訥齋集 (梁誠之)/卷三

卷二 訥齋集
卷三
作者:梁誠之
1791年
卷四

奏議

编辑

軍政十策嚴軍法。恤軍戶。審軍情。實軍額。簡軍令。定軍制。整軍器。備軍門。護軍丁。閱軍士。○甲申七月二十四日。以同知中樞院事上。

编辑

臣竊觀東國歷代之事。隨唐大敗於高句麗。沙寇亦敗於前朝。姜邯贊之御契丹。丹兵三十萬。匹馬無還。尹瓘之逐女眞。拓地千里。創築九城。載之於史。昭然可考。方今聖上御極。相臣運籌。習陳。觀射。講武。諭將。無一日不修武備。兵要,兵書,兵法,兵政。無一人不知兵事。以萬里之大國。制蕞爾之小醜。邊將行師。不甚如意。臣常憤激。詳考古今用兵之道。敢以嚴軍法。恤軍戶。審軍情。實軍額。簡軍令五事爲先。而以定軍制。整軍器。備軍門。護軍丁。閱軍士爲次。仰塵睿覽。伏惟垂察。

一。嚴軍法。盖生者。所同欲也。死者。所同惡也。若進則死。退則生。則孰肯進而死。孰不肯退而生哉。但退則必死而辱。進則或生。而雖死亦榮。然後可以得人之死力。而致人於不死之地矣。昔有先斬數百人以立威者。又有欲以甥立威者。非不愛數百人也。若不殺之。則十萬之衆死矣。非不愛甥也。不如是則國家之事敗矣。劉裕之拒魏師。斷矟數尺。以槌槌之。輒洞貫三四人。韓世忠之禦金人。令軍士以長斧。上揕人胷。下斫馬足。此卽使之進一步則進。退一步則退。進退一聽於將。至死爲心者也。近日。富寧之不救主將。義州之援兵不進。林得楨之師夜驚。迎護送之軍自潰。豈不以進則死。退則生爲心哉。然進則或生。退則死者反爲多矣。爲今之計。須大變此風。然後可以長吾士卒之氣。而敵人之氣漸以奪而可以言戰矣。今後。戰而退者。不救主將者。並依軍法施行。則可以威及於隣敵。而邊方不至於多事矣。

一。恤軍戶。盖內地之民。不識邊警。文班子弟。焉知軍務。所謂邊民與武士。平時則被堅執銳。勤勞宿衛。有急則親冒鋒刃。以身殉國。萬一有見危授命者。其爲哀愍。可勝言哉。臣聞新羅之俗。戰酣則一人突入敵陳斬殺之。以增士氣。以此取勝。此無他。羅人之待戰亡之家。追贈極品。父母妻子。廩養終身。近日死事之人。雖非盡善。別無特恤之典。其例賜賻米。亦且請囑於人。間關以受。如此。何以長士卒冒白刃之心哉。乞特留宸念。厚恤其家。賜爵蔭子。極其哀榮。

一。審軍情。臣平日觀三國史記。東人與漢人戰。則十戰而七勝。與倭人戰。則十戰而三勝。與野人戰。則十戰而五勝。野人有孤矢之利。而亦我國之長技也。近日兩界邊將。戰多失利。此非彼強而然也。亦非彼大而然也。三軍之事。以氣爲主。始戰會寧之日。戰士不力。以致未能大捷。自是。士氣日弛。彼氣日張。馴致甲山義州之戰。是可恨已。欲救此弊。莫若嚴軍法也。須方戰之時。嚴軍法。以得士卒之死力。旣戰之後。恤死事之臣。以收後日士卒之死心。可也。

一。實軍額。盖兵貴乎精。不在乎多。今國家戶口之多。倍於前昔。然分定軍額之時。奸吏以壯者爲奉足。弱者爲戶首。以實者爲病。病者爲實。無馬者爲騎。有馬者爲步。假如一戶。以他人爲奉足。而子枝爲他人奉足。或以東村人爲西村人奉足。西村人爲東村人奉足。如此弄文。諸道皆然。戶數雖倍於古。而精強似未及焉。大抵人情。富實則氣爲之成。可以敎之勇敢。可以使之死生。貧弱之卒。威之益弱。賞之無益矣。然欲救此弊。變弱爲強。其策不過如尹鐸損其戶數。周世宗大簡諸軍而已。故弱兵十萬。合爲五萬。則可以用。而仍舊十萬。則不可用也。今後有奴婢人士外。十五以上六十以下。以三丁爲一戶。騎兵如甲士,別侍衛。三戶爲一兵。正兵鎭軍。二戶爲一兵。步兵如船軍。亦以二戶爲一兵。其他煙戶雜色。以一戶爲一兵。不以弱者爲丁。不以子枝分屬。隣保勿分。疾病勿計。雖軍數似减。而皆精兵也。戶籍旣無漏丁。有事之時。則皆可抄爲兵也。迭爲休息也。可以補有故也。又掌其輜重也。以之守山城。以之爲屯田。無所不可。其厚兵之利。爲如何哉。臣常欲無一丁以國民而漏籍。無一兵以單丁而立役。以此意也。大抵軍行。以騎兵爲重。而今騎兵馬多駑弱。萬一有疆域之事。則雖數三日之間。連仆於道。似不能全軍赴敵矣。與其率疲困之騎而爲敵人所乘。孰若選壯士爲步卒。出入原隰。動輒有功之爲愈也。然今若中外騎步。皆試其才。仍定其額。反覆考閱。有才力者爲戶首。有貲產者爲奉足。損之又損。使其壯弱相濟。貧富相資。如是則可使以精兵騎健馬。以一當百。所向無前。平時則精兵十萬。以之威敵國。有事則百萬之衆。皆可隨時而辦矣。

