艮齋先生文集 (田愚)/後編卷二十

後編卷十九 艮齋先生文集
後編卷之二十
作者:田愚
1927年
後編卷二十一

中庸記疑

编辑

孔叢子載子思年十七。備旨。作十六誤。困於宋曰。文王囚於羑里。演周易。尼父屈於陳蔡。作春秋。乃撰中庸之書四十九篇。周秉中四書辨正。言子思雖大賢。然十七。正內而不出之時。豈汲汲於著述哉。孔叢子本僞書。不可信。周說詳見四書合纂大成。

道學兩字。宜細體之。道不可離。道也。戒懼愼獨。學也。後面中庸道也。擇而守之。學也。達道。道也。德以行之。誠以實之。學也。佗如舜之用中。君子之依乎中庸。至誠之盡性。皆聖人體道之功也。夫道。性之德而形而上者也。學。心之能而形而下者也。若夫釋氏之指心爲性。老氏之守氣爲道。雖極於神妙。畢竟落在形而下之科也。象山陽明之流。皆自謂學道。而卒與聖門主理之指異者。直指陰陽良知靈覺之屬爲道。而不復以性爲本故也。

失其傳三字。不可不理會。如孔門諸子。亦有久而失眞者。孟子沒而無傳。程門諸公。往往倍其師說而流於異學。朱門末學。又有重講論而輕踐履之弊。夫學之不失其傳。如是之難也。今我輩雖自謂尊孔孟程朱。而讀其遺書。然反而求之。凡心之所本。身之所極。不出於靈覺形氣者。鮮矣。可不爲之早夜憂惕而求所以不畔於道乎哉。凡百君子。毋自是也。

黃式三論語後案言。今大禹謨僞書也。危微精一數語。本荀子解蔽篇。引道經語。作僞書者。采入之。程朱二子。信此以闡發執中之義。以大禹謨爲僞書。前人多言之。非獨黃氏爲然。然苟菴說證擧元王充耘云。舜禹傳心。爲後人附會者而曰。古文之在疑信久矣。而其不可謂僞者云云。正學旣亡。邪說充塞。必欲肆人欲而滅天理。如周之衰。諸矦惡其害己。而去先王之籍。今之爲士者。惡其檢制也。而遂將危微精一之訓滅棄之。吁。其可異也哉。苟翁此說。極嚴正。後學於此。奉爲丈尺可也。

執中,盡性,不踰矩,不違仁。語雖不同。而歸則皆循理之義也。

惟一。當通貫動靜。如約禮,固執,誠身,篤行。皆惟一之謂也。如何只作動上工夫。

執中。主動而包靜。蓋中是恰好道理。靜時無恰好道理乎。

道心。是有知思節制之能者。謂之合於理義則可。謂道心卽是理。則理爲有爲之物乎。

華西謂道心爲理。然道心是靈覺本於性而爲之妙用者。故於人心嗜慾安逸之類。能有以主以宰之。節以制之。若是理則如何有此作用歟。明德本心之說。亦然。

虛靈知覺。不可分體用。知覺亦不可以識悟分。

虛靈知覺。上與性命之理而爲之配合。則顯見而無微妙難見之慮。下與形氣之欲而爲之運用。則臲卼而無安穩可恃之勢。故君子之學。最要自心自敬。

知覺必指爲對體之用。又必指爲智之用。則未發之時。謂之無知覺可乎。

上知亦有人心。此是朱子晩年所定。佗如人心爲道心節制。則皆道心。纔有勉強。是人心。自道心而放之則人心。自人心而收回則道心。此類極多。要皆未定說。讀者宜擇焉。

曾見洪某言。雖下愚不能無道心。不能改以未嘗。則文字尤精。後見宋儒學案朱子私淑弟子鄒應博學於廖德明。嘗奏對。謂書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朱熹謂人不能無人心。亦未嘗無道心云。古人已有此語。

守其本心之正。韓立軒以人道心本然之正則。解之。愚意只當以道心看。朱子說附見於此。○朱子答黃文叔書曰。擇之必精。而不使其有人心之雜。守之必固而無失乎道心之純。此書作於乙卯。○讀蘇氏紀年曰。精別精下本有一字而臺山以爲衍文。於人心道心之間。而守其道心。○大全尙書解。省察於二者公私之間。以致其精。而不使其有毫釐之雜。持守於道心微妙之本。以致其一。而不使其有頃刻之離。○語類察之精。則兩箇界限分明。專一守著一箇道心。七十八之五十一板德明錄。

獨擧臯陶而不及稷契者。舜以天下與禹。禹讓臯陶。孟子亦曰舜以不得禹臯陶爲憂。故序文如此。

朱子言。須看佗彌近理而大亂眞處始得。嘗見羅整菴引老子外仁義而言道德。謂與聖門絶異。自不足以亂眞。所謂彌近理而大亂眞。惟佛氏爾。羅語止此。昔謝上蔡歷擧佛說與吾儒同處。問伊川。伊川曰。恁地同處雖多。只是本領不是。一齊差卻。上蔡當時所擧。今不可知。但嘗考釋氏。有物先天地。無形本寂寥。能爲萬象主。不逐四時凋。與吾儒無極而太極。相似。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與吾儒心體廓然無限量。相似。主人翁惺惺。莫被人謾。與吾儒主敬而不爲物撓。相似。運水搬柴。無非神通妙用。與吾儒妙道精義。初不外乎日用。相似。千般言萬般解。只要敎君長不昧。與吾儒千言萬語。只要人求放心。相似。如此類極多。此其所以彌近理而大亂眞者也。陳淸瀾嘗歷擧而論之矣。然伊川所謂本領不是一齊差卻者。極要理會。釋氏認心爲獨尊。認天命之性。爲空無一法。遂至於棄君父屛妻子。林間石上。逍遙自適而已。是爲本心而不本性之罪也。今吾儕士流。自謂求聖學而闢異說。然子細點檢來。纔啓口動足。便與性之正理相戾。而止歸於心之自用。此與外道何別。請與同志君子。密察其病源。而力進其實德也。

倍其師說而淫於老佛。甚矣異端之惑人也。嘗聞前儒之言曰。流俗之害。甚於異端。其垂戒之意。爲如何。而士子之浸淫於世習者。不勝捄也。噫。余謂欲不惑於異學。須是尊性。欲不陷於流俗。須是尙義。

一二同志。俗儒以張呂當之。余每笑其億度。及見宋儒學案。李閎祖傳云。朱子置之西塾。爲編中庸章句,或問輯略。此必有據之言。然非大義所繫。不必深論。

讀法

编辑

中庸半截都了。不用問人。人下當句。尹鳳瑞曰。問字句。人屬下文。謂人不著力看三書。而只略略看過。此可備一說。

尤菴曰。大分之則爲四節。細分之則爲六節。兼存而竝觀可矣。何必取舍於其間耶。竊疑尤翁說雖如此。恐當以章句所定四大支。爲正義。而讀法所載。自爲一說。

饒氏以大學中庸分學與道。而栗翁病其太分析。則退翁辨之。詳見經書辨疑。長洲汪氏言。大學雖言學。而道在其中。中庸雖言道。而學在其中。蓋學所以求道。非道亦不可謂學。饒氏歧而二之。非也。見大學辨。愚謂大學之至善是道。而求止於是是學。中庸之戒懼是學。而道不可離是道。二書皆是言道學。特大學言學較詳。中庸言道較多耳。

