艮斋先生文集 (田愚)/后编卷二十

后编卷十九 艮斋先生文集
后编卷之二十
作者:田愚
1927年
后编卷二十一

中庸记疑

编辑

孔丛子载子思年十七。备旨。作十六误。困于宋曰。文王囚于羑里。演周易。尼父屈于陈蔡。作春秋。乃撰中庸之书四十九篇。周秉中四书辨正。言子思虽大贤。然十七。正内而不出之时。岂汲汲于著述哉。孔丛子本伪书。不可信。周说详见四书合纂大成。

道学两字。宜细体之。道不可离。道也。戒惧慎独。学也。后面中庸道也。择而守之。学也。达道。道也。德以行之。诚以实之。学也。佗如舜之用中。君子之依乎中庸。至诚之尽性。皆圣人体道之功也。夫道。性之德而形而上者也。学。心之能而形而下者也。若夫释氏之指心为性。老氏之守气为道。虽极于神妙。毕竟落在形而下之科也。象山阳明之流。皆自谓学道。而卒与圣门主理之指异者。直指阴阳良知灵觉之属为道。而不复以性为本故也。

失其传三字。不可不理会。如孔门诸子。亦有久而失真者。孟子没而无传。程门诸公。往往倍其师说而流于异学。朱门末学。又有重讲论而轻践履之弊。夫学之不失其传。如是之难也。今我辈虽自谓尊孔孟程朱。而读其遗书。然反而求之。凡心之所本。身之所极。不出于灵觉形气者。鲜矣。可不为之早夜忧惕而求所以不畔于道乎哉。凡百君子。毋自是也。

黄式三论语后案言。今大禹谟伪书也。危微精一数语。本荀子解蔽篇。引道经语。作伪书者。采入之。程朱二子。信此以阐发执中之义。以大禹谟为伪书。前人多言之。非独黄氏为然。然苟庵说证举元王充耘云。舜禹传心。为后人附会者而曰。古文之在疑信久矣。而其不可谓伪者云云。正学既亡。邪说充塞。必欲肆人欲而灭天理。如周之衰。诸矦恶其害己。而去先王之籍。今之为士者。恶其检制也。而遂将危微精一之训灭弃之。吁。其可异也哉。苟翁此说。极严正。后学于此。奉为丈尺可也。

执中,尽性,不逾矩,不违仁。语虽不同。而归则皆循理之义也。

惟一。当通贯动静。如约礼,固执,诚身,笃行。皆惟一之谓也。如何只作动上工夫。

执中。主动而包静。盖中是恰好道理。静时无恰好道理乎。

道心。是有知思节制之能者。谓之合于理义则可。谓道心即是理。则理为有为之物乎。

华西谓道心为理。然道心是灵觉本于性而为之妙用者。故于人心嗜欲安逸之类。能有以主以宰之。节以制之。若是理则如何有此作用欤。明德本心之说。亦然。

虚灵知觉。不可分体用。知觉亦不可以识悟分。

虚灵知觉。上与性命之理而为之配合。则显见而无微妙难见之虑。下与形气之欲而为之运用。则臲卼而无安稳可恃之势。故君子之学。最要自心自敬。

知觉必指为对体之用。又必指为智之用。则未发之时。谓之无知觉可乎。

上知亦有人心。此是朱子晩年所定。佗如人心为道心节制。则皆道心。才有勉强。是人心。自道心而放之则人心。自人心而收回则道心。此类极多。要皆未定说。读者宜择焉。

曾见洪某言。虽下愚不能无道心。不能改以未尝。则文字尤精。后见宋儒学案朱子私淑弟子邹应博学于廖德明。尝奏对。谓书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朱熹谓人不能无人心。亦未尝无道心云。古人已有此语。

守其本心之正。韩立轩以人道心本然之正则。解之。愚意只当以道心看。朱子说附见于此。○朱子答黄文叔书曰。择之必精。而不使其有人心之杂。守之必固而无失乎道心之纯。此书作于乙卯。○读苏氏纪年曰。精别精下本有一字而台山以为衍文。于人心道心之间。而守其道心。○大全尚书解。省察于二者公私之间。以致其精。而不使其有毫厘之杂。持守于道心微妙之本。以致其一。而不使其有顷刻之离。○语类察之精。则两个界限分明。专一守著一个道心。七十八之五十一板德明录。

独举皋陶而不及稷契者。舜以天下与禹。禹让皋陶。孟子亦曰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忧。故序文如此。

朱子言。须看佗弥近理而大乱真处始得。尝见罗整庵引老子外仁义而言道德。谓与圣门绝异。自不足以乱真。所谓弥近理而大乱真。惟佛氏尔。罗语止此。昔谢上蔡历举佛说与吾儒同处。问伊川。伊川曰。恁地同处虽多。只是本领不是。一齐差却。上蔡当时所举。今不可知。但尝考释氏。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凋。与吾儒无极而太极。相似。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与吾儒心体廓然无限量。相似。主人翁惺惺。莫被人谩。与吾儒主敬而不为物挠。相似。运水搬柴。无非神通妙用。与吾儒妙道精义。初不外乎日用。相似。千般言万般解。只要教君长不昧。与吾儒千言万语。只要人求放心。相似。如此类极多。此其所以弥近理而大乱真者也。陈清澜尝历举而论之矣。然伊川所谓本领不是一齐差却者。极要理会。释氏认心为独尊。认天命之性。为空无一法。遂至于弃君父屏妻子。林间石上。逍遥自适而已。是为本心而不本性之罪也。今吾侪士流。自谓求圣学而辟异说。然子细点检来。才启口动足。便与性之正理相戾。而止归于心之自用。此与外道何别。请与同志君子。密察其病源。而力进其实德也。

倍其师说而淫于老佛。甚矣异端之惑人也。尝闻前儒之言曰。流俗之害。甚于异端。其垂戒之意。为如何。而士子之浸淫于世习者。不胜救也。噫。余谓欲不惑于异学。须是尊性。欲不陷于流俗。须是尚义。

一二同志。俗儒以张吕当之。余每笑其亿度。及见宋儒学案。李闳祖传云。朱子置之西塾。为编中庸章句,或问辑略。此必有据之言。然非大义所系。不必深论。

读法

编辑

中庸半截都了。不用问人。人下当句。尹凤瑞曰。问字句。人属下文。谓人不著力看三书。而只略略看过。此可备一说。

尤庵曰。大分之则为四节。细分之则为六节。兼存而并观可矣。何必取舍于其间耶。窃疑尤翁说虽如此。恐当以章句所定四大支。为正义。而读法所载。自为一说。

饶氏以大学中庸分学与道。而栗翁病其太分析。则退翁辨之。详见经书辨疑。长洲汪氏言。大学虽言学。而道在其中。中庸虽言道。而学在其中。盖学所以求道。非道亦不可谓学。饶氏歧而二之。非也。见大学辨。愚谓大学之至善是道。而求止于是是学。中庸之戒惧是学。而道不可离是道。二书皆是言道学。特大学言学较详。中庸言道较多耳。