一。簡軍令。减五衛結陳。目不能盡視。故設旗麾以指揮之。萬人成列。耳不能盡聽。故設錚皷以進退之。然東方之俗。視聽不全。聽令不一。習陳之日。大將求衛將。衛將求部將。部將遍到統將旅隊之間而面命之。置之左。復移於右。置之前。復出於後。再三說之。猶未能一。乞今後以大將旗皷。藏之御所。及習陳之日。幷將牌授之。於是。大將受之。以至廵廳之南。乃建旗皷。衛將受旗於鎭撫所而求大將。部將受旗於兵曹而求衛將。於是。大將偃旗皷先行。衛部將亦次次而行。至門外。復建旗皷。結陳以行。於是五衛之士耳目皆屬於旗皷。雖懸哨家鴿。勿視也。雖風聲鶴唳。勿聽也。使之履薄冰渡滹沱河。亦渡也。使之雪夜入蔡州。亦入也。古人云。十年生聚。十年敎閱。今敎閱已十年矣。若犯軍令者。大將罪衛將。衛將罪部將。部將罪統將。一依兵政施行。無或寬貸。然後可以變舊習而行軍兵矣。然行軍赴敵。須使將卒知心。士之勇怯。將無不知。將之號令。士無不知。然後于以簡精銳。于以布腹心。于以示恩威。于以行賞罰也。于以與之蹈水火而一死生也。今爲將者或臨時而行。至于境上。以某州軍付某將。以某州統某軍。眞所謂非素拊循士大夫也。豈非方今之所當講究者乎。

一。定軍制。盖兵衛之事。須彼此相資。或以相制。然後爲可。今內禁衛與兼司僕。大槩相同。可以相維。乞今兼司僕。定爲五十人。又內禁衛三百人內。擇五十人。使兼軍器。仍監軍器之事。以之量率本監丘史。內禁衛於前所入直。兼軍器於紫門監入直。兼司僕於慶會樓近處入直。以之兼軍器。則直大內東南隅之外。兼司僕則直大內西北隅之內。內禁衛則直大內之南。又居兩軍之中間東西相關內外相備。緩急可倚。實萬世之慮也。且本朝軍士。親兵曰內禁衛,兼司僕。衛兵曰甲士,別侍衛。勳衛曰忠義,忠贊衛。宿衛曰奉忠,拱宸衛。番上騎兵曰正兵,平虜衛。步軍曰破敵衛。工役軍曰防牌。使令軍曰攝六十。控鶴軍曰近仗。奴軍曰壯勇隊。軍器監曰別軍。義禁府曰都府。外鎭守軍曰鎭軍,船軍,守城軍,煙戶雜色軍。此內外騎步之額也。大抵立法雖不能傳之萬世。須期持守於十年。今軍士定額與分番番上朔數。一年屢更。莫適所從。似爲不可。且邊鎭防戍。土兵爲大。今兩界甲士四千二百四十六。分十一番。乞加定七百五十四爲五千。分十番。其祿科。以步兵月俸移給之。且正兵全用騎士。而步正兵移屬船軍,京正兵。則他餘軍士。別無京外之稱。所謂京正兵者。亦罷之。分屬于甲士防牌。且奉忠衛二十九統。亦依拱宸衛數。加一統爲三十統。且別軍分七番。未滿百數。乞每番定一百。分爲八番。至於騎,船,鎭軍,守城軍。亦皆定額。以整軍旅。且臣聞天寶之末。市井子弟。竄名兵伍。雇人代立。臨危授兵。兵皆白徒。宋之刺面。良以此也。今防牌六十。率多代立。以祿俸授之。甚爲未便。乞今後同居子壻父兄子弟甥姪奉足人外。代其役者。代人役者。與知情官吏。但以軍法施行。

