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览一卷 
沈阳孙冯翼
本作品收录于《问经堂丛书

皇览序 编辑

魏代诸臣𢰅集《皇览》,据《魏志》言,乃刘劭、王象奉敕作。《史记索隐》则云王象、缪袭等,《隋书‧经籍志》复称缪袭为缪卜,《唐志》不载。窃疑袭、卜本一人,而名字互见,然袭于史无专传,不可考矣。《玉海‧蓺文门》备引《隋书志》,而又有韦诞𢰅《皇览》之说,未知本于何书。阮孝绪《七录》所载,本六百八十卷,至隋而仅存一百二十卷。唐时之本,则何承天所合倂,亦著于《七录》,而阙一卷。《隋志》云︰《皇览》一百二十卷,梁六百八十卷。梁又有《皇览》一百二十三卷,亡。《唐志》︰何承天倂合《皇览》一百二十二卷。又徐爰合《皇览》五十卷,《唐志》称八十四卷。何以徐本阅唐而独增多,且其本既见《唐志》,则与何本《隋志》并云亡者,误也。《隋志》云︰徐爰合《皇览》五十卷;又《皇览目》四卷;《皇览抄》二十卷,萧琛抄,亡。惟《皇览目》及萧琛所抄,或亡于隋时,故《唐志》祗载何、徐二本。缪氏旧著,唐人已未及见,后更无论矣。其书采集经传,以类相从,实为类书之权舆。鱼豢《魏略》称︰“为部四十馀,部有数十篇,合八百馀万字。”见《魏志‧杨俊传》注。今缉逸篇,虽不审昔人所引是否缪著,抑系何徐倂合,苐其分篇可见者,则有《逸礼》及《冢墓记》二篇。刘昭《续汉祭祀志补注》载《逸礼》︰“春夏秋冬天子迎四节之乐。”刊本误以“逸”为“迎”,证以《蓺文类聚》、《北堂书钞‧岁时部》、《太平御览‧礼仪部》,引语相符,并题《皇览‧逸礼》,知《逸礼》确为篇名。但其礼似依《吕览‧月令》、《淮南‧时则训》而成,仪文则所记当是汉礼,故刘昭以补《汉志》,特其标名取逸,义有未详耳。至《蓺文类聚‧人部》,引史䲡以尸谏卫灵;《太平御览‧职官部》,太公、周、召为师保傅诸语,则非记汉事。然《皇览》采集经传,𢯱稽宐不以代为限。《类聚》等祗称《逸礼》,不题《皇览》,或传写脱字,今故依次附于篇。若“三皇禅云云,五帝禅亭亭”,“巡狩之礼,尊天重民。巡,循也;狩,牧也”,《北堂书钞‧礼仪部》、《文𨕖‧东都赋》注各称《礼记‧逸礼》,《太平御览‧礼仪部》同。“礼记”二字似有讹舛,其语又与《白虎通‧封禅巡狩篇》近似,疑《皇览》采诸班固,苐诸书未题《皇览》,难以臆定,是以录后存考,以俟识者。冢墓记分篇,《史记集解》、《索隐》等书,共引六十馀事,虽未尽题《冢墓记》名,而举一例馀其类,显而易见。然汉东平思王冢上松柏皆西靡一事,《汉书》本传注引称《皇览》,而《文𨕖》刘峻《重答刘秣陵书》注引语尤详,则题《圣贤冢墓记》。按︰《隋志》史部地理类,有李彤𢰅《圣贤冢墓记》一卷,乃别自为书。𨕖注《刘先生夫人墓志》,又引孔子冢一事,语虽与《皇览‧冢墓记》大同,而不得以李彤所𢰅认为《皇览》也。又《太平寰宇记》引有《古今葬地记》、《古今冢墓记》、《城冢记》,《御览》引有《苏州冢墓记》,皆不著于《隋》《唐志》,当是唐以后书矣。刘昭补注《汉‧礼仪志》,述汉家葬仪,引《皇览》而无篇名,观其文义,以入《逸礼》、《冢墓记》俱可相附。《汉书‧货殖传》注述计然事,《御览‧文部》载《金人器铭》,则二篇俱不相附。今三事皆别录终编,以无能分篇也。《金人器铭》称《皇览‧记阴谋》,《困学纪闻》并同,似《记阴谋》亦一篇名,而他无考见,则宁为阙疑。余独惜此书篇部众多,而征引仅取二篇,且又《冢墓记》见引数十倍于《逸礼篇》,致使司马贞作《索隐》,专谓记先代冢墓之处,宐皇王之省览,盖祗见裴驷《集解》惟引《冢墓记》中语,遂强成其说,然则《皇览》虽存于李唐,而贞固未见本书也。

