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巢县志/卷01
沿革
编辑- 巢县,古巢国。殷周为南巢,为巢伯国。
- 春秋时,为楚属国。
- 春秋文公十二年:楚人围巢。杜注:巢,吴楚间小国,庐江六县东有居巢城。 〈按:左传称巢,史记称居巢。〉
- 汉为居巢县,属庐江郡。
- 后汉为居巢,侯国。
- 三国时,初属袁术,后属魏。
- 吴志周瑜传:袁术欲以瑜为将,瑜求为居巢长,欲假涂东归。建安二十二年,曹操次于居巢,遂攻濡须。次年军居巢,权在濡须口筑城拒守。操引军还,留曹仁等屯居巢。
- 晋初为居巢县,属庐江郡。东晋后废。自汉至晋隶扬州,东晋隶豫州。
- 晋地理志:庐江郡统县十,有居巢、襄安。 〈按:自东晋侨立郡县,而居巢之名没。太元中,即其地置蕲县。宋、齐、梁因之。又按:襄安在州南四十里,唐巢州之城口镇,今无为州治即其地。东晋后废,于是襄安之名亦没。隋开皇废蕲县,改置襄安县。虽有襄安之名,治非其故也。大抵汉晋之襄安,今无为州地。隋之襄安,今巢县地。〉
- 宋、齐时为蕲,为扶阳,属南谯郡,隶南豫州。
- 梁因齐制,亦为蕲,属合州。
- 梁改合肥为合州,领郡八,魏因之。有南谯郡,领县二。有蕲,为南谯郡治。详魏书地形志。
- 隋为襄安,初属庐州,后属庐江郡。
- 隋地理志:庐江郡有襄安。注云:梁曰蕲,开皇初改焉。有龟山、紫微山、亚夫山、半阳山、白石山、四鼎山。开皇三年罢天下诸郡,始曰庐州。炀帝大业三年,改州为郡,复曰庐江郡。
- 唐为巢州,旋省为县,属庐州,隶淮南道。
- 唐地理志:庐州庐江郡上县五。巢上本襄安。成德三年置巢州,并析置开成、扶阳二县。七年,州废省。开成、扶阳以巢来属。东西四十里,有故东关。〈按:唐,州有辅、雄、紧、望、上、中、下七等,而庐州及巢县为上。又隋开皇时属庐州,大业时罢庐州为庐江郡。唐高祖武德三年,改郡为州,仍存郡名,故曰庐州庐江郡。〉
- 五代初属扬吴,后属南唐。
- 五代史职方表:庐州,梁、唐时属吴。晋、汉时属南唐。周乃有之,置保信军。
- 宋初,以巢县无为镇建为军,而属焉。其后,或属庐州,或属无为军,或升为镇巢军。
- 宋史志:太平兴国三年,以巢县之无为镇建无为军。寻废。淳化中复置军,属淮南西路。熙宁三年,又析巢、庐江二县地,置无为县为军治。嘉庆府志云:太平兴国三年,以县地置无为军。其时巢县治虽不在居巢,而县境犹兼居巢。自熙宁析,县南为无为县。则巢县之得古居巢境,盖无几矣。宋南渡高宗绍兴十一年,县属庐州。十二年,还属无为军。理宗景定三年,为镇巢军,治属沿江制置使。
- 元置镇巢军为县,属无为州。
- 元史地理志:至元十四年,升无为州为路。二十八年,降为州。罢镇巢州为县,以属焉。
- 明为巢县,属庐州府无为州。
- 明地理志:以元庐州路为府,领州二、县六,无为州领县一:巢。
- 国朝为巢县,属庐州府,不属州。领初隶江南布政使司。乾隆二十六年,分立安徽布政使司,县为简缺。
居巢考
