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覽一卷 
瀋陽孫馮翼
本作品收錄於《問經堂叢書

皇覽序 编辑

魏代諸臣𢰅集《皇覽》,据《魏志》言,乃劉劭、王象奉勅作。《史記索隱》則云王象、繆襲等,《隋書‧經籍志》復稱繆襲爲繆卜,《唐志》不載。竊疑襲、卜本一人,而名字互見,然襲於史無專傳,不可考矣。《玉海‧蓺文門》備引《隋書志》,而又有韋誕𢰅《皇覽》之說,未知本於何書。阮孝緒《七錄》所載,本六百八十卷,至隋而僅存一百二十卷。唐時之本,則何承天所合倂,亦著於《七錄》,而闕一卷。《隋志》云︰《皇覽》一百二十卷,梁六百八十卷。梁又有《皇覽》一百二十三卷,亾。《唐志》︰何承天倂合《皇覽》一百二十二卷。又徐爰合《皇覽》五十卷,《唐志》稱八十四卷。何以徐本閱唐而獨增多,且其本旣見《唐志》,則與何本《隋志》竝云亾者,誤也。《隋志》云︰徐爰合《皇覽》五十卷;又《皇覽目》四卷;《皇覽抄》二十卷,蕭琛抄,亾。惟《皇覽目》及蕭琛所抄,或亾於隋時,故《唐志》祗載何、徐二本。繆氏舊著,唐人已未及見,後更無論矣。其書採集經傳,以類相從,實爲類書之權輿。魚豢《魏略》稱︰「爲部四十餘,部有數十篇,合八百餘萬字。」見《魏志‧楊俊傳》注。今緝逸篇,雖不審昔人所引是否繆著,抑係何徐倂合,苐其分篇可見者,則有《逸禮》及《冢墓記》二篇。劉昭《續漢祭祀志補注》載《逸禮》︰「春夏秋冬天子迎四節之樂。」刊本誤以「逸」爲「迎」,證以《蓺文類聚》、《北堂書鈔‧歲時部》、《太平御覽‧禮儀部》,引語相符,竝題《皇覽‧逸禮》,知《逸禮》確爲篇名。但其禮似依《呂覽‧月令》、《淮南‧時則訓》而成,儀文則所記當是漢禮,故劉昭以補《漢志》,特其標名取逸,義有未詳耳。至《蓺文類聚‧人部》,引史鰌以尸諫衞靈;《太平御覽‧職官部》,太公、周、召爲師保傅諸語,則非記漢事。然《皇覽》採集經傳,𢯱稽宐不以代爲限。《類聚》等祗稱《逸禮》,不題《皇覽》,或傳寫脫字,今故依次附於篇。若「三皇禪云云,五帝禪亭亭」,「巡狩之禮,尊天重民。巡,循也;狩,牧也」,《北堂書鈔‧禮儀部》、《文𨕖‧東都賦》注各稱《禮記‧逸禮》,《太平御覽‧禮儀部》同。「禮記」二字似有訛舛,其語又與《白虎通‧封禪巡狩篇》近似,疑《皇覽》採諸班固,苐諸書未題《皇覽》,難以臆定,是以錄後存考,以俟識者。冢墓記分篇,《史記集解》、《索隱》等書,共引六十餘事,雖未盡題《冢墓記》名,而舉一例餘其類,顯而易見。然漢東平思王冢上松柏皆西靡一事,《漢書》本傳注引稱《皇覽》,而《文𨕖》劉峻《重答劉秣陵書》注引語尤詳,則題《聖賢冢墓記》。按︰《隋志》史部地理類,有李彤𢰅《聖賢冢墓記》一卷,乃別自爲書。𨕖注《劉先生夫人墓志》,又引孔子冢一事,語雖與《皇覽‧冢墓記》大同,而不得以李彤所𢰅認爲《皇覽》也。又《太平寰宇記》引有《古今葬地記》、《古今冢墓記》、《城冢記》,《御覽》引有《蘇州冢墓記》,皆不著於《隋》《唐志》,當是唐以後書矣。劉昭補注《漢‧禮儀志》,述漢家葬儀,引《皇覽》而無篇名,觀其文義,以入《逸禮》、《冢墓記》俱可相附。《漢書‧貨殖傳》注述計然事,《御覽‧文部》載《金人器銘》,則二篇俱不相附。今三事皆別錄終編,以無能分篇也。《金人器銘》稱《皇覽‧記陰謀》,《困學紀聞》竝同,似《記陰謀》亦一篇名,而他無考見,則寧爲闕疑。余獨惜此書篇部衆多,而徵引僅取二篇,且又《冢墓記》見引數十倍於《逸禮篇》,致使司馬貞作《索隱》,專謂記先代冢墓之處,宐皇王之省覽,蓋祗見裴駟《集解》惟引《冢墓記》中語,遂强成其說,然則《皇覽》雖存於李唐,而貞固未見本書也。