考证 编辑

魏志‧文帝纪》︰帝使诸儒𢰅集经传,随类相从,凡千馀篇,号曰《皇览》。

刘劭传》︰劭受诏集五经群书,以类相从,作《皇览》。

杨俊传》裴松之注引《魏略》曰︰王象受诏𢰅《皇览》,使象领秘书监。象从延康元年始𢰅集,数岁成,藏于秘府。合四十馀部,部有数十篇,通合八百餘万字。

《唐六典》卷十注︰黄初中,以散骑常侍王象领秘书监,𢰅《皇览》。

《史记索隐‧五帝本纪》注︰《皇览》,书名也,记先代冢墓之处,宐皇王之省览。是魏人王象、缪袭等所𢰅也。

又《滑稽列传》︰“垅灶为椁。”《索隐》︰“按︰《皇览》亦说此事,以垅灶为砻突也。”又“衣以火光。”《皇览》云︰“火送之著端,葬之肠中。”《隋书‧经籍志》子部杂家︰《皇览》一百二十卷,缪卜等𢰅,梁六百八十卷。梁又有《皇览》一百二十三卷,何承天《合皇览》五十卷,徐爰《合皇览目》四卷。又有《皇览钞》二十卷,梁特进萧琛钞,亡。

《唐书‧蓺文志》子部类书类︰何承天《倂合皇览》一百二十二卷,徐爰《幷合皇览》八十四卷。

《玉海‧蓺文类》曰︰类事之书,始于《皇览》,韦诞诸人𢰅。

《困学纪闻》曰︰《皇览‧记阴谋》黄帝金人器铭︰武王问尚父曰︰“五帝之诫可得闻乎?”尚父曰︰“黄帝之戒曰︰‘吾之居民上也,摇摇恐夕不至朝,故为金人,三封其口,曰古之慎言。’”此下《太平御览‧文部》所引尚有十馀句。按︰《汉‧蓺文志》道家有《黄帝铭》六篇。蔡邕《铭论》︰黄帝有巾机之法。《皇览》𢰅集于魏文帝时,汉《七略》之书犹存,《金人铭》盖六篇之一也。

逸礼逸礼,《汉志》注刊本或讹作“迎”,以《御览》所题《逸礼》,知为刊误。 编辑

春夏秋冬之乐,乂顺天道,是故距冬至日四十六日,则天子迎春于东堂,距邦八里,堂高八尺,堂阶三等,青税八乘,旗旄尚青,田车载旄,号曰助天生,唱之以角,舞之以羽翟,此迎春之乐也。自春分数四十六日,则天子迎夏于南堂,距邦七里,堂高七尺,堂阶二等,赤税七乘,旗旄尚赤,田车载㦸,号曰助天养,唱之以征,舞之以鼓鞉,此迎夏之乐也。自夏至数四十六日,则天子迎秋于西堂,距邦九里,堂高九尺,堂阶九等,白税九乘,旗旄尚白,田车载兵,号曰助天收,唱之以商,舞之以干戚,此迎秋之乐也。自秋分数四十六日,则天子迎冬于北堂,距邦六里,堂高六尺,堂阶六等,黑税六乘,旗旄尚黑,田车载甲铁鍪,号曰助天锄,唱之以羽,舞之以干戈,此迎冬之乐也。刘昭《续汉祭祀志补注》。又《太平御览》卷五百二十八《礼仪部》同引此,惟首句上增“天子迎四节,曰天子迎”九字。又“田车载旄”,作“载矛”;“田车载㦸”,作“载弓”;“田车载兵”,作“载㦸”;“田车载甲”下无“铁鍪”二字;“助天锄”,作“助天诛”;“舞之以干戈”,作“舞之以籥”。所以迎四时乐,秋养九志于西堂,冬养九胜于北堂,养后三日而止。天子行杀,必顺天道。《御览》多此六句,然仅言秋养冬养,而无春夏,似所引非全文。又九志、九胜,未详。