章句

编辑

備旨言。中庸一書。以性爲宗。以誠爲要。以知行合一爲工夫。以天人同歸爲究竟。而總全一天命之性。此語極好看。今人爲學。只憑一心字爲宗。虛見無實。私意褻天。而視性爲心下之物。遂爲無本之學。噫。先聖所傳旨訣。其將失墜而後已乎。區區憂歎。無有竆已也。

朱子曰。不偏者。明道體之自然。卽無所倚著之意也。不倚則以人而言。乃見其不倚於物耳。金本菴言。不偏。是從地盤而言其非左非右非前非後也。不倚。是從當體而言其不倒東來西耳。渼湖答曰。來說甚精可敬。按據章句。不偏不倚。皆當屬之道體。不當分屬於道與人。更詳之。

中。就心上言。則渾然一理體也。就事上言。則燦然萬理用也。庸。統心事。合體用。平常不易之定理也。

夷齊所爲。不是庸。似只據孟子所載言之。若讓國一事。試使堯舜孔子處之。亦應然也。觀聖人許以得仁。可知。

朱子論夷齊云。若前日已曾如彼。卽今日更不得如此。此與時中之義。又如何。答南軒書。又云逃父非正。但事須如此。必用權然後得中。故雖變。而不失其正也。答東萊書。又云。夷齊各認取自家不利便處。退一步。便是得之。答北溪書是皆許以中道。而今曰都不是庸。豈有中而非庸者。恐當以張呂書爲正。夷齊都不是庸。見語類論語門雍也末夔孫錄。

不偏謂庸。明道。見語類僩錄。中者定理。伊川。見語類人傑錄。此篇孟子。伊川其書於密明道其味者矣。伊川伊川謂密是用之源。聖人之妙處。朱子謂密只是未見於用。所謂寂然不動也。

一章

编辑

此天字。渾融說。則朱子於楚辭集註。亦以太極當之。但以易傳專言分言之論觀之。道命之謂性。乾命之謂性。皆未妥當。惟帝命之謂性。爲精。然帝字。朱子亦有以理言處。此爲渾合而言之。非正訓也。讀者宜察之。

天。直以道體言。則以字下不得。此意。見朱子答東萊書。只當以上帝看。上帝亦有以理言處。然上帝與后土人神一類。又與下民爲對。不可直喚做道體。若渾淪說。帝與心亦可以理言。

天。以上帝看。則神明主宰。而理則在其中也。蓋此天字。與天降生民。繼天立極。所得乎天明德註。之天。同。若單作理字看。則謂理降生民。繼理立極。所得乎理。皆似有礙。

泰誓。上天震怒。命我文考。此處天命。與中庸無二天二命。而曰怒則非直指理體明矣。詩有上帝云憎之文。天怒與帝憎義同。如曰理怒理憎。則不詞矣。

朱子曰。氣不可謂之性命。但性命因此而立耳。答鄭子上書又曰。非氣無形。無形則性善無所賦。故凡言性者。皆因氣質而言。答林德久書。又曰。人生而靜。靜者固是性。然只有生字。便帶卻氣質了。但生字以上。又不容說。蓋此道理。未有形見處。故今纔說性。便須帶著氣質。無能懸空說得性者。答王子合書。竊意性命因氣而立。凡言性。纔說性。此三性字。皆以本然之性言之。所以明合理與氣。有性之名爾。若以因氣帶氣。而直認做氣質之性。則欲言本然之性者。必須向生字以上無形無氣處。懸空揣測矣。豈朱子立言之本指哉。

子思子懼道學之失傳。慮異端之亂眞。而著爲此書也。其下筆第一句。直截言天命之謂性。而繼之卽言率性之謂道。其第二段。又揭道不可須臾離一句。以爲全部骨子。其下乃以君子戒懼愼獨之心法。示敎焉。吾儒之所宗主。在尊性而不在本心。昭昭然如天日之明。而有目者。皆可睹也。柰何後儒乃有指心爲理爲道。而其敎學專以是爲至尊無上之準的者。信如此言。使子思首言天命之謂心。從心之謂道。遂指此爲不可離之物。而使學者。惟是之恃。而自尊自用。不復以性爲歸宿之地焉。則此果爲堯舜孔子所傳之正法。而有以自脫於異學猖狂之圈套矣乎。昔象山高弟楊慈湖。告趙德淵曰。人皆有心。心未嘗不聖。何必更求歸宿。求歸宿。反害道。明劉念臺力主王學。而其言曰。潔淨精微。極天下之尊而莫之或攖者。其惟心乎。近世又有指心爲聖人在君師之位。指性爲億兆之衆者。未知其與楊,劉之見。有以異歟。

指道而言曰。此是循性底。非就人之能循性者。以爲道也。

率性。官本諺解所釋。似未若栗解也。栗解曰性을率ᄒᆞᆫ거ᄉᆞᆯ

陰陽五行。固亦有理在其中。此處且單做氣看。

心君以陰陽五行酬酢萬變。氣以成務而理因流行。如此立文。而與章句比例看。則如何。

以各得。爲異得。則各具一太極說不行矣。且古文。有各殊各自不同之語。亦窒而不通。各只就衆言。非指異言。

若論本原一段。是大全答趙致道書。其曰有是氣則有是理者。卽章句氣以成形。理亦賦焉之意。其曰無是氣則無是理。卽大全無形氣則性無所賦之意。見答林德久書非謂有木氣者則有仁性。無金氣者則無義性也。蓋五行闕一。生物不得。安有有氣無氣之別乎。趙書此句下。有是氣多則是理多。是氣少則是理少兩句。此又謂木氣多者惻隱多。金氣多者羞惡多。非謂木氣多則稟仁性多。金氣少則稟義性少也。

東窻語。大槩則好。但微有語疵。

東陽得人之理。得物之理。似與程朱異。而卻似蘆沙之說。

循。猶從也。因勢利道。因山爲陵之因。皆人之因。然非用力字。循亦當如此看。

人物各循其性。各有其路。驟看似乎性原自不同。然試言父子君臣。上知下愚。男女病健。各循其性。各有其路。則其性原自不同。故歟。此可以三隅反矣。

循人之性。則爲人之道。循牛馬之性。則爲牛馬之道。此句宜善看。今曰循男之性。則爲男之道。循女之性。則爲女之道。則男女之性。豈有異乎。特所乘之形氣。不同而然耳。

有據人牛馬性一段。爲人物性異之證。然何不看首句人物性皆同。而但摘取下文。以爲己援耶。今試依其語。立一段說話云。男女之性皆同。循男之性。則爲男之道。循女之性。則爲女之道。若不循其性。使婦倡夫隨。則失其性。非男女之道矣。如此則爲男女性異之證耶。讀書切忌執滯。

