破家,至毒至烈,以致二聖屈辱, 羿、莽擅朝,仗節死難者不過一二人。此浮華輕薄之 害,明主之所畏而深戒者也。古之稱中興者,曰「撥亂 世,反之正」,今之亂亦云甚矣,其反正而興之在陛下, 其遂陵遲不振亦在陛下。昔宗澤一老從官耳,猶能 推誠感動群賊,北連懷、衛,同迎二聖,剋期密應者無 慮數十萬人。何況陛下身為子弟,欲北向而有為,將 見舉四海為陛下用,「期以十年,必能掃除妖沴,遠迓 父兄,稱宋中興。其與惕息遁藏、蹈危負恥如今日,豈 不天地相絕哉!」疏入,宰相呂頤浩惡其切直,除直龍 圖閤、主管江州太平觀。二年五月,詔內外官各言省 費、裕國、彊兵、息民之策,寅以十事應詔,曰修政事、備 邊陲、治軍旅、用人才、除盜賊、信賞罰、理財用、核名實、 屏諛「佞,去姦慝。」疏上,不報。尋命知永州。紹興四年十 二月,復召為起居郎,遷中書舍人,賜三品服。時議遣 使入雲中,寅上疏言:「女真驚動陵寢,殘毀宗廟,劫質 二聖,乃吾國之大讎也。頃者誤國之臣遣使求和,以 苟歲月,九年於茲,其效如何?幸陛下灼見邪言,漸圖 恢復,忠臣義士聞風興起,各思見效。今無故蹈庸臣 之轍,忘復讎之義,陳自辱之辭,臣竊為陛下不取也。」 若謂不少貶屈如二聖何?則自丁未以至甲寅,所為 卑辭厚禮,以問安迎請為名而遣使者,不知幾人矣。 知二聖之所在者誰歟?聞二聖之聲音者誰歟?得女 真之要領而息兵者誰歟?臣但見丙午而後,通和之 使歸未息肩,而黃河、長淮、大江相繼失險矣。夫女真 知中國所重在二聖,所懼在劫質,所畏在用兵,而中 國坐受此餌,既久而不悟也,天下謂自是必改圖矣, 何為復出此謬計邪?當今之事,莫大於金人之怨。欲 報此怨,必殄此讎。用復讎之議,而不用講和之政,使 天下皆知女真為不共戴天之讎,人人有致死之心, 然後二聖「之怨可平,陛下人子之職舉矣。苟為不然, 彼或願與陛下歃盟泗水之上,不知何以待之?望聖 意直以世讎無可通之義,寢罷使命。」高宗嘉納云:胡 寅論使事,詞旨剴切,深得獻納論思之體。召至都堂 諭旨,仍降詔獎諭。既而右僕射張浚自江上還,奏遣 使為兵家機權,竟反前旨。寅復奏疏言:「今日大計,只 合明復讎之義,用賢修德,息兵訓民,以圖北向。儻或 未可,則堅守待時。若夫二三其德,無一定之論,必不 能有所立。」寅既與浚異,遂乞便郡就養。始,寅上言:「近 年書命,多出詞臣好惡之私,使人主命德討罪之詞, 未免玩人喪德之失。乞命詞臣,以飾情相悅、含怒相 訾為戒。」故寅所撰詞多誥誡。於是妒忌者眾。朝廷辨 宣仁聖烈之誣,行遣章惇、蔡卞皆宰臣面授,上旨令 寅撰進。除徽猷閣待制、知邵州,辭,改集英殿修撰,復 以待制改知嚴州,又改知永州。徽宗皇帝、寧德皇后 訃至,朝廷用故事以日易月。上疏言:「《禮》,讎不復則服 不除。願降詔旨,服喪三年,衣墨臨戎,以化天下。」尋除 禮部侍郎兼侍講兼直學士院。丁父憂,免喪。時秦檜 當國,除徽猷閤直學士、提舉江州太平觀,俄乞致仕, 遂歸衡州。檜既忌寅,雖告老猶憤之。坐與李光書譏 訕朝政,落職。右正言章復劾寅「不持本生母服不孝, 諫通鄰好不忠」,責授果州團練副使,新州安置。檜死, 詔自便,尋復其官。紹興二十一年,卒,年五十九。寅志 節豪邁,初擢第,中書侍郎張邦昌欲以女妻之,不許。 始安國頗重秦檜之大節,及檜擅國,寅遂與之絕。新 州謫命下,即日就道。在謫所著《讀史管見》數十萬言, 及《論語詳說》皆行於世。其為文根著義理,有《斐然集》 三十卷。

胡宏 编辑

按《宋史儒林胡安國傳》:「宏,字仁仲,幼事楊時侯仲良, 而卒,傳其父之學,優游衡山下餘二十年,玩心神明, 不舍晝夜。張栻師事之。紹興間上書,其略曰:『治天下 有本,仁也。何謂仁?心也。心官茫茫,莫知其鄉,若為知 其體乎?有所不察,則不知矣。有所顧慮,有所畏懼,則 雖有能知能察之良心亦浸消亡而不自知,此臣之』」 所大憂也。夫敵國據形勝之地,逆臣僭位於中原,牧 馬駸駸,欲爭天下,臣不是懼,而以良心為大憂者,蓋 良心充於一身,通於天地,宰制萬事,統攝億兆之本 也。察天理莫如屏欲,存良心莫如立志。陛下亦有朝 廷政事不干於慮,便嬖智巧不陳於前,妃嬪佳麗不 幸於左右時矣。陛下試於此時沉思「靜慮,方今之世, 當陛下之身,事孰為大乎?孰為急乎?必有歉然而餒,

