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口分诊臟腑定位

编辑

脾與胃合,肝與膽合,腎與膀胱合,皆足經也。其臟腑皆相根据附,則其诊候亦應同在一 部。 如左关候肝、膽,右关候脾、胃,左尺候腎與膀胱是已。肺與大腸合,心與小腸合,心包絡 與三焦合,皆手經也。其臟腑不相根据附,則其诊候亦不必同在一部。按《内經》云:尺外以 候 腎,尺裏以候腹。又云:前以候前,後以候後;上竟上者,胸喉中事。是以大腸當候於右尺 之裏,小腸當候於左尺之裏,三焦分立上、中、下三部。如此,則左心、小腸,右肺、大腸 之谬,可不辨而自着矣。

古方權量

编辑

古方湯液分两,大者每剂二十餘两,小有十餘两,用水六七升或一斗,煮取二三升或五 六升 ,并分三服,一日服尽,爲剂似乎太重,後世学人,未敢遵式。按陈無择《三因方》云:汉 铜钱质如周钱,文曰半两,則汉方當用半两钱二枚爲一两。且以术附湯方校,若用汉两计, 一百八十铢,得开元钱二十二个半重,若分三服,則是今之七钱半重一服。此說最有根据。 《千金》以古三两爲今一两,古三升爲今一升。仍病其多,不如陈說爲是。

火齊湯

编辑

仓公治病,恒用火齊湯,而其方不傳。刘宗浓云即古方黄連解毒湯是。未知何据?按仓 公用 治齊郎中令之涌疝中熱,不得前溲;齊王太後之風瘅熱客脬,難於大小便,溺赤。則亦清寒 彻熱之剂也夫!

蟯瘕

编辑

蟯瘕爲病,腹大,上黄,肤粗,循之戚戚然。上黄,面黄也。蓋即今人虫蛊之病,腹大 、面黄而肌肤粗涩者也。

葱豉湯

编辑

《肘後》云:傷寒有數种,庸人卒不能分别,今取一藥兼疗者,用葱白一虎口,豉一升 ,水 煮顿服,汗出即愈。按《本草》淡豉,治傷寒時,疾熱病发汗。元素云:葱茎白,通上下陽 氣。合而用之,故能通治數种傷寒。然其方亦有數變:一加葛根三两;一加升麻三两;若不 汗,更加麻黄三两,助之散也。一加米三合,益氣以出汗也。一加童便三升,汗出於陽而生 於陰,火多者宜之也。深师又加乌梅十四枚,葛根半斤,兼治煩滿也。《圣济总录》加人參 、萎蕤、羚羊角,治勞風项強急痛,四肢煩熱。《千金》加梔子、黄連、黄柏、大黄各半两 ;一加生地、石膏各八两,生葛四两,爲表裏證治之别。以意斟酌,投之辄驗,诚良方也。

枳實梔子豉湯

编辑

仲景治大病瘥後,勞复者,枳實梔子豉湯主之。廣剂加葱白、粟米、雄鼠粪。范汪加桂 枝、 大黄、麻黄;又方去梔、豉,加甘草、桂心、大黄、芒硝。《千金》加石膏、鼠粪。崔氏单 加鼠粪一味。《古今录驗》加麻黄、大黄;一加鼠粪、大黄;一去梔、豉,加鼠粪;一加鼠 粪、麻黄;一去梔子,加甘草、大黄、芒硝。许仁則又加葱白、生姜、干葛、麥冬、生地。 或主表,或主裏,或兼主表裏,或兼養,或兼滋,或表裏與滋養兼施,凡十餘變,而梔豉之 法尽矣。

鹹寒

编辑

熱淫於内,治以鹹寒,《内經》之旨也。仲景疗傷寒,加芒硝於苦寒藥中。文仲又加芒 硝於甘 寒藥中,其方以生麥冬一升,生地黄一升,知母二两,生姜二两半,芒硝二两半,水煮,分 五服,取利爲度。由是,而鹹寒之用乃廣矣。

酸苦涌泄

编辑

院河南治天行熱,解毒多用苦酒、猪膽、生艾汁、苦參、青葙、葶苈之属。《外台》单 用苦 參一两,酒煮,并服,取吐如烊胶便愈。張文仲疗傷寒、溫病等,三日以上,胸中滿,用苦 酒半升,猪膽一枚,和服,取吐。蓋即《内經》酸苦涌泄之义。然今人之用此者罕矣。

五疰鬼氣

编辑

五疰鬼氣之病,或助正氣以辟之,如苏合香丸之属是也;或假鬼氣以引之,如死人枕、 天靈 蓋之属是也。徐嗣伯、刘大用恒用此法,而嗣伯云:鬼氣伏而不起,故令人沉滞,得死人 枕,促之魂氣飞越,不得攸附體,故尸疰可瘥。刘氏治妇人因人入庙,爲邪鬼所凭,致精采 荡越,與死人枕煎湯飲之,大瀉數行而愈。則是死人之枕引鬼氣,或从上越,或从下出,隨 其攸利,與草木氣味升降浮沉,各具一體性者不同。今人亦罕有闻用之者矣。 《千金》疗尸疰方:发灰、杏仁,熬令紫色,等分,捣如泥,以猪膏和酒服,如桐子三 丸, 日三,神良。愚謂此治血枯經絡涩闭成勞者之良方也,亦即百勞虫之意,而氣味和调,可 以無弊,或以桃仁易杏仁,亦得。