雲峯長洲。皆以一陰一陽之道。率性之道。分而二之。沙溪以爲非是。而栗谷然之。余謂天地有憾。及天地之道。自首章來。而與一陰一陽之道。何所辨別。胡汪二說俱非。

道雖曰不可離。而心若不戒懼。則與道相背而馳矣。所謂心者。惡可自認爲理。而不復用存理之工夫乎。若曰卽心是道。而不復求歸宿。慈湖語則不至於無忌憚者幾希。

道是通動靜底。而章句謂之性之德。以湖論發後禁言性之意。例之於此。未知無礙否。

道卽太極。君子戒愼。卽君子修之也。道形而上之理。君子形而下之心。戒愼。乃心能體道之妙用。

君子之心常存敬畏云云。是體道工夫也。如認心爲理。則理如何能存敬畏。而體夫道乎。此非難曉之理。特不曾反求諸己。故所見有未的。所體有未實耳。

戒懼全體功夫。通動靜愼獨。只纔發處功夫。○諺解當云。不睹ᄒᆞᄂᆞᆫ바에도。不聞ᄒᆞᄂᆞᆫ바에도。如此則包睹聞在其中。

戒懼愼獨之至。必至於入聖域,均天下。而無微之不體。無大之不包矣。李贄言。要到至誠至聖地步。亦只在戒愼恐懼處起腳。此話卻切實。今學人之至於爲亂德之鄕原。猾夏之夷狄。無不自不戒愼不恐懼處立苗也。

戒懼工夫圓。愼獨工夫尖。省察是存養中一事。譬之攝生。平日隨時隨事無不將護。及遇風日不佳。天行乖常。更加謹愼。恐生疾也。

隱與微。皆道之所在。愼是不離道底功夫。饒氏謂見與顯。皆是此道。似說得稍緩。

朱子云。存養靜時工夫。此與章句少異。

大學愼獨。防其格致之落空。中庸愼獨。慮其存養之有間。淺深疏密。自不同。

未發已發是心。中和是道。須是就心上見道。此與鳶飛魚躍氣上看理同。此以不睹不聞與獨知是心。而不可離之道。卽在其中者。推之可知也。

上兩節言心之工夫。此節言道之體用。

章句以發未發分性情。則發後不復可以言性乎。曰。非然也。凡事行上所當然者。皆性也。特與情對。則屬之未發耳。今人認性爲在靜。認心爲在內底。而不知流行於事行上者皆性。發見於形迹上者皆心。故體驗有不精。而省察有不周。殊非小病也。○按章句以道屬和。則道未貫乎靜歟。曰。非然也。道是所當行之理。無間於動靜。而特與性對。則屬於和耳。然細味章句道之體道之用兩語。則道何嘗專於和而遺於中乎。○中是在靜之道。和是在動之道。非有知能。亦非有功夫。前賢有以此爲戒愼以後事。恐乖本指。

朱子說有指和爲形而下者。中庸本指。恐不如此。豈但以靜之主理。動之主氣。一義而言歟。更詳之。朱子說見檢本上篇。

先師答閔參判書。以和屬氣。此似更商。栗翁言。情非和也。情之德。乃和也。情之德。乃理之在情者也。以此觀之。和不可直屬氣。更明。

巍巖集未發大本。必氣質淸粹之說。南塘深斥之。蓋謂其大本本於氣質。則不可也。然朱子嘗言。未發之前。氣不用事。氣元來淸粹底。今纔說濁駁。只此便是用事。所以有善而無惡。見孟子性善章小註此亦以大本本善又本於氣斥之歟。此等未可只以言語求之。必要就心氣上子細體驗。始見其是非之實矣。

兩以至之意。皆至於其守不失。無適不然。是所謂推而極之也。

天地萬物本吾一體。此謂天地萬物本是吾之一體。非謂本與吾爲一體也。蓋天地萬物本吾一體。體也。仁者以天地萬物爲一體。用也。

天地萬物本吾一體。是就體上說。吾之心氣正且順。則天地之心氣亦正且順。是就用上說。

天地之心亦正矣。天地之氣亦順矣。此乃天地所以位。萬物所以育之故。非直指位育言也。小註正矣下。書天地位。順矣下。書萬物育。誤矣。此以下文故其効驗至於如此。觀之。不難知也。

致是功夫。位育是功効。後夢金判書。錯看老洲說。竝將上句爲功効。非是。朱子答李守約書曰。養到極中而不失處。便是致中。推到時中而不差處。便是致和。語類銖錄云。體信是致中底意思。達順是致和底意思。燾錄亦同。不待引大全語類。只將章句細看。亦自可見。或問直言致者用力推致。義更分曉。首章纔百有九字。包涵無限道理。括盡無竆功化。其要不過去外誘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而已。所謂本然之善。是指天命率性之理。人人皆有之體也。所謂充。是指戒懼愼獨之功。惟君子所能之用也。與人能弘道參看

章下註。道之本原出於天。小註首三句三字極是。或欲以出於天。單屬於首一句。非是。朱子答楊至之書曰。修道之敎。當屬何處。亦出於天耳。

去夫外誘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此與顔子不違仁註無私欲而有其德。比例看。但有生熟之分也。蓋本然之善是道。充是致中和。其德是仁。有是服膺不失也。

尤菴曰。中庸章下註。連書於章字下者。是分節處也。中庸分四節。故連書者。凡四章。首章十二章二十一章末章也。愚按朱子章句。於四大支處章下註。原來連書。其間小節章下註。原以小字分書。至永樂朝輯諸家說爲註腳。則章句小字分書者。更無分別。故必空二格書之。

二章

编辑

中庸君子之眞體。君子中庸之妙用。君子能體中庸。與人能弘道。誠能盡性。都是一樣話頭。近世乃有指人能誠能爲形而上者。殊未敢知也。

必先有天命所當然精微之極致而後。有君子能體之心功也。今以君子之心爲本。中庸之理爲用。而遂爲心爲極本之理。心爲形上之道之說。則不知其於君子尊性。聖人本天之正傳。不相礙否。

君子中庸。原兼動靜說。君子而時中。是說君子中庸之故。則時中何可單屬動。而使君子中庸全體工夫。倒做偏傍一邊道理耶。

君子中庸。中庸五達道也。君子三達德也。爲能體之。卽所謂知之守之斷之也。

君子之中庸也四句。皆夫子語。蔡氏謂子思之言。誤矣。下二十八章章句。此以下子思之言可見。又第一章章句十章。子思引夫子言以終之。此亦可見。

君子之中庸節。兩君子。都只一般。不可分優劣。章句君子之德。以本言。隨時處中。以用言。下文小人倣此。汪長洲與陶菴。不如此看。後見王氏匯參駁汪說。恐得。

無忌憚。只從不戒懼處生。伊川言。小人不主於義理。則無忌憚。據此則君子主於義理。故必戒懼。君子以心言。義理以性言。此卽聖人本天。而但有生熟之分。心不主於義理而自用。則爲本心矣。

