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通志 (四庫全書本)/全覽1

陜西通志 全覽1 全覽2


  陜西通志
  進表
  吏部尚書署理陜西總督印務併辦軍需事件劉於義户部尚書總理陜西巡撫並一切軍需事務史貽直陜西巡撫碩色等恭承
  勅㫖纂修陜西通志今已成書共一百巻謹奉
  表上
  進者於義等誠惶誠恐稽首頓首
  上言伏以誕敷文命遂成禹貢之篇肇啓姬宗爰有職方之紀故楚之良史能讀八索九邱魯有聞人頗采鄭書周語馬遷網羅百代乃作八書班固囊括羣言初為十志周官外史之掌四方之志乗可稽漢家太史之藏列郡之計書咸在秘府雖有兩京之記而山川風土尚畧而不詳開元即有十道之圖而文物聲明悉闕而不備盖厯代之方輿雜録大都多私撰之書而百家之郡國圖經未盡奉明廷之勅是既無以備累朝之掌故并不足以定一省之章程惟生際夫
  昌期方躬逢乎
  盛典欽惟
  皇帝陛下
  道冠百王
  治隆千聖
  至誠而臨寶祚乾健離明
  大徳以育羣生巽風兑澤
  聖教光昭於四表日星雲物嘉祥史不勝書
  天威震疊乎八埏烏弋黄皮絶域人知嚮化乃頒明詔復沛
  恩綸謂
  本朝
  列聖相承厚澤深仁已淪浹於遐邇而薄海羣黎徧徳風
  謡物土須簡䇿以編摩爰
  命廷臣纂
  大清一統之志因
  勅大吏脩直省通志之書而等忝任秦疆職司監輯伏念雍州天府尤九州之上腴龍首神臯為萬方之綱領歴井捫參之境被服於
  皇化者百餘年襟梁跨益之墟沐浴於
  聖恩者十三載山則終南太華胥效其靈水則清渭洪河長流其澤龍興虎視實周秦之故都璇館瑶臺多漢唐之名蹟展也河山之固秦得百二焉誠哉陸海之饒富居什六矣連衢甲第昔稱七相而五公編籍丁黄今號三男而二女數千村烟火士食舊徳而農服先疇十萬井提封荷鍤成雲而决渠降雨莘莘爼豆荷
  聖人之教育尚有辟雍鐘鼓之風濟濟冠裳䝉
  天子之生成依然棫樸菁莪之盛涇汭之田上等而任土作貢厥有球琳琅玕汧渭之馬成羣而物産孔多何止竹林檀柘彼都人物不徒以城南韋杜相推列郡官師豈獨以京兆趙張稱最以至家敦仁讓而比屋可封野盡干城而名将多出制度不無沿革凡典禮之大悉凛於
  王章風尚或有推移雖藝術之微一遵乎
  天憲此皆
  皇恩之髙厚實浩蕩於五郡十州所以方志之詳明遂燦著乎宏綱鉅目等未能數典罔識闕疑恭承
  寶訓之煌煌敬以冠諸緗素伏讀
  聖謨之秩秩跽而授之雕鐫蒐討圖編足以識大而識小校讐亥豕庶乎徵獻而徵文擬之三輔黄圖規模差備律以長安宋志凡例加嚴比及三年每撫寅衷而兢惕釐為百巻謹呈
  乙夜以覽觀伏願
  玉燭常調
  金甌永奠
  鴻藻經天而緯地
  御撰日新
  元符邁五而登三
  皇圖天煥則東鶼西鰈萬年同軌而同倫北燮南諧九譯來王而來享矣謹按星野一巻建置四巻疆域二巻山川六巻城池公署各一巻關梁封爵各二巻職官四巻貢賦三巻學校一巻祠祀二巻選舉四巻兵防二巻驛傳一巻屯運水利各二巻鹽法茶馬各一巻物産二巻風俗一巻祥異二巻帝系二巻名宦五巻人物十五巻陵墓古蹟經籍各二巻紀事七巻徳音二巻藝文十三巻拾遺三巻刋刻告成等曷任瞻
  天仰
  聖激切屏營之至謹奉
  表隨
  進以
  聞
  雍正十三年二月初一日
  吏部尚書署理陜西總督印務併辦軍需事件劉於義
  經筵講官戸部尚書總理陜西巡撫並一切軍需事務加四級史貽直
  陜    西    巡    撫碩 色謹上表










  陜西通志
  凡例
  一秦省為歴代都㑹地居上㳺西京之盛莫可殫述比來承流宣化拱衞
  神京休養生息百年於兹五府十州極豐亨樂利之象通志一書正以鼔吹休明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扢鴻業也使專尚簡貴則典章制度未免紀載疎略何以昭示不朽兹於上下古今蒐羅考訂分為三十二𩔖列為百巻未敢云取多用𢎞或不至因陋就簡
  一陜志為秦地紀載之書而於
  朝廷六典制度靡不殫究吏之職官户之貢賦鹽錢禮之學校祠祀選舉兵之兵防驛逓工之城池闗梁水利皆有闗於政事者也然非符檄考覈巻案徵信不敢濫登庶幾有禆於留心經濟者爾
  一事闗制度典章為直省通行遵奉者已經詳載
  大清㑹典非秦志所宜專書如
  訓飭士子文月吉講讀鄉飲賔興祀典樂章
  表箋以及律例改定條欵俱不敢載
  一往古事迹尤為居今所必稽但慮世逺言湮傳聞異同於是廣捜四庫摭拾舊聞務求徵信所有採錄原書每條登注尋覽者因流遡源可以知所自矣古書日就散佚或今本所無而昔賢所引如謝承後漢書晉陽秋之類尚仍故名酈注雖逸者亦稱水經注是也
  一舊志成於康熙初年前撫臣賈漢復之手賈嘗撫豫再撫秦其所撰兩省通志
  朝議取為他省程式但
  國家當奕葉重光之後深仁厚澤浹洽區宇其間政化多隨時隨地以為因革損益在
  㑹典已經再修今日之執簡而書者何敢從略而馬谿田馮仲好舊志均有可取故補葺較多於刪削焉
  一分𩔖無義叙次無倫著述家所弗取此志原本史裁折衷諸說離為三十二𩔖首星野言地必本於言天也王者繼天出治度地居民必先分疆畫野故次之以建置建置定而疆域分於是封山濬川築城鑿池治事之廨宇立焉險阨之闗梁設焉皆建置中所有事也立國以治民封建在先郡縣在後故封爵職官次之有土斯有財咸則三壤所以成賦厚生必正徳敬敷五教所以明倫故貢賦學校次之事神以治隂求賢以治陽幽明之别也故祠祀選舉又次之安内以文徳攘外以武功兵防其要也置郵興屯皆武備所當修舉者也故兵防之後次以驛傳屯運屯運以裕盖藏溝洫以備旱潦水利者農政所資也一曰食二曰貨鹽錢茶馬物産皆民生所以利用者也皇極之建必乂以三徳稽疑之用必驗於庶徵俯察五方之風氣仰觀五行之休咎天人之際相為感應者也故受之以風俗又受之以祥異從來人存政舉都此土而主治者帝王蒞此土而佐治者牧伯沐浴教化鍾毓靈秀産於此土之賢皆可傳述者也乃人亡事往抔土依然世逺年湮遺踪宛在故帝系名宦人物之後又受之以陵墓古蹟至於古今名山石室之藏人雖往而言不朽也歴代治亂得失之林事雖逺而功可遡也故受之以經籍又受之以紀事鴻文典冊仁政尤先徳音所以昭
  本朝之盛藝文所以揚歴代之休也其餘碎金雜俎諸𩔖所不及志者亦俱收並採雖稗野巵言在所不棄故受之以拾遺終焉
  一分𩔖三十有二多師前人規格其中有附者取其相近如形勝之於疆域有合者取其相因如闗隘與津梁屯田與漕運有併者取其相屬如人物中包忠節孝義流寓釋道方技列女數種盖彼亦人物中人無庸另為區别也如經籍表作述之功紀事垂古今之鍳徳音宣
  朝廷之徳特為増類以備叅攷
  一各𩔖之中條件甚多叙次龎雜無由醒目故史志中自漢以下咸析小目如經籍則分經史子集禮儀則分吉凶軍賔嘉是也今名宦人物藝文經籍選舉風俗物産古蹟拾遺各以其所包者析之而仍標目於下以便流覽
  一各𩔖中有因時起例與通體㣲異者即於本類下注明或有考究異同訂證舛錯闕疑傳疑之處俱於本條下加按字以别於原書之本注
  一龍門首闢史法創為年表之例縱横指畫事理包舉後有作者靡不效之兹於建置封爵亦倣其例庶幅𢄙廣袤世系相承上下數千載歴歴如在目前
  一古地理書多為圖經魏書直謂之地形志則可知畫沙聚米非繪事弗明也兹於各𩔖若山川水利古蹟兵防驛逓作圖歸於本𩔖而於建置疆域尤加詳焉盖古來沿革不一不獨郡邑名稱屢更即城郭關河逺近疎密逈不相侔繪圖以補表之所不逮則前代一覽無餘再合以
  本朝疆域尤瞭如指掌矣
  一疆域繪圖限於尺幅不能詳備今照
  皇輿圖首列通省總圖祗載府州縣及名山大川其次作五府十州圖載山川闗驛鎮營道路又次二州七十三縣各作一圖有城池泉渠祠宇橋渡古蹟陵墓鎮店鋪逓分界悉列焉其地形之方員斜銳長短凹凸如其本形離之各成方幅界不踰域合之即成總圖間不容髪雖或山川阻深塗徑迂折而大槩已較然矣
  一凡山川廨宇闗梁祠廟河渠陵墓古蹟必以今州縣治為凖而首掲其所在之方向里數然後援引故實發明訂正庶幾眉目朗如故雖有近代之書可徑列經史之前不嫌倒置又慮所引之書各代州郡建治不同於今因而方向里數與今逈别故又於建置中作列朝地圖考覽者從此互訂則牴牾適相符合矣
  一山川等𩔖固當先標其所在之方向里數而有不可以方向里數計者如山則有巔有麓洞峪深入甚逺坡逕聨接則又甚近是里數不可定也川則有曲流有環遶出山或在西南流衍或在東北方向亦不能定也故考之志冊間有不符至於疆域之四至八到廣袤里數更難畫一盖郡邑地形百出方員欹鋭凹凸鈎環加以髙山深谷四面八隅不能咸備而分界之處多在通達之衢未必適當其方位且舊志所載道里有自治起者有自城起者有以隣界止者有以隣治止者参差不齊故不獨里數不侔而方向亦多錯出不知營城邑設官守當以治為凖分壤地辨封疆當以界為止今疆域一𩔖先載治距所𨽻之里數次載四正四隅分界里數若以兩界各至治若干里合算則隣邑至治之里數已寓於中矣嘗見元和志式有至某界正東㣲南㣲北之說甚為得解今所標者雖不能作章亥履勘而或治或界偏左偏右必折衷至確乃敢登載其形有不齊者倣照元和志式庶幾詳備云
  一職官選舉題名舊志祗詳於明代今蒐輯羣書及金石刻各依官制科分増錄以備稽考其或有創設特遣之官官制所無及無科目可考者槩附一代之末
  一舊例各類叙次多分府州但如人物一種古書紀載有泛稱秦入者既未便强屬何郡而古今地名沿革不一未必盡如今之分界又方技隱逸釋道諸𩔖中多有異域他省之人更難附屬是以按代編次而同時者則略以地叙云
  一名宦人物列傳採錄各史原文一字不敢妄増如原文内有地名在前人名居後或世系里居不詳於本傳而别見他傳者俱用小字旁注以别原文
  一史家之體彰癉並行誌則隱惡揚善亦忠厚之意也然而好惡之公不容偏廢使前愆烱鑒常懸心目未必不收懲創之益故於列傳用歐陽史例别為雜傳以外之而拾遺中更標徵應鑒戒二目以寓儆惕之義焉
  一秦中自周秦漢唐建國於此凡宫廷事宜俱闗天下之大非專屬畿輔也故自周官周禮下至漢唐朝官不入職官名宦館庠遊學不入流寓禁軍不入兵制至若宫苑遺墟久成古蹟銀潢戚畹分封畿甸又不得泛視為公家言而槩置弗錄也
  一紀事一𩔖仿照綱目編年大書巡狩㑹盟征伐諸大政以存統御之權餘分閏位莫不包舉然如彼此戰争闗乎疆宇則從其重者專載一朝之下如蜀魏南北朝宋金元若僭據秦土仍以正統為㫁故自秦漢以降凡僭竊之制度如莽之改官不入官制改邑不入沿革苻秦石趙之臣不列題名不入名宦人物之類不書其分統者不用此例
  一歴代名篇佳什争鳴藝苑美不勝收兹惟取其有闗於斯土之政事文章人心風俗者嚴其程格以定去存至於投贈諛詞並當擯斥或所言止於一鄉一邑者亦自有州縣誌在兹弗槩及
  一藝文以有闗通省及連數郡邑者始登其他可資各類考訂者則皆節採要語入各𩔖中如遊覽入山川慿弔入古蹟陵墓營建入學校祠祀公署著作入經籍奏議入貢賦鹽錢兵防驛逓盖典制重於翰墨也
  一古人陳迹稗官紀載極繁凡有闗於人情風土嗜好歌謠可以廣見聞資法戒者固為採風所不廢至於畸行遺言談天說鬼原始要終歴代傳述為兹土之故實亦必博採以助談叢其他侮慢鄙䙝有妨風化者雖係斯土槩不濫登
  
  御製徳音官制錢糓兵屯建置有闗典章者理宜尊崇本朝而以歴代附考於後若祥異紀事人物藝文拾遺諸𩔖則仍以古今世次順叙㣲有不同
  一省志向例俱分郡邑但有界限劃然必應分者如城池闗梁學校祠祀水利陵墓之類有統屬聫貫必應合者如星野之言天文封爵之論世次職官選舉之題名兵防鹽法之制度紀事徳音祥異之編年帝系之紀傳經籍藝文之分類是也有綴旒於冕宜先合而後分者如建置疆域貢賦屯運以省總冠前而以郡邑額分之有若網繫綱應分𩔖而不分地者如物産人物風俗拾遺之類有一經一緯分合兼用者如山川之名山大川各自繪圖撰考是也各隨其宜不能强同
  一誌宜詳密而省誌亦宜得體如里甲街市坊表之臚列下僚之題名掾史之額設存留之細數廨舍之間架渠堰之受水人物中鄉曲之善士祠宇中羅列之姓名槩不濫收以侵郡縣志之詳備也
  一地誌以地為經以代為緯地所不屬則徑闕之如三國之吳六朝之陳與北齊宋時之遼諸類中槩不及之雖其時招集人民僑治他郡而襲故名者封爵建置悉為辨正
  一興漢二屬地接荆梁前代分𨽻他州郡星野兼入翼軫但所躔之度甚㣲徵應自在全蜀全楚兹不具錄至古刺史郡守治不在境内而屬邑在境内如𢎞農武都者職官題名未敢槩登而於名宦則仍書之盖當日勢分所臨既及其地而惠澤所流亦不可冺固善善欲長之義也
  一陜甘昔合今分新設府州亦係舊時營堡故於疆域里數賦役額數皆不襲用舊説而以今冊為凖其職官中統轄之大僚如總督駐西安學政駐三原均入陜志提督駐固原入甘志至前代之鹽學藩臬糧驛各道俱駐省城兼治全陜及但有叅政副使等銜而不能强分者悉入陜志
  一漢有五原九原唐有安北都䕶宋有天徳軍金元有豐雲二州咸入版章明世中衰棄河套地如甌脱延綏遂為邊境我
  朝聲教誕被屬國降王願為保塞
  祖宗撫綏荒服仍令駐牧套中今車書一統梯航所至㒺不奉圖入告况近在塞垣之下乎凡套中山川城砦古蹟俱得附榆葭各州縣以𩔖而見云
  一陜省幅𢄙極廣如𢎞農跨陜豫之郊興元控雍梁之野以至綏葭昔為趙地鳯興向屬武都其間山川人物舊志尚多混淆或因一時失檢分晰未清或因志在誇多獵取傅㑹遂至以訛襲訛遺誤後來今於河南湖廣山西四川甘省分界各州縣山川必究其脈絡人物必詳其世系古蹟必核其時地合者收之不必舊志之所有不合者去之不必舊志之所無也




  陜西通志
  職名
  監修
  ︵字位過密 無法显示︶    查郎阿
  吏部尚書署理陜西總督印務幷辦理軍需事件劉於義︵字位過密 無法显示︶史貽直
  工部左侍郎世襲拖沙喇哈番加四級前署理陜西巡撫印務馬爾泰巡撫陜西等處地方贊理軍務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紀錄一次碩 色提督陜西學政内閣學士兼禮部侍郎王蘭生
  提調
  楊  馝
  陜西西安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加一級又加三級程仁圻陜西西安等處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紀錄二次何師儉
  編輯
  ︵字位過密 無法显示︶ 沈青崖
  採訪
  署理陜西西安等處布政使司督理糧儲道偉 璱陜西布政使司分守潼商道僉事張正瑗
  陜西按察使司分巡榆葭道副使王 凝
  陜西按察使司分巡延綏鄜道叅議朱一鳯陜西按察使司分巡漢興道副使姚培和
  原 任 西 安 府 知 府王紹文
  西  安  府  知   府烏靈阿延  安  府  知   府徐洹瀛
  鳯  翔  府    知   府馮慶長
  漢    府    知   府朱閑聖
  榆  林  府    知   府王大士
  興  安  州    知   州鮑遐齡
  商    州    知    州王如玖
  同    州    知    州董權文
  華    州    知    州王徳地
  耀    州    知    州朱紹峒
  乾    州    知    州王以觀署   邠   州  知   州李肖筠
  鄜    州    知    州李如沆署  綏  徳  州  知  州董朝鼎署   葭   州  知   州程材傳
  分編
  西 安 府 咸 陽 縣 知  縣馮運棟西 安 府 署 渭南 縣 知 縣梁成武延 安 府 署 宜 川縣 知 縣劉國泰鳯 翔 府 寶 雞 縣 知  縣錢 界鳯 翔 府 署 郿 縣 知  縣喬履信漢 中 府 署 城 固縣 知 縣王邦光興 安 州 署 白 河縣 知 縣唐效堯同 州 署 蒲 城 縣 知  縣沈 華耀 州 署 同 官 縣 知  縣楊 繹邠 州 署 三 水 縣 知  縣文 魁
  學    習    進    士李之蘭
  學    習    進    士冷 崇
  學    習    進    士古 灃
  訂正
  綏 徳州 署 清 澗 縣 知 縣王起鵬
  舉              人胡 淦
  監              生申存寅
  監              生楊煜曽
  廩              生支 期
  分校
  西 安 府 富 平 縣 教  諭白 塘鳯 翔 府 麟 逰 縣 教  諭馬國鎮舉  人  揀  選  知  縣李清佐舉  人  揀  選  知  縣崔 昭
  廩              生劉紹攽
  廩              生解含章
  繕錄
  舉              人單 潔
  監              生張國棟
  生              員李允寛
  生              員王 秦
  生              員趙佩琇
  生              員王家隲
  生              員上官一
  収掌
  西 安 府 署 照 磨 所照 磨張元龍西 安 府  長 安 縣 縣 丞羅之晉
  校刋
  西 安 府 咸  寧 縣 知 縣陳齊賢西安 府 署 長 安 縣 知 縣王 端
  繪圖
  布              衣張 謙

  欽定四庫全書     史部十一
  陜西通志目錄     地理𩔖三都會郡縣之屬巻一
  星野
  巻二
  建置一圖 表
  巻三
  建置二
  巻四
  建置三
  巻五
  建置四
  巻六
  疆域一
  巻七
  疆域二考 形勝附
  巻八
  山川一圖 考
  巻九
  山川二西安
  巻十
  山川三延安 鳯翔
  巻十一
  山川四漢中 榆林
  巻十二
  山川五興安 商 同
  巻十三
  山川六華 耀 乾 邠 鄜 綏 葭邊外
  巻十四
  城池
  巻十五
  公署
  巻十六
  闗梁一
  巻十七
  闗梁二
  巻十八
  封爵一上古至北魏
  巻十九
  封爵二北周至明
  巻二十
  職官一漢至隋
  巻二十一
  職官二唐 五代 宋
  巻二十二
  職官三金 元 明
  巻二十三
  職官四
  本朝文職 武職
  巻二十四
  貢賦一
  本朝民地丁
  巻二十五
  貢賦二
  本朝民地丁 更名地丁 課程
  巻二十六
  貢賦三歴代田賦 户役 課程 經費
  巻二十七
  學校
  巻二十八
  祠祀一寺觀附
  巻二十九
  祠祀二寺觀附
  巻三十
  選舉一徵薦 諸科 進士
  巻三十一
  選舉二舉人上
  巻三十二
  選舉三舉人下 貢生 館學生
  巻三十三
  選舉四武科 将材 封䕃 掾吏
  巻三十四
  兵防一
  本朝兵制
  巻三十五
  兵防二歴代兵制 軍儲 塞垣 邊防
  巻三十六
  驛傳
  巻三十七
  屯運一
  本朝屯地屯丁 倉庾 轉運事例
  巻三十八
  屯運二歴代屯田 漕運
  巻三十九
  水利一圖 考
  巻四十
  水利二
  巻四十一
  鹽法錢法附
  巻四十二
  茶馬
  巻四十三
  物産一榖屬 疏屬 藥屬 貨屬
  巻四十四
  物産二草屬 木屬 禽屬 獸屬 鱗屬介屬 豸屬
  巻四十五
  風俗習尚 時令 禮儀 方言 化導
  巻四十六
  祥異一
  巻四十七
  祥異二
  巻四十八
  帝系一皇帝 后妃 太子
  巻四十九
  帝系二諸王 公主 外戚 宦官
  巻五十
  名宦一節鎮上
  巻五十一
  名宦二節鎮下
  巻五十二
  名宦三勅使 監司 牧守
  巻五十三
  名宦四令長
  巻五十四
  名宦五僚佐 将弁
  巻五十五
  人物一聖賢 名臣
  巻五十六
  人物二廉能上
  巻五十七
  人物三亷能下
  巻五十八
  人物四勇畧上
  巻五十九
  人物五勇畧下
  巻六十
  人物六直諫
  巻六十一
  人物七忠節
  巻六十二
  人物八孝義
  巻六十三
  人物九儒林 文學
  巻六十四
  人物十隱逸 流寓 方伎 雜傳
  巻六十五
  人物十一釋道 人瑞
  巻六十六
  人物十二列女一
  巻六十七
  人物十三列女二
  巻六十八
  人物十四列女三
  巻六十九
  人物十五列女四
  巻七十
  陵墓一
  巻七十一
  陵墓二
  巻七十二
  古蹟一宫闕 壇廟
  巻七十三
  古蹟二府第 園池 藪澤 郊坰
  巻七十四
  經籍一經 史
  巻七十五
  經籍二子 集
  巻七十六
  紀事一唐虞至漢
  巻七十七
  紀事二後漢 魏
  巻七十八
  紀事三晉至魏
  巻七十九
  紀事四周至唐
  巻八十
  紀事五
  巻八十一
  紀事六五代 宋
  巻八十二
  紀事七金 元 明
  巻八十三
  徳音一
  巻八十四
  徳音二
  巻八十五
  藝文一
  御製 詔誥
  巻八十六
  藝文二奏疏
  巻八十七
  藝文三表 狀 議 策 檄 露布
  巻八十八
  藝文四賦上
  巻八十九
  藝文五賦下
  巻九十
  藝文六頌 贊 箴 銘
  巻九十一
  藝文七碑 記上
  巻九十二
  藝文八記下
  巻九十三
  藝文九序 傳 書啟
  巻九十四
  藝文十論說 辨考 題跋 祝祭 弔誄雜文
  巻九十五
  藝文十一樂府 古詩
  巻九十六
  藝文十二律詩
  巻九十七
  藝文十三排律 絶句 詩餘
  巻九十八
  拾遺一博古 風雅 閒適 語林
  巻九十九
  拾遺二軼事 㣲應 訂訛 瑣碎
  巻一百
  拾遺三權竒 滑稽 神異 鍳戒
  後序
  等謹案陜西通志一百巻
  國朝署理陜西總督吏部尚書劉於義等監修陜西舊通志為康熈中巡撫賈漢復所修當時頗稱其簡當而閱時既乆因革損益頗不相同雍正七年
  勅各省大吏纂輯通志陜西督撫以其事屬之糧儲道沈青崖青崖因據漢復舊本𠫵以明代馬馮二家之書斟酌增刪釐成百卷分為三十二𩔖雍正十二年於義等始表上之陜西省治本漢唐舊都故紀載較多如三輔黄圖長安志皆前人所稱善本而卷帙既繁異同亦夥至其𨽻轄支郡若綏葭鳳興之𩔖則又地近邉隅志乘荒略不免沿習傳訛是編訂古証今詳略悉當視他志之撦撏附㑹者較為勝之書中間有案語以叅考同異亦均典核可取云乾隆四十六年三月恭校上
  總纂官紀昀陸錫熊孫士毅
  總 校 官陸 費 墀














  欽定四庫全書
  陜西通志巻一
  星野
  維天垂象應兹分壤表裏闗河鶉首炳朗兩界劃開雍為吭顙地脊中衡諸州雄長南北之紀脈絡攸昉右軫左參繋綱若網斗樞照臨三秦咸仰術溯甘公龍門世掌作星野志第一
  鶉首之次秦為鶉首天官家皆言之至泠州鳩有嵗在鶉火我周分野之言而易氏遂疑鶉火為西周岐豐之地今考唐厯志云武王嗣位克商嵗進及鬼而退守井明年周始革命嵗進留於張據此則周語以嵗所在為周分盖以其厯鶉首而至鶉火非即以鶉火為西周也今一以鶉首井鬼分野為凖而凡鶉首之次所麗之雜座皆依丹元子步天歌纂入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一>
  鶉首秦也鄭氏周禮註東井輿鬼雍州史記天官書秦地於天官東井輿鬼之分野也其界自𢎞農故闗以西京兆扶風馮翊北地上郡西河皆屬焉自井十度至栁三度謂之鶉首秦之分也漢書地理志東井輿鬼秦淮南子東井鬼星散為雍州分為秦國東距殽函西有漢中南含髙山北阻居庸得東井動深之萌其氣險也春秋元命苞鶉首井十至栁三芒種夏至秦劉昭月令章句昔者大帝悅秦穆公而覲之響以鈞天廣樂帝有醉焉乃為金䇿錫用此土而剪諸鶉首張衡西京賦自井至栁謂之鶉首之次秦之分也言盡取鶉首之分為秦之境六臣文選註仰東井之輿鬼覽西秦之伯邑張衡周天大象賦東井謂之鶉首博雅鶉首之次於辰在未謂之洽協於律為㽔賔斗建在午今秦分野帝王世紀自井十六度至栁八度為鶉首秦之分野屬雍州費直起井十二度蔡邕起井十度陳卓范蠡鬼谷先生張良諸葛亮並云東井輿鬼雍州晉書天文志東井輿鬼鶉首也初東井十二度餘二千一百七十二秒十五太中東井二十七度終栁六度自漢三輔及北地上郡西自隴坻至河右西南盡漢中之地古秦梁豳芮豐畢駘杠有扈之國唐書天文志鶉首當河山之右太王以興后稷封焉而宗周之所宅也唐書厯志闗内道古雍州之域漢三輔北地上郡及𢎞農隴西五原西河雲中之境京兆華同鳯翔邠隴鄜坊丹延綏宥為鶉首分山南道興元金洋鳯興為鶉首分唐書地理志東井八星鉞一星鬼四星質一星為鶉首皆秦之分野張守節史記正義鶉首秦此係之二十八宿者也地理通釋井鬼在未自井九度至栁三度屬秦分雍州則陜西永興鳯翔鳯隴邠丹同華耀坊延鄜興元及西夏之西偏秦鳯之西北皆秦分也清𩔖天文分野書自井八度三十三分三十八秒起歴井二十三度鬼二度栁五度一十二分三十八秒共二十九分一秒為鶉首之次其辰在未斗柄建午律應㽔賔明世法錄
  井宿
  東井為水事禍成井史記天官書東井秦地漢王入闗五星從嵗星聚五年遂定天下此東井為秦地之明效也漢書天文志東井三輔宿後漢書天文志西南方曰朱天其星曰東井淮南子東井八星主水衡也春秋元命苞秦故治雍今内史也隴西漢中東井也越絶書鎮星主東井木守東井有土功之事一曰大水五星及客星在井皆為水黄帝星經太白守井五糓不成巫咸占鎮星在東井天下大水其大出流殺人太白入東井留一日以上乃占期三月若一年逺五年石氏星經客星干犯東井則大臣誅彗星在東井國大人死七十日主當之五十日相當之三十日兵将當之流星出東井所之國大水荆州星經東井八星天之南門黄道所經天之亭𠉀主水衡事王者用法平則井星明而端月宿井有風雨晉書天文志舊經東井去極七十度渾天儀測東井去極六十八度○東井居兩河之隂自山河上流當地絡之西北唐書天文志傅奕曰天上東井黄道經其中正是熒惑行路所涉不為怪異若熒惑入地上井是為災也舊唐書傳奕傳南方東井八星天之南門黄道七曜常行其中為天之亭𠉀主水衡事法令所取平也武密占曰井中為三光正道五緯留守若經之皆為天下無道不欲明明則大水又占曰用法平井宿明月宿其分有風雨日食秦地旱民流暈則多風雨有青白赤氣在日為冠天子立侯王月食有内亂大臣黜后不安五穀不登分有兵喪月暈為旱為兵為民流國有憂一曰有赦隂陽不和則暈暈及三重在三月為大水在十二月壬癸為大赦月犯之將死於兵水官黜刑不平嵗星犯之主急法多獄訟水溢将軍惡之逆行入井川流壅塞熒惑犯之兵先起者殃入守經旬下有兵貴人不安守三十日成勾巳角動色赤黑貴人當之百川溢兵起填星入犯之兵起東北大臣憂在觜而去東井其下亡地太白犯之咎在将乆守其分君失政臣為亂辰星犯之星進則兵進退則兵退刑法平又曰北兵起嵗惡芒角動揺色赤黑為水為兵起客星犯之榖不登大臣誅有土功小兒妖言彗星犯之民讒言國失政一曰大臣誅其分兵災流星犯之在春夏則秦地謀叛在秋冬則宫中有憂乙巳占流星色黄潤國安赤黑秦分民流水災○漢永元銅儀井宿三十度唐開元遊儀三十三度去極七十度景祐測驗亦三十三度距西北景去極六十九度宋史天文志漢洛下閎測井三十三度宋崇寧測井三十三度少志元測井三十三度三十分元史厯志井三十一度井八星以近鉞一星為距三十四度○井南方七宿之一八星如井横列河中參旁之東有玉井故井宿曰東井明世法錄南方七宿井喙鬼目井主秦雍也天星訂考井主水衡法令中平之事物之平者莫如水故營國制城畫野分州皆取象焉○東井一曰天府一曰東陵一曰天井一曰天門一曰天渠一曰天候一曰天齊一曰天池水星也主水泉亦為天之南門日月五星貫之為中道又主酒食女主之象主三公之位為天之亭候主水衡法令之所取平也三光行不由其中道為下無道雖經之不得留之王者心正則井星正明則法度正號令明大盛則多風雨有大水暗中不正則國弱兵亂動揺變色則諸侯帝移徙則國亂君憂决水為災又曰井為天子府暗芒角日月食五星犯逆大臣謀亂兵起中有六星不欲大明明即火災○井八星距西扇北第一星去極六十九度○井八星三十一度為水患為行舟在氣為木在肖為犴圖書編
  鬼宿
  輿鬼鬼祠事史記天官書輿鬼秦也漢書天文志輿鬼五星天府也後漢書天文志熒惑主輿鬼星經南方曰炎天其星曰鬼淮南子輿鬼謂之天廟博雅輿鬼天目也朱雀頭也嵗守鬼十日金錢散諸侯熒惑犯守鬼國有大喪有女喪大将有死者土犯鬼后有憂失亡其勢鎮入鬼中大臣誅黄帝星經嵗星入留輿鬼五十日不下民有大喪百日不下民半死太白入鬼一曰病在女主一曰将戮死石氏星經月五星入輿鬼大臣誅嵗入鬼五糓多傷民以飢死者無數辰星入輿鬼以罪誅大臣一曰后疾一曰大人憂郄萌占鎮入鬼中有土功事巫咸占太白入鬼亂臣在内韓楊占熒惑犯鬼忠臣戮死不出一年中荆州星占輿鬼五星天目也主視明察姦謀東北星主積馬東南星主積兵西南星主積布帛西北星主積金玉隨變占之鬼星明大則糓成不明則百姓散晉書天文志渾天銅儀測輿鬼去極六十八度○輿鬼居兩河之陽自漢中東盡華陽與鶉火相接當地絡之東南唐書天文志輿鬼主觀察姦謀日食國不安有大喪貴人憂暈則其分有兵大臣有誅廢者月食貴臣皇后憂期一年暈為旱為赦月犯之秦分君憂一曰軍将死貴臣女主憂民疫嵗星犯之國傷民饑君不聽事熒惑犯之忠臣誅一曰兵起后失勢入則后及相憂一曰賊在君側有兵喪勾已國有赦留守十日諸侯當之二十日太子當之勾已環繞天子失廟填星犯之大臣女主憂守之憂在後宫為旱為土功太白入犯之為兵亂臣在内一曰将有誅貫之而怒下有叛臣久守之下有兵為旱為火萬物不成辰星犯之五糓不登守為有喪憂在貴人客星犯之國有自立者敗一曰多土功入之有詛盟祠鬼事彗星犯之兵起國不安星孛其下有喪兵起宜修徳禳之○漢永元銅儀輿鬼四度舊去極六十八度景祐測驗輿鬼三度距西南星去極六十八度宋史天文志漢洛下閎測鬼四度唐一行測鬼三度宋皇祐測鬼二度崇寧測鬼二度半至元測鬼二度二十分元史厯志鬼宿四星曰輿鬼一曰天目主視明察姦偽朱雀頭眼一曰天鐵鑕主誅殺一曰天廟主祀事一曰天松一曰天匱一曰天壙主疾病死喪土星也其中為日月五星中道觀象玩占鬼四星以右二星為距二度明世法錄鬼四星距西南星去極六十九度半○鬼三度為淫辭為妖孽在氣為金在肖為羊其餘氣為暗金圖書編鬼四星欲其明明則五糓成動揺則疾病水災人死如麻月犯鬼人疾疫入鬼人多病死羣芳譜
  井鉞以下係井宿雜座
  井西曲星曰鉞傷成鉞史記天官書晉灼曰賊傷之占先成形於鉞史記注敗成鉞春秋文耀鈎鉞淬水而刑及張衡周天大象賦鉞一星附井之前主伺淫奢而斬之故不欲明明與井齊則天子用鉞於大臣晉書天文志鉞一星附井宿前月犯井鉞大臣誅有水事嵗星犯井鉞近臣為亂兵起填星入井鉞王者惡之宋史天文志鉞一星在井邊二寸明世法錄鉞附於井所以斷也○鉞一星附井口第一星主邊兵起主伺淫奢而斬之不欲其明大大而明則鈇鉞用事兵起揺動芒角則大臣多死於法者星芒則天下大水○鉞一星去極六十九度少入參半度圖書編
  南河北河
  鉞北北河南南河火守南北河兵起糓不登史記天官書兩河占胡越之域張衡周天大象賦南河北河各三星夾東井一曰天髙之闗門也主闗梁南河曰南戍一曰南宫一曰陽門一曰越門一曰權星主火北河曰北戍一曰北宫一曰隂門一曰胡門一曰衡星主水日月五星之常道也晉書天文志兩河夾井以相望張淵觀象賦南河三星與北河夾東井河戍動揺中國兵起河星不具則路不通水泛溢月出入兩河間中道民安嵗美無兵出中道之南君惡之大臣不附星明為吉昏昧動揺則邊兵起逺人叛主憂月犯之為中邦憂一曰為兵為喪為旱為疫行西南為兵旱入南戍則民疫暈則為土功乘之四方兵起經南戍南則為刑罰失嵗星犯之北主憂熒惑犯兩河為兵守三十日以上川溢守南河糓不登女主憂守南戍西果不成在東則有攻戰填星守兩河為旱民憂守之為兵道不通太白舍三十日川溢一曰有姦謀守兩河為兵起客星守之為旱為疫彗孛出為兵守為旱流星出為兵喪邊戍有憂北河亦三星五星出入留守之為兵起犯之為女喪乗之為北主憂嵗星入北戍大臣誅熒惑從西入北戍六十日有喪從東入九十日有兵一曰出北戍北守之邊将有不請於上而用兵外國者勝填星守之兵起六十日内有赦一曰有土功若守戍西五糓不實太白舍北戌三十日為女喪有内謀守隂門不出百日天下兵悉起辰星守之外兵起邊臣有謀留止則兵起四方客星入犯之有喪於外姦人在中入自東兵起期九十日入自西有喪期六十日守之為大水流星經兩河間天下有難入為北兵入中國關梁不通宋史天文志南北兩河地之關門南北兩界逆斜彗客犯南河為旱北河為水厯學會通北河為隂國主攻伐之政南河為陽國主禮樂之政南北二河所以分諸夏而定夷貊○北河三星距東大星去極六十一度半入井宿二十度南河三星距東大星去極八十三度半入井宿二十一度圖書編兩河間為天中道七曜常行而過之則吉久留則殃咎生羣芳譜
  天樽
  天樽奠饌而翕集張衡周天大象賦天樽主盛饘粥以給貧餒晉書天文志天樽三星樽器也明為豐暗則嵗惡宋史天文志天樽主樽罍天子酒器厯學會通天樽三黑星在井北五諸侯南三星鼎足立明世法錄天樽三星距西星去極六十度入井宿十六度圖書編
  五諸侯
  五侯疑議而衡立張衡周天大象賦五諸侯五星在東井北主刺舉戒不虞又曰理隂陽察得失亦曰主帝心一曰帝師二曰帝友三曰三公四曰博士五曰太史此五者常為帝定疑議晉書天文志五諸侯五星斷疑刺舉戒不虞星明大潤澤則天下治五禮備則光明不相侵陵暗則貴人謀上芒角禍在中嵗星犯之兵起三年熒惑犯之大臣叛不成太白犯之諸侯興兵亡國經天晝見則諸侯受誅客星犯王室亂諸侯亡地秦國殃守之諸侯親屬失位彗孛犯之執法臣誅又曰貴臣當之期一年宋史天文志五諸侯畿外諸侯也聖王所以建國而養民者也○五諸侯决疑斷獄○五諸侯距西星去極五十六度半入井宿六度半圖書編
  積水
  熒惑入積水水兵起入積薪旱兵起守之亦然積水在北戍東北漢書天文志積水醖燕酎之勞張衡周天大象賦積水一星在河西北水河也所以供酒食之正也晉書天文志積水候水災隋書天文志積水一星在北河西北不見為災嵗星犯之水物不成魚鹽貴民饑熒惑犯之為兵為水辰星犯之為水旱客星犯之兵起大水大臣憂期一年宋史天文志積水積薪六府之首事也○積水積薪主水火之齊以給烹餁○積水一星去極五十四度半入井宿五度圖書編積水一星在北河上主聚美水給天子酒食明則天下大安宴享行暗則五糓不登人民憂明大動揺河海溢决津梁不通五星犯守有水災火犯之主旱流星抵積水若入之大水羣芳譜
  積薪
  積薪在北戍西北漢書天文志積薪備牲庖之給張衡周天大象賦積薪一星在積水東北供庖厨之正也晉書天文志積薪一星不明五糓不登熒惑犯之為旱為兵為火災客星守之薪貴宋史天文志積薪一星去極六十五度半入井宿七度半圖書編積薪聚薪也給享祀供庖厨星明則五糓熟享祀修庖厨足暗則庖厨空天下旱嵗歉人饑積水積薪相去五尺以内則天下平五糓登一丈内則天下饑荒人民流亡火守之旱水守之大水五星犯積薪若守之五穀不成民饑流亡羣芳譜
  水府
  水府司乎百川張衡周天大象賦東井西南四星曰水府主水之官也晉書天文志水府四星主隄塘道路梁溝以設隄防之備熒惑入之有謀臣辰星入為水客星入天下大水流星入色青所主之邑大水赤為旱宋史天文志水府四黑星在井西南鉞下明世法錄水府天子宫内水官厯學㑹通水府主隄防溝洫之事○水府四星距西星云極七十六度半入井宿十度半圖書編
  水位
  水位四星㵼溢流移流近河北則國没巫咸占水位㵼流而迅崩張衡周天大象賦水位四星在積薪東主水衡晉書天文志水位四星在積薪東一曰在東井東北主水衡嵗星犯之為大水一曰出南為旱熒惑守之田不治客星犯之水道不通伏兵在水中一曰客星若水火守犯之百川流溢彗孛出為大水糓不成流星入之天下有水糓敗民饑宋史天文志水位四星東井西南列主水衡瀉淫溢水官也石氏曰衡平象水水平而後流觀象玩占水位四星距西星去極七十三度半入井宿十八度圖書編水位以㵼淫溢水官也微小如常則雨澤時天下安明則大水横流五糓傷民饑五星犯之大水入城郭傷人五星守之北大水南大旱客星守之百川泛溢彗孛犯之水路不通羣芳譜
  四瀆
  四瀆斷江淮之候張衡周天大象賦東井南垣之東四星四瀆江河淮濟之精也晉書天文志四瀆四星明大則百川决宋史天文志四瀆四黑星在南河之裏東井之南軒轅之東明世法錄四瀆四星距西南星去極八十六度入井宿二度圖書編
  軍市
  軍市通貨以圓綴張衡周天大象賦軍市十三星在參東南天軍貿易之市使通有無也晉書天文志軍市十三星狀如天錢中星衆則軍餘糧小則軍饑月入為兵起主不安五星守之軍糧絶客星入則刺客起將離卒亡流星出為大將出宋史天文志軍市天軍貨物之市水官也觀象玩占軍市十三星距西北星去極一百七度半入井宿初度圖書編
  野雞精
  野鷄俟兵而據市張衡周天大象賦野鷄一星主變怪在軍市中晉書天文志野鷄伺晨於參墟張淵觀象賦野鷄一星在軍市中主變怪出市外天下有兵守静為吉芒角為凶宋史天文志野鷄主知變怪虞伏奸又曰野雞大將也主屯營軍之號令警急設備觀象玩占野雞在軍市中掌野外之禽鳴則天下野鷄盡雊一曰知夜辰鳴則凡鷄始鳴也厯學會通野鷄雉也與狼俱山野物也雉性剛决狼性貪戾狼之盗主西北之國盖井在斗魁之西北也天星訂考軍市行軍之市野鷄精主知物價察姦慝賈師也○野鷄一星去極一百九度半入井宿四度半圖書編
  
  孫孕緒而連綿張衡周天大象賦子東二星曰孫晉書天文志孫二星在子星東以天孫侍丈人側相扶而居以孝慈不見為災居常為無咎宋史天文志孫子主孝愛以侍丈人○孫二星距西星去極一百一十五度入井宿六度圖書編
  
  子扶尊而渺邈張衡周天大象賦丈人東二星曰子晉書天文志子孫嘒嘒於參隅張淵觀象賦子二星侍丈人側不見為災宋史天文志子二星距西星去極一百二十八度入星宿四度圖書編
  丈人
  丈人通臣而夜懸張衡周天大象賦軍市西南二星曰丈人晉書天文志丈人極陽而恍惚張淵觀象賦丈人二星主夀考悼耄矜寡以哀窮人星亡人臣不得自通宋史天文志丈人國之老臣也又曰主夀考而哀孤窮觀象玩占丈人二星距西星去極一百二十八度入參宿四度圖書編
  闕邱
  兩河天闕間為關梁史記天官書正義曰闕邱二星在河南史記天官書註闕邱擬乎兩觀張衡周天大象賦南河南三星曰闕邱主宫門外象魏也晉書天文志西河之濵所以設險限秦晉故其地上應天闕其南曲之隂在晉地衆山之陽南曲之陽在秦地衆山之隂隂陽之氣并與東井通河東永樂芮城河北縣及河曲豐勝夏州皆東井之分唐書天文志闕邱三星在南河南宋史天文志闕邱三星在南河東主象魏天子之雙闕諸侯之兩觀也金火守之兵戰闕下文獻通考闕邱二星距大星去極九十步少入井宿十五度圖書編
  
  參星東有大星曰狼狼角變色多盗賊史記天官書狼援戈而野戰張衡周天大象賦狼一星在東井東南狼為野将主侵掠色有常不欲動也晉書天文志狼星揺動於霄端張淵觀象賦秦人占狼弧乙巳占鶉首之外雲漢潛流而未達故狼星在江河上源之西西羌吐蕃吐谷渾及西南徼外夷人皆占狼星唐書天文志狼一星芒角動揺則兵起明盛兵器貴移位人相食色黄白為凶赤為兵月犯之有兵不戰一曰有水事月食在狼外國有謀五星犯之兵大起多盗彗孛犯之盗起客星守之色黄潤為喜黑則有憂宋史天文志狼主殺掠一曰夷将一曰天陵主南夷主盗賊金官也觀象玩占狼一星去極一百七度半入井宿十度圖書編
  弧矢
  仲春之月昏弧中禮記月令昏旦中星皆舉二十八宿此云弧星中以弧星近井度多星體廣不可的指故舉弧以定其中也禮記月令疏狼下有四星曰弧直狼史記天官書弧屬矢而承天張衡周天大象賦弧九星在狼東南天弓也主備盗賊常向於狼弧矢動移不如常者多盗賊邊兵大起狼弧張害及民天下乖亂又曰天弓張天下盡兵晉書天文志弧精引弓而持滿張淵觀象賦弧矢鷄犬皆徼外之備也唐書天文志弧矢九星主行隂謀以備盗常屬矢以向狼武宻曰天弓張則北兵起動揺明大則多盗矢不直狼為多盗引滿則天下盡為盗月入弧矢臣逾主月暈其宿兵大起客星入南夷來降若舍其分秋雨雪穀不成守之外夷饑出入之為兵出入流星入北兵起屠城殺将宋史天文志弧矢主備非常觀象玩占弧主天子弓以備盗賊矢主羽箭厯學會通弧矢天弓也狼為奸冦弧司其非故常注矢以向狼矢端直則狼不敢動明世法錄弧與矢備盜防私○弧矢九星去極一百十四度入井宿十五度圖書編
  老人
  秋分日饗夀星於南郊月令夀星南極老人也月令註狼比地有大星曰南極老人老人見治安常以秋分時候之於南郊史記天官書老人作主而秋煥張衡周天大象賦老人星一名夀星色黄明大則主夀昌天下多賢士黄帝星占王者承天則老人星見臨其國孫氏瑞應圖王者安静則老人星見春秋文曜鈎老人一星在弧南一曰南極常以秋分之旦見於景春分之夕没於丁見則治平主夀昌晉書天文志即長春而隱見當丙丁而的皪晃如金粟燦若銀燭其光如丹其大如李唐老人星賦老人一星在弧矢南見則治平天子夀昌不見則兵起嵗荒君憂客星入為民疫一曰兵起老人憂流星犯之老人多疾宋史天文志南極老人在弧矢南司天下人民夀算盖北極在丑艮故南極在未坤南極入地三十六度不可得而見也故其精神出地以見乎南謂之南極老人然其出地亦不甚逺故隱見不常見則為祥其勢位等威盖與中斗相埒以輔上帝故雖在井分井不得而司之也宋中興天文志老人主夀考去疾疫除毒氣一曰夀星巫咸曰老人木官也觀象玩占老人所以占大人夀考者也○老人一星去極一百四十三度入井宿三度圖書編
  鬼積尸氣以下係鬼宿雜座
  輿鬼鬼祠事中白者為質誅成質史記天官書晉灼曰輿鬼五星其中白者為質正義曰鬼中一星為積屍一名質主喪死祠事熒惑入鬼天質占曰大臣有誅史記註輿鬼中央星如粉絮鬼為變害故言天尸斧鉞或以病亡或以誅斬火剋金天以制黄帝星經輿鬼者天之尸也弧射狼誤中參左肩舉尸之東井治留尸輿鬼故曰天尸鬼之為言歸也又占月五星有干鉞乗質者君貴人金玉用民人多死從南入為男子從北入為女從西入為老人從東入為壯丁棺木倍價郄萌占質明祀而變生張衡周天大象賦輿鬼中央星為積尸主死喪祠祀一曰鈇鑕主誅斬質欲其忽忽不明明則兵起大臣誅晉書天文志嵗犯鬼鑕執法臣誅填星入鑕王者惡之犯積尸在陽為君在隂為后左為太子右為貴臣隨所守惡之流星犯鬼鑕有戮死者入則四國來貢○積尸氣一星在鬼宿中孛孛然入鬼一度半去極六十九度在赤道内二十二度主死喪祠祀宋史天文志中央色白如粉絮者謂之積尸氣一曰天尸主死喪祠祀一曰鐵鑕主刑罰主誅斬如雲非雲如星非星見氣而已觀象玩占鬼主祀事祖考之象中央積尸所以象神也甘氏云積尸搖動則疾病鬼哭人荒圖書編天漢新法測以逺鏡始知是無算小星攅聚成形積尸氣亦然湯若望新法表異
  
  爟含烽而喋冦實防邊之有𠉀張衡周天大象賦軒轅西四星曰爟爟者烽火之爟也邊亭之警𠉀晉書天文志爟四星在鬼宿西北一曰在軒轅西主烽火備邊之警急以不明為安明大則邊有警宋史天文志爟主烽火備急行邊庭掌四時火變厯學會通爟火也夏官行火令四時變火以救民疾春榆柳青夏棗杏赤秋柞楢白冬槐檀黑天星訂考爟四星距西北星去極六十度半入井宿二十九度圖書編
  天狗
  天狗吠盗而映漣張衡周天大象賦狼北七星曰天狗主守財晉書天文志天狗接狼以吠守張淵觀象賦天狗七星在狼星北動移為兵為饑多冦盗有亂兵填星守之人相食客彗守之則羣盗起宋史天文志天狗七星在鬼西南狼之北横河中以守賊也移徙則兵起金火守之人相食文獻通考天狗守禦以防奸也亦祭宴之牲也天星訂考天狗七星距西星去極一百二度入井宿二度圖書編
  外厨
  外厨調列膳之滋張衡周天大象賦栁南六星曰外厨晉書天文志外厨六星為天子之外厨主烹宰以供宗廟宋史天文志外厨六星祭祀烹宰之屠也觀象玩占外厨曰外者對紫宫内厨言也以享以祀而烹宰也天星訂考外厨六星距大星去極九十二度半入鬼宿二度圖書編
  天社
  惟天社之赫若實勾龍之神焉張衡周天大象賦弧南六星為天社昔共工氏之子勾龍能平水土故祀以配社其精為星晉書天文志天社六星明則社稷安不明揺動則下謀上太白熒惑犯之社稷不安客星入有祀事於國内出則有祀事於國外宋史天文志天社在老人星東南似栁直明則吉文獻通考天社弧東南社神也觀象玩占天社祝祠之官厯學會通天社春社以興農事秋社以報秋成后土之精也鄭氏曰天社者東井輿鬼之外地神也即社稷之社也勾龍者侑食之人鬼也天星訂考天社六星距西南星去極一百三十四度入井宿十二度圖書編
  天紀
  天紀錄禽而獻齒張衡周天大象賦厨南一星曰天紀主禽獸之齒晉書天文志天紀一星在外厨南太白熒惑守犯之禽獸死民不安客星守之則政𮥠宋史天文志天紀知禽獸嵗齒應天子御馬醫獸之吏厯學會通天紀一星去極一百一度半入栁宿三度圖書編
  尾箕折木之次○以下係陜西邊境之分屬各宿者凡所應無多非全秦分野可比槩不圖形
  凉州入箕十度西河上郡北地入尾十度晉書天文志○按晉書地理志凉州金城郡榆中白土即今榆林亦涉晉時凉州邊界故并載箕宿
  觜參實沈之次
  魏地觜參之分野也髙陵以東皆魏分漢書地理志漢中入參九度晉書天文志魏地西距髙陵觜觽參伐實沈也自河東盡西河之地唐書天文志闗内道麟豐勝銀夏單于安北為實沈分唐書地理志○按左傳子産曰髙辛氏遷季子實沈於大夏主參故參為晉星魏本晉地髙陵河西其為參分無疑惟史記天官書云觜參益州星經云觜參魏益州而晉天文志遂云漢中入參九度夫魏與益州隔絶數千里豈參既主晉復越秦而主蜀歟抑列國分野果以受封時嵗星所次為言歟晉書必有定見未可輕非姑並存之以俟知者
  昴畢大梁之次
  趙地昴畢之分野也西有五原漢書地理志○五原在今榆林邊外
  柳星張鶉火之次
  鶉火分野自河華之交北負河南及漢柳在輿鬼東又接漢源當商洛之陽接南河上流唐書天文志闗内道商為鶉火分唐書地理志栁星張在午自栁四度至張十四度屬周分商洛周分也清類天文分野
  翼軫鶉尾之次
  楚地翼軫之分野也漢中楚分漢書地理志
  國星屬女宿○以下係他宿之雜座主秦分者
  秦二星在周星東南甘石星經東西兩周次二秦隋丹元子步天歌十二國十六星在牛女南近九坎各分土居列國之象周東南北列二星曰秦有變動以其國占之宋史天文志
  五車屬畢宿
  五潢五帝車舍史記天官書正義曰五車五星在畢東北西北大星曰天庫主秦史記註五車者五帝舍也西北大星曰天庫主太白主秦晉書天文志五車五星在畢宿北五帝坐也西北大星曰天庫主太白秦分及雍州主豆宋史天文志
  北斗屬紫㣲垣○以下係三垣中之星主秦分者
  杓自華以西南史記天官書正義曰杓北斗第七星也華華山也杓華山西南之地也史記註○按晉隋天文志斗七星一至四為魁五至七為杓北斗惟魁主秦天官書則以魁主海岱杓自華以西南春秋文耀鈎以第一星主秦第六星主梁然則所謂杓自華以西南者或指梁而言歟而華之西南半屬秦地則又有難以臆斷者矣玉衡第二星主益州常以五亥日候之乙亥日為漢中後漢書天文志○按史記天官書北斗七星所謂璿璣玉衡後漢書則以璇璣為北辰玉衡為斗九星而以弟二星主益州漢中各史天文志未有宗其說者然漢書必非無據姑存之備考華岐龍門積石至三危之野雍州屬魁星春秋文耀鈎北斗樞為雍州廣雅魁第一星曰天樞主秦晉書天文志魁第一星曰天樞正星主天又曰樞為天主陽徳天子象其分為秦宋史天文志雍州主魁此係之北斗者也地理通釋
  三台屬太微垣
  三台六星中台上星主梁雍宋史天文志
  秦星屬天市垣
  天市垣二十二星在氐房心尾箕斗内西蕃十一星六曰秦宋史天文志
  太白以下係緯星主秦者
  秦之彊也候在太白占於狼弧史記天官書正義曰太白狼弧皆西方之星故秦占𠉀也史記註星經曰太白主華隂山雍州後漢書天文志鶉首實沈以負西海其神主於華山太白位焉唐書天文志太白主梁雍之地圖書編
  辰星
  北方水位自河曲黄甫川西經榆林寰宇記○秦地界連楚蜀晉豫故分野間有入他宿者然禨祥休咎終難以秦地之邊隅占他省之分宿至畢女三垣特一星主秦未可因其一遂占其全也太白辰星其變動在井鬼者載之否則槩從略焉
  天漢星家皆言漢屬金水李淳風述天漢起止則東井為漢必麗之辰僧一行論雲漢升沉則井鉞應漢方升之氣而谿田馬氏亦以陜應天漢故備列衆說以備考焉
  漢者金之散氣其本曰水史記天官書河精上為天漢河圖括地象天河從北極分為兩頭其一經東井抱樸子天漢起東方經尾箕之間分為二道至天津下而合經北河之南入東井水位而東南行絡南河闕邱天狗天紀天稷在七星南而没晉書天文志易五月一隂生而雲漢潛萌於天稷之下進及井鉞得坤維之氣隂始達於地上而雲漢上升東井據百川上流故鶉首為秦墟得兩戒河山之首鶉首之外雲漢潛流而未達故狼星在江河上源之西唐書天文志天河亦一名天漢東井水位入吾⿰馬叅 -- 驂水位過了東南遊經次南河向闕邱天狗天紀與天稷七星南畔天河没步天歌古人有以天河斷兩界者秦雖西而位坤維之鶉首雲漢之升兩界之首也鬳齋十一稿石氏云天漢天一所生天下河漢之源出乎此故河漢者亦地所以為東西南北之限也張衡云漢津者金之精氣也其本曰水按陜西乃金水之位而河漢之源並出乎此馬志河山兩戒按舊志河山兩戒繪圖分劃但細繹一行之說兩戒起訖俱不在境内圖之恐近於鑿故不敢循舊也
  中國山川東北流其維首在隴蜀史記天官書正義曰言中國山及川東北流行若南山首在崑崙連隴山至南山華山渡河黄河首起崑崙渭水岷江發源出隴山史記註天下河山之象存乎兩戒北戒自三危積石負終南地絡之隂東及太華逾河是為北紀南戒自岷山嶓冡負地絡之陽東及太華連商山熊耳自上洛南逾江漢是為南紀星傳謂北戒為寒門南戒為越門河源自北紀之首循雍州北徼達華隂而與地絡相㑹謂之北河江源自南紀之首循梁州南徼達華陽而與地絡相㑹謂之南河故於天象則𢎞農分陜為兩河之㑹自陜而西為秦負險用武之國也唐書天文志
  干支分野
  庚秦午秦淮南子庚之與未皆主於秦魏書崔浩傳○按淮南以午主秦未主宋崔浩言未為秦意者崔浩之說以鶉首於辰在未歟
  北極出地度數
  安西府北極出地三十四度半强興元府北極出地三十三度半强元史天文志各省日出入晝夜時刻俱以本處之北極髙度立算陜西北極髙三十四度一十六分厯象考成
  推節氣時刻
  各省節氣時刻皆以京師為主視各省東西之偏度加减之每一度當四分陜西偏西七度三十三分四十秒減三十分一十五秒厯象考成
  井鬼赤道黄道度數
  赤道井三十三鬼四漢書律厯志東井三十三鬼三唐書厯志井三十三鬼三紀元厯作井三十三少鬼二半宋史律厯志井三十四度鬼三度圖書編黄道井三十鬼四漢書律厯志東井三十輿鬼二太唐書厯志井三十鬼二太紀元厯作井三十半鬼二半宋史律厯志井三十度鬼二度太圖書編
  赤道黄道過宫
  赤道井十度四十六分抄四十四黄道井九度四十二分抄八十九入秦分鶉首之次在未用艮巽坤乾宋史律厯志
  日月蝕占
  庚辛華山以西日蝕國君月蝕將相當之史記天官書
  雲氣占
  自華以南氣下黑上赤史記天官書渭水氣如狼白尾秦雲如行人晉書天文志蒼黑雲氣入犯井宿民有疾疫黄白潤澤有客來言水澤事黒氣入為大水常以正月朔日入時𠉀之井宿上有雲嵗多水潦○五諸侯雲氣犯之色蒼白諸侯有喪不則臣有誅戮天下有大水○積水蒼白雲氣入犯之天下有水○積薪赤雲氣入犯之為水災○南河蒼白雲氣入之河道不通出而色赤天子兵向諸侯黄氣入之有徳令出為災北河雲氣蒼白入犯之邊有兵疾疫○水位赤雲氣入為旱饑○狼赤雲氣入有兵○輿鬼五星白雲氣入有疾疫黒后有疾憂赤為旱黄為土功入犯積尸貴臣有憂青為病○爟赤雲氣入天下烽火皆動宋史天文志南河主越門青氣入水傷人北河主胡門白氣入邊境有兵○積水主水官供給酒食白氣入憂水○積薪主外厨以給烹餁之事赤氣入憂火○水位主水衡赤氣入大人憂旱嵗饑荒○狼星主野将侵掠赤氣入有兵革民驚○弧矢天弓也主備盗賊赤氣入民驚○老人星主夀白氣老入憂明世法錄積薪赤氣火焚薪羣芳譜


  陜西通志巻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陜西通志巻二
  建置圖表
  秦中為周秦漢西魏北周隋唐歴代都㑹其地北暨朔方南環漢沔西抵隴坂東界潼津幅員廣袤數千里自肇州以來爲國邑爲郡縣為道府路爲軍衛所制以代異名以時更紛如繡錯今自夏商以降各繪一圖使廢置分合星羅碁布明於指掌以象告也至圖不盡意又綴以兩表或臚列一代之郡縣使大小相維以為之緯或貫穿累代之沿革使先後相承以為之經一縱一横參伍錯綜又慮其説無徴復原本經史博採志乘一遵本朝府州縣定制遡夏商以逮元明代立一考以與圖表互相發明雖蜀漢魏周地志闕如亦必㑹萃衆説捃摭遺文以存一代之概庶幾古今建置囊括靡遺矣


  本朝省府州縣統屬考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二>








  夏商州國邑考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二>








  周州國邑考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二>








  秦郡縣考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二>








  兩漢部郡縣統屬考
  總部 郡 縣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二>








  魏晉州郡縣統屬考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二>








  北魏州郡縣統屬考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二>








  西魏州郡縣統屬考
  總部郡縣      總部郡 縣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二>








  北周州郡縣統屬考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二>















  陜西通志巻二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陜西通志巻三
  建置第二
  本朝附釋名
  陜西布政司
  國初因明之舊左右布政使司領八府一州康熈二年右布政移治甘省左布政仍駐西安領西延鳯漢四府興安一州雍正三年改西安府屬商同華耀乾邠六州延安府屬鄜綏葭三州直𨽻陜西布政司九年又改榆林衛為府共領五府十州治西安府釋名陜西宋路名明因以名省蓋取公羊傳自陜以西召公主之之義
  西安府 明領州六縣三十一
  本朝因之又增領衛一雍正二年潼闗衛廢三年改商同華耀乾邠六州為直𨽻州撥縣十七分𨽻之府領縣十四釋名西安明府名本元安西路明改西安府即元安西義
  長安 西安府治釋名長安漢縣名秦為長安邑漢以名縣三輔黄圖云長安本秦鄉名
  咸寧 治府東偏與長安為東西附郭釋名咸寧唐縣名本萬年天寳初改咸寧郭子章云蓋取書萬國咸寧之義
  咸陽 明屬西安府
  本朝因之釋名咸陽西魏縣名本周咸陽邑秦自孝公以下皆都之三輔黄圖云山南曰陽水北曰陽其地在九嵕山南渭水北山水皆陽故名咸陽
  興平 明屬西安府
  本朝因之釋名興平唐縣名至徳初置興平軍尋改為
  縣從軍名也
  臨潼 明屬西安府
  本朝因之釋名臨潼宋縣名本昭應祥符初避昭應宫
  名改為臨潼以城西臨潼水為名
  髙陵 明屬西安府
  本朝因之釋名髙陵秦縣名孝公置縣後為髙陵邑郭子章云縣南有奉政原髙四五丈髙陵之名所由昉也
  藍田 明屬西安府
  本朝因之釋名藍田秦縣名獻公置縣後為藍田邑元和志云羙玉為藍縣出羙玉故曰藍田史記索隠云因藍田山為名也
  涇陽 明屬西安府
  本朝因之釋名涇陽苻秦縣名本嬴秦涇陽邑苻秦以
  名縣
  三原 明屬西安府
  本朝因之釋名三原後魏縣名元和志云以地有豐原孟侯白鹿三原也郭子章云以地有東西中三原也志説非是
  鄠 明屬西安府
  本朝因之釋名鄠秦縣名古扈國秦改為鄠王伯厚云
  扈鄠一也
  盩厔 明屬西安府
  本朝因之釋名盩厔漢縣名圗經云山曲曰盩水曲曰
  厔故名
  渭南 明屬西安府
  本朝因之釋名渭南西魏縣名漢為渭南郡西魏文帝
  以名縣以縣在渭水之南也
  富平 明屬西安府
  本朝因之釋名富平晉縣名晉徙北地郡富平縣於懐
  徳城用其舊名也
  醴泉 明屬西安府
  本朝因之釋名醴泉隋縣名元和志云縣有後周醴泉宫因以為名按縣東南有醴泉周以名宫隋以名縣
  延安府
  國初因明之舊領州三縣十六雍正三年以延安所屬州縣山多地廣去府遼逺改鄜綏葭三州直𨽻陜西布政司撥八縣分𨽻三州府領縣八釋名隋延安郡宋以名府元和志謂以界内延水為名是也
  膚施 明為延安府附郭
  本朝因之釋名膚施戰國趙邑名秦昭王以名縣在今綏徳界隋大業初始置於延安界因舊名也
  安塞 明𨽻延安府
  本朝因之釋名安塞元縣名本宋安塞堡縣從堡名也甘泉 明𨽻延安府
  本朝因之釋名甘泉唐縣名寰宇記云以其泉甘羙為名縣志云有甘泉在縣南五十里天寳初改縣名甘泉因此
  安定 明𨽻延安府
  本朝因之釋名安定元縣名本宋安定堡因以名縣保安 明𨽻延安府
  本朝因之釋名保安元縣名本宋保安軍金以名州元以名縣郭子章云與安塞安定皆取安寧之義
  宜川 明𨽻延安府
  本朝因之釋名宜川宋縣名本後魏義川太平興國中
  改名避太宗匡義諱也
  延川 明𨽻延安府
  本朝因之釋名延川隋縣名元和志後魏文安隋改延
  川以吐延川為名
  延長 明𨽻延安府
  本朝因之釋名延長唐縣名延水經延長入河故以名
  
  鳯翔府 明領一州七縣分𨽻闗西道康熈十年裁𨽻陜西布政司仍領州一縣七釋名鳯翔唐府名雍勝畧云至徳初置鳯翔府取鳯鳴岐山之義
  鳯翔 明為鳯翔府附郭
  本朝因之釋名鳯翔唐縣名本雍縣唐改鳯翔義與府
  
  岐山 明屬鳯翔府
  本朝因之釋名岐山隋縣名明一統志云本後周三龍縣隋移治岐山南遂改為岐山因山名也
  寳雞 明𨽻鳯翔府
  本朝因之釋名寳雞唐縣名元和志云乾元初改陳倉為寳雞以昔有陳寳鳴雞之瑞故名之
  扶風 明𨽻鳯翔府
  本朝因之釋名扶風唐縣名貞觀初以扶風名縣仍漢
  右扶風名也
  郿 明𨽻鳯翔府
  本朝因之釋名郿周邑名秦以名縣毛萇云文公所營
  是也
  麟遊 明𨽻鳯翔府
  本朝因之釋名麟遊隋縣名義寧初獲白麟于廢仁夀
  宫因置縣
  汧陽 明𨽻鳯翔府
  本朝因之釋名汧陽後周縣名寰宇記云以縣在汧水
  之陽而名
  隴州 明𨽻鳯翔府
  本朝因之釋名隴州西魏州名元和志魏改東秦為隴
  州因山為名
  漢中府 屬陜西布政司府志云明漢中府領州一縣八
  本朝因之釋名漢中明府名秦為漢中郡常璩曰郡因水名也明以名府府志云郡臨漢水之陽南面漢山故名漢中
  南鄭 明為漢中府附郭
  本朝因之釋名南鄭周邑名秦以名縣耆舊傳云鄭恒公遺民南奔漢中故以南為稱府志云桓公都鄭其民徙河南者為新鄭奔漢中者為南鄭
  褒城 明𨽻漢中府
  本朝因之釋名褒城隋縣名郭子章云周褒國漢置褒
  中縣隋改名褒城
  城固 明𨽻漢中府
  本朝因之釋名城固秦縣名方輿勝覽云始城而冀其
  鞏固之意也
  西鄉 明𨽻漢中府
  本朝因之釋名西鄉晉縣名寰宇志云蜀南鄉晉改西
  鄉府志云與䕫之東鄉對故名
  鳯 明𨽻漢中府
  本朝因之釋名鳯明縣名方輿勝覽云鸑鷟嘗鳴於岐翺翔至南而集焉是以西岐曰鳯翔南岐曰鳯州至明降州為縣因其舊名
  寧羌州 明𨽻漢中府
  本朝因之釋名寧羌明州名郭子章云本戰國白馬氐東境成化中設寧羌取輯寧氐羌之義
  沔 明隷寧羌州後𨽻漢中府
  本朝因之釋名沔明縣名本漢沔陽以沔水為名也元自畧陽移沔州來治明降為縣不易其名
  畧陽 明𨽻寧羌州後𨽻漢中府
  本朝因之釋名畧陽宋縣名府志云用武之地曰畧象山之南曰陽故以為名按畧陽漢縣也在今鞏昌界後魏僑置畧陽郡縣于此趙宋遂以名縣沿漢舊也
  榆林府 明置榆林衛𨽻陜西都司
  本朝改屬榆林道雍正九年改榆林衛為榆林府𨽻陜西布政司領縣四釋名榆林府因明榆林衛舊名也本漢榆溪塞水經注所謂諸次水東逕榆林塞是也明因塞置衛遂取名焉
  榆林 本明東路雙山堡屬神木道中路常樂保寧歸徳魚河四堡屬榆林道
  本朝因之雍正九年並五堡置榆林縣為榆林府治釋
  名榆林縣本榆林堡地義與府同
  懐逺 本明中路懐逺波羅響水威武清平五堡屬榆林道
  本朝因之雍正九年併五堡置懐逺縣屬榆林府釋名
  懐逺本明懐逺堡縣因堡名也
  靖邉 本明西路靖邉寧塞鎮羅鎮靖龍州五堡屬靖邉道
  本朝裁靖邉道改屬榆林道雍正九年併五堡置靖邉縣屬榆林府釋名靖邉本明靖邉堡蓋取綏靖邉疆之意縣因堡名也
  定邊 本明西路定邊鹽塲磚井安邊栁樹澗五堡屬靖邊道
  本朝裁靖邊道屬榆林道雍正九年併五堡置定邊縣屬榆林府釋名定邊本明定邊堡蓋取底定邊疆之意縣因堡名也
  興安州 明領六縣𨽻陜西布政司徙治趙臺山下
  國初復徙舊城即今治也仍領縣六釋名興安明州名續通考云明初為金州萬厯十年改興安州因徙置錫佳名也
  平利 明隷興安州
  本朝因之釋名平利唐縣名舊唐書云後周於平利川置吉陽縣武徳初改曰平利縣以川名也
  洵陽 明隷興安州
  本朝因之釋名洵陽戰國楚邑名寰宇記云漢舊縣以
  在洵水之陽而名
  白河 明隷興安州
  本朝因之釋名白河明縣名縣志云成化中置白河堡
  以白石河為名尋改為縣
  紫陽 明隷興安州
  本朝因之釋名紫陽明縣名郭子章云正徳壬申立紫陽堡癸酉升縣縣南紫陽灘旁有三洞乃紫陽真人所居縣名本此
  石泉 明隷興安州
  本朝因之釋名石泉西魏縣名寰宇記云以縣北石泉
  為名或云今有石泉在縣治南
  漢隂 明隷興安州
  本朝因之釋名漢隂唐縣名本漢安陽至徳初改漢隂縣志云舊治漢江南紹興初徙治新店按水南曰隂初治漢南故名漢隂後徙漢北而仍名漢隂者襲舊名而悞也
  商州 明隷西安府領四縣
  國初因之雍正三年升商州直隷陜西布政司仍以四縣隷州釋名商州後周州名賈志云商本山名在州東南故名按史記殷本紀契封于商商國名也周秦為商於地故漢以名縣後周以名州
  鎮安 明隷西安府商州
  國初因之雍正三年州改直隷鎮安仍屬州釋名鎮安明縣名本唐安業縣地景泰初重置更名郭子章云縣南門外有鎮安河蓋縣因水名也
  雒南 明隷西安府商州
  國初因之雍正三年州改直𨽻洛南仍屬州釋名雒南隋縣名寰宇記云開皇初改拒陽為雒南以在洛水之南為名明以光宗諱洛改為雒南
  山陽 明隷西安府商州
  國初因之雍正三年州改直隷山陽仍屬州釋名山陽明縣名賈志云以在山之陽故名縣志云在北山之南豐水之北故名
  商南 明隷西安府商州
  國初因之雍正三年州改直隷商南仍屬州釋名商南明縣名本後魏南商縣地成化間置縣曰商南郭子章云以縣在商州之南也
  同州 明隷西安府領縣五
  國初因之雍正三年以同州直隷陜西布政司又以同之白水割隷耀州州領縣四釋名同西魏州名州志云以城南九龍泉九源同流故名按路史云春秋地圗云同州為𨚯國則州之名同亦沿國舊名也
  朝邑 明隷西安府同州
  國初因之雍正三年同州改直𨽻州朝邑仍屬焉釋名朝邑西魏縣名本南五泉西魏改朝邑元和志云以北據朝坂故以為名
  郃陽 明隷西安府同州
  國初因之雍正三年同州改直隷州郃陽仍屬焉釋名郃陽漢縣名本有莘國詩所謂在洽之陽也春秋晉為合陽邑漢以名縣水經注云城南有郃水縣取名焉
  澄城 明隷西安府同州
  國初因之雍正三年同州改直隷州澄城仍屬焉釋名澄城後魏縣名本春秋北徴地漢置徴縣後魏為徴城縣通典云徴澄音相近故名元和志徴澄同聲後人悞為澄
  韓城 明隷西安府同州
  國初因之雍正三年同州改直隷州韓城仍屬焉釋名韓城隋縣名本周韓侯國雍勝畧云隋置韓城縣以古韓城為名
  華州 明隷西安府領縣二
  國初因之雍正三年改華州為直隷州仍領縣二五年改潼闗衛為縣並隷州領縣三釋名華西魏州名南有少華山東連大華故州以取名焉
  華隂 明隷西安府華州
  國初因之雍正三年縣屬直隷華州釋名華隂漢縣名本禹貢華隂地寰宇記云漢改華隂以在太華之隂故名
  蒲城 明隷西安府華州
  國初因之雍正三年縣屬直隷華州釋名蒲城西魏縣名本南白水西魏改蒲城寰宇記云以縣東故蒲城為名也或云以縣東有蒲池即小蒲川
  潼闗 明設潼闗衛隷南京中軍都督府
  國初改隷西安府雍正二年裁潼闗衛歸併同華等州五年以輸納不便照甘省改衛為縣之例設縣專理就近屬華州釋名潼闗本後漢闗名故明以名衛
  本朝以名縣因闗舊名也
  耀州 明隷西安府領同官一縣
  國初因之雍正三年升耀州為直隷州又撥同州之白水來隷領縣二釋名耀州唐末李茂貞州名郭子章云州東十五里有鑑山年豐則山中有光耀如鑑州以是名
  同官 明隷西安府耀州
  國初因之雍正三年州改直隷縣仍屬之釋名同官後周縣名元和志云苻秦於銅官川置銅官䕶軍後魏改置銅官縣周除金作同縣因川名也
  白水 明隷西安府同州
  國初因之雍正三年耀州改直隷州以同州白水接壤於耀故撥隷焉釋名白水秦縣名雍大記云秦置白水縣以縣臨白水也元和志後魏置白水縣南臨白水因以為名
  乾州 明隷西安府領二縣
  國初因之雍正三年以乾州直隷陜西布政司仍領二縣釋名乾唐州名乾寧二年置乾州雍大記云在長安西北隅故名
  武功 明隷西安府乾州
  國初因之雍正三年升乾州為直隷州武功仍屬焉釋名武功秦縣名元和志云縣境有武功山斜谷水亦曰武功水是縣以山水立名也
  永夀 明隷西安府乾州
  國初因之雍正三年升乾州為直隷州永夀仍屬焉釋名永夀唐縣名武徳二年於永夀原西置永夀縣因原而名
  邠州 明邠州隷西安府領三縣
  國初因之雍正三年以邠州直隷陜西布政司仍領縣三釋名邠唐州名元和志云豳公劉所居之地後魏置豳州開元中以豳與幽字相渉改為邠字
  三水 明隷西安府邠州
  國初因之雍正三年州改直隷三水仍屬焉釋名三水後魏縣名漢有三水縣屬安定郡後魏重置於今邠州界沿漢舊名也元和志云以縣有羅川谷三泉並流故以為號
  淳化 明隷西安府邠州
  國初因之雍正三年州改直隷淳化仍屬焉釋名淳化宋縣名縣志云宋太宗改元淳化立縣之始即以為名
  長武 明隷西安府邠州
  國初因之雍正三年州改直隷長武仍屬焉釋名長武明縣名縣志云萬厯初置長武縣取縣西長武故城為名
  鄜州 明隷延安府領三縣
  國初因之雍正三年以鄜州直隷陜西布政司仍領縣三釋名鄜後魏州名本秦鄜衍文公於其地作鄜畤漢為縣後魏以名州郭子章云以地有鄜水故名
  洛川 明隷延安府鄜州
  國初因之雍正三年州升直隷縣仍屬州釋名洛川後秦縣名元和志云姚萇置洛川縣以縣界有洛川水為名
  中部 明隷延安府鄜州
  國初因之雍正三年州升直隷縣仍屬州釋名中部後秦縣名漢渠搜中部都尉治此姚興始置縣從中部都尉之舊也
  宜君 明隷延安府鄜州
  國初因之雍正三年州升直隷縣仍屬州釋名宜君後魏縣名苻秦置宜君䕶軍太武改縣地形志云縣有宜君水因取名焉
  綏徳州 明隷延安府領米脂一縣
  國初因之雍正三年以綏徳州直隷陜西布政司又撥延安府之清澗縣隷州領縣二釋名綏徳金州名本後魏綏州宋為綏徳城金升為州因城舊名也
  米脂 明隷延安府綏徳州
  國初因之雍正三年州改直隷縣仍屬焉釋名米脂金縣名本宋米脂城以地有米脂水沃壌宜粟其米汁淅之如脂故以名城金升為縣因宋舊名也
  清澗 明隷延安府
  國初因之雍正三年升綏徳為直隷州以縣境接壌於州故撥隷焉釋名清澗金縣名本宋清澗城建康初种世衡因寛州舊壘築之賜名清澗以縣西有清澗河也大定末始升為縣
  葭州 明隷延安府領三縣
  國初因之雍正三年以葭州直隷陜西布政司仍領縣三釋名葭金州名以州臨葭蘆川也川在州西五里岸多葭蘆故以名州
  呉堡 明隷延安府葭州
  國初因之雍正三年州改直隷縣仍屬州釋名呉堡金
  縣名本宋呉堡寨縣從寨名也
  神木 明隷延安府葭州
  國初因之雍正三年州改直隷縣仍屬州釋名神木元縣名本宋神木寨也郭子章云縣西十五里楊家城内有神松三株枝柯相連故曰神木
  府谷 明隷延安府葭州
  國初因之雍正三年州改直隷縣仍𨽻州釋名府谷五代唐縣名文獻通考云唐末置府谷鎮後唐升府谷為縣縣從鎮名也
  
  本朝陜西録司一府五直隷州十州縣共七十三自明以縣屬於州州縣又均統於府如西安一府所轄至三十有七屬隷太廣化理難周又潼闗榆林守土蒞民職同縣府而名仍衛所亦屬未協至
  本朝雍正三年法唐虞肇州之典使凡府州縣統轄適均如西安六州延安三州俱改直隷以分蒞諸縣又改潼闗衛為縣升榆林衛為府分二十堡為四縣以隷之使一省之中大小相維輕重同得合成運掌之治至郡縣釋名雖無闗大體然盩厔因乎山水膚施沿乎國邑鳯翔麟逰本乎祥瑞闡釋其義可以考命名所由使覽者不惑故並附見云
  夏商
  昔顓頊創制九州為雍梁舜分十二州為雍梁豫夏復為九州禹貢曰黒水西河惟雍州東距西河即龍門之河華陽黒水惟梁州孔安國以為東距華山之南通典殷因於夏無所變改漢書地理志武丁之地西不過氐羌北不過朔方漢書賈捐之傳
  雍州 舜置十二牧雍其一也通典東崤西漢南商北居庸四山之所擁翳故曰雍括地志
  鎬 帝辛三十六年西伯使世子發營鎬竹書紀年按鎬在長安西南三十里以下國邑郡縣非更置徙治者其方位逺近不重注
  亳 湯起於亳史記六國表契封於商後世遷於亳即西亳京兆杜縣有亳亭鄭樵通志亳在杜南路史 按杜即今咸寧
  郢 史記正義周書云惟周王季宅郢郢故城在雍州咸陽東二十一里周之郢邑也地理通釋 按郢一作程辨見程下
  畢 帝辛六年文王初禴於畢竹書紀年畢在咸陽西北地理通釋
  雞閭 新平地古顓頊之墟里名曰雞閭晉書苻堅載記 按新平今邠州
  麗 㚿媧氏立治於中皇山之原繼興於麗長安志云驪山有女媧治處又臨潼東二十四里有故麗城商酈國路史 按中皇山在平利縣
  戲 炎帝後姜姓之國今新豐有戲亭是也路史 按戲亭在臨潼東南三十里
  扈 啟與有扈戰於甘之野尚書序趙孟曰夏有觀扈左傳鄠縣本夏扈國故鄠城在縣北二里元和志
  崇 輿地志鄠縣古崇國也鄠縣志夏有扈國商為崇國通考商之崇扈今永興鄠北二十里有故城路史
  豐 既伐于崇作邑于豐詩經大雅文王伐崇作豐邑自岐下徙都史記周本紀周豐宫文王宫也在鄠縣東三十五里括地志 按即今秦渡鎮
  甘 在鄠北啟扈戰於此路史
  駱 縣父之國京兆宜夀縣有駱谷故盩厔地路史郝 商郝國太昊弟郝骨氏後右扶風盩厔也路史按駱郝同地但先後異時
  橋 姬姓國黄帝子孫守橋山者路史 按橋山在中部北
  翟 帝乙十七年西伯伐翟竹書紀年 按周時延安以北皆為翟境商末之翟亦應在其地
  西河 后啟征西河竹書紀年夏世侯伯有西河國后啟征之路史 按禹貢西河自龍門以下皆是即正義所謂丹同二州也
  岐 古有岐伯黄帝至岐見岐伯引載而歸是也路史亶父自豳遷岐改國號曰周詩注疏太王邑岐山之下文王亦治焉地理通釋
  郮 郮故國黄帝後封在岐山之陽所謂周原膴膴者玉篇周文作邑於豐乃分岐邦地為周公旦采地東謂之周詩注疏
  召 召畿内采地奭始食於召故曰召公史記索隠文王分岐邦地為召公奭采地西謂之召詩注疏
  程 孔氏曰周書稱文王在程作程典皇甫謐云文王徙宅於程蓋謂此也曹氏曰文王既勝宻湏度鮮原於岐山之陽定程邑而都焉詩地理考文王城在隴州呉山廢縣東四十五里明一統志 按諸志俱謂程即郢合為一處但程在岐陽郢在咸陽東相去絶逺故分編之
  陳倉 渭水東逕陳倉縣西應劭曰黄帝都陳在此營氏開山圖曰伏羲生成紀徙治陳倉非陳國所建也水經注陳黄帝後姬姓國今寳雞故陳倉有陳山路史
  姜 炎帝後姜姓國扶風美陽有姜氏城路史岐水東逕姜氏城南為姜水帝王世紀曰炎帝神農氏長於姜水水經注
  杜 夏世侯伯漢杜陽縣地路史詩自土沮漆齊詩作自杜言公劉避狄而來居杜與漆沮之地詩地理考杜邑在麟遊縣麟逰縣志
  微 微商後今岐之郿縣路史
  阮 殷有阮國在岐渭間詩有侵阮徂共之辭通鑑注阮商諸侯國在岐渭之間氏族畧
  莘 莘姒姓夏禹後世本啟封支子於莘唐世係表 按呉越春秋鯀娶有莘氏女古已有莘國河水逕郃陽城東故有莘邑為太姒之國詩云在郃之陽又曰纉女維莘謂此也水經注郃陽南二十里古莘國郡縣志
  芮 虞芮質厥成詩經大雅西伯初聽虞芮訟杜預云馮翊臨晉芮鄉在朝邑西南路史
  荼 荼䣝也殷時舊姓郃陽䣝城是路史李氏曰同州䣝谷詩地理考
  華 堯觀於華華封人祝之莊子有虞氏為豫州之域舜分十二州豫州華山通鑑注 按潼闗縣古桃林地後漢郡國志云黄帝置𢎞農郡潼關縣亦故𢎞農地
  蕃 渭水東逕巒都城北故潘邑殷契之所居世本曰契居蕃闞駰曰蕃鄭西今巒城是矣水經注 按蕃在今華州西
  定 定國商後渭水南有定城述征記去潼闗三十里路史
  彤 商彤伯地即彤城歴代紀事年表鄭縣西有故彤城華州舊志
  按鄭縣即今華州

  華原 隂康氏治於華原路史 按華原今耀州也
  陽武 古國有陽武路史史記倉頡居陽武在今白水縣東北十八里陽武村賈志
  彭衙 舊志謂衙在商以老彭封得名白水縣志 按彭衙在今白水縣
  邰 國名炎帝後姜姓所封帝嚳元妃邰氏女也生棄為后稷復封於邰説文故斄城在武功縣西南二十二里括地志后稷封邰夏支庶受爵曰子國於此郿縣志
  雲陽 雲陽山在馮翊雲陽縣少昊居之路史 按雲陽在今淳化甘泉 黄帝接萬靈明廷明廷者甘泉也史記封禪書少昊處甘泉路史 按甘泉在今淳化
  䣛 夏䣛國在乾之永夀漢之䣛縣路史
  豳 禹貢雍州之地周之先公劉所居詩大雅云篤公劉于豳斯館是也元和志古公立薫育侵之乃去豳史記周本紀古豳地在三水縣西南三十里有豳城在龎川水西蓋公劉之邑豳谷也寰宇記
  京 依其在京詩經大雅京地名鄭箋以京為周地小别名則京是周所都之邑詩注疏 按京在今邠州
  渠搜 河水自朔方東轉逕渠搜故城北禹貢之所云渠搜矣水經注成湯北發渠搜通鑑外紀渠搜在廢夏州北禹貢錐指 按渠搜在今懐逺縣東北河套中
  朔方 堯舜地不過數千里北朔方朔南暨聲教通典帝乙三年王命南仲城朔方竹書紀年 按朔方在今靖邉東北
  昆夷 夏之衰不窋竄戎狄之間國語豳國西近戎北近狄韋昭注夏桀之亂大夷入居邠岐之間成湯攘而伐之後漢書西羌傳 按史記地理圖虞夏以來薫鬻玁狁在黄河北昆夷雖居邠岐終非境土故不入圖
  梁州 梁州東據華山之南孔氏書傳華山之南今華隂之西南上洛漢中洋川安康皆是鄭樵通志南鄭縣東南百八十里有梁山大山四圍其中三十里許甚平或云古梁州治也通鑑注舜置十二州梁州其一也西方金剛其氣强梁故曰梁通考
  褒 褒夏后氏後夏有褒君路史褒國在褒城縣東三里許駱駝坪賈志
  西 分命和仲宅西書經尭典西國和仲所宅今興元西縣
  路史
  氐 西戎氐羌咸戴舜之功史記五帝本紀自彼氐羌莫敢不來王詩經商頌白馬氐今興武等州地蓋岐隴而南漢川以北皆氐云路史 按即鳯沔寧羌地
  饒 世本曰舜居饒内在漢中西城縣或言嬀墟在西北舜所居也水經注饒國有虞氏後今西城有姚墟或謂舜生於此路史
  姚方 漢水東逕錫縣故城北又東歴姚方蓋舜後枝居是處故地留姚稱也水經注 按姚方在今白河縣
  金 金提國帝堯世有金道華種蘭唐韵云周附庸金州也路史 按金州即今興安州
  錫 商錫國御姓錫時之先今鄖鄉有錫穴路史 按即今白河縣
  上洛 上洛夏氏侯伯商州上洛郡是也路史
  丹 丹水城在商州城南一里吕氏春秋堯有丹水之戰以服南蠻疑即丹朱所封者賈志堯使子朱處於丹淵為諸侯丹是其國也漢書律厯志朱之國今朱虚有丹山丹水出焉路史
  商 丹水自上洛逕商縣南契始封此魯連子曰在太華之陽皇甫謐闞駰並以為上洛郡商縣也水經注商州東八十里商洛縣古之商國括地志武闗西北一百二十里有商城謂故邑也盛𢎞之荆州記
  右夏商二代兼及上古録州二國邑五十四夫塗山之㑹萬國雍梁二州封建殆不止此然歴年既乆經史闕如靡究其詳僅録其可考者著於篇又如唐之丹虞之饒夏之西商之彭衙間有謂在他境者然諸説相沿諒非無自疑以傳疑不敢廢也故並録之
  
  后稷始封邰公劉徙邑於豳太王徙邑於岐山之陽南有周原始改號曰周王季徙程按程一作郢文王徙都於豐成王卜洛邑復還豐鎬世本曰懿王居犬丘平王徙洛帝王世紀自陜以西召公主之公羊傳成王地西不過氐羌北不過朔方漢書賈捐之傳髙陵以東今馮翊之南境華隂之東境屬魏雲中五原之境今榆林九原屬趙通典
  雍州 周禮西曰雍州蓋并禹梁州之地周自武王都於鄷鎬雍州為王畿平王東遷以岐鄷之地賜秦襄公為秦地晉書地理志職方九州周之制也無禹貢之梁雖無梁州而雍豫之間是也周禮注周之九州與禹貢不同者周都雍不可不廣故合雍梁為一州地理通釋
  鎬 鎬水上承鎬池於昆明池北周武王之所都也詩云考卜維王宅是鎬京自漢帝穿昆明池於是地基搆淪禠今無可究水經注武王自豐徙都鎬是為宗周今豐水之東長安之南三十里去豐二十五里鎬池即其故都也帝王世紀 按元和志謂鎬京在長安西北十八里互異
  杜 晉范宣子曰昔匄之祖在周為唐杜氏左傳周成王滅唐遷之於杜為杜伯國杜預注杜在長安南十五里為下杜城鄭樵通志
  樊 仲山甫采今京兆杜陵有樊鄉路史 按在今咸寧南芷陽 霸城秦穆公之所築又名芷陽雍録 按在今咸寧東咸陽 成王三十四年雨金於咸陽竹書紀年秦孝公作咸陽徙都之史記秦本記咸陽在今縣東二十里明一統志
  畢 富辰曰畢文昭也左傳畢國在杜郵西北杜預注畢在咸陽西北畢公髙封焉通典
  太丘 渭水東逕槐里縣故城南縣古太丘也周赧王都之水經注太丘邑懿王自鎬徙都史記索隠太丘故城在始平縣東南十里懿王所都括地志 按懿王徙都太丘或作犬丘悞
  驪 戲水東逕驪戎城東春秋晉獻公伐之獲麗姬於是邑麗戎男國也水經注驪戎故城在臨潼縣東三十五里殷周時麗戎國雍勝畧
  戲 秦厲公十六年補戲城史記六國表戲西周地名史記注按戲在今臨潼縣東南
  櫟陽 秦獻公三年城櫟陽史記秦本紀 按櫟陽在今臨潼東北蕞 龎煖入函谷攻秦蕞史記趙世家新豐有蕞城郡國志按蕞在臨潼東北
  鄷 富辰曰鄷文之昭也左傳成王十九年黜鄷侯竹書紀年豐邑在豐水西鎬京在豐水東相去二十五里三輔决録 按周有程邑常武之詩云命程伯休父濮氏曰程畿内邑在豐未詳
  崇 宣公元年晉欲求成於秦趙穿曰我侵崇秦必救之吾以求成焉左傳 按崇在鄠縣北
  藍田 梁惠王三年秦子向為藍田君孟子向之故邑也水經注
  髙陵 髙陵邑秦昭王母弟髙陵君封路史
  湯社 寧公二年伐蕩社三年與亳戰亳王奔戎遂滅蕩社史記秦本紀西戎之君曰亳王成湯之後其邑曰蕩社徐廣曰一作湯史記注湯社亳王所居今訛為楊杜里馬志 按楊杜在三原北三十里
  涇陽 侵鎬及方至於涇陽詩經小雅秦昭王弟悝為涇陽君史記秦本紀 按詩玁狁整居焦穫左傳晉及秦戰于麻隧濟涇及侯麗還國䇿秦北有甘泉峪口之固皆鄉聚山藪名故不録
  頻陽 秦厲共公初縣頻陽史記秦本紀頻陽故城在富平縣東北五十五里馬志
  上郡 惠文王十年魏納上郡十五縣史記秦本紀綏州春秋白狄所居戰國屬魏為上郡元和志上郡今麟延丹坊鄜銀夏綏徳保安之地地理通釋 按上郡今綏徳州
  膚施 趙惠文王三年滅中山遷其王於膚施史記趙世家膚施在上郡路史 按膚施即上郡治史記所謂十五縣之一也
  定陽 魏圍定陽國䇿定水東逕定陽城南水經注 按定陽在今宜川縣
  白翟 武王放逐戎夷涇洛之北名曰荒服晉文公攘戎翟居於西河圁洛之間史記匈奴傳白翟及秦同州今鄜坊綏延皆古白翟地鄭樵通志圁銀州銀川洛水在磚井堡南梁山下葭州志
  朐衍 平王末岐梁涇漆之北有朐衍戎史記匈奴傳鹽州古戎狄居之即胊衍戎地括地志磚井堡鹽州地延安府志按在今定邊縣界
  雍 秦徳公元年初居雍史記秦本紀禹貢雍州之域春秋及戰國為秦都徳公初居雍即今天興縣也元和志按天興即今鳳翔縣
  岐 成王有岐陽之蒐左傳懿王十二年翟人侵岐竹書紀年岐陽城在岐山縣東五十里賈志
  周 周國在王畿内扶風雍縣通考周城在岐山縣西北十五里賈志 按左傳注周公黒肩采地
  召 召畿内采地奭始食於召宣王時召穆公虎其後也史記索隠召穆公采地扶風雍縣東南有召亭杜預左氏注
  羙陽 秦孝公作四十一縣羙陽其一也元和志 按羙陽在扶風北
  武功 秦孝公作四十一縣武功其一也在渭水南今郿縣地是也元和志
  斄 秦孝公作四十一縣斄其一也元和志斄今武功故城是史記注
  虢 文王母弟虢叔所封是曰西虢輿地記故虢城在陳倉縣東四十里括地志東遷之際自此之上陽為南虢其處者為小虢路史
  剻 剻伯綮國穆天子西征至於剻剻伯綮逆天子郭地記陳倉有剻城宜在此非沛之剻路史 按剻城在今寳雞東
  平陽 秦武公有子名白封平陽史記秦本紀 按平陽宜在今寳雞東汧水北
  郿 申伯信邁王餞于郿詩經大雅郿在今鳯翔府郿縣詩注今郿縣東十五里有故城郿縣志
  汧 魚龍川東逕汧縣故城北史記秦文公東獵汧渭遂都其地是也水經注 按在今隴州南二里
  秦 秦城在隴州南三里秦非子所居馬志 按元和志作二十五里漢中郡 秦恵文王二年置郡因水名也漢中志
  南鄭 厲共公二十六年城南鄭史記秦本紀南鄭縣故褒之附庸也周顯王之世蜀有褒漢之地至六國楚人兼之懷王弱秦畧取焉水經注禹貢梁州之域周合梁於雍職方屬雍州春秋屬秦楚雍勝畧
  褒 周幽王伐有褒國語褒國在褒城東二百歩褒姒所出元和志
  成固 秦置漢中郡為成固縣始城而冀其鞏固之意方輿勝覽
  氐羌 鳯州春秋氐羌所居興州戰國時為白馬氐之東境通典 按鳯州今鳯縣興州今畧陽
  金 唐韵云周附庸金州也路史 按金州今興安州又寰宇記謂金州周庸國括地志亦謂上庸房竹邑及金州皆是苐書注疏謂庸在漢江之南宜在今鄖陽界故不録
  西城 秦恵王置西城縣屬漢中郡興安州志 按即今興安州洵陽 蘓秦説楚王曰北有洵陽國䇿 按即今洵陽縣
  錫 古麇國地楚潘崇伐麇至於錫穴左傳 按錫今白河縣上洛 楚司馬起豐析臨上洛左傳晉烈公二年楚人伐我南鄙至於上洛竹書紀年商州周屬豫州雍勝畧 按上洛即今商州
  商 商洛縣在商州東本商邑周之商國史記正義春秋時其地屬晉戰國屬秦通考楚使子西為商公左傳甘茂與昭魚遇於商於史記韓世家商髙黄帝昆孫以地得姓成王時封爵商州志
  菟和 國名紀菟和與隂戎境今上洛有菟和山或云菟氐路史 按在今商州境
  習 丹水自商縣東南歴少習出武闗楚司馬使謂隂地之命大夫曰將通於少習以聼命水經注習國名傳有少習風俗通武闗商州東百八十里少習之墟今有廵司商州志
  蠻 楚人既克夷虎乃謀北方蠻子赤奔晉隂地左傳今鎮安有蠻王砦即曼川古蠻子國賈志
  隂地 楚司馬使謂隂地之命大夫左傳商阪在商洛縣南一百里即晉隂地也郡縣志
  隂戎 周襄王時在河南山北者號曰隂戎河南山北自今上洛郡以東後韓魏并隂戎滅之通考
  臨晉 魏文侯十六年伐秦築臨晉史記魏世家臨晉故城在同州馮翊縣南二里正義 按馮翊今同州晉恵公許賂秦伯列城五南及華山左傳夷吾請割晉河西八城謂同韓等州史記正義
  䣝 出宿于屠詩經大雅説文䣝在馮翊䣝陽亭李氏同州䣝谷䣝今同州地理通釋
  芮 桓王十八年秦人納芮伯萬於芮左傳朝邑南三十里有南芮鄉北芮鄉皆古芮伯國括地志
  同 同一作𨚯春秋地圖謂同州為𨚯國路史
  洛隂 魏文侯十七年西攻秦至鄭而還築洛隂史記魏世家雒漆水也雒隂城在洛水南正義洛隂在同州西括地志
  王城 秦厲公伐大荔取其王城史記秦本紀平王末洛川有大荔戎史記匈奴傳王城在朝邑縣東一里蓋大荔戎王之城寰宇記 按左傳晉師濟涇而還迓晉侯于新楚注云新楚宜在今朝邑境
  輔氏 秦伐晉次於輔氏晉魏顆敗秦師於輔氏左傳輔氏晉大夫采路史輔氏在朝邑縣西北十三里朝邑縣舊志
  合陽 晉攻秦至鄭而還築合陽史記六國表合向氏邑向戍曰合左師今同之郃陽路史
  羈馬 康公六年秦伐晉取羈馬史記秦本紀晉邑也服䖍注羈馬在郃陽縣東北二十里元和志
  刳首 晉敗秦師於令狐至於刳首左傳刳首在郃陽縣東馮志
  元里 晉文侯十六年伐秦築元里史記六國表元里故城在澄城縣南十五里賈志
  王官 王官城在澄城縣西北六十里左傳秦伐晉取王官即此先言渡河史文倒耳括地志王官故城在澄城縣西北四十里馬志 按同州志謂王官在今河東但以地界考之西北六十里尚在縣境
  南郊 故城在澄城縣西北七十里又有北郊西郊皆即孟明伐晉所取括地志
  新城 晉伐秦圍新城左傳新城在澄城縣東北二十里澄城縣新志
  邧 晉伐秦圍邧左傳邧秦邑名廣韵 按邧宜在今同州境
  北徴 秦伐晉取北徴左傳徴城縣西南二十五里有北徴城今名避難堡同州志
  杜平 秦孝公與魏恵王㑹杜平史記秦本紀杜平在同州澄城縣界正義 按在縣南
  梁 夷吾將奔翟冀芮曰不如走梁梁近於秦史記晉世家梁國在馮翊夏陽史記索隠魏文侯六年城少梁史記魏世家本梁國為秦所滅師古注同州韓城縣南二十二里為少梁故城古梁國括地志
  韓 溥彼韓城詩經大雅韓武之穆也左傳韓城在今縣南十八里古韓國也括地志夏陽西南有韓原韓武子采邑博物志同之韓城南十八里有故韓城韓原也一曰宗丘與臨晉近謂之少梁路史 按韓原即古韓國少梁即古梁國俱在韓城縣南是韓梁夲同一地但先後異名耳
  繁龎 魏文侯十二年公子擊圍繁龎秦厲公十六年補龎城史記六國表龎城在韓城縣東南韓城縣舊志
  籍姑 秦靈公十年城籍姑史記六國年表籍姑在同州韓城縣北正義籍姑在韓城縣北三十五里明一統志
  鄭 鄭豫州之域張士佩雍韓考鄭桓公為周司徒采地咸林國語渭水逕鄭縣故城北桓公友之故邑也水經注古鄭城在華州鄭縣東北二里郡縣志 按穆天子傳云天子入於南鄭郭璞注今京兆鄭縣也不觧鄭縣何以亦名南鄭竟與漢中同名耶
  拾 系本桓公居棫林一作咸林徙拾皆古地名自封桓公乃名為鄭宋𠂻注華州東有拾村里今俗訛為石華州新志
  棫林 晉會諸侯伐秦渡涇至棫林還史記秦本紀按諸説俱謂棫林即桓公采地在今華州苐觀史記渡涇之文則棫林在涇水南似别為一地桓公采地乃咸林也
  武城 文公八年秦伐晉取武城史記秦夲紀武城一名武平城在鄭縣東北十五里括地志
  隂晉 職方氏豫州其鎮華山注在華隂周禮注疏按華隂周為豫州域魏文侯三十六年秦侵我隂晉史記魏世家華隂縣在州東南六十里縣東南五里有古城即六國時隂晉也寰宇記華隂分秦晉之界邉晉之西則曰隂晉續通典
  彤 恵王十三年與秦會彤史記魏世家彤周彤伯所封國於王畿之内其地在京兆鄭縣界胡氏鑑注華州西有故彤城華州舊志
  重泉 簡公七年塹洛城重泉史記六國年表重泉城在蒲城縣南四十五里明一統志
  條 史記晉世家晉穆侯七年伐條杜預曰條晉地今朝邑西南有懷徳故城即條近焉宋敏求長安志
  賈 桓公九年賈伯伐曲沃左傳蒲城縣有賈城即古賈國寰宇記賈城在蒲城縣西南十八里宋敏求長安志今其地名賈曲雍勝畧
  彭衙 文公二年秦及晉師戰於彭衙左傳彭衙故城在白水縣東北六十里括地志
  汪 晉伐秦取汪城左傳同之白水有汪城在臨晉東晉文二年晉伐秦取汪即此路史
  申 斄亭在武功縣西南三十里周為申伯封國賈志按詩宣王封申伯於謝此或為畿内采地
  羌 周羌侯國今武功縣界有羌陽故城路史
  邠 爾雅四極西至於邠國地理通釋 按邠國即今邠州
  枸 三輔圖郇邑城在三水治東二十五里周文王第十七子封郇侯詩稱郇伯是也三水縣志邠之三水東北二十五里栒邑原上有郇城周鼎銘云王命尸臣官此栒邑者班固以為文昭元和志從之非也路史
  義渠 周㐮王時秦晉自𤓰州遷允姓之戎於渭汭水口曰汭今新平彭原間一云汭在新平宜禄縣通考義渠城古義渠王國在宜禄鎮北方輿勝覽 按宜禄即今長武
  雕隂 㐮王五年秦敗龍賈於雕隂史記魏世家雕隂故城在洛交縣北二十里括地志雕隂廢縣在甘泉縣南二十里賈志
  渠搜 周之成康北發渠搜漢書武帝本紀 按渠搜在今懷逺縣北河套中朔方 朔方近玁狁之國也毛氏詩傳什賁故城在朔方縣治北即朔方縣之故城元和志河水東逕朔方縣故城東北詩所謂城彼朔方也水經注 按朔方在今靖邉縣北河套中
  九原 魏㐮王十七年命大夫奴遷於九原竹書紀年趙主父西北畧地欲從雲中九原直南襲秦史記趙世家按九原在今懷逺縣北河套中
  固陽 魏恵十九年圍長城塞固陽史記六國表 按固陽在府谷東北河北
  榆中 趙武靈王二十年西畧地至榆中史記趙世家榆中勝州所治榆林縣是括地志 按榆中在今府谷東北河套中他若玁狁犬戎雖時侵據境土終無常所故不録
  右周雍州録國三十一郡二縣邑六十二夫周宅鎬京五等頒爵九服畫壌畿内之地建國食采諒必倍於他州逮東遷以後嬴秦踞其西垂韓魏剖其東偏更有大荔驪戎等盤處乎涇漆河渭之間文武之遺封遂不可復識矣今從周禮職方左氏内外𫝊等書掇拾其餘聊存千百之十一以見西周之制云
  
