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 图 道光巢县志
卷一 舆地志一
卷二 舆地志二

沿革

编辑
  • 巢县,古巢国。殷周为南巢,为巢伯国。
    尚书:成汤放桀于南巢。周书序:巢伯来巢,芮伯作《旅巢命》。孔传:殷之诸侯。伯,爵也。竹书纪年武王十三年:巢伯来宾。
  • 春秋时,为楚属国。
    春秋文公十二年:楚人围巢。杜注:巢,吴楚间小国,庐江六县东有居巢城。 按:左传称巢,史记称居巢。
  • 汉为居巢县,属庐江郡。
    汉地理志:庐江郡,故淮南,文帝十六年别为国。属县有居巢、襄安、九江,郡有橐皋。顾祖禹方舆纪要:襄安,故城在今无为州南四十里,汉襄安县治此。引州志云:此为汉襄安城,旧置襄安巡司于此。今仍曰襄安镇。隋之襄安县即今巢县也。
  • 后汉为居巢,侯国。
    郡国志:庐江郡领县十四,有襄安,有居巢侯国。注广志曰:有二大湖。嘉庆府志云:汉,居巢属庐江,橐皋属九江,二郡以巢湖为界。故居巢在湖南也。刘昭于郡国志引广志云:居巢有二大湖。今无为州金绳寺南有古城迹,相传为居巢古城。其左即巢湖,其右即庐江、白湖,疑其地为是。若今巢县自在湖北,寔橐皋地,非古居巢也。 按:方舆纪要:无为州为古巢国。
  • 三国时,初属袁术,后属魏。
    吴志周瑜传:袁术欲以瑜为将,瑜求为居巢长,欲假涂东归。建安二十二年,曹操次于居巢,遂攻濡须。次年军居巢,权在濡须口筑城拒守。操引军还,留曹仁等屯居巢。
  • 晋初为居巢县,属庐江郡。东晋后废。自汉至晋隶扬州,东晋隶豫州。
    晋地理志:庐江郡统县十,有居巢、襄安。 按:自东晋侨立郡县,而居巢之名没。太元中,即其地置蕲县。宋、齐、梁因之。又按:襄安在州南四十里,唐巢州之城口镇,今无为州治即其地。东晋后废,于是襄安之名亦没。隋开皇废蕲县,改置襄安县。虽有襄安之名,治非其故也。大抵汉晋之襄安,今无为州地。隋之襄安,今巢县地。
  • 宋、齐时为蕲,为扶阳,属南谯郡,隶南豫州。
    宋州郡志:南谯太守,晋孝武太元中,于淮南侨立郡县。领县六,有蕲、扶阳、城父。南齐州郡志同。惟城父在梁郡。又隋志于襄安下注云:梁曰蕲则梁之蕲。当即宋、齐志之蕲,隋时改置襄安者,为巢县地无疑。以有紫微、亚夫、半汤、四鼎诸山可据也。扶阳本在沛郡,此为侨置,唐时亦尝析置此县。故址在州西北,皆古巢地。至城父见于两汉地理志者,春秋时古城父也,其地在今亳州东南七十里。宋、齐志南谯之城父,侨置者也,其地疑在巢湖北境。而刘澄之豫州记所云有巢湖者,当亦指侨置而言矣。
  • 梁因齐制,亦为蕲,属合州。
    梁改合肥为合州,领郡八,魏因之。有南谯郡,领县二。有蕲,为南谯郡治。详魏书地形志
  • 隋为襄安,初属庐州,后属庐江郡。
    隋地理志:庐江郡有襄安。注云:梁曰蕲,开皇初改焉。有龟山、紫微山、亚夫山、半阳山、白石山、四鼎山。开皇三年罢天下诸郡,始曰庐州。炀帝大业三年,改州为郡,复曰庐江郡。
  • 唐为巢州,旋省为县,属庐州,隶淮南道。
    唐地理志:庐州庐江郡县五。巢本襄安。成德三年置巢州,并析置开成、扶阳二县。七年,州废省。开成、扶阳以巢来属。东西四十里,有故东关。按:唐,州有辅、雄、紧、望、上、中、下七等,而庐州及巢县为上。又隋开皇时属庐州,大业时罢庐州为庐江郡。唐高祖武德三年,改郡为州,仍存郡名,故曰庐州庐江郡。
  • 五代初属扬吴,后属南唐。
    五代史职方表:庐州,梁、唐时属吴。晋、汉时属南唐。周乃有之,置保信军。
  • 宋初,以巢县无为镇建为军,而属焉。其后,或属庐州,或属无为军,或升为镇巢军。
    宋史志:太平兴国三年,以巢县之无为镇建无为军。寻废。淳化中复置军,属淮南西路。熙宁三年,又析巢、庐江二县地,置无为县为军治。嘉庆府志云:太平兴国三年,以县地置无为军。其时巢县治虽不在居巢,而县境犹兼居巢。自熙宁析,县南为无为县。则巢县之得古居巢境,盖无几矣。宋南渡高宗绍兴十一年,县属庐州。十二年,还属无为军。理宗景定三年,为镇巢军,治属沿江制置使。
  • 元置镇巢军为县,属无为州。
    元史地理志:至元十四年,升无为州为路。二十八年,降为州。罢镇巢州为县,以属焉。
  • 明为巢县,属庐州府无为州。
    明地理志:以元庐州路为府,领州二、县六,无为州领县一:巢。
  • 国朝为巢县,属庐州府,不属州。领初隶江南布政使司。乾隆二十六年,分立安徽布政使司,县为简缺。