明儒楊起元曰。堯舜。只一中字授受。中不離日用曰庸。中無可執著曰時。此仲尼于中字。下一註腳也。是謂祖述堯舜。楊氏看得甚好。今人以聖賢言下。下註腳爲恥。必說出一般差異底道理。自家必欲爲授受之中祖。所以卒於畔道而悖聖也。

時中雖以發後無過不及爲主。而其靜時敬功之壓得太重爲過。放得些輕爲不及。亦未嘗不在其中也。

昔嘗讀易本義。解後天奉天云。知理如是。奉而行之。看得儘有餘味。但苦其未體耳。君子知中體之在我。故能戒懼而時中。亦是此義。蓋知與奉行與戒懼。心之妙用也。理與中。性之眞體也。此爲聖人本天之學也。回之得一善。拳拳服膺弗失。君子于仁義之性。恭敬奉持之。都是一轍。不然則爲小人之無忌憚也。吁。凡百士子。于此分歧處。宜審著腳跟。

黃氏德行人人不同之云。是矣。然則中庸亦有異乎。就游氏說中。性情下著之德二字。德行下著之理二字看。則語意文理。益明備矣。

三章

编辑

中庸理也。章句謂人所同得。知仁勇德也。章句亦言天下古今所同得之理。此兩處對同勘合。而究其所同得底。是一是二。

中庸之理。知以知之。仁以守之。勇以強之。知仁勇屬能。中庸屬所能。

四章

编辑

葉水心曰。師之過。商之不及。皆知者賢者也。其有過不及者。質之偏。學之不能化也。若夫愚不肖。則安取。道之不明與不行。豈愚不肖致之哉。今將號于天下曰。知者過。愚者不及。是以道不行。賢者過。不肖者不及。是以道不明。然則欲道之行與明。必處知愚賢不肖之閒耶。任道者。賢知之責也。安其質而流于偏。故道廢。盡其性而歸于中。故道興。愚不肖何爲哉。全氏祖朢曰。此說是。余謂葉氏說。驟看似然。而子細理會。又卻有不然者。今且以一家言之。子弟中有賢知者。或專尙虛遠。或徒耽文字。而不屑事育之務。則家道誠不明不行矣。又有愚不肖者。或昧惑失理。或安逸隳職。而不成事育之務。則家道亦不明不行矣。欲令葉全二家觀此。而更立辨語。又按所謂愚不肖。豈必指下愚與至惡。下二十八章愚而好自用。備旨云。德非聖人。皆愚也。論語云。柴也愚。此皆例照。且此段只言道不行不明之弊。故竝及愚不肖。若於行道明道之任。則當專責賢知。

三山陳氏。不能行道。不能明道。恐乖夫子本旨。以章句及饒說觀之。可見。

或問如舜之知去聲而不過。則道之所以行也。回之賢而不過。則道之所以明也。據此則章句大舜知也。顔淵仁也。此知仁兩字。襯貼第四章賢知而言。非直指性言。

鮮能知味知字。與上文明字。不相涉。此只是察字意。以人自不察。故有知愚賢不肖過不及之弊。語意煞明白。諸家多以鮮能知味。貼上文不明說。讀者宜知其誤也。

七章

编辑

合訂驅誰驅之。納誰納之。亦其自纏自縛。愈轉愈牢耳。備旨補驅而納者。卽以予知之心驅之也。兩說極是。曾認做佗人驅而納之之意。如若己推而納之溝中之義。此誤也。說文策馬曰驅。蓋奔馳之謂。

九章

编辑

此章只是說中庸之難能。不是說人之能中庸者難也。天下國家爵祿白刃。皆是可均可辭可蹈底物事。中庸卻是不可易能底道理。不曰能均而曰可均。則非論人材也。不止曰不能而曰不可能。則非論學問也。此宜精察。許敬菴,鄧退菴。皆云歎人不能中庸。此似少失語脈。章句言中庸易而難。恐非如二家之言。或問亦與章句一意。

陳忠肅公嘗言。吾前此困于患難。佗無所懼。所懼者死。今則死亦不懼。又曰。吾生平學佛。故于死生之際。了然無怖。愚謂死不懼。誠不易。今更有所懼。而甚於死者。懼其死之不合于中。是則所謂白刃可蹈。中庸不可能也。此愚近日所自體。而未能不懼者也。陳公自以學佛。故不怖死。然語曰。志士仁人。有殺身而成仁。無求生而害仁。學孔子而有得。則豈不了此一關。奚必學佛然後能不怖死耶。

十章

编辑

南強。原非君子當然之道。而只近於君子之事。若夫北強。自是氣習之用。故必加一而字。以連屬之。諺解當云。強者ㅣᄂᆞ居ᄒᆞᄂᆞ니라。

十一章

编辑

依乎中庸。栗解。中庸의依。官解。中庸을依。官解恐長。但又須知如栗解。亦無君子中庸爲二之嫌。朱子釋心不踰矩云。自不過於法度。釋仁者樂山云。仁者安於義理。以此例之。雖作依於中庸。亦無礙也。不須以仁者安其仁,知者利於仁爲拘。

依乎中庸。中庸是五達道之無過不及而平常底。知以知之明。仁以行之徹。不見知而不悔。雖不賴勇而勇之義也。達德非是理。但當屬於心之能也。

遯世。備旨以終身釋之。非是。蓋與世不合之意。

遯世。栗官二解不同。或疑如作遯夫世之義。則聖人豈必有意遯世。曰。聖人之於世。世人或過或不及。而自認爲是。聖人乃獨依乎中庸。是不必於遯而自遯。然遯之柄子。在乎聖人。

章句以三達德。爲入道之門。德是能行底。屬心。道是所行底。屬性。二十章。誠是能實底。亦屬心。潘氏所謂非有是德。無以體是道者。說得精。上文知仁勇。皆性之德。此句宜善看。蓋性之德三字。與章句釋道字。爲性之德。文同而指異。章句性之德。直指理言。潘註性之德。卻是指性分帶來處言。若曰此亦直指理言。則理何以體是道。此等處若執滯。則如何讀得書。

十二章

编辑

聖人所不能。程子論自㬥自棄者以爲聖人與居。不能化而入也。亦是聖人不能處。

造。始也。端。首也。造端。猶言起頭也。及至。猶言到極也。此主道體說。非以工夫言。

十三章

编辑

不可以爲道爲字。陳許鄧金諸家。皆作謂之解。此因語類閎祖錄今載小註中而然也。然據章句。分明以行字釋之。柰何後儒讀朱子書者。多棄章句集註。而但主書牘語錄耶。如云人之行道而遠人。不可以行道。語自明白。不必從閎祖錄。况克己復禮爲仁之爲。先生後改定爲行字意。見語類顔淵問仁章燾僩二錄。尤無可疑矣。