考證 编辑

魏志‧文帝紀》︰帝使諸儒𢰅集經傳,隨類相從,凡千餘篇,號曰《皇覽》。

劉劭傳》︰劭受詔集五經羣書,以類相從,作《皇覽》。

楊俊傳》裴松之注引《魏畧》曰︰王象受詔𢰅《皇覽》,使象領秘書監。象從延康元年始𢰅集,數歲成,藏於秘府。合四十餘部,部有數十篇,通合八百餘萬字。

《唐六典》卷十注︰黃初中,以散騎常侍王象領秘書監,𢰅《皇覽》。

《史記索隱‧五帝本紀》注︰《皇覽》,書名也,記先代冢墓之處,宐皇王之省覽。是魏人王象、繆襲等所𢰅也。

又《滑稽列傳》︰「壠竈爲槨。」《索隱》︰「按︰《皇覽》亦說此事,以壠竈爲礱突也。」又「衣以火光。」《皇覽》云︰「火送之著端,葬之腸中。」《隋書‧經籍志》子部雜家︰《皇覽》一百二十卷,繆卜等𢰅,梁六百八十卷。梁又有《皇覽》一百二十三卷,何承天《合皇覽》五十卷,徐爰《合皇覽目》四卷。又有《皇覽鈔》二十卷,梁特進蕭琛鈔,亾。

《唐書‧蓺文志》子部類書類︰何承天《倂合皇覽》一百二十二卷,徐爰《幷合皇覽》八十四卷。

《玉海‧蓺文類》曰︰類事之書,始於《皇覽》,韋誕諸人𢰅。

《困學紀聞》曰︰《皇覽‧記陰謀》黃帝金人器銘︰武王問尚父曰︰「五帝之誡可得聞乎?」尚父曰︰「黃帝之戒曰︰『吾之居民上也,搖搖恐夕不至朝,故爲金人,三封其口,曰古之愼言。』」此下《太平御覽‧文部》所引尚有十餘句。按︰《漢‧蓺文志》道家有《黃帝銘》六篇。蔡邕《銘論》︰黃帝有巾機之法。《皇覽》𢰅集於魏文帝時,漢《七畧》之書猶存,《金人銘》蓋六篇之一也。

逸禮逸禮,《漢志》注刊本或訛作「迎」,以《御覽》所題《逸禮》,知爲刊誤。 编辑

春夏秋冬之樂,乂順天道,是故距冬至日四十六日,則天子迎春於東堂,距邦八里,堂高八尺,堂階三等,青稅八乘,旗旄尚青,田車載旄,號曰助天生,唱之以角,舞之以羽翟,此迎春之樂也。自春分數四十六日,則天子迎夏於南堂,距邦七里,堂高七尺,堂階二等,赤稅七乘,旗旄尚赤,田車載㦸,號曰助天養,唱之以徵,舞之以鼓鞉,此迎夏之樂也。自夏至數四十六日,則天子迎秋於西堂,距邦九里,堂高九尺,堂階九等,白稅九乘,旗旄尚白,田車載兵,號曰助天收,唱之以商,舞之以干戚,此迎秋之樂也。自秋分數四十六日,則天子迎冬於北堂,距邦六里,堂高六尺,堂階六等,黑稅六乘,旗旄尚黑,田車載甲鐵鍪,號曰助天鋤,唱之以羽,舞之以干戈,此迎冬之樂也。劉昭《續漢祭祀志補注》。又《太平御覽》卷五百二十八《禮儀部》同引此,惟首句上增「天子迎四節,曰天子迎」九字。又「田車載旄」,作「載矛」;「田車載㦸」,作「載弓」;「田車載兵」,作「載㦸」;「田車載甲」下無「鐵鍪」二字;「助天鋤」,作「助天誅」;「舞之以干戈」,作「舞之以籥」。所以迎四時樂,秋養九志於西堂,冬養九勝於北堂,養後三日而止。天子行殺,必順天道。《御覽》多此六句,然僅言秋養冬養,而無春夏,似所引非全文。又九志、九勝,未詳。