一。整軍器。臣到燕京。一人云。貴國多殺野人。誠爲快事。貴國有片箭之利。野人何敢與貴國敵乎。一人云。小箭。中國亦用之。如此言者非一。片箭。固本國之長技。不可不用意講習也。乞南道三浦。北方沿邊州鎭外。片箭之射。益加肄習。以利軍陳。火砲之制。自新羅而始。至高麗而備。及本朝而盡善。可謂軍國之利器也。庚寅鎭浦之戰。癸丑北伐之時。大得其用。奈何近年。未有以火砲制敵兵者。誠可恨也。乞今特遣監鍊官。常加敎習。以威敵人。且攻守之具。不可臨時爲之。東方。號善守城。隋,唐擧天下之力而攻之。不能克也。前朝顯宗以二十四般兵器。置之邊城。至蒙兵之來。備禦稍有可觀。而守城之具。世無所傳。攻城之事。又全無聞。臣於前日春秋館。幸得聖製攻守圖以進。此誠軍國重寶也。乞命一二臣僚。全委講究。其不可曉者。入中原不煩訪問。臣於奉使之時。又問弩矢之制於人。答云。弩矢今不興用。但置煙臺之上。或用以捉虎。仍略言張設之法。今後攻守機械。使入朝之人。留心聞見。以備萬世。且野人每伏騎兵。方戰。大呼衝突。於是。陳爲之動。臣觀吳璘疊陳法。每戰以長槍居前。我太祖征倭之時。亦以長槍結陳。乞今置陳以彭排居前。次長槍。次銃筒。使賊騎不得馳突。

一。備軍門。盖狄踰嶺以北三百里間。高山大川。土地沃饒。議者雖或以爲言。未可輕棄者也。然欲守之。則勢甚孤單。賊兵一邊直衝滿浦。縻縶於此。一邊自竹田峴而入。或自虛空橋而入。徑圍江界。則大嶺迤北。烽火不屬。聲援且絶。甚危道也。須於立石等處。特設一鎭。堅築城子。以宿土兵。然後可以通大嶺之路。而江界不至於岌岌矣。臣觀義州。國之西門。接待華人初面之地也。而城跨山脊。民家官舍。如指諸掌。至爲未便。乞於鴨江東岸。高築長堤。遍植柳樹。以遮城基。以壯形勢。

一。護軍丁。臣竊惟平安道。境連遼瀋。撫綏之方。不可不慮。前朝之時。歲一廵狩。仍賜祖稅賜爵設。以施恩威。每科會試。例取本道鄕試一人。固有意也。今沿邊防戍之勞。不必更論。赴京,使臣。前後相望。例賜乾糧外。路上私贈。或至數十石。食物倍之。此非神運鬼輸。皆迎護送軍。騎載持馬。受之如此。一人一年。或再三行。夏雨冬雪。頭畜斃盡。宰馬之骨。連棄於路。或有僧人代父兄而行者。以之破產。以之逃入遼蓋者。不知幾千萬人。臣見遼東誌。東寧衛所屬高麗人。洪武年間。三萬餘人。及永樂時。漫散軍亦四萬餘人。今遼東戶口。東寧衛居十之三。而自遼陽東至開州。南至海,蓋諸州。聚落相屬。此誠國家岌岌軫慮者也。乞今後正朝,聖節等使外。謝恩,奏聞諸使。可停者停之。不得已者。順帶而行。至於進鷹。不別差人。亦就付正朝,謝恩等使。其乾糧例賜外。痛禁路上私贈。又蔘布笠帽扇子乾魚外。他物一禁。以蘇一方民力。且每年迎護送騎載持。千秋聖節。全羅,忠淸道平虜衛正兵。取自募爲之。正朝之行。慶尙道爲之。無時謝賀,奏聞等使。迎護送則本道爲之。騎載持則黃海道爲之。於是。下三道之人一行。授散官職一資。平安,黃海道再行者。亦授一資。且平安道軍士有才力而無騎馬者。以本道牧塲馬抄給之。且謹勤戍守。而寒無衣者。依前朝征袍都監例。以下三道監司營所儲布帛量給之。且全除本道可除貢物。專以征戍之事責之。而其三度戍禦無愆違者。例授散官之職。以慰一方之心。以休一方之力。且臣於乙亥年間。出使平安道。見江界府粮儲甚少。問之。州官答云。州人每載米糓。踰嶺至安州三縣等處。換塩以食。若以安州等官。國庫塩載船。置水上寧邊地面。使江界人受塩於此。而納穀於官。則自然農牛戰馬不至疲弊。而粮儲足矣。臣其時獻策。事竟不行。臣又於庚辰年。奉使入朝。道經安州。問塩之有無。答云。官塩數百石。處處陳積。以此推之。他郡皆然。臣又念方今西事未已。非徒江界蓄積所當講究。江邊軍士贏粮之弊。皆須措置。東路則於所陳寧邊水上置塩倉。使江界,渭原,理山之人。納穀本官而受塩於此。西路則於靑山山城置倉。使昌城,碧潼,朔州之人。納穀本官而受塩於此。以所得米穀。儲之州倉。南道戍卒。例給半粮。以救流亡之弊。以固防禦之事。