章句

编辑

备旨言。中庸一书。以性为宗。以诚为要。以知行合一为工夫。以天人同归为究竟。而总全一天命之性。此语极好看。今人为学。只凭一心字为宗。虚见无实。私意亵天。而视性为心下之物。遂为无本之学。噫。先圣所传旨诀。其将失坠而后已乎。区区忧叹。无有竆已也。

朱子曰。不偏者。明道体之自然。即无所倚著之意也。不倚则以人而言。乃见其不倚于物耳。金本庵言。不偏。是从地盘而言其非左非右非前非后也。不倚。是从当体而言其不倒东来西耳。渼湖答曰。来说甚精可敬。按据章句。不偏不倚。皆当属之道体。不当分属于道与人。更详之。

中。就心上言。则浑然一理体也。就事上言。则灿然万理用也。庸。统心事。合体用。平常不易之定理也。

夷齐所为。不是庸。似只据孟子所载言之。若让国一事。试使尧舜孔子处之。亦应然也。观圣人许以得仁。可知。

朱子论夷齐云。若前日已曾如彼。即今日更不得如此。此与时中之义。又如何。答南轩书。又云逃父非正。但事须如此。必用权然后得中。故虽变。而不失其正也。答东莱书。又云。夷齐各认取自家不利便处。退一步。便是得之。答北溪书是皆许以中道。而今曰都不是庸。岂有中而非庸者。恐当以张吕书为正。夷齐都不是庸。见语类论语门雍也末夔孙录。

不偏谓庸。明道。见语类僩录。中者定理。伊川。见语类人杰录。此篇孟子。伊川其书于密明道其味者矣。伊川伊川谓密是用之源。圣人之妙处。朱子谓密只是未见于用。所谓寂然不动也。

一章

编辑

此天字。浑融说。则朱子于楚辞集注。亦以太极当之。但以易传专言分言之论观之。道命之谓性。乾命之谓性。皆未妥当。惟帝命之谓性。为精。然帝字。朱子亦有以理言处。此为浑合而言之。非正训也。读者宜察之。

天。直以道体言。则以字下不得。此意。见朱子答东莱书。只当以上帝看。上帝亦有以理言处。然上帝与后土人神一类。又与下民为对。不可直唤做道体。若浑沦说。帝与心亦可以理言。

天。以上帝看。则神明主宰。而理则在其中也。盖此天字。与天降生民。继天立极。所得乎天明德注。之天。同。若单作理字看。则谓理降生民。继理立极。所得乎理。皆似有碍。

泰誓。上天震怒。命我文考。此处天命。与中庸无二天二命。而曰怒则非直指理体明矣。诗有上帝云憎之文。天怒与帝憎义同。如曰理怒理憎。则不词矣。

朱子曰。气不可谓之性命。但性命因此而立耳。答郑子上书又曰。非气无形。无形则性善无所赋。故凡言性者。皆因气质而言。答林德久书。又曰。人生而静。静者固是性。然只有生字。便带却气质了。但生字以上。又不容说。盖此道理。未有形见处。故今才说性。便须带著气质。无能悬空说得性者。答王子合书。窃意性命因气而立。凡言性。才说性。此三性字。皆以本然之性言之。所以明合理与气。有性之名尔。若以因气带气。而直认做气质之性。则欲言本然之性者。必须向生字以上无形无气处。悬空揣测矣。岂朱子立言之本指哉。

子思子惧道学之失传。虑异端之乱真。而著为此书也。其下笔第一句。直截言天命之谓性。而继之即言率性之谓道。其第二段。又揭道不可须臾离一句。以为全部骨子。其下乃以君子戒惧慎独之心法。示教焉。吾儒之所宗主。在尊性而不在本心。昭昭然如天日之明。而有目者。皆可睹也。柰何后儒乃有指心为理为道。而其教学专以是为至尊无上之准的者。信如此言。使子思首言天命之谓心。从心之谓道。遂指此为不可离之物。而使学者。惟是之恃。而自尊自用。不复以性为归宿之地焉。则此果为尧舜孔子所传之正法。而有以自脱于异学猖狂之圈套矣乎。昔象山高弟杨慈湖。告赵德渊曰。人皆有心。心未尝不圣。何必更求归宿。求归宿。反害道。明刘念台力主王学。而其言曰。洁净精微。极天下之尊而莫之或撄者。其惟心乎。近世又有指心为圣人在君师之位。指性为亿兆之众者。未知其与杨,刘之见。有以异欤。

指道而言曰。此是循性底。非就人之能循性者。以为道也。

率性。官本谚解所释。似未若栗解也。栗解曰性을率ᄒᆞᆫ거ᄉᆞᆯ

阴阳五行。固亦有理在其中。此处且单做气看。

心君以阴阳五行酬酢万变。气以成务而理因流行。如此立文。而与章句比例看。则如何。

以各得。为异得。则各具一太极说不行矣。且古文。有各殊各自不同之语。亦窒而不通。各只就众言。非指异言。

若论本原一段。是大全答赵致道书。其曰有是气则有是理者。即章句气以成形。理亦赋焉之意。其曰无是气则无是理。即大全无形气则性无所赋之意。见答林德久书非谓有木气者则有仁性。无金气者则无义性也。盖五行阙一。生物不得。安有有气无气之别乎。赵书此句下。有是气多则是理多。是气少则是理少两句。此又谓木气多者恻隐多。金气多者羞恶多。非谓木气多则禀仁性多。金气少则禀义性少也。

东窗语。大槩则好。但微有语疵。

东阳得人之理。得物之理。似与程朱异。而却似芦沙之说。

循。犹从也。因势利道。因山为陵之因。皆人之因。然非用力字。循亦当如此看。

人物各循其性。各有其路。骤看似乎性原自不同。然试言父子君臣。上知下愚。男女病健。各循其性。各有其路。则其性原自不同。故欤。此可以三隅反矣。

循人之性。则为人之道。循牛马之性。则为牛马之道。此句宜善看。今曰循男之性。则为男之道。循女之性。则为女之道。则男女之性。岂有异乎。特所乘之形气。不同而然耳。

有据人牛马性一段。为人物性异之证。然何不看首句人物性皆同。而但摘取下文。以为己援耶。今试依其语。立一段说话云。男女之性皆同。循男之性。则为男之道。循女之性。则为女之道。若不循其性。使妇倡夫随。则失其性。非男女之道矣。如此则为男女性异之证耶。读书切忌执滞。