编辑古巢,扬州之域。太平寰宇记:昔成汤放桀、芮伯命巢即此地。春秋:楚人围巢。杜注:庐江六县东,有居巢城。故云路史:故巢城在皖北六东,此其大略也。秦置九江郡为橐皋。汉高帝四年,更九江郡为淮南国。武帝元狩元年,复故。属县有橐皋。庐江郡者,地理志:故淮南,文帝十六年别为国,属县有居巢、襄安、临湖。按:九江国自高帝四年立,英布为淮南王,十年复以封皇子长。文帝十六年,分淮南地,立淮南、衡山、庐江三国。景帝四年,徙庐江土赐为衡山王,而以为郡。是庐江之置郡,在九江后矣。汉志橐皋、居巢分属二郡,疑未立庐江郡时,但称橐皋。班书特两存之耳。东汉,九江郡省橐皋而于逡遒。注云:左传哀公十二年:会吴于橐皋。杜预曰:在县东南。宋均传注:逡遒故城在今慎县南十道。志:慎县本汉逡遒县。隋书志:慎东魏置平梁郡。陈曰:梁郡有浮阇山。今山在橐皋北三十里,为合巢之界,去今巢城九十里。而橐皋俗呼柘皋,盖因汉志注孟康曰:音拓姑之误耳。然则橐皋固省入居巢矣。郡国志注:居巢侯国范增冢,在郭东,今亚夫山,去城东五里。注又引广志云:有二大湖。按:水经云:沔水东北出居巢县难。注云:江水自濡须口又东,左会栅口,水遵巢湖,东迳南谯侨郡城南,又栅水东南积而为窦湖。中有洲,东出谓之窦湖口。意赤乌未陷以前,湖本为二。故路史云:合肥巢湖云居巢陷者,其一即窦湖,未可知也。太平御览:刘澄之豫州记曰:城父县有巢湖,湖周五百里。中有三山。湖南有四鼎山。今湖中三山相去数十里,而四鼎山在湖之北。则御览所云或有脱误。又汉书地理志:沛郡有城父。注:夏肥水东南至下蔡入淮,过郡二,行六百二十里。通志云:城父县在亳州东南七十里,今号城父乡。以此计之,其道里适相符矣。陈寿三国不纪沦陷之说,而濡须、东兴诸险要,载之特详。武侯出师表曰:曹操四越巢湖不成。当是时,吴周泰、朱桓等督濡须,魏张辽、臧霸等屯居巢,未闻言橐皋也。盖魏吴乃以巢湖为界耳。又汉志:沛郡领县曰扶阳。注:侯国,莽曰合治。宋书州郡志:南谯太守,晋孝武太元中,于淮南侨立郡县,曰蕲令,曰扶阳令。前汉属沛,后汉晋太康志并无。南齐志亦称南谯郡领县曰蕲、曰扶阳。梁时,南谯郡移治于蕲。是知巢于南北朝为蕲,而唐置扶阳所自来矣。隋书地理志于襄安注曰:梁曰蕲,开皇初改焉。有龟山、紫薇山、亚夫山、半阳山、白石山、四鼎山。唐书志则曰:东南有故东关。水经注则曰:施水东注巢湖,谓之施口。又有濡须口、清溪水、附莀山、格虎山、南谯侨郡、颍川侨郡,凡兹旧迹,咸在今巢,善哉。夹漈之言曰:郡县之迹,有时而更;山川之形,终古不易。此之谓欤!唐武德三年,以襄安地置巢州,析开城、扶阳为属县,旋亦省废。五季属吴、属南唐,为昭顺军、德胜军,周置保信军。宋太平兴国三年,以巢县无为镇建为军。寰宇记:魏筑城征吴,无功,因号无为。又析巢、庐江二县地,置无为县。嗣省入无为军。于是附农、格虎、濡须、七宝以南滨江之地,俱为军治。一统志以汉之临湖、襄安属无为,而以隋改蕲之襄安还居巢之旧,最为有据。昔诸葛恪率军遏巢湖,修东兴堤。左右结山,夹筑两城。通鉴注引水经注云:湖水东迳有右塘穴,山上有城。塘即东兴堤,城即关城。胡三省谓:濡须、七宝两山对峙,中为石梁,凿石通水。今水道自南而徙北。故昔之山名犹存者,而水之经由曲折非故道矣。宋南渡绍兴初,寄庐州治于巢县。景定元年,升为镇巢军,属沿江制置使。今高林河旁古城隍庙,有残碑云:在镇巢府东门外,宋淳熙年建。巢志旧云:是赤乌水陷者,岂其然乎?元至元中罢为县,明因之。
国朝属庐州府,今列表如左。
沿革表
编辑年代 | 统部 | 专辖 | 县 |
---|---|---|---|