十四章

编辑

葉水心曰。素貧賤。行乎貧賤。可也。素富貴。行乎富貴。不可也。葉氏認行字指意如何。而其言如是。水心又曰。在下位。不援上。可也。在上位。止於不陵下。未盡其義。余謂子思專言不願乎外。故其說如此爾。若泛言爲上爲下之道。則在下位止於不援上。豈得爲盡其義歟。

十六章

编辑

鬼神章。是說道之費隱。卽點點畫畫。都是道理。更無佗物。然又要知得子思就氣上說理之意。若不識此意。直認鬼神之德爲理。而不察夫理載氣上之妙。亦甚疏脫。今有一譬。聖王之爲德。其盛矣乎。作息耕鑿。而不見其爲帝力。然其含哺鼓腹而樂太平。於變時雍而日遷善者。無一非吾君之德所陶鑄而成者。猶所謂鬼神之視不見聽不聞而爲物之體者也。使天下之民。中心愛戴。而融融然薰薰然。如衣被其身形。淪浹其骨髓也。猶所謂微之顯。誠之不可掩者也。以此推究。則鬼神之德。非直是理。而其上所載者。乃道也。

朱子曰。鬼神之德。則天命之實理。所謂誠也。此是答呂子約書。而陸三魚困勉錄。退溪答栗谷書。及近齋兼山。皆疑其爲未定說。

蔡氏言。神對鬼則偏。單言神則當得太極。竊疑太極是萬物自然之妙。神是能妙萬物者。一眞一靈。不得無辨。蒙引說太混。不可從也。

蔡氏以爲德之德。爲難以得意解之。竊意德之爲義。終離不得得字。蓋下文云云。皆鬼神之所得於太極之理。而能如此者。非陰陽至靈之氣。其孰得而如此哉。曺氏言。性情功效。猶云道德功業。此語精矣。如聖人稟至秀之氣。故得而做成恁麽道德功業。如此比例看之。可通。

朱子又曰。中庸之爲德。不成說中庸形而下者。德形而上者。按中庸固是理。不可謂形而下者。鬼神與人。亦可謂之形而上者耶。

雙峯曰。鬼神之爲德。與中庸之爲德。語意一般。所謂德。指鬼神而言。按如此。則鬼神亦直是理歟。困勉錄稱翼註爲德。只鬼神之爲鬼神者。爲最確而曰。鬼神雖有理主乎其中。然此處且就氣上說。陸氏豈不見或問諸說。而有是言歟。此亦當精核也。

鬼神旣是氣。則德非直是理。而先賢有指德爲理者。此與指鳶魚之飛躍爲理。同一氣上言理也。

朱子曰。鳶飛魚躍。無非道體之所在。按此如鬼神之洋洋如在。非直是道。乃道體之所在也。大抵天地之覆載。鬼神之屈伸。夫婦之能知能行。聖人之語默動靜。鳶魚之飛躍。草木之榮枯。日月之晦明。寒暑之往來。無非是氣。亦無非是與道爲體。達者遇之。眼前物事。都是道理。見得時。活潑潑地。見不得時。只是形氣死局底。

朱子曰。中間忽揷此一段。指洋洋如在一節。也是鳶飛魚躍意思。按朱子嘗曰。飛躍是氣。所以飛躍是理。氣便載得許多理出來。今以洋洋如在。爲是鳶飛魚躍意思。然則洋洋如在上面所載費隱。如飛躍上面所載費隱。如此看。未知如何。

困勉錄曰。語類性情便是二氣之良能。功効便是天地之功用。據此則翼註所謂爲德。只是鬼神之爲鬼神最確。蓋鬼神雖有理主乎其中。然此處且就氣上說。○備旨曰。爲德卽作爲鬼神看。不分兩層。按鬼神之爲德五字。總只是氣。次節正見其盛。三節驗其盛。四節證其盛。末節推其所以盛。味根備旨。皆如此說。然則四節以上。皆是言氣。末節誠字。方是說理。二十章或問。以此誠字。爲理。然上四節說氣。與說飛躍意思同。皆是載得費隱之理。蓋卽鬼神以明道之費隱。不重氣邊。故朱子說。亦有指德爲天命實理處。前儒疑此爲未定之論。然善看則無害。與直指飛躍爲道一般。

朱子曰。聖人便是一片赤骨立底天理。光明照耀。更無蔽障。語類義剛錄按今移此段。作鬼神影照亦可。蓋聖人如鬼神。光明照耀如流動充滿。聖人之光明照耀。必有至誠之德。發露無蔽障。如鬼神之流動充滿。亦有至誠之德。昭著不可掩。又按以鬼神觀鬼神。天地之功用。陰陽之良能。何莫非鬼神。以道觀鬼神。天地之功用。陰陽之良能。何莫非道。然則天地聖人鬼神鳶魚。都是一串道理。

鳶魚之飛躍。夫婦之知行。鬼神之幽顯。聖人之制作。總是氣之能處。子思特以之明費隱之理載在其上耳。此如程子言。物生而不竆。川流而不息等。皆與道爲體也。或疑飛躍知行等。若是氣。則指氣爲道可乎。曰。非指氣爲道。乃就氣上認取箇理。大學言格物物格。孟子言萬物皆備於我。此等物字。亦皆以理言。須看聖賢立言本意如何耳。

聖人之德。其盛矣乎。聽之而無聲。嗅之而無臭。淵微不顯。神化無迹。貫通乎天地萬物。而不可外也。使天下之民。無不尊親愛戴。融融然如撫其頂踵。淪其骨髓。南軒張子之詩曰。春風駘蕩家家到。夫微之顯。誠之不可掩。如此夫。右效中庸鬼神章。

金濯溪所論鬼神之說。儘精詳縝密。今附見於此。以備究玩。○濯溪集鬼神章箚錄曰。朱子曰。鬼神章。也是鳶飛魚躍底意思。蓋言其卽氣上明理。一般意思也。合下飛躍之理。原於太極上面。未有天地。未有萬物之時。早已有之。而無形可見。無聲可聞。及其爲鳶而飛之。有羽翼。可以排風。其理不得不飛。爲魚而躍之。有鱗鬣。可以泳水。其理不得不躍。然後此理昭著於上下。洋洋潑潑。凡天地間父慈子孝。君義臣忠。舟可以行水。車可以行陸。千般萬般之理。擧集目前。觸處朗然。以此譚理。眞所謂善畫風手段也。今讀鳶飛戾天。魚躍于淵八字。都是形氣。安有所謂理者哉。章句所謂化育流行。上下昭著者。亦以氣言。然而使眼明者見之。八字亦都是理也。語類賜錄。鳶飛魚躍。費也。必有一箇甚物。使得佗如此。此便是隱。所當然。所當飛。所當躍。所以然。所以飛。所以躍。四逬散出。就其上。可以名之曰費。就其上。可以名之曰隱。不令零毛瑣鱗一點子形氣。干涉於其間。良工心苦。此處最可見。會得此意後。以此反隅於鬼神章。則勢如破竹矣。蓋鳶魚。生物之飛躍者也。故就飛躍上說費隱。鬼神。陰陽之良能者也。故就良能上說費隱。皆是卽氣上明理也。卽此良能裏面。依其德而贊之曰。不見不聞。曰體物如在。不見不聞。雖是鬼神之體。而道之隱。卽此而在焉。體物如在。雖是鬼神之用。而道之費。卽此而在矣。故朱子於當節下。只以氣釋鬼神。而於章下總斷處。始說費隱。其旨微矣。