云峯长洲。皆以一阴一阳之道。率性之道。分而二之。沙溪以为非是。而栗谷然之。余谓天地有憾。及天地之道。自首章来。而与一阴一阳之道。何所辨别。胡汪二说俱非。

道虽曰不可离。而心若不戒惧。则与道相背而驰矣。所谓心者。恶可自认为理。而不复用存理之工夫乎。若曰即心是道。而不复求归宿。慈湖语则不至于无忌惮者几希。

道是通动静底。而章句谓之性之德。以湖论发后禁言性之意。例之于此。未知无碍否。

道即太极。君子戒慎。即君子修之也。道形而上之理。君子形而下之心。戒慎。乃心能体道之妙用。

君子之心常存敬畏云云。是体道工夫也。如认心为理。则理如何能存敬畏。而体夫道乎。此非难晓之理。特不曾反求诸己。故所见有未的。所体有未实耳。

戒惧全体功夫。通动静慎独。只才发处功夫。○谚解当云。不睹ᄒᆞᄂᆞᆫ바에도。不闻ᄒᆞᄂᆞᆫ바에도。如此则包睹闻在其中。

戒惧慎独之至。必至于入圣域,均天下。而无微之不体。无大之不包矣。李贽言。要到至诚至圣地步。亦只在戒慎恐惧处起脚。此话却切实。今学人之至于为乱德之乡原。猾夏之夷狄。无不自不戒慎不恐惧处立苗也。

戒惧工夫圆。慎独工夫尖。省察是存养中一事。譬之摄生。平日随时随事无不将护。及遇风日不佳。天行乖常。更加谨慎。恐生疾也。

隐与微。皆道之所在。慎是不离道底功夫。饶氏谓见与显。皆是此道。似说得稍缓。

朱子云。存养静时工夫。此与章句少异。

大学慎独。防其格致之落空。中庸慎独。虑其存养之有间。浅深疏密。自不同。

未发已发是心。中和是道。须是就心上见道。此与鸢飞鱼跃气上看理同。此以不睹不闻与独知是心。而不可离之道。即在其中者。推之可知也。

上两节言心之工夫。此节言道之体用。

章句以发未发分性情。则发后不复可以言性乎。曰。非然也。凡事行上所当然者。皆性也。特与情对。则属之未发耳。今人认性为在静。认心为在内底。而不知流行于事行上者皆性。发见于形迹上者皆心。故体验有不精。而省察有不周。殊非小病也。○按章句以道属和。则道未贯乎静欤。曰。非然也。道是所当行之理。无间于动静。而特与性对。则属于和耳。然细味章句道之体道之用两语。则道何尝专于和而遗于中乎。○中是在静之道。和是在动之道。非有知能。亦非有功夫。前贤有以此为戒慎以后事。恐乖本指。

朱子说有指和为形而下者。中庸本指。恐不如此。岂但以静之主理。动之主气。一义而言欤。更详之。朱子说见检本上篇。

先师答闵参判书。以和属气。此似更商。栗翁言。情非和也。情之德。乃和也。情之德。乃理之在情者也。以此观之。和不可直属气。更明。

巍岩集未发大本。必气质清粹之说。南塘深斥之。盖谓其大本本于气质。则不可也。然朱子尝言。未发之前。气不用事。气元来清粹底。今才说浊驳。只此便是用事。所以有善而无恶。见孟子性善章小注此亦以大本本善又本于气斥之欤。此等未可只以言语求之。必要就心气上子细体验。始见其是非之实矣。

两以至之意。皆至于其守不失。无适不然。是所谓推而极之也。

天地万物本吾一体。此谓天地万物本是吾之一体。非谓本与吾为一体也。盖天地万物本吾一体。体也。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用也。

天地万物本吾一体。是就体上说。吾之心气正且顺。则天地之心气亦正且顺。是就用上说。

天地之心亦正矣。天地之气亦顺矣。此乃天地所以位。万物所以育之故。非直指位育言也。小注正矣下。书天地位。顺矣下。书万物育。误矣。此以下文故其效验至于如此。观之。不难知也。

致是功夫。位育是功效。后梦金判书。错看老洲说。并将上句为功效。非是。朱子答李守约书曰。养到极中而不失处。便是致中。推到时中而不差处。便是致和。语类铢录云。体信是致中底意思。达顺是致和底意思。焘录亦同。不待引大全语类。只将章句细看。亦自可见。或问直言致者用力推致。义更分晓。首章才百有九字。包涵无限道理。括尽无竆功化。其要不过去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而已。所谓本然之善。是指天命率性之理。人人皆有之体也。所谓充。是指戒惧慎独之功。惟君子所能之用也。与人能弘道参看

章下注。道之本原出于天。小注首三句三字极是。或欲以出于天。单属于首一句。非是。朱子答杨至之书曰。修道之教。当属何处。亦出于天耳。

去夫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此与颜子不违仁注无私欲而有其德。比例看。但有生熟之分也。盖本然之善是道。充是致中和。其德是仁。有是服膺不失也。

尤庵曰。中庸章下注。连书于章字下者。是分节处也。中庸分四节。故连书者。凡四章。首章十二章二十一章末章也。愚按朱子章句。于四大支处章下注。原来连书。其间小节章下注。原以小字分书。至永乐朝辑诸家说为注脚。则章句小字分书者。更无分别。故必空二格书之。

二章

编辑

中庸君子之真体。君子中庸之妙用。君子能体中庸。与人能弘道。诚能尽性。都是一样话头。近世乃有指人能诚能为形而上者。殊未敢知也。

必先有天命所当然精微之极致而后。有君子能体之心功也。今以君子之心为本。中庸之理为用。而遂为心为极本之理。心为形上之道之说。则不知其于君子尊性。圣人本天之正传。不相碍否。

君子中庸。原兼动静说。君子而时中。是说君子中庸之故。则时中何可单属动。而使君子中庸全体工夫。倒做偏傍一边道理耶。

君子中庸。中庸五达道也。君子三达德也。为能体之。即所谓知之守之断之也。

君子之中庸也四句。皆夫子语。蔡氏谓子思之言。误矣。下二十八章章句。此以下子思之言可见。又第一章章句十章。子思引夫子言以终之。此亦可见。

君子之中庸节。两君子。都只一般。不可分优劣。章句君子之德。以本言。随时处中。以用言。下文小人仿此。汪长洲与陶庵。不如此看。后见王氏汇参驳汪说。恐得。

无忌惮。只从不戒惧处生。伊川言。小人不主于义理。则无忌惮。据此则君子主于义理。故必戒惧。君子以心言。义理以性言。此即圣人本天。而但有生熟之分。心不主于义理而自用。则为本心矣。