惻然而痛,坐起徬徨,不能自安者,則良心可察,而臣
考證
言可信矣。昔舜以匹夫為天子,瞽叟以匹夫為天子,

父,受天下之養,豈不足於窮約哉?而瞽叟猶不悅。自 常情觀之,舜可以免矣,而舜蹙然有憂之舉,天下之 大,無足以解憂者。徽宗皇帝身享天下之奉,幾三十 年。欽宗皇帝生於深宮,享乘輿之次,以至為帝。一旦 劫於讎敵,遠適窮荒,衣裘失司服之制,飲食失膳夫 之味,居處失宮殿之安,妃嬪之好,動無威嚴,辛苦墊 隘。其願陛下加兵敵國,心目睽睽,猶饑渴之於飲食, 庶幾一得生還。父子兄弟相持而泣,歡若平生,引領 東望,九年於此矣。夫以疏賤,念此痛心,當食則嗌,未 嘗不投箸而起,思欲有為,況陛下當其任乎!而在廷 之臣,不能對揚天心,充陛下仁孝之志,反以天子之 尊,北面讎敵。陛下自念以此事親,於舜何如也?且群 臣智謀淺短,自度不足以任大事,故欲偷安江左,貪 圖寵榮,皆為身謀爾。陛下乃信之,以為必」持,是可以 「進撫中原,展省陵廟,來歸兩宮,亦何誤邪?萬世不磨 之辱,臣子必報之。」讎!子孫之所以寢苫枕戈,弗與共 天下者也,而陛下顧慮畏懼忘之不敢以為讎。臣下 僭逆,有明目張膽,顯為負叛者;有協贊亂賊,為之羽 翰者;有依隨兩端,欲以中立自免者,而陛下顧慮畏 懼,寬之不敢以為討。守此「不改,是祖宗之靈終天暴 露,無與復存也;父兄之身終天困辱,而求歸之望絕 也,中原士民沒身塗炭,無所赴愬也。陛下念亦及此 乎?王安石輕用己私,紛更法令,棄誠而懷詐,興利而 忘義,尚功而悖道,人皆知安石廢祖宗法令,不知其 并與祖宗之道廢之也。」邪說既行,正論屏棄,故姦諛 敢挾紹述「之義,以逞其私,下誣君父,上欺祖宗,誣謗 宣仁,廢遷隆祐,使我國家君臣夫婦之間,頓生疵癘, 三綱廢壞,神化之道,泯然將滅。遂使敵國外橫,盜賊 內訌,王師傷敗,中原陷沒,二聖遠棲於沙漠,皇輿僻 寄於東吳,囂囂萬姓,未知攸底,禍至酷也。若猶習於 因循,憚於更變,亡三綱之本性,昧神化之良能,上以 利勢誘下,下以智術干上。是非由此不公,名實由此 不核,賞罰由此失當。亂臣賊子由此得志,人紀由此 不修。天下萬事,倒行逆施,人欲肆而天理滅矣。將何 以異於先朝求救禍亂而致升平乎?」末言:「陛下即位 以來,中正邪佞,更進數退,無堅定不易之誠。然陳東 以直諫死於前,馬伸以正論死於後,而未聞誅一姦 邪,黜一諛佞,何摧中正之易,而去姦邪之難也?此雖 當時輔相之罪,然中正之士,乃陛下腹心耳目,奈何 以天子之威,握億兆之命,乃不能保全二三腹心耳 目之臣,以自輔助,而令姦邪得而殺之,於誰責而可 乎?臣竊痛心,傷陛下威權之不在己也。」高閌為國子 司業,請幸太學。宏見其表,作書責之曰:「太學明人倫 之所在也。昔楚懷王不返,楚人憐之,如悲親戚。蓋忿 秦之以彊力詐其君,使不得其死,其憯勝於加之以 刃也。太上皇帝劫制於彊敵,生往死歸,此臣子痛心 切骨,臥薪嘗膽,宜思所以必報也。而柄臣乃敢欺天 罔人,以大讎為大恩乎?昔宋公為楚所執,及楚子釋」 之,孔子筆削《春秋》,乃曰:「諸侯盟于薄,釋宋公」,不許楚 人制中國之命也。太母天下之母,其縱釋乃在金人, 此中華之大辱,臣子所不忍言也。而柄臣乃敢欺天 罔人,以大辱為大恩乎?晉朝廢太后,董養游大學,升 堂嘆曰:「天人之理既滅,大亂將作矣。」則引遠而去。今 閣下目睹忘讎滅理,北面敵國以苟「宴安之事,猶偃 然為天下師儒之首。既不能建大論,明天人之理,以 正君心,乃阿諛柄臣,希合風旨,求舉太平之典。」又為 之詞云云。欺天罔人孰甚焉!宏初以蔭補右承務郎, 不調。秦檜當國,貽書其兄寅,問二弟何不通書,意欲 用之。寧作書,止敘契好而已。宏書辭甚厲,人問之,宏 曰:「正恐其召,故示之」以不可召之端。檜死,宏被召,竟 以疾辭,卒於家。著書曰《知言》,張栻謂其言約義精,道 學之樞要,制治之蓍龜也。有詩文五卷,《皇王大紀》八 十卷。

胡寧 编辑

按《宋史儒休胡安國傳》:「寧字和仲,以蔭補官。秦檜當 國,召試館職,除敕令所刪定官。秦熹知樞密院事,檜 問寧曰:『熹近除外議云何』?寧曰:『外議以為相公必不 為蔡京之所為也』。遷太常丞、祠部郎官。初以寧父兄 故召用,及寅與檜忤,乃出寧為夔路安撫司參議官, 除知澧州,不赴,主管台州崇道觀,卒。」安國之傳,《春秋》 也,修纂檢討,盡出寧手。寧又著《春秋通旨》,以羽翼其 書云。