一。閱軍士。盖京中習陳。一月兩行。誠爲良法。但外方小縣之兵。或不滿十數。不能成軍。而名爲習陳。每月再徵。徒爲胥吏侵漁之資。乞今後每歲春秋兩仲。各聚主鎭。留三日習陳。及至十月。分遣儒臣。就閱于主鎭。以行賞罰。且遠道軍士。每年大閱。不無往來之弊。又諸道甲士。一時俱集都下。亦非京外萬世之長慮也。乞今後兩界稱前衛。京畿,江原,黃海道稱中衛。慶尙道稱左衛。忠淸道稱右衛。全羅道稱後衛。而兩界及慶尙下道外。近道京畿,江原,黃海道。除番上。每年秋等來閱。遠道忠淸,全羅,慶尙上道。每三年秋節來閱。廵幸時則親閱其處。且外方習陳。數萬軍具衣甲而行。實非遠圖。甲胄則監司行部時。親點監封。次度行時。開庫以給。如是則無借點之弊。但弓劍馬匹。每當習陳。依式點考。守令將帥。亦皆論罰爲便。臣到遼東。觀敎閱。皷譟大呼。聲振原野。近日習陳。皷譟甚爲啾喞。乞令改之。以嚴軍聲。且陸戰則已矣。水戰之事。全不講究。亦甚不可。乞今作水戰陳法。及時頒之。每月兩度。萬戶習戰。春秋兩仲。處置使習戰。至十月。亦遣使習戰而無來閱之法。廵幸時則但臨海觀閱。幸甚。

勸農四事堤堰海澤防川塞浦。刷遊手。禁殺牛。備粮種。○乙酉六月初一日。以知中樞院事上。

编辑

臣竊惟人君之職。莫大於養民。養民之政。莫重於務農。然務農之本。在盡其地力而已。乞命諸道守令。率郡中品官勸農官等。親審境內堤堰海澤防川塞浦。舊基可修。新基可築處。具報觀察使。分遣大臣。一一更審。限三年。每於農隙。小則守令率勸農官。役境內之民。大則觀察使定差使員。役隣邑之民修築。其有能修築者。勸農官差授散官職。守令量加資級。其中不用心勸農官。身充水軍。守令。卽行罷黜。以至觀察使。亦行賞罰。如是則地力無不盡。而天灾亦不能爲之害矣。雖有堤堰。耕之者小。則與空地何以異哉。今京中遊手之徒甚多。乞大小朝官公私時役賤隷諸色工匠人外。無役閒人。盡行推刷。並勒還本。農時則使之緣南畒。睱日則習戰事。如是則人力無不盡。而地利亦無遺矣。雖有農夫。苟無牛具。則固不能以代耕矣。近年外方。牛畜屠殺倍古。京中市裏。一日買牛不下數十。皆用屠宰。如殺雞然。以邀厚利。自今限風俗歸正。姑依軍法施行。凡宰牛人。勿問盜殺買殺。不分首從。俱卽處絞。告者。以財產給賞。自願受職者。超三資。其容止窩主。家舍沒官。兩班則永不叙用。常人則全家入居。三切隣及知情賣牛。知情食肉者。各杖一百。京中管領。外方勸農。不檢擧告官者。亦杖一百。全家入居。如是然後。庶幾宰殺之風一變。而農牛不至於大减矣。雖有農牛。苟無粮種。則何以播百穀而耕且耘哉。近年義倉逋欠。所儲日减。加以守令不卽申聞發倉。播種失時。耕耘未力。農民失業。多因於此。乞今中外義倉。百戶之縣。儲千石。千戶之郡。儲萬石。其不足郡縣。多方布置。或使煙戶計口納租。此非國家斂於民而用於公也。不過爲愚民置之外府。而撙節以給之也。其守令不預先申聞。或遏而不給者。令民告觀察使。隨卽罷黜。不勝幸甚。臣聞有志者事竟成。今我殿下居代天之位。操馭下之權。旣每以養民之事。特留宸慮。雖挾山超海之功。猶足爲之。况裁成輔相。以佚道使民之事乎。但願殿下擇其人而用之。任其事者。亦體殿下盛意。盡心力而爲之而已。伏惟睿鑒垂察。

軍國便宜十事議廵將。遣宗親于六邑。置直隷。叙用兩界及濟州子弟。三丁爲保。承旨留本院啓公事。置倉豆毛浦。用女樂又用雜伎。代納徵價之法。論良人及公私賤口藏匿之罪。○乙酉十一月十五日。以大司憲上。

编辑

一。軍國之事。不可不深慮而遠圖之。以爲萬全計也。今行廵軍士。授一武將。乘昏點閱。實爲未便。乞今後廵將。以文武二員並差。義禁府上直郞官。親受兵曹文案。對廵將而點送之。以其軍目付廵將。廵將受軍目而以爲檢察。

一。臣聞唐玄宗之時。宗室不出閤。宋有大宗正寺。南宋有西南二外宗正。以處宗室。今或倣此意。慶州,全州,平壤,永興,開城府影殿,咸興本宮。各遣秩卑屬踈宗室二人。三年一遆。以奉香火。並官給十戶以贍之。是亦維城之義。磐石之宗也。

一。臣觀大明官制。南直隷鎭江等十四府十五州。北直隷順天等八府十八州。俱不隷布政司。此高皇帝深慮也。本朝八道。慶尙道安東,晉州。全羅道南原,光州。忠淸道公州,洪州。京畿,坡州,水原,江原道春川,襄陽。黃海道延安,平山。咸吉道永興,北靑,慶源。平安道義州,定州,成川等郡。直隷漢城府。其文移等事。皆仍其舊。但褒貶殿最。令吏曹主之。

