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農政全書
◀上一卷 卷三十四 蠶桑 下一卷▶


卷三十四·蠶桑

○桑事圖譜(織紝附)

王禎曰:夫蠶之用桑,必有鉤筐等器,以供其事。然遠近之間,習俗不通,故其製度巧拙絕異。彼併力而不及,此或一工而兼倍。今特採輯,去短從長,使知所擇。夫桑具,蠶之用也。故次於蠶事之後。

【桑几】狀如高櫈,平穿二桄,就作登級。凡柔桑不勝梯附,須登几上,乃易得葉。《齊民要術》云:“採桑必須高几。”《士農必用》云:“擔負高几,繞樹上下。”今蠶家採彼女桑,茲為便器(圖不載。)

【桑梯】《說文》曰:“梯,木階也”。夫桑之穉者,用几採摘;其桑之高者,須梯剶斫。梯若不長,未免攀附,勞條不還,則鳩腳多亂。樛枝折垂,則乳液旁出。必欲趁手高下,隨意去留,須梯長可也。《齊民要術》云:“採桑必須長梯”,“梯不長則高枝折”,正謂此也。

【斫斧】桑斧也。其斧銎匾而刃闊,與樵斧不同。《詩》謂:“蠶月條桑,取彼斧斨,以伐遠揚。”《士農必用》云:“轉身運斧,條葉偃落於外。”即謂“以伐遠揚”也。凡斧所剶斫,不煩再刃者為上;至遇枯枝勁節,不能拒遏,又為上;如剛而不闕,利而不乏,尤為上也。然用斧有法,必須轉腕回刃,向上斫之:枝查既順,津脈不出,則葉必複茂。故農語云:“斧頭自有一倍葉。”以此知科斫之利勝,惟在夫善用斧之效也。

【桑鉤】採桑具也。凡桑者,欲得遠揚枝條,引近就摘,故用鉤木,以代臂指攀援之勞。昔者親蠶,皆用筐鉤採桑。唐上元初,獲定國寶十三,內有採桑鉤一。以此知古之採桑,皆用鉤也。然北俗伐桑而少採,南人採桑而少伐。歲歲伐之,則樹脈易衰;久久採之,則枝條多結。欲南北隨宜,採斫互用,則桑斧桑鉤,各有所施,故兩及之。

【桑籠】《集韻》云:“籠,大篝也。”即今謂有係筐也。桑者便於提挈。古樂府云:“羅敷善採桑,採桑城南頭,青絲為籠繩,桂枝為籠鉤。”今南方桑籠頗大,以擔負之,尤便於用。

【切刀】斷桑刃也。蠶蟻時用小刀,蠶漸大時用大刀,或用漫鍘。蠶多者,又用兩端有柄長刃切之,名曰懶刀。(懶刀如皮匠刮刀,長三尺許,兩端有短木柄,以手按刀,半裁半切,斷葉雲積,可供十筐。)先於長櫈上,鋪葉勻厚;人於其上,俯按此刀,左右切之。一刃之利,可桑百箔。

【桑網】盛葉繩兜也。先作圈木,緣圈繩結網眼,圓垂三尺有餘,下用一繩紀為網底。桑者挈之,納葉於內。網腹既滿,歸則解底繩傾之。或人挑負,或用畜力馱送,比之筐盤,甚為輕便。北方蠶家多置之。

【桑碪】《爾雅》曰:“碪,謂之榩。”郭璞注曰:“碪,木礩也。”碪從“石”,榩從“木”,即木碪也。碪,截木為碢,圓形豎理,切物乃不拒刃。此北方蠶小時,用刀切葉碪上;或用几,或用夾。南方蠶無大小,切桑俱用碪也。(玄扈先生曰:木砧傷葉,吳中用麥秸造者為佳。)

【劖刀】剶桑刃也。刀長尺餘,闊約二寸,木柄一握。南人斫桑、剶桑,俱用此刃。北人斫桑用斧,劖桑用鐮。鐮刃雖利,終非本器,殆不若劖刀之輕且順也。若南人斫桑用斧,北人劖葉用刀,去短就長,兩為便也。

【桑夾】挾桑具也。用木礩,上仰,置叉股,高可二三尺;於上順置鍘刃。左手茹葉,右手按刃切之。此夾之小者。若蠶多之家,乃用長椽二莖,駢豎壁前,中寬尺許。乃實納桑葉,高可及丈;人則躡梯上之,兩足後踏屋壁,以胸前向壓住;兩手緊按長刃,向下裁切。此桑夾之大者。南方切桑,唯用刀碪,不識此等桑具。故特曆說,庶仿用之,以廣其利。(今人自三眠以後,食切葉二頓,即食帶枝全葉矣。)