陳亮 编辑

按《宋史儒林陳亮傳》:「亮字同父,婺州永康人。生而目 光有芒,為人才氣超邁,喜談兵,論議風生,下筆數千 言立就。嘗攷古人用兵成敗之跡,著《酌古論》。郡守周 葵得之,相與論難,奇之曰:『他日國士也,請為上客』。及 葵為執政,朝士白事,必指令揖,亮因得交一時豪俊, 盡其議論,因授以《中庸》《大學》,曰:『讀此可精性命』之說。」 遂受而盡心焉。隆興初,與金人約和,天下忻然,幸得蘇息,獨亮持不可。婺州方以解頭薦,因上《中興五論》, 奏入,不報。已而退修於家,學者多歸之,益力學著書 者十年。先是,亮嘗圜視錢塘,喟然歎曰:「城可灌爾。」蓋 以地下於西湖也。至是,當淳熙五年,孝宗即位蓋十 七年矣。亮更名同,詣闕上書曰:「臣惟中國天地之正 氣也,天命所鍾也,人心所會也,衣冠禮樂所萃也,百 代帝王之所相承也。挈中國衣冠禮樂而寓之偏方, 雖天命人心猶有所係,然豈以是為可久安而無事 也?天地之正氣,鬱遏而久不得騁,必將有所發泄,而 天命人心,固非偏方所可久係也。國家二百年太平 之基,三代之所無也。二聖北狩之痛,漢、唐之所未有 也。方南渡之初,君臣上下痛心疾首,誓不與之俱生, 卒能以奔敗之餘而勝百戰之敵。及秦檜倡邪議以 沮之,忠臣義士斥死南方,而天下之氣惰矣。三十年 之餘,雖西北流寓皆抱孫長息於東南,而君父之大 讎一切不復關念。自非海陵送死淮南,亦不知兵戈 為何」事也,況望其憤故國之恥,而相率以發一矢哉! 丙午、丁未之變,距今尚以為遠。而海陵之禍,蓋陛下 即位之前一年也。獨陛下奮不自顧,志於殄滅,而天 下之人安然如無事時,方口議腹非,以陛下為喜功 名而不恤後患。雖陛下亦不能以崇高之勢而獨勝 之隱忍,以至於今,又十有七年矣。昔春秋時,君臣父 子相戕殺之禍,舉一世皆安之。而孔子獨以為「三綱 既絕,則人道遂為禽獸,皇皇奔走,義不能以一朝安。」 然卒於無所遇,而發其志於《春秋》之書,猶能以懼亂 臣賊子。今舉一世而忘君父之大讎,此豈人道所可 安乎?使學者知學孔子之道,當道陛下以有為,決不 沮陛下以苟安也。南師之不出,於今幾年矣,豈無一 豪傑之能自奮哉?其勢必有時而發泄矣。苟國家不 能起而承之,必將有承之者矣。不可恃衣冠禮樂之 舊,祖宗積累之深,以為天命人心可以安坐而久係 也。「皇天無親,惟德是輔,民心無常,惟惠是懷」,自三代 聖人皆知其為甚可畏也。春秋之末,齊、晉、秦、楚皆衰, 吳、越起於小邦,遂霸諸侯,黃池之會,孔子所甚痛也, 可以明中國之無人矣,此今世儒者之所未講也。今 金源之植根既久,不可以一舉而遂滅;國家之大勢 未張,不可以一朝而大舉。而人情皆便於通和者,勸 陛下積財養兵以待時也。臣以為通和者,所以成上 下之苟安,而為妄庸兩售之地,宜其為人情之「所甚 便也。自和好之成,十有餘年,凡今日之指畫方略者, 他日將用之以坐籌也;今日之擊毬射鵰者,他日將 用之以決勝也。府庫充滿,無非財也;介冑鮮明,無非 兵也。使兵端一開,則其跡敗矣。」何者?人才以用而見 其能否,安坐而能者,不足恃也;兵食以用而見其盈 虛,安坐而盈者,不足恃也。而朝廷方幸一旦之無事, 庸愚齷齪之人皆得以守格令,行文書,以奉陛下之 使令,而陛下亦幸其易制而無他也,徒使度外之士 擯棄而不得騁,日月蹉跎而老將至矣。臣故曰:「通和 者,所以成上下之苟安,而為妄庸兩售之地也。」東晉 百年之間,南北未嘗通和也,故其臣東西馳騁,多可 用之才。今和好一不通,朝野之論,常如敵兵之在境, 惟恐其不得和也,雖陛下亦不得而不和矣。昔者金 人草居野處,往來無常,能使人不知所備,而兵無日 不可出也。今也城郭宮室、政教號令,一切不異於中 國,點兵聚糧,文移往返,動涉歲月,一方有警,三邊騷 動,此豈能歲出師以擾我乎?然使朝野常如敵兵之 在境,乃國家之福,而英雄所用以爭天下之機也。執 事者胡為速和以惰其心乎?晉、楚之戰於邲也,欒書 以為楚自克庸以來,其君無日不討國人,而訓之於 民生之不易,禍至之無日,戒懼之不可以忽。在軍無 日不討軍實,而申儆之于勝之不可保,糾之百克,而 卒無後。晉、楚之弭兵於宋也,子罕以為兵所以威不 軌而昭文德也。聖人以興,亂人以廢,廢興、存亡、昏明 之術,皆兵之由也,而求去之,是以誣道蔽諸侯也。夫 人心之不可惰,兵威之不可廢,故雖成、康太平,猶有 所謂四征不庭、張皇六師者,此李沆所以深不願真 宗皇帝之與遼和親也。況南北角立之時,而廢兵以 惰人心,使之安於忘「君父之大讎,而置中國於度外, 徒以便妄庸之人,則執政者之失策亦甚矣。陛下何 不明大義而慨然與《金》絕也?貶損乘輿,卻御正殿,痛 自克責,誓必復讎,以勵群臣,以振天下之氣,以動中 原之心。雖未出兵而人心不敢惰矣,東西馳騁而人 才出矣,盈虛相補而兵食見矣,狂妄之辭,不攻而自 息,懦庸之夫,不卻而自退縮矣。當有度外之士起,而 惟陛下之所欲用矣。是雲合響應之勢,而非可安坐 所致也。臣請為陛下陳國家立國之本末,而開今日 大有為之略;論天下形勢之消長,而決今日大有為 之機。惟陛下幸聽之。」唐自肅、代以後,上失其柄,藩鎮 自相雄長,擅其土地人民,用其甲兵,財賦官爵,惟其 所命,而人才亦各盡心於其所事,卒以成「君弱臣彊、