夏則衣赤衣,佩赤玉,乘赤輅,駕赤驑,載赤旗,以迎夏於南郊。其祭先黍與雞,居明堂正廟,啟南戶。《蓺文類聚》卷三《歲時部》,《初學記》卷三《歲時部》,《太平御覽》卷二十一《時序部》。又《北堂書鈔》卷一百五十四《歲時部》,引「夏則居明堂正廟」一句。

秋則衣白衣,佩白玉,乘白輅,駕白駱,載白旗,以迎秋於西郊,《蓺文類聚》同上。秋居明堂右,啟西戶。《北堂書鈔》引此二句。

冬則衣黑衣,佩玉,乘輅,駕鐵驪,載旗,以迎冬於北郊。其祭先豕,居明堂後廟,啟北戶。《蓺文類聚》同上,《太平御覽》卷二十六《時序部》。

君使大夫弔於國君禮,錫衰,衰裳弁絰,有絰下馬。大夫爲介亦如之。士介者,將命者,緦麻裳弁絰。異姓葛,同姓麻。《太平御覽》卷五百六十一《禮儀部》。

已上諸書所引,並題《皇覽‧逸禮》。

衞史鰌病且死,謂其子曰︰「我死,治喪於北堂。吾生不能進蘧伯玉而退彌子瑕,是不能正君也。生不能正君者,死不當成禮。死而置尸於北堂,足矣。」靈公往弔,問其故,其子以父言聞於靈公,公失容曰︰「吾失矣。」立召蘧伯玉而貴之,召彌子瑕而退之,徙喪於堂,成禮而後去。《蓺文類聚》卷二十四《人部》。

天子之蓍九尺,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蓍千歲三百莖,先知也。《蓺文類聚》卷八十二《艸部》。

太公爲太師,周公爲太傅,召公爲太保。《太平御覽》卷二百六《職官部》。

天子龜尺二寸,諸侯八寸,大夫六寸,士民四寸。龜者,陰蟲之長也。龜三千歲,上遊於卷耳上,老者先知,故君子舉事必考之。《太平御覽》卷九百三十一《鱗介部》。

已上四事祗題《逸禮》,而不著《皇覽》,附編存考。

三皇禪云云,盛意也。五帝禪亭亭,特立於身也。《太平御覽》卷五百三十六《禮儀部》。又《北堂書鈔》卷九十一《禮儀部》,祗引「禪云云、亭亭」二句,而無「盛意、特立於身」二句。

王者必制巡狩之禮何?尊天重民也。所以五年一巡狩何?五歲再閏,天道大備。所以至四嶽者,盛德之山,四方之中,能興雲致雨也。巡狩者何?巡,循也;狩,牧也,爲天循行牧民也。《太平御覽》卷五百三十七《禮儀部》。又《文𨕖》班孟堅《東都賦》注云︰「王者以巡狩之禮,尊天重人也。巡狩者河?巡者,循也。狩,牧也。謂天子巡行守牧也。

已上二事題《禮記‧逸禮》,未審是否《皇覽》之文,今依類編於末。

冢墓記 编辑

黃帝冢在上郡橋山。《史記集解》卷一《五帝本紀》。

顓頊冢在東郡濮陽頓邱城門外廣陽里中。頓邱者,城門名。頓邱,道。《史記集解》同上。又劉昭補注《續漢郡國志》。王莽時,使使者祠顓頊冢。《太平御覽》卷五百六十《禮儀部》,多「王莽時」二句,而無「頓邱者」三句。《續漢志補注》同無。又《水經‧淇水注》,引「頓邱者,城門名」二句。

蚩尤冢在東平郡壽張縣闞鄕城中,高七丈,民常十月祀之,有赤氣出如匹絳帛,民名爲蚩尤旗。肩髀冢在山陽鉅野縣重聚,大小與闞冢等。傳言黃帝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黃帝殺之,身體異處,故別葬之。《史記集解》同上。又《水經‧濟水注》,《蓺文類聚》卷四十《禮部》,《太平御覽》卷二十七《時序部》、卷五百六十《禮儀部》,《太平寰宇記》卷十三《河南道》、卷四十六《河東道》,竝引之。「赤氣出如匹絳帛」句下,《寰宇記》有「自上屬下」四字。《續漢郡國志》注,引「蚩尤冢在壽張縣闞城中,高五丈」三句。《史記索隱》卷九《封禪書》,亦引二句。