唐虞夏 | 扬州 | 古巢国 | |
商 | 扬州 | 南巢 〈商书序曰:夏师败绩,汤遂从之,遂伐三朡,俘厥宝玉。传桀自安邑东入山,出太行,东南涉河阳。汤缓追之,遂奔南巢。路史:南巢氏,桀之封。〉 | |
周 | |||
己卯 武王十三年 | 扬州 | 巢国 〈竹书纪年:巢伯来宾。书序曰:巢伯来朝,芮伯作《旅巢命》。〉 | |
丙午 倾王四年 | 楚 | 〈左传:楚人围巢。注:巢,吴楚小国。庐江六县东有居巢城。〉 | |
丁亥 简王十二年 | 〈左传:舒庸人以楚师之败也,道吴人围巢,伐驾,围厘、虺。注:巢、驾、厘、虺,楚四邑。〉 | ||
癸丑 灵王二十四年 | 〈左传:吴子诸樊伐楚,门于巢,巢牛臣隐于短墙以射之,卒。〉 | ||
癸亥 景王七年 | 〈楚薳启疆城巢。〉 | ||
甲子 景王八年 | 〈左传:楚子观兵于坻箕之山,吴早设备,楚子惧吴,使沈射待命于巢。〉 | ||
壬午 敬王元年 | 居巢 〈史记:吴使公子光伐楚,故太子建母于居巢以归。〉 | ||
癸未 二年 | 〈左传:楚子为舟,师以略吴疆。吴人踵楚,而边人不备,遂灭巢及锺离而还。史记:吴公子光伐楚,拔居巢、锺离。〉 | ||
甲申 三年 | 〈左传:楚子使熊相禖郭巢。注:为巢筑郭也。〉 | ||
壬辰 十一年 | 〈史记:楚使子常囊瓦伐,吴迎而击之,大败楚军于豫章,取楚之居巢。〉 | ||
癸巳 十二年 | 〈左传:楚囊瓦伐吴,吴人见舟于豫章,而潜师于巢。遂围巢克之,获楚公子繁。注:守巢大夫。〉 | ||
甲寅 三十三年 | 〈史记:楚子西召故平王太子建之子胜于吴,以为巢大夫,号曰白公。〉 | ||
戊午 三十七年 | 橐皋 〈左传:公会吴于橐皋。注:在淮南逡遒县东南。〉 | ||
秦 | |||
戊寅 始皇二十四年 | 楚亡 | ||
庚辰 二十六年 | 〈秦并天下,分为三十六郡,置守尉监。〉 | 九江郡 〈汉志:秦置,高帝四年更名淮南国。〉 | 橐皋 〈音拓姑〉 |
汉 | |||
乙未 高帝元年 | 九江国 〈九江王英布,故楚将,二年降汉。〉 | ||
戊戌 四年 | 淮南国 〈汉立英布为淮南王,改九江为淮南国。十一年,布反,诛。国除。〉 | ||
乙巳 十一年 | 淮南国 〈立皇子长为淮南王。〉 | ||
丁卯 文帝六年 | 淮南郡 〈淮南王长谋反,废。国除,置为郡。〉 | ||
癸酉 十二年 | 淮南国 〈复以淮南郡为国。徙封城阳王,后喜还王城阳。〉 | ||
丁丑 十六年 | 〈是年,分淮南地。立淮南、衡山、庐江三国。其后并除为郡。〉 | 淮南国 〈立长子安为王,都寿春。〉 | |
衡山国 〈立长子勃为王,都六。后徙济北,改衡山郡为六安国。〉 | |||
庐江国 〈立长子熙为王,都九江。后徙衡山。〉 | |||
戊子 景帝四年 | 庐江郡 〈徙庐江王,赐为衡山王。元狩元年,国除,以庐江为郡。〉 | 居巢 〈应劭曰:春秋楚人围巢,巢国也。〉 | |
临湖 | |||
襄安 〈莽曰:庐江亭也。〉 | |||
己未 武帝元狩元年 | 九江郡 〈淮南国除,复以为九江郡。〉 | 橐皋 〈后汉省。〉 | |
乙亥 元封五年 | 扬州 〈初置刺史部十三州。注:汉书仪云:分十三州,假刺史印绶,有常治所,治以秋分行部,乘传到所部郡国。〉 | 九江郡 〈领县十五〉 | |