夏则衣赤衣,佩赤玉,乘赤辂,驾赤驑,载赤旗,以迎夏于南郊。其祭先黍与鸡,居明堂正庙,启南户。《蓺文类聚》卷三《岁时部》,《初学记》卷三《岁时部》,《太平御览》卷二十一《时序部》。又《北堂书钞》卷一百五十四《岁时部》,引“夏则居明堂正庙”一句。

秋则衣白衣,佩白玉,乘白辂,驾白骆,载白旗,以迎秋于西郊,《蓺文类聚》同上。秋居明堂右,启西户。《北堂书钞》引此二句。

冬则衣黑衣,佩玉,乘辂,驾铁骊,载旗,以迎冬于北郊。其祭先豕,居明堂后庙,启北户。《蓺文类聚》同上,《太平御览》卷二十六《时序部》。

君使大夫吊于国君礼,锡衰,衰裳弁绖,有绖下马。大夫为介亦如之。士介者,将命者,缌麻裳弁绖。异姓葛,同姓麻。《太平御览》卷五百六十一《礼仪部》。

已上诸书所引,并题《皇览‧逸礼》。

卫史䲡病且死,谓其子曰︰“我死,治丧于北堂。吾生不能进蘧伯玉而退弥子瑕,是不能正君也。生不能正君者,死不当成礼。死而置尸于北堂,足矣。”灵公往吊,问其故,其子以父言闻于灵公,公失容曰︰“吾失矣。”立召蘧伯玉而贵之,召弥子瑕而退之,徙丧于堂,成礼而后去。《蓺文类聚》卷二十四《人部》。

天子之蓍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蓍千岁三百茎,先知也。《蓺文类聚》卷八十二《艸部》。

太公为太师,周公为太傅,召公为太保。《太平御览》卷二百六《职官部》。

天子龟尺二寸,诸侯八寸,大夫六寸,士民四寸。龟者,阴虫之长也。龟三千岁,上游于卷耳上,老者先知,故君子举事必考之。《太平御览》卷九百三十一《鳞介部》。

已上四事祗题《逸礼》,而不著《皇览》,附编存考。

三皇禅云云,盛意也。五帝禅亭亭,特立于身也。《太平御览》卷五百三十六《礼仪部》。又《北堂书钞》卷九十一《礼仪部》,祗引“禅云云、亭亭”二句,而无“盛意、特立于身”二句。

王者必制巡狩之礼何?尊天重民也。所以五年一巡狩何?五岁再闰,天道大备。所以至四岳者,盛德之山,四方之中,能兴云致雨也。巡狩者何?巡,循也;狩,牧也,为天循行牧民也。《太平御览》卷五百三十七《礼仪部》。又《文𨕖》班孟坚《东都赋》注云︰“王者以巡狩之礼,尊天重人也。巡狩者河?巡者,循也。狩,牧也。谓天子巡行守牧也。

已上二事题《礼记‧逸礼》,未审是否《皇览》之文,今依类编于末。

冢墓记 编辑

黄帝冢在上郡桥山。《史记集解》卷一《五帝本纪》。

颛顼冢在东郡濮阳顿邱城门外广阳里中。顿邱者,城门名。顿邱,道。《史记集解》同上。又刘昭补注《续汉郡国志》。王莽时,使使者祠颛顼冢。《太平御览》卷五百六十《礼仪部》,多“王莽时”二句,而无“顿邱者”三句。《续汉志补注》同无。又《水经‧淇水注》,引“顿邱者,城门名”二句。

蚩尤冢在东平郡寿张县阚乡城中,高七丈,民常十月祀之,有赤气出如匹绛帛,民名为蚩尤旗。肩髀冢在山阳钜野县重聚,大小与阚冢等。传言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黄帝杀之,身体异处,故别葬之。《史记集解》同上。又《水经‧济水注》,《蓺文类聚》卷四十《礼部》,《太平御览》卷二十七《时序部》、卷五百六十《礼仪部》,《太平寰宇记》卷十三《河南道》、卷四十六《河东道》,并引之。“赤气出如匹绛帛”句下,《寰宇记》有“自上属下”四字。《续汉郡国志》注,引“蚩尤冢在寿张县阚城中,高五丈”三句。《史记索隐》卷九《封禅书》,亦引二句。