帝嚳冢在東郡濮陽頓邱城南臺陰野中。《史記集解》同上。又《水經‧淇水注》曰︰「頓邱者,城門名。」

堯冢在濟陰城陽。《史記集解》同上。

舜冢在零陵營浦縣,其山九谿皆相似,故曰九疑。《史記集解》同上。又《史記正義》卷六《秦本紀》云︰「舜冢在零陵郡營浦縣九疑山。」

皐陶冢在廬江六縣。《史記集解》卷二《夏本紀》。又《續漢郡國志補注》云︰「六安國.臯陶冢在縣。」

禹冢在山陰縣會稽山上。會稽山本名苗山,在縣南,去縣七里《史記集解》同上。又賈公彦《周禮疏》卷三十三云︰「禹冢在山陰會稽山,本苗山,縣南七里。」

湯冢在濟陰亳縣北東郭,去縣三里。冢四方各十步,高七尺,上平處平地。漢哀帝建平元年,大司空御史長卿案行水災,因行湯冢。《史記集解》卷三《殷本紀》。又《水經‧汳水注》,《北堂書鈔》卷九十四《禮儀部》,《太平御覽》卷五百六十《禮儀部》,云︰「湯冢在濟陰薄縣北郭。冢四方,八十步,高七尺,上平。」

伊尹冢在濟陰已氏平利鄕。《史記集解》同上。又《水經‧泗水注》語同.又《續漢郡國志補註》云︰「己氏有平和鄕,鄕有伊尹冢。」

文王、武王、周公冢,皆在京兆長安鎬聚東社中。《史記集解》卷四《周本紀》。又《續漢郡國志補注》云︰「文王、周公,皆在鎬聚東杜中。」《太平御覽》卷五百六十《禮儀部》云︰「周文王、武王、周公冢,皆在京兆長安縣。」

周靈王冢在河南城西南柏亭西周山上,蓋以靈王生而有髭而神,故諡靈王。其冢民祀之不絕。《史記集解》同上。又《水經‧洛水注》曰︰「周山在柏亭西北。」又《續漢郡國志補注》云︰「城西南柏亭西周山上周靈王冢,民祀之不絕。」

景王冢在洛陽太蒼中,秦封呂不韋洛陽十萬戶,故大其冢,竝圍景王冢。《史記集解》同上。

子朝冢在南陽西鄂縣,今西鄂晁氏自謂子朝後。《史記集解》同上。又《續漢郡國志補注》云︰王子朝冢.在西鄂縣西。又《太平御覽》卷五百六十禮儀部云︰王子黽冢.在南陽鄂西西。原注︰黽音猛

秦繆公冢在橐泉宮祈年觀下。《史記集解》卷五《秦本紀》。又《水經‧渭水注》,《太平御覽‧禮儀部》同上卷。

秦武王冢在扶風安陵縣西北畢陌中大冢是也。人以爲周文王冢,非也。周文王冢在杜中。《史記集解》同上。又《續漢郡國志補注》云︰「安陵縣西北畢陌,秦武王冢。」

亞夫冢在廬江居巢縣郭東居巢廷中,有亞父井,吏民皆祭亞夫於居巢廷上,長吏初視事皆祭,然後從政。後更造祠於郭東,至今祠之。《史記集解》卷七《項羽本紀》。又《水經‧泗水注》︰「郭東居巢廷。」「廷」,作「亭」;「祭亞夫於居巢廷。」「廷」,一作「㕔」。又《續漢郡國志補注》,《太平御覽》卷五百六十《禮儀部》。

項羽冢在東郡穀城東去縣十五里。《史記集解》同上。又《續漢郡國志補注》云︰「穀城縣東十五里有項羽冢。」又《水經‧濟水注》。

漢惠帝陵,山高三十二丈,廣袤百二十步,居地六十畝。《史記集解》卷九《呂后本紀》。

高帝、呂后山各一所。《史記集解》同上。

萇宏冢在洛陽東北山上。《史記集解》卷二十八《封禪書》。又《續漢郡國志補注》曰︰「雒陽縣東北山萇宏冢。」

太伯家在吳縣北梅里聚,去城十里。《史記集解》卷三十一《吳太伯世家》。又《太平御覽》卷五百六十《禮儀部》,云︰「吳太伯冢在會稽吳縣北,去城十里。」太伯始所居地名句吳。《續漢郡國志補注》,多末二句。