明儒杨起元曰。尧舜。只一中字授受。中不离日用曰庸。中无可执著曰时。此仲尼于中字。下一注脚也。是谓祖述尧舜。杨氏看得甚好。今人以圣贤言下。下注脚为耻。必说出一般差异底道理。自家必欲为授受之中祖。所以卒于畔道而悖圣也。

时中虽以发后无过不及为主。而其静时敬功之压得太重为过。放得些轻为不及。亦未尝不在其中也。

昔尝读易本义。解后天奉天云。知理如是。奉而行之。看得尽有馀味。但苦其未体耳。君子知中体之在我。故能戒惧而时中。亦是此义。盖知与奉行与戒惧。心之妙用也。理与中。性之真体也。此为圣人本天之学也。回之得一善。拳拳服膺弗失。君子于仁义之性。恭敬奉持之。都是一辙。不然则为小人之无忌惮也。吁。凡百士子。于此分歧处。宜审著脚跟。

黄氏德行人人不同之云。是矣。然则中庸亦有异乎。就游氏说中。性情下著之德二字。德行下著之理二字看。则语意文理。益明备矣。

三章

编辑

中庸理也。章句谓人所同得。知仁勇德也。章句亦言天下古今所同得之理。此两处对同勘合。而究其所同得底。是一是二。

中庸之理。知以知之。仁以守之。勇以强之。知仁勇属能。中庸属所能。

四章

编辑

叶水心曰。师之过。商之不及。皆知者贤者也。其有过不及者。质之偏。学之不能化也。若夫愚不肖。则安取。道之不明与不行。岂愚不肖致之哉。今将号于天下曰。知者过。愚者不及。是以道不行。贤者过。不肖者不及。是以道不明。然则欲道之行与明。必处知愚贤不肖之闲耶。任道者。贤知之责也。安其质而流于偏。故道废。尽其性而归于中。故道兴。愚不肖何为哉。全氏祖望曰。此说是。余谓叶氏说。骤看似然。而子细理会。又却有不然者。今且以一家言之。子弟中有贤知者。或专尚虚远。或徒耽文字。而不屑事育之务。则家道诚不明不行矣。又有愚不肖者。或昧惑失理。或安逸隳职。而不成事育之务。则家道亦不明不行矣。欲令叶全二家观此。而更立辨语。又按所谓愚不肖。岂必指下愚与至恶。下二十八章愚而好自用。备旨云。德非圣人。皆愚也。论语云。柴也愚。此皆例照。且此段只言道不行不明之弊。故并及愚不肖。若于行道明道之任。则当专责贤知。

三山陈氏。不能行道。不能明道。恐乖夫子本旨。以章句及饶说观之。可见。

或问如舜之知去声而不过。则道之所以行也。回之贤而不过。则道之所以明也。据此则章句大舜知也。颜渊仁也。此知仁两字。衬贴第四章贤知而言。非直指性言。

鲜能知味知字。与上文明字。不相涉。此只是察字意。以人自不察。故有知愚贤不肖过不及之弊。语意煞明白。诸家多以鲜能知味。贴上文不明说。读者宜知其误也。

七章

编辑

合订驱谁驱之。纳谁纳之。亦其自缠自缚。愈转愈牢耳。备旨补驱而纳者。即以予知之心驱之也。两说极是。曾认做佗人驱而纳之之意。如若己推而纳之沟中之义。此误也。说文策马曰驱。盖奔驰之谓。

九章

编辑

此章只是说中庸之难能。不是说人之能中庸者难也。天下国家爵禄白刃。皆是可均可辞可蹈底物事。中庸却是不可易能底道理。不曰能均而曰可均。则非论人材也。不止曰不能而曰不可能。则非论学问也。此宜精察。许敬庵,邓退庵。皆云叹人不能中庸。此似少失语脉。章句言中庸易而难。恐非如二家之言。或问亦与章句一意。

陈忠肃公尝言。吾前此困于患难。佗无所惧。所惧者死。今则死亦不惧。又曰。吾生平学佛。故于死生之际。了然无怖。愚谓死不惧。诚不易。今更有所惧。而甚于死者。惧其死之不合于中。是则所谓白刃可蹈。中庸不可能也。此愚近日所自体。而未能不惧者也。陈公自以学佛。故不怖死。然语曰。志士仁人。有杀身而成仁。无求生而害仁。学孔子而有得。则岂不了此一关。奚必学佛然后能不怖死耶。

十章

编辑

南强。原非君子当然之道。而只近于君子之事。若夫北强。自是气习之用。故必加一而字。以连属之。谚解当云。强者ㅣᄂᆞ居ᄒᆞᄂᆞ니라。

十一章

编辑

依乎中庸。栗解。中庸의依。官解。中庸을依。官解恐长。但又须知如栗解。亦无君子中庸为二之嫌。朱子释心不逾矩云。自不过于法度。释仁者乐山云。仁者安于义理。以此例之。虽作依于中庸。亦无碍也。不须以仁者安其仁,知者利于仁为拘。

依乎中庸。中庸是五达道之无过不及而平常底。知以知之明。仁以行之彻。不见知而不悔。虽不赖勇而勇之义也。达德非是理。但当属于心之能也。

遁世。备旨以终身释之。非是。盖与世不合之意。

遁世。栗官二解不同。或疑如作遁夫世之义。则圣人岂必有意遁世。曰。圣人之于世。世人或过或不及。而自认为是。圣人乃独依乎中庸。是不必于遁而自遁。然遁之柄子。在乎圣人。

章句以三达德。为入道之门。德是能行底。属心。道是所行底。属性。二十章。诚是能实底。亦属心。潘氏所谓非有是德。无以体是道者。说得精。上文知仁勇。皆性之德。此句宜善看。盖性之德三字。与章句释道字。为性之德。文同而指异。章句性之德。直指理言。潘注性之德。却是指性分带来处言。若曰此亦直指理言。则理何以体是道。此等处若执滞。则如何读得书。

十二章

编辑

圣人所不能。程子论自㬥自弃者以为圣人与居。不能化而入也。亦是圣人不能处。

造。始也。端。首也。造端。犹言起头也。及至。犹言到极也。此主道体说。非以工夫言。

十三章

编辑

不可以为道为字。陈许邓金诸家。皆作谓之解。此因语类闳祖录今载小注中而然也。然据章句。分明以行字释之。柰何后儒读朱子书者。多弃章句集注。而但主书牍语录耶。如云人之行道而远人。不可以行道。语自明白。不必从闳祖录。况克己复礼为仁之为。先生后改定为行字意。见语类颜渊问仁章焘僩二录。尤无可疑矣。

