讷斋集 (梁诚之)/卷三

卷二 讷斋集
卷三
作者:梁诚之
1791年
卷四

奏议

编辑

军政十策严军法。恤军户。审军情。实军额。简军令。定军制。整军器。备军门。护军丁。阅军士。○甲申七月二十四日。以同知中枢院事上。

编辑

臣窃观东国历代之事。随唐大败于高句丽。沙寇亦败于前朝。姜邯赞之御契丹。丹兵三十万。匹马无还。尹瓘之逐女真。拓地千里。创筑九城。载之于史。昭然可考。方今圣上御极。相臣运筹。习陈。观射。讲武。谕将。无一日不修武备。兵要,兵书,兵法,兵政。无一人不知兵事。以万里之大国。制蕞尔之小丑。边将行师。不甚如意。臣常愤激。详考古今用兵之道。敢以严军法。恤军户。审军情。实军额。简军令五事为先。而以定军制。整军器。备军门。护军丁。阅军士为次。仰尘睿览。伏惟垂察。

一。严军法。盖生者。所同欲也。死者。所同恶也。若进则死。退则生。则孰肯进而死。孰不肯退而生哉。但退则必死而辱。进则或生。而虽死亦荣。然后可以得人之死力。而致人于不死之地矣。昔有先斩数百人以立威者。又有欲以甥立威者。非不爱数百人也。若不杀之。则十万之众死矣。非不爱甥也。不如是则国家之事败矣。刘裕之拒魏师。断矟数尺。以槌槌之。辄洞贯三四人。韩世忠之御金人。令军士以长斧。上揕人胸。下斫马足。此即使之进一步则进。退一步则退。进退一听于将。至死为心者也。近日。富宁之不救主将。义州之援兵不进。林得桢之师夜惊。迎护送之军自溃。岂不以进则死。退则生为心哉。然进则或生。退则死者反为多矣。为今之计。须大变此风。然后可以长吾士卒之气。而敌人之气渐以夺而可以言战矣。今后。战而退者。不救主将者。并依军法施行。则可以威及于邻敌。而边方不至于多事矣。

一。恤军户。盖内地之民。不识边警。文班子弟。焉知军务。所谓边民与武士。平时则被坚执锐。勤劳宿卫。有急则亲冒锋刃。以身殉国。万一有见危授命者。其为哀愍。可胜言哉。臣闻新罗之俗。战酣则一人突入敌陈斩杀之。以增士气。以此取胜。此无他。罗人之待战亡之家。追赠极品。父母妻子。廪养终身。近日死事之人。虽非尽善。别无特恤之典。其例赐赙米。亦且请嘱于人。间关以受。如此。何以长士卒冒白刃之心哉。乞特留宸念。厚恤其家。赐爵荫子。极其哀荣。

一。审军情。臣平日观三国史记。东人与汉人战。则十战而七胜。与倭人战。则十战而三胜。与野人战。则十战而五胜。野人有孤矢之利。而亦我国之长技也。近日两界边将。战多失利。此非彼强而然也。亦非彼大而然也。三军之事。以气为主。始战会宁之日。战士不力。以致未能大捷。自是。士气日弛。彼气日张。驯致甲山义州之战。是可恨已。欲救此弊。莫若严军法也。须方战之时。严军法。以得士卒之死力。既战之后。恤死事之臣。以收后日士卒之死心。可也。

一。实军额。盖兵贵乎精。不在乎多。今国家户口之多。倍于前昔。然分定军额之时。奸吏以壮者为奉足。弱者为户首。以实者为病。病者为实。无马者为骑。有马者为步。假如一户。以他人为奉足。而子枝为他人奉足。或以东村人为西村人奉足。西村人为东村人奉足。如此弄文。诸道皆然。户数虽倍于古。而精强似未及焉。大抵人情。富实则气为之成。可以教之勇敢。可以使之死生。贫弱之卒。威之益弱。赏之无益矣。然欲救此弊。变弱为强。其策不过如尹铎损其户数。周世宗大简诸军而已。故弱兵十万。合为五万。则可以用。而仍旧十万。则不可用也。今后有奴婢人士外。十五以上六十以下。以三丁为一户。骑兵如甲士,别侍卫。三户为一兵。正兵镇军。二户为一兵。步兵如船军。亦以二户为一兵。其他烟户杂色。以一户为一兵。不以弱者为丁。不以子枝分属。邻保勿分。疾病勿计。虽军数似减。而皆精兵也。户籍既无漏丁。有事之时。则皆可抄为兵也。迭为休息也。可以补有故也。又掌其辎重也。以之守山城。以之为屯田。无所不可。其厚兵之利。为如何哉。臣常欲无一丁以国民而漏籍。无一兵以单丁而立役。以此意也。大抵军行。以骑兵为重。而今骑兵马多驽弱。万一有疆域之事。则虽数三日之间。连仆于道。似不能全军赴敌矣。与其率疲困之骑而为敌人所乘。孰若选壮士为步卒。出入原隰。动辄有功之为愈也。然今若中外骑步。皆试其才。仍定其额。反复考阅。有才力者为户首。有赀产者为奉足。损之又损。使其壮弱相济。贫富相资。如是则可使以精兵骑健马。以一当百。所向无前。平时则精兵十万。以之威敌国。有事则百万之众。皆可随时而办矣。