庐江郡 〈领县十二〉 | 居巢 | ||
戊子 世祖建武四年 | 〈遣扬武将军马成伐李宪。宪于更始二年自立为淮南王。至是围之于舒。六年,拔舒,获李宪。〉 | ||
庚寅 六年 | 扬州 〈诏司隶州牧,各寔所部。省灭吏员县国不足置长吏可并合者。〉 | 九江郡 〈十四城〉 | |
庐江郡 〈十四城〉 | 临湖侯国 | ||
襄安 | |||
居巢侯国 | |||
戊辰 明帝永平十一年 | 〈漅湖出黄金,庐江太守以献。注:在今庐州府合肥县东南。郡国志曰:濡县本汉水,出自巢湖,谓之马尾沟。刘澄之豫州记曰:城父县有巢湖,湖周五百里。湖中有三山,湖南有四鼎山。按:城父有二。左传楚城城父注:今襄安城城父。又左传:迁许于夷,实城父,属谯郡。〉 | ||
甲申 章帝元和元年 | 〈诏庐江太守祠南岳。〉 | ||
乙酉 二年 | 六安国 〈改庐江为六安国。〉 | ||
戊子 章和二年 | 庐江郡 〈六安复为庐江郡。注:即今庐州府庐江县西,故舒城是。〉 | ||
癸丑 安帝永初七年 | 〈赈给庐江饥民。〉 | ||
甲申 顺帝建康元年 | 〈九江贼徐凤、马勉等攻烧城邑。〉 | ||
乙酉 冲帝永嘉元年 | 〈九江都尉滕抚讨马勉等,斩之。〉 | ||
丁未 桓帝永康元年 | 〈庐江贼起,寇郡界。〉 | ||
癸酉 献帝初平四年 | 〈袁术杀扬州刺史陈温,据淮南。术时为曹操所败,奔九江。〉 | ||
甲戌 兴平元年 | 〈袁术使孙策攻庐江,太守陆康拔之。〉 | ||
甲寅 建安三年 | 居巢 〈吴志:袁术欲以周瑜为将。瑜观术终无所成,故求为居巢长,欲假途东归。术听之,遂自居巢还吴。〉 | ||
己卯 四年 | 〈孙策袭破庐江,太守刘勲走,降魏。〉 | ||
庚辰 五年 | 〈曹操表刘馥为扬州刺史。馥单马造合肥,建立州治。郡志云:自后,庐境惟无为属吴,馀属魏。〉 | ||
辛卯 十六年 | 〈孙权徙治秣陵城石头,改为建业。闻曹操将来侵,筑濡须坞。曹操攻濡须,权与相拒月馀乃退。〉 | ||
癸巳 十八年 | 扬州 〈复禹贡九州。是年,庐江等郡户十馀万,皆东渡江。江西遂虚,合肥以南惟有皖城。〉 | ||
丁酉 二十二年 | 〈曹操次于居巢,遂攻濡须。次年军居巢,权在濡须口筑城拒守。操引军还,留曹仁等屯居巢。〉 | ||
蜀汉 | |||
壬寅 诏烈帝章武二年 | 〈曹仁遣将常雕等晨渡濡须,别攻中洲,朱桓引兵拒之。〉 | ||
庚戌 帝禅建兴八年 | 〈魏作合肥新城,吴筑东兴堤以遏巢湖〉 | ||
魏太和四年 | |||
吴黄龙二年 | |||
甲寅 十二年 | 〈吴主权入居巢湖口,向合肥新城。闻魏主献将至,引还。〉 | ||
魏青龙二年 | |||
吴嘉禾二年 | |||
壬申 延熙十五年 | 〈诸葛恪率军遏巢湖,修东兴堤。左右结山,夹筑两城。通鉴注水经注:湖水东迳右塘穴,山上有城。塘即东兴堤,城即关城也。堤在和州含山县西南,接庐州府巢县界。胡三省曰:濡须山在和州,谓之东关。七宝山在无为军,谓之西关。两山对峙,中为石梁,凿石通水。〉 | ||
魏嘉平四年 | |||
吴建兴元年 | |||
乙亥 十八年 | 〈吴孙峻军东兴,进橐皋。魏文钦诣峻降。〉 | ||