延陵季子冢在毘陵曁陽鄕,至今吏民皆祀事。《史記集解》卷三十一。又《續漢郡國志補注》云︰「毘陵曁陽鄕。」

呂尚冢在臨菑縣城南,去縣十里。《史記集解》卷三十二《齊太公世家》。在齊桓公冢南。桓公冢西北有晏嬰冢。《續漢郡國志補注》,多末三句。

齊桓公冢在臨淄城南十七里所菑水南。《史記集解》同上。孟嘗君與齊桓公冢同處。《太平御覽》卷五百六十《禮儀部》,多末一句;又「城南十七里」,作「二十里」;「菑水」作「淄水」。

齊頃公冢近呂尚冢。《史記集解》同上。

齊景公冢與桓公冢同處。《史記集解》同上。

華元冢在陳畱小黃縣城北。《史記集解》卷三十八《宋微子世家》。

虢公冢在河內溫縣郭東濟水南,大冢是也。其城南有虢公臺。《史記集解》卷三十九《晉世家》。又《水經‧濟水注》曰︰「虢公臺基趾尚存。」又《太平御覽》卷五百六十《禮儀部》。又《續漢郡國志補注》曰︰「溫縣郭東、濟水南,有虢公冢。」

楚武王冢在汝南郡鮦陽縣葛陂鄕城東北,民謂之楚王岑。漢永平中,葛陂城北祝里社下,於土中得銅鼎,而銘曰「楚武王」,由是知楚武王之冢。民傳言秦、項、赤睂之時欲發之,輒穨壤塡壓不得發也。《史記集解》卷四十《楚世家》。《續漢郡國志補注》。又《太平御覽》卷五百六十《禮儀部》。鮦陽郡,注曰︰「鮦音約。」

孔子冢去城一里,冢塋百畝,冢南北廣十步,東西十三步,高一丈二尺。冢前以瓴甓爲祠,壇方六尺,與地平。本無祠堂。冢塋中樹以百數,皆異種,魯人世世無能名其樹者。民傳言孔子弟子異國人,各持其方樹來種之。其樹柞枌雒離女貞五味毚檀之樹。孔子塋中不生荊棘及刺人艸。《史記集解》卷四十七《孔子世家》。又《索隱》卷二十六《司馬相如傳》曰︰「孔子墓後有攙檀樹。」又邢昺《孟子正義》卷五,《太平御覽》卷五百六十《禮儀部》,《太平寰宇記》卷二十一《河南道》。「去城一里」句下,《御覽》多「魯城北便門外南」七字。又《水經‧濟水注》曰︰「孔子弟子各以四方奇木來植,故多諸異樹,不生荊棘,今則無復遺條矣。」

伯魚冢在孔子冢東相望,與孔子竝,大小相望。《史記集解》同上。又《太平御覽》卷五百六十《禮儀部》曰︰「伯魚墓在孔子冢東邊,與孔子竝,大小相望。」

子思冢在孔子冢南,大小相望。《史記集解》同上。《太平御覽》同上。

盜跖冢在河東大陽,臨河曲,直農華陰山潼鄕。《史記集解》卷六十一《伯夷列傳》。又《續漢郡國志補注》曰︰「大陽盜跖冢臨河。」

靖郭君冢在魯國薛城中東南陬。《史記集解》卷七十五《孟嘗君列傳》。《太平御覽》卷五百六十《禮儀部》。

孟嘗君冢在魯國薛城中向北,東向北出北邊門。《史記集解》同上。《太平御覽》同上。

呂不韋冢在河南洛陽北邙道西大冢是也。民傳言吕母冢。不韋妻先葬,故其冢名呂母也。《史記集解》卷八十五《呂不韋列傳》。《太平御覽》同上。不韋死,獲過於始皇矣。民傳云,不韋好經書,皆以葬。漢明帝朝,公卿大夫諸儒八十餘人論五經得失,符節令宋久上言︰「臣聞昭王與不韋好書,皆以書葬。王至尊,不韋久貴,冢皆以黃塲題湊,處題高燥未壞,臣願發昭王、不韋冢,視未燒《詩》《書》。」《御覽》多此十八句。又《續漢郡國志補注》曰︰「雒陽縣北邙山道西呂不韋冢。」