一。平安道,咸吉道。境連他國。防禦勤苦。其撫綏之方。不可不慮。平安道平壤子弟一人。用之東班。江邊六郡子弟。用之司僕。寧邊,安州,義州,麟山,龜城,定州,成川子弟。用之西班。咸吉道咸興子弟。用之東班。六鎭,三水,甲山子弟。用之司僕。鏡城,吉州,端川,北靑,水興子弟。用之西班。以之濟州子弟四人。旌義,大靜子弟各二。亦用西班。東班則三年。司僕及西班則一年而遆。以爲萬世之慮也。

一。臣觀歷代之制。民口三十萬。則戶一十萬。戶一十萬。則兵三四萬。例以三丁爲一戶。三戶養一兵。今以二丁爲一保。保卽戶也。以之供賦役。以之出軍丁。須每保富實。然後或分或合。無所不利。是故。以二丁爲一保。則保將單弱。雖率三保。無益也。以三丁爲一保。則保皆富實。只率二保。亦可也。乞以三丁爲一保。步兵之輕者與衙前工匠煙戶雜色。自爲一保。此三人爲一兵也。步兵之重者與騎兵之輕者。得率一保。此六人爲一兵也。騎兵之重者。方率二保。此九人爲一兵也。於是。有才而富者。以貧而無才者爲助丁。有才而貧者。以當而無才者爲助丁。如是則兵皆精騎。而有才者爲正軍矣。貧當俱得所。而民亦從而安矣。

一。承旨六人。分掌出納。其爲任至,重。今或因常參。或因觀射。六人盡入御前。其入啓之事。親禀上旨。至爲精密。但一日萬機。六曹諸司公事。欲因政院入啓。而未能者頗多。乞每常參觀射之日。承旨五人。入受睿旨。其一人留本院。受諸司公事。隨卽人啓。

一。軍資。不可不儲峙也。而亦不可蓄之於一處。須內外俱足。東西皆備。然後可也。乞於豆毛浦洞內。創設大倉。仍以上流漕運入貯。其下流漕運。亦至西江。移載小船達于漢江。如是則軍國之所需者。不在於一處。而緩急可以相濟矣。

一。一代之興。心有一代之制。禮樂因時損益。不可執一而爲之也。臣觀禮曹宴倭,野人之時。用男樂歌舞。衣冠不堪掛目。是不可使聞於隣國也。今中國宴蕃使。用雜技。本朝之宴大明使。亦用女樂。乞自今宴東北使。除舞童。改用女樂。其宴西朝使。則又擇本國雜技之可觀者。兼用之。

一。立法非難。法立而令行禁止。澤及於民爲難。近日特禁私行。犯之者議重典。臣聞此法之立。有治裝而停行者。有於座亡命者。有賓旅斂迹於村落者。有守令散遣其家累者。今日以後。生民之害。十去其三。守令之弊。十去其五。豈不大有益於國家哉。此無他。法不可不重。法重則難犯故也。然生民之害。守令之弊。猶有未盡去者。近年徵代納之價者。或陵轢守令。或恣行賂誘。侵漁百姓。無所不至。乞今後貢物之民。不能自納者。從其願。轉報戶曹。令富商納稅而代納。其代納文案。一件送監司。一件給納者。於是。守令一依大典。斂之於民。而納者持文憑。入受州倉。如是則不得侵擾生民。不得唐突守令。而守令之弊。十去其七。生民之害。十去其五矣。

一。立法非難。法立而發姦摘伏。利歸於國爲難。近日壓良爲賤者。杖一百。全家入居。以犯人奴婢三口。給告人充賞。此法之立。中外震肅。皆稱良法。爲之者必自退。不爲者必自幸。法旣如是其快也。乞更加立法。自今良人漏一丁者。杖一百。全家入居。公私奴婢匿一口而現露者。勿論會赦。並杖一百。全家入居。良民盡出則軍額足。公賤出而官府足。私賤出而士大夫足。如是則不必刷齊民實塞。而邊郡足矣。

軍國便宜十事議防納之罪。議停職田。請禁告訐。請奏罷開州等處建衛。兩界監司兵使勿率眷赴任。通婚野人。兵皆試才。三丁爲保。咸興迤北宗親賜鄕。功臣賜平安道州郡食邑。○丙戌十一月初二日。以大司憲上。

编辑

臣竊惟天生烝民。立之司牧。衣食斯民。使不至於飢寒。設兵刑以禁其爲非。明禮義以勸其爲善。帝王之職。不過如斯而已。孔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又曰。旣庶旣富。又敎之。旣富則足食矣。旣庶則足兵矣。敎之信之。則厚風俗定名分之謂也。臣以三者。反復陳之。