瘧之病,熱氣舍於營,寒氣居於衛。寒居於衛,則束其營之熱,不得外越;熱舍於營 ,則阻 其衛之寒,不得内乘。氣相抑而适相持,是以傷寒易變,而瘧病不遷也。瘧邪不能自发,必 得人之正氣而後发,故曰衛氣之所在,與邪氣相合則病作。 瘧邪外不在皮肤,内不在臟腑,是以汗之而不从外泄,下之而不从裏出也。 風氣常在,瘧有時而休。常在者,其氣舒;蓄而作者,其氣暴,故工不能治其已发也。 瘧发已而邪遞浅者,其作日蚤;发已而复伏愈深者,其作日晏。日蚤者易已,日晏者難 已。 其始晏而终蚤者,邪氣下行极而之上也。是以瘧病欲愈,一日反二三发,其邪愈浅,辄與衛 氣相簿故也。 瘧之爲病,邪正分争,往來不已,有戰之义也。治之必先助其正氣,或急去其邪氣。蓋 正旺 則邪自解,邪去則正亦安也。今有人體虛患瘧,不數日而作渐晏,势渐衰,神氣反昏而不可 救,非正虛而邪陷之故歟?

陰陽交

编辑

陰陽交之病,古有其名,而無能抉其义者。愚謂“交”非交通之謂,乃错乱之謂也。陰陽错乱,而不可复理,攻其陰則陽捍之不得入,攻其陽則陰持之不得通,故曰交者死也。郭白云所謂即是两感之病,蓋从汗出而熱不退处悟入。然两感究竟是陰陽齊病,而非陰陽交病,是以與先表後裏,或表裏并治之法,以其未尝混合爲一也。

崩中下血

编辑

妇人崩中下血,多因溼熱傷脾胃而致。蓋脾统血,傷則失守也。醫者不知其脾溼,而但與固脱之剂,血虽止而溼转鬱矣。是以崩中之後,多成胀滿、黄病,醫多不能識此。

耳聾治肺鼻塞治心

编辑

古云:耳聾治肺,肺主声;鼻塞治心,心主臭。愚謂耳聾治肺者,自是肺經風熱、痰涎闭鬱之症。肺之絡会於耳中,其氣不通,故令耳聾,故宜治其肺,使氣行則聾愈。夫声从外入,非無声也,有声而不能入也,而謂肺主声何哉?其鼻塞治心者,經云:心肺有病,而鼻爲之不利。治心者,蓋以利鼻,豈曰致臭哉?

噎膈反胃之辨

编辑

噎膈、反胃,自是二病,世醫每連称而并舉之者,丹溪實作之俑也。丹溪曰:其槁在上,近咽之下,水飲可行,食物難入,入亦不多,名之曰噎;其槁在下,與胃爲近,食虽可入,良久复出,名之曰膈,亦曰反胃。是以噎膈分上、下二病,而以反胃属之膈,殊欠分明。愚謂噎膈之所以反胃者,以食噎不下,故反而上出,若不噎則并不反矣。其反胃之病,則全不噎食,或迟或速,自然吐出,與膈病何相干哉?二者病本不同,治法亦異,不可不辨!

瀉痢不同

编辑

痢與泄瀉,其病不同,其治亦異。泄瀉多起寒溼,寒則宜溫,溼則宜燥也;痢病多成溼熱,熱則宜清,溼則宜得也。虽泄瀉亦有熱症,然毕竟寒多於熱;痢病亦有寒症,然毕竟熱多於寒。是以泄瀉經久,必傷胃陽,而腫胀、喘滿之變生;痢病經久,必損其陰,而虛煩、痿廢之疾起。痢病兜涩太早,溼熱流注,多成痛痹;泄瀉疏利或过,中虛不复,多作脾勞。此予所亲历,非臆說也。或曰:熱則清而寒則溫是已,均是溼也,或从利,或从燥,何歟?曰:寒溼者,寒从溼生,故宜苦溫燥其中;溼熱者,溼从熱化,故宜甘淡利其下。且燥性多熱,利藥多寒,便利則熱亦自去,中溫則寒與俱消。寒溼必本中虛,不可更行渗利,溼熱鬱多成毒,不宜益以溫燥也。