孫叔敖冢在南郡江陵故城中,曰土里。民傳孫叔敖曰︰「葬我廬江陂,後當爲萬戶邑。」去故都郢城二十里所。或曰︰孫叔敖激阻水,作雲夢大澤之池也。《史記集解》卷百十九《循吏列傳》。又《續漢郡國志補注》曰︰「孫叔敖冢在江陵城中四十里。」据此,則裴駰《集解》曰「十一里」三字,當是「四十里」三字刋誤。

子産冢在河南新鄭城外大冢是也。《史記集解》同上。《太平御覽》卷五百六十《禮儀部》。

偃師西北有皐陶祠,又有湯亭,有湯祠。《續漢郡國志補注》。

戾太子南出葬在閺鄕南秦,又改曰寧秦。《續漢志補注》同上。

衞思后葬長安城東南桐松園,今千人聚是。《續漢志補注》同上。

有蒼頡冢在利陽亭南,墳高六丈。《續漢志補注》同上。學書者皆往上姓名投刺,祀之不絕。《蓺文類聚》卷四十《禮部》,多末三句。

漆有師曠冢,名師曠山。《續漢志補注》同上。又《太平御覽》卷五百六十《禮儀部》曰︰「師曠冢在右扶風,名曰師曠山,人民不敢上其山。」

奄里伯公冢在城內祥舍中,民傳言魯五德奄里伯公葬其宅。《續漢志補注》同上。

堯封唐,堯山在北,唐水西入。河南有望都山,卽堯母慶都所居,相去五十里。都山一名豆山。《續漢志補注》同上。

伯樂冢在定陶縣東南一里所,高四五丈。《續漢志補注》同上。又《太平御覽》卷五百六十《禮儀部》。

葉縣西北去城三里,葉公諸梁冢。近縣祠之,曰葉君邱。《續漢志補注》同上。又《太平御覽》同上,《禮儀部》曰︰「葉公諸梁子高冢,在南郡葉縣西北去城三里,近縣民皆祠之。」

太甲有冢在歴山上。《續漢志補注》同上。

楚大夫子思冢在當塗縣東山鄕,西去縣四十里。子思造芍陂。《續漢志補注》同上。

吳本國縣東門外孫武冢。又要離冢,縣西南。《續漢志補注》同上。

晏子冢在臨淄城南菑水南,桓公冢西北。《史記正義》卷六十二《管晏列傳》。

趙簡子墓在臨水縣界,冢上氣成樓閣之狀。《北堂書鈔》卷九十四《禮儀部》。

好道者言黃帝乘龍升雲,登朝霞,上至列闕,倒影經過天宮。《蓺文類聚》卷一《天部》天體如車,有日月懸著,何有可上哉?《太平御覽》卷二《天部》,多末三句。

秦始皇冢在驪山之古驪戎國,今之世顓豐。晉獻公伐驪戎,獲二女。其山陰多黃金,其陽多美玉,謂藍田是也。故貪而葬焉,幷天下亾徒十餘萬人,穿八池,洞三泉,而致椁宮觀,奇器珍怪諸物藏之。令一匠人作機弩,人有近穴輒射之。以水銀爲百川江河大海,金銀爲鳧鶴,機關轉相旋,終而復始,上具天文。以人魚膏爲燈,度久不滅。後宮無子者皆狥,從死者甚衆。恐匠知之,殺工匠於藏中。因閉羨門,覆土樹艸木以像山。墳高五十餘丈,周迴五里餘。後項籍燒其宮觀,關東賊發之。後牧羊兒亾羊,羊入藏中,持火覓羊,燔其椁。後賊遂取其金銀奇器。《太平御覽》卷五百六十《禮儀部》,又卷八百十二《珍寶部》曰︰「關東賊發始皇墓,中有水銀。」又《史記集解》卷六《秦始皇紀》,引︰「始皇墳高五十餘丈,周迴五里餘。」二句。