  非子封為附庸邑於秦谷㐮公賜受𨙸鄷之地穆公稱伯以河為竟恵公得上郡西河昭王開巴蜀政并六國故秦地於禹貢跨雍梁二州漢地理志項籍滅秦分其地為三以章邯為雍王都廢丘司馬欣為塞王都櫟陽董翳為翟王都髙奴謂之三秦元和郡國志
  内史 秦京師為内史漢地理志秦改立郡縣而京畿所統特號内史言其在内以别於諸郡守師古注秦内史兼治漢三輔地三十六郡内史其一也通鑑注今京兆華隂馮翊扶風汧陽新平及梁州之域上洛地皆是鄭樵通志孝公十一年并諸小鄉聚集為大縣四十一縣史記秦本紀
  咸陽 渭水東北逕渭城南文穎以為故咸陽秦獻公都櫟陽至孝公作咸陽而徙都之水經注孝公十二年於渭北城咸陽至始皇並都之元和志孝公咸陽今渭城是始皇都咸陽今城南大城是闗中志
  景陵 曹參取咸陽將兵守景陵史記曹相國世家景陵縣名正義在咸陽通鑑注 按是時司馬欣尚據櫟陽曹參守景陵宜在今咸陽縣東又史記白起傳云武安君出咸陽西門十里至杜郵馬志云杜郵在今咸陽東五里按杜郵似鄉聚非縣邑名故附録於此
  長安 始皇八年弟長安君將兵擊趙史記秦始皇本紀長安本秦舊縣楚懐王封項羽為長安侯元和志長安本秦鄉名三輔黄圖
  杜 杜陵西北有杜縣故城秦武公十一年縣之水經注周杜伯國秦武公滅為縣雍録
  芷陽 霸水歴白鹿原東霸城之西故芷陽矣水經注霸城秦穆公所築又名芷陽雍録霸城在府東二十五里明一統志
  樊鄉 樊噲灌廢丘最賜食邑杜之樊鄉史記樊噲傳杜陵有樊鄉索隠
  廢丘 孟康曰縣名索隠古太丘邑也秦以為廢丘亦曰舒丘水經注項王立章邯為雍王都廢丘史記項羽本紀 按史記非子居犬丘徐廣曰今槐里也然觀宣王時莊公伐西戎破之及其先大駱地犬丘並有之為西垂大夫則犬丘似在西垂非懿王之所都也
  槐里 樊噲撃章邯下槐里摧廢丘史記樊噲傳章邯都廢丘居槐里水經注 按寰宇記興平西二十五里有槐里故城後魏真君徙槐里縣於槐里故城即此疑即秦槐里所在
  栁中 樊噲攻趙賁下槐里栁中咸陽史記樊噲傳按噲攻賁自西而東栁中宜在槐里之東咸陽之西似亦秦縣邑名
  櫟陽 白渠枝渠東逕櫟陽城北史記獻公二年城櫟陽自雍徙居之水經注項王三分闗中王秦降將長史欣為塞王都櫟陽史記項羽夲紀櫟陽故城在櫟陽縣東北二十五里括地志
  麗 始皇十六年魏獻地於秦秦置麗邑史記秦始皇本紀戲水自麗山北逕驪戎城東春秋晉獻公伐之秦之麗邑矣水經注京兆新豐秦之驪邑漢地理志
  蕞 龎煖入函谷攻秦蕞史記趙世家新豐有蕞城郡國志按蕞城在臨潼東北
  戲 二世二年陳渉遣周章西至戲史記秦始皇本紀蘓林曰戲邑名在新豐東南三十里今戲亭是也水經注
  髙陵 髙陵邑秦昭王弟髙陵君封今屬京兆路史髙陵本秦舊縣孝公置元和志
  鄠 扈秦改鄠邑故鄠城在縣北二里元和志
  豐 㐮公元年以女弟繆嬴為豐王妻史記秦本紀地在豐水覀路史
  藍田 獻公六年初縣藍田史記六國表藍田縣本秦孝公置漢書地理志藍田故城在縣西三十里宋敏求長安志
  涇陽 涇陽本秦舊縣地昭王弟封涇陽君即此漢涇陽縣在平凉郡界通典
  池陽 周緤還定三秦賜食邑池陽史記周緤傳雍州涇陽縣西北三里池陽故地史記正義 按漢池陽係恵帝四年置此尚因秦舊縣
  湯社 始皇為湯社屬北地郡三原縣志 按史記寧公滅湯社在今三原境或始皇置縣
  樗里 樗里疾秦昭王之弟也室在昭王廟西渭南隂鄉故俗謂之樗里子史記樗里子傳嬴姓國有樗里今渭南陽鄉路史
  下邽 渭水東逕下邽縣故城南秦伐邽置邽戎於此有上邽故加下也水經注在渭南北五十里渭南縣志
  頻陽 頻陽山在富平縣東北七十里秦厲公於山南立頻陽縣今故城在焉雍録頻陽故城在富平縣東北五十五里賈志
  鄭 渭水東逕鄭故城北武公十一年縣之桓公友之故邑也水經注古鄭城在鄭縣理北三里元和志
  武城 孝公十九年城武城史記六國表在華州鄭縣東十三里正義
  彤 六國表商君反死彤地在鄭縣界通鑑注鄭西有故彤城華州舊志
  寧秦 渭水逕華隂故城北春秋之隂晉也秦恵王五年改曰寧秦水經注 按吕氏春秋九藪云秦之陽華晉地道記日童闗是也又胡氏鑑注云晋桃林之塞秦陽華是也即今潼関縣地
  重泉 在蒲城南五十里秦簡公置西安府志重泉故城在蒲城縣東南四十五里括地志
  臨晉 本大荔戎國秦獲之更名臨晉元和志在朝邑縣西南二里秦築壘以臨晉國縣道記
  合陽 孝公二十四年秦大荔圍合陽史記六國表
  北徴 秦公子鍼桓公之子景公之弟食邑北徴邑志按即今澄城
  杜平 孝公七年與魏王會杜平史記六國表灌嬰下櫟陽賜爵列侯食杜平鄉史記灌嬰傳杜平在今澄城賈志按在澄城縣南
  懷徳 渭水之北沙苑之南即懷徳縣故城也世謂之髙陽城非矣水經注懷徳故城在朝邑縣西南四十二里寰記 朝邑西南有懷徳城秦邑也髙祖還定三秦賜周勃食邑懷徳同州志
  夏陽 渭水東南逕夏陽故城北少梁也秦恵王十一年更從今名矣水經注夏陽故城在韓城縣南二十里芝川鎮北基址猶存曰西少梁里韓城縣志
  衙 嬴姓國有衙同之白水東北六十里彭衙故城是也穆公子采路史
  白水 文公分清水為白水即此通典秦置白水縣以縣臨白水也郡縣釋名
  汪 秦邑同之白水有汪城在臨晉東路史
  雍 秦徳公既立卜居雍後子孫飲馬於河遂都雍史記封禪書徳公自汧徙雍三輔黄圖周為召穆公采秦置雍縣郡縣釋名雍故城在雍縣南七里括地志
  虢 秦武公十一年滅小虢史記秦本紀桃虢城在寳雞縣東六十里秦武公滅虢為縣謂之小虢西虢城相去十里賈志
  陳倉 陳倉縣秦文公所築因山為名有上下二城上城文公築元和志陳倉城在寳雞東二十里雞爪峰下賈志
  羙陽 孝公作四十一縣羙陽其一也元和志羙陽秦縣在扶風縣北二十五里今為崇正鎮扶風縣志 按長安志謂羙陽在武功西七里此乃後魏徙置非秦漢舊縣
  郿 郿縣秦文公所營毛萇詩傳郿本秦縣今縣東十五里有故城元和志
  杜陽 蘓代説秦王封小令尹以杜陽國䇿杜水東逕杜陽故城北世謂之故縣川水經注 按在今麟逰縣
  汧 文公居西垂宫東獵至汧渭之會曰昔周邑我先秦嬴於此後卒為諸侯乃卜居占曰吉即營邑之史記秦本紀世紀㐮公徙汧故城在今隴州南二里詩注疏
  秦 秦城在隴州東南二十五里秦非子養馬汧渭之間有功周孝王命為大夫元和志
  平陽 汧水歴慈山東南逕郁夷縣逕平陽縣故城南史記秦寧公二年徙平陽徐廣曰故郿之平陽亭也水經注平陽在郿縣西北徙自寧公郿縣志 按今郿縣非汧水所經平陽似不在郿境九域志虢縣有平陽鎮宜在今寳雞界
  好畤 漢髙帝元年章邯迎撃漢兵於陳倉止戰好畤史記髙帝本紀好畤在乾州東七里好畤縣故城雍勝畧
  壤鄉 曹參圍好畤取壌鄉史記曹相國世家壌鄉今在雍州武功縣東二十里髙壌坊是史記正義
  髙櫟 曹参擊三秦軍壌東及髙櫟破之史記曹相國世家皆邑名髙櫟近壌鄉史記正義
  斄 樊噲攻雍斄史記樊噲傳即后稷所封今武功故城是史記注
  武功 孝公作四十一縣斄武功在渭水南今郿縣地有武功山斜谷水亦曰武功水縣以山水立名元和志
  漆 漢王元年周勃北攻漆史記周勃傳豳州新平縣古漆縣史記正義
  栒邑 漢初酈商破周𩔖軍於栒邑史記周類傳在豳州史記索隠 按栒邑即今邠州三水縣
  雲陽 始皇使䝉恬除道道九原抵雲陽又徙五萬家於雲陽史記秦始皇本紀雲陽城在雲陽縣西北六十里續通典按即今淳化縣
  鶉觚 秦使䝉恬築城至此以觚奠祭乃有鶉鳥集其上以為靈遂名其縣周地圖記離長武縣四十里鶉觚縣碑記按鶉觚秦屬北地郡
  商 秦内史南境今上洛郡通考衛鞅既破魏秦封之於商十五邑號為商君史記商君傳商秦相衛鞅邑漢書地理志按商在今商州東
  華陽 門水東北歴華陽之山即華陽也通鑑注秦魏冉同父弟芉戎封華陽君即此雒南縣舊志 按在今雒南縣
  上郡 始皇使蒙恬築長城居上郡史記始皇本紀上郡雍州之域今洛交中部延安咸寧上郡銀川新秦朔方等郡皆是鄭樵通志
  膚施 奢延水逕膚施縣南秦昭王三年置上郡治水經注上郡故城在綏州上縣東南五十里即膚施縣地括地志膚施縣趙置秦因而不改今屬延州史記正義
  髙奴 清水東逕髙奴縣項羽封董翳為翟王都之水經注董翳都髙奴即金明縣是也通鑑注即膚施縣金明砦地雍勝畧 按此膚施今延安府治非秦之膚施也
  雕隂 魏㐮王二年秦取我雕隂史記六國表髙帝初傅寛從定三秦賜食邑雕隂漢書傅寛傳雕隂邑戰國屬魏後屬秦綱目注
  鄜 文公十年初為鄜畤史記秦本紀縣名於鄜地作畤故曰鄜畤索隠
  陽周 蒙恬繫諸陽周史記蒙恬傳走馬水出長城北陽周縣故城南橋山二世賜蒙恬死於此水經注 按陽周在今安定縣界
  漢中郡 周赧王二年秦攻楚漢中取地六百里置漢中郡史記楚世家古漢中郡城在今南鄭縣東二里許即秦厲公所築輿地紀勝漢中梁州之域今漢中洋川安康郡皆是鄭樵通志
  南鄭 厲共公二十六年城南鄭史記秦本紀項王立沛公為漢王王漢中都南鄭史記項羽本紀
  褒 漢髙祖為漢王張良送至褒中史記髙帝紀即梁州之褒縣也舊曰褒中師古注在褒城縣南十里打鐘壩村置縣自秦始賈志
  城固 秦置漢中郡為城固縣蓋始城而冀其鞏固之意方輿勝覽春秋為楚地秦為城固縣城固縣志
  西城 秦恵王置漢中郡金州即漢中之西城縣也雍大記秦恵王始置西城縣屬漢中郡今西城山下即故址也興安州志 按興安州南三里有西城廢縣
  洵陽 蘓秦説楚王曰北有洵陽國䇿酈商攻洵闗定漢中史記酈商傳洵闗即漢中洵陽史記注 按即今洵陽縣
  故道 故道屬隴西郡通典漢王從故道還襲雍王章邯史記髙帝本紀武都有故道縣漢書地理志鳯州春秋氐羌之所居秦屬隴西郡通典 按畧陽縣秦蜀郡地寧羌秦蜀郡葭萌縣地
  九原郡 河水東逕九原縣故城南秦置九原郡治此水經注中受降城本秦九原郡元和志 按九原在今榆林府東北河套中括地志云勝州連各縣本秦九原郡
  新秦 秦使䝉恬収河南地因河為塞築四十四縣史記匈奴傳秦逐匈奴収河南地徙民以實之謂新秦水經注今夏勝等州秦畧取之史記正義
  榆中 始皇三十六年遷北河榆中三萬家史記始皇本紀北河勝州也榆中即今勝州榆林縣正義 按榆中在今府谷東北河套中
  固陽 秦孝公十一年魏鞅圍固陽降之史記六國表河水東逕棝陽故城南水經注 按固陽在今府谷東北河北一作棝
  北假 䝉恬度河據陽山北假中史記匈奴傳北假在河北禹貢錐指
  臨河 河水東逕髙闕南又東逕臨河縣故城北水經注延水縣本秦臨河縣地元和志 按水經注河自髙闕東逕臨河縣北髙闕在今榆林府西北黄河北臨河縣即在其南岸去延水縣絶逺元和志誤
  右秦世都闗中録郡四縣邑七十四夫郡縣之制始於秦而龍門不載其沿革蓋畧之也惟范蔚宗云秦内史武帝改其四縣是漢制即秦之舊規也况廢封建為郡縣後世咸因之則建置亦不可不詳故並著於篇
  
  秦罷侯置守漢郡縣之制無改於秦昭宣之後郡縣亦有增損隋書地理志漢以秦地太大更加置郡國鄭樵通志京兆尹 故秦内史髙帝二年更為渭南郡九年罷復為内史武帝建元六年分為右内史太初元年更為京兆尹縣十二漢書地理志 除湖縣在河南界外增邑國二太初元年以長安以東為京兆尹長陵以北為左馮翊渭城以西屬右扶風以輔京師謂之三輔又三輔共治長安城中三輔黄圖平帝元始四年分京兆置前煇光後承烈二郡漢書平帝本紀前煇光領長安以南諸縣後承烈領長安以北諸縣通鑑注司𨽻校尉部武帝征和四年置察三輔𢎞農漢書武帝本紀元帝永始四年諸陵分屬三輔漢書元帝本紀先是諸陵總屬太常今各因其地界屬三輔師古注按景帝時晁錯為左内史又武帝紀建元三年詔左右内史是内史之分非自建元六年始也漢書百官表云景帝二年分置左内史右内史
  長安 髙帝五年置漢地理志七年自櫟陽徙都長安史記髙帝本紀髙帝始都長安實曰西京三輔黄圖渭水逕長安城北漢恵帝元年築六年成即咸陽也秦離宫無城故城之王莽更曰常安水經注長安故城在長安縣西北二十里漢之舊都括地志
  新豐 髙帝十年更名酈邑曰新豐漢書髙帝本紀池水逕新豐縣故城東故麗戎地髙帝王闗中太上皇思東歸故象舊里制茲新邑名為新豐水經注新豐故城在昭應縣東十八里漢新豐城也元和志 按渭南縣志云漢以渭南置宻畤縣𨽻京兆尹建武中省入新豐舊史失傳
  昌陵 鴻嘉元年於新豐戲鄉為昌陵縣以奉初陵永始元年闗中記昌陵在霸城東二十里水經注
  船司空 地理志曰渭水東至船司空入河服䖍曰縣名都官三輔黄圖有船庫官後改為縣王莽之船利也水經注船司空後省入華隂鄭樵通志船司空故縣在華隂縣東北十五里通典
  藍田 秦孝公置漢因之賈志
  華隂 秦寧秦髙帝八年更名華隂漢書地理志渭水逕華隂故城北王莽之華疆也水經注
  鄭 本秦舊縣漢屬京兆元和志鄭縣故城在鄭縣北二里括地志 按鄭縣今華州
  塞 塞侯直不疑史記直不疑傳塞國名今桃林塞史記索隠桃林縣以西至潼闗皆桃林塞史記正義按塞國後廢
  下邽 本秦舊縣屬京兆元和志
  南陵 文帝七年置漢書地理志平帝四年罷南陵為縣漢書平帝本紀南陵故城在萬年縣東南二十四里括地志按萬年今咸寧
  奉明 宣帝元康元年益奉明園戸為奉明縣漢書宣帝本紀宣帝立奉明縣以奉悼園在東都門外水經注長安縣北八里奉明故縣是宋敏求長安志
  霸陵 霸陵故芷陽也文帝起陵邑因更名通鑑注霸水東逕霸縣故城南漢文之霸陵縣也王莽更曰水章水經注
  杜陵 元康元年以杜東原上為初陵更名杜縣為杜陵漢書宣帝本紀杜陵王莽之饒安也水經注秦杜縣之東有原名東原東原之地為杜陵縣遂改杜縣為下杜以别之雍録杜陵故城在萬年南十五里括地志 按在今咸寧東南
  左馮翊 故秦内史髙帝二年更名河上郡九年復為内史武帝建元六年分為左内史太初元年改左馮翊縣二十四漢書地理志渭橋南有石柱柱南京兆立之柱北馮翊立之水經注
  髙陵 白渠枝渠東逕髙陵縣故城北地理志曰左輔都尉治王莽之千春也水經注
  櫟陽 白渠枝渠東逕櫟陽城北髙帝定闗中始都之王莽之師亭也水經注漢櫟陽在臨潼東北七十里禹貢錐指
  翟道 莽曰渙漢書地理志中部縣本漢翟道縣地元和志翟道城在中部西北四十里纔有餘址寰宇記後漢省賈志
  池陽 涇陽本秦舊縣恵帝改置池陽縣元和志今涇陽縣北廣吉陽鄉有迎東驛本池陽縣城十道志
  夏陽 横溪水東逕夏陽縣故城北王莽之冀亭也水經注
  衙 莽曰逹昌春秋秦晉戰於彭衙漢地理志景帝時於彭衙置衙粟邑屬左内史同州志
  粟邑 沮水東逕粟邑縣故城北莽名粟城也水經注白水縣本漢粟邑地故城在縣西北二十八里元和志春秋彭衙漢為粟邑淮南子蒼頡造書天雨粟即此處雍勝畧 按秦白水縣漢廢
  谷口 文帝後元三年置谷口邑史記漢興年表莽曰谷喙漢書地理志谷口故城在醴泉縣東北四十里括地志醴泉縣本漢谷口縣地在九𡽀山東仲山西當涇水出山處故謂之谷口元和志
  蓮勺 沮水逕蓮勺縣故城北十三州志曰以草受名也水經注蓮勺在渭南縣北七十里漢初於渭北下邽東二十里置蓮勺城賈志渭南縣東北來化鎮有蓮花池即蓮勺故址渭南縣志
  鄜 莽曰修令漢書地理志鄜地名後為縣索隠洛川漢鄜縣
  通典
  頻陽 羙原本漢頻陽縣通典頻陽故城在富平縣東北五十里禹貢錐指
  臨晉 馮翊漢臨晉縣地故城在朝邑縣西南二里括地志景帝時始置臨晉縣屬左内史新莽更為監晉同州志 按臨晉秦縣州志悞
  重泉 莽曰調泉漢地理志蒲城漢重泉地雍勝畧
  郃陽 河水逕郃陽城東又徐水逕劉仲城北是髙祖仲兄劉仲之封邑也故徐廣曰郃陽國名也水經注郃陽故城在縣東四十里賈志
  祋祤 沮水東南逕祋祤縣故城西縣漢景帝二年置水經注耀有祋祤廟疑祋祤是一兵器其秦禱兵之所乎江鄰㡬雜志 按漢立縣本此祋祤故城在耀州東北一里賈志
  武城 石橋水逕武平城東地理志云左馮翊有武城縣王莽之桓城也水經注武城在華州東十三里馮志
  沈陽 石橋水逕沈城北漢書地理志左馮翊有沈陽縣王莽更名制昌蓋藉水以取稱矣水經注沈陽在華州東北十五里舊在渭水北後漢安帝初移於此明一統志 按長安志郡縣圖沈陽在今三原界
  懐徳 左馮翊領懷徳縣漢書地理志周勃賜食邑懐徳史記絳侯傳
  徴 莽曰汜愛師古曰今澂城是也左傳云王取北徴謂此地耳漢地理志澄城縣西南二十五里有北徴城漢置徴縣同州志
  雲陵 昭帝後元二年起雲陵以其地置雲陵邑漢書昭帝本紀平帝元始四年罷雲陵為縣漢書平帝本紀雲陵故城在淳化縣北三十里明一統志
  萬年 髙帝置莽曰異赤漢書地理志漢髙祖葬太上皇於萬年陵仍分櫟陽置萬年縣理櫟陽城中故櫟陽城亦名萬年城續通典
  長陵 髙帝置莽曰長平漢書地理志長陵故城在咸陽東北三十里元和志有蕭城在咸陽縣東北四十里長陵北世傳蕭何築以守長陵蓋即長陵城矣水經注
  陽陵 景帝五年作陽陵邑漢書景帝本紀故弋陽景帝更名莽曰渭陽漢書地理志陽陵故城在咸陽東北四十一里寰宇記 按禹貢錐指髙陵西南三十里有陽陵故城互異
  雲陽 漢雲陽故城在雲陽縣西北八十里括地志在淳化縣西北五十里城基猶存賈志
  右扶風 故秦内史髙帝二年更為中地郡九年罷復為内史武帝建元六年分為右内史太初元年更名主爵都尉為右扶風縣二十一漢書地理志按増縣一渭橋石柱以北屬扶風石柱以南屬京兆闗中記
  渭城 故咸陽髙帝元年更名新城七年罷屬長安元鼎三年更名渭城漢書地理志渭城在長安西北渭水之陽王莽之京城也水經注故渭城在今咸陽縣東北二十二里寰宇記 按在東北三十里
  槐里 章邯都廢丘居槐里漢祖引水灌城滅章邯三年改曰槐里王莽更名槐治水經注槐里故城在始平縣東南十里括地志 按長安志云興平縣北故城是互異
  鄠 漢於故鄠城置縣其城周四里頺垣尚在寰宇記盩厔 山曲曰盩水曲曰厔故以名縣圖經終南城在縣東三十里舊縣谷郡國記曰即漢盩厔縣城也賈志
  斄 漢扶風郡領斄縣漢書地理志古斄城在武功縣南八里前漢徙置縣西南三十里賈志
  郁夷 渭水逕郁夷縣故城南王莽更曰郁平水經注郁夷廢縣在隴州西五十里寰宇記
  羙陽 雍水南逕羙陽縣西水經注有羙陽城在縣西北二十里今為崇正鎮扶風縣志
  郿 郿城在郿縣北十里渭水北漢置郿縣馮志渭水東逕郿縣故城南在今縣東北十五里禹貢錐指
  雍 故城在天興縣南七里玉海 天興今鳯翔縣
  漆 新平本漢漆縣即邠州理是也元和志漆縣在麟遊縣西一百二十里隋唐為普潤縣麟遊縣志 按普潤亦漆縣地
  栒邑 縣東北二十五里邠邑原上有栒邑故城即漢理所寰宇記
  隃麋 汧水東南逕隃麋縣故城南王莽之扶亭也水經注隃麋澤在汧陽縣西八里許漢以此名縣元和志隃麋故城在汧陽縣東三十里明一統志
  陳倉 渭水東逕陳倉縣南水經注漢陳倉城在今縣東二十里通典漢陳倉在寳雞縣東十五里前凸後凹中可容數千人寳雞縣志
  蒯成 蒯成縣陳倉縣之故鄉聚名周緤所封也輿地志髙祖十二年以緤為蒯成侯史記周緤傳 按蒯成漢志未載今増入在寳雞縣東後廢
  杜陽 杜水東逕杜陽故城世謂之故縣川即王莽之通杜水經注麟遊漢杜陽縣地元和志
  汧 汧源縣本漢汧縣地在汧水之北元和志隴州東南三里有汧縣故城禹貢錐指
  好畤 莫水出好畤縣梁山水東有好畤縣故城王莽之好邑也水經注今乾州東十里有好畤村即漢縣所在或云縣當在永夀境悞乾州志
  虢 虢在鳯翔府南三十五里九域志故城在寳雞縣東六十里明一統志
  安陵 成國故渠逕惠帝安陵南北有安陵故城地理志惠帝置王莽之嘉平也水經注安陵故城在咸陽東二十一里括地志
  茂陵 成國渠東逕茂陵縣故城南武帝建元二年置宣帝縣焉王莽之宣城也水經注武帝於槐里之茂鄉置茂陵邑三輔舊事漢茂陵在興平縣東北十七里元和志黄圖曰去長陵十里宋敏求長安志
  平陵 成國渠東逕平陵縣故城南地理志昭帝置王莽之廣利也水經注平陵與茂陵相去二里武帝置茂陵昭帝徙治平陵郡國記興平縣東二十里平陵古城是宋敏求長安志
  武功 渭水東逕武功縣故城北王莽之新光也水經注元始五年以武功為安漢公采地名曰漢光邑漢書平帝本紀武功故城在郿縣東四十里渭水南寰宇記 按以上属右扶風
  商 屬𢎞農郡漢書地理志丹水自上洛又東南逕商縣南水經注商洛縣在商州東九十里寰宇記商洛漢商縣唐書地理志
  上雒 屬𢎞農郡漢書地理志元鼎四年置居洛水上因以為名通鑑注
  漢中郡 秦置莽曰新成屬益州縣十二漢書地理志按除房陵等四縣在胡廣界武帝元鼎中雍州之南置益州通鑑注
  西城 漢中郡治西城漢書地理志今金州西北四里西城山東魏興郡故城是也寰宇記 按金州今興安州又州志云髙帝定漢中置蕭山縣即今秦郊鎮未幾廢
  洵陽 洵水東南逕洵陽縣南水經注洵陽本漢舊縣寰宇記南鄭 髙帝元年立為漢王王漢中都南鄭漢書髙帝本紀髙祖入秦項羽封為漢王蕭何曰天漢美名也遂都南鄭水經注南鄭故城在府東二里馮志
  褒中 昭帝元鳳六年漢中志褒水南逕褒縣故城東褒中縣也本褒國矣水經注褒州在縣南十里打鐘壩村漢曰褒中賈志
  安陽 漢漢中郡領安陽縣漢書地理志安陽故城在漢隂縣西二十四里敖口東十里漢江之北寰宇記
  城固 涔水東北流逕城固南城北城在山上或言韓信始立或言張良所築未知定所制矣水經注城固今縣東六里故北城是以有南城故謂此為北城縣道記按水經注漢水又左得度口水度水南逕平陽縣故城東賈志云平陽城在今西鄉縣洋川髙祖置縣後廢
  沔陽 沔水南逕沔陽城南蕭何所築其城南臨漢水北帯通逵水經注沔陽故城在今沔陽縣東南十里禹貢錐指
  錫 漢水東逕錫縣故城北春秋之錫穴王莽之錫治也水經注 按即今白河縣以上諸縣屬漢中郡
  故道 屬武都郡漢書地理志 按武都屬凉州故道水逕故道城東水經注鳯州在漢為故道縣地雍勝畧
  沮 屬武都郡漢書地理志武興漢武都沮縣也續通典沮縣廢基在畧陽縣東一百二十里沮水河側畧陽縣志按寧羌州本漢廣漢郡葭萌縣地
  隂槃 屬安定郡漢書地理志 按安定屬凉州漢隂槃城在宜禄縣西北二十五里元和志 按隂槃今長武地
  直路 屬北地郡漢書地理志 按北地屬凉州沮水自直路縣東南逕燋石山水經注直路縣後漢已廢其故城在中部縣西北二百里又姚秦置中部縣直路故城在焉禹貢錐指
  鶉觚 屬北地郡漢書地理志宜禄漢鶉觚地通典鶉觚舊治長武縣南四十里枝村原故址尚存長武縣志
  上郡 秦置髙帝元年更為翟國七月復故屬并州二十三漢書地理志 按除十二縣在西省山西界兼冇未詳所在者馬援兄員王莽時為增山連率後漢書援傳莽改上郡為增山後漢書注隋唐綏州延州漢上郡地通鑑注
  膚施 奢延水東逕膚施縣南秦置上郡治髙祖并三秦復以為郡水經注
  獨樂 有馬湖峪在今米脂縣北碎金驛康灣之南即故獨樂縣宋改為永樂延綏志
  陽周 走馬水出長城北陽周縣故城南橋山王莽更名上陵水經注陽周故城在安定縣北九十里安定縣志
  淺水 王莽改曰京室水經注宜禄本漢淺水縣地元和志折墌城在長武縣北五里即淺水故縣賈志 按上郡與長武相去絶逺淺水似非長武地
  奢延 奢延水出奢延縣西南東北流逕其縣故城南王莽之奢節也水經注奢延故城在廢夏州西南禹貢錐指按在今榆林府懐逺縣
  雕隂 雕隂廢縣在洛交縣北三十里括地志甘泉縣本漢雕隂縣城在甘泉縣南四十里元和志
  龜茲 諸次水出上郡諸次山東逕榆林塞即漢書所謂榆溪舊塞也綠歴沙陵届龜兹縣西出故廣長榆也水經注榆林衛本漢上郡龜兹縣地北至邉墻十里其外皆戰國雲中九原地也禹貢錐指 按龜兹即榆林府榆林縣地
  定陽 定水逕定陽縣故城南應劭曰縣在定水之陽也水經注 定陽在今宜川縣西北
  髙奴 清水東逕髙奴縣項羽封董翳為翟王髙祖破以縣之王莽之平利矣水經注延州城即漢髙奴縣括地志
  白土 圁水出上郡白土縣圁谷東逕其縣南王莽更曰黄土水經注 按白土縣在今榆林府西北河套中
  髙望 屬上郡莽曰堅寧漢書地理志 按髙望縣在榆林府北河套中西河郡 武帝元朔二年置莽曰歸新屬并州縣三十六漢書地理志 按除二十八縣在山西界兼有未詳所在者
  富昌 湳水東逕西河富昌故城南王莽之富成水經注富昌故城在勝州南延綏舊志 按富昌在榆林府東北河套中
  美稷 湳水出西河郡美稷縣東南流入長城東水經注按羙稷在榆林府東北河套中又有羙稷鄉在山西寧州界乃後漢所徙置非故縣
  大城 莽曰好成漢地理志 按義熈二年柔然獻馬於姚興濟河至大城即此在榆林府北河套中
  鴻門 屬西河郡漢地理志圁水東逕鴻門縣縣故鴻門亭風俗記曰圁隂縣西五十里有鴻門亭水經注 按鴻門在今米脂西
  圁隂 屬西河郡漢地理志圁水東逕圁隂縣北恵帝五年置王莽改曰方隂水經注縣在圁水之隂因以為名今有銀州銀川即是舊名猶存但字變耳師古注
  圁陽 屬西河郡漢書地理志圁水出白土縣圁谷東逕圁隂縣北又東逕圁陽縣南今米脂縣有圁隂故城圁陽當在東北禹貢錐指
  增山 漢西河郡領增山縣有道西出眩雷塞北部都尉治漢地理志
  虎猛 屬西河郡西部都尉治漢書地理志 按天鳯元年匈奴至西河虎猛制虜塞下告欲和親即此在榆林府北河套中
  朔方郡 武帝使衛青出雲中以西擊樓煩白羊王於河南遂取河南地築朔方漢書匈奴傳元朔二年置朔方郡使校尉蘓建築朔方城水經注朔方郡屬并州領縣十漢書地理志 按除修都一縣未詳所在
  三封 河水東北逕三封縣故城東漢武帝元狩二年置十三州志曰在臨戎縣西一百四十里水經注按三封在今定邉縣北河套中
  朔方 河水南逕馬隂山西又東南逕朔方縣故城東北詩所謂城彼朔方王莽以為武符者也水經注什賁故城在夏州朔方縣北即漢朔方縣故城元和志朔方縣漢朔方郡治禹貢錐指 按朔方在懐逺縣北河套中
  臨河 河水東逕髙闕南又東逕臨河縣故城北王莽之監河也水經注西受降城在豐州西八十里漢臨河縣故理處元和志臨河故城在今榆林衛西北禹貢錐指 按臨河在今靖邉縣北河套中
  窳渾 河水東逕沃野故城南又北迆西溢於窳渾縣故城東武帝元朔二年開朔方郡治王莽更郡曰溝搜縣曰極武水經注窳渾故城今在廢夏州西北禹貢錐指按窳渾在靖邉縣北河套中
  渠搜 河水自朔方東轉逕渠搜縣故城北王莽之溝搜亭也水經注渠搜在廢夏州北禹貢錐指 按渠搜在榆林府西北河套中
  沃野 河水東逕臨戎縣故城西又東逕沃野故城南武帝元朔三年立王莽之綏武也水經注沃野故城在天徳軍城北六十里地理通釋 按沃野在靖邉縣西北河北岸
  廣牧 河水東逕臨河縣南又東逕廣牧縣故城北王莽之鹽官也水經注廢豐州城在榆林衛西北塞外七百里本漢朔方郡之廣牧縣禹貢錐指
  臨戎 河水東北逕三封縣故城東又北逕臨戎縣故城西王莽之推武也水經注唐永豐縣在豐州西一百六十里本漢臨戎縣地元和志 按臨戎在定邉縣北河套中
  呼遒 朔方郡領呼遒縣漢書地理志 按後魏代名郡有呼遒縣在今榆林境當即漢縣舊地
  五原郡 元朔二年遣衛青出雲中至髙闕収河南地置五原郡漢書武帝本紀秦九原郡武帝元朔二年更名莽曰獲降屬并州領縣十六漢地理志 除六縣未詳所在勝州榆林縣西有漢五原城通典
  九原 河水逕河隂縣故城北又東逕九原縣故城南秦始皇置九原郡治此武帝元朔二年更名五原王莽之獲降郡城平縣矣水經注九原故城在勝州西界今連谷縣是史記正義 按九原在神木縣北河北岸
  五原 九原縣西北接對一城蓋五原縣故城王莽填河亭也其城南面長河北背連山水經注 按五原在神木北河北岸
  臨沃 河水東逕副陽城南又東逕臨沃縣南王莽之振武也水經注臨沃縣在稒陽西禹貢錐指 按臨沃在府谷北河北岸
  宜梁 河水東逕原亭城南又東逕宜梁縣故城南闞駰曰五原西南六十里今世謂之石崖城水經注今在廢豐州東禹貢錐指 按宜梁在榆林府北河北岸
  河隂 河水東逕副陽城南又東逕河隂縣故城北水經注 按河隂在神木縣北河套中
  曼栢 莽曰延栢漢地理志曼栢縣在勝州銀城縣後漢書注 按曼栢在府谷北河套中
  成宜 河水東逕田辟城南又東逕成宜縣故城南王莽更曰艾虜水經注城在廢豐州界禹貢錐指 按成宜在榆林府北河北岸
  稒陽 河水東逕宜梁縣故城南又東逕稒陽縣故城南王莽之固隂也又北出石門障西北趣光禄城甘露三年呼韓邪單于還詔送單于居幕南保光禄徐自為所築城也故城得其名矣水經注 按稒陽在府谷東北河北岸又史記武帝太初元年使公孫敖築塞外受降城甘露三年單于自請願留光禄塞下有急保受降城城近光禄塞
  西安陽 河水東南逕朔方縣故城東北屈南過五原西安陽縣南水經注莽曰障安漢書地理志城在廢豐州東北禹貢錐指 按西安陽在懐逺縣北河北岸
  河目 河水自臨河縣東逕陽山南南屈逕河目縣左水經注河目故城在北假中河北括地志 按河目在懷逺縣西北河北岸以上屬王原郡
  沙南 屬雲中郡漢書地理志河水東過雲中楨陵縣南又東過沙南縣北水經注楨陵即廢東勝州其故城在衛西北河東岸沙南縣在西岸榆林塞外唐為勝州地禹貢錐指 按沙南在府谷東北河套中
  右漢録郡八縣邑一百一十有五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子雲謂髙祖創業蜀漢發跡三秦而帝天下故其後用奉春之䇿仍都闗中懲秦孤立雖大啟爾宇而畿内之地不以封建惟析秦内史為三郡以弼成都邑而郡縣之制遂相沿不廢逮建元以後開置朔方五原等郡闗中幅員愈廣其所建置益倍於秦至於新莽竊位十餘年中妄意改作分三輔為六尉或至一郡五易其名此𩔖本不足紀苐蘭臺該載之故亦畧附見云
  後漢
  中興以來郡縣改易凡前志有縣名今所不載者皆世祖所并省也前無今有者後所置也凡縣名先書者郡所治也又世祖中興官多役煩乃命并省郡國縣邑至明帝後所省縣漸復分置郡國志光武都洛陽闗中復置雍州後罷復置司𨽻統三輔如舊晋書地理志獻帝初平元年遷都長安後漢獻帝紀建安十八年省併州郡復禹貢之九州冀州得西河雲中五原朔方雍州得𢎞農京兆馮翊扶風上郡隴西武都益州有漢中後漢書百官志注按後漢司𨽻治河南故不録
  京兆尹 屬司𨽻領十城郡國志 外増縣一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漢初都長安謂之三輔中興都洛陽以三輔陵廟所在不改其號後漢書百志 按漢京兆尹領南陵奉明船司空三縣俱後漢廢
  長安 王莽改常安東漢復為長安馮志渭城縣後漢省入長安咸陽縣志
  霸陵 後漢京兆尹領霸陵縣郡國志 按通鑑建武二年蔣震據霸陵杜陵 宣帝起杜陵邑後漢為縣屬京兆通鑑注
  鄭 黄圖下邽縣并鄭郡國志
  下邽 下邽縣并鄭桓帝西廵復之三輔黄圖董卓遷都長安華歆求出為下邽令即此元和志下邽増入
  新豐 靈帝建寧三年改為都鄉封耿叚為侯國水經注昭應縣東三十里有故城後漢靈帝末移安定郡隂槃縣寄理於此今謂隂槃城寰宇記 按昭應今臨潼
  藍田 後漢京兆尹領藍田縣郡國志 按通鑑建安初延岑據藍田長陵 故屬馮翊郡國志建武十五年改屬京兆玉海商 故屬𢎞農郡國志建武十五年改屬京兆玉海
  上雒 侯國故屬馮翊郡國志建武十五年改屬京兆玉海王遵封上雒侯即此雒南縣志
  陽陵 故屬馮翊郡國志建武十五年改屬京兆玉海華隂 屬𢎞農郡故屬京兆郡國志前漢書渭水至船司空入河後漢省船司空屬華隂通鑑注
  左馮翊 屬司𨽻領十三城郡國志順帝六年以羌㓂充斥徙北地居左馮翊永建四年還舊治後復徙之通鑑注建安初闗中始開詔分馮翊西數縣為左内史郡治髙陵三國魏畧 按漢左馮翊領谷口翟道武城櫟陽沈陽懷徳鄜徴雲陵九縣俱後漢省
  髙陵 光武東都後馮翊出治髙陵闗中記今髙陵縣西南二里即髙陵故城禹貢錐指
  池陽 谷口故城在醴泉縣北後漢為池陽通典永初五年徙郡以避冦難北地徙池陽故城在今涇陽縣地通鑑注
  雲陽 後漢左馮翊領雲陽縣郡國志永康元年先零掠雲陽後漢書和帝紀 按雲陽在今淳化縣西北
  祋祤 永元九年郡國志永康元年先零㓂闗中圍祋祤後漢書和帝紀耀州華原同官縣本漢祋祤縣地續通典按祋祤蓋建武中省
  頻陽 後漢左馮翊領頻陽縣郡國志 按頻陽在富平東北五十里沮水自土門東逕懷徳城南城在北原上水經注懷徳故城在今富平縣西南十里非漢懷徳縣也蓋後漢三國時因漢舊名於此立縣今有廢城禹貢錐指
  萬年 白渠枝渠東逕櫟陽城北建武二年封景丹為侯國水經注後漢省櫟陽入萬年元和志漢櫟陽萬年為二縣後漢始省併通鑑注
  蓮勺 後漢左馮翊領蓮勺縣郡國志
  重泉 莽曰調泉後漢復舊宋敏求長安志漢徴縣光武省徴為重泉地賈志
  臨晉 建安初詔分馮翊以西數縣為左内史郡以東數縣為本郡治臨晉魚豢魏畧漢臨晉在朝邑縣界後漢移置於此取故城為名寰宇記 按臨晉在今同州
  郃陽 永平二年郡國志 按郃陽蓋建武中廢
  夏陽 順帝永和五年徙上郡居夏陽後漢書順帝本紀衙 永初元年徙上郡居衙後漢書安帝本紀安帝時羌亂以上郡寄理於此因省衙縣寰宇記 按上郡永建初自衙還舊理至永和初復徙夏陽
  粟邑 永元九年郡國志沮水東逕粟邑故城北後漢封耿䕫為侯國水經注
  右扶風 屬司隷領十五城郡國志増縣一扶風治在夕隂街北光武後出治槐里三輔黄圖順帝六年徙安定居扶風後漢書順帝紀獻帝中平六年省扶風都尉置漢安郡鎮雍渝糜杜陽陳倉汧五縣獻帝起居注 按漢右扶風領渭城盩厔斄郁夷虢五縣俱後漢省
  槐里 渭水東逕槐里縣故城南桓帝封皇甫嵩為侯國水經注
  安陵 後漢右扶風領安陵縣郡國志 按安陵王莽改嘉平後漢復故平陵 後漢右扶風領平陵縣郡國志 按平陵王莽改廣利後漢復故茂陵 後漢右扶風領茂陵縣郡國志 按茂陵王莽改宣城後漢復故鄠 建武三年任良據鄠通鑑漢鄠縣屬右扶風東漢因之賈志
  郿 渭水東逕郿縣故城南諸葛亮屯郿司馬懿欲據郿拒亮即其縣也又渭水東逕郿塢南漢董卓發卒築郿塢髙與長安城等水經注董卓塢在郿縣東北六十里元和志
  武功 永平八年郡國志後漢省斄縣自渭南移武功縣於故斄城因謂之武功城寰宇記盩厔縣光武省入武功武功縣志 按故斄城在今武功南八里即後漢武功治
  陳倉 獻帝中平六年漢安郡領陳倉縣獻帝起居注按陳倉即今寳雞縣
  汧 建武初諸將下隴祭遵軍汧故城在隴州汧源縣西通鑑注郁夷縣在隴州西五十里寰宇記郁夷省併郿地道記 按郁夷與郿相去絶逺後漢末寄理於郿因併郿耳
  隃麋 汧水逕隃麋故城南建武四年封耿况為侯國水經注
  雍 安帝初元元年先零㓂雍城右扶風雍城縣也通鑑注虢縣後漢並於雍寰宇記
  栒邑 後漢末屬新平郡通考 按漢屬右扶風後漢興平初改𨽻新平美陽 岐水南逕美陽縣之中亭川永元二年封耿秉為侯國水經注永初五年詔安定徙羙陽後漢書安帝本紀
  好畤 建武二年封耿弇為好畤侯食好畤羙陽二縣後漢書耿弇傳莫水東有好畤故城水經注 按好畤郡國志未載今增入
  漆 興平元年分安定扶風為新平郡後漢書獻帝本紀邠州漢漆縣後漢於此置新平郡元和志
  杜陽 永和二年郡國志周原在岐山陽地屬杜陽鄭氏詩譜
  漢中郡 屬益州秦置城九郡國志 除房陵等二縣在湖廣界外增縣四建安四年分凉州四郡置梁州十八年省梁州以其郡國併屬冀州袁宏後漢紀蜀置梁州治漢中今興元地理通釋張魯據漢中建安五年拜魯為漢寧太守漢中志魏武征張魯復曰漢中郡通考
  南鄭 南鄭東漢置漢中郡始治此漢中府志
  武鄉 武鄉谷在漢中府東北三十里蜀漢封諸葛亮為侯國十道志 按郡國志無武鄉今增入後廢
  城固 蜀以城固為樂城縣華陽國志樂城縣在城固縣西八十里蜀漢建興七年丞相亮築樂城於城固賈志
  龍亭 在洋縣龍亭山本漢龍亭縣元初元年蔡倫封龍亭侯即此賈志龍亭縣在城固東龍亭山禹貢錐指按龍亭郡國志未載今增入
  定逺 洋水自巴山東北逕平陽城漢中記曰本西鄉縣治也城即定逺矣後漢班超封定逺侯即此水經注定逺縣屬漢中郡故城在西鄉縣治南通鑑注 按定逺縣郡國志未載今補入
  南鄉 西鄉即漢城固縣地蜀置南鄉縣通鑑注在西鄉縣東南歸仁山蜀先主分城固地為南鄉縣即今漁渡灞口賈志 按南鄉縣郡國志未載今補入以上三縣皆尋廢
  褒中 安帝永初三年先零冦褒中後漢書安帝紀褒中縣名漢中褒城縣後漢書注褒州故址在褒城南十里漢曰褒中賈志
  沔陽 沔陽舊傳蕭何所築昭烈為漢王權住此城今門外盟壇猶存梁州記沔陽故城在舊西縣東南一十六里賈志蜀以沔陽為漢城華陽國志蜀令蔣濟守漢城地理通釋 按通釋謂沔陽在西縣西
  西城 西城故漢中郡之屬縣也漢末為西城郡水經注建安十二年漢中分西城安陽為西城郡二十四年蜀以申儀為西城太守三國魏志 按漢漢中郡有洵陽縣後漢廢
  安陽 張魯為漢寧太守袁山松書曰建安十二年分漢中之安陽置漢寧郡通鑑注 按安陽在漢隂西二十四里
  錫 甲水出秦嶺山東南至錫入沔當在今白河縣界白河漢錫縣地也禹貢錐指 按以上諸縣俱屬漢中郡
  故道 屬凉州武都郡郡國志鳳縣漢為故道地東漢因之馮志 按金牛故城在寧羌州西北蜀為漢夀縣地
  沮 沮今興州順政縣後漢書注 按順政即今畧陽畧陽漢為沮縣地屬武都郡東漢因之馮志
  鶉觚 故屬北地後漢屬凉州安定郡郡國志 按漢安定郡領隂槃北地郡領直路俱後漢省
  上郡 屬并州領十城郡國志 按除潦垣横林侯官三縣未詳所在王莽以馬員為增山連帥歸世祖以為上郡太守水經注永初五年西羌亂詔上郡徙衙永建四年歸舊土永和五年復徙上郡居夏陽後漢書建安二十二年省上郡晉地理志 按漢上郡領獨樂陽周淺水髙望俱後漢省
  膚施 後漢上郡治膚施縣郡國志 按漢地理志有陽周縣後漢省入膚施髙奴二縣
  奢延 段熲追羌出橋門戰於奢延澤即上郡奢延縣界鑑注莽曰奢節東漢復舊名後兵擾邑廢清澗縣志按奢延縣在今懐逺縣界
  雕隂 後漢上郡領雕隂縣郡國志漢雕隂縣後漢為雕隂城綏徳州志
  定陽 定水逕定陽縣故城南水經注 按定陽在宜川縣界
  髙奴 河水東逕髙奴縣東今膚施縣北百里有金明城即漢髙奴縣禹貢錐指安寨縣漢髙奴縣地雍勝畧
  白土 後漢上郡領白土縣郡國志 按白土在今榆林府西北河套中龜茲 後漢上郡領龜兹縣郡國志龜兹在上郡銀川之間師古注 按龜兹在今榆林縣界
  圁隂 後漢圁隂縣屬西河郡郡國志 按圁隂今米脂地又漢西河郡領富昌鴻門增山虎猛四縣俱後漢省
  圁陽 後漢圁陽縣屬西河郡郡國志 按圁隂在今神木地
  朔方郡 屬并州武帝置領六城郡國志建武十一年省朔方併并州二十六年朔方郡民歸於本土永和五年徙朔方居五原建安二十年省朔方郡後漢帝紀按漢朔方郡領臨河窳渾渠搜呼道四縣俱後漢省
  臨戎 河水逕臨戎故城西舊朔方郡治水經注永豐縣本漢臨戎縣後漢末廢元和志 按臨戎在定邉縣北河套中
  三封 漢三封在今豐州西一百里後漢因之元和志按三封在定邉縣北河套中
  朔方 建武二十六年南單于居西河使右賢王屯朔方後漢南匈奴傳 按朔方在懐逺縣北河套中
  沃野 沃野故城在天徳軍城北地理通釋 按沃野建安中省在榆林府西北河北岸
  廣牧 九原本漢廣牧縣地元和志 按廣牧在榆林府西建安中僑置於新興郡故縣遂廢
  大城 前屬西河郡後漢屬朔方郡通鑑注永元六年鄧鴻追撃逄侯於大城塞後漢書南匈奴傳 按大城在榆林府北河套中
  五原郡 屬并州領十城郡國志 按除父國河隂武都三縣未詳所在建安二十年省五原郡徙吏人置河東二十六年五原郡民歸於本土後漢書光武紀永和五年徙朔方治五原後漢書安帝紀 按漢五原郡領河隂河目二縣俱後漢省
  九原 建武五年盧芳入居九原略有數郡袁宏後漢紀永初元年烏桓冦五原戰於九原髙渠谷九原縣名屬五原郡後漢南匈奴傳并注 按九原在今神木東北河北岸
  五原 南單于使骨都侯屯五原後漢南匈奴傳 按五原在九原西北今神木北河北岸
  臨沃 臨沃縣在稒陽西禹貢錐指 按臨沃在今府谷北河北岸
  宜梁 在五原西南六十里水經注 按宜梁在榆林府西北河北岸建安中省曼栢 永平七年初置度遼將軍屯五原曼栢在今銀城縣後漢明帝紀 按錐指曼栢在今府谷北河套中
  成宜 成宜城在廢豐州界禹貢錐指 按成宜在榆林府北河北岸西安陽 西安陽城在廢豐州東北禹貢錐指 西安陽在懷逺縣北河北岸以上屬五原郡
  沙南 屬并州雲中郡郡國志沙南故城在河西岸禹貢錐指稒陽 永光元年鄧鴻出稒陽塞稒陽縣屬九原郡故城在今勝州銀城縣後漢和帝本紀 按稒陽在今府谷東北河北岸右後漢録郡七縣七十九世祖中興承前漢之烈間有省併終鮮創置故三輔郡縣多仍西京之舊至永和以後上郡朔方沒於羌戎則疆理日蹙矣蜀漢奮起梁益所得僅西城漢中且諸葛治蜀不置史官故建置靡詳惟因其可考者附録於此云
  魏晉
  魏文帝即位改京兆尹為太守馮翊扶風各除左右仍以三輔屬司隷又晉恵帝即位改扶風為秦國徙都建興之後雍州沒於劉聰及劉曜徙都長安改號曰趙石勒克長安復置雍州石氏既敗苻健據闗中又都長安是為前秦乃於雍州置司𨽻校尉姚萇滅苻氏是為後秦及姚泓為劉裕所滅其地尋入赫連勃勃號曰南臺晉書地理志愍帝都闗中四年通考
  雍州 魏以三輔屬司𨽻晉於長安置雍州統郡國七晉書地理志晉置雍州理京兆地理通釋 雍州統郡國七除安定一郡在西省
  京兆郡 統縣八晉書地理志外增縣三漢京兆尹魏改尹為守後改為秦國後復為京兆國晉為京兆郡通典正始五年復秦國為京兆郡魏書齊王本紀 按後漢京兆郡領長陵陽陵二縣俱晉省
  長安 漢長安魏晉皆因之馮志姚萇改長安曰常安後魏書姚萇傳
  渭城 河間王顒頓兵於鄭聞劉沈兵起還鎮渭城通鑑漢渭城石勒置石安縣苻秦復置渭城縣咸陽郡治石安縣即漢渭城石勒更名是郡通鑑注 按晋志無渭城今增入
  杜陵 宣帝置杜陵晉改杜城馮志 按杜陵晉志仍作杜陵在咸寧東南十五里
  靈武 建興初劉曜逼長安麯鑒自阿城進救追曜至零武晉書載記咸陽縣東有靈武鄉咸陽縣舊志 按載記作零武鑑注仍作靈武晉地理志未載今增入
  霸城 霸陵縣漢屬京兆晉改曰霸城通鑑注 按晉書永康初封趙王倫子為覇城侯即此
  藍田 永和九年桓温伐苻秦至藍田晉書載記藍田縣漢屬京兆晉因之馮志
  髙陸 白渠枝渠東逕髙陵縣故城北太康地記謂之髙陸水經注髙陵縣漢屬馮翊晉改曰髙陸屬京兆通鑑注魏黄初元年改為髙陸縣其治在髙陵縣西南一里髙陸故城是也通典
  萬年 萬年故櫟陽晉書地理志太和四年秦王堅畋於萬年萬年漢屬馮翊晉屬京兆通鑑注
  新豐 晉京兆郡領新豐縣晉書地理志河内王粲在新豐麯特等擊粲於新豐晉書載記 按新豐即今臨潼縣
  渭南 苻堅甘露二年置渭南縣十六國春秋渭南縣故城在縣北苻堅所置宋敏求長安志本漢新豐地前秦苻堅割新豐鄭二縣地置渭南縣屬京兆郡雍勝畧 按志未載今增入
  隂般 漢屬安定晉屬京兆郡鴻門戲水皆在縣界魏書地形志 按隂般在今臨潼縣東
  馮翊郡 統八縣晉書地理志漢武帝左馮翊魏除左字但為馮翊郡晉因之通典 按漢左馮翊有雲陽縣元和志云魏司馬宣王罷又漢左馮翊領池陽衙二縣俱 省
  臨晉 本漢臨晉武帝改為大荔縣元和志建安初分東數縣為左馮翊治臨晉晉因之同州志 按元和志謂武帝改大荔但地理志仍標臨晉故從晉志
  下邽 晉馮翊郡領下邽縣晉書地理志趙染敗南陽王模於長安長驅至下邽晉書載記
  重泉 晉馮翊郡領重泉縣晉書地理志徴縣後漢省晉復置尋又省寰宇記東漢省徴縣魏晉並為重泉地蒲城縣志 按重泉在今蒲城縣南
  頻陽 晉馮翊郡領頻陽縣晉書地理志 按頻陽在唐羙原南三里今富平東北五十里
  粟邑 劉曜進軍屯於粟邑晉書載記漢安帝時省衙縣晉恵帝再置尋又省括地志衙縣魏併粟邑晉因之白水縣志 按粟邑即今白水
  蓮勺 晉馮翊郡領蓮勺縣晉書地理志 按蓮勺在渭南縣渭水北下邽東北二十里
  郃陽 晉屬馮翊郡後罷宰莘退食録
  夏陽東漢夏陽屬馮翊魏晉因之韓城縣志 按夏陽今韓城扶風郡 統六縣晉書地理志晉外増四縣右扶風魏文帝除右字為扶風郡晉太康八年為秦國元和志永安元年移扶風於文學城今謂故縣城興平縣志 漢扶風郡領安陵平陵茂陵杜陽四縣俱魏間省
  池陽 秦國治池陽晉書地理志涇陽本秦舊縣後漢及晉為池陽縣通典涇陽恵帝改池陽縣苻秦又置涇陽縣元和志苻秦於今縣東南二十八里置涇陽縣宋敏求長安志苻秦置涇陽尋廢涇陽縣志
  好畤 後漢省通鑑注晉元康中復於好畤縣城東南二里再置好畤縣寰宇記 按好畤在今乾州東晉志未載今增入
  郿 漢屬扶風太康地志屬秦國宋書州郡志姚秦曰郿城郿縣志
  雍 晉扶風郡領雍縣晉書地理志永和九年喬秉起雍通鑑漢杜陽縣晉省寰宇記栒邑縣魏省通鑑注
  汧 晉扶風郡領汧縣晉書地理志晉永安初陳安襲汧㧞之通鑑 按汧今隴州
  隴闗 郁夷故城在隴州西五十里太康中於此置隴闗縣寰宇記隴闗縣尋廢賈志 按隴關縣晉志未載今增入
  隃麋 苻堅太初元年苻雙以上邽叛乘勝至揄眉十六國春秋 按揄眉即隃麋在汧陽縣晉志未載今增入
  陳倉 魏明帝遣郝昭營陳倉城諸葛亮圍之不利而還水經注陳倉城魏太和中郝昭所築今有上下二城下城是昭築元和志 按陳倉即今寳雞縣
  苑川 晉末陳倉縣廢苻姚時於縣界置苑川縣周地圖記苻健於三交城置武都郡十六國春秋 按苑川在寳雞西四十六里即三交城晉志未載今增入
  美陽 晉扶風郡領美陽縣晉書地理志在今扶風縣北二十里即今法門寺東城垣尚存賈志 按以上屬扶風郡
  鶉觚 晉鶉觚屬定郡晉書地理志 按鶉觚即今長武安定郡屬雍州北地郡 統縣二晉書地理志魏文帝分馮翊之祋祤置後魏書地形志本漢祋祤縣地屬左馮翊曹魏於其地置北地郡元和志
  泥陽 漢祋祤縣魏文帝自彭原縣界富平故城徙北地郡於此其縣遂廢宋敏求長安志耀州東一里有祋祤故城景帝置祋祤縣晉泥陽亦此地耀州志
  富平 晉移北地郡富平縣於今縣西南懷徳城通典懷徳故城在今富平縣西南十一里寰宇記
  始平郡 統縣五晉書地理志武帝泰始三年分扶風置始平郡通鑑注苻堅徙始平於茂陵故城興平縣志
  槐里 渭水東逕槐里縣故城南世謂之為大槐里太康中始平郡治也水經注槐里故城在始平縣東南十里黄初元年於故城置扶風郡晉太始中徙理郿改此城為始平國寰宇記
  始平 始平縣黄初元年改始平因原以建名括地志漢平陵縣魏文帝改為始平晉武帝改始平國元和志茂陵縣後併入始平縣寰宇記
  武功 魏太祖以武都孤逺於是移郡於小槐里三國魏志武功縣有小槐里謂之槐里西城寰宇記赫連勃勃以北秦州牧鎮武功晉志武功漢屬扶風晉太康地志屬始平宋書州郡志
  鄠 穆帝時劉珍起鄠鄠漢屬扶風晉屬始平郡通鑑注蒯城 故陳倉之鄉聚名周緤所封晉咸寧四年分立為縣後廢輿地記 按蒯城在今寳雞東
  新平郡 屬雍州統縣二晉書地理志後漢置新平郡姚萇之亂廢元和志晉分扶風置新平郡通鑑注
  漆 晉置新平郡治漆縣通鑑注本漢漆縣苻秦改為新平縣晉書地理志 按新平縣即今邠州
  邠邑 晉邠邑屬新平晉書地理志 按漢栒邑屬右扶風晉為邠邑在今三水東以上屬雍州
  華山郡 姚興冦晉湖城晉華山太守董邁降十六國春秋華山郡晉分𢎞農之華隂京兆之鄭馮翊之夏陽置通鑑注 晉志無華山郡未詳所屬今增入領縣二
  鄭 義熈中劉裕攻潼闗姚讃自定城退還鄭城晉書載記
  按鄭今華州

  華隂 東漢屬𢎞農郡晉因之賈志 按後屬華山郡
  中部郡 漢渠搜中部都尉治此姚秦置中部郡郡縣釋名中部 姚興置中部縣郡縣釋名 按郡縣俱增入
  上洛郡 屬司州泰始三年分京兆南部置統縣三晉書地理志 按除盧氏一縣在河南界外增二縣上洛縣故屬京兆晉分為郡地道記曰郡在洛上故以為名水經注
  上洛 縣故屬京兆晉分為郡水經注 按上洛即今商州後漢屬京兆晉為上洛郡治
  商 晉上洛郡領商縣晉書地理志 按商縣後漢屬京兆晉改屬上洛郡拒陽 晉太始三年分上洛地於今縣東北八十里置拒陽屬上洛郡尋廢寰宇記洛南縣建於洛水南燕子山陽即晉雒南縣志拒陽舊址
  豐陽 漢商縣地晉分商縣置豐陽以川為名舊唐書地理志苻堅皇始二年置荆州於豐陽建元十六年以荆州鎮㐮陽而移洛州居豐陽十六國春秋今山陽縣豐陽闗商州志 按豐陽晉志未載今增入以上屬上洛郡
  沮 晉沮縣屬武都郡晉書地理志按武屬秦州 本漢沮縣地永嘉末為氐人所據郡縣荒廢元和志晉末氐人楊茂搜分王武興今東闗即武興之故址也漢中府志 按寧羌州晉為晉夀縣地
  故道 晉故道屬武都郡晉書地理志永嘉後没氐羌縣名絶矣元和志 按故道今鳳縣
  梁州 梁州鎮南鄭魏景元四年平蜀所置也晉永嘉元年蜀賊沒漢中遂治魏興三年還漢中建興元年為氐所沒桓温平蜀復舊土南齊書州郡志漢益州魏分置梁州晉初因之恵帝以後李特據之至穆帝時平之其後沒於苻堅後又復其地安帝時譙縱據之後又収復通典泰始二年分益州置梁州於漢中又江左分梁為秦寄居梁州晉書地理志
  漢中郡 統八縣晉書地理志 按除蒲池在西省後漢末張魯據其地改漢中為漢寧魏武復曰漢中通典太康中武帝子漢王受封更曰漢國漢中志
  南鄭 南鄭縣郡治漢中志
  褒中 義熙初譙縱之亂漢中移治魏興縱滅還治漢中之苞中縣所謂南城也宋書州郡志盟㑹圖梁州褒城縣漢之褒中義熈之苞中也路史 按宋志路史俱以晉改褒中為苞中但地理志仍作褒中
  沔陽 魏置梁州初治沔陽華陽國志
  城固 蜀以城固為樂城縣晉仍為城固縣華陽國志晉平譙縱後梁州刺史嘗理於此元和志南城義熈九年索邈為梁州刺史自城固治此故謂之南城晉書地理志水經注漢水又東逕小城固南州治大城固移縣北故曰小城固在洋縣東禹貢錐指
  西鄉 西鄉蜀立曰南鄉晉太康二年更名宋書州郡志蜀立南鄉晉改西鄉縣南十五里平陽故城是也寰宇記與䕫之東鄉對故改名西鄉漢中府志
  黄金 本漢安陽縣地後魏文帝置因黄金水為名元和志黄金縣在洋縣東四十五里黄金谷内洋縣志按在洋縣東北後廢
  興道 後主遣王平守興勢即今興道縣晉屬漢中郡通典漢水在興道縣南二百歩寰宇記興道故址在洋縣東門内晉置興道郡漢中府志 按晉置興道縣府志誤以為郡
  魏興郡 屬荆州統縣六晉書地理志魏文帝以漢中遺民在東垂者立屬荆州宋書州郡志建安二十四年昭烈以申儀為西城太守儀據降魏文帝改魏興郡治西城縣故城水經注魏置魏興郡晉因之通考安帝後僑置南上洛郡晉書地理志
  西城 黄初二年申儀為魏興太守治西城縣漢中志西城故城即金州西北四里漢江之北西城山東魏興故城是也寰宇記 按西城今興安州
  晉興 晉興縣魏立曰平陽晉太康元年更名宋書州郡志晉興屬魏興郡後改為永樂置晉昌郡雍勝畧 按晉興今石泉晉地理志桓温平蜀立晉吕郡領長樂寧都吉陽等十縣長樂今石泉寧都今漢隂吉陽今平利餘未詳所在
  安康 漢水東歴敖頭魏興安康縣治水經注二漢安陽縣屬漢中漢末省魏復立屬魏興晉武帝太康元年更名宋書州郡志安陽城在漢隂縣西二十里賈志按安康即漢安陽縣
  錫 漢水東逕魏興郡之錫縣故城北春秋之錫穴地也故屬漢中水經注太康二年魏興郡移理錫縣今豐利縣界東魏興城是也寰宇記 按錫 --(右上『日』字下一横長出,類似『旦』字的『日』與『一』相連)縣在今白河東南
  洵陽 金州洵陽後漢省晉復置屬魏興郡輿地廣記洵陽縣後漢省晉太康四年復立宋書州郡志
  上亷 屬上庸郡晉書地理志 按上庸郡屬荆州本漢西城縣地晉於今平利縣南川置上亷縣取上亷水為名寰宇記上亷城在平利縣東平利縣舊志
  上郡 魏武省上郡朔方五原雲中晉書地理志魏省上郡至晉陷戎狄其後屬赫連勃勃元和志 按上郡屬并州晉地理志未載今採衆説補之又貳城三城即苻姚等所置之縣也故並録之
  三城 赫連勃勃以朔方牧鎮三城晉書地理志龍昇元年勃勃攻秦三城以北諸戍十六國春秋膚施縣有三城後魏地形志
  臨河 本漢髙奴縣地晉立為臨河縣尋廢寰宇記延水縣北十五里臨河故城是也元和志 按臨河在今延川縣
  定陽 苻生夀光二年姚㐮屯杏城遣姚蘭扇動定陽羌兵十六國春秋
  杏城 赫連勃勃以秦州鎮杏城晉書地理志姚萇置杏城在中部西通典
  鄜城 姚㐮屯杏城遣姚蘭扇動鄜城羌兵十六國春秋 按鄜城在洛川東南
  洛川 本漢鄜縣後秦姚萇於此置洛川縣元和志長城 三川縣本漢翟道縣地苻堅時於長城原置長城縣屬長城郡元和志 按長城縣在鄜州西南六十里
  貳縣 太元十一年苻纂據杏城貳縣晉書載記義熙五年姚興撃夏王勃勃至貳城通鑑貳城當在杏城西北通鑑注 按貳城當在今中部西北
  黒城 在臨真縣東二十五里赫連勃勃置寰宇記黒城在甘泉縣東一百七十里雍勝畧
  統萬城 赫連龍昇七年於奢延水之北黒水之南改築大城名曰統萬城今夏州治也水經注夏州晉為朔方郡晉亂後赫連勃勃建都於此通典 按夏州在今榆林府懷逺縣界
  朔方 姚興以勃勃為安北將軍五原公使鎮朔方十六國春秋 按朔方在今懷逺縣北
  太城 柔然獻馬於秦濟河至大城勃勃掠取之十六國春秋大城縣後漢屬朔方郡魏晉省通鑑注 按太城在今榆林府北
  五原 孝武太元十年劉顯奔五原通鑑 按鑑注五原本秦郡魏晉廢代來城 劉衛辰為西單于屯代來城十六國春秋按代來城在榆林府北
  右魏晉録州二郡十一縣暨城七十六其於漢三輔地每多析置魏氏之初漢中魏興得失靡常上郡朔方棄之荒外晉氏雖都闗中不常厥邑渡江之後遂為劉石苻姚迭據矣其潛置郡縣後世因之者亦並附見庶得遡所縁起爾













  陜西通志巻三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陜西通志巻四
  建置第三
  北魏
  自劉石跨擅更相侵食魏孝昌之際潼崤以西烟火斷絶至永安末官司文部散棄者多州郡創改隨而注之不知則闕自莊明攻伐既廣啟土逾衆一地屢封不可備舉故總以為郡其淪陷諸州據永熈綰籍無者不録地形志
  雍州 雍州治長安領郡五地形志増郡二太武破赫連昌復於長安置雍州元和志
  京兆郡 後漢屬司𨽻魏改屬雍州領縣八地形志晉為京兆郡兼置雍州後魏亦然通考
  長安 姚萇改長安曰常安後魏書姚萇傳後魏復為長安長安縣志
  杜 二漢曰杜陵晉曰杜城後改杜縣地形志杜陵後魏為杜城在下杜東今在萬年東南十五里路史 按宋萬年今咸寧
  鄠 晉屬始平郡真君七年分屬京兆地形志
  山北 山北縣姚興置寰宇記山北城在西安府東南五十里魏分長安藍田二縣地置以在終南山北而名咸寧縣志
  新豐 後魏新豐自陰槃寄理之後移理於故城東三十里零水側寰宇記 按新豐今臨潼
  霸城 郡治地形志 按周書王羆京兆霸城人即此在今咸寧東後魏京兆治此陰槃 真君七年併新豐太和十一年地形志太和九年自新豐故城移理於今昭應東三十二里冷水西戲水東司馬故村寰宇記 按陰槃在今臨潼東地形志云太和十一年復寰宇記云九年移理恐有悞
  藍田 真君七年併霸城太和十一年地形志 按後魏書韋彪傳孝莊末為藍田太守胡氏鑑注亦云後魏置藍田郡是置郡非自後周始也
  馮翊郡 漢為左馮翊後改馮翊郡領縣六地形志増夏封一縣晉馮翊郡領重泉粟邑二縣俱後魏省
  髙陸 晉屬京兆魏明帝改屬馮翊地形志魏高陸治在今高陵縣西南一里後魏移居今所通典 按高陸即今高陵
  頻陽 後魏馮翊郡領頻陽縣地形志 按耀州志景明元年罷頻陽萬年 晉屬京兆後魏屬馮翊地形志萬年城在臨潼縣東北禹貢錐指
  蓮芍 馮翊郡領蓮芍縣地形志姚萇廢太和三年復置屬延夀郡寰宇記 按蓮芍在渭南縣北七十里地形志與寰宇記二説互異
  廣陽 景明元年地形志宣武帝分萬年為廣陽縣通典廣陽故城在渭河北臨潼縣志 按臨潼縣志臨潼東北七十里舊有廣陽鎮或云即古廣陽縣
  鄣 太和二十二年地形志後魏孝文帝分萬年置鄣縣通典渭水東逕鄣縣西今臨潼縣東北有鄣縣故城禹貢錐指
  扶風郡 真君七年併始平郡入焉領五縣地形志按除美陽一縣見後
  好畤 郡治後漢晉罷後復地形志好畤在乾州東七里明一統志
  始平 魏於茂陵縣置始平郡領始平縣真君七年郡廢永安元年又移縣於今縣東北十五里始平故城此城遂廢寰宇記永安元年移扶風於文學城十道志按始平在今興平南
  槐里 晉屬始平地形志真君七年自始平城徙槐里縣於今縣西二十五里槐里故城此城遂廢寰宇記
  盩厔 後漢晉罷後復真君七年併武功屬焉地形志延夀郡 後魏置延夀郡通鑑注 按延夀郡縣地形志未載今増入夏封 下邽縣後魏避道武諱改為夏封元和志魏初移於雄霸城寰宇記 按雄霸城在今渭南縣北
  渭南郡 後魏孝明帝於今渭南縣東南四里置渭南郡及南新豐縣元和志 按渭南郡縣地形志未載今増入
  南新豐 渭南縣本漢新豐地後魏孝明帝置南新豐縣元和志
  咸陽郡 領縣五地形志苻堅於咸陽縣東北長陵城置咸陽郡後魏太和二十年移郡於涇水北寰宇記
  石安 咸陽郡領石安縣石勒置有安陵城地形志按石安今咸陽
  靈武 前漢屬北地後漢廢晉復置真君七年分屬焉地形志 按咸陽志縣東有靈武鄉靈武宜在其地
  池陽 郡治晉屬扶風後屬咸陽郡地形志 按池陽在今涇陽縣西北寧夷 後魏咸陽郡領寧夷縣地形志 按寧夷今醴泉
  涇陽 真君七年併石安景明二年復屬咸陽郡地形志苻秦置涇陽縣今縣東南故城是也禹貢錐指
  北地郡 領七縣地形志増縣一 後魏明帝時改北地郡為北雍州北史後魏自今華原縣北祋祤故城徙北地郡於華原縣通川故城又徙北地郡於宜君縣界義亭故城於此置北雍州永安元年又於三原縣界置北雍州永熈二年自三原縣永安故城徙北雍州於今華原縣西宋敏求長安志
  富平 真君八年罷泥陽弋居屬焉有北地城地形志泥陽 真君七年併富平景明元年地形志宣武時復泥陽耀州志 按泥陽即今耀州
  弋居 真君七年併富平後復地形志按縣後廢
  雲陽 魏司馬宣王罷雲陽縣後魏别立雲陽縣元和志雲陽在涇陽縣北三十里今雲陽鎮是也鎮東有舊城址葢初置甘泉山前在淳化界後徙仙法村再徙今處涇陽縣志
  銅官 真君七年置地形志苻秦於祋祤城東北銅官川置䕶軍後魏置銅官縣通典孝莊帝永安元年屬宜君郡宋敏求長安志 按銅官故城在今縣東南十里又地形志無宜君郡
  土門 漢頻陽地後魏别立土門縣以頻山有二土門狀似門故曰土門元和志景明元年省頻陽縣析同官置土門縣屬北地郡宋敏求長安志土門縣在富平縣東北六十里馬志
  宜君 真君七年置有宜君水地形志前秦苻堅於祋祤故城置宜君䕶軍太武改為宜君縣元和志
  三原 本漢池陽縣苻秦置三原䕶軍後魏太武七年改置三原縣屬北地郡孝昌三年毛鴻賓立義栅捍賊永安元年置北雍州又割三原為建忠郡以旌其功元和志建忠郡治清水谷即今舊縣周地圗記永安故城即後魏北雍州城在縣北五十五一作十五寰宇記按三原縣地形志未載今増入
  岐州 太和十一年置領郡三地形志鳳翔府晉為秦國後魏太武於州理東五里築雍城鎮文帝改鎮為岐州元和志
  平秦郡 太延三年置領縣三地形志魏扶風郡後魏置平秦郡後魏亦有扶風郡非今地通典 按平秦今鳳翔府又晉有隴關隃糜陳倉三縣俱後魏廢
  雍 晉屬右扶風後屬平秦郡地形志扶風雍縣後魏置平秦郡五代志 按雍今鳳翔府
  周城 真君六年置地形志周城縣在岐山縣南後魏建岐山縣志真君置周城縣𨽻平秦郡郿縣志 按後魏書雀寛傳世祖時拜岐陽令似又有岐陽縣
  横水 真君十年分周城置地形志故城在府東南三十里以近横水而名鳯翔府舊志按縣後廢
  武都郡 太延三年置領縣三地形志 按髙車一縣未詳所在外増縣二虢縣漢幷於雍後魏立為武都郡寰宇記
  虢 虢縣後魏立武都郡隋地理志 按地形志無虢縣今増入
  平陽 真君六年置地形志扶風郿縣舊曰平陽隋地理志晉郿縣姚秦號曰郿城真君六年改曰平陽郿縣志按平陽今郿縣
  宛川 陳倉後魏曰宛川隋地理志 按晉有陳倉宛川二縣或後魏廢陳倉入宛川地形志未載今増入
  南由 渭水逕南由縣北水經注本漢汧縣地後魏孝明帝於縣西南由谷口置縣因谷為名元和志 按南由在隴州西南一百里一作南田
  武功郡 領縣二地形志太和十一年分扶風置武功郡屬岐州即漢武功縣地通鑑注
  美陽 晉屬扶風真君七年罷郡屬焉地形志後魏太和十一年移縣於故斄城中又改武功為美陽縣仍於此置武功郡寰宇記美陽故城在武功西七里章懷太子注
  漠西 太和十一年分好畤置地形志後魏於漠水西置縣因名漠西寰宇記後魏漠西縣在乾州西北寰宇記
  東秦州 後魏初於汧源縣界置東秦州於故汧城孝昌三年為万俟隗奴所破永熈元年於今州理南八里復置東秦州寰宇記 按東秦州並一郡二縣地形志俱未載今據諸志増入録郡一
  隴東郡 後魏於今汧源縣界置隴東郡寰宇記録縣二汧陰 永熈元年復置東秦州於州理置汧陰縣寰宇記按汧陰即隴州
  長蛇 本漢隃糜縣地後魏孝昌二年於長蛇川置長蛇縣屬東秦州元和志 按長蛇縣在隴州東南一百一十里
  脩城郡 屬南秦州領四縣地形志 按除平洛等三縣在西省又脩城亦作修武
  廣長 郡治太和四年地形志西漢水自㑹口東南逕脩城道南水經注 按脩城郡在今畧陽西北
  南岐州 領郡三地形志 按除廣業二郡在西省西漢屬武都郡通考南岐志云有周之興鸑鷟至於岐翺翔至於南岐後魏置南岐州於此漢中府志
  固道郡 延興四年地形志故道縣自永嘉後没於氐羌後魏變文為固置固道郡元和志 按地形志空立郡名不領縣今増縣一
  梁泉 舊曰故道後魏置縣曰凉泉尋改曰梁泉隋地理志本漢故道縣地太和元年置取縣西梁泉為名元和志梁泉在鳳縣東一里今改為山川壇賈志
  東益州 治武興領郡七地形志 按除仇池四郡在西省武興王楊紹先僣稱大號傅竪眼攻武興克之遂滅其國以為武興鎮復改鎮為東益州北史氏傳武興漢武都郡之沮縣也宋立東益州通鑑注
  武興郡 領縣四地形志 按除景昌三縣在西省晉為楊茂搜所據其後為梁所滅置武興蕃王國通考後魏為武興郡通鑑注
  武興 州郡治地形志昇明元年以楊文度為畧陽太守鎮武興宋書順帝本紀漢沮縣地後魏改為畧陽縣通鑑注楊茂搜分王武興後魏為武興縣又僑立畧陽郡畧陽縣雍勝畧
  槃頭郡 屬東益州領縣二地形志 按除武世一縣未詳所在漢水東南於槃頭郡與濁水合又濁水南逕槃頭郡東水經注槃頭故城在長舉縣南三里因水盤曲為名寰宇記
  萇舉 本漢沮縣地後魏分置長舉縣元和志長舉在沔州北八十里魏太武置以長舉城為名寰宇記嘉陵江經長舉縣南十里元和志 按長舉本作萇後改為長在畧陽北
  落叢郡 屬東益州領縣二地形志 按除武都一縣在西省本漢沮縣地後魏宣武於此置落叢郡因落叢山為名元和志
  明水 本漢沮縣地後魏置鳴水縣因谷為名元和志鳴水縣在畧陽縣西一百一十里後魏於此置落叢郡及鳴水縣賈志 按地形志後魏置明水縣至隋始改鳴水元和志云後魏置鳴水羌又寧誤宋齊後魏俱為晉夀縣地
  梁州 蕭衍梁秦二州正始中改置領郡五地形志按除安康一郡見後又増郡一宋梁州更置秦州理南鄭齊及梁初多因之後魏得漢中亦曰梁州通考
  晉昌郡 屬梁州領縣三地形志後魏正始中置興勢縣復自石泉移晉昌郡於縣因晉舊名也廢帝三年改為灙城郡寰宇記 按魏紀正始三年趙遐破梁軍於灙城是廢帝之前已名灙城
  龍亭 龍亭故城在今興道縣東寰宇記龍亭廢縣在洋縣龍亭山與真符縣廢址相連賈志 按真符在洋縣東十里
  興勢 後魏正始中分成固於今理西北二十里興勢山置興勢縣寰宇記興勢廢縣在洋縣東北二十三里賈志 按興勢郡治
  南城 涔水東北流逕成固南城北水經注 按地形志晉昌郡冇南城縣盖後魏於此置縣也南城在今成固南後廢
  褒中郡 屬梁州領縣三地形志褒城縣東至興元府三十三里當斜谷大路後魏於此置褒中郡元和志
  褒中 晉屬漢中後罷永平四年復屬褒中郡地形志按褒中今褒城縣
  武鄉 延昌元年地形志武鄉谷在南鄭縣東北三十一里寰宇記
  㢘水 南鄭有古㢘水城在縣西南七里圗經魏正始中自漢中移此漢中記㢘水縣在褒城縣南九十里漢中府志按縣後廢
  漢中郡 領縣三地形志後魏置梁州及漢中郡通考天監三年夏侯道遷以州郡入魏通典 按宋漢中太守領西上庸縣未詳所在
  南鄭 宋孝武大明時梁州治南鄭秦州亦治南鄭鄭樵通志魏置梁州於南鄭通鑑注 按宋書元嘉二年劉道禄為梁南秦二州刺史南秦州即秦州
  漢陰 屬漢中郡有胡城地形志漢水東過南鄭縣南水南即漢陰城水經注 按漢陰在今南鄭縣南後廢
  城固 後魏正始中城固縣移居壻鄉即今理周地胥圖記鄉在城固縣東北六里賈志
  華陽郡 屬梁州領縣三地形志華陽郡梁置華州通鑑注古白馬氐之境劉宋取其地置華陽郡城曰白馬城漢中府志
  華陽 後魏華陽郡治華陽縣有蕭何城地形志齊華陽縣屬華陽郡南齊州郡志 按華陽在今沔縣東
  沔陽 蜀以沔陽為漢城後魏屬華陽郡華陽國志晉屬漢中後屬華陽郡地形志沔陽故城在今沔縣東南十里禹貢錐指
  嶓冢 梁州之西縣本名白馬城後魏正始中分沔陽縣地置嶓冢縣屬華陽縣郡國記嶓冢縣在沔縣西南四十里接寧羌州界禹貢錐指
  豐寧郡 後魏正始中於豐寧戍置豐寧郡及豐寧縣屬直州寰宇記 按地形志無豐寧郡縣今増入又隋志謂蕭詧始改東梁為直州寰宇記恐悞
  豐寧 本漢成固地正始中廢西鄉縣仍於豐寧戍置豐寧縣元和志 按豐寧今西鄉
  東梁州 領郡三地形志孝昌三年淳于誕以梁州安康郡阻帶江山要害之所置東梁州後魏書淳于誕傳梁為東梁州雍大記
  金城郡 魏置金城郡紫陽縣志金城故城在今漢陰縣西禹貢錐指
  直城 漢水合直水東逕直城南又東逕漢陽潕口水經注金城郡治直城縣禹貢錐指
  安康郡 劉凖置魏因之領縣一地形志安康太守宋末分魏興之安康縣及晉昌郡之寧都縣立宋州郡志南齊梁州有安康郡領安康寧都二縣南齊州郡志按州治安康郡
  安康 晉屬魏興郡後屬安康郡地形志
  魏明郡 屬東梁州領縣二地形志
  漢陽 漢水自蝦蟇嶺厯漢陽潕口又東逕寧都縣西水經注 按漢陽縣在寧都西今漢隂縣南郡縣後廢
  寧都 本蜀郡流民置宋州郡志西城郡安康縣舊曰寧都齊置安康郡後魏置東梁州隋地理志寧都故城在漢陰縣東南七十里漢陰縣舊志
  魏興郡 南宋上洛郡僑寄魏興永初郡國志梁王國珍為梁秦二州刺史㑹夏侯道遷以州降魏道出魏興遂留鎮焉梁書王國珍傳西城郡梁置梁州尋改南梁州隋地理志按梁又改北梁州
  西城 宋魏興太守領西城令宋州郡志 按南宋改郡為太守縣為令南齊魏興郡治西城縣南齊州郡志 按西城即今興安州
  錫 南宋魏興太守領錫令宋州郡志齊屬齊興郡南齊州郡志按錫令白河
  廣城 宋屬魏興宋州郡志齊屬魏興郡南齊州郡志漢水自寧都縣南逕魏興郡之廣城縣縣治王谷又東逕魚脯溪舊西城廣城二縣指此谷分界水經注沈約宋志魏興郡有廣城縣故城在今紫陽縣東南漢水在今南門外禹貢錐指按縣後廢
  洵陽 宋屬魏興宋州郡志齊屬魏興郡南齊州郡志
  長樂 宋省晉昌郡以縣屬魏興宋州郡志石泉縣在金州西南三百二十里本漢西城縣地梁武帝立晉昌郡治王水口夏侯道遷以梁州入魏移晉昌郡於長樂縣之東陽村寰宇記 按長樂今石泉
  吉陽 宋新興太守領吉陽令本益州流民宋州郡志齊屬新興郡南齊州郡志上㢘縣後移還上庸於平利川置吉陽縣周地圖志
  洛州 太延五年置荆州太和十三年改治上洛城領郡五地形志 按苻秦置荆州於豐陽後魏疑因其地又地形志謂後魏荆州初治上洛後徙穰城於上洛置洛州領郡五除始平一郡未詳所在
  上洛郡 領縣二地形志太延五年遣雍州刺史取上洛劉宋上洛太守棄郡走魏太武本紀晉置上洛郡後魏因之通考
  上洛 後魏上洛郡領上洛縣地形志 按上洛今商州
  拒陽 晉置拒陽縣尋廢後魏真君二年於今縣東四十里武谷川再置寰宇記三要水在洛南縣東南四十里東流逕故縣治洛南縣志
  上庸郡 皇興四年置東上洛郡永平四年改領二縣地形志
  商 晉屬上洛後屬上庸地形志 按魏商縣在今商州東九十里
  豐陽 郡治太安二年地形志豐陽縣在州南一百一十里晉泰始三年置後廢魏復置寰宇記豐陽故城在山陽縣南五十里舊縣志
  陽亭 魏興郡太延五年置領縣一陽亭太和五年地形志永初郡國無豐陽有陽亭宋州郡志西城古魏興郡治後魏太延五年别置魏興郡於上洛郡界帶陽亭縣屬洛州通鑑注 按齊本有魏興郡治西城此係後魏僑置於山陽界者未便重列故附縣下
  萇和郡 景明元年置領縣一地形志按郡後廢
  南商 後魏萇和郡治南商縣地形志 按南商在今商南縣西後廢新平郡 屬涇州領縣四地形志 除爰得二縣在西省後漢置新平郡姚萇之亂郡縣並無理所後魏又置郡元和志
  白土 本漢漆縣地姚萇之亂郡縣不立後魏於今縣西陳錫原上置白土屬新平郡元和志 按白土即今邠州
  三水 本漢舊縣屬安定郡後魏於今理西二十八里重置三水縣取漢舊名屬新平郡元和志 按晉邠邑後魏改置三水縣
  東槃 屬隨平郡地形志 一作趙平後魏明帝熈平二年析鶉觚縣置東隂槃縣周地圖記 按東隂槃即長武地
  華州 太和十一年分秦州之三門澄城白水置領郡三地形志 按後魏於今蒲州置秦州州治李潤堡少梁舊地國初改鎮立郡依嶽立州因藉倉庫未刋名實因移治馮翊古城後魏王燮傳太和十一年廢馮翊郡置華州治李潤堡景明初徙還馮翊舊治同州志 按後魏華州治今同州而華山郡又治今華州州郡各治一城猶前雍州京兆各異其治也
  華山郡 領縣五地形志増縣一 太平真君元年置華山郡孝昌二年改為東雍州寰宇記雍州鄭縣後魏置東雍州並華山郡隋地里志郭村為隋廢華州地即後魏置東雍州處華州志 一作華隂郡按周書韋孝寛行華隂郡事
  華陰 晉屬恒農後屬華山郡地形志故臨晉晉武帝改大荔元和志漢臨晉縣太和十年改華陰孝昌三年又改武鄉寰宇記 按武鄉縣今同州
  鄭 後魏置東雍州其縣移在州西七里元和志古鄭城在華州東北二十里後魏於此置華山郡華州志
  定城 在華陰東十里按志定城縣置於永熈三年今華陰定城驛是賈志 按地形志未載今増入又定城敷西俱後廢
  夏陽 晉屬馮翊後屬華山郡地形志 按夏陽即今韓城
  敷西 太和十一年分夏陽置有武平城地形志敷西縣在華陰西南郭縁生述征記苻堅姚萇時有此縣尋廢寰宇記敷西城在華陰縣西三十里即唐之敷水驛華陰縣舊志 按敷西既分夏陽置則宜在今韓城境
  郃陽 晉屬馮翊後罷太和二十年復屬華山郡地形志澄城郡 真君七年置領縣五地形志澄城漢馮翊之徴縣也魏真君七年置澄城郡通鑑注
  澄城 漢徴縣後魏太武七年分郃陽縣置又於縣理置澄城郡元和志 按自後漢省徴縣入重泉後魏復置
  五泉 真君七年置有石谷城地形志有石崇城在郃陽南二十里或謂即石谷城之悞郃陽縣舊志
  三門 真君七年置有衙城地形志三門廢縣在澄城縣西北三十里今三門村即其故址賈志 按三門宫城俱後廢
  宫城 真君七年置地形志宫城在郃陽縣東三十里宫城村一名織錦城賈志
  南五泉 太和十一年析臨晉置地形志朝邑漢臨晉縣地後魏置南五泉縣元和志
  白水郡 太和二年分澄城置領縣三地形志後魏永平三年自白水縣移白水郡於白水縣西南三十五里奉先縣界寰宇記真君七年改置白水郡於蒲城白水縣志
  姚谷 太和二年地形志在白水縣東北近黄龍山白水縣舊志按縣後廢
  白水 太和二年置有粟邑城地形志本粟邑及衙縣地後魏於此置白水縣白水郡元和志舊城在縣南五里白水縣舊志漢粟邑縣後魏廢馮志
  南白水 太和十一年分白水置地形志本秦重泉縣後魏省孝文分白水置南白水元和志後魏置南白水縣以在白水之南為名寰宇記 按郡治南白水今蒲城縣
  北華州 太和十年置東秦州後改治杏城領郡二地形志漢翟道縣地劉石苻姚時於今州理南七里置杏城鎮後魏孝文改鎮為東秦州孝明帝改為北華州元和志杏城鎮在中部縣東七里明一統志
  中部郡 領縣四地形志姚興於今州理南十八里置中部郡寰宇記坊州春秋白翟之地後魏置中部郡通鑑注
  中部 姚興置魏因之地形志漢翟道縣地渠搜中部都尉治此後魏因置中部縣賈志
  石保 中部郡領石保縣有女回山地形志 按同州志有女囘山在同官縣北三十里或即石保縣境
  狄道 中部郡領狄道縣有淺石山地形志猪水出翟道縣西翟道山又淺石川亦出翟道山水經注 按山在中部縣西北四十里淺石山疑翟道別名或即後魏縣境所在
  長城 中部郡領長城縣地形志本漢翟道縣地苻堅置長城縣東北至州六十里元和志
  敷城郡 屬北華州領縣三地形志本漢鄜縣地姚萇置洛川縣後魏置鄜城郡元和志 按西北至州六十里
  敷城 唐坊州鄜城縣是也後魏置敷城縣通鑑注敷城廢縣在洛川縣南七十里洛川縣志
  洛川 真君中置地形志本漢鄜縣地後秦姚萇於此置洛川縣元和志 按姚萇置縣或後廢真君於此復置
  定陽 地形志鄜城郡有定陽縣在今鄜州鄜城縣界通鑑注 按定陽在今洛川縣界
  夏州 夏州赫連屈孑所都始光四年平為統萬鎮太和十一年改置治大夏領郡四地形志 按夏州今榆林府地
  化政郡 太和十二年置領縣二地形志宇文貴從孝武西遷進爵化政郡公周書宇文貴傳
  華融 後魏化政郡領華融縣地形志宇文貴封華融縣侯周書宇文貴傳
  巖緑 後魏化政郡領巖緑縣地形志真君七年名為巖緑寰宇記朔方縣後魏置巖緑縣元和志 按巖緑在今懷逺縣界
  闡熈郡 太和十一年置領縣二地形志闡熈故城在今長澤縣西南二十里元和志 按唐長澤縣即今靖邊縣又隋志鹽州五原縣後魏置太興郡今定邊縣地
  山鹿 後魏闡熈郡領山鹿縣地形志 按靈徴志夏州上言山鹿縣木連理即此今靖邊縣地
  新𡆾 後魏闡熈郡領新𡆾縣地形志 按新𡆾開皇三年廢入長澤縣即今靖邊縣地
  金明郡 真君十二年置領縣三地形志 按金明郡今安塞縣地有永豐啟寧二縣未詳所在
  廣洛 真君十一年置地形志本漢高奴縣地魏太武於此置廣洛縣屬金明郡元和志廣洛在延州北五十里寰宇記 按廣洛今安塞地
  代名郡 屬夏州太安二年置領縣二地形志 按代名郡在榆林境呼酋 太安二年置有横水地形志
  渠搜 太安二年地形志 按漢渠搜在廢夏州北即今榆林府西北後魏縣宜在其地
  東夏州 延昌二年置領郡四地形志永平四年平劉龍駒立東夏州魏書薛和傳 按傳云永平四年立又在延昌之先矣
  徧城郡 太和元年置領縣二地形志延安豐林縣後魏置廣武縣及徧城郡五代志
  廣武 豐林縣本漢高奴縣地後魏孝文帝置廣武縣屬徧城郡在今理東四十里元和志豐林縣在膚施縣東三十五里本後魏廣武縣明一統志
  沃野 漢屬朔方晉罷後復屬地形志 按沃野隋併入豐林在今膚施界非漢朔方地也
  朔方郡 屬東夏州領縣二地形志
  魏平 延安郡領魏平縣後魏置併置朔方郡隋志魏平城在綏州西南一百五十里綏州舊志 按魏平在清間西南
  政和 後魏朔方郡領朔方縣地形志 按政和在今清間界
  朔方 後魏朔方郡領朔方縣地形志 按朔方在今清澗界
  定陽郡 二漢屬上郡太安中改置領縣二地形志定陽縣漢屬上郡晉省後魏太安中置定陽郡通鑑注按地形志又云延興四年屬汾州孝昌中寄治西河
  臨戎 二漢屬朔方晉罷後復屬地形志 按臨戎為定陽郡治在今宜川西北
  臨真 本漢高奴縣地後魏文成帝置臨真縣元和志臨真故城在甘泉東一百八十里賈志臨真後魏為縣今為鎮甘泉縣志
  上郡 屬東夏州領縣二綏州後魏神龜元年東夏州刺史張郃於此置上郡元和志
  石城 本漢圁陰縣地魏晉不立郡縣後魏時置石城縣元和志銀城縣在神木縣西南四十里本後魏石城縣馮志
  因城 敷政縣本漢高奴縣地後魏太和初置因城縣元和志因城縣在安塞縣西一百三十里馮志
  北汾州 州在河西三堡鎮東寰宇記 按北汾州郡縣地形志未載未詳所屬今據諸志増入
  義川郡 永樂縣屬義川郡元和志
  永寧 本秦上郡地後魏太和十八年於白水川置永寧縣在今咸寧縣東二十里永樂故城是也元和志按咸寧在宜川東四十五里
  樂川郡 本上郡地後魏孝文置安平縣屬樂川郡元和志 領縣一
  安平 太和八年置安平縣理薛河川屬北汾州寰宇記按安平在今宜川北
  城中 本秦膚施縣地後魏孝明帝於今縣理西三十里庫仁川置城中縣元和志縣在綏州西南一百里後魏神龜元年置城中縣寰宇記 按城中縣在今清澗縣西北
  大斌 縣東至綏州一百十里本秦膚施縣地後魏神龜元年於今縣東五里置大斌縣取稽胡懷化文武雜半之義元和志 按大斌在綏徳州西北以上二縣地形志未載據元和志増入附此
  沃野鎮 魏沃野故城在天徳軍城北六十里後魏時六鎮從西第一鎮也元和志沃野漢朔方郡沃野縣也風土記朔方故城後改為沃野鎮去統萬八百餘里通鑑注 按沃野在靖邊縣西北河北岸
  五原 皇興二年蠕蠕犯塞及於五原後魏書高祖本紀 按五原在神木縣北河北岸
  安陽 賀䕶舉𤇺於安陽城北後魏書清河王紹傳按安陽在榆林府北河北岸
  受降城 真君九年北討至受降城不見蠕蠕因積粮留守而還後魏書世祖紀 按受降城即漢受降城地
  悦䟦城 勅勒新民分徙河西劉潔屯五原河北安原屯悦䟦城以備之後魏書劉潔傳 按悦䟦城在榆林北河套中
  朔州 本漢五原郡延和三年置為鎮後改為懷朔孝昌中改為州後陷寄治幷州地形志懷朔即後魏從西第二鎮在今中城界元和志 按朔州在今榆林府北河套中
  銀城 本漢沙南縣地晉魏此地不立縣邑至後魏為銀城縣地元和志 按銀城在府谷東北河套中
  稒陽 後魏登國九年使元儀屯田五原至於稒陽塞外十六國春秋
  右北魏録州十四郡四十三縣暨鎮城一百二十入夫後魏關中地不廣於魏晉而建置乃倍兩漢者何哉析一縣而建數郡析一縣而置數縣東雍南岐或地仍舊而易其名晉昌魏興或名仍舊而易其地雖云碁布實類絲棼然亦一代之制不可闕也故備載之至宋齊梁三朝逓興不能逺畧關中之地惟有漢中魏興西南一隅且復旋得旋失靡有寧宇故不另紀亦惟附見云
  西魏
  後魏孝武自洛陽來都是為西魏又西魏分裂甚多不可悉紀通考 按西魏後周既多紛更且無地志今畧倣地形志以次其先後其有兩朝創置未詳所屬者各依地界以附州郡之末
  雍州 西魏雍州部領京兆尹馮志 按周書文帝紀帝入關都長安宇文泰授雍州刺史即此録郡七
  京兆尹 太武於長安置雍州孝武改為京兆尹元和志永熈三年復置京兆尹宋敏求長安志
  長安 永熈三年魏帝入關都長安周書文帝本紀
  杜城 後魏杜城縣後周廢隋書地理志
  鄠 後魏屬京兆後遂因之元和志 按西魏鄠縣仍屬京兆
  山北 大興縣有西魏山北縣隋書地理志 按周書王子直傳孝武西遷封山北縣男即此
  新豐 按後魏京兆郡有新豐縣大統十六年席固封新豐縣公即此
  陰槃 按後魏置陰槃至周始廢
  霸城 後魏霸城縣後周廢隋書地理志 按周書陳忻傳大統元年賜爵霸城縣男即此又後魏京兆尹治霸城西魏因之
  藍田 按後魏藍田屬京兆西魏因之周書王悦京兆藍田人大統初為藍田縣伯即此馮翊郡 按後魏馮翊郡西魏因之録縣四宇文盛傳大統三年除馮翊郡守即此
  高陸 高陵後魏曰高陸大業初改焉隋書地理志按隋志西魏似仍作高陸
  廣陽 按廣陽在今臨潼縣東北周書文帝紀東魏竇泰趣潼關宇文泰出軍廣陽即此又後魏障縣西魏無考
  萬年 按地形志有萬年縣周明帝始省入廣陽周書柳檜大統四年封萬年縣子即此又周書大統九年大閲于櫟陽或以古縣名紀事非改萬年為櫟陽也
  蓮勺 按後魏馮翊郡領蓮勺縣至隋始併下邽西魏尚存
  扶風郡 按後魏扶風郡治好畤西魏移治始平録縣四周書鄭偉傳鄭頂隨偉入朝出為扶風郡守即此
  始平 後魏永安元年移於今縣東北十五里魏恭帝元年又移於縣東北二十五里寰宇記 按始平今興平
  好畤 按後魏好畤縣至周始廢
  槐里 按後魏扶風郡領槐里縣西魏因之長孫彦大統初封槐里縣子即此
  盩厔 按後魏盩厔屬扶風郡西魏因之
  延夀郡 後魏置延夀郡隋廢郡通鑑注 按周書于謹傳于實恭帝二年進爵延夀郡公又寰宇記云西魏廢延夀郡互異録縣一
  下邽 樊深大統十五年行下邽縣事周書樊深傳按後魏改下邽為夏封西魏復舊
  渭南郡 西魏雍州部領渭南郡西安府志録縣三
  渭南 本漢新豐地後魏孝明帝於今縣東南四里置渭南郡及南新豐縣西魏文帝二年改南新豐為渭南縣元和志渭南故城在縣治東南四里西魏大統十六年括地志
  靈源 西魏分渭南置靈源縣隋書地理志西魏靈源縣在縣西與靈源泉相近縣以泉名渭南縣志 按周書楊[1]傳韓仲恭厯靈原令即此
  中源 西魏分渭南置中源縣隋書地理志
  咸陽郡 按後魏咸陽郡隋開皇初始廢録縣三周書裴文舉傳高賓除咸陽郡守即此咸陽 按後魏石安縣西魏仍為咸陽周書文帝紀大統三年宇文泰徴兵㑹咸陽
  池陽 按後魏池陽為咸陽郡治西魏因之後周始徙郡治涇陽
  涇陽 按後魏涇陽屬咸陽郡西魏因之又後魏有靈武縣隋志未載蓋魏周間廢
  寧夷郡 後魏寧夷縣𨽻咸陽郡西魏改寧夷郡醴泉縣志
  録縣二

  寧夷 雍州醴泉後魏曰寧夷西魏置寧夷郡五代志按寧夷在今醴泉北
  甘泉 按隋志後周廢甘泉縣入寧夷宜在今淳化縣界古甘泉之地
  宜州 廢帝三年改北雍州為宜州周書文帝本紀華原縣魏置北雍州西魏改宜州隋志録郡三
  通川郡 華原魏置北地郡西魏改通川郡隋書地理志本漢祋祤地魏置北地郡廢帝三年改為通川郡元和志録縣三
  泥陽 華原縣元魏廢帝三年置通川郡領泥陽縣續通典
  富平 後魏大統五年自懷徳城移於今理寰宇記大統間徙富平縣於縣南三里石川河之陽石婆原富平縣志廢帝改北雍州為宜州以富平縣𨽻之耀州志
  雲陽 恭帝三年太祖北巡還自雲陽周書文帝本紀按魏置雲陽在今涇陽界
  土門 按後魏置土門縣至隋始廢入華原
  建忠郡 魏文帝嘉韋孝寛功進爵建忠郡公周書韋孝寛傳三原 魏孝明詔北地郡之三原縣為建忠郡周武帝二年郡廢宋敏求長安志 又有建忠縣未詳所在周書獨孤陁文帝十四年封建忠縣伯
  宜君郡 宜君舊置宜君郡隋書地理志録縣二
  宜君 後魏宜君縣文帝大統五年移於今華原縣北元和志 按宜君初置在祋祤故城
  銅官 永安元年屬宜君郡周自今縣東南十里徙於今治宋敏求長安志 按今縣東南即西魏理所
  岐州 扶風郡舊置岐州隋書地理志 録郡三按周書王傑傳孝武時除岐州刺史即此
  岐山郡 後魏置平秦郡西魏改為岐山郡隋書地理志西魏改平秦為岐陽郡通考 録縣二按大統十一年西狩岐陽即此
  雍 扶風郡雍縣西魏岐山郡治隋書地理志
  周城 岐山縣有後魏周城縣後周廢隋書地理志
  武都郡 後魏置武都郡開皇初廢隋書地理志録縣三洛邑 虢縣後魏置武都郡西魏改縣曰洛邑隋書地理志按虢縣在寳鷄縣東五十里汧水之東
  郿城 舊曰平陽西魏改郿城隋書地理志後魏改郿城曰平陽西魏復改平陽曰郿城郿縣志
  陳倉 後魏曰宛川西魏為陳倉隋書地理志大統十六年移苑川縣入漢陳倉故城復為陳倉縣即今縣東二十里故城是也周書圖記 按陳倉即今寳鷄又宛川一作苑
  武功郡 按後魏置武功郡至隋始廢周書蘓綽傳蘓椿大統十六年除武功郡守即此録縣二美陽 按後魏改武功為美陽西魏因之周書蘓綽傳大統四年封美陽縣子即此
  漠西 隋上宜有舊漠西縣隋書地理志 按後魏置漠西隋始改置上宜在乾州西北
  隴州 廢帝三年改東秦州為隴州周書文帝本紀後魏置東秦州西魏文帝改隴州元和志晉屬扶風郡西魏置隴東郡兼治東秦州後改隴州通考録郡二
  隴東郡 扶風汧源縣西魏置隴東郡五代志西魏置隴東於汧源唐之隴州是也通鑑注録縣一
  杜陽 西魏置隴東郡及汧陰縣後改縣曰杜陽又後魏置南由縣西魏改為鎮隋書地理志 按杜陽今隴州非漢杜陽地又周書侯植傳恭帝元年封一子汧源縣伯疑即汧陰地
  長蛇 後魏置長蛇縣開皇中改呉山縣隋書地理志汧陽郡 汧陽縣舊置汧陽郡後周罷隋書地理志録縣一汧陽 按地形志無汧陽縣蓋西魏始置
  修城郡 修城縣舊置修城郡隋書地理志世宗初鳳州人圍修城郡周書趙昶傳 録縣一後魏修城郡屬南秦州
  廣長 修城舊曰廣長隋書地理志 按廣長在今畧陽西北
  鳳州 廢帝三年改南岐為鳳州周書文帝本紀後魏孝昌中置南岐州廢帝改鳳州元和志
  歸真郡 後魏置郡曰固道西魏改郡曰歸真隋書地理志録縣一
  梁泉 鳳州治梁泉縣本漢故道縣地元和志 按梁泉縣在鳳縣東一里又周書廢帝二年伐蜀由故道出白馬似西魏尚有故道縣但諸志未載
  興州 後魏置東益州西魏改興州隋書地理志大統十七年達奚武經畧漢川梁將楊賢以武興降周書達奚武傳武興城在畧陽縣西一里即古興州治賈志 録縣三又周書氐傳大統十一年於武興置東益州互異
  順政郡 舊曰畧陽西魏置郡曰順政隋書地理志録縣四漢曲 舊曰畧陽西魏置縣曰漢曲隋書地理志按漢曲今畧陽靈道 西魏置仇池後改曰靈道隋書地理志 按靈道隋大業中併入順政縣在今畧陽西北
  沔陽 西魏屬興州明一統志
  嶓冡 後魏置嶓冡縣西魏以縣屬興州賈志 按寧羌州西魏為晉夀地
  盤頭郡 順政郡領長舉縣西魏立盤頭郡隋書地理志 録縣一又地形志有盤頭郡此云西魏置或後魏末廢
  長舉 長舉西魏置隋書地理志長舉漢沮縣地西魏置盤頭郡鑑注 按地形志亦有萇舉縣或後魏廢西魏復置在畧陽北八十里
  落叢郡 鳴水西魏置落叢郡隋書地理志 按後魏鳴水縣西魏置落叢郡地形志有落叢郡或後廢復置録縣一
  落叢 鳴水西魏置曰落叢隋書地理志 按後魏鳴水縣西魏改落叢在畧陽西一百一十里
  梁州 後魏置梁州西魏因之通典魏廢帝元年達奚武圍南鄭梁州刺史蕭循以州降周書文帝紀録郡四
  漢中郡 後魏置漢中郡西魏因之通典梁大統中蕭欽克漢中自天監三年失漢川凡經四十三年鄭樵通志 録縣二
  光義 廢帝三年改南鄭為光義移理郡東光義府寰宇記
  城固 西魏漢中郡領城固縣馮志晉城固縣宋齊西魏皆因之明一統志
  褒中郡 按後魏褒中郡西魏因之周書韓果傳進爵褒中郡公即此録縣二
  褒中 後魏褒中郡治褒中縣地形志開皇元年改為褒内隋書地理志 按後魏褒中縣至隋始改褒内西魏尚為褒中
  白雲 南鄭西魏置白雲縣隋書地理志白雲縣在南鄭縣東北通典 按寰宇記云改武鄉立
  華陽郡 魏帝元年司馬裔鎮漢中帶華陽郡守周書司馬裔傳華陽郡梁置華州西魏廢通鑑注録縣一
  華陽 按周書怡峯傳孝武時進爵華陽縣公即此
  儻城郡 興道漢成固縣地縣城即後魏儻城郡通典西魏析洋州置儻城郡洋縣志儻城郡在洋縣北三十里儻谷後魏立郡取名於此賈志録縣二
  興勢 興勢縣舊置儻城郡隋書地理志 按周書楊乾運儻城興勢人龍亭 龍亭縣屬儻城郡梁州記 按龍亭在今洋縣東
  洋州 晉宋屬漢中郡西魏為洋州通典西鄉縣舊曰豐寧置洋州及洋川郡五代志西鄉即漢城固地通鑑注梁大同間於巴嶺側立東巴州治木馬縣續通典 按周書趙文表傳父江厯官東巴州刺史即此又有木馬城在西鄉西南即縣故地
  洋川郡 唐洋州西魏置洋川郡通典後魏立洋川郡於漢中西鄉縣通鑑注録縣二
  豐寧 西鄉本城固縣地正始中廢西鄉置豐寧縣廢帝於此置洋川因水為名元和志 按後魏于縣置豐寧郡或西魏改置洋州洋川郡
  黄金 大統十二年置縣屬直州廢帝三年分屬洋川郡寰宇記本漢安陽地後魏文帝置因黄金水為名元和志 按在洋縣東北界
  懷昌郡 西魏廢帝二年洋州領懷昌郡寰宇記西鄉舊有懷昌郡隋書地理志録縣一
  懷寧 西魏懷昌郡領懷寧一縣寰宇記 按懷寧在今洋縣西直州 安康縣魏置東梁州西魏改直州五代志 録郡四又周書陸騰傳廢帝元年安康賊黄衆寳攻圍東梁州互異
  金城郡 梁為東梁州西魏復置金城郡雍大記金城故城在今漢陰縣西禹貢錐指
  直城 蕭詧改直州因直城為名五代志 按周書王傑為金城直城人即此
  安康郡 按周書李遷哲傳梁大同二年除安康郡守即此録縣一
  安康 金州安康縣蕭詧改直州五代志 按安康在漢陰縣西南寧都郡 大統十四年魏封宇文毓為寧都郡公初宇文泰封寧都縣子至是改縣為郡以封毓周書文帝紀 録縣一
  寧都 宇文泰封寧都縣子周書文帝本紀寧都故城在漢陰南漢陰縣舊志
  魏昌郡 舊置晉昌郡西魏改魏昌郡隋書地理志夏侯道遷以梁州入魏移晉昌郡於東楊村後值黄衆寳叛仍移郡於舊理因改曰魏昌寰宇記 録縣二周書若干恵傳孝武西遷進爵魏昌縣伯似又有魏昌縣
  石泉 舊曰永樂西魏永樂曰石泉隋書地理志
  魏寧 西魏析置魏寧縣隋書地理志西魏分石泉置興安州志
  按魏寧在今石泉界