一。简军令。减五卫结陈。目不能尽视。故设旗麾以指挥之。万人成列。耳不能尽听。故设铮鼓以进退之。然东方之俗。视听不全。听令不一。习陈之日。大将求卫将。卫将求部将。部将遍到统将旅队之间而面命之。置之左。复移于右。置之前。复出于后。再三说之。犹未能一。乞今后以大将旗鼓。藏之御所。及习陈之日。幷将牌授之。于是。大将受之。以至巡厅之南。乃建旗鼓。卫将受旗于镇抚所而求大将。部将受旗于兵曹而求卫将。于是。大将偃旗鼓先行。卫部将亦次次而行。至门外。复建旗鼓。结陈以行。于是五卫之士耳目皆属于旗鼓。虽悬哨家鸽。勿视也。虽风声鹤唳。勿听也。使之履薄冰渡滹沱河。亦渡也。使之雪夜入蔡州。亦入也。古人云。十年生聚。十年教阅。今教阅已十年矣。若犯军令者。大将罪卫将。卫将罪部将。部将罪统将。一依兵政施行。无或宽贷。然后可以变旧习而行军兵矣。然行军赴敌。须使将卒知心。士之勇怯。将无不知。将之号令。士无不知。然后于以简精锐。于以布腹心。于以示恩威。于以行赏罚也。于以与之蹈水火而一死生也。今为将者或临时而行。至于境上。以某州军付某将。以某州统某军。真所谓非素拊循士大夫也。岂非方今之所当讲究者乎。

一。定军制。盖兵卫之事。须彼此相资。或以相制。然后为可。今内禁卫与兼司仆。大槩相同。可以相维。乞今兼司仆。定为五十人。又内禁卫三百人内。择五十人。使兼军器。仍监军器之事。以之量率本监丘史。内禁卫于前所入直。兼军器于紫门监入直。兼司仆于庆会楼近处入直。以之兼军器。则直大内东南隅之外。兼司仆则直大内西北隅之内。内禁卫则直大内之南。又居两军之中间东西相关内外相备。缓急可倚。实万世之虑也。且本朝军士。亲兵曰内禁卫,兼司仆。卫兵曰甲士,别侍卫。勋卫曰忠义,忠赞卫。宿卫曰奉忠,拱宸卫。番上骑兵曰正兵,平虏卫。步军曰破敌卫。工役军曰防牌。使令军曰摄六十。控鹤军曰近仗。奴军曰壮勇队。军器监曰别军。义禁府曰都府。外镇守军曰镇军,船军,守城军,烟户杂色军。此内外骑步之额也。大抵立法虽不能传之万世。须期持守于十年。今军士定额与分番番上朔数。一年屡更。莫适所从。似为不可。且边镇防戍。土兵为大。今两界甲士四千二百四十六。分十一番。乞加定七百五十四为五千。分十番。其禄科。以步兵月俸移给之。且正兵全用骑士。而步正兵移属船军,京正兵。则他馀军士。别无京外之称。所谓京正兵者。亦罢之。分属于甲士防牌。且奉忠卫二十九统。亦依拱宸卫数。加一统为三十统。且别军分七番。未满百数。乞每番定一百。分为八番。至于骑,船,镇军,守城军。亦皆定额。以整军旅。且臣闻天宝之末。市井子弟。窜名兵伍。雇人代立。临危授兵。兵皆白徒。宋之刺面。良以此也。今防牌六十。率多代立。以禄俸授之。甚为未便。乞今后同居子婿父兄子弟甥侄奉足人外。代其役者。代人役者。与知情官吏。但以军法施行。

一。整军器。臣到燕京。一人云。贵国多杀野人。诚为快事。贵国有片箭之利。野人何敢与贵国敌乎。一人云。小箭。中国亦用之。如此言者非一。片箭。固本国之长技。不可不用意讲习也。乞南道三浦。北方沿边州镇外。片箭之射。益加肄习。以利军陈。火炮之制。自新罗而始。至高丽而备。及本朝而尽善。可谓军国之利器也。庚寅镇浦之战。癸丑北伐之时。大得其用。奈何近年。未有以火炮制敌兵者。诚可恨也。乞今特遣监炼官。常加教习。以威敌人。且攻守之具。不可临时为之。东方。号善守城。隋,唐举天下之力而攻之。不能克也。前朝显宗以二十四般兵器。置之边城。至蒙兵之来。备御稍有可观。而守城之具。世无所传。攻城之事。又全无闻。臣于前日春秋馆。幸得圣制攻守图以进。此诚军国重宝也。乞命一二臣僚。全委讲究。其不可晓者。入中原不烦访问。臣于奉使之时。又问弩矢之制于人。答云。弩矢今不兴用。但置烟台之上。或用以捉虎。仍略言张设之法。今后攻守机械。使入朝之人。留心闻见。以备万世。且野人每伏骑兵。方战。大呼冲突。于是。陈为之动。臣观吴璘叠陈法。每战以长枪居前。我太祖征倭之时。亦以长枪结陈。乞今置陈以彭排居前。次长枪。次铳筒。使贼骑不得驰突。