太上皇葬萬年,高帝父也。高帝葬長陵,孝惠帝霸陵。諸陵皆用瓦器,不爲墳。王莽之亂,天下無遺,獨無災害。景帝葬陽陵,孝武皇帝葬茂陵,孝昭皇帝葬平陵,孝宣皇帝葬杜陵,孝元皇帝葬渭陵。元帝下詔曰︰「無置徙民,令天下無騷動之憂。」自是園陵不置邑。孝成帝葬延陵,孝哀帝葬義陵,孝平帝葬原陵。孝文皇帝弟淮南王長坐謀反誅,後置園陵。長好道,事八公,世之愚者云長仙,醫巫訖云。淮南好道,百官皆得仙,狗吠雲中,雞鳴天上。東平思王冢在東平,松皆西靡。《太平御覽》同上。又《漢書‧東平思王傳》注引《皇覽》云︰「東平思王冢在無鹽。人傳言王在國思歸京師,後葬,其冢上松柏皆西靡也。」按︰此事,《文𨕖》劉孝標《重答劉秣陵書》注引《聖賢冢墓記》,其語最詳。《蓺文類聚》卷八十八《木部》亦題《聖賢冢墓記》。据《隋志》地理類,別有李彤《聖賢冢墓記》一卷。

奚仲冢在魯國當云薛縣。縣,東去縣二十五里,山上因名奚仲山,山下名奚仲亭。《太平御覽》同上。

夏育冢在濟南歴山上。《太平御覽》同上。

魯大夫叔梁紇冢在魯國東陽聚安泉東北八十四步,名曰防冢。民傳言防墳於地微高。《太平御覽》同上。

蘭陽城西有山名豹陵。《太平寰宇記》卷二《河南道》。

河南城內有周山,一名小亭山。《太平寰宇記》卷三《河南道》。

荊城是戰國時魏將龐涓與孫臏相持處。《太平寰宇記》同上。

全節、章邱兩縣界有神迹,是姜嫄所履處。《太平寰宇記》卷十九《河南道》。

黃帝葬橋山。《太平寰宇記》卷三十四《關西道》。

河內溫城南有虢公臺,相傳云晉宣帝改邑,集溫父老登此臺宴飲,父老奉觴慶賀,因謂之賀酒臺。《太平寰宇記》卷五十二《河北道》。

叢臺在邯鄲小城內。《太平寰宇記》卷五十六《河北道》。

已上六十六事,《史記正義》、《太平御覽》、《寰宇記》,皆題《皇覽‧冢墓記》。《史記正義》惟引舜冢一事.題名《冢墓記》。《太平御覽》於首引黃帝升仙,及蚩尤冢、顓頊冢三事,俱題《冢墓記》。《寰宇記》引龐涓孫臏相持處、姜嫄所履處、孔子冢、黃帝橋山、蚩尤冢,俱題《冢墓記》名。知此與《逸禮》,竝《皇覽》分篇。裴駰、劉昭、酈道元等注書,雖未標題《冢墓記》名,然其所引確爲一篇中語,故依類編之。

漢家之葬,方中百步,已穿鑿,爲方城其中,開四門,四通,足放六馬。然後錯渾雜物,扞漆繒綺金寶米穀,及埋車馬虎豹禽獸。發近郡卒徒,置將軍尉侯,以後宮貴幸者皆守園陵。元帝葬,乃不用車馬禽獸等物。《續漢禮儀志補注》。

按︰此疑亦當在《冢墓記》篇,以劉昭徵引祇題《皇覽》,未標篇名,故別編於篇末。

計然者,濮上人也,博學無所不通,尤善計算。嘗南遊越,范蠡卑身事之。其書則有《萬物錄》,著五方所出,皆直述之事。《漢書‧貨殖傳》注。

《記陰謀》黃帝金人器銘曰︰武王問尚父曰︰「五帝之誡可得聞乎?」尚父曰︰「黃帝之誡曰︰『吾之居民上也,搖搖恐夕不至朝,故爲金人三封其口。曰︰『古之愼言。』堯之居民上也,振振如臨深淵;舜之居民上也,慄慄恐夕不旦。」武王曰︰『吾竝殷民,居其上也,翼翼懼不敢息。」尚父曰︰「德盛者守之以謙,守之以恭。」武王曰︰「欲如尚父言,吾因是爲誡,隨之身。」《太平御覽》卷五百九十《文部》。

已上二事,不題篇名。《陰謀記》或是分篇,而他無考見,故附後存考。
  ↑返回頂部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