一。民惟邦本。食爲民天。臣觀農民。火耕水耘。勤苦莫甚。而土地肥瘠之不同。天時水旱之不齊。終歲勤動。所得無幾。國家租稅。尙未能充。而富商大賈。托爲防納。取之萬端。其將何以仰事府育哉。近日問弊之使。犯法之吏。居其太半。其爲害可知也。其代納之物最爲民害者。曰紙芚。曰油蜜。曰白楮。曰正鐵。曰竹木。曰貢布。曰貢炭。曰燒木,吐木,不等方木。曰豹皮。曰船隻。以至靑草。生於處處。而民不肯自納。田稅。國家大貢。而間或有代納者。代納之害。至此極矣。今聖主在上。勵精圖治。而尙有如此之事。若因循不講。至于後日。一有聚斂之臣。則民窮於下。而上不之聞。其爲害可勝言哉。此養民重事。取民大節。宗社大計也。伏望殿下特留宸念。謀及大臣。快斷更張。先取貢案。一一講究。水陸所產。各就所有之郡定之。其不緊之物。爲之减省。某物官自備納。某物民自備納。其不得已不能備納者。以爲詳定。令諸邑量出布貨。輸之該司。令其司貿易以用。如紙芚,油蜜,白楮。民可自納。豹皮則官須備納。竹木則以海船運。貢布則以江船運。正鐵。黃海諸郡納之。船隻,炭燒木,吐木,不等方木。水上山郡爲之。草則以處處所有而納之。米則以民間所有不雜沙石者納之。於是。京中諸司留難。不時捧納者。官吏庫子。並加重典。守令之勒令代納者。朝官之私自代納者。各杖一百。身充水軍。永不叙用。興利人及色吏。比強盜律。置之大辟。籍沒財產。給賞告者。

一。科田。所以養士大夫者也。臣聞立法。將置職田。然朝士旣食其祿。又食職田。而致仕之臣與夫公卿大夫之子孫。將不食一結田。似乖所謂世祿之意也。我東方。土瘠民貧。士農各異。若不食祿食祖。則與齊民無異矣。與齊民無異。則國無世臣矣。此不可不慮者也。

一。人主臨公卿大夫。公卿大夫臨士庶人。上以臨下。下以承上。非名分素定。風俗已成。不可以禦其智而制其力也。今中外有司各総詞訟。而又設擊皷之法。以伸寃抑。遣問弊之使。以糾貪虐。可謂宣上德而達下情矣。但抽栍。多自已煩瑣之事。投匭。開後日誣搆之漸。以至麾旗於闕北。哭泣於宮側。亦違太平氣像。所謂風俗者。積之百年而乃成。毀之一朝而有餘。伏望殿下特慮後弊。其麾旗哭泣者。置之重典。以革陵上之風。以杜告訐之俗。臣竊惟國家大業。必始祖有大功於一國。列聖施大德於斯民。制法度而立紀綱。明敎化而一風俗。於是。臣僚盡心力而夾輔之。君上納謀謨而維持之。然後國家大業。可萬世永享矣。伏惟殿下特留聖慮。宗社幸甚。

一。中朝將建衛于開州等處。此國家門庭之患也。平安之民。非徒困於防戍。亦甚困於入朝迎送之行。太半流亡。入於東八站及海,蓋諸州。一則土兵盡耗。一則彼知我虛實。因以知我要害。非細故也。雖後日爲我之利。亦安知後日爲我之害。爲今之計,正朝,聖節外。謝賀,奏聞,進鷹等使。比前日减三分之一。合而遣之。或就付正朝,聖節等使。更减乾粮之數。益嚴貿易之禁。如是則迎送之弊。庶可息矣。又安州以北貢物。他道所無。貂鼠皮人蔘外。一切永除。其沒蕃還本人。超三資授職。限五年復戶。於是江邊,渭原之民。合于滿浦。移理山于立石。移碧潼于城干。各置一邑。以通江界之路。以昌城合于朔州,定寧。亦置僉使。只留土兵。不使南民入戍。如此則江界朔州,義州三鎭之勢壯。而理山,碧潼。本居山後。與閭延,茂昌一體。其在疆域之中如古也。狄人固不得以窺覘。亦不得以入侵矣。防戍之弊。豈不省哉。

一。昔曹魏以鍾會伐蜀。椽屬邵悌言於司馬昭曰。會無任。不若使他人行也。其後會反伏辜。果如悌言。平安道。地連他國。咸吉道。道路遼遠。事多有可慮者。考之前朝史。可知也。在今日則萬萬無此慮矣。爲後日計。不可不自今日而爲之也。今後。兩界監司,兵使。勿令率妻子赴任。至於咸興,安州以北。守令亦勿率眷以行。一以除斯民之弊。一以爲萬世之慮。

一。國家東南之敵。對馬島爲近。他日有不靜之事。則不必大擧遠征。不必入險爭利。但以輕舟數百。乘風直指其處。以火砲盡焚其舟楫。則舟不藏之於山。皆浮于海。不過數次。島中之倭。可使之餓而死也。至於野人。平安無事。則虜我民畜。興師入征。則騎山遠遁。禦之平之。得策甚難。漢唐之待此類。多通婚媾。前此野人之投化者。例給賤口之嫁良夫所生。非所以柔遠人一隣國之意也。我國雖禮樂文物。侔擬中國。而亦在東海之外。豈可以此而賤待北人乎。今後野人之投化者。以族屬強弱。分爲三等。一等於無門蔭士大夫家。二等於雜職士大夫家。三等於平民家通婚。其行城城底及三東良等處野人。或於附近土着軍戶。如此分等通婚。

