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 圖 道光巢縣志
卷一 輿地志一
卷二 輿地志二

沿革

编辑
  • 巢縣,古巢國。殷周為南巢,為巢伯國。
    尚書:成湯放桀於南巢。周書序:巢伯來巢,芮伯作《旅巢命》。孔傳:殷之諸侯。伯,爵也。竹書紀年武王十三年:巢伯來賓。
  • 春秋時,為楚屬國。
    春秋文公十二年:楚人圍巢。杜注:巢,吳楚間小國,廬江六縣東有居巢城。 按:左傳稱巢,史記稱居巢。
  • 漢為居巢縣,屬廬江郡。
    漢地理志:廬江郡,故淮南,文帝十六年別為國。屬縣有居巢、襄安、九江,郡有橐皐。顧祖禹方輿紀要:襄安,故城在今無爲州南四十里,漢襄安縣治此。引州志云:此為漢襄安城,舊置襄安巡司於此。今仍曰襄安鎮。隋之襄安縣即今巢縣也。
  • 後漢為居巢,侯國。
    郡國志:廬江郡領縣十四,有襄安,有居巢侯國。注廣志曰:有二大湖。嘉慶府志云:漢,居巢屬廬江,橐皐屬九江,二郡以巢湖為界。故居巢在湖南也。劉昭於郡國志引廣志云:居巢有二大湖。今無為州金繩寺南有古城跡,相傳為居巢古城。其左即巢湖,其右即廬江、白湖,疑其地為是。若今巢縣自在湖北,寔橐皐地,非古居巢也。 按:方輿紀要:無為州為古巢國。
  • 三國時,初屬袁術,後屬魏。
    吳志周瑜傳:袁術欲以瑜為將,瑜求為居巢長,欲假塗東歸。建安二十二年,曹操次於居巢,遂攻濡須。次年軍居巢,權在濡須口築城拒守。操引軍還,留曹仁等屯居巢。
  • 晉初為居巢縣,屬廬江郡。東晉後廢。自漢至晉隸揚州,東晉隸豫州。
    晉地理志:廬江郡統縣十,有居巢、襄安。 按:自東晉僑立郡縣,而居巢之名沒。太元中,即其地置蘄縣。宋、齊、梁因之。又按:襄安在州南四十里,唐巢州之城口鎮,今無為州治即其地。東晉後廢,於是襄安之名亦沒。隋開皇廢蘄縣,改置襄安縣。雖有襄安之名,治非其故也。大抵漢晉之襄安,今無為州地。隋之襄安,今巢縣地。
  • 宋、齊時為蘄,為扶陽,屬南譙郡,隸南豫州。
    宋州郡志:南譙太守,晉孝武太元中,於淮南僑立郡縣。領縣六,有蘄、扶陽、城父。南齊州郡志同。惟城父在梁郡。又隋志於襄安下注云:梁曰蘄則梁之蘄。當即宋、齊志之蘄,隋時改置襄安者,為巢縣地無疑。以有紫微、亞夫、半湯、四鼎諸山可據也。扶陽本在沛郡,此為僑置,唐時亦嘗析置此縣。故址在州西北,皆古巢地。至城父見於兩漢地理志者,春秋時古城父也,其地在今亳州東南七十里。宋、齊志南譙之城父,僑置者也,其地疑在巢湖北境。而劉澄之豫州記所云有巢湖者,當亦指僑置而言矣。
  • 梁因齊制,亦為蘄,屬合州。
    梁改合肥為合州,領郡八,魏因之。有南譙郡,領縣二。有蘄,為南譙郡治。詳魏書地形志
  • 隋為襄安,初屬廬州,後屬廬江郡。
    隋地理志:廬江郡有襄安。注云:梁曰蘄,開皇初改焉。有龜山、紫微山、亞夫山、半陽山、白石山、四鼎山。開皇三年罷天下諸郡,始曰廬州。煬帝大業三年,改州為郡,復曰廬江郡。
  • 唐為巢州,旋省為縣,屬廬州,隸淮南道。
    唐地理志:廬州廬江郡縣五。巢本襄安。成德三年置巢州,并析置開成、扶陽二縣。七年,州廢省。開成、扶陽以巢來屬。東西四十里,有故東關。按:唐,州有輔、雄、緊、望、上、中、下七等,而廬州及巢縣為上。又隋開皇時屬廬州,大業時罷廬州為廬江郡。唐高祖武德三年,改郡為州,仍存郡名,故曰廬州廬江郡。
  • 五代初屬揚吳,後屬南唐。
    五代史職方表:廬州,梁、唐時屬吳。晉、漢時屬南唐。周乃有之,置保信軍。
  • 宋初,以巢縣無為鎮建為軍,而屬焉。其後,或屬廬州,或屬無為軍,或升為鎮巢軍。
    宋史志:太平興國三年,以巢縣之無為鎮建無為軍。尋廢。淳化中復置軍,屬淮南西路。熙寧三年,又析巢、廬江二縣地,置無為縣為軍治。嘉慶府志云:太平興國三年,以縣地置無為軍。其時巢縣治雖不在居巢,而縣境猶兼居巢。自熙寧析,縣南為無為縣。則巢縣之得古居巢境,蓋無幾矣。宋南渡高宗紹興十一年,縣屬廬州。十二年,還屬無為軍。理宗景定三年,為鎮巢軍,治屬沿江制置使。
  • 元置鎮巢軍為縣,屬無為州。
    元史地理志:至元十四年,升無為州為路。二十八年,降為州。罷鎮巢州為縣,以屬焉。
  • 明為巢縣,屬廬州府無為州。
    明地理志:以元廬州路為府,領州二、縣六,無為州領縣一:巢。
  • 國朝為巢縣,屬廬州府,不屬州。領初隸江南布政使司。乾隆二十六年,分立安徽布政使司,縣為簡缺。