帝喾冢在东郡濮阳顿邱城南台阴野中。《史记集解》同上。又《水经‧淇水注》曰︰“顿邱者,城门名。”

尧冢在济阴城阳。《史记集解》同上。

舜冢在零陵营浦县,其山九谿皆相似,故曰九疑。《史记集解》同上。又《史记正义》卷六《秦本纪》云︰“舜冢在零陵郡营浦县九疑山。”

皋陶冢在庐江六县。《史记集解》卷二《夏本纪》。又《续汉郡国志补注》云︰“六安国.皋陶冢在县。”

禹冢在山阴县会稽山上。会稽山本名苗山,在县南,去县七里《史记集解》同上。又贾公彦《周礼疏》卷三十三云︰“禹冢在山阴会稽山,本苗山,县南七里。”

汤冢在济阴亳县北东郭,去县三里。冢四方各十步,高七尺,上平处平地。汉哀帝建平元年,大司空御史长卿案行水灾,因行汤冢。《史记集解》卷三《殷本纪》。又《水经‧汳水注》,《北堂书钞》卷九十四《礼仪部》,《太平御览》卷五百六十《礼仪部》,云︰“汤冢在济阴薄县北郭。冢四方,八十步,高七尺,上平。”

伊尹冢在济阴已氏平利乡。《史记集解》同上。又《水经‧泗水注》语同.又《续汉郡国志补注》云︰“己氏有平和乡,乡有伊尹冢。”

文王、武王、周公冢,皆在京兆长安镐聚东社中。《史记集解》卷四《周本纪》。又《续汉郡国志补注》云︰“文王、周公,皆在镐聚东杜中。”《太平御览》卷五百六十《礼仪部》云︰“周文王、武王、周公冢,皆在京兆长安县。”

周灵王冢在河南城西南柏亭西周山上,盖以灵王生而有髭而神,故谥灵王。其冢民祀之不绝。《史记集解》同上。又《水经‧洛水注》曰︰“周山在柏亭西北。”又《续汉郡国志补注》云︰“城西南柏亭西周山上周灵王冢,民祀之不绝。”

景王冢在洛阳太苍中,秦封吕不韦洛阳十万户,故大其冢,并围景王冢。《史记集解》同上。

子朝冢在南阳西鄂县,今西鄂晁氏自谓子朝后。《史记集解》同上。又《续汉郡国志补注》云︰王子朝冢.在西鄂县西。又《太平御览》卷五百六十礼仪部云︰王子黾冢.在南阳鄂西西。原注︰黾音猛

秦缪公冢在橐泉宫祈年观下。《史记集解》卷五《秦本纪》。又《水经‧渭水注》,《太平御览‧礼仪部》同上卷。

秦武王冢在扶风安陵县西北毕陌中大冢是也。人以为周文王冢,非也。周文王冢在杜中。《史记集解》同上。又《续汉郡国志补注》云︰“安陵县西北毕陌,秦武王冢。”

亚夫冢在庐江居巢县郭东居巢廷中,有亚父井,吏民皆祭亚夫于居巢廷上,长吏初视事皆祭,然后从政。后更造祠于郭东,至今祠之。《史记集解》卷七《项羽本纪》。又《水经‧泗水注》︰“郭东居巢廷。”“廷”,作“亭”;“祭亚夫于居巢廷。”“廷”,一作“厅”。又《续汉郡国志补注》,《太平御览》卷五百六十《礼仪部》。

项羽冢在东郡谷城东去县十五里。《史记集解》同上。又《续汉郡国志补注》云︰“谷城县东十五里有项羽冢。”又《水经‧济水注》。

汉惠帝陵,山高三十二丈,广袤百二十步,居地六十亩。《史记集解》卷九《吕后本纪》。

高帝、吕后山各一所。《史记集解》同上。

苌宏冢在洛阳东北山上。《史记集解》卷二十八《封禅书》。又《续汉郡国志补注》曰︰“雒阳县东北山苌宏冢。”