一。大抵兵貴精。不貴多。我國人民。無慮一百萬戶。其中控弦二十萬。精兵一十萬。勇士三萬。如內禁衛,兼司僕。射帿試二百步。甲士,別侍衛。試一百五十步。破敵軍,隊卒,正兵,騎船軍。試一百步。以至雜色,騎步。並試百步。於是以試才者主戶。無才者爲挾戶。定其額數。易以美號。于以分幾番。于以定留朔。禁其代立。隨闕充補。使百世不易。此則無一兵不試才者也。

一。軍政。國家重事也。臣常欲無一丁以國民而漏籍。無一人以單丁而立戶。今軍籍以二丁爲一保。以四保爲一騎兵。然以三丁爲一保。則一人爲戶主治兵。一人爲率丁治農。一人爲餘丁轉移執事。一戶實矣。二丁爲一保。則一人爲戶主治兵。一人爲率丁治農。而無餘丁。戶不實矣。以四弱戶養一騎兵。不若以三富戶養一兵也。况有事則旣皆附籍。皆可抄而爲兵矣。平時則損其戶數。以養民力。不亦可乎。且作保。所以編戶口也。則不並計田地之數。而只計人丁之數。可也。且差役之時。欲其均也。則專計田地之數。而不並計人丁之數。亦可也。如煙戶,雜色,彭排,隊卒。一保自爲一兵。船軍,正兵。二保爲一兵。甲士,別侍衛。三保爲一兵。此非徒欲使兵家足也。民生日用。不可以雙丁爲一戶也。

一。咸吉道。本聖祖興運之地也。世宗朝。始建五鎭。以爲五大君賜鄕。五鎭之人。至今以爲美談。今後亦倣此意。咸興以北各郡。以堂上官以上宗親。分賜爲鄕。各置奴子一戶。以固根本之地。

一。平安道。西隣大明。而人皆入鎭。本無土姓。且近日勒令墾田。人多憚行。乞今親功臣及原從功臣二品以上。分賜食邑。如三公食邑平壤府一千戶。正一品安州牧七百戶。從一品成川府五百戶。正二品嘉山郡三百戶。從二品永柔縣一百戶。實不食租稅。但歲時通刺。仍各置奴子一戶。州中之事。同心布置。使內外相維。體統相制。至于子孫。亦襲其號。

諸書撰輯時。請並撰史記,兵書,地圖。丙戌十一月初四日。以大司憲上。

编辑

臣伏覩主上殿下廼於聽政之睱。留神文敎。以易學,詩文,韻書,字體,樂譜與夫天文,風水,醫藥,卜筮,農桑,畜牧等事。分命諸臣撰次以進。臣以庸劣。亦承嚴命。不勝感激。博考典籍。盡心編摩。然臣竊意史記。所以考前代之善惡。爲萬世之勸戒。最切治體。與性理之書。相爲體用者也。地理。所以載州郡沿革山河阨塞。蕭何以之先收圖籍。東坡以之指掌作圖。是誠大國之不可無者也。至於兵法。所以論征戰勝敗。尤當撮要以訓將士者也乞諸家兵法,史記,地圖。並令輯錄。以成一代之典。仍使殿講之日。或於淸讌之睱。以資治綱目,續編綱目,東國史略,高麗史等書進講。于以考前代成敗。于以論當今治道。不勝幸甚。

書籍十事兩朝實錄印出。三朝實錄小字印出。時政記。移三史庫。藏東國書籍。寫一件書冊。書冊板本。銃筒謄錄。請禁還紙。藏新印書冊。○丙戌十一月十七日。以大司憲上。

编辑

一。祖宗實錄。一國萬世之史也。太祖太宗恭靖王實錄。皆書四件。春秋館及外三史庫。各藏一件。世宗文宗兩朝實錄。只書一件。藏于春秋館。甚爲未備。然欲書之則事功難成。幸今新鑄小字。乞命典校署。印出三件。藏外三庫。

一。本國書冊。敬重如實錄。緊關如軍案。例以鐵錫鎭其背。或以綾段裝其衣。非徒誨盜。卒有緩急。不得以措其手。然又不可不曲爲之慮也。須一件重大。以備小盜之偸。須一件輕便。以備倉卒之變。今兩朝實錄。一件旣已重大書藏。今以小字印出三件。除鐵錫之餙。綾段之衣而藏之。則大小之變。無所不可。而事功亦以易成矣。且太祖太宗恭靖王實錄。亦一件小字印出藏之。

一。時政記。不可不急也。若歲月差久。則文籍散失。國家大典。諸臣擬議。泯沒無傳。誠爲可慮。乞自壬申年五月。至今丙戌年十一月。議政府,六曹,臺諫,承政院文書。聚于春秋館。以藝文祿官五人,兼官五人。二人爲一廳。各受三年而編摩之。仍令春秋館堂上考察。以爲日課。以成重事。