附織紝圖譜

王禎曰:織紝,婦人所親之事。傳曰:“一女不織,民有寒者。”古謂“庶士以下,各衣其夫。秋而成事,蒸而獻功,愆則有辟。”是也。凡紡絡經緯之有數,梭繀機杼之有法,雖一絲之緒,一綜之交,各有倫敘。皆須積勤而得,累工而至,日夜精思,不致差誤,然後乃成幅匹。如閨閫之屬務之,不惟防閑驕逸,又使知其服被之所自,不敢易也。

【絲籰】絡絲具也,《方言》曰:“援,兗豫河濟之間,又謂之轅。”(郭璞注云:所以絡絲。)《說文》曰:“籰,收絲者也。”或作<角間>,從角間聲。今字從竹又從矍,竹器,從人持之矍矍然,此籰之義也。然必竅貫以軸,乃適於用。為理絲之先具也。

【絡車】《方言》曰:“河濟之間,絡謂之給。”(郭璞注曰:所以轉籰給事也。)《說文》云:“車柎為柅。”《易·後》曰:“係於金柅”(金者,堅剛之物;柅者,製動之主。)《通俗文》曰:“張絲曰柅”。蓋以脫王之絲,張於柅上;上作懸鉤,引致端緒,逗於車上。其車之製,必以細軸穿籰,措於車座兩柱之間,(謂一柱獨高,中為通槽,以貫其籰軸之首;一柱下而管其籰軸之末。)人既繩牽軸動,則籰隨軸轉,絲乃上籰。此北方絡絲車也。南人但習掉籰取絲,終不若絡車安且速也。今宜通用。

【經架】牽絲具也。先排絲籰於下,上架橫竹,列環以引眾緒,總於架前經𥱼。(與牌同。)一人往來,挽而歸之紖軸,然後授之機杼。

【緯車】《方言》曰:“趙魏之間,謂之曆鹿車;東齊海岱之間,謂之道執;今又謂繀車”。《通俗文》曰:“織纖謂之繀,受緯曰莩。”其柎,上立柱置輪,輪之上,近以鐵條中貫細筒,乃周輪與筒,繚環繩。右手掉綸,則筒隨輪轉;左手引絲上筒,遂成絲繀,以充織緯。

【織機】織絲具也。按黃帝元妃西陵氏,曰亻⒒祖,始勤蠶稼。月大火而浴種,夫人副褘而躬桑。乃獻繭絲,遂稱織紝之功,因之廣織,以給郊廟之服。見《路史》。《傅子》曰:“舊機五十綜者五十躡,六十綜者六十躡。馬生者,天下之名巧也,患其遺日喪巧,乃易以十二躡。”今紅(音工。)女織繒,惟用二躡,又為簡要。凡人之衣被於身者,皆其所自出也。

【梭】《通俗文》曰:織具也,所以行緯之莎。

【砧杵】搗練具也。《東宮舊事》曰:“太子納妃,有石砧一枚,又搗衣杵十”。《荊州記》曰:“秭歸縣有屈原宅,女媭廟。搗衣石猶存。”蓋古之女子,對立,各執一杵,上下搗練於砧。其丁冬之聲,互相應答。今易作臥杵,對座搗之,又便且速,易成帛也。

王禎曰:纊絮禦寒,古今所尚,然製造之法,南北互有所長。故特總輯,庶知通用。今附於後。

【綿矩】以木框方可尺餘,用張繭綿,是名綿矩。又有揉竹而彎者,南方多用之。其綿外圓內空,謂之豬肚綿。及有用大竹筒,謂之筒子綿。就可改作大綿,裝時未免拖裂。北方大小用瓦。蓋所尚不同,各從其便。然用木矩者,最為得法。酈善長《水經注》曰:“房子城西,出白土,細滑如膏,可用濯綿,霜鮮雪耀,異於常綿。世俗言房子之纊”也。抑亦類蜀郡之錦,得江津矣。今人張綿用藥,使之膩白,亦其理也。但為利者,因而作偽,反害其真,不若不用之為愈。因及之,以為世戒。

【絮車】構木作架,上控鉤繩滑車,下置煮繭湯甕。絮者掣繩上轉滑車,下徹甕內鉤繭,出沒灰湯,漸成絮段。《莊子》所謂洴澼絖者。(疏云:“洴,浮也。澼,漂也。絖,絮也。”)古者纊、絮、綿一也;今以精者為綿,粗者為絮。因蠶家退繭造絮,故有此車煮之法。常民藉以禦寒,次於綿也。彼有搗繭為胎,謂之牽縭者,較之車煮,工拙懸絕矣。

【撚綿軸】製作小碢,或木或石,上插細軸。先用叉頭掛綿,上軸懸之。撚作綿絲,即為紬縷,可代紡績。


 上一卷 ↑返回頂部 下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