十八章

编辑

大王肇基王迹。語意渾然。至于大王。實始翦商。太直截。易致人疑。然武王旣得天下。詩人推其原。故云爾。當殷之未喪師。何得言翦商。如使紂能悔過。武王恪守矦度。則如何有此語。吾故曰大王無翦商之志。武王無利天下之心。中庸武王纘緖。以全體言。戎衣有天下。以一事言。後見朱子答陳安卿書。論翦商而曰。看中庸言武王纘緖。則可見愚說與此異。覺得未安。然亦可備一說耶。

語類三年之喪。達於天子。中庸意只是主爲父母而言。未必及其佗者。所以下句云。父母之喪。無貴賤一也。文蔚錄。呂氏所以如此說者。謂作兩般說。蓋見左氏載周穆后薨。太子壽卒。謂周一歲。而有三年之喪二焉。左氏說禮。皆是周末衰亂不經之禮。無足取者。賀孫錄。或問但云。呂說詳矣。而無如語類分別取舍之意。然當以中庸本文及章句爲正。

十九章

编辑

序爵序事。不辨昭穆。若燕毛。恐當於昭中序齒。穆中序齒。不然。姪居叔上。孫居祖上者有矣。必不然也。

二十章

编辑

修道以仁仁字。指人生所得之理言。而義禮智信皆在其中。仁也者仁字。單主愛上說。知仁勇仁字。指心之至公無私。所以能體道者言。成己仁也仁字。又是就成德處。指出仁之全體。義禮智信。皆從是而出。

修身之本。實在知天。天非離人言。乃指性理言也。聖學本天。君子尊性。是其一串。若乃外學之認心爲性爲道爲理。而以之爲本者。所見誤而所存所發。咸只出於心矣。其做處豈能盡合於天乎。朱子釋明善。不止曰察於人心。而必曰察於人心天命之本然。則誠身之不止於本心。而必本於天。亦益明矣。

不可以不知天。此與聖人本天之天同。若依心卽理之論。而曰不可以不知心。則說得行否。請華門諸子思之。朱子以知天爲起頭處。此與本天之天字參看。

知是知道之心。非知道之理也。何也。理無知也。仁是體道之心。非體道之理也。何也。理無爲也。勇是強道之心。非強道之理也。何也。理無力也。然則何以言同得之理。曰。知道體道強道。雖是心之能。而推究其本。則皆出於性之理。故云然也。假如格致以知道。誠正以體道。強毅以成道。此又是心之所成。然竆其所由來。則皆吾性之所固有也。

天之生人。父子之仁。君臣之義。夫婦之禮。各無不足之理。所以思而盡之者。本心也。惟有是心之明。故能有以思此理。惟有是心之力。故能有以盡此理也。心所以思此也。心所以盡此也。非以其思此而謂心之明。盡此而謂心之力也。此如言惟有此手。故能有以執持此物也。非以其執持而謂之手也。此一段。倣明道與蔡虛齋蒙引論三達德語而立文也。

語類勉齋錄。中庸分道德曰。父子君臣以下爲道。知仁勇爲德。德是箇行道底。不可喚做道。止此此非朱子自辦。只是孔子語。再演一番。朱子又答潘立之問人能弘道。再擧中庸此段曰。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古今所共底道理。須是知知仁守勇決。見語類人能弘道章。此以達德貼人字。知守決貼弘字。理氣之分。不其明乎。南塘以達德爲天命之性。華西以人能之人爲形而上之道。竊恨未及親質於兩賢之門。

五常之仁智。是所知所能之性理。三達之仁知。是能知能行之心德。至於勇。尤不可喚做義。蓋勇有力而義無爲。二者氣象意思。判然不同也。吾嘗聞大勇於夫子。以大義易之。則不成說。且論語有勇而無義。亦要參勘。

備旨及南塘集。以三達德爲性。如以性分上帶來。故渾淪而謂之性則可。不然。第二十二章至誠。三十二章至誠。皆以聖人達德之極誠言。而下文有能盡其性。能盡人物之性。及能經綸大經。立大本知化育等語。性何以有是作用歟。

語類燾錄。若無勇。雖有仁知。少閒會放倒了。所以中庸說知仁勇三者。勇。本是箇沒緊要底物事。然仁知不是勇。則做不到頭。半塗而廢。銖錄。成德。以仁爲先。進學。以知爲先。此誠而明。明而誠也。問中庸言三德之序如何。曰。亦爲學者言也。問何以勇皆在後。曰。末後做工夫不退轉。此方是勇。見論語子罕篇。按仁知非勇。做不到頭。誠而明。明而誠。做工夫不退轉。觀此數語。可見三德是能做的心。非所做的理。未知如何。

父子至朋友爲五達道。知仁勇爲三達德。仁父以達德爲性。余謂達道是性之理。而達德又是性。則非是。仁父對人說。道與性有辨。而先生合做一。可疑。余聞之曰。道對性則誠有渾淪分派之異。若專言道字。則道可以該性。如論語人能弘道。孟子人之有道。集註皆以性言。是也。鄙說恐非無稽之言。明道言。道卽性也。若道外尋性。性外尋道。便不是。朱子於知言疑義。以性外有道。駁五峯之說。此亦可見。

朱子答陳衛道書云。如言盡性。便是盡得此三綱五常之道。此豈非達道屬性之明證乎。惜仁父之不可復見也。

性有五理。而非心無以知而行之。道有五典。而非德無以知而體而強之。此理氣有覺無覺有爲無爲之辨也。

史氏曰。知仁勇是德。費隱是道。必有能知能行之德。乃可施於當知當行之道。據此則三達德之屬心明矣。

陳大士曰。知卽上節知天之知。但彼讀平聲。此讀去聲。上以知事物之理言。此以知五倫之道言。仁卽前節之仁。然前以愛言。仁之用也。此以無私言。仁之體也。其實能無私。方能篤愛。惟能篤愛。乃見無私。勇是強於知行。知非勇則知得不徹。行非勇則行得不到。此見中庸五達道註。味根錄此可以三達德。謂之性理乎。