正統數易」之禍。藝祖皇帝一興,而四方次第平定,藩
考證
鎮拱手以趨約束,使列郡各得自達於京師。以京官

權知,三年一易,財歸於漕司,而兵各歸於郡。朝廷以 一紙下郡國,如臂之使指,無有留難,自筦庫微職,必 命於朝廷,而天下之勢一矣。故京師嘗宿重兵以為 固,而郡國亦各有禁軍,無非天子所以自守其地也。 兵皆天子之兵,財皆天子之財,官皆天子之官,民皆 天子之民,紀綱總攝,法令明備,郡縣不得以一事自 專也。士以尺度而取,官以資格而進,不求度外之奇 才,不慕絕世之雋功。天子蚤夜憂勤於其上,以義理 廉恥嬰士「大夫之心,以仁義公恕厚斯民之生」,舉天 下皆由於規矩準繩之中,而二百年太平之基從此 而立。然契丹遂得以猖狂恣雎,與中國抗衡,儼然為 南北兩朝,而頭目手足渾然無別。微澶淵一戰,則中 國之勢浸微,根本雖厚而不可立矣。故慶曆增幣之 事,富弼以為朝廷之大恥,而終身不敢自論其「勞。蓋 契丹征令,是主上之操也;天子供貢,是臣下之禮也。 契丹之所以卒勝中國者,其積有漸也。立國之初,其 勢固必至此。故我祖宗常嚴廟堂而尊大臣,寬郡縣 而重守令,於文法之內,未嘗折困天下之富商巨室 於格律之外,有以容獎天下之英偉奇傑,皆所以助 立國之勢,而為不虞之備也。」慶曆諸臣亦嘗憤中國 之勢不振矣,而其大要,則使群臣爭進其說,更法易 令,而廟堂輕矣。嚴按察之權,邀功生事,而郡縣又輕 矣。豈惟於立國之勢無所助,又從而脧削之,雖微章 得象、陳執中以排沮其事,亦安得而不自沮哉?獨其 破去舊例,以不次用人,而勤農桑、務寬大,為有合於 因革之宜,而其大要已非矣。此所以不能洗契丹平 視中國之恥,而卒發神宗皇帝之大憤也。王安石以 正法度之說首合聖意,而其實則欲「籍天下之兵盡 歸於朝廷,別行教閱,以為彊也;括郡縣之利盡入於 朝廷,別行封樁,以為富也;青苗之政,惟恐富民之不 困也;均輸之法,惟恐商賈之不折也。罪無大小,動輒 興獄,而士大夫緘口畏罪矣;西、北兩邊,致使內臣經 畫,而豪傑恥於為役矣。徒使神宗皇帝見兵財之數 既多,銳然南北征伐,卒乖聖意,而天下之勢實未嘗 振也。彼蓋不知朝廷立國之勢,正患文為之太密,事 權之太分,郡縣太輕於下,而委瑣不足恃,兵財太關 於上,而重遲不易舉。祖宗惟用前四者以助其勢,而 安石竭之不遺餘力」,不知立國之本末者,真不足以 謀國也。元祐、紹聖一反一復,而卒為金人侵侮之資, 尚何望其振中國以威四裔哉?南渡以來,大抵遵祖 宗之舊,雖微有因革增損,不足為輕重有無。如趙鼎 諸臣,固已不究通變之理,況秦檜盡取而沮毀之,忍 恥事讎,飾太平於一「隅以為欺,其罪可勝誅哉!」陛下 憤王業之屈於一隅,勵志復讎,不免藉天下之兵以 為彊,括郡縣之利以為富。加惠百姓而富人無五年 之積,不重征稅而大商無巨萬之藏,國勢日以困竭。 臣恐尺籍之兵,府庫之財,不足以支一旦之用也。陛 下早朝晏罷,冀中興日月之功,而以繩墨取人,以文 法涖「事,聖斷裁制中外而大臣充位,胥吏坐行條令 而百司逃責,人才日以闒葺。臣恐程文之士、資格之 官,不足當度外之用也。藝祖經畫天下之大略,太宗 已不能盡用,今其遺意,豈無望於陛下也?陛下苟推 原其意而行之,可以開社稷數百年之基,而況於復 故物乎?不然,維持之具既窮,臣恐祖宗之積累,亦不 足恃也。」陛下試令臣畢陳於前,則今日《大有為》之略, 必知所處矣。夫吳、蜀天地之偏氣,錢塘又吳之一隅。 當唐之衰,錢鏐以閭巷之雄,起王其地,自以不能獨 立,常朝事中國以為重。及我宋受命,俶以其家入京 師,而自獻其土。故錢塘終始五代,被兵最少,而二百 年之間,人物日以繁盛,遂甲於東南。及建炎、紹興之 間,為「六飛所駐之地,當時論者固已疑其不足以張 形勢而事恢復矣。秦檜又從而備百司庶府以講禮 樂於其中,其風俗固已華靡,士大夫又從而治園囿 臺榭以樂其生。於干戈之餘,上下晏安,而錢塘為樂 國矣。一隙之地,本不足以容萬乘而鎮壓,且五十年 山川之氣,蓋亦發泄而無餘矣。故穀粟桑麻絲枲之 利,歲耗於一歲;禽獸魚鱉草木之生,日微於一日,而 上下不以為異也。」公卿將相大扺多江、浙、閩、蜀之人, 而人才亦日以凡下,場屋之士以十萬數,而文墨小 異,已足以稱雄於其間矣。陛下據錢塘已耗之氣,用 閩、浙日衰之士,而欲鼓東南習安脆弱之眾,北「向以 爭中原,臣是以知其難也。」荊、襄之地,在春秋時,楚用 以虎視齊、晉,而齊、晉不能屈也。及戰國之際,獨能與 秦爭帝。其後三百餘年,而光武起於南陽,同時共事, 往往多南陽故人。又二百餘年,遂為三國交據之地, 諸葛亮由此起,輔先主,荊楚之士從之如雲,而漢氏 賴以復存於蜀。周瑜、魯肅、呂蒙、陸遜、陸抗、鄧艾、羊祜, 皆以其地顯名。又百餘年而晉氏南渡,荊、雍常雄於 東南,而東南往往倚以為彊,梁竟以此代齊。及其氣 發泄無餘,而隋、唐以來遂為偏方下州。五代之際,高氏獨常臣事諸國。本朝二百年之間,降為荒落之邦, 北連許、汝,居民稀少,土產卑薄,人才之能通姓名於 上國者,如晨星「之相望。」況至於建炎、紹興之際,群盜 出沒於其間,而被禍尤極,以迄於今。雖南北分畫交 據,往往又置於不足用,民食無所從出,而兵不可由 此而進。議者或以為憂,而不知其勢之足用也。其地 雖要為偏方,然未有偏方之氣,五六百年而不發泄 者。況其東通吳、會,西連巴、蜀,南極湖、湘,北控關、洛,左 「右伸縮,皆足以為進取之機。今誠能開墾其地,洗濯 其人,以發泄其氣而用之,使足以接關、洛之氣,則可 以爭衡於中國矣,是亦形勢消長之常數也。陛下慨 然移都建業,百司庶府,皆從草創,軍國之儀,皆從簡 略。又作行宮於武昌,以示不敢寧居之意。常以江淮 之師為金人侵軼之備,而精擇一人之沈鷲有謀、開 豁無他者,委以荊襄之任,寬其文法,聽其廢置,撫摩 振厲於三數年之間,則國家之勢成矣。」石晉失盧龍 一道,以成開運之禍,蓋丙午、丁未歲也。明年,藝祖皇 帝始從郭太祖征伐,卒以平定天下。其後契丹以甲 辰敗於澶淵,而丁未、戊申之間,真宗皇帝東封西祀, 以告太平,蓋本朝極盛之時也。又六十年,而神宗皇 帝實以丁未歲即位,國家之事,於此一變矣。又六十 年,丙午、丁未,遂為靖康之禍,天獨啟陛下於是年,而 又啟陛下以「北向復讎」之志。今者去丙午、丁未近,在 十年間矣,天道六十年一變,陛下可不有以應其變 乎?此誠今日大有為之機,不可苟安以玩歲月也。臣 不佞,自少有驅馳四方之志,嘗數至行都,人物如林, 其論皆不足以起人意,臣是以知陛下大有為之志 孤矣。辛卯、壬辰之間,始退而窮天地造化之初,攷古 今沿革之變,以推極皇帝王霸之道,而得漢、魏、晉、唐 長短之由,天人之際,昭昭然可攷而知也。始悟今世 之儒士,自以為得正心誠意之學者,皆風「痹不知痛 癢之人也。舉一世安於君父之讎,而方低頭拱手以 談性命,不知何者謂之性命乎?」陛下接之而不任以 事,臣於是服陛下之仁,又悟今世之才,臣自以為得 富國彊兵之術者,皆狂惑以肆叫呼之人也。