十四章

编辑

叶水心曰。素贫贱。行乎贫贱。可也。素富贵。行乎富贵。不可也。叶氏认行字指意如何。而其言如是。水心又曰。在下位。不援上。可也。在上位。止于不陵下。未尽其义。余谓子思专言不愿乎外。故其说如此尔。若泛言为上为下之道。则在下位止于不援上。岂得为尽其义欤。

十六章

编辑

鬼神章。是说道之费隐。即点点画画。都是道理。更无佗物。然又要知得子思就气上说理之意。若不识此意。直认鬼神之德为理。而不察夫理载气上之妙。亦甚疏脱。今有一譬。圣王之为德。其盛矣乎。作息耕凿。而不见其为帝力。然其含哺鼓腹而乐太平。于变时雍而日迁善者。无一非吾君之德所陶铸而成者。犹所谓鬼神之视不见听不闻而为物之体者也。使天下之民。中心爱戴。而融融然薰薰然。如衣被其身形。沦浃其骨髓也。犹所谓微之显。诚之不可掩者也。以此推究。则鬼神之德。非直是理。而其上所载者。乃道也。

朱子曰。鬼神之德。则天命之实理。所谓诚也。此是答吕子约书。而陆三鱼困勉录。退溪答栗谷书。及近斋兼山。皆疑其为未定说。

蔡氏言。神对鬼则偏。单言神则当得太极。窃疑太极是万物自然之妙。神是能妙万物者。一真一灵。不得无辨。蒙引说太混。不可从也。

蔡氏以为德之德。为难以得意解之。窃意德之为义。终离不得得字。盖下文云云。皆鬼神之所得于太极之理。而能如此者。非阴阳至灵之气。其孰得而如此哉。曺氏言。性情功效。犹云道德功业。此语精矣。如圣人禀至秀之气。故得而做成恁么道德功业。如此比例看之。可通。

朱子又曰。中庸之为德。不成说中庸形而下者。德形而上者。按中庸固是理。不可谓形而下者。鬼神与人。亦可谓之形而上者耶。

双峯曰。鬼神之为德。与中庸之为德。语意一般。所谓德。指鬼神而言。按如此。则鬼神亦直是理欤。困勉录称翼注为德。只鬼神之为鬼神者。为最确而曰。鬼神虽有理主乎其中。然此处且就气上说。陆氏岂不见或问诸说。而有是言欤。此亦当精核也。

鬼神既是气。则德非直是理。而先贤有指德为理者。此与指鸢鱼之飞跃为理。同一气上言理也。

朱子曰。鸢飞鱼跃。无非道体之所在。按此如鬼神之洋洋如在。非直是道。乃道体之所在也。大抵天地之覆载。鬼神之屈伸。夫妇之能知能行。圣人之语默动静。鸢鱼之飞跃。草木之荣枯。日月之晦明。寒暑之往来。无非是气。亦无非是与道为体。达者遇之。眼前物事。都是道理。见得时。活泼泼地。见不得时。只是形气死局底。

朱子曰。中间忽插此一段。指洋洋如在一节。也是鸢飞鱼跃意思。按朱子尝曰。飞跃是气。所以飞跃是理。气便载得许多理出来。今以洋洋如在。为是鸢飞鱼跃意思。然则洋洋如在上面所载费隐。如飞跃上面所载费隐。如此看。未知如何。

困勉录曰。语类性情便是二气之良能。功效便是天地之功用。据此则翼注所谓为德。只是鬼神之为鬼神最确。盖鬼神虽有理主乎其中。然此处且就气上说。○备旨曰。为德即作为鬼神看。不分两层。按鬼神之为德五字。总只是气。次节正见其盛。三节验其盛。四节证其盛。末节推其所以盛。味根备旨。皆如此说。然则四节以上。皆是言气。末节诚字。方是说理。二十章或问。以此诚字。为理。然上四节说气。与说飞跃意思同。皆是载得费隐之理。盖即鬼神以明道之费隐。不重气边。故朱子说。亦有指德为天命实理处。前儒疑此为未定之论。然善看则无害。与直指飞跃为道一般。

朱子曰。圣人便是一片赤骨立底天理。光明照耀。更无蔽障。语类义刚录按今移此段。作鬼神影照亦可。盖圣人如鬼神。光明照耀如流动充满。圣人之光明照耀。必有至诚之德。发露无蔽障。如鬼神之流动充满。亦有至诚之德。昭著不可掩。又按以鬼神观鬼神。天地之功用。阴阳之良能。何莫非鬼神。以道观鬼神。天地之功用。阴阳之良能。何莫非道。然则天地圣人鬼神鸢鱼。都是一串道理。

鸢鱼之飞跃。夫妇之知行。鬼神之幽显。圣人之制作。总是气之能处。子思特以之明费隐之理载在其上耳。此如程子言。物生而不竆。川流而不息等。皆与道为体也。或疑飞跃知行等。若是气。则指气为道可乎。曰。非指气为道。乃就气上认取个理。大学言格物物格。孟子言万物皆备于我。此等物字。亦皆以理言。须看圣贤立言本意如何耳。

圣人之德。其盛矣乎。听之而无声。嗅之而无臭。渊微不显。神化无迹。贯通乎天地万物。而不可外也。使天下之民。无不尊亲爱戴。融融然如抚其顶踵。沦其骨髓。南轩张子之诗曰。春风骀荡家家到。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掩。如此夫。右效中庸鬼神章。

金濯溪所论鬼神之说。尽精详缜密。今附见于此。以备究玩。○濯溪集鬼神章箚录曰。朱子曰。鬼神章。也是鸢飞鱼跃底意思。盖言其即气上明理。一般意思也。合下飞跃之理。原于太极上面。未有天地。未有万物之时。早已有之。而无形可见。无声可闻。及其为鸢而飞之。有羽翼。可以排风。其理不得不飞。为鱼而跃之。有鳞鬣。可以泳水。其理不得不跃。然后此理昭著于上下。洋洋泼泼。凡天地间父慈子孝。君义臣忠。舟可以行水。车可以行陆。千般万般之理。举集目前。触处朗然。以此谭理。真所谓善画风手段也。今读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八字。都是形气。安有所谓理者哉。章句所谓化育流行。上下昭著者。亦以气言。然而使眼明者见之。八字亦都是理也。语类赐录。鸢飞鱼跃。费也。必有一个甚物。使得佗如此。此便是隐。所当然。所当飞。所当跃。所以然。所以飞。所以跃。四迸散出。就其上。可以名之曰费。就其上。可以名之曰隐。不令零毛琐鳞一点子形气。干涉于其间。良工心苦。此处最可见。会得此意后。以此反隅于鬼神章。则势如破竹矣。盖鸢鱼。生物之飞跃者也。故就飞跃上说费隐。鬼神。阴阳之良能者也。故就良能上说费隐。皆是即气上明理也。即此良能里面。依其德而赞之曰。不见不闻。曰体物如在。不见不闻。虽是鬼神之体。而道之隐。即此而在焉。体物如在。虽是鬼神之用。而道之费。即此而在矣。故朱子于当节下。只以气释鬼神。而于章下总断处。始说费隐。其旨微矣。