  金州 廢帝元年王雄平魏興以其地置東梁州三年改東梁為金州周書文帝紀漢魏興郡梁改南梁州西魏改置東梁州因其地出金改為金州通考録郡四
  魏興郡 梁大同二年李遷哲除安康郡守太清二年移鎮魏興郡周書李遷哲傳 録縣二又南齊有錫廣城二縣西魏無考
  西城 按寰宇記云後周省西城縣始移吉安縣於故西城廨理是西魏金州尚治西城李遷哲世宗初進爵西城縣公即此
  吉安 金川梁初曰上㢘後曰吉陽西魏改吉安隋書地理志平利縣在州東南七十里晉於縣南平利川置上㢘後魏改吉安寰宇記
  洵陽郡 洵陽縣舊治洵陽郡隋書地理志録縣一
  洵陽 齊屬魏興郡南齊州郡志 按西魏改屬洵陽郡
  淯陽郡 西城郡黄土縣西魏置淯陽郡隋書地理志本漢洵陽縣地晉於此置淯口戌大統十七年置淯陽郡寰宇記録縣二
  淯陽 淯陽故城在洵陽東三十里大統元年置淯陽縣賈志
  黄土 扶猛上甲黄土人周書扶猛傳大統十七年於淯陽郡西三十三里置黄土縣居漢水南黄土山之西為名寰宇記黄土縣城在今縣東一百二十里即閭關司壞堞宛然洵陽縣志 按隋志黄土縣又冇赤石甲臨江三縣周始併入洵陽蓋皆西魏置也
  豐利郡 本漢長利縣地宋僑置南上洛郡後魏文帝改為豐利郡元和志 按宋南上洛本僑置魏興或後移此又後魏有錫縣似西魏廢入上津録縣二
  豐利 後魏文帝立豐利縣元和志豐利縣魏分錫縣置舊唐書地理志豐利城在平利縣東北一百七十里平利縣舊志按豐利在今白河界
  熊川 熊川故城在平利縣東平利縣舊志 按隋志周省熊川陽川二縣入豐利蓋西魏時置
  洛州 晉置上洛郡西魏又置洛州通考 按洛州後魏置録郡三上洛郡 按後魏上洛郡西魏因之周書泉仲遵世襲上洛郡公即此録縣一
  上洛 上洛人泉岳謀翻洛州以應東軍周書泉企傳按上洛今商州
  拒陽郡 洛南縣舊曰拒陽置拒陽郡隋書地理志按北魏拒陽縣屬上洛郡則拒陽郡係西魏置録縣一
  拒陽 按拒陽縣為拒陽郡治周書有拒陽人杜窋
  上庸郡 後魏上庸郡領商豐陽二縣地形志 録縣三周書李遷哲傳大清二年都督上庸等八郡諸軍事即此
  商 按後魏商縣至隋始改商洛
  豐陽 按豐陽上庸郡治周書泉企傳子仲遵封豐陽縣伯即此後魏有陽亭縣僑置魏興郡蓋西魏廢
  漫川 在上津縣北四十五里魏前廢帝二年置寰宇記漫川里在山陽縣東南一百二十里山陽縣舊志
  豳州 後魏新平郡大統十四年於今理置南豳州廢帝除南字元和志録郡一
  新平郡 按後魏復置新平郡西魏因之周書大統十四年魏太子自新平出安定即此録縣三白土 新平舊曰白土西魏置豳州隋書地理志
  宜禄 後魏熙平二年置東陰槃縣廢帝元年改曰宜禄寰宇記宜禄縣在邠州西六十里九域志本後魏東陰槃縣廢帝以縣南臨宜禄川因改曰宜禄元和志按宜禄今長武縣
  廣壽 永壽縣後魏大統十四年於今縣北廣壽原上置廣壽縣寰宇記漢漆縣地後置廣壽縣雍勝畧 按廣壽今永壽
  恒州 三水縣西魏置恒州尋廢隋書地理志三水縣大統元年升為恒州三水縣志録縣一
  三水 後魏置三水縣大統十四年移縣於今邠州西北十五里白馬堡寰宇記
  同州 廢帝三年改華州為同州周書文帝本紀同州所理城太統元年王熊築寰宇記 按西安府志西魏同州領蒯城縣未詳録郡二
  武鄉郡 馮翊後魏曰華陰西魏改為武鄉置武鄉郡隋書地理志録縣三
  武鄉 馮翊後魏改華陰後以名重又改武鄉元和志按武鄉今同州
  郃陽 按後魏郃陽屬華州西魏屬同州周書陽雄傳孝武西遷陽猛封郃陽縣伯即此夏陽 按西魏夏陽屬同州周書薛端傳薛龍駒徙居馮翊之夏陽即此
  澄城郡 西魏同州有澄城郡賈志 按後魏澄城郡有三門宫城二縣西魏無考録縣三
  澄城 按西魏澄城郡治澄城周書裴文舉傳大統中封澄城縣子即此
  五泉 後魏澄城郡有五泉縣地形志後周併五泉縣入澄城隋書地理志
  朝邑 後魏曰南五泉西魏改焉隋書地理志後魏改南五泉為朝邑縣元和志
  華州 鄭縣後魏置東雍州華山郡西魏改華州隋書地理志 録郡二西魏改東雍州為華州以今考之郭村即其地也華州志 按郭村在華州西十五里
  華山郡 按西魏華州領華山郡周書趙肅傳大統九年行華山郡事即此録縣二
  鄭 按鄭縣西魏為華州治
  華陰 齊神武陷潼關侵華陰又大統五年大閲於華陰周書文帝紀 按後魏華陰僑置同州界西魏始還舊治
  白水郡 蒲城西魏置白水郡隋書地理志 地形志有姚谷縣無考録縣二蒲城 孝文分白水置南白水縣西魏改蒲城縣元和志後魏置南白水西魏廢帝二年改蒲城寰宇記
  白水 按後魏置白水縣西魏因之周書大統十年大閲於白水即此
  鄜州 廢帝三年改北華州為鄜州周書文帝紀録郡二魏置東秦州西魏改敷州五代志 按鄜州一作敷又魏置東秦州尋改北華州
  中部郡 後魏北華州領中部郡地形志内部舊置敷州及内部郡隋書地理志 按隋避廟諱始改内部西魏尚為中部又後魏狄道縣無考録縣三
  中部 姚興於今縣南置中部縣大統九年移理杏城寰宇記
  石保 後魏中部郡領石保縣地形志 按周書閻慶傳孝閔踐祚進爵石保縣公即此
  三川 舊名長城西魏改焉隋地理志苻堅長城縣後魏廢帝改為三川元和志三川縣東北至州六十里元和志
  鄜城郡 後魏置敷城郡隋開皇三年罷郡元和志按周書楊紹傳大統四年出為鄜城郡守又地形志鄜城郡有定陽縣西魏無考録縣二
  鄜城 後魏曰鄜城大業中改敷城隋書地理志鄜城故城在洛川縣東南七十里延綏志
  洛川 洛川縣西魏屬敷州賈志
  夏州 大統二年東魏襲陷夏州留其將張瓊許和守之三年許和張瓊以夏州降周書文帝紀長孫儉為秦州長史時西夏州未内屬東魏遣許和為刺史儉以信義招之和舉州歸附即以儉為西夏州刺史周書長孫儉傳按西夏州即夏州
  𢎞化郡 太和十一年置化政郡地形志西魏置𢎞化郡隋書地理志 録縣一又後魏有華融縣西魏無考
  巖緑 𢎞化郡治巖緑縣隋書地理志 按隋書李徹傳徹朔方巖緑人宇文䕶引為親信即此
  金明郡 按後魏夏州領金明郡領縣三有永豐啟寕二縣無考録縣一
  廣洛 按後魏廣洛屬金明郡隋始改屬延州
  長州 廢帝三年改南夏為長州周書文帝本紀 録郡一
  闡熙郡 長澤西魏置闡熙郡又有後魏大安郡及置長州隋書地理志闡熙故城在長澤縣西南二十三里元和志 按闡熙郡後魏置或後廢西魏復置又大安郡無考録縣三
  長澤 東北至州一百二十里本漢三封縣地後魏於此置長澤縣元和志 按地形志無長澤縣蓋西魏置又隋志云西魏置西安州後改鹽州延綏志云定邊營西魏鹽州地即今定邊縣
  山鹿 後魏闡熙郡領山鹿縣地形志 按山鹿新𡆾隋始廢入長澤西魏時縣尚存
  新𡆾 後魏闡熙郡領新𡆾縣地形志 按地形志後魏代名郡領呼酋渠搜二縣至隋始廢
  延州 魏廢帝三年改東夏為延州周書文帝本紀 録郡四後魏改延州以界内延水為名元和志 按後魏東夏州領定陽郡僑置今宜川界西魏無考
  徧城郡 後魏置徧城郡開皇初廢隋書地理志録縣二廣武 後魏置曰廣武開皇啟豐林隋書地理志 按周書侯莫陳崇西魏時封廣武縣伯即此在今膚施縣東
  沃野 按後魏徧城郡領沃野縣隋始併入豐林周書豆盧勣孝閔帝踐祚封沃野縣公即此朔方郡 按隋志後魏置朔方郡屬東夏州後周廢録縣三
  魏平 按魏平縣後魏置周隋並因之在今清澗縣界
  政和 按後魏置政和縣後周始併魏平在今清澗縣界
  朔方 按後魏置朔方縣後周始併魏平在今清澗界
  神木郡 臨真縣有西魏神木一作水隋書地理志按後魏定陽郡領臨戎臨真二縣後郡及臨戎無考或係西魏改置録縣二
  臨真 按後魏置臨真縣至隋並因之在今甘泉縣東北八十里一作臨貞孝武西遷王雄封臨貞縣伯即此
  真川 臨真縣有西魏真川縣隋書地理志甘泉西魏為真川縣屬神木郡縣志
  上郡 大統七年稽胡帥夏州刺史劉平伏據上郡叛周書文帝本紀天和六年使郭榮於上郡延安築咸寧等五城隋書郭榮傳 録縣二按地形志上郡亦屬東夏州
  銀城 後魏置石城廢帝改銀城元和志 按銀城在神木西南因城 後魏置後周廢隋書地理志 按因城在安塞縣西
  文安郡 西魏置文安郡隋書地理志録縣三
  文安 延川西魏置曰文安隋書地理志文安城在延川縣西南三十里西魏為文安縣尋改為文安郡延安府志
  延安 延安縣西魏置隋書地理志後魏置廣安縣西魏置延安延長縣志 按延安在今延長縣南
  義鄉 西魏又置義鄉縣隋書地理志 按義鄉在今延長西南
  丹州 廢帝三年改汾州為丹州周書文帝本紀大統三年割鄜延二年改為汾州理三堡鎮廢帝以河東汾州同名改丹州因丹陽川為名元和志録郡二
  義川郡 古孟門河西之地西魏置義川郡通鑑注録縣三義川 大統三年置義川縣屬義川郡因川為名元和志按義川今宜川縣
  雲巖 大統三年於今縣薛和川置永平縣屬義川郡十三年改為雲巖縣大統九年大水漂蕩移於桑樞原寰宇記雲巖縣在宜川西北七十里馬志宜川在雲巖鎮九域志
  太平 咸寧舊曰永寧西魏改為太平隋書地理志後魏孝文帝置永寧縣在縣東二十里文帝改為太平縣移於今所元和志 按太平在今宜川縣東
  樂川郡 按後魏置樂川郡開皇初始廢入義川録縣二
  汾川 後魏孝文帝置安平縣文帝改為汾川元和志大統十七年省北汾州乃取丹陽川號立汾川縣理高樹山南寰宇記宜川縣有汾川鎮九域志 按縣册汾川鎮在宜川北九十里當即故縣所在
  樂川 丹州領樂川縣元和志雲巖縣開皇三年移就廢樂川縣寰宇記
  綏州 雕陰郡西魏置綏州隋書地理志録郡三
  安寧郡 上縣西魏置安寧郡及三縣隋書地理志録縣六上縣 本秦膚施地後魏於此置上縣取郡為名元和志安寧 上縣西魏置安寧縣隋書地理志
  綏徳 綏徳縣北至州一百里後魏文帝分上郡南界丘尼谷置縣元和志綏徳縣大統十二年置今廢為綏徳鎮寰宇記 按綏徳在今清澗北
  安人 上縣西魏置安人縣隋書地理志延水縣北五十里臨河故城後魏置安人縣屬東夏州元和志
  延陵 延福縣西魏置曰延陵隋書地理志縣西至州一百十里本秦膚施縣地後魏置理延陵村元和志縣在綏州東南廢帝元年置寰宇記
  城平 西魏置隋書地理志 按元和志後魏置城中隋改城平互異
  安政郡 雕陰郡領大斌縣西魏置安政郡隋書地理志 録縣一
  大斌 西魏置隋地理志縣在綏州西北今廢為大斌鎮寰宇記
  撫寧郡 雕陰郡領開疆縣有後魏撫寧郡隋書地理志 録郡一
  撫寧 西魏置隋地理志漢圁陰地魏廢帝於縣東撫寧故城置撫寧縣屬撫寧郡元和志撫寧縣在米脂縣西一百四十里馬志
  開疆 西魏置隋書地理志 按開疆在今米脂界
  真鄉 雕陰郡領真鄉縣西魏置隋書地理志真鄉故城在今葭州西一百里延安府志真鄉城在雙山堡南三十里延綏志
  沃野鎮 齊文宣追茹茹於懷朔鎮至於沃野北齊書宣帝紀五原 大統五年太子自北長城東趨五原周書文帝紀懷朔鎮 齊文宣天保六年追茹茹及於懷朔鎮北齊書宣帝紀
  連谷 大統八年突厥從連谷入㓂周書宇文測傳
  右西魏録州二十一郡五十六縣暨鎮一百三十二孝武西遷關中之地南限於梁東迫於魏幅𢄙愈狹故建置彌多其於後魏之舊半加更析所以愈紛而難紀也且西魏獨無專史僅從諸地志中補苴成此以誌其槩云
  北周
  周氏初有關中百度草創多有廢省隋書地理志晉宋之後至周割據分裂州郡乃倍兩漢地理通釋
  雍州 明帝二年雍州置十二郡建徳二年省雍州内八郡併入京兆馮翊扶風咸陽等郡周書明帝本紀 録郡六
  京兆郡 明帝二年改京兆郡守為尹周書明帝本紀 録縣六京兆郡有後魏杜城縣西魏霸城縣山北縣並後周廢隋書地理志
  長安 宇文周繼西魏都長安地理通釋 後魏京兆郡治霸城周復舊萬年 明帝二年分長安為萬年縣並治京城周書明帝本紀明帝分長安霸城山北三縣始於長安城中置萬年縣元和志 按萬年今咸寧縣
  鄠 自漢至隋皆於故扈城置縣即縣北二里故城是雍大記
  新豐 後周新豐移理於故城東三十里周閔帝元年又徙於天寳廢新豐東南七里寰宇記 按新豐今臨潼縣又後魏陰槃縣周廢
  藍田 周閔帝割京兆之藍田置玉山白鹿二縣又置藍田郡至武帝省郡復為藍田縣屬京兆元和志建徳二年自縣西三十里故城徙治嶢栁城又後周玉山縣在縣東二十五里白鹿故城在縣西十二里宋敏求長安志
  渭南 後魏置渭南郡西魏分置靈源中源二縣後周郡及二縣俱廢入焉隋書地理志後周渭南郡廢入渭南縣屬雍州西安府志
  馮翊郡 明帝省雍州内八郡入馮翊等郡周書明帝紀 録縣四
  高陸 周明帝省萬年入髙陵續通典 按隋志西魏尚為高陸至隋始改高陵
  廣陽 周明帝省萬年入廣陽仍移廣陽縣入舊萬年城即今櫟陽是通典周廣陽仍𨽻馮翊郡宋敏求長安志
  三原 後周置建忠郡建徳初郡廢隋書地理志苻秦置三原䕶軍後周置三原縣續通典後周建徳二年郡廢以縣屬馮翊郡故城在縣北三十一里三原故城是宋敏求長安志 按元和志作開皇三年罷建忠郡互異
  富平 閔帝二年於縣置中華郡武帝省郡以縣屬馮翊元和志以在中華原故名富平縣志中華郡城在富平縣西南三里石川河之陽有二石人卓立即郡門所在人稱石婆原賈志
  扶風郡 始平故置扶風郡隋書地理志鄭頂為扶風郡守周書鄭偉傳録縣四
  始平 恭帝元年徙於今縣東北二十里後周大象二年復徙今縣東南十里文學城括地志
  槐里 後周扶風郡領槐里縣西安府志
  武功 周武帝置武功縣屬扶風郡通典後魏太和十年改武功為美陽縣仍於此置武功郡後周天和四年美陽還舊理建徳三年省武功郡别立武功縣於中亭川即本縣理也寰宇記
  漠西 晉元康中再置好畤縣周建徳三年併入漠西縣寰宇記 按漠西在今乾州
  延壽郡 下邽舊置延壽郡隋書地理志録縣二
  下邽 下邽縣後魏改夏封大業二年復舊元和志按周書樊深傳西魏已復舊則周應為下邽
  蓮芍 高祖嗣位蓮芍界内數有羣盗以劉志為延壽郡守以督之周書裴果傳 按蓮芍一作勺在渭南縣北下邽東
  周南郡 後周從鄠縣西北移於今所置周南郡又割雍州之終南郡於此置恒州領周南郡後廢州三年移盩厔縣於此通典天和二年移於今鄠縣西北三十五里建徳三年移於今所置周南郡寰宇記盩厔縣東五里為恒州故城盩厔縣志録縣一
  盩厔 後周有倉城温湯二縣尋並廢隋書地理志有故縣谷在縣西倉谷在縣西南二谷相連倉城縣當在其處盩厔縣志 按長安志故倉谷在縣西南二十五里故縣谷在縣西二十五里又隋書長孫熾傳建徳二年授雍州倉城今即此
  咸陽郡 建徳二年省雍州内八郡入咸陽等郡周書武帝本紀 録縣三按周書蕭圓肅傳保定五年拜咸陽郡守即此
  咸陽 按後魏改石安西魏後周仍為咸陽周書宣帝紀大象元年咸陽有池水之異即此涇陽 舊置咸陽郡隋志後周建徳中省池陽縣長安志池陽故城在今縣北二里後周廢入涇陽禹貢錐指按後魏郡治池陽周廢池陽故郡治涇陽
  寧夷 西魏置寧夷郡周改秦郡後廢又以好畤甘泉二縣入焉隋書地理志 按寧夷今醴泉長安志作周改寧秦郡隋志作秦郡周書楊薦為秦郡寜夷人長安志誤又好畤縣寰宇記云併入漠西此云併入寧夷互異
  宜州 按西魏改北雍州為宜州周因之周書鄭孝穆傳保定三年為宜州刺史即此録郡三通川郡 西魏置通川郡開皇初郡廢隋書地理志録縣三泥陽 廢帝三年通川郡領泥陽縣開皇六年改華原元和志
  同官 銅官故城在今縣東南十里後周建徳四年徙今治寰宇記後魏太武置銅官縣周除金作同字屬宜州元和志
  土門 美原本漢頻陽縣後周置土門縣續通典
  雲陽都 京兆郡雲陽縣後周置雲陽郡隋書地理志録縣一雲陽 後周雲陽郡領雲陽縣西安府志
  宜君郡 舊置宜君郡開皇初廢隋書地理志録縣一
  宜君 按後魏宜君縣後周因之
  岐州 扶風郡舊置岐州隋書地理志 按周書保定五年幸岐州即此録郡二岐山郡 西魏岐山郡開皇三年郡廢隋書地理志録縣三雍 按後周雍縣為州郡治
  三龍 岐山後周曰三龍有後魏周城縣後周廢隋書地理志本漢雍縣地周武帝天和四年割涇州鶉觚南界置三龍縣元和志三龍故城在岐山縣東北四十里即今岐陽鎮鳳翔府志 按扶風縣即後魏美陽縣寰宇記云後魏移美陽縣於故斄城周天和四年還舊理建徳三年省又云天和元年嘗置燕州於此隋末廢第隋志未載故附見之
  周城 郿縣西魏改為郿城後周廢入周城縣又後周置雲州建徳中廢隋書地理志斜城在渭水南後周武帝置雲川城址尚存明一統志 按周城本在岐山縣界内後周廢故縣復置於郿縣界周書尉遲運以奉迎世宗於岐州進爵周城縣公即此又周書天和元年築武功郿諸城似仍有郿縣
  武都郡 後魏置武都郡西魏改縣曰洛邑周置朔州州尋廢隋書地理志 按明一統志作翔州周天和中於縣置朔州尋廢州移周原郡理之寰宇記 按武都郡隋志謂開皇初廢寰宇記又云移周原郡理之互異且周原郡未詳舊置何所録縣二
  洛邑 虢縣周改為洛邑元和志 按西魏改洛邑周因之在今寳雞縣東陳倉 後周置顯州尋州縣俱廢隋書地理志陳倉周天和三年於此置顯州四年州廢周地圖記 按陳倉今寳雞隋志云州縣俱廢周地圖記止云州廢是縣尚存
  隴州 天和四年罷隴州周書武帝本紀明帝二年移州及縣於今所天和五年省入岐州大象二年復置寰宇記按後魏所置州在今州東南八里録郡一
  隴東郡 西魏置隴東郡隋書地理志 按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保定元年封隴東郡公即此録縣四
  汧陰 西魏置汧陰縣後改曰杜陽後周又曰汧陰隋書地理志
  長蛇 按後魏置長蛇縣至開皇中始改呉山是後周縣尚存
  汧陽 舊置汧陽郡後周罷隋書地理志本漢隃麋地周武帝置汧陽郡及縣尋省郡以縣屬隴州元和志後周天和五年於馬牢故城置縣以在汧水之陽而名建徳四年移於今理寰宇記
  南由 後魏置西魏改為鎮隋書地理志 按後周復為南由縣在隴州西南一百二十里
  鳳州 後魏置南岐州後周改鳳州西魏改郡曰歸真後周廢郡隋書地理志録縣一
  梁泉 鳳州治梁泉縣周廢龍安商樂二縣入焉隋書地理志 按梁泉在鳳縣東龍商二縣未詳所始
  興州 按西魏興州周因之明帝時冇興州人段叱録郡二興州即今畧陽
  順政郡 西魏置順政郡隋初郡廢通典録縣四
  漢曲 西魏置縣曰漢曲開皇中改名順政隋書地理志靈道 西魏置仇池縣後改靈道大業初併順政隋書地理志 按靈道在今畧陽
  沔陽 沔陽故城在西縣東南六十里開皇三年寰宇記
  嶓冡 按郡國記後魏置嶓冢縣大業三年始改西縣在今沔縣西四十里
  落叢郡 周世宗時氐酋姜多攻陷落叢郡周書氐傳録縣三落叢在今畧陽西
  落叢 鳴水縣西魏置曰落叢開皇初改厨北隋書地理志長舉 後魏長舉縣屬盤頭郡周武帝廢郡改屬落叢郡元和志 按在今畧陽北
  廣長 舊置脩城郡縣曰廣長後周郡廢隋書地理志按廣長在今畧陽西北又周書明帝二年以脩城郡置康州與隋志異
  梁州 漢川郡舊置梁州隋書地理志録郡三
  漢川郡 南鄭舊置漢川郡隋書地理志後魏置漢中郡後周改漢川郡通考後周梁州部領漢川郡賈志録郡四
  光義 南鄭後魏改光義開皇元年復故元和志 按後周尚為光義
  白雲 白雲廢城在南鄭縣東後周武帝天和中改武鄉縣立寰宇記 按隋志作西魏置
  褒中 按褒中縣有西魏褒中郡後周無考
  城固 按西魏城固屬漢中郡後周屬漢川郡
  華陽郡 雄亮父檜仕周為華陽太守遇黄衆寳作亂攻陷華陽隋書雄亮傳
  華陽 按華陽郡治華陽縣在今沔縣東
  儻城郡 舊置儻城郡開皇初郡廢隋書地理志録縣一興勢 後魏置興勢縣貞觀初改通典興勢縣後周屬漢川郡雍勝畧 按西魏有龍亭縣後廢又隋書觀徳王傳父納仕周為儻城縣公仍似又有儻城縣
  洋州 梁屬漢中部西魏後周並為洋州通考録郡一洋川郡 梁屬漢中郡後周為洋川郡通考録縣三
  豐寧 西鄉舊曰豐寧置洋州及洋川郡隋書地理志黄金 按黄金縣西魏置屬洋川郡周因之
  懷昌 西魏洋州領懷昌郡後周天和五年省郡改懷寧為懷昌縣寰宇記懷昌城在西鄉縣西西鄉縣舊志按郡省後縣未詳所屬依地界附此
  直州 東梁州蕭詧改直州大業初州廢隋書地理志録郡二金城郡 金川縣舊有金城郡後周省魏昌郡入金城郡隋書地理志
  直城 按直城金城郡治故城在今漢陰縣西周書王傑金城直城人
  安康郡 西城安康縣齊置安康郡通鑑注録縣二
  安康 按周書樂廣封安康縣公即此又寰宇記云安陽故城在漢陰縣敖口東十里江北周徙今治似即安康之訛
  寧都郡 楊异周閔帝時為寧都太守隋書楊异傳録縣一寧都 安康舊曰寧都隋書地理志
  金州 隋西城郡金州縣後周置洵州尋廢隋書地理志 録郡二
  吉安郡 隋金川舊有吉安郡開皇初廢隋書地理志按吉安郡蓋周改魏興置
  吉安 後魏吉安縣後周天和四年省西城縣仍移吉安於故西城縣廨理為金州治故城遂廢寰宇記按吉安今興安州周自平利縣界徙此
  石泉 周武成三年魏昌郡移理東陽川仍并所領諸縣為永樂一縣續改名石泉保定三年廢魏昌郡移石泉縣理郡城即今治也寰宇記西魏析置魏寧縣後周省魏寧入石泉縣隋書地理志 按周書獨孤信傳子善封魏寧縣伯與隋志互異
  洵陽郡 舊置洵陽郡開皇初郡廢隋書地理志録縣三洵陽 按西魏洵陽屬洵陽郡後周仍舊
  黄土 西魏置淯陽郡後周改郡置縣曰長岡後郡省入甲郡置縣曰黄土併赤石甲臨江三縣入焉隋書地理志保定二年改淯陽郡為長岡郡三年郡廢移黄土縣於淯陽郡廨為理寰宇記 按黄土縣在今洵陽縣界又西魏淯陽縣亦周廢
  豐利 梁置南上洛郡西魏改郡曰豐利後周省都入上津郡以熊川陽川二縣入豐利隋書地理志 按豐利在今白河界
  商州 後魏置洛州宣政元年改商州寰宇記録郡二
  上洛郡 上洛縣舊置上洛郡隋書地理志後周上洛郡領商豐二縣商州志録縣四
  上洛 後周商州治上洛縣地理通釋
  商 後周上洛郡領商縣西安府志 按後魏商縣屬上庸郡蓋周改屬也上庸郡 陸騰天和六年進爵上庸郡公周書陸騰傳豐陽 上洛郡豐陽縣周置隋書地理志後周復為豐陽縣西安府志 按豐陽今山陽縣周上庸郡治
  南陽 開皇初併南陽縣入豐陽隋書地理志 按南陽縣未詳所始或疑即後魏陽亭故地又有漫川縣後周併入上津
  拒陽郡 洛南縣舊置拒陽郡隋書地理志
  拒陽 洛南縣舊曰拒陽隋書地理志
  豳州 西魏置豳州後周因之通考 按周書宇文貴為豳州刺史即此録郡一
  新平郡 後周有新平郡西安府志 録縣三周書楊[1]傳韓盛保定四年出為新平郡守即此
  白土 西魏宜禄縣周為白土縣元和志 按白土即今邠州或周併宜禄於白土
  三水 三水南一里有故城建徳二年置郇州三年州廢路史
  永壽 魏大統十四年置廣壽縣後周大象元年改為永壽寰宇記後周永壽縣即今永壽鎮永壽縣志後周新平郡領永壽縣西安府志
  同州 按西魏置同州後周因之周書武帝紀保定三年幸同州即此録郡二
  武鄉郡 西魏置武鄉郡開皇初郡廢隋書地理志録郡二武鄉 馮翊華陰縣西魏改武鄉周嘗以此封傅伏五代志 按周書裴果傳劉志世宗即位進爵武鄉縣公即此
  夏陽 按通典謂後周分郃陽置韓城縣然後周尚為夏陽周書薛善傳領同州夏陽十二屯監是也澄城郡 後周有澄城郡西安府志録縣三
  澄城 五泉縣後周併入澄城隋書地理志
  郃陽 郃陽周武帝時屬澄城郡元和志
  朝邑 按西魏改南五泉為朝邑至隋因之
  華州 按西魏改東雍為華州後周仍舊周書鄭孝穆傳保定初轉華州刺史即此録郡二華山郡 古鄭城在華州東北二十里後魏置華山郡後周移於西南今華時村之址即其地也華州志録縣二
  鄭 古城連接州城齊天保中官路經其中宇文周移縣於西北九里縣道記
  華陰 按西魏復為華陰後周因之
  白水郡 按後魏置郡至隋始廢録縣二
  蒲城 按西魏蒲城縣後周因之郡縣釋名云後周封郭榮為蒲城縣公即此
  白水 按後魏白水縣後周因之
  敷州 後魏北華州後周改為敷州通典天和七年元皇帝牧放鄜州元和志 按敷州一作鄜州録郡二
  中部郡 内部舊置内部郡隋書地理志録縣四
  中部 姚秦置中部縣後周改内部元和志西魏曰内部後周屬敷州洛川縣志 按周書梁臺傳孝閔踐祚進爵中部縣公是魏周俱為中部至隋始諱中為内元和志誤
  石保 按隋書閻毗傳父慶周上柱國毗襲爵石保縣公即此
  三川 洛交縣苻堅為長城縣周為三川縣地元和志利人 翟道故城在中部縣西北四十里宇文周曽於此置利人縣尋廢寰宇記
  敷城郡 後魏置鄜城郡開元三年罷郡元和志録縣二敷城 後魏為敷城大業中改鄜城隋書地理志
  洛川 按西魏洛川縣屬敷城郡周仍舊周書秦族上郡洛川人即此
  夏州 後魏置夏州後周置總管府隋書地理志録郡二𢎞化郡 西魏置𢎞化郡隋初廢隋書地理志 録縣二又後魏華融縣周無考
  巖緑 後魏置巖緑縣貞觀二年改朔方元和志 按巖緑在今懷逺縣界
  寧朔 寧朔縣西北至州一百二十里本漢朔方地周置寧朔縣屬𢎞化郡元和志 按寧朔在今榆林縣界
  金明郡 後魏置金明郡隋廢郡為縣通鑑注録縣一
  廣洛 後魏廣洛縣仁壽元年改金明元和志 按金明郡更有永豐啓寧二縣無考
  長州 按隋志後魏置長州大業初廢録郡一
  闡熈郡 西魏置闡熙郡開皇三年隋書地理志録縣三長澤 按元和志後魏置長澤至隋並因之隋志西魏置鹽州今定邊縣鹽州地又地形志後魏代名郡領呼酋渠搜二縣至隋始廢亦在今榆林府界
  山鹿 按後魏山鹿縣隋始廢入長澤
  新𡆾 按後魏新𡆾縣隋始廢入長澤
  延州 按西魏改延州後周因之周書于謹傳天和二年延州賊反攻逼丹州于寶討平之除延州刺史即此録郡三
  徧城郡 後魏置徧城郡開皇初郡廢隋書地理志録縣二豐林 後魏置廣武縣周宣帝改豐林屬延州元和志本高奴縣地後魏置廣武縣後周大象元年移於今所改名寰宇記 按豐林今膚施縣地隋志謂開皇十八年改豐林與二説異
  沃野 按後魏徧城郡領沃野縣至隋始併入豐林在今膚施縣東周書豆盧寧傳孝閔踐祚封沃野縣公即此
  真川 隋臨真縣有西魏神木郡真川縣後周郡廢隋書地理志 按真川在甘泉縣界周廢郡縣未知所屬但地近延安故附此
  臨真 縣西北至州一百四十里後魏置臨真縣屬徧城郡周武帝天和元年稽胡攻破郡城遂移於今理元和志後魏太武置臨真縣周天和初移於流川寰宇記按臨真在甘泉東後魏屬定陽郡周未知所屬
  魏平 魏平縣後魏置並置朔方郡後周郡廢併朔方政和二縣入焉隋志 按魏平在清澗縣界周廢郡後縣未知所屬又周置定胡縣在山西界呉堡其屬地也
  上郡 天和六年郭榮於上郡延安築咸寧五郡隋書郭榮傳 録縣二
  銀城 後魏置石城廢帝改銀城保定二年移於廢石龜鎮元和志銀城廢縣在神木縣西南四十里明一統志 按隋志作周置石城後改名
  因城 後魏置後周廢尋又置隋書地理志在安塞西南一百三十里馮志
  文安郡 西魏置文安郡開皇初郡廢隋書地理志録縣三文安 後魏置文安縣隋改延川元和志 按元和志後周尚為文安縣義鄉 按西魏置義鄉縣大業中廢入延安
  延安 按西魏置延安隋並因之
  丹州 西魏置汾州後改丹州後周因之通考
  義川郡 西魏置義川郡後周因之通考録縣四
  丹陽 後魏丹州領義川縣元和志後周改縣為丹陽隋書地理志丹州城在宜川縣東北二十九里本後周丹陽縣宜川縣志 按西魏有樂川郡及縣周隋間廢
  太平 按西魏大平縣至隋改咸寕
  雲巖 周大象元年分雲巖置門山縣元和志雲巖在宜川西北七十里馮志
  門山 漢定陽縣地大象元年分汾川雲巖二縣南六里置以北有山形似門因名元和志門山在義川縣北一百里宜川縣志
  樂川郡 按後魏置樂川郡開皇初始廢周書赫連達傳保定間進爵樂川郡公即此又西魏樂川縣周廢録縣一
  汾川 西南至州六十里後魏安平縣屬樂川郡文帝改為汾川元和志汾川縣初理高樹山周保定二年移就庫利川北甚寒原寰宇記
  綏州 按綏州西魏置周因之周書扶猛傳保定三年轉綏州刺史即此録郡三
  安寧郡 按隋志安寜郡西魏置至隋始廢録縣六
  上縣 按隋志安寧郡治上縣西魏置周因之
  安寧 按隋志安寧縣西魏置大業初廢在今綏徳州界
  綏徳 按元和志後魏置綏徳縣隋不改在今清澗縣北
  安人 按隋志西魏置安人縣至隋始改吉萬
  義良 後周置隋志 按義良在今綏徳界
  延陵 按隋志西魏置延陵至開皇初改延福在呉堡縣西北
  安政郡 按隋志西魏置郡開皇初廢録縣一
  大斌 後魏置大斌縣周不改元和志 按在今綏徳州西北
  撫寧郡 開疆縣有後魏撫寧郡開皇三年隋書地理志録縣二
  撫寧 廢帝置撫寧縣屬撫寧郡元和志 按在今米脂西
  開疆 按隋志開疆縣西魏置隋因之在今米脂界
  銀州 保定三年于乞銀城置銀州周書武帝紀苻秦驄馬城後周置真鄉開光二郡兼置銀州通典漢圁隂地周武帝保定三年分置銀州因谷為名元和志銀州城在真鄉城西永樂城東又永樂城距故銀州治二十五里葭州志録郡二
  真鄉郡 真鄉縣西魏置後周置真鄉郡隋書地理志録縣一真鄉郡城葭州西北一百里真鄉川東栁樹㑹疑其故址在葭州境内今歸併榆林葭州志 按真鄉在今榆林縣東南一百里
  真鄉 縣西至州一百里周武帝保定二年元和志真鄉故城在葭州西北一百里鼔樓尚存今呼為圓峰子延安府志
  開光郡 後周置開光郡隋初郡廢通典 録縣一開光縣在米脂南四十五里後周置開光郡馮志 按延安府志謂在葭州北百里
  開光 開光縣後周於此置開光郡通典 按元和志云大象二年廢開光郡置開光縣屬撫寜郡與唐志通典異恐非
  朔方郡 源雄從武帝伐齊封朔方郡公隋書源雄傳五原郡 辛彥之周武帝時進爵五原郡公隋書辛彥之傳 按朔方五原周時尚為郡第所屬之縣未詳故附録於此
  永豐鎮 本漢臨戎縣舊地保定三年於此置永豐鎮元和志
  甘草城 本漢廣牧縣舊地其城周隋間俗謂之甘草城元和志
  沃野鎮 宇文盛父文孤為沃野鎮軍主周書宇文盛傳右周録州二十一郡四十六縣暨鎮城一百一十有六宇文氏承西魏之後仍都關中其於魏氏郡縣時有省併亦間多新置惜周書不載其地志故沿革靡得其詳其軼散見於隋志及他説者今輯而編之存一代之遺規為隋唐之草創故不可略也
  
  開皇三年廢諸郡九載以户口滋多析置州縣煬帝初嗣位併省諸州尋改州為郡自京城至於外郡得馮翊扶風是漢之三輔北地上郡於古為六郡之地雕陰延安連接山胡朔方榆林五原地接邊荒隋書地理志關中秦時在渭水之北漢時在渭水之南終南之北隋文帝遂移居西北疑作東南稍逺漢之都唐都在隋一偏西北疑作西南朱子語類
  京兆郡 統縣二十二隋書地理志増縣一開皇三年自長安故城遷都於龍首川廢京兆尹置雍州煬帝改為京兆郡元和志
  大興 文帝都長安開皇二年營建新都在漢故城東南十三里本後周萬年縣界三年遷新都名其城曰大興城隋書地理志
  長安 帶郡有舊長安城隋書地理志開皇三年遷都長安縣移至長夀坊西南隅元和志開皇初設京兆府萬年長安二縣皇城南朱雀街廣百步二縣以此分界各領東西市咸寧縣志
  始平 故置扶風郡開皇三年郡廢隋書地理志舊𨽻扶風開皇三年𨽻京兆郡大業九年徙於今治宋敏求長安志
  武功 恭帝義寧元年為稷州尋廢之復故通典
  盩厔 隋京兆郡領盩厔縣隋書地理志
  醴泉 後魏寧夷縣開皇十八年改縣名醴泉隋書地理志上宜 開皇十七年置有舊莫西縣十八年改名好畤大業三年廢入焉隋書地理志上宜縣開皇十八年元和志 按上宜在今乾州
  鄠 自漢至隋皆於故鄠城置縣大業十年移於今所寰宇記故鄠城即今縣北二里故鄠城是雍大記
  藍田 隋京兆郡領藍田縣隋書地理志
  新豐 周徙於廢新豐縣東南七里大業六年又徙於天寳中廢縣所理寰宇記 按新豐縣在今臨潼縣東北
  華原 西魏宜州通川郡開皇初郡廢大業初州廢及土門縣入焉隋書地理志開皇三年罷通川郡以泥陽縣𨽻宜州六年改泥陽為華原縣大業三年省宜州以華原𨽻京兆郡元和志華原故城在今耀州北三里隋築遺址尚存耀州志
  土門 大業二年省義寧二年再置元和志 按土門縣隋志未詳今増入
  宜君 舊置宜君郡開皇初郡廢隋書地理志
  同官 周屬宜州大業二年省宜州屬雍州元和志後魏以前作銅官隋以後作同官通典
  鄭 後魏置東雍州并華山郡西魏改曰華州開皇初郡廢大業初州廢隋書地理志義寧二年復置華山郡元和志古城連接今州城宇文周移縣於西南九里開皇三年移理州北故鄭城四年又移於廢華州城郡國記按鄭縣今華州
  渭南 開皇十四年自明光原移於今理寰宇記
  萬年 京兆郡領萬年縣隋書地理志 按後周省萬年入廣陽元和志云開皇初廣陽屬雍州今隋志無廣陽有萬年或大業中避諱復改耳
  高陵 後魏曰高陸大業初改焉隋書地理志大業二年復為高陵元和志
  三原 後周建徳二年以縣屬馮翊郡隋屬雍州宋敏求長安志
  涇陽 後魏置咸陽郡文帝罷郡移涇陽縣於咸陽郡屬雍州元和志苻秦置涇陽縣今縣東南故城是也隋移今治禹貢錐指開皇初廢咸陽縣九年改涇陽為咸陽十一年徙故咸陽城西三里即秦之杜郵也大業三年省入涇陽宋敏求長安志
  雲陽 後周置雲陽郡開皇初郡廢隋書地理志後魏置雲陽縣隋因之元和志 按雲陽在今涇陽縣北
  富平 周武帝省中華郡以縣屬馮翊開皇三年屬雍州元和志
  華陰 縣西至華州六十五里大業五年移於今理元和志
  馮翊郡 西魏同州馮翊郡隋初郡廢煬(「旦」改為「𠀇」)帝初州廢復置馮翊郡通典統縣八隋書地理志
  馮翊 西魏武鄉置武鄉郡開皇初郡廢大業初改名馮翊置馮翊郡隋書地理志
  韓城 開皇十八年隋書地理志漢夏陽縣地文帝分郃陽於此置縣元和志隋置韓城縣以古韓城為名雍勝畧
  郃陽 周武帝時屬澄城郡隋開皇三年罷郡縣屬同州元和志郃陽城今河西縣南三里故城是也隋開皇十六年自故城移縣理寰宇記 按隋郃陽即今縣治
  朝邑 馮翊郡領朝邑縣隋書地理志
  澄城 後魏澄城郡開皇初郡廢隋書地理志
  蒲城 西魏蒲城置白水郡開皇初郡廢隋書地理志下邽 舊置延夀郡開皇初郡廢大業初併蓮勺縣入焉隋書地理志大業初自雄霸城移入即縣理寰宇記
  白水 後魏文帝分澄城郡於此置白水縣開皇三年罷郡縣屬同州元和志
  扶風郡 統縣九隋書地理志増縣三開皇元年於州城内置岐陽宫移岐州於今理元和志西魏岐陽郡隋初郡廢置岐州煬(「旦」改為「𠀇」)帝初州廢置扶風郡通典
  雍 扶風郡治雍縣隋書地理志 按雍縣即今鳳翔縣
  岐山 周置三龍縣開皇十六年移於岐山南十里改名元和志大業九年移於縣東北八里岐山之麓寰宇記
  陳倉 西魏陳倉周置顯州尋州縣俱廢開皇十八年復置隋書地理志大業十年移縣理於渭北留谷城即今縣周書圖記 按陳倉今寳雞
  虢 後魏置武都郡開皇初廢隋書地理志周移周原郡理之隋開皇三年郡廢大業三年改洛邑為虢縣寰宇記虢縣故城在寳雞六十里今按隋志寰宇記二說參差辨見前又汧河在寳雞東三十里虢在汧東三十里
  郿 開皇十八年改周城為渭濱大業三年改曰郿隋書地理志義寧二年於縣界置郿城郡領郿鳳泉二縣舊唐書地理志郿城在縣北十五里隋於此置郿城郡馬志
  鳳泉 在郿縣東五十里隋末析置此縣地有鳳泉縣以此名賈志郿縣有鳳泉縣西距縣五十里郿縣志按鳳泉縣隋志未載今増入
  普潤 南至府九十里大業元年置普潤屯後廢屯置縣在漢為漆縣地元和志大業三年於細川谷置縣蓋以杜岐漆三水溉灌田疇因以為名十三年移於今理寰宇記普潤廢縣在今麟遊縣西一百二十里頹基尚存明一統志 按普潤在麟遊西北今名萬家城
  麟遊 本漢杜陽縣地隋於此置西麟州營仁夀宫義寧元年置麟遊縣元和志義寧元年於仁夀宫置鳳棲郡及麟遊縣其郡領麟遊上宜普潤三縣二年改為麟遊郡舊唐書地理志 按麟遊縣隋志未載今増入
  汧源 後周汧陰縣開皇三年改為汧源西魏置隴東郡開皇三年郡廢又有隴州大業二年州廢隋書地理志義寧二年於縣置隴東郡元和志 按汧源今隴州
  汧陽 扶風郡領汧陽縣隋書地理志汧陽故城在今縣西五里其北里許又有舊城乃隋唐舊治汧陽縣志
  南由 東北至州一百二十里開皇三年省長蛇縣併入南由屬岐州元和志 按南由在隴州西南
  呉山 西北至州一百二十里本漢隃麋縣地後魏置長蛇縣開皇十八年改為呉山縣元和志後魏於南由縣長蛇川置縣開皇十三年自長蛇川故地移於今縣十八年改名取縣西呉山為稱寰宇記 按呉山縣隋志未載今増入
  新平郡 後魏新平郡開皇三年罷郡置豳州大業二年省入寧州元和志隋北地郡之新平縣義寧二年割新平三水二縣置新平郡舊唐書地理志
  新平 舊曰白土開皇三年移縣於州城中四年改白土縣為新平元和志大業初自邠州西北十五里移於縣北十五里半川府後隴川堡邠州志後周永夀縣開皇三年省入新平寰宇記
  三水 後魏置三水縣屬新平開皇三年罷郡以縣屬豳州元和志大統十四年移縣於今邠州西北十五里白馬堡開皇三年移理於今邠州三里寰宇記 三里上似脫一東字三水廢城在縣東五里隋城臺基門落尚存賈志
  上郡 西魏敷州大業三年改為鄜城郡後改為上郡統縣五隋書地理志大業三年罷鄜州置鄜城郡其年自杏城移於五交城即州理也寰宇記
  洛交 開皇三年隋書地理志開皇十六年分三川洛川縣置洛交縣以在洛水之交故名元和志 按洛交今鄜州治
  内部 舊置敷州内部郡開皇初郡廢大業初州廢隋書地理志後魏中部縣開皇九年避廟諱改曰内部大業三年自杏城移於今理寰宇記 按内部今中部
  三川 三川隋縣以華池水黑水洛水三水會同因名舊唐書地理志三川縣東北至州六十里元和志三川鎮在鄜州南六十里即故三川縣也中部縣志
  鄜城 後魏曰敷城大業初改焉隋書地理志鄜城故城在今雒川縣東南七十里延綏志
  洛川 縣西北至州六十里後秦洛川縣後魏屬敷城郡開皇三年郡廢屬鄜州元和志開皇三年自高槐移於今所寰宇記
  雕陰郡 西魏置綏州大業初改為上州統縣十一隋書地理志廢帝元年於郡内置綏州隋改為上郡又改雕陰郡以雕山在西南故名元和志後周置真鄉開光二郡兼置銀州隋初二郡並廢而銀州如故煬(「旦」改為「𠀇」)帝初州廢以其地併入雕陰郡通考
  上縣 西魏置安寧郡與安寧綏徳安人三縣同置開皇初郡廢改安人為吉萬大業初置雕陰郡廢安寧吉萬二縣入又後周置義良縣亦廢入焉隋書地理志上縣故城在綏徳州西北五十里延綏志
  大斌 西魏置立安政郡開皇初廢隋書地理志 按大斌在今綏徳州西北
  延福 西魏置曰延陵開皇中改焉隋書地理志縣在州東南後魏廢帝元年置隋開皇十七年改名其城據崕三面𤔫絶今廢為鎮寰宇記 按延福在今呉堡縣北三十里
  儒林 本漢圁陰地開皇三年於此置儒林縣屬銀州大業二年廢銀州以縣屬雕陰郡元和志 按儒林在今米脂界
  真鄉 後周置真鄉郡開皇初郡廢隋書地理志後周中鄉縣開皇元年避諱改名寰宇記
  開光 舊置開光郡開皇三年郡廢隋書地理志開光縣大業中廢入真鄉寰宇記大象二年廢開光郡置開光縣屬撫寧郡隋罷郡屬銀州元和志開光城在建安堡南開荒川延綏志 按開光郡隋志謂開皇三年廢元和志作大象二年廢二説互異恐有一悞又開光縣寰宇記謂大業中廢今隋志尚載其名或廢而復置與縣在今葭州北
  銀城 後周曰石城後改名焉隋書地理志銀城廢縣在神木縣南四十里明一統志
  城平 後魏於今縣理西庫仁川置城中縣隋改為城平縣自庫仁川移於今理元和志綏平城在清澗縣西北一百二十里即隋城平縣清澗縣志
  開疆 西魏置有後魏撫寧郡開皇三年郡廢隋書地理志按開疆在米脂縣界
  撫寧 本漢圁陰縣地廢帝於縣東撫寧故城置撫寧縣開皇三年移於今理元和志 按撫寧在米脂縣西
  綏徳 後魏文帝分上郡南界邱尼谷置綏徳縣隋不改元和志 綏徳縣在今清澗縣北
  延安郡 統縣十一隋書地理志後魏置東夏州又改延州隋文帝廢煬帝復置延安郡通典
  膚施 大業三年隋書地理志大業二年分豐林金明二縣於此置膚施縣元和志
  豐林 後魏置廣武縣及徧城郡開皇初郡廢十八年改為豐林大業初併沃野縣入焉隋書地理志豐林在膚施東三十五里雍勝畧
  魏平 按大業末地屬梁師都置魏州
  金明 後魏廣洛縣屬金明郡開皇四年屬延州仁夀元年以太子名廣改為金明縣大業十三年省入膚施元和志後魏置金明郡隋廢郡為縣縣又尋廢通鑑注
  臨真 有西魏真川縣大業初廢真川入焉隋書地理志臨真縣周移流川大業十二年移就葛雞城寰宇記甘泉縣在隋為臨真雍勝畧
  延川 西魏置曰文安及置文安郡開皇初郡廢改縣為延川隋書地理志大業十三年改為文州寰宇記後為文安縣隋改延川元和志 隋延川即今縣治
  延安 西魏置義鄉縣大業初廢義鄉入焉廢帝元年置廣安仁夀元年以避太子名改延安大業末廢元和志 按延安今延長
  因城 延安郡領因城縣隋書地理志 按因城在安塞西南
  義川 後周丹陽縣開皇初改縣曰義川西魏丹州義川郡開皇初郡廢又廢樂川郡入大業初州廢又廢雲巖入焉隋書地理志大業三年廢丹州於義川縣置延平縣十三年為劉步禄所據義寧七年於義川縣置丹陽郡元和志義寧元年分延州之義川咸寧汾川置丹州咸寧郡通鑑注
  汾川 大業初廢門山縣入焉隋書地理志周移庫利川大業十年又移於土壁堡寰宇記 按汾川在今宜川縣東北
  咸寧 西南至州四五十里隋文帝十八年改太平為咸寧以界内有咸寧鎮為名元和志咸寧隋縣治白水川舊唐書地理志 按咸寧在宜川縣東北
  朔方郡 西魏置𢎞化郡開皇初廢大業初置朔方郡統縣三隋書地理志魏置夏州大業元年為朔方郡隋末為梁師都所據元和志
  巖緑 後魏置巖緑縣隋因之元和志 按巖緑在今懷逺縣界寧朔 周置寧朔縣屬化政郡隋罷郡以縣屬夏州元和志 又按元和志寧朔縣西北至夏州一百三十里在今榆林縣西
  長澤 西魏置闡熈郡及置長州開皇三年郡廢又廢山鹿新𡆾二縣入焉大業三年州廢隋書地理志後魏長澤縣屬闡熈郡隋罷郡以縣屬夏州元和志 按長澤即今靖邉縣又定邊縣磚井堡為隋鹽川郡地
  漢川郡 舊治梁州漢中郡開皇初郡廢大業初置郡統縣八隋志 按除難江一縣在巴州隋初郡廢而梁州如故煬(「旦」改為「𠀇」)帝初州廢復置漢川郡通考
  南鄭 西魏置白雲縣大業中併入焉隋書地理志後魏廢帝改南鄭為光義縣隋復故名大業八年又移理郡西城南臨漢水即今所理故城在今縣東北寰宇記
  西 後魏嶓冡縣屬華陽郡開皇三年罷郡大業二年改嶓冡為西縣以縣東南有西樂城為名郡國志廢西縣在沔縣西四十里賈志隋省沔陽入嶓冡禹貢錐指
  褒城 開皇初曰褒内仁夀九年因失印更給改名焉隋書地理志開皇元年以避廟諱改為褒内仁夀元年改為褒城元和志義寧二年又更名褒中唐書地理志
  城固 隋舊縣舊唐書地理志城固隋屬梁州明一統志
  興勢 舊置儻城郡開皇初郡廢隋書地理志後魏於興勢山置興勢縣大業二年自山上移縣居廢郡廨寰宇記按興勢即今洋縣
  西鄉 舊曰豐寧置洋州及洋川郡開皇初廢郡大業初廢州改縣曰西鄉又有後周懷昌縣至是入焉隋書地理志大業二年廢洋州改豐寧為西鄉移理廢州廨即今治也寰宇記
  黄金 廢帝三年屬洋川郡大業二年屬漢川郡十一年移於縣治北六十里巴嶺鎮寰宇記縣西南至洋州一百三十里元和志 按黄金縣在今洋縣東北又寧羌州隋為綿谷縣地
  西城郡 西魏金州舊有金城吉安二郡開皇初並廢大業三年置西城郡統縣六隋書地理志
  金川 開皇十八年改縣為吉安大業三年改曰金川隋書地理志西城本金川義寧二年更名唐書地理志西城故城在金州西北四里江漢之北西城山東魏興郡故城是也寰宇記 按金川今興安州
  石泉 後周省隋復置屬西城郡明一統志
  洵陽 舊置洵陽郡開皇初郡廢隋書地理志白河隋洵陽縣地雍勝畧
  安康 舊曰寧都後魏置梁州蕭詧改直州開皇初郡廢大業初州廢縣改曰安康隋書地理志 按安康在漢陰縣西
  黄土 黄土縣義寧元年屬上州唐書地理志黄土故城在洵陽縣東一百二十里壞堞尚存即閭關司洵陽縣志
  豐利 西城郡領豐利縣隋書地理志漢水南去豐利縣二十里元和志 按豐利在白河縣南
  河池郡 後周鳳州大業初置郡統縣四隋書地理志按除兩當三縣在西省界後周鳳州煬(「旦」改為「𠀇」)帝初廢州置河池郡通考
  梁泉 河池郡領梁泉縣隋書地理志梁泉廢縣在鳳縣治東明一統志
  順政郡 西魏興州置郡曰順政開皇初郡廢大業初復置郡統縣四隋書地理志
  順政 西魏曰漢曲開皇十八年縣改名焉大業初省靈道縣併入隋志順政縣在沔縣西一百一十里隋置方輿勝覽 按順政今畧陽
  鳴水 西魏置縣曰落叢並置落叢郡開皇三年郡廢六年改縣曰北厨又改曰鳴水隋書地理志 按鳴水在畧陽縣西一百一十里
  長舉 周屬落叢郡開皇三年罷郡元和志漢沮縣地隋為長舉縣治槃頭城舊唐書地理志 按長舉在畧陽北八十里
  修城 舊置曰廣長仁夀初改名焉隋書地理志 按修城在畧陽西北十里西漢水東
  上洛郡 舊置上洛郡開皇初郡廢大業初復置統縣五隋書地理志 除上津一縣在今鄖陽府界
  上洛 隋於縣置上洛郡舊唐書地理志按上洛今商州
  商洛 漢商縣隋文加洛字舊唐書地理志商洛縣在商州東九十里寰宇記以境有商山雒水故名今商雒鎮商州志
  洛南 舊曰拒陽置拒陽郡開皇初郡廢縣改名焉隋書地理志後魏於今縣東南置拒陽縣開皇三年改曰洛南以在洛水之南為名大業十一年移理清池川寰宇記
  豐陽 後周置開皇初併南陽縣入焉隋書地理志豐陽故城在山陽縣西南五十里山陽舊志又曼川縣隋併入上津今山陽曼川關商州志
  榆林郡 開皇二十年置勝州大業初置郡統縣三隋書地理志東至河四十里北至河五里通典本漢雲中五原二郡地隋置勝州治榆林縣禹貢錐指 按在府谷東北河套中
  榆林 本漢沙南縣地厯魏晉及周此地皆無縣邑開皇七年置榆林縣地西近榆林即漢之榆溪塞因名元和志
  富昌 開皇十年隋書地理志 按富昌在故勝州南今府谷東北河套中金河 開皇三年置曰陽夀及置油雲縣五年置雲州十八年改陽夀曰金河二十年雲州移二縣俱廢仁夀二年又置金河縣帶關隋書地理志 按元和志榆林關在榆林縣東三十里東北臨河開皇三年置城及關是即金河縣治所也
  五原郡 統縣三隋書地理志周置永豐鎮開皇三年於鎮置豐州元和志煬帝初州廢置五原郡通典豐州城在榆林衛西北塞外七百里本漢朔方郡之廣牧縣禹貢錐指
  九原 開皇五年隋書地理志本漢廣牧舊地其城周隋間俗謂之甘草城元和志 按九原在今榆林府西北河套中
  永豐 本漢臨戎舊地周置永豐鎮開皇五年廢鎮置永豐縣元和志 按永豐在今定邊縣北河套中
  大同城 天徳舊城在西城東微南一百八十里其處見有兩城本是永清柵即隋氏大同城舊理元和志開皇九年突厥謀攻大同城隋書地理志 按大同城在中受降城西二百二十里今榆林府北河北岸
  右隋録郡十五縣暨城一百有七南北分裂百有餘載隋始統一宇内仍都關中開皇三年楊尚希上表以為自秦罷侯置守漢魏及晉邦邑屢改或地無百里數縣並建或戸不滿千二郡分領於是始議裁省郡縣存要去閒併小為大然關中建置猶倍兩漢抑亦地闢民衆勢不得已至大業義寧稍有更置終存大體以下啟三唐卜世雖促而規模𢎞整矣















  陜西通志巻四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陜西通志巻五
  建置四
  
  隋氏改州為郡髙祖受命改郡為州自隋季䘮亂權置州郡倍於開皇大業之間貞觀元年悉令併省始於山河形便分為十道曰闗内道曰山南道開元二十一年又分天下為十五道曰京畿闗内道山南東道山南西道舊唐書地理志凡州郡縣無所更置者皆仍隋舊唐書地理志 按通典京畿道領京兆華隂馮翊扶風新平等郡闗内道領延安榆林五原朔方等郡而新舊唐書不分列京畿道仍以闗内道統諸郡今仍之
  關内道 古雍州之境京兆至綏銀等州東距河西抵隴坂南據終南之山北邊沙漠又開元中以近畿之州同華岐蒲為四輔唐六典上都初曰京城天寳元年曰西京至德二載曰中京上元二年復曰西京肅宗元年曰上都唐書地理志天授二年置鴻宜鼎稷等州制云京兆之地一州獨治事多擁滯宜令雍州管内析置五州文苑英華
  京兆府京兆郡 隋京兆郡武德元年改雍州天授元年改京兆郡其年復舊開元元年改雍州為京兆府舊唐書地理志京兆郡領縣二十唐書地理志 按天祐中仍以奉先屬𨽻同州唐京兆即隋大興城宋敏求長安志
  萬年 周萬年縣隋改大興武德元年復為萬年乾封元年分置明堂縣理永樂坊長安三年廢天寳七年改為咸寧乾元元年復名萬年元和志
  長安 乾封元年分置乾封縣理懐真坊長安三年元和志 按文苑英華作總章元年析置二縣無元和志異皇城南大街曰朱雀街東萬年縣領之西長安縣領之舊唐書地理志城内為京縣唐六典
  咸陽 隋廢縣武德二年復分涇陽置初治鮑橋其年移治杜郵舊唐書地理志武徳二年徙白起堡六年又徙便橋西北即今縣宋敏求長安志
  興平 隋始平縣天授二年隸稷州大足元年還雍州景龍四年送金城公主於此因改金城至德二年改興平縣舊唐書地理志景龍四年改金城移治馬嵬故城復還故治改為興平尋復為金城今又為興平括地志
  雲陽 武德元年析置石門縣三年以石門温秀置泉州貞觀元年州廢省温秀更石門曰雲陽雲陽曰池陽八年省雲陽更池陽曰雲陽天授二年以雲陽置鼎州大足元年州廢唐書地理志武德二年移雲陽於縣南十五里治水衝城寰宇記雲陽鎮在涇陽縣北三十里即舊雲陽縣長街鎮在涇陽縣北五十里即故鼎州涇陽縣志
  涇陽 隋縣天授二年𨽻鼎州大足元年還雍州舊唐書地理志
  三原 武德四年移治清父南故任城改為池陽六年又移故所改置華池縣仍分置三原縣屬北泉州貞觀二年廢三原仍改華池為三原縣屬雍州天授元年改𨽻鼎州大足元年隸京兆府舊唐書地理志按北泉州新唐志作泉州清父南雍大記作清水谷
  渭南 武德元年𨽻華州五年還𨽻雍州天授二年析渭南慶山置鴻門縣以渭南慶山等縣置鴻州尋省鴻門大足元年州廢開元二十五年更置唐書地理志天授中於零口置鴻州渭南縣志
  昭應 隋新豐縣治古新豐城北埀拱二年改為慶山縣神龍元年復為新豐天寳二年分新豐萬年置會昌縣七載省新豐縣改會昌為昭應治温泉宫北舊唐書地理志昭應在驪山下慶山在東北臨潼縣志
  髙陵 隋縣天授二年𨽻鴻州大足元年還雍州舊唐志武德元年析置鹿苑縣貞觀元年唐書地理志鹿臺城在縣南二十五里有果園名鹿苑唐置縣賈志
  同官 屬宜州貞觀十七年改屬雍州天授二年改屬宜州大足元年還屬雍州舊唐書地理志
  富平 隋縣天授二年隸宜州大足元年還𨽻雍州舊唐書地理志開元間徙富平縣於義亭城即舊縣地在今富平東北十里賈志
  藍田 武德二年析置白鹿縣三年更曰寧民又析藍田置玉山縣貞觀三年皆省唐書地理志寧民故城在藍田西南三十二里玉山故城在縣東四十三里今名萬金堡宋敏求長安志
  鄠 京兆郡領鄠縣唐書地理志
  奉天 文明元年析醴泉置乾寧二年以縣治乾州及覃王出鎮又以畿内之好畤武功盩厔醴泉𨽻之唐書地理志奉天縣文明元年以管乾陵分醴泉置天授二年𨽻稷州大足元年還雍州舊唐書地理志乾寧二年改置乾州以在長安西北隅故名賈志
  好畤 故上宜武德二年析醴泉置好畤貞觀八年廢上宜入岐陽二十一年省好畤岐陽復置上宜又更上宜曰好畤唐書地理志好畤武德二年置屬雍州三年改隸稷州貞觀元年復屬雍州天授二年改隸稷州大足元年還屬雍州舊唐書地理志唐置好畤縣於漠谷東南今奉天西北六里隋太子莊陵城是宋敏求長安志
  武功 武德三年以武功置稷州又析始平置扶風縣貞觀元年州廢省扶風天授二年復置稷州大足元年州廢唐書地理志武功大足元年屬雍州舊唐書地理志武德三年置稷州因后稷所封為名貞觀元年廢州以縣屬京兆元和志
  醴泉 武德九年析置温秀縣後省醴泉貞觀十年析雲陽咸陽復置唐書地理志天授元年改隸鼎州大足元年還雍州舊唐書地理志醴泉城在縣北十里即古仲橋城貞觀十一年置今為泔北鎮温秀嶺在縣東北四十里武德元年析置温秀縣賈志
  華原 義寧元年以華原置宜君郡武德元年曰宜州貞觀十七年州廢以華原隸雍州垂拱二年更華原曰永安天授二年復置宜州大足元年州廢神龍元年復永安曰華原天祐二年李茂貞墨制以縣置耀州唐書地理志華原在耀州北五里馮志
  美原 舊宜州土門縣貞觀十七年咸亨二年又置改為美原縣天授二年又屬宜州大足元年還屬雍州舊唐志天祐二年李茂貞墨制以縣置鼎州唐書地理志富平縣東北六十里有美原故城唐改土門為美原即此耀州志
  華州華陰郡 上輔義寧元年析京兆郡之鄭華陰置垂拱二年曰大州神龍元年復故名上元二年又更名大州寳應元年復故名乾寧四年曰興德府光化三年復為州縣四唐書地理志
  鄭 開皇四年縣移於廢華州城唐武德四年自州城移於州東一里興元元年仍移縣於州西三里官路南縣道記
  華陰 垂拱元年更名仙掌天授二年析置潼津縣在闗口後隸虢州聖厯二年来屬長安中省神龍元年復曰華陰上元二年曰太隂寳應元年復故名唐書地理志潼津故縣令廢為驛賈志 按寰宇記作寳厯中改太隂宜以唐志為正
  下邽 本隸同州垂拱元年來屬唐書地理志 按下邽在今渭南縣北櫟陽 故萬年隸雍州武德元年更名又析置平陵縣二年更平陵曰粟邑貞觀八年天祐三年来屬唐書地理志貞觀八年廢粟邑併櫟陽天授三年隸鴻州大足元年還隸雍州舊唐書地理志粟邑廢鎮在櫟陽縣東四十里石川河東宋敏求長安志 按櫟陽在今臨潼縣東北
  同州馮翊郡 上輔隋馮翊郡武德元年改為同州天寳元年改馮翊郡乾元元年復為同州舊唐書地理志縣八唐書地理志
  馮翊 武德九年析置臨沮縣貞觀九年唐書地理志朝邑 武德三年析置河濵縣貞觀元年乾元三年曰西河隸河中府大厯三年復為朝邑還隸同州唐書地理志
  韓城 武德八年徙置西韓州貞觀八年州廢以韓城来屬天祐二年更名韓原唐書地理志
  郃陽 武徳八年西韓州領郃陽縣貞觀八年廢西韓州縣還屬同州舊唐書地理志
  夏陽 武德三年分郃陽置河西縣又於縣置西韓州貞觀八年廢州以縣屬同州乾元三年改為夏陽元和志乾元三年隸河中府後復来屬唐地理志夏陽故城在郃陽縣東南四十里郃陽縣志
  白水 白水隋縣舊唐書地理志唐馮翊郡白水縣唐書地理志澄城 武德三年析置長寧縣貞觀八年唐書地理志長寧城在澄城西北四十里長寧河南故址猶存澄城縣志
  奉先 本屬同州開元四年以縣置橋陵改為奉先縣屬京兆元和志天祐三年来屬唐書地理志奉先故城在蒲城縣東三十里今名奉先里賈志
  商州上洛郡 隋上洛郡武德元年改為商州天寳元年改上洛郡乾元元年復為商州舊唐書地理志縣六唐書地理志 除上津一縣在今湖廣鄖陽府界餘五縣在陕省境内
  上洛 商州上洛郡治上洛縣唐書地理志
  豐陽 豐陽舊治吉川城麟德元年移理豐陽川舊唐書地理志武德元年自故豐陽川移於商州南百六十里甲水西五十步麟德元年又移於新理寰宇記 按豐陽即山陽縣
  洛南 舊治拒陽川顯慶三年移理清川舊唐書地理志商洛 武闗西一百二十里有商城謂故邑城也唐武德二年移於新所荆州記商洛在商州東八十里九域志
  乾元 本安業縣萬歳通天元年析豐陽置景龍三年隸雍州景雲元年來屬乾元元年更名隸京兆尋還屬唐書地理志永泰元年徙治縣西北六十里長慶二年復徙於縣治光啟二年又徙縣於縣西王峪龍紀元年復歸舊縣宋敏求長安志唐始分豐陽立安業即鎮安境山陽縣志
  鳯翔府扶風郡 上輔本岐州至德元年更郡曰鳯翔二載復郡故名號西京為府上元二年罷京元年曰西都未㡬復罷都縣九唐書地理志 按唐書肅宗本紀寳應元年以鳯翔為西都唐志元年上遺寳應二字武德元年為岐州至德元年改為鳯翔郡乾元元年改鳯翔府元和志
  天興 本雍縣至德二載曰鳯翔析置天興縣寳應元年省鳯翔入天興唐書地理志雍縣至德二載分置鳯翔縣永泰元年廢改雍縣為天興縣元和志至德二載析置天興縣於城南七里鳯翔縣志
  岐山 貞觀七年析岐山及上宜置岐陽縣八年省上宜入岐山永徽五年復置元和三年唐書地理志岐山舊縣在今岐山縣龍尾鎮北五里有遺址武德初析置岐陽縣於龍尾坡貞觀八年又移豬泉驛南十里至德中仍名岐山即今縣賈志
  扶風 本漢美陽縣地武德二年分岐山縣置圍川縣屬岐州按縣以湋水取名俗訛湋為圍四年隸稷州貞觀元年廢稷州以縣屬岐州八年改為扶風元和志武德初置湋川縣即今治賈志
  麟遊 隋麟遊郡武德元年改麟州貞觀元年廢州以縣隸岐州舊唐書地理志縣初治仁壽宫貞觀六年自宫城移於縣理寰宇記
  普潤 本屬麟州貞觀元年來屬舊唐書地理志普潤在麟遊縣西一百二十里賈志 按在西北
  寳雞 隋陳倉縣至德二年二月十五日改為鳯翔縣十八日改為寳雞舊唐書地理志陳倉城在縣東二十里賈志
  虢 隋縣貞觀八年廢入岐山縣天授二年復分岐山置虢縣舊唐書地理志故城在寳雞縣東六十里明一統志
  郿 義寧二年置郿城郡又析置鳯泉武德元年曰郇州三年州廢以郿隸稷州七年来屬貞觀八年省鳯泉唐書地理志武德三年移縣於郇州寰宇記斜城在渭水南斜口武德初置郇州城址尚在賈志 按唐以前郿縣俱治渭北自唐始移渭南
  盩厔 本隸雍州武德二年析置終南縣貞觀八年省天寳元年更名宜壽至德二載復故名乾寧中隸乾州天復元年米屬唐書地理志武德三年屬稷州貞觀二年還雍州天授二年屬稷州大足元年還雍州舊唐書地理志宜壽城在縣西一里宋敏求長安志武德二年於盩厔故城置終南縣雍大紀終南故城在盩厔縣東三十里舊縣谷賈志
  邠州新平郡 隋新平郡武德元年改為豳州天寳元年改新平郡乾元元年復為邠州舊唐書地理志縣四唐書地理志開元十二年以豳字與幽字相涉詔改為邠元和志長武魏曰淺水貞觀中裁縣而隸於邠三水縣志
  新平 武德元年屬豳州元和志漆縣唐為新平縣禹貢錐指廣德元年吐蕃焚畧移縣東北三十里職田鎮元和四年復移舊治隴川堡盖即寰宇記所云隴堡矣新平縣志 按新平今邠州
  三水 開皇三年屬邠州唐因之元和志在州東北六十里九域志
  永壽 武德二年分新平置神龍三年改屬雍州景龍元年復屬邠州舊唐書地理志武德二年分新平縣南界於縣理北三十里永壽原西置永壽縣貞觀二年移於州東南八十里興元元年又移於順義店即縣理是也元和志武德四年南移於義豐塠寰宇記
  宜禄 貞觀二年分新平置宜禄縣後魏舊名也淺水原即縣理所元和志 按宜禄今長武
  隴州汧陽郡 隋置隴東郡武德元年改隴州天寳元年改汧陽郡乾元元年復為隴州舊唐書地理志縣三唐書地理志
  汧源 隴州汧陽郡治汧源縣唐志漢汧縣唐為汧源縣禹貢錐指 按汧源即今隴州治
  汧陽 隴州領汧陽縣唐書地理志縣西五里暉河西北有舊城乃隋唐舊治汧陽縣志
  吳山 本長蛇義寧二年置貞觀元年更名上元二年曰華山尋復曰吴山武德元年以南由縣置含州四年州廢元和三年省入焉唐書地理志貞觀元年治槐衙堡上元元年移治龍盤城舊唐書地理志吴山縣故城今為縣頭鎮本漢隃麋縣隴蜀餘聞吳山縣在隴州東南一百二十里賈志
  鄜州洛交郡 隋上郡武德元年改為鄜州天寳元年改洛交郡乾元初復為鄜州舊唐書地理志縣五唐書地理志
  洛交 隋置洛交縣舊唐志唐鄜州洛交郡領洛川縣唐書地理志
  三川 鄜州洛交郡領三川縣以華池水黒水洛水三水㑹同因名舊唐書地理志三川縣西北至州六十里本漢翟道縣地元和志 按有三川鎮在州南六十里即故縣
  直羅 隋直羅城武德三年分三川洛交二縣於此置縣因城為名元和志鄜州西百二十里有直羅巡司即舊直羅縣鄜州志
  甘泉 武德元年分洛交縣於伏陸城置縣取城為名天寳元年改為甘泉縣本漢雕隂縣城在今縣南四十里元和志有甘泉在縣南五里唐改縣名甘泉因此甘泉縣志
  坊州中部郡 周天和七年元皇帝作牧鄜州於此置馬坊武德二年分鄜州置坊州以馬坊為名天寳元年改中部郡乾元元年復為坊州舊唐書地理志坊州武德二年析鄜州之中部鄜城置縣四唐書地理志 按坊州在今中部
  中部 隋曰内部武德元年屬鄜州二年改中部屬坊州舊唐書地理志
  宜君 本隸宜州貞觀十七年州廢縣亦省二十年復置縣隸雍州永徽二年縣又省龍朔三年析中部同官復置来屬唐書地理志三年復置宜君縣理古祋祤城北舊唐書地理志
  昇平 天寳十二載析宜君置寳應元年省後復置唐書地理志唐分宜君昇平等鄉置以鄉為名東南去宜君三十五里尋以吐蕃侵破移縣在横林川東寰宇記
  鄜城 隋縣武德元年屬鄜州二年改屬坊州舊唐書地理志唐末以縣置翟州唐書地理志鄜城在洛川縣東南七十里賈志
  丹州咸寧郡 義寧元年於義川置丹陽郡武德元年改為丹州天寳元年改咸寧郡乾元元年復為丹州舊唐書地理志縣四唐書地理志永徽二年移於赤石川元和志故丹州城在宜川縣東北二十九里寰宇記
  義川 義寧元年於舊城置丹陽郡縣在城内永徽初移新里元和志
  雲巖 武德元年析義川置唐書地理志雲巖縣開皇三年移就廢樂川縣後廢唐初復置於迴城堡咸亨四年移居庫利川開元三年移於東南百步即理所寰宇記按雲巖鎭在宜川縣西北即故雲巖縣
  汾川 西南至州七十里大業二年屬延州武德元年屬丹州元和志隋移土壁堡開皇二十三年移於甘泉坊即縣理寰宇記
  咸寧 隋縣治白水川景龍二年移長松川舊唐書地理志 按咸寜在宜川東北
  延州延安郡 隋延安郡武德元年改為延州天寳元年改延安郡乾元元年復為延州舊唐書地理志開元二年為都督府尋罷府為州元和志縣十唐書地理志
  膚施 隋屬延安郡唐因之元和志魏東夏州治廣武唐改延州治膚施通鑑注
  延長 本延安武德二年以縣置北連州并置義鄉齊明二縣以隸之貞觀二年州廢省二縣入延安來屬廣德二年更名唐書地理志延安大業末廢貞觀六年又置移於府北去斤川廣德二年改為延長元和志
  臨真 武德元年隸東夏州貞觀二年州廢来屬唐書地理志大業二年移就葛雞城武徳三年又移就流川寰宇記漢定陽縣唐為延州臨真縣通鑑注臨真廢縣在甘泉縣東一百八十里賈志
  金明 金明隋廢縣武徳二年置北武州領開逺全義崇徳永安安義五縣復分膚施置金明縣貞觀二年廢北武州以開逺等五縣併入金明縣舊唐書地理志金明故城在延州北五十里寰宇記 按金明縣在今安塞縣北永安縣後為永安鎭
  豐林 武徳四年僑置雲州及雲中榆林龍泉三縣八年州廢省龍泉入臨真省雲中榆林入豐林唐書地理志豐林隋末廢武徳元年復置寰宇記豐林鎮即古豐林縣在膚施東南膚施縣舊志按在縣東
  延川 武徳二年招慰稽胡置基州又置義門縣以義門置南平州三年析綏州之城平置魏平縣四年廢南平州省義門魏平五年更基州曰北基州貞觀八年州廢來屬唐書地理志
  敷政 隋因城縣武德二年移治於金城鎮改為金城縣又於界内置永州領金城洛盤新昌土塠四縣貞觀四年移永州於洛源縣八年廢洛盤等三縣併入金城屬延州天寳元年改金城為敷政舊唐書地理志敷政廢縣在安塞縣西南一百三十里置巡檢司明一統志西縣堡即敷政縣故基其街舍遺蹟尚存安塞縣志按金志膚施縣有樂盤鎮即唐廢落盤縣故址
  延昌 武德二年置北平州貞觀三年廢十年於廢州置罷交縣天寳元年改名為延昌縣舊唐書地理志按北平州新唐志作北仁州本漢髙奴地貞觀十年置罷交縣取城北罷交谷為名元和志延昌縣在今安塞縣北一百三十里安塞縣舊志
  延水 武徳二年分延川縣置西和州領安人修文桑原三縣貞觀二年廢西和州以修文桑原併入安人屬北基州二十二年改為𢎞風縣神龍元年改為延水舊唐書地理志延水縣在延川縣東南七十里延安府志
  門山 隋廢縣武徳三年分汾川縣置治宋斯堡總章二年移治庫利川舊唐書地理志武徳三年隸丹州廣徳二年來屬唐書地理志門山縣在今縣北一百里門山村有古城二十餘丈宜川縣志
  夏州朔方郡 縣三唐書地理志朔方郡隋末為梁師都所據貞觀二年討平之改為夏州天寳元年改為朔方郡乾元元年復為夏州元和志貞觀七年於徳静縣置長州十三年廢長州以徳静長澤二縣來屬舊唐書地理志榆溪州在衛城西四十里有廢址俗名古城兒賈志按明一統志謂夏州即寜夏衛故諸志相沿俱譌今按通典及元和志夏州東至銀州一百八十里東南至延州四百里又續通典綏州北至夏州二百六十里以地界考之夏州在今榆林府界内無疑明一統志及諸説俱謬
  朔方 隋巖緑縣貞觀二年改為朔方縣永徽五年分置寜朔縣長安二年開元四年又置九年又廢還併入朔方舊唐書地理志 按朔方在今榆林府懐逺縣
  徳静 隋縣貞觀七年屬北開州八年改北開州為化州十三年廢化州以縣屬夏州舊唐書地理志徳静縣西南至州八十里元和志 按徳静在今懷逺縣界
  寜朔 武徳六年置南夏州貞觀二年州廢縣省入朔方五年復置來屬長安二年開元四年又置九年省其後又置唐書地理志寜朔縣西北至州一百二十里元和志 按寜朔在今榆林縣界
  綏州上郡 本雕陰郡地唐初没梁師都武徳三年以歸民於延州豐林縣僑置六年徙治延川境七年徙治魏平貞觀二年師都平歸治上縣天寳元年更郡名縣五唐書地理志唐末蕃㓂侵擾所管五縣並廢寰宇記
  龍泉 本上縣天寳元年更名唐書地理志唐龍泉縣以龍泉為名寰宇記龍泉縣在綏州東三里延安府志
  延福 武徳六年析置北吉州并置歸義洛陽二縣又析置羅州并置石羅開善萬福三縣又析置匡州并置安定源泉二縣貞觀二年州縣皆廢唐書地理志延福縣在吳堡縣城北三十里楊家原唐長慶間置故址猶存葭州志匡州城在延福縣西北五十里武徳中置寰宇記 按延福在今吴堡界為地㡬何寜堪析置三州七縣乎武徳之初梁師都尚未平即葭州亦未歸版圖不過權設州縣虚存名號是以故蹟多不可考云
  綏徳 隋縣武徳二年復置六年又分置雲州領信義淳義二縣龍州領風鄉義良二縣貞觀二年二州及縣俱廢地并入綏徳舊唐書地理志後魏分上郡南界丘尼谷置縣武徳二年移於吐延水北即縣理也元和志按綏德在今清澗界
  城平 隋舊縣武徳三年又置魏平縣屬南平州又置魏州領安故安泉二縣七年又於魏平城中置綏州并大斌縣貞觀二年廢南平州清州按清州恐係魏州之訛及魏平安故安泉三縣移綏州治於上縣大斌治於今所舊唐書地理志寛州名勝志云在綏州廢城平縣内今清澗縣東三十里有石城故寛州也縣志云即今山後砦唐初置賈志 按新舊唐志並無寛州只云武徳三年置魏州或係唐末改建
  大斌 武徳七年徙治魏平城取稽胡懷化文武雜半以名唐書地理志貞觀二年移治今所舊唐書地理志按大斌在今綏徳州西北
  銀州銀川郡 隋雕隂郡之儒林縣貞觀二年平梁師都置銀州隋舊名天寳元年改為銀川郡乾元元年復為銀州舊唐書地理志貞觀二年析綏州之儒林真鄉置縣四唐地理志
  儒林 大業二年廢銀州縣屬雕隂貞觀二年重置銀州縣又屬焉元和志 按儒林在今米脂縣界
  眞鄉 周屬銀州唐因之元和志在米脂縣東北一百五十里延安府志唐貞州置於銀州真鄉縣葭州志
  開光 隋縣貞觀二年屬綏州八年改屬柘州十三年柘州廢屬銀州舊唐書地理志開光縣大業中廢入真鄉貞觀二年平梁師都復置寰宇記開光故城在葭州北一百里葭州志
  撫寜 隋舊縣貞觀二年屬綏州八年改屬銀州治龍泉川開元二年移於今所舊唐書地理志撫寜縣在州東南八十里寰宇記 按撫寜今米脂地又延安府志云吴堡縣唐為石州定胡縣地
  麟州新秦郡 開元十二年析勝州之連谷銀城置十四年廢天寳元年復置縣三唐地理志天寳元年王嗣忠奏割勝州連谷銀城兩縣置麟州其年改為新秦郡乾元元年復為麟州舊唐書地理志麟州在城北六十里本漢新秦地唐置麟州今在塞外神木縣志
  新秦 開元二年置七年又置鐵麟縣十四年州廢皆省天寳元年復置新秦唐地理志 按唐志云新秦縣開元二年置至麟州又云開元十二年置或先置縣而後始置州郡耶否則十字係衍文
  連谷 貞觀八年置連谷縣屬勝州天寳元年割屬麟州元和志連谷在神木縣北六十里馮志連谷縣在麟州北十里神木縣志
  銀城 貞觀二年置四年隸銀州八年隸勝州唐志舊屬勝州天寳元年来屬舊唐書地理志銀城縣在城南四十里本魏石城神木縣志
  勝州榆林郡 隋置勝州大業為榆林郡武德中復置勝州天寳元年復為榆林郡乾元元年復為勝州領縣二舊唐書地理志
  榆林 勝州治榆林縣本漢沙南縣地西近榆林即漢之榆溪塞因名元和志 按榆林在今府谷東北河套中
  河濱 隋榆林郡地貞觀三年置雲州於河濱因置河濱縣四年改為威州八年州廢河濵屬勝州舊唐書地理志貞觀三年置河濱縣東臨河岸因以為名黄河在縣東一十五步渡河處名君子津元和志縣在州南一百九十里寰宇記 按河濱在今府谷東北河套中
  豐州九原郡 隋文帝置後廢貞觀四年以突厥降附置豐州不領縣二十一年廢入靈州二十二年又改豐州天寳元年改九原郡乾元元年復為豐州領縣二舊唐書地理志東南至夏州七百五十里西北至河西城八十里又廢豐安縣在州東南四十里開皇六年置鎮麟徳元年改為安豐縣天寳末廢元和志
  九原 永徽四年於郭下置九原縣又九原本漢之廣牧舊地元和志 按漢廣牧在榆林府西北河套中
  永豐 隋縣武徳六年永徽元年復置舊唐書地理志永豐縣在州西一百十六里本漢臨戌舊地元和志
  安北都䕶府 本燕然都䕶府龍朔三年曰翰海都督府總章二年更名開元二年治中受降城十年徙治豐勝二州之境十二年徙治天徳軍縣二唐書地理志天徳舊城在西城正東微南一百八十里其處見有兩城本是永清柵即隋氏大同城舊理去本城約三里元和志 按在榆林府北河北岸
  隂山 天寳元年置唐書地理志 按隂山縣在榆林府北河北岸
  通濟 安北大都䕶府領通濟縣唐書地理志 按通濟在榆林府北河北岸
  宥州 調露元年於靈夏南境以降突厥置魯麗含塞依契州謂之六胡州長安四年併為匡長二州神龍三年置蘭池都督府分六州為縣開元十年復置魯麗契塞四州十八年復置匡長二州二十六年置宥州及延恩等縣其後僑治經畧軍至德二載更郡曰懷徳乾元元年復故名寳應後廢元和九年於經畧軍復置距故州東北三百五十里十五年徙治長澤為吐蕃所破長慶四年復置縣二唐書地理志廢宥州在鹽州東北三百里在夏州西北三百里元和志 按宥州在今靖邊北河套中
  延恩 開元二十六年以故匡州地置又以故塞門縣地置懐徳縣以故蘭州之長泉縣地置歸仁縣寳應後皆省元和九年復置延恩唐書地理志
  長澤 本𨽻夏州貞觀七年置長州十三年州廢𨽻夏州元和十五年來屬唐書地理志長澤縣東北至州一百二十里元和志 按長澤在今靖邉界又定邉縣唐爲鹽州五原郡地
  中受降城 三受降城景雲三年張仁愿所置也先是朔方軍與突厥以河爲界仁愿取漠南地於河北築三受降城以拂雲祠爲中城與東西兩城相去各四百餘里又中受降城本秦九原郡地元和志宋祈曰中城南直朔方通鑑注中城在廢夏州北八百里禹貢錐指 按中城在榆林府北河北岸
  西受降城 在豐州西北八十里漢朔方郡臨河縣故理處開元初為河水所壞十年總管張説於故城東别置新城元和志 按東受降城在山西大同界西城在豐州北黄河外八十里通鑑注
  大同城 自十賁故城十里至寜逺鎮又五十里至安樂戍其東壖有古大同城今大同城故永濟柵也唐書地理志 按唐大同城在中受降城西二百二十里西南去永清柵五里在今榆林府西北河北岸
  金州漢隂郡 屬山南東道隋西城郡武徳元年改為金州天寳元年改為安康郡至徳二載改為漢南郡按新唐志作漢隂郡乾元元年復為金州領六縣舊唐書地理志 按山南東道治襄州領州府十七惟金州一州隸陜西故不録
  西城 州所理舊唐書地理志按西城今興安州
  洵陽 漢縣名武徳元年置洵州又分洵陽置洵城驢川二縣七年廢洵州三縣屬金州貞觀二年省驢川八年省洵城併入洵陽舊唐書地理志驢川縣旬陽縣西三十里與閭川水相近即今閭川舖洵陽縣舊志 按驢川縣一作閭川
  淯陽 本黄土天寳元年更名大厯六年省入漢隂永貞元年復置唐地理志 按淯陽在今洵陽縣
  石泉 聖厯元年曰武安神龍元年復故名大厯六年省入漢隂永貞元年復置唐地理志大厯六年以户口散落併入漢隂永貞元年姜公輔於舊所復立寰宇記姜公輔於州西九十里石泉壩更置石泉縣興安州志
  漢隂 安康縣武徳元年置西安州立寜都廣徳二年改西安州為直州州廢省寜都廣徳二縣入安康至徳二年改為漢隂縣舊唐書地理志紫陽唐漢隂縣地雍勝畧寧都故城在漢隂縣東南七十里漢隂縣舊志 按新唐志作寧郁
  平利 武徳元年以故吉安置大厯六年省入西城長慶初復置唐書地理志武徳元年於上㢘城置平利縣八年又移於古聲口戍南聲水之東黄洋之北即縣治也寰宇記平利縣舊基在縣東一百三十里女媧山之東馬志 按以上六縣屬金州
  豐利 魏分錫縣置武徳元年屬上州貞觀十年州廢屬均州舊唐志豐利城在平利縣東北一百七十里平利縣舊志
  山南西道 山南道古荆梁二州之域唐金梁洋鳯興等州東接荆楚西抵隴蜀南控大江北據商華之南唐六典太宗元年分山南道開元二十一年分山南東西道唐地理志山南西道治漢中鄭樵通志
  興元府漢中郡 隋漢川郡武徳元年置梁州開元十三年改褒州二十年又為梁州天寳元年改漢中郡乾元元年復為梁州興元元年升興元府領縣五舊唐書地理志開元十三年以梁涼聲相近更名褒州唐書地理志
  南鄭 梁州興元府南鄭縣州所理舊唐書地理志
  褒城 義寜三年改為褒中貞觀三年復為褒城舊唐書地理志 按有黒水廢縣在縣西北馬道西百里天復二年西川將王宗播攻興元破黑水堡城砦即此
  城固 武徳二年更名唐固三年析置白雲縣九年省貞觀二年復故名唐書地理志白雲縣在縣東北三十里白雲山城固縣志
  西 武徳二年以縣置褒州析利州之綿谷置金牛縣八年州廢二縣來屬寳厯元年省金牛縣入焉唐書地理志金牛縣漢褒縣地開元十八年自褒城縣西四十里故縣移就白土店置即縣治南臨東漢水西臨陳平水寰宇記白土店即金牛鎮今為驛在寧羌州東北七十里禹貢錐指 按西縣在今沔縣西四十里
  三泉 武徳四年分綿谷縣置南安州領三泉嘉牟二縣八年廢南安州及嘉牟縣以三泉屬利州天寳元年改屬梁州移治沙溪之東舊唐書地理志天寳元年自縣西南一百二十里故縣移理於嘉陵江東一里闗城倉陌沙水西即縣理寰宇記 三泉在今寧羌州西北嘉牟縣在州南入四川境
  洋州洋川郡 隋漢川郡西鄉縣武徳元年割梁州三縣置洋州天寳元年改為洋川郡乾元元年復為洋州洋州舊志武徳元年析梁州之西鄉黄金興勢置天寳十五載徙治興道縣四
  興道 隋興勢縣貞觀二十三年改為興道舊唐書地理志洋州在古洋州今西鄉境天寳初徙治於今洋縣即興道故城禹貢錐指興道廢縣在洋州城東門内明一統志
  西鄉 武徳四年析置洋源縣寳厯元年省唐書地理志武徳元年復於西鄉立洋州復移理興道以縣屬焉元和志洋源縣在西鄉縣南二十里馬志
  黄金 黃金縣隋治巴嶺鎮貞觀三年移於今治舊唐書地理志廣徳後因羌亂權移於蚌湍元和以後仍移舊理寰宇記縣西南至洋州一百三十里元和志 按賈志云在今洋縣東八十里黄金谷
  真符 本華陽開元十八年析興道置天寳三載省八載復置因鑿山得玉冊更名隸京兆府十一載來屬唐地理志本安陽縣地初置於棃園北以去州偏逺移縣就桑坪店北寰宇記眞符縣在洋縣東六十里賈志
  鳯州河池郡 武德元年改為鳯州天寳元年復為河池郡乾元元年復為鳯州舊唐書地理志縣三唐書地理志按兩當河池二縣在鞏昌界
  梁泉 州郡治武徳元年析置黄花縣寳厯元年省唐書地理志 按舊唐志作武德四年黄花故城在鳯州北六十里本漢故道縣地梁泉縣之梁道鄉也其東有黄花川故名寰宇記
  興州順政郡 隋順政郡武徳元年改為興州天寳元年改為順政郡乾元元年復置興州舊唐書地理志領縣二唐地理志 按修城縣唐省
  順政 武徳元年復置興州治順政縣本漢沮縣地元和志今畧陽縣治武興故城唐為興州順政縣禹貢錐指
  長舉 隋長舉縣本治槃頭城貞觀二年移於今所舊唐書地理志鳴水縣長慶元年省入唐書地理志長舉廢縣先在沔州北八十二里貞觀二年移治在州西一百二十里元一統志
  右唐録道三府四州二十郡二十二縣暨城一百二十其中更有置而復廢廢而復置而仍廢者不在此數蓋唐於闗中為畿内地髙祖崛興權置既多武后偽立紛更彌甚故較隋氏郡縣更為過之今合新舊唐書兼採元和諸志一代建置斯為偹矣
  五代
  唐自僖宗以來日益割裂五代世亂文字不完時有廢省不可考究其詳其可見者具之如譜又州縣凡唐故而廢於五代若五代所置而見於後及縣之割隸後因之者皆列以備職方之考職方考 按唐書地理志不録方鎮而五代史録之然軍主兵戎非職方所掌也今非廢州府而特置之軍不録
  京兆府 唐上都昭宗遷洛廢為祐國軍梁初改京兆府曰大安唐復為西京晉廢為晉昌軍漢改曰永興周因之職方考開平元年復京兆府為雍州五代史梁本紀同光元年復以大安府為西京京兆府通鑑漢府名仍舊遊城南紀注 按書地理志京兆郡領縣二十五代割五縣隸耀州凢未經改割者悉仍唐舊
  大年 梁開平中改大年後唐同光元年復故寰宇記大安 梁改大安縣後唐復舊續通典
  咸陽 興平 涇陽 昭應 髙陵 藍田 鄠以上七縣悉仍唐舊
  好畤 乾寧中割屬威勝軍後唐天成三年還屬京兆府寰宇記同光中隸鳯翔府長興元年還隸京兆馬志按好畤在今乾州
  武功 同光中割屬鳯翔長興元年却還京兆寰宇記後晉置武功郡後周復為縣武功縣志
  醴泉 乾寧中割屬乾州同光中還屬京兆寰宇記梁乾化中以醴泉隸威勝軍後唐同光二年隸京兆縣志
  奉先 梁以京兆之奉先屬同州唐以奉先還隸京兆通考周屬京兆府西安府志
  乾祐 商州乾元漢改曰乾祐割隸京兆職方考乾祐二年又以年號名縣屬京兆寰宇記乾祐縣在鎮安縣北七十里漢乾祐二年馮志 按即今舊縣闗
  三水 晉屬晉昌軍後唐及漢俱屬京兆府三水縣志永壽 唐乾寜中割屬威勝軍後唐同光中改屬京兆府寰宇記
  乾州 李茂貞以京兆奉天縣置乾州領縣一梁為威勝軍通考同光中屬鳯翔府寰宇記梁改威勝軍後唐復為乾州乾州志
  奉天 乾州李茂貞置治奉天職方考
  耀州 唐末李茂貞以京兆華原縣置耀州領縣一梁改崇州後唐復為耀州以京兆之富平三原雲陽同州之同官美原五縣來屬通考李茂貞以華原置茂州尋改耀州通鑑注
  華原 耀州李茂貞置治華原縣職方考
  雲陽 唐京兆郡領雲陽縣唐地理志後唐同光中割屬耀州在州南七十里寰宇記
  三原 後唐割屬耀州在州南五十里寰宇記
  同官 故屬京兆府職方考開平二年改屬同州後唐同光元年屬耀州宋敏求長安志 按同官在州北少東六十里
  富平 五代梁屬耀州明一統志後唐自雍州隸耀州耀州志美原 故屬同州李茂貞嘗置鼎州而治之梁改為裕州後不見其廢時同光三年割隸耀州職方考美原梁改裕州後唐廢裕州以美原屬同州又改屬耀州通考
  華州 五代俱有職方考同光元年為鎮國軍周顯徳元年降為州寰宇記
  鄭 華隂 下邽 櫟陽 按以上四縣俱仍唐舊
  渭南 顯徳三年自京兆割隸華州寰宇記
  同州 五代俱有職方考
  馮翊 同州儒學東馮翊廢縣為五代邑治同州志按馮翊今同州
  朝邑 大厯初屬同州五代仍舊明一統志
  韓城 梁以韓城隸河中府唐以韓城還隸同州通考郃陽 梁以郃陽屬河中府唐以郃陽還隸通考梁割屬河中府天成元年復故寰宇記
  澄城 梁割屬河中府後唐同光初復舊寰宇記
  夏陽 白水 按以上二縣俱仍唐舊
  商州 五代俱有職方考開平三年商州軍亂五代史梁本紀上洛 豐陽 商洛 按以上三縣皆仍唐舊
  洛南 故屬華州周割隸商州職方考
  岐州鳯翔府 昭宗景福元年李茂貞攻興元取其地詔以茂貞為鳯翔兼山南西道節度使茂貞於是盡有鳯翔興洋十五州之地唐書昭宗本紀岐為鳯翔唐晉漢周俱有職方考乾祐元年蜀改鳯翔曰岐陽軍通鑑
  天興 岐山 扶風 麟遊 普潤 寳雞 虢 郿
  按以上八縣皆仍唐舊
  盩厔 唐同光元年割屬鳯翔寰宇記梁開平中隸大安府後唐隸京兆府後晉天福元年隸鳯翔北漢仍隸鳯翔鳯翔縣志
  邠州 五代俱有岐為静難軍晉罷軍職方考李茂貞開平已後邠鄜坊入於梁五代史李茂貞傳
  新平 三水 宜祿 按以上三縣俱仍唐舊
  隴州 岐唐晉漢周俱有職方考通正元年王建遣王宗綰攻岐取隴州五代史蜀世家
  汧源 汧陽 吳山 按以上三縣俱仍唐舊
  鄜州 岐五代俱有職方考開平三年劉知俊克鄜州五代史梁本紀 按唐鄜領縣五後唐又割坊州鄜城來屬領縣六
  洛交 洛川 三川 直羅 甘泉 按以上五縣俱仍唐舊鄜城 在鄜州東南一百二十里唐末李茂貞建為翟州梁開平三年改曰禧州又改縣曰昭化後唐同光元年復曰鄜城屬鄜州寰宇記 按鄜城在洛川東南
  坊州 岐五代俱有職方考開平三年劉知俊克坊州五代史梁本紀 按唐坊州領縣四後唐割鄜城隷鄜州領縣三
  中部 宜君 昇平 按以上三縣皆仍唐舊
  丹州 岐五代俱有咸寧縣周廢職方考髙萬興降梁梁取鄜坊丹延五代史髙萬興傳 按唐丹州領縣四周廢咸寧領縣三
  義川 雲巖 汾川 按以上三縣俱仍唐舊
  延州 岐五代俱有職方考延州有東西二城其中限以深澗薛史開平二年延州髙萬興叛於岐五代史梁本紀 按唐延州領縣十五代時省延昌領縣九
  膚施 臨真 金明 豐林 延川 敷政 延水門山 按以上八縣俱仍唐舊
  延長 唐武徳二年移於濯筋川西南後唐天成三年遭大水移就舊縣北一百步緑坡置寰宇記
  夏州 五代有職方考唐末拓跋思㳟鎮夏州世有夏銀綏宥之地通考 按唐夏州領三縣
  朔方 静徳 寧朔 按以上三縣皆仍唐舊
  綏州 五代有職方考 按唐綏州領五縣
  龍泉 延福 綏徳 城平 大斌 按以上五縣皆仍唐舊銀州 五代有職方考 按唐銀州領四縣
  儒林 真鄉 開光 撫寜 按以上四縣皆仍唐舊
  宥州 五代有職方考 宥州僑治長澤
  長澤 按長澤縣仍唐舊
  麟州 唐晉漢周北漢俱有職方考廣順四年北漢麟州刺史舉城降通鑑周顯徳二年移壘小堡元一統志按唐麟州領三縣
  新秦 連谷 銀城按以上三縣皆仍唐
  府州 唐莊宗時折從阮招回紇歸國詔以府谷縣建府州以契丹侵擾移州於留得人堡即今州理漢髙祖升府州為永安軍寰宇記府州領府谷一縣後唐以麟州東北河濱地置通鑑注
  府谷 本河西府谷鎮後唐天祐七年升鎮為府谷縣八年升建府州續通典唐末置府谷鎮屬麟州通考
  金州 故屬山東南道唐末入於蜀晉髙祖置懐徳軍尋罷職方考 按唐金州領六縣
  西城 洵陽 淯陽 石泉 漢隂 平利按以上六縣皆仍唐舊
  豐利 按唐屬均州五代仍舊
  興州興元府 蜀為山南西道唐有尋屬後蜀職方考李茂貞被梁圍興元遂入於蜀五代史李茂貞傳王蜀改興元府為天義軍後復故通考 按梁州唐領五縣
  南鄭 襃城 城固 西 三泉按以上五縣皆仍唐舊
  源州 蜀有唐有尋屬後蜀職方考李思敬以洋州降於王建編遺録蜀避知祥諱改洋州為源州寰宇記 按唐洋州領四縣
  興道 西鄉 黄金 真符按以上四縣皆仍唐舊
  鳯州 岐蜀唐晉漢周俱有職方考李茂貞開平已後鳯州入於蜀五代史李茂貞傳後蜀廣政十二年遣孫漢昭攻下鳯州悉有王衍故地十八年周世宗伐蜀秦鳯復入於周五代史後蜀世家按鳯州領縣一
  梁泉 按梁泉縣仍唐舊
  興州 屬蜀唐有尋屬後蜀職方考
  順政 長舉按以上二縣仍唐舊
  右五代録府三州二十三縣一百一十二夫五十餘年間國更五姓力疲於戰攻故制闕於經理闗中州縣大抵多沿唐舊少所建革而歐史職方一考尤極簡畧今所編次悉依唐書地理志以縣係州其有改革則分注之庶㡬傳之宋代有所稽考
  
  五季迭興㝢縣分裂興國五年天下既一至道三年分為十五路元豐又析為二十三曰京西南曰永興曰秦鳯曰河東曰利州大抵宋有天下州郡沿革無大增省宋史地理志宋為陜西路及河東路内夏銀綏鹽諸郡為西夏所據慶厯初分陜西縁邊為秦鳯鄜延路熙寜五年為永興等路紹興初置川陜等路富平之敗陜西五路俱陷於金通考
  永興路 有二京兆除河中府在山西界州十五延同華耀邠鄜商坊丹除陜解等六州在河南山西省界軍一保安其後延州改府又增銀州醴州及綏徳軍宋史地理志
  京兆府京兆郡 宣和二年詔永興軍守臣等銜不用軍額稱京兆府縣十三宋史地理志 按武功後改隸醴州
  長安 梁改大安後唐復舊宋因之續文獻通考
  樊川 舊萬年縣宣和七年宋史地理志 按樊川今咸寜縣
  鄠  唐宋俱屬京兆府西安府志
  藍田 唐屬京兆府宋因之馮志
  咸陽 唐屬京兆郡宋仍舊明一統志
  涇陽 宋京兆府領涇陽縣宋史地理志
  櫟陽 宋京兆府領櫟陽縣宋史地理志 按櫟陽在臨潼東北七十里髙陵 唐屬雍州宋屬永興軍馮志
  興平 唐興平縣宋因之西安府志
  臨潼 縣西至府五十里大中祥符八年避玉清昭應宫名改縣曰臨潼宋敏求長安志
  醴泉 後唐同光二年以醴泉隸京兆政和八年改隸醴州醴泉縣志
  乾祐 漢乾祐縣宋因之續通考舊縣在鎮安縣北八十里賈志
  清平軍 本鳯翔府盩厔縣清平鎭大觀元年升為軍隸京兆府清平軍使兼知終南縣事縣一宋史地理志
  終南 大觀元年置終南縣宋史地理志終南故城在盩厔縣東三十里即漢盩厔城也馬志
  商州上洛郡 領縣五宋史地理志 按除上津在湖廣界紹興二年守臣以商虢降劉豫六年邵隆收復十二年金人求商州乃割商秦之半存上津豐陽三十一年王彥復商州通考
  上洛 商州治上洛通考
  商洛 商州領商洛縣宋史地理志 按商洛在今商州東
  洛南 隋洛南縣宋因之屬商州上洛郡馮志紹興三年割商秦之半畀金商之半即洛南地也雒南縣志
  豐陽 本屬商州紹興四年改屬金州宋史地理志紹興中割商秦之半畀金以鶻嶺為界止存豐陽通鑑注
  同州馮翊郡 領縣六宋史地理志永興路建炎元年沒於金通考
  澄城 後唐屬同州宋仍舊續通考
  朝邑 唐朝邑宋仍舊續通考
  郃陽 𤋮寧四年省夏陽為鎮入焉宋史地理志
  白水 唐省入奉先縣宋復置續通考
  韓城 元祐二年宋史地理志
  華州華隂郡 領縣五宋史地理志建炎元年沒於金通考鄭 華州治鄭縣通考
  下邽 宋華州領下邽縣通考 按下邽在渭南縣北
  蒲城 唐奉先縣開寳四年改建隆中自京兆隸同州天禧三年自同州來隸宋史地理志開寳四年改同州奉先為蒲城縣隆平集
  華隂 宋華州領華陰縣宋史地理志在華州東六十五里太華山在縣南八里雍録
  渭南 𤋮寧六年省為鎮入鄭元豐元年復為縣舊自京兆府來隸宋地理志
  耀州華原郡 領縣六宋史地理志太平興國初改耀州為武徳軍元祐三年復為耀州雍大記
  華原 耀州治華原有祋祤城通考
  富平 梁屬耀州宋仍舊續通考
  三原 宋時三原縣治在今縣治東北三十里張家里遺址尚存林洪博三原改隸西安記
  雲陽 宋華原郡領雲陽縣宋史地理志 按續通典謂雲陽縣宋屬京兆悮同官 五代唐屬耀州宋仍舊續通考
  美原 宋美原屬耀州通鑑注
  邠州新平郡 屬永興軍路紹興後沒於金縣五通考按除定平縣屬西省
  新平 邠州治新平縣通考 按新平即今邠州
  宜禄 邠州領宜禄縣有長武城通志 按宜禄即今長武縣三水 本淳化縣地宋淳化十四年析置續通考
  淳化 淳化四年升耀州黎園鎮為縣宣和元年自耀州來隸宋志宋太宗改元淳化立縣之始即以為名淳化縣志
  醴州 本京兆奉天縣舊置乾州熙寜五年廢以奉天還隸府政和七年復以縣為州更名曰醴八年割屬環慶路縣五宋史地理志
  奉天 乾州治奉天通考熙寧三年廢州以縣屬永興軍宋敏求長安志
  永壽 乾徳三年省邠州來隸熙寜五年廢乾州永壽𨽻邠州政和八年來𨽻宋史地理志
  武功 縣本屬京兆府政和八年割屬醴州宋史地理志醴泉 縣本屬京兆府政和八年割屬醴州宋史地理志好畤 熙寧五年廢乾州以好畤縣隸鳯翔政和八年又以好畤隸醴州宋史地理志宋好畤即上宜在乾州西北三十五里寰宇記
  延安府延安郡 本延州元祐四年升為府舊置鄜延路統延鄜丹坊保安四州一軍其後増置綏徳軍又置銀州凡五州二軍銀州尋廢縣七宋史地理志延州城舊在延水東慶厯五年改卜水西元一統志哲宗自延安郡王升儲升延州為延安府揮麈前録
  膚施 熙寜五年省豐林縣為鎮金明縣為砦並入焉宋史地理志延安府治膚施縣通考
  延川 熙寧八年省延木縣為鎮入焉宋史地理志
  延長 唐屬延州宋屬延安府賈志
  門山 延安府領門山縣宋史地理志
  臨真 宋臨真縣在甘泉縣東一百八十里今為鎮甘泉縣志
  敷政 延安府領敷政縣宋史地理志敷政在安塞縣西一百二十里賈志
  甘泉 唐屬鄜州宋屬延安續通考
  鄜州洛交郡 屬永興軍路建炎三年没於金領縣五通考 按唐鄜州領洛交等五縣至金尚存而宋志鄜州止領宜川一縣並無洛交等縣且宜川原屬丹州從未割隸鄜州明係宋史遺簡今據通考補正
  洛交 鄜州治洛交縣通考 按洛交即今州治
  洛川 宋鄜州領洛川縣通考隋屬鄜州唐宋皆仍舊明一統志
  三川 唐為三川縣宋因之明改三川驛馬志 按三川縣在鄜州西南六十里
  直羅 宋鄜州領直羅縣通考 按直羅縣在鄜州西一百二十里
  鄜城 宋鄜州領鄜城縣通考康定二年即鄜城縣置康定軍九域志 按鄜城縣在洛川縣東南七十里
  坊州中部郡 坊州領縣二宋史地理志宋屬永興軍建炎後沒於金通志
  中部 坊州治中部縣通考唐中部縣宋仍舊賈志
  宜君 熙寧元年省昇平縣為鎮入焉宋史地理志
  丹州咸寧郡 宋屬永興軍路領縣三通考 按有汾川雲巖二縣尋廢領縣一又宋志前永興軍領州十五原有丹州後乃不列州名惟以丹州所治之宜川縣屬鄜州亦史有脱悮今據通考改正
  宜川 後魏義川縣太平興國中改名以鄜州廢咸寧縣入焉熙寜三年省汾川縣七年省雲巖縣為鎮入焉宋志宋丹州治宜川縣通考
  保安軍 本延州永安鎮太平興國二年建為軍屬永興路建炎四年没於金宋史地理志 按保安軍不領縣即今保安縣
  綏徳軍 唐綏州熙寜三年收復廢為城隸延州在州東北三十里元符二年改為軍宋史地理志 按宋綏徳軍不領縣所領城砦中有米脂砦元豐四年為米脂城即今米脂縣地又有清澗城宋史种世衡傳言延州東北二百里有故寛州請因廢壘而興之城成賜名青澗即今青澗縣地
  銀州 銀州銀川郡領四縣五代以來為西夏所有元豐四年收復五年即永樂小川築新城距故銀州二十五里旋被西人陷没崇寜四年收復仍為銀州五年廢為銀川城宋史地理志
  秦鳯路 府一鳯翔州十二隴鳯宋史地理志 按餘秦涇等十州俱屬西省
  鳯翔府扶風郡 領縣九宋地理志
  天興 鳯翔府治天興縣通考
  岐山 宋鳯翔府領岐山縣宋史地理志
  扶風 唐扶風宋仍舊明一統志
  盩厔 大觀元年以盩厔縣清平鎮置軍宋史地理志按析縣東界置軍盩厔仍屬鳯翔
  郿 唐屬鳯翔府宋因之明一統志
  寳雞 唐寳雞縣屬鳯翔府宋仍舊賈志
  虢 鳯翔府領虢縣宋史地理志 按虢縣在今寳雞縣東
  麟遊 唐屬鳯翔府宋仍舊明一統志
  普潤 宋鳯翔府領普潤縣宋史地理志 按普潤在今麟遊西北隴州汧陽縣 屬秦鳯路紹興後没於金領縣四通考汧源 汧源縣唐宋為州附郭明一統志
  汧陽 汧陽舊縣在今縣西八十里後周於馬牢故城置宋移於此明一統志今縣西五里暉河西北有舊城乃唐宋舊治汧陽縣治
  呉山 隴州領吳山縣宋史地理志 按吴山縣在州東南一百二十里隴安 開寳元年詔隴州置隴安縣隆平集本南由鎮古南由縣地開寳二年割汧陽縣四鄉於隴州界置隴安縣從轉運使李守信之奏也寰宇記隴安在州東南八十里九域志 按在州南百里吴山縣西以上屬隴州
  長武 屬涇州咸平四年升長武鎮為縣五年省為砦大觀二年復為縣宋史地理志咸平四年以涇州長武鎮為縣仍隸涇州隆平集
  利州路 南渡後府三興元除隆慶同慶二府在今四川界州十二金洋沔鳯除利閬八州在四川界軍二大安除天水軍在秦州界建炎後分利州為東西路興元金洋大安為東路治興元鳯興為西路治興州乾道四年合為一路淳熙二年復分宋史地理志
  興元府梁州漢中郡 興元府領縣四南渡後復增縣一宋史地理志
  南鄭 興元府治南鄭縣通考
  城固 崇寧三年縣尉柴炳移於今治舊縣城在今城固縣西十八里漢中府志
  襃城 宋嘉祐中徙治於山河堰北九域志唐建縣於打鐘壩村宋徙山河堰漢中府志
  西 至道三年割隸大安軍三年還隸宋志本屬興元府宋平蜀以縣當衝要直屬朝廷縣道記
  廉水 紹興四年析南鄭縣置以廉水為名宋史地理志紹興四年宇文介奏於南鄭縣南路石幢脩置廉水縣以便民輸納宋書宇文介傳宋興元路領廉水縣後廢廉水入南鄭元志廉水縣在漢中府南五十里紹定中廢賈志按在漢水南
  洋州洋川郡 宋屬利州路領縣三通考蜀改源州宋復故洋縣志
  興道 洋州治興道縣通考興道縣在洋縣東門内馮志西鄉 洋州領西鄉縣宋史地理志宋建於蒿坪山之陽未有城池漢中府志 按續通考西鄉宋端平中廢
  真符 真符廢縣在洋縣東十里其治舊在桑坪店北宋末廢明一統志黄金縣乾徳四年併入真符仍移縣就廢黄金縣輿地紀勝
  沔州順政郡 本興州紹興十四年為利州路治開禧三年吳曦僭改開徳府曦平改沔州縣二宋史地理志
  順政 開禧三年改為畧陽宋史地理志沔州治順政縣通考
  按順政今畧賜縣