不以暇 時講究立國之本末,而方揚眉伸氣以論富彊,不知 何者謂之富彊乎?陛下察「之而不敢盡用,臣於是服 陛下之明。陛下厲志復讎,足以對天命,篤於仁愛,足 以結民心,而又明足以照臨群臣,一偏之論,此百代 之英主也。今乃委任庸人,籠絡小孺,以遷延大有為 之歲月,臣不勝憤悱,是以忘其賤而獻其愚。陛下誠 令臣畢陳於前,豈惟臣區區之願,將天地之神、祖宗 之靈,實與聞之。」書奏,孝宗赫然震動,欲牓朝堂以勵 群臣,用种放故事,召令上殿,將擢用之。左右大臣莫 知所為,惟曾覿知之。將見亮,亮恥之,踰垣而逃。覿以 其不詣己,不悅;大臣尤惡其直言不諱,交沮之,乃有 都堂審察之命。宰相臨以上旨,問所欲言,皆落落不 少貶,又不合,待命十日,再詣闕上書曰:「恭惟皇帝陛 下,厲志復讎,不肯即安於一隅,是有大功於社稷也。 然坐錢塘浮侈之隅以圖中原,則非其地;用東南習 安之眾以行進取,則非其人。財止於府庫,則不足以 通天下之有無;兵止於尺籍,則不足以兼天下之勇 怯。是以遷延之計遂行,而陛下大有為之志乖矣。此 臣所以不勝忠憤,齋沐裁書,獻之闕下,願得望見顏 色,陳國家立國之本末,而開大有為之略;論天下時 勢之消長,而決大有為之機,務合於藝祖經畫天下 之本旨。然待命八日,未有聞焉。臣恐天下豪傑有以 測陛下之意向,而雲合響應之勢不得而成矣。」又上 書曰:「臣妄意國家維持之具,至今日而窮,而藝祖皇 帝經畫天下之大指,猶可恃以長久,苟推原其意而 變通之,則恢復不足為矣。然而變通之道有三:有可 以遷延數十年之策,有可以為百五十六年之計,有 可以復開數百年之基。事勢昭然而效見殊絕,非陛 下聰明,度越百代,決不能一二以聽之。臣不敢泄之 大臣之前,而大臣拱手稱旨以問,臣亦姑取其大體」 之可言者三事以答之。其一曰:「二聖北狩之痛,蓋國 家之大恥,而天下之公憤也。五十年之餘,雖天下之 氣銷鑠頹墮,不復知讎恥之當念,正在主上與二三 大臣振作其氣,以泄其憤,使人人如報私讎。此《春秋》」 書衛人殺州吁之意也。其二曰:「國家之規模,使天下 奉規矩準繩以從事,群臣救過之不給,而何暇展布 四體,以求濟度外之功哉?」其三曰:「藝祖皇帝用天下 之士人,以易武臣之任事者,故本朝以儒立國,而儒 道之振,獨優於前代。今天下之士,熟爛委靡,誠可厭 惡。正在主上與二三大臣反其道以教之,作其氣而 養之,使臨事不至乏才,隨才皆足有用,則立國之規 模,不至戾藝祖之本旨,而東西馳騁以定禍亂,不必 專在武臣也。臣所以為《大臣論》者,其略如此。」書既上, 帝欲官之。亮笑曰:「吾欲為社稷開數百年之基,寧用 以博一官乎?」亟渡江而歸。日落魄醉酒,與邑之狂士 飲。醉中戲為大言,言涉犯上。一士欲中,亮,以其事首刑部侍郎何澹,嘗為考試官,黜亮,亮不平,語數侵澹。 澹聞而嗛之,即繳狀以聞。事下大理,笞掠亮無完膚, 誣服為不軌。事聞,孝宗,知為亮嘗陰遣左右廉知其 事。及奏入取旨,帝曰:「秀才醉後妄言,何罪之有?」劃其 牘於地,亮遂得免。居無何,亮家僮殺人於境,適被殺 者嘗辱亮父次尹,其家疑事由亮聞於官,笞榜僮,死 而復蘇者數,不服。又囚亮父於州獄,而屬臺官論亮 情重,下大理。時丞相淮知帝欲生亮,而辛棄疾、羅點 素高亮才,援之尤力,復得不死。亮自以豪俠,屢遭大 獄,歸家益厲志讀書,所學益博。其學自《孟子》後,惟推 王通。嘗曰:「研窮義理之精微,辨析古今之同異,原心 於杪忽,較禮於分寸,以積累為工,以涵養為正,睟面 盎背,則於諸儒誠有愧焉。至於堂堂之陳,正正之旗, 風雨雲雷,交發而並至;龍蛇虎豹,變現而出沒。推倒 一世之智勇,開拓萬古之心胸,自謂差有一日之長。」 亮意蓋指朱熹、呂祖謙等云。高宗崩,金遣使來弔,簡 慢,而光宗由潛邸判臨安府。亮感孝宗之知,至金陵 視形勢,復上疏曰:「有非常之人,然後可以建非常之 功;求非常之功,而用常才、出常計、舉常事以應之者, 不待知者而後知其不濟也。」秦檜以和誤國,二十餘 年,而天下之氣索然無餘矣。陛下慨然有削平宇內 之志,又二十餘年,天下之志始知所向,其有功於宗 廟社稷者,非臣區區所能誦說其萬一也。高宗皇帝 春秋既高,陛下不欲大舉,驚動慈顏,抑心俯首,以致 色養,聖孝之盛,書冊之所未有也。今者高宗既已祔 廟,天下之英雄豪傑,皆仰首以觀陛下之舉動。陛下 其忍使二十年間所以作天下之氣者,一旦而復索 然乎?天下不可以坐取也,兵不可以常勝也,驅馳運 動,又非年高德尊者之所宜也。東宮居曰「監國」,行曰 「撫軍」,陛下何以不於此時而命「東宮為撫軍大將軍, 歲巡建業,使之兼統諸司,盡護諸將,置長史、司馬以 專其勞。而陛下於宅憂之餘,運用人才,均調天下,以 應無窮之變,此肅宗所以命廣平王之故事也。高宗 與金有父兄之讎,生不能以報之,則死必有望於子 孫,何忍以升遐之哀告諸讎哉!」遺留、報謝,三使繼遣, 金帛寶貨千兩「連發,而金人僅以一使,如臨小邦,哀 祭之辭,寂寥簡慢,義士仁人,痛切心骨,豈以陛下之 聖明智勇而能忍之乎!陛下儻以大義為當正,撫軍 之言為可行,則當先經理建業而後使臨之。縱今歲 未為北舉之謀,而為經理建業之計,以振動天下而 與金絕,陛下之初志亦庶幾於少伸矣。」陛下試一聽 「臣,用其喜怒哀樂之權,鼓動天下。」大略欲激孝宗恢 復。而是時,孝宗將內禪,不報。由是在廷交怒,以為狂 怪。先是,鄉人會宴末胡椒特置亮羹胾中,蓋村俚敬 待異禮也。同坐者歸而暴死,疑食異味有毒,已入大 理,會呂興、何念四毆呂天濟且死,恨曰:「陳上舍使殺 我。」縣令王恬實其事。臺官諭監司選酷吏訊問,無所 得,取入大理,眾意必死。少卿鄭汝諧閱其單,辭大異 曰:「此天下奇才也。國家若無罪而殺士,上干天和,下 傷國脈矣。」力言於光宗,遂得免。未幾,光宗策進士,問 以禮樂刑政之要,亮以君道、師道對,且曰:「臣竊歎陛 下之於壽皇,涖政二十有八年之間,寧有一政一事 之不在聖懷?而問安」視寢之餘,所以察辭而觀色,因 此而得彼者,其端甚眾,亦既得其機要而見諸施行 矣,豈徒一月四朝而以為京邑之美觀也哉?時光宗 不朝重華宮,群臣更進迭諫,皆不聽。得亮策,乃大喜, 以為善處父子之間。奏名第三,御筆擢第一。既知為 亮,則大喜曰:「朕擢果不謬。」孝宗在南內,寧宗在東宮, 聞知皆喜,故賜第。告詞曰:「爾早以藝文首賢能之書, 旋以論奏,動慈宸之聽。親閱大對,嘉其淵源,擢置舉 首,殆天留以遺朕也。」授僉書建康府判官廳公事,未 至官,一夕卒。亮之既第而歸也,弟充迎拜於境,相對 感泣。亮曰:「使吾他日而貴,澤首逮汝,死之日,各以命 服見先人於地下足矣。」聞者悲傷其意。然志存經濟, 重許可,人人見其肺肝。與人言必本於君臣父子之 義,雖為布衣,薦士恐弗及。家僅中產,畸人寒士衣食 之,久不衰。卒之後,吏部侍郎葉適請於朝,命補一子 官,非故典也。端平初,諡「文毅」,更與一子官。