十八章

编辑

大王肇基王迹。语意浑然。至于大王。实始翦商。太直截。易致人疑。然武王既得天下。诗人推其原。故云尔。当殷之未丧师。何得言翦商。如使纣能悔过。武王恪守矦度。则如何有此语。吾故曰大王无翦商之志。武王无利天下之心。中庸武王缵緖。以全体言。戎衣有天下。以一事言。后见朱子答陈安卿书。论翦商而曰。看中庸言武王缵緖。则可见愚说与此异。觉得未安。然亦可备一说耶。

语类三年之丧。达于天子。中庸意只是主为父母而言。未必及其佗者。所以下句云。父母之丧。无贵贱一也。文蔚录。吕氏所以如此说者。谓作两般说。盖见左氏载周穆后薨。太子寿卒。谓周一岁。而有三年之丧二焉。左氏说礼。皆是周末衰乱不经之礼。无足取者。贺孙录。或问但云。吕说详矣。而无如语类分别取舍之意。然当以中庸本文及章句为正。

十九章

编辑

序爵序事。不辨昭穆。若燕毛。恐当于昭中序齿。穆中序齿。不然。侄居叔上。孙居祖上者有矣。必不然也。

二十章

编辑

修道以仁仁字。指人生所得之理言。而义礼智信皆在其中。仁也者仁字。单主爱上说。知仁勇仁字。指心之至公无私。所以能体道者言。成己仁也仁字。又是就成德处。指出仁之全体。义礼智信。皆从是而出。

修身之本。实在知天。天非离人言。乃指性理言也。圣学本天。君子尊性。是其一串。若乃外学之认心为性为道为理。而以之为本者。所见误而所存所发。咸只出于心矣。其做处岂能尽合于天乎。朱子释明善。不止曰察于人心。而必曰察于人心天命之本然。则诚身之不止于本心。而必本于天。亦益明矣。

不可以不知天。此与圣人本天之天同。若依心即理之论。而曰不可以不知心。则说得行否。请华门诸子思之。朱子以知天为起头处。此与本天之天字参看。

知是知道之心。非知道之理也。何也。理无知也。仁是体道之心。非体道之理也。何也。理无为也。勇是强道之心。非强道之理也。何也。理无力也。然则何以言同得之理。曰。知道体道强道。虽是心之能。而推究其本。则皆出于性之理。故云然也。假如格致以知道。诚正以体道。强毅以成道。此又是心之所成。然竆其所由来。则皆吾性之所固有也。

天之生人。父子之仁。君臣之义。夫妇之礼。各无不足之理。所以思而尽之者。本心也。惟有是心之明。故能有以思此理。惟有是心之力。故能有以尽此理也。心所以思此也。心所以尽此也。非以其思此而谓心之明。尽此而谓心之力也。此如言惟有此手。故能有以执持此物也。非以其执持而谓之手也。此一段。仿明道与蔡虚斋蒙引论三达德语而立文也。

语类勉斋录。中庸分道德曰。父子君臣以下为道。知仁勇为德。德是个行道底。不可唤做道。止此此非朱子自办。只是孔子语。再演一番。朱子又答潘立之问人能弘道。再举中庸此段曰。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古今所共底道理。须是知知仁守勇决。见语类人能弘道章。此以达德贴人字。知守决贴弘字。理气之分。不其明乎。南塘以达德为天命之性。华西以人能之人为形而上之道。窃恨未及亲质于两贤之门。

五常之仁智。是所知所能之性理。三达之仁知。是能知能行之心德。至于勇。尤不可唤做义。盖勇有力而义无为。二者气象意思。判然不同也。吾尝闻大勇于夫子。以大义易之。则不成说。且论语有勇而无义。亦要参勘。

备旨及南塘集。以三达德为性。如以性分上带来。故浑沦而谓之性则可。不然。第二十二章至诚。三十二章至诚。皆以圣人达德之极诚言。而下文有能尽其性。能尽人物之性。及能经纶大经。立大本知化育等语。性何以有是作用欤。

语类焘录。若无勇。虽有仁知。少闲会放倒了。所以中庸说知仁勇三者。勇。本是个没紧要底物事。然仁知不是勇。则做不到头。半涂而废。铢录。成德。以仁为先。进学。以知为先。此诚而明。明而诚也。问中庸言三德之序如何。曰。亦为学者言也。问何以勇皆在后。曰。末后做工夫不退转。此方是勇。见论语子罕篇。按仁知非勇。做不到头。诚而明。明而诚。做工夫不退转。观此数语。可见三德是能做的心。非所做的理。未知如何。

父子至朋友为五达道。知仁勇为三达德。仁父以达德为性。余谓达道是性之理。而达德又是性。则非是。仁父对人说。道与性有辨。而先生合做一。可疑。余闻之曰。道对性则诚有浑沦分派之异。若专言道字。则道可以该性。如论语人能弘道。孟子人之有道。集注皆以性言。是也。鄙说恐非无稽之言。明道言。道即性也。若道外寻性。性外寻道。便不是。朱子于知言疑义。以性外有道。驳五峯之说。此亦可见。

朱子答陈卫道书云。如言尽性。便是尽得此三纲五常之道。此岂非达道属性之明证乎。惜仁父之不可复见也。

性有五理。而非心无以知而行之。道有五典。而非德无以知而体而强之。此理气有觉无觉有为无为之辨也。

史氏曰。知仁勇是德。费隐是道。必有能知能行之德。乃可施于当知当行之道。据此则三达德之属心明矣。

陈大士曰。知即上节知天之知。但彼读平声。此读去声。上以知事物之理言。此以知五伦之道言。仁即前节之仁。然前以爱言。仁之用也。此以无私言。仁之体也。其实能无私。方能笃爱。惟能笃爱。乃见无私。勇是强于知行。知非勇则知得不彻。行非勇则行得不到。此见中庸五达道注。味根录此可以三达德。谓之性理乎。

达德之仁。是能守道者。修道以仁之仁。是理之具于心者。达德之仁。虽曰原于以仁之仁。然有能所之分。此不可不察也。

天下之达道五。所以害之者三。愚暗也。偏私也。懦弱也。所以行之者三。明通也。公正也。强毅也。如此下语如何。○正识。所以知道。公心。所以体道。浩气。所以强道。此天下古今所同得之理也。正识公心浩气。皆性分带来。故谓之理。此语又如何。

