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口分診臟腑定位

編輯

脾與胃合,肝與膽合,腎與膀胱合,皆足經也。其臟腑皆相根據附,則其診候亦應同在一 部。 如左關候肝、膽,右關候脾、胃,左尺候腎與膀胱是已。肺與大腸合,心與小腸合,心包絡 與三焦合,皆手經也。其臟腑不相根據附,則其診候亦不必同在一部。按《內經》云:尺外以 候 腎,尺裏以候腹。又云:前以候前,後以候後;上竟上者,胸喉中事。是以大腸當候於右尺 之裏,小腸當候於左尺之裏,三焦分立上、中、下三部。如此,則左心、小腸,右肺、大腸 之謬,可不辨而自着矣。

古方權量

編輯

古方湯液分兩,大者每劑二十餘兩,小有十餘兩,用水六七升或一斗,煮取二三升或五 六升 ,並分三服,一日服盡,爲劑似乎太重,後世學人,未敢遵式。按陳無擇《三因方》云:漢 銅錢質如周錢,文曰半兩,則漢方當用半兩錢二枚爲一兩。且以術附湯方校,若用漢兩計, 一百八十銖,得開元錢二十二個半重,若分三服,則是今之七錢半重一服。此說最有根據。 《千金》以古三兩爲今一兩,古三升爲今一升。仍病其多,不如陳說爲是。

火齊湯

編輯

倉公治病,恆用火齊湯,而其方不傳。劉宗濃雲即古方黃連解毒湯是。未知何據?按倉 公用 治齊郎中令之涌疝中熱,不得前溲;齊王太後之風癉熱客脬,難於大小便,溺赤。則亦清寒 徹熱之劑也夫!

蟯瘕

編輯

蟯瘕爲病,腹大,上黃,膚粗,循之戚戚然。上黃,面黃也。蓋即今人蟲蠱之病,腹大 、面黃而肌膚粗澀者也。

蔥豉湯

編輯

《肘後》云:傷寒有數種,庸人卒不能分別,今取一藥兼療者,用蔥白一虎口,豉一升 ,水 煮頓服,汗出即愈。按《本草》淡豉,治傷寒時,疾熱病發汗。元素云:蔥莖白,通上下陽 氣。合而用之,故能通治數種傷寒。然其方亦有數變:一加葛根三兩;一加升麻三兩;若不 汗,更加麻黃三兩,助之散也。一加米三合,益氣以出汗也。一加童便三升,汗出於陽而生 於陰,火多者宜之也。深師又加烏梅十四枚,葛根半斤,兼治煩滿也。《聖濟總錄》加人參 、萎蕤、羚羊角,治勞風項強急痛,四肢煩熱。《千金》加梔子、黃連、黃柏、大黃各半兩 ;一加生地、石膏各八兩,生葛四兩,爲表裏證治之別。以意斟酌,投之輒驗,誠良方也。

枳實梔子豉湯

編輯

仲景治大病瘥後,勞復者,枳實梔子豉湯主之。廣劑加蔥白、粟米、雄鼠糞。范汪加桂 枝、 大黃、麻黃;又方去梔、豉,加甘草、桂心、大黃、芒硝。《千金》加石膏、鼠糞。崔氏單 加鼠糞一味。《古今錄驗》加麻黃、大黃;一加鼠糞、大黃;一去梔、豉,加鼠糞;一加鼠 糞、麻黃;一去梔子,加甘草、大黃、芒硝。許仁則又加蔥白、生薑、干葛、麥冬、生地。 或主表,或主裏,或兼主表裏,或兼養,或兼滋,或表裏與滋養兼施,凡十餘變,而梔豉之 法盡矣。

鹹寒

編輯

熱淫於內,治以鹹寒,《內經》之旨也。仲景療傷寒,加芒硝於苦寒藥中。文仲又加芒 硝於甘 寒藥中,其方以生麥冬一升,生地黃一升,知母二兩,生薑二兩半,芒硝二兩半,水煮,分 五服,取利爲度。由是,而鹹寒之用乃廣矣。

酸苦涌泄

編輯

院河南治天行熱,解毒多用苦酒、豬膽、生艾汁、苦參、青葙、葶藶之屬。《外台》單 用苦 參一兩,酒煮,並服,取吐如烊膠便愈。張文仲療傷寒、溫病等,三日以上,胸中滿,用苦 酒半升,豬膽一枚,和服,取吐。蓋即《內經》酸苦涌泄之義。然今人之用此者罕矣。

五疰鬼氣

編輯

五疰鬼氣之病,或助正氣以辟之,如蘇合香丸之屬是也;或假鬼氣以引之,如死人枕、 天靈 蓋之屬是也。徐嗣伯、劉大用恆用此法,而嗣伯云:鬼氣伏而不起,故令人沉滯,得死人 枕,促之魂氣飛越,不得攸附體,故屍疰可瘥。劉氏治婦人因人入廟,爲邪鬼所憑,致精采 蕩越,與死人枕煎湯飲之,大瀉數行而愈。則是死人之枕引鬼氣,或從上越,或從下出,隨 其攸利,與草木氣味升降浮沉,各具一體性者不同。今人亦罕有聞用之者矣。 《千金》療屍疰方:發灰、杏仁,熬令紫色,等分,搗如泥,以豬膏和酒服,如桐子三 丸, 日三,神良。愚謂此治血枯經絡澀閉成勞者之良方也,亦即百勞蟲之意,而氣味和調,可 以無弊,或以桃仁易杏仁,亦得。