  長舉 宋沔州領長舉縣宋史地理志 按長舉在畧陽縣西一百里大安軍 本三泉縣屬興元府乾徳三年平蜀以縣直屬京師至道二年建為大安軍三年軍廢縣仍屬京紹興三年復升軍南渡後復置三泉縣隸軍宋史地理志至道三年建三泉縣為大安軍以西縣隸焉隆平集唐三泉縣移治嘉陵江東一里即宋故大安軍也今在寧羌州西北金牛驛西六十里禹貢錐指 按錐指又云紹興三年改建大安軍於今沔縣界即今沔縣西南九十里大安驛
  金州安康郡 宋隸京西南路惟此一州未没於金建炎四年屬利州六年復隸京西南路十三年復隸利州路領縣五宋史地理志
  西城 金州治西城縣通考西城在興安州城西四里馮志漢隂 紹興二年遷治新店以舊縣為鎮嘉定三年升滶口鎮為縣宋史地理志舊治在石泉界漢江之南皇祐四年沒於漢水紹興初徙治新店即今治也漢陰縣志
  洵陽 乾徳四年廢淯陽縣入焉宋史地理志
  石泉 石泉縣宋仍唐舊續通典
  平利 熙寧六年省為鎮入西城元祐復宋史地理志宋以平利為鎮尋復置縣隸雲安郡後仍屬金州興安州志
  鳯州河安郡 舊屬秦鳯路紹興十四年來隸縣三宋史地理志 按兩當河池二縣在今鞏昌界
  梁泉 宋鳯州治梁泉縣通考 按梁泉在今鳯縣東一里
  麟州新秦郡 屬河東路乾徳初移治吳兒堡縣一宋史地理志靖康元年京城受圍割麟府豐三州與夏人通考有楊家城在神木縣西北四十里即麟州也延安府志麟州在神木北六十里神木縣志 按麟州在神木北河套中
  新秦 政和四年廢銀城連谷二縣入焉宋史地理志府州榮河郡 屬河東路本永安軍政和五年賜郡名榮河舊置麟府路縣一宋史地理志
  府谷 府州治府谷縣宋史地理志
  豐州寧豐郡 慶厯元年元昊攻陷州地嘉祐七年以府州蘿泊川掌地復建為州政和五年賜郡名寜豐宋史地理志豐川南至府州一百十五里西南至麟州一百四十里領寨二九域志靖康初入夏通考按豐州在府谷東北河套中
  晉寧軍 屬河東路本西界葭蘆砦元豐五年收復六年併吳堡砦隸石州元祐四年以葭蘆給賜夏人紹聖四年收復元符二年以葭蘆砦為晉寧軍大觀三年以石州定胡來隸宋史地理志 按晉寧軍所領二縣俱在山西界惟定胡縣領呉砦即今吴堡縣
  夏州 太平興國五年李繼捧來朝得州四夏銀綏宥縣八雍熙元年復以四州授繼捧自後不復領職方宋史地理志西夏河南之州曰夏州宋史西夏傳 按繼遷來朝四州尚領八縣則夏宥等州應復領縣但沿革未詳夏州今榆林府
  宥州 西夏河南之州曰宥州鹽州宋史西夏傳 按宥州自唐寄治長澤縣在今靖邊縣界元昊約張子奭留於宥州即此又定邊縣古鹽州地
  雲内州 本中受降城地遼初改雲内州有永濟柵拂雲堆縣二遼志靖康元年夏人渡河取雲内宋史西夏傳 按雲内州在今榆林府北河北岸
  柔服 唐中受降城本漢九原地遼置雲内州領柔服縣明一統志
  寜人 秦漢九原縣地明一統志
  天徳軍 本中受降城開元中置天安軍於大同川乾元中改天徳移永濟柵今治是也遼太祖平党項遂破天徳軍遼志靖康元年夏人渡河取天徳宋史西夏傳 按天徳軍在榆林府西北河北岸
  東勝州 唐勝州遼太祖神冊元年破振武軍勝州之民皆趨河東州廢晉割代北來獻復置統縣二遼史地理志 按遼東勝州即唐勝州舊地尚在河西岸今府谷東北
  榆林 唐勝州治榆林縣後廢遼復置明一統志
  河濱 隋榆林縣地唐析置此縣後廢遼復置屬東勝州明一統志
  金肅州 重熙十二年伐西夏置金史地理志靖康元年夏人由金肅渡河取天徳軍宋史西夏傳有金宿城在府谷縣木瓜園北寨外延綏志 按金宿即金肅也在府谷縣北河套中
  落思城 帝征西夏經落思城大掠而還元史太祖本紀 按落思城在榆林府西北河套中
  右宋録路三府三州二十郡二十軍六縣暨城九十四夫宋都東京則陜為外路開國之初夏銀綏宥已不領職方南渡之後永興秦鳯亦咸非版籍所存者惟利州兩路陜之東南半壁而已今即宋史所載合南北終始而詳其制其地有入於夏遼而可考者亦並附見焉
  
  金壤地封疆包東勝接西夏逾黄河復西厯葭州及米脂界又循渭至大散闗並出入京兆絡商州南與宋為表裏金地理志天㑹九年以陜西賜齊十五年齊廢天眷元年以陜西地歸宋三年復取之厯代紀事年表
  京兆府路 宋為永興軍路皇統二年省併陜西六路為四曰京兆曰鄜延除慶原熙秦二路在西省府一郡四金史地理志金分陜西為五路京兆為東路馮志
  京兆府 宋京兆郡永興軍皇統二年置總管府縣十二金史地理志宋屬永興軍路建炎二年金圍長安城陷三年張浚復取旋復失通考
  長安 倚郭金志後唐長安金因之馮志
  咸寜 倚郭本萬年後更名泰和四年廢尋復金史地理志咸寧縣大定二十一年改名清類天文書後唐咸寜宋改樊川金復為咸寧西安府志 按金志咸寜有乾祐鎮即故乾祐縣
  興平 唐興平縣金仍舊續通考
  涇陽 金屬京兆府賈志
  臨潼 宋臨潼縣金仍舊續通考
  藍田 唐屬京兆府金因之西安府志
  雲陽 金京兆府領雲陽縣金史地理志 按雲陽在涇陽縣西北二十里髙陵 宋屬永興軍金屬京兆府馮志
  終南 宋清平軍金史地理志 按宋清平軍領終南縣故城在盩厔縣東三十里金廢軍櫟陽 金京兆府領櫟陽縣金史地理志
  鄠 宋屬京兆金仍舊續通考
  咸陽 唐屬京兆金因之西安府志
  乾州 宋嘗改為醴州天徳三年復縣四金史地理志奉天 乾州治奉天縣金史地理志
  醴泉 宋隸醴州金屬乾州續通考
  武亭 本武功大定二十九年以嫌顯宗諱更金史地理志武功金改武亭續通考
  好畤 金乾州領好畤縣金史地理志 按好畤在今乾州
  同州 宋馮翊郡縣六金史地理志宋屬永興路建炎元年没於金改屬陜西京兆路通考
  馮翊 倚郭金史地理志
  朝邑 左馮翊之東南踰三十里有縣曰朝邑金趙抃記唐朝邑金仍舊續通考
  白水 宋復置屬同州金因之馮志
  郃陽 貞祐三年以縣隸楨州金史地理志
  澄城 唐屬同州金仍舊續通考
  韓城 貞祐三年升為楨州以郃陽縣隸焉金史地理志耀州 耀州領縣四金史地理志宋屬永興路建炎四年没於金金隸陜西京兆府路通考
  華原 金耀州治華原縣金史地理志
  同官 後唐屬耀州金仍舊續通考
  美原 金省富平入美原縣富平縣志
  三原 後唐屬耀州金仍舊續通典
  華州 宋華隂郡治鄭國初因之縣五金史地理志宋屬永興軍建炎元年没於金改屬陜西京兆路通考
  鄭 金華州治鄭縣金史地理志
  華陰 宋華陰金仍舊續通考
  下邽 金華州領下邽縣金史地理志
  蒲城 天禧四年改隸華州金因之蒲城縣志
  渭南 宋省後復置金仍舊續通考
  商州 宋上洛郡貞祐四年改隸陜州興定二年復來屬元光二年改隸河南路縣二金史地理志紹興十二年金求商州乃割商秦之半通考
  上洛 金商州治上洛縣商洛豐陽皆舊為縣貞元二年廢為鎮金史地理志
  洛南 宋洛南金仍舊續通考
  鳯翔路 府二除平涼在西省防禦二除秦川在西省刺郡二俱在西省 金史地理志
  鳯翔府 宋扶風郡皇統二年升為府縣九金史地理志鳯翔 倚郭舊名天興縣大定十九年金史地理志金大定中以天興縣與慶衍殿字音相同改為鳯翔鳯翔縣志
  寳雞 金鳯翔府領寳雞縣金史地理志
  虢 金鳯翔府領虢縣金史地理志 按虢縣在今寳雞東
  郿 貞祐四年屬恒州後又屬京兆府路郿縣志
  盩厔 貞祐元年隸京兆府雍大記四年升為恒州以郿縣隸焉金史地理志按恒州尋廢
  扶風 國初作扶興金史地理志按後仍為扶鳳
  岐山 金屬鳯翔府續通考
  普潤 鳯翔府領普潤縣金史地理志 按普潤在今麟遊界
  麟遊 唐屬鳯翔宋金並仍舊馮志
  隴州 宋汧陽郡海陵時隸熈秦路大定二十七年來屬縣三金史地理志増一縣
  汧陽 倚郭金史地理志 按唐宋隴州俱治汧源惟金治汧陽似自金徙治
  汧源 金隴州領汧源縣有吳山鎮金史地理志
  隴安 太和八年以隴安寨升金史地理志 按隴安本宋縣或廢為寨金復置耳
  呉山 大定二十七年増吳山鎮為縣續通考 按吴山縣金志未載今増入
  鄜延路 府一領節鎮一刺郡四金史地理志
  延安府 宋延安郡皇統二年置彰武軍總管府縣七金史地理志
  膚施 延安府治膚施縣金史地理志
  延川 宋屬延安府金仍舊賈志
  延長 延長古髙奴地大定二十二年勘定延長縣治西北依山隴東南為平城金張廷楨築城記大定時縣令董成務築延長城移建縣治延長縣志
  臨真 金延安府領臨真縣金史地理志唐臨真縣在州東南一百十里金因之九域志 按在甘泉東百八十里
  甘泉 宋屬延安府金仍舊明一統志
  敷政 金延安府領敷政縣金史地理志 按敷政在今安塞縣西南門山 金延安府領門山縣金史地理志 按門山縣在今宜川界丹州 金丹州領縣一金史地理志
  宜川 宋宜川縣金屬丹州明一統志
  保安州 宋保安軍大定二十二年升為州縣一金史地理志
  保安 大定十一年以保安軍置金史地理志
  綏徳州 宋綏徳軍大定二十二年升為州縣一清澗金史地理志宋綏徳軍金為州領八縣元史地理志 按金志綏徳州領縣一元志作領八縣考八縣中多宋時堡砦或金末置為縣今據元志補入
  綏徳 金綏徳州領綏徳縣元史地理志 按宋改綏徳城為綏徳軍元復併綏徳縣入本州金之綏徳或即州附郭縣
  清澗 本宋清澗城大定二十二年金史地理志金綏徳州領清澗縣元史地理志 按元史惟此一縣與金志合但清澗元作青澗
  米脂 金綏徳州領米脂縣元史地理志
  綏平 金綏徳州領綏平縣元史地理志 按宋綏徳軍領綏平砦東至綏徳八十里或金因砦置縣
  懐寧 金綏徳州領懷寜縣元史地理志 按宋綏徳軍領懷寜砦東至軍四十里
  定戎 金綏徳州領定戎縣金史地理志 按宋志綏徳軍領克戎城東至軍六十里或即金定戎地
  義合 金綏徳州領義合縣元史地理志義合廢縣在綏徳州東北五十里今為驛延安府志
  嗣武 金綏徳州領嗣武縣元史地理志 按宋綏徳軍領嗣武砦南至米脂三十里
  鄜州 宋洛交郡國初因之縣四金史地理志
  洛交 倚郭金史地理志
  直羅 唐直羅縣金因之九域志 按直羅在今鄜州西
  鄜城 康定二年即鄜城縣置康定軍今因之九域志洛川 宋洛川金仍舊續通考
  坊州 宋中部郡縣二金史地理志宋屬永興軍路建炎後没於金金隸陜西鄜延路通考
  中部 坊州治中部縣金史地理志唐中部縣金仍舊續通考宜君 唐宜君屬坊州金仍舊續通考
  邠州 宋新平郡靖難軍國初因之縣五金史地理志宋屬永興路金隸慶原路通考
  新平 倚郭金史地理志 按新平即今邠州
  淳化 宋屬邠州金因之賈志
  宜祿 金邠州領宜祿縣金史地理志
  永夀 宋𨽻醴州金史地理志宋屬醴州金屬邠州續通考三水 唐屬邠州金因之西安府志 按以上五縣屬邠州
  長武 金涇州領長武縣金史地理志
  葭州 本晉寧軍貞元中𨽻汾州大定二十二年升爲晉寧州二十四年更今名興定二年改𨽻延安府金史地理志葭州金初為夏人所踐皇統三年復立軍治後為州正大三年改屬鄜延路元一統志舊州址在州南二百步馬志 按金志葭州不領縣今據元一統志補縣五
  通秦 金正大三年葭州領通秦縣至元六年省入州元一統志通秦寨在葭州北少西五十里延安府志在雙山堡南一百里延綏志 按葭州志云州西北百里碑記云古定西州也或金宋間置
  彌川 金正大三年葭州領彌川縣至元六年併入州元一統志彌川故砦在葭州北一百四十里延安府志
  太和 金葭州領太和縣至元六年併入神木元一統志有舊縣城在神木縣西南五十里即太和寨也延安府志
  建寜 金末葭州領建寧縣本宋銀城縣地至元六年併入府谷元一統志建寧堡在府谷西北七十里葭州舊志
  呉堡 葭州金正大三年領呉堡縣本呉堡寨元一統志元豐五年置呉堡砦金改為呉堡縣延安府志 按宋志有麟州在神木北元一統志云麟州金陷西夏
  豐州 屬西京路豐州天徳軍遼嘗更名應天尋復金因之金史地理志
  富民 在古豐州境本漢臨戎縣地明一統志 按富民在今定邊縣北河套中
  雲内州 屬西京路領縣二金史地理志 按雲内州本中受降城地在今榆林府北河北岸
  柔服 金雲内州舊領柔服縣元史地理志寧人舊縣大定後廢為鎮金地理志
  雲川 本曷董鎮後升為裕民縣皇統九年復廢大統二十九年復升更為今名金史地理志
  右金録路三府二州十五縣八十有三夫金取陜地始而畀齊旋復歸宋繼復取之其地北包東勝西抵大散南絡商州與宋相為表裏惟金商漢中之地終非其有宋史所謂以鶻嶺為界也至於省郡併州漸歸簡要後世亦多因之云
  
  唐以前以郡領縣而已元則有路府州縣四等大率以路領府府領州州領縣元史地理志
  陜西行中書省 路四除脱思麻路在四川府五除鞏平臨慶四府在西省州二十七屬州十二除涇州等二十六州在西省四川中統三年立陜西四川行省治京兆至元二十三年改為陜西等處行中書省元史地理志
  奉元路 至元十六年改京兆為安西路皇慶元年改安西為奉元路領縣十一州五元史地理志
  咸寧 金咸寧縣元仍舊明一統志天祐初韓建築新城後為奉元路治咸寜縣志
  長安 後唐長安縣元仍舊明一統志金屬京兆元屬奉元路西安府志
  咸陽 元省入興平尋復置續通考
  興平 唐興平縣元仍舊明一統志元屬奉先路馮志
  臨潼 至元四年省安西路櫟陽縣入臨潼元史世祖本紀藍田 元屬奉元路馮志
  涇陽 至元二年併入髙陵縣三年復立元史地理志至元十四年以雲陽縣併入涇陽馮志
  髙陵 元屬奉元路西安府志
  鄠縣 元屬奉元路西安府志
  盩厔 至元初併終南入盩厔又廢恒州以盩厔隸安西路元史地理志
  郿 舊為郿州添置柿林縣至元元年省郿州為郿縣廢柿林元地理志元初為郿州隸平涼府至元中廢州為縣屬安西路郿縣志柿林廢縣在縣東四十里元時置郿州遺址猶存馬志
  同州 宋定國軍元仍為同州領縣五元史地理志至元六年省馮翊縣併同州隸安西路同州志
  朝邑 元同州領朝邑縣元史地理志元屬安西路西安府志白水 宋復置元仍舊續通考古城在縣南五里今名南寨堡元同僉陸大用築賈志
  郃陽 元初屬楨州後仍舊明一統志
  澄城 後唐屬同州元仍舊續通考
  韓城 唐宋為韓城縣金曰楨州至元元年州廢二年再立六年州又廢止設縣元史地理志韓故城在薛封土嶺下天文志云至元二年復置楨州兼管韓城郃陽據此韓之舊城升為楨州土嶺為韓又建一城故今有遺跡也韓城縣志
  華州 領三縣元史地理志鄭縣元始省入州郡國記至元十二年復華州鄭縣元史世祖本紀 按本紀似鄭縣廢而尋復但志未載
  華隂 唐改太陰宋元仍舊續通考
  蒲城 元中統初省至元二年復置華隂縣志
  渭南 元省下邽縣入渭南名曰併管下邽渭南縣志耀州 元至元元年併華原縣入州又併美原入富平領三縣元志輝州古耀州也綱目集覽元改耀州為輝州𨽻奉元路三原縣志
  三原 三原縣治南有城在清河南元至元時自東原下舊縣徙此其城蓋徙時築也馬理修新城記至元二十四年徙三原縣於龍橋鎮即今縣治三原縣志
  富平 至元元年併美原入富平元史地理志金省富平入美原元復富平又以美原入之富平縣志
  同官 五代唐屬耀州元仍舊續通考
  乾州 宋醴州金復改乾州至元元年併奉天縣入州五年復置奉天省好畤入焉又割永壽來屬後又改奉天為醴泉領三縣元史地理志 按元本有醴泉縣元志云改奉天為醴泉疑悮
  醴泉 金隸乾州元因之醴泉縣志
  武功 金改武亭縣元復武功屬乾州續通考
  永壽 宋金屬邠州至元十五年徙縣治於麻亭元史地理志宋隸邠州今屬乾州元單鵠學記
  商州 領一縣元史地理志宋屬永興軍路元屬安西路明一統志
  洛南 乾祐縣至元丙子改為乾祐巡檢司至壬辰仍復縣於舊地甲午裁革雍大記山陽古豐陽也碑記大元商州豐陽縣後遭兵燹廢新建縣治記
  延安路 金鄜延路元改延安路領縣八州三元史地理志延州城舊在延水東宋改卜水西即今路城元一統志
  膚施 元延安路治膚施縣元史地理志
  甘泉 臨真縣至元二年併入甘泉元一統志
  宜川 至元六年併丹州入宜川縣屬延安路元一統志元省門山縣入宜川賈志
  延長 廣徳初改延長元仍舊續通考
  延川 元延安路領延川元史地理志
  安定 本宋舊堡元壬子年升為安定縣至元元年析置丹頭縣四年併丹頭入本縣元史地理志在今安定縣東宋安定堡元升為縣賈志丹頭城在縣東六十里後廢為鎮安定縣舊志
  安塞 本金舊堡壬子年升為縣元史地理志元省敷政縣合為一安塞縣志
  保安 金為保安州至元六年降為縣元史地理志
  鄜州 舊領四縣元至元四年併鄜城入洛川又併洛交直羅入州六年廢坊州以中部宜君二縣來屬領三縣元史地理志
  洛川 本漢鄜縣地金元皆仍舊續通考
  中部 元廢坊州以縣屬鄜州續通考坊州在中部西南元省入中部縣馮志
  宜君 元廢坊州以縣屬鄜州續通考
  綏徳州 宋為綏徳軍金為州至元四年併義合綏徳入本州領二縣元史地理志
  清澗 歸附後併綏平入懐寜至元四年併懐寜入清澗元史地理志元屬綏徳州又改隸延安路清澗縣志
  米脂 歸附後併嗣武入米脂至元四年又併定戎入米脂元史地理志宋置米脂城金升為縣元以嗣武克戌二縣省入續通考榆林衛元為米脂縣地禹貢錐指
  葭州 金葭州元至元六年併通秦彌川葭蘆入州領三縣元史地理志
  神木 元初立雲州於麟州之神木寨至元六年廢州為縣又併太和入神木元史地理志雲州故城在今縣東三里㢲山明一統志元碑載至正八年改雲州為神木縣因㢲山有神樹二株故名神木縣志
  吳堡 至正元年省二年復置元一統志元世祖辛邜改吳州乙未復為呉堡葭州志
  府谷 後唐為府州元初建州治至元六年廢為縣又併建寜入府谷元史地理志皇統八年麟府為西夏所據元初收附復建府州治改屬延安路至元元年州廢二十六年縣屬葭州元一統志
  興元路 唐興元府元立興元路以鳯金洋三州隸焉元初割西縣屬沔州以洋州西鄉縣來屬領縣四州二元史地理志
  南鄭 興元路治元史地理志
  城固 唐城固宋元仍舊續通考
  襃城 元徙治於山河堰東南五里續通考
  西鄉 宋端平中廢元復置續通考宋改建於蒿坪之陽百步元皇槶公屯戍西鄉改遷今治去蒿坪一里許西郡縣志
  鳯州 至元五年以在郭梁泉縣併入州隸興元路元史地理志
  洋州 宋洋州至元二年省興道真符二縣入州元史地理志
  金州 宋升為金房開達四州路元為散州元史地理志州初治漢江北去水百步後移南元舊志平利洵陽漢隂石泉元併省入金州續通考元改平利洵陽漢陰為巡檢司改武安為石泉巡檢司既而復漢陰為縣故老相傳元人殺戮殆盡縣盡改巡司興安州志 按西城縣亦元省入州
  鳯翔府 元初立鳯翔路至元九年更為散府領縣五元志鳯翔府屬陜西行省鳯翔府志 按元志陜西漢中道肅政廉訪司治鳯翔
  鳯翔 金鳯翔縣元仍舊續通考
  扶風 唐扶風縣元仍舊賈志
  岐山 元鳯翔府領岐山縣元史地理志
  寳雞 虢縣元省入寳雞故城在縣東六十里明一統志麟遊 元廢普潤入麟遊明一統志
  邠州 金領宜禄永壽三水等五縣元領二縣續通考初屬莊浪路尋改屬鳯翔府又直隸陜西行省邠州志按元志至元二十一年以邠州隸漢中道宣慰司
  新平 元邠州治新平縣元史地理志
  淳化 至元七年併三水入本縣元史地理志宋淳化縣元移縣治於三水改為三水縣至正十八年知縣賈克禮移治為今淳化縣邠州志 按長武元併入涇州
  隴州 屬鞏昌府舊領四縣元領縣二元史地理志
  汧源 元至元七年省呉山隴安入汧源元史地理志延祐四年併汧源縣入隴州元史仁宗本紀
  汧陽 古城在北山麓唐太和中所築元至元二年因圮壞移建新城在汧暉二河之間汧陽縣志
  沔州 宋沔州至元四年隸廣元路二十年廢襃州止設鐸水縣遷沔州而治焉領三縣元史地理志壬子年復立沔州於舊治至元二十年遷州治鐸水縣畧陽屬焉元一統志
  鐸水 沔州治鐸水縣本西縣舊鎮也戊午年以其地升為襃州改鎮為縣至元二十年廢襃州移沔州來治後省縣入州東北至襃城縣六十里元一統志
  大安 初為大安州至元十二年降為大安縣屬沔州尋併三泉縣入之元一統志 按大安即寜羌州
  畧陽 至元二十年併長舉及西縣入焉元史地理志元移沔州治鐸水仍以畧陽為屬縣續通考
  豐州 屬大同路唐豐州金為天徳軍元復為豐州舊有富民縣元至元四年省入州元史地理志 按元豐州仍唐舊地在今榆林府定邊縣北河套中
  雲内州 屬大同路唐天徳軍即中受降城之地金為雲内州舊領雲川柔服二縣元初廢雲川至元四年省柔服入州元史地理志 按唐榆林郡元為東勝州地
  右元録省一路三府一州十六縣五十八夫元當統一之後北據朔方五原南有興商漢沔闗中土宇較宋與金增其式廓矣而陜右建置反畧於兩代豈真存要去閒哉蓋縁兵燹之後土曠人稀故朔漠豐雲空建州名東南金洋邈無屬縣亦稍荒畧矣因輯而録之以志其槩云
  
  陜西布政司 明初立陜西行中書洪武九年改承宣布政使司領八府一州賈志 按除平慶鞏臨四府在西省明置都指揮使領榆林潼闗等衛續文獻通考
  西安府 洪武二年徐達入奉元路改西安府名山藏明初西安府領州五縣二十六景泰三年增置縣一鎮安成化十三年增置州一縣三山陽商南三水萬厯十一年又增縣一長武乃領州六縣三十一西安府志
  長安 元屬奉元路明為西安府附郭縣西安府志城自天祐間襲唐之舊而約其制洪武初始増修之咸寜縣志縣在城西門外洪武四年移於今治雍大記
  咸寧 明與長安俱為西安府附郭西安府志縣在城東門外洪武三年移於今治雍大記
  咸陽 在府城西北五十里明一統志洪武二年井邑丘墟於東原之阪就民居為縣四年縣丞孔文郁始遷邑復故址李炳遷縣記
  興平 在府城西一百里宋元仍舊明因之明一統志臨潼 在府城東五十里明一統志元仍舊明因之續通考涇陽 在府城西北七十里明一統志元復置明因之續通考髙陵 在府城東北八十里明一統志元屬奉元路明隸西安府賈志明析東南數里於臨潼縣於是𥚹小髙陵縣志
  鄠 在府城西南七十里明一統志元仍舊明因之續通考藍田 在府城東南九十里明一統志元屬奉元路明屬西安府賈志
  盩厔 在府城西南一百六十里明一統志元隸奉元路明洪武二年隸西安府雍大記
  三原 在府城北九十里明一統志舊隸耀州𢎞治四年改隸明會典𢎞治三年本縣民巨海陳請三原隸耀州轉運不便因改隸西安府三原縣志
  渭南 在府城東七十里明一統志舊隸華州嘉靖三十八年改隸明會典洪武十四年始革併管下邽名隸華州渭南縣志
  醴泉 在乾州東七十里明一統志舊隸乾州嘉靖三十八年改隸明會典御史梁汝魁改隸西安府醴泉縣志
  商州 在府城東南二百六十里明一統志洪武七年降州為縣隸西安府成化十三年盜王彪平巡撫原傑議析商縣東為商南縣南為山陽縣升商縣為州併洛南鎮安屬焉隸西安府又商州治因元之舊商州志
  鎮安 在府城南二百五十里明一統志鎮安縣洪武八年立乾祐巡檢司屬咸寜縣景泰三年先建於野猪坪後遷謝家灣即今縣治雍大記景泰三年置鎮安縣屬西安府成化八年改屬商州西安府志乾祐縣元廢明於廢縣北二十里置鎮安縣明一統志
  雒南 在府城南二百里明一統志明初降商州為縣割本縣屬華州成化十三年升商縣為州復屬商州天啓初諱洛為雒雒南縣志
  山陽 在州城南一百二十里明一統志山陽古豐陽也明以户口鮮少降豐陽為巡檢司山陽縣志成化十三年徙巡檢司於曼川於豐陽故址置山陽縣又以在北山之南故名山陽縣舊志
  商南 在州城東六十里明一統志成化十三年巡撫原傑奏分商縣以東地置商南縣初置層峯驛尋徙沐水西即今治商南縣舊志商南地面對羣山左跨沐水成化十七年巡撫余子俊創建兹邑黄儼建商南縣碑記按二説不同大抵原創置縣於層峯驛余徙治於沐水西
  同州 在府城東北二百八十里明一統志元領五縣明因之續通考明州縣皆仍元舊隸西安府同州志
  朝邑 在州城東三十里明一統志元屬安西路明屬同州西安府志
  郃陽 在州城東北一百二十里明一統志元屬同州明因之續通考
  澄城 在州城北一百二十里明一統志元仍舊明因之續通考
  白水 在州城西北一百二十里明一統志舊城在縣南五里明洪武初移於今治舊縣志元末兵亂寄治於南臨川張既至謂南臨川阻河傍谷不免衝激始反舊治白水縣志
  韓城 在州東北二百二十里明一統志元廢楨州止設縣明因之續通考
  華州 在府城東二百里明一統志隸西安府領四縣成化間改洛南隸商州嘉靖間改渭南隸西安華州志
  華陰 在州城東七十里明一統志元屬華州明因之西安府志蒲城 在州城北一百二十里明一統志至元二年復置明因之屬華州西安府志
  耀州 在府城北一百八十里明一統志元改耀州為輝州洪武二年仍改耀州三原志耀州屬西安府領四縣後宜君改隸延安𢎞治三年改三原隸西安耀州志
  同官 在州城北七十五里元屬耀州明因之明一統志富平 在州城東南七十五里明一統志元張思道據縣依窑橋險居徐達經畧闗中即以為縣隸耀州故城在縣東北十里富平縣志本名窑橋頭元徙治於此景泰初知縣張應舉始築城賈志
  乾州 在府城西北一百八十里明一統志元屬奉元路明屬西安府領三縣嘉靖三十八年以醴泉隸西安乾州志
  武功 在州城西南六十里明一統志元隸奉元路明隸乾州雍大記
  永壽 在州城北九十里明一統志元屬乾州明因之續通考元徙縣於麻亭鎮明末城郭傾頹因結寨於虎頭山永壽縣志
  邠州 在府城西北三百五十里明一統志元領二縣明以新平省入州復置三水長武二縣並淳化領縣三屬西安府續通考
  淳化 在州東二百里明一統志元併三水入縣明因之明一統志
  三水 在州城東四十里明一統志元以三水併入淳化成化十四年始割淳化十六里為此邑三原縣志成化丁酉余子俊奏復故縣雍大記
  長武 宜禄縣明省入邠州改宜禄鎮萬厯十一年復置長武縣屬邠州西安府志取縣西長武故城為名長武縣志
  鳯翔府 元屬鳯翔路明為鳯翔府領州一縣七明一統志鳯翔 鳯翔府附郭明一統志
  岐山 在府城東五十里明一統志元屬鳯翔府明因之續通考
  寳雞 在府城西南九十里元仍舊明因之明一統志扶風 在府城東一百一十里明一統志元仍舊明因之隸鳯翔府賈志
  郿 在府城東一百四十里明一統志元屬安西路明隸鳯翔府郿縣志
  麟遊 在府城東北一百二十里元仍舊明因之明一統志隴州 在府城西一百八十里明一統志元領縣二明以汧源省入改屬鳯翔府領汧陽一縣續通考汧源縣為州之附郭洪武初始歸併本州隴州志
  汧陽 在州城東九十里明一統志汧陽廢縣在縣西五里嘉靖二十六年為大水衝陷明年始移今治汧陽縣志舊隸隴州嘉靖三十八年改隸明會典
  漢中府 元立興元路洪武三年改為漢中府領寜羌興安二州十四縣續通考萬厯二十三年興安州改直隸割六縣𨽻州府領州一縣八漢中府志
  南鄭 漢中府附郭明一統志縣治舊在城西南隅洪武八年改創城中雍大記
  襃城 在府城西北四十五里明一統志元徙治於山河堰東明因之續通考 按襃城縣志有雲霧廢縣在縣西一百七十里未詳所始
  城固 在府城東七十里明一統志元仍舊明因之隸漢中府賈志
  洋 在府城東南一百二十里明一統志元省興道真符入洋州明省為縣續通考
  西鄉 在府城東南二百二十里明一統志元屬興元路明屬漢中府馮志
  鳯 在府城西北三百八十里明一統志洪武三年仍為鳯州隸鳯翔府四年改隸漢中七年降州為縣漢中府志縣之南岐山鳯曾翔集遂以名縣漢中府志
  沔 在府城西北一百一十里明一統志舊隸寜羌州嘉靖三十八年改隸明㑹典洪武二年仍為沔州七年降州為縣成化二十二年改屬寜羌州嘉靖三十八年屬漢中府沔縣志 按漢中府志作崇禎間始隸府明初改州為縣洪武四年知州王昱移於今治舊治在今縣東二十里置舖又縣以沔水為名漢中府志
  畧陽 在府城西北三百一十里明一統志洪武七年廢沔州長舉總為畧陽縣隸寜羌州崇禎間隸漢中府明初屬沔州洪武七年改屬漢中府成化二十二年隸寜羌州賈志用武之地曰畧象山之南曰陽因平氐羌之亂南北朝以此為名畧陽縣志
  寜羌州 在府城西三百里明一統志本沔陽縣地名羊鹿坪洪武三十年建寜羌衛成化二十二年巡撫鄭時以地僻山險奏設州於衛治南領沔縣畧陽崇禎間以縣去州逺不領縣以寜羌為名欲羌之永寜耳漢中府志
  興安州 明初為金州屬漢中府萬厯中改興安州領六縣續通考萬厯十一年大水城壊分守劉致中築新城於趙臺山下易名興安州屬漢中府二十年州人以十不便條議復以興安直隸陜西布政司仍以石泉漢隂二縣屬焉又州初治漢水北後移水南萬厯十一年移治於故城南原三里許興安州志
  平利 在州南九十里明一統志元改為巡檢司隸興元路洪武五年仍為平利縣屬漢中府嘉靖二十九年復隸金州萬厯十一年隸興安州又洪武五年改遷平利縣先是平利縣舊治在白土闗東既而遷於石牛河口至是始改遷於女媧山西灌河口興安州志
  石泉 在州西八十里明一統志元省入金州明復置續通考舊隸金州嘉靖二十八年改隸漢中府明㑹典萬厯二十四年還屬興安州興安州志
  洵陽 在州東一百二十里明一統志元併入金州洪武三年復置隸興安州賈志
  紫陽 在州城西二百二十五里明一統志正徳七年添設明會典本漢隂縣之東南隅正徳五年立紫陽堡六年總制洪鐘奏升為縣又縣治初設於紫陽灘之左是為舊縣無城垣嘉靖三十五年知縣張亨甫遷於紫陽灘之右是為新縣紫陽縣志
  漢隂 在州西一百五十里明一統志元省入金州明復置續通考漢隂縣舊隸金州嘉靖三十八年改隸漢中府明會典萬厯二十四年復改屬興安州興安州志
  白河 在州南二百一十里明一統志成化十三年添設明㑹典成化八年立白河堡十二年巡撫原傑置白河縣隸鄖陽府後改屬興安州州志成化中原公撫安流逋割洵陽地三分之一為白河縣洵陽縣志白河縣後移治唐家洲冊説
  延安府 元延安路明洪武二年復為延安府雍大記領綏鄜葭三州十六縣續通考
  膚施 元屬鄜延路明為延安府附郭膚施縣志
  安塞 在州城西北四十里元置安塞縣明因之明一統志邑城本秦漢髙奴故地嘉靖間因城北水患邑令韓震等移南就北規模悉遵舊制安塞縣志
  甘泉 在府城西南九十里明一統志元甘泉縣明因之隸延安府賈志
  安定 在府城北一百九十里明一統志金安定堡元升為縣洪武三年仍為安定縣馬志
  保安 在府城西北一百八十里明一統志元降州為縣明因之續文獻通考
  宜川 在府城東南二百八十里明一統志元隸延安路明因之隸延安府賈志
  延川 在府城東二百里明一統志元仍舊明因之續通考延長 在府城東一百五十里明一統志上城在縣北二百步髙部山四面陡絶明末避亂建縣治
  清澗 在綏徳州城南一百二十里明一統志舊隸綏徳州嘉靖四十一年改隸明會典元隸延安路洪武二年隸綏徳州𢎞治九年知縣岳玉引元制復隸延安府清澗縣志
  鄜州 在府城南一百八十里元鄜州屬延安路明因之領縣三明一統志
  洛川 在州城東六十里明一統志元仍舊明因之續通考中部 在州城南一百四十里明一統志明初元縣丞伯顔以城降仍為中部中部縣志明末亂起西北陷城自中部始姚侯因城上城即古坊州王相業修城記
  宜君 在州城南二百一十里明一統志元屬鄜州明因之續通考
  綏徳州 在府城東北三百六十里明一統志元領二縣明改清澗屬延安領米脂一縣續通考洪武四年領清澗米脂葭縣三縣八年升葭縣為州𢎞治九年清澗隸延安府止領一縣綏徳州志
  米脂 在州城北八十里金米脂縣屬綏徳州明因之明一統志
  葭州 在府城北五百八十里明一統志金葭州隸延安府明仍隸延安領縣三賈志洪武四年改為葭縣隸綏徳州八年復曰葭州雍大記
  吳堡 在州城南八十里明一統志元吳堡縣洪武十年主簿蘇守正言縣事不敷併綏徳州十四年尋復屬葭州吴堡縣志
  神木 在州城東北三百里明一統志元神木縣洪武六年廢十四年復屬葭州葭州志元縣在城東三里正統八年徙今治神木縣志
  府谷 在州城東北五百里明一統志元府谷縣洪武六年省十四年復置屬葭州延安府志 按馬志有芭州城在府谷縣北九十里未詳所始
  陜西都指揮使司 領衛二十六守禦千户所四賈志按都司治西安除十八衛及工所在西省
  西安前衛 在西安府治東南洪武初建明一統志
  西安後衛 在西安府治東南洪武中建明一統志
  西安左衛 在西安府治東南明官制 按亦洪武中建
  西安右衛 在西安府治東為秦府置明官制 按亦洪武中置今徙置西省
  延安衛 屬陜西都司在延安府治北洪武二年明一統志
  塞門所 塞門守禦百户所屬延安衛在安塞縣北一百五十里洪武十二年明一統志
  安定所 安定守禦百户所屬延安衛在保安縣治北洪武二年明一統志
  保安所 保安守禦百户所屬延安衛在保安縣治南洪武十二年明一統志
  綏徳衛 屬陜西都司在綏徳州治北洪武六年明一統志
  鎮羌所 鎮羌守禦千户所屬陜西都司在神木縣治西正徳二年建明一統志
  榆林衛 屬陜西都指揮使賈志明初為榆林莊本綏徳衛屯所東勝失守始築榆林城成化間余子俊移綏延鎮於榆林莊置榆林衛分東中西三路為守中路屬鎮城堡十東有雙山常樂西有保寜響水波羅懐逺威武清平至歸徳魚河則在鎮南西路堡十有龍州鎮靖鎮羅靖邊寜塞桞樹澗安邊磚井定邊鹽塲圖書編河套元末為王保保所據明初追逐之築東勝等城正統間失東勝退守黄河套中成化八年築榆林三路邊墻遂棄河守墻九邊考天順二年毛里孩等始入居河套漢朔方五原二郡遂不登版圖禹貢錐指
  鳯翔所 鳯翔守禦千户所屬陜西都司在鳯翔府治東洪武二年建衛四年改為所明一統志
  漢中衛 屬陜西都司在漢中府治西洪武四年明一統志
  寧羌衛 在寜羌州城内明一統志洪武三十年漢中府志沔縣右所 守禦沔縣右千户所在縣治東洪武中隸漢中衛明一統志
  金州所 屬陜西都司賈志金州守禦千户所在州治西洪武間建明一統志
  潼闗衛 初設潼闗守禦千户所隸陜西都司後改潼闗衛隸河南都司復改隸中軍都督府賈志南京中軍都督府領河南都司舊有潼闗衛後屬直隸明㑹典按司衛所後多廢改
  右明録司一府四州十二縣六十六衛八所七洪武二年始命徐達經理闗中凡郡縣係金元省併者多仍其舊惟改奉元路為陜西布政司以統四府又以府統州以州統縣使相維相制至於闗中阨塞兼置衛所即宋之軍也名掌軍戎職同守令亦職方之所當考因並詳其制以備前朝典故云



  陜西通志巻五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陜西通志卷六
  疆域一省府州縣圖
  天府名邦幅員式廓冀豫荆梁壤連繡錯屏衞中原隔閡沙漠近服遵循逺疆啟拓聚米布碁井里城郭支祈効摉章亥奮蹻四塞
  雄圖西陲鎖鑰大化覃敷帡幪永託作疆域志第三     謹按西安面臨終南背據涇渭其西自隴坻踞汧渭上㳺為鳳翔其西北介梁岐涇渭之間為乾左阻石門踞涇上㳺為邠其北界秦山跨漆沮者為耀自子午嶺東跨洛為鄜又北界横山東瀕河為延安自横山北接套地為榆林其東北界梁山控帶河洛為同又循河而北為綏德又東北抵套為葭其西南自嶓冡至太白之陽跨漢為漢中其南居終南之陽為興安其東自秦嶺至于太華在嶽之隂為華其東南在嶽之陽為商此陜東疆域之大凡也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六>















  陜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陜西通志巻七
  疆域二形勝附
  陜西布政司
  治在 京師西南二千六百五十里東至河南閿鄉縣界三百五里西至秦州清水縣界六百三十里南至四川太平縣界一千三十里北至榆林邊墻一千三百九十六里按舊志多載廣袤若干里蓋即合東至西至而成東西相距之里數合南至北至而成南北相距之里數如自閿鄉至清水東西合計九百三十五里即廣數也自太平至榆林邊墻南北合計二千四百二十六里即袤數也讀者合觀自能知之故不復贅至於府州之境循例似宜先列廣袤但如華之蒲城中隔西安屬之渭南耀之白水中隔華州屬之蒲城繡錯之處殊難以不聨屬者强計里數也兹亦從畧玩圖自明東南至河南淅川縣界六百二十里西南至四川廣元縣界一千三百八十五里東北至山西河曲縣界一千八百六十里西北至慶陽府徵寜縣界三百二十里領五府十二州七十三縣形勝秦四塞之國被山帶渭東有闗河西有漢中史記蘇秦傳北有甘泉谷口之固南有涇渭之沃巴漢之饒右隴蜀之山左闗崤之險荆軻傳秦形勝之國帶山河之險懸隔千里持㦸百萬秦得百二焉地形便利其以下兵於諸侯譬猶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高祖本紀金城千里天府之國留侯世家三輔南有江漢北有河渭汧隴以東商雒以西厥田肥饒所謂陸海東方朔傳東有函谷蒲津西有散闗隴山南有嶢山武闗北有蕭闗黄河史記正義踐華為城因河為池賈誼過秦論東溝大河南阻高山西采雍梁北鹵涇垠揚子法言被山帶河四塞以為固漢書婁敬傳左據函谷二崤之阻表以終南太華之山右界褒斜隴首之險帶以洪河涇渭之川衆流之隈汧湧其西華實之毛則九州之上腴焉防禦之阻則天地之隩區焉班固西都賦左有崤函重險桃林之塞綴以二華巨靈贔屭高掌逺蹠以流河曲厥跡猶存右有隴坻之隘隔閡華戎岐梁汧雍陳寳雞鳴在焉於前則終南太一隆屈崔崪隱轔鬱律連岡乎嶓冡抱杜含鄠欱灃吐鎬於後則高陵平原據渭踞涇澶漫靡迤作鎮於近其逺則有九𡽀甘泉涸隂沍寒廣衍沃野厥田上上實為地之奧區神臯張衡西京賦右隴蜀左崤函襟憑終南太華之隂背負清渭濁河之固地方數千里帶甲十餘萬兵强士勇用武之國秦漢所以成帝業也郭子儀奏議自萬年至於渭南其蔽曰華州其闗曰潼闗自華而北界於櫟陽其蔽曰同州其闗曰蒲津自灞而南至於藍田其蔽曰商州其闗曰武闗自長安至於盩厔其蔽曰洋州其闗曰華陽自武功而西至於好畤其蔽曰坊州自咸陽而西至於奉天其蔽曰邠州由四海之内總而合之以至於闗由闗之内束而㑹之以至於王都柳柳州文集夫秦四塞之國也雖偏鎮於西隅而國之形勢實為天下雄固帝霸之業也鴻書潼闗制全陜之命漢中實楚蜀之衝朱思本輿地總圖説闗中形勝西自崑崙發脉落於三輔長河自西北而南華嶽諸山自西而東㑹於潼闗水口闗鎖之密結搆之巧天下莫並韓苑洛集太乙峙其南豐鎬出其西華嶽鎮其東龍首乗其北周環八水襟帶三川形勝實甲於天下顔敏重修藩司公𪠘記
  西安府最要
  治在布政司西東至華州界一百六十里西至武功縣界一百四十五里南至鎮安縣界一百六十里正南微西至石泉縣界四百三十里 按長安縣南境舊説祗以鎮安之西北為界故止於一百六十里若微西取子午谷道抵五郎闗雖非坦途亦屬封域何可竟置不論故凡係補入而里數懸絶者皆此𩔖也玩圖可互證北至耀州界一百七十八里東南至商州界二百里西南至洋縣界三百六十里東北取高陵路至蒲城縣界二百一十里西北至永壽縣界二百里領一十四縣
  形勝蕩蕩乎八川分流相背而異態司馬相如上林賦九𡽀嶻嶭太一巃嵸南有元灞素滻湯井温谷北有清渭濁涇蘭池周曲浸決鄭白之渠漕引淮海之粟潘岳西征賦憑山河之形勢宅田里之上腴陸宣公奏議天府惟雍神臯作京當四海之㑹同在三輔而尤劇常衮撰孟皥京兆尹制京兆府挾灃灞據函崤得百二方千里唐𩔖函終南太乙為天地肺腑之區氣之所蟠以森以毓左𢡟第集
  長安縣最要附郭在府治西偏東與咸寧分治西至咸陽縣界二十五里南至鎮安縣界一百六十里正南微西至石泉縣界四百三十里北至涇陽縣界三十里西南至鄠縣界四十里西北至咸陽縣界三十里編户四十九里按舊志所載疆域里數或治或界紛錯互見致有異同兹於府州分域祗列界限而州縣専封則先列四至八到與隣邑接壤之里數而後附以四鄰距治之里數庶幾為界為治一覽瞭然
  西至咸陽縣治五十里北至涇陽縣治七十里西南至鄠縣治七十里
  形勝長安界在舊岐豐之左攬結太乙終南之氣夙稱神臯陸海李華然縣志序為雍秦之首邑帝王之故都形勝奥區梁禹甸縣志序終南峙其前渭流遶其後縣志
  咸寧縣最要附郭在府治東偏東至臨潼縣界四十五里西與長安分治南至舊縣闗鎮安縣界二百五十里北至高陵縣界三十里東南至藍田縣界五十里東北至高陵縣界三十五里編户六十六里
  東至臨潼縣治五十里東南至藍田縣治九十里東北至高陵縣治七十里南至鎮安縣治三百四十里形勝居㑹城之左百二名邦實據上游几終南屏渭水帶五岡襟三川滻灞左纒滈潏右抱白鹿豐梁護其東鳯棲神禾環其南金鑾銅人闗其北千峯擁玉案以遥迎兩雁來伭都以近侍代為帝都世稱天府縣志
  咸陽縣治在府西少北五十里東至長安縣界二十五里西至興平縣界二十五里南至鄠縣界二十里北至涇陽縣界三十八里東南至長安縣界二十五里西南至盩厔縣界三十里東北至涇陽縣界四十里西北至醴泉縣界四十里編户十里
  東至長安縣治五十里西至興平縣治五十里南至鄠縣治五十五里東北至涇陽縣治五十里西北至醴泉縣治七十里
  形勝南臨渭水北倚九𡽀方輿勝覽左挾崤函右控隴蜀原隰壯麗山川被貫九𡽀峙其北渭水流其南李炳遷縣記渭水臨於南𡽀山倚於北長安控其東槐里遶其西川原沃野稱為秦陸海之最區縣志序
  興平縣治在府西一百里東至咸陽縣界二十五里西至武功縣界四十五里南至盩厔縣界二十五里北至醴泉縣界三十五里東南至麻紙頭咸陽縣界三十里西南至薛固邨武功縣界四十五里東北至夏家寨咸陽縣界三十三里西北至張染邨醴泉縣界四十里編户十五里
  東至咸陽縣治五十里西至武功縣治九十里北至醴泉縣治五十五里東南至鄠縣治五十里西南至盩厔縣治七十里
  形勝地勢高濶平原雄峙翠吸終南屏倚九𡽀幅麓山以在座帶渭水而前流掖咸陽於左腋兮跨扶風於右肋引醴泉之秀瑞兮盩厔拱而朝額抗谷口之窈阻兮涇乾翼而拱背豁漢中之庭衢開武功之門户費尚彬興平縣賦後倚高原前襟渭水元𡽀峙其北終南扄其南府志北倚高原而峙九𡽀南襟豐渭而對終南西由岐鳯以控巴蜀東迎華嶽以聨嵩洛風氣攸萃古右輔之地也縣志
  臨潼縣治在府東五十里東至渭南縣界四十七里西至咸寧縣界十五里南至藍田縣界三十五里北至富平縣界七十里東南至藍田縣界六十里西南至咸寧縣界二十五里東北至蒲城縣界九十五里西北至高陵縣界三十里編户四十里
  東至渭南縣治八十里西至咸寧縣治五十里南至藍田縣治八十五里北至富平縣治九十里東北至蒲城縣治一百六十里西北至高陵縣治五十里形勝驪峯嶻嵲啓其陽渭水瀠洄環其朔南居仁魁樓記靣眺驪山背阻渭水鴻門控其左灞陵接其右府志西接終南南走藍田北俯渭水東控鴻門蓋西京以來稱衝要名區云縣志
  高陵縣治在府東北七十里東至臨潼縣界十五里西至康橋堡涇陽縣界二十里南至蘇馬堡咸寧縣界二十里北至仁村三原縣界十里東南至嘴頭臨潼縣界二十里西南至咸寧縣界三十五里東北至齊家堡三原縣界七里西北至桑園邨三原縣界十五里編户十五里
  東南至臨潼縣治五十里西南至長安咸寧縣治七十里西至涇陽縣治五十里東北至富平縣治五十里西北至三原縣治三十五里
  形勝南臨渭水北枕平原清谷跨其左洪波襟其右府志涇渭屬流於前山原遥峙於後清谷在左洪波在右蓋古形勝之區高明之國呂柟地理志
  鄠縣治在府西南七十里東至長安縣界三十里西至盩厔縣界十五里南至終南山二十里山南靣復屬長安縣境界北至咸陽縣界三十五里東南至長安縣界一百里西南至盩厔縣界三十里東北至長安縣界三十里西北至興平縣界二十里編户十五里
  東北至長安咸寧縣治七十里西至盩厔縣治八十里北至咸陽縣治五十五里西北至興平縣治五十里形勝靣拱終南背倚渭水灃水遶其東澇水環其西府志
  藍田縣治在府東南九十里東至大龍廟渭南縣界一百二十里西至咸寧縣界五十里南至郭庵子鎮安縣界一百四十里北至小金山臨潼縣界五十里東南至新店鋪商州畧七十五里西南至填安縣界二百里東北至厚子鎮渭南縣界五十里西北至新街填咸寧縣界四十里編户二十里
  東南至商州治二百一十里西南至鎮安縣治二百九十里北至臨潼縣治八十五里東北至渭南縣治一百二十里西北至長安咸寧縣治九十里
  形勝嶢闗青泥之險為三輔藩蔽李東撫治商洛碑記南山秀拔北山雄劍㦸森然對羣玉王渥遊藍田詩南面七盤北背繡嶺玉山左峙灞水右環府志玉山金嶺相接抵渭七盤藍闗蜀楚要津巨哉其秦之咽喉也疆圉志
  涇陽縣治在府西北七十里東至高陵縣界二十五里西至醴泉縣界三十二里南至咸陽縣界十五里北至淳化縣界五十里東南至長安縣界四十里西南至咸陽縣界十五里東北至三原縣界十五里西北至淳化縣界六十五里編户四十四里
  東至高陵縣治五十里西至醴泉縣治九十里南至長安咸寧縣治七十里西南至咸陽縣治五十里東北至三原縣治三十里西北至淳化縣治九十里
  形勝東峙唐原西拱仲山涇流遶其南嵳峩鎮其北府志峩仲聳於北涇水環其南帶文川襟西城背豐稔面畢原平疇曠衍村落相連有河渠之饒有巖寨之險縣志
  三原縣治在府北九十里東至臨潼縣界四十里西至涇陽縣界八里南至涇陽縣界八里北至富平縣界五十五里正北偏西至韓家村耀州界五十里舊稱北至耀州界四十五里按三原北抵陵前鎮又北乃入富平界非耀州界也且耀州南三里即屬富平何可越富平而以耀為界舊説蓋指正北微西而言東南至高陵縣界二十里西南至涇陽縣界八里東北至富平縣界三十里西北至淳化縣界五十里編户三十里
  北至耀州治八十里東南至高陵縣治三十五里西南至涇陽縣治三十里東北至富平縣治六十里形勝京兆壯縣道通八郡之肯綮張縉彦減税記京兆上郡衢通九邊吭扼三疆陳嘉績併闗税記南據涇渭之流北倚嶻嶭之山仲山拱於西清水環於東縣志
  盩厔縣中治在府西南一百六十里東至鄠縣界六十五里西至郿縣界四十里南至洋縣界四百里北至武功縣界五里舊稱北至興平縣界二十里按縣北五里抵渭河馬家村即武功界自北而東乃興平界也舊説指正北微東而言東南至鄠縣界五十里南微東至石泉縣界二百四十里西南至洋縣界二百里東北至興平縣界五十里西北至武功縣界三十里編户四十里
  東至鄠縣治八十里西至郿縣治一百里南至洋縣治五百里東北至興平縣治七十里西北至武功縣治五十里
  形勝道通巴漢三蜀南極山不盡三十里北阻渭短長之補與南而近其野半為澤麓沈亞之盩厔縣丞𠫊壁記谷水繞其東溝阜阻其西南山叠拱北渭帶流建置志
  渭南縣治在府東一百四十里東至華州界二十三里西至臨潼縣界三十三里南至商州界一百四十里北至蒲城縣界六十里東南至雒南縣界一百五十里西南至藍田縣界七十里東北至同州界五十五里西北至富平縣界六十里編户五十六里東至華州治五十里西至臨潼縣治八十里南至商州治三百里北至蒲城縣治一百里東南至雒南縣治二百五十里西南至藍田縣治一百二十里東北至同州治一百里西北至富平縣治一百里
  形勝南面秦嶺北帶渭河少華峙其左湭水繞其右舊志左控倉堡右扼青原風門前列渭藪後匯縣志
  富平縣要治在府東北一百二十里取三原路一百五十里東至蒲城縣界四十里西至三原縣界三十里南至臨潼縣界二十里北至同官縣界六十里東南至闗山里蒲富臨渭四縣界四十里西南至三原縣界三十里東北至六井村蒲城縣界九十里舊稱東北至蒲城界四十里按富平東至莊子鎮蒲城界四十里東北九十里抵六井村始盡其境舊説蓋指莊子鎮稍北而言西北至耀州界四十里編户四十里
  東至蒲城縣治九十里南至臨潼縣治九十里西北至耀州治六十五里西南至高陵縣治五十里微南偏西至三原縣治六十里東南至渭南縣治一百里形勝頻陽北當上郡西河為數郡凑漢薛宣傳北倚頻山南限漆沮溝㑹脈連堤堘𨧡𨧡府志負頻面荆帶以石温而浮山鳯凰若左右翼非蕞爾一奥區哉縣志
  醴泉縣治在府西北一百二十里東至涇陽縣界五十八里西至乾州界五里南至興平縣界二十里北至淳化縣界八十里東南至興平縣界三十里西南至武功縣界七十里東北至土門脚底涇陽縣界五十里西北至永壽縣界六十里編户十八里
  東至涇陽縣治九十里西至乾州治四十里南至興平縣治五十五里北至淳化縣治一百二十里東南至咸陽縣治七十里西南至武功縣治九十里西北至永壽縣治一百四十里
  形勝終南聳其前九𡽀峙其後襟泔涇帶渭水左聨殽函右接隴蜀居百二之衝實形勝之國也縣志
  延安府
  治在布政司北七百二十里東至山西永寧州界三百里西至合水縣界一百八十里南至鄜州界一百三十里北至米脂縣界二百六十里東南至韓城縣界三百五十五里西南至鄜州界一百四十里東北至清澗縣界一百九十五里西北至靖邊縣界二百五十里距 京師二千二百里領八縣
  形勝濟河而西山河廻流其左右秦已上為戎都漢已下為巨防有府城襟帶焉其風悍其國險楊炎河西節度使𠫊記上郡北地義渠故國臨制戎狄屏於闗中常衮丹延團練使制形勝之地為五路襟喉宋史趙高王庻傳其城據山四面甚險邊陲之郡寰宇記三城鼎峙秦地要區元志處萬山夾谷之中水勢分南拱北衝之要三山鼎峙二水帶圍觀風者占為勝槩趙廷錫祭河神文東距黄河西接𢎞化京兆踞南沙漠界北控奇扼險果秦之上郡也府志序襟帶闗陜控制靈夏府志
  膚施縣附郭東至延長縣界六十里西至安塞縣界四十里南至甘泉縣界四十五里北至安塞縣界二十五里東南至鄧旗屯甘泉縣界八十里西南至甘泉縣界四十五里東北至上磁窑安定縣界一百里西北至郝家砭安塞縣界五十里編户四里
  東至延長縣治一百五十里南至甘泉縣治九十里西北至安塞縣治四十里東北至安定縣治一百八十里
  形勝西北長城因河為塞洛水之交三川所㑹圖經
  安塞縣治在府北少西四十里東至安定縣界九十里西至保安縣界九十里南至膚施縣界一十五里北至靖邊縣界一百八十里東南至膚施縣界二十里西南至甘泉縣界一百二十里東北至安定縣界一百里西北至保安縣界八十里距省七百六十里編户六里
  東北至安定縣治一百四十里西北至保安縣治一百八十里東南至膚施縣治四十里
  形勝長城為依延水環拱當銀夏之衝為金明巨鎮府志東依天澤西亘大河萬山環峙二水瀠流南逼烏延北連沙漠幅𢄙廣辟寧夏襟喉縣志河流環其内隂山横其背西控靈武東逼五原塞亦今古之奥區哉縣志總論
  甘泉縣治在府南九十里東至延長縣界一百五十里西至伍花頭鄜州界七十里南至鄜州界四十五里北至膚施縣界四十五里東南至宜川縣界一百七十里西南至梅閣嶺鄜州界五十里東北至膚施縣界四十五里西北至石門子安塞縣界四十里距省六百三十里編户二里
  東至宜川縣治二百六十里南至鄜州治九十里北至膚施縣治九十里西南至合水縣治三百里東北至延長縣治二百四十里
  形勝枕山環谷鄜延衝要府志
  安定縣治在府北微東一百八十里東至清澗縣界八十五里西至靖邊縣界八十里南至膚施縣界九十里北至米脂縣界一百里按縣北至瓦窑鋪與米脂接界綏德則東北界也舊稱北至綏德州界是指東北為正北矣東南至延川長二縣界俱六十里西南至安塞縣界五十里東北至綏德州清澗縣界七十里西北至懷逺縣界七十里距省九百里編户二里九甲
  東至清澗縣治一百二十五里正南微西至膚施縣治一百八十里西南至安塞縣治一百四十里東南至延川縣治一百四十里東北至綏德州治一百五十里北至米脂縣治二百二十里
  形勝翠巘屏拱河水環瀾為西塞要徑府志
  保安縣治在府西北二百二十里東至安塞縣界九十里西至安化縣界一百七十里南至安塞縣界一百三十里北至靖邊縣界四十里東南至安塞縣界六十里西南至合水縣界一百五十里東北至廟兒灣靖邊縣界一百里西北至安化縣界一百三十里距省九百四十里編户六里
  東南至安塞縣治一百八十里北至靖邊縣治一百四十里西至安化縣治三百七十里
  形勝襟山帶水嶺岡重叠三秦咽喉邊陲要地府志
  宜川縣治在府東南二百六十里東至山西吉州界一百里西至鄜州界九十里南至洛川縣界七十里北至蘇洛邨延川縣界二百里東南至韓城縣界一百里西南至洛川縣界一百里東北至馮家坬村延川縣界一百九十里西北至虎峪寺甘泉縣界九十里距省由韓城縣小路七百二十里由洛川縣中路七百里由延安府大路九百九十里編户十五里東南至韓城縣治二百二十里西南至洛川縣治一百八十里西至甘泉縣治二百六十里西北至延長縣治一百七十里北至延川縣治二百三十里東北至山西大寧縣治二百三十里東至山西吉州治一百四十里
  形勝東據黄河南扼孟門峻嶺廣阜名勝要區府志
  延川縣治在府東少北一百九十里東至山西永和縣界七十里西至延長縣界七十五里按縣西七十里抵酒店鋪迤南五里為豐年鋪始至延長界舊稱西至延長界三十里似指文安驛言然非延長界也南至宜川縣界八十里北至清澗縣界十五里東南至山西永和縣界一百里西南至交口鎮延長縣界五十里東北至賀家畔清澗縣界七十里西北至寒沙寨安定縣界一百一十五里距省九百二十里編户四里
  西南至延長縣治一百二十里北至清澗縣治六十里南至宜川縣治二百三十里西北至安定縣治一百四十里東南至山西大寧縣治一百九十里東北至山西石樓縣治一百七十里
  形勝西南依山東北臨壑延水襟帶層巒叠嶂屹然巖邑古今餉道縣志
  延長縣治在府東一百五十里東至宜川縣界七十里西至膚施縣界九十里南至甘泉縣界六十里北至延川縣界五十里東南至雲岩鎮宜川縣界九十里西南至甘泉縣界四十里東北至延川縣界七十里西北至延川縣界六十里距省八百五十里編户十里
  西至膚施縣治一百五十里西南至甘泉縣治二百四十里東南至宜川縣治一百七十里東北至延川縣治一百二十里
  形勝後高奴而前翠屏左鳯嶺而右龍潭薛柱斗過街樓記北依山勢為城南憑延水為池嶺谷險阨屹然巖邑府志
  鳯翔府
  治在布政司西少北三百六十里東至武功縣界一百五十里西至清水縣界二百七十里南至鳯縣界一百七十里正南微西由寳雞至鳯縣界二百二十里北至靈臺縣界七十里東南至盩厔縣界譚家寨一百六十五里按舊説有謂東南至漢隂縣界三百七十里但漢隂在石泉之東不與郿縣接壤即漢隂之四正四隅亦無接郿界之語故改從今説西南至鳯縣界一百八十里東北至永壽縣界一百六十五里西北至華亭縣界二百一十里距京師三千里領一州七縣
  形勝地形險阻原田肥美物産富饒成周興王之地唐志右扶風之地跨枕隴蜀扼塞西門獨孤及送孫傳御赴鳯翔序襟汧擁漢古稱右輔以扶助王畿沈珣撰崔珙鳯翔節度使序秦之舊都漢為右地扼戎羌之要害作上國之藩籬沈珣撰李玭鳯翔節度使序鳯翔右袤涇原地平少巖阻唐書王承元傳南望斜谷口三山如犬牙西觀五丈原屈曲如長蛇蘇軾詩渭汧岐漆雍五水皆㑹於郡界寰宇記四山之中五水之㑹舊志鳯郡為西岐舊壤周興王業之隆秦啓霸圖之盛漢室地雄西輔唐家鎮重南藩太白峙前吳山枕後漆沮瀠繞汧渭周流沃野平原素稱陸海府志序闗隴阻其西益門扼其南府志
  鳯翔縣要附郭東至岐山縣界四十里西至汧陽縣界三十五里南至寳雞縣界四十里北至麟遊縣界五十里東南至岐山縣界六十三里西南至寳雞縣界五十里東北至麟遊縣界九十里西北至汧陽縣界六十五里編户三十九里
  東至岐山縣治五十里西至汧陽縣治七十里西南至寳雞縣治九十里東北至麟遊縣治一百二十里形勝岐山峙其左汧渭瀠其右府志南控褒斜西達伊凉岐雍高峙汧渭争流成周興王之地嬴秦創霸之區縣志序横水東環靈山西峙汧河瀠帶於前君坡屏倚於後縣志
  岐山縣治在府東五十里東至扶風縣界三十五里西至鳯翔縣界十里南至郿縣界三十里正南微西至鳯縣界一百五十里北至麟遊縣界五十里東南至郿縣界四十里西南至寳雞縣界四十里東北至扶風縣界六十里西北至鳯翔縣界七十里距省三百一十里編户二十九里
  東至扶風縣治六十里西至鳯翔縣治五十里東南至郿縣治五十五里東北至麟遊縣治九十里形勝天柱巍聳太白鬱蒼汧流分導渭水環襄王轂岐山懷古賦天柱後擎太白前峙鳯脉西繞龍尾東環周原奠其中渭水瀠乎外府志渭水南瀠潢河東合縣志
  扶風縣治在府東一百十里東至武功縣界四十里西至岐山縣界二十五里南至郿縣界三十里北至麟遊縣界七十里東南至武功縣界四十里西南至郿縣界二十里東北至乾州界四十里西北至岐山縣界二十里距省二百五十里編户二十九里東至武功縣治六十里西至岐山縣治六十里南至郿縣治四十里北至麟遊縣治一百一十里
  形勝扶風古縣在京之西環渭而北望標闗輔之首雄壓劇秦之大陳浩扶風縣文廟記東臨漆水西接岐山南阻渭流北據鳯嶺府志諸陵左峙岐岫右環襟太白而帶渭流倚周原而繞漆水縣志
  郿縣治在府東南一百一十里東至盩厔縣界六十里西至岐山縣界三十里南至太白山五十里按南至洋縣以太白山為界不通路難以里計舊誤稱至漢隂縣界二百八十里詳見府疆域中北至扶風縣界十里東南至盩厔縣界六十里西南至岐山縣界桃川里六十里東北至扶風縣界牛蹄堡二十五里西北至岐山縣界桃源邨十五里距省三百里編户十八里
  東至盩厔縣治一百里北至扶風縣治四十里西北至岐山縣治五十五里
  形勝横渠鎮跨於東五丈原距於西太白聳其前渭水繞其後府志亘終南環渭水太白之所盤踞鳯泉斜谷之所浸匯縣志序
  寳雞縣要治在府西南九十里東至岐山縣界九十里西至秦州界九十里正西微北至隴州界八十里南至鳯縣界一百三十里北至汧陽縣界四十里東南至岐山縣界一百里舊志云東南至郿縣界按岐山西南桃川里接鳯縣境何得越岐至郿今改正西南至鳯縣界九十里東北至鳯翔縣界五十里西北至隴州界四十五里距省四百五十里編户四十九里東北至鳯翔縣治九十里西南至鳯縣治二百四十里北至汧陽縣治六十里西北至隴州治一百五十里
  形勝左金陵右玉澗面渭水背原陵地形險阻之處府志陳倉靣波千頃目秀萬峯汧吳襟帶其右岐鳯雄峙其左舊志北屏山原南扼棧雲清渭金陵玉澗三水相環如帶縣志序前渭水後陵原左金陵右玉澗縣志
  汧陽縣治在府西少北七十里東至鳯翔縣界三十五里西至隴州界四十五里南至寳雞縣界二十里北至靈臺縣界七十里東南至寳雞縣界二十五里西南至隴州界五十里東北至鳯翔縣界五十里西北至隴州界三十五里距省四百二十里編户五里東至鳯翔縣治七十里西至隴州治九十里南至寳雞縣治六十里東北至靈臺縣治一百五十里形勝南臨汧水北倚馮河五里坡蜿蜒於左月曲山盤踞於右山嶺重複溪澗險阻府志
  麟遊縣治在府東北一百二十里東至乾州界七十里西至鳯翔縣界六十里又至汧陽縣界一百五十里南至扶風縣界四十里北至永壽縣界四十五里東南至乾州界七十里西南至岐山縣界四十里東北至永壽縣界四十五里西北至靈臺縣界一百一十里距省三百三十里編户六里
  東至乾州治一百二十里西南至鳯翔縣治一百二十里南至扶風縣治一百一十里西北至靈臺縣治一百二十里東北至邠州治一百四十里
  形勝因山為城因澗為池麟川遶而鳯臺峙四山環而道路險府志環麟皆山環山皆川縣志
  隴州治在府西少北一百五十里東至汧陽縣界四十五里西至清水縣界一百二十里南至寳雞縣界一百四十里北至崇信縣界八十一里東南至寳雞縣界一百二十里西南至胡店秦州界二百二十里東北至靈臺縣界六十里西北至華亭縣界七十里距省五百一十里編户二十八里
  東至汧陽縣治九十里東南至寳雞縣治一百五十里西至甘省清水縣治二百里北至華亭縣治一百一十里
  形勝旁據汧陽横當隴首地有提封之勝軍多帶甲之雄錢珝撰李繼文隴州防禦使制西控天水金城北通回中蕭闗袁揩建署記左隴山而右汧河靣五峯而枕靈谷為秦鳯要害之地府志闗山蔽虧汧河蕩駛固形勝之地也州志序闗山西塞渭水南環帶二河之䨇流抗咸宜之險阻咽喉於鞏而臂視岐陽實三秦南控之大都㑹也州志
  漢中府
  治在布政司西南一千七十里東至石泉縣界三百十里西至階州界五百里舊稱西至四川廣元縣界三百七十里西南至廣元縣治四百八十里按廣元在府西南若於正西言界西南復言治是指西南為正西而遺却正西一面矣南至四川南江縣界一百四十里北至寳雞縣界五百一十里東南至紫陽縣界三百二十里西南至四川廣元縣界三百四十里東北至五顆樹盩厔縣界三百六十里西北至兩當縣界四百八十里距 京師三千五百里領一州八縣
  形勝地形險固三國志東接南郡南接廣漢西接隴西北接秦川華陽國志秦之坤蜀之艮連高夾深九州之險歐陽詹集漢水上游梁山東險控巴岷之道路作咸鎬之藩屏唐文宗命温造為山南西道節度使詔氐羌接軫為威御之鎮寰宇記秦蜀出入之衝文同集前瞰三秦後蔽四川黄横以為蜀之股肱楊洪以為蜀之咽喉孫道夫奏議左控三秦右跨西蜀中纏襄楚為闗隴一大都㑹而斗山天柱挾褒斜之險瀉嶓𡺪之奇遂擅秦漢以來名勝第一陳繼儒樂城十景跋漢郡闗以南一大都㑹也羣山環抱漢江合流李喬岳觀音閣記内為平壤外則險𡾟周以崇巖峻嶺倚天挿㦸斷崖裂岫蛇退猿愁府輿地志
  南鄭縣附郭東至城固縣界二十里西至褒城縣界三十里南至四川南江縣界一百四十里北至褒城縣界二十里東南至四川通江縣界一百二十里西南至四川巴州界一百九十里東北至獨木山城固縣界四十里西北至褒城縣界二十里編户十八里東至城固縣治七十里西至沔縣治一百一十里西北至褒城縣治四十里
  形勝枕斜襟漢秦時吉安民記漢山面其南漢水下流環圍若帶府志南襟江漢北控褒斜縣志
  褒城縣治在府西少北四十里東至南鄭縣界二十五里西至鈕項鋪沔縣界三十里南至官倉坪四川南江縣界二百里北至鳯縣界一百四十里東南至龍江鋪南鄭縣界二十里西南至蔡壩寧羌州界一百八十里東北至文川城固縣界六十里西北至雲霧山沔縣界七十里距省一千三十里編户十一里東南至南鄭縣治四十里西至沔縣治九十里北至鳯縣治三百七十里
  形勝棧道千里惟褒斜綰轂其口史記為蜀西鄙在周南岐岑參集東環褒水西峙牛山中梁聳其南雲棧繞其北府志
  城固縣治在府東少北七十里東至洋縣界十里西至南鄭縣界五十里南至西鄉縣界七十里北至鳯縣界一百五十里東南至五堵門西鄉縣界五十里西南至南鄭縣界一百四十里東北至闗王廟河洋縣界六十里西北至南鄭縣界五十里距省一千一百四十里編户二十三里
  東至洋縣治五十里西至南鄭縣治七十里東南至西鄉縣治一百五十里
  形勝介梁洋之間南控巴山北距漢水郭豈開石峽記前瞰巴山後據秦嶺漢江湑水合流雙乳五峯並峙縣志
  洋縣治在府東一百二十里東至桑溪壩石泉縣界一百六十里西至城固縣界四十里南至西鄉縣界六十里北至盩厔縣界一百里至華陽山郿縣界二百一十里東南至申溪西鄉縣界九十里西南至泥鰍溝西鄉縣界七十里東北至五顆樹盩厔縣界二百四十里西北至黄溪埡城固縣界八十里距省一千一百九十里編户二十四里
  東至石泉縣治二百三十里西至城固縣治五十里南至西鄉縣治一百二十里北至盩厔縣治五百里形勝東連襄漢南蔽巴蜀舊洋州志要地有三置闗有八方輿勝覧駱谷轉山圍境内漢江奔浪遶城邊韋宗魏詩東南北三靣皆崇山叠嶂綿亘周匝鄒溶理洋畧泳游漢水詩歌周召流徽瞻眺秦山勢接崤函餘險纂修縣志徵文獻引龍首峙於北灙水匯於西府沿革志南俯巴山北倚秦嶺褒斜西翼楚襄東障上通荆楚旁出雍商秦蜀出入之衝縣志
  西鄉縣治在府東南二百四十里東至石泉縣界一百二十里西至城固縣界一百里南至四川太平縣界五百里北至洋縣界三十里東南至紫陽縣界一百里西南至四川通江縣界四百里東北至石泉縣界一百二十里西北至紅瓦鋪洋縣界六十里距省一千二百九十里編户十六里
  東南至紫陽縣治二百九十里北至洋縣治一百二十里東北至石泉縣治二百一十里西北至城固縣治一百五十里
  形勝三楚上游闗南喉邑張台耀重修城垣記北屏秦巘南障巴嶺木溪洋川環流如帶蓋稱巖邑云李喬岱建魁樓記北倚蒿坪南臨木馬府沿革志東繞漢江西峙巴嶺舊志南接蜀川北連秦嶺江漢遶其東巴山峙其西為闗南險要之地縣志
  鳯縣治在府西北三百八十里東至寳雞縣界一百一十里西至兩當縣界六十里南至褒城縣界二百三十里北至清水縣界七十里東南至褒城縣界二百三十里西南至沔縣界一百七十里東北至寳雞縣界一百一十里西北至兩當縣界七十里距省六百九十里編户九里
  南至褒城縣治三百七十里東北至寳雞縣治二百四十里西南至畧陽縣治二百三十里
  形勝北接蕃戎東綿秦漢寰宇記大散扼其東武休障其西褒斜阻其南秦嶺限其北重巒叠嶂隱然為蜀門重地府志北連大散南出褒斜秦楚之要膂也舊志
  寧羌州治在府西南二百八十里東至褒沔二縣界一百二十里西至金山寺四川平武縣界二百七十五里南至四川廣元縣界七十里北至黄土鋪沔縣界一百十里正北微西至畧陽縣界一百三十里東南至四川南江縣界二百五十里西南至七盤闗廣元縣界六十五里東北至金堆鋪沔縣界一百零五里西北至青木川階州文縣界一百二十里距省一千三百二十里編户四里
  東北至沔縣治一百八十里正北微西至畧陽縣治二百一十里西南至廣元縣治二百里西北至文縣治三百五十里
  形勝劍閣朝天峙其西五丁嶓𡺪據其北南控川蜀東連漢沔元一統志控扼蜀門山有嶓𡺪河有漾水府沿革志漢水遶流地據險固府志
  沔縣治在府西一百一十里東至褒城縣界六十里西至畧陽縣界四十里南至寧羌州界七十里北至鳯縣界一百里東南至天池子山褒城縣界六十里西南至黄土嶺寧羌州界七十里東北至黄沙窑褒城縣界五十里西北至上沮水畧陽縣界六十里距省一千一百三十里編户五里
  東北至褒城縣治九十里西南至寧羌州治一百八十里西北至畧陽縣治一百九十里東至南鄭縣治一百一十里
  形勝西北通秦隴西南控川蜀界居二國之間道路凌空極天下之至險且後依景山龍岡前聳定軍卓筆右踞白馬金牛左控雲霧百丈漢江諸水經帶包絡於其間隋書地理志漢沔形勢之地前控六路之師後據西蜀之粟左通荆襄之財右出秦隴之馬張浚奏議北通秦隴西控巴蜀府志通道隴蜀山水高深舊志西樂石馬峙古城於東西縣志
  畧陽縣治在府西少北二百九十里東至沔縣界一百三十里西至階州界一百一十里南至寧羌州界八十里北至徽州界一百三十里東南至鐵佛鋪寧羌州界四十里西南至階州界一百六十里東北至白礬壩沔縣界一百三十里西北至階樓壩成縣界一百九十里距省一千三百二十里編户四里東南至沔縣治一百九十里正南微東至寧羌州治二百一十里東北至鳯縣治二百三十里西北至成縣治二百里
  形勝崖谷峻絶十里百折柳宗元興州江運記山峯環矗江濤洶湧道路險惡控扼蜀門府志
  榆林府最要
  治在布政司北一千三百五十里東至乾溝葭州界九十五里西至花馬池寧夏靈州界五百九十里南至班家溝米脂縣界一百六十五里北至鄂爾多斯界五十八里東南至白家溝葭州界一百二十里西南至五個掌兒慶陽府環縣界八百二十里東北至鄂爾多斯界一百三十里西北至鄂爾多斯界八十里距 京師一千七百九十里領四縣
  形勝榆谿為九塞巖險第一綿亘千里鄭汝璧都督題名記延綏五路之襟喉三秦之要區孤懸絶漠控制諸邊左提右攜罥足扼吭固今之雄鎮也李宗樞送張南溪撫延綏序榆林為九邊重鎮譚吉璁鄉飲酒禮記邊陲衝要全陜藩籬北臨沙漠巍然雄鎮延安府志逺際龍沙四無襟帶榆林舊志
  榆林縣最要附郭東至葭州界九十五里西至華家梁懷逺縣界六十里南至米脂縣界一百六十五里北至邊墻十里東南至白家溝葭州界一百二十里西南至党家岔懷逺縣界八十五里東北至羊圏荘邊墻八十里西北至寨城荘邊墻四十里
  東至神木縣治二百六十里西至懷逺縣治一百六十里南至米脂縣治一百七十里東南至葭州治由建安堡二百九十里由窰兒灣㨗路二百里
  形勝榆林城在常樂保寧之中彪騰虎踞左山右水固天設巖疆鎮之上游延綏鎮志
  懷逺縣治在府西一百六十里東至華家梁榆林縣界一百里西至三道河溝靖邊縣界九十五里南至西川中川米脂縣界一百五十里下川綏德州界一百三十里上川安定縣界九十里北至邊墻二十里東南至馬[2]峪米脂縣界一百八十里西南至卧牛城安塞縣界一百七十里東北至官莊灘榆林縣界一百二十里西北至石渡口靖邊縣界一百三十里距省一千四百二十里
  東至榆林縣治一百六十里西至靖邊縣治二百一十里東南由響水堡至米脂縣治二百一十里形勝波羅響水去邊七十里威武清平邊垣臨險阻高峯峻坂可據延綏鎮志
  靖邊縣治在府西三百五十里東至清平堡懷逺縣界一百四十里西至柳樹澗定邊縣界一百里南至徐家坮保安縣界一百一十里北至邊墻十里東南至牛頭坡保安縣界九十里西南至張千户岔安化縣界一百八十里東北至石渡口邊界一百一十里西北至大河灣邊界五十里距省一千一百里東至懷逺縣治二百一十里西至定邊縣治二百三十里南至保安縣治一百四十里
  形勝寧塞迤西平川錯雜為延安之門户鎮靖鎮羅皆為要害延綏鎮志
  定邊縣最要治在府西五百五十五里東至寧塞堡靖邊縣界一百六十里西至花馬池寧夏靈州界四十里南至鐵鞭城環縣界二百六十里北至大邊一里東南至吳起營靖邊縣界一百七十里西南至五個掌兒環縣界二百六十里東北至大邊一里西北至大邊一里距省一千一百六十里
  東至靖邊縣治二百三十里西至靈州治三百六十里西北至寧夏府治三百二十里
  形勝延鎮西隣寧夏與花馬池接壤者定邊之鹽塲堡也定邊轉而東磚井各堡皆依山臨塹倚險可守延綏鎮志
  興安州
  治在布政司南六百八十里東至湖廣鄖縣界四百一十五里西至西鄉縣界三百四十五里取漢中赴省驛路至西鄉縣界三百三十里南至四川太平縣界三百五十里北至鎮安縣界二百七十里東南至湖廣鄖縣竹山二縣界五百四十里西南至太平縣界四百四十里東北至湖廣鄖西縣商州山陽縣界四百二十里一路民塘由桑園鋪至鎮安縣界一百六十五里一路兵塘由老樹嘴至鎮安縣界一百九十五里西北至長安鎮安二縣界三百九十里取河南路距 京師四千四百四十里取山西路四千二百一十里領六縣
  本州境東由江南至洵陽縣界七十里由江北至洵陽縣界六十里西至漢隂縣界一百五里南至平利縣界三十里北至燕子嶺鎮安縣界三百里舊云北至鎮安界一百四十里按州北三百里抵燕子嶺與鎮安接界未有百四十里之近者惟東北由桑園鋪抵洵鎮二縣界牌灣最近然踰洵陽不與本州接界東南至平利縣界四十里西南至紫陽縣界一百六十里至鐵佛寺四川太平縣界三百七十里東北至闗溝嶺洵陽縣界九十里西北至鳯凰山漢隂縣界一百四十里編户二十三里
  東至洵陽縣治水路一百二十里陸路一百三十五里東南至平利縣治九十里西北至漢隂縣治一百八十里西南至紫陽縣治二百二十里水路二百八十里
  形勝北阻方山南臨漢水元和志東接襄沔南通巴蜀西連梁洋北控商虢安康郡志自漢中而東則謂金多山嶺由均房而西則謂金多平曠舊圖經秦頭楚尾一大都㑹方輿勝覧舟車輻輳商賈接踵秦楚之交一大都㑹也舊志三靣楚蜀延袤千有餘里砯壑修險梯棧鈎連而長江如帶舳艫飛輓由來利之許爾忠州志圖説綿亘蜿蜒六邑拱衛屹然江干保障李正芳圖説
  平利縣治在州南少東九十里東至白土闗埡湖廣竹溪縣界一百五十里按縣東一百五十里抵白土闗埡為竹谿界舊誤稱東至洵陽界一百里洵陽固在其東北也而東南復云至竹谿界一百五十里是蓋悮以正東為東南也西至狗脊闗埡本州界五十里南至雞心嶺四川奉節縣界五百一十里北至高望山本州界四十里東南至固城洞竹谿縣界二百五十里西南至花池嶺四川太平縣界二百六十里東北至大頂山竹谿興安洵陽三境界一百六十里西北至紙房河岸本州界三十里距省七百四十里編户五里
  東北至洵陽縣治一百九十里西北至本州治九十里
  形勝在萬山之中接楚蜀之境前則灌溪縈紆後則月河旋繞劉博重建平利縣記神峯聳立秀水分岐天府之屏藩闗中之指臂縣志
  洵陽縣治在州東一百二十里東由江南至白河縣界一百二十里由江北至藍灘鋪白河縣界一百八十里西至廟溝鋪本州界六十里南至青山觀湖廣竹山縣界一百五十五里北至下茅坪鎮安縣界一百六十五里東南至白河縣界一百四十里至雞籠山湖廣房縣界一百五十里西南至了角山平利縣界一百六十里東北至蠻川闗山陽縣界三百里微東北至湖廣鄖西縣界一百五十里西北至鎮安縣界一百六十里距省九百一十里編户四里
  東至白河縣治二百八十里西至本州治一百三十五里北至鎮安縣治二百八十里南至竹谿縣治三百八十里
  形勝背環洵水面臨漢江倚山為城阻水為池城池志東接荆襄西通巴蜀南連房竹北控商洛誠金州之保障天府之屏藩也縣志
  白河縣治在州東四百里東至沙溝湖廣鄖縣界一十五里西至藍灘鋪洵陽縣界一百里南至界嶺湖廣竹山縣界一百六十里北至漢江湖廣鄖西縣界三里舊云北至鄖西縣界百里按縣北三里即為漢江與鄖西分界百里則至鄖西治矣東南至鄖縣界九十里西南至竹山縣界一百六十里東北至鄖西縣界三里西北至鄖西縣界五十里距省一千里編户一里
  西至洵陽縣治二百八十里東至湖廣鄖縣治二百八十五里西南至平利縣治二百七十里南至湖廣竹山縣治二百八十里北至湖廣鄖西縣治一百里形勝前臨漢水後擁天池北岡在左南臺在右城池志秦頭楚尾縣志序
  紫陽縣治在州西南二百二十里東至本州界四十五里西至團鑼寨西鄉縣界一百九十里南至四川太平縣界八十里北至五里坡漢隂縣界一百里東南至太平縣界一百二十里西南至二州埡太平縣界一百八十里東北至蒿坪河本州界七十里西北至漢隂縣界九十里距省八百三十里編户五里東北至本州治二百二十里西至西鄉縣治二百九十里北至漢隂縣治一百八十里
  形勝南通巴蜀西接梁洋州志峯巒矗起江漢紆折險隘扼塞秦蜀之要區也疆域志
  石泉縣治在州西北二百七十里水路五百六十里東至漢隂縣界五十里西至洋縣界七十里南至西鄉縣界九十里北至長安縣界一百二十里東南至火星山漢隂西鄉二縣界一百三十里西南至漁壩西鄉縣界六十里東北至鎮安縣界一百二十里西北至山河界長安縣界一百二十里距省一千三百里編户八里
  東至漢隂縣治九十里西南至西鄉縣治二百一十里西至洋縣治二百三十里
  形勝東接荆襄西通漢沔南連巴蜀北距秦闗縣志
  漢隂縣治在州西少北一百八十里東至越梅鋪本州界七十五里西至草溝石泉縣界三十五里南至紫陽縣界八十里北至離恨坡鎮安縣界三百一十里東南至圓潭子紫陽縣界一百二十里西南至清溪西鄉縣界一百二十里微西南至猪頭山西鄉縣蠟溪地界二百一十里東北至本州界八十里西北至石泉縣界九十里距省一千二百一十里編户四里
  東至本州治一百八十里西至石泉縣治九十里南至紫陽縣治一百八十里
  形勝龍岡北枕鳯嶺南屏縣志
  商州
  治在布政司東南三百里東至河南盧氏縣界取商南道三百三十里西至藍田縣界一百三十里南至湖廣鄖西縣界二百四十里北至華隂縣界一百九十里東南至河南淅川縣界三百二十里西南至興安州界四百三十里東北至河南閿鄉縣界二百一十里西北至渭南縣界二百里距 京師二千九百里由雒南赴潼闗路二千六百里領四縣
  本州境東至武闗商南縣界一百九十里西至牧護闗藍田縣界一百三十里南至下官坊山陽縣界九十里北至藥子嶺雒南縣界七十里東南至申家垤山陽縣界一百二十里西南至藥王坪山陽縣界一百一十里東北至鸛崖雒南縣界一百九十里西北至鄭家坪藍田縣界一百四十里編户十六里
  東北至雒南縣治九十里東至商南縣治二百五十里南至山陽縣治一百二十里西南至鎮安縣治三百四十里西至藍田縣治二百一十里
  形勝繞霤之固南當荆楚王莽命前闗将軍江河之交孔頴達注西接藍田東武闗有唐名郡數商顔王禹偁小畜集武闗東塞嶢簣西據南面龜山北背太華西安府志鶻嶺有僧道之闗呂灣有亷康之蹟山峯削立以㠝岏石壑懸嵒而嶔﨑嶺嘆資峪闗名鬼門信為四塞之雄永作上游之勝舊志北接熊華南臨漢江東連荆襄西通闗輔固秦楚咽喉也牛維曜州志序東襟楚豫西屏秦蜀高山環繞自為隩區王廷伊州志序内而屏倚金鳯襟帶丹流龍峯左蔽娥壁右閑且東溪西平楚乳荆泉諸水包絡環互高車天柱熊龜雞莵諸山保障並峙外則東有武闗之天險西有牧護之要區南有劉嶺綿亘千里北有黄沙高踞千尋至於隣邑之富水豐陽簣嶢函谷等闗又可作商之重門外郛古稱四塞信不誣云州志
  鎮安縣治在州西南三百四十里東至山陽縣界一百三十里西至五郎壩石泉長安二縣界三百五十里南至洵陽縣界一百二十里北至咸寧縣界九十里按縣北九十里抵舊縣闗咸寧界舊云至藍田界百五十里以東北為北矣東南至元樹嶺鄖西縣界一百三十里西南至紫溪河興安州界一百八十里東北至藍田縣界一百五十里西北至澗長庵長安縣界一百六十里距省三百四十里編户二里
  東至山陽縣治二百二十里南至洵陽縣治二百八十里北至咸寧縣治三百四十里東北至藍田縣治二百九十里
  形勝北阻秦嶺南通巴漢東接商山西連石馬岡巒層叠河水瀠洄縣志
  雒南縣治在州東少北九十里東至河南盧氏縣界一百二十里西至本州界三十里南至本州界三十里北至華隂縣界一百里東南至老鸛崖商南縣界二百一十里西南至藥子嶺本州界二十里東北至扇車峪河南閿鄉縣界一百二十里西北至楊家河渭南縣界一百一十里距省由商州鋪遞大路三百六十里一㨗徑自縣西三十里至火燒寨商州界到省三百里編户十二里
  東南至商南縣治二百七十里北至華隂縣治一百七十里東北至潼闗縣治一百四十五里西北至華州治一百八十里
  形勝東障太華西環洛水北控秦嶺南據武闗西安府志雒雖彈丸而實據伊洛上游左顧崤函右顧嶢武地形既接利害亦相闗地理志論秦嶺限其北中幹繞其南西枕嶢闗東臨嵩虢洋洋洛水横貫其中所謂四塞之國縣志
  山陽縣治在州南少東一百二十里東至商南縣界一百二十里西至鎮安縣界一百里南至湖廣鄖西縣界一百二十里按縣南至龍王廟鄖西界百二十里東南至任嶺百三十里舊云南至鄖西縣界百三十里是以東南為正南也北至本州界三十里南至任嶺鄖西縣界一百三十里西南至七星碥鄖西縣界一百五十里東北至申家垤本州界七十里西北至藥王坪本州界七十里距省四百二十里編户二里東至商南縣治二百六十里西至鎮安縣治二百二十里北至本州治一百二十里東南至湖廣鄖西縣治二百四十里
  形勝東負竹林雄闗之險西阻殺虎峻嶺之扼鶻嶺層阿石門崇墉西安府志北倚秦嶺南近漢江扼荆襄之上游壯武闗之聲勢舊志蓮嶺後圍翠屏前障一水逆流萬山環拱東之靈官一碥人不能並肩馬不能疾馳一夫扼要萬人自廢西北金井一河浩若天塹截流登岸即仰陟沙狐嶺綿亘若長城南有鶻嶺之阻石磴崎嶇北有高碥之險石門狹隘此山邑之形勝四塞可恃者也縣志
  商南縣治在州東少南二百五十里東至河南淅川縣界四十里西至四條嶺本州界五十里正西微南至姚家灣州河本州界一百四十里南至湖廣鄖縣界二百七十里北至盧氏縣界八十里東南至月兒灣淅川縣界九十五里微東南至木家凹淅川縣界七十里西南至湖廣鄖縣界二百五十里東北至四山凹盧氏縣界六十里西北至雒南縣界四十三里距省五百四十里編户一里
  西南至山陽縣治二百六十里西至本州治二百五十里西北至雒南縣治二百七十里東南至河南淅川縣治三百里
  形勝面對羣山背負叢嶺左跨沐河右環峻坂誠南北襟喉諸路管轄也黄儼創建縣治記左依富水右據武闗角山峙其北兩河經其南西安府志
  同州
  治在布政司東北二百四十里取沙苑路二百六十里東至山西蒲州府永濟縣界五十八里西至蒲城縣界三十里南至華州界三十五里北至洛川縣界一百八十里東南至渭河華隂縣界五十里西南至喬店村渭南縣界五十里東北至龍門山西河津縣界二百六十里西北由澄城至洛川縣界一百九十里取蒲津路距 京師二千一百三十里領四縣
  本州境東至朝邑縣界十里西至蒲城縣界三十里南至華州界三十五里北至澄城縣界二十五里東南至渭河華隂縣界五十里西南至喬店村渭南縣界五十里東北至厮羅寨北朝邑縣界三十里西北至坊舍鎮蒲城縣界三十里編户三十四里
  東至朝邑縣治三十里西北至蒲城縣治七十里南至華州治七十里東南至華隂縣治七十八里東北至郃陽縣治一百一十里西南至渭南縣治一百里形勝羌魏兩民之交許洛水陸之際先漢之左輔皇魏之右翼形勝名都實惟西藩奧府北魏安定王燮表商原故地灃水攸同襟帶山川接軫甸服李雲仲同州刺使兼防禦使制前臨沙苑後枕許岡左接平原右帶雒水舊志
  朝邑縣要治在州東三十里東至山西蒲州府永濟縣界二十八里西至本州界二十里南至華隂縣界四十里北至郃陽縣界五十里東南至華隂縣界六十里西南至華隂縣界四十里東北至烏牛鎮郃陽縣界五十里西北至澄城縣界五十里距省三百二十里編户三十六里
  東南至潼闗縣治六十里南至華隂縣治六十里北至郃陽縣治一百里西至本州治三十里西北至澄城縣治一百里東至山西永濟縣治三十里
  形勝洛水浩蕩於前平原崚嶒於後黄河左帶馮翊右連西安府志邑界兩邦之間左蒲坂而右馮翊上下隙道四出係一方之要害與潼闗埒舊志界秦晉襟帶河渭左蒲闗而右同華後志序左蒲坂右馮翊南據渭水北枕鐮山大河通津韓淮隂陳兵之所長春别殿馬北平降叛於斯蓋秦晉繡錯之奥區實百二腰腹之隙道也縣志
  郃陽縣治在州東北一百一十里東至黄河山西臨晉縣界四十里西至王村澄城縣界二十里南至朝邑縣界五十里北至韓城縣界五十里東南至黄河山西蒲州府永濟縣界四十里西南至澄城縣界四十里東北至大棗邨北韓城縣界五十里西北至澄城縣界四十里距省三百七十里由朝邑華隂華州至省四百二十里編户四十四里
  西至澄城縣治四十里南至朝邑縣治一百里東北至韓城縣治九十里西南至本州治一百一十里東南至山西蒲州府治一百里
  形勝乳羅面其南梁山負其北東帶黄河西襟金水西安府志黄河左環大谷右繞封域志枕梁山面乳羅洽水出其北詩所謂在洽之陽又以大邦稱者也地理志控延安障同州唇齒澄韓朝邑宰莘退食錄
  澄城縣治在州北一百里東至郃陽縣界二十里西至白水縣界四十里南至本州界六十里北至洛川縣界七十里東南至雙泉鎮朝邑縣界六十里西南至汚泥河蒲城縣界六十里東北至九郎山韓城縣界九十里西北至洛川縣界九十里距省三百二十里編户四十里
  東至郃陽縣治四十里東南至朝邑縣治一百里南至本州治一百里西至白水縣治九十里西南至蒲城縣治九十里東北至韓城縣治一百二十里西北至洛川縣治二百二十里
  形勝其地西北山環之縣境籠其趾沙石相礴杜牧同州澄城縣功倉户尉㕔壁記前拱原阜後倚山壠大谷河繞其左甘泉水羅其右誠三輔之名城馮翊之巖邑也縣志
  韓城縣治在州東北二百二十里東至山西榮河縣界十五里西至神道營石堡洛川縣界一百二十五里南至後窑頭郃陽縣界四十里北至宜川縣界一百二十里東南至黄河榮河縣界二十里西南至營鐵村郃陽縣界七十里東北至龍門山西河津縣界六十里西北至北池山下宜川縣界一百二十里距省四百四十里編户二十八里
  南至郃陽縣治九十里西南至澄城縣治一百二十里西至洛川縣治二百八十里西北至宜川縣治二百二十里東南至山西榮河縣治三十里
  形勝龍門界其東北大河中瀉而左旋梁山鎮於西南澽水内出而右繞王盛重修儒學記三嶺龍嶓於後古城虵舒於前東阻湯湯洪水西塞巖巖疊峯馮翊幽壤闗中奥區舊志西枕梁麓千巖競秀北峙龍門九曲奔流諸水襟帶其前大河朝宗於外崇巒峻嶺囘環叠抱封域宅中地造天設縣志
  華州
  治在布政司東一百九十里東至河南閿鄉縣界一百一十五里西至渭南縣界二十七里南至雒南縣界八十里北由蒲城至白水縣界一百六十里東南至雒南縣界一百一十里西南至箭峪口石家村渭南縣界六十里東北至朝邑縣界一百里西北由蒲城至同官縣界二百一十里距 京師二千四百六十里領三縣
  本州境東至華隂縣界四十里西至渭南縣界二十七里南至雒南縣界八十里北至渭南縣界三十里東南至華隂縣界一百一十五里西南至渭南縣界六十里東北至同州界三十五里西北至渭南縣界三十里編户四十一里
  東至華隂縣治七十里西至渭南縣治五十里東南至雒南縣治一百八十里東北至同州治七十里形勝東雍地界山河境連巴蜀形勝之㑹册府自洛而東東距洛師抗雄多臨大道其縣有七若接壤天府號因舊國分鄭為之首梁肅鄭縣尉㕔壁記前據華嶽後臨涇渭左控桃林之塞右阻藍田之闗所謂百二之勝天府之國也元一統志位曰上游為函谷咽喉之地州志
  華隂縣治在州東七十里東至潼闗縣界三十五里按縣東舊包潼闗至河南閿鄉縣界四十五里雍正三年改潼闗為縣建滿城於西遂以滿城西門外分界止三十五里西至本州界三十里南至雒南縣界四十里北至朝邑縣界二十里東南至雒南縣界四十里西南至雒南縣界八十里東北至朝邑縣界三十里西北至渭河同州界三十里距省二百六十里編户二十七里
  東至潼闗縣治四十里北至朝邑縣治六十里南至雒南縣治一百七十里西至本州治七十里西北至同州治七十八里
  形勝太華為屏首陽為衛渭洛繞其北大河縈其東四鎮之咽喉滇蜀之門户也元一統志華山峙其前渭水繞其後左據潼闗雄鎮右引下邽洪流西安府志三峯壁立河渭環拱如帶馮從吾縣志序州境之咽喉潼闗之肘腋縣志
  蒲城縣治在州北少西一百二十里東至同州界四十里西至富平縣界五十里南至渭南縣界四十里北至白水縣界四十里東南至同州界四十里西南至臨潼縣界七十里東北至澄城縣界七十里西北至同官縣界九十里距省二百二十里編户五十四里
  東南至同州治七十里西至富平縣治九十里南至渭南縣治一百里北至白水縣治五十里東北至澄城縣治九十里
  形勝前峙二華諸峯之秀旁連涇渭大河之流鄭松修學記左襟洛水右控龍原北枕堯山南臨大泊縣志
  潼闗縣治在州東一百一十里按治内境土皆屯衞舊區錯處華隂朝邑及河南靈閿諸邑分布參差難以廣袤道里計今苐就建治一區列其近界東至河南閿鄉縣界五里西至滿城西門外華隂縣界五里南門外不數武即華隂閿鄉二縣界北至山西蒲州府界一里距省三百里
  西至華隂縣治四十里西南至雒南縣治一百四十五里西北至朝邑縣治六十里北至山西永濟縣治七十里東至河南閿鄉縣治七十五里
  形勝秦有潼闗蜀有劍閣皆國之門户春秋傳上躋高嵎俯視洪流盤紆峻極實謂天險河之北岸則風陵津北至蒲闗六十餘里河山之險迤邐相接自此相望川途曠然蓋神明之奥區帝宅之户牖百二之固信非誣也元和志南據連山北限大河元史東連鼎湖西接太華秦嶺障其南黄河繞其北西安府志潼闗南薄山北阻河中通一徑車不得方軌馬不得成列一夫當闗億萬之衆不可踰也若南據秦峪之險而襄鄧之門户一塞北嚴渡口之防而晉陽之隙道難成是非三秦之樞紐寰宇之雄鎮哉華州志闗之南秦嶺雄峙東南有禁谷之險禁谷南設十二連城以防秦嶺諸谷北有洛渭二川㑹黄河抱闗而下西則華嶽三峯聳環諸山高出雲霄縣志
  耀州
  治在布政司北一百八十里東至富平縣界十里西至淳化縣界五十里南至富平縣界三里舊云南至三原界四十五里東南至富平界三里是以正南為東南矣按州南三里為岔口即富平界不與三原接壤詳見三原北至宜君縣界一百里東南至梅家坪富平縣界七里西南至三原縣界二十里東北踰蒲城地由白水至洛川縣界二百七十里西北至岸門三水縣界九十里距 京師二千四百里領二縣
  本州境東至富平縣界十里西至淳化縣界五十里南至富平縣界三里北至同官縣界二十里東南至富平縣界七里西南至三原縣界二十里東北至同官縣界十五里西北至三水縣界九十里編户六里南至三原縣治八十里北至同官縣治七十里西至淳化縣治九十里東南至富平縣治六十五里西北至三水縣治一百六十里
  形勝前抱乳山後倚高原漆水經其東沮水繞其西西安府志東連馮翊南肘長安闗輔之襟喉延慶之腰膂舊志步壽原控其北寳鑑諸山翼其左星原環其右漆沮㑹流乳山合抱四塞形勝之區州志
  同官縣治在州北七十里東至蒲城縣界五十里舊云至白水界按白水中隔蒲城地不與同官接界西至本州界四十里南至本州界五十里北至宜君縣界六十里東南至富平縣界三十里西南至本州界五十里東北至烏泥川蒲城縣界六十里西北至袁家山宜君縣界五十里距省二百五十里編户六里
  東南至富平蒲城縣治九 十 里一百四十里南至本州治七十里北至宜君縣治九十里
  形勝峯巒環峙原阜旋廻左襟漆水右帶同川西安府志北控神水峽旁以龍虎諸山為城以漆水為池内倚濟陽永寧足備緩急其扼阻加於他處耀州志南則闗中之襟喉北則延寧之要害地理志羣山錯峙北當金鎖之衝同水奔流南據上游之勢舊志
  白水縣治在州東北二百十里東至洛河澄城縣界四十里西至白石河蒲城縣界四十里不與同官接界説見同官南至臨川鋪蒲城縣界五里北至洛川縣界七十里東南至故現村蒲城縣界三十五里西南至西河下蒲城縣界五里東北至孔走鎮澄城縣界六十里西北至宜君縣界七十里距省二百六十里編户二十里東至澄城縣治九十里南至蒲城縣治五十里東南至同州治一百二十里西南至富平縣治一百四十里北至洛川縣治二百一十里西北至宜君縣治一百六十里
  形勝前峙堯龍後擁秦馬左襟洛川右帶白水馬朴文昌閣記西邐岍首㑹於岐隴東連黄麓抵於梁山南通同華北接延慶蓋全陜之衝張三同築城記北枕秦山東環洛水堯嵂南崿漆流西抱西安府志密邇臨晉上通鄜延環慶重岡邃澗戰争所趨縣志
  乾州
  治在布政司西北一百六十里東至醴泉縣界三十五里西至扶風縣界六十里南至盩厔縣界九十五里北至邠州界一百二十五里東南至盩厔縣界九十里西南至扶風郿縣界七十五里東北至邠州界一百六十里西北至邠州界一百四十里距 京師二千八百里領二縣
  本州境東至醴泉縣界三十五里西至扶風縣界六十里南至武功縣界四十里北至永壽縣界四十五里東南至興平縣界六十里西南至武功縣界五十里東北至永壽醴泉二縣界五十里西北至麟遊縣界六十里編户二十四里
  東至醴泉縣治四十里西至麟遊縣治一百二十里北至永壽縣治九十里西南至武功縣治六十五里形勝九𡽀諸山控扼東北涇渭二水環帶東南元一統志陸陌臨平陽峪屹兮後擁甘河武水清渭帶兮前容是宜桑山人獻防危之䇿嚴京兆樹拓城之功楊通奉天一覽賦九𡽀控其東武水環其西北枕梁山南接平壤誠秦地之上游北門之鎖鑰也州志
  武功縣要治在州西南六十五里東至興平縣界四十五里西至扶風縣界二十里南至盩厔縣界三十五里北至乾州界二十五里東南至薛固村盩厔興平二縣界六十里西南至楊陵鎮郿扶二縣界十五里東北至東馬午興平乾州界三十里西北至黄家河扶風乾州界二十里距省一百九十里編户十四里東至興平縣治九十里西至扶風縣治六十里東南至盩厔縣治五十里東北至乾州治六十五里西南至郿縣治七十里
  形勝古后稷封有斄之地其土疆沃美高厚有丘陵墳衍之大柳宗元武功縣丞㕔記鳯岡西拱武水南傾游靖重修縣㕔碑平原控其東鳯岡翼其西長川帶其北終南太白揖其南蓋古形勝之區強武之國也舊志
  永壽縣要治在州北九十里東至大𣲖邨醴泉縣界八十里西至楊家村麟遊縣界三十里南至本州界四十五里北至邠州界三十五里東南至東五式村醴泉縣界九十里西南至明月山乾州扶風縣二界八十里東北至邠州界七十里西北至邠州界三十里距省二百五十里編户五里按永壽舊城在縣南三十里至醴泉治一百一十里今治康熙八年改建故多三十里
  東南至醴泉縣治一百四十里北至邠州治七十里西南至麟遊縣治一百里
  形勝虎嶺峙於右龍峯蟠於左川原繞於前烈山屏於後張焜新造城池記五峯聳其東明月峙其西張朝綱遊武陵山記東環涇水西接麟遊平原面其南高岡峙其北西安府志東接涇水南抵乾陵西界麟遊北倚古邠山城險固地勢崔嵬縣志
  邠州
  治在布政司西北三百二十里東至耀州界一百八十里西至涇州界一百一十里南至永壽縣界三十五里北至寧州界六十里正北微東至徵寧縣界六十里東南由淳化至涇陽縣界一百七十里西南至麟遊縣界七十五里東北至宜君縣界一百五十里西北至湯溪村寧州界一百二十里距 京師三千里領三縣
  本州境東至淳化縣界八十五里西至長武縣界四十里南至永壽縣界三十五里北至寧州界六十里東南至淳化縣界八十里西南至麟遊縣界七十五里東北至三水縣界三十五里西北至寧州界七十五里編户二里
  東至淳化縣治一百四十里西至長武縣治八十里南至永壽縣治七十里東北至三水縣治六十五里西南至麟遊縣治一百四十里
  形勝王畿之腋劃為巨防外殿朝那作捍西疆中拱皇都以臨諸夏李直方邠州節度使院壁記涇水繞其北邠崖峙其南依山為城地勢雄壯元一統志東指甘泉南枕梁山西距囘中北臨石門元志東以棗池為扄牖西以秦羽作邊陲南望則踰鷄紅之嶺北據則峙堡嘴之㕒文在中鉅賦山川秀麗地勢雄偉有周肇基之所實天造之扼塞州志
  三水縣治在州東北六十五里東至耀 州宜君縣二界俱六十里西至本州界三十里南至淳化縣界五十里北至徵寧縣界五十里東南至岸門耀州界七十里西南至本州界四十里東北至宜君縣界九十里西北至長溝川徵寧縣界六十里距省二百七十里編户八里
  東至宜君縣治二百一十里東南至耀州治一百六十里南至淳化縣治一百里西南至本州治六十五里
  形勝山環水繞地形完美李錦修城記界入公劉之𢄙境絡古公之鄉豳有九谷而邑當其中為陶穴之隩區文倬天林邑侯頌序雞阜山雄其左雙槐堡峙其右五峯擁後三水面南邠川志
  淳化縣治在州東少南一百四十里東至耀州界四十四里西至本州界四十五里南至醴泉縣界四十里北至三水縣界四十五里東南至涇陽縣界四十里西南至南莊村醴泉縣界五十里東北至孟侯村耀州界四十五里西北至二十里原三水縣界四十里距省一百六十里編户六里
  東至耀州治九十里西至本州治一百四十里南至醴泉縣治一百二十里北至三水縣治一百里東南至涇陽縣治九十里
  形勝仲山居其前石門擁其後右環涇水左峙唐山西安府志石門仲山擁其前後左有高嶺右有深溝依山為城臨水為池邠州志山環水遶鼉伏鳯舉亦都城西北一奧區也縣志序右環涇水左挹清渠仲山居其前石門擁其後縣志
  長武縣治在州西北八十里東至本州界四十里西至涇州界三十里南至途店鎮靈臺縣界三十五里北至寧州界三十里東南至少寨鎮靈臺縣界四十里西南至响河村涇州界三十里東北至梁社邨本州界三十五里西北至湯溪邨寧州界四十里距省四百里編户三里
  東至本州治八十里西至甘省平凉府涇州治一百一十里南至平凉府靈臺縣治五十五里北至慶陽府寧州治九十里東南至麟遊縣治一百二十里形勝東環黒水西距囘中南枕宜山北帶涇河西安府志漆水遶其東阮共控其西南枕宜山北環涇水四府之通衢三邊之咽喉也縣志
  鄜州
  治在布政司北五百五十里東至韓城縣界二百一十里西至合水縣界一百七十里南至同官縣界二百四十里北至甘泉縣界四十五里東南至澄城縣界一百九十里西南至徵寧縣界二百二十里東北至宜川縣界九十里西北至保安縣界二百里至安塞縣界一百五十里距 京師二千五百里領三縣
  本州境東至洛川縣界三十里西至合水縣界一百七十里南至中部縣界八十里北至甘泉縣界四十五里按州北四十五里抵倒坐鋪甘泉界東北九十里抵界牌山宜川界舊云北至宜川界九十里是以東北為北矣東南至街子河洛川縣界四十里西南至原村中部縣界九十里東北至界牌山宜川縣界九十里西北至保安縣界二百里至安塞縣界一百五十里編户十八里
  東南至洛川縣治六十里西至合水縣治二百九十里南至中部縣治一百四十里北至甘泉縣治九十里東北至宜川縣治一百八十里西北至保安縣治三百五十里
  形勝渭州之北秦山之東乃眷雕隂實曰鄜畤兵家完勁賦輿殷繁扼朔塞之咽喉為鎬京之管鑰封敖撰劉礎鄜坊節度使制洛水交波鄜城舊畤地當寇壘界接王畿外為襟帶之邦中有賦輿之實封敖撰陳君從鄜州節度使制秦塞要險地連京師寰宇記山峙水環城當衝要延州喉襟之地延安府志阻龜山帶洛水固范希文經畧西夏之重地也劉仕増建城垣記襟帶三川咽喉五路州舊志序四山雄峙三川紆廻被山帶河五路咽喉連西夏而控延朔掖黄河而屏華嶽居三秦上游為北門鎖鑰州志
  洛川縣治在州東南六十里東至阿石崖韓城縣界一百五十里西至本州界三十里南至史家河白水縣界一百三十里北至聞喜邨東河隂鄜 州宜川縣二界九十里東南至界頭山澄城縣界一百三十里舊云至白水界一百二十里以正南當東南矣西南至中部縣界七十里東北至界牌山宜川縣界六十里西北至本州界二十五里距省四百五十里編户九里
  東至韓城縣治二百八十里西北至鄜州治六十里南至白水縣治二百一十里西南至中部縣治一百一十里東北至宜川縣治一百八十里
  形勝山城天塹據險成雄為鄜延衝路延安府志枕鄜之胸跨韓之背王高修城記邑在西延之交黄龍故横阻為馮翊屏蔽其地多古人據險拒戰之地舊志緣山阻澗亦天險也縣志
  中部縣治在州南少西一百四十里東至曹村洛川縣界四十五里西至党家崾嶮徵寧縣界一百八十五里南至曹家坬宜君縣界二十里北至攔虎村本州界五十里東南至秦官村洛川縣界六十里西南至許家原宜君縣界二十里東北至交口洛川縣界四十里西北至桃樹村徵寧縣界二百里距省四百里編户一里
  南至宜君縣治七十里北至鄜州治一百四十里東北至洛川縣治一百一十里
  形勝北據橋山南環沮水屹然鄜延門户延安府志橋山頂峙沮水腰纏秦中一名勝區也縣志序
  宜君縣治在州南二百十里東至石盤里洛川縣界九十里西至雙槐樹徵寧縣界一百五十里南至烈泉鋪同官縣界三十里北至東湖橋中部縣界五十里東南至暗門白水縣界一百里西南至泊鐵三水縣界一百四十里東北至嘴兒頭中部縣界一百里西北至徵寧縣界一百一十里微西北至七里鎮中部縣界八十里距省三百三十里編户九里
  南至同官縣治九十里北至中部縣治七十里西南至三水縣治二百一十里東南至白水縣治一百六十里西至慶陽府徵寧縣治二百二十里
  形勝城據山巖路當衝要延安府志
  綏德州
  治在布政司東北一千一百里東至西河渡黄河山西永寧州界一百三十里正東微北至岔道塢吳堡縣界一百二十里西至折家坪安定縣界一百四十里南至延川縣界一百六十里北至榆林縣界八十五里東南至延川縣界二百二十里西南至安定縣界八十里東北至葭州界一百三十里西北至雷家寨懷逺縣界二百八十里距 京師一千八百里領二縣
  本州境東至黄河永寧州界一百三十里西至米脂縣界二十里南至清澗縣界二十里北至米脂縣界二十五里東南至福樂坪清澗縣界一百三十里西南至沐溝清澗縣界五十里東北至石岔里吳堡縣界一百二十里西北至高和尚砭米脂縣界五十里編户七里
  東至吳堡縣治一百四十五里東南至清澗縣治一百四十里正北微西至米脂縣治八十里西南至安定縣治一百五十里
  形勝綏德為石隰襟喉延鄜門户崇墉巨障雄列其間實山陜扼險之地世法錄前依雕山後連川水黄河在其東沙漠在其北襟帶闗陜控制靈夏實為用武之地州志
  米脂縣治在州北少西八十里東至高家園葭州界六十里西至安定縣界八十里南至高和尚砭本州界三十里北至榆林縣界五里東南至吳堡縣界五十里西南至安定縣界八十里東北至葭州界五十里西北至狄青園懷逺縣界二百里距省一千二百里編户五里
  東至葭州治一百二十里南至本州治八十里北至榆林縣治一百七十里西南至安定縣治二百二十里
  形勝形據山川境連沙漠為延綏襟喉地延安府志地接長城邑連上郡為榆塞襟喉白乃正縣志序山環水繞控雄邊而枕紫塞高京縣志序前對文屏後倚烟洞左黄河右銀水北連榆林南通闗陜極衝要地縣志
  清澗縣治在州東南一百四十里東至黄河山西石樓縣界一百五十里西至安定縣界四十里南至延川縣界四十五里北至本州界一百二十里東南至山西石樓縣界一百四十里西南至延川縣界三十里東北至綏德州界一百三十里西北至米脂縣界一百二十里距省九百五十里編户九里
  南至延川縣治六十里北至本州治一百四十里西至安定縣治一百二十五里
  形勝東據黄河西繞黒水鍾樓官山前後聳峙延安扼要地延安府志前河後寨左澗右隘主草岡而食清流形勝之地也舊志岡嶺重叠谿谷深阻左可致河東之粟右可固延安之勢北可控沙漠之地屹為麟延之衝縣志
  葭州
  治在布政司東北一千三百二十里東至山西臨縣界二里西至米脂縣界六十里南由吳堡至綏德州界二百二十五里北至邊墻一百八十里東南由吳堡至山西永寧州界二百二十里西南至綏德州界八十里東北至山西河曲縣界五百四十里西北至榆林縣界一百七十里距 京師一千八百里領三縣
  本州境東至山西臨縣界二里西至米脂縣界六十里南至吳堡縣界一百一十里北至神木縣界一百六十里東南至山西臨縣界二里西南至綏德州界八十里東北至神木縣界一百一十里西北至榆林縣縣界一百七十里編户三里
  東至山西臨縣治一百一十里西至米脂縣治一百二十里南至吳堡縣治一百八十里西北由建安堡至榆林縣治二百九十里由㨗路二百里東北至山西興縣治二百二十里
  形勝葭處榆林東隅膚切於邊延綏之腹背闗陜之襟喉章評修城記亂山廻繞川水夾流崎嶇險阻邊方用武之地延安府志東連黄河西繞蘆水峰巒廻抱道路險阻舊志東臨晉地萬山羅列蘆水黄河左右環抱一峯據其北横嶺繞其南諺以鐵葭州稱之良不誣與州志
  吳堡縣 治在州南一百八十里東城下即黄河山西永寧州界舊云東至永寧界二十里是指東南為東也西至綏德州界三十里南至綏德州界二十五里按縣南二十五里抵河西驛與綏德接界舊稱南至綏德界六十里是以西南為南也北至本州界七十里東南至永寧州界三十里西南至綏德州界六十里東北至孟門鎮永寧州界三十里西北至米脂縣界五十里距省一千二百四十里編户六里
  西至綏德州治一百四十五里北至葭州治一百八十里東至山西永寧州治一百七十里東北至山西臨縣治一百二十里
  形勝因黄河為池據西山為城邊陲負險之地延安府志左蟠龍穴右踞虎岡沙漠相連隇䧅四塞因河為固夙號銅吳堡秦晉咽喉邊陲要地縣志
  神木縣治在州東北二百六十里東至盤塘府谷縣界一百三十里西至邊墻五十里南至棗灣溝本州界一百三十里北至邊墻十里東南至興縣界一百里西南至葭州界一百里東北至府谷縣界八十里西北至邊墻三十里距省一千六百三十里編户四里三分
  東北至府谷縣治一百七十里西至榆林縣治二百六十里西南至葭州治二百六十里
  形勝西藩榆陽東控河朔南翰闗華北當套虜余廷諫建石城記東阻黄河北控沙漠山谿險隘延州保障之地延安府志兩山雄峙三水環流南望闗中北臨河套秦晉之咽喉榆城之屏翰也縣志
  府谷縣治在州東北四百三十里東至黄河山西河曲縣界一里西至萬家墩神木縣界一百里南至黄河保德州界一里北至鄂爾多斯界九十里東南至保德州界一里西南至李家石堡神木縣界四十里東北至焦家坪山西河曲縣界九十里西北至鄂爾多斯界九十五里距省由榆林府路一千七百九十里編户四里
  西至神木縣治一百七十里東至山西河曲縣治七十一里南至山西保德州治四里
  形勝境連沙漠勢據黄河延安之藩籬延安府志黄河帶其南長城繞其北地據上游勢若建瓴實秦晋之咽喉闗陜之險要也縣志