鄭樵 编辑

按《宋史儒林鄭樵傳》:「樵字漁仲,興化軍莆田人。好著 書,不為文章,自負不下劉向、揚雄。居夾漈山,謝絕人 事。久之,乃游名山大川,搜奇訪古,遇藏書家必借留, 讀盡乃去。趙鼎、張浚而下皆器之。初為經旨,禮樂、文 字、天文、地理、蟲魚草木、方書之學,皆有辨論。紹興十 九年上之,詔藏祕府。樵歸,益厲所學,從者二百餘人」, 以侍講王綸、賀允中薦,得召對,因言班固以來歷代 為史之非。帝曰:「聞卿名久矣,敷陳古學,自成一家,何 相見之晚邪?」授右迪功郎、禮兵部架閤,以御史葉義 問劾之。改監潭州南嶽廟,給札歸抄所著《通志》。書成, 入為樞密院編修官,尋兼攝檢詳諸房文字。請修金 正隆官制,比附中國秩序。因求入祕書省繙閱書籍未幾,又坐,言者寢其事。金人之犯邊也,樵言:「歲星分 在宋,金主將自斃。」後果然。高宗幸建康,命以《通志》進。 會病卒,年五十九。學者稱夾漈先生。樵好為考證倫 類之學,成書雖多,大抵博學而寡要。平生甘枯淡,樂 施與,獨切切於仕進,識者以是少之。

林霆 编辑

按《宋史儒林鄭樵傳》:「同郡林霆,字時隱,擢政和進士 第。博學深象數,與樵為金石交。林光朝嘗師事之。聚 書數千卷,皆自讎校,謂子孫曰:『吾為汝曹獲良產矣』。 紹興中,為敕令所刪定官,力詆秦檜和議之非,即掛 冠去,當世高之。」

李道傳 编辑

按《宋史儒林李道傳傳》:「道傳,字貫之,隆州井研人。父 舜臣,嘗為宗正寺主簿。道傳少莊重,稍長,讀河南程 氏書,玩索義理,至忘寢食,雖處暗室,整襟危坐,肅如 也。擢慶元二年進士第,調利州司戶參軍,徙蓬州教 授。開禧用兵,金人窺散關急,道傳以諸司檄計事。道 聞吳曦反,痛憤見於形色,遣其客間道持書遺安撫」 使楊輔,諭曦必敗,曰:「彼素非雄才,犯順,首亂人心離 怨,因人心而用之,可坐而縛也。誠決此舉,不惟內變 可定,抑使金知中國有人,稍息窺覬,正使不捷,亦無 愧千古矣。」曦黨以曦意脅道傳,道傳以義折之,竟棄 官歸。曦平,詔以道傳抗節不撓,進官二等。嘉定初,召 為太學博士,遷太常博士,兼沂王府小學教授。會沂 府有母喪,遺表官吏例進秩,道傳曰:「有襄事之勞者, 推恩可也,吾屬何與?」於是皆辭不受。遷祕書省著作 佐郎,見帝,首言:「憂危之言不聞於朝廷,非治世之象。 今民力未裕,民心未固,財用未阜,儲蓄未豐,邊備未 修,將帥未擇,風俗未能知義而不偷,人才未能彙進 而不乏,而八者之中,復以人才為要。至於人才盛衰, 繫學術之明晦。今學禁雖除,而未嘗明示天下以除 之之意。願下明詔,崇尚正學,取朱熹《論語》《孟子集註》 《中庸》《大學章句》《或問》《四書》頒之太學。」仍請以周惇頤、 邵雍、程顥、程頤、張載五人從祀孔子廟。時執政有不 樂道學者,以語侵道傳,道傳不為動。兼權考功郎官, 遷著作郎。時薛拯、胡矩等皆以新進用事,賄賂成風, 道傳言:「今名優儒臣,實取材吏,刻剝殘忍、誕謾傾危 之人進矣。」遂求補郡,於是出知真州。城圮弗治,道傳 甓之,築兩石壩以護並江居民,益浚二壕,又堤陳公 塘,有警則決之以為阻,人心始固。除提舉江東路常 平茶鹽公事。初至,即按部劾吏之貪縱者十餘人,胥 吏為民害者大黥小逐百餘人,釋獄之濫繫者二百 餘人,弛負錢一十餘萬緡。夏大旱,道傳應詔言:「楮幣 之換,官民如讎;鈔法之行,商賈疑怨,賦歛增加,軍將 推剝,皆切中時病。」遂條上荒政,朝廷多從之。與漕臣 真德秀振饑,道傳分池、宣、徽三州,窮冬行風雪中,雖 深村窮谷必至,賴以全活者甚眾。攝宣州守,行朱熹 《社倉法》,上饒、新安、南康諸郡翕然應命,人蒙其利。廣 德守魏峴劾教官林庠委堂試而任荒政,挾漕臣以 凌郡守,且言真德秀輕視朝廷,自專掠美,乞遠之。道 傳上疏力辨,峴坐免。會胡矩為吏部侍郎,薦道傳自 代。引疾乞去,不許。召令奏事,再辭,又不許。遂入對。上 自宮掖,次及朝廷,以侍從、臺諫闕失,盡言無所諱,帝 不以為忤。除兵部郎官,辭未就。監察御史李楠覘當 路指意,乞授以節鎮蜀,遂出知果州。至九江,得疾卒, 年四十八。詔特轉一官致仕,諡文節。道傳自蜀來東 南,雖不及登朱熹之門,而訪求所嘗從學者與講習, 盡得遺書,讀之篤於踐履,氣節卓然,於經史未有論 著,曰「學未至不敢」;於詩文未嘗苟作,曰「學未至不暇。」 一日以疾謁告,真德秀造焉,臥榻屏間,大書「喚起截 斷」四字,知其用功慎獨如此。居官以惠利為本,振荒 遺愛,江東人久而思焉。三子:達、可當、可獻、可。獻,可為 《心傳》後。