瘧之病,熱氣舍於營,寒氣居於衛。寒居於衛,則束其營之熱,不得外越;熱舍於營 ,則阻 其衛之寒,不得內乘。氣相抑而適相持,是以傷寒易變,而瘧病不遷也。瘧邪不能自發,必 得人之正氣而後發,故曰衛氣之所在,與邪氣相合則病作。 瘧邪外不在皮膚,內不在臟腑,是以汗之而不從外泄,下之而不從裏出也。 風氣常在,瘧有時而休。常在者,其氣舒;蓄而作者,其氣暴,故工不能治其已發也。 瘧發已而邪遞淺者,其作日蚤;發已而復伏愈深者,其作日晏。日蚤者易已,日晏者難 已。 其始晏而終蚤者,邪氣下行極而之上也。是以瘧病欲愈,一日反二三發,其邪愈淺,輒與衛 氣相簿故也。 瘧之爲病,邪正分爭,往來不已,有戰之義也。治之必先助其正氣,或急去其邪氣。蓋 正旺 則邪自解,邪去則正亦安也。今有人體虛患瘧,不數日而作漸晏,勢漸衰,神氣反昏而不可 救,非正虛而邪陷之故歟?

陰陽交

編輯

陰陽交之病,古有其名,而無能抉其義者。愚謂「交」非交通之謂,乃錯亂之謂也。陰陽錯亂,而不可復理,攻其陰則陽捍之不得入,攻其陽則陰持之不得通,故曰交者死也。郭白雲所謂即是兩感之病,蓋從汗出而熱不退處悟入。然兩感究竟是陰陽齊病,而非陰陽交病,是以與先表後裏,或表裏並治之法,以其未嘗混合爲一也。

崩中下血

編輯

婦人崩中下血,多因溼熱傷脾胃而致。蓋脾統血,傷則失守也。醫者不知其脾溼,而但與固脫之劑,血雖止而溼轉鬱矣。是以崩中之後,多成脹滿、黃病,醫多不能識此。

耳聾治肺鼻塞治心

編輯

古云:耳聾治肺,肺主聲;鼻塞治心,心主臭。愚謂耳聾治肺者,自是肺經風熱、痰涎閉鬱之症。肺之絡會於耳中,其氣不通,故令耳聾,故宜治其肺,使氣行則聾愈。夫聲從外入,非無聲也,有聲而不能入也,而謂肺主聲何哉?其鼻塞治心者,經云:心肺有病,而鼻爲之不利。治心者,蓋以利鼻,豈曰致臭哉?

噎膈反胃之辨

編輯

噎膈、反胃,自是二病,世醫每連稱而並舉之者,丹溪實作之俑也。丹溪曰:其槁在上,近咽之下,水飲可行,食物難入,入亦不多,名之曰噎;其槁在下,與胃爲近,食雖可入,良久復出,名之曰膈,亦曰反胃。是以噎膈分上、下二病,而以反胃屬之膈,殊欠分明。愚謂噎膈之所以反胃者,以食噎不下,故反而上出,若不噎則並不反矣。其反胃之病,則全不噎食,或遲或速,自然吐出,與膈病何相干哉?二者病本不同,治法亦異,不可不辨!

瀉痢不同

編輯

痢與泄瀉,其病不同,其治亦異。泄瀉多起寒溼,寒則宜溫,溼則宜燥也;痢病多成溼熱,熱則宜清,溼則宜得也。雖泄瀉亦有熱症,然畢竟寒多於熱;痢病亦有寒症,然畢竟熱多於寒。是以泄瀉經久,必傷胃陽,而腫脹、喘滿之變生;痢病經久,必損其陰,而虛煩、痿廢之疾起。痢病兜澀太早,溼熱流注,多成痛痹;泄瀉疏利或過,中虛不復,多作脾勞。此予所親歷,非臆說也。或曰:熱則清而寒則溫是已,均是溼也,或從利,或從燥,何歟?曰:寒溼者,寒從溼生,故宜苦溫燥其中;溼熱者,溼從熱化,故宜甘淡利其下。且燥性多熱,利藥多寒,便利則熱亦自去,中溫則寒與俱消。寒溼必本中虛,不可更行滲利,溼熱鬱多成毒,不宜益以溫燥也。