  陜西通志巻七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陜西通志巻八
  山川一名山圖 圖考 大川圖 圖考
  奠自鴻濛封濬肇功三山八水流峙稱雄扶輿清淑薈萃關中川環河漢嶽匹岱宗壯哉四塞百二秦封蓐收之野髙深曷窮媚珠輝玉踞虎蟠龍懐柔有道百神效忠作山川志第四
  謹按古山海經詳於荒服而畧於内地至桑經酈注以水為經即以水所歴之山谷城邑為緯顧世代𨔛逺陵谷變遷即山川之見於史志者尚多不可推究而况名稱錯出傳聞異同必欲援古證今以求其合難矣茲於關中名山大川各繪專圖依今水道溯源迄委支分𣲖合而以所逕之郡邑諸山附見焉不敢蔑古以自是亦不敢泥古以傅會蓋亦竊取桑酈之意也苐圖考提綱挈領其難以櫽括者則皆散見各州縣庶按圖而索可並得其詳云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八>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八>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八>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八>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八>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八>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八>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八>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八>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八>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八>








  華嶽在華陰
  八月西巡守至于西岳書經舜典西岳華山蔡氏注西傾朱圉鳥䑕至于太華禹貢括地志云太華在京兆華陰縣南孔疏豫州其山鎮曰華山周禮職方氏華山在今華陰職方氏注僖公十五年晉賂秦河外列城五南及華山左傳華山黄帝之所常遊與神會史記封禪書太華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髙五千仞其廣十里山海經即西嶽華陰山也今在𢎞農華陰縣西南山形上大下小郭璞注華之為言穫也萬物成熟可得穫也白虎通華者華也萬物滋然變華於西方也風俗通西嶽太華山者當少陰用事萬物生華故曰華山踞中土西偏當七官正位其行配金其辰直酉前對華陽之國後壓華陰之郡左抱桃林之塞右産藍田之玉少昊之下都辱收之别館也唐元宗華山碑畧上元二年改華山曰太山寳應元年復故名唐書地理志洞天記華山名太極總仙之天即少昊為白帝治西嶽上應井宿之精下鎮秦地之分野天中記華山髙崖四合重嶺秀起上有石池北有石鼓父老相傳常有聞其鳴者唐𩔖函華山四州之際東北冀東南豫西南梁西北雍十字分之四隅為四州九域志華山在長安東三百里不知其幾千叠如半天之雲三秦記華山從麓至頂升降迂迴凡三十三里述征記華嶽有三𡶶直上數千仞基廣而𡶶峻叠秀迄於嶺表寰宇記華嶽三𡶶芙蓉明星玉女也方輿勝覽 按芙蓉即蓮花𡶶明星玉女疑是一名即東玉女𡶶也三𡶶直上晴霽可觀謂蓮花玉女松檜也華山記上有三𡶶上接三光中有石池二十八所上應二十八宿懐藴金玉蓄藏風雷為大帝之别宫乃神仙之窟宅也昭文館記華山古文以為惇物括地志華山古之惇物山也髙七千丈周迴二十里雲笈七籖 按尚書孔傳惇物垂山也疏云垂山古文以為惇物或别是一山山頂有池生千葉蓮花因名華山名山記以西有少華山故曰太華雍勝畧王元冲登華頂旬餘下云𡶶頂有池菡蓞盛開傍有破鐵舟焉三水小牘 按李攀龍記以絶頂三峯削成四方者為嶽正體其下羣峯衆壑環擁三峯合之皆華山也因将峯谷名目並升嶽次第序列如左
  玉泉在張超谷口其水色如漿相傳云玉井滲出者清冽而甘服之可去沉疴因置玉泉院有山蓀亭雍勝畧西嶽行宫至雲臺觀十里雲臺觀至玉泉院一里圖書編玉泉院有祠祀希夷先生祠後石洞為先生睡像左畔有山蓀亭踞盤石上佳木四周泉聲泠泠出其下魏光緒記希夷洞側有大石玉泉環流上鐫山蓀亭三大字有樹四株名無憂樹隴蜀餘聞 谷口出玉泉院東南上為谷口有崇崖㟧嶂𨔛互虧蔽楊嗣昌記從北南入谷七里又屇一祠謂之石養文母石龕木主存焉水經注兩壁直立如削髙千餘仞谷底濶不盈尺寛者或二三尋谷流轉折隨山約五里許范守己記 第一關自玉泉院至關五里圖書編巨石突塞谷口為石門人佝僂上若隧道然是為第一關范守己記玉泉院至五里關往時避兵者就險壘石為關額曰通天第一門三才圖會 桃林坪在五里關上山色四圍圖書編蓋取昔放牛桃林義張獻圖記 張超谷五里關南為張超谷楊嗣昌記華陰山南有公超市性好道術能作五里霧後漢書張楷傳又稱張超霧市𡶶麓名勝記一名仙谷以張超結廬改名今石室依然華嶽圖 卧仙坪在張超谷内有石室為超蜕骨所樵牧戲其間有飛石来塞其穴𡶶麓名勝記希夷峽第一關四里至方洞洞石斗厓百尺名希夷
  峽其上𩔖穴乃其蜕骨所舊有垂鏁可攀以上見骨盛木函色微紅香甚有人竊趾骨去道士憤之斷其鏁自是人不得上都穆記嘉靖末姚直指葬於祠内香櫝下范守己記 第二關希夷峽西折四十步為第二關大石中分若斧劈者都穆記 石羊城在張超谷西乃黄初平叱石化羊處與兄初起俱仙隱於此又名仙谷名山記 算塲蘆花池在張超谷中雍勝畧後魏道士冦謙之洞曉渾天儀曾定天元五紀後隨成公興去棄其餘算籌化為葭荻即成蘆花池述異記 壺公石室在嶽西北孤𡶶上石室可容十餘人有泉東北入霧市谷東谷中即冦謙之算塲西谷中即修羊公石榻𡶶麓名勝記 車箱潭在仙谷内十里雍勝畧華山車箱潭乃第七水府也水府記宋仁宗嵗遣使投玉簡於此崇寧二年封豐潤侯賈志 修羊公石榻在嶽西北仙谷中𡶶麓名勝記 甕谷在華山西谷口環抱如甕為商洛逕道 桃谷在華山西入谷八里為張果晒經處 牛心谷在華山東即楊震敎授生徒處賈志其地多槐稱楊震槐市山間多五色鶩鳥𡶶麓名勝記文仙谷在華山東吕真君修道處賈志 藏馬谷在華山東與黄神谷相近漢武帝求仙有神馬自華山出馬不久留尋之在此谷石龕下故又名藏馬龕東北澗中石上馬跡尚存雍勝畧 黄神谷在華山東真人黄蘆子隱居處賈志 黄龍潭在黄神谷内旱則禱焉宋封廣潤侯華陰縣志 種藥坪道士王暉魏時人居華嶽熊牢嶺常種黄精於溪畔虎豹為之耕耘因名其坪真仙通鑑 娑羅坪自希夷峽至娑羅坪半里圖書編第二關行三里至娑羅坪土曠而夷都穆記有桫羅菴菴外東面石壁可數十丈鳴瀑掛壁而下三才圖會山至是兩壁各縮約十餘丈谷滸寛平如几有祠遊者過此祈禱范守己記有莎羅樹一本蓋即菩提樹文翔鳳記 按自谷口至娑羅坪尚屬山麓地多幽壑曲澗凡張超谷以下皆環繞於坪之左右者也
  上方𡶶娑羅坪東對小上方又上為大上方深洞偃松尋途阻絶楊嗣昌記洞天坪即娑羅坪其東絶巘處為上方𡶶突面攀鏁險不可視非登嶽要路華嶽圖上方白雲宫中方太清宫下方雲臺宫皆在娑羅坪東𡶶上因羽人焦道廣建雍勝畧
  甕肚𡶶在華山中方上又有駕鶴軒在中方半路賈志山突起如半甕明皇嘉其髙迥欲於𡶶腹大鑿開元二字填以白石令百餘里皆見諫官諫乃止唐開元記 西元門上方𡶶攀鏁盡處有石罅號西元門此𡶶唐金仙公主駕鶴昇仙處門則元宗覔金仙而鑿者也王履記第四華山西元洞周迴三十里名極真洞天乃長春之境十大洞天記 八仙洞在娑羅坪西洞面崖石壁立每尺許即鑿為小坎險不可上都穆記 繫馬𡶶娑羅坪北望山頭有石如柱名繫馬𡶶 十八盤踰娑羅坪至十八盤山最陡者十有八折乃得上故名三才圖會坪之上為盤最下三盤曰斗三盤楊嗣昌記逆十八盤而上孤危錯落山猶左右截也李之椿記 青柯坪自希夷峽至青柯坪十里圖書編在十八盤之上有青柯館遊者至此舍輿易裝雍勝畧至此山恰半入山来悉﨑嶔側塞夷者惟此王履記坪在西𡶶下迴陀曲磴浮蒼㸃黛疏宻如柯葉楊嗣昌記坪東懸巖上鑱青柯坪三大字范守己記 按自雲臺觀一里至玉泉院又五里至第一關又四里至希夷峽又十里至青柯坪計二十里當山之半凡上方以下皆環繞於坪之左右者也
  北斗坪青柯坪西有𡶶挿天名北斗坪蓋四毛女拜斗得仙之地華嶽圖北斗坪儼樹繡屏兩山虚處平田萬頃李之椿記 寥陽洞青柯坪右為寥陽洞都穆記洞旁架木為祠迤北皆石崖壁立范守己記 囘心石從青柯坪左上里許至囘心石圖書編東南路皆斜削絶壁攀鐵鏁自此始遊者畏險輒還故曰囘心喬宇記卧石塞道中隆旁殺俯瞰斷崖千尺都穆記 千尺㠉在青柯坪東上三里許圖書編南至天井裁容人穴空迂迴傾曲而上可髙六丈餘上者皆所由涉更無别路欲出井望空視明如在室窺窻也水經注絶壁中裂兩旁稍鑿横木承足凡千尺云三才圖會一𡶶直立劃焉中崩如鋸曳痕左偃右覆人自壁中行濶尺許髙百餘尋范守己記形如槽櫪持金繩探石竇以上或時晦暝疑在䑕穴木空也楊嗣昌記 百尺峽在㠉上東北轉一里許圖書編東上百丈崖升降皆須攀繩挽葛而行水經注峽如㠉而縮險與㠉稱華嶽圖𡶶如前而殺亦中崩夾壁益狹兩腋摩壁石以行上有塊石撑之若恐其復合者范守己記 雲頭石盤百尺峽頂有巨石如雲題雲頭石三字呉同春記出峽登望仙臺方丈平石可佇立逺眺三才圖會 二仙橋百尺峽東北行二里許面崖執鏁足踏木棧以漸東移横行百步曰仙人橋喬宇記橋當山曲徑術中斷金橛貫石骨中架棧懸度楊嗣昌記 俯渭崖過二仙橋龍背石又數轉髙崖傍踞坐見渭水題俯渭崖三字於上呉同春記 車箱崖在二仙橋西崖如車箱人縁輪以行三才圖會車箱谷西一石長數丈髙數尺平如切而有横理似箱中之板楊嗣昌記 猢猻愁自仙人橋東北行里許攀行六十步曰猢猻愁喬宇記崖壁竒峭上有鐵猿顰踞崖畔三才圖會石坎數十捫壁横度魏光緒記 老君犁溝在峽上五里許有山如礪中有溝如犁闢然鑿石牽挽而上華嶽圖自閻王峽行二里許攀行七八十步曰犁溝圖書編石壁挿天若剗若削水霤一道自上而下直若引繩深若發耜范守己記犁險於㠉㠉暗而犁突李之椿記一云離垢謂老君登華離却塵垢云三才圖會
  雲臺𡶶自犁溝又行四里許至雲臺𡶶圖書編兩𡶶崢嶸四面懸絶上冠景雲下通地脉嶷然獨秀有若雲臺下有穴昔有人入此東去云經黄河底上聞流水聲雍勝畧循嶺而北二十餘步有坊曰雲臺𡶶第一門又五十餘步有坊曰白雲仙境又北復數百步為𡶶頂廣袤三丈許平衍如掌新構倚雲亭𡶶東有良掌諸𡶶范守己記 玉女窓在雲臺南𡶶上有石門入丈餘直上石窰如窓望見南𡶶明星玉女之别館也𡶶麓名勝記 神土巖在雲臺𡶶東南百步周武帝時道士焦道廣居雲臺𡶶帝親問道因於谷口置雲臺觀道廣欲構房廊精思所感石上湧出神土用盡復生於今尚然雍勝畧 仙油𣹟在雲臺𡶶壁中焦道廣每設醮天降油於此後道廣乗麟去油不復見 試鑿穴在雲臺北𡶶北面髙百尺深不測穴邊一石如鑿狀乃希夷先生蜕骨所𡶶麓名勝記
  公主𡶶與雲臺𡶶相近漢南陽公主避王莽亂入山得仙有朱履遺跡述異記 長春石室在雲臺𡶶側貞觀中有道士杜懐謙居此自號長春先生𡶶麓名勝記竇谷在華山東即王遥隱居處賈志 王刁三洞在華山東竇谷中仙人王遥刁自然登仙處上洞莫能到中洞有飛石遮洞門下洞隱居者皆在其中雍勝畧 碧雲洞與王刁三洞相近下為碧雲溪宋有鄭雲叟翟士端鄭明處羅隱之居此時稱四髙士居𡶶麓名勝記
  白雲𡶶在嶽東北唐金仙公主修行之所名曰白雲宫宫側有焦真人石洞𡶶麓名勝記白雲𡶶一逕北去狹而長詩所謂嶞山也尖𡶶聳拔飛雲冉冉羃其上魏光緒記蠟燭𡶶在白雲𡶶北稍髙於白雲呉同春記
  白羊𡶶在嶽西北五里層崖晃朗洞室空濛昔有人隱此莫知姓名常乘白羊往来因以名𡶶雍勝畧白羊𡶶每至三元八節及諸齋日即有神燈或三或五見於崖壁焦公崖在嶽東南真人焦孝龍居此野火焚其菴坐
  火中徐起常於雪中單衾卧𡶶麓名勝記
  毛女𡶶在嶽西巘賈志秦時宫人字玉姜入山隱此𡶶上食柏飲水體生緑毛人常見之有毛女洞至今洞中猶聞鼓琴之聲雍勝畧 太極總仙洞在嶽西北毛女𡶶西其下有車箱潭𡶶麓名勝記第三西嶽華山洞周迴三百里名總仙洞天三十六小洞天記
  擦耳崖自犁溝東轉至崖路僅容趾下臨絶塹行則崖石擦耳呉同春記從雲臺𡶶南行數十步東出亂石間崖規若釜植石為杙捫鏁摩石以度范彤弧記 仙人碥自雲臺𡶶南去出第一門半里許循崖東轉而南路不盈尺范守己記鳥道一線足垂二分平臨萬仞范彤弧記 閻王碥自猢猻愁又東北行二里許凡攀行十步名閻王碥又攀行三十步名閻王峽喬宇記道隘不盈尺下眡數千仞不辨水石行者度是人鬼關也范守己記 日月崖自雲臺𡶶折而南行三里許至日月崖圖書編崖如斬塊挽鏁而上百餘步名上天梯有日月圏形呉同春記謂兩崖髙起日月出沒從山隙射之當是竒觀三才圖會崖形上大下小無草樹黑黄白相間上有赤白二圓形王履記 金天洞在日月崖下南向頗開朗頂泐一隙濶五寸長二三尋天光下照范守己記石腹甚皤髙二丈有疎蹬淺凹以身面壁憑足揣投石上為洞楊嗣昌記 三元洞循日月崖西南去復半里許有三元洞東向 御道過門王碥行亂石上閻石若連屏直立循屏而度又一石稍濶為坊其上曰升嶽御道蒼龍嶺斜倚御道坊前范守己記御道在仙掌𡶶北乃升嶽路也漢武帝唐元宗曾由此因名今兩旁有石臼乃當時栽欄纒錦以遮危險者𡶶麓名勝記 按御道通指蒼龍嶺而言其石坊則在嶺北 白鹿龕在嶽東升嶽路之右𡶶麓名勝記魯生女乘白鹿從王母而去故曰白鹿龕漢武内傳 蒼龍嶺自日月崖轉西南行三里許是為山脊圖書編至胡趨寺神像有童子之容從祠南歴夾嶺廣裁三尺餘兩箱崖數萬仞窺不見底祀祠有感則雲與之平也然後敢度猶須騎嶺抽身漸以就進故世謂斯嶺為搦嶺水經注列鐵柱閑鏁左右過則坐脊秉鏁漸移而前百步許喬宇記兩旁鐵柱有立有仆舊嘗有欄是漢武帝升山御道也三才圖會古無欄砌今可平視徐步嶺中有墠前後各百餘級合數之得二百四十有六楊嗣昌記嶺凡兩折中隆旁殺如背色正黑王履記嶺盡為龍口冒一大石有鑱曰韓退之投書所説鈴 按華嶽圖青柯坪至𡶶頂二十里據圖書編及各家所記至蒼龍嶺已二十餘里險徑迂曲非有定程又按嶽圖三𡶶拔起外環巨壑衆𡶶俱隔壑外止蒼龍嶺一綫可度凡雲臺𡶶以下皆環列於嶺之前後左右者也
  鷂子翻身過蒼龍嶺又上行一里許復由深洞以入三十步許轉而上名鷂子翻身圖書編度蒼龍嶺至其巔路忽絶由崖下鑿石折身反度呉同春記 八公龕度蒼龍嶺復循髙崖下黄上黑曰八公龕有水泉積雪樹最古者曰將軍樹范彤弧記五將軍樹度嶺見雙樹聳出空際曰將軍樹三才圖會樹有五僅存其四一仍萎大數人圍髙數十仞楊嗣昌記 上馬石石嶺如馬脊自東踰石而西若騙馬狀石兩旁如削 單人橋過上馬石復一石亘跨嶺際為單人橋范守己記巨石若斧斤所闢范彤弧記 通天門單人橋南銜石背而上為通天門楊嗣昌記箭筈通天有一門唐杜甫詩仇池記云石角外向如雉堞唯一門可通杜詩注 宗土祠趨雲山崖有宗土祠謂華為羣山之宗也三才圖會過騙馬石度單人橋五龍岡入通天門至宗土地祠則東𡶶之麓矣呉同春記華嶽有三麓首谷口次青柯坪次宗土地祠為削成四方之下踰之則至三𡶶説鈴 四仙菴近宗土祠有四仙菴為譚紫霄馬丹陽劉海蟾邱長春修煉之所三才圖會 細辛坪在頂之西南隅方圓三四畝盡是細辛雍勝畧三𡶶特起從縣道望之如古司冦冠以其披旉而冶又謂之蓮花𡶶至洗心坪蓮花之瓣始坼坼於左為東𡶶中𡶶坼於右為西𡶶南𡶶東𡶶之頂兩成而頵然於前西𡶶鋭末其旁多竇南𡶶凌出兩𡶶之上尹伸記三𡶶總為一大𡶶周十餘里至巔始分三嶺其間有二谿一自細辛坪北直界山頂為二東則東𡶶及玉女𡶶西則南𡶶及蓮花𡶶也一自玉井東来抵玉女𡶶下與南谿合直瀉北崖下是為瀑布飛流也 太極東元門自細辛坪東過溪口登巨石上有鐵坊曰太極東元門 朝陽洞自細辛坪西行百餘步有坪一方北有朝陽洞東南向范守己記洞頗髙曠顔曰迎陽蓋華當少陰迎陽令有生氣三才圖會 按朝陽迎陽應是一洞
  玉女𡶶東𡶶左襟下為玉女𡶶昔有人見玉女乗白馬入𡶶間華嶽圖明星玉女居華山服玉漿白日上昇集仙録玉女𡶶在東𡶶右同阯而異巘范守己記玉女𡶶偃伏東𡶶之内若閨閣間許孚逺記玉女𡶶東北巖努如鳥啄上豐下縮努處小松附巖側曰捨身樹 玉女殿在𡶶頂雪壁爍日玉履記有巨石若龜狀背上疊石為玉女祠范守己記石龜躡在玉女祠下東西八九步南北二十餘丈兩頭壁立其形如龜𡶶麓名勝記龜腹刳為石室舊有楊妓師事韓姑於此韓肉身猶在三才圖會 醴泉在玉女祠旁水微有酒香為國之瑞屢招鳳飲𡶶麓名勝記 玉女洗頭盆祠前度石梁而南一石突兀廣二丈長十餘丈有坎可容五斗水曰玉女洗頭盆范守己記祠前有五石臼水紺碧澄徹不乾不溢又有玉女石馬甚靈異常夜聞嘶噉之聲雍勝畧洗頭盆前石裂可五尺以石投之食頃猶有聲或云下通黄河三才圖會石北泐可五寸其深不測是為唐人進簡處范守己記
  東𡶶朝陽𡶶也名山志東𡶶岡石斜削可數十丈鑿足跡手援以上三才圖會東𡶶有三玉女在左石樓在右説鈴 三茅洞東𡶶上有三茅洞前為小殿殿左有崖當東𡶶盡處三才圖會 仙掌崖在東𡶶東北雍勝畧綴以二華巨靈贔屭髙掌逺蹠以流河曲西京賦眺華嶽之陰崖覿仙掌之遺跡西征賦今華嶽北面有巨靈神掌跡文選注華嶽本一山當河河水過而曲行河神巨靈手盪脚蹋開而為兩今掌足之跡仍存水經注𡶶有五崖北壑破崖而列自下逺望偶為掌形王涯仙掌辨崖壁黑色石膏自⿱⿱⿴𦥑同冖土中流出隨膏凝結黄白相間逺望之見其大者五岐如指三才圖會掌二丈許掌形覆其拇北引如三尋之㦸從縣中望見五指參差出壁上也李攀龍記華嶽掌其石丹紫如人肉色日照則見暮則漸隱賈氏閒談 石月在仙掌上華嶽圖上有石月半輪光可鑑名山記 衞叔卿博臺在嶽頂東南隅别一孤𡶶上遥望有石方如屏榻真若棋局雍勝畧秦昭王令工施鈎梯而上華山以節柏之心為博箭長八尺碁長八寸而勒之曰王與天神博於此韓非子東𡶶南下有小𡶶平頂當嶽𡶶之胸上有鐵瓦亭一區鐵碁一枰為衞叔卿圍碁處路由懸崖鐵鏁直縋約十餘丈鏁盡蹠崖自度﨑嶇九折乃至其所范守己記老君碁石方徑五尺三十二子鐵為之重不可舉三才圖會
  石樓𡶶髙於玉女其東壁則為仙人掌名山記 按至宗土祠己抵玉女𡶶下自玉女西麓西南去三里許至細辛坪有溪直界乃東𡶶與西南二𡶶分界處升嶽者度溪至東元門必先登玉女故以東𡶶次玉女後而玉女祠諸勝則附玉女三茅洞諸勝則附東𡶶也
  西𡶶曰蓮花𡶶一曰芙蓉𡶶雍勝畧蓮花𡶶為太上山迴巒四合三𡶶崢嶸上廣十里昭文館記西𡶶東面窊隆如蓮花所謂西嶽蓮花𡶶也王履記西𡶶最幽奥有石葉如蓮瓣覆崖巔下有石龜却立昂首如欲行蓋葉上是即所謂蓮花𡶶袁宏道記從雲臺望東西二𡶶上分下合若並蒂蓮花南𡶶藏其間如蓮房名山記西𡶶之頂缺空丈許有大石蓋覆於上喬宇記西𡶶有三石樓在前老君爐在後石樓𡶶與東𡶶石樓相對乃白帝建鐘鼓之所説鈴 鎮嶽宫在三𡶶中央又有玉井樓雍勝畧鎮嶽宫在蓮花𡶶頂倚崖而構今亡范守己記 按三才圖西嶽大殿東折而下為鎮嶽宫李攀龍記削成上四方顧其中汙也上宫在汙中西北蓋三𡶶踞東西南三面其北面空處所謂中汙也宫在其間不在𡶶頂巨靈足跡在西𡶶頂華嶽圖跡在石嶺上長三尺許深
  一寸許儼然踵趾痕范守己記岡上深可三寸旁鐫巨靈足三字王履記 神香子斧劈石長十數丈浮置𡶶頂斬然斷而為三其北若夾壁上有覆石其下若門裁可容人石西下臨深壑五千仞石東亦𨺗削直至谿底范守己記石罅二尺直下相傳神香子斧劈之三才圖會 玉井在蓮花𡶶旁雍勝畧太華𡶶頭玉井蓮花開十丈藕如船唐韓愈詩記云井中生千葉白蓮服之令人羽化韓詩注深可十丈圓徑半之三才圖會玉井涓渫異常泉敝宇覆之左方為鎮嶽宫右上即南𡶶路楊嗣昌記或曰谷口玉泉即玉井所注許孚逺記 二十八宿潭在玉井旁華嶽圖𡶶之下有石窪如臼凡二十有八上應列宿自北而南如貫珠自崖端挂下山腹水簾洞洩之三才圖會列宿潭石竇欹圓可見者裁六七潭在南𡶶之足注西𡶶水(⿱𥫗亷)-- 簾蓋入蓮華之腹而行其腎腸楊嗣昌記 八卦池太乙池俱在嶽頂蓮花𡶶上𡶶麓名勝記 石仙人水(⿱𥫗亷)-- 簾洞在嶽北面半腹中雍勝畧洞深三百里中有瑶臺玉室石髓金精遥望方圓可丈餘鳥道絶通時出異色雲氣洞口上有丹石間青石似丹青畫出仙人之狀冠帔衣服無不周備號曰石仙人上有瀑布飛流直下三千餘丈登真隱訣洞在西𡶶之腰正臨削壁諺名老君臍玉井出西𡶶滙二十四潭奔注兩𡶶間懸瀑數千仞至洞口下有丹石承之泉倒灌入洞伏而不見至青柯坪於石隙中如珠(⿱𥫗亷)-- 簾散布而出流行成澗出谷口入渭范彤弧記嶽有四洞東曰昭陽西曰西元南曰正陽北曰水(⿱𥫗亷)-- 簾 洞元石室在頂之西北𡶶上東西有二門初裁容身側入至室中周迴五六丈有石道君像髙三丈𡶶麓名勝記一名裴君石室真人裴君入石室精思至道積二十三年降五龍元老之所名山記 肥𧔥穴在頂之西北𡶶上𡶶麓名勝記太華山有蛇焉名肥𧔥六足四翼見則大旱山海經 屈嶺自上宫東北出四百五十步有屈嶺水經注西𡶶有一臂詰曲如蒼龍嶺廣倍之名曰屈嶺度嶺徑巨壑四五乃至南𡶶説鈴 老君煉丹爐在蓮花𡶶北古柏宛有道意李之椿記石爐徑丈餘髙可六尺三才圖會南𡶶西為老君煉丹爐魏光緖記 捨身崖西𡶶北上為西嶽大殿殿之北為捨身崖三才圖會 按玉井白蓮自古著稱有谿自玉井東至玉女𡶶北注乃西𡶶與南𡶶分界處南𡶶獨髙西𡶶最竒其三𡶶統稱蓮花實由西𡶶得名也凡玉井諸勝俱附西𡶶之後
  朝来𡶶 松檜𡶶 玉柱𡶶 玉秀𡶶此四𡶶上盡青松檜柏常有異雲覆之人跡罕到𡶶麓名勝記 按朝来即竇谷之山松檜乃南𡶶之一玉柱玉秀應在西𡶶西壑之外 南𡶶即落雁𡶶也𡶶端石色平滿堅固如古佛頂楊嗣昌記李白登華山落雁𡶶曰此山最髙呼吸之氣想通帝座恨不攜謝眺驚人語来搔首問青天耳唐語林計縣中所見如冠形者中𡶶隱約與東西𡶶相對南𡶶為西𡶶所障躡松檜𡶶始識其面絶其巔而後見東西𡶶之在下也尹伸記南𡶶踞兩𡶶上如人危坐雙引其膝袁宏道記南𡶶有三落雁在東寳旭在西説鈴南𡶶五岐並起如掌中落雁𡶶東松檜𡶶又東為賀老石室西則老君丹爐其一未有名或曰寳旭魏光緒記按南𡶶以落雁為中𡶶説鈴似非南𡶶東下瞰玉女祠歴少辛坪細辛坪一名少辛坪至東𡶶之頂西下瞰巨靈跡歴煉丹臺至西𡶶之頂白帝祠在松檜𡶶襟帶間楊嗣昌記中𡶶五鼓觀日出東際赤爍如金初見半輪忽全露大莫能狀彩色映𡶶巔𡶶下猶闇如夜經六刻許漸别下色東海如在几席間呉同春記黑龍潭在頂之南𡶶上旱禱必應宋崇寧二年封顯
  潤侯𡶶麓名勝記潭有三深淺不等深者不過二三尺雖大旱不涸王履記龍在則水黑去則水清華之頂門水也説鈴菖蒲池在太上泉旁池有菖蒲一寸九節雍勝畧届山
  頂上方七里靈泉二所一名蒲池西流注於澗一名太上泉東注澗下水經注頂上者名蒲池東偏者名太上泉水青緑作瑟瑟光俗謂之仰天池楊嗣昌記太上泉在老君洞次北 老君洞在頂之東南𡶶𡶶麓名勝記 朝元洞南𡶶南面上下壁削鑱壁成堮疊石置闌窽石以入深可四丈廣近之髙又倍焉純白如雪昔賀老營此四十年王履記自迎陽洞上之為雷神洞復右折為朝元洞 賀老避靜處朝元洞之下有賀老石室室憑突崖煬(「旦」改為「𠀇」)竈猶在三才圖會從朝元洞垂雙鏁下縋鏁盡以鐵杙挿壁承以狹板横綴鏁當人膺行則面壁舒臂縁鏁以足横移洞額即全真巖呉同春記長空棧在壁半廣八寸長數十丈背空虚行棧盡得賀老窰俯臨千仞説鈴 全真崖在靜室傍有崖髙十餘丈遥覆其室朱書全真崖三大字三才圖會字各大仞許非御虚者不能成華嶽圖 避詔崖由𡶶頂東南下為避詔崖范守己記崖上覆如屋似蜂窠然頗𩔖太湖石或𩔖濤波蕩潏王履記崖形覆前縮後約數十丈李之椿記希夷表云一片野心却被白雲留住九重寵詔休教丹鳳啣来因以此名崖有希夷手書避詔崖三字今墨跡猶新華嶽圖 三公山在嶽東南三𡶶森秀上象三台𡶶麓名勝記南𡶶背臨絶壑壑外更為三𡶶名三公山髙與前埒兩畔千𡶶林立若青蓮瓣瓣擁䕶魏光緒記南𡶶之背為賽華山學三𡶶而未至楊嗣昌記 燕公石室在三公山漢明帝時有燕子微隱此服蒼术黄精得仙𡶶麓名勝記三鳳山在三公山稍西山巔各一石起立如危欄相倚環三𡶶者層樊細皴如千葉寳蓮楊嗣昌記 按三公三鳳諸山在南𡶶之南大壑外其神靈勝蹟俱在嶽北蓋三𡶶各踞其方北面無𡶶則嶽體北向南其背也南𡶶最峻東西二𡶶僅及其腰升嶽者必登南𡶶之頂而極凡黑龍潭以下諸勝俱附南𡶶之後
  嶽廟西南十里為雲臺觀觀南二里為玉泉院山蓀亭此谷口也按圖自雲臺至玉泉一里入谷五里為桃林坪按圖玉泉五里至第一關坪在關上又為張超谷按谷口即張超谷此指張超霧市特谷中一處希夷峽按圖自關四里至希夷峽又上為娑羅坪按圖自希夷峽半里至娑羅坪其東為上方中方下方三𡶶突面攀鏁險不可上非登嶽要路禁不許上娑羅坪又南為十八盤至青柯坪按圖自希夷峽十里至青柯坪𡶶麓記云自頂至青柯坪二十里青柯坪出谷口二十里又迤東而上曰千尺㠉百尺峽即述征記所稱百丈崖水經注所謂天井也按圖青柯坪一里至囘心石乂三里至千尺㠉又一里至百尺峽又上為老君犁溝按圖峽上五里至犁溝又西上為日月崖按圖犁溝四里至雲臺𡶶自雲臺𡶶折而南行凡三里至日月崖又南上為蒼龍嶺按圖日月崖南三里至蒼龍嶺據𡶶麓記青柯坪至頂二十里至蒼龍嶺僅可十餘里各家遊記所歴各殊不可為凖又南至玉女祠按圖度嶺又一里至鷂子翻身過單人橋至宗土祠為玉女𡶶麓南為細辛坪按記自玉女𡶶西南三里許至細辛坪西南為鎮嶽宫玉井樓則在三𡶶環抱之中按圖鎮嶽宫玉井樓相近俱在西𡶶之麓適當三𡶶交接之處由細辛坪則先東𡶶而登南𡶶按細辛坪在南有谿分界左近東𡶶由玉井樓則先西𡶶而至南𡶶按玉井樓在西有谿分界右倚西𡶶此升嶽之大都也
  唐一行曰天下山河之象存乎兩戒北戒自積石終南負地絡之陰而東及太華南戒自岷山嶓冡負地絡之陽而東及太華河自北戒之首循雍州北徼以逹華陰江自南戒之首循梁州南徼以逹華陽按此則是太華總兩戒河山之會為陰陽翕闢之樞而且列宿名潭上配天文非直應乎井鬼四州分界下當地軸豈但衞乎雍梁昔人以呉山為西嶽以太華為中嶽蓋有謂也况夫勢控雄藩險憑百二帶襟河曲居六合之上游鎻鑰潼關作三秦之巨鎮西屏隴塞北拱
  神京斯宇内之奥府神區嶽中之文經武緯故叙次獨詳焉
  呉嶽在隴州
  導岍及岐書經禹貢呉嶽在扶風汧縣西古文以為岍山孔疏雍州其山鎮曰嶽山周禮職方氏呉嶽也在汧鄭注呉山為河西鎮爾雅呉山為西嶽埤雅呉山在右扶風美陽縣西夏本紀注汧縣有呉嶽山别名呉山漢書郡國志汧水發南山西側俗以此山為呉山三𡶶霞舉叠秀雲天崩巒傾返山頂相捍望之常有落勢國語所謂虞矣水經注 按古字虞同呉關内道名山曰呉山唐六典山在呉山縣西南五十里秦都咸陽以為西嶽今為國之西鎮山國語謂之西呉元和志郭璞曰呉嶽别名開山寰宇記呉山在今隴州南七十里山有五𡶶一曰鎮西二曰大賢三曰靈應四曰會仙五曰望輦圖書編呉山為𡶶十有七得名者五鳳翔府志
  鎮西𡶶在四𡶶之中卑而獨秀諸𡶶列峙初錫封號即此𡶶也隴州志大賢𡶶在鎮西𡶶左秀抜突起有儼然拱肅之象 毓秀𡶶凝翠𡶶俱在大賢𡶶左州志
  靈應𡶶在鎮西𡶶右 擎天𡶶在靈應𡶶左 凌雲𡶶在靈應𡶶右 晴巖在靈應𡶶下巖髙千丈飛流飄漾若晴日飛雨然 判官池在晴巖下又元鶴巢有二鶴巢於崖中時翺翔於五𡶶上 一天門在振衣亭上由石磴而上恍若登天 真人洞在一天門右相傳呉真人修煉於此有湫在洞上樹心内澄水一泓旱亦不竭靈湫在靈應𡶶下廣丈餘嵗旱禱雨輒應下刻有雲
  根雨脉字 餐霞洞在靈應𡶶左小𡶶下 棲霞島在靈應𡶶前一阜突起時有霞彩下有倚雲樓嘯月臺閻王窆在棲霞島上石磴巉險故名 雷神洞在靈應𡶶右上有湫 玉皇洞在雷神洞右有湫 鳳凰石巢在山頂人跡罕到古志有鳳凰巢焉州志 按五𡶶靈應為最髙尤多竒勝其上舊有靈應宫
  會仙𡶶在靈應𡶶南層巒叠翠林壑幽𥥆時有逸人髙士游棲于此 大王湫在會仙𡶶左 牛心石在會仙𡶶陰狀若牛心州志
  望輦𡶶在大賢𡶶左秀並羣𡶶形若北顧故名望輦晴映𡶶鸚鵡𡶶来鶴𡶶並在望輦𡶶左右 小錦屏大錦屏並在望輦𡶶下相去一里許聳峭壁立環列若屏州志
  筆架山在嶽廟前山勢逶迤宛如筆架一名小五𡶶王師嶺在筆架山北二里 天地奥區在五𡶶谷口兩山對峙一水前流竒𡶶翠嶺深邃莫測州志 按此並在隴州南五𡶶之前皆入嶽之所必經者也
  胡渭禹貢錐指曰周禮雍州山鎮曰嶽山漢志以呉山為雍州山是呉山即嶽山也朱長孺云商周之世疑以岍為西嶽故爾雅職方皆名嶽山按呉嶽班酈皆謂即古岍山然封禪書言自華以西名山七曰華山薄山嶽山岐山呉嶽鴻䝉瀆山而無岍山又析呉嶽與嶽山為二據裴駰集解以郿之太白山為嶽山隴州志則以州西四十里之呉山為岍山州南八十里之嶽山為呉嶽諸説互異竊謂呉山漢志雖云在縣西而岡巒綿亘延及其南與嶽山只是一山自周尊岍山曰嶽山俗又謂之呉山或又合稱呉嶽而岍山之名遂隱其實此二山者周禮總謂之嶽山禹貢總謂之岍山當以漢志為正今按呉山西連關隴岍慈諸山則禹貢所云導岍自應指目大槩而自唐以来崇祀皆以五𡶶為主則唐以前凡舉祀者亦在五𡶶可知也又考馬融王肅三條之説以導岍為北條之首鄭元四列之説以導岍為陰列之首則呉山實西北諸山之綱紀衆水之統宗宜乎巃嵸屼峍與太華相伯仲而膺西嶽之顯號饗歴代之明禋亦為秦中巨鎮也夫終南山在西安府
  終南惇物書經禹貢終南山一名太一山又名地肺孔傳太一山古文以為終南在扶風武功縣東漢書地理志終南何有有條有梅詩經秦風終南周之名山中南也毛傳終南山名在今京兆府南朱傳司馬侯曰中南九州之險也左傳中南一作終南在始平武功縣南杜預注南山天下之阻也其山出異𩔖之物不可勝原此百工所取給萬民所仰足也漢書東方朔傳伊彼終南巋嶻嶙囷班固終南山賦終南太一隆崛崔崒張衡西京賦南山即連終南山從京南東至華山過河東北連延至海即中條山也從京南連接至蔥嶺萬餘里大宛傳于闐南山東出金城與漢南山屬焉西域傳終南山一名中南言居地絡陰陽之中在都之南故曰中南關中記終南山東接驪山太華西連太白至于隴山北去長安城八十里南入楚塞連屬東西諸山周迴數百里名曰福地福地記終南山一名中南山一名太一山一名周南山一名橘山一名楚山一名秦山一名地肺山在雍州萬年縣南五十里括地志西至于襃斜又西至于隴首以臨于戎東至于商顔又東至于太華以距于關實能作固以屏王室其物産之厚器用之出則璆琳琅玕夏書載焉紀堂條梅秦風咏焉栁栁州文集終南山在西安府南五十里東自藍田縣界西入咸寧縣界何景明雍大記
  太乙山在西安府西南八十里長安縣界太乙谷中有太乙元君湫池漢武帝元封二年祀太乙于此建太乙宫雍大記 五臺山在縣南五十里一名南五臺延袤十里許有竒𡶶五其上有觀音寺火龍洞南山佳麗惟此為最咸寧縣志 日月巖自牛頭寺南行四十里至普光寺為終南之麓道益峻險躡亂石冒懸崖屈曲而上至日月巖三才圖會日月巖之下刻石篆書松泉二大字 抱子巖玉泉洞在日月巖上又八仙洞在山之西壁限以流泉非跣足不得入又上有石儼若老嫗凴巖而休左有圓石明可鑑物謂之石鏡都穆終南山記 竹谷在府南六十里雍大記在石鼈谷東南五臺路由此入方輿記曰竹水俗謂之赤水出于媚谷咸寧縣志 太乙谷一名靈母谷在縣南六十里陸長源曰長安城南四十里有靈母谷俗呼為炭谷宋敏求長安志太乙谷在竹谷東 太乙𡶶在炭谷内 太乙池在太乙𡶶下迤上有吕公洞黄龍洞又有水湫 太乙湫在太乙谷内一名南山湫初在平地一日風雷移于山上下湫遂化為土咸寧縣志自乾湫既涸炭谷之水遂著靈異歴代崇為太乙湫一名龍移湫今乾湫在神禾原皇甫村東城南記澂源池一名太一湫其上環以羣山雄偉秀特勢逼霄漢水廣可數丈深丈許錦鱗浮游人莫敢觸鱗之大有二三尺者自昔禱雨咸在于是其南即太一殿 三官洞雷神洞俱在太一殿左金華洞在山之最髙處有積水人不能至都穆記 龍
  泉在太一山普光寺上無壊尊者談經有龍出聴故名又謂之仰天池 玉案𡶶在太乙𡶶東平齊如案古詩云雲從玉案𡶶頭起雨自金華洞口来 霧巖峯在玉案𡶶東咸寧縣志 按終南綿亘甚逺以其近者而言自石龞谷西南如長安之豹林子午諸谷鄠之雲際子房萬花鷄頭白雲將軍牛首諸山大頂凌霄羅漢三閣圭𡶶諸𡶶神水髙冠太平曲谷黄栢烏桑華陽皂谷直谷栗谷馬谷澇谷諸谷盩厔之清涼五福石樓黑鳳耐山安樂諸山太微諸𡶶五泉髙山沈嶺掃帚諸嶺甘谷耿谷赤谷牛谷檀谷田谷就谷飛昇西觀東觀團標黄谷韓谷芒谷虎谷駱谷强谷車谷韋谷諸谷又西南接郿之太白山自石鱉谷東南如咸寧之郊谷土門羊谷小義大義白道諸谷藍田之七盤蕢山嶢山全山王順玉山諸山輞谷石門庫谷采谷悟真藍谷倒囘銅谷傾谷諸谷又東南接商之秦嶺其終南之陽自秦嶺而西如鎮安之夢谷平頂長陵白崖石馬天書車輪考山栗園旬山諸山西王都家圪陡賽秦諸嶺藴谷諸谷漢陰之六面石門横山馬蝗箭幹諸山瘦驢龍會魚洞諸嶺石泉之五攢雲霧四方諸山天竹磨兒諸嶺迤西亦與洋之太白接合之皆終南也並詳見各縣
  太白山在郿縣
  華西名山有嶽山史記封禪書武功縣有太一山又有嶽山裴駰集解美陽縣有太白山魏書地形志武功縣太一山亦曰太白山去長安二百里俗云武功太白去天三百山下軍行不得鼓角鼓角則疾風暴雨至水經注山半有横雲如瀑布則澍雨人常以為候語曰南山瀑布非朝即暮周地圖記郿縣有太白山隋書地理志關内道名山曰太白唐六典天寳八載太白山人李渾于金星洞見老人云有玉版符命王鉷入山求得之唐書王鉷傳其地寒氷雪之積未嘗已栁宗元碑侯道士居太白山苦寒霜雪常集雖夏五六月赫日在上羣𡶶若焚我獨皓然玉聳陸龜䝉送侯道士序太白山在郿縣東南四十里鍾西方金星之秀關中諸山莫髙于此其山巔髙寒不生草木上有鐵鑄山神牌三曰大阿福二阿福三阿福有湫池雖三伏亦凝氷山巔常有積雪故以太白名關中遇旱則登山取湫然山既髙寒登者多死俗傳太白神能留人非也麓有鬼谷即鬼谷子授蘇秦捭闔術處三才圖㑹太白山常積雪望之皎然上有洞道書第十一洞天潜確類書
  逹摩洞在縣東南四十里太白山下雲庵之後金時雲庵和尚隱此明山人孫太初亦隱此洞刻逹摩像其石剖之有松栢文人呼為栢朶石俗傳為逹摩傳法神光處今洞北道傍有雲庵和尚塔銘郿縣志 鍾吕坪在縣東南五十里南山内小山不甚髙而頂寛平俗傳鍾吕傳道於此其相近有湯峪峪内有金錢石其形上大如房屋下小如碾盤傍臨深淵用手揺之即動視之隱然有金錢鳳翔府志 三官池按太白山舊圖在山麓稍東自清湫廟廟在縣東二十五里至此三十三里池水清澈禱雨者多取水于此以山髙不易到也 大雪巖按圖在三官池西南自三官池上至此二十里穿林涉潦有雷神洞再入有朝陽洞二仙橋龍盤山西望香烟山為大士佛地 萬笏山按圖在大雪巖南自大雪巖上至此三十里初名石壘山以衆𡶶排矗如萬笏改今名又過水七十餘處十里至石壘山頂一𡶶挺秀拔萃羣𡶶之中名曰獨秀𡶶 黑風嶺按圖在獨秀𡶶東南自獨秀𡶶上至此十五里一名神會夭坡皆黄土自六月朔至月終霧撤山顯曰開山其先後為霧雪所塞曰封山山中狼虎虺蟒熊羆之屬最夥人罕至者 松花坪按圖在黑風嶺西南自黑風嶺上至此二十里蒼松數萬叢欝森列登此坪甚險下有水(⿱𥫗亷)-- 簾洞景極佳 二仙山按圖在松花坪西南自松花坪至此二十里山有二石如人其下有下坂寺又十里至望仙石 救苦嶺按圖在二仙山東南自望仙石至此二十里險峻益甚又十里至上坂寺人行亂石間䃕确相錯又三里至寒風關 神窪按圖在救苦嶺西南自寒風關至此二十里皆直上如縁墻壁土人言太白常放異光現神像或星光如斗大至此鳥獸草木甚稀境凛冽不可處又三里至魔女嶺又三里至東天門 冲天嶺按圖在神窪東南自東天門上至此四里有雷神峽皆陡絶下視多股栗 分天嶺按圖在冲天嶺西南自冲天嶺至此五里西風起則山東向陽頗熱山西面風雖大暑若祁寒一山之間暄寒頓異故名 孤魂窪按圖在分天嶺西自分天嶺至此五里徑既險峭風復凄寒人行嶺上風起必伏若起則吹墮如葉矣更有觀雲海處極佳宇宙茫然雲如叠絮在海中窪之上有三山九牙十二重樓諸勝髙挿碧空又十八里至二里關又里許至金鎖關鳥獸草木絶無矣山勢森羅石貌有若人拱立者行相揖者坐相戲者竒獸卧者鼎彛列者 大太白池按圖在孤魂窪西南自金鎖關至此里許池廣三十餘畝清鑒毛髪無寸草㸃塵亦無他水族惟龍潜焉池面常放五色光萬字光夀字光珠光油光各肖其𩔖人䖍叩則應否則無池為雲霧籠𦋐不常見曰封池禱而後見曰開池餘六池皆然 雷神池按圖在大太白池東南自大太白池上至此三里池在洞中有亘古凝氷洞上有石塔名觀星樓又有龍鳳二小池二太白池按圖在大太白池西南自大太白池過稻地窪至此十里池大數畝又五里至三太白池大亦數畝其傍不可久憇久則雷電疾至 玉皇池按圖在大太白池東南自三太白池至此十里大二十餘畝其東為龍門有龍可見又上有走馬嶺相傳為山神乘馬處石上蹄跡宛然 佛池按圖在玉皇池西自玉皇池至此十里大數畝又五里有三清池池傍金背枇杷甚多擷其葉可療百病諸池皆神所司凡禱者以黄楮投之誠則楮沉若有掣入者否則楮浮自清湫廟上至三清池共計二百九十里賈鉝太白山禱雨記武功山在太白山南即古垂山今呼為嶅山賈志武功縣東有垂山古文以為惇物漢書地理志武功縣有武功山九域志太白武功二山在郿縣蓋舊武功縣地雍大記 楓木凹即武功東界自凹十五里許至迎仙橋橋北為圖坪庵一名小桃源又十五里有葛仙壇 白鶴𡶶在葛仙壇上雲雨皆出其下白鶴仙居之武功水發源其巔相傳為葛仙煉丹池 雷崖在煉丹池西北遊者必絙掖而升人或䙝之即迅霆霾曀故名雷崖上有數十洞恍惚有人居其中可望而不可即蓋葛仙藏書處又其阻有齊雲山山徑亦澁惟獵者時入焉三才圖會
  瓦窰山在太白山西其相近有駝羊𡶶郿縣志
  四嘴山在太白山北其上有仰天池鳳翔府志山巒若叠障迤𨓦凌髙比登太白𡶶則俯瞰若岡阜矣郿縣志 按太白山之陽為洋縣境如洋縣之石柱青山神明琉璃寒泉宋軍華陽福仁女冠金紫三嶺南岐諸山合之皆太白也詳見洋縣
  程大昌雍録曰西域傳云于闐南山東出金城與漢南山屬數千里未嘗間斷故李吉甫在元和間核關中終南山所厯而著諸郡縣自鄠郿武功以至長安萬年每縣皆著終南又曰終南既髙且廣多産百物故禹貢曰終南惇物也不當别有一山名惇物也武功縣有太一山垂山漢志引古文而曰太一者終南也垂山者惇物也則是各為一山不知其何所本王應麟通釋曰西京賦以終南太一並列唐六典又以終南太白並列明非一山蓋終南南山之總名太一太白此山之别號胡渭禹貢錐指曰古終南止于盩厔自秦徙都于汧國人作詩以終南起興終南逺接岍岐蓋自此始漢人又以都南之山為秦嶺而終南則以武功之太一當之殊不可曉按西征賦注太一明與終南别山竊意太一垂山皆禹貢之惇物後人改名離為二山耳蓋垂山即太一之北𡶶也後人又以太一之南為武功其北為太白在禹貢則總為惇物郭景純所謂一實數名者也雍録謂不當别有一山名惇物此臆説也雍録又曰古圖志無言太白即為太一者萬年縣炭谷有太一祠始可命為太一而非武功之太白矣古文謂武功之終南即太一是殆誤認而世人莫或正之耳馬理通志亦曰太一者猶曰天下第一山也今考太乙谷西名五臺山者即太一山也南山秀麗惟此為最夫谷為太乙則山為太一無疑矣按諸説紛紛皆由人多信今疑古致成聚訟竊謂班固秦人寧不知終南之宻邇京兆而必逺以屬之扶風且以杜酈諸人之博核亦貿然皆沿其誤也哉蓋終南一山綿亘雖逺而郿之太白武功獨為峻絶故古有去天三百之諺今觀終南他處崇巖絶巘不可勝數然猶為人跡所可至惟太白四時積雪最為髙寒由來罕窮其巔意漢志以為在武功者不過舉最髙者以為指名蓋謂太一本屬終南而非謂終南之果專于太一也即今以終南系之西安又安得謂終南専屬西安哉又武功即垂山古文之惇物今之所謂嶅山也雍録為終南即惇物固屬臆斷而錐指謂太一即垂山亦非確論至若咸寧縣南之五臺有太乙峰太乙谷太乙池皆以古有太乙祠得名即以此命為太一山亦無不可但以漢志之太一即指此則亦曲説耳因終南為秦域重望故特援引衆説附辨於此俟博識者考焉 又按終南一山首聯羌隴尾蟠商洛左渭右漢挾二水以分流北雍南梁為兩州之界劃九𡽀岐梁拱揖於其後太華讙舉聳矗於其東兼以䋫道潛通楚豫蝕中直達梁洋灙駱懸車襃斜綰轂類皆由間道以出奇亦可因地形以設險古以關中為天下之脊實以終南為關中之脊也是以豐鎬卜宅文武肇興秦漢於此定都隋唐因之奠鼎皆以其形勝之雄也然而王氣所鍾不常厥邑昔人云在徳不在險諒哉龍門山在韓城
  導河積石至于龍門書經禹貢山在河東之西界孔傳河下龍門其流駛如竹箭駟馬追弗能及慎子龍門未闢吕梁未鑿河出孟門之上尸子北登龍門九河之磴穆天子傳龍門山在左馮翊夏陽縣北漢書地理志龍門山其西在今韓城縣北其東在今蒲州龍門縣北而河從其中流出顔師古注梁山北有龍門山大禹所鑿通孟津河口廣八十步巖際鐫迹遺功尚存岸上並有廟祠魏土地記河水南出龍門口昔大禹導河積石疏決梁山謂斯處也水經注夏陽縣有龍門山魏書地理志龍門水懸船而行兩傍有山水陸不通龜魚集龍門下數千不得上上則為龍三秦記韓城縣有龍門山唐書地理志龍門山在韓城縣北五十里此河西之山東與壺口隔水相望括地志河水至此山直下千仭其下湍瀾驚波如山如沸兩崖皆斷山絶壁相對如門惟神龍可越故曰龍門名山記禹門禹貢龍門也亦曰禹門渡兩山石立河出其中廣百步世謂禹鑿三才圖㑹龍門山一名崶山形似筆架又名筆架山上多紫荆又名紫荆山自麓達嶺約五里自東徂西約十里衞氏地圖記龍門山即梁山别麓其南俗呼禹王陵在大河中浮於水面望之如沙渚然極衝激不能浸没人謂與河為消長非也蓋禹鑿山時巨石墮中流沉凝固結成坵阜耳韓城縣志龍門在韓城東北廣八十步袤九里三分兩岸斷壁狀盡斧鑿髙者千仭卑者數十百仭出龍門有洲若陵陵咸礫石人云治梁為門之屑也韓城縣舊志觀音洞在龍門山絶頂相傳霹𩆝一震山破崖開觀音及諸羅漢石像自出因就洞築室洞口常有雲氣覆之 玉鏡巖在龍門山正東白石嶙峋上凌霄漢河東百里外一望輒見之 梯子崖迤槖駞嶺西而北羊腸鳥道逕桑園坡老虎嘴又北里許過攅灘攀崖而上石磴層折謂之梯子崖由龍門登禹閣達金門以至相工坪後之石城率由是道 金門由龍門而上六七里又金門之右山半有相工坪廣二丈餘長四丈餘片石臨河瑩潔可愛相傳為大禹督工處 鴿子堂在金門西岸半山間削壁屹立懸崖横峙形如帷幔又髣髴梁欐下有石窟廣可五丈髙三倍仰攀無極俯臨無地惟鴿鳥累百棲息其中可望而不可即俗呼為它裏衞氏地圖記
  胡渭禹貢錐指曰自後魏改漢河東皮氏縣曰龍門縣而龍門之名遂被於東岸故顔師古謂龍門山其西在今韓城縣北其東在今龍門縣北宋改龍門縣曰河津縣縣西北二十五里有龍門山蓋即壺口之南支古時東岸無龍門之名也按禹貢龍門之在夏陽固已嘗考黄河大勢自故勝州東北折而南行至韓城東北則又折而西南以至華陰而龍門自梁山奮矗而來適當其折處蓋與東岸諸山左右夾峙上承孟門之險水道隘僅百步使其奔騰迅瀉之勢束不得舒即今疏鑿之後尚復震盪湍悍悸心駭目則未鑿之先又可想已斯固山川凝結之奇以表神聖平成之績也登眺者念禹功而懷明徳不於此益信哉
  嶓冢山在寧羌
  導嶓冢至于荆山書經禹貢漾水出嶓冢在梁州孔傳嶓冢之山漢水出焉而東流注於沔山海經嶓冢今在武都氐道縣南郭璞注嶓冢有二一在天水一在漢中寧羌漢水所出吴任臣注終南太一連岡乎嶓冢張衡西京賦跨平原而連嶓冢潘岳西征賦漾水東源出武都氐道縣漾山華陽國志漢中金牛縣嶓冡山禹導漾水東流為漢水通典山南道名山曰嶓冢唐六典嶓冡以東水皆東流嶓冡以西水皆西流故俗以嶓冡為分水嶺漢中記嶓冡山在寧羌州北九十里其相連者為漢王山漢中府志
  五丁山在寧羌州東北四十里有峽曰金牛峽一名五丁峽賈志秦獻美女於蜀王使五丁迎女見一大蛇入山穴中五丁引蛇山崩五女皆上山化為石蜀王本記秦惠王欲伐蜀而不知道作五石牛以金置尾下言能屎金蜀王負力令五丁引之成道秦尋路滅蜀因曰石牛道水經注金牛峽在沔縣西南百七十里雍大記 山下有通秦鄉古稱蜀道之
  最險者峽南兩崖峙立懸兩大石東崖為石鼓
  西崖為石鐘明𢎞治中知州張簡常修鑿之寧羌
  州志
  禹貢錐指曰山海經云漢水出鮒嵎山蓋嶓冡之異名也本在漢中郡沔陽縣界後魏析沔縣置嶓冡縣故地形志云其縣有嶓冡山隋改置西縣故隋志云西縣有嶓冡山唐分置金牛縣而山入其境故括地志云嶓冡在金牛縣東二十八里後又分置三泉縣又省金牛入三泉故寰宇記云嶓冡在三泉縣東宋升三泉縣為大安軍又改建軍於西縣界復置三泉縣𨽻軍故輿地紀勝引宋朝郡縣志云今之言漢水以西縣之嶓冡為源後又省三泉入軍故地理通釋云嶓冡在大安軍西元降軍為縣故大一統志云漢水源出大安縣嶓冡山明初以其地改置沔縣又於縣西南置寧羌衞又即衞置州故漢中府志云嶓冡在寧羌州北九十里蓋此山本在漢沔陽界西南接葭萌自後魏以來言山之所在曰嶓冡曰西縣曰金牛曰三泉曰大安曰寧羌地名六變而山則一皆在古梁州之域其為禹貢之嶓冡無疑也按嶓冡背連氐道前接葭萌東西兩漢界以分流梁益二州雄為阨塞踞襃沔之上游當巴蜀之門户故蘇氏有云大散以南劍門以北中間幾及千里山谷糾紛險阨相錯自古惟漢髙出陳倉鄧艾走陰平深得用兵之意蓋謂石牛道為秦蜀要害也言地利者其亦究心於此哉
  驪山在臨潼
  驪山在新豐縣南漢書地理志麗戎之山一名藍田其陰多金其陽多玉始皇貪其美名因而葬焉水經注始皇使刑徒七十萬人作驪山北山石為磶古史考長安東則驪山西則白鹿原北望雲陽悉見山阜之形而恒若雲霧之中述征記驪山在長安東北三十里三輔故事開元元年講武於驪山唐書𤣥宗本紀驪山在昭應縣東南二里温湯出山下寰宇記驪山之陽即藍田山括地志始皇作閣道至驪山八十里人行橋上車行橋下今石柱猶存三秦記天寶元年更驪山曰會昌山七載又改曰昭應山長安志女媧繼興於麗長安志云驪山有女媧治處又云藍田谷次北有女媧氏谷三皇舊居之所即驪山也路史臨潼縣有驪山金史地理志山在縣南里許綿亘而東五十餘里又水經注云冷水出胏浮山蓋驪山連麓而異名也舊志云胏浮山蓋驪山東之支麓臨潼縣志
  温湯在縣南百十步驪山西北雍勝畧 按湯在山下東西嶺皆由此升又温湯詳見古蹟
  東繡嶺在驪山右雍大記當時林木花卉之盛類錦繡然故名明都穆驪山記 金砂洞在縣南長生殿南縣志驪山有金砂洞楊妃外傳 玉蕊峰在東繡嶺東縣志驪山有玉蕊𡶶楊妃外傳 金斧山在驪山東麓别峰石罅中有斧金色以杖抵之則動取之則不能出馬志金斧山在縣東南二十五里縣志 石甕谷在縣東五里南山半腹有石甕寺雍勝畧石甕谷有懸泉激石成臼似甕形因以谷名名寺西京道里記石甕谷在東繡嶺左谷中盡植蘭蕙亦謂之芝蘭谷其上即石魚巖縣志 石魚巖下有天然石甕以貯飛泉故𤣥宗以為寺名寺僧於上層飛樓中懸轆轤斜引修綆長二百餘尺以汲甕泉出紅樓髙樹之杪津陽門詩注飛泉在石甕谷中其水瀑瀉噴激如飛馬志
  風谷在縣東南五里即石甕之右澗縣志 艾葉溝在驪山東南十二里其中有蟒石 走馬嶺在驪山東南二十七里其嶺平坦可乘馬故名縣志
  西繡嶺在驪山左雍大記嶺上二里即老君殿 飲鹿槽在嶺西南今涸明都穆驪山記長生殿山城内多馴鹿飲澗水因號鹿飲泉潛確類書 丹霞泉在老君殿前 飲濟泉在殿西南即潼水 牡丹溝在驪山西兩岸盡植牡丹至今猶存馬志燕子龕在降聖觀南 石駱駝峰在西繡嶺西縣志 坑儒谷在縣西南五里或曰縣西二十里有活坑即坑儒處縣冊始皇以驪山温處令人冬月種瓜招天下儒者議之各説不同因發機陷之唐明皇改為旌儒鄉立旌儒廟寰宇記温湯西南三里有馬谷谷之西岸有坑相傳為坑儒處顔師古漢書注 磑子谷在縣西南七里長安志 蟾井在白鹿觀中有一金色蝦蟇三足賀蘭先生見之曰此肉芝也烹而食之白日飛昇拾遺記 鳳凰原在縣西南十五里縣志昭應縣有清虛原即鳳凰原唐書地理志鳳凰原驪山别麓也後漢延光三年鳳凰集新豐西亭即此原雍勝畧 鸚鵡谷在縣西南二十里一名韓峪溝縣志武徳元年七月新豐鸚鵡谷水清代傳云此水清天下平開皇初暫清尋濁至是復清唐書五行志昭應縣有幽棲谷即鸚鵡谷唐書地理志韋嗣立營别第於驪山鳳凰原鸚鵡谷帝親臨幸封逍遥公名所居曰清虛原逍遥谷翰林志
  按驪山崇峻不如太華綿亘不如終南幽異不如太白竒險不如龍門然而三皇傳為舊居媧聖紀其出治則亦神靈之蹟也且自周秦漢唐以來以其宻邇郊畿代多遊幸離宫别館既入遺編繡嶺温湯皆成佳境至若南阜烽臺北山石磶甕寺蕊峰之標名琴壘香船之鬭巧遊客留連往事騷人憑弔遺踪非徒一邑之勝觀抑亦千秋之烱鑒也故並附列諸山考之後焉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八>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八>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八>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八>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八>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八>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八>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八>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八>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八>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八>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八>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八>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八>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八>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八>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八>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八>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八>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八>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八>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八>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八>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八>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八>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八>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八>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八>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八>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八>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八>








  黄河自府谷至潼關
  黑水西河惟雍州 導河積石至于龍門南至于華陰書經禹貢雍州東據河龍門之河在冀州西孔傳河從積石北行又東乃南行至於龍門計應三千餘里孔疏河水又南逕西河圁陽縣東今神木縣又南逕離石縣西今永寧川又南逕土軍縣西今石樓縣又南逕上郡髙奴縣東今膚施縣又南逕河東北屈縣西今吉州有孟門山又南過皮氏縣西今河津縣又南出龍門口又南逕梁山原東在今韓城又南過汾陰縣西今榮河縣又逕郃陽城東又南逕陶城西今臨晉縣又南過蒲坂縣西今蒲州又南逕雷首山西又南至華陰潼關歴船司空與渭水會水經注西河東與冀分界自故勝州東北折而南西經府谷神木又西南經葭州呉堡又南經綏徳清澗延川延長又東南經宜川又南經韓城郃陽朝邑以至於華陰與豫接界河行凡一千七百餘里禹貢錐指 按黄河今不經延長境
  按河水自寧夏出塞垣東行經三受降城為河套至故勝州東北折而南流入塞垣為府谷東境逕太子灘唐家滙黄甫川自塞外牛武城来南流入之又西南清水川自塞外来合石山子溝逕清水堡東而南流入之又西南為天橋峽兩岸懸崖攅合河流甚狹隆冬則積氷凝而成橋亦謂之氷橋峽
  河水又西南逕府谷縣東南百步東岸為山西河曲縣保徳州孤山川一名九股水源出塞外九源合流入塞逕孤山堡西右合桑家溝水又左合木𤓰口水東南流入之又石馬川自萬家墩南流入之又西南至盤塘渡入神木界
  河水又西南逕神木縣東南百二十里東岸為興縣曰沙峁頭屈野河入焉 屈野河源出塞外右合老龍泉水叉逕筆架山東右合芹河水又逕縣西南泗滄河自永興堡来西南流入之又柏油河自塞外流入逕柏油堡合關王峁水東南流入之又柏林河自柏林堡東南流入之又東南入於河河水又西南至棗峪溝入葭州界逕萬户峪南彌勒河東南注之又西南秃尾河入焉 秃尾河即漢志之圜水水經注之圁水自建安堡北塞外流入又東南逕髙家堡西永利河自柏林堡西合水掌兒水西南流入之又蒺藜川自建安堡東南流入之又東南逕虎頭峁開光川逕三角城東南流入之又東南入於河河水又稍折而南行寧河東南注之
  河水又南為紅石灘逕葭州東一里東岸為臨縣至卧龍灣葭蘆川入焉 葭蘆川即水經注之諸次水一名沙河自塞外来出榆林東之常樂雙山二堡間合宋家河水又合車道溝水又逕建安堡南右合關家川水又右合真鄉川水又南逕通秦砦右合五女川水又東南流逕州南而東入河河水又南神泉水東流入之又南烏龍河東流入之又南逕浮圖峪黑水坑水自米脂来東南流入之又南至螅蜊峪入呉堡界又南逕桃花莊東水灘溝水東流入之
  河水又南為停仙坪又逕呉堡縣東一里東岸為永寧州相公泉水逕縣南東流入之河水又稍折而西南落楊溝水東南流入之又西南清河溝水東南流入之又南至康家塔入綏徳界
  河水又南逕綏徳州東百二十里東岸為寧鄉縣又南至界首渡入清澗界逕白草原無定河入焉 無定河即水經注之奢延水一名滉忽都河源出龍州堡南宜家畔合靖邊城西之紅栁河城東之荍麥河水東流出塞至懐逺縣之清平堡東北又入邊墻右合清平水栁兒泉狄青原諸水又東逕威武堡北合海棠河水又東逕懐逺縣北復出塞合塞外之圁水説見懐逺縣及打狼河石窯川水即晉書之黑水至波羅堡北復入而東南流黑木頭溝水東流會之又逕響水堡東東南入榆林界又逕魚河堡西榆林之西河即漢書之帝原水一名榆溪左合獐河右合芹河又左納城南鍾家溝水又左納劉指揮河水又右納栁河水又左納三岔川水又南逕魚河堡西合於無定河又南逕鎮川堡西入米脂界背于川自葭州西南流入之又南逕米脂縣西城南之米脂水合城西之飲馬河流入之又東南逕髙和尚砭入綏徳界又東南逕州西北大理河即水經注之平水自懐逺縣合小理河又逕米脂東流入之又東南逕朔方臺南綏徳州北懐寧河即水經注之走馬水自安定縣東流逕清澗合黑水河又東北流逕州東入之又東南逕鳳凰山南左合滿堂川水又逕清澗縣東北右納白家河水又東南至新關渡入于河
  河水又南逕清澗縣東百二十里東岸為石樓縣又南為老牛灘至張家山入延川界
  河水又南逕延川縣東七十里東岸為永和縣又南逕延水關秀延水入焉 秀延水即山海經之辱水一名吐延水源出安塞縣北王家掌東流入安定境右合麻兒河水又左合于坌川黑牛川水又東逕安定縣北又東右合李家川左合革班堡川諸水又東逕古丹頭城南入清澗界西河水自官山流至縣西入之又逕清澗縣南東河自吐谷嶺合苜蓿嶺党家崾二水西南入之又永平川自安定縣来逕延川縣北合白津川東南流入之又東南站川水自禪梯嶺東流入之又東南逕延川縣東縣南之南河東流入之又交口川自延長界東流入之又東南入於河河水又南為澗灘逕清水關入宜川界濯筋河入焉 濯筋河即古區水水經注一名清水源出安塞縣北蘆關嶺東南流逕安塞縣西入膚施界西川水一名杏子河自靖邊縣東南流逕保安縣東安塞縣西又東南入膚施界右合金明川水即水經注之龍尾水東入于濯筋河濯筋河又東南逕膚施縣東南河亦名杏子河自野猪峽来合牡丹川水東北流入之又東逕清涼山南左得牧龍川水又東左得烏耶谷水又東逕豐林鎮南清化河源出安定縣之鴉鴿嶺為潘陵川右合雷公川水南流入之又東南入延長界逕九連山北關子口川東流入之又東逕延長縣南城東河南流入之又安溝河東流入之又東南入於河河水又南歴石溞逕孟門山汾川水即水經注之黑水寰宇記之庫利川自甘泉縣麻洞東南流合馬市川又東南逕臨真鎮南庫利山北又東入於河
  河水又南逕宜川縣東百里東岸為大寧縣吉州鄉寧縣丹陽水入焉 丹陽水即水經注之丹水源出洛川界東北流逕縣境右合赤石川又逕宜川縣東北左合銀川水一名西川水又折而東左合仕望川水又東至蟒頭山入於河河水又南白水川東北流注之又南河清川東北流注之又南至流源頭入韓城界逕龍門山河道甚狹稍折而西南冶尸川一名錯開河東流入之又南至龍門渡中流有髙阜俗呼禹王墳又南逕開化寺盤水即水經注之暢谷水合文水東流入之又南谷水東流入之河水又南逕韓城縣東十五里東岸為河津縣榮河縣又南澽水合芝水入焉 澽水即水經注之崌谷水源出麻線嶺東流為白馬潭右受離水左受峪水洫水又逕縣城西轉而南流右受澗水𣷾水潦水澮水又南芝水即水經注之陶渠水源出香山東南流左得潗水右得澻水又左得沆水又東逕芝川鎮南司馬子長祠北與澽水合流南入於河河水又南入郃陽界百良河東南流入之又南橋頭河即水經注之徐水自梁山東峪東南流入之河水又南逕郃陽縣東四十里東岸為臨晉縣又南逕飛浮山至洿峪村入朝邑界洽河即水經注之瀵水一名金水河自梁山西峪来逕郃陽城南東南流入之
  河水又南逕朝邑縣東七里之大慶關其東二十里有舊大慶關為黄河故道接永濟縣界又南逕趙渡鎮東與洛水會洛水舊入渭今改流入河别見圖考又南逕望仙觀東與渭水會别見圖考入華陰潼關界
  河水又折而東行逕華陰縣東北四十里潼關縣北一里楊家河自城西入之又潼河即水經注之灌水自華陰界来合嵩岔峪水穿城北流入之中流有石屹然曰砥柱石又源望溝水自城東而北流入之是為河曲入於豫境南岸為河南閿鄉縣北岸為永濟縣
  渭水自隴州至華陰
  導渭自鳥䑕同穴東會于灃又東會于涇又東過漆沮入于河書經禹貢隴西首陽西南有鳥䑕同穴山渭水所出至京兆北船司空縣入河過郡四行千八百七十里孔疏首陽今屬渭源船司空今屬華陰過郡四隴西扶風京兆馮翊也鳥䑕同穴之山渭水
  出焉而東流注於河山海經雍州其浸渭洛周禮職方氏渭水秦大川也洪範五行傳渭水東南出石門度小隴山逕南由縣南在隴州又東逕陳倉縣南在寳鷄又東逕郿縣故城南又東逕武功縣北在郿縣又東逕美陽縣南在扶風又東逕槐里縣南在興平又東北逕渭城南在咸陽又東逕長安城北又東逕霸陵縣北在咸寧又東與髙陵分水又東逕鄣縣西在臨潼又逕新豐故城北在臨潼又東逕下邽縣故城北在渭南又東逕巒都城北在華州又東逕鄭縣故城北在華州又東逕平舒城北在華陰又東逕華陰縣北又東逕定城北在華陰又東入於河水經注關内道大川曰渭水唐六典按渭水源出臨洮渭源縣西鳥䑕山東流逕隴西通渭寧逺伏羌泰安秦州清水入隴州界又東逕金門山兩山夾峙渭水出其中即酈注所謂石門也
  渭水又東逕隴州南百四十里又東入寳鷄界長蛇川即古楚水東南流入之又東逕八弓山北塔河即水經注之扞水自大散嶺北流入之又東流玉澗水自縣西而南流入之
  渭水又東逕寳雞縣南一里清澗水自煎茶坪東北流入之又東金陵河自隴州来逕縣北之陵原東南流入之又東清水河即水經注之陳倉水自石鼓山北流入之又東汧水會焉 汧水源出隴州之隴山東南流合關山河又東南右得蒲峪水即古弦蒲藪又東逕隴州城南州北之北河合温泉水東南注之為魚龍川又白龍泉東北流入之又八渡河東北流入之即水經注所謂一水發南山西側者也辨見隴州又東至川口舖入汧陽界草壁峪溪自石魚溝南流入之又東暉川河南流入之又東東江河一名諸施溝水南流入之汧水又東逕汧陽縣南天池溝水逕縣東而南流入之又東為大小石門澗口河南流入之又東南逕鳳翔縣西界又東南入寳鷄界至邸店入於渭渭水又東馬峪河北流入之又東洛谷水即水經注之綏陽溪水北流入之又東逕磻溪宫北伐魚河北流入之又東箕谷水北流入之又東磻溪水一名璜水北流入之又東至朱家灘入岐山界
  渭水又東逕岐山縣南四十里白玉溝水自五丈原北流入之又東至桃源村入郿縣界斜谷水一名石頭河一名桃川自太白峽来逕斜谷關西合青𡶶澗朱石澗水北流入之又東清水河上承斜水枝津逕馬鞍山循紅崖頭東北流入之
  渭水又東逕郿縣北三里乾溝河一名五谷水合磨石谷井索谷萬户谷桐谷駱谷五谷之水北流逕吕布城西又有蒼龍谷水西合斜水枝津之磨渠河流逕縣北又至縣東合於乾溝河又北流入於渭渭水又東赤谷水源出太白湫之瀑布泉分為三派一為洪溝河其東為教坊河又東為清湫河右納白馬池之黑谷水皆北流入於渭渭水又東山河水一名槐芽泉逕槐芽鎮北流入之又東湯谷河即水經注之温泉逕故鳳泉宫北流入之又東至清化鎮入盩厔界其北為武功興平界韋谷水合大振谷水鳳凰泉水北流入之又東强谷水合稻谷水北流入之
  渭水又東逕武功縣南三十五里盩厔縣北五里雍水来會焉 雍水源出鳳翔西北之雍山又東南流逕縣南三良冡南東湖水自縣東而南流入之又東塔寺河即水經注之左陽水合鄧公泉鳳凰泉水東南流入之又東横水河即水經注之小横水一名杜陽川一名潢河合麟遊之漆岐二水逕横水鎮東南流入岐山界北受周公廟之潤徳泉水又北受南寺溝水逕岐山縣南至交河合於雍水雍水又東左受魯班溝龍尾溝麻葉溝諸水按寰宇記湋水源出縣東北六里湋谷則湋乃入雍之水其流較雍為甚小疑即魯班溝諸水乃今皆以雍水目為湋水矣又東逕扶風縣南畤溝河一云即漆水自縣東而東南流入之又東美水合泰川水逕浪店東南流入之又東逕班固墓南馬超廟北入武功界逕武功縣姜嫄墓南與武亭川合 武亭川即水經注之杜水一名大横水源出麟遊招賢鎮杜山東南流逕屏山南左受西海口水又逕唐九成宫南右受清水河水即水經注之二坑水又左受五龍泉水又東逕麟遊縣南又東澄水即水經注之郷谷水合嶺西河四郎廟峽内諸水東南流入之又東逕石臼山右得史家河水又左得尉遲澗水又東南逕乾州西又南入武功界漠谷水即水經注之莢水一名夾道水源出永夀麻亭嶺南流逕乾州西北之龍塘右合錦川河又南流至武功縣東北合於武亭川又南逕縣南合於雍水雍水又東南合於渭自汧以東歴鳳岐扶武四邑諸水無徑逹於渭者以雍為宗也渭水又東駱谷水一名沙河合新口谷水東北流逕縣南漢丁公墓南又屈逕縣東入之又東黑水河即水經注之芒水源出芒谷東北流分為三派西曰盧家河東曰泥河又東為黑河合就谷水並東北入於渭渭水又東田谷水合聞仙谷東觀谷諸水北流入之又東赤谷水即水經注之漏水合牛谷檀谷諸水北流入之渭水又東逕興平縣南二十里又東耿谷水一名白馬河逕臨川寺北流入之又東甘谷水分為二支其西支為沙河其東支為瑞福河並北流入之渭水又東至田阜村渡入咸陽界
  渭水又東逕鄠縣北三十里澇水自南山來左得渼陂胡公泉水又右合吕公河水北流入之又東化羊谷水一名泥渠水北流入之
  渭水又東逕咸陽縣南一里又東灃水入焉 灃水源出鄠縣之豐谷合髙冠太平諸谷水北流交河即水經注之沈水一名潏河自咸寧長安納終南諸谷之水西北流合樊川御宿及鎬水諸水西流合于灃水灃水又北流右納聖女泉即古滮池水逕三里橋入于渭渭水又東至澗灘舖入長安界又東逕三橋鎮北皂河即漕河上承潏水枝津逕丈八溝西南流入之
  渭水又東逕西安府長安咸寧二縣北三十里又東灞水合滻水入焉 灞水即古滋水源出藍田縣東南之秦嶺西北流右得銅谷傾谷水又左得劉峪水即古青泥水又左得藍谷水一名清水又右納白馬谷水一名土膠河又西南逕藍田縣南輞川水即水經注之渥水自南山来合蓼子澗水北流入之又西北循白鹿原東右得渏水又右得注水又右得沙河水又右得紅河水又西北與滻水合 滻水即漢志之沂水源出藍田之南山為荆溪狗枷二水之下流合荆峪廣峪採峪石門庫峪諸水北流循白鹿原西逕咸寧縣東合于灞水又北流會于渭渭水又東入髙陵界至上馬渡涇水會焉别見圖考渭水又東逕髙陵縣南十里又循奉政原南東入臨潼界水碓河北流入之又東石澗河一名冷水河北流入之
  渭水又東逕臨潼縣北十五里縣西之潼河即飲濟泉與縣東之臨河至縣北合流入之又東陰槃河北流入之又東新豐河即水經注之魚池水北流入之又東戲水北流入之又東至交口渡漆沮来會焉 漆水源出同官縣之北髙山西南流合銅官川又左受雄同川水又西南右受雷平川水又南流逕耀州東五臺山西又至州南與沮水合 沮水源出中部縣西北子午嶺南流逕宜君縣西左受姚渠川為宜君水又南入耀州界受鄭川水又過唐家店受大峪河水又南過耙樓山受紙房河水又南受姚谷河石嘴河府西河水又南入同官境受吕村河水又西南受沙羅水又南復入州境受胡思泉水又逕耀州城西南循西乳山受梁家泉水又東南與漆水會為石川河又南出鸛鵲谷入富平界漆沮故道自富平西南又逕白水南而東注于洛故古人多以洛水為漆沮自鄭渠堙廢漆沮自富平斷絶不復入洛澗谷河一名趙氏河一名金定河亦自耀州流来逕盤龍原東南流入之漆沮水又折而東流逕富平縣南荆山之陰至斷原口入臨潼界澤多泉即水經注之澤泉水合温泉水自富平縣北東南流入之又南至相橋鎮與清谷水合 清谷水即水經注之清水源出三水縣之石門山東南流逕耀州西合環河水又東南逕涇陽縣北又東南逕三原縣西北辛管滙與冶谷水合 冶谷水一名淳化河源出淳化縣北蝎子掌山南流逕鉤弋夫人墓東右納甘泉水又左納馬跑泉水又南逕縣東南右納葫蘆河水又東南逕石橋鎮左納米倉溝水又東南出冶谷口逕涇陽縣西北又東南至三原界與清谷水合清谷水又折而東穿三原縣兩城之間又東南逕髙陵縣北又至臨潼縣北合于漆沮水漆沮水又南至交口渡合于渭渭水又東冷水一名零水一名百丈水自渭南界西北流合白庄溝水又合三岔河水北流至縣境入之渭水又東至方家渡入渭南界杜化谷水北流入之
  渭水又東逕渭南縣北四里湭水即水經注之首水源出石鼓山北流南納小峪大峪清水河諸水流逕縣西又逕縣北入之又東明光峪水北流入之又東西陽水北流入之又東陽水北流入之又東至大漲村入華州界大赤水即水經注之竹水寰宇記之箭谷水源出箭峪嶺合羊峪黑掌峪葫蘆峪諸水北流入之又東小赤水即山海經之灌水源出石脆山合喬峪水即水經注之禺水又合漁村川水短嶺水北流入之又東西石橋水見水經注合赤隄谷水逕禹王廟東而北流入之又東西溪水一名小曲江自州西而北流至州北合城東之太平橋水流入之渭水又東逕華州少華山北又東羅紋橋水即小敷峪水北流入之又稍東北移山潭水自白厓湖北流入之又構峪水即水經注之沈水一名石橋水北流入之又東北入華陰界方山谷水北流入之又東北逕洛村渡蔥谷水北流入之又東敷水見水經注發源撾鼓潭百索潭北流至灘子里入之又東良餘水見水經注一名宣水北流入之又東黄酸水見水經注一名干渠水合車箱潭之仙谷水北流入之渭水又東逕華陰縣太華山北西河即水經注之長澗水一名清河源出太華山之瀑布泉西北流合縣南之小澗水即竇谷水又合縣東南之大澗水即黄龍潭水又東北流至員庄入于渭渭水又稍東南蒲谷澗水即水經注之沙渠水自朝陽山西而北流入之又東靈應泉北流入之又東為寺南渡靈峪水合水峪水即水經注之泥泉水逕楊橋舖楊太尉墓西而北流入之渭水又東至三河口入于河即禹貢渭汭漢之船司空境易氏曰渭水出渭源縣至南由縣五百四十六里又三百二十里至岐山縣又二百七十里至萬年縣又二百六十里至華陰縣又三十五里至永豐倉入河通計止一千四百三十一里較漢志所云行千八百七十里少四百三十九里今按南由故縣在今隴州則是自隴州至永豐倉共行八百八十五里也
  涇水自長武至髙陵
  涇屬渭汭書經禹貢數歴之山又西百五十里曰髙山涇水出焉而東流注于渭山海經涇水出安定朝那縣西笄頭山東南經新平扶風至京兆髙陵縣入渭郭璞注 朝那今屬平涼縣新平今屬邠州雍州其川涇汭周禮職方氏涇出涇陽鄭注漢涇陽亦屬今平涼涇以渭濁湜湜其沚詩經𨚍風涇水出原州百泉縣笄頭山東南朱傳 百泉即漢朝那及涇陽地涇水一石其泥數斗漢書溝洫志禹貢涇水出涇陽开頭山東南至陽陵入渭過郡三行千六十里漢書地理志 陽陵今屬髙陵縣過郡三安定扶風馮翊也關内道大川曰涇水唐書地理志
  按涇水源出平涼府平涼縣西南笄頭山東南流逕華亭涇州又東入長武界馬蓮河自寧州東南流入之涇水又東逕長武縣北二十里泥水河亦自寧州流入之又東逕停口鎮入邠州界黑水河即古汭水一名宜禄川自長武縣南合靈臺河東流入之又東安化河北流注之又東水簾河北流注之一云即新平之漆水又東洪龍河北流注之一云即過澗
  涇水又東逕邠州北三里南河水北流逕城東注之一云即皇澗又勅脩川自三水縣合支唐川西南流入之又梁渠川西南流入之按三水志梁渠川即皇澗支唐川即過澗以地勢考之皇過二澗去芮鞫不逺當以在邠州者為是而古水經又以大陵小陵水當之則支唐諸水自徴寧来似亦可據姑缺以俟考又東南汃水入焉 汃水一名師水一名三水河源出宜君界之競窩山西南流合石門山之連家河又北受東澗河水又逕三水縣南左受稍泉水又左受玉泉水又右受城西之西溪河水又右受温涼河水又左受蒼耳溝水又西南入于涇涇水又東南太峪河源出永夀縣之分水嶺東北流注之又東南流為九曲入淳化界七里川一名姜嫄河源出三水縣之石門山左合小峽溝水又左合五龍谷水南流注之又通潤溝水南流注之
  涇水又東南逕淳化縣南三十里出九𡽀仲山之間謂之谷口入醴泉界甘河自永夀乾州流来左受石泉谷水又東逕醴泉縣北左受白水谷波水谷豆盧谷巴谷諸水又右受泥河水又左受巖谷河水至涇泔渡入于涇
  涇水又東南逕醴泉縣東北五十里又東南入涇陽界
  涇水又折而東行逕涇陽縣南七里又東至永樂鎮入髙陵界又東逕毘沙鎮南鹿苑原北
  涇水又東南逕髙陵縣西南二十里至上馬渡合于渭
  洛水自保安至朝邑
  白於之山洛水出于其陽而東流注于渭山海經雍州其浸渭洛周禮職方氏洛出懐徳鄭注 懐徳今屬富平洛出懐徳者此洛即詩云瞻彼洛矣者也與禹貢導洛自熊耳者别賈疏瞻彼洛矣維水泱泱詩經小雅洛宗周溉浸水也毛傳周幽王時三川震周語三川涇渭洛也韋昭注築長城自鄭濱洛以東至上郡史記魏世家晉灼曰洛水在馮翊懐徳縣東南入渭又按水經云出上郡雕陰泰昌山過華陰入渭索隱匈奴傳注 雕陰今屬甘泉渭水又東逕華陰縣北洛水入焉水經注洛水出洛源縣白於山東流至鄜州洛交縣又東南流至京兆府雲陽縣東又逕同州澄城西北去富平之懐徳亦近詩地理考 洛源今屬安化洛交今屬鄜州雲陽今屬淳化洛水自逕朝邑縣西之朝坂又南自趙渡鎮歴華陰縣西北葫蘆灘入渭明成化中洛水改流東過鎮南徑趨于河不復至華陰入渭矣禹貢錐指
  按洛水源出慶陽安化縣北白於山禹貢錐指云慶陽志白於山在合水縣北誤東南流合白豹川水入保安界至金湯城瑠璃廟水亦名洛水自定邊縣来合鉄鞭城水南流會之又東南逕金鼎山吃莫河南流注之
  洛水又東南逕保安縣西八十里又東南逕大小石樓山周水自靖邊縣来左受阿姑泉三岔溝水又逕保安縣西右受西陽溝紫馬溝左受空籠溝諸水南流入之又東南至白家庄入安塞界
  洛水又東南逕安塞縣西南百二十里至馬超洞入甘泉界折而南流野豬峽水一名北小河左合阿伏斤水逕大小勞山合龜川水西南注之
  洛水又南逕甘泉縣西百步甘泉水自太和山東南流注之又煖泉水西南注之又南逕雕陰山東清泉水西南流注之又南至倒坐舖入鄜州界又南牛武川西南注之又採銅川東南注之
  洛水又南逕鄜州東百步又南右得火焰溝水又右得葦谷水又右得沙飛溝水又南入雒川界
  洛水又南逕雒川縣西七十里開撫川合廂西河自縣西北流注之又南逕晉浩鎮入中部界至交口西與華池水黑水合 華池水出慶陽府合水縣東流入鄜州逕直羅故城與黑水合又東南逕鄜州南合會道河餘樂川水又西南逕葡萄寨與洛水會所謂三川也洛水又左受仙宫河水又南與沮水枝津合沮水源出徵寧界子午嶺分為二流其一自中部
  宜君南流入耀州界此入渭者其一東南流為子午河合冦家河水又東逕宜君縣北右合慈烏河及玉華川纒帶谷水仍東入中部界環遶縣城西南東三面又北合泥峪河為龍首川入于洛洛水又南黄梁河西南流入之
  洛水又南逕中部縣東三十五里又南右納宜君之五交河水入宜君界左受聿津河水
  洛水又南逕宜君縣東八十里又右受馮家河水又折而東南逕秦山北至暗門入白水界鐵牛河自秦山東流注之又東南孔走河即古彭衙水西南流入之洛水又東南逕白水縣東三十里入澄城界左得玉泉水又逕古王官城西長寧河一名三娘子川合雲門紅羅二谷水又右合陰泉南流入之又東南逕分水嶺洛水又南逕澄城縣西二十里入蒲城界白水河源出同官之烏泥川東流入白水界左受白石河水又東逕杜康墓南左得龍門溝虎頭溝水又東逕白水縣南左得鳳凰溝鉗耳溝水又東至五龍山陰合于洛洛水又南澄城之縣西河即古酒泉一名甘泉合隋公泉澂泉洗腸泉搠槍泉水西南注之又南太峪河一名撲地河自郃陽澄城西南流入之又温湯水西南流入之洛水又南逕蒲城縣東四十里又南至晉王船舍入同州界
  洛水又折而東南逕同州南五里沙苑北又東至霸城村入朝邑界
  洛水又東南逕朝邑縣南五里又東南至趙渡鎮入于河
  南雒水一作洛在雒南
  導洛自熊耳書經禹貢讙舉之山洛水出焉而流注于元扈之水山海經禹貢洛水出冢嶺山東北至鞏入河漢書地理志冢嶺即讙舉山今名秦嶺水出上洛縣讙舉山又東逕熊耳山水經注洛字或作雒漢火行忌水故去水加隹魚豢典畧
  按雒水源出冢嶺山之洛水泉洛水泉在渭南縣境去洛南縣界五里東南流為楊家河又十里為冀家河又五里地畫岔水東流入之又東南左受階峪水經兩岔口東南流經陽虚山南元扈山北至保安村構峪水南流注之水經注有丹水户水乳水龍餘水並入于洛疑即地畫岔諸水也又東南黑潭水即山海經之元扈水東北流注之又東南經羚羊山北書堂山西文峪川自華州界来南流注之
  雒水又東南逕雒南縣北五里又東南石門川即寰宇記之魚難水源出黄龍山右合麻坪河穿石門而南流注之又東南至鍋底潭縣河入焉 縣河即水經注之武里水寰宇記之清池川其上源曰洗馬河右合秦王川水一名黄柏川又東右合大渠小渠二水又東逕雒南縣南右得乾河水一名南川又東右得帶谷水一名東川又東北入于雒雒水又屈曲東南流逕茶臼山北沙河水北流注之又東逕鑽天嶺南葦坪河右合常水左合桑坪水南流入之又東逕頁山北故縣川即水經注之要水逕拒陽故城東北流入之又東南逕梁頭原扇車峪水自閿鄉界来南流注之又靈泉水北流入之又東南逕大聖山南西峪河自盧靈關来南流注之又八里乾澗水逕雲顯山東北流注之又東南逕熊耳山北東入盧氏界為豫境計流雒南縣境三百二十里
  漢水自寧羌至白河
  嶓冢導漾東流為漢書經禹貢泉始出山為漾水東南流為沔水至漢中東流為漢水孔傳嶓冢之山漢水出焉東南流注於沔山海經沔水出武都東南入江漢書地理志山海經所謂漢出鮒嵎山也又東北合沮口同為漢水之源蓋與沔合也沔水又東逕沔陽縣故城南在沔縣又東逕西樂城北在沔縣又東逕萬石城下在襃城又東逕南鄭縣南又東逕城固縣南又東逕魏興安陽縣南在洋縣又東逕小城固南在洋縣又東逕直城南在漢陰又東逕晉昌郡之寧都縣南在漢陰又東逕魏興郡廣城縣在紫陽又東逕西城縣故城南在興安州又東逕錫縣水經注 錫縣屬楚境漢中金牛縣嶓冢山禹導漾水東流為漢水亦曰沔水杜佑通典金牛今屬寧羌
  按漢水出寧羌州北嶓冢山初名漾水導漾東流西受五丁峽水又東大安河南流入之又東瀕倉河一名三泉水自鐵佛舖来南流入之又東至金堆舖南入沔縣界漾水又東至炭塲寺玉帶河自寧羌州左合洄水河又逕州北東北流左合白崖河東北流注之又東蔡壩河南流注之又東沮水出鳳縣之紫柏山南流合泉街水又南至沮口合漾為沔水經注以沮水為漢之正源沔水又東桑園溝水北流入之又東白馬河即水經注之濜水南流注之又東龍王溝水北流入之沔水又東經沔縣城南又東舊州河即水經注之度水自百丈坡東南流注之又東養家河即水經注之容裘水源出巴山左合黄壩河東北流注之又東黄沙河見水經注南流注之又東至扭項舖入襃城界華陽河南流注之
  沔水又東逕襃城縣南二十四里又東至龍江舖入南鄭界為漢水襃水會焉 襃水一名黑龍江源出太白山西之奥山為虢川水又西南流逕進口關入鳳縣界為紫金水又西南右合車到河蒿壩河諸水又南逕連雲棧西合武關河水又南逕鳳凰山東右合馬道河水又南逕青橋驛右合青橋河水又南逕堡子舖右合沙河冷水河水又南逕箕山雞頭關過襃城縣東又南至縣界會于漢漢水折而少南又折而東亷水源出巴山自襃城界来合馬鞍泉雙泉水東北流入之
  漢水又東逕漢中府南鄭縣南三里老渚河即漢志之池水水經注之獠子水源出米倉山合冷水河紅花河北流注之又東至安家渡入城固界又稍折而東南南沙河北流注之即水經注之盤余水又文川水即水經注之文水合玉谷泉水南流注之又黑水河南流注之
  漢水又東逕城固縣南四里小沙河北流入之又東逕漢王城南項王廟北入洋縣界壻水即水經注之聽水一名智鄉水自太白山来合清溪水東南流注之又東溢水河即水經注之益水南流注之又東小沙河東北流注之又苧溪水東南注之又東灙水見水經注合鐵冶河即水經注之洛谷水南流注之
  漢水又東逕洋縣南二里又東貫溪河南流注之又東大小龍溪即輿地紀勝之龍涓水南流注之又東逕龍亭山蔡倫墓南酉水見水經注南流注之又東大沙河合東峪河東北流注之漢水又折而東北金水河即水經注之蘧蒢水元和志之黄金水南流注之又東北過黄金峽子午河入焉子午河發源盩厔之秦嶺曰蒲河其東曰文水河
  西曰椒溪河三水會于三河口為子午河又逕白沙舖南流入漢漢水又折而東南至渭門鎮出峽入西鄉界
  漢水又東南逕西鄉縣東北百二十里洋河合木馬河入焉 洋河即水經注之洋水源出星子山東北流合七十二渡水又左合撈旗河水又左合大竹河水又左合楊家河水又左合西龍溪水又右合東龍溪水又逕西鄉縣東與木馬河合 木馬河即輿地紀勝之馬源水源出巴山東北流左合私陀河水右合左西河水又東北合𦱇莒河水又左得三里河水又東逕西鄉縣南受縣北之寺溪河水與洋河合又東北左受清涼川水又左受神溪河水又右受髙川水至茶溪鎮入于漢漢水又東入石泉界左溪河南流注之又繒溪河北流注之又東逕白虎石饒風河自洋縣之子午河分流納蒲溪麻庄河昝家河水又左合大壩河珍珠河水東南流入于漢
  漢水又東逕石泉縣南五十步紅河南流逕縣東入之又東逕蓮花石遲河即水經注之直水一名池河自鎮安南流逕漢陰界又南逕縣境入之漢水又折而南行大小栁溪水東流注之又東至漢陽坪入漢陰界又南富水河東北流入之又大漲河南流入之
  漢水又東逕漢陰縣南九十里屈曲東南流至馬家營入紫陽界又逕漢王城南松河合閙河林本河西南流入之又東南綿魚河合五郎白楊漆園三河之水東南流入之又東南沔峪河西南流入之又逕陳公巖折而東行至縣城西南之石梁灘任河入焉任河自蜀之太平縣来東北流左得王𤓰溪水又右合東西灌河水一作權河又左合西鄉之渚河小石河水又右納顯鐘溝左納瓦房溝水流入于漢
  漢水又東逕紫陽縣城南右得龍洞溝水又右得紫陽溝水又東東西汝河合而北流入之又東東西洞河合而北流入之又東北至石門灘入興安界大道河東北流入之又小道河東北流入之又蒿坪河自紫陽来東南流入之又東五堰河南流入之又東易家河南流入之又東嵐河見水經注自蜀之太平界流逕平利界之化龍山合牙河水又至州境北流入之又東吉河即水經注之急溪九域志之吉水亦自平利界来北流入之又東月河入焉 月河即水經注之月川月一作越源出漢陰西之分水嶺東流右受仙溪河水又左受沐浴河水又右受墩溪河水又東觀音河自馬蝗山南流入之又東逕漢陰縣南右得板峪河水又左得池龍溝水又右得盧峪溝水又右得鐵溪溝水又東鐘河自瘦驢嶺来合青泥河逕雲門山西而南流入之又東右得龍王溝水又右得蒲溪河水又東左得田禾溝水右得花石河水又東左得雙乳溝水又東南流入州境逕越嶺關至恒口舖東恒河合黑水河南流入之又至秦郊舖東傅家河自王莽山来南流入之又東南至州西北入于漢
  漢水又東逕興安州北一里又東黄洋河自平利界来右合灌溪河月溪河水北流入之又東神灘河合琉璃溝水南流入之又東至二郎舖入洵陽界又東閭河入焉 閭河閭一作驢即寰宇記之澗水源出平利界之連尖山北流金河水西流注之又神河水東流注之又折而西北流與平利之冲河合 冲河一名界溪河源出楚之竹溪界合秋河松杉河水又左合太平河水又右合石牛河水又右合連仙河水又北流至白土營為壩河又北入洵陽境為孟家河右與閭河合又西北右受平頂河水至閭河舖入于漢
  漢水又東逕洵陽縣南百十步又東洵河入焉 洵河即漢志之旬水源出長安之秦嶺東南流左受孝義川水又右受小任河水又右受大任河水又東南至兩河關與乾祐河合 乾祐河即水經注之柞水亦出咸寧之秦嶺南流右得温水河水即長安志之藴水又南右得紙橋溝水又南逕鎮安縣東右合鎮安河水一名雲蓋川又南入洵陽界合洵河洵河又東南流右納麻坪河水又左納冷水河水屈曲東南流逕洵陽縣北又逕縣東之靈巖寺南入于漢漢水又東蜀河即水經注之淯溪水合西岔河南流注之又東仙河自山陽来南流注之又東至魚窩舖入白河界崩頭溝水北流入之又東冷水河自楚之竹山界北流左合漫水河又左合馬庄河又北右合小冷水河流注之又東麒麟溝水北流注之又東麻虎溝水北流注之又東長春澗水合洞濱澗水北流注之
  漢水又東逕白河縣北三里又東為將軍石大小白石河亦自竹山界来合而東北流右合厚子河水又左得涼水澗白崖澗髙名澗水又右合紅石河店子溝水又左得清風澗水流入于漢漢水又東逕紗帽山北沙溝水北流入之又東南入楚之鄖西界易氏曰漾水東流一百八十里經南鄭又七十二里至城固又三百里至興道又五百里至金州西城今興安州即漢西城又自州至白河凡二百七十里合之得一千三百二十里
  西漢水自畧陽至寧羌
  西漢水出西縣嶓冡山南入廣漢白水東南至江州入江漢書地理志 西縣今屬秦州白水今屬四川昭化縣江州今屬巴縣西漢水東南逕修城道南在畧陽又東南于槃頭郡南在畧陽與濁水合又東逕武興城南即畧陽又西南逕關城北在寧羌又西逕石亭戍屬廣元界水經注秦州上邽縣嶓冡山西漢水所出經嘉陵曰嘉陵江杜氏通典 上邽亦屬今秦州西漢水在西和縣源出嶓冡山此上邽之嶓冡在今秦州禹貢錐指
  按嘉陵江即漢志之西漢水源出秦州嶓冡山東南流逕西和禮縣成縣至畧陽縣北與白水江合 白水江即水經注之濁水自徽縣来南流合故道水 故道水見水經注一名兩當水源出寳雞縣大散嶺之陽西南流逕鳳縣東黄花川南流入之又安河水即水經注之馬鞍山水自馬鞍山西北流入之
  故道水又西逕鳳縣北一里又西小峪河即水經注之北川水合秦州之紅崖河水西南流入之又逕單河舖入兩當界又西南野羊河自鳳縣之紫柏山北流合東溝河水又屈而西北流入之又西南至畧陽界與白水江合又西南青泥河南流入之又南與嘉陵江合嘉陵江俗名犀牛江辨見畧陽縣又南横現河東南流入之
  嘉陵江又南逕畧陽縣城西八渡河即水經注之北谷水寰宇記名黄坂水源發三川西南流會城東之夾渠河即水經注之東溪水又折而西流逕縣南入之又西南落索河東南流入之又西南入寧羌界黑水河合老兵河西流入之又西南逕陽平關西燕子河西流入之又廣平河見水經注東南流入之又西南入蜀之廣元界
  丹水自商州至商南
  堯有丹水之戰以服南蠻吕氏春秋堯五十八年放子朱于丹水竹書紀年丹水更其南司馬相如上林賦丹水出上雒冡嶺山東至析入鈞漢書地理志故丹城去丹水二百步史記正義丹水出上洛縣西北冡嶺山又東南過其縣南又自倉野東歴莬和山又東南過商縣南歴少習出武關又東南流入臼口歴其戍下又南合汋水謂之淅口水經注 按禹貢錐指汋蓋汮字之誤汮與均鈞並同中宗時崔湜建言山南可引丹水通漕至商州使湜通之不就唐書李秀卿次第天下名水二十種以武關西水為第十五種即丹水也出丹魚得者多夀故名東南入漢江商州志丹江自龍駒寨東南一里為界牌石灘又一里為黄壩灘又三里為狼窩子灘又三里為資峪口灘又一里為蝦蟇口灘兩岸有石如門又二里為大小雞冠灘又二里為大小槽口灘又一里為月兒潭又十二里為張家背灘又一里為雙廟子灘又八里為鐵爐子灘又一里為鐵牀子灘又三里為閻王碥又七里為大小毛家灘又四里為大小長灘又三里為棺材石灘又七里為湘子灘又三里為楝子樹灘又六里為大小飲石灘又二里為菊花嘴又六里為桃花站又一里為手扒灘又四里為顧氏峽又四里為石碑子灘又四里為王家園灘又三里為十八盤灘又四里為三皇灘又一里為蘇溝灘又二里為孤山子灘又七里為馮家園灘又六里為大小桑園灘又四里為堰口灘又三里至竹林關自龍駒寨至此計一百二十里又入山陽境一里為州河口與銀花水合又十餘里至古樹扒兒灘又三里至雷家洞自州河口至此計一十四里又南入商南境三里為王家洞又八里為姚家站灘又七里為木巨石灘又二里為梁家灣又一里為皮鉢子灘又一里為囘囘鼻灘又六里為周家灘又六里為鴛鴦灘又二里為戴溪河又四里為紅白蘿蔔灘又四里為香毛灘又二里為鐵匠樹灘又二里為竹裏溝又一里為羊皮峽又七里為武關河又五里為畢家洲又五里為呀虎灘又八里為觀音灘又四里為趷𨃚灘又一里為新灘又四里為瓦房灘又十四里為師婆子灘又三里為鼈灘又五里為皮狐子嶺灘又四里為官渡灘又五里為黄龍尾灘又五里為徐家店灘又四里為龍虎三灘又六里為草塲灘又四里為巴東灘又五里為青泥渦又一里為黄石梁又四里為烏龍灘又四里為重盤灘又四里為猪槽灘又一里為磙子溝又五里為釣金崖又十五里為木耳灘又十里為香花溝又十里為連灘又十里為馬鞍灘又四里至梳洗樓其下為不靜灘又六里為亂石灘又八里為白石灘入淅川界自雷家洞至此計二百二十里 州册 按商之龍駒寨為商舶輳集之所而自寨至豫之淅川重灘叠瀨險峻多石每為舟楫患然關中乞糴楚豫由此舟運較陸運勞費甚省是亦秦民利賴之大者也故于丹江諸灘詳綴于此庶有心修濬者得有所考云按丹水源出商州西北冡嶺山之息邪澗黑龍峪水自藍田界来南流注之又東洪門河一名韓峪川南流注之又東南泥峪河合蒲岔溝水東北流入之又東逕熊耳山南水道河入焉 水道河即水經注之清池水有二源曰大荆川其西曰西荆川合而南流逕上板橋與泉水合 泉水源出州北泉村集左受大小黄川紫峪河水又左得岔口河水與荆川合又左受大小桃岔河水又左受十九河水又南流入于丹水丹水又東逕臙脂關南構峪河南流入之
  丹水又東南逕商州南一里東溪水南流入之又東乳水入焉 乳水即水經注之楚水魏志之南秦水源出秦望山東流受黄柏岔水又右受軍嶺川水又右受上秦川水左受五峪河水又東過髙車嶺南逕州南右受楚水又東北入于丹水丹水又東流峪水北流入之又張峪河北流入之又東亢峪河南流入之又東張村河南流入之又大張家河自北山分流南入之丹水折而南行又折而東龍潭水北流入之又會峪河南流入之又東逕夜村鋪澇峪河分流北入之又東逕棣花鋪恨峪河南流入之又洛峪河北流入之又東逕商山北四皓墓南老君河南流入之又大峪河北流入之又東南背峪河南流入之又東南逕龍駒寨南湧峪河北流入之又東南資峪河南流入之又東南鐵峪河南流入之又東逕竹林關入山陽界
  丹水又東逕山陽縣東百五十里銀花河自山陽之圏嶺左受髙八店水又左受中村水東北流入之又東逕雷家洞入商南界又東至吕家灣武關河自州境之武關東南流入之又東清油河自雒南界来南流入之
  丹水又東南逕商南縣西四十里折而南行沐河自盧氏界来西南流逕商南縣南右合寳於河又右合索峪河水流入之又南商河東流入之丹水又折而東逕梳洗樓南為不靜潭又東至白石灘入豫之淅川界丹水計經商州境三百二十里經山陽境十四里又經商南境二百二十里共五百五十四里出境