達德之仁。是能守道者。修道以仁之仁。是理之具於心者。達德之仁。雖曰原於以仁之仁。然有能所之分。此不可不察也。

天下之達道五。所以害之者三。愚暗也。偏私也。懦弱也。所以行之者三。明通也。公正也。強毅也。如此下語如何。○正識。所以知道。公心。所以體道。浩氣。所以強道。此天下古今所同得之理也。正識公心浩氣。皆性分帶來。故謂之理。此語又如何。

誠者天之道。以理之本然言。誠之者人之道。以人之當然言。孟子曰。萬物皆備於我矣。一節反身而誠。樂莫大焉。二節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三節存疑曰。首節。言理之本然。下二節。言人之當然。與中庸言誠者天之道。誠之者人之道相似。困勉錄。以此說爲極是。愚於此。認誠者天之道一句。爲指聖人之事。後來細究之。殊不然。今始改定。凡與人往復中。有不如此者。皆當爲舊說也。

二十二章

编辑

天下至誠。卽達德之誠者。有知識運用。故于天命之性。能察之由之而盡之也。學者工夫。全在誠實此達德。或以至誠與能直喚做理。理於是乎有爲矣。有爲者。果是理耶。

龜山答練質夫書曰。盡己之性。則能盡人之性。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以己與人物無二性故也。本集廿一卷章句人物之性亦我之性。實本於此。而所謂性卽天命之性。南塘上遂菴書。謂性有三層。而以此章章句人物之性亦我之性。爲人與物皆同之性。則天命之性。亦當如此看。而佗日論天命之性。則卻言人與物不同。而人則皆同之性。未審是如何。且天命之性。朱子每以萬物皆同這一原頭。則原頭上面。又安有一層之性乎。恨未及摳衣而奉質也。

華西以爲能能字。爲形而上。柳稺程以至誠爲理。然則理有察性由性之才否。可疑。

章句德是達德。實是誠。德無不實。故無人欲之私。與人欲間之而德非其德。爲反對。然則謂三德爲無知無爲之理。得否。

南塘爲人物本然性異之論。而至於人物之性亦我之性。無可區處。乃以此爲仁義禮智之性上面一層。而曰。此人與物皆同之性。未知朱子下此兩句時。撇了首章仁義禮智之性。而更去上面。別出渾淪一體。不可以一理稱一德名者。眞如南塘之言否也。此須從湖中士友質問而解釋也。

備旨。性之無妄爲誠。誠卽性。此語未妥。蓋至誠。以心純於理而言。性之無妄。以理之自然言。

二十三章

编辑

小註。朱子所論顔孟一段。決是未定之說。而誤載之。此類宜審擇。如誠者自成。語類往往直指誠爲理。是亦與章句不同。讀者詳之。

二十四章

编辑

朱子以禎祥妖孼。與蓍龜四體言。而陳氏以祥孼爲幾。而曰。或見蓍龜。或動四體。栗解妖孼下用ᄒᆞ며。與朱子同。官本用ᄒᆞ야。與陳氏同。章句凡此之凡。竝擧禎祥以下而言。

二十五章

编辑

語類義剛癸丑以後錄疑目。○問。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兩句語勢相似。而先生之解不同。上句工夫在誠字上。下句工夫在行字上。按此兩句。誠者自成重。而道自道較輕。故下面只說得誠字。而道在其中。章句道下。皆著亦字極精細。故章句解不同。恐無可疑。○曰亦微不同。按誠以心言而有情意。道以理言而無情意。則上句工夫在誠字。下句工夫在行字。此先生所以云微不同也。○自成。若只做自道解亦得。按旣曰若。又曰亦。則非正解。可見也。○義剛因言。妄意謂此兩句。只是說箇爲己。不得爲人。其後卻說不獨自成。亦可以成物。先生未答久之。復曰。某舊說誠有病。蓋誠與道。皆泊在誠之爲貴上了。後面卻說合內外底道理。若如舊說。則誠與道。成兩物也。按誠之兩字。包章首兩句。誠之之誠。是誠者之誠。誠之之字。是而道之道。然則誠與道。皆泊在誠之爲貴上。章句何嘗不如此。而乃曰舊說有病耶。可疑。且誠與道。只做一物看。則誠是實理。道亦實理。恐不成文字。可疑。三山齋每據此錄。以爲定論。而愚竊以工夫道理文字脈絡求之。疑當如章句之說。語類此段。恐記錄有誤。似未可據以爲晩年定論也。竊意此錄在癸丑以後。則未知的在何年。而後來何不改定章句。仍以舊說之有病者。垂示萬世之學者耶。大可疑也。

語類中庸二十五章義剛錄。某舊說誠有病。所謂舊說。卽指第一節章句也。蓋有病則當改正。而今只仍舊何也。豈先生於此時看得有病。後來所見卻不如此。故不復更定歟。如大學章句。始解能靜爲心不妄動。旣而改以心不外馳。終復用舊說。中庸此章章句。恐似如此。曾見三山齋。每據義剛錄爲正。然竊有疑焉。而未敢遽從也。三山齋以此段爲正論。見本集二冊四之卌一板。三冊五之六十板。五冊十之廿六七板。

誠以心言。本也。道以理言。用也。有執以做心爲理本之左契。而諸公未有以明核之者。愚試問彼云。誠是心之自造耶。抑原有實理。而心體之而爲誠歟。如曰心之自造而不必本於性。則彼釋氏之本心而爲心造法性者。的是吾學之宗祖。而聖人之本天而爲心原於性者。卻爲支離之別傳矣。此於心。安乎否乎。安則汝爲之。不安則命之矣。大抵論心之本源。則必先有所以成之理。而心能自成矣。論心之妙用。則又必因所當行之理。而心能自道矣。今不察本源妙用之分。而瞥看心本理用之文。遂執之以爲學問宗旨。性理定論。則吾恐其用心太麤而察理太疏矣。

此節文義。余於丁未九月二十五日。因明日將行禰祀而思之。必先有祭先之實理而後。有祭祀之實心。及乎行禮之時。實心爲本。而禮之節文爲用也。如是辨析。則文義分曉矣。

以心爲本。不復以理爲本。則所謂誠者。是心所自造。非本於理。有是理乎。且以戒懼言之。章句旣先言當行之理皆性之德。故下文方言君子之心常存敬畏。不然。所謂敬畏者。不免憑虛鑿空。無所準的。何以有存天理一段事乎。今論學。不就實處體究。但求己見得伸。終何所益。曾見柳稺程言。釋氏本於心而止。吾儒又必本於理。此言甚是。今其後學。不守此等精微之論。只據平日未定之說。以爲本子。可慨也已。

至誠之心。學者之所以自成其己也。而其成己之道。又學者之所當自行也。據此心運用處言。故曰心爲本而理爲用也。若就此心根柢上說。則道不可離。卻爲本。戒愼恐懼。卻爲用。單言戒懼。則戒懼之心爲本。所存之理又爲用達者顚倒說皆通。不然則依順說。竟亦局殺了。尤翁嘗言太極爲陰陽之主。而反爲陰陽之所運用。正是發明此理也。昔年柳稺程於尤翁說下句。致疑。愚謂君父固臣子之本。而君父之命。反爲臣子之所運用。此無可疑。只被佗竝妙用屬太極。故信不及。惜其資質好。而見處不精明也。