一。备军门。盖狄逾岭以北三百里间。高山大川。土地沃饶。议者虽或以为言。未可轻弃者也。然欲守之。则势甚孤单。贼兵一边直冲满浦。縻絷于此。一边自竹田岘而入。或自虚空桥而入。径围江界。则大岭迤北。烽火不属。声援且绝。甚危道也。须于立石等处。特设一镇。坚筑城子。以宿土兵。然后可以通大岭之路。而江界不至于岌岌矣。臣观义州。国之西门。接待华人初面之地也。而城跨山脊。民家官舍。如指诸掌。至为未便。乞于鸭江东岸。高筑长堤。遍植柳树。以遮城基。以壮形势。

一。护军丁。臣窃惟平安道。境连辽沈。抚绥之方。不可不虑。前朝之时。岁一巡狩。仍赐祖税赐爵设。以施恩威。每科会试。例取本道乡试一人。固有意也。今沿边防戍之劳。不必更论。赴京,使臣。前后相望。例赐干粮外。路上私赠。或至数十石。食物倍之。此非神运鬼输。皆迎护送军。骑载持马。受之如此。一人一年。或再三行。夏雨冬雪。头畜毙尽。宰马之骨。连弃于路。或有僧人代父兄而行者。以之破产。以之逃入辽盖者。不知几千万人。臣见辽东志。东宁卫所属高丽人。洪武年间。三万馀人。及永乐时。漫散军亦四万馀人。今辽东户口。东宁卫居十之三。而自辽阳东至开州。南至海,盖诸州。聚落相属。此诚国家岌岌轸虑者也。乞今后正朝,圣节等使外。谢恩,奏闻诸使。可停者停之。不得已者。顺带而行。至于进鹰。不别差人。亦就付正朝,谢恩等使。其干粮例赐外。痛禁路上私赠。又参布笠帽扇子干鱼外。他物一禁。以苏一方民力。且每年迎护送骑载持。千秋圣节。全罗,忠清道平虏卫正兵。取自募为之。正朝之行。庆尚道为之。无时谢贺,奏闻等使。迎护送则本道为之。骑载持则黄海道为之。于是。下三道之人一行。授散官职一资。平安,黄海道再行者。亦授一资。且平安道军士有才力而无骑马者。以本道牧场马抄给之。且谨勤戍守。而寒无衣者。依前朝征袍都监例。以下三道监司营所储布帛量给之。且全除本道可除贡物。专以征戍之事责之。而其三度戍御无愆违者。例授散官之职。以慰一方之心。以休一方之力。且臣于乙亥年间。出使平安道。见江界府粮储甚少。问之。州官答云。州人每载米糓。逾岭至安州三县等处。换塩以食。若以安州等官。国库塩载船。置水上宁边地面。使江界人受塩于此。而纳谷于官。则自然农牛战马不至疲弊。而粮储足矣。臣其时献策。事竟不行。臣又于庚辰年。奉使入朝。道经安州。问塩之有无。答云。官塩数百石。处处陈积。以此推之。他郡皆然。臣又念方今西事未已。非徒江界蓄积所当讲究。江边军士赢粮之弊。皆须措置。东路则于所陈宁边水上置塩仓。使江界,渭原,理山之人。纳谷本官而受塩于此。西路则于青山山城置仓。使昌城,碧潼,朔州之人。纳谷本官而受塩于此。以所得米谷。储之州仓。南道戍卒。例给半粮。以救流亡之弊。以固防御之事。

一。阅军士。盖京中习陈。一月两行。诚为良法。但外方小县之兵。或不满十数。不能成军。而名为习陈。每月再征。徒为胥吏侵渔之资。乞今后每岁春秋两仲。各聚主镇。留三日习陈。及至十月。分遣儒臣。就阅于主镇。以行赏罚。且远道军士。每年大阅。不无往来之弊。又诸道甲士。一时俱集都下。亦非京外万世之长虑也。乞今后两界称前卫。京畿,江原,黄海道称中卫。庆尚道称左卫。忠清道称右卫。全罗道称后卫。而两界及庆尚下道外。近道京畿,江原,黄海道。除番上。每年秋等来阅。远道忠清,全罗,庆尚上道。每三年秋节来阅。巡幸时则亲阅其处。且外方习陈。数万军具衣甲而行。实非远图。甲胄则监司行部时。亲点监封。次度行时。开库以给。如是则无借点之弊。但弓剑马匹。每当习陈。依式点考。守令将帅。亦皆论罚为便。臣到辽东。观教阅。鼓噪大呼。声振原野。近日习陈。鼓噪甚为啾喞。乞令改之。以严军声。且陆战则已矣。水战之事。全不讲究。亦甚不可。乞今作水战陈法。及时颁之。每月两度。万户习战。春秋两仲。处置使习战。至十月。亦遣使习战而无来阅之法。巡幸时则但临海观阅。幸甚。