  陜西通志巻八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陜西通志巻九
  山川二西安府
  西安府長安縣
  終南山一名南山在縣南五十里東接咸寧西接鄠縣界太乙山在縣西南八十里即終南之異名縣志南山一名終南在縣南七十里連乾祐縣界宋敏求長安志乾祐縣今屬鎮安東西連亘藍田咸寧長安鄠盩厔五縣境府志太乙山在終南山南二十里明一統志 詳見圖考按山水有屢易其名者名稱岐出每易混淆兹凡山水有别名皆注於本山本水之下庻一覽可晣後皆倣此
  龍首山 在縣北十里賈志規龍首撫未央杜篤論都賦未央宫因龍首制前殿三輔黄圖蕭何因龍首山營未央宫山長六十餘里頭入於渭尾達樊川頭高二十丈尾漸下高五六丈土色赤而堅云昔有黒龍從南山出飲渭水其行道因山成跡山即基闕不假築高出長安城水經注山首在長安故城中自漢築長安城及營宫殿咸以堙平其餘即今宫城之太倉以東是也括地志山在長安城北禁苑西偏胡氏鑑注京城後枕龍首山唐書地理志山之餘尾城南皆已堙平坡陀北出復見於唐大安宫東西横亘迤邐而去今宫城及内苑後墻含元殿臺一帶俱在山上下去平地可六七丈長安圖志長安城南鼎門西南北附城有土嶺可二三百步隠然如城俗名曰土蛇嶺即此山之餘土也雍大記龍首山西北高處為秦長樂漢未央稍東南六坡為隋城唐西内其東為唐南内興慶龍池之所其北為唐東内大明宫含元宣政紫宸蓬萊金鑾諸殿南内東南引滻水入城為龍首渠入東苑為龍首池龍首殿皆以是原得名名山記隋以長安城狹小作新都於龍首山遷焉明一統志 按凡敘山有名山為境内之鎮者則以冠首餘則以方位循次敘之其自北而西而南而東以地勢西北多高東南多下而水道因之取其與諸水相比附也後皆倣此
  故市坡 在京坡西即舊西市市廢其坡號為故市云府志
  高陽原 在縣西南二十里接咸陽界雍大記故渠有二流合於高陽原水經注
  畢原 在縣西南縣圖畢文王墓近鎬也尚書注周公葬畢在鎬東南杜中史記周本紀畢終南之道名也毛詩注李竒曰畢在岐周之間裴駰集解汲郡古文曰畢西去豐三十里臣瓉注畢原在長安縣西南二十八里雍大記據長安志云屬咸寧與咸陽縣界接非矣葢在宋屬咸寧今屬長安而今之咸寧固不與咸陽界接也雍勝畧按文武陵周公墓今俱在渭北咸陽境
  細栁原 在縣西南三十三里别是一細栁非亞夫屯軍之所元和志在舊昆明池南縣志
  少陵原 在縣南四十里東接萬年縣界西入縣界五里宋敏求志 詳見咸寧縣萬年縣今屬咸寧
  石鼈谷鼈一作壁在縣南六十里長咸以此分界縣志 詳見咸寧縣豹林谷 在縣南石鼈谷西种放隠居之地城南記近子午谷雍録在終南山麓宋种放隠此山東明峰府志
  子午谷 在縣南百里長六百六十里縣圖張儀說趙曰秦一軍塞午道戰國䇿長安有子午谷北山是子南山是午則午道秦南道也鮑氏注平帝元始五年王莽通子午道從杜陵直絶南山徑漢中漢書王莽傳延光四年罷子午道後漢書順帝紀建興六年魏延謂丞相亮曰願假竒兵五千當子午而北不十日可到長安三國蜀志子北方午南方言通南北道相當故謂之子午今京城直南山有谷通梁漢道者名子午谷顔師古注子午谷長安正南山名三秦記子午嶺在府南四十里至東杜甫村景祐二年置闗雍大記 按漢高帝紀云元年就國從杜南入蝕中如淳注云蝕入漢中道川谷名今此谷正當杜南疑子午谷即蝕中也
  附考長安記曰長安城西北有武將山即漢辛孟隠處雍大記 按武將山不在縣境今在醴泉縣相去甚逺疑長安記之誤
  渭水 在縣北三十里自咸陽界流入又東入咸寧界禹貢錐指渭水自合豐水又東北與鎬水合又東北逕渭城南沈水注之又東分為二水其瀆東北流逕郭淮碑南又東南合一水逕兩石人北又逕陽侯祠北渭水又東注此水水上有渭橋又東與沈水枝津合又逕長安城北又東合昆明故渠又東逕霸陵縣水經注詳見圖考渭城今屬咸陽霸陵今屬咸寧按凡敘水有大水為境内之滙者則以冠首而以所入之水附焉其所入之水則不拘大小以入之先後為次庻源流可一覽而晰也後皆倣此
  豐水豐一作灃在縣西南四十里自鄠縣界流入又北至咸陽入渭縣冊成帝時王商穿長安城引内灃水注第中大陂以行船漢書元后傳大興中劉曜命於水上起酆明觀尋省酆水囿以與貧户晉書載記豐水出豐溪西北流分為二水一水東北流為支津一水西北流又北交水自東入焉又北昆明池水注之又北逕靈臺西又北至石徼注於渭古水經注灃水今名賀蘭渠東北流注交水括地志鎬在豐水東豐在鎬水西相去二十五里三輔决録注豐水自鄠縣界來由馬坊村入咸陽合渭水宋敏求志子午谷水源出長安縣秦嶺北得萬陽三川水西北經子午谷得折腰嶺水又西入豐谷水水出豐谷口北流其西高觀太平二谷水入焉其東則雪谷龍驘西和白石羅什諸谷水入焉為西交河又北則有東交河水入焉雍勝畧
  潏水即沈水一名高都水一名漕水在縣南二十里自咸寧縣流入又西北入渭縣志沈水自逕下杜城又西北與昆明故池㑹又北逕秦通六基東又北逕堨水陂東又北合陂水又北逕長安城西與昆明池水合又北逕鳳闕東又北分為二水一水東北流一水北逕神明臺東又北逕漸臺東又北流注渭亦謂是水為潏水也又謂之高都水又沈水枝津上承沈水東北流逕鄧艾祠南又東分為二水一水東入逍遥園注藕池一水北流入渭水經注 下杜城今屬咸寧漕水即沈水也東自萬年界流入亦謂之潏水寰宇記潏水在縣南十里東自萬年縣界流入交水又漕河在咸陽縣南十五里自萬年界來經咸陽界五里入渭宋敏求志丈八溝在縣西南十五里即漕河岸最深處賈志皂河自牛頭寺入縣境西北流至丈八溝一分流為通濟渠一西北流逕三橋鎮入渭縣冊 按皂河即漕河之訛
  交水交一作郊郊河水在縣南三十二里自萬年縣界逕本縣三十里合豐水圖經交水一作郊水水經注曰交水又西南流與豐水枝津合其北又有漢故渠出焉又西至石碣分為二水一水西流注豐一水北逕細栁諸原北流入昆明池又坈谷水在縣南二十七里自萬年縣界流逕本縣五里合交水又楩梓谷水出南山北流合潤國渠又西北豹林谷水入焉又西北至縣東南三十里入交水其豹林谷水出南山北流三里有竹谷水自南來㑹之又北流二里子午谷水自東來㑹之自此以下亦謂之子午谷水合入交水又有龍驘谷水太和谷水皆流合於交水宋敏求志
  鎬水鎬一作鄗又作滈一名鎬池在縣西南縣圖長安西南有鎬池史記孟康注昆明池北有鎬陂徐廣注廟記曰長安城西有鎬池周匝二十一里三輔黄圖鎬水上承鎬池于昆明池北周武王之所都也又北流與滮池水合又北逕清泠臺西又逕磁石門西北注于渭水經注滈水源出長安縣西北滈池今按鎬池水北流入永通渠不復入渭括地志鎬池一名元阯在昆明池北始皇毁之十道志鎬水或作滈出縣西北十八里鎬池圖經云水在縣西四十里自鄠縣界入本縣界十里入清渠宋敏求志鎬池在咸陽縣西南二十五里長安圖鎬水在豐東二十五里源出太乙山西谷中北流迤西得七姑谷水又西得漆谷磻谷鴻興竹谷桐梓石鼈豹林諸谷水過御宿川北香積寺南西合潏水為東交河又西入豐水雍勝畧水源亦出南山谷中北流經故長安城西南注昆明池又北為鎬池又北入於灃水自唐堰入昆明池而灃鎬之流絶今則昆明池亦涸為民田矣縣志
  御宿川宿一作羞在縣西南四十里縣志武帝元鼎二年置御羞禁圃令丞漢書百官表御羞地名在藍田如淳注夏遊蓹宿漢書元后傳即今長安城南御宿川也不在藍田羞宿聲相近故或云御羞或云御宿耳顔師古傳武帝開上林東南至御宿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雄羽獵賦序御宿苑在長安城南御宿川中漢武帝為離宫别館禁禦人不得出入往來遊觀止宿其中故曰御宿三輔黄圖樊川一名御宿川三秦記樊川御宿皆上林苑地城南記御宿川北岸之西潏水來㑹為東交河南岸之西為西交河又西為豐水又北至定昆池為豐鎬之間又北為鎬入豐處御宿之地盡矣其形逶迤自東南而西北故杜甫詩曰昆吾御宿自逶迤是也馬志
  聖女泉水即滮池一名氷池在縣西北二十里縣志滮池北流浸彼稻田詩經小雅滮流貌毛傳豐鎬之間水北流也鄭注長安縣有滮池水魏書地形志滮池水出鎬池西而北流入於鎬世傳以為水名水經注滮池一作滮沱説文氷池在長安西三輔黄圖氷池在縣西北十五里圖經滮池一名聖女泉葢氷滮聲相近而訛也舊圖聖女泉出昆明池北平地上周十步西北流五十步與牧豬泉合宋敏求志按志中凡溝池泉澗之無所流注者並附諸水後其流衍而入於他水者則以所入之序為次而加一水字别之後皆倣此
  布政司井 在城中布政司庫内相傳即昊天觀水是否未詳咸寧縣志李徳裕在中書喜飲常州惠山泉因置水逓有僧詣徳裕曰京師一眼井與惠山泉脉相通李笑其誕曰井在何方曰昊天觀庫後是也李乃以惠山一甖昊天一甖雜以八瓶遣僧辨析僧因啜嘗取惠山與昊天餘八乃同味徳裕大竒之因停水逓芝田録
  劉公井 在城中按察司署内扶溝劉自强蒞官時鑿時旱甚城内外渠井皆涸既穿味極甘冽因名劉公井咸寧縣志
  咸寧縣
  終南山 在縣南五十里縣圖終南山東自藍田縣西入縣界石鼈谷以谷水與長安分界東西四十里長安志終南山東接藍田西接長安延四十里南界鎮安袤二百里又秦嶺在縣南南山峰脊也江河水由此分南流皆謂江北流皆謂河屬邑界者東西約七十里縣志 詳見圖考按三秦記云秦嶺東起商洛西盡汧隴東西八百里則秦嶺即終南也乃今多指商藍之界為秦嶺亦因其地為唐韓愈所經而遂專目之耳
  金鑾坡 在縣北郭外縣圖金鑾坡者龍首山之支隴隠起平地而坡陀靡迤其上有金鑾殿故殿旁之坡亦遂名也坡在蓬萊山正西微南雍録京兆元武門外龍首坡上出三稄人呼為三稄坡府志三稜坡西亘長安又有龍首坡在金鑾坡東縣志
  草塲坡 在縣南郭外縣志坡在永樂坊即横岡之第五爻也宋張禮城南記在朱雀門外乃舊草市有坡府志
  臙脂坡 在縣治東南董子祠後即翡翠坡或云與翡翠相接在宣平坊南縣志
  開元坡 在縣東興慶池西為明皇藩邸後廢為坡縣志石鼈谷鼈一作壁在縣西南五十五里谷口大石如鼈咸長以此分界内有景陽川梅花洞九女潭仙人跡宋吕大防曰隋築都城南直南山石鼈谷縣志谷口有白圓石其巨如屋𩔖鼈雍大記谷有廣惠神祠其西有百塔城南記
  樂遊原即樂遊苑在縣南八里賈志亦龍首杜原之横岡隨地異名也縣志
  塔坡 在縣南二十里縣冊坡在韋曲西以其地有浮圖故名唐何将軍山林也杜甫有遊何将軍山林詩長安圖說
  勲䕃坡一名牛頭山在縣南二十五里牛頭寺下賈志今牛頭寺之坡也寺即牛頭山遍照禪師之居又有龍堂坡在牛頭寺西地甚平衍中多植杏謂之杏花坪城南記勲䕃坡在樊川北隈為韋杜故里縣志
  杜坡即杜固一名馬塴崖一名鳳凰嘴在縣南即杜固也唐杜正倫執政建言鑿杜固通水以利人既鑿川流如血今所鑿處崖塹尚存俗曰馬塴崖或曰鳳凰嘴城南記在神禾原東北縣志
  神禾原 在縣南三十里賈志原上有蓮花洞唐鄭駙馬所居杜甫詩主家隂洞細烟霧指此長安圖說原在御宿川北樊川之原上東西三十里雍大記原在縣南下臨樊川其原南起竹谷東西北行三十里入長安為潏水界斷其南為御宿川劇談録云晉天福六年産禾一穗重六斤故名縣志
  高望堆一名高望原在縣南少陵原北一名高望原縣志憑高望之陽隈潘岳西征賦高望堆在延興門南八里長安圖
  鳳棲原 在縣南少陵原北賈志少陵西北三十里皆此原長安志栁宗元為伯妣志曰葬於萬年之鳳棲原雍大記 萬年故城在縣東北神爵四年鳳凰十一集杜陵故名在唐為安化里其東南有鮑陂縣志
  少陵原即鴻固原在縣南四十里賈志少陵原即漢鴻固原也寰宇記少陵原南接終南北至滻水西屈曲六十里入長安縣界長安志鳳棲少陵其實一本因地異名耳漢總謂之鴻固原城南記杜甫取以為號者此迤西為鮑陂其北為鳳棲原迤西北為鴻固原其下有鴻固陂馬志宣帝許后葬於此故名少陵府志
  朱坡 在縣南四十里賈志在御史荘東華寺城南記坡瞰南山之勝少保杜公池亭在焉雍大記在華嚴寺下為丞相朱博故里縣志
  杜原一名杜陵原一名東原在縣東南十五里漢宣帝以杜東原上為初陵置杜陵縣謂之東杜雍勝畧 杜陵故城在縣東南杜原在潏水東滻水西即杜伯國地故名杜原以在秦漢隋唐都城之東又名東原宣帝以為已陵又名杜陵原馬志杜原為終南之麓故南高至樂遊原視秦川猶云如掌其高可知至秦杜縣處漸卑則原之尾也其西即韋杜二曲縣志 杜縣故城在縣東南
  白鹿原 在縣東南二十里自藍田縣界至滻水川盡東西十五里南接終南北至灞川盡南北十里亦謂之灞上又荆谷在縣東南二十五里長安志霸水上地名在長安東三十里應劭漢書注霸水歴白鹿原東霸川之西是謂霸上水經注霸上即今所謂霸頭顔師古注白鹿原亦謂之灞上元和志灞水所從來高故能中白鹿原為道而行乎其上文帝嘗欲馳車下霸西峻坂因袁盎諫而止即白鹿原西坡也雍録原在縣東南滻水東灞水南南接南山自藍田縣西五里入縣境雍勝畧原高逾龍首居民鑿井深數百尺汲引甚艱荆谷神谷其西南二壑也原半有湧泉味甘冽釀酒甚美唐以神策軍禁守謂之神谷日以駱駞運水大明宫醖造御酒又有孝子嶺在原西北俗呼鷂子嶺又有七里坡在高橋路亦達於白鹿原縣志 亦見藍田縣
  郊谷 羊谷 錫谷 俱在縣東南六十里錫谷有路至舊歸安鎮合義谷路長安志郊谷在炭谷東谷口有遇仙橋其上為仰天池又土門谷在郊谷東又羊谷在土門谷東又小義谷在羊谷東其内有仙人潭又白道谷在小義谷東谷内為嘉五臺山有蒼鷹嶺縣志
  大義谷 在縣東南八十里東南至乾祐縣及金商等州西南有路至興元府長安志 乾祐縣今屬鎮安金州即今興安興元府即今漢中義谷錫谷東南至舊歸安鎮合路通漢中谷在白道谷東有路通興安龍首原發脉於此周庾信有義谷銘又有庫谷在義谷東又谷之内有大興山縣志
  風涼原風涼一作豐梁在少陵原東南西為𤀺川東為焦戴川縣志山北縣有風涼原魏書地形志 山北故城在縣東南少陵東接豐梁原滻水出焉東北對白鹿原荆谷水出焉二水合流入渭杜甫詩所謂天髙素滻源是也城南記詳見藍田縣
  北五臺山 在縣東三里縣志
  龍首原 在縣東縣圖龍首原起自南山東義谷滻水西岸至長樂坡西北屈曲至長樂古城六七十里隋唐宫殿皆依此原三秦記隋大興城西據龍首原宇文愷營都之初謂横坡六條可象乾爻者正龍首山之支脉也唐六典狗脊嶺在京城東市葢龍首山之支隴唐書地理志龍首原俗呼小兒原或曰今原有西番塔元季武元中所建其下有古冡塹之得石槨有篆文曰小兒塜雍大記龍首山北行之勢垂坡東下以為平原是為龍首原雍勝畧杜陵鴻固鳳棲諸原皆其横岡宜春芙蓉曲江諸苑池皆其窪下東界滻水西界樊川延六七十里又狗脊嶺在縣城東南明張治道詩嶺東在城外嶺西在城中縣志狗脊嶺在城東門外唐勝業坊即隋之宜仁坊地府志
  長樂坡 在縣東北十里即滻水西岸雍勝畧舊名滻坂隋文帝惡之改今名漢長樂宫在其西北十道志
  銅人原 在縣東北縣圖魏明帝欲徙銅人詣洛載到霸城重不可致今在霸城大道南關中記在霸陵東北十五里雍勝畧即薊子訓與老父摩挲銅狄處府志
  渭水 在縣北三十里自長安界流入又東逕髙陵界入臨潼界縣圖渭水自合昆明故渠又東逕霸陵縣北霸水合滻水從縣西北流注之又東㑹成國故渠又東與髙陵分水又東逕王譚墓北水經注 詳見圖考霸陵故城即霸縣在今縣東
  潏水一名泬水一名沈水一名髙都水一名石壁谷水一名坑河在縣南三十里西北流入長安界縣圖上林苑有淹潏子虚賦潏水在杜陵從皇子陂西北流逕昆明池入渭三輔黄圖沈水上承皇子陂於樊川其水西北流注杜縣之杜京西又西北逕杜伯冡南又西北逕下杜城又西北枝合故渠又北與昆明故池㑹亦謂之潏水水經注 下杜城在縣東南潏水今名泬水説文潏水又名石壁谷水括地志義谷水自乾祐縣下流入山一百里至谷口西北流二十里合錫谷羊谷水入坑河西流十五里入長安界又郊谷水北流十里合錫谷水自谷口北流十里為坑河入長安界又石鼈谷水北流十五里復西流十里入長安界又漕水由縣界坑河分水約五里西流長安志潏水今名沈水一作坑水自南山流至皇子陂今潏水不至皇子陂由𤓰洲村附神禾塹上穿申店而原愈高鑿原而通深至八九十尺俗謂之坑河潏水上源西北流合御宿川水是名交水在香積寺西南城南記潏水源出南山石壁谷東得東西二義谷水錫谷水北流西得羊谷水又西得土門谷炭谷太乙谷水為河西逕杜曲樊川南又西過韋曲華嚴川南又過下杜城南神禾原北折而過神禾原西至香積寺西南與鎬水合為東交河今按潏水自南山下分為二一西北流㑹鎬水為交河一自東岸北流入城為通濟渠馬志其字或作傍穴與沉字相似俗因名沈水括地志名高都水漢王氏五侯大治池宅引高都水入長安城字書潏音述人力作曰潏今按其水西北流經申店西有香積堰鑿神禾原西南流至香積寺投鎬入灃也縣志按水經注則交水為上源而潏水為下流按長安志則潏水為上源而交水又為下流然二水本為一水無庸區别因水經注各有名目故亦兩存之也
  交水一名福水福一作湢在縣南三十里西流至石堨遂分為二一注灃水一入昆明池賈志交水故渠有二流合於高陽原而北逕河池陂東而北注沈水水經注萬年縣有福水即交水也上承樊川御宿諸水出縣南山石壁谷南三十里與直谷水合即子午谷水也寰宇記樊川御宿之水交流故名交水城南記
  樊川一名後寛川一名華嚴川在縣南三十五里一名後寛川一名華嚴川即潏水所經也雍勝畧樊川即杜陵之樊鄉漢高祖以樊噲灌廢丘功賜噲食邑於此故曰樊川十道志長安正南秦嶺額根水流為秦川一名樊川三秦記樊川在潏水河北渠南西北為杜曲又西北為韋曲又西為華嚴寺寺西有雁鶩陂陂西北有第五橋又迤北為鎬池而樊川之地盡矣其地之東原為杜原城南記樊川有杜佑别墅故裔孫牧目其文為樊川集雍録自義谷西北四十里至塔坡川入長安界縣志
  滻水 在縣東十五里自藍田界流來合灞水縣圖長水亦謂之荆溪自白鹿原西北流左合狗枷川水又北入霸縣有温泉入焉水發自原下入荆溪水亂流注於霸水經注滻水在萬年即荆溪狗枷之下流括地志滻水在縣東北流四十里入渭又庫谷水北流二十五里合採谷水下流入荆谷水號滻水又下流二十五里合灞水又北流二里入渭又採谷水自藍田縣西北流三十里入縣界又二十里合庫谷水為滻水又北流四十里入灞水又石門谷水自藍田縣北流十里入縣界合採谷水又北流十五里合庫谷水為滻水又荆谷水一名荆溪自藍田流至康村入縣界西流二十里出谷至平川合庫谷採谷石門水為荆谷水一名滻水長安志𤀺川在城東南三十里焦戴川自東南來𤀺川自西南來兩川相合為滻與樊川御宿號為三川府志
  灞水 在縣東二十一里自藍田縣來合滻水北流入渭長安志霸水自逕藍田縣又左合滻水歴白鹿原東又北合長水又北㑹兩川又北故渠右出焉又北逕王莽九廟南又北逕枳道其北左納漕渠又北逕秦虎圏東又北入渭水經注往時霸水為畿南大川唐貞元四年霸水溢溺百餘人自唐以後經流葢多遷徙矣縣志
  飲馬池 在治西京兆驛後相傳明嘉靖中正一張真人宿此驛惡蛙聲聒耳以法鎮之其後蛙聲遂絶池今廢縣志
  通寺井一名八角井在長樂坊趙景公寺前俗呼為八角井元和初有公主夏中過令從婢以銀稄碗就井承水誤墮井中經月餘出於渭河縣志
  二龍寺井 在縣治北寺之佛殿中稍南宋咸淳癸酉釋曇延設無遮㑹登座說法有二人冕服執簡自井出侍立座側曇問之曰弟子井之二龍也欲聽師法言訖不見後人有疾飲此水即愈明成化間旱都御史陳鎰禱此立應井今存寺僧覆以石葢縣志井在永寧坊唐開元時剏府志
  曹氏井 在叅政曹韓别墅以水味甘名甘泉書院後廢為民馬氏有一夕變為鹹鹵人皆異之縣志
  氷井 在縣西一里許水寒冽如氷故名縣志
  湧珠泉 在縣東南白鹿原半泉濶數丈深不見底湧水如珠流百步落高崖為瀑布下有大石龕水濺如雪名為噴雪崖其水下流入員庄縣志
  鳴犢泉 在縣東南六十里鳴犢鎮賈志泉在少陵東岡下滻水西岸城南記
  咸陽縣
  畢原即畢郢一名畢陌一名池陽原一名長平阪一名石安原一名咸陽原一名咸陽北阪一名洪瀆原在縣北縣圖文王卒於畢郢孟子畢公高與周同姓武王封之於畢史記文武周公葬於畢劉向傳咸陽縣北五里有畢原左傳杜注三秦記曰長安城北有平原廣數百里民井汲巢居井深五十丈水經注畢陌在長安西北四十里顔師古注文王武王周公皆葬畢陌南北三輔故事畢原在咸陽縣西北十五里括地志初王季都之後畢公高封焉通典畢原即咸陽縣所理左傳畢為文昭即此原南北數十里東西二三百里無山川陂湖亦謂之畢陌元和志闗中記云高陵北有畢原秦謂之池陽原漢名長平阪又名石安原寰宇記咸陽原在渭水北九𡽀山南雍大記西起武功東盡高陵其上文武成康周公太公及秦漢君臣陵墓多在焉亦曰咸陽原又謂之咸陽北阪又有洪瀆原在縣北二里畢原之趾東西一岡濶七里許縣志今按其地有潦池故曰洪瀆實即畢原地分言則其名有七實一原也舊志分見誤馬志
  短隂原短一作矩在縣西南二十里元和志渭水與豐水㑹於短隂山内水㑹無他高山異巒惟原阜石激而已水經注短隂原即短隂山也秦中諸原𩔖皆有山體故或謂之山不必峭㧞也禹貢錐指
  高陽原 在縣東南二十里秦始皇作阿房宫依此縣志與長安接界馬志
  鮮原 在縣東二十里賈志度其鮮原詩經大雅文王既克密須於是相其高原而徙都所謂程邑也蘇氏注其地於漢為扶風安陵今在京兆咸陽縣朱子傳 按安陵故城在今縣東二十一里地理志云右扶風安陵闞駰以為本周之程邑朱傳本此然史記正義又云周王季宅郢郢故城在咸陽東二十一里則所謂文王之程即王季之郢也既為舊都奚以云徙又考通鑑外紀云西伯自岐徙鮮原在岐山之陽不出百里鄭箋云鮮原在岐山之南渭水之側竊意鮮原當去岐山不逺而文王程邑恐不得云在咸陽也
  渭水 在縣南一里自興平界流入逕縣南合豐水又東逕鄠縣界入長安界禹貢錐指渭水東㑹于灃書經禹貢渭水自合甘水又東與豐水㑹于短隂山南又逕太公廟北又東北與鎬水合又東北逕渭城南沈水注之水經注 詳見圖考渭城故城在縣東北
  澇水 在縣西南二十里源自鄠縣來北流逕縣境入渭縣志 詳見鄠縣
  泥渠水一名扈水在縣南十五里一名扈水出鄠縣化羊谷流入縣境又東北逕釣魚臺入渭縣志
  灃水 在縣東南三里源自鄠縣終南山豐谷流入長安界又逕縣境北流入渭縣志渭水與豐水㑹于短隂山水經注豐水在縣西十一里自長安界來流至宋村入渭其水縁南山郊水合流又有祥谷水白谷水俱合於灃水長安志
  涇水 在縣北四十里畢原下流至咸涇之交曰鹿臺東注高陵秦中八水咸陽有四焉縣志 詳見圖考
  野韭澤即牛首池在縣南八里其地坦鹵不樹五榖惟野韭自生東西平開一道濶十步長五六里獨可耕史記曰秦上林苑傍牛首池有自生韭即此縣志即漢牛首池也長安志
  陳濤澤即陳濤斜濤一作陶在咸陽縣東斜者山澤之名故又曰陳陶澤通鑑注陳濤澤名其路斜出故曰斜胡三省注
  雙泉 在縣北二里其水甘冽有藥王廟縣志
  要册泉 在縣北八里其水極凉取汲不竭馬志
  李村泉 在縣西北十里又縣西北十五里有下村泉長安志
  竇氏泉 在縣西北今堙縣圖成國故渠逕平陵故城南渠南有竇氏泉水經注 平陵縣今屬興平石安縣有竇氏泉魏書地形志 石安故城在縣東
  馬跑泉 在縣西二十五里長安志相傳唐太宗獵此馬跑地泉出因名其水旱不竭澇亦不溢縣志
  興平縣
  黄麓山一名黄山一名始平原一名北芒巖在縣北一里或謂之黄山即始平西原也縣志北繞黄山瀕渭以東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雄甘泉賦序茂陵富人袁廣漢於北芒巖築園東西四里南北三里西京雜記黄山舊繞漢宫斜唐王維詩長安城北有始平原長數百里其人井汲巢居井深五十丈漢時謂之北芒巖何武葬於北芒龍薄阪三秦記黄麓山一名始平原東西五十里南北八里東入咸陽北阪西至武功界武水東岸雍勝畧
  馬嵬坡 在縣西二十五里即楊妃葬處縣志馬嵬人名於此築城以避難孫景安征途記
  渭水 在縣南二十里自武功縣流入與盩厔分界又東入咸陽界縣圖渭水又東合雍水又東合洛谷水又東合芒水又東過槐里西城南又東與芒水枝流合又東北逕黄山宫南就水注之又東合田溪水又東逕槐里縣故城南有漏水北入之又東合甘水水經注詳見圖考槐里故城在縣西又洛谷諸水俱在渭水南詳見盩厔縣
  川河即雍水在縣西南渭河之北自武功縣川口流入有三支其自武功西北來者曰漆水俗名遊豐河源出麟遊其自武功東北來者曰沮水亦名浴水俗名沐浴河源出永夀其自武功西南來者曰湋水俗名渾水河源出鳳翔縣漆沮二水合流於武功縣東五里其下流又合湋川水經川口東流入本縣界胡浹橋又東至清化坊東南入渭縣冊
  馬牧澤 在縣東南二十里南北廣四里東西二十一里元和志明時其地屬於秦藩縣志
  浪井 在縣西三里耿祠鄉唐貞元五年自然湧出有疾者飲之多愈逺近取汲朝夕如市賈志
  湯臺泉 在縣西十五里縣志
  板橋泉 在縣西十七里縣志槐里縣有板橋泉魏書地形志在興平縣西北十七里深百尺長安志
  龍泉一名温泉又名姜子泉在縣西十七里一名温泉又名姜子泉周數十步深不可測長安志始平縣有温泉魏書地形志始平故城在縣南成國故渠東逕龍泉北水經注涇龍泉新泉相去十餘步在縣西馬志
  馬嵬泉俗名娘娘泉在縣西二十五里今俗名娘娘泉馬志在縣西周數十步深百尺流入白渠長安志史家泉在縣西三十五里又馬嵬鎮西北有五龍泉縣志
  清水泉一名徐洪泉又名永濟泉在縣西南二十五里胡浹橋舊有泉堙廢順治十五年知縣徐開熙開濬典史洪廷憲共勷之因名徐洪泉又曰永濟泉縣志
  醴泉 在縣東南二十里周數十步深不可測長安志興平縣有醴泉金史地理志舊圖經曰泉在扶風鄉唐貞觀十二年自然湧出其味如醴飲之療疾今涸縣志
  靈寳泉 在縣東南二十里周數十步長安志舊圖經曰漢邊韶得靈寳符於此泉祈禱有應因名縣志
  玉女泉 在縣東五里高店寨縣志
  臨潼縣
  驪山 在縣南里許即藍田北山縣志 詳見圖考
  普陀原即奉政原在縣北二十里縣圖五丈渠逕藕原東東南流注於渭水經注普陀原在渭河北岸即高陵之奉政原或以為即藕原也縣志
  荆原一名斷原在縣北八十里即荆山脉盡處自三原縣迤𨓦而來至富平臨潼二縣之交為漆沮水衝斷因名斷原縣志
  銅人原 在縣西南二十里接咸寧界縣志 詳見咸寧縣新豐原一名青原在縣東南二十里雍大記泠水歴隂槃新豐兩原之間水經注新豐原一名青原西接隂槃東至零口蜿蜒二十餘里與渭南縣接皆新豐原也縣志
  慶山 在縣東南三十五里雍大記垂拱二年新豐露臺鄉有山涌出武后名之曰慶山唐書五行志 新豐故城在縣東北昭應縣有慶山地理志 昭應故城即今治山高二百餘尺長安志
  種金原 在縣東縣志
  鴻門阪 在縣東十七里新豐南原之上西臨小河縣志鴻門在新豐古城東未至戲水道南有斷原南北洞開也史記索隠新豐縣故城東三里有坂長二里餘塹原通道南北洞開有同門状謂之鴻門水經注鴻門在始皇陵北十里即沛公㑹項羽處闗中記漢舊大道北下坂口名也即亭尉呵李廣處長安志在麗山北十里雍録北有鴻陂南有坂口故曰鴻門雍勝畧坂距戲水十里潛確類書 按縣志有項王營在縣東十五里葢即古之鴻門也
  渭水 在縣北十五里自咸寧縣流入又東入渭南縣界禹貢錐指渭水自合涇水又東逕鄣縣西又東得白渠枝口又東與五丈渠合又東逕新豐縣故城北東與魚池水㑹又東逕鴻門北又東石川水南注焉又東戲水注之又東泠水入焉又東合首水水經注 鄣縣故城在縣東北渭水與涇水合至臨潼而益大每水漲瀰漫不可渡縣志 詳見圖考
  水碓河碓一作磑在縣西五里長安志水磑河源出磑子谷至縣西北流入渭縣志
  石澗河一名冷水在縣西二里源出驪山南澗謂之冷水以别温泉也縣志
  潼水 在縣西半里源出驪山南谷中即飲濟泉也流至縣西門外數百步合縣東之臨河入於渭縣志
  新豐河即魚池水在縣東十五里新豐鎮縣冊魚池水出麗山東本導源東流後始皇葬山北水過而曲行東注北轉始皇造陵取土其地汙深水積成池謂之魚池池在始皇陵東北五里周迴四里池水西北流逕始皇冡北又西北逕鴻門西又逕新豐縣故城東其水際北城世謂是水為隂槃水又北絶漕槃溝注於渭水經注魚池水在始皇陵東北五里又隂槃河水在縣東北十四里源出縣北陽村社長安志 按水經注則隂槃水即魚池水下流而長安志又以隂槃魚池為兩水今據縣冊則果屬兩水也
  戲水 在縣東二十七里雍勝畧戲在新豐東今有戲水驛其水出藍田北界横嶺至此北流入渭顔師古漢書注戲水周幽王與襃姒遊於此故以為名水至濁兩京道里記今新豐東北十里有戲水當古道即周章軍至處史記正義隂槃縣有戲水魏書地形志 隂槃故城在縣東戲水出麗山馮公谷東北流又北逕麗戎城東又北右總三川逕鴻門東又北逕戲亭東又北分為二水並注渭水經注
  市谷水一名玉橋河在縣東三十里流入渭長安志玉橋河即市谷水下流縣志
  漆沮水漆一作柒一名石川河俗名張家河又名交口河在縣東北四十里渭水北自富平縣流入又南入渭縣圖渭水又東過漆沮入于河書經禹貢萬年縣有漆沮水魏書地形志 萬年即櫟陽在縣東北沮水自絶白渠東逕萬年縣故城北為櫟陽渠闞駰曰櫟陽西有涇渭北有小河謂此水也其水又南屈更名石川水又西南逕郭𦵧城西與白渠枝渠合又南入於渭水水經注石川河在櫟陽縣東三十里自華原富平兩縣界來入縣界合渭水長安志 華原縣今屬耀州石川河在縣東北永豐鄉通富平縣河水雍大記石川河在縣東北八十里水中多圓石故名自富平縣流逕斷原入縣境東逕康橋受葡萄河水又折而南至相橋與清河合流西南至交口入渭其葡萄河發源富平之温泉至康橋西流入漆沮其水微温冬月不氷中多蟹蛤縣志交口河北經張家村又名張家河馬志
  清谷水一名清河一名五丈河在縣北五十里自高陵界來東流合石川河入渭縣册清水東南入萬年縣謂之五丈渠又逕藕原東東南流注於渭水經注即冶谷水下流也自三原高陵界來入白渠至縣界合渭水長安志清河在縣北自三原界隨荆山東下至黑䇿橋折而南至櫟陽鎮一名五丈河復折而東至相橋入石川河縣志
  泠水一名百丈水一名零水在縣東四十里接渭南界縣圖泠水南出胏浮山北㑹三川統歸三壑歴隂槃新豐兩原之間北流注于渭水經注泠水别名百丈水寰宇記泠水一作零水長安志源出渭南縣南山北西北流逕新豐原之右又北逕零口鎮入於渭縣志
  温湯 在縣東南驪山下縣圖 詳見古蹟
  煮鹽澤 在縣北三十五里縣册櫟陽縣有煮鹽澤唐書地理志在櫟陽縣南十五里澤多鹹鹵苻秦時于此煮鹽元和志今走馬村水多鹹或即其地縣志
  鳴犢泉 在縣西北十五里今西泉已涸惟東泉有水縣冊泉在縣西北獨孤村有二泉東西相隔俗云東泉一犢没泉底牛母悲鳴其犢自西泉出故名雍勝畧縣西北十里有響泉厓下有聲如笙簧縣志
  八角井 在縣西十五里窰村縣志
  灥澄泉灥從縁切雨而泉出也一作淼在縣西南五里長安志
  石墖泉 在縣東南十五里縣志
  平泉 在縣東五十里縣志
  喝吽井喝吽一作蝎蚌疑字誤在縣東北上七里官道側井傍有環道縈繞及於水次長安志
  阿姑泉 在縣東北二十五里縣志
  飲馬泉 在縣東北三十五里今堙縣冊
  高陵縣
  奉政原政一作正又名降駕原在縣南十里周漢隋唐王侯将相多葬於此府志東西長三十里南北濶三里長安志原自涇陽來過縣境盡於臨潼長幾百里高者四五丈涇渭之不能北徙者此原障之也一名降駕原相傳漢文帝自代來次高陵毘沙鎮四日或云原上有崇皇寺唐明皇兩幸之故名縣志
  鹿苑原亦名奉政原一名鹿臺在縣西南三十里東西長十五里南北濶一里長安志原上有鹿臺祠嵗旱百姓祈禱輒應號為鹿臺将軍寰宇記原自咸陽縣來當涇渭二水之間亦名奉政原陽陵之所在也縣志 陽陵故城在縣西南
  渭水 在縣南十里自咸陽縣流入與咸寧縣接界又東入臨潼界縣冊渭水又東㑹于涇書經禹貢渭水東逕霸縣北與高陵分水又逕平阿侯王譚墓北左則涇水注之又東逕鄣縣水經注 霸縣今屬咸寧鄣縣今屬臨潼渭水來自咸陽又流入櫟陽界長安志 櫟陽今屬臨潼渭水在縣南每遇泛漲瀰漫十餘里然皆南徙其北岸即數年一圯不過一二丈故曰高陵縣志 詳見圖考
  涇水 在縣西南二十里縣圖涇水自涇陽入縣境至上馬渡入渭縣志自入境東行十里至船張村入渭縣冊詳見圖考
  清水 在縣東北自三原縣流入又東南入臨潼界縣冊清水東南入高陵縣逕黄白城西又南絶白渠又屈而東流謂之曲梁水又東南逕高陵縣故城北又東南絶白渠枝瀆而東南入萬年縣水經注 萬年縣今屬臨潼
  蓮池 在縣治東偏元至元中縣令王珪引昌連渠水入城注之今廢縣志
  渭北溝 在縣南奉政原上縣志
  御井一名八角井在縣西十里唐高祖時龍躍宫中井也今龍泉寺八角井是賈志
  飲馬泉 在縣西十五里相傳漢文帝飲馬於此今堙縣志
  鄠縣
  終南山 在縣南東接長安西接盩厔界縣圖鄠縣有終南山隋書地理志山在縣東南二十里元和志終南山在縣境隨地異名逺者三十里近者二十里皆終南也縣志詳見圖考
  澇峪 在縣西南二十里接盩厔界縣圖宣帝時鄠縣有勞谷五牀山祠漢書郊祀志澇水出南山澇谷水經注去澇峪二里有支鍋潭潭南有卧龍石桃花溝磨石溝瓦統溝十八盤銀洞溝朝陽洞沿峪兩岸則西盩東鄠分界也張士竒曰峪内苦竹溝八里坪犁轅坪土田並肥美縣志 按峪音欲爾雅釋水注谿曰峪或从山則是峪與谷通故秦地於谷多謂之峪凡谷峪字並從原本非互異也後皆倣此
  栗峪 在縣西南二十里其相近有馬峪縣圖栗峪内有馬連岔車轅坡石牆溝東夾溝西夾溝山口至黒龍大王嶺約三十里縣志
  皂峪 在縣西南二十里其相近有直峪縣圖皂峪内有東平溝西平溝子房洞兵溝鐵樓溝黄土坡又石門有仙人跡将軍石山口至上銀洞三十里縣志
  牛首山 在縣西南縣圖牛首之山澇水出焉山海經今長安西南有牛首山郭璞注繞黄山而欵牛首西京賦甘泉宫有牛首山三輔黄圖牛首山在縣西南二十三里南接終南在上林苑中澇水所自出元和志南有萬仞層山而有小洞在其下宛若牛伏左右兩泉相傳為牛乳首東鎮清流尾西蟠胡嶺又東為牛心嶺樊家山嶺上有晉王池又華陽峪在牛首山西其最高者曰将軍山縣志
  白雲山 在縣南二十里縣冊山與縣治對其下有白雲觀老子泉其相近為檀峪又有五里坡李靖泉縣志
  曲峪 在縣南二十里曲峪之内有蓮花山石灰洞蒿平潭石青洞班鳩嶺上至一碗泉嶺又相近有黄栢峪内有土地嶺又有烏桑峪内有長仙洞觀音淬赤干嶺縣志
  圭峯 在白雲山東與重雲寺相對其形如圭又有小圭峯其相近為太平峪有長嘯洞縣志自高冠谷入太平谷山水益竒絶石道甚險入長嘯洞過虎溪西南下至重雲閣訪鳳池觀雲頂凌霄羅漢三峯登東嶺望大頂積雪復東北來雲際遂宿大定寺晨登上方北望大頂重巒無際下山縁東澗復憩于重隂下院出閣遊太平宫故基而歸宋程頤鄠山詩序
  丫髻山 在縣南二十五里山分岐似髻故名其相近有㫖壁崖縣志
  鷄頭山一名小武當山在縣東南三十里長安志秦苻生棄長安欲西上隴山士卒散盡遂入鷄頭山十六國春秋形似鷄頭故名俗呼為小武當山雍勝畧在太平峪西縣冊
  高冠峪 在縣東南三十里峪内有高冠潭老軍渴倉頭岔縣志高冠峪在紫閣東城南記
  萬花山 在縣東南三十里縣冊在太平峪中又有藥王洞黄崖洞草坪其外即隋太平宫唐避暑宫遺址縣志
  紫閣峯 白閣峯 黄閣峯 俱在縣東南三十里縣圖紫閣峯隂入渼陂唐杜甫詩東望白閣雲半入紫閣松岑參詩紫閣峯有瀑布景特竒絶王九思終南山記紫閣峯在縣東南旭日射之爛然而紫其形上聳若樓閣然白閣隂森積雪弗融雍勝畧三峯相距不甚逺又大頂峯凌霄峯羅漢峯俱在三閣東明道先生嘗遊此賈志内有羊圏崖魚盤嶺又子房山在紫閣峯北有黄石洞相傳為張良辟榖處縣志
  神水峪 在縣東南三十里縣冊峪内有睡佛洞縣志雲際山 在縣東南六十里有大定寺長安志夜半月歸雲際寺杜甫詩山東接長安界縣圖
  渭水 在縣北三十里自盩厔縣流入又東入長安界縣圖渭水自合漏水又東合甘水又東豐水南來注之水經注渭河自興平界流來至縣之元村東北十五里入咸陽境縣冊 詳見圖考
  耿谷水 在縣西接盩厔界縣圖耿谷水在縣西南三十里甘谷水在縣西南二十二里皆北流入興平界入渭水長安志馬融云甘有扈南郊地也又水名今在鄠縣西書孔傳甘水出鄠縣南甘谷書曰啟與有扈戰于甘之野即此地也至甘河鎮合於渭雍大記
  澇水澇一作潦在縣西二里又流入咸陽界縣志牛首之山澇水出焉西流注于潏水山海經上林苑有潦潏子虚賦潦水即澇水也李善注潦音牢出鄠縣西南山潦谷顔師古注澇水出南山澇谷北逕漢宜春觀又東北逕鄠縣故城西際城北出合渼陂水又北流入于渭水經注鄠縣有澇水隋書地理志澇水出扶風鄠縣北入渭許氏説文澇水至縣北之元村入渭長安志澇水合渼陂水流至長安縣界入潏水賈志 按今澇水入渭不合潏水賈志殆襲山海經之說而未之考耳
  渼陂水一名五味陂在縣西五里元和志渼陂水出宜春觀北東北流注澇水水經注鄠縣有渼陂唐書地理志本五味陂陂魚甚美因誤名之十道志渼陂在鄠縣周十四里北流入澇水説文渼陂出終南山諸谷合胡公泉為陂唐寳厯二年勅渼陂令尚食使收管不得雜人採捕其水任百姓溉灌勿令廢碾磑之用文宗初詔並還府縣長安志山谷之水並胡公白沙諸泉合而北注渼陂受之自陂頭南至曲抱村可數里許高岸環隄一泓蕩漾層巒叠嶂影落數百頃波濤半陂以南純浸山此實際語也劉士龍渼陂記陂在縣西又有錦繡溝即渼陂之上游自𤓰牛臺北而下至渼陂二里許元季以陂魚可治痔漏遊兵决陂取之陂遂廢其地皆為水田明末知縣張宗孟重加障築其胡公泉在縣西南十里丈八村泉上有陳胡公廟又劉士龍云白沙泉色如銀而加湛味如飴而加冽在割耳庄縣志
  吕公河一名白公河在縣東縣圖檀谷水出終南山檀谷即長樂渠上源寰宇記栗峪口水源出清凉山與皁峪口水俱入於澇明萬厯中知縣吕仲信引潭谷皁谷及阿福泉諸水經縣東闗北折而西入澇水人謂之吕公河知縣白應輝復加疏濬又鑿栗谷直谷諸水為新河引流入吕公河人亦謂之白公河後漸堙廢明末知縣張宗孟復濬深廣引澇水自白雲山逕天和村羅什寺至南闗外入新河及城壕民享其利後仍淤塞康熙間知縣康如璉重濬治之又縣北有三里河自南澇店迤南引澇河水逕澇店鎮至龍臺坊入渭河縣志
  扈陽谷水扈陽一作化羊即泥渠水一名扈水又名馬腹陂在縣東二十里北流入咸陽界縣圖扈水上承扈陽池古水經注一名扈水今名馬腹陂十道志鄠南化羊谷有水出焉或本名扈陽訛為化羊也其水流至咸陽縣為泥渠之上源縣志
  豐水豐一作酆一作澧在縣東三十里流逕長安入咸陽界縣圖灃水攸同書經禹貢漆沮入渭灃水所同同之於渭孔傳豐水東注維禹之績詩經大雅堯時洪水豐水亦汜濫為害禹治之使入渭東注河毛箋豐水深十仭而不受塵垢金鐵在中形見於外老子灃水出鄠縣東南北過上林苑入渭漢書地理志灃水出鄠縣南山豐谷漢書音義豐水自縣東南終南山發源北流逕縣東二十八里又北流入渭元和志豐水一作酆又作灃出長安縣西南五十五里終南山豐谷源濶十五步其下濶六十步水深三尺長安志自紫閣而下逕秦渡鎮北入渭縣冊
  太平谷水即清渠水一名林谷水高冠谷水冠一作觀俱在縣東南三十里太平谷水濶七步深二尺高冠谷水濶三步深一尺其底並碎沙石北流入長安縣界合豐水長安志太平谷水一名林谷水源出終南山即清水渠之上流寰宇記太平谷中有鳳池即水之源也高觀谷水源出高觀谷谷有石穴石潭潭最靈旱禱輒應縣志
  滿池濼即滈水在縣東北二十八里周三里長安志即滈水上源東北流入長安縣馮席村縣志
  八部澤 在縣東南十八里長安志在縣東南五里周迴五十里元和志
  龍臺澤一名觀水在縣東北三十里周迴二十五里澤中有馬祖壇元和志龍臺澤一名觀水在豐水西北寰宇記
  冷泉 在縣東南雙荘縣志
  没豬泉 在縣東南二十里孫谷村縣志在縣東南俗傳有野豬没而為泉圖經曰按說文豬亦瀦也水所停曰瀦禹貢雍州有豬野今鄠實終南之隈没汩没也葢泉澤即水所停耳俗神之非也長安志
  丹陽井 在縣東三十里相傳為元真人馬丹陽取水煉藥處賈志
  附考阿姑泉水甚甘冽有阿姑廟縣志 按此泉無考疑即入澇水之阿福泉
  藍田縣
  終南山 在縣西南七十里與咸寧接界縣志 詳見圖考秦嶺 在縣東南接商州界明一統志藍田縣有秦嶺通典即南山别出之嶺凡入商洛者必越嶺而後達東出即藍田闗也今嶺上有昌黎公祠縣志
  横嶺 在縣北三十五里自臨潼之驪山東入縣界横接華州界長安志嶺下有水名横河縣志
  阿福原 在縣北四十里世傳為太白神祖居今有太白祠又相近有下駕原秦昭王冡在焉一云以當時葬時執紼者名也縣志
  白鹿原 在縣西二里許袤廣百五十里半入咸寧境雍勝畧霸水合滻水歴白鹿原原東即霸川之西故芷陽矣是謂之霸上水經注 芷陽縣今屬咸寧藍田縣有白鹿原魏書地形志驪山西有白鹿原昔文帝至霸陵居北臨厠指新豐路示慎夫人韋昭曰高岸夾水為厠今斯原夾二水也三秦記 霸陵今屬咸寧縣平王東遷之後有白鹿遊此原以是名則秦運之象也寰宇記在縣西五里其原南接南山西北入萬年界長安志 萬年今屬咸寧縣白鹿原者南山之麓東西二十五里南北四十里霸水行於原上至於霸陵皆此原也雍録鹿走溝在白鹿原去縣西十里俗名盧子溝又有鳬峪亦在白鹿原去縣西十五里又獐坡在縣西二十里又龍鳳坡在縣南二十里葢白鹿原之尾也接咸寧界縣志
  輞谷谷一作峪在縣西南二十里又採谷在縣西南三十里二谷並有細路通上洛長安志 上洛今屬商州商嶺水流至藍橋復流至輞谷如車輞環凑落叠嶂入深潭有千聖洞細水洞茶園栗嶺唐右丞王維荘在焉所謂輞川也雍大記輞川口即嶢山之口去縣南八里兩山夾峙川水從此北流入灞其路則隨山麓鑿石為之計五里許甚險狹即所謂匾路也過此則豁然開爽此第一區也團轉而南凡十三區其勝漸加計三十里至鹿苑寺即王維别墅縣志
  石門谷 在縣西南四十里即唐昭宗所幸處長安志狗枷東川出南山之石門谷水經注谷有湯泉舊圖經曰唐初有異僧止此見雪融不積曰必温泉也掘之泉果湧出府志
  風涼原一作涼風原涼風原在縣西南四十五里南接石門山北入萬年縣界長安志開山圖曰麗山之西川中有阜曰風涼原在磈山之隂雍州之福地水經注 磈山長安志作硯山
  庫谷 在縣西南五十里長安志藍田縣有庫谷唐書地理志峪有嶢闗縣志
  七盤山 在縣南十里䋫坡即其近地雍勝畧貞元七年刺史李西華自藍田至内鄉開新道七百餘里回山取塗人不病涉謂之偏路唐書地理志七盤十二䋫藍田之險路杜佑通典七盤山延亘綿逺西接終南東通商洛險峻紆迴即所云七盤十二繞縣舊志
  蕢山 在縣南十里其下即輞川口縣志漢高帝引兵踰蕢山擊秦軍即此賈志
  虎坷山 在縣南十五里許即輞川之北垞縣志
  悟真谷 在縣南十五里相傳昔有高僧寫湼槃經羣鴿自空中含水以注硯今其地為藍田絶勝處人多遊眺於此縣志
  嶢山一名嶢嶺又名青泥嶺在縣南二十里嶢闗葢因此山而名亦謂之嶢嶺長安志山在上洛北藍田南武闗之西漢書注嶢山又名青泥嶺故水經曰嶢桞城俗謂之青泥城雍録
  桓公堆一名愁思堆一名韓公堆在縣南二十五里縣志桓温征闗中苻健遣子生弟雄等屯嶢桞愁思塠以拒温晉書本傳韓公堆上䟦馬時迴望秦川樹如薺唐李商隠詩 按愁思塠即桓公堆葢以桓温而名後乃訛桓而為韓耳
  錫水洞 在縣南三十里相傳昔有高僧以錫杖自藍橋山下通之其水遂由山穴經洞前流入輞谷河縣志
  全山 在縣南五十里峭㧞天表樹木森欝與碧仙洞對峙洞在藍橋東高數十丈相傳為韓湘子脩真處又名韓湘子洞縣志
  王順山一作望舜在縣東南二十里長安志舊圖經云昔道人王順隠此山得道因名俗呼望舜山音訛也其相近有藍谷縣志
  藍田山一名玉山一名覆車山在縣東南三十里一名玉山雍勝畧藍田縣山出美玉漢書地理志藍田山形如覆車又名覆車山述征記藍田縣有覆車山唐書地理志玉山高並兩峯寒唐杜甫詩縣西北四十里有驪山即此山之北阜括地志按後魏風土記云山巔方二里仙聖遊集之所霸水源出此又西有華胥氏陵尊盧氏陵次北有女媧氏谷則知此地是三皇舊居寰宇記山有唐公主洞青葱綺麗俗傳唐時有公主好道闢此居之又山下有玉漿井深丈餘本無水有疾者䖍禱之懸瓶井中即得水色白味甘如玉漿飲之輒愈縣志
  倒回谷即藍田谷在縣東南五十里灞水出此谷内通商州洛南界葢即水經注之藍田谷也長安志霸水出藍田縣藍田谷所謂多玉者也水經注鴉谷在縣東南即白鵶谷也杜甫詩盤剝白鵶谷口栗即此縣志
  銅谷銅一作同傾谷即輕谷俱在縣東縣圖藍田谷西北有銅谷次東有輕谷水經注傾谷在縣東五十里又銅谷在傾谷西長安志 按同傾即銅輕之訛
  阜兒山阜一作鳯在縣東六十里俗傳有鳳棲此因名鳳兒山訛鳳為阜也長安志
  元象山即倒虎山倒一作側在縣東接渭南界縣圖側虎山一名元象山在覆車山北寰宇記 詳見渭南縣
  金山 在縣東北三十里昔風后逐蚩尤有功後世封為金山之神土人立祠祀焉今縣南五里有蚩尤嶺縣志
  附考藍田縣有虎候山漢書地理志虎候山在縣境地道記按此山無考
  灞水灞古作霸即滋水一名藍谷水在縣南又西北入咸寧界縣圖灞水出藍田谷北入渭漢書地理志灞水亦名藍谷水即秦嶺水之下流史記封禪書注南有元灞素滻潘岳西征賦霸水古曰滋水秦穆公更名霸水以顯霸功水出藍田縣藍田谷西北有銅谷水次東有輕谷水二水合而西注之又西流合渥水又北歴藍田川逕藍田縣又左合滻水歴白鹿原東水經注藍田縣有滋水隋書地理志灞水東南自商州上洛界流入又西北合滻水入渭元和志闗内道大川白灞水唐書地理志源出縣東南秦嶺倒回谷西北流九十里入萬年縣界騫村岸濶六十尺圖經十道志云灞水為荆溪狗枷二水之下流今接𤀺川焦戴川及湯谷石門諸谷水皆㑹焉不獨荆溪狗枷二水也咸寧縣志商州牧䕶闗水發源秦嶺西出藍田即灞水之源商州志 按言灞源者其説不一葢南北水道皆由秦嶺而分其東南入商境者為丹其西北入藍田者為灞即牧䕶闗水也大約秦嶺西北諸谷之水皆注於此故其説不免岐出也
  劉峪水一名泥水又名青泥水在縣東南縣冊劉谷水一名泥水又銅谷水出縣東銅谷合輕谷水西注泥水長安志水出藍田山東谷俗謂之劉谷西北與石門水合古水經注一名青泥水水經注云青泥水歴嶢桞城南杜甫詩云飯煮青泥坊底芹即此雍勝畧
  藍谷水即藍水一名清河在縣東南三十里府志藍谷水發源秦嶺北逕藍闗藍橋過王順山下西北流入灞水杜詩藍水逺從千澗落即此雍勝畧藍水逕悟真寺一名清河縣志
  白馬谷水一名土膠河在縣東半里以其混濁不清一名土膠河源出石鼓山㑹里峪諸澗水西流入縣界縣志按圖今訛為土橋河白馬谷水出縣東白馬谷南流逕縣南又西北流入灞水長安志
  輞谷水即渥水在縣南八里縣圖渥水西繞嶢闗北歴嶢桞城又西北流入灞水水經注渥水即輞谷水雍大記輞谷水出南山輞谷北流入灞又有蓼子澗水在縣南三里出南山西北流入輞谷水又岐谷水出縣西南岐谷南流入灞水長安志縣南八里至川口兩山壁立其下即輞谷河明陳文燭輞川記輞川在縣南嶢山之口其水淪漣如車輞然故名賈志
  渏水 在縣北三里又注水在縣北五里源出青岡凹又沙河在縣北二十里其水並流入于灞縣志白牛谷水出縣西北白牛谷西南流入灞水長安志 按白牛水疑即渏注等水然無可考
  滻水一名沂水在縣西南縣圖終始灞滻司馬相如上林賦南陵縣沂水出藍田谷北至霸陵入霸水漢書地理志 按此即滻水也南陵縣今屬咸寧滻水自藍田谷西北流與一水合水出西南莽谷東北流注滻水滻水又北歴藍田川又北流注于霸水水經注闗内道大川曰滻水唐書地理志滻源出藍田縣境西稍北行至白鹿原西即趨大興城直至霸陵乃始合灞其力比灞差小而與之對行故言灞者多舉滻而與之俱也雍録 大興城今屬咸寧滻水出藍田南山谷西北流至咸寧界得荆谷廣谷水又得採谷石門庫谷水過白鹿原西又過省城東合灞水北入渭雍勝畧
  狗枷川水 荆谷水 俱在縣西南五十里縣圖狗枷川水有二源西川上承磈山之研槃谷次東有苦谷二水合而東北流逕風凉原西右合東川水東川水出南山之石門谷次東有孟谷次東有大谷次東有雀谷次東有土門谷五水北注西北歴風凉原東又北與西川㑹又北逕宣帝許后陵東斯川於是有狗枷之名又北逕杜陵東又北注荆溪長水出杜縣白鹿原西北流謂之荆溪又西北左合狗枷川水北入霸縣水經注 杜陵杜縣霸縣今並屬咸寧山北縣有苦谷滻水出魏書地形志 山北縣今屬咸寧狗枷東川水出縣西南終南山又有石門谷水採谷水俱自秦嶺出北流三十里入萬年縣界又有庫谷水亦自南山出北流入萬年界又有金谷水出終南山金谷東北流注滻水又北流入灞長安志 按金谷水即水經注之荆溪也韋述兩京記曰長水以避姚萇諱改名荆溪因此失其本名雖以顔師古之博而不能正雍録荆谷水自藍田來至咸寧平川合廣谷水入滻馬志荆谷水一名荆溪本名長水自藍田至康村入縣界下流合採谷石門水為滻咸寧縣志荆峪水發源秦嶺荆峪西北合廣峪庫峪石門峪諸水經白鹿原東流入滻又庫峪水在縣西南五十里又𤀺川在縣西南又石門湯泉在縣西南四十里俗名湯峪有泉五曰玉女曰融雪曰連珠曰潄玉曰濯纓人病風濕者浴之多愈又焦岱河在縣西三十里採谷水在縣西南三十里其水俱北流合滻入灞縣志 按荆溪即長水也今考霸水之西咸寧之東惟荆溪狗枷二水源流差逺可與灞匹故魏志以苦谷為滻源而括地志長安志諸書又合荆溪狗枷諸水為滻而長水之名遂隠竊意滻水狗枷荆溪皆異源而同流自魏志之苦谷後人不知確屬何谷故滻水之源無可指而遂以其下流當之也或云苦谷即今庫谷
  木峪溝水 雙溪水 俱在縣西二十里縣志木峪溝水下流入堰兒溝經咸寧界入滻河雙溪水自獐坡流來入鯨魚溝經咸寧之高橋入滻河縣冊
  氷池 在縣東南六十里唐鑿氷之所長安志
  蓮花池 在縣東五里縣志
  淹池 在縣東北三十五里縣志
  咽瓠泉 在縣北十五里即李筌遇驪山老母處縣志氷井 在縣西近咸寧界縣冊霧巖玉案二峯之間有氷井長安夏則取氷於此城南記井深數丈水落井中輒作氷經夏不消長安不藏氷於此井取之潜確類書
  桂泉 在縣東北四十里泉畔舊有桂一枝因名長安志
  涇陽縣
  嵯峨山一名嶻嶭山一名慈峩山在縣北五十里一名嶻嶭山賈志嶻嶭山在池陽縣北漢書地理志 池陽故城在縣西北泥陽縣有慈峩山魏書地形志 泥陽縣今屬耀州鄭渠東逕嶻嶭山南水經注嵯峨山在雲陽縣東北十里東西二十五里南北二十里山上有雲必雨人以為候元和志 雲陽故城在縣北崇陵在雲陽縣北十五里嵯峨山唐書地理志慈峨山今土人謂之嵯峨山音黄帝鑄鼎於此雲陽宫記山東北屬三原西北屬淳化西南屬涇陽雍勝畧山在縣北東抵清谷西抵冶谷上有三峯其東曰鉢盂臺旱禱多應中曰大臺峰頂有仰天池冬夏不涸其西有穴曰石窟深五六里風從内出昔金元之季人多避亂于此其西又有二小峯山左故有潦池窪今涸縣志
  豐稔原一名北原在縣北二里所謂北原也自仲山之麓蜿蜒東南至高陵始盡縣志
  西城原 在縣北四十里東自天井渠抵洪門監東西四十里南北十五里縣志
  覆車原覆一作輿在縣西北三十里自仲山之麓東至冶谷口或訛為輿車原縣志
  百頃原 在縣西北六十里東連嵯峨西抵冶谷東西十里南北五六里高數百丈縣志
  冶谷即寒門一名谷口又名東谷口在縣西北六十里縣圖申公曰所謂寒門者谷口也史記封禪書寒門黄帝仙處服䖍注冶谷去雲陽宫八十里封禪書所謂谷口其山出鐵有冶鑄之利因以為名入谷便洪潦沸騰清泉激射兩岸皆峭壁孤豎橫盤坎谷凛然凝冱常如八九月中朱明盛夏當晝暫暄凉秋晚候緼袍不暖所謂寒門者也王褒雲陽宫記小顔云谷口中山之谷口也今呼為冶谷去甘泉八十里索隠冶谷亦曰東谷口與涇水所出之谷口東西相去二十餘里有巖曰鄭巖泉曰鄭泉即鄭子真隠處縣志 辨見醴泉縣
  仲山即中山一名小仲山在縣西北七十里縣冊武帝獲寳鼎於汾陰将薦之甘泉迎至中山曣㬈有黄雲葢焉史記封禪書山在馮翊谷口縣西近九嵕山索隠 谷口縣今屬醴泉闗中有中山徐廣注鄭國鑿涇水自中山西河渠書鄭渠東逕中山南俗謂之仲山非也水經注宫南三十里有仲山山有竹箭生焉俗謂高祖兄仲所居今山有仲子廟積旱祈之圍此而射獵則風雨暴至廟有泉雲陽宫記山在雲陽縣西十五里括地志小仲山在雲陽縣西北四十里長安志山東北接嵯峨西麓中隔冶谷西南連九嵕山涇水逕其中故曰中山或曰以山在冶水西涇水東也相傳山巔小峯舊有中山二大字四周有仲山小字數十白如堊若鐫刻者故又名小仲山中仲二字互稱乆矣山半有泉曰小師泉葢即雲陽宫記所稱仲子廟之泉也又山之麓有虎坪縣志
  石蛇山 在縣西北縣冊古石蛇在雲陽縣西北四十里寰宇記臨江潭上有古石蛇頭在山上因名鄭巖在其下縣志
  甘泉山一名石鼓原一名磨石嶺在縣西北府志雲陽縣有甘泉山唐書地理志在雲陽縣西北九十里周六十里長安志甘泉山俗云磨石嶺漢書單于烽火通於甘泉即此雍大記甘泉山在涇陽亦曰石鼓原甘泉水出焉甘泉宫在其上即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雄作賦夢吐鳳於楮上者潜確類書 按甘泉山石蛇山今俱屬淳化境詳淳化縣
  石安原即畢原又名南原在縣西南七里長安志苻堅攻張琚於宜秋還登石安原而歎曰美哉斯原悵然有終焉之志崔鴻前秦録原在縣南七里高二十丈東西三十八里南入咸陽界元和志即畢原也又謂之南原西自武功東訖高陵在涇渭之間綿亘二三百里晉時石勒置石安縣以此縣志 石安縣今屬咸陽其北陲傍涇者入縣境東西三十八里縣新志
  長平坂一名眭城坂又名長平坡在縣西南十里縣志武帝上甘泉至長平坂有蟲盤而覆地色如生肝頭目口鼻皆具上令東方朔視之還對曰必秦故獄地也按地圖果然問何以去之曰積憂者得酒而釋洒之立消東方朔記長平坂在池陽南上原之坂有長平觀去長安五十里漢書如淳注今涇水南原眭城坂是也顔師古注坂在縣西南亦名長平坡元和志
  金錦峪錦一作線在縣東南二十里南原縣志峪東南有臺即唐學士所遊瀛洲故址東西相向府志
  清涼原 在縣東北四十五里又豐樂原在縣東北五十里清谷西岸東西十五里南北五六里與百頃清凉三原俱逶迤嵯峨山前宜黍稷縣志
  涇水 在縣南自醴泉界流入又東入高陵界縣圖侵鎬及方至于涇陽詩經小雅雲陽縣有涇水隋書地理志涇水在雲陽縣西南二十五里又逕涇陽縣南七里又東南入高陵界秦人毒涇即此處元和志水經注云涇水東流歴峽謂之涇峽又東南逕⿰夸𤓰 -- 瓠口鄭白二渠出焉寰宇記涇水在涇陽縣西北界長安志涇水自縣西北仲山嵕山之間出谷口始落平壤又東南逕縣南入高陵界縣以此名縣志 詳見圖考
  五龍谷水 在縣西北自淳化界來其流入涇縣冊詳見淳化縣
  焦穫澤一名⿰夸𤓰 -- 瓠口一名洪門又名洪口在縣西北六十里縣冊整居焦穫詩經小雅十藪周有焦穫爾雅今扶風池陽縣⿰夸𤓰 -- 瓠中是也郭璞注韓水工鄭國說秦令鑿涇水自仲山西抵⿰夸𤓰 -- 瓠口為渠漢書溝洫志夕宿⿰夸𤓰 -- 瓠口之元宫班彪北征賦即焦穫也本注中山西有⿰夸𤓰 -- 瓠口所謂⿰夸𤓰 -- 瓠中也水經注焦穫藪亦名⿰夸𤓰 -- 瓠元和志焦穫藪在涇陽縣北外十數里寰宇記谷口下涇水出山東南流兩岸阻大原中衍為川迤𨓦而開其形如⿰夸𤓰 -- 瓠一名洪門又名洪口縣志
  冶谷河一名臨江潭在縣西北五里自淳化縣流入又東南入三原界賈志鄭渠自中山又東逕捨車宫南絶冶谷水水經注冶谷河自淳化縣界來逕雲陽縣嵯峨武康青龍等鄉長安志冶谷河當仲山東嵯峨山西出谷處為臨江潭在縣西北六十里瀑布飛流噴薄激盪俗呼為龍潭稍南流即折而東至縣東北辛管滙東合清谷水縣志文川水在龍潭東北接百頃原水村花卉望之甚麗故名府志
  清谷水一名靖川在縣東北自三原縣逕嵯峨東麓出谷南流逕清凉原至竇村乃折而西四里謂之靖川唐李衛公故居也又折而南至辛管滙後謝家村合冶谷水縣志自耀州界來東南流入高陵縣雍大記
  龍泉陂 在縣南三里周迴六里多蒲魚之利元和志今堙縣新志
  流金泊 在縣東北三十里峩山之南大石仙里之北東接李家庄西接仇家村今堙縣志在雲陽縣東北十里寰宇記
  附考雲陽縣有蒲池水魏書地形志按此水無考
  三原縣
  嵯峨山一名嶻嶭山在縣西北四十里縣冊嶻嶭山在三原縣西顔師古注嵯峨一名嶻嶭山長安志在天齊高原之上特出雲表登其巔則涇渭黄河皆在目前雍勝畧天齊原在縣西北二十五里元和志山東峯屬縣界賈志山分三面西南涇陽西北淳化東北屬本縣秀拔蒼翠三峯並列隠然若筆架葢邑之主山也上有靈湫旱禱輒應其東麓即天齊原縣志 詳見涇陽又見淳化縣
  孟侯原 清酆原一名豐原白鹿原 俱在縣北四十里又有浮山在孟侯原西縣圖三原䕶軍以其地西有孟侯原南曰豐原北曰白鹿原元和志西連嵯峨東至斷原四十里中分三原曰孟侯清酆白鹿終縣東西界故縣以此名豐原在舊縣北濁谷口東一名清酆原孟侯原在舊縣西白鹿原在舊縣東又浮山在縣北二十里縣志 三原故城在今縣北
  清峪一云即鬼谷在縣西北一名鬼谷昔蘇張師事鬼谷先生即此寰宇記晉太康地記池陽縣有鬼谷今三原縣即古池陽也裴秀雍州記亦云在池陽而司馬彪乃云鬼谷在嵩山未詳孰是也十道志
  堯門山一名石門山在縣西北三十里縣志堯門山俗名石門在三原縣西北上有路其状若門故老云堯鑿山為門因名之括地志三原縣有堯門山金史地理志堯門山在三原上有唐徳宗陵潛確類書
  清谷水即清水一名曲梁水今名清河在縣南北兩城之中自耀州流入又東南逕涇陽復逕縣境入高陵界縣圖清水自祋祤縣歴南原出謂之清水口東南流絶鄭渠又東南入高陵縣水經注 祋祤縣今屬耀州清谷水在縣西北自華原縣流入寰宇記 華原今屬耀州清谷水亦名清河自耀州界來至縣西北十五里許出谷口西南冶谷水自淳化來與之合又東逕縣北門外東流至臨潼界入石川河縣志
  濁谷水一名樓底河在縣北自耀州流入縣圖濁水上承雲陽縣東大黒泉東南流謂之濁谷水又東南出原注鄭渠又東歴原逕曲梁城北又東至太上陵南原下北屈逕原東與沮水合水經注濁谷河自縣西北華原界來逕縣西十五里東流長安志濁谷近九嵕山麓葢亦濁水歴原南出之處謂之濁谷也胡氏鑑註濁谷水南至三原曰樓底河又東至張村分數渠灌田至唐村無復河道耀州志在縣北清谷水東自耀州界來出浮山峪口南下東流其水峻急渾濁故名縣志
  趙氏河即澗谷河在縣東北其上源曰澗谷河自耀州流入下流至富平界科子頭與石川河㑹縣志
  焦穫澤一名⿰夸𤓰 -- 瓠口又名三渠口在縣西名⿰夸𤓰 -- 瓠雍勝畧焦未詳所在⿰夸𤓰 -- 瓠郭璞以為⿰夸𤓰 -- 瓠中今在耀州三原縣朱子詩傳⿰夸𤓰 -- 瓠口即今三渠口在縣西五里縣志 詳見涇陽縣按焦穫所傳與涇陽縣志各異
  五龍泉 在縣東北三十里五龍村池方一里許五泉合流縣志
  神泉一名白馬泉又名白龍泉在縣東北四十里府志一名白馬泉其泉澄泓旱禱即應縣舊志涇渭之北漆沮之西池陽之間有白龍之谷神白龍居之白龍之水出焉南流注於田其上多斥其下多濫有物焉四足而負甲其色正元其状如龜下塗之所潛也見則數雨崇禎七年秦大旱邑令張縉彦籲祀於神白龍乃决下塗有神瀵之水出焉其浸千畝獲元介焉雨三日秋乃大熟明焦源溥白龍泉記泉在后土廟東溝内有雲氣覆其上縣志盩厔縣
  終南山一名太一山在縣南三十里雍勝畧盩厔縣有太一山隋書地理志亦名南山東接鄠縣西接郿縣界其枝峯别嶺隨地異名縣志 詳見圖考
  韋谷一名泥谷在縣西南五十里俗訛為泥谷與郿縣接界縣志
  掃帚嶺 在縣西南韋谷南三十里縣志
  安樂山 在縣西南韋谷東五里又韋谷之北十里為倉谷長安志云在縣西南二十五里其東文王廟有玉女泉人傳與岐山文王廟之水相為消長其北有故縣谷又韋谷之東七里為底保谷今名車谷在縣西南三十五里又車谷南十五里為翠峯其巔有唐仙姑祠谷東三里為强弩谷今名强谷在縣西南三十八里又東五里為稻谷又東四里為耐山又東四里為駱谷縣志
  駱谷 在縣西南三十里又南八十里為十八盤又南十里至河底為故駱谷闗通洋縣縣志駱谷口在盩厔縣西南二十里括地志駱谷道漢魏舊道也近代廢塞武徳七年復開元和志自縣西南入駱谷出谷入洋州興勢縣界寰宇記 興勢今屬洋縣駱谷在長安西南二百里谷長二百四十里地理通釋
  黒鳳山 在縣西南駱谷東二里又東三里為新口谷又東二里為熨斗谷在縣西南二十五里又東二里為虎谷又東五里為黒水谷縣志
  黑水谷即芒谷在縣南二十五里縣圖芒水出南山芒谷山側有石室世謂之玉女房水經注玉女洞在縣南三十里洞門崇四尺濶三尺長安志芒水色黑因以芒谷為黑水谷其南三里仙遊潭北有玉女洞又潭傍為羅漢洞東側有馬融讀書石室又南一百八十里即秦嶺也又芒谷口内三里為韓谷口外稍東為黄谷又東四里為團標谷有石笋卓立如塔可十丈餘其頂有雙栢樹又東五里為馬岔谷又東二里為就谷
  沈嶺一名姜維嶺在縣南五十里一名姜維嶺元和志自駱谷北出扶風隔以終南山其間有三嶺一曰沈嶺近芒水一曰衙嶺一曰分水嶺胡氏鑑注即姜維出駱谷經沈嶺之地後遂呼為姜維嶺雍大記
  就谷 在縣東南三十里縣圖就水出南山就谷水經注其西有吾老洞石穴深邃莫測聽有風聲相傳中有玉匣即老子墓洞上有殿奉老子石像谷之東三里為飛昇谷又東二里為西觀谷有佛塔俗呼為塔兒谷又東二里為東觀谷又樓子山去塔峪三十里唐大慧禪師父為武功令武三思欲交之因隠於此其上有洞縣志
  東觀谷 在縣東南三十里其東為卧牛池相傳老子入闗駕車牛徐甲牧之曾卧此其西為化女泉相傳老子植杖化一女子以騐徐甲之心拔杖泉湧故名泉下又有晒丹石縣志
  太微峯 在縣東南三十五里東觀谷東一里形勢嵯峨直接太虚相傳老子飛昇于此其下有煉丹峯又有上善池在説經臺之麓池上有趙孟頫𨽻書碑又東側為聞仙谷其東崖為吕公洞相傳為唐吕嵓隠處谷之東二里即田谷縣志
  田谷 在縣東南三十五里縣圖田谿水出南山田谷水經注谷南五里為仰天池在山頂池廣二畝餘水深數尺旱禱有應又南五里有十老洞洞中有石像十故名縣志
  石樓山一名樓觀山在縣東南三十七里山形重叠如樓雍勝畧一名樓觀山以上有樓觀也縣志
  五福山 在縣東南四十里五峯高峙秀麗賈志其南鳥道縈紆可通洋縣縣志
  赤谷 在縣東南五十里縣圖漏水出南山赤谷水經注谷南五里曰迎陽洞相傳為鍾離權脩煉之所又谷東過嶺為牛谷今名牛角岔又東三里為檀谷今名大渠谷谷之南有紅石洞檀谷之東三里為耿谷縣志檀一作壇又作潭
  耿谷耿一作景在縣東南六十里縣圖耿谷水出南山耿谷水經注今訛為景谷又高山嶺在耿谷南六十里有池周五里縣志
  甘谷 在縣東南七十里縣圖甘水出南山甘谷水經注甘谷在耿谷東十里其東為望仙坪其西為遇仙觀有老子石像甚工緻縣志
  五泉嶺 在縣東南八十五里嶺北十里有石鏡谷在甘谷東四里嶺半有石方丈餘明瑩如鏡逺照長安谷之西為佛骨堆又東為清凉山又東四里為澇谷接鄠縣界縣志
  渭水 在縣北五里自郿縣流入又東逕興平入鄠縣界禹貢錐指渭水自逕郿隖又東合洛谷水又東芒水從南來注之又東逕槐里西城南又東與芒水枝流合又東北逕黄山宫南就水注之又東合田溪水又東逕盩厔縣北又東逕槐里縣故城南東有漏水北注之又東合甘水水經注 槐里縣今屬興平渭河由郿縣青化堡入境東流逕鳳泉里四十里過縣北為武功界又東流歴辛庄落城西寨臨川諸里計六十里入與平界縣志 詳見圖考
  韋谷水 在縣西南三十五里自南山流下至青化店入渭長安志源出韋谷其正流西逕郿縣境支流東引為韋谷渠散没縣界又韋谷東之尋羅溝水瓦廟溝水及馬跑泉水合流至閙左子又北至油房頭合於鳳泉水又安樂山東之火爐山溝水紅崖溝水北至鴨口合流又合海子溝水又合鳳凰泉水至油房頭合閙庄子水經啞柏鎮之西北入渭縣志
  强谷水一名陽化河在縣西二十里源出强弩谷北流五里合稻谷水又北逕陽化舖為陽化河東北入渭縣志曲河在縣西五里其水合亂泉北流入渭長安志煖泉在縣西南二十里逕南旺里流三十里入渭又耐山寺前有泉至閆家舍合煖泉水縣冊盩厔縣有温湯隋書地理志
  駱谷水駱一作洛一名沙河在縣東二里府志洛谷水出南山洛谷北流逕長城西入渭水經注沙河在縣東自終南山北流逕縣界三十五里入渭長安志駱谷水正流為沙河至人逺村南合新口谷水又北逕縣東二里尖角村北入渭其支流北至西闗引為城壕東西分流又合馬家河北入渭又有清凉寺泉下流至滹沱寨合時家山泉入於沙河縣志
  黑水河即芒水在縣東十六里縣圖芒水出南山芒谷北流逕玉女房又北逕竹圃中分為二流一水北流注於渭其支流自竹圃東北流又屈而西北入於渭水經注黒水源出黑水谷即芒水也水色黑俗呼為黑河合韓谷黄谷諸水流至紅崖頭分為盧家河又東北至沙谷堆分為泥河又東北逕司竹局阿岔村黒河灣北入渭其盧家河自紅崖頭北流又有熨斗谷水北流至馬召村北合虎谷水至東火燒庄北合新口谷枝水又逕高店子西北入盧家河又東北入于渭其泥河則自沙谷堆北逕紅花舖東北入渭縣志韓水在縣南三十里出南山蒲澗北流二十五里入渭長安志按此疑即韓谷水也
  就谷水今名沙河在縣東縣圖就水出南山就谷北逕大陵西歴陵北與黑水合水上承三泉就水之右三泉竒發言歸一瀆北流左逕就水又北流注于渭水經注就谷水北流至三清殿軍寨之東為沙河又逕焦家巷西合飛昇谷水逕大谷村北合西觀谷水又逕大堅社入于黑河縣志
  田谷水一名萬里河在縣東二十里縣圖田溪水出南山田谷北流逕長楊宫西又北逕盩厔縣故城西又東北與一水合水上承盩厔南南泉北逕其縣東又北逕思鄉城西又北注田溪水又北流注于渭水經注 盩厔故城在縣東田谷河出終南山下北流入黑水河長安志田谷水自田谷北流逕界上鋪之東二里至大堅社為萬里河入于黑河其西支流為磨渠至樓觀村合聞仙谷水又至省村合東觀谷水北流至辛庄入黑河其東支流為金水渠北逕吕馬村東又北逕終南里東入黑河縣志 按縣圖田谷水今各入渭不合於黒水
  赤谷水即漏水一名澗河在縣東南縣圖漏水出南山赤谷東北流逕長楊宫東又北逕葦園西又北逕望仙宫又東北耿谷水注之又北逕思鄉城東又北注渭水水經注赤谷水即漏水也自赤谷北流牛谷水注之水出牛谷東北至南集賢合檀谷水又逕馬蓬頭合赤谷水至南寨澗為澗河北入渭縣志
  耿谷水一名白馬河在縣東五十里縣圖水發南山耿谷北流與桞泉合東北逕五柞宫又北逕仙澤東北又逕望仙宫東又北與赤水㑹水經注耿谷水在鄠縣西南三十里濶三步深一尺其底並砂石北流入興平縣界合渭水長安志耿谷水一名白馬河其正流逕槐道村東過石橋又逕胡家村晉家庄東又至臨川寺五里入渭縣志
  甘谷水一名沙河一名瑞福河在縣東六十里接鄠縣界縣冊甘水出南山甘谷北逕萯陽宫西又北逕五柞宫東又北逕甘亭西又東合于澇水水經注水在鄠縣西南二十二里濶三步深一尺北流入興平縣界合渭水長安志甘谷水北流至李家寨分二支其西支流逕雙溪鎮西為沙河至原馬店宋村東北入渭其東支流逕雙溪鎮中為瑞福河至成道宫史家莊入渭縣志
  澇谷水 在縣東七十里谷岸西為本縣境東為鄠境北流至澇店入興平界縣志
  仙遊潭一名五龍潭在縣南三十里即黑水潭濶二丈其水黑色號為五龍潭宋時每嵗降中使投金龍以祀之嵗旱禱雨多應潭上有石壁峭絶謂之蘓章石壁相傳宋蘇軾章惇同遊惇履險以漆墨書壁處又仙遊澤在縣東南十五里周十二里今淤不知其處縣志
  望仙澤一名仙澤在縣東南三十七里寰宇記漏水又北逕葦園西亦謂之仙澤水經注澤在縣東南三十五里中有龍尾堆元和志望仙宫南澤中有石盤龍兩所鱗甲動有雲氣聲如鳴鐘周地圖記澤周十里長安志檀谷南有紅石洞洞中有止泉洞口有石盤龍其東有富谷堆疑即龍尾堆也縣志
  白龍泉 在縣東北一里北流三里入渭長安志
  没底泉没一作莫在縣北一里北流三里入渭長安志及夕照之日見水中謂之夕陽晚照縣志
  永女泉永一作湧在縣西七里舊方七分乆塞後浚為小泉縣志
  玉女洞泉 在縣西南三十里縣冊在中興寺下玉女即秦弄玉也洞有飛泉甚甘冽飲之者愈疾蘇軾嘗愛其水既致兩瓶恐後復取為使者見紿因破竹為契使寺僧藏其一以為徃來之信戲謂之調水符縣志
  金井一名御井在縣南三十里賈志有東西二井俱在馬召村相傳隋文帝嘗飲此人呼為御井縣志
  鹹泉 在縣東南三十里今淤不知其處縣志
  六耳泉 在縣東南六十五里惟一存五淤塞矣縣志
  渭南縣
  元象山即倒虎山一名倒獸山在縣南七十里縣冊首水出倒虎山水經注倒獸山一名元象山在縣東南五十里王子年隠處元和志在鳳凰山南其峪曰倒獸峪相傳晉周處殺白額虎於此亦名大峪峪之西又有小峪山縣志
  神川原一名小原在縣城東南俗名小原有東西二坡其附城盤折而下曰西坡其附泰寧宫而下者曰東坡坡底有井清冽縣志
  豐草原 在縣城北秦村西南其土潤其植蕃故名西北扺富平之石川河東南至龍背寨縣志
  梁店坡 在縣西二十里又西十里為城店坡又東為駒兒嶺在馬峪東縣志
  灰塠 在縣西南縣冊在縣西南五里崇三十尺周百步長安志俗傳為始皇焚書之所府志灰塠之西為羅家坡又西曰雙城坡又西曰芝山又西曰沈家坡有杜化谷縣志
  新豐原一名青原又名豐原在縣西南縣冊在縣西南二十里一名青原長安志泠水歴隂盤新豐二原之間水經注 長安志云今泠水經此原之右豐原在縣南小原之南其地水旱嘗豐故名原東西亘縣境接臨潼界南抵靈臺元象諸山湭水經其中水東曰東原有五指山其巘凡五如人指然西曰西原西原即新原也縣志今以東原為豐原西原為青原湭水經其中不相接連縣新志 按新豐原本與臨潼界接而臨潼在西茍以西原别為青原則是豐原不與臨潼接矣此葢後人因湭河之隔遂以豐原之名屬東青原之名屬西其實東西本為一原也
  羝𦍫坡羝𦍫一作𦍩羝在縣西南縣册在縣西南二十里東西三十里南北接山三十里長安志𦍩羝坡在青原東坡之下即清澗頭縣新志
  石鼓山即石樓山在縣西南五十里縣志酋水出縣西南石樓山元和志
  分水嶺 在縣西南五十里馬鞍嶺西南嶺東北麓之水入于湭嶺西南麓之水入藍田故名又相近有堠子嶺其西北曰牛思嶺其東北麓曰嚴坡有嚴峪俗傳漢嚴光隠處嚴峪之南即馬峪也縣志
  龍尾坡 在縣南五里縣册在胡城坡東北上有朝元洞又上有秦女峯西當湭川口曰風門縣志風門在新豐縣東南兩阜相對其中多風三秦記 新豐縣今屬臨潼又南新豐在縣東南
  胡城坡 在縣南縣册在縣南十五里東西十五里南北接山三十里長安志以地有胡城故名縣志坡在豐原西北隅縣新志
  蜯蛤塠 在縣南縣冊在縣南二十里崇三十尺周二百步長安志
  黄狗峪 在縣南六十里縣冊黄狗峪在小峪西小峪在大峪西由黄狗峪入折而東南有二山曰南月圓北月圓清水河經其中南月圓山四面懸崖僅通一徑山上有仰天池池傍有田千餘畝其西南有馬鞍嶺縣志嶺在黄狗谷口西南縣新志
  孟家塠 在縣南縣冊在縣南六十里崇百尺周四百步長安志
  阬峪 在縣南七十里縣冊在分水嶺東南峪東南有南古庄北古庄峪之中曰白楊溝曰鐵洞岔曰松栢岔又南古庄之南曰七嶺踰嶺即大嶺之南北川也縣志
  大嶺 在縣南七十里縣冊自青岡坪至東西川之南曰大嶺其東南曰小秦嶺嶺南屬商州界縣志
  明光原 在縣東南四里即後魏置南新豐縣處其東北有倉堡嘴縣冊明光谷在梁泉東谷之東曰三娘坡坡之北曰倉堡嘴以舊有倉堡城故名縣志
  廣鄉原 在縣東南縣冊在縣東南十里長安志鄭縣有廣鄉原魏書地形志 鄭縣今屬華州東陽水西陽水並南出廣鄉原北垂水經注王嘉在東陽谷口鑿岸為穴而居之諸從學者人各一穴遂至數百穴車熲秦書原北有西陽東陽二谷東谷即王嘉隠處縣志
  柳侯坡一作侯柳在縣東南縣冊在縣東南十五里東西十里南北接山三十里長安志在胡城坡東縣志
  釣魚峯 在縣東南縣冊在縣東南十七里長安志峯東濱赤水相傳王嘉嘗釣于此賈志在露臺坡南縣志
  鳳凰山 在縣東南四十里縣冊
  箭峪嶺 在縣東南四十里葫蘆峪東與華州接界有嶺曰箭峪嶺其東南曰青岡坪縣志南通商洛一帶其東南與武闗通府志 詳見華州
  靈臺山一名七星山在縣東南六十里山頂髙而平四面方整其西南有曹峪縣圖渭南縣有靈臺山金史地理志上有七星塔又謂之七星山雍勝畧上有宋仁宗曹皇后所建靈臺寺賈志靈臺山稍西而低者曰半截山其東曰羊峪又東曰黑掌峪又東曰葫蘆峪靈臺之北曰寺峪峪口有泉凡十故其村曰十泉村又有坡曰霧子坡靈臺之西南曰曹峪又西北曰伴紅坡曹峪水經其右又靈臺之相近者曰塌山又有望竿嶺在花園川西縣志
  杜原一名仕原在縣東北五十里縣冊在故下邽城西自三原界迤𨓦至此後以冦萊公準葬此改名仕原其西南曰杜橋嶺縣志 下邽故城在縣東北
  渭水 在縣北四里自臨潼界來東逕縣北又東入華州界禹貢錐指渭水自合泠水又東得首水又東得西陽水又東得東陽水又東逕下邽縣故城南又東與竹水合水經注渭水自臨潼交口渡東入縣境東折至縣城北曰上漲渡又東南流至倉堡嘴曰下漲渡又東北折而流至大李渡入華州境縣新志詳見圖考
  泠水 在縣西四十里又流入臨潼界縣冊泠水發源馬峪老池頭北流逕南雒底又白庄溝水出駒兒嶺北西北流與泠水合又西北合三岔河流逕臨潼之零口鎮北入于渭縣志 泠水詳見臨潼縣
  杜化谷水 在縣西南十里馬志杜化谷水出縣西南零谷長安志零谷口水在縣西步髙宫東歴新豐原北入渭縣志
  湭水即首水湭一作酋在縣西門外府志首水南出倒虎山南總五水單流北注逕秦步髙宫東歴新豐原東而北逕步夀宫西又北入渭水經注酋水出縣西南石樓山北入渭元和志湭水古首水也源出石鼓山麓與武渠小峪羊峪曹峪清水石泉諸水合流于清澗頭迤𨓦而北逕邑城西北二門東注于渭朱可衧湭水橋記湭水出石鼓山北流逕石泉嚴峪又逕望竿嶺西武渠溝至清澗溝頭有羊河源出元象山之大峪又有小峪河源出小峪山流逕花園村東合于清水河清水河一名花園川以曹后花園名也在縣南三十里花園村西一名清澗源出黄狗峪逕南北月圓山之中合于小峪水又有曹峪水源出曹峪流逕伴紅坡俱北流入于湭水又北逕豐原北麓之口又北逕密畤臺之右循縣城西而北入渭縣志 按酋與首疑因字之形似而訛然考字書湭水名在雍州則其來已乆又渞亦音湭也
  明光峪水 在縣東三里源出明光峪相傳昔時崖畔有光出現故名其水北流入渭縣志
  西陽水 在縣東八里源出西陽谷其東為東陽水源出東陽谷縣志西陽水東陽水並南出廣鄉原北垂俱北入渭水經注陽谷水在縣東其水北流至官路南北突如脊名分水嶺故其水分東西流北入渭縣新志
  大赤水即竹水一名箭峪水又名清水河在縣東二十里華渭之界賈志竹水南出竹山北流逕郿加谷歴廣鄉原東俗謂之大赤水北流注于渭水經注大赤水一名箭谷水寰宇記赤水一名清水河相傳晉周處斬蛟於此又縣東南有羊峪水又東有黑掌峪水葫蘆峪水俱東北流入于赤水縣志 按水經注赤水有二竹水為大赤水在西灌水為小赤水在東寰宇記以大赤水為箭峪水葢以其水出竹山而竹可為箭故名華州志以小赤水為出箭峪混二水為一水誤矣
  大嶺川 在縣西南百五十里縣冊自青岡坪至東西川之南總謂之大嶺川縣志
  萬夀渦 在縣北渭河北縣冊在下邽縣南四十里古來此渦或興霧起雲時有牛馬猪羊變見形状遊沙渚還入其渦今涸寰宇記
  王尚澤 在縣西縣冊在縣西十五里長安志
  齊家灘 在縣東北十里龍背寨東北縣志
  吕家溝 在縣東南二十里霧子頭坡東姚堡北縣志靈池 在縣東南縣冊在縣東南二十五里後魏永熙元年水自湧成池周八十步長安志池在㘭底村府志
  古湫池 在縣東北五十里交斜鎮今涸縣志
  鹽池即古鹵中在縣東北六十里縣圖宣帝嘗困於蓮勺鹵中漢書宣帝紀蓮勺有鹽池縱横十餘里其鄉人曰鹵中如淳注 蓮勺故城在縣東北鹵者鹹池也今在櫟陽縣東顔師古注櫟陽今屬臨潼蓮花池在縣東北來化鎮今涸即蓮勺縣故址縣志 詳見蒲城縣
  湧泉 在縣城北蒔蓮百餘畝五六月臨眺芳氣襲人頗稱佳境縣新志
  袁公泉 在襟湭門外官路北縣新志
  梁泉 在縣東南縣冊在縣東南百五步長安志龍尾坡底之東有梁泉其西有姜泉縣志
  甘泉 在縣東南神川原東南縣志 按長安志甘泉在城内以故城在今縣東南故泉昔在城内今在城外也
  蔡泉一名蔡順井又名蔡孝子井在縣城東亦名蔡順井神川原北麓有井凡九曰魏王井相傳西魏都長安時所甃者此特其一餘皆堙塞莫可考縣志在甘泉東又名蔡孝子井縣新志
  龍泉 在縣西南四十里清澗頭東原之下縣新志龍泉在𦍩羝坡東麓又靈源泉在龍泉西南即西魏置靈源縣處縣志 靈源故城在縣西南
  石泉石一作十在縣西南五十里縣冊在馬峪口其村曰十泉村縣志
  瑞泉 在縣南五里風門西阜之坳當龍尾坡之半懸流如練旱禱多應故名縣志
  東西鹹井 在縣東北四十里縣冊在甘泉社其井有二水味頗鹹縣志
  富平縣
  荆山一一名强梁原名掘陵原在縣西南十里賈志導岍及岐至于荆山書經禹貢荆山在岐山東孔傳黄帝鑄鼎于荆山下鼎成上天因名其處曰鼎湖史記封禪書懷徳縣禹貢北條荆山在南下有强梁原漢書地理志 懐徳故城在縣西南禹鑄鼎于荆山在懷徳縣南今其下有荆渠是帝王世紀富平縣有荆山隋書地理志荆山今名掘陵原括地志在富平縣西南二十五里元和志 唐富平縣在今治東北山下有渠曰荆渠近渠即强梁原也耀州志 按雍勝畧以嵯峨為荆山頗與地理括地諸志不合
  黄金塠 在縣北二十里長安志即通闗以西雷村以東山也又有黄金阜即土山之隆起者縣志
  龍泉山一名屏風山一名鳳凰山在縣北三十里一名屏風山府志富平縣有龍泉山唐書地理志中宗定陵在龍泉山元和志山有五泉湧出故名耀州志一名鳳凰山賈志後周太祖成陵在鳳凰山南縣志
  月窟山 在縣北四十里有泉深數仞旱禱必應府志萬厯癸未秋有僧夜聞空中絲竹聲漸逼泉所近視則無其南三十步有王石洞世傳為王仙隠處又右有玉女洞左有仙人洞深俱不測山東有古蜂洞在懸崖中蜜流如瀑縣志
  甕金山甕金一作金甕一名虎山在縣北五十里月窟山東府志富平縣有甕金山唐書地理志山有順宗豐陵元和志一名虎山状如虎踞賈志
  東西女學洞 在縣北縣冊定陵後通闗鄉入谷二十餘里有二洞一名東女學一名西女學東女學洞崖壁懸絶躋攀不及夜往往聞讀書聲相傳山前有神鵰常䕶洞門人或犯者神鵰擊之西女學洞有一石室秉炬可行一二十里近閉不通人又山頂有天井直下深二丈許底傍有崖龕梯磴而上屈曲甚廣龕内有道經置栢床上有石人俛首憑案而坐形如生又北行二十餘里有三泉山谷内有三石盆各廣丈餘光滑殆非人工泉水常滿古老云時有仙人浴此大都此山有犯者即立致雷雹傷稼録異記 三泉山又見同官縣
  鐵牛山一名老君山在縣北七十里其相近有牡丹山耀州志錦屏山東南十里為蟠桃山其上有三泉又折而東北三里為老君山山南有鐵牛洞即鐵牛山也又北三里為左眼山山之右有老君洞又東二里為石窩山山之北有盆傾峪車輞窰又西一里有牛窰又東二里為底店山一名立地山其下有三泉峪峪之北為中嶺其下亦有泉流止一里又東二里為龍眼山其下有藥泉峪縣志
  北陸原陸一作虜在縣西北縣圖北虜原在縣西北十里長安志其下為北虜川即張浚戰處府志 按魏書地形志頻陽縣有南鹵原疑即此頻陽故城在今縣東北故謂為南原然魏志作鹵當以有鹽而名不然則非一原也
  天乳山 在縣西北三十里府志兩峯相對如乳唐文宗章陵在焉雍大記
  檀山檀一作壇在縣西北三十五里府志富平縣有檀山唐書地理志有代宗元陵元和志檀山傍為邑子山有馬跑泉耀州志在檀山西以北有邑山此山小若子然故名縣志
  錦屏山一名將軍山在縣西北三十五里其傍為髙陽峯耀州志山上有王翦廟其下即錦川賈志一名將軍山府志髙陽峯一名走馬嶺在邑子山東一里縣志
  紫金山 在縣西北四十里長安志虎頭山在縣西北五十里有唐懿宗簡陵葢即紫金之支隴也耀州志
  椅子山一名邑山在縣西北五十里其形如椅府志一名邑山山後有目蓮塔又東五里為五龍山山之隂五泉合流為小河縣志
  萬户塠 在縣西三十里長安志
  迤山一名瓦窰頭山在縣西南二十五里俗名瓦窰頭山縣志秦襄公列為諸侯其封城東至迤山鄭氏詩譜
  盤龍原 在縣南石川河所經縣志
  中華原一名石婆泉一名華原頭在縣東南三十里一名石婆原其髙處曰華原頭後周中華郡以此名有元魏孝文帝陵縣志 中華故城在縣南
  羊蹄原 在縣東南三十里長安志自賀蘭觀東至髙堂村為羊蹄原縣志
  八公塠一名八公原在縣東四十里府志在縣東南二十五里其塠兩畔各有小谷象八字中心有堆象公字因以為名亦謂之八公原寰宇記即賀師範與金人戰處耀州志
  浮原一名浮山在縣東北二十五里又名浮山縣志
  土門山 在縣東北七十里山豁如門耀州志頻陽城北有頻山水經注土門縣有土門山魏書地形志 土門故城在縣北頻山在美原縣西北十一里山有二土闕状似門後魏以此名縣元和志我經華原來不復見平陸北上唯土門連天走窮谷杜甫詩 華原今屬耀州頻山一名明月山其南麓有頻山神廟中有髙阜僅數畝許九山環抱若拱向然其西北麓一小山陡出曰堡子山其北麓曰千尺崖壁立百仞鳥道可通下有千尺泉其東麓曰趙老峪又玉鏡山一名金絲山兩傍峪如兩門葢即古土門山也山巔之陽鑿其半東西二百步南北半之世傳秦苻堅作離宫于此縣志明月山在美原縣西北二十里寰宇記山南有頻陽故城王翦故宅又明月山在縣東北七十五里與同官鰲背山相接其下有勾谷澗耀州志土門山一名玉鏡山在縣東北賈志 按元和志以頻山為土門賈志則以玉鏡山為土門今考美原故城在縣東北六十里而頻山在美原西北十一里適當縣東北七十里則頻山之為土門無疑也賈志殆沿縣志而誤
  揣天山 在縣東北玉鏡山北又西一里為星宿坡其東為小水峪又西崖有洞曰風洞縣志
  玉女山 在縣東北七十五里府志在美原縣西三十五里寰宇記山之東即玉鏡山又東有大小石谷澗耀州志
  髙石崖 在縣東北趙老峪北十里崖下有苻堅挿劒走馬遺跡西為清水峪東為車輻峪西為冦萊公河東北為峪頭河縣志
  十二盤嶺 在縣東北髙石崖東北五里又東北五里為三尺嶺縣志
  石叠山一名樓子山在縣東北一名樓子山縣冊在美原縣北十五里長安志其東麓為大水峪峪之東即萬斛山縣志
  萬斛山 在縣東北九十里石如斗斛者數萬又西北二十里為熨斗坪縣志
  金粟山一名紫金山一名菩薩山一名靈泉山在縣東北九十五里一名紫金山府志在美原縣北十五里長安志在玉鏡山東北一名菩薩山山有龍泉每嵗清明人多取其水以祈年又謂之靈泉山其巔有髙禖祠又山之東有劉仙洞人題之曰碧雲島縣志
  岳山 在縣東北萬斛山北三十里其東麓為石坡峪接蒲城界縣志
  漆沮水漆一作柒一名石川河在縣南自耀州流入又南入臨潼界縣圖沮水自歴土門南原下又東逕懷徳城南又東逕漢上皇陵北東注鄭渠分為二水其一水東南出即濁水也至白渠與澤泉合俗謂之柒水又謂之柒沮水絶白渠東逕萬年縣其一水東出即沮水也東與澤泉合又循鄭渠東逕當道城南又東逕蓮勺縣故城北水經注 萬年縣今屬臨潼當道城在縣東北蓮勺縣今屬渭南漆沮水亦名石川水西北自華原縣界流入寰宇記漆沮水在縣西北四十五里入義亭脾陽豐潤三鄉通過長安志漆沮水從縣西而南至盤龍原澗谷水入之又東流歴荆山之隂自斷原口而南温泉河入之縣志
  金定河一名澗谷河一名趙氏河在縣西十八里一名趙氏河府志即耀州澗谷河之下流經盤龍原入石川河縣志自田家營入境至程家堡入石川河計流縣境十里縣冊
  澤多泉即澤泉水在縣西北縣圖澤泉水出沮東澤中與沮水隔原相去十五里俗謂是水為渠水東流逕薄昭墓南又逕懷徳城北東南至鄭渠合沮水水經注澤多泉在縣西十三里永潤鄉温泉村東入薄臺川三十里東南入漆沮河長安志薄臺川在縣南八里府志温泉河源出縣西北之中山麓隆冬不氷又澗頭泉在縣西北十里流逕懷徳城西澤多泉入之為薄臺河又流至縣北北泉入之又至竇村豐泉入之俗謂之稻地泉今涸又東至南陽村北陸川入之即軍塞西泉也又至安頭之南入石川河縣志北陸川在縣東北五里府志
  頻水 在縣東北七十里源出頻山即大小石谷二澗水又梁丘澗在縣北五十里府志頻陽縣在頻水之陽晉書地理志大石谷澗在美原縣北十五里小石谷澗在縣北十里長安志頻水微甚出山不一二里即涸山前為通川一名錦川秦王翦求美田即其地縣志
  鹵泊灘即鹽池澤一名東灘一名明水灘在縣東今堙縣圖頻陽縣有鹽池魏書地形志富平縣有鹽池澤唐書地理志鹽池澤在縣東南二十五里周迴二十里元和志白馬泉在鹹泉東十里即隂村右泉東流至張北里東南與龍泉水合而東流五里為鹵泊灘即明水灘一名東灘冬夏不竭可煮鹽又縣西二十里為臧村灘嵗旱其土可煎鹽謂之西灘縣志
  五龍泉 在縣西北縣志
  鹹泉 在縣東十里曩時鹹近味頗甘可飲縣志
  醴泉縣
  九嵕山 在縣東北五十里縣志九嵕嶻嶭上林賦冠以九嵕西都賦九嵕甘泉涸隂冱寒西京賦谷口縣九嵕山在西漢書地理志 谷口故城在縣東北寧夷縣有九嵕山魏書地形志寧夷故城在縣北醴泉縣有九嵕山隋書地理志闗内道名山曰九嵕唐六典九嵕山東連仲山西當涇水出焉髙六百五十丈周迴十五里廣一里四夷郡縣志九嵕山在醴泉昭陵陪葬諸臣墓在焉潜確類書山有九峯峻聳其南麓即咸陽北阪縣志
  泥泉谷 在縣北城下府志
  安谷 在縣北二十里縣志
  武将山武一作五一名馮山在縣北三十里一名五將山晉苻堅為慕容冲所逼走入五將山即此府志醴泉縣有武將山一名馮山唐書地理志山有唐肅宗陵及郭子儀墓即漢末辛孟隠處雍勝畧
  無勞山 在縣北五十里其相近有敬徳洞縣志
  五峯山即温宿嶺在縣北五十里府志温宿嶺在醴泉縣北顔師古注醴泉縣有温秀嶺隋書地理志漢時温宿國人内附令居此地田牧故名後魏置温秀䕶軍唐温秀縣俱以此名長安志 温秀故城在縣北五峯山在無勞山西與永夀接界上有靈湫旱禱輒應縣志 按此即温秀嶺也亦見永夀縣
  承陽山 在縣北六十里又兩水谷在縣北五十里府志承陽山西有兩水谷長安志石泉谷在縣西北四十里一名兩水谷縣志
  巴谷 在縣北八十里又稍西為白水谷縣志
  泔谷 在縣西北五里府志
  巖谷 在縣東北三十里谷後有石洞在觀音堂右縣志鳳凰山 在縣東北四十里附麗九嵕相傳周時鳳翔于此有唐魏徴墓縣志
  青峯山青一作清在縣東北五十里縣志
  覆甑山 在縣東北五十里青峯山稍東府志山以形似名與九嵕岡隴相接其相近有烟霞洞又縣東北五十五里有龜山縣志
  芳山芳一作方在縣東北六十里一作方山縣志醴泉縣有芳山唐書地理志
  谷口 在縣東北七十里縣圖公孫卿言黄帝昇仙于寒門寒門者谷口也漢書郊祀志九嵕山東仲山西當涇水出谷之處謂之谷口郡縣志 詳見涇陽縣
  波水谷 在縣東北七十里其相近有豆盧谷又縣東北八十里有黑狗谷縣志
  涇水 在縣東北五十里自淳化界流入縣境又東南入涇陽界縣冊涇水東逕九嵕山東仲山西水經注涇水入縣界泔水流入焉東岸則鄭白渠所出也縣志詳見圖考
  泔河泔一作甘在縣北十里自乾州流入又東合於涇水縣圖寧夷縣有甘泉魏書地形志醴泉縣有甘泉水隋書地理志甘河自縣西北甘北鎮來至縣東北涇甘渡入涇水長安志
  石泉谷水即浪水在縣西北四十里水自石出兩水合流入于泔民因其流為水磨縣志醴泉縣有浪水隋書地理志承陽山有石泉三輔黄圖謂之浪水寰宇記
  白水谷水 在縣北八十里又波水谷水豆盧谷水俱在縣東北七十里又巴谷水流逕昭陵之右並南流入于泔水縣冊醴泉縣有波水隋書地理志
  泥河 在縣城北源出泥泉東流入泔水縣冊
  巖谷水 在縣東北觀音堂水出石罅中南流入泔水縣冊
  湫池 在縣東南十五里顯聖廟南水清而深禱雨有應縣志
  麻池 在縣東五十里府志
  誌公泉 在縣城北泥河北岸相傳誌公卓錫于此喜其泉之甘冽取以瀹茗因名縣志
  鄭公泉 在縣城西北望乾橋下知縣鄭廷秀脩橋時有泉湧出後因以名泉縣志
  醴泉 在縣東南三十里周數十步深不可測漢宣帝時湧出其味如醴隋置縣取此賈志
  鄭泉 在縣東北七十里相傳鄭子真躬耕谷口時挹泉于此縣志 按鄭樸字子真褒中人也家谷口世號谷口子真考輿地紀勝褒城縣箕山有道人谷即子真隠處則指醴泉之谷口以為鄭隠處者疑誤也