太伯家在吴县北梅里聚,去城十里。《史记集解》卷三十一《吴太伯世家》。又《太平御览》卷五百六十《礼仪部》,云︰“吴太伯冢在会稽吴县北,去城十里。”太伯始所居地名句吴。《续汉郡国志补注》,多末二句。

延陵季子冢在毘陵曁阳乡,至今吏民皆祀事。《史记集解》卷三十一。又《续汉郡国志补注》云︰“毘陵曁阳乡。”

吕尚冢在临菑县城南,去县十里。《史记集解》卷三十二《齐太公世家》。在齐桓公冢南。桓公冢西北有晏婴冢。《续汉郡国志补注》,多末三句。

齐桓公冢在临淄城南十七里所菑水南。《史记集解》同上。孟尝君与齐桓公冢同处。《太平御览》卷五百六十《礼仪部》,多末一句;又“城南十七里”,作“二十里”;“菑水”作“淄水”。

齐顷公冢近吕尚冢。《史记集解》同上。

齐景公冢与桓公冢同处。《史记集解》同上。

华元冢在陈留小黄县城北。《史记集解》卷三十八《宋微子世家》。

虢公冢在河内温县郭东济水南,大冢是也。其城南有虢公台。《史记集解》卷三十九《晋世家》。又《水经‧济水注》曰︰“虢公台基趾尚存。”又《太平御览》卷五百六十《礼仪部》。又《续汉郡国志补注》曰︰“温县郭东、济水南,有虢公冢。”

楚武王冢在汝南郡鲖阳县葛陂乡城东北,民谓之楚王岑。汉永平中,葛陂城北祝里社下,于土中得铜鼎,而铭曰“楚武王”,由是知楚武王之冢。民传言秦、项、赤睂之时欲发之,辄颓壤塡压不得发也。《史记集解》卷四十《楚世家》。《续汉郡国志补注》。又《太平御览》卷五百六十《礼仪部》。鲖阳郡,注曰︰“鲖音约。”

孔子冢去城一里,冢茔百亩,冢南北广十步,东西十三步,高一丈二尺。冢前以瓴甓为祠,坛方六尺,与地平。本无祠堂。冢茔中树以百数,皆异种,鲁人世世无能名其树者。民传言孔子弟子异国人,各持其方树来种之。其树柞枌雒离女贞五味毚檀之树。孔子茔中不生荆棘及刺人艸。《史记集解》卷四十七《孔子世家》。又《索隐》卷二十六《司马相如传》曰︰“孔子墓后有搀檀树。”又邢昺《孟子正义》卷五,《太平御览》卷五百六十《礼仪部》,《太平寰宇记》卷二十一《河南道》。“去城一里”句下,《御览》多“鲁城北便门外南”七字。又《水经‧济水注》曰︰“孔子弟子各以四方奇木来植,故多诸异树,不生荆棘,今则无复遗条矣。”

伯鱼冢在孔子冢东相望,与孔子并,大小相望。《史记集解》同上。又《太平御览》卷五百六十《礼仪部》曰︰“伯鱼墓在孔子冢东边,与孔子并,大小相望。”

子思冢在孔子冢南,大小相望。《史记集解》同上。《太平御览》同上。

盗跖冢在河东大阳,临河曲,直农华阴山潼乡。《史记集解》卷六十一《伯夷列传》。又《续汉郡国志补注》曰︰“大阳盗跖冢临河。”

靖郭君冢在鲁国薛城中东南陬。《史记集解》卷七十五《孟尝君列传》。《太平御览》卷五百六十《礼仪部》。

孟尝君冢在鲁国薛城中向北,东向北出北边门。《史记集解》同上。《太平御览》同上。

吕不韦冢在河南洛阳北邙道西大冢是也。民传言吕母冢。不韦妻先葬,故其冢名吕母也。《史记集解》卷八十五《吕不韦列传》。《太平御览》同上。不韦死,获过于始皇矣。民传云,不韦好经书,皆以葬。汉明帝朝,公卿大夫诸儒八十馀人论五经得失,符节令宋久上言︰“臣闻昭王与不韦好书,皆以书葬。王至尊,不韦久贵,冢皆以黄场题凑,处题高燥未坏,臣愿发昭王、不韦冢,视未烧《诗》《书》。”《御览》多此十八句。又《续汉郡国志补注》曰︰“雒阳县北邙山道西吕不韦冢。”