居巢考

编辑

古巢,扬州之域。太平寰宇记:昔成汤放桀、芮伯命巢即此地。春秋:楚人围巢。杜注:庐江六县东,有居巢城。故云路史:故巢城在皖北六东,此其大略也。秦置九江郡为橐皋。汉高帝四年,更九江郡为淮南国。武帝元狩元年,复故。属县有橐皋。庐江郡者,地理志:故淮南,文帝十六年别为国,属县有居巢、襄安、临湖。按:九江国自高帝四年立,英布为淮南王,十年复以封皇子长。文帝十六年,分淮南地,立淮南、衡山、庐江三国。景帝四年,徙庐江土赐为衡山王,而以为郡。是庐江之置郡,在九江后矣。汉志橐皋、居巢分属二郡,疑未立庐江郡时,但称橐皋。班书特两存之耳。东汉,九江郡省橐皋而于逡遒。注云:左传哀公十二年:会吴于橐皋。杜预曰:在县东南。宋均传注:逡遒故城在今慎县南十道。:慎县本汉逡遒县。隋书志:慎东魏置平梁郡。陈曰:梁郡有浮阇山。今山在橐皋北三十里,为合巢之界,去今巢城九十里。而橐皋俗呼柘皋,盖因汉志注孟康曰:音拓姑之误耳。然则橐皋固省入居巢矣。郡国志注:居巢侯国范增冢,在郭东,今亚夫山,去城东五里。注又引广志云:有二大湖。按:水经云:沔水东北出居巢县难。注云:江水自濡须口又东,左会栅口,水遵巢湖,东迳南谯侨郡城南,又栅水东南积而为窦湖。中有洲,东出谓之窦湖口。意赤乌未陷以前,湖本为二。故路史云:合肥巢湖云居巢陷者,其一即窦湖,未可知也。太平御览:刘澄之豫州记曰:城父县有巢湖,湖周五百里。中有三山。湖南有四鼎山。今湖中三山相去数十里,而四鼎山在湖之北。则御览所云或有脱误。又汉书地理志:沛郡有城父。注:夏肥水东南至下蔡入淮,过郡二,行六百二十里。通志云:城父县在亳州东南七十里,今号城父乡。以此计之,其道里适相符矣。陈寿三国不纪沦陷之说,而濡须、东兴诸险要,载之特详。武侯出师表曰:曹操四越巢湖不成。当是时,吴周泰、朱桓等督濡须,魏张辽、臧霸等屯居巢,未闻言橐皋也。盖魏吴乃以巢湖为界耳。又汉志:沛郡领县曰扶阳。注:侯国,莽曰合治。宋书州郡志:南谯太守,晋孝武太元中,于淮南侨立郡县,曰蕲令,曰扶阳令。前汉属沛,后汉晋太康志并无。南齐志亦称南谯郡领县曰蕲、曰扶阳。梁时,南谯郡移治于蕲。是知巢于南北朝为蕲,而唐置扶阳所自来矣。隋书地理志于襄安注曰:梁曰蕲,开皇初改焉。有龟山、紫薇山、亚夫山、半阳山、白石山、四鼎山。唐书志则曰:东南有故东关。水经注则曰:施水东注巢湖,谓之施口。又有濡须口、清溪水、附莀山、格虎山、南谯侨郡、颍川侨郡,凡兹旧迹,咸在今巢,善哉。夹漈之言曰:郡县之迹,有时而更;山川之形,终古不易。此之谓欤!唐武德三年,以襄安地置巢州,析开城、扶阳为属县,旋亦省废。五季属吴、属南唐,为昭顺军、德胜军,周置保信军。宋太平兴国三年,以巢县无为镇建为军。寰宇记:魏筑城征吴,无功,因号无为。又析巢、庐江二县地,置无为县。嗣省入无为军。于是附农、格虎、濡须、七宝以南滨江之地,俱为军治。一统志以汉之临湖、襄安属无为,而以隋改蕲之襄安还居巢之旧,最为有据。昔诸葛恪率军遏巢湖,修东兴堤。左右结山,夹筑两城。通鉴注引水经注云:湖水东迳有右塘穴,山上有城。塘即东兴堤,城即关城。胡三省谓:濡须、七宝两山对峙,中为石梁,凿石通水。今水道自南而徙北。故昔之山名犹存者,而水之经由曲折非故道矣。宋南渡绍兴初,寄庐州治于巢县。景定元年,升为镇巢军,属沿江制置使。今高林河旁古城隍庙,有残碑云:在镇巢府东门外,宋淳熙年建。巢志旧云:是赤乌水陷者,岂其然乎?元至元中罢为县,明因之。

国朝属庐州府,今列表如左。

沿革表

编辑
 卷首 图 ↑返回顶部 卷二 舆地志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