一。外三史庫。藏書之處也。皆寄置官舍。甚不嚴密。非徒火灾可慮。且有他日外寇之慮。乞遣官審視。擇人煙相隔處移之。或以全州史庫。移于南原之智異山。星州史庫。移于善山之金烏山。忠州史庫。移于淸風之月岳山。並依寺刹。仍給位田。又令近村民戶守之。是誠藏之名山之義也。

一。書籍之自中國來者。雖或散逸。猶復可求。惟本國文史。苟一失之。得之無由。乞東國所撰之書。一皆磨勘。其件數不足者。或印出。或傳寫。或購求。以成十件。弘文,春秋館及外三史庫。各藏二件。又春秋館及外三史庫文武樓內。不緊書冊。並皆刷出。分置藝文,成均館,典校署。以革混雜難考之弊。

一。弘文館,春秋館所藏如元史,宋史等一件書冊。一皆抄名。以入直忠義,忠贊衛及書房色,諸司吏典。就弘文,春秋兩館謄寫。或以本文分送于下三道。令界首官監掌傳寫。或於中外購求。以備三件藏之。

一。書冊板本。京中則典校署掌之。外方則別無所掌。旣不知某書可印。又不能檢擧而修補之。甚爲不可。乞令政院下書八道。如某郡某某書板凡幾張。又板之刓朽與否。一一開寫。仍以常楮各印。一件上送。其刓朽不用者外。使守令載之解由。以爲傳受。使典校署以爲考察。

一。銃筒謄錄。國家秘密文書也。春秋館有一件。文武樓有二十一件。自弘文館入內一件。軍器監有幾件。萬一姦細偸之。因以爲利。則東南之害。不可勝言。乞以諺字書寫。內外史庫。各藏三件。弘文館三件。稱臣堅封。承傳開閉。軍器監一件。提調監封。其漢字書寫者。並皆燒毀。以爲萬世之慮。

一。東國文籍。自檀君至本朝。歷歷可考。非他蕃國遼,金,西夏之比也。而近因還紙之利。紙匠男女或偸承政院日記。或偸寺社經文。於是嚴立法制。擬定徙邊。或行大辟。然猶未已。本國文史。公私文卷。將至無遺。至可慮也。然不立重法。終不能禁止也。乞限風俗歸正。其作還紙者。依棄毀制書律施行。其窩主。勿論會赦。勿問貴賤。杖一百。全家徙邊。以財產給告者。市裏買賣者。民家行用者。官府行用吏典。並杖一百。身充水軍。官員。亦杖一百。永不叙用。

一。今典校署印出書冊內。出於一時之事。不必傳久者外。例將十件。弘文館藏二件。春秋館,外三庫,典校署,文武樓,藝文,成均館。各藏一件。

請重殺牛之禁丁亥正月初四日。以大司憲上。

编辑

臣竊惟天生萬民。以食爲命。土養五糓。以牛代耕。故禮記稱無故不殺。律文論宰殺有罪。去年以來。外方農牛屠殺倍古。京中市裏。一日買牛不下數十。皆用屠宰。得利最厚。以成風俗。臣居南山之下。目擊南山松木之事。請以是反復比之。南山之松。自定都以後。培養七十餘年。無慮百萬餘株。初則街童巷婦竊負枯枝枯葉而㸑之。中則因造大倉。稱枯株而伐之。終則近山之人。無問貴賤。白晝成羣。駄載生株。或有造家者焉。非徒造家。車載燔瓦之聲。流聞國中。以此伐之幾盡。纔餘人家園中數千株而已。臣愚以謂南山松木。固不可無。亦或可無。中外牛畜。耕食所資。决不可無者也。夫太倉。納糓之器也。牛畜。生糓之具也。若無生糓之牛。則雖有納糓之倉。將安用哉。昔者。白丁禾尺宰之。今則京外良民皆宰之。昔者。多以爲筵宴之備而宰之。今則以市裏販賣而宰之。昔者。盜於人而宰之。今則買於市而宰之。白丁有數也而良民無數。筵宴有數也而販賣無窮。盜殺有數也而買殺無窮。以有數之牛。行無窮之殺於無窮之日。必如南山之松盡伐而後已矣。昔爲宰牛賊。今稱去骨匠。閭閻處處雜居。爲之大小隣里。專不爲怪。如有用肉之事。如取諸市。持價而往。求無不獲。臣聞衆心安定謂之俗。此風已成矣。非大施刑罰。無以止之。自今限風俗歸正。姑依軍法施行。凡宰牛人。勿問盜殺買殺。不分首從。俱卽處死。妻子全家徙邊。告者以財產給賞。自願受職者。超三資叙用。其容止窩主。家舍屬公。兩班則杖一百。永不叙用。庶人則杖一百。全家徙邊。三切隣及知情賣牛。知情食肉者。亦依上項施行。京中管領。外方勸農。知情不檢擧告官者。亦杖一百。全家徙邊。如是然後。庶幾宰牛之風一變。而農牛不至於絶種矣。方今聖主在上。賢臣在下。言路可謂通矣。而天日之下。都城之松。盡伐無餘。又農牛宰殺。將至於盡。臣每每痛憤。不忍含默。敢冒妄訐之誚。仰塵天聽。伏惟聖慈。恕其狂僭。民生幸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