魏正元二年 | |||
吴五凤二年 | |||
晋 | |||
戊子 武帝泰始四年 | 〈吴王皓出东关,丁奉至合肥。〉 | ||
吴宝鼎三年 | |||
庚子 大康元年 | 淮南郡〈统县十六〉 | ||
庐江郡 〈统县十〉 | 襄安 | ||
临湖 | |||
居巢 | |||
庚午 怀帝永嘉四年 | 〈淮南守裴硕为周馥所袭,退保东城。〉 | ||
己卯 元帝太兴二年 | 〈祖逖为石虎所败,退屯淮南。〉 | ||
壬午 永昌元年 | 〈王敦陷淮南,祖约复之。〉 | ||
戊子 成帝咸和三年 | 〈祖约陷淮南,庐州守毛宝进兵东关,复之。〉 | ||
己丑 四年 | 豫州 〈侨立豫州于江淮之间,治芜湖。〉 | 淮南郡 〈时淮南入北,乃分丹阳。立淮南郡居于湖。〉 | |
庐江郡 | |||
庚戌 穆帝永和六年 | 〈庐江守袁真克魏合肥〉 | ||
癸丑 安帝义熙九年 | 〈宋志云:晋割扬州大江以西、大雷以北,悉属豫州。豫其址自此而左。〉 | ||
南北朝 | |||
壬戌 宋武帝永初三年 | 扬州 〈领郡十〉 | 淮南郡 〈领县六,后改属南豫州。〉 | |
南豫州 〈诏淮西诸郡,可立为豫州。自淮以东为南豫。地理志云:淮东自永初至大明便为南豫。虽乍有离合,而分立居多。〉 | 南谯太守 〈领县六。晋孝武太元中,于淮南侨立。水经注:巢湖东迳乌上城北,又东迳南谯侨郡城南。〉 | 扶阳 | |
蕲 〈宋书志豫州南谯太守领县六、蕲令、扶阳令。侨立颍川郡属南豫州。水经注:塘上有颍川,侨郡故地是也。〉 | |||
庐江太守 〈领县三。〉 | |||
南汝阴太守 〈江左立,领县五。〉 | |||
庚午 文帝元嘉七年 | 豫州 〈罢南豫州,并豫州。〉 | ||
己亥 孝武帝大明三年 | 南豫 〈分淮南北,复置豫州。〉 | ||
壬寅 六年 | 〈改豫州南梁郡巍为淮南郡,旧淮南郡并宣城。〉 | ||
癸卯 七年 | 〈车驾巡幸南豫州。〉 | ||
甲辰 八年 | 〈以豫州之淮南郡复属南梁郡,复分宣城,还置淮南郡。〉 | ||
丙午 明帝泰始二年 | 南豫州 〈按:宋志:是年,并南豫州以淮南,宣城还扬州。九月,又分豫州,立南豫州。十二月,失淮北四周及豫州淮西地。〉 | 〈晋安王子勋兵寇庐江沈攸之等,大破之,追至姥山。〉 | |
丁未 三年 | 豫州 〈罢南豫州,并豫州。〉 | ||
己酉 五年 | 南豫州 〈分豫州、扬州,立南豫州。六月,罢。七年,又分豫州、南兖州,立南豫州。〉 | 〈于南豫州立南义阳郡,继割属郢州。〉 | |
壬子 泰豫元年 | 〈以南汝阴郡属西豫州,以庐州郡属南豫州。志云:自秦始,甫失淮西,复于淮东,分立两豫。今南豫以淮东为境,使得两豫分域地也。〉 | ||
庚申 齐高帝建元二年 | 豫州 〈南齐州郡志云:以西豫吏民寡刻,分置两州损费甚多。省南豫,遣使巡慰淮、肥、徐、豫,尤贫遘难者。〉 | 南汝阴郡 〈南齐州郡志曰:二淮分置以桑堁子亭为断。颍川、汝阳在南谯历阳界内,悉属西豫。庐江居晋熙、汝阴之中,属南豫。〉 | |
甲子 武帝永明二年 | 南豫州 〈领郡六。割扬州、豫州六郡后,置南豫州。〉 | 淮南郡 | |
南谯郡 | 蕲 | ||
扶阳 | |||
庐江郡 | |||