诚者天之道。以理之本然言。诚之者人之道。以人之当然言。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一节反身而诚。乐莫大焉。二节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三节存疑曰。首节。言理之本然。下二节。言人之当然。与中庸言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相似。困勉录。以此说为极是。愚于此。认诚者天之道一句。为指圣人之事。后来细究之。殊不然。今始改定。凡与人往复中。有不如此者。皆当为旧说也。

二十二章

编辑

天下至诚。即达德之诚者。有知识运用。故于天命之性。能察之由之而尽之也。学者工夫。全在诚实此达德。或以至诚与能直唤做理。理于是乎有为矣。有为者。果是理耶。

龟山答练质夫书曰。尽己之性。则能尽人之性。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以己与人物无二性故也。本集廿一卷章句人物之性亦我之性。实本于此。而所谓性即天命之性。南塘上遂庵书。谓性有三层。而以此章章句人物之性亦我之性。为人与物皆同之性。则天命之性。亦当如此看。而佗日论天命之性。则却言人与物不同。而人则皆同之性。未审是如何。且天命之性。朱子每以万物皆同这一原头。则原头上面。又安有一层之性乎。恨未及抠衣而奉质也。

华西以为能能字。为形而上。柳稺程以至诚为理。然则理有察性由性之才否。可疑。

章句德是达德。实是诚。德无不实。故无人欲之私。与人欲间之而德非其德。为反对。然则谓三德为无知无为之理。得否。

南塘为人物本然性异之论。而至于人物之性亦我之性。无可区处。乃以此为仁义礼智之性上面一层。而曰。此人与物皆同之性。未知朱子下此两句时。撇了首章仁义礼智之性。而更去上面。别出浑沦一体。不可以一理称一德名者。真如南塘之言否也。此须从湖中士友质问而解释也。

备旨。性之无妄为诚。诚即性。此语未妥。盖至诚。以心纯于理而言。性之无妄。以理之自然言。

二十三章

编辑

小注。朱子所论颜孟一段。决是未定之说。而误载之。此类宜审择。如诚者自成。语类往往直指诚为理。是亦与章句不同。读者详之。

二十四章

编辑

朱子以祯祥妖孽。与蓍龟四体言。而陈氏以祥孽为几。而曰。或见蓍龟。或动四体。栗解妖孽下用ᄒᆞ며。与朱子同。官本用ᄒᆞ야。与陈氏同。章句凡此之凡。并举祯祥以下而言。

二十五章

编辑

语类义刚癸丑以后录疑目。○问。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两句语势相似。而先生之解不同。上句工夫在诚字上。下句工夫在行字上。按此两句。诚者自成重。而道自道较轻。故下面只说得诚字。而道在其中。章句道下。皆著亦字极精细。故章句解不同。恐无可疑。○曰亦微不同。按诚以心言而有情意。道以理言而无情意。则上句工夫在诚字。下句工夫在行字。此先生所以云微不同也。○自成。若只做自道解亦得。按既曰若。又曰亦。则非正解。可见也。○义刚因言。妄意谓此两句。只是说个为己。不得为人。其后却说不独自成。亦可以成物。先生未答久之。复曰。某旧说诚有病。盖诚与道。皆泊在诚之为贵上了。后面却说合内外底道理。若如旧说。则诚与道。成两物也。按诚之两字。包章首两句。诚之之诚。是诚者之诚。诚之之字。是而道之道。然则诚与道。皆泊在诚之为贵上。章句何尝不如此。而乃曰旧说有病耶。可疑。且诚与道。只做一物看。则诚是实理。道亦实理。恐不成文字。可疑。三山斋每据此录。以为定论。而愚窃以工夫道理文字脉络求之。疑当如章句之说。语类此段。恐记录有误。似未可据以为晩年定论也。窃意此录在癸丑以后。则未知的在何年。而后来何不改定章句。仍以旧说之有病者。垂示万世之学者耶。大可疑也。

语类中庸二十五章义刚录。某旧说诚有病。所谓旧说。即指第一节章句也。盖有病则当改正。而今只仍旧何也。岂先生于此时看得有病。后来所见却不如此。故不复更定欤。如大学章句。始解能静为心不妄动。既而改以心不外驰。终复用旧说。中庸此章章句。恐似如此。曾见三山斋。每据义刚录为正。然窃有疑焉。而未敢遽从也。三山斋以此段为正论。见本集二册四之卌一板。三册五之六十板。五册十之廿六七板。

诚以心言。本也。道以理言。用也。有执以做心为理本之左契。而诸公未有以明核之者。愚试问彼云。诚是心之自造耶。抑原有实理。而心体之而为诚欤。如曰心之自造而不必本于性。则彼释氏之本心而为心造法性者。的是吾学之宗祖。而圣人之本天而为心原于性者。却为支离之别传矣。此于心。安乎否乎。安则汝为之。不安则命之矣。大抵论心之本源。则必先有所以成之理。而心能自成矣。论心之妙用。则又必因所当行之理。而心能自道矣。今不察本源妙用之分。而瞥看心本理用之文。遂执之以为学问宗旨。性理定论。则吾恐其用心太麤而察理太疏矣。

此节文义。余于丁未九月二十五日。因明日将行祢祀而思之。必先有祭先之实理而后。有祭祀之实心。及乎行礼之时。实心为本。而礼之节文为用也。如是辨析。则文义分晓矣。

以心为本。不复以理为本。则所谓诚者。是心所自造。非本于理。有是理乎。且以戒惧言之。章句既先言当行之理皆性之德。故下文方言君子之心常存敬畏。不然。所谓敬畏者。不免凭虚凿空。无所准的。何以有存天理一段事乎。今论学。不就实处体究。但求己见得伸。终何所益。曾见柳稺程言。释氏本于心而止。吾儒又必本于理。此言甚是。今其后学。不守此等精微之论。只据平日未定之说。以为本子。可慨也已。

至诚之心。学者之所以自成其己也。而其成己之道。又学者之所当自行也。据此心运用处言。故曰心为本而理为用也。若就此心根柢上说。则道不可离。却为本。戒慎恐惧。却为用。单言戒惧。则戒惧之心为本。所存之理又为用达者颠倒说皆通。不然则依顺说。竟亦局杀了。尤翁尝言太极为阴阳之主。而反为阴阳之所运用。正是发明此理也。昔年柳稺程于尤翁说下句。致疑。愚谓君父固臣子之本。而君父之命。反为臣子之所运用。此无可疑。只被佗并妙用属太极。故信不及。惜其资质好。而见处不精明也。