居巢考

编辑

古巢,揚州之域。太平寰宇記:昔成湯放桀、芮伯命巢即此地。春秋:楚人圍巢。杜注:廬江六縣東,有居巢城。故云路史:故巢城在皖北六東,此其大畧也。秦置九江郡為橐皐。漢高帝四年,更九江郡為淮南國。武帝元狩元年,復故。屬縣有橐皐。廬江郡者,地理志:故淮南,文帝十六年別為國,屬縣有居巢、襄安、臨湖。按:九江國自高帝四年立,英布為淮南王,十年復以封皇子長。文帝十六年,分淮南地,立淮南、衡山、廬江三國。景帝四年,徙廬江土賜為衡山王,而以為郡。是廬江之置郡,在九江後矣。漢志橐皐、居巢分屬二郡,疑未立廬江郡時,但稱橐皐。班書特兩存之耳。東漢,九江郡省橐皐而於逡遒。注云:左傳哀公十二年:會吳於橐皐。杜預曰:在縣東南。宋均傳注:逡遒故城在今慎縣南十道。:慎縣本漢逡遒縣。隋書志:慎東魏置平梁郡。陳曰:梁郡有浮闍山。今山在橐皐北三十里,為合巢之界,去今巢城九十里。而橐皐俗呼柘皐,蓋因漢志注孟康曰:音拓姑之誤耳。然則橐皐固省入居巢矣。郡國志注:居巢侯國范增塚,在郭東,今亞夫山,去城東五里。注又引廣志云:有二大湖。按:水經云:沔水東北出居巢縣難。注云:江水自濡須口又東,左會柵口,水遵巢湖,東逕南譙僑郡城南,又柵水東南積而為竇湖。中有洲,東出謂之竇湖口。意赤烏未陷以前,湖本為二。故路史云:合肥巢湖云居巢陷者,其一即竇湖,未可知也。太平御覽:劉澄之豫州記曰:城父縣有巢湖,湖周五百里。中有三山。湖南有四鼎山。今湖中三山相去數十里,而四鼎山在湖之北。則御覽所云或有脫誤。又漢書地理志:沛郡有城父。注:夏肥水東南至下蔡入淮,過郡二,行六百二十里。通志云:城父縣在亳州東南七十里,今號城父鄉。以此計之,其道里適相符矣。陳壽三國不紀淪陷之說,而濡須、東興諸險要,載之特詳。武侯出師表曰:曹操四越巢湖不成。當是時,吳周泰、朱桓等督濡須,魏張遼、臧霸等屯居巢,未聞言橐皐也。蓋魏吳乃以巢湖為界耳。又漢志:沛郡領縣曰扶陽。注:侯國,莽曰合治。宋書州郡志:南譙太守,晉孝武太元中,於淮南僑立郡縣,曰蘄令,曰扶陽令。前漢屬沛,後漢晉太康志並無。南齊志亦稱南譙郡領縣曰蘄、曰扶陽。梁時,南譙郡移治於蘄。是知巢於南北朝為蘄,而唐置扶陽所自來矣。隋書地理志於襄安注曰:梁曰蘄,開皇初改焉。有龜山、紫薇山、亞夫山、半陽山、白石山、四鼎山。唐書志則曰:東南有故東關。水經注則曰:施水東注巢湖,謂之施口。又有濡須口、清溪水、附莀山、格虎山、南譙僑郡、潁川僑郡,凡茲舊跡,咸在今巢,善哉。夾漈之言曰:郡縣之跡,有時而更;山川之形,終古不易。此之謂歟!唐武德三年,以襄安地置巢州,析開城、扶陽為屬縣,旋亦省廢。五季屬吳、屬南唐,為昭順軍、德勝軍,周置保信軍。宋太平興國三年,以巢縣無為鎮建為軍。寰宇記:魏築城征吳,無功,因號無為。又析巢、廬江二縣地,置無為縣。嗣省入無為軍。於是附農、格虎、濡須、七寶以南濱江之地,俱為軍治。一統志以漢之臨湖、襄安屬無為,而以隋改蘄之襄安還居巢之舊,最為有據。昔諸葛恪率軍遏巢湖,修東興堤。左右結山,夾築兩城。通鑑注引水經注云:湖水東逕有右塘穴,山上有城。塘即東興堤,城即關城。胡三省謂:濡須、七寶兩山對峙,中為石梁,鑿石通水。今水道自南而徙北。故昔之山名猶存者,而水之經由曲折非故道矣。宋南渡紹興初,寄廬州治於巢縣。景定元年,升為鎮巢軍,屬沿江制置使。今高林河旁古城隍廟,有殘碑云:在鎮巢府東門外,宋淳熙年建。巢志舊云:是赤烏水陷者,豈其然乎?元至元中罷為縣,明因之。

國朝屬廬州府,今列表如左。

沿革表

编辑
 卷首 圖 ↑返回頂部 卷二 輿地志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