丙寅 四年 | 〈以庐江郡还属豫州〉 | ||
己巳 七年 | 〈仍以庐江郡属南豫州〉 | ||
癸未 梁武帝天监二年 | 〈梁人断东关,欲遏巢湖灌淮南。魏任城王请兵南伐。统军进,次大岘、东关。〉 | ||
丙戌 五年 | 豫州 〈以合肥为豫州治。〉 | 〈韦叡取合肥、小岘诸城。〉 | |
丙午 普通七年 | 南豫州 〈以寿阳置豫州,合肥改为南豫州。〉 | ||
丁卯 大清元年 | 合州 〈梁置,魏因之。领郡八。是年,改合肥为合州。以县瓠为豫州,寿春为南豫。〉 | 汝阴郡 〈领县二。〉 | |
南谯郡 〈领县二。〉 | 蕲 〈谯郡移治于此。〉 | ||
南梁郡 〈领县二。〉 | |||
庐江郡 〈领县三。〉 | |||
〈以上详见魏书志。〉 | |||
己巳 三年 | 〈刺史蕲范以合州降魏乞援兵。〉 | 〈马明据庐江东,荀朗据巢湖,各拒贼。韦载率三部兵,自巢湖出栅口,讨侯景。〉 | |
壬申 元帝承圣元年 | 〈侯景遣将克合肥、罗城,烧民居。荀朗破之于濡须。又破郭元建于踟蹰山。〉 | ||
癸酉 二年 | 〈齐遣郭元建治舟师于合肥,出濡须。侯瑱筑垒东关,大破之。〉 | ||
丁丑 敬帝太平二年 | 〈领军徐度入东关,至合肥。烧齐船三千艘。〉 | ||
己卯 陈高祖永定三年 | 〈侯瑱督众军,自江入合州。焚齐舟舰,众军献捷。〉 | ||
庚辰 文帝天嘉元年 | 〈东关水长梁相王琳引合肥巢湖之众,相次而下,为侯瑱所败。〉 | ||
癸巳 宣帝太建五年 | 〈是年,复合州。任忠克外城,黄法氍克州城。〉 | 〈任忠次东关,克东西二城。克蕲城,进克合州。〉 | |
乙未 七年 | 〈以合州南梁郡隶入谯州,诏合、霍、南豫诸郡,置云旗义士。〉 | ||
己亥 十一年 | 〈是年,淮南之地尽灭于周。〉 | 〈樊毅自东关入巢湖,领水师北伐。〉 | |
隋 | |||
辛丑 文帝开皇元年 | 庐州 〈梁置南豫州,又改为合州。开皇初改为庐州。〉 | 襄安 〈隋书志云:梁曰蕲,开皇初改焉。有龟山、紫微山、亚夫山、半阳山、白石山、四鼎山。〉 | |
丁卯 炀帝大业三年 | 〈是年,罢州为郡〉 | 庐江郡 | |
唐 | |||
戊寅 高祖武德元年 | 〈杜伏威为淮南道行台,尽有淮南地。后入朝。辅公祏据地反,逾年,平。〉 | 庐州 〈是年,复改郡为州。〉 | |
庚辰 三年 | 巢州 〈以襄安地置巢州。〉 | 开成 〈析襄安地置。〉 | |
扶阳 〈析襄安地置。〉 | |||
甲申 七年 | 庐州 | 巢 〈废巢州,省开成、扶阳,以巢县属庐州。〉 | |
丁亥 太宗贞观元年 | 淮南道 〈是年,分天下为十道。〉 | 庐州 〈领县四。〉 | 巢 |
癸酉 元宗开元二十一年 | 淮南道 〈是年,分天下为十五道。〉 | ||
壬午 天宝元年 | 庐江郡 〈改州为郡,改刺史为太守。〉 | ||
丙申 肃宗至德元年 | 淮南军 〈置淮南节度使,领庐、寿等十二州,治扬州。〉 | ||
丁酉 二年 | 庐州 〈复改郡为州。〉 | ||
甲子 德宗兴元元年 | 〈淮南节度使罢领庐州,升寿州。团练使为都团练,观察使领之。治寿州。〉 | ||
戊辰 贞元四年 | 淮南军 〈节度使复领庐州。〉 | ||