劝农四事堤堰海泽防川塞浦。刷游手。禁杀牛。备粮种。○乙酉六月初一日。以知中枢院事上。

编辑

臣窃惟人君之职。莫大于养民。养民之政。莫重于务农。然务农之本。在尽其地力而已。乞命诸道守令。率郡中品官劝农官等。亲审境内堤堰海泽防川塞浦。旧基可修。新基可筑处。具报观察使。分遣大臣。一一更审。限三年。每于农隙。小则守令率劝农官。役境内之民。大则观察使定差使员。役邻邑之民修筑。其有能修筑者。劝农官差授散官职。守令量加资级。其中不用心劝农官。身充水军。守令。即行罢黜。以至观察使。亦行赏罚。如是则地力无不尽。而天灾亦不能为之害矣。虽有堤堰。耕之者小。则与空地何以异哉。今京中游手之徒甚多。乞大小朝官公私时役贱隶诸色工匠人外。无役闲人。尽行推刷。并勒还本。农时则使之缘南畒。睱日则习战事。如是则人力无不尽。而地利亦无遗矣。虽有农夫。苟无牛具。则固不能以代耕矣。近年外方。牛畜屠杀倍古。京中市里。一日买牛不下数十。皆用屠宰。如杀鸡然。以邀厚利。自今限风俗归正。姑依军法施行。凡宰牛人。勿问盗杀买杀。不分首从。俱即处绞。告者。以财产给赏。自愿受职者。超三资。其容止窝主。家舍没官。两班则永不叙用。常人则全家入居。三切邻及知情卖牛。知情食肉者。各杖一百。京中管领。外方劝农。不检举告官者。亦杖一百。全家入居。如是然后。庶几宰杀之风一变。而农牛不至于大减矣。虽有农牛。苟无粮种。则何以播百谷而耕且耘哉。近年义仓逋欠。所储日减。加以守令不即申闻发仓。播种失时。耕耘未力。农民失业。多因于此。乞今中外义仓。百户之县。储千石。千户之郡。储万石。其不足郡县。多方布置。或使烟户计口纳租。此非国家敛于民而用于公也。不过为愚民置之外府。而撙节以给之也。其守令不预先申闻。或遏而不给者。令民告观察使。随即罢黜。不胜幸甚。臣闻有志者事竟成。今我殿下居代天之位。操驭下之权。既每以养民之事。特留宸虑。虽挟山超海之功。犹足为之。况裁成辅相。以佚道使民之事乎。但愿殿下择其人而用之。任其事者。亦体殿下盛意。尽心力而为之而已。伏惟睿鉴垂察。

军国便宜十事议巡将。遣宗亲于六邑。置直隶。叙用两界及济州子弟。三丁为保。承旨留本院启公事。置仓豆毛浦。用女乐又用杂伎。代纳征价之法。论良人及公私贱口藏匿之罪。○乙酉十一月十五日。以大司宪上。

编辑

一。军国之事。不可不深虑而远图之。以为万全计也。今行巡军士。授一武将。乘昏点阅。实为未便。乞今后巡将。以文武二员并差。义禁府上直郞官。亲受兵曹文案。对巡将而点送之。以其军目付巡将。巡将受军目而以为检察。

一。臣闻唐玄宗之时。宗室不出阁。宋有大宗正寺。南宋有西南二外宗正。以处宗室。今或仿此意。庆州,全州,平壤,永兴,开城府影殿,咸兴本宫。各遣秩卑属踈宗室二人。三年一遆。以奉香火。并官给十户以赡之。是亦维城之义。磐石之宗也。

一。臣观大明官制。南直隶镇江等十四府十五州。北直隶顺天等八府十八州。俱不隶布政司。此高皇帝深虑也。本朝八道。庆尚道安东,晋州。全罗道南原,光州。忠清道公州,洪州。京畿,坡州,水原,江原道春川,襄阳。黄海道延安,平山。咸吉道永兴,北青,庆源。平安道义州,定州,成川等郡。直隶汉城府。其文移等事。皆仍其旧。但褒贬殿最。令吏曹主之。