诚以心言。而看者错会所以自成。辄谓此当以理言。非也。如言诚心者。子之所以自成其身。岂可以所以字而叫心做理乎。陶庵曰。至诚尽性。诚也。至诚如神。明也。此圣人自诚明之验也。其次致曲。明也。诚者自成。诚也。此贤人自明诚之序也。虽天道人道问见错出。而其序次井井可见。答南宫道由此论甚当。小注云峯谓诚字即是性。三山斋以此说为非。

诚是实然之心。人所藉以成己成物者。大槩与至诚之尽性。至德之凝道。文势相类。若直指诚为性理。云峯及邓氏说如此。下文何以言诚非成己而已。所以成物耶。章句亦何以言诚以心言。及人之心能无不实。乃为有以自成耶。但天道人道。原从费隐说。人之诚。虽以心言。然道实乘载于其上。故朱子于诚字。往往以为理。此与指鸢鱼之飞跃。鬼神之发见为理一般。知此则可无多少争辨。

诚者自成。诚字章句。既明言以心言。或问。又取程子至诚事亲之说。则朱子不以理看。明矣。诚者物之终始。此诚字。章句专以理言。或问。却兼天地之理,圣人之心言。下文不诚,诚之,诚者三诚字。皆以心言。然天道人道。原从费隐说来。则凡人心之诚。无不可以理言者。此以鸢鱼飞跃,鬼神洋洋,天地,建诸天地而不悖。天人,知天知人。上天之载无声无臭之类亦谓之理。同一意致。如此看无病否。

皆实理之所为为字。不善看则有理能作为之嫌。柳稺程尝谓此如言实理의된배라。余始疑文理似不如此。后以朱子言大意若曰实理为物之终始云者。观之。柳说亦未可非之。或问说似不然。当参考而定之。

所得之理既尽。理如何有尽。理有尽。故物有尽。若理无尽。则物何从而有尽乎。陶靖节和戴主簿诗云。既来孰不去。人理固有终。此可以相说而解也。

二十七章

编辑

德性。以章句与尊德性斋铭观之。的是仁义之正理。尊。以章句与铭语观之。的是心之钦承。德性以本体言。尊以工夫言。近时议论有两种。一则尊心降性。一则心性俱尊。尊心降性。则上下易位。不可言矣。心性俱尊。则上下敌体。亦不可行矣。云峯以未发之中。即德性。戒慎恐惧。即恭敬奉持之意。此为得朱子之旨矣。

后世圣贤中正之道。不行不明。遂以矫激轻锐为道。是固过矣。若其以流徇淟涊为策者。乃引明哲保身以自文。是又作伪之尤者。叶水心言。既明且哲。以保其身。言照物之远。不在危地也。然而必也死生祸福。不入其心。自班固以明哲少史迁而后。世相传为自安之术。殆于诬德矣。止此此与朱子说互相发。学者宜细察也。今人未问是非。只要便利。行险徼幸。不惮为之。是岂君子明哲之谓乎。

二十八章

编辑

贱而好自专。口诀。官本用이오。然朱子。见下虽有其位节小注。陆三鱼皆以自用自专反古。作三平说。而子思引之。却侧在自专上。故紧接非天子云云。陆氏。亦有此语。然则恐当依栗解作ᄒᆞ며为是。

愚与贱与生。今朱子小注。栗谷谚解。俱作三平说。恐当从之。若许氏及官本谚解。以愚贱作对生今。反古作结。且听上之所为。必获罪于上二语。皆认愚亦作在下看。误矣。又按自用自专。不必皆以古之道。或由己立见而欲行之者。亦自用与自专也。

二十九章

编辑

王天下。不是说王天下之道。乃王天下之君子也。有三重。非谓有此三事。乃谓君子小心体人而有之。故章句言惟天子得以行之。今谚解所释。似只泛作王道有此三事者然。恐当厘正。

今天下争雄。而又无念及三重之人。则国自异政。家自殊俗。而人多陷于刑辟也。

无征不尊。则自不足以取信于人。非谓人不之信也。官解栗解。皆云信티아니ᄒᆞ고。恐误。

三十章

编辑

东莱言。三王四事。皆于平常处看。惟孟子识圣人故敢指日用平常处言之。扬子不识圣人。乃曰聪明渊懿。冠乎群伦。把大言语来包罗。此语极有补于后人好高喜大之病。学者宜深味之。但全氏祖望。谓此乃水心讥中庸祖述宪章一条所本。今未见水心本语。不敢臆断。然孟子论圣人。固有指平常处。若乃言过化存神。上下与天地同流。则所指又自不同。孔子亦有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之语。与不为酒困何有于我。悬别。中庸盛称仲尼。何可讥。

三十二章

编辑

立大本。章句。以所性之全体。释大本。以无人欲以杂之。而千变万化。皆由此出。释立字。则大本。与首章大本单言未发之性者。不同。语类云。大本中也。大经庸也。止此中庸之中。兼中和言。而或问却言。经纶为致和。立本为致中。此恐与章句语类。不同。无乃当以章句为正。而或问则以馀意看耶。

圣人之德。即三达德也。极诚无妄。即所谓行之者一也。于人伦各尽其当然之实。则能尽五达道也。南塘集以三达德为性。则言圣人之性极诚无妄。亦得否。

亦其极诚无妄者口诀。初用을。盖以此句。属于天地之化育。更思之。陈北溪以极诚无妄。属于圣人之德。又二十六章首节。饶双峯谓天地只是诚。无至不至。然则极诚无妄者口诀。用이辞方是。

天德。以圣人至诚之心浑合于理而为言。非直指理体。此以程子言有天德便可语王道。观之可见。章句云。唯圣人能知圣人。意尤分晓。

下文不显之德。即此天德。

至诚。是能为至圣之德底。观能尽其性,能经纶大经,能立大本,能知化育。则可见其非直指实理。只是指心之极乎实理者。言也。语类有指此诚为实然之理处。若不活看。恐成理有作用之病。

三十三章

编辑

内省不疚口诀。据陈注及备旨味根诸说。当用이라ᄉᆞ。

予怀明德。此指圣人所成之德言。与明明德之指众人所得之德言者不同。

无声无臭。只是形容圣德不显之妙。非直指理体而言也。然或问以天命之性。实理之原当之。此等处。宜潜心玩绎以通之。不可执言而迷指也。

鸢鱼之飞跃。鬼神之为德。圣人之至诚。上天之载无声无臭。此类皆是有运用底。特指那气上所载者。以为理尔。

无声无臭。如言仲尼无迹。该本末贯寂感而言者。饶氏指为未发之中。恐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