誠以心言。而看者錯會所以自成。輒謂此當以理言。非也。如言誠心者。子之所以自成其身。豈可以所以字而叫心做理乎。陶菴曰。至誠盡性。誠也。至誠如神。明也。此聖人自誠明之驗也。其次致曲。明也。誠者自成。誠也。此賢人自明誠之序也。雖天道人道問見錯出。而其序次井井可見。答南宮道由此論甚當。小註雲峯謂誠字卽是性。三山齋以此說爲非。

誠是實然之心。人所藉以成己成物者。大槩與至誠之盡性。至德之凝道。文勢相類。若直指誠爲性理。雲峯及鄧氏說如此。下文何以言誠非成己而已。所以成物耶。章句亦何以言誠以心言。及人之心能無不實。乃爲有以自成耶。但天道人道。原從費隱說。人之誠。雖以心言。然道實乘載於其上。故朱子于誠字。往往以爲理。此與指鳶魚之飛躍。鬼神之發見爲理一般。知此則可無多少爭辨。

誠者自成。誠字章句。旣明言以心言。或問。又取程子至誠事親之說。則朱子不以理看。明矣。誠者物之終始。此誠字。章句專以理言。或問。卻兼天地之理,聖人之心言。下文不誠,誠之,誠者三誠字。皆以心言。然天道人道。原從費隱說來。則凡人心之誠。無不可以理言者。此以鳶魚飛躍,鬼神洋洋,天地,建諸天地而不悖。天人,知天知人。上天之載無聲無臭之類亦謂之理。同一意致。如此看無病否。

皆實理之所爲爲字。不善看則有理能作爲之嫌。柳稺程嘗謂此如言實理의된배라。余始疑文理似不如此。後以朱子言大意若曰實理爲物之終始云者。觀之。柳說亦未可非之。或問說似不然。當參考而定之。

所得之理旣盡。理如何有盡。理有盡。故物有盡。若理無盡。則物何從而有盡乎。陶靖節和戴主簿詩云。旣來孰不去。人理固有終。此可以相說而解也。

二十七章

编辑

德性。以章句與尊德性齋銘觀之。的是仁義之正理。尊。以章句與銘語觀之。的是心之欽承。德性以本體言。尊以工夫言。近時議論有兩種。一則尊心降性。一則心性俱尊。尊心降性。則上下易位。不可言矣。心性俱尊。則上下敵體。亦不可行矣。雲峯以未發之中。卽德性。戒愼恐懼。卽恭敬奉持之意。此爲得朱子之旨矣。

後世聖賢中正之道。不行不明。遂以矯激輕銳爲道。是固過矣。若其以流徇淟涊爲策者。乃引明哲保身以自文。是又作僞之尤者。葉水心言。旣明且哲。以保其身。言照物之遠。不在危地也。然而必也死生禍福。不入其心。自班固以明哲少史遷而後。世相傳爲自安之術。殆于誣德矣。止此此與朱子說互相發。學者宜細察也。今人未問是非。只要便利。行險徼幸。不憚爲之。是豈君子明哲之謂乎。

二十八章

编辑

賤而好自專。口訣。官本用이오。然朱子。見下雖有其位節小註。陸三魚皆以自用自專反古。作三平說。而子思引之。卻側在自專上。故緊接非天子云云。陸氏。亦有此語。然則恐當依栗解作ᄒᆞ며爲是。

愚與賤與生。今朱子小註。栗谷諺解。俱作三平說。恐當從之。若許氏及官本諺解。以愚賤作對生今。反古作結。且聽上之所爲。必獲罪於上二語。皆認愚亦作在下看。誤矣。又按自用自專。不必皆以古之道。或由己立見而欲行之者。亦自用與自專也。

二十九章

编辑

王天下。不是說王天下之道。乃王天下之君子也。有三重。非謂有此三事。乃謂君子小心體人而有之。故章句言惟天子得以行之。今諺解所釋。似只泛作王道有此三事者然。恐當釐正。

今天下爭雄。而又無念及三重之人。則國自異政。家自殊俗。而人多陷於刑辟也。

無徵不尊。則自不足以取信於人。非謂人不之信也。官解栗解。皆云信티아니ᄒᆞ고。恐誤。

三十章

编辑

東萊言。三王四事。皆于平常處看。惟孟子識聖人故敢指日用平常處言之。揚子不識聖人。乃曰聰明淵懿。冠乎羣倫。把大言語來包羅。此語極有補於後人好高喜大之病。學者宜深味之。但全氏祖朢。謂此乃水心譏中庸祖述憲章一條所本。今未見水心本語。不敢臆斷。然孟子論聖人。固有指平常處。若乃言過化存神。上下與天地同流。則所指又自不同。孔子亦有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之語。與不爲酒困何有於我。懸別。中庸盛稱仲尼。何可譏。

三十二章

编辑

立大本。章句。以所性之全體。釋大本。以無人欲以雜之。而千變萬化。皆由此出。釋立字。則大本。與首章大本單言未發之性者。不同。語類云。大本中也。大經庸也。止此中庸之中。兼中和言。而或問卻言。經綸爲致和。立本爲致中。此恐與章句語類。不同。無乃當以章句爲正。而或問則以餘意看耶。

聖人之德。卽三達德也。極誠無妄。卽所謂行之者一也。於人倫各盡其當然之實。則能盡五達道也。南塘集以三達德爲性。則言聖人之性極誠無妄。亦得否。

亦其極誠無妄者口訣。初用을。蓋以此句。屬於天地之化育。更思之。陳北溪以極誠無妄。屬於聖人之德。又二十六章首節。饒雙峯謂天地只是誠。無至不至。然則極誠無妄者口訣。用이辭方是。

天德。以聖人至誠之心渾合於理而爲言。非直指理體。此以程子言有天德便可語王道。觀之可見。章句云。唯聖人能知聖人。意尤分曉。

下文不顯之德。卽此天德。

至誠。是能爲至聖之德底。觀能盡其性,能經綸大經,能立大本,能知化育。則可見其非直指實理。只是指心之極乎實理者。言也。語類有指此誠爲實然之理處。若不活看。恐成理有作用之病。

三十三章

编辑

內省不疚口訣。據陳註及備旨味根諸說。當用이라ᄉᆞ。

予懷明德。此指聖人所成之德言。與明明德之指衆人所得之德言者不同。

無聲無臭。只是形容聖德不顯之妙。非直指理體而言也。然或問以天命之性。實理之原當之。此等處。宜潛心玩繹以通之。不可執言而迷指也。

鳶魚之飛躍。鬼神之爲德。聖人之至誠。上天之載無聲無臭。此類皆是有運用底。特指那氣上所載者。以爲理爾。

無聲無臭。如言仲尼無迹。該本末貫寂感而言者。饒氏指爲未發之中。恐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