庚辰 十六年 | 〈置舒、庐等四州,都团练使,隶淮南节度。〉 | ||
丙申 僖宗乾符三年 | 〈贼王仙芝陷庐州。〉 | ||
癸卯 中和三年 | 〈淮南节度使高骈表杨行密为庐州刺史,此杨吴立国之始。〉 | ||
己酉 昭宗龙纪元年 | 〈蔡俦以庐州叛,附于孙儒。〉 | ||
壬子 景福元年 | 〈以杨行密为淮南节度使。〉 | 〈蔡俦以庐州叛,附于朱全忠。〉 | |
癸丑 二年 | 〈杨行密复庐州。〉 | ||
己卯 乾宁二年 | 〈杨行密始全有淮西地。〉 | ||
壬戌 天复二年 | 〈诏以杨行密为东西行营都统,封吴王。〉 | ||
甲子 天祐元年 | 〈废舒、庐等州为团练使。〉 | ||
己丑 诏宣帝天佑三年 | 〈杨行密卒,以其子渥为淮南节度副大使。〉 | ||
五季 | |||
戊辰 唐天祐五年 | 吴 〈唐亡,吴仍称天祐年号。是年,渥卒。弟隆演立。〉 | ||
梁开平元年 | |||
己卯 天祐十六年 | 〈杨隆演即吴王位,改元。次年,卒。弟溥立。七年,称帝。〉 | ||
梁贞明五年 | |||
吴武义元年 | |||
丁酉 普天福二年 | 昭顺军 〈吴亡,南唐主徐知诰代立。复姓李,改名昇,国号曰唐。〉 | ||
吴天祚三年 | |||
南唐昇元元年 | |||
戊午 周世宗显德五年 | 保信军 〈以淮南为保信军。是年,唐尽献江北地于周。去帝号,用周正朔。此从五代史。〉 | ||
宋 | |||
乙亥 太祖开宝八年 | 保信军 〈江南平得州十九、军三。〉 | 庐州 〈领县二。〉 | |
戊寅 太宗太平兴国三年 | 无为军 〈宋史志云:以庐江、巢县、无为镇建为军,同下州。以庐江、巢县属焉。〉 | ||
癸巳 淳化四年 | 淮南道 〈分天下为十道。〉 | ||
丁酉 至道三年 | 淮南路 〈分天下为十五路。〉 | ||
庚戌 神宗熙宁三年 | 无为县 〈析巢、庐江二县地置县,属无为军。〉 | ||
壬子 五年 | 淮南西路 〈分东西两路,领州七、军二、县三十三。〉 | ||
己酉 高宗建夷三年 | 〈金人犯庐州,守臣李会以城降。〉 | 〈无为军守臣李知几弃城走。〉 | |
庚戌 四年 | 〈无为军设镇抚使,以赵霖为之。〉 | 〈淮西败将崔增陷焦湖水砦。〉 | |
辛亥 绍兴元年 | 〈刘豫遣王世冲寇庐州守臣王亨,大破之。〉 | 〈寄庐州治于巢。〉 | |
癸丑 三年 | 〈王全犯庐州,寻降于镇抚胡舜涉。〉 | 〈命郦琼驻无为军,为庐濠声援。〉 | |
甲寅 四年 | 〈金、齐兵逼庐州,仇悆固守。岳飞遣徐庆、牛皋,败走之。〉 | ||
乙卯 五年 | 巢 〈废〉 | ||
丙辰 六年 | 〈刘豫遣于麟寇庐州,刘光世、杨存中等大破之。〉 | 巢 〈复设县。〉 | |
丁巳 七年 | 〈杨存中、刘锜、王德驻庐州,郦琼叛。九月,张俊屯庐州。〉 | ||
戊午 八年 | 〈张宗颜将兵屯庐州。〉 | ||
庚申 十年 | 〈王德还屯庐州。〉 | ||
辛酉 十一年 | 庐州 〈金人陷庐州,杨存中等大败之于橐皋,又败之于店步。遂复庐州。〉 | 巢 〈以巢县隶庐州,关师古败金人于巢。〉 | |
壬戌 十二年 | 无为军 | 巢 〈复以巢县,属无为军。〉 | |