孙叔敖冢在南郡江陵故城中,曰土里。民传孙叔敖曰︰“葬我庐江陂,后当为万户邑。”去故都郢城二十里所。或曰︰孙叔敖激阻水,作云梦大泽之池也。《史记集解》卷百十九《循吏列传》。又《续汉郡国志补注》曰︰“孙叔敖冢在江陵城中四十里。”据此,则裴骃《集解》曰“十一里”三字,当是“四十里”三字刊误。

子产冢在河南新郑城外大冢是也。《史记集解》同上。《太平御览》卷五百六十《礼仪部》。

偃师西北有皋陶祠,又有汤亭,有汤祠。《续汉郡国志补注》。

戾太子南出葬在閺乡南秦,又改曰宁秦。《续汉志补注》同上。

卫思后葬长安城东南桐松园,今千人聚是。《续汉志补注》同上。

有苍颉冢在利阳亭南,坟高六丈。《续汉志补注》同上。学书者皆往上姓名投刺,祀之不绝。《蓺文类聚》卷四十《礼部》,多末三句。

漆有师旷冢,名师旷山。《续汉志补注》同上。又《太平御览》卷五百六十《礼仪部》曰︰“师旷冢在右扶风,名曰师旷山,人民不敢上其山。”

奄里伯公冢在城内祥舍中,民传言鲁五德奄里伯公葬其宅。《续汉志补注》同上。

尧封唐,尧山在北,唐水西入。河南有望都山,即尧母庆都所居,相去五十里。都山一名豆山。《续汉志补注》同上。

伯乐冢在定陶县东南一里所,高四五丈。《续汉志补注》同上。又《太平御览》卷五百六十《礼仪部》。

叶县西北去城三里,叶公诸梁冢。近县祠之,曰叶君邱。《续汉志补注》同上。又《太平御览》同上,《礼仪部》曰︰“叶公诸梁子高冢,在南郡叶县西北去城三里,近县民皆祠之。”

太甲有冢在历山上。《续汉志补注》同上。

楚大夫子思冢在当涂县东山乡,西去县四十里。子思造芍陂。《续汉志补注》同上。

吴本国县东门外孙武冢。又要离冢,县西南。《续汉志补注》同上。

晏子冢在临淄城南菑水南,桓公冢西北。《史记正义》卷六十二《管晏列传》。

赵简子墓在临水县界,冢上气成楼阁之状。《北堂书钞》卷九十四《礼仪部》。

好道者言黄帝乘龙升云,登朝霞,上至列阙,倒影经过天宫。《蓺文类聚》卷一《天部》天体如车,有日月悬著,何有可上哉?《太平御览》卷二《天部》,多末三句。

秦始皇冢在骊山之古骊戎国,今之世颛丰。晋献公伐骊戎,获二女。其山阴多黄金,其阳多美玉,谓蓝田是也。故贪而葬焉,幷天下亡徒十馀万人,穿八池,洞三泉,而致椁宫观,奇器珍怪诸物藏之。令一匠人作机弩,人有近穴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金银为凫鹤,机关转相旋,终而复始,上具天文。以人鱼膏为灯,度久不灭。后宫无子者皆徇,从死者甚众。恐匠知之,杀工匠于藏中。因闭羡门,覆土树艸木以像山。坟高五十馀丈,周回五里馀。后项籍烧其宫观,关东贼发之。后牧羊儿亡羊,羊入藏中,持火觅羊,燔其椁。后贼遂取其金银奇器。《太平御览》卷五百六十《礼仪部》,又卷八百十二《珍宝部》曰︰“关东贼发始皇墓,中有水银。”又《史记集解》卷六《秦始皇纪》,引︰“始皇坟高五十馀丈,周回五里馀。”二句。