一。平安道,咸吉道。境连他国。防御勤苦。其抚绥之方。不可不虑。平安道平壤子弟一人。用之东班。江边六郡子弟。用之司仆。宁边,安州,义州,麟山,龟城,定州,成川子弟。用之西班。咸吉道咸兴子弟。用之东班。六镇,三水,甲山子弟。用之司仆。镜城,吉州,端川,北青,水兴子弟。用之西班。以之济州子弟四人。旌义,大静子弟各二。亦用西班。东班则三年。司仆及西班则一年而遆。以为万世之虑也。

一。臣观历代之制。民口三十万。则户一十万。户一十万。则兵三四万。例以三丁为一户。三户养一兵。今以二丁为一保。保即户也。以之供赋役。以之出军丁。须每保富实。然后或分或合。无所不利。是故。以二丁为一保。则保将单弱。虽率三保。无益也。以三丁为一保。则保皆富实。只率二保。亦可也。乞以三丁为一保。步兵之轻者与衙前工匠烟户杂色。自为一保。此三人为一兵也。步兵之重者与骑兵之轻者。得率一保。此六人为一兵也。骑兵之重者。方率二保。此九人为一兵也。于是。有才而富者。以贫而无才者为助丁。有才而贫者。以当而无才者为助丁。如是则兵皆精骑。而有才者为正军矣。贫当俱得所。而民亦从而安矣。

一。承旨六人。分掌出纳。其为任至,重。今或因常参。或因观射。六人尽入御前。其入启之事。亲禀上旨。至为精密。但一日万机。六曹诸司公事。欲因政院入启。而未能者颇多。乞每常参观射之日。承旨五人。入受睿旨。其一人留本院。受诸司公事。随即人启。

一。军资。不可不储峙也。而亦不可蓄之于一处。须内外俱足。东西皆备。然后可也。乞于豆毛浦洞内。创设大仓。仍以上流漕运入贮。其下流漕运。亦至西江。移载小船达于汉江。如是则军国之所需者。不在于一处。而缓急可以相济矣。

一。一代之兴。心有一代之制。礼乐因时损益。不可执一而为之也。臣观礼曹宴倭,野人之时。用男乐歌舞。衣冠不堪挂目。是不可使闻于邻国也。今中国宴蕃使。用杂技。本朝之宴大明使。亦用女乐。乞自今宴东北使。除舞童。改用女乐。其宴西朝使。则又择本国杂技之可观者。兼用之。

一。立法非难。法立而令行禁止。泽及于民为难。近日特禁私行。犯之者议重典。臣闻此法之立。有治装而停行者。有于座亡命者。有宾旅敛迹于村落者。有守令散遣其家累者。今日以后。生民之害。十去其三。守令之弊。十去其五。岂不大有益于国家哉。此无他。法不可不重。法重则难犯故也。然生民之害。守令之弊。犹有未尽去者。近年征代纳之价者。或陵轹守令。或恣行赂诱。侵渔百姓。无所不至。乞今后贡物之民。不能自纳者。从其愿。转报户曹。令富商纳税而代纳。其代纳文案。一件送监司。一件给纳者。于是。守令一依大典。敛之于民。而纳者持文凭。入受州仓。如是则不得侵扰生民。不得唐突守令。而守令之弊。十去其七。生民之害。十去其五矣。

一。立法非难。法立而发奸摘伏。利归于国为难。近日压良为贱者。杖一百。全家入居。以犯人奴婢三口。给告人充赏。此法之立。中外震肃。皆称良法。为之者必自退。不为者必自幸。法既如是其快也。乞更加立法。自今良人漏一丁者。杖一百。全家入居。公私奴婢匿一口而现露者。勿论会赦。并杖一百。全家入居。良民尽出则军额足。公贱出而官府足。私贱出而士大夫足。如是则不必刷齐民实塞。而边郡足矣。

军国便宜十事议防纳之罪。议停职田。请禁告讦。请奏罢开州等处建卫。两界监司兵使勿率眷赴任。通婚野人。兵皆试才。三丁为保。咸兴迤北宗亲赐乡。功臣赐平安道州郡食邑。○丙戌十一月初二日。以大司宪上。

编辑

臣窃惟天生烝民。立之司牧。衣食斯民。使不至于饥寒。设兵刑以禁其为非。明礼义以劝其为善。帝王之职。不过如斯而已。孔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又曰。既庶既富。又教之。既富则足食矣。既庶则足兵矣。教之信之。则厚风俗定名分之谓也。臣以三者。反复陈之。

