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張生,即張籍。
- ↑ 蒐,狩也。今岐山縣舊日岐陽左氏成有岐陽之蒐,左氏言成王,公今言宣王未詳。
- ↑ 萬,或作百。
- ↑ 成,或作盛。“封岱勒成”《東都賦》語。
- ↑ 揀,或作簡。撰,或作譔。
- ↑ 或作訶。
- ↑ 處,或作土。
- ↑ 隸書,始皇時程邈所定也。科,謂科斗書。魯共王破孔子宅得書《論語》《孝經》,人不復知有古文,謂之科斗文字也。科字,諸本皆同,方從《蜀粹》作蝌。今按蝌,乃科之俗體。後人以重韻而誤改耳。方知韓公不避重韻,乃疑於此何耶?
- ↑ 或作劃。
- ↑ 《禮記》“伐蛟鼉”此下皆狀石鼓文如此。鼉,唐何切。
- ↑ 《選》“鳳騫翥飛”翥,章恕切。
- ↑ 班固《西都賦》“珊瑚碧樹,周阿而生”碧樹,或作幽碧。
- ↑ 《史記》“宋大丘社亡鼎淪于泗水彭城下。秦始皇二十八年過彭城,欲出鼎,使千人沒水求之,弗得。”漢武帝得鼎于汾水。晉陶侃少時漁于雷澤,網于一梭,掛於壁,有頃雷雨化為龍而去。龍騰一作騰龍。
- ↑ 收,一作得。
- ↑ 上,於為切。下,音移。《毛詩協韻補音》“蛇,唐何切。行貌。”楊雄《反離騷》“駕八龍之委蛇”今行歌字韻,當從補音。蛇,或作佗。
- ↑ 摭,或作,拾。《選》“劉季緒好掎摭利病。”掎,音奇。又舉綺切。摭,之石切。宿,音秀。
- ↑ 蘇內翰《鳳翔入觀詩》其一,石鼓其曰:“韓公好古生已遲,我今況又百年後。”則此歌所謂:好古生苦晚也。
- ↑ 《詩》“涕泗滂沱”。
- ↑ 元和元年,公自江陵召為國子博士。
- ↑ 右輔,謂右扶風郎,鳳翔府也。
- ↑ 謂安石鼓處。
- ↑ 駱,或作馲。依字當作橐。《漢書·匈奴傳》云:“橐駝,言能負囊而駝物也。”
- ↑ 《春秋》“恒二年,取郜大鼎于宋,戊申納于太廟,郜音告。”
- ↑ 《詩》“如切如磋”。
- ↑ 漢靈帝元和元年二月,始置鴻都門學。熹平四年三月,詔諸儒正五經文字,命議郎蔡邕為古文,篆隸三體,書之刻石于太學門,外使後生晚學咸取正焉。碑始立其覲見及摹寫者,車乘日千兩填塞街陌。鴻都與觀經蓋二事,公併用之。
- ↑ 普禾切。
- ↑ 官,或作夫。
- ↑ 上,音庵。下,音阿。不决之貌。
- ↑ 《後漢》“薊子訓至長安,摩挲銅人。”挲,音娑。
- ↑ 王得臣《塵史》云:“王右軍書多不講偏旁”此退之所謂:“羲之俗書趂姿媚”也。
- ↑ 晉王羲之傅山陰道士愛養鵝,羲之求市之曰:為寫《道德經》,當舉群相贈。羲之寫畢,籠鵝而去。
- ↑ 八代,謂漢、宋、晉、魏、齊、梁、陳、隋,自周之下不啻八代。論其正統,又頗多說。今以石鼓所在言之,其秦、漢、魏、晉,元魏、齊、周、隋八代歟。
- ↑ 《左氏》“宣二年,犀兕尚多,棄甲則那。”
- ↑ 任,或作用。
- ↑ 晉王衍曰:“聽郭象語如懸河瀉水,注而不竭。”
|
本唐朝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遠遠超过100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