辛巳 三十一年 | 〈金主亮至庐州,筑土城于城北以居,遂入庐州。王权自昭关遁金人道至尉子桥,统制姚兴战死。十二月,杨椿复庐州。〉 | ||
丁亥 孝宗乾道三年 | 〈蠲庐州等赋一年。〉 | ||
癸巳 九年 | 〈修庐州城。〉 | ||
甲子 宁宗嘉泰四年 | 〈增庐州强勇兵为千人。〉 | ||
丙寅 开禧六年 | 〈金人犯庐州,田财拒,退之。〉 | ||
己巳 嘉定二年 | 〈沿江制置司言放庐州等,忠义军归。〉 | ||
丁丑 十年 | 〈庐州铃辖、王辛败金人于光山。〉 | ||
丁酉 理宗嘉熙元年 | 〈庐州围解,守臣赵胜等与官一转。〉 | ||
壬寅 淳祐二年 | 〈诏无为军听沿江制置司节制。〉 | ||
庚申 景定元年 | 镇巢军 〈升巢县为军,属沿江制置使。〉 | ||
辛未 度宗咸淳七年 | 〈发屯田租谷十万石,赈无为、镇巢饥民。〉 | ||
甲戌 十年 | 〈夏贵纵败兵沿江,大掠,归庐州。〉 | ||
乙亥 帝显德祐元年 | 〈知庐州朱焕至郡,夏贵拒不纳。知无为军刘权以城降。元都统洪福复镇巢军,寻以福知军事。〉 | ||
丙子 二年 | 〈淮西地尽入于元。〉 | 〈夏贵以庐州降元,元兵入镇巢军,统制洪福死之。〉 | |
元 | |||
丙子 世祖至元十三年即 | 江淮行省 | 庐州路 | |
宋德祐二年 | |||
丁丑 十四年 | 无为路 〈宋以城口镇置无为军。是年,升为路。〉 | ||
己丑 二十六年 | 〈省江淮屯田,打补提举司其镇巢等十二所,尚存。〉 | ||
辛卯 二十八年 | 河南河北行省 | 庐州路 〈领司一、县三、州三,州领八县。〉 | 无为州 〈降为州,领县三。〉 |
巢 〈罢镇巢军为县。〉 | |||
甲辰 成宗大德八年 | 〈罢庐州路,榷茶提举司。〉 | ||
乙丑 泰定帝二年 | 淮西道 〈分天下为十八道。〉 | ||
壬辰 十二年 | 淮南江北行省 | ||
甲午 十四年 | 〈安丰、正阳贼围庐州,命右臣阿儿灰讨之。〉 | 〈守帅王珪因旧址筑砖城。〉 | |
乙未 十五年 | 〈左君弼据庐州城,明将徐达围之。〉 | 〈巢湖水砦附于明。〉 | |
己亥 十九年 | 〈无为州入于明。〉 | ||
甲辰 二十四年 | 〈明兵克庐州,设行中书省。〉 | ||
明 | |||
戊申 太祖洪武元年 | 中书省 〈定都金陵,以畿内府州直隶中书省。〉 | 直隶庐州府 〈以元庐州路为府,领州二、县六。〉 | 无为州 〈以州治无为,县省入,领县一。〉 |
巢 〈明史志云:南有七宝山,与含山县濡须山相对峙,有西关在其上。巢湖在西,西北有橐皋河流入焉。南有石梁河,即濡须上流也。东南有清溪入焉。〉 | |||
辛亥 四年 | 〈设庐州等卫。〉 | ||
乙丑 熹宗天启五年 | 〈巢县军民煽乱推官,徐日曦谕散之。〉 | ||
乙亥 庄烈帝崇祯八年 | 〈张献忠犯庐州,知府吴大朴同士民固守。〉 | 〈无为州、巢县陷,知县严觉死之。自后,州县被贼蹂躏,惨不胜载。〉 | |
戊寅 十一年 | 〈知县寗承勋增筑城垣。〉 | ||
壬午 十五年 | 〈五月,张献忠陷庐州,守道蔡如蘅、通判赵兴基、经历郑元寿死之。〉 | 〈巢复陷,典史韩志义死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