一。民惟邦本。食为民天。臣观农民。火耕水耘。勤苦莫甚。而土地肥瘠之不同。天时水旱之不齐。终岁勤动。所得无几。国家租税。尚未能充。而富商大贾。托为防纳。取之万端。其将何以仰事府育哉。近日问弊之使。犯法之吏。居其太半。其为害可知也。其代纳之物最为民害者。曰纸芚。曰油蜜。曰白楮。曰正铁。曰竹木。曰贡布。曰贡炭。曰烧木,吐木,不等方木。曰豹皮。曰船只。以至青草。生于处处。而民不肯自纳。田税。国家大贡。而间或有代纳者。代纳之害。至此极矣。今圣主在上。励精图治。而尚有如此之事。若因循不讲。至于后日。一有聚敛之臣。则民穷于下。而上不之闻。其为害可胜言哉。此养民重事。取民大节。宗社大计也。伏望殿下特留宸念。谋及大臣。快断更张。先取贡案。一一讲究。水陆所产。各就所有之郡定之。其不紧之物。为之减省。某物官自备纳。某物民自备纳。其不得已不能备纳者。以为详定。令诸邑量出布货。输之该司。令其司贸易以用。如纸芚,油蜜,白楮。民可自纳。豹皮则官须备纳。竹木则以海船运。贡布则以江船运。正铁。黄海诸郡纳之。船只,炭烧木,吐木,不等方木。水上山郡为之。草则以处处所有而纳之。米则以民间所有不杂沙石者纳之。于是。京中诸司留难。不时捧纳者。官吏库子。并加重典。守令之勒令代纳者。朝官之私自代纳者。各杖一百。身充水军。永不叙用。兴利人及色吏。比强盗律。置之大辟。籍没财产。给赏告者。

一。科田。所以养士大夫者也。臣闻立法。将置职田。然朝士既食其禄。又食职田。而致仕之臣与夫公卿大夫之子孙。将不食一结田。似乖所谓世禄之意也。我东方。土瘠民贫。士农各异。若不食禄食祖。则与齐民无异矣。与齐民无异。则国无世臣矣。此不可不虑者也。

一。人主临公卿大夫。公卿大夫临士庶人。上以临下。下以承上。非名分素定。风俗已成。不可以御其智而制其力也。今中外有司各総词讼。而又设击鼓之法。以伸冤抑。遣问弊之使。以纠贪虐。可谓宣上德而达下情矣。但抽栍。多自已烦琐之事。投匦。开后日诬构之渐。以至麾旗于阙北。哭泣于宫侧。亦违太平气像。所谓风俗者。积之百年而乃成。毁之一朝而有馀。伏望殿下特虑后弊。其麾旗哭泣者。置之重典。以革陵上之风。以杜告讦之俗。臣窃惟国家大业。必始祖有大功于一国。列圣施大德于斯民。制法度而立纪纲。明教化而一风俗。于是。臣僚尽心力而夹辅之。君上纳谋谟而维持之。然后国家大业。可万世永享矣。伏惟殿下特留圣虑。宗社幸甚。

一。中朝将建卫于开州等处。此国家门庭之患也。平安之民。非徒困于防戍。亦甚困于入朝迎送之行。太半流亡。入于东八站及海,盖诸州。一则土兵尽耗。一则彼知我虚实。因以知我要害。非细故也。虽后日为我之利。亦安知后日为我之害。为今之计,正朝,圣节外。谢贺,奏闻,进鹰等使。比前日减三分之一。合而遣之。或就付正朝,圣节等使。更减干粮之数。益严贸易之禁。如是则迎送之弊。庶可息矣。又安州以北贡物。他道所无。貂鼠皮人参外。一切永除。其没蕃还本人。超三资授职。限五年复户。于是江边,渭原之民。合于满浦。移理山于立石。移碧潼于城干。各置一邑。以通江界之路。以昌城合于朔州,定宁。亦置佥使。只留土兵。不使南民入戍。如此则江界朔州,义州三镇之势壮。而理山,碧潼。本居山后。与闾延,茂昌一体。其在疆域之中如古也。狄人固不得以窥觇。亦不得以入侵矣。防戍之弊。岂不省哉。

一。昔曹魏以锺会伐蜀。椽属邵悌言于司马昭曰。会无任。不若使他人行也。其后会反伏辜。果如悌言。平安道。地连他国。咸吉道。道路辽远。事多有可虑者。考之前朝史。可知也。在今日则万万无此虑矣。为后日计。不可不自今日而为之也。今后。两界监司,兵使。勿令率妻子赴任。至于咸兴,安州以北。守令亦勿率眷以行。一以除斯民之弊。一以为万世之虑。

一。国家东南之敌。对马岛为近。他日有不静之事。则不必大举远征。不必入险争利。但以轻舟数百。乘风直指其处。以火炮尽焚其舟楫。则舟不藏之于山。皆浮于海。不过数次。岛中之倭。可使之饿而死也。至于野人。平安无事。则虏我民畜。兴师入征。则骑山远遁。御之平之。得策甚难。汉唐之待此类。多通婚媾。前此野人之投化者。例给贱口之嫁良夫所生。非所以柔远人一邻国之意也。我国虽礼乐文物。侔拟中国。而亦在东海之外。岂可以此而贱待北人乎。今后野人之投化者。以族属强弱。分为三等。一等于无门荫士大夫家。二等于杂职士大夫家。三等于平民家通婚。其行城城底及三东良等处野人。或于附近土着军户。如此分等通婚。