溫病風溫溫疫溼溫溫毒溫瘧之異

編輯

溫病者,冬月伏寒化熱,至春而發,所謂春時陽氣發,於冬時伏寒者是也。風溫者,溫病而兼新風,發汗已則風氣去,而溫氣發,故身灼熱也。溫疫者,溫氣盛而成癘也。溼溫者,溫氣而兼溼邪,溼能生溫,溫亦生溼也。溫毒者,溫氣發而不能遽散,怫鬱成毒,猶傷寒之有陽毒、陰毒也。溫瘧者,溫病系在少陽,時作時止,乍進乍退者也。春溫之症,輕重不同。舊有冬伏之寒邪,新感春時之風氣,其寒從風而並於外者輕,其風從寒而並於內者重矣。並於內者治其內,毋遺其外;並於外者治其外,毋外其內。若舊伏之寒已變爲熱,而更感春時之風,風熱相激,多成風瘧。其引之而隨出者輕,其發之而轉陷者危矣。又有七情、飲飽、勞倦之人,復受六氣風寒暑溼之邪,若內就外而甚於外者,先治其外而後調其內;若外就內而甚於內者,先治其內而後調其外。王好古云:治內兼外者,不可寒下,若寒下,則經邪陷於內矣;治外兼內者,不可熱發,若熱發,則益中熱於外矣。又曰:外重而內輕者,先治其外,後治其內;若積寒傷冷,脈已從陰,雖有標病,不須治標,獨治內也,內既得溫,標病不發而自愈。何以然?發表之藥不遠熱也。故曰:陰症治本不治表,表本俱得;治標不治本,標本俱失。溫邪之發,陰必先傷,設有當行解散者,必兼滋陰之品於其中。昔人於蔥豉湯中加童便,於梔豉湯內加地黃、麥冬,亦此意也。溫毒發班,與傷寒發斑不同。溫毒之邪,從內之外;傷寒之邪,從外入內。是以溫毒發斑者,邪氣離裏而之表,其症輕;傷寒發斑者,邪氣盛於內而見於外,其症重。盛於內者,必使下泄,而後者可去,華元化所謂須要下之,不可留於胃中是也;之於外者,可從表而出之,郭白雲所謂其毒久鬱而發,病不在裏,故不可下,必隨表症治之,當用藥解肌熱者是也。

目赤腫痛

編輯

目赤腫痛,人知降火,而不知活血,所以多不得力,只用四物湯,內地黃用生,芍藥用赤,加酒蒸大黃、赤茯苓、薄荷葉,治之甚妙,此戴復庵法。餘謂目赤腫痛,人知活血,而不知治痰。脾胃壅滯,積熱生痰,積痰生熱,輾轉相因,氣沖頭目,昏痛不已者,須用半夏、石菖蒲、黃芩、枳實、茯苓、陳皮,微兼菊花、白蒺藜之屬治之。

口糜

編輯

王肯堂治許少薇口糜,謂非乾薑不愈,卒如其言。又從子懋,亦患此,勢甚危急,欲飲冷水,與人參、白朮、乾薑各二錢,茯苓、甘草各一錢,煎成冷凍飲料,日數服,乃已。蓋土溫則火斂,人多不能知。此所以然者,胃虛食少,腎水之氣逆而乘之,則爲寒中,脾胃虛衰之火被迫上炎,作爲口瘡。其症飲食少思,大便不實,或手足逆冷,肚腹作痛是也。

冷勞

編輯

虛勞之人,氣血枯耗,生氣不榮,則內生寒冷,張雞峰所謂冷勞者是也。宜建中、復脈、八味腎氣之屬,甘溫辛潤,具生陽化陰之能者治之。亦有邪氣淹滯,經絡瘀鬱者,元珠所謂體虛之人,最易感於邪氣,當先和解,微利微下之,次則調之。醫不知而遽行補劑,邪氣不解,往往致死。是故虛勞之治,固不必專以補陰降火爲事也。

熱風

編輯

熱風,熱化爲風也。患人頭目昏眩痛,口鼻燥,熱氣出,微惡風,時時有熱者是也。是雖辛涼,不能解之。孟詵云:患熱風人,宜食牛乳,謂其氣味甘寒,而性濡潤,能使肌熱除而風自熄。求之草木,蘆根、蔗漿、梨汁之屬,性味相似,亦《內經》風淫於內,治以甘寒之旨也。

食鹹頭汗出

編輯

一人食鹹,頭汗如注,食淡則否。診之心脈獨大而搏指,因問曰:燥欲飲乎?曰:然。每晨起舌必有刺,因悟所以頭汗出者,心火太盛,而水不勝之也。味鹹屬水,而能降火,火與水搏,火盛水微,不能勝之而反外越也。其出於頭者,水本潤下,而火性炎上,水爲火激,反從其化也。食淡則否者,鹹味涌泄爲陰,淡味滲泄爲陽,陽與陽從,不相激射,故得遂其滲泄之性而下行也。

雜識

編輯

醫悟融會群經,貫穿百家,不爲名言高論而義理自着,以視誇大其言而不適於用者,奚啻霄壤!醫讀平易簡要,可爲中人以下說法,要非熟讀群書,通曉方藥者,不能爲此。正本書辨論古方銖量權衡,甚爲詳悉,以及唐宋醫局官制醫書本草湯液脈病,並有卓見。亦好古博雅之士歟!韓氏十四藥定經因時和解之法,極意分晰,而眉目未清,絕無準繩,而多所裁製。逞一己之私意,亂先聖之舊章,不足爲後學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