太上皇葬万年,高帝父也。高帝葬长陵,孝惠帝霸陵。诸陵皆用瓦器,不为坟。王莽之乱,天下无遗,独无灾害。景帝葬阳陵,孝武皇帝葬茂陵,孝昭皇帝葬平陵,孝宣皇帝葬杜陵,孝元皇帝葬渭陵。元帝下诏曰︰“无置徙民,令天下无骚动之忧。”自是园陵不置邑。孝成帝葬延陵,孝哀帝葬义陵,孝平帝葬原陵。孝文皇帝弟淮南王长坐谋反诛,后置园陵。长好道,事八公,世之愚者云长仙,医巫讫云。淮南好道,百官皆得仙,狗吠云中,鸡鸣天上。东平思王冢在东平,松皆西靡。《太平御览》同上。又《汉书‧东平思王传》注引《皇览》云︰“东平思王冢在无盐。人传言王在国思归京师,后葬,其冢上松柏皆西靡也。”按︰此事,《文𨕖》刘孝标《重答刘秣陵书》注引《圣贤冢墓记》,其语最详。《蓺文类聚》卷八十八《木部》亦题《圣贤冢墓记》。据《隋志》地理类,别有李彤《圣贤冢墓记》一卷。

奚仲冢在鲁国当云薛县。县,东去县二十五里,山上因名奚仲山,山下名奚仲亭。《太平御览》同上。

夏育冢在济南历山上。《太平御览》同上。

鲁大夫叔梁纥冢在鲁国东阳聚安泉东北八十四步,名曰防冢。民传言防坟于地微高。《太平御览》同上。

兰阳城西有山名豹陵。《太平寰宇记》卷二《河南道》。

河南城内有周山,一名小亭山。《太平寰宇记》卷三《河南道》。

荆城是战国时魏将庞涓与孙膑相持处。《太平寰宇记》同上。

全节、章邱两县界有神迹,是姜嫄所履处。《太平寰宇记》卷十九《河南道》。

黄帝葬桥山。《太平寰宇记》卷三十四《关西道》。

河内温城南有虢公台,相传云晋宣帝改邑,集温父老登此台宴饮,父老奉觞庆贺,因谓之贺酒台。《太平寰宇记》卷五十二《河北道》。

丛台在邯郸小城内。《太平寰宇记》卷五十六《河北道》。

已上六十六事,《史记正义》、《太平御览》、《寰宇记》,皆题《皇览‧冢墓记》。《史记正义》惟引舜冢一事.题名《冢墓记》。《太平御览》于首引黄帝升仙,及蚩尤冢、颛顼冢三事,俱题《冢墓记》。《寰宇记》引庞涓孙膑相持处、姜嫄所履处、孔子冢、黄帝桥山、蚩尤冢,俱题《冢墓记》名。知此与《逸礼》,并《皇览》分篇。裴骃、刘昭、郦道元等注书,虽未标题《冢墓记》名,然其所引确为一篇中语,故依类编之。

汉家之葬,方中百步,已穿凿,为方城其中,开四门,四通,足放六马。然后错浑杂物,捍漆缯绮金宝米谷,及埋车马虎豹禽兽。发近郡卒徒,置将军尉侯,以后宫贵幸者皆守园陵。元帝葬,乃不用车马禽兽等物。《续汉礼仪志补注》。

按︰此疑亦当在《冢墓记》篇,以刘昭征引祇题《皇览》,未标篇名,故别编于篇末。

计然者,濮上人也,博学无所不通,尤善计算。尝南游越,范蠡卑身事之。其书则有《万物录》,著五方所出,皆直述之事。《汉书‧货殖传》注。

《记阴谋》黄帝金人器铭曰︰武王问尚父曰︰“五帝之诫可得闻乎?”尚父曰︰“黄帝之诫曰︰‘吾之居民上也,摇摇恐夕不至朝,故为金人三封其口。曰︰‘古之慎言。’尧之居民上也,振振如临深渊;舜之居民上也,栗栗恐夕不旦。”武王曰︰‘吾并殷民,居其上也,翼翼惧不敢息。”尚父曰︰“德盛者守之以谦,守之以恭。”武王曰︰“欲如尚父言,吾因是为诫,随之身。”《太平御览》卷五百九十《文部》。

已上二事,不题篇名。《阴谋记》或是分篇,而他无考见,故附后存考。
  ↑返回顶部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