一。大抵兵贵精。不贵多。我国人民。无虑一百万户。其中控弦二十万。精兵一十万。勇士三万。如内禁卫,兼司仆。射帿试二百步。甲士,别侍卫。试一百五十步。破敌军,队卒,正兵,骑船军。试一百步。以至杂色,骑步。并试百步。于是以试才者主户。无才者为挟户。定其额数。易以美号。于以分几番。于以定留朔。禁其代立。随阙充补。使百世不易。此则无一兵不试才者也。

一。军政。国家重事也。臣常欲无一丁以国民而漏籍。无一人以单丁而立户。今军籍以二丁为一保。以四保为一骑兵。然以三丁为一保。则一人为户主治兵。一人为率丁治农。一人为馀丁转移执事。一户实矣。二丁为一保。则一人为户主治兵。一人为率丁治农。而无馀丁。户不实矣。以四弱户养一骑兵。不若以三富户养一兵也。况有事则既皆附籍。皆可抄而为兵矣。平时则损其户数。以养民力。不亦可乎。且作保。所以编户口也。则不并计田地之数。而只计人丁之数。可也。且差役之时。欲其均也。则专计田地之数。而不并计人丁之数。亦可也。如烟户,杂色,彭排,队卒。一保自为一兵。船军,正兵。二保为一兵。甲士,别侍卫。三保为一兵。此非徒欲使兵家足也。民生日用。不可以双丁为一户也。

一。咸吉道。本圣祖兴运之地也。世宗朝。始建五镇。以为五大君赐乡。五镇之人。至今以为美谈。今后亦仿此意。咸兴以北各郡。以堂上官以上宗亲。分赐为乡。各置奴子一户。以固根本之地。

一。平安道。西邻大明。而人皆入镇。本无土姓。且近日勒令垦田。人多惮行。乞今亲功臣及原从功臣二品以上。分赐食邑。如三公食邑平壤府一千户。正一品安州牧七百户。从一品成川府五百户。正二品嘉山郡三百户。从二品永柔县一百户。实不食租税。但岁时通刺。仍各置奴子一户。州中之事。同心布置。使内外相维。体统相制。至于子孙。亦袭其号。

诸书撰辑时。请并撰史记,兵书,地图。丙戌十一月初四日。以大司宪上。

编辑

臣伏睹主上殿下廼于听政之睱。留神文教。以易学,诗文,韵书,字体,乐谱与夫天文,风水,医药,卜筮,农桑,畜牧等事。分命诸臣撰次以进。臣以庸劣。亦承严命。不胜感激。博考典籍。尽心编摩。然臣窃意史记。所以考前代之善恶。为万世之劝戒。最切治体。与性理之书。相为体用者也。地理。所以载州郡沿革山河厄塞。萧何以之先收图籍。东坡以之指掌作图。是诚大国之不可无者也。至于兵法。所以论征战胜败。尤当撮要以训将士者也乞诸家兵法,史记,地图。并令辑录。以成一代之典。仍使殿讲之日。或于清䜩之睱。以资治纲目,续编纲目,东国史略,高丽史等书进讲。于以考前代成败。于以论当今治道。不胜幸甚。

书籍十事两朝实录印出。三朝实录小字印出。时政记。移三史库。藏东国书籍。写一件书册。书册板本。铳筒誊录。请禁还纸。藏新印书册。○丙戌十一月十七日。以大司宪上。

编辑

一。祖宗实录。一国万世之史也。太祖太宗恭靖王实录。皆书四件。春秋馆及外三史库。各藏一件。世宗文宗两朝实录。只书一件。藏于春秋馆。甚为未备。然欲书之则事功难成。幸今新铸小字。乞命典校署。印出三件。藏外三库。

一。本国书册。敬重如实录。紧关如军案。例以铁锡镇其背。或以绫段装其衣。非徒诲盗。卒有缓急。不得以措其手。然又不可不曲为之虑也。须一件重大。以备小盗之偸。须一件轻便。以备仓卒之变。今两朝实录。一件既已重大书藏。今以小字印出三件。除铁锡之餙。绫段之衣而藏之。则大小之变。无所不可。而事功亦以易成矣。且太祖太宗恭靖王实录。亦一件小字印出藏之。

一。时政记。不可不急也。若岁月差久。则文籍散失。国家大典。诸臣拟议。泯没无传。诚为可虑。乞自壬申年五月。至今丙戌年十一月。议政府,六曹,台谏,承政院文书。聚于春秋馆。以艺文禄官五人,兼官五人。二人为一厅。各受三年而编摩之。仍令春秋馆堂上考察。以为日课。以成重事。

一。外三史库。藏书之处也。皆寄置官舍。甚不严密。非徒火灾可虑。且有他日外寇之虑。乞遣官审视。择人烟相隔处移之。或以全州史库。移于南原之智异山。星州史库。移于善山之金乌山。忠州史库。移于清风之月岳山。并依寺刹。仍给位田。又令近村民户守之。是诚藏之名山之义也。