程迥 编辑

按《宋史儒林程迥傳》:「迥字可久,應天府寧陵人,家於 沙隨。靖康之亂,徙紹興之餘姚。年十五,丁內外艱,孤 貧飄泊,無以自振。二十餘始知讀書。時亂甫定,西北 士大夫多在錢塘,迥得以考德問業焉。登隆興元年 進士第,歷揚州泰興尉、訓武郎。楊大烈有田十頃,死 而妻女存。俄有訟其妻非正室者,官沒其貲,且追十」 年所入租。部使者以諉迥,迥曰:「大烈死,貲產當歸其 女,女死當歸所生母可也。」調饒州德興丞。盜入縣民 齊匊家,平素所不快者皆𦊰絓,逮獄州屬。迥決禁囚, 辨其冤者,縱遣之。匊訟不已,會獲盜寧國,匊猶訟還 所縱之人,迥曰:「盜既獲矣,再令追捕,或死於道路,使 其骨肉何依,豈審冤之道哉?」唐肅宗時,縣有程氏女, 其父兄為盜所殺,因掠女去,隱忍十餘年,手刃盡誅 其黨,刳其肝心以祭其父兄,迥取《春秋》復讎之義,頌 之曰:「大而得其正者也。」表之曰:「英孝程烈女。」改知隆 興府進賢縣,省符下知平江府王佐決陳長年輒私

賣田,其從子愬有司十有八年,母魚氏年七十,坐獄
考證
廷辨,按法追正,令候母死服闋日理為己分,令天下

郡縣視此為法。迥為議曰:「天下之人孰無母慈?子若 孫宜定省溫凊,不宜有私財也。在律,別籍者有禁,異 財者有禁。當報牒之初,縣令杖而遣之,使聽命於其 母可矣,何稽滯遍愬有司,而達於登聞院乎?《春秋穀 梁傳》注曰:『臣無訟君之道,為衛侯鄭與元咺發論也。 夫諸』」侯之於命大夫猶若此,子孫之於母,乃使坐獄 以對吏,愛其親者聞之不覺泣涕之橫集也。按《令文》: 「分財產」,謂祖父母、父母服闋已前所有者。然則母在, 子孫不得有私財。借使其母一朝盡費,其子孫亦不 得違教令也。既使歸於其母,其日前所費,乃卑幼輒 用尊長物,法須五年尊長告乃為理。何至「豫期母死, 又開他日爭訟之端也?抑亦安知不令之子孫不死 於母之前乎?守令者,民之師帥,政教之所由出,誠宜 正守令不職之愆,與子孫不孝之罪,以敬天下之為 人母者。」民饑,府檄有愬閉糴及糶與商賈者,迥即論 報之曰:「力田之人,細米每斗才九十五文,逼於稅賦, 是以出糶,非上戶也。縣境不出貨寶,苟不與外人交 易,輸官之錢,何由而得?今彊者群聚,脅持取錢,毆傷 人者甚眾,吾民不敢入市,坐致缺食。」申論再三,見從 乃已。縣大水,亡稻麥,郡蠲租稅至薄,迥白於府曰:「是 驅民流徙耳,賦不可得,徒存欠籍。」乃悉蠲之。郡僚猶 曰:渡江後來未嘗全放,恐戶部不從。迥力論之曰:「唐 人損七則租庸調俱免,今損十矣,夏稅役錢不免,是 猶用其二也,不可謂寬。」議乃息。境內有婦人,傭身紡 績舂簸,以養其姑,姑感婦孝,每受食,即以手加額仰 天而祝之。其子為人牧牛,亦乾飯以餉祖母。迥廉得 之,為紀其事,白於郡,郡給以錢粟。調信州上饒縣,歲 納租數萬石,舊法加倍,又取斛面米,迥力止絕之。嘗 曰:「令與吏服食者,皆此邦之民膏血也,曾不是思,而 橫斂虐民,鬼神其無知乎?」州郡督索經總錢甚急,迥 曰:「斯錢古之除陌之類,今其類乃三倍正賦,民何以 堪?」反復言之,當路奉祠,寓居番陽之蕭寺。程祥者,從 伯父待制昌禹來居番陽。昌禹死,遂失所依。祥繼亡, 祥妻度氏,猶質賣奩具以撫育孤子。久之,罄竭。瀕死, 鄰家皆莫識其面。有欲醮之者,度曰:「吾兒幼,若事他 人,使母不得撫其子,豈不負良人乎?」終辭焉。或為迥 言其事,迥走告於郡守,月給之錢粟。迥居官臨之以 莊,政寬而明,令簡而信。綏彊撫弱,導以恩義,積年讎 訟,一語解去。猾吏姦民,皆以感激,久而悛悔,欺詐以 革。暇則賓禮賢士,從容盡歡,進其子弟之秀者,與之 均禮,為之陳說《詩》《書》,質問疑難者,不問蚤暮。勢位不 得以交私,祠廟非典祀不謁,隱德潛善,無問幽明,皆 表而出之,以勵風俗。或周其窮阨,俾全節行。聽決獄 訟,期於明允。凡上官所未悉者,必再三抗辨,不為苟 止。貴溪民偽作吳漸名,誣愬縣令石邦彥,迥言「匿名」 書不當受,轉運使不謂然,遂興大獄,庾死者十有四 人。及聞省寺訖,報如迥言。迥嘗授經學於崑山王葆、 嘉禾聞人茂德、嚴陵喻樗。所著有《古易考》《古易章句》 《古占法》《易傳外編》《春秋傳顯微例目》,《論語傳》《孟子章 句》《文史評》《經史說》諸論辨、《太元補贊》《戶口田制》《貢賦 書》《乾道振濟錄》《醫經正本書》,條具《乾道新書》《度量權》 《三器圖義》《四聲韻》《淳熙雜志》《南齋小集》。卒官朝奉郎 朱熹以書告迥子絢曰:「敬惟先德,博聞至行,追配古 人,釋經訂史,開悟後學,當世之務。又所通該,非獨章 句之儒而已。曾不得一試,而奄棄盛時,此有志之士 所為悼歎咨嗟而不能已者。然著書滿家,足以傳世, 是亦足以不朽。」絢以致仕恩調巴陵尉,攝邑事,能理 冤獄。孫仲熊亦有名。