  陜西通志巻九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陜西通志巻十
  山川三延安府 鳯翔府
  延安府膚施縣
  鳯凰山 在府西城跨其上雉堞巍然為郡山首上有鎮西樓宋范仲淹建殘碑猶存今重修府志
  雲梯山一名雲夢山在府北闗一名雲夢山文廟在焉又筆架山在府學東又文廟西北有碧簮山府志山形如簮髙數百丈雍勝略
  草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山 在縣西南百五十步山脊入城中與府治相連雍大記
  太和山一名清凉山在縣城東北七十步其巔最髙一峰曰蓮花峰上有尸毘巖又萬佛洞内有石佛萬餘潜確類書佛書言昔尸毘王割身肉飼鷹後人言膚施即此地按漢書膚施乃秦縣其時未有佛書此傅㑹之説也雍勝略又有仙石洞落星巖文岡爛骨泉相傳為樵子觀仙棋爛骨處府志清凉山阿多名人題咏石刻參差磊落里人呼為詩灣邑令翟善愛其名勒石志之華岳集仙石洞下有撒珠坡萬佛洞下有挿金崖縣冊
  五龍山 在城東一里縣圖膚施倚有五龍山金史地理志山下有黑龍泉府志
  嘉嶺山 在縣東南百八十步南河之濵形勢髙峻上有古塔縣冊范仲淹大書嘉嶺山三字刻於石潜確類書熙寧十年帥延因時遊觀南上嘉嶺北上九州臺西北獵於伏虎龍頭山東閲武於武家坪皆極髙深之致宋吕惠卿築四堡記山有先憂後樂宋朝人物第一胸中自有數萬甲兵泰山北斗出將入相一韓一范各大字山頂古塔九級唐建洪鐘一口金造府志
  三臺山 在縣南一里縣冊有大通寺山下有龍耳泉府志伏龍山一名虎頭山在城北五里一名虎頭山府志膚施倚有伏龍山金史地理志上郡之名山郡國志伏龍山在膚施狀如卧龍故名潜確類書
  牡丹山 在縣西南四十里許名山記牡丹山在膚施名曰花園頭産牡丹極多樵者以之為薪潜確類書相傳杜甫避亂時遊此賈志
  卧虎山 在府南十里以形似名府志
  亞支山一名野猪峽在府南四十里又名野猪峽府志險窄可避兵南接甘泉界縣冊
  琉璃山 在縣東北八十里縣冊在豐林縣北九十五里元和志 豐林故城在縣東
  附考膚施縣有豐林山隋書地理志膚施縣有牢山隋書地理志按二山俱無考
  清水即區水一名去斤水一名濯筋水在縣城東北自安塞縣南流入縣界又東入延長界縣圖清水又東得龍尾水口又東會三湖水水出南山三湖谷東北流入清水清水又東逕髙奴縣合豐林水地理志謂之洧水故言髙奴有洧水肥可㸐水上有肥可接取用之豐林川長津瀉注北流㑹洧洧水又有谿谷水注之水西出奚川東南流入洧水水經注 髙奴故城在縣北膚施縣清水鮮卑謂之去斤水斤一作筋北自金明縣界流入元和志 金明縣今屬安塞濯筋水在縣北二十九里又流入豐林縣界耆老云昔尸毘王割身救鴿身肉並盡於此水中濯其筋骨因名寰宇記膚施縣有濯筋水金志謂之濯巾水九域志延水在府城東門外源出安塞縣蘆闗嶺東南流入府境俗稱濯筋水明一統志自入境至虎頭峁合西小河水又逕縣東合杏子河水東流至延長界計行二百八十里縣冊 按西小河即安塞之小平川水又按此杏子河别是一水非保安之杏子河也
  金明川一名西小河在縣西北五里俗名西小河自安塞縣流來入延水縣冊
  定㾜泉水㾜一作甲在縣東一里百二十步萬佛寺北山半崖其泉温潔流入延水雍勝畧以尸毘王割膚療之故名府志
  南河水一名杏子河在城南門外源自甘泉野猪峽北流至城東入延水賈志一名杏子河自亞支山流至郡城嘉嶺山下凡四十五里入延水府志小河在縣南七里源出牡丹山東南流四十里入杏子河一名牡丹川又名杜甫川以子美常居此故名縣冊
  栁湖水 在城南門外昔多種栁其上故名賈志種栁穿湖後延安盛可遊宋范仲淹詩 按南河栁湖疑即古三湖水然無可考
  牧龍川一名龍泉在縣東北五龍山下泉池葢飲馬所也府志龍泉在土軍城東南道左山下牧馬川多産名駒水經注龍泉在延州牧龍川多産駿馬九域志五龍泉出山東一里平石縫雄吼甘美上有五龍堂寰宇記城東兩山相夾處俗稱黑龍溝是谷幽處城市中蒼蒼㝠窅近之摸斷碣披蟲刻有雲根雨脈四字趙廷錫黑龍祠序
  烏耶谷水 在縣東縣冊源出烏耶谷流入濯筋水府志清化水一名潘陵川在縣東四十里源出嘉泉東流入濯筋河賈志嘉泉在豐林廢縣東北耆老云水湧出飛流一丈噴激可嘉府志 一云此即谿谷水自安定縣流入𭅺潘陵川縣冊
  恵民泉 在縣南門瓮城内府志
  暖泉井 在府西北五十里泉有七孔其味甘美大寒衆泉皆凍惟此流溢不減雍勝畧
  石油泉 在府南二十五里府志髙奴縣石脂水水膩浮上如漆採膏車及燃燈極明酉陽雜俎
  不流泉 在府東十里汲之不竭亦不流府志
  鷲峰泉 在城東北清凉山下泉脈出崖石中清冽可飲寺僧於懸崖置轆轤垂繩八十餘尺汲之雍勝略安塞縣
  天澤山 在縣治東五十歩其山土石相間上有天澤泉四時不竭雍大略嶙峋挺峙逺瞰清流山上有翟王泉董翳所鑿又有恵民井在山之㘭處縣志 按二泉今俱堙金龍山在縣南門外又名龍吟山與天澤山相連有石刻金明砦三字府志
  鳯凰山一名北邙山在縣西南二里縣圖形若舞鳯又名北邙山縣志
  龍安山 在縣西一里髙數百丈狀如盤龍舊建龍安砦雍大記
  靈臺山靈一作雲又名石嘴山又名石峰山在縣北五里俗呼石嘴山巨石髙險勢如削成府志一名石峰山一峰孤峙二水環流上建靈臺觀祠真武頗多遊咏縣志
  青山 在縣北七里縣冊幽谷清窈石磴盤紆中多洞穴為邑人避跡之所縣志
  蘆闗嶺 在縣北百五十里接靖邊界延水所出府志椒蒿山 在縣西北百餘里時有雲氣掘地多蝮蛇縣志獅子山 在縣西二十里以形似名上有報恩寺雍勝畧鳯頭山 在縣西五十里其相近有白晝山縣志
  摩雲山 在縣西六十里近西川府志巉巗髙聳直逼雲霄縣志
  石門山 在縣西南百二十里兩山壁立如門洛水經其下又相近為墨台山府志山色如墨不可耕作又馬超洞在洛河川相傳為馬超所鑿縣志
  女洛峪 在縣西南百二十五里相傳室女坐化今有寺存府志
  三塠山 在縣西南百三十里即古敷政縣望山也雍大記在敷政縣北一里其山土石相雜上有三冡遥望如塠因名寰宇記 敷政故城在縣西南
  洛水 在縣西北百二十里自保安界來東南逕縣西南入甘泉界縣冊洛河在敷政縣西七十里穿番部來至城下寰宇記洛水抵敷政城下東過甘泉鄜坊入白水境縣志 詳見圖考
  清水即區水一名清水一名濯筋水又名延水在縣西北源出蘆闗谷南流抵城下逕鳯凰山㑹西川水又東南入膚施界縣志隂山西北百七十里曰申山區水出焉而東流注於河山海經區水世謂之清水上郡東流入于長城逕老人山下又東北流至老人谷水經注金明縣有清水隋書地理志 金明故城在縣北
  西川水一名渾州川在縣西自保安縣黄花城牛頭坡東南流入與小平川會賈志渾州川水在縣西二十里自閤門府來至縣西合濯筋水縣志西川水至縣東南二十里合小平川入膚施界注於延水縣冊
  小平川即龍尾水一名金明川在縣西北縣圖龍尾水出北地神泉障北山龍尾溪東南流注清水水經注一名金明川隋改置金明縣取此賈志自縣北番部來十五里過縣西又南流入膚施界合延水縣冊
  背水 在縣北百五十里源出武家南塔東流至卧牛城三十里入綏徳州合於無定河縣冊塞門水在縣西北即圁水無定河之一也賈志 按賈志以此為圁水誤
  上龍湫 在縣西北百二十里又下龍湫在縣西南百里皆旱禱有應縣冊
  黑龍泉 在縣北三十五里縣冊
  䑛目泉 在縣西十五里元孝子王思聰噙水䑛其母目水甚清冽傍有湧泉寺縣志
  洗心泉 在縣西四十里山麓湧出清湛可鑒眉目邑人韓一識建洗心精舍縣志
  龍潭牛 在縣西南百二十里潭深水清四時不竭禱雨輒應賈志
  甘泉縣
  伏陸山 在縣城内東北有阿伏斤谷其水出又潜流隠伏川陸故號伏陸天寳元年改為甘川谷元和志唐置伏陸縣以此雍勝畧
  文昌山一名鐘樓山在縣城東南又山之東為東岳山縣圖鐘樓山連峰嵯峨上有文昌閣縣志
  太崇山一作大虫山在縣西北一里許洛水西岸又相接者有白馬雙峰縣圖
  筆架山 在縣西南二里洛水西岸連太和山縣冊三峰秀㧞如筆架與文昌山對峙縣志
  黑龍山 在縣東北二里又相近有雲陽山縣圖荒史循蜚記雲陽帝都此府志
  太白山 在縣北二里雄峙縣城有太白廟址縣志大小勞山 在縣北二十里賈志甘泉縣有大小勞山宋狄青與夏人相拒軍疲憩此因名香祖筆記大勞山在小勞山北五里縣冊
  馬超洞 在縣北四十里與安塞接界崇山峻嶺上有十餘石洞洛水逕其下與青州城對峙道通邊塞相傳為馬超屯兵處縣志
  野猪峽 在縣北四十五里與膚施縣亞支山接府志山有屯兵古戍杏水出其下北流入延郡縣冊
  太和山 在縣西南五里一峰突起髙聳孤立洛水經其下縣志
  神林山 在縣西南二十里中有神祠雍勝畧連山包絡此山獨髙於諸峰下有龍湫禱雨輒應縣志
  温泉山 在縣南縣冊山下有温泉雍大記
  雕隂山一名秦望山在縣南二十里洛水西二百步山多土穴為鷹雕所居又名秦望山寰宇記雕隂山在雕隂縣西南應劭注雕隂寒食足遊人唐韋莊詩其相近有門限嶺縣冊 雕隂故城在縣南
  聖石巖 在縣東三十里雍勝畧
  清泉山 在縣東四十里林木叢茂山路﨑嶇通臨真要徑縣志
  左家山 在縣東七十里縣冊
  空洞山 在縣東百七十里縣冊
  洛水 在縣西百步自安塞界流入逕縣西又東南入鄜州界縣圖甘泉縣有洛水金史地理志從馬超洞東南流十里至白洛院寺又三十里至縣郭西逕太和山東又東南流四十五里逕舊撫安驛入鄜界縣冊 詳見圖考
  野猪峽水俗名北小河在縣東北四十五里源出峽左逕蘇家河至大勞山其水漸大阿伏斤水入此河俗名北小河西南入洛縣冊
  阿伏斤水 在縣東北三十里府志源出大盤山東南姚嶮谷流入洛河寰宇記細流十里合北小河又二十里入洛縣冊
  臭水 在縣北十里泉色青黑微有臭氣人言其下有銅礦府志即北小河倚出之水渟聚數小科不流縣冊
  龜川 在縣北一里突起圓峰似龜其水入洛縣冊煖泉水 在縣南三里其味甘美冬煖夏凉流至石橋入洛縣志
  甘泉水 在縣西南五里出洛水西太和山巔近頗堙塞惟存細流一綫入洛縣冊在縣南崖谷上泉去地一丈飛流激射厥味甘美隋煬帝遊此飲之取入禁内潜確𩔖書泉水作飲饌盛暑不變唐天寳元年縣名甘泉以此縣志
  清泉水 在縣東四十里清泉山下其水清冽雖潦不濁流至板橋溝三十里入洛縣志
  麻洞川即黑水一名庫利川一名臨真河一名汾川水在縣東百二十里源出麻洞東南流滙庫利水又東南入宜川界謂之汾川水縣志黑水出定陽縣西山二源竒發同瀉一壑東南流至其縣水經注 定陽縣今屬宜川庫利川在臨真縣北十五里寰宇記 臨真故城在縣東麻洞川源出九峪溝至水滙莊又至傅家灣合馬市川水又逕臨真城下入宜川境其馬市川在縣東南百二十里水流細微東南入於麻洞川縣冊
  安定縣
  鳯翼山 在縣城西南為縣右輔自子午谷來蜿蜒東行數百里遂折而西形似鳯翼又二郎山即鳯翼山之嶺上有二郎廟邑令朱尚義更名曰錦屏又文筆山在東闗城内一名文昌山西連錦屏上建文昌閣山巔有塔故以文筆名縣志
  鵬山 在縣東門外河北相傳明成化中有大鵬棲其處又鍾山在縣東二里即安定砦其下有石宫寺又冠山在縣河北一里山形似冠故名縣志
  眉月山 在縣北六十里形似半月縣志
  五臺山 在縣北七十里五峰層叠上出重霄縣志髙栢山即橋山在縣北八十里縣冊上郡陽周縣橋山在南有黄帝塜漢書地理志山有古栢故名雍勝畧懐寧河出此即漢志陽周縣南之橋山秦二世賜䝉恬死處縣志按陽周故城在縣北九十里又水經注云走馬水出長城北陽周故城南橋山上有黄帝塜則橋陵似當在縣境今陵在中部縣北
  滴溜山 在縣北百里古木隂翳泉出崖石間邊境稱為幽勝府志髙出衆山逺望如卧牛上有古砦縣志
  那娘山 在縣西北七十里縣冊殄羌砦地名那娘山元符元年賜名宋史地理志
  堡子山 在縣西二十里古為軍堡宋元豐四年曲珍敗夏人於此縣志
  祖師山 在縣西三十里守經峪内矗矗屹立俯視衆山上有真武廟址縣志
  黑龍山 在縣西三十里翠栢千章蔚然深秀周圍百餘里皆可望見上有龍王廟鄉人禱雨處縣志
  于岔山 在縣西五十里潜確𩔖書
  泰重嶺 在縣西南三十里髙聳挿天縣志
  鴉鴿山 在縣南四十里林木蔚然賈志山産鴉鴿二鳥並居亦鳥䑕同穴之𩔖潜確類書山下有靈湫禱雨輒應建有龍王廟縣志
  神木山 在縣南六十里有古樹千株樵採不敢入人以為神潜確𩔖書雷公山在縣南六十里古栢森然上有雷神廟縣志
  蟠龍山一名忠山在縣南八十里蜿蜒起伏勢若龍蟠嶺上栢林蒼翠相傳潘美墓在焉陳橋之變獨潘美俯首搯其柱又名忠山以此縣志
  黑山 在縣東南四十里縣圖山形竒挺上有真武廟縣志楊家山 在縣東三里峰巒秀麗環拱如屏上有古塔廢府志
  灌清谷 在縣東三十里縣冊 按縣志有九峪曰磨石峪曰黑狼峪曰東麻池峪曰西麻池峪曰石峽峪曰鸛嘴峪曰官羅峪曰守經峪曰張蹟峪麻池峪即縣西七里之麻池鸛嘴疑即灌清之訛守經峪在祖師山南餘所在之處俱未詳
  木𤓰峰 在縣東八十里縣冊
  懐寧河即走馬水在縣東北八十里源出髙栢山逕栢山寺下又流入清澗界府志走馬水出西南長城北陽周縣故城南橋山上有黄帝塜其水東北流入長城昔段熲追羌出橋門至走馬水即此處也水經注
  黑水河 在縣北百里自黑水堡東流至清澗界入懐寧河縣志
  秀延水即辱水一名吐延水又名清澗水俗呼縣河又名北河在縣北門外源出安塞縣北王家掌東流逕泰重嶺又東逕城北通城濠又東入清澗界謂之清澗水縣冊辱水出鳥山東流入於河山海經辱水俗謂之秀延水東流得浣水口傍溪西轉窮溪即浣水之源也延水又東㑹於根水西南溪下根水所發而東北注延水東南露跳水西出露溪東流又東北入延水亂流注于河水經注 按浣水根水露跳水葢即縣境之麻兒河等水及清澗之東西二河延川之站川諸水也然未有明証不可考
  麻兒河 在縣西發源泰重嶺西北東流入縣河縣志于岔川 在縣西五十里出于岔山入北河縣冊
  黑牛川 在縣西四十里發源白廟岔東流入縣河雍勝略
  李家川 在縣南三十里東流入縣河縣志
  革班堡川 在縣東北四十里南流至斜溪寺入縣河縣志
  寧塞川 在縣東北八十里至清澗界南入縣北河縣志白津川 在縣東七十里流入延川界縣志
  郝家川 在縣東南七十里流入延川界縣志縣東南欒家溝水源出山下逕余家坪曰郝家川流五十里入延川縣為永平河縣冊
  潘陵川一名清化河在縣南八十里發源縣之鴉鴿嶺南流入膚施界為清化河又雷公川在縣南七十里流入潘陵河縣志縣南南塔水源出山下逕白家坪為雷公川流七十里至盤龍鎮合縣南之雲山寺水入於膚施縣清化河縣冊
  麻池 在縣西七里峭壁臨流晨興見有烟氣即日雨農人以之為騐縣志
  黑龍泉 在縣西北百七十里龍州砦縣册 按此今屬靖邊境
  保安縣
  候雨山一名官家山在縣西一里傍有石室天將雨則烟霧四起人以為候府志官家山在縣西一里元時撥學田於此雍大記獅峰在縣西南城垣所依縣圖
  唐毛山 在縣西北近榆林寧塞營明時官軍敗於此縣冊
  九吾山 在縣西五十里上有湫旱禱輒應雍大記金鼎山 在縣西百二十里洛水中四面無依兀然孤起居民鑿石為垜穿石為門以避㓂亂接慶陽府安化縣界府志
  三臺山 在縣南四十里山從川起三峰髙聳並峙府志石樓臺山 在縣南七十里洛水之隈竒峰突兀峭壁陡絶下臨重淵土人築塞於此又於崖際鑿窰穴居之賈志北為小石樓南為大石樓縣冊
  馬頭山 在縣東南九十里縣圖形𩔖馬首山髙谷深松栢蒼翠有元帝行宫府志
  艾蒿嶺 在縣東六十里即子午嶺之分名也綿亘延慶兩府幾數百里相傳吕布生於此有吕布窰賈志縣東六十里有響崖空谷中時有聲雍勝略
  洛水 在縣西百里自慶陽府安化縣流入又東南入安塞界縣冊源出合水縣白於山又流逕安化縣合白豹川入保安界賈志源出安邊堡井鬼畔東南流入保安境安塞縣志在縣西古金湯城下流入安塞縣縣志詳見圖考
  馬步川 在縣西百三十里源自安化縣東流入洛雍勝畧 按此即白豹川
  州川水 在縣西百里源自沙漠來至石溝門入洛水縣冊
  吃莫河 在縣西六十里自靖邊界流入縣圖在保安軍北十里源出番部吃莫川南流經軍城西六十里入洛河不勝船筏寰宇記 宋保安軍即今治
  周水 在縣城西源出靖邊縣飲馬坡流至縣東南入洛縣冊
  阿姑泉水 在縣北十里相傳何氏女化為神崖下有清泉祈嗣者禱而飲之即應縣志其水西南流入周水縣冊
  三岔溝水 在縣北西南流入周水縣冊
  西陽溝水 在縣西南二里流十里入周水縣冊
  紫馬溝水 在縣西南相傳三國時牧馬於此水漲則注於吃莫河縣冊
  空籠溝水 在縣南十里流四十里入周水縣冊
  園林川一名杏子河一名東川又名響崖川在縣東八十里一名杏子河又名東川水源出牛頭坡至縣東六十里為響崖川南流入安塞界為西川水縣冊東川水流逕園林驛入安塞縣合延水府志
  混牛湫 在縣北八十里縣冊
  三郎泉 在縣東南三里縣冊
  石井泉 在縣東四十里又勃海泉在縣東九十里縣冊
  宜川縣
  七郎山 在縣城西南三峰鼎峙壁立千仭相傳宋將楊業之子七郎屯兵處縣冊縣城主山上有石洞建達觀樓府志
  文峰山 在縣南城外府志上有石塔邑令趙時雍建縣冊鳯翅山 在縣河東上有石臺寺大佛閣縣冊在縣南縣廨宇在其上寰宇記形如鳯翅故名山岔有渾瑊廟雍勝畧
  虎頭山 在縣北二里形似虎頭赤石銀川二水㑹于其下又縣西北三里有公字山山形象公字縣冊
  石閣山一名髙山在縣北九十里今呼為髙山聳峙特立俯視羣山下瞰黄河上有古寨府志在雲巖縣東北三十五里丹延兩州界形似樓閣寰宇記 雲巖故城在縣北
  雲巖山 在縣西北八十里魏雲巖縣以此名縣冊在雲巖縣東十里山形重叠如雲寰宇記宜川縣有雲巖山金史地理志
  庫利山 在縣西北百里雲巖西與舊臨真縣相接縣冊臨真縣有庫利山金史地理志 臨真縣今屬甘泉界庫利山在宜川縣界明一統志
  丹陽山 在縣西南縣圖丹水出丹陽山水經注臨真縣有丹陽山魏書地形志丹巖山上有仙人煉丹爐雍勝畧丹陽山一名丹巖山即縣之面南山也脈自洛川界牌山來為邑主山縣冊
  晉祠山祠一作師在縣西南百里與鄜州接界昔晉文公駐師于此賈志
  壓石山 在縣南九十里縣冊
  八郎山 在縣東南九十里臨黄河縣冊髙峻險絶與韓城縣接界有廟祀八郎神府志
  盤古山 在縣東南百二十里古碣剥落難曉俯視萬山傳為盤古氏卜婚處賈志山勢紆廻翼帶河濵縣冊
  牡丹原 在縣東二十五里盛産牡丹故名雍勝畧在秋林鎮東山上牡丹滿山土人採以為薪府志
  夀峰 在縣東八十里髙秀竒險有石寨府志
  蟒頭山 在縣東百二十里縣冊山聳起如蟒頭人曾於迅雷濃霧中隠見有龍每春暮桃花與松栢相間府志
  安樂山 在縣東北七十里髙樹嶺東一抺平原忽起孤峰秀入雲表上有真武廟縣冊山在宜川相傳昔時屯兵於此主帥令唱安樂詞以慰其意故名九域志
  殺狗嶺 在縣東北九十里縣圖在汾川縣西寰宇記孟門山 在縣東北百十里與山西吉州接界黄河中流大石横亘數百步河水分流俯視如門禹鑿石導流之處又石溞在水南村黄河中逺望横崖數百丈其形壁立水氣噴薄如霧人不能近土人呼為溞口縣冊龍門未闢吕梁未鑿河出孟門之上大溢逆流名曰洪水大禹疏通謂之孟門吕氏春秋北登孟門九河之磴穆天子傳孟門即龍門之上口也實謂黄河之巨阨此石經始禹鑿河中潄廣夾岸崇深傾崖返捍巨石臨危若墜復倚其中水流交衝素氣雲浮往來遥觀者窺深悸魄懸流千丈渾洪贔怒濬波頺叠迄于下口方知慎子下龍門流駛竹箭非駟馬之追也水經注在汾川縣東南二十里寰宇記 汾川故城在縣東北在宜川縣東北石溞下三里明一統志西直宜川縣與韓城之龍門相對在黄河中長七十餘尺禹貢錐指
  重覆山 在縣東北百四十里縣圖門山縣北有山其形似門元和志 門山故城在縣北在門山縣東二十七里山形重叠故名寰宇記
  附考豐林山周廻二十三里兩山相夾林木茂盛百獸叢雜雍勝略 按此山無考今豐林故城在膚施則山疑亦在膚施境也
  黄河 在縣東百里北由延川界逕本縣南至龍門入韓城界東岸即大寜永和吉州鄉寧等地中有壺口孟門即禹貢所謂既載壺口也縣志河水又南右㑹區水又南合黑水又南過北屈縣西其南為孟門山又南得鯉魚又南合赤水水出西北罷谷川東謂之赤石川東入于河河水又南合蒲水又南合丹水又南合黑水水西出丹水東北入於河河水又南洛水自獵山枝分東派東南注于河河水又南出龍門口水經注 北屈縣今屬吉州按西出丹山之黑水與獵山之洛水今俱無考黄河在門山縣東三十五里又在汾川縣東七里河岸頓狹狀似槽形鄉人呼為石槽葢禹治水鑿石導河之處石槽長一千步濶三十步懸水奔流黿鼉魚鼈所不能游元和志黄河自延川界來至本縣馮家坬入境又南至流源頭入韓城界計經縣境三百餘里縣圖 詳見圖考
  清水一名岔界河在縣東北百二十里自延長界來東流入黄河縣圖清水自合洧水又東注于河水經注渭牙川在雲巖縣北二十五里從延長界來五十里入門山縣界川内有水木稽胡呼水木為渭牙因名寰宇記門山縣有渭牙川金史地理志澤徑水在縣東北百二十里東流入黄河府志岔界河由府城東流逕延長縣入本縣平樂里界歴豐慶安仁平安三里地方名岔界河計一百五十餘里兩岸皆石河道逼窄過渡甚險縣冊按澤徑水即渭牙川也疑當别有一水乃今皆以清水指為澤徑水矣
  汾川水即黒水一名庫利川一名雲巖河在縣北八十里府志黑水源出定陽縣西山二源竒發同瀉一壑東南流逕其縣北又東南流合定水定水俗謂之白水出定陽縣南山定水谷又逕定陽縣故城南又東注于黑水亂流東南入於河水經注 定陽故城在縣西北雲巖縣有庫利川在縣郭南昔有賊居此川内稽胡呼為庫利因名元和志汾川源出甘泉縣界逕本縣雲巖安富汾川等里行一百七十里東流入黄河縣冊
  仕望川 在縣西北四十里源出甘泉縣東境東流過平路堡又東合於銀川又庫碢水在縣西北二十里川南為漢北為蕃其人於川内共締香火故呼香火為庫碢府志仕望川源出甘泉界之鐘樓寺山流至本縣加陽里與赤石銀川二水合縣圖
  銀川水今名西川水在縣西一里圍繞縣城北流合城南河雍勝畧源出鄜州晉師山流逕縣西北城外又逕縣東與赤石川合又喬家河在縣東北合於銀川縣冊按喬家河當即仕望川之别名
  丹陽水即丹水在縣西南府志蒲水兩源並發俱導一山出西河隂山縣隂山東麓南又東北與長松水合水出西三陽山東東北流入蒲水蒲水又東北與北溪㑹東北注河丹水出丹陽山東北逕丹陽城東又東北合白水口又東入河水經注 丹陽城即今縣隂山縣無考西魏置丹州因丹陽川為名元和志蒲川水自鄜州洛川縣流入丹陽川寰宇記丹陽水源出洛川界牌山逕菩薩寺至付曲村與赤石川合又遶城東北二門至虎頭山下合銀川水又下合仕望川水逕固城加陽康寧等里東入於河計流縣境百七十里縣冊
  南川水一名赤石川在縣城東縣圖赤石川今名南川水源出神道嶺至本縣付曲村合丹陽水流逕縣之東北二門與仕望銀川二水合縣冊 按南川今皆以為即赤石川然元和志云丹州唐移于赤石川口寰宇記云赤水川在縣西北二里從臨真縣流入則赤石川當即今之仕望川非南川水也故寧存疑不敢强合
  白水川 在縣東南百二十里縣圖在白水里以水色偏白名中有小蟹源出韓城硃砂嶺東流入黄河府志按白水今在丹水之下入河恐非水經注之白水
  河清川 在縣東南百三十里水至澄清雖淋潦不渣縣冊源出韓城硃砂嶺東北流入黄河府志
  聖馬溝 在縣北九十里相傳有唐太宗乘馬遺跡府志玉蓮池 在縣北池廣千頃為一方之勝今堙府志聖惠泉 在縣河東鳯翅山渾瑊祠下泉極甘美深二三丈龍常吸水其中旱禱有應且能療疾又有石臺泉在鳯翅山石臺寺大佛閣右水至甘冽府志
  甘泉 在縣西十五里縣志
  延川縣
  東峰山一名太和山在縣東一里又名太和山城跨山麓縣冊西山 在縣西一里舊為烽堠之所賈志
  青眉山 在縣西北七十里府志後魏時有吐蕃青眉族居此寰宇記
  玉皇山 在縣西北八十里賈志
  官道山 在縣西四十里山下為孔道又相近有梁家山縣冊
  蒿岔峪 在縣西六十里縣冊
  鏊子山 在縣西七十里又相近有禪梯嶺為縣境扼吭要口中有石洞縣志
  窪山 在縣南百里上有聖水泉旱禱即應雍勝畧黄河 在縣東七十里自清澗縣流入與山西永和縣分界又南入宜川界縣冊河水又南右納辱水又南過髙奴縣東右會區水水經注 延川在漢亦屬髙奴地黄河在延水縣東八里元和志 唐延水縣在縣東南延川縣有黄河九域志詳見圖考
  秀延水即辱水一名清澗水又名吐延水今俗名縣河在縣東城下府志秀延水東會根水又東南㑹露跳水亂流注於河水經注縣有吐延水北自綏徳縣流入元和志 綏徳縣今屬清澗自清澗縣南流入逕縣東北至永寧闗入黄河又有紫溝社樹坪溝俱在縣西北王家溝唐家岔溝皆在縣西土谷岔溝滔水川皆在縣北栢岔溝五龍川皆在縣東北王林溝沙泉溝皆在縣南俱流入清澗水縣冊
  永平川 在縣西八十里府志源出安定界黑山逕寒沙寨永平鎮又逕寺村馬家坪東流一百十五里入縣河又有樓兒河亦自安定界東流逕石窰村馬家灣合於永平河縣冊 按永平川即安定之郝家川樓兒河即安定之白津川也
  站川水 在縣北一里源出禪梯嶺東流逕文安驛又東入清澗水又小瞿唐在縣西五里南為岡北為砠中有石澗甚隘水流湍急名為小瞿唐雲間張文藻鐫山水竒處四字於石縣志
  南河 在縣南自官道山東流又逕通濟橋楊家𪤨入縣河縣圖
  髙家原水 在縣南自縣西南流逕槐樹坪又東流逕稍道河入縣河縣圖
  骨胡川一名乾川延水縣有骨胡川亦自綏徳縣流入四十里入黄河故老云番名骨胡川漢名乾川今無水寰宇記
  響水潭 在縣南二里俗傳夏王葬潭底上建夏王廟有遺址邑人旱禱詣潭取水縣志
  石油井 在縣西北八十里永平邨井出石油可燃燈元一統志延川縣井出石油每嵗六月取之塗已瘡疾潜確類書其地名石油溝縣志
  五龍泉 在縣東南縣冊
  延長縣
  錦屏山一名翠屏山在縣南一里四時花木蒼翠構有寺廟樓閣望如錦屏故名名山記髙聳秀麗形如畫屏翟水經其下潜確𩔖書潄玉崖在縣東一里崖下有泉聲如潄玉雍勝略軒豁可容百人泉出如練其下為鴛鴦渚縈廻曲折翠蒲緑莎映帶如畫府志
  髙奴山 在縣城北縣圖崔嵬峻險山頂平衍上有古寨雍勝畧
  九連山 在縣西十五里九峰相接不斷故名雍勝畧盤龍山 在縣西五十里平青鋪懸崖峭絶延水環其下山有盤龍寺又花石崖在縣西七十里千谷驛西懸崖聳出玲瓏竒巧觀者比之太湖縣志
  石䟦山 在縣南五十里縣志
  姑姑山 在縣南七十里與宜川接界綿數十里人烟絶少行客戒備昔設防兵守之縣志
  鳯凰山 在縣東三十里延水西遶其下府志
  髑髏山 在縣東六十里有廟相傳古時戰鬭收人首數十萬於此山因置廟祀之寰宇記 按獨異志赫連勃勃殺人積其頭為京觀謂之髑髏臺或即此也
  獨戰山 在縣東北四十里縣志延長縣有獨戰山金史地理志其山險峻一人拒守可以當千交口川遶之潜確類書
  交口川 在縣東北六十里源出縣西北東流經獨戰山下入延川界縣冊
  清水即區水一名翟水一名去斤水一名濯筋水一名朝陽水又名延水在縣南自膚施縣流入又至縣東八十里白家河流入宜川界縣圖唐移縣於去斤水元和志唐移縣就濯筋川寰宇記延長縣有濯巾水金史地理志自膚施盤曲而來經縣南流入黄河一名翟水即濯筋河也又縣西石磴矗起盤折流向西門後人鑿石通水建永逸橋謂之朝陽水縣志
  闗子口川 在縣西南五十里縣冊發源甘泉界之楊師婆溝至槐林坪四十里許入延水縣志
  井溝水 在縣治後流一里至城南入濯筋河縣冊鑿井供縣汲取餘流穿城入延水縣志
  城東河 在縣東源出潄玉巖稍東南為鴛鴦渚又東南入延水縣冊
  安溝河 在縣南三十里源出岔口經安溝至棗林鎮入延水縣志
  恵民泉 在縣城内儒學後自三石穴流出清冽甘美注入學池縣志
  石油井 在縣南錦屏山下舊志近河有鑿開石井其油可燃兼治大畜疥癬元一統志
  鳯翔府鳯翔縣
  雍山 在縣西北三十里明一統志雍水出雍山水經注四面積髙曰雍在春秋為雍邑葢因山得名府志秦漢以此名縣又地神廟山每雨多於此發雲廟在山麓廢不敢修相傳廟建則旱或曰即雍山縣冊
  黄花谷 在縣北二十里府志
  鷄冠山 在縣北三十里以形似名縣志
  展誥山 在縣城西北縣志
  廻龍山 在縣西北二十里落城村縣志
  靈山一名靈鷲山在縣西二十五里一名靈鷲山其相近有彭祖原縣志
  五里坡 在縣西四十里宋建炎三年隴右督䕶張嚴追擊金將婁室遇伏發戰沒於此府志宋置五里鎮其地與汧陽接界縣志
  西平原 在縣西南三十里接寳鷄界縣志 詳見寳鷄縣五畤原 在縣南二十里縣志雍縣有五畤漢書地理志雍縣故城在縣南五畤祠以上祠祀五帝水經注
  紫荆山 在縣東北十五里府志
  杜陽山 在縣東北二十五里杜水所出雍勝畧故雍縣有杜陽山北有杜陽谷有地穴北入不知所極在天柱山南水經注鳯翔倚有杜陽山金史地理志其麓有老君坡明一統志唐岐州刺史柴紹破突厥於杜陽谷即此縣志
  汧水一名汧陽河在縣西三十里河之西即寳鷄界縣志自汧陽縣流入縣圖
  雍水一名中牢水又名氷井水又名淬空水在縣南又東南流入岐山界縣圖雍水出雍山東南流歴中牢溪世謂之中牢水亦曰氷井水南流逕胡城東而左㑹左陽水又與東水合世亦名之為淬空水又東流鄧公泉注之水經注雍水源出縣西北平地寰宇記
  返眼泉水即東水在縣西北三十里縣志東水北出河桃谷南流右㑹南源世謂之返眼泉亂流南逕岐州城東而南合雍水州居二水之中南則兩川之交㑹也水經注 岐州故城在縣南泉出似人返眼故名源出雍山下即雍水上源也府志 按府志以返眼泉為上源頗與水經注不合
  七里河 在縣西七里源出泉浦村其水漸大東南過岐入渭又白鷄河源出縣西北五里環流東南入於七里河又曲家河在縣北源出縣北三十五里𡩋家溝其水聲可騐隂晴今皆無水縣志
  東湖水 在縣東門外宋蘇軾官鳯翔時八觀之一也縣志其水南流入雍水縣圖
  塔寺水即左陽水一名西水在縣東二里縣圖左陽水世名之西水北出左陽溪南流逕岐州城西又南流注於雍水水經注左陽水行十里至西平伏不見伏三十里至三岔復出東流合於塔寺河縣志塔寺河在城東從西來轉南達於雍水又鳯凰泉在城西北遶城而流南合於塔寺河府志
  鄧水即鄧公泉在城北十里合塔寺水入渭府志水出鄧艾祠北故名曰鄧公泉數源俱發逕雍縣城南又東流注於雍水水經注
  横水一名小横水一名杜陽川又名夜乂河在縣東三十里明一統志杜水出杜陽山其水南流謂之杜陽川又東南流左㑹漆水俗謂之小横水水經注俗呼為夜乂河府志東南流入岐山界縣圖
  飲馬池 在城南七里舊相傳為秦穆公飲馬處有一凹俗云六十年有水六十年無水視岐山巻阿之水為往來謂之南凹縣志
  槖泉 在縣内東南隅其泉注水不盈旋盈旋涸有似無底故名槖泉縣志雍縣有槖泉宫漢書地理志
  忠孝井 在府治東文昌宫内明一統志今改為分守道井堙府志
  謙泉 在東闗通津門外泉甘可飲盈而不溢有似乎謙故名縣志
  玉泉 一在城西三里一在城北三十里牛鉢峪上有玉泉寺旱禱輒應又名觀音湫今俱堙縣志
  靈泉 在城東北十里普門寺前明一統志
  虎跑泉一名金沙泉在城東北十五里名山記金沙泉湧雪濤香洒作醍醐大地凉宋蘇軾詩在大像寺前一名金沙泉賈志
  岐山縣
  岐山一名天柱山一名箭栝嶺在縣東北五十里府志導汧及岐書經禹貢岐在雍州孔傳岐在右扶風美陽縣西北孔疏 美陽縣今屬扶風率西水滸至于岐下詩經大雅周之興也鸑鷟鳴於岐山國語成有岐陽之蒐左傳岐山九山之一也吕氏春秋岐山在美陽縣西北中水鄉周太王所邑漢書地理志小横水歴周原下水北即岐山水經注岐山縣有岐山隋書地理志其山兩岐俗呼為箭栝嶺顔師古注闗内道名山曰岐山唐六典岐山一名天柱山括地志岐山時人亦謂之鳯凰堆或曰其峰髙峻逈出諸山狀若天柱故以為名寰宇記箭栝山在縣東北六十里與麟遊接界又山之西為三龍山後周以此名縣縣志 三龍故城在縣東北
  書巻山 在縣北十里駱駝巷口其山層叠秀麗有似書巻故名縣志
  鳯凰山 在縣北十五里周公廟後即鳯鳴處石上有爪跡其山出五色土府志山之下有朝陽洞在周公廟東又張仙洞相傳張三丰曾寓此在廟西又鳯山洞在張仙洞南縣志
  五將山五一作武在縣北五十里一名武將山後秦苻堅為慕容冲所逼奔五將山即此府志山接麟遊界縣冊
  石橋山 在縣西南五十里接寳鷄界府志
  令狐坡一名渭陽坡在縣南二十里一名渭陽坡其下即蓮花灣又縣南二十五里有永樂洞其下有珍珠泉一在洞前泉水清澈如珠迸出深丈許一在令狐庵府志
  三刀嶺 在縣南三十里其相近有田家坡即蔡家坡縣志
  五丈原 在縣南五十里接郿縣界縣志 詳見郿縣平陽縣有五丈原魏書地形志 平陽故城在縣西南在斜峪口諸葛亮遣孟談據五丈原即此雍大記原之西有白玉嶺府志
  石樓山 在縣南五十里接寳鷄界山形如樓閣故名上有龍湫禱雨輒應縣志
  奥山 在縣南八十里太白山西山麓有勻泉洞其右有瀑布泉縣志
  青峰山 在縣南百五十里峰巒蒼翠接寳鷄界賈志又有五星坡嶺在桃川西界八里漫嶺在桃川東界縣志
  龍尾坡 在縣東二十里唐鄭畋破黄巢兵處雍大記武徳七年移縣治於此縣志
  周原 在縣東北四十里周太王營邑處雍勝畧周原膴膴詩經大雅周原漆沮之間也毛氏傳周原者岐山陽地屬杜陽地形險阻原田肥美詩譜 杜陽縣今屬麟遊岐山下有周原上置城周原膴膴然肥美也史記正義周城南有周原帝王世紀小横水自周城歴周原下水經注岐山之南周原在焉東西横亘肥美寛平禹貢錐指
  崛山一名耆闍山在縣東北四十里府志耆闍山在縣北四十里元一統志崛山多石穴唐時建耆闍崛山寺山之中有金仙洞前有卧佛一軀其後有滴泉盈而不溢山之後有石埧嶺又洞之東十里有景陽洞前有閣後有流泉縣志 按水經注西域波麗國有耆闍崛山兩峰雙立相去二三里鷲鳥常居其嶺是山之名葢擬此也
  渭水 在縣南四十里自寳雞界流入又東入郿縣界縣圖渭水自合磻谿水又東逕石原南又東逕五丈原北又東至郿縣水經注詳見圖考
  白玉溝水 在縣南五十里渭南小水也源出五丈原西凉盧山下北流入渭縣志
  斜谷河即斜水一名桃川一名石頭河在縣南自褒城界流入又東北至郿縣界入渭縣圖褒水通沔斜水通渭褒之絶水至斜間百餘里史記河渠書斜水出衙嶺山與褒水同源而派分括地志桃川在縣南百五十里其水出大山中流為斜谷水逕太白峽斜谷闗北流入渭一名石頭河又青峰澗水在縣南百五十里桃川西朱石澗水在縣南百十里俱在斜谷闗内繚曲四十里許北流入渭縣志
  雍水一名樹亭川俗名睢河又名後河乂名交河在縣南十里自鳯翔界流入又東入扶風界縣圖雍水自合鄧公泉又東逕邵亭南世謂之樹亭川葢邵樹聲相近而誤耳又東南流與杜水合水經注睢河一名後河東流合於潢河縣志按圖即雍水也
  横水即杜水一名小横水一名米流川一名岐水一名姜水俗名潢河一名水南河一名雙溪在縣南三里自鳯翔界流入合雍水縣圖杜水東南流合漆岐二水俗謂之小横水亦或名之米流川逕岐山而又屈逕周城南又歴周原下自下亦名岐水又東逕姜氏城南為姜水與雍水合水經注 周城在縣東北岐山縣有姜水九域志潢河一名水南河自鳯翔界流來合潤徳泉水又逕縣西有南寺溝水自實相寺南流入之又八畆溝水自縣城北來流入之潢河又東南流㑹濉河為交河亦名雙溪縣志 按潢河即横水葢亦以木而訛水也
  潤徳泉水一作徳潤又名佛兒溝在縣西北十五里周公廟後即古巻阿也相傳世治則泉出否則竭府志大中元年十月大風忽作飛泉噴湧節度使崔珙上其事褒賜今名又流逕縣西七里為佛兒溝縣志
  湋水一名白水一名圍川在縣東又東南合雍水流入扶風界縣圖闗中有湋渠漢書溝洫志湋水出湋谷如淳注水源出縣東北六里湋谷東寰宇記湋水一名白水亦名圍川唐以此名縣又魯班溝水在縣東十里龍尾溝水在縣東二十里麻葉溝水在縣東二十五里俱有小水南流入交河縣志 按寰宇記則湋水出于縣境當即魯班溝諸水乃今皆直指雍水為湋水矣
  岐水一名欒水在縣北源出麟遊縣普潤里東南流入漆水一名欒水府志鼇川在縣北三十里縣志 按此疑即漆水
  仰天池 在縣西北周公廟後山上又縣南有不溢池引潤徳泉注之久而不溢明一統志
  附考縣境有麟川鳯川虎溪並見石刻府志 按三水今皆無考疑岐漆二水自麟遊來者為麟川斜谷水自鳯縣來者為鳯川也
  扶風縣
  吳雙山 在縣北五十里四峰挿入雲表山隂屬麟遊界賈志 詳見麟遊縣
  義會山 在縣西北十里賈志
  飴原 在縣西北十五里詩所稱周原膴膴堇荼如飴者也縣志 按此即岐山之周原
  美山 在縣西北五十里山産竒石青紺嵌空比於靈壁美水出於此縣志
  飛鳯山 在縣南一里湋川之南形如飛鳯有漢伏波將軍廟雍勝畧山頂有亭曰逺愛宋蘇軾書名勝志
  賢山 在縣南二十里相傳為昔賢隠處洞跡尚存賈志蹊徑幽竒峰巒峻秀對挹南山逺臨渭水縣志
  三畤原 在縣南二十里東連武功界雍勝畧秦文公作鄜畤宣公作密畤靈公作吳陽上畤史記封禪書今阡隴彌望去古既逺畧無遺跡雍大記即耿弇所封地縣志
  茂陵山陵一作林在縣東三十里府志林壑秀美賈志相傳為漢威侯馬超故居舊有廟今廢縣志
  明月山 在縣東北五十里白石燦爛夜有光如月賈志山壑有清風洞洞口徑尺許風聲常吼其深莫測山之東接乾州界縣志 亦見乾州
  梁山 在縣東北六十里東接乾州界縣志 詳見乾州渭水 在縣南二十里自岐山郿縣界流入又東入武功界縣圖扶風縣有渭水九域志詳見圖考
  雍水一名湋川一名白水在縣南門外自岐山界流入又東入武功界縣冊雍水自合姜水又東逕美陽縣之中亭川水經注 美陽故城在縣北湋川縣以縣南湋水為名元和志 唐湋川縣即今治湋水一名白水即雍水城數患水勢衝激明知縣黄鉉築隄植栁以障之今栁伐盡隄尚存縣志
  畤溝河俗名漆水在縣東十步府志漆水一名畤溝河南流與湋水合賈志漆水西北從岐來詩云自土沮漆是也縣志漆水源出縣西北五十里自岐山界龍泉寺流來至縣東門外合湋水縣冊 按此水入雍水與麟遊入小横水之漆水别為一水縣志引詩疑誤
  美水一名浪店溝在縣東十五里一名浪店溝源出美山逕美陽故城又至縣東浪店南入湋水又石槽澗在縣北鳯泉西兩山壁立古栢從石罅中出狀如虬龍其下為石澗波濤潄激縣志泰川水在縣東北二十五里源出吕寨之温泉隆冬不氷府志其水南流合於美水縣冊
  萬楊池 在縣西二十里府志其水自岐山之麓伏流至此池邊舊有楊栁萬株望之蔚然今無賈志
  龍泉 在縣西北三十里其泉有九亦禱雨之處縣志信義泉 在縣東二十里信義村東渠中形如盆口隨汲隨盈不汲亦不溢其水甘冽縣志
  鳯泉 在縣東北五十里縣冊在明月山西相傳文王時鳯鳴岐山曾飲於此雍勝畧泉在天度鎮北十里其泉為瀦水時或溢出檻外已復縮入有禱輒應人稱靈異又明月山隂有水碗泉在鳯泉之後水自石罅下注於石其形如碗故名又馬泉在鳯泉東十里縣志郿縣
  太白山 在縣東南四十里舊在武功縣南境今屬郿縣雍勝畧郿縣有太白山唐書地理志詳見圖考
  熨斗山 在縣西北十里北原之上縣志
  積石原一名北原在縣西北二十五里元和志渭水東逕石原即北原也水經注郿縣有東積石原西積石原通典原在縣西渭水北原也南距五丈原二十五里即諸葛亮與司馬懿會戰處縣志原接岐山縣界縣冊 按府志云在縣西南五里誤
  響璫坡 在縣西十里人行則有聲故名府志
  馬鞍山即馬冢一名馬嶺山在縣西南十五里紅崖頭一名馬嶺山縣志渭水東逕馬冡北水經注馬冡在武功東十餘里有髙勢諸葛亮與步隲書 按明一統志衙嶺山在縣西南十五里俗呼馬鞍山今考馬鞍嶺即馬冡之訛若衙嶺山在褒城界去此尚逺據水經不應渭水經其地也
  五丈原 在縣西南二十五里元和志渭水逕五丈原北又斜水逕五丈原東諸葛亮與步隲書曰僕前軍在五丈原原在武功西十餘里水經注郿縣有五丈原隋書地理志吕祉曰原髙平廣逺行軍者必爭之地地理通釋在斜谷口即諸葛亮駐師伐魏處名山記原接岐山界渭水南原也有蘭坑膏腴可田縣志
  斜谷 在縣西南三十里縣圖棧道千里惟褒斜綰轂其口史記貨殖傳右界褒斜西都賦秦宓曰三泉乘祗車出谷口今之斜谷是也三國蜀志秦宓傳襃斜在長安西南南口襃北口斜長四百七十里曹操謂為五百石穴西京賦注正始四年開斜谷舊道後魏武帝紀平陽縣有斜谷魏書地形志 平陽縣今屬岐山界斜谷在郿縣南谷中皆穴山架木而行蜀鑑郿縣城亦曰斜城城南當斜谷因以為名郡縣志入谷口二百二十里抵鳯縣西出連雲棧復一百五十里出谷口抵褒城兩崖髙峻谷中水南北分流即褒水斜水也又邸閣在斜谷口葢諸葛亮欲伐魏用流馬轉運谷中故先治邸閣於此後人因建懐賢閣縣志
  秦王嶺 在縣東十里許其稍西曰小秦王嶺有石表曰東西嶺堠舊傳唐太宗居藩時屯牧於此又或謂為秦文公營邑處皆無據按晉載記苻健據關中嘗稱大單于秦王傳至登破姚萇於馬頭原後萇又滅登亦自稱秦王則郿固二秦戰場也嶺葢以此得名今清湫堡南亦曰馬頭原縣志
  渭水 在縣北三里自岐山界流入與扶風接界又東入盩厔界縣圖渭水東逕石原又逕五丈原北又東逕郿縣故城南又東逕武功縣北斜水自南注之又東逕馬冡北又逕武功縣故城北又東合雍水水經注渭河自入縣界逕西磑汶家村又逕縣北東流過槐芽鎮柿林里至龍舞屯凡流七十五里出縣界縣冊詳見圖考
  斜谷河一名武功水在縣西南三十里與岐山縣接界府志武功縣斜水出衙嶺山北至郿入渭漢書地理志斜水出武功縣西南衙嶺山北歴斜谷逕五丈原東以出武功縣亦謂之武功水其水北流注於渭水經注斜谷河分導縣境者曰清水河逕馬鞍山循紅崖東北流二十里入渭源微而委緩清澈可鑒故名其東導一派曰磨渠河逕景家橋與蒼龍谷水合亦曰蒼谷水南自蒼谷北抵官村庵逕老虎溝東入乾溝河以在城南亦名南河縣志
  乾溝河一名五谷水在縣東五里源出桐谷北流入渭府志乾溝河其源有五一名五谷水一曰磨石谷水出滴水崖合井索谷水水出觀音池逕曲兀堡合萬户谷水又逕西梁閣合桐谷水稍東又合駱谷水自西南抵東北逕洪寺合流紆曲四十餘里雨澇時五谷水皆會旱則絶流故名乾溝縣志 按此駱谷别是一水非盩界之洛谷水也
  赤谷水一名清湫河一名紅河一名太白峽水一名瀑布泉在縣東二十五里賈志源出太白山逕黑峪至縣東又北流入渭府志駱谷之東有赤谷水俗呼紅河源出太白湫名太白峽水自山巖噴飛而下𩔖瀑布又名瀑布泉出谷分三派其逕河底注渭者曰洪溝河又名甯曲河其逕第二坡由教坊注渭者曰教坊河其逕馬頭原清湫里者曰清湫河北流二十里入渭又有黑谷水在赤谷水東出於滴水崖在南山寨坪坪下有潭清澈見底再南即四嘴山有白馬仰天池或曰即谷水之源也北流七里逕田家坡為法泥嘴又九里逕鷄心溝為大棧谷又東過吕家寨北入於清湫河縣志
  山河一名槐芽泉在縣東三十里清湫河東縣冊源發太白湫出潭谷口流二十餘里為槐芽泉其水湍激西流注於渭縣志
  湯谷河即温泉一名鳯泉湯又名魚龍泉在縣東五十里雍勝畧郿縣有鳯泉湯唐書地理志隋唐之鳯泉縣以此名潜確類書鳯泉故城在縣東温泉在太白山下一名鳯泉湯明一統志鳯泉湯為隋唐勝蹟其南有魚洞歲榖雨先有金鯽浮游少焉大魚湧出不竭三日乃止有鱗鬛異常者亦名魚龍泉其水出碌𥑤崖逕鍾吕坪出谷口循立坂北流二十五里入渭以源發湯谷故又名湯谷河縣志
  兩谷河又名沙河在縣東縣圖大振谷水俗稱仙人峽水在湯谷東源出燕子窩北流二十里至睡佛寺與韋谷水合名為兩谷河河有怪石多沙又名沙河北流二十里至太白廟入渭其韋谷水俗訛為泥谷源出掃帚嶺北流合大振谷水入渭縣志 韋谷水掃帚嶺亦見盩厔縣
  蓮花灣 在縣南入山五十里相傳生五色蓮花風動香聞數十里今不復見府志
  荷池 在縣東北十里明一統志
  紅崖泉 在縣西五里縣志
  一碗泉 在縣西南十里縣志
  寳鷄縣
  陳倉山一名寳鷄山又名鷄峰在縣東南四十里一名鷄峰山雍大記秦文公十九年得陳寳於陳倉北坂史記封禪書陳倉縣有陳倉山山上有寳鷄鳴祠水經注 陳倉故城在縣東山在縣南十里南接梁鳯二州界元和志寳鷄縣有寳鷄山唐書地理志山有三峰並峙為邑之勝明一統志秦文公使髦頭騎伐梓樹即此相傳山有石鷄與山鷄不别故名鷄峰賈志
  陵原 在縣治北金陵河逕其左故謂之陵原其脈自呉山延亘而來至此形如屏障為邑之主山縣志蟠龍山在縣北二里有故相國黨少傅崇雅别業隴蜀餘聞
  八角原一名八弓山在縣西二十里其形八角因名府志一名八弓山縣志
  佛巖 在縣西四十里洞開陡壁飛閣懸樓頗為竒麗縣志
  麥澗谷 在縣西七十里洪武三年産瑞麥五月進呈劉基有頌縣志
  益門山 在縣西南十五里山巖險阻凡有事梁益州者必取道於此故曰益門縣志即秦嶺北麓之峪雍勝畧
  和尚原 在縣西南四十里賈志和尚原鳯之東境抵鳯翔不能百里自兩當縣直出鳯州取大散闗距和尚原纔咫尺宋中興四朝志鳯州即今鳯縣 原在大散闗東明一統志宋呉玠大破金人於此府志
  大散嶺 在縣西南縣圖光啓二年上自寳鷄幸興元使王建負傳國璽從登大散嶺嶺在寳鷄縣南五十二里嶺下有闗通襃斜大路綱目質實嶺在梁泉縣松嶺堡南胡三省注 梁泉今屬鳯縣
  煎茶坪 在縣西南六十五里俗傳漢髙祖引兵由故道出駐馬於此賈志
  蛇山 在縣西南八十里其山多蛇賈志
  香巖 在縣南二十里其相近有天真洞在清風臺南相傳為丘長春修真處縣志
  秦嶺乂名秦山在縣南六十里南山之脊也雍勝畧凡縣治南山皆稱秦山縣志
  石鼓山 在縣東南二十里明一統志陳倉縣有石鼓山將有兵此山則鳴漢書郡國志石鼓記周宣王田獵之事即史籀之迹也本在此山故名縣冊
  八魚原 在縣東南三十里賈志
  石塔山 在縣東南七十里其形如塔上有石盆旱禱輒應賈志其麓有烟霞洞在磻溪谷中相傳為王喬修仙處又相近有響靜山祖佛洞洞懸峭壁棧梯而上傍有湫池禱雨輒應縣志
  青峰山 在縣東南八十里山峰秀麗接岐山縣界縣志石樓山 在縣東南百二十里形如樓閣接岐山縣界縣志
  西平原一名大蟲嶺在縣東北十五里宋將吳玠嘗與金將撒離喝相持於此府志原之髙峻處又名大蟲嶺其原延亘東接鳯翔界縣志
  附考虢縣有楚山九域志 按虢縣故城在縣東山無考
  渭水 在縣南一里自隴州流入又東入岐山界禹貢錐指渭水東與楚水合又東入散闗又東逕西武功北與扞水合又東右合南山五溪水諸澗流注之又東逕陳倉縣西陳倉水東南注之渭水又東與綏陽溪合又東逕郁夷縣故城南汧水入焉渭水之右磻溪水注之又東逕石原水經注 詳見圖考西武功故城在縣西南又按寰宇記郁夷故城在隴州西則渭水不應逕陳倉而復逕郁夷也疑傳寫者之誤
  陸川即楚水一名長蛇水在縣西二十五里即秦地平川盡處府志楚水南流逕長蛇戍又南流注于渭水經注
  塔河即扞水在縣西南十五里縣志扞水經故道縣西又東北歴大散闗入渭水經注 故道縣今屬鳯縣塔河水自鳯縣界來東北流入於渭縣圖
  流玉澗水 在縣西南二里源出陵原之下南流五里入渭府志
  清澗河即瀑布泉在縣南五里其水洶湧東北流五十里入渭賈志瀑布泉在縣西南七十里出煎茶坪山頂噴飛如布即清澗河源也府志 按此當即酈注之五溪水也
  金陵河 在縣東五里源出五峰山南流入渭縣志在渭水北自隴州流入縣境又南逕陵原計流四十里入渭縣冊
  清水河即陳倉水在縣東南二十里縣志陳倉水出陳倉山下東南流注於渭水經注在渭水南源出鷄峰山北流五里入渭縣冊
  汧水一名汧陽河在縣東三十里自汧陽鳯翔界流入又東南入渭縣圖汧水自逕郁夷縣又逕平陽故城南又東流注於渭水水經注 平陽今屬岐山縣汧陽河源出隴州北入境東南流六十里入渭縣冊
  馬峪河 在縣東南四十里河傍有石窊如馬跡縣志源出秦嶺北流七里入渭縣冊
  洛谷水即綏陽溪水在縣東南六十里源出南山北流入渭賈志綏陽溪水上承斜水自斜谷分注綏陽溪北届陳倉入渭水經注洛谷水在渭水南源出明家坡北流十五里入渭縣冊
  伐魚河 在縣東南六十里源出秦嶺北流三里入渭縣冊
  箕谷水 在縣東南六十五里源出箕谷北流三里入渭縣冊
  磻溪水一名兹泉一名慈泉一名璜河在縣東南八十里明一統志磻溪水出南山兹谷乗髙激流注於溪中溪中有泉謂之兹泉泉水潭積自成淵渚今人謂之几谷東南隅有石室葢太公所居也其水清泠神異北流十二里注於渭水經注慈泉出岐山縣西南几谷括地志虢縣有磻溪太公釣處通典一名璜河在渭水南源出秦嶺北流五十里入渭縣冊
  故道水 在縣西南五十餘里又西南流逕黄牛堡入鳯縣界縣圖故道水出陳倉之大散嶺西南流逕故道縣水經注
  虢川 在縣東南百五十里縣志虢縣有桃虢川路通漢中寰宇記虢川水源出奥山下北流十里又折而西流六十里逕進口闗入鳯縣界縣冊 按此即鳯縣之紫金水源也
  玉女潭 在縣西南二十五里玉女祠下賈志
  東西官井 在縣南門外相距百餘步濶五尺深不及丈其水清甘縣志
  九眼泉 在縣南六里泉出九穴其水清冽府志
  温泉 在縣東南四十里温泉谷其水常温府志泉在渭水南明一統志
  阿谷泉一名神泉在縣東五里西平原之麓其水清冽觸穢輒塞祀禱乃通人號為神泉縣志
  鷄跑泉 在縣東二十里縣冊相傳秦穆公神鷄飲此遇旱淘之即雨縣志
  滴水泉一名三叠泉在縣東三十里官道傍縣志寳鷄治東三十里官道傍有泉三叠學使許孫荃名為三叠泉系之以詩曰空山殊未雨何自百重泉三叠傳聲處依稀太古絃華岳集
  娑羅泉 在縣東二里金臺觀下府志
  汧陽縣
  龍泉山龍一作隴在縣東十五里有泉出其下故名雍勝畧傅家原 在縣北十里又縣北十五里為栁家原府志馮坊原 在縣西北二十五里縣圖
  天台山 在縣西北四十里縣圖
  臥虎山 在縣西形如伏虎舊在縣東二里今移治故此山在西縣志
  龍槐泉 在縣西二十里府志
  箭筈嶺 在縣南十里五代梁貞明六年蜀將陳彦威敗李茂貞兵於此其地可資戰守縣志
  馬脊山 在縣南二十里府志縣南二十里有秦王洞石穴深數丈寒冽逼人入洞數里水滴瀝寒不可入俗傳為秦王避難處賈志
  石墨洞 在縣東南三十里縣志
  龜兒山 在縣東三里又縣東五里有蛇兒嶺皆以形似名府志
  歇馬原 在縣東二十里府志
  馬鞍山 在縣東北三十里以形似名山之下為楚作原有望天峽又中作原在縣東北中作里縣志
  附考鳴筝峽在縣東縣志 按峽疑即今石門然無可據存考
  汧水 在縣南一里自隴州流入又東南逕鳯翔界入寳鷄界縣圖汧水自㑹吳山水又東南逕隃糜縣故城又東南歴慈山逕郁夷縣水經注 隃糜故城在縣東又按故郁夷縣及慈山今俱屬隴州説見寳雞縣汧水合暉河逕縣東玉清宫前有石峽對鎻每逢霖雨水發則波勢洶湧轟若雷霆謂之大石門又東一里許為小石門或傳大禹道汧入渭所鑿也縣志
  草壁峪溪 在縣西三十里其北有石魚溝舊有石魚神廟相傳溝内有石欲取者䖍禱剖石則兩片皆有魚形否則不全其水流入草壁溪南流六十里入汧縣志
  暉川河 在縣西源出馮坊里為北山之水所聚勢極猛迅南流七十里入於汧又新碧潭在縣西北三十五里順治間知縣王國瑋疏鑿引導潭水逹於暉河縣志
  東江河一名諸施溝在縣西門外今頗堙塞縣志諸施溝水自縣北四十里天台山發源南流三十里入汧河縣冊
  天池溝水 在縣東自髙圪塔發源南流三十里入汧河縣冊
  澗口河 在縣東縣圖自楚作原南流入汧河縣志源出縣東北七十里鳯翔界之土王山南流四十里入汧河縣冊
  隃糜澤 在縣東八里漢以此名縣元和志其地近水宜秔稻今多堙廢縣志
  礦峪溝 在縣西二十里龍槐里縣志
  三川溝 在縣東北歇馬里又大魚溝在縣東龍泉里又曲子澗在縣東十八里府志
  呉姑泉一名雨露泉在縣西二十里一名雨露泉縣志
  冽古泉 在縣西二十五里其源澄清四時常温縣志珍珠泉一名吐珠泉在縣南三里府志在三泉鄉其泉自山罅迸出墜落石盤飛洒噴吐又名吐珠泉清冽較勝諸水相傳飲此可消癭又相近有三泉泉出三眼長流不竭縣志
  馬跡泉 在縣東南二十里泉傍石上有人馬之跡又有秦王鑄劒爐縣志
  馬跑泉 在縣東五里馬跑泉鋪縣志
  麟遊縣
  呉雙山一名呉重山一名四峰山一名四堆山在縣東南四十里接扶風縣界有四峰北曰接辰南曰聯斗東曰萃旭西曰落照俗呼四堆山又名四峰山險峻可資戰守明末賊張一明據此月餘始平縣志俗又名吳重山明一統志
  童山 在縣治北上有崔府君祠府志脈自靈臺縣蜿蜒至此軒然直上為山脈結聚處又有龍穴在縣西城外麟溪橋右峭壁懸崖穴有龍形隠如鱗甲爪角之狀縣志
  石鼓峽 在縣北十里澄水所經峽凡三折奔濤激浪如喧雷鼓縣志
  加伏山 在縣西北四十里縣冊羣山環拱聯絡數十里接靈臺縣界縣志
  天臺山 在縣西五里唐九成宫西雍勝畧舊構浮圖殿于上九成萬年兩古碑尚存又屏山在鳯凰山北蒼崖百尺摺叠如屏巨石臨危若墜復倚清泉自崖半石罅中出如吐珠噴玉一名滴水崖又紫荆山在縣西十里縣志
  鳴鳯山一名鳯凰山一名鳯臺山在縣西五里與天臺山相對府志小巒傑出有如島嶼相傳隋文帝時有鳯鳴其上亦名鳯凰山賈志一名鳯臺山縣志
  龍窩峽 在縣西二十五里山水竒麗曲折入勝縣志杜山 在縣西五十里招賢鎮杜水所出縣圖
  寳玉山 在縣西七十里有石紅白相雜宛然若玉又龍鳯山在縣西八十里賈志
  青蓮山 在縣西南二十里其形似蓮草木葱翠雍勝畧九成宫之屛山也賈志百尺崖在縣西南二十五里崖壁峻絶青碧如繪縣志
  五將山 在縣西南五十里接岐山界縣圖瀆魁水東歴五將山水經注麟遊縣有五將山金史地理志 又見岐山縣按此當别為一山非醴泉之五將山也
  箭栝山 在縣南五十里接岐山界嶺懸天半形勢嵯峨隋時常伐山除道以通仁夀宫宋末金將粘沒喝攻此吳玠遣兵擊破之葢邑之險峻處也縣志 亦見岐山縣
  石臼山 在縣南稍東十里許兩腋拱起如翼中有靈湫滙而為池將雨則雲自池中起旱禱有應山後石室有搗藥杵臼葢古仙丹竈處其石壁絶頂可望邠乾相傳唐太宗每幸九成宫使徐世勣屯軍於此營壘遺址尚存又魚塘峽在縣南二十里怪石錯出層稜如削望之如有落勢縣志
  馬鞍山 在縣東南十里以形似名賈志
  火石山 在縣東南三十里縣志
  紫石山 在縣東二十里二水合流處山石皆紫故名山半有瀑布自石腹中出直下層崖有龍飛鳯舞之勢縣志
  催木嶺 在縣東北四十里隋營仁夀宫自渭上運木經此因名縣志 按寰宇記縣東北五十里有崔模廟疑當為崔模嶺縣志所云殆訛傳也附考麟遊縣有黝土山九域志今無考
  漆水 在縣西東南流入岐山界縣圖猗與漆沮詩經周頌漆沮岐周之二水毛傳羭次之山漆水出焉山海經漆水出岐山郭璞注右扶風漆縣漆水在縣西漢書地理志漆縣故城在縣西漆水出杜陽縣之漆溪謂之漆渠漆渠水南流大欒水注之二川洋逝俱為一水南與杜水合水經注杜陽故城即今治普潤縣城西有漆水元和志 普潤故城在縣西漆沮有二詩漆沮入於渭之上流段氏注漆水出漆縣西北至岐山東入渭十三州志漆水源出普潤縣東南漆溪寰宇記漆水合杜岐雍以入渭在涇水西禹貢錐指源出縣西百二十里舊普潤縣西之青青山合岐水入渭縣志雍録云岐之與邠固皆同𨽻漢世漆縣然漢志漆水特一出無兩漆也元和志務合鄭説遂分漢志一漆而著諸兩縣故普潤新平皆有漆水仍于新平立之説曰漆水在縣西九里西流注乎涇今麟遊亦有漆水與此異据此不獨一漆分為兩漆而意指所向正謂邠州漆水應經而岐下漆水不與綿應也夫漢志但著一漆而吉甫直以邠漆為漆不以岐漆為漆則酷信鄭𤣥之過也按鄭氏綿詩注云公劉遷豳居漆沮之地故元和志謂邠州之漆别為一水入涇而寰宇記亦以白土川當之然又考元和志云隋置普潤屯後廢屯立縣在漢為漆縣地則亦明謂普潤即漆縣矣又安得謂一漆縣有兩漆水乎程大昌力辨其誤似不為無見故存其説以俟考
  岐水一名大欒水在縣西縣圖岐水出石橋山東南流淮南子牧龜於岐史記封禪書岐水名漢書音義大欒水出杜陽縣西北大道川東南流入漆即故岐水也水經注王季葬於滑山之尾欒水齧其墓論衡普潤縣有岐水隋書地理志岐水即大欒水也源出普潤縣東南流入漆水寰宇記
  杜水一名大横水一名麟遊水一名招賢川在縣南城下東南流入乾州界縣圖杜陽縣有杜水南入渭詩曰民之初生自土沮漆齊詩作自杜言公劉居杜與漆沮之地漢書地理志水發杜陽縣大嶺側世謂之赤泥峴沿坡歴澗俗名大横水疑即杜水矣其水東南流逕杜陽故城世謂之故縣川二坑水注之水有二源一水出西北與瀆魋水合而東歴五將山又合鄉谷水水出鄉溪東南流入杜謂之鄉谷川杜水又南合莢水水經注普潤縣有杜水隋書地理志杜水源出普潤縣東南溪澗間寰宇記麟遊水在縣南源出縣西招賢川明一統志杜水出縣西五十里招賢鎮杜山之隂行石澗中東南流至舊九成宫西納鳯臺山北西海口一帶之水而其流始大葢西海口納良舍西坊兩流也又東南納清水河一帶之水而其流愈大杜水又接排雲殿山細流而東逕縣南北受通濟橋五龍泉和尚泉等水又東則南受馬家溝口水又東折逕火星廟北過峽東轉合澄水縣治居杜澄二水之中復折而過慈禪寺受石臼山史家河一派再折至紫石山後受吳雙以北之水而可以勝舟矣又數折北受縣東之尉遲澗水又受小花石溝水而其勢益大出縣境逕乾州又至武功入渭縣志
  清水河 在縣西十里縣冊合青蓮山箭栝山分水嶺下兩流北流入杜水縣志 按此疑即水經注之二坑水
  五龍泉水 在縣西門外水極清冽南流入杜水縣志水味作酒異常宋熙寧中王竦為記立石今不存府志
  澄水 在縣東城下府志在縣北源出澄名里納北來嶺西河四郎廟峽内諸水東南入杜水縣志 按此疑即水經注之鄉溪水
  尉遲澗水 在縣東三十里入長安便道兩山險阻中横一澗相傳太宗幸九成宫尉遲敬徳開修輦路於此縣志
  細川谷水 在縣西縣圖蒲川水出南山蒲谷東北合細川水古水經注在普潤縣南又北流入涇州界寰宇記
  玉女潭 在縣西南十五里俗傳唐武后避暑九成宫時浴此名山記潭在魚塘峽内其水自永安宫前流入此潭半山落下聲震巖谷四面屛山圍繞如畫隋文帝時常遊宴於此縣志
  醴泉 在縣西五里賈志貞觀六年帝避暑九成宫歴覽臺觀閒步西城躊躇髙閣之下俯察厥土微覺有潤因以杖導之有泉隨而湧出乃承以石檻引為一渠其清若鏡味甘若醴唐魏徴醴泉銘序泉在九成宫中年乆泉涸有醴泉碑銘魏徴撰歐陽詢書尚存雍勝畧
  舊井 在縣北興國寺東南味甚甘冽府志
  隴州
  呉嶽 在州南七十里州志 詳見圖考
  丹陽洞 在州北里許相傳為馬丹陽成仙處中有三清殿階下有栢分十股中有清泉四時不涸州志
  青崖山 在州北四十里髙峻秀聳上有清凉寺清泉湧流旱禱有應州志
  沙金谷沙一作殺在州西北十五里宋建炎中敗金人於此州志
  景福山一名龍門山在州西北六十里一名龍門山有龍門洞漢婁敬棲真之所山水竒秀又有鳯爪朝元定心三峰其下有甘露泉州志
  蒲峪 在州西二十里州志汧縣北有蒲谷鄉弦中谷漢書地理志 汧縣故城在州東南
  慈山 在州西四十里其相近有白環谷在汧源舊縣界府志 汧源故城在州東南汧水東歴慈山水經注白環谷白環水所出雍大記
  岍山 在州西四十里汧水所出雍大記汧一作岍按有汧水故其字或從山或從水夏本紀注汧源縣有岍山隋書地理志山在汧源縣西四十里東隣岐岫西接隴岡括地志山在縣西六十里北與隴山接禹貢導岍及岐是也元和志 按隴蜀餘聞云呉與岍自是兩山酈注未詳而晁氏則云今之隴山天井金門秦嶺皆古之汧山又按縣圖呉山脈接關山與岍慈諸山相連則岍山即吳岳之支也考汧水之源一西出岍山一南出呉岳之隂故謂禹貢之導岍者或指吳岳或指岍山又安得以吳岳與岍山各自為山而遂謂其絶不相屬乎
  隴山即隴坻一名隴坂一名小隴山又名鸚鵡山在州西六十里接鞏昌府清水縣界州圖阪有漆詩經秦風隴阪也即今隴山地理志隴西有隴坻在其西詩注天水有大坂曰隴坂應劭注汧水出縣西山世謂之小隴山髙嶮不通軌轍即古隴坂也其坂九廻不知髙幾許欲上者七日乃越髙處可容百餘家有清水四注下即隴頭水也三秦記隴山東西一百八十里登山東望秦川四五百里極目悵然山東人行役升此而顧瞻者莫不悲思故為之歌秦州記汧源縣有隴山隋書地理志小隴山在呉山縣西四十里元和志 呉山故城在州東南小隴山在南由縣西北胡氏鑑注 南由故城在州南上有懸溜吐于山中滙為澄潭名萬石潭流溢散下皆注於渭潜確類書山髙而長多鸚鵡一名鸚鵡山雍勝畧雍大記云南踰岍隴北接沙漠其名有四一名槍竿嶺一名米髙山一名湫頭山一名龍江峽漢屬漢陽郡刺史治名隴坻即祭遵破王元兵處州志
  闗山 在州西八十里其山髙峻盤折而登經五十里始至絶頂為秦鳯要害州志距闗中千里嶺之西有長寧驛雍大記山多鸚鵡為臨鞏要闗明一統志其頂有分水嶺賈志
  大蟲峪 在州西南十里又州西南十五里有麥棗峪又州西南二十里有桐樹峪又州西南七十里有青陽峽唐杜甫有詩州志 麥𬃷峪府志作蜜𬃷
  天井山 在州西南百里山巔有井四時不涸雍勝畧金門山 在州西南百里天井山東南府志渭水東南出石門水經注兩山對峙其形如門渭水流其中州志按此疑即石門也
  方山原 在州西南百里宋紹興中呉玠與金人戰於此州志紹興十一年割地畀金人求商州及和尚方山二原許之於是遂以大散闗為界宋㑹要
  秦嶺 在州西南州圖隴州隴安縣有秦嶺山九域志隴安故城在州東南東起商洛西盡汧隴東西八百里三秦記晁氏以為隴山秦嶺皆古之岍地理通釋秦嶺山在隴安舊縣因西秦地勢相連其山髙於諸岫故名雍勝畧
  牛頭山 在州西南百二十里以形似名明末總兵楊麒破流賊處州志
  白牛峪 在州南十里又州南十二里有黄花峪産黄花又州南十三里有乾峪府志
  紫塠山 在州南四十里望之紫翠成堆舊屬吳山縣府志脈接牛心山前連朝天嶺州志 按唐書地理志呉山縣有紫超山疑塠字即超字之訛
  牛心山 在州南五十里州志
  還魂嶺 在州南百七十里州志
  朝天嶺 在州東南三十里唐盧照隣有詩州志
  塔兒峽 在州東南四十里旁有石洞數丈可容百餘人青山環峙一水七折方出峽口有三股水合流注下絶為神異州志
  西秦山 在州東南百里州圖在隴安舊縣北二十里雍大記其上有秦王試劔崖府志
  寒居洞 在州東南百二十里縣頭鎮北山下嵩陽居士有記府志
  龍盤山即盤龍山在州東南百二十七里州圖南由縣有盤龍山隋書地理志龍盤山在呉山舊縣東南七里山勢盤曲如龍故名州志
  相公山 在州東三十里相傳有後漢右丞相墓姓氏莫考州志
  峰臺山 在州東四十里上有數峰雄峙州志
  水峪 在州東北四里值雨暴水溢時衝嚙州城為患州志
  附考唐太宗貞觀四年幸隴州校獵於貴全谷冊 元龜 按此谷無考全一作泉
  渭水 在州南百四十里自秦州清水縣入州境又東入寳鷄界禹貢錐指渭水東南出石門度小隴山逕南由縣南東與楚水合又東入散闗水經注 散闗今屬寳鷄渭水在南由縣南四十里元和志渭河在隴安縣西南四十五里寰宇記詳見圖考
  長蛇水即楚水在州西南州圖數歴之山楚水出焉而南流注於渭山海經楚水世所謂長蛇水水出汧縣之數歴山南流逕長蛇戍東又南流注於渭闞駰以是水為汧水水經注 按數歴山今無考長蛇戍即魏長蛇縣在州束南長蛇川在南由縣西百步元和志在吳山舊縣境内其流委曲如蛇後魏以此名縣州志
  金陵河 在州東南四十里南村鎮西又東南流入寳鷄界州冊
  汧水一名魚龍川在州城南又東流入汧陽界州圖周孝王使嬴非子養馬於汧渭之間秦本記汧縣汧水出西北入渭漢書地理志汧水出岍山郡國志源出汧源縣西南岍山東入渭括地志汧水出汧縣之蒲谷鄉弦中谷爾雅曰水决之澤為汧汧之為名實兼斯舉水有二源一水出縣西小隴山其水東北流歴澗注以成淵潭漲不測出五色魚俗以為靈莫敢採捕因謂是水為魚龍水自下亦通謂之魚龍川川水東逕汧縣故城北又東歴澤亂為一右合龍泉又東會一水自水㑹上下咸謂之魚龍川又東南逕隃糜縣水經注 隃糜縣今屬汧陽汧源縣有汧水隋書地理志隴州路七十餘里有洞中有石或大或小隨水流出破之中皆有魚龍形過者並不敢語語者便聞風雷之聲録異記汧河源出岍山東流會北河東南入汧陽界濵水之地自州西至汧陽寳鷄㡬二百里謂之汧川雖隆冬蔬草長青如春又魚龍川源出小隴山東北流杜甫詩水落魚龍夜即此州志
  闗山河 在州西八十里源出闗山東北流合於汧州圖白環谷水在州西水流如環故名州志吳山縣有白環水九域志汧源縣有白環水金史地理志
  蒲峪水 在州西二十里州冊雍州其澤藪曰弦周禮職方氏弦蒲在汧鄭司農云弦蒲或為汧浦周禮注九藪秦有楊陓爾雅楊陓在汧郭璞注汧水出蒲谷鄉弦中谷決為弦蒲藪水經注汧源縣有弦蒲藪九域志弦蒲藪在州西四十里明一統志 按楊陓即弦蒲而今州西四十里尚有蒲峪寨則其為古之蒲谷郷無疑也
  北河 在州城北其流最細會温泉水南入汧又温泉水在州西北十五里隆冬不氷一名湯池州志
  金泉水一名白龍泉在州南四十里府志汧水右合龍泉泉徑五尺源流奮通淪漪四泄東北流注于汧水經注金泉一名白龍泉明一統志金泉在州東南梨林川水出如注汚之即涸俗傳昔人得金鞭于此其水東北注于汧州志
  八渡河俗名一水河在州東南州圖汧水又東㑹一水發南山西側山下石穴廣四尺髙七尺水溢石穴懸波側注發源成川北流注於汧水經注一水河發源望輦峰左旋遶廟前東北流入汧水又神岔溝在閬苑西三里許一通五峰山壑一通一水河源即宋吳玠敗烏珠處州志 按水經注云汧水有二源一水出縣西山一水發南山西側則二源皆汧水也本文甚明自昔人誤謂一水為水名而不察汧有二源之語遂呼之為一水河且沿襲而筆之於志其謬甚矣今特為正之
  汭水 在州西北又東北流入華亭縣界州圖 按漢書地理志云汭水出汧縣西北東入涇又水經注云芮水出小隴山朱子詩傳云芮水出吳山西北東入涇蔡氏書傳云汭水出弦蒲藪西北今考隴州之水凡出吳山及弦蒲者或合於汧或入於渭而並無入涇之水漢志諸書所云殊不可解惟郡縣志云涇州良原縣有芮水一名宜禄川西自隴州華亭縣流入今在長武縣入涇者是也此正與詩所云芮鞫之即者合故寧據經為斷而不敢因傳以疑經存其説以俟考可也又見長武縣
  丹泉 在州北二里谷神觀東雍勝畧
  神泉 在州西十五里平地湧出州志
  涼泉 在州西南十五里涼甫里四時皆涼州志
  蓮花泉 在州南四十里南村鎮東其水不竭州志