一。书籍之自中国来者。虽或散逸。犹复可求。惟本国文史。苟一失之。得之无由。乞东国所撰之书。一皆磨勘。其件数不足者。或印出。或传写。或购求。以成十件。弘文,春秋馆及外三史库。各藏二件。又春秋馆及外三史库文武楼内。不紧书册。并皆刷出。分置艺文,成均馆,典校署。以革混杂难考之弊。

一。弘文馆,春秋馆所藏如元史,宋史等一件书册。一皆抄名。以入直忠义,忠赞卫及书房色,诸司吏典。就弘文,春秋两馆誊写。或以本文分送于下三道。令界首官监掌传写。或于中外购求。以备三件藏之。

一。书册板本。京中则典校署掌之。外方则别无所掌。既不知某书可印。又不能检举而修补之。甚为不可。乞令政院下书八道。如某郡某某书板凡几张。又板之刓朽与否。一一开写。仍以常楮各印。一件上送。其刓朽不用者外。使守令载之解由。以为传受。使典校署以为考察。

一。铳筒誊录。国家秘密文书也。春秋馆有一件。文武楼有二十一件。自弘文馆入内一件。军器监有几件。万一奸细偸之。因以为利。则东南之害。不可胜言。乞以谚字书写。内外史库。各藏三件。弘文馆三件。称臣坚封。承传开闭。军器监一件。提调监封。其汉字书写者。并皆烧毁。以为万世之虑。

一。东国文籍。自檀君至本朝。历历可考。非他蕃国辽,金,西夏之比也。而近因还纸之利。纸匠男女或偸承政院日记。或偸寺社经文。于是严立法制。拟定徙边。或行大辟。然犹未已。本国文史。公私文卷。将至无遗。至可虑也。然不立重法。终不能禁止也。乞限风俗归正。其作还纸者。依弃毁制书律施行。其窝主。勿论会赦。勿问贵贱。杖一百。全家徙边。以财产给告者。市里买卖者。民家行用者。官府行用吏典。并杖一百。身充水军。官员。亦杖一百。永不叙用。

一。今典校署印出书册内。出于一时之事。不必传久者外。例将十件。弘文馆藏二件。春秋馆,外三库,典校署,文武楼,艺文,成均馆。各藏一件。

请重杀牛之禁丁亥正月初四日。以大司宪上。

编辑

臣窃惟天生万民。以食为命。土养五糓。以牛代耕。故礼记称无故不杀。律文论宰杀有罪。去年以来。外方农牛屠杀倍古。京中市里。一日买牛不下数十。皆用屠宰。得利最厚。以成风俗。臣居南山之下。目击南山松木之事。请以是反复比之。南山之松。自定都以后。培养七十馀年。无虑百万馀株。初则街童巷妇窃负枯枝枯叶而㸑之。中则因造大仓。称枯株而伐之。终则近山之人。无问贵贱。白昼成群。駄载生株。或有造家者焉。非徒造家。车载燔瓦之声。流闻国中。以此伐之几尽。才馀人家园中数千株而已。臣愚以谓南山松木。固不可无。亦或可无。中外牛畜。耕食所资。决不可无者也。夫太仓。纳糓之器也。牛畜。生糓之具也。若无生糓之牛。则虽有纳糓之仓。将安用哉。昔者。白丁禾尺宰之。今则京外良民皆宰之。昔者。多以为筵宴之备而宰之。今则以市里贩卖而宰之。昔者。盗于人而宰之。今则买于市而宰之。白丁有数也而良民无数。筵宴有数也而贩卖无穷。盗杀有数也而买杀无穷。以有数之牛。行无穷之杀于无穷之日。必如南山之松尽伐而后已矣。昔为宰牛贼。今称去骨匠。闾阎处处杂居。为之大小邻里。专不为怪。如有用肉之事。如取诸市。持价而往。求无不获。臣闻众心安定谓之俗。此风已成矣。非大施刑罚。无以止之。自今限风俗归正。姑依军法施行。凡宰牛人。勿问盗杀买杀。不分首从。俱即处死。妻子全家徙边。告者以财产给赏。自愿受职者。超三资叙用。其容止窝主。家舍属公。两班则杖一百。永不叙用。庶人则杖一百。全家徙边。三切邻及知情卖牛。知情食肉者。亦依上项施行。京中管领。外方劝农。知情不检举告官者。亦杖一百。全家徙边。如是然后。庶几宰牛之风一变。而农牛不至于绝种矣。方今圣主在上。贤臣在下。言路可谓通矣。而天日之下。都城之松。尽伐无馀。又农牛宰杀。将至于尽。臣每每痛愤。不忍含默。敢冒妄讦之诮。仰尘天听。伏惟圣慈。恕其狂僭。民生幸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