溫病風溫溫疫溼溫溫毒溫瘧之異

编辑

溫病者,冬月伏寒化熱,至春而发,所謂春時陽氣发,於冬時伏寒者是也。風溫者,溫病而兼新風,发汗已則風氣去,而溫氣发,故身灼熱也。溫疫者,溫氣盛而成疠也。溼溫者,溫氣而兼溼邪,溼能生溫,溫亦生溼也。溫毒者,溫氣发而不能遽散,怫鬱成毒,猶傷寒之有陽毒、陰毒也。溫瘧者,溫病系在少陽,時作時止,乍进乍退者也。春溫之症,轻重不同。旧有冬伏之寒邪,新感春時之風氣,其寒从風而并於外者轻,其風从寒而并於内者重矣。并於内者治其内,毋遗其外;并於外者治其外,毋外其内。若旧伏之寒已變爲熱,而更感春時之風,風熱相激,多成風瘧。其引之而隨出者轻,其发之而转陷者危矣。又有七情、飲飽、勞倦之人,复受六氣風寒暑溼之邪,若内就外而甚於外者,先治其外而後调其内;若外就内而甚於内者,先治其内而後调其外。王好古云:治内兼外者,不可寒下,若寒下,則經邪陷於内矣;治外兼内者,不可熱发,若熱发,則益中熱於外矣。又曰:外重而内轻者,先治其外,後治其内;若積寒傷冷,脉已从陰,虽有标病,不须治标,獨治内也,内既得溫,标病不发而自愈。何以然?发表之藥不远熱也。故曰:陰症治本不治表,表本俱得;治标不治本,标本俱失。溫邪之发,陰必先傷,设有當行解散者,必兼滋陰之品於其中。昔人於葱豉湯中加童便,於梔豉湯内加地黄、麥冬,亦此意也。溫毒发班,與傷寒发斑不同。溫毒之邪,从内之外;傷寒之邪,从外入内。是以溫毒发斑者,邪氣離裏而之表,其症轻;傷寒发斑者,邪氣盛於内而見於外,其症重。盛於内者,必使下泄,而後者可去,华元化所謂须要下之,不可留於胃中是也;之於外者,可从表而出之,郭白云所謂其毒久鬱而发,病不在裏,故不可下,必隨表症治之,當用藥解肌熱者是也。

目赤腫痛

编辑

目赤腫痛,人知降火,而不知活血,所以多不得力,只用四物湯,内地黄用生,芍藥用赤,加酒蒸大黄、赤茯苓、薄荷叶,治之甚妙,此戴复庵法。餘謂目赤腫痛,人知活血,而不知治痰。脾胃壅滞,積熱生痰,積痰生熱,辗转相因,氣冲頭目,昏痛不已者,须用半夏、石菖蒲、黄芩、枳實、茯苓、陈皮,微兼菊花、白蒺藜之属治之。

口糜

编辑

王肯堂治许少薇口糜,謂非干姜不愈,卒如其言。又从子懋,亦患此,势甚危急,欲飲冷水,與人參、白术、干姜各二钱,茯苓、甘草各一钱,煎成冷冻飲料,日數服,乃已。蓋土溫則火斂,人多不能知。此所以然者,胃虛食少,腎水之氣逆而乘之,則爲寒中,脾胃虛衰之火被迫上炎,作爲口疮。其症飲食少思,大便不實,或手足逆冷,肚腹作痛是也。

冷勞

编辑

虛勞之人,氣血枯耗,生氣不榮,則内生寒冷,張鸡峰所謂冷勞者是也。宜建中、复脉、八味腎氣之属,甘溫辛润,具生陽化陰之能者治之。亦有邪氣淹滞,經絡瘀鬱者,元珠所謂體虛之人,最易感於邪氣,當先和解,微利微下之,次則调之。醫不知而遽行補剂,邪氣不解,往往致死。是故虛勞之治,固不必專以補陰降火爲事也。

熱風

编辑

熱風,熱化爲風也。患人頭目昏眩痛,口鼻燥,熱氣出,微惡風,時時有熱者是也。是虽辛凉,不能解之。孟诜云:患熱風人,宜食牛乳,謂其氣味甘寒,而性濡润,能使肌熱除而風自熄。求之草木,芦根、蔗浆、梨汁之属,性味相似,亦《内經》風淫於内,治以甘寒之旨也。

食鹹頭汗出

编辑

一人食鹹,頭汗如注,食淡則否。诊之心脉獨大而搏指,因問曰:燥欲飲乎?曰:然。每晨起舌必有刺,因悟所以頭汗出者,心火太盛,而水不胜之也。味鹹属水,而能降火,火與水搏,火盛水微,不能胜之而反外越也。其出於頭者,水本润下,而火性炎上,水爲火激,反从其化也。食淡則否者,鹹味涌泄爲陰,淡味渗泄爲陽,陽與陽从,不相激射,故得遂其渗泄之性而下行也。

雜識

编辑

醫悟融会群經,贯穿百家,不爲名言高論而义理自着,以视夸大其言而不适於用者,奚啻霄壤!醫讀平易簡要,可爲中人以下說法,要非熟讀群書,通晓方藥者,不能爲此。正本書辨論古方铢量權衡,甚爲详悉,以及唐宋醫局官制醫書本草湯液脉病,并有卓見。亦好古博雅之士歟!韩氏十四藥定經因時和解之法,极意分晰,而眉目未清,絕無准绳,而多所裁制。逞一己之私意,乱先圣之旧章,不足爲後学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