劉清之 编辑

按《宋史儒林劉清之傳》:「清之,字子澄,臨江人,受業於 兄靖之,甘貧力學,博極書傳。登紹興二十七年進士 第,調袁州宜春縣主簿,未上,丁父憂。服除,改建德縣 主簿。請於州,俾民自實其戶,由是賦役平,爭訟息。調 萬安縣丞,時江右大祲,郡檄視旱,徒步阡陌,親與民 接,凡所蠲除,具得其實。州議減常平米直,清之曰:『此 惠不過三十里內耳,外鄉遠民,勢豈能來?老幼疾患 之人,必有餒死者。今有粟之家,閉不肯糶,實窺伺攘 奪者眾也。在我有政,則大家得錢,細民得米,兩適其 便』。」乃請均境內之地為八,俾有粟者分振其鄉,官為 主之,規畫防閑,民甚賴之。帥龔茂良以《救荒實跡》聞 於朝,又偕諸公薦之。發運使史正志按部至筠,俾清 之拘集州縣畸零之賦,清之不可。清之有同年生在 幕中,謂曰:「侍郎因子言,謂子愛民特立,將薦子矣,其 以閥閱來。」清之貽之以書曰:「所謂贏資者,皆州縣侵 刻於民,法所當禁。縱有贏資,是所謂羨餘也。獻之自 下而詔止之,今則止而求之,乃自上焉。不奪不饜,其 弊有不可勝言。願侍郎自請於朝,姑歸貳卿之班,主 大農經費,以佐國家。如此,則士孰不願出侍郎之門? 不然,某誠不敢玷侍郎知人之鑒」,以薦者兩有審察 之命,清之竟不見。丞相詣吏部銓,得知宜黃縣茂良入為參知政事,與丞相周必大薦清之於孝宗。召入 對,首論:「民困兵驕,大臣退託,小臣苟媮。願陛下廣覽 兼聽,并謀合智,清明安定,提要挈綱而力行之,古今 未有俗不可變、弊不可革者。變而通之,亦在陛下方 寸之間耳。」又言:「用人四事:一曰辨賢否。謂道義之臣, 大者可當經綸,小者可為儀刑;功名之士,大者可使 臨政,小者可使立事;至於專謀富貴利達而已者,下 也;二曰正名實。今百有司,職守不明,非曠其官,則失 之侵偪。願詔史官考究設官之本意,各指其合主何 事,制旨親定,載之命書,依開寶中差諸州通判故事, 使人人曉然知之而行賞罰焉。三曰使材能,謂軍旅 必武臣,錢穀必能吏,必臨之以忠信不欺之士,使兩 人者皆得以效其所長。四曰聽換授」,謂文武之官,不 可用違其才,然不當許之「自列。宜令文武臣四品以 上,各以性行材略及文武藝,每歲互舉堪充左右選 者一人,於合入資格外稍與優獎。」改太常寺主簿。丁 內艱,服除,通判鄂州。鄂大軍所駐兵籍多偽,清之白 郡及諸司,請自通判廳始,俾偽者以實自言而正之。 州有民妻張,以節死,嘉祐中,詔封旌德縣君,表其墓 曰「烈女。」中更兵火,至是無知其墓者,清之與郡守羅 願訪而祠之。鄂俗計利而尚鬼,家貧子壯則出贅,習 為當然,而尤謹奉大洪山之祠,病者不藥而聽於巫, 死則不葬而畀諸火,清之皆諭止之。差權發遣常州, 改衡州。衡自建炎軍興,有所謂大軍月樁過湖錢者, 歲送漕司無慮七八萬緡,以四邑所入麴引錢及郡 計畸零苗米折納充之。舊法,民有吉凶聚會,許買引 為酒麴,謂之「麴引錢。」其後直以等第敷納。衡有五邑, 獨敷其四,取民之辭不正,良民遍受其害,而黠民往 往侮易其上,乃并與常賦不輸。雖得麴引錢四五萬 緡,而常賦之失,不啻數萬緡矣。清之請於朝,願與總 領所酌損補移,漸圖蠲減。不報。遂戒諸邑董常賦,緩 雜征,閤舊逋,戒預折,新簿籍,謹推收,督勾銷,明逋負, 防帶鈔,治頑梗,柅吏姦,擾戶長,費用有節,滲漏有防, 稽考有政,補置有漸。先是,郡飾廚傳以事,常平、刑獄 二使者月一會集,互致折餽。清之歎曰:「此何時也!與 其取諸民,孰若裁諸公。吾之所以事上官者,惟究心 於所職,無負於吾民足矣,豈以酒食貨財為勤哉?」清 之自常祿外,悉歸之公帑,以佐經用。至之日,兵無糧, 官無奉,上供送使無可備。已而郡計漸裕,民力稍蘇。 或有報白,手自書之,吏不與焉。嘗作《諭民書》一編,首 言畏天積善,勤力務本,農工商賈莫不有勸;教以事 親睦族,教子祀先,謹身節用,利物濟人,婚婣以時,喪 「葬以禮。」詞意質直,簡而易從。邦人家有其書,非理之 訟,日為衰息。念士風未振,每因月講,復具酒肴以燕 諸生,相與輸情論學,設為疑問,以觀其所嚮,然後從 容示以先後本末之序。來者日眾,則增築臨蒸精舍 居之。其所講,先《正經》,次訓詁音釋,次疏先儒議論,次 述今所紬繹之說,然後各指其所宜用。人君治天下, 諸侯治一國,學者治心、治身,治家、治人,確然皆有可 舉而措之之實。為「閱武場」,凡禁軍役於他所、隱於百 工者,悉按軍籍俾詣訓閱。作朱陵道院,祠張九齡、韓 愈、寇準、周頤、胡安國於左,祠晉死節太守劉翼、宋 死節內史王應之於右。雅儒吉士日相周旋其間,而 參佐謀論多在焉。劉孝昌者,摯之孫也,貧不自立,清 之買田以給之。部使者以清之不能媚己,惡之,貽書 所厚臺臣,誣以「勞民用財」,論罷。主管雲臺觀。歸,築槐 陰精舍,以處來學者。胡晉臣、鄭僑、尤袤、羅點皆力薦 清之於上。光宗即位,起知袁州,而清之疾作,猶貽書 執政論國事。諸生往候疾,不廢講《論》,語及天下,孜孜 歎息,若任其責者。病且革,為書以別向浯、彭龜年,賦 二詩以別朱熹、楊萬里,取高氏送終禮以授二子曰: 「自斂至葬,視此從事。」周必大來視疾,謂曰:「子澄其澄 慮。」清之氣息已微,云:「無慮可澄。」遂卒。初,清之既舉進 士,欲應博學宏詞科,及見朱熹,盡取所習焚之,慨然 志於義理之學。呂伯恭、張栻皆神交心契,汪應辰、李 燾亦敬慕之。母不逮養,每展閱手澤,涕泗交頤。從兄 肅流落新吳,族父曄寓丹陽,艾寓臨川,皆迎養之。從 祖子僑為邵州錄事參軍,死吳錫之亂,清之遣其孫 晉之致書邵守,得其遺骨歸葬焉。族人自遠來,館留 之,不忍使之遽去。嘗序范仲淹《義莊規矩》,勸大家族 眾者隨力行之。本之家法,參取先儒禮書,定為祭禮 行之。高安李好古以族人有以財為訟,見清之豫章。 清之為說訟家人二卦,好古惕然,遽舍所訟,市程氏 易以歸,卒為善士。所著有《曾子內外雜篇》《訓蒙新書》 《外書》《戒子通錄》《墨莊總錄》《祭儀時令書》。《續說苑文集》。 《農書。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