  陜西通志巻十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陜西通志巻十一
  山川四漢中府 榆林府
  漢中府南鄭縣
  旱山旱一作𡷛在縣西南二十里寰宇記瞻彼旱麓榛楛濟濟詩經大雅旱山名毛傳南鄭縣旱山池水所出漢書地理志旱山下有祠列石十二不辨其由蓋社主之流百姓四時祈禱水經注山上有雲即雨傍有石牛十二頭下有石池水周地圖記一名𡷛山賈志漢山在縣西南三十里四峯八面東臨老渚河北距漢水南接巴山有池水雍大記山勢竒偉其右為鳩谷谷有棲真洞又有孤雲神女祠迤東不數里有茅溝山凌髙峻削明末席增光隱其上有茅溝山記府志鳩谷在縣南二十里輿地紀勝按南鄭治自唐宋以來未嘗移徙則寰宇記所云必非無據疑漢旱以音近而訛而後人遂分以為二山也又漢志池水出旱而雍大記池水出漢山益為可據
  寳山 在縣北十餘里舊傳山中得寳珠又相近有白雲嶺嶺上有白雲屯聚故名輿地紀勝玊井洞在縣北十五里賈志玉井在玉井觀南水色白人謂飲此可療病雍勝畧俗傳宋時大雷雨忽於汚泥中湧出老子石像因於此立祠有風洞在座下深不可測投草其中即吹出府志
  獅子山 在縣北四十里形如獅子上有寳峯院下有佛洗潭雍勝畧潭在獅子山西南水自懸崖下注其潭有三地險水深府志
  七峯山 在縣北五十里七峯峭㧞宋蘇軾曾遊於此又相近為王子山形如畫屏賈志
  聴山 在縣西北西抵壻水小溪輿地紀勝壻水北發聽山水經注俗傳唐公房仙去婿歸惟聞空中歌管聲因名聴山賈志 房一作昉
  天臺山 在縣西北七十里頂平如臺郡治枕其岡脉有飛泉數百尺下為深潭號佛子潭賈志山谷石皆堅潤有金星者製硯甚佳俗號石碑谷又其上有楞伽谷縣冊
  龍岡山 在縣西十里相傳梁天監中有龍鬬於此輿地紀勝龍岡北臨漢水南帶廉津華陽國志南鄭縣有龍岡山隋書地理志
  中梁山 在縣西十五里賈志南鄭縣有中梁山唐書地理志漢中記云以其鎮梁州之中故名輿地紀勝山脉西自沔縣定軍山來横山之腹有乾明寺雍勝畧一統志云在南鄭襃城之界潛確𩔖書亦見襃城縣
  立石山 在縣西南三十里又相近有玊泉嶺輿地紀勝 並詳見襃城縣
  玊京山 在縣西南四十里旱山之陽一峯尖聳又相近為鶴騰山賈志山接襃城界有鶴騰崖鶴騰泉縣冊並詳見褒城縣
  黄牛山 在縣西南五十里又相近有青銼山賈志華陽縣有黄牛山魏書地形志 後魏縣屬華陽地南鄭縣有黄牛山隋書地理志山有石黄色逺望如牛因名山下有黄牛川十道記云黄牛川有再熟之稻土人重之寰宇記
  籠蓋山 在縣西南五十里其南麓與巴山相接老渚河源出於此雍勝畧
  寳頂山頂一作鼎在縣西南七十里與青銼山相接賈志詳見襃城縣
  金華山 在縣西南七十里與巴山相接峭峯特起左右環遶傍有數泉合為一池輿地紀勝詳見襃城縣
  雙乳山 在縣西南七十五里府志 詳見襃城縣
  髙望山 在縣南二十里縣圖
  峨公山 在縣南六十里宋元嘉十一年蕭承之進據峨公山擊敗楊難當軍梁土民思承之功於峨公山立廟祀之縣冊
  仙臺山一名玉女山一名米倉山在縣南百九十里一名玉女山髙峻不可登上有古城三門道經云仙人玊女所居之地故名寰宇記南鄭縣有玊女山唐書地理志仙臺山在南廉水縣一名米倉山與大巴山相連有韓信廟及截賢嶺云蕭何追韓信至此輿地紀勝 廉水縣今屬襃城界米倉山髙聳摩雲登其巔則襃沔洋鳳俱歸一覽縣志
  大巴山一名巴嶺在縣南百九十里東濵漢江與三峽相接山南即古巴國元和志廉水出巴嶺山水經注孤雲山在廉水縣東南百七十里相連者曰兩角山輿地紀勝巴山綿亘深逺冬夏積雪不消中包孤雲兩角米倉諸山南與四川巴州之小巴山接縣志
  石臼嶺 在縣東南八十里府志
  幞頭山 在縣東南百里以形似名又蒿壩洞在縣東南小黄村髙崖壁立前臨深澗洞當半崖有飛橋洞中極寛廣巉巖萬状石乳參差輿地紀勝
  梁州山一名梁山在縣東南百八十里其西與孤雲兩角諸山相接大山四圍其中三十里許甚平廣或云古梁州治也輿地紀勝梁州山一名梁山縣志
  武鄉谷 在縣東北縣册在府東北三十里蜀封諸葛亮為侯國十道志 按府志云在城北門内疑誤
  駱谷 在縣東北百二十里自洋之真符至此屈曲八十里八十四盤姜維伐魏出此賈志駱谷在南鄭縣北通盩厔駱谷關雍勝畧
  漢水 在縣南三里自襃城界流入又東入城固界禹貢錐指沔至漢中東流為漢水書孔傳漢水自合襃水又東逕漢廟堆下又東過南鄭縣南合廉水又右合池水又東得長柳渡水經注漢水經縣南去縣一百步元和志詳見圖考
  襃水一名黒龍江在縣西二十里自襃城界來南流至龍江鋪西小柏鄉入漢縣册 詳見襃城縣
  廉水 在縣西南四里自襃城縣來東北流入于漢府志華陽縣有廉水魏書地形志廉水出巴嶺山北流逕廉川故水得其名又北注漢水水經注龍岡山北有廉津廉水所經寰宇記
  老渚河即池水一名獠子水一名老子溪在縣南十里源出籠蓋山經城東南十五里北流入漢府志旱山池水所出東北入漢漢書地理志池水出旱山俗謂之獠子水夾溉諸田散流左注漢水水經注旱山下有石池即池水之源寰宇記老子水在廉水縣源出米倉山下流合石劔等水號老子溪即酈道元所謂獠子水也輿地紀勝 按獠子既訛為老子而老渚又即老子之訛則所云老溪者當亦即此水也冷水河源出漢山又紅花水亦出漢山合流入于老溪縣册
  壻水即左谷水一名聴水又名智鄉水在縣西北又東流入城固界一名聴水縣册左谷水出漢北即智水也北發聴山山下有穴水穴水東南流歴平川中謂之智鄉水曰智水川水經注
  玉女潭 在縣西南二十八里源從襃城縣南梁山流入寰宇記
  東湖 在城東南塔影映照湖中為郡佳景府志
  蓮花池 在縣南十里府志
  白鹿池 在縣東北三十里相傳曾有白鹿見於此雍勝畧
  金龍井 在城内相傳有黄龍見於此雍勝畧
  湧泉 在縣北六十一里天臺山其泉地中行人於泉上砌一井深一尺五寸水深四寸後欲請此水禱雨以瓶著井中水自湧起灌於瓶内因以名之雍勝畧
  明珠井 在縣西南三里縣册
  襃城縣
  雲霧山 在縣西北七十里絶頂有崖高百尺横數十步縣境高山此為第一上有水痕如龍黑白各四顛倒懸挂其東西横截者為横當山在縣西北百三十里乃雲霧北界也賈志
  伏虎山一名饅頭山在縣西北一里俗呼饅頭山又縣北一里曰黄土坡府志
  連城山一名漢王山在縣北六里下臨襃水相傳為漢王練兵處亦名漢王山賈志山内有甎塔髙一丈餘傍有水池俗傳漢王築雍大記山頂有十二峯連接如城壘皆平曠可居峯各有池其下有黑溝泉東麓又有龍潭瀦水深廣昔有於此得龍蛻者時或有巨蟹大魚出没人莫敢近又縣北入谷十五里曰鷄翁山即連城後山也突起髙峯状𩔖鷄冠又縣北二十里有桃源坡府志
  箕山 在縣北二十里縣册山上有池四時不涸俗呼秦王獵池山南有穴號丙穴有谷號道人谷即鄭子真所隱處又七盤坡在縣北二十里輿地紀勝丙穴出嘉魚常以三月出十月入地穴口廣五六尺去平地七八尺泉懸注魚自穴下透入水穴口向丙故曰丙穴下注襃水襃水又東南歴小石門石門穿山通道六丈有餘刻石言漢永平中司𨽻校尉楊厥所開建和二年大中大夫王升嘉厥開鑿之功琢石頌徳以為石牛道即秦時所開厥蓋因而廣之蜀都賦曰岨以石門門在漢中之西襃中之北水經注世代綿逺通塞不恒自晉氏南遷斯路廢矣崖岸崩淪澗閣堙圯南北各數十里車馬不通正始元年漢中獻地襃斜始開至石門北一里西上鑿山為道峭阻盤迂行者苦之三年刺史羊公表求自回萬以東開剏道路至永平二年畢工閣廣四丈路廣六丈皆沿溪棧壑砰險梁危自回萬至谷口二百餘里連輈駢轡莫不夷而通焉後魏王逺石門銘序蜀諸葛亮遣趙雲鄧芝等據箕谷即此又七盤山頂曰鷄頭山出襃谷雍大記七盤山在縣北十里鷄頭關下盤㢠七轉方至山頂由此入連雲棧山頂有風洞山下有穴大如斗名魚洞自清明至穀雨有魚從穴中出府志石門在縣北十里鷄頭關下此門通可避七盤之險又南三十步為手扒崖崖南五十步有一㸃油石縣志
  龍峯 在縣北二十五里山下巨石崚嶒突出有如龍首直走烏龍江岸波濤吞吐如龍之吸浪其相近為麻坪左遶江流右倚林麓亦山市也又縣北二十六里有老君崖府志
  黄草山 在縣北四十里東臨襃水即連雲棧諸山雍勝畧
  青橋山 在縣北五十里山形險峻緝木以度樹蘿䝉密嵗寒不凋又青橋河北岸有石突起叢薄中前昂後伏宛然若虎名曰虎石府志
  松尖山 在縣北六十里青橋西山峯尖聳竒松挺植又石尖山在縣北七十里青橋山後石峯聳出與松山對亦即連雲棧諸山也府志
  衙嶺山 在縣北縣册武功縣襃斜二水俱出衙嶺山漢書地理志襃水西北出衙嶺山水經注襃水出襃城縣西北九十八里衙嶺山括地志馬道山在縣北九十里馬道驛西其東溝巨石宛有馬跡又鳳凰山在馬道驛東北山張兩翼形如飛鳳一名太白山又縣北九十五里為燕子崖府志 按括地志所云衙嶺山今以道里計之疑即馬道鳳凰石笋四州諸山也
  石笋山 在縣北百二十里馬道山迤西山下有龍潭廣一畆許遊者至潭隈相戒毋聲欬有之則徹底清潭頃刻渾濁見者無不駭心又相近有廻水洞在焦崖鋪南石崖下襃水至此一派潛入崖穴東通城固縣壻水河府志
  四州山 在縣北入斜谷一百三十里與武關驛相對登之可望見襃沔洋鳳諸境故名又縣北二百里有九石坪在深山茂林之中其地平廣可種蓺人罕至者府志
  雲夢山一名社壇嶺一名觀山在縣西北五十里牛頭山後與雲霧山並峙古名社壇嶺又名觀山陟頂二十里頂最平坦最髙處為雲夢觀觀東一里為飛仙崖石峯壁立高三百五十五丈相傳有仙女飛昇於此崖之下曰白龍洞髙五丈濶倍之深數步許下有石池二水滴池中不溢不涸旱禱則應觀西三里有青龍洞深丈餘亦有石池三水自上滴入由洞口流出又後有聖水洞石井深丈餘水從底峽中出又觀南一里曰牡丹坪又相近者曰照壁山其陽岡嶺逶迤通雲霧諸山其陰峻峭方正形如屏風又縣西北六十里曰黄草坪府志
  赤崖一名赤岸在縣西北襃斜閣道之所經也亦曰赤岸蜀漢置赤岸庫以儲軍資又孔明與兄瑾書曰頃大水暴出赤崖以南橋閣悉壊即此縣志
  牛頭山一名戴笠山在縣西二十五里其相近有仙人洞臨漢水府志武鄉縣有牛頭山魏書地形志 武鄉縣今屬南鄭魏屬襃中郡襃城縣有牛頭山唐書地理志山髙百仞其上雲覆如笠即雨故後人號為戴笠山寰宇記山有巨石似牛頭故名其下有靈液泉雍勝畧
  石人山 在縣西五十里上有石峯如人形故名府志赤谷嶺 在縣西南十里又縣西南五十里有乾龍洞在娑羅關南洞髙數丈内有小溪自北壁下流出洞底禱雨者執火而入路多曲折約行三十里可達華山洞府志
  鶴騰巖 在縣西南六十里縣冊三巖相接状類畫屏寳積院有殘碑載昔人於此駕鶴仙去巖半有三石洞深邃莫測其下有瀑布泉府志
  馬鞍山 在縣西南九十里山麓有泉東流入廉水府志華山 在縣西南百十里根盤百里許有華山洞在縣西南九十里髙大深邃内有靈湫禱雨輒應又山之相近者曰寳頂山中峯髙聳望雲之起滅可卜晴雨又縣西南百二十里有月崖其形如月府志
  中梁山 在縣南三十五里麓擁髙陵勢若積穀為縣之屏山襃民從此入縣有三道最東曰相公嶺原名猴子嶺中曰土地埡最西曰石梯口石路﨑嶇自南而北如下井自北而南若登天巖半有石刻其畧云一應鹽𣙜不得從山過蓋紹興五年也迤西孤峯突起者曰大孤山在縣西南二十五里迤東對相公嶺屹立兩河口者曰小孤山在縣東南二十五里又玉女洞在中梁南麓去縣四十里相傳有玉女飛昇於此洞門髙廣外遶溪流從峽下懸為瀑布滙為深潭左有一穴如甕人嘗見巨蛇自山而下入此穴中又數步有水湧出名玉女泉山半有洞曰龍王洞云府志
  天池山 在縣南四十五里上有穴曰風洞春夏多風秋冬有氣上騰亦謂之氣眼頂有池不涸又縣南五十里有大壺山形似壺又相近有火石嶺石色皆赤又有玉泉嶺一名薤谷岡府志
  覆斗山 在縣南六十里又其左有金星山相近者為伏龍原今名石灰寺口府志
  立石山 在縣南八十里頂有大石無心揺之則動府志東連青銼西接金華賈志
  雙山 在縣南八十里兩山横列而秀麗相似故名府志青銼山 在縣南九十里山多杉檜其頂有石如銼又相近有虎頭山形如伏虎山半有洞府志
  金華山 在縣南九十里上有三教廟從外望之層巒叠嶂包褁有如蓮花自内視之逶迤平曠最為幽勝山半有洞相傳為龍蟄處又相近有雙乳山廉水經其中兩山並峙如乳又真身洞在縣南八十里金華崖蝦蟇石南内有金飾真身坐於巖龕相傳不知何代時洋縣有張令解組寂定於此傍有石刻蝕剥不可考又相近有金水坪在鐵峪壩南府志
  孤雲山 在縣南百二十里與兩角山相連上有石刻云漢相國何追韓信至此府志孤雲不掩興亡事兩角曾懸去住心王仁裕詩興元南有路通巴州其路深溪峭巖捫蘿摸石一上三日達於山頂行人止宿則以絙蔓繫腰縈樹而寝不然則墮深澗如淪黄泉也復登措大嶺蓋有稍似平處徐步而進若儒之布武其絶頂謂之孤雲兩角彼中諺云孤雲兩角去天一握淮陰侯廟在焉玉堂閑話
  玉映山 在縣南百九十里初人不識此山明嘉靖三十年旱有神附於人云山有靈液可取致雨人隨神所指入山見石洞有刻字云玊映山麒麟洞乃賫火具入洞數里如下井見巖溜下垂凝結若柱又歴數門始及泉淵澄莫測沙際有牛足跡疑即麟跡也取水而出果大雨後再取水又雨至今遇旱必禱府志
  藏劍巖 在縣東南二十五里府志俗傳漢髙祖藏劍於此輿地紀勝
  漢山 在縣東南七十里自西而東迤三十五里府志東北距漢水南接巴山其頂有靈液池接南鄭界縣册詳見南鄭縣
  黄鹿谷一名鹿堂谷在縣東二十里谷中多鹿土人亦名黄鹿山寰宇記一名鹿堂谷輿地紀勝
  襃谷一名南谷在縣東北十里自此入連雲棧西北一百五十里入鳳縣界又二百二十里直抵郿縣之斜谷今亦謂之南谷所謂南口曰襃也縣志漢王之國良送至襃中史記留侯世家襃谷在梁州襃城縣北五十里南中山史記正義良木攢於襃谷左思蜀都賦襃中縣南口斜谷水源在北南流經襃中故北口曰斜南口曰襃同一谷耳長四百七十里蜀都賦注 襃中故城在縣東襃水自小石門又東南歴襃口即襃谷之南口也水經注襃谷山在縣北五里元和志中間谷道襃水所流昔張良説髙祖燒絶棧道曹操出斜谷臨漢中諸葛亮由斜谷取郿皆此道也郡國志
  同鼎山 在縣東北十五里與鷄翁山相對西臨黒龍江以其三峯鼎峙故名雍勝畧崖半有飛虎洞相傳有翼虎伏洞為害一異人擲劍斃之今劍在石窟内可揺不可㧞其迤南與釣魚臺一㸃油石對者曰鐵屏崖崚嶒可賞又大成山在縣東北二十里同鼎山後峯巒起伏長三十餘里府志
  附考黄沙水南有女郎山山上有女郎冢逺望山墳嵬嵬状髙及即其所裁有墳形山上有直路下出不生草木下有女郎廟及𢷬衣石言張魯女也水經注襃城縣有女郎山隋書地理志 按黄沙水今在沔縣界山無考
  漢水 在縣南自沔縣流入又東入南鄭界即沔水也縣圖漢水自合黄沙水又東合襃水又東逕萬石城下水經注沔水在縣南二十四里其水獨不為埭諺曰漢江不田龍江不船縣志 詳見圖考
  剪子河又名楊家河楊一作養在縣西南百二十里以石板布堰故名其水東北入於漢縣志發源南棧山之北流十五里為剪子河又東北流三十里為楊家河又三十里逕沔縣之上官庄至黄沙驛入漢縣冊 按楊家河即沔縣之養家河也
  華陽河 在縣西北十五里源出牛頭山南流入漢輿地紀勝
  襃水一名山河一名黒龍江在縣東一里即黒龍江自鳳縣界流入又南流入漢縣圖孝武時欲通襃斜道及漕事拜御史大夫張湯子卭為漢中守發數萬人作襃斜道五百餘里道果便近而水多湍石不可漕史記河渠書武功縣襃水出衙嶺山至南鄭入沔漢書地理志 武功今屬郿縣襃水西北出衙嶺山東南逕大石門歴故棧道下谷又東南逕三交城城在三水之㑹一水北出長安一水西北出仇池一水東北出太白山是城所取名也襃水又東南得丙水口又東南歴小石門又東南歴襃口又南逕襃縣故城東又南流入於漢水經注襃水出縣西北九十八里衙嶺山與斜水同源而派分括地志山河水即襃水出太白山又有石皷在縣北四十里襃水中擊之有聲又有将軍石亦在水中入谷十五里有石如兠鍪然又有白玊盆亦在水中大石光白其中可實五斗輿地紀勝斬蟒石在縣北六十里龍江之岸俗傳有蟒為害異人斬之其脊化為石又蝦蟇石在縣北四十八里江濵髙六尺許金華山亦有之又鯉魚石在縣北三十里襃水中凡鯉至此不能過故石北上流無鯉又支鍋石在堡子舖南四里龍江西滸巨石鼎峙如支鍋又五龍石在縣北十五里新定舖巨石交錯如龍其相近有将軍石髙數丈又玊盆在縣北八里襃水東岸有石自然如盆光潔如玉對岸即釣魚臺也又堰界石在縣東三里龍江中上一石横刻使府打量到下鐫古界從此石至南大宋乾道元年十一月初五日眉山史可觀記下一石鐫制置大使司提修造張儀准相命檄自嘉定三年至七年督責軍人董工治堰嘉定七年二月記又馬鞍石在縣東二里江岸府志襃水在縣東門外自東北南流出襃谷至縣南二十里入漢江曰兩河口縣東二里許有石碑灘又北一里為魚梁灘又三里為五龍潭又五里為滚雪灘有夀雲石在灘之右二石倚江文如夀字又五里為響水灘巨石亂峙中流水聲如雷又去縣北百十里為聚魚潭潭水深靜冬月魚聚其中又有小江在縣東襃水支流也縣志
  武關河一名石溝河在縣北百四十里一名石溝河自鳳縣流逕武休關東合於襃水水經注所云一水西北出仇池蓋指此也縣志 按襃水當以出太白山者為正源而武關河則襃水之别源也
  臘魚潭水 在縣北百十里其水流入襃水今有臘魚棧閣縣志
  馬道河即寒溪又名樊河在縣北九十里源出馬道驛西山峽中東流至樊橋合襃水古名寒溪今又名樊河又北岔河在馬道西十里迤南流入寒溪又西河在馬道西五里自五井溝流入於寒溪府志
  青橋河 在縣北六十里青橋驛北源自西南來流合襃水府志
  沙河 在縣北二十五里源出縣西北横當山流經滴水崖為鍋底灘又十里為黒灘又五里為娘娘灘又三里為頭渡河順十八灣又五里為二渡河又十里入龍江縣志沙河源出雲霧山北其流入襃水賈志冷水河在縣北六十里源出雲霧山麓一名響水河自棧道中西峽流出歸沙河逕觀音碥入襃水縣册
  丙水 在縣西北縣志丙水上承丙穴下注襃水水經注丙水源出縣西北牛頭山寰宇記大丙水源出黄崖嶺下輿地紀勝
  廉水 在縣西南百二十五里源自巴山密谷東北流逕雙乳山又北逕中梁山南東北入南鄭縣界入漢又讓水在縣西南百三十里一名遜水范柏年對宋明帝臣鄉有廉泉讓水是也縣志遜水起於廉水東流至故廉水城側輿地紀勝 廉水故城在縣南廉水源出巴州别流為讓水賈志馬鞍泉在縣西南九十里源出馬鞍山東流與廉水合又雙泉水在縣西南七十里兩泉並湧出於中梁山西南峽中府志二泉合而復分東南流入廉水河縣圖
  王母塘 在縣南七十里瀦水甚盛府志
  鹿鳴池 在縣東南十里昔傳有羣鹿飲於池畔故名府志
  瀝水溝 在縣東里許自小東溝流來水石相激其聲淅瀝府志
  仙人溝 在縣北八十里山徑逶迤林木蓊翳其境甚幽府志
  五道溝 在縣南四十里又縣南六十里有沙溪溝又縣南七十里有冷水溝泉出山谷夏亦清冷又縣南八十里有章溪溝在鎮谷村府志
  金泉 在縣西南三十五里雍齒壩崖頭山下方圓丈餘冬夏不竭又一碗泉在縣西南五十里葦池壩山崖下泉形如碗又湧珠泉在縣西南五十里火石嶺下源出平地三泉鼎列沫湧如珠又相近有没底泉泉極清其深莫測府志
  鶴騰泉 在縣西南六十里源出中梁山由二穴湧出南注溪中有石梁天成平分兩渠餘水還峽中下注鶴騰崖為瀑布焉府志
  涼水泉 在縣南四十五里中梁山下流至玉女洞前與玉女泉合府志
  碧玉泉一名芝泉在縣南五十里山道村池廣一畆深不可測投物其中色皆成碧故名碧玉又曾産靈芝名芝泉其北即玉泉嶺也府志
  神惠泉 在縣東南十里許宋元豐中營褒徳将軍墓衆患乏水此泉忽然湧出府志 按此或謂即張嶷墓
  城固縣
  通關山即通關勢在縣北三十里雍大記壻水經通關勢南山髙百餘丈上有匈奴城方五里濬塹三重髙祖北定三秦蕭何守漢中欲修北道通關中故名為通關勢水經注山在壻水北輿地紀勝
  慶山 在縣北三十五里山頂有烽堠故蹟西南三里即赤土坡雍勝畧慶山去斗山五里府志赤土坡一名赤坡在縣西北三十里其土色赭周圍十里昔武侯屯軍於此以拒魏縣志 按輿地紀勝地理通釋皆云赤坂在洋縣境縣志疑誤
  桃林山 在縣北四十里上有石觀音像隱然崖壁間雍勝畧其相近有風髙山上有風洞怒吼不息壓之以大石亦吹起又稍東有五峯山五峯環列如屏府志
  九真山 在縣北五十里道家謂太白山南六百里與三嵎山相接大峯上有九真玉井輿地紀勝其相近有魚洞每逢穀雨魚自洞出又迤東為珍珠山重巒叠出纍如貫珠縣脉所由來也其下有呼雷潭在縣北四十里水聲如雷府志
  馬盤山 在縣北百里坡陀縈紆二十餘里内有清溪三道雍勝畧山巍然髙聳形如卧馬故名府志
  石籌山 在縣西北十里府志
  斗山 在縣西北二十里與三嵎山對峙脉自三嵎迤𨓦而南廻轉東向一峯聳起有似斗杓壻水自北縈繞東出上有昇仙觀古稱福地道經云斗山有五穴通崑崙隴山武當青城長安穴有肉芝即干嵗蝦蟇得而食之可延夀雍勝畧周地圖記云斗山上下有石穴寰宇記興元有斗山觀自平川内聳起一山四面懸絶其上方如斗底有唐公昉拔宅仙跡王仁裕辛巳嵗嘗題詩版於觀舊説斗山一洞西去二千里通青城大靣山又與嚴真觀井相通及仁裕癸未入蜀遊嚴真觀見斗山詩版在焉詰之不知所來人皆異之玉堂閒話斗山之後有石皷河水衝擊其聲如皷又有古松四百六十二株皆合抱者縣志
  浮遊山一名伏牛山在縣西北三十里兩山並峙曰東浮遊西浮遊亦謂之伏牛山又稍北為深背嶺府志 按賈志以慶山為即浮遊山誤深背嶺在縣西北三十三里縣志
  三嵎山 在縣西北四十里髙聳萬仞中多靈藥輿地紀勝三嵎谷在縣西九十里周地圖記云三嵎山上有三峰如覆鼎足寰宇記又迤北有獅子山其相近有桃溪洞一日數潮聲殷殷如雷又縣西北四十五里有亭子嶺府志
  天臺山 在縣西北九十里其西南屬南鄭又縣西北百二十里有白龍洞山崖高峻泉流潔清府志 亦見南鄭縣
  聴山 在縣西北九十里聴水所出府志
  龍王山 在縣西南五里上柳渡縣志
  少年山 在縣西南四十里西枕沙河路通西鄉及四川通江縣俗傳彭祖祈年於此府志
  老君山 在縣南十里上有白鶴觀府志
  天池山 在縣南三十里山頂有天河池嵗旱取水禱雨雍勝畧其迤東為圪兠坡縣志
  雙乳山 在縣東南六十里兩山並峙如乳府志
  寳山 在縣東北十里上有蕙香院壻水遶其南與牛蹄山相連山在縣東北三十里其上有張子房祠址縣志
  白雲山 在縣東北三十里山東有神崖山南有駱駝山西連牛蹄山北接龍泉山多産藥物俗傳張良辟穀於此縣志
  青城山 在縣東北五十里輿地紀勝
  漢水 在縣南四里自南鄭界流入又東入洋縣界縣志漢水自長柳渡又東逕胡城南又右㑹盤余水又東左㑹文水又東黑水注之又東過城固縣南又東過安陽縣南涔水出自旱山北注之又左合壻水水經注胡城在縣西安陽故城在縣東漢水經縣南去縣二里元和志洪溝在縣西三十里時苦漢水泛溢田多崩陷府志 詳見圖考
  南沙河即盤余水在縣西南三十里源出巴山北流入漢府志盤余水出南山巴嶺上泉流兩分飛清派注南入蜀水北注漢津謂之盤余口庾仲雝曰盤余去胡城二十里水經注南沙河出縣西南百里黒龍洞東北流入漢江縣圖
  文川水即門水在縣西北四十里縣志文水即門水也出胡城北山石穴中長老云杜陽有仙人宫石穴宫之前門故號其川為門川水為門水東南流逕胡城北三城竒對隔谷羅布深溝固壘髙臺相距門水右注漢水謂之髙橋溪口水經注文水兩水合流有如文字昔范柏年對明帝臣鄉有文川武鄉即此雍勝畧玉谷泉在縣西北二十里漢水記云漢水自魏興泝流一百八十里至玉谷溪口是也輿地紀勝玉谷泉源出扁鵲觀之龍洞流入文水縣圖
  黑水 在縣西北五里府志黑水出北山南流入漢庾仲雝曰黑水去髙橋三十里諸葛亮牋云朝發南鄭暮宿黑水四五十里指謂是水也水經注黑水源出梁州城固縣西北太山括地志源出太白山南流入漢縣志
  涔水涔一作灊即黄水一名鬵谷水在縣南縣册安陽縣有鬵谷水出西南北入漢漢書地理志涔水即黄水也出南鄭縣旱山東北流逕城固南城北右岸有恱歸館水歴其北又北至安陽入沔水經注顔師古曰鬵音潛其字亦或從水涔灊古字通或以為禹貢之潛非是禹貢錐指 按史記沱潛之潛皆作涔
  小沙河 在縣南十里源出縣東南一百三十里曹壩林北流入漢縣圖
  壻水即聴水一名智水又名北水河在縣東北六里一名北水河自南鄭界來南流入漢縣圖聴山水謂之智鄉水曰智水川唐公房升仙之日壻行未還約以此川為居因號曰壻鄉故水亦即名焉又南歴壻鄉溪東南流逕通關勢南又東逕七女冡又逕樊噲臺南又東南逕大城固北東廻南轉又逕其城東而南入漢水謂之三水口水經注 按六朝壻字皆書作聓智水智鄉疑即聓水聓鄉以傳冩而訛智也壻水源出太白山東流逕縣北又東南入漢又有上中下清溪在縣北七十里源出馬盤山南流合於壻水府志
  石槽河 在縣北三百里府志
  雙溪河 在縣北二百七十里縣志
  之溪 在縣北五十里瀠洄曲折如之字故名府志五門潭 在縣西北二十里淵深莫測縣志
  響潭 在縣南十里谷水衝激有聲府志
  九龍池 在縣西南十五里俗傳有九蟒見池畔故名賈志
  鴨兒池 在縣西南三十里池中泥深鶩鳬多集故名府志
  蓮花池 一在縣東五里一在縣南十二里多蓮花府志明月池 在縣東北縣圖壻水東逕七女冢水北有七女池池東有明月池状如偃月皆相通注謂之張良渠蓋良所開也水經注明月池在興道縣西北寰宇記興道今屬洋縣明月池中有臺相傳為漢髙所築又有七女池按漢中記曰昔人無男養七女父殁女於此負土各為一冢遂成此池雍勝畧
  九十畆塘一名九聖母塘在縣西南三十里廣約二十畆今訛為九聖母塘府志
  玉井 在縣西南三十里縣圖在縣文川口二井相並輿地紀勝
  洋縣
  興勢山一名鎮勢山一名興勢坂在縣北四十三里府志龍亭縣有鎮勢山魏書地形志 龍亭故城在縣東小城固城北百二十里有興勢坂諸葛亮出洛谷戍興勢置烽火樓處水經注洋州興道縣後魏分置興勢縣治興勢山上郡縣志 興道故城在今縣東門興勢故城在縣東北在興道縣西北今郡城所枕自然隴勢形如一盆外險而内有大谷為盤道以上數里始及四門最為險固寰宇記
  牛首山首一作頭又名龍首山在縣北五里形如牛頭一名龍首山雍勝畧
  篔簹谷 在縣北十里縣志篔簹谷在洋州文與可嘗令予作洋州三十詠篔簹谷其一也蘇軾篔簹谷偃竹圖記由土門入循灙水而陟其上内平外昻一覽山無遺勝又掘地三尺即得水產佳竹舊有亭今廢竹亦蕩然府志
  鳳凰山 在縣北縣圖在興道縣北十里其形如鳳輿地紀勝釋子山 在縣北十五里唐僧法照居於此其山峭削孤危崖腹有洞僅可容身即唐法照念佛聲聞長安處也因名念佛巖下臨碧潭澄澈如鏡每嵗五月五日泛五色泡光彩色奪目縣志
  灙谷一名駱谷在縣北三十里唐徳宗僖宗幸興元蜀姜維伐魏魏鍾㑹冦蜀曹爽攻漢中晉司馬勲伐秦皆由此又相近有兩角山山峯雙峙如角故名縣志灙谷一名駱谷在興道縣北三十里南口曰灙谷北口曰駱谷元和志駱谷路在真符縣屈曲八十里凢八十四盤又小盤山在興道縣北三十三里輿地紀勝 真符故城在縣東後魏之灙城郡以此名潛確𩔖書 灙城故郡在今縣北
  焦崖山 在縣北五十里元拖雷率衆趨華陽截焦崖即此縣志
  石銼山 在縣北六十里曲折層叠而上共九十四峯髙聳連雲俯瞰邑境上有石樁石箱縣志石銼山最髙每雨必有雲出其頂雍勝畧
  漢王嶺 在縣北七十里即駱谷道漢髙祖曾經此其相近有八里洞在層山中有平原八里故名縣志
  駱駝山 在縣北八十里其相近有龍洞洞有三俱有靈湫禱雨輒應縣志
  寒泉山 在縣北百二十里府志陽都坂西連寒泉嶺漢中記曰自西城涉黄金峭寒泉嶺陽都坂峻崿百里絶壁萬尋既造其峰謂已踰崧岱復瞻前嶺又倍過之水經注仙人李八百居此唐公昉師事八百昉渴八百以杖指崖間泉即湧出清凉特甚因以名山縣志
  宋軍山 在縣北百三十里舊有寺今止存大殿五楹前有古松二偃葢蟠鬱蔭廣數畆縣志
  華陽山 在縣北百四十里縣册 按唐分置華陽縣在今縣北以此名也陰嶂山 在縣西北十八里又縣西北二十里有中原山上有廟縣志
  酆都山 在縣西北二十五里山脉逺通秦嶺為縣重鎮其北有神仙洞洞中石上有仙人掌跡縣志俗傳炎帝十三子實主是山上有廟漢南士庶多禱祈於此有二池深各六七尺下池傳有人穢之遂涸上池冬夏不竭然稍穢則濁乆之始清又諸葛嶺在縣西北三十里相傳武侯用兵戍此府志
  白巖山 在縣西北縣圖在興道縣北六十里益水沙溪中山有白石崖因名輿地紀勝山有白巖院林木蔥鬱清流環遶縣志
  七叠山 在縣西北六十餘里縣圖在真符縣西北三十里叠嶂七層輿地紀勝
  禪堂洞 在縣西北九十里有石佛石牀遺跡縣志石柱山 在縣西北百里有一石柱立山頂又有一石盤常有水嵗旱于此禱雨雍勝畧
  青山 在縣西北縣圖在真符縣西北百八十里輿地紀勝神明山 在縣西北縣圖在真符縣西北二百五十里輿地紀勝
  琉璃山 在縣西北三百二十里府志
  子房山 在縣西四十里傳為留侯辟穀處多藥苗山接城固界府志
  祈子山祈一作雞又名鳳翼山在縣南七里一名鳳翼山府志舊志云山下瞰漢江東枕沙河上有聖母祠祈嗣輒應故名俗訛為鷄子山山巔有雲即雨旱嘗禱此縣志
  萬㯶山 在縣南二十里又縣南三十里有三盤山府志蕎麥山 在縣南四十里明景泰中有妖僧定山作亂據此雍大記
  觀山 在縣東縣圖在興道縣東十里輿地紀勝
  龍亭山 在縣東二十五里昔置龍亭縣于此縣册赤坂在洋州東龍亭山土色甚赭建興八年魏軍侵漢武侯次城固赤坂以待之即此輿地紀勝 洋州故城即今縣治赤坂為龍亭入子午谷之口地理通釋赤坂在縣東三十里府志觀音洞在縣東五十里酉水河岸内有石觀音像縣志
  文昌山 在縣東六十里四靣皆山此獨秀拔縣志蒿坪山 在縣東六十五里山腹有靈湫禱雨輒應雍勝畧
  黄金谷一名黄金峽在縣東八十里漢水經其中亦謂之黄金峽灘石迅惡舟楫難過府志山有黄金峭水北對黄金谷有黄金戍傍山依峭險折七里氐掠漢中阻此為戍與鐵城相對昔楊難當令薛健據黄金姜寳據鐵城陰平太守蕭祖攻拔之賊退酉水水經注黄金縣西北有百畆山山有黄金谷水陸艱險語曰山水艱阻黄金子午魏曹爽冦蜀蜀将王平拒之于黄金谷即此縣志 黄金故城在縣東北
  韓仙山 在縣東百四十里上建韓仙觀山腹有石洞相傳韓湘曾居此縣志
  苫江山 在縣東百六十里漢水經其下府志
  子午谷 在縣東百六十里由龍亭東過渭門白沙等處抵谷口與金州安康縣接界縣志 安康縣今屬石泉界黄金縣有子午谷路京城前直子午谷唐書地理志谷在長安縣南百里王莽通子午道魏鍾㑹統十萬餘衆分從斜谷洛谷子午谷趨漢中晉桓温伐秦命司馬勲出子午道今洋州東二十里曰龍亭此入子午谷之路至谷六百六十里郡縣志今京城直南山有谷通梁漢道者名子午谷北山是子南山是午共為子午道顔師古注黄金縣有驛即子午道也舊道在金州安康縣界梁将軍王神念以舊道縁山避水橋梁多壊乃别開乾道更名子午道即此路是也元和志洋州志曰子午駱谷兩路重岡絶澗危崖亂石自古為形勢之地輿地紀勝洋州子午谷南北正對長安即唐明皇荔枝路也杜詩云百馬死山中至今耆舊悲信為險絶明楊慎棧道記
  馬鞍山 山有二一在縣東北二十五里一在縣東南五十里俱以形似名縣志
  清水谷即青谷在縣東北三十里一名青谷縣册天寳八載真符縣開清水谷路唐書地理志
  大龍山 在縣東北縣圖大龍山在興道縣東北三十八里其相接者為小龍山下有大龍小龍二溪輿地紀勝
  䝉巖洞 在縣東北洞前有唐貞觀年號縣志在真符縣北四十五里輿地紀勝
  城山 在縣東北七十里傳為楊難當所築府志
  福仁山 在縣東北九十里縣志
  女冠山 在縣東北灊水出於此縣志在真符縣北百七十里上有石壁卓然瑩淨内有女仙之狀輿地紀勝
  金紫山金一作擎又一作荆子山在縣東北百九十里縣志
  三嶺 在縣東北二百餘里傳為費禕拒曹爽處縣志南岐山 在縣東北三百里又山東北相近有魚洞每嵗仲春有魚湧出縣志
  太白山 在縣東北縣圖真符縣有太白山金星洞唐書地理志山去真符縣四百五十里靣𨽻鳳翔背屬真符唐天寳中得玉册於此輿地紀勝山在縣東北五百里關中謂之南山漢中謂之北山明一統志 按縣圖北至郿縣界二百一十里而太白山在郿縣東南四十里似不應相去如此之逺疑明一統志殆承輿地紀勝之誤也通志云山在縣北四十五里雖有譏其誤者然以道里計之大約亦不過二百餘里詳見圖考
  附考洋州東有隔仙山㑹昌解頥録 按宋洋州屬縣境而山則無考
  漢水 在縣南二里自城固界流入又東入西鄉界禹貢錐指漢水自合壻水又東㑹益口又東至灙城南與洛谷水合又東逕小城固南又東歴上濤而逕於龍下葢伏石驚湍流屯激怒故有上下二濤之名龍下地名也度此溯洄從漢為山行之始又東逕石門灘山峽也又東㑹酉水又東逕媯墟灘又東逕猴徑灘山多猴猿好乘危綴飲又東逕小大黄金南又東合蘧蒢溪口水經注 小城固故城在縣東漢水經興道縣南去縣一百步元和志漢水自發源至此屈曲行三百七十里流入金州漢陰縣界寰宇記今縣東二里有飲馬灘每子午二時潮響如雷又五里為上濤下濤又縣東二十里為鴛鴦灘以中流亂石錯起㟏岈相峙而名又三十里即石門灘矣府志自漢王城東至渭門渡凡十六灘凡四十二入縣界三十里為四郎灘又五里為龜鶴灘又五里為飲馬灘又五里為菜子灘又七里為花灘又六里為上方灘又二里為鴛鴦灘又三里為将軍石灘又三里為石門灘又五里為鋪灘又三里為長溪灘又三里為撈米灘又五里為後亭灘又十里為吸噓灘又四里為桃灘又五里為甕子灘又三里為油灘又三里入峽為髙羊角灘地名環珠臺又四里為低羊角灘又二里為馬尿垠又二里為蒿溪垠又一里為卒灘又四里為九斗米灘又五里為拘灘又五里為石獺垠又十里為小大林灘又五里為大小金灘又三里為鼈灘又二里為籠灘又一里為新灘又十三里為大小瓦灘又五里為廣灘又五里為大陽灘又十里為髙低白沙灘又十三里為大小唐興灘又四里為老鸛灘自入峽歴二十四險灘出峽口即渭門鎮也縣志 詳見圖考
  壻水一名智水在縣西接城固縣界縣圖源出扶風界秦嶺西三十里流逕城固縣壻鄉又東流二十里入漢輿地紀勝在縣西四十里源出郿縣太白山一曰智水經城固流入縣境入漢縣志
  溢水河即益水在縣西二十五里北出秦嶺南流入漢縣志益水出北山益谷東南流注于漢水水經注
  小沙河 在縣西南二十里源出南山東北流入于漢縣册
  苧溪水 在縣西北七里源出縣界石子山東流入漢以溪多野苧故名輿地紀勝源出馬埡坪經縣西北東南流入漢縣册
  灙水即洛谷水又名鐵冶河在縣西一里府志洛谷水北出洛谷南流右則灙水注之水發西溪東南流合為一水亂流南出際灙城西南入漢水水經注龍亭縣有灙水魏書地形志灙谷水一名洛谷水在興道縣北三十里南流注漢水寰宇記灙水出洋縣北石銼山南流入漢明一統志鐵冶河在縣北百八十里下流入於灙水縣志
  天寜河 在縣東五里源出黄泥坡南流入漢縣志平溪河一名貫溪在縣北二十里南流至平野名貫溪南流入漢縣志
  大龍溪即龍涓水在縣東北三十里源出秦嶺南流入漢府志龍涓水在興道縣東二十九里水出龍涓谷屈曲西南流十五里入漢江輿地紀勝大小龍溪在洋縣石上有赤書展溪二字相傳為張魯女感孕生二龍之所潛確𩔖書
  潛水 在縣東六十里源出華陽山東南流入漢縣志按雍勝畧以此為即沱潛之潛疑誤
  酉水河 在縣東七十里縣志酉水北出秦嶺酉谷南歴重山與寒泉合水東出寒泉泉湧山頂望之交横似瀑布頽波激石散若雨灑勢同厭源風雨之池其水西流入於酉水酉水又南注漢謂之酉口水經注按雷次宗豫章記云厭源山西北有洪井井北五六里有風雨池山高瀨激霏散逺洒若雨寒泉在舊黄金縣北八十四里寰宇記
  大沙河 在縣東南三十里源出巴山界東北流經鷄子山又東北入漢又有東峪河在縣東南四十里源出南山合于大沙河入漢縣册
  金水河即蘧蒢水一名黄金水在縣東百里源出秦嶺南流至黄金峽之金潭入漢府志蘧蒢水北出就谷在長安西南其水南流逕巴溪戍西又南逕陽都坂東又南歴蘧蒢溪謂之蘧蒢水而南流注於漢謂之蒢口水經注黄金水源出縣西北百畆山黄金谷南流經縣西去縣九里元和志黄金水在黄金縣西十里南注漢水寰宇記
  子午河 在縣東北縣圖蒲河在縣東北二百四十里源出秦嶺南流㑹椒溪文水二河名三河口又至白沙舖名子午河南流入漢又椒溪在縣東北二百里縣志
  桃溪河 在縣東南六十里源出南山東南流至西鄉界入漢府志
  五龍潭 在縣西一里漢水東岸縣志
  鵝公潭 在縣西南十五里有石洞水入莫知所出府志潭在漢江南去興道縣十三里輿地紀勝
  仙浴潭 在縣東南三十里相傳有仙女浴此縣志横湖 在縣治西北舊有待月臺二樂榭文與可守洋故蹟也縣志在洋縣舊州西雍大記
  大唐池 在縣西二十五里濶二十畆縣志
  百頃池一名九頃池在縣西南十里一名九頃池縣志
  放生池 在縣東門外又東南二里有蓮花池縣志錫杖泉 在縣北念佛巖上唐僧法照以錫杖卓地泉遂湧出因名縣志
  馬跑泉一名殷家泉在縣西北十五里一名殷家泉縣志湧泉 在縣西北三十里普澤院其水噴溢清瑩嵗旱祈禱則水瓶浮沉若有神憑之者縣志
  聖泉 在縣西十五里病者飲之多瘳府志
  雷破泉 在縣西南三十五里泉出石上冬夏不竭縣志醴泉 在縣南十里龍翼山下醴泉院味甚甘府志馬檻泉 在縣南十五里上有龍王廟縣志
  神女泉 在縣東南六十里泉穴有三旱禱多應縣志龍泉 在縣東北十五里其泉清潔冬夏不涸府志
  西鄉縣
  巴山一名巴嶺山一名大巴山在縣西南接四川巴州界即南鄭縣之大巴嶺也縣册巴嶺山在舊洋源縣南十里輿地紀勝 洋源故城在縣南巴山在縣西南百五十里小巴山在縣西南二百五十里府志巴山在縣西南綿亘數百里夏有積雪峰巒險峻林木蓊欝為邑之鎮山縣志 按雍勝畧大巴山在西郷縣西南六十里似于紀勝為合而府志所載為太逺然如縣志所云則綿亘西南境者皆巴山也
  雲盤山 在縣北二里彌陀寺後府志
  文昌山 在縣北十五里縣志
  望江山 在縣北三十里府志
  老家山 在縣西二十五里又縣西四十里有風山縣志樓山 在縣西五十里山形如樓又觀子山在縣西六十里其上有雙河觀又神山在縣西七十里土人築寨於此縣志
  石人山 在縣西百里上有石如人端立雲表其相近有梅子埡朝陽洞縣志
  龍洞 在縣西南石壁嵌空洞凢數十處投以石則風雨立至府志
  鷹山 在縣西南四十里龍溪發源於此府志
  箭笴山 在縣西南五十里又天池山在縣西南六十五里縣志
  楊栁山 在縣西南八十里其相近又有硃砂山上有飛泉縣志
  遊仙山 在縣西南二百五十里有洞如房室傳有仙居於此賈志
  建文崖一名紅崖在縣西南三百里一名紅崖相傳明建文帝遯跡於此縣志
  雲亭山 在縣南八里縣志西鄉縣有雲亭山唐書地理志圖經云山連巴嶺五百里崖谷險峻因山興雲其状如亭故名輿地紀勝
  鳳凰山 在縣南十五里又相近有皂軍山一名皁均山宋吳玠屯兵於此上有擂皷臺又縣南二十里有元陽洞在龍光嘴康熈間龍洞祈雨以瓶投洞中不出經年餘瓶出於元陽洞中人皆異之縣志
  飛龍山 在縣南五十里上有紫霧冬不積雪其相近又有馬耳山又穿石崖在縣南七十里絶壁千仞上有水簾宋進士雷忠避兵處府志削成一壁髙不可測穴容千人白雲時聚時散故穴不常見也楊爾材穿石崖詩序
  拴馬嶺 在縣南百里相傳為張飛入蜀拴馬處縣志蓆㡌山 在縣南平鄉口府志在縣之平定鄉去縣一百五十里有石龍洞五百餘丈輿地紀勝
  楊家山 在縣南二百里又八海坪在縣南二百三十里又父子山在縣南二百五十里古木參天蒼藤匝地山徑迂廻十餘里上有龍洞縣志
  星子山 在縣南三百里洋水源出於此又金竹山在縣南三百五十里縣志
  白廟山 在縣南四百里縣圖西鄉縣有白廟山山有老子廟寰宇記
  午子山一名母子山在縣東南二十里三峯削立二水環流一名母子山山巔有洞四五深不可測風出入有聲冬則吐氣滃滃然以木葉投之則飛起謂之風洞亦謂之午子洞又聖水峽在山之東有龍泉水出焉遇卯午酉時水潮三五尺潮至則渾潮退則清又有魚洞在山左河中河水清則洞水濁河水濁則洞水清又飛鳳山在午子山左石壁上聳有如鳳舉鐫有飛鳳山三字其側鐫虎頭崖三字甚遒勁其左有雨穴雲起如車葢即雨相傳中有千嵗蟾蜍人或見之又冠珠山在午子山右一名華表山峯巒峻峭為邑之文峯又金鷄嶺亦在午子山右其上有石狗縣志
  天仙山 在縣東南六十里有紫衣真人故址府志鷹嘴山 在縣東南八十里又鹽水山在縣東南百五十里縣志
  歸仁山 在縣東南四百里縣志
  紅崖洞 在縣東十里茂林修竹高閣臨流為邑之勝又堠子嶺在縣東二十里縣志
  鐵城山一名鐵繩山在縣東三十里一名鐵繩山其相近有金牛山一名牛嶺山縣志
  三郎鋪山 在縣東三十里縣册秦王洞在縣東四十里地名秦里巖洞後多産牡丹輿地紀勝
  白沔峽沔一作靣在縣東七十里一名白靣峽縣志
  太白洞 在縣東八十里洞口有石人相傳為巫化禱雨輒應府志
  蒿坪山 在縣東北三里縣志
  被紫山 在縣東北六十里縣志
  香積山 在縣東北饒風關南又饒風嶺在縣東北百八十里今名十二先鋒嶺山路﨑嶇險於棧道接石泉界縣志嶺在漢江北岸設有關縣册 又見石泉縣
  漢水 在縣東北百二十里自洋縣流入又東南流入石泉界縣圖漢水自合蘧蒢水又東右㑹洋水川流漫濶廣幾里許又東歴敖頭水經注詳見圖考
  桑園河一名東峪河在縣西北三十里一名東峪河縣志其水接洋縣界東北流入沙河入漢縣册
  子午河 在縣東北百五十里源出子午谷西南流入於漢賈志 詳見洋縣
  洋水 在縣東二十里明一綂志洋水導源巴山東北流逕平陽城又東北流入漢謂之城陽水口洋川者漢戚夫人所生處也水經注 平陽城即西鄉舊縣在今縣南西鄉縣有洋水隋書地理志洋水在洋源縣南三百步又逕西鄉縣東八里元和志洋水出廢洋川縣東巴嶺北流入黄金縣界寰宇記 洋川故城在縣南黄金縣今屬洋縣界洋河在縣西南三百里源出星子山流逕縣東合於木馬河縣志
  七十二渡河 在縣東南三百五十里縣志源出金竹山其水瀠廻凡七十二渡北流入洋河雍勝畧
  撈旗河 在縣南二百十五里俗傳唐明皇幸蜀軍士失旗於河因名府志
  大竹河 在縣南百里縣志源自龍泉東流入洋水縣册楊家河 在縣南八十里縣志其水東流入洋水縣册白鐵河 在縣南六十里縣志
  飲馬河一名飲馬池在縣東南二十五里一名飲馬池縣志東龍溪 在縣南二十里其水入洋河縣册
  木馬河一名馬源水在縣南百步東北流合洋水入漢縣册馬源水在西鄉縣源出巴山圖經云元名木馬水天寳間改名輿地紀勝木馬河源出大巴山在縣南二百八十里縣西南之左西峽空渠水及縣北之清凉川縣南之金竹水皆注焉又東北入於漢縣志
  私陀河 在縣西南七十里縣志源自城固縣山河流來入木馬河縣冊
  天子溪 在縣西南七十里明建文帝憩息於此故名縣志今無水縣冊
  左西河 在縣西南六十里源出巴山西北流入木馬河縣冊平地河 在縣西南六十里東流入於木馬河縣冊西龍溪 在縣南六十里縣志
  𦱇莒河一名空渠水在縣西南四十里縣志一名空渠水亦出巴山北流注木馬河縣册
  三里河里一作皇在縣西三里府志
  寺溪河 在縣東北五里遶城流入木馬河縣册
  清涼川一名青源川在縣北五里蒿坪山下自洋縣流來入洋河縣册唐徳宗幸梁洋山南節度使嚴震具軍容迎謁於清凉川即此寰宇記縣北十里有清凉山洋水經其下謂之清凉川縣志
  神溪河 在縣東北四十里相傳昔有仙人過此驢跡尚存府志桃溪河在縣北四十里自洋縣流來入於神溪河又東入於洋河縣册
  洋溪河 在縣東南百五十里崖上有石形如雙羊因名府志髙川水在縣東南百五十里縣志
  楮河 在縣東南二百里流入紫陽縣界縣冊
  大石川 在縣東南二百里府志流入紫陽界合於楮河縣册 按此即紫陽之小石河也
  菩提河 在縣南二百五十里流入四川通江界縣册九龍池 在縣西南左西峽縣志
  天池 在縣西南百里縣志
  鴛鴦池 在縣南大巴山西夏不解氷縣志
  温泉 在縣西南六十里夏冷冬温縣志
  鳳縣
  豆積山一名龍腦山龍一作虎一名遯跡山在縣北一里一名龍腦山雍勝畧在梁泉縣北一里為唐冲妙先生張果之别隱淳熙中憲使李大正大書遯跡山三字鐫於石麓方輿勝覽梁泉故城即今治一名虎腦山雍大記山有消灾巖其上有閣
  臨大散江相傳張果為梁泉里人冬居鸑鷟夏居豆積即遯跡之譌也府志
  父子谷 在縣北二里唐僖宗幸蜀至白石鎮有村叟進醴上問其居曰父子谷因賜金帛問其姓名不答潛確𩔖書父子崖在梁泉縣東北二十里有大小石若相懐抱因名寰宇記 按此所記道里頗不同
  賈家寨山 在縣北七十里山極險峻上多石竈昔人於此避兵府志板閘谷在縣北百里縣册
  紅崖山即燋崖山在縣西北接兩當界其下為紅崖河縣册燋崖山在黄花故縣西北四十五里寰宇記 黄花故城在縣北
  馬嶺山 在縣西四十五里有關縣册
  君子山一名欣雲山一名蒼坪在縣西南十五里今名蒼坪府谷又名欣雲山山半有靈恵洞縣册
  酒奠凹 在縣西南四十里相傳漢髙祖曾經此府志東西堡子山 在縣南三里縣册舊有堡傳為吳曦屯兵處府志
  南岐山 在縣南十里上有竹雲洞内有湫池旱禱多應雍勝畧南岐志云鳳之名州其疆理與鳳翔府相隣周興鸑鷟嘗鳴於岐翺翔至於南而集焉是以西岐曰鳳翔府南岐曰鳳州方輿勝覽鳳嶺在縣南二十五里昔鳳曾集此故名府志
  武都山 在縣南六十里山有谷雍勝畧
  新開嶺 在縣南九十里縣册
  麻峪山 在縣南百里山形峻險多為盜藪府志
  柴關嶺 在縣南百三十里縣册形勢險峻為虎狼藪設有關府志
  柴柏山一名紫柏坂一名龍如山在縣南百三十里有洞在山巔石壁峻險人不可到府志紫柏坂在梁泉縣東周地圖記云其山兩頭髙状如龍形一名龍如山山多紫柏寰宇記山中有七十二洞仙人多隱於此方輿勝覽紫柏山在柴關嶺南相傳留侯辟穀於此下有留侯祠隴蜀餘聞
  馬鞍山 在縣東南二十里安河水出此縣册馬鞍山水東出馬鞍山水經注
  太白山 在縣東南百八十里上有靈湫祈雨輒應縣圖鳳凰山 在縣東三里世傳鳳凰嘗集於此又九房崖在縣東四十里雍勝畧
  玉泉山 在縣東八十里山極髙寒無禽鳥絶頂有大石覆如殿宇中有玉皇古像又前有天然石盆旱禱即雨府志
  牛蹄嶺 在縣東百里石上有牛蹄跡故名府志
  九峯山 在縣東北五里其峯有九雍勝畧
  御愛山 在縣東北三十里府志僖宗巡幸歴山下愛玩不能去唐𮧯荘入蜀記在縣松林堡側方輿勝覽在舊梁泉東北五十里雍大記
  興趙原 在縣東北縣圖紹興十二年棄和尚原方山原於金以大散關為界於關内則興趙原為控扼之所方輿勝覽
  長松山即三松山在縣東北百里府志三松山一名長松山山有三峯並有長松因名寰宇記梁泉縣有三松山九域志
  黄牛寨山 在縣東北百十里宋吳玠将楊從義與金薩里罕大戰於此府志
  附考梁泉縣有龍安山九域志 按此山無考
  故道水一名兩當水亦名嘉陵江在縣北一里又西南流入兩當縣界縣圖兩當水出陳倉之大散嶺西南流入故道川謂之故道水又西南逕故道城東與馬鞍山水合乂西南流北川水注之水經注 陳倉今屬寳鷄故道故城在縣東大散關西南有嘉陵谷即嘉陵水所出自是始有嘉陵江之名九域志嘉陵江源出大散關之西去鳳州九十里方輿勝覽嘉陵江在沔縣西北百八十里按𩔖要云其源出大巖縣志云出大散關西恐即大巖也逕鳳縣北徽州東兩當南畧陽西迤𨓦而入川江灘石險惡至漁關始通舟楫雍大記 詳見圖考按水經注西漢水西逕蘭倉城南又南入嘉陵道為嘉陵水蘭倉嘉陵皆今秦州禮縣地則是西漢水至禮縣始名嘉陵水也今則鳳縣之故道水與成縣之白水江皆名嘉陵葢皆嘉陵上源故得通稱矣
  黄花川 在縣東北十里縣册大散水出黄花縣東界大散嶺流逕縣西去城十步寰宇記大散水流入黄花川唐有黄花縣方輿勝覽大散水在縣東五里府志
  安河即馬鞍山水一名斜谷河在縣東二里一名斜谷河源出夫子嶺遶鳳凰山西北流入嘉陵江縣册馬鞍山水東出馬鞍山歴谷西流至故道城東西入故道水水經注按此别是一水非郿縣之斜谷水也
  紅崖河即北川水在縣西七十里源出秦州南流至唐倉合小峪河又流至兩當界入嘉陵江縣冊北川水出北洛𣜭山南南流逕唐倉城下又南至困冢川入故道水水經注 唐倉城在縣北小峪河在縣西三十里源自寳鷄秦嶺界西南流入嘉陵江府志
  野羊河 在縣南七十里源出紫柏山東其山多野羊故名東流至廢丘關與東溝河合府志東溝河在縣南六十里源自三岔驛後東山流來合野羊河又西流至兩當界入嘉陵江縣册
  紫金河即襃水在縣東南百五十里又南流入襃城縣界縣圖紫金水在河池縣北一里源出太白山沿流至鳳州武休關入漢中為山河堰即襃水也方輿勝覽唐於鳳州置河池郡車到河在縣東南八十里相傳夜有神車載佛到此故名又有蒿埧河在縣南八十里俱流入於紫金河又有西溝河在縣東南百八十里源出安山驛西山後南至武關驛入黑龍江縣冊
  扞水 在縣東北又東北流入寳鷄界縣圖扞水出周道谷北逕故道縣故城西又東北歴大散關西入渭水經注
  蜜蜂溝 在縣西南百里地多蜜蜂居民利之府志黿鼉池 在縣南五十里縣册在三岔驛西七里山頂一池水極澄澈府志
  香泉 在縣北十五里水出石罅甘冽可釀酒府志凉泉 在縣西十里後魏以此名縣縣冊鳴玉泉在縣西十里一名滴瀝泉雍勝畧
  靈泉 在縣南三岔驛南七十里泉出石縫傍有神祠府志
  寜羌州
  蟠冢山 在州北九十里形如冢漢水所出雍勝畧詳見圖考月山 在州東一里衆山環拱一山如月又冠山在州南門外形如紗㡌一名紗㡌山賈志
  起鳳岡一作鳳起在州治西山形起伏有如鳳翥府志
  蓮屏山 在州北十里羣峰秀聳如蓮花又如屏障故名府志
  天王山 在州北州圖在大安軍西六十里峰頂峭壁有石如人形輿地紀勝 大安故城在州東北屢徙
  滴水巖 在州北三十里州圖在大安軍西七十里兩山峭㧞其中一峰有飛泉千丈下至山根激石成五花輿地紀勝
  七星洞 在州北百里崖畔有七孔如星名山記
  仙女崖 在州西北百里崖有穴僅容一人相傳仙女飛昇於此雍勝畧老兵洞在州西北百里洞廣深可容百人為昔時伏兵之所州志
  龍門山 在州西北百五里州圖山下有龍洞深七十三步廣半之兩傍石壁嵌空若龍角目鼻口鱗甲皆具其下皆平石水行其上輿地紀勝
  鷄鳴山 在州西北百五十里縣冊在陽平關其相接者為擊皷山在關西相傳為漢王屯軍處州志
  魚山 在州西北百五十里州圖龜山與魚山同在江北又有龍山在江南輿地紀勝魚山在陽平關嘉陵江北巋然獨高頂平而濶相傳昔武侯屯兵於此又有㘭凹山亦在陽平關北州志魚鰲山在州西與嘉陵江相近或曰即廣元縣東北之龍門山也州冊
  烽燧山 在州西南五里昔人置烽燧處府志
  龍洞山 在州西南四十里山常多烟霧相傳有神人驅龍於此賈志上有寒泉時有紅魚出躍相傳有龍蟄於此府志
  壺子臺山 在州西南四十五里州圖自韓溪西四十餘里水出巖下成潭潭口湍流成溪下流五里平地突出一峯如浮圖状上干雲霄謂之壺子臺輿地紀勝
  箭竹嶺 在州南十五里玉帶河出此又相近有岫山洞中可容百餘人水滴石乳状成龜馬洞口雲常封之州志
  聖水崖 在州南三十里名山記崖畔懸一石如龍首水滴而下過客仰靣可飲味甚甘冽潛確類書
  嘉魚洞 在州南七十里西流河崖畔秋冬水涸則魚藏春夏水漲則魚出味美似鰣所謂出自沔南之丙穴即此雍勝畧 按丙穴應在襃沔之間今漢江南北魚洞不一其處蓋地氣相類故魚自穴出者多而人皆欲假丙穴以美其名如州境之嘉魚洞畧陽之二景山皆紀載之失實者也
  龍頭山本名馬靣山在州東南二十五里舊名馬靣山後以山形岝峉有似龍首改今名府志石門洞在州東南三十里州志
  天臺山 在州東四十里頂平如臺勢凌霄漢濛濛烟霧夜雨朝晴府志
  燕子洞 在州東七十里秋冬燕子蟄於其内雍勝畧鳳凰山 在州東九十里州志
  五丁山 在州東北四十里其峽曰金牛峽又名五丁峽賈志 詳見圖考
  玉簪山一名鷄冠山在州東北六十里州圖山有要領亭為一郡登覽之要其後最高處曰鷄冠山州志
  天池山 在州東北七十里層巒叠嶂逈出羣峯其上有池四時不涸有寒氣逼人人莫敢近近則雷雹立至府志
  寨子山 在州東北八十里崖畔有洞昔人避兵立寨其上州志山有洞中有小池方五尺許山趾有泉即洞中水伏行至此每嵗驚蟄後魚自泉出者無數居民候而取之又有南白崖洞在大安軍東八十里寛厰可容千人又有九子崖洞在軍東九十里相傳有九人修道於此輿地紀勝
  龍泉山 在州東北百里州圖温水溪出此半山有泉水湧地中漩沙而出輿地紀勝
  龍洞 一在州東北百里自髙而下凡丈餘洞門三十重皆有二石柱為之障限内有天生石牀俗呼為龍牀牀下有水不竭遇旱取水雨即至一在州西百五十里洞出崖間有天然石梁如龍門状中有石像府志
  西漢水即嘉陵江在州西北百里自畧陽界流入又西南入四川廣元界州圖西漢水自合北谷水又西南逕關城北除水出西北除溪東南流入於漢漢水又西南逕通谷合通谷水水出東北通溪上承漾水西南流入西漢水又西南寒水注之又西逕石亭戍廣平水東南流注之水經注 關城即今陽平關在州西北嘉陵江經金牛縣西去縣三十里元和志 金牛故城在州東北嘉陵江在三泉縣西半里寰宇記 三泉故城在州西北金牛鎮有嘉陵江九域志 詳見圖考按庾仲雍曰漢水自武遂川南入蔓葛谷越野牛逕至關城合西漢水禹貢錐指謂此即水經注之通谷水也疑即今之燕子河然無可考
  安樂河 在州西百三十里東南流合嘉陵江府志黒水河 在州北其水入嘉陵江又老兵河在州北百里發源老君鋪流合黒水河州册
  燕子河 在州北百二十里其水西入嘉陵江府志廣平河 在州西北陽平關西其水南入嘉陵江州志廣平水西出百頃川東南流注漢水經注
  青木川 在州西三百里接蜀之龍安平武縣界其水入嘉陵江州志
  黄壩河 在州南百里源出牢固關西南流四十里入廣元界州册
  西流河即寒水一名韓溪在州南六十里其水西流入川江府志寒水東出寒川西流入漢水經注韓溪水源出崑山里𨫼洞山下俗傳蕭何追韓信至此因名韓溪蓋即寒水以聲近而誤也輿地紀勝西流河源出七眼洞逕麻線灘一百十里入廣元界州册 按此皆以為即古之寒水然與水經注入漢之序頗不合
  漢水一名漾水一名沔水在州東北東南流入沔縣界州圖山海經所謂漢出鮒鰅山也東北流得獻水口漢水又東北合沮口同為漢水之源水經注嘗登嶓冢山有泉涓涓出山間是為漢水之源即安國傳所謂泉始出山為漾者也宋陸游文集出沔縣西門曲折行亂山中沔水流經其中西涉沮水抵大安驛沔沮之間濶者未丈許狹者才二三尺沙石磷磷深不没踝自大安西南亂山益稠至金牛驛北望嶓冢峩然雲表一小水自西東流即所謂嶓冡導漾者也水纔濫觴不没鳬雁合五丁峽水東流為沔其流始大又自寜羌州行十里渡水過百牢關關下有分水嶺嶺東水皆北流至五丁峽北合漾水入沔嶺西水皆南流逕七盤關龍洞合嘉陵水為川江王士正蜀道驛程記 詳見圖考按嶓冢山有二一在本州一在秦州在本州者東漢水之源也在秦州者西漢水之源也自常璩以沔出嶓冢為西漢水而兩漢水之源益多紛錯惟禹貢錐指盡掃羣疑一以經文為主至為了當今從之
  大安河 在州東北八十里源出畧陽界逕火燒關南流入漢州册
  瀕倉河一名東流河一名三泉水在州東北九十里大安鎮東門外逕鐵佛寺東流四十里入漢一名東流河州册 按此即沔縣之三泉水
  玉帶河 在州城北州圖源發州南箭竹嶺流逕城西而北而東復㑹於東南盤曲若帶圍然又東至沔縣入漢又有洄水河在州西二十里源出牢固關曲折南流十五里合於玉帶河府志一名羅村河在州北源出牢固關東流入漢又有白崖河在縣東北九十里源出林沾溝流三十里入玉帶河州册
  蓮花池 在州西門外南山如屏障小山聨絡如畫灘聲清響如雜管絃府志
  黑龍池 在州東四十里烟霧常騰俗傳昔有黑龍潛此府志
  寒水泉 在州東陽和門外又活水泉在州南南薫門外府志
  附考嘉牟水源出朝天泊自分水嶺流至寳界院下又有水南溪水合流至西縣入漢江輿地紀勝 按唐嘉牟故城在州南西縣故城在今沔縣則嘉牟水疑即玊帶河水然無可考上青河在州北百里其下流為下青河府志 按此水無考疑即嘉陵之别名
  沔縣
  定軍山 在縣東南十里兩峯對峙山下有坡可駐萬軍蜀将黄忠斬夏侯淵於此雍勝畧定軍山北臨沔水華陽國志沔陽城南對定軍山水經注 沔陽故城在縣東西縣有定軍山隋書地理志 西縣故城在縣西顧璘云武侯兵書匣在定軍山上壁立萬仞非人跡可到余兩經其地初視匣其色淡紅後則鮮明若更新者殆不可曉隴蜀餘聞今山下有諸葛武侯墓雍大記
  卧龍山 在縣北一里東連百丈坡上有蓮花池池上舊有卧龍亭雍大記
  熢燧山一名走馬嶺在縣西一里漢時嘗置烽堠於其上或又名走馬嶺縣志
  玉簪山 在縣西南一里陟其巔則井邑畢見府志鐵山 在縣北五里宋隆興間姚仲置寨於此以禦金人府志其相近有龜山縣志
  北山 在縣北十五里相傳為魏武屯糧處縣志
  雷公山 在縣北二十里上有元嶽觀時聞雷聲殷殷出其間府志
  石頂原 在縣北百里有關接鳳縣界縣册 按雍勝畧作縣南三十里誤
  大丙山 小丙山丙一作景在縣西北八十里兩山相連縣志嘉魚出於丙穴蜀都賦丙穴在漢中沔陽縣有魚穴二所常以三月取之劉淵林注嘉魚出於沔南之丙穴朱子詩傳大丙山在沔縣唐避諱改丙曰景每嵗春時有魚長八九寸從山穴中出即丙穴也潛確類書 按水經注丙水合於襃水則當以在襃城者為是而據劉注朱傳則當在縣境合沮也姑兩存以俟考
  潭毒山 在縣西北八十五里縣册在舊大安軍之三泉今沔縣地宋紹興三年金薩里罕入興元劉子羽築壘於此以扼之雍大記 舊大安軍三泉故城俱在今縣西南接寜羌界
  馬鞍山 在縣西北百五十里縣志今屬畧陽境縣册鳳凰山 在縣西北百八十里以形似名府志今屬畧陽境縣册
  白馬山 在縣西五里輿地紀勝濜水南逕張魯治東水西有山庾仲雍謂山為白馬塞水經注西縣白馬山張衡家傳云衡於濜口升仙時乘白馬後人遥望山上往往有白馬因名寰宇記
  金堆山 在縣西七十里縣志
  漢王山 在縣西百里接寜羌界縣志
  黄土嶺 在縣西南七十里接寜𦍑界縣志
  普明山 在縣西南九十里縣册
  嶓冡山 在縣西南百十里接寜羌界縣册西縣有嶓冡山隋書地理志詳見圖考
  魚山 在縣南五里又縣南十里有旗竿山縣志魚山在沔水南府志
  卓筆山 在縣南二十五里峰巒削起如筆架下有聖水亢旱不涸宋元時禱雨多應府志在西縣南二十里泥潭谷中一峰削出有如卓筆因名輿地紀勝其地名龍門鄉山中有泉元一統志
  龍門山 在縣南六十里石穴髙數十丈其状如門縣志在官道傍懸壁環合上透碧虛中敞大洞下潄清泉水簾懸夏氷柱凝冬宋文潞公宋景文趙清獻公王素韓綘呂况吕公弼吕大防皆有留題行三里又有後洞蘇元老龍洞記自利至興行五百里幾半蜀道而巖洞之可喜莫如龍洞重簷厦屋深不可測何景明仇池諸山記龍門山東南去軍城十里又大安軍百龍尾灘由鳳州入閬州之道也宋開禧中四川帥安丙殺楊巨源於此或曰即龍尾坡矣大安軍志
  天盪山 在縣東六十里連接米倉山山上有淮陰侯廟又縣東八十里有鷄公山府志
  武興山 在縣東北十五里東臨舊州河西接百丈坡元襃州城在此又百丈坡在縣東北二十里縣志由鳳縣南桑坪舖而入至百丈坡而出路長二百里為古陳倉道今荒塞輿程記
  灌子山 在縣東北三十里山有廟其下有泉可灌故名府志
  蓬山 在縣東北五十里縣册在西縣東北黄沙谷口上有洞穴其相近有鵓鳩嶺輿地紀勝
  雲濛山一名雲霧山在縣東北七十里一名雲霧山相傳徐佐卿駕鶴飛昇於此昔有飛仙閣百餘間乆廢其山四時雲霧濛濛盤亘數百里中有故縣故關遺址府志按此與畧陽之飛仙嶺所傳頗相類疑連亘或即一山不則所傳必有一誤
  附考西縣有百牢山街亭山隋書地理志縣境有乾龍洞仙人洞仙女洞漢中府志 按山洞俱無考
  漢水 在縣城南亦曰沔水自寜羌界流入又東入襃城界縣册浮于潛逾于沔書經禹貢漢上曰沔孔傳秦祠沔於漢中漢書郊祀志北方人謂漢水為沔水如淳注沔水東南流注漢曰沮口所謂沔漢者也又東逕白馬戍南濜水入焉又東逕武侯壘南又東逕沔陽故城南又東逕西樂城北容裘溪注之又左得渡水口又東右合温泉又東黄沙水注之水經注 西樂故城在縣東南西縣有漢水隋書地理志漢水去鐸水縣一里元一統志 鐸水故城在縣東南明珠曲亦曰明支曲在縣南即漢江洄曲處縣志 詳見圖考
  大安河 在縣西九十里逕大安驛南流入漢縣册在縣西北源出畧陽逕火燒關南流入漢府志
  三泉水 在縣西八十里其水南流二十里入漢縣志在三泉故縣北二十里山下縣以此名寰宇記在大安軍東門外瀕江石上有泉三泓大如車輪品列鼎峙泉流涓涓下注水旱無盈縮輿地紀勝
  白巖河 在縣西八十里西北流入於漢又有渭溪溝北流入於白巖河府志藍溪溝在縣西南六十里源出永興庵山下西流入白巖河又韓溪溝在縣南源出五塊石嶺下北流入白巖河縣冊
  蔡埧河 在縣西五十里南流入漢縣册
  沮水 在縣西三十里源出鳳縣南流合於漢即沔水也府志漢沔㑹流處岸上有石銘云下至水府三十一里傳為李斯刻石述異記沮水出縣北百八十里母豬山南流逕縣北又南入漢沮口一名鳬口縣志
  桑園溝水 在縣西南十五里北流入漢府志
  白馬河即濜水一名龍門溝在城西三十步出龍門溝南流入漢府志濜水北發武都氏中南逕張魯城中又南逕張魯治東對白馬城又南流入沔謂之濜口水經注 漢沮縣屬武都郡即今畧陽晉永嘉後入氐濜水源出西縣北四十五里獨石谷南流逕縣西二百步注漢水寰宇記龍門溝在縣西北一里即白馬河也東為卧龍山西為烽燧山其中如門故名府志
  龍王溝水一名聖水又名清泉水在縣南二十里源出卓筆山一名清泉水縣册即聖水也北流入漢府志
  舊州河即度水在縣東二十五里源出百丈坡南流入漢府志度水出陽平北山水有二源一曰清檢一曰濁檢度水又南逕陽平縣故城東又南逕沔陽縣故城東而南流注於漢水水經注 陽平故縣在今縣東北沔陽縣有度水巴漢志
  養家河即容裘溪一名洛水在縣南源出巴山其水東北流入於漢府志西樂城在山上有谷謂之容裘谷有容裘溪俗謂之洛水水南遵巴嶺山東北流又北逕西樂城東而北注於漢水經注西縣有洛水九域志養家河自襃城界大鐵厰來逕縣之鎮阜川北流至黄沙驛入於漢又黄壩河自老龍池流三十里入養家河縣冊 按此與寜羌之黄壩河源流各别非一水也
  金泉水 在縣東南四十五里縣志漢水又東右㑹温泉水口水發山北平地方數十步泉源沸湧冬夏湯湯望之白氣浩然言能瘥百病浴者皆有硫黄氣池水通注漢水水經注温泉在西縣東南三十五里鳳凰山南輿地紀勝 按金泉疑即温泉
  黄沙河 在縣東四十里源出雲霧山南流至襃城界入漢府志黄沙水北出逺山山谷邃險人跡罕及谿曰五丈谿水側有黄沙屯其水南注漢水水經注西縣有青羊峽黄沙水所出輿地紀勝
  雪公潭 在縣東縣冊在西縣東百餘里山崖斷絶溪水隨注輿地紀勝
  東池 在縣東三十里沔水所溢相傳為唐賈島避暑之所縣志
  没底泉没一作莫在縣東南四十里泉出不竭縣志
  畧陽縣
  鳳凰山一名三峯山一名巾子山在縣東一里縣志一名三峯山首冠羣山髙聳萬仞卓然壁立有楊難當祠又有對融山在鳳凰山後元一綂志鳳凰山一名巾子山勢如鳳翔方輿勝覽山半有洞名朱砂洞寰宇記鳳山傳聞曽有鳳集其巔又相近有獅山山形如獅子蹲踞上有廟又象山在縣城北俯瞰城中明知縣牛問仁創建石城於山上可以守望府志
  龍泉山 在縣北十里與鳳凰山對峙縣冊
  天池山 在縣北四十里山巔有池方一畆水深丈許冬夏澄泓府志
  八渡山 在縣北七十里四靣險阻林木幽深山溪交萃路列三岐要害之區也府志山接徽縣界為徽鳳要路縣志
  玉屏山 在縣北八十里與石門相對有宋歐陽詹棧道銘刻於石府志
  青野原 在縣北宋紹興三年吳璘拒金入駐青野原即此縣册
  朝陽洞一名藥水洞在縣北百二十里白水江邊懸崖間一名藥水洞有佛宇其内有鍾乳石蓮花盆承石上水飲之已疾左壁瀑布十餘尋又雷洞深不可測中殷殷有聲又風洞外狹内廣時有風出又雨洞則嵌空玲瓏頂覆千葉石蓮有水四時傾㵼傳為勝槩府志
  八盤山 在縣北百三十里縣册
  青泥嶺 在縣北百五十里古棧道也後改道於白水江府志長舉縣有青泥嶺九域志 長舉故城在縣北懸崖千仞上多雲雨行者多逢泥淖故名潛確類書烏龍洞在縣北百五十里中川之岸洞門僅容一人及入則寛廣深邃洞後水勢横流莫知首尾或謂之龍潭縣志
  寳虹山一作保公在縣西北三十里一作保公山縣冊在𦊨口沿江迤西約五里許府志
  分水嶺 在縣西北八十里嶺下水流分東西因名縣册保福山 在縣西北百十里白水江北又相近有殺金嶺其傍地名殺金坪宋紹興四年吳玠守殺金坪以拒金人即此縣志殺金坪在長舉縣境方輿勝覽
  寳子山 在縣西北縣圖在長舉縣西半里隔嘉陵江相傳其山産金寳故名又天窻山在長舉鐵務壁上有穴如窻又萬仞山在長舉縣後蒼崖架日危峯矗雲上有白起寨下枕嘉陵江有關元一綂志
  落叢山 在縣西北縣册在鳴水縣西北十四里寰宇記按周武帝改落叢郡以是名也鳴水故城在縣西
  接溪山 在縣西北縣册在長舉縣西北五十三里元和志龍山一名盤龍山在縣西五里山形天矯下有泉水灣環状如盤龍方輿勝覽一名盤龍山元一綂志三公山在縣西五里上有王夫人墓以三子貴故名府志
  堡子山一名走馬嶺在縣西二十里宋吳曦屯兵其上故名賈志即走馬嶺也又縣西三十里有白嵓兩崖夾對屹立百尋江水從中流出縣志 按鳳縣南堡子山亦傳為吳曦屯兵處未知孰是存考
  相公山 在縣西六十里唐權徳輿舊有别墅因名府志厨山 在縣西縣册在鳴水縣南三里崇峻幽深元和志長舉縣有厨山九域志
  太白洞 在縣西百二十里西淮壩内有龍湫禱之則雨府志
  角弩谷 在縣西接階州界宋元嘉十一年蕭承之破楊難當追至角弩谷即此縣志
  寒篷山即寒山在縣西南百里周一百六十里髙三十餘里山常積雪有泉甚甘冽府志寒山在縣南百里元一綂志
  玉文山 在縣南二里又文筆山在縣西南三里一名靈峻山孤峯卓立山阿有武都王廟廟傍有石符旱禱於廟印符取泉雨隨至府志一名雨號山縣志
  藥水巖一名靈巖在縣南七里嘉陵江上府志去沔州城七里南有二石洞洞門有泉能療疾方輿勝覽 宋改武興為沔州即今治一名靈巖兩洞之間有一泉西流入嘉陵江謂之藥水飲之愈疾上山約五里又有一洞謂之石乳洞容二千人前有一泉不竭元一綂志羅漢洞在靈巖寺南深十餘丈濶數尋後又有邃穴深不可測中有石柱洞之左即藥水巖名山記
  浮圖山 在縣東南三里卓然獨秀状若浮圖輿地紀勝玊女山 在縣東南三十里雍勝畧山髙千仞雲霞映之不見其巔山半有白石如人冠冕坐於崖間前有白石數層如人侍立狀名山記
  飛仙嶺 在縣東南四十里賈志在沔州東三十里相傳徐佐卿駕鶴昇仙之處因名上有閣道百餘間即入蜀大路方輿勝覽此路舊從西縣過經由沮水宋太平興國五年移改於是嶺元一統志 西縣今屬沔縣
  大丙山丙一作景在縣東南縣冊山下有石洞曰丙穴又小丙山與大丙山並峙縣志順政縣有小丙山有穴杜氏通典 順政故城即今治按水經注襃水東南得丙水口則丙山當去襃水不逺辨見沔縣大景小景二山在順政縣東南七十里本名丙唐諱丙故曰景其山峻崖南北相對濶七步其崖峻峭髙百餘丈山衣石髪被於崖際北有穴方圓二丈餘土人相傳為丙穴沮水經穴門而過或謂之大丙水每春三月上旬有魚從穴躍出謂之嘉魚寰宇記
  大唐峯 在縣東南唐光啓三年詔都将李鋌屯兵大唐峯以拒王行瑜兵即此縣志
  大寨嶺 在縣東南接沔縣界縣志
  武興山 在縣東三里山連武興城故名府志武興山在州西一里古興州城於此方輿勝覽
  横嶺山 在縣東二十里府志
  鷹嘴山 在縣東二十七里壁立千仞中有一峯曲如鷹嘴元一綂志石馬洞在縣東三十里洞内有石如馬又魚洞在縣東四十里洞口徑二尺清水淪漣每逢穀雨多魚湧出非時而出嵗輒不登府志
  白熊山 在縣東八十里昔有白熊出此雍勝畧
  陽山 在縣東百里縣志
  冉家山 在縣東北二里相傳為晉穆帝時魏主冉閔故址府志山勢起伏羣峯環拱賈志
  石鑑山 在縣東北縣册在長舉縣東五十餘里山崖當中一石片方廣尺餘光明可鑑縣志
  思宜山 在縣東北縣冊在廢長舉縣東八十里髙秀出於羣山縣志
  西漢水一名嘉陵江在縣城西自成縣流入又南入寜羌州界縣圖西漢水自㑹修水又東南於槃頭郡南與濁水合又東南歴漢曲逕挾崖與挾崖水合挾崖水西出襜潭交東流入漢水又東逕武興城南東南與北谷水合又西南逕關城北水經注 槃頭故郡在縣北關城即今陽平關在寜羌州元和中節度使嚴礪自長舉縣西䟽嘉陵江二百里唐書地理志嘉陵水經長舉縣南十里又經順政縣南百步元和志西漢水在西和縣源出嶓冢山西流雍大記犀牛江在縣西北百二十里又名東西淮自階州東流入嘉陵江雍勝畧犀牛江源發禮縣自西淮而下舟楫可通流至兩河口合嘉陵江又石門河在縣西八十里源發白馬關至江口入淮河府志 詳見圖考按嘉陵江源有三西和縣之西漢水一也成縣之濁水二也鳳縣之故道水三也考水經注及禹貢錐指皆以自西和流逕禮縣成縣者為嘉陵正源即所謂淮河者也乃今皆以淮河為犀牛江而以濁水故道水羣目為嘉陵江是循流而忘其源矣如雍勝畧府志皆沿其誤兹特為正之
  故道水 在縣北百二十里自大散關分水嶺之南逕東河驛鳳縣又逕徽縣至大魚關可通舟楫又至縣北合白水江又至兩河口合淮河又合横現河逕縣城西南又合夾渠八渡二水又合樂素河逕陽平關至廣元縣入蜀縣志
  白水江即濁水在縣北百二十里縣冊濁水自合故道水又南逕槃頭郡東而南合鳳溪水鳳溪水上承濁水于廣業郡南逕鳳溪鳳凰臺下東南流左注濁水又南注漢水水經注長舉縣有鳳溪水隋書地理志左溪水在鳴水縣西南七里自栗亭縣北來合于嘉陵江寰宇記
  青泥河 在縣西北百五十里源發成縣至石門入嘉陵江府志 按左溪即鳳溪疑即此水
  横現河 在縣西十五里其水東南流入嘉陵江府志按此疑即水經注之挾崖水
  八渡水即北谷水一名黄坡水在縣東八十步源出退水河自徽州來經城西南入嘉陵江雍勝畧北谷水出武興東北而西南流逕武興城北又南轉逕其城東而南與一水合水出東溪西流注北谷水又南流注漢水水經注黄坂水在順政縣東一里寰宇記一百八渡水源發三川衆水合流經一百八渡遶城東南㑹夾渠水入嘉陵江其夾渠河在縣東二里源發飛仙嶺西流入八渡河府志 按八渡河即水經注之北谷水寰宇記之黄坂水而夾渠水即水經注之東谿水也
  落索河落索一作樂素在縣南八十里其水東南流入嘉陵江府志
  沮水一名鐸水河又名黑河在縣東百二十里一名鐸水河俗稱黑河東南流入沔縣界縣志沮縣沮水出東狼谷南至沙羡南入江漢書地理志 沮縣故城在縣東沙羡今屬湖廣漢陽縣沔水出武都沮縣東狼谷中一名沮水闞駰曰以其初出沮洳然故曰沮水縣亦受名焉導源南流泉街水注之又東南經沮水戌而東南流注漢曰沮口所謂沔漢者也水經注 按水經注亦以沮水為漢源沮水出順政縣東北八十二里元和志順政縣有沮水九域志水源出紫柏山至沔合漢府志
  泉街水 在縣東北縣圖河池縣泉街水南至沮入漢漢書地理志 河池今屬鳯縣泉街水自河池縣東南流入沮縣㑹于沔水經注 按此或以為即東谷水考元一綂志東谷水在長舉廢縣後三百步自畧陽界來合嘉陵江則東谷水非入沮之水也以為即泉街水者恐誤
  養魚池 在縣東五里相傳為吳曦養魚處甃石尚存府志東池在沔州城東三里方輿勝覽 按養魚池疑即此
  金池 在縣東北八十里金池院中昔人淘金成池故名縣志
  榆林府榆林縣
  駝山一名東山在城東城半踞其巔髙數十丈俗呼為東山土人多穴山居之山形類駝鎮之得名駝城以此又山之西有堡兒山三峯翼然其上有塔名文筆峯又堡兒山北為廟兒梁有蒋三尹賢墓延綏志土山在榆林城中山上舊有烽墩後移於北城外半里雍大記
  馬神山 在城東北二里秋祭馬神於此潛確類書
  紅山一名紅石峽在城北十里縣冊山皆紅石地近沙阜因築紅山墩潛確類書山環列若屏障落日照之如霞起其上有欵貢城鎮北臺易馬臺紅山兩崖飛湍電轉紅影外浮一名紅石峽昔夏李繼遷𦵏其祖障水别流鑿石為穴既𦵏復引水其上疑即此中有寺複道飛簷望之如畫榆柳陰映鳬鷺唼呷榆溪漳河之水所自出也越榆溪而西為十里沙風吹日映色如龍鱗逶迤十餘里抵黒山延綏志峽在紅山墩左雍勝畧
  黒山 在城西十里縣圖水甘草茂北人内侵必駐此以便水草雍大記明巡撫余子俊築塞堡植栁萬株其下賈志
  王墓山 在城西南十里縣册在黑山南十里有斷碑字已磨滅相傳為夏元昊祖墓延綏志
  木𥗬神山 在城南五十里延安府志去半坡峯十里成化時有妖神棲此立廟祀之後有道士經此曰祟也書符咒之廟中隱有哭聲即日焚其祠祟遂殄息延綏志
  嗣武城山 在城南百三十里縣册在魚河堡南五十里由石磴而上四靣石巖髙百丈舊為囉兀城延綏志
  馬湖峪 在縣南無定河西接米脂界縣冊
  萬佛洞山 在城東南十三里孤峯特起其北十餘里有凌霄塔又二十餘里有炭山又二十里有半坡峯延綏志
  羊羔山 在城東南五十餘里縣册山在木𥗬神山東又南十里有暖泉山延綏志
  石盤山 在城東二十里延安府志
  葭蘆川即諸次水今名沙河在縣東又東南流入葭州界縣册諸次之山諸次之水出焉而東流注於河山海經水出上郡諸次山東流逕榆林塞即漢書所謂榆溪舊塞也其水東入長城小榆林水合焉歴澗西北窮谷其源也又東合首積水水西出首積溪東注諸次水又東入河水經注葭蘆水源出平地寰宇記沙河源出雙山堡西北即真鄉之葭蘆河也南合堡東宋家河又南合謝家荘車道溝水又南至投河合關家川水過栁樹㑹又南合真鄉川水抵通秦寨流石峽中合五女川為葭蘆河至葭州城南入黄河延綏志 真鄉縣今屬葭州按水經注諸次水即榆溪延綏志謂為今西河而或以沙河至葭州入河者為諸次水以西河至魚河堡入無定河者為帝原水與延綏志異而與酈氏水道合從之
  無定河 在縣西南自懐逺界來逕魚河堡與西河合又東南入米脂界縣冊奢延水又東逕膚施縣合帝原水又逕膚施縣南水經注 漢膚施縣今屬綏徳州
  西河即帝原水一名榆溪在城北十里縣圖膚施縣有帝原水漢書地理志帝原水西北出龜兹縣東南流又東南注奢延水水經注 龜兹故城在縣北西河在鎮城西即榆溪源出塞外葫蘆海南合獐河其水源出常樂堡西注榆溪又南流入紅石峽水自石崖流下陡落數千仞匝隍塹於城西遂為西河芹河之水入焉龍王泉又東北來注之又少南鍾家溝水在衛南西注之又南五里屈而東流得響岔橋合劉指揮河又柳河水自西南注之又南得三岔川又東南十里騸馬井水注之又南五十里得黑河水至鎮川堡入無定河延綏志
  芹河 在縣西縣圖源自塞北有湖隨山勢曲折兩岸芹藻繽紛故名經魚溝子入垣東抵後西門入榆溪延綏志小芹河在保寜堡東北源出草地東南流入邊又東南入西河又有小沙河在小芹河之西亦自塞外流入合於小芹河縣册
  龍王泉水一名南門河一名南泉在城中自山半湧出滙而為池疏而為竇周灌城中鎮人所汲養也嚴冬蓊勃水氣如蒸又西南入西河一名南門河又名南泉又一自鐘樓街中出者為北泉渟瀦不流其上皆有龍王廟故名延綏志
  劉指揮河 在縣南縣冊源出衛東北水掌兒西南流抵藍家橋入西河延綏志
  栁河 在縣西南十五里縣冊源自西南入西河長湖數頃其地可耕成化中植栁數千株萬厯中剪伐殆盡延綏志
  三岔川 在縣南二十里縣冊川納石窰溝水又納焦家川水又納紀家灣水自川東李三家溝而上得鐵爐荘又東得殺草灣石窰水之源也又自殺草灣至張官兒峁之東得劉家灣焦家川水所發而㑹於紀家灣同注於西河延綏志
  黑河 在城西南五十里東入西河縣冊
  楊官海 在城西二十里又西十里曰方家海又西十里曰酸梨海又稍南曰天鵝海凡水之所㑹渟而不流者邊人通謂之海水不大而海之者渟之盛也延綏志
  懐逺縣
  龍鳯山 在縣西南十五里縣圖
  牛心山 在縣西南縣圖在威武關東十餘里又牛心山西二十里有赤木山延綏志
  狄青原 在縣西南五十里縣冊在威武堡南十里明成化二年總兵楊信破北兵於此延綏志
  横山 在縣西南即古橋山接安定縣界宋元豐中种諤上言横山延袤千里多馬宜稼且有鹽鐵之利其城壘控險足以守禦即此縣冊
  馬鞍山 在縣東南縣圖在土門砦北五里延綏志
  五龍山五一作烏在縣東南波羅堡南三十里一名烏龍山縣冊
  無定河即生水一名朔水一名奢延水俗名滉怱都河在縣北縣冊赫連勃勃於朔方水北黑水之南營都城晉書載記奢延水西出奢延縣西南赤沙阜山海經所謂生水出孟山者也俗謂之奢延水又謂之朔水東北流逕其縣故城南又東北與温泉合又東黒水入焉又東合交蘭水又東北流與鏡波水合水經注 奢延故城在縣西北朔方縣無定河一名奢延水源出縣南百步元和志 唐朔方故城在縣北滉忽都河出龍州堡南冝家畔合城北烏龍洞泉及城西水東流四十里清平水北注之又東栁泉兒水北注之又東狄青原水北注之又過響鈴塔威武堡暗門水出其東又海棠河及東西二河俱出鎮靖堡塞外東流注之又東過懐逺堡苦水川合圁水㑹之為無定河至波羅堡北折而南流黑木頭溝水鮑家寺水東注之又過響水保東東入榆林界其圁水出清平堡外白城兒東流合夏河兒入波羅堡與滉忽都河㑹延綏志按圁水據水經注在舊圁陰縣南入河不入奢延水而唐志則云銀州東北無定河即圁水疑亦即指此水附以存考
  石窯川即黒水又名烏水在縣北縣圖赫連勃勃於黒水之南營都城晉書載紀黑水出奢延縣黑澗東南歴沙陵注奢延水水經注烏水出朔方縣烏澗本名黑水避周太祖諱改名元和志石窯川在威武堡北塞外東南流逕懐逺堡為亂窯川河又有打狼河自塞外南流逕堡東入焉又東南逕波羅堡入滉忽都河縣册 按石窯川打狼河及同水俱自邊外流入
  黑木頭溝河 在縣東南四十里源出威武堡鄧家墕王家墕逕縣境五龍山至鮑家寺合寺子溝水又至響水堡合於無定河縣冊交蘭水出龜兹交蘭谷東南流注奢延水水經注黑木頭溝鮑家寺水在波羅堡東注滉忽都河延綏志 按此疑即交蘭水
  大理河 在縣東南百五十里自清平堡南東流合小理河逕縣境一百里入綏徳州界又小理河在縣東南百二十里源出清平堡東老虎墕東流至巡檢司溝合於大理河逕縣境六十里縣冊
  附考温泉西北出沙溪而東南流注奢延水又鏡波水源出南邪山南谷東北流注奢延水水經注 按此二水無考定邊縣
  冡嶺一名南梁山在縣東南六十里縣冊在甎井堡南俗呼南梁山有洛水出焉又北極山與冡嶺相對一峯巋然望之若虬龍奮迅而上延安志
  黄羊嶺 在縣東南九十里甎井堡南為要地又其西為鐫天嶺縣冊
  白露山 在縣東南百三十里又其東有桃林山又東有亂石山縣冊桃林山在新安邊堡東又南十里為紅麋山延綏志
  洛水 在縣東南百五十里縣圖晉文公攘戎居于河内圁洛之間史記匃奴傳洛水在冡嶺下延綏志洛水源出瑠璃廟石縫中東南流逕頁水川合鐵鞭城水入保安界縣冊 按洛水自慶陽府安化縣發源則此蓋洛水之别源也
  三山水 在縣西南百里源出三山兒東西二岔合石澇池水逕饒陽堡饒家水東注之又南入北蕭關合木𤓰城水黒城子水跌角城水沙家掌梁家溝水汝麻臺水塔兒掌水入紅城子經環縣西南即馬嶺水上源也縣冊
  鹽池 在縣西北鹽塲堡北縣圖長澤縣有胡落鹽池唐書地理志 長澤縣今屬靖邊原屬靈夏衛嘉靖九年總制王瓊改屬本衛池周圍三里許中有井引水漑畦一夕視之若積雪此九種之一也又其東南有澇池鹽池水鹵不可飲澇池水可飲堡人汲者便之又二池之西為寜夏境延綏志 按地理通釋漢於上郡龜兹縣置鹽官疑即此
  靖邊縣
  文昌山 在縣治西北山脉自太白來上有文昌閣故名又太白山在縣西南里許文昌山西縣冊與荍麥城相接皆宋范龍圖所築延綏志
  蓮花山 在縣西南寜塞堡南十五里縣冊宋范龍圖立塞於此山有駙馬洞相傳姬駙馬居此延綏志
  飲馬坡 在縣西南四十里縣冊
  鶯窩山 在縣西南又其西有鳴羊山縣冊鶯窩山在寜塞堡西南二十五里把都河北又有架砲山旗竿山俱在寜塞堡西南三十里把都河南二山崔嵬並峙立有亭燧延綏志
  牛頭坡 在縣東南九十里杏子河經此縣圖
  蘆關嶺 在縣東南九十里縣冊在鎮靖堡東南接安塞縣界延水所出延綏志
  箭杆嶺 在縣東南龍州堡東南縣冊
  草塲山 在縣東八十里鎮靖堡西堡城所依縣冊荍麥河 在縣東南十里荍麥城下北流至營北有紅栁河自寜塞堡流入逕范老關西又東北至城北合流出邊東逕鎮羅鎮靖二堡北又東至龍州堡合滉忽都河或曰滉忽都河有别源出靖邊城西石頭溝東北流合城東之黒龍王溝而出邊入鎮羅界即此又有海棠河在鎮靖堡北塞外東流至威武堡東入滉忽都河縣冊
  把都河 在縣西南九十里源出栁樹澗至寜塞堡北合倪家溝水出邊逕寜塞塘至紅栁橋入沙縣冊
  周水河 在縣西南發源飲馬溝南流逕徐家臺入於保安之洛河流一百五十里縣圖
  杏子河 在縣南三十里發源總管塔南流逕牛頭坡又逕杏子城西入保安界縣圖


  陜西通志巻十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陜西通志巻十二
  山川五興安州 商州 同州
  興安州
  牛頭山即牛山在州北九十里州冊西城縣有牛山唐書地理志西城故城在州西北牛山為州境羣山之冠上有泉不涸不溢禱雨輒應輿地紀勝黃巢谷在金州牛山雍大記 金州即今州治牛頭山綿亘百餘里髙入雲漢有金牛洞即昔人掘劔刺黄腰獸處又其巔有五硌山峰巒錯互又有蠟燭山青翠挿天以形似名州志硌音洛
  九里岡 在州北五十里石磴崚嶒陡峻難上神灘河經其陽琉璃河經其隂為長安孔道州志
  盻陽嶺 在州北百里其山髙峻日出先及故名麻坪河經其陽洵河經其隂山麓有石砦名轆轤杷州志
  三教山 在州北百二十里山甚髙有二龍湫相傳為南嶽禪師道場二龍得度報以甘泉其傍有喬松二龍所遊戯繞三匝而上舊痕宛然歳旱禱雨於此又州北百三十里為觀音山州志
  王莽山 在州北三百里莽嘗遣兵戍守於此傅家河之水出焉山傍有樹髙數仭其隂四蔽而空其中名重陽樹又王莽山西為燕子嶺接鎮安界又燕子嶺東為二郎山四面險峻其頂平坦可屯數千人泉流皆瀑布林木蓊翳人跡罕至過此則為鎮安之下茅坪矣州志劇盗淡文省據燕子嶺距邑二百八十里明劉閣香溪洞記
  心山 在州西北五里又相近有梅花山首枕漢江是為姚墟州志漢陽厥守漢中棄官修仙於此明劉閣記陽一作楊
  長鎗嶺 在州西北十五里又折弓埡在州西北五十里相傳有將軍戰沒於此失其姓名土人祠之州志
  鯉魚山 在州西四十里山上有泉舊時泉内有二鯉魚禱雨多應今泉涸其相近有赤崩灣宋將楊大勲死節處州志州西三十里地名秦郊渡月河約二里有山最髙曰鯉魚山與漢隂鳯凰山相連以鳯凰為頭鯉魚為尾共一百二十里輿地紀勝
  三條嶺 在州西六十里明末㓂亂鄖將黄元吉死處又州西六十五里曰擂鼓臺土阜巋然亦古戰塲也州志
  鳯凰山 在州西七十里懸聳萬仭冠絶羣山雍勝畧山西阻池河北阻越河東南阻漢亘二百五十里跨興漢石紫四郡縣地又天馬山在州西九十里亦鳯凰山之支也越河經其下其相近有越嶺與天馬山對峙設有越嶺闗與漢隂接界又小埡子在州西百二十里兩山壁立中通一路如線州志
  七寳山 在州西百五十里接紫陽界州志
  西城山 在州西南五里古縣治建其下今有三石塔存其相近又有藥王山以祠祀孫真人而名州志按寰宇記西城故城在漢江北西城山東與州志不合
  魏山 在州西南九里元和志心山二里至魏山三面險絶惟北小徑可捫葛而升晉吉挹督䕶梁州秦韋鍾來㓂挹嬰壘急口岐山固守三年不可下即兹山也明劉閣牛山記
  天柱山一名砦子山在州西南四十里一名砦子山髙險壁立其下有碧瑱洞今封閉州冊
  郎家山 在州西南八十里州志
  馬蝗山 在州西南九十里香河水經此州志
  南宫觀山 在州西南百五十里石笋凌空四壁如削嵐河水經其下砰䂴如雷不通舟楫州志
  趙臺山 在州南二里梁時漢水泛溢人皆走避此山元和志州南三里曰歡喜嶺山色皆赭有巨冢名太子墳俗傳為堯第九子無所考昔有牧兒陷入見殿廷儼然皆上古時物以土封之後遂失其處州志
  玉屏山 在州南五里山多青白堊香溪水出此其相近又有尖峰山州志
  文筆山 在州南七里其相近有香溪洞州冊平利縣北數十里有香溪柴扉洞輿地紀勝自魏山又三里度香溪溝入崇山中有石洞相傳吕洞賔郭尚竈傳道兹洞洞前有石棋枰及子人不敢取尚書胡濙有詩鑱石壁明劉閣香溪洞記出郭循溪而南度仙關折而南為純陽洞又南為八仙洞又西為三茅洞亦名凌霄洞與純陽洞隔溪相望橋上有玉皇閣相傳即吕郭棲息處又相近有龍門谷谷有龍門洞洞有三泉旱禱輒應州志
  五峰山 在州南五十里五峯聳秀為州勝槩州志牛蹄嶺 在州東南十五里路極險峻黄洋河經其下州志老君山 在州東三十里其相近有古廟嶺磨溝水所出又州東四十里有髙洞山又州東四十五里有青碌山有石洞十二處州志
  髙王山王一作望在州東六十里逈出衆山有髙王祠又歪頭山在州東八十里州志
  鶻嶺 在州東接上津縣界地極險要雍勝畧
  白雲山 在州東北五里白雲之泉出焉一名卓錫泉相傳為南岳懐讓禪師卓錫得泉處又大團山小團山俱在州東北十里州志
  龍王山 在州東北三十里上有龍湫大旱不涸其相近有老樹嘴相傳昔山有豫章樹因以是名北望終南南望吉陽諸山簇簇如畫州志
  將軍山 在州東北四十里相傳舊有將軍戰歿故名山後有石洞内藏鐵盔甲不知所自人不敢近賈志其相近有古墓嶺州志
  附考金川縣有焦陵山隋書地理志西城縣有伏羲山寰宇記按金川西城俱屬州境山無考又按路史注伏羲山在西城女媧山在平利與伏羲山接則山當在州東南近平利界疑即今之髙王山也
  漢水 在州城北一里自紫陽界入境又東入洵陽界州圖漢水自逕魚脯溪口又東過西城縣南又東逕鼈池鯨灘又東逕嵐谷北口又東右得大勢左對月谷口又東逕西城縣故城南又東為鱣湍水經注漢水去州城百歩元和志漢江自樓子灘入州境又東為月池灘在州西南百六十里又東三十五里為馬尿灘又東五里受道河之水為思灘又東三十里為髙洋灘低洋灘又東十里受蒿坪河五堰河溜水河嵐河之水為三堆灘又東五里為織女灘又東五里為串灘又東四十五里為麩灘又東二十里受吉河月河之水為月河灘又逕州城下為州身灘又東去州十里為立石灘又東二里為下立石灘又東三十里受神灘河水為神灘又東五里為二郎灘又東七十里為洵陽界諸灘之中麩灘串灘二郎灘為險而神灘尤甚明成化間知州鄭福於沍冬時用火燒石疏鑿以殺其勢舟行利焉又江中有安康石因郡得名常隠不見見則歳饑又有美女石亦在石泉壩漢水北岸州志 詳見圖考
  大道河 在州西南二百二十里又小道河在州西南百八十里源俱出界嶺各東北流入於漢州冊
  蒿坪河 在州西百十里州冊源出鳯皇山自紫陽界來西南流入於漢州志
  五堰河 在州西九十里州圖源出鳯皇山老龍池西南流入於漢州志溜水河源出羅圏崖其水合於五堰河州冊
  易家河 在州西南七十五里源出王家山南流四十五里入漢州冊
  嵐河 在州西南七十里雍勝略漢水東逕嵐谷北口嶂逺溪深澗峽嶮邃氣蕭蕭以瑟瑟風颼颼而飀飀故川谷擅其目水經注源發四川太平縣界逕平利縣流入州境入漢江州舊志源出化龍山東流七百餘里中有仙人碥巨靈跡鎻龍樁諸勝至石泉壩南北流入漢州志香河水在州西南九十里逕馬蝗山入嵐河州冊
  吉河吉一作急急河在州西南十五里源出平利縣界東北流入漢江亦謂之吉河漢中府志漢水右得大勢勢岨急溪故亦曰急勢水經注西城縣有吉水九域志吉河自界嶺來西北流入於漢州志 按急勢城即晉粱州督䕶吉挹所治則吉河或亦因吉挹而名也
  月河月一作越在州西七里自漢隂縣流入又東南入漢州冊漢水左對月谷口山有坂月川于中黃壤沃衍水經注越河出鳯凰山東流至漢隂受添水河水過越嶺闗受白魚溝水又受恒河水昔逕赤崩灣過牛山之麓明末洪水南徙沙礫皆為沃壤是為截河又東受傅家河水又東流入於漢水口甚狹僅可容舟其恒河在州西北七十里一名衡河源出牛頭山亦自漢隂界來曲折南行林莽之中三百餘里南流入月河又有黑水河在州西北二百里東南流入恒河其傅家河在州北二十五里源出王莽山南流入越河州志
  黄洋河 在州東南五里州圖源發平利縣境化龍山北流入於漢又陳家溝在州南二里故道由新治内因建新城導流東門外夏秋水漲則循城北遶而西流與施家溝水㑹逕舊城西南隅折而東過㑹源橋出閘口入黃洋河每歳五六月水潦暴至則損傷禾稼直衝郡城郡人苦之州志黃洋河源發平利界之石梁山東流入州界逕狗脊闗流七十五里入漢州冊
  神灘河 在州東北八十里源出牛山東南流入於漢州志自夏家埡流來合琉璃溝水入漢州冊
  黑龍泉 在州西北八十里桑溪村禱雨有應州志小絲泉 在州西八里泉𣲖如絲其出不竭州志
  三泉 在州南五十里龍門谷中禱雨有應州志
  金泉一名金井泉在州治東賈志子城東之井也取金生水之義輿地紀勝在州東二里白龍隄金華寺其深四丈水甚甘冽州志
  平利縣
  女媧山 在縣東三十里灌溪源出于此賈志平利縣有女媧山唐書地理志西城縣有女媧山九域志 西城今屬興安州岡巒起伏蜿蜒四十餘里晉桓溫伐秦其將司馬勛為苻雄所敗退屯女媧堡即此縣志
  錦屏山 在縣城南又觀山在縣城西山勢起伏屹然為縣治水口中有元天觀一名元天觀岡又龍山在縣城北縣治倚此縣志
  光頭山 在縣北三十里又髙望山在縣北四十里孤峰突聳山頂有雲必雨人以為候接興安州界縣志
  馬鞍山 在縣西三十里縣志
  嶓冡山 在縣西四十里又相近有風洞深不可測四時有風從穴中出賈志 按此非寜羌之嶓冡辨見後
  狗脊嶺 在縣西五十里接本州界縣志
  石梁山 在縣西南百二十里縣志九股坪在縣西南四百里中有平地一區東臨嶄崖西接屬境昔流賊嘯聚於此縣冊
  化龍山 在縣南二百里上有九臺十三灣多竒鳥怪獸賈志
  花池山 在縣南三百里由化龍山脊百二十里通花池山由花池山脊百七十里通四川太平大寧等處叢林密箐絶少居人又鎮坪在縣南五百十里接四川界縣冊
  藥婦山 在縣東南百里縣志昔有夫婦擕子入山其父落崖妻子搗藥救之尋俱化為三石人山頂藥臼尚存周地圖記
  秋山 在縣東南百九十里通四川路山頂上下四十里林木蔽日四時凝雪不消中有一碗泉隨飲隨溢縣志
  松子山 在縣東六十里山甚髙峻其上有池名天心水又相近有馬鬃嶺以形似名有洞曰羅圏洞縣志
  八里岡一名花粟岡在縣東九十里岡東西凡八里俗名花粟岡其地山環若城水遶如帶明嘉靖初縣被水灾議徙治于此居民重遷事遂寢縣志
  筆架山 在縣東百五十里其相近有白土闗埡縣志了角山 在縣東北百里兩峰並峙形如了角接洵陽縣界縣志
  大頂山 在縣東北百六十里接湖廣竹溪縣界縣志嵐河 在縣西南百五十里源出四川太平縣界北流至州界入漢江又有牙河在縣西南二百五十里東通金毛闗南通鎮坪其水北流入嵐河縣志
  黃洋河 在縣西南三十里源出風線口西北流入州境注漢江又灌溪河在縣南二十歩源出女媧山西北流合黃洋河又有月溪河在縣北十五歩源出髙王山南流西折遶縣城而㑹於灌溪河水勢環曲如月故名或曰即寰宇記所謂聲水縣志
  沖河一名界溪河一名壩河在縣東南百十里一名界溪河又至白土營名壩河自湖廣竹谿縣流入縣境又流經洵陽界合于閭河又秋河在縣東南百八十里源出四川大寧縣界北流入于沖河又松杉河在縣東百六十里源出武陵闗流入秋河又太平河在縣東南百三十里源出秋山其水合于秋河又石牛河在縣東南百三十里亦自竹谿縣流入合于沖河又連仙河在縣東百六十里源出竹谿縣大頂山亦南流合于沖河縣志
  南江河 在縣東南二百五十里與大寧縣接界其上源曰小源溪母豬峽東北流逕縣境又東入湖廣竹山界縣志
  龍潭 在縣東六十里濶四丈其深莫測遇旱禱雨輒應賈志
  馬池水 在縣西四十里源出嶓冡山下之神馬淵與西縣水㑹賈志 按水經注西縣嶓冡山西漢水所導西流與馬池水合水出上邽西南謂之龍淵水龍馬所生又謂之馬池川此西縣在今秦州去平利甚逺賈志殆以嶓冡之名而誤也疑所云嶓冡山亦渉附㑹特存其説附辨于此
  天池 在縣文廟後池水積徹大旱不涸州志秀泉在文廟前賈志
  清平泉 在縣治前其水至清居人飲之不生癭瘤賈志
  洵陽縣
  黄㭔嶺㭔落胡切黄㭔木名可染在縣西三里上通黑山之嶺為邑主山又駱駝山在縣西百二十歩東枕縣治西接羣山以形似駱駝之項故名縣志
  臨崖山 在縣東一里峰巒環擁南枕漢江北控鶻嶺上有寺又觀音洞在縣治北祈禱有應縣志
  羊山 在縣北四十里賈志即終南之支也連絡千里相傳為福地修仙之所絶頂西接商鎮南瞰漢江人跡罕到有鐵釜一口可容水數石内生松一株大數十圍世傳張良辟榖于此觀址鐘鼎尚存山下有仙花洞在縣北八十里洞極宏敞上有花藻如雕刻下有泉寒冽異常又有谷粟洞一云谷璽洞在縣西北百里内有龍湫知縣羅熙禱而得雨為文祭之縣志
  仙姑碥 在縣北百三十里有碥路至金坪俗傳為仙姑所修故名縣志
  西北山 在縣北百五十里縣志
  盻陽嶺陽一作羊又名楊家嶺在縣西北九十里東臨洵河西接本州界又名楊家嶺縣志
  合抱嶺 在縣西北百里以山水環抱故名縣志
  青山 在縣西五十八里東北枕漢江西南接本州界其下有洞産碧瑱石今封閉縣志
  留停山 在縣南二里縣志行人愛其秀㧞多留停縱覽因名寰宇記
  谷山 在縣南十里歳旱禱雨多應縣志
  馬鞍山 在縣南五十里以形似名其相近有尖朶山又有鏡石崖懸如削光耀奪目數里之内物象悉照縣志
  將軍山 在縣南六十里又風洞在縣南八十里洞中有大風極寒人不可當縣志
  女華山 在縣南百二十里山極髙峻林木蓊翳山腰有洞入洞口二里許皆沙河洞中雲出必雨人以為候縣志
  連尖山即連嶺山在縣南百五十里山極髙峻以三峯尖聳並峙而名深奥險僻俗傳為普庵道塲舊名連嶺山縣志
  紫荆山 在縣東南五十里有洞深可五六里號仙洞山後有石池池傍有石蓮花輿地紀勝
  觀音崖 在縣東八里下瞰漢江多石穴縣志
  神仙洞 在縣東七十里縣冊内有生成石蓮花十九朶石獅子一洞門鐫紫葢神仙洞天六字名山記洞門髙一丈七尺深不可測有古碑剥落鄉民祈雨輒應又黑龍洞在縣東百里旱禱亦多應縣志
  禹穴 在縣東百三十里穴傍鐫禹穴二字有古碑剥落相傳禹導漾時經此雍勝畧
  浮雲山 在縣東百五十里其峰髙聳上有廻龍觀南臨漢水北接羣山抵商州界縣志
  當門山 在縣東百七十里兩峰相對望之如門輿地紀勝硃砂洞 在縣東二百四十里今封閉縣志
  龍山 在縣東北百二十里山有靈泉旱禱即應輿地紀勝水銀山 在縣東北百四十里南臨蜀河北連鶻嶺有硃砂水銀洞三處縣志
  碧瑱山 在縣東北百五十里有碧瑱洞今封閉其相近有鶻嶺又相近有穿崖其髙千仭崖中一竅南北相通可三里許縣志
  附考縣北有懸書崖髙五十丈刻石作字今人不能上不知所道山下石壇上有馬跡五所名曰馬跡山水經注縣有麻嶺山金州山九域志 按此三山今俱無考
  漢水 在縣南百十歩自本州界流入又東入白河界賈志漢水自鱣湍又東合旬水又東逕木蘭塞南又東左得育溪又東得甲水口水經注漢水在廢淯陽縣城南東流寰宇記 淯陽故城在縣東洵陽縣有漢江九域志漢江在縣南門外至縣東三十里為構園沱夏秋水漲舟行甚艱又至縣東百五十里有仙灘又東三十里有藍灘亂石縱橫怒濤洶湧為舟楫患縣志 詳見圖考
  閭河閭一作驢一名澗水一名閭谷水在縣西二十五里源自平利縣來北流入漢雍勝畧澗水在縣西二十七里一名閭谷水北注於漢其閭字亦為驢字寰宇記平頂河在縣西南二十五里源出神仙洞西北流入閭河漢中府志閭河源出連尖山金河神河壩河平頂河之水皆㑹焉北流入漢縣志閭河從竹溪平利界來逕青山觀入縣境北流一百四十里入漢江又金河在縣南七十里源出歪頭山西流六十里入閭河又神河在縣南五十里源出范家山東流五十里入閭河又孟家河在縣南三十五里即壩河也自平利界來納諸水東北流合閭河縣冊
  洵河 在縣東百二十歩出自西北山流入漢江縣以是得名雍勝畧旬陽縣北山旬水所出南入沔漢書地理志旬水北出旬山東南流逕平陽戍下與直水枝津合又東南逕旬陽縣與柞水合又東南逕旬陽南又東南注漢謂之旬口水經注 旬陽故城在縣北洵陽縣有洵水隋書地理志源出鎮安之秦嶺南流入漢長八百里東西北三面遶縣治瀠洄可愛中多水磨唐浮休居士有賦縣志
  乾祐河即柞水在縣西北百四十里源自鎮安縣東北乾祐山來南流合於洵河縣志柞水西出柞溪南流逕重崖堡西屈而東流逕其堡南又東南注於旬水水經注
  乾溪河一名麻坪河在縣西北發源獅子嶺流九十里至龍潭為麻坪河又至乾溪舖為乾溪河東南入洵水縣志
  冷水河 在縣北三十八里源出鶻嶺西南流入洵水縣志
  蜀河即育溪水育一作淯在縣東百四十里出於秦嶺中洞河西岔河葢其源也南流逕閭闗入漢江縣志 按此即淯水漢水左得育溪與晉旬陽分界於是谷水經注淯水在廢淯陽縣西一百歩源自商州上津縣來東南注於漢寰宇記洵陽縣有淯水九域志蜀河源自咸寧縣來南入於漢雍大記西岔河在縣東北二百里源出西北山東南流入蜀河漢中府志
  仙河 在縣東百八十八里源自湖廣上津縣南流入漢雍勝畧自山陽界流來逕縣境牛心石南流一百里至白河界入漢縣冊
  蓮花池 在縣東西北各五里有池凡三不由浚鑿皆天成也相傳花發年豐或邑士有登科之慶縣志白河縣
  鳳嶺一名繡屏山在縣西北環遶西南形如鳯翥故名雍勝畧繡屛山在縣治西山頂舊有天池山腰即縣城東向層叠而下直抵東門又下里許即清風澗其在北門外者為北岡又里許為金家坪縣志 按縣圖則繡屏山即鳯嶺之别名也
  印臺山一名南臺山在縣南一里層巒方正形如印臺故名又泰山在縣東北一里前臨漢水後連北岡又縣東二里有靈應洞縣志
  髙家坪 在縣西三里又縣西四十里有解家坪在麻虎溝縣志
  羅漢洞 在縣西五十里又縣西六十里有髙瑱子洞賈志
  中華山 在縣西七十里上有中華池四時不涸縣志長岡山 在縣西九十里小冷水出此亦名長岡嶺縣志大都山 在縣西百里其相近又有二峰山俱為冷水所經縣志
  白崖 在縣西南三十里石磴盤紆望如積雪縣志南竹山 在縣西南百二十里接湖廣竹山界大白石水出此縣志
  五條嶺 在縣西南百八十里大冷水出此縣志
  龍岡山 在縣南二里山勢起伏如龍縣志豐利縣有伏龍山唐書地理志 豐利故城在縣南鄖鄉縣有伏龍山九域志按宋省縣入鄖鄉疑龍岡山即伏龍山也
  廟山 在縣南三十里上有神泉旱禱有應縣志
  聖母山 在縣南百里上有廟今廢其北二十里為茅坪近白石河多緑竹縣志
  平頂山 在縣南百二十里接竹山界縣志
  文筆峰 在縣東南三里孤峰聳削故名縣志
  申公嶺 在縣東南百三十里小白石水出此縣志紗帽山 在縣東三里山腰有井名温泉井縣志
  魁星山 在縣東北七里七峰連亘迤𨓦如北斗縣志按此山今屬鄖西境
  附考錫義山在豐利縣東北六十里一名天心山元和志錫縣有錫義山方圓百里形如城四面有門上有石壇長十餘丈世傳列仙所居山髙谷深多生薇蘅草其草有風不偃無風獨揺水經注 錫縣故城在縣東南豐利縣有天心山隋書地理志鄖鄉縣有錫義山九域志山在鄖縣西百八十里名勝志天柱山在鄖鄉縣錫義鄉去縣二百里山之左有峰曰天柱峰上有三石門輿地紀勝按天柱山疑即錫義山也今當屬鄖西境
  漢水 在縣北三里自洵陽界流入又東流入鄖西為湖廣界縣圖漢水又東為龍淵又東逕錫縣故城北為白石灘又東逕長利谷水經注漢水南去豐利縣二十里元和志月兒潭在縣西五十里即漢江也瀠洄澄澈有如秋月因名縣志 詳見圖考
  仙河即長利水在縣西北南流入漢縣圖上津縣有長利水亦名仙水西北自豐陽縣流入豐利縣界寰宇記 上津縣今屬鄖西豐陽縣今屬山陽
  崩頭溝水 在縣西百里其水北入漢江有崩頭石在漢水南岸接洵陽界縣志
  冷水河 在縣西南百六十里源出洵陽縣王鐵嶺北流去縣七十里入漢江又馬庄河在縣西百二十里源出洵陽界棕溪嶺東流入冷水河又小冷水河在縣西九十里源出長岡嶺西流入冷水河縣志冷水河源出竹山縣界嶺下流西合漫水河又西合馬庄河又東合小冷水河流一百六十里入漢江縣冊
  麒麟溝水 在縣西六十里源出陳家山北流入漢縣志麻虎溝水 在縣西三十里北流入漢縣志
  長春澗水 在縣西北一里源出龍岡兩崖花卉四時不絶故名長春其水北入於漢又有洞賔澗在縣西北又有普澤泉在縣西北一里左右各一穴居民日汲不竭又相近有普潤泉其水並流入長春澗入於漢縣志
  白石河 在縣西南二里縣圖漢水東逕錫縣故城北為白石灘水經注白石河在縣西南百二十里源出竹山界東北流去縣二里入漢江又小白石河在縣東南九十里亦出竹山界北流入白石河又厚子河在縣南四十里北流入白石河又紅石河在縣東南八十里源出漫營嶺至縣南十里西北流入白石河縣志白石河源出界嶺小白石河源出申公嶺州志縣東一里為清風澗又有環碧池水入焉又縣南十里有髙名澗十五里有白崖澗二十里有凉水澗其水俱流入白石河又縣南十五里有店子溝其水流入紅石河縣冊
  沙溝水 在縣東十五里其水入漢接鄖縣界縣志天池 在縣南龍岡山上岡阜四起中陷一坪方半畆遇雨積流成池不假人力縣志
  凉水泉 在縣北里許炎暑其水如氷縣志
  龍泉井 在縣東門外其水冬温夏凉縣志
  紫陽縣
  神峰山 在縣治北數峰壁立如屛縣治枕其麓上常有雲氣縣志
  滴水崖 在縣北十里怪石嶙峋崖上有洞洞有石龍吐水又有太白池深不可測禱雨輒應縣志
  七寳山 在縣北四十里七峰髙聳故名縣志
  鳯凰山 在縣北七十里接漢隂界叠聳十二層如鳯凰翔舞上多仙跡縣志 又見漢隂縣
  風洞山 在縣北七十五里孤峰挿天山下有清泉縣志團螺山 在縣西北六十里層巒旋繞如螺接西鄉界縣志
  酆都山 在縣西十五里峰巒秀出上有酆都神祠禱雨輒應縣志
  陳公崖一名鐵縴灘在縣西五十里舊名鐵縴灘南岸石崖數丈𨺗峻壁立人不能行昔有鐵繩懸崖上溯流者挽之以行年乆廢壊舟人苦之順治十六年沔縣陳左叅安國募工鑿石開路因以名之縣志
  鷄鳴坡 在縣西南六十里坡甚髙相傳漢髙祖微行至此聞鷄鳴遂止雍勝畧土門埡在縣西南六十五里灌河内兩山夾峙叢林懸崖儼若巨闗縣志
  城墻嶺 在縣西南百二十里昔人縁山頂築墻以禦㓂南北長亘三十餘里接漢隂縣界縣志 又見漢隂縣
  觀音碥洞 在縣西南沿任河百二十五里懸崖髙覆有天成石龍俯首滴泉下生石瓶盛注不竭不溢洞中可容數十人縣志
  二州埡州一作舟在縣西南百六十里為秦之金州蜀之達州接壤明正徳間於達州分建太平縣金州分建紫陽縣仍於二州埡設戍防守斷崖絶壁雄峙一方其上有擂鼓石縣志
  天馬山 在縣南二里山勢如馬騰驤故名雍勝畧玉屛山 在縣南三里其相近有筆架山學宫之右面之有印臺山學宫之左面之又甕山在漢江南岸其形如甕亦謂之甕兒山山下有紫陽洞縣志洞在紫陽灘之涯洞有三各深丈許宋紫陽真人張平叔修煉之所縣因以名雍勝畧
  白崖洞 在縣南四十五里縣冊沿汝河三十里懸崖峭壁竹木叢茂上下二洞距五丈許洞中垂石乳滴水下有石笋承之形若雌雄相顧四傍石紋如鱗次相傳為宋時仙隠處縣志
  望夫山 在縣南九十里任水之濵其上有望夫石縣志一婦以夫從戎朝夕登望後化為石圖書編
  三尖山 在縣南百里林谷叢宻明嘉靖間土㓂李三結寨於此其相近有木竹埡多竹木又有仙女洞洞門常有霞光五色相傳洞中水溢時見有胡麻飯流出縣志
  文筆峰 在縣東南八里一峰突起如筆賈志
  香爐山 在縣東南十里上有鐵香爐故名山巔雲起則雨人以為候縣志
  板厰山 在縣東南七十里順治六年巨㓂孫守金據此十年始勦平之縣志
  目連山 在縣東南百里洞河内山下有目連洞俗傳目連和尚結庵於此昔有人聞洞中樂音飄𣺌百卉異香今山半崩裂人跡罕到縣志
  光頭山 在縣東南百五十里接四川太平縣界山頂不生草木有二穴極深下有龍洞石門三重内有石床人不敢近雲霧起則雨縣志
  三臺山 在縣東三十里山形叠聳其中有石洞龍泉又相近有三十六峰羣峰簇擁為諸山冠木石巉巖中多虎豹又縣東三十五里有冲天洞在汝河對岸懸崖中有石洞洞前有泉亦紫陽真人修煉處縣志
  漢水 在縣南門外自漢隂界東南流入又折而東入興安州界縣圖漢水自逕寧都縣南又東逕魏興郡廣城縣又東得魚脯溪口舊西城廣城二縣指此谷而分界也水經注 寜都縣今屬漢隂廣城故城在本縣東南西城縣今屬興安州漢江自馬家營為縣界東下為銅鑼三灣又東為草圏灘又東為五溜子灘又東為龍王灘又東為石壁灘又東為鐵縴灘即陳公崖也又東為宦姑三灘又東為怯灘在縣西十五里水陡如鬬又東為大力灘在縣西八里左右皆有石嘴為舟楫患又東為石梁灘在縣西當任河口又東為紫陽二灘在縣治前又東為中宫灘在縣東南一里極髙險中流有柱石怒激如雷又東為長灘在縣東四里近汝河灘不甚險商舶停集漁火絡繹又東為樓子灘又東為柘瀆灘又東為石門灘接興安州界計流一百六十五里又有鴛鴦石在縣西三里漢江南岸縣志石有雌雄之狀舊在洋縣鴛鴦壩順流至此漁人識之名山記詳見圖考
  松河 在縣北八十里南流入漢縣冊寧都縣治松溪口水經注 按此即指松河林本河在縣北六十里又閙河在縣北八十里皆西流入於松河縣志
  綿魚河 在縣西稍南六十里其水東流入於漢縣冊五郎河在縣西五十里右合白楊河左合漆園河二水皆流合於綿魚河縣志
  沔峪河 在縣北三十里西流入漢縣志源出七寳山流三十里入漢縣冊
  任河 在縣西南一里源出四川大寧縣流逕太平縣又至縣境北流入漢崖路﨑嶇通西蜀道板木結栰多由此出縣志縣西南二十五里任河有之灘横石參差曲折如之字形故名州志
  王𤓰溪 在縣南九十里其水入任河縣志廣城縣治王谷谷道南出巴獠水經注 或曰王𤓰即王谷之訛
  灌河灌一作權在縣西南六十里源出縣西南金山谷有東西兩河俱流入於任河俗又呼為權河葢字誤也縣志
  渚河渚一作褚在縣西二十五里源出西鄉縣印臺山東流合任水又小石河在縣西北二十里南流合于渚河縣志渚河自團螺寨入境流一百九十里入任河小石河源出猪頭山流一百二十里入渚河縣志
  顯鐘溝水 在縣南四十五里昔溝中水漲湧出巨鐘二口故名其水東流入任河又瓦房溝水在縣西三十里其水北流入任河縣志
  龍洞溝水 在縣南三里源出筆架山西流入漢又紫陽溝水源出文筆峰北流入漢縣志
  汝河 在縣東南三十八里有東西二源出於四川之界嶺北流入漢縣志
  洞河 在縣東南四十里亦有東西二源出於界嶺北流入漢縣志
  石門溝水 在縣東四十五里其水入漢接興安州界縣志
  蒿坪河 在縣東北五十里源出鳯凰山東流逕州界入漢縣志
  廣濟泉 在縣城北縣志
  石泉縣
  雲霧山 在縣西北六十里上有佛殿佛座下有泉雲霧四時不散山因以名下有洞不甚髙而深不可測歳旱祈禱投石於中即有風從洞出風止即雨縣志
  枯栁洞 在縣北五里髙一丈二尺洞門有石臺石爐中有石籩豆杯斚之𩔖皆出天成洞有三梯縁梯而進旁有泉如碗傾耳聽之如雷穴深莫測賈志
  五攢山在縣北五十里上有五峰相聚亦謂之五攢嶺賈志
  四方山 在縣北百里縣冊
  磨兒嶺 在縣西北百二十里嶺甚髙險縣冊嶺通子午谷為入省㨗徑其髙入雲路屈折盤旋如轉磑故名縣志
  闗頭山 在縣西二里縣志
  二郎洞 在縣西十里洞旁石上俗傳有觀音手膝印跡賈志
  古源洞古源 作鼓圓在縣西十五里平地突出大石方圓數畝有石澗數道興仁堰水從此過崖鐫古源洞口四大字又壁間有金鈴崖縣志縣西二十里有風洞投石則風起縣冊
  霹靂峰 在縣西三十里一峰挿雲饒風河遶其下縣志天池山 在縣西四十里自麓至頂二十里上有天池大可三四畝内産紅白二蓮若産並蒂則邑有祥瑞縣志
  梅子嶺 在縣西五十里縣志
  烟波洞 在縣西南六十五里縣志漢水之濵峻壁懸崖其下為洞深不可測中有靈湫旱禱輒應相傳積薪洞口然之其烟透于天池山下之小洞縣志
  饒風嶺 在縣西七十里宋吳玠敗金烏珠兵於此縣志山下有饒風河雍大記嶺南枕漢江與西鄉接界險峻倚天石徑盤紆為秦楚蜀徃來必由之路有闗置此縣冊 又見西鄉縣
  仙女洞 洞有二一在縣西百里山林深䆳人跡罕及中有池方畝許一在縣北七十里香爐溝崖上一石當門怪若龍頭洞中有蓮花石盆禱雨輒應縣志
  鷹嘴崖 在縣西南五十里近繒溪縣冊
  父子嶺 在縣西南六十里縣冊相傳有父病死於此子亦哭死故名縣志
  仙鶴崖 在縣南二里漢江南岸縣冊相傳有雙白鶴集此因名縣志
  十八盤山 在縣南五里漢江南岸賈志盤曲十八折乃達其巔雍勝畧
  銀洞山 在縣南八里竒峰突兀髙出雲表有銀礦明萬厯間遣内使開採旋以百姓不便禁閉縣志
  闗家山 在縣南四十里又相近有太白山上有神洞禱雨輒應縣冊闗家山以山下居民多闗姓因名其山縣志
  青碥 在縣南六十里縣冊為南山一帶入縣總道縣志手把崖 在縣南七十里近栁溪縣冊
  魚洞 在縣南南山下不一其處每年榖雨洞中有魚簇擁而出土人取之縣志
  黄石山 在縣南百里其上有藥王殿縣志
  堰頭山 在縣東南五里漢江南岸漢水逕此有灘曰渰灘縣冊
  三台山 在縣東南五十里縣志
  天平山天一作太在縣東南八十里漢江南岸其山髙峻絶頂坦平約畆許雍勝畧香栢崖在縣東南八十里漢江南岸縣冊
  馬嶺山 在縣東三十五里綿亘二十餘里路逕﨑嶇紆廽盤繞行人如在天際縣冊
  天竹嶺 在縣東北百里縣冊
  附考石泉有真山輿地紀勝 今此山無考又按廢直城在石泉漢隂界而水經注冇直谷縣境亦有直水則真山疑即直山之訛也
  漢水 在縣南五十歩自西鄉界茶溪鎮流入又東入漢隂界縣圖漢水自㑹洋水又東歴敖頭又東合直水又東逕直城水經注 直城今屬漢隂石泉縣有漢江九域志縣西四十里漢江中有洪石灘灘下百餘歩有閻王坂石崖𨺗峻鑿孔為路灘中石大水急舟行最險州志詳見圖考
  左溪水 在縣西南七十里漢江北南流入漢繒溪水在縣西南六十里漢江南西北流入於漢縣冊
  饒風河一名毛家河在縣西五十里源自西鄉縣子午河分流逕土門闗東入漢州志源出饒風嶺之毛家河㑹蒲溪昝家河諸水逕饒風塘自西而東行穿古源洞又至縣西合大壩珍珠兩河會於闗頭山口之白虎石入漢江縣冊
  大壩河 在縣西十五里源出長安縣秦嶺合縣西北之龍洞溝南流入漢州志源發縣西北之雲霧山衆泉湧出流至山根三十餘里聚於龍洞溝東南流二十餘里會火帝嶺之紙房溝水至銀杏壩為大壩河又逕銅阡峽流六十餘里又至縣西十五里合饒風河南流入漢縣冊
  珍珠河 在縣西三里源出雲霧山東北之馬蝗嶺南流又至縣西會饒風河入漢縣冊
  紅河 在縣東二里縣志兩岸沙石皆紅源出五攢嶺南流入漢雍勝畧
  遲河遲一作池即直水在縣東五十里自鎮安界流入賈志直水北出子午谷岩嶺下又南枝分東注旬水又南逕蓰閣下又東南歴直谷逕直城西而南流注漢水經注安康縣有直水魏書地形志 安康故城在漢隂縣界直水源出永興軍乾祐縣弱嶺姜子闗南流逕漢隂縣西又南注於漢其北流當終南山子午谷路寰宇記 乾祐縣今屬鎮安漢隂縣有直水九域志 唐大厯間省縣入漢隂遲河源自長安縣腰竹嶺來至蓮花石南入漢江相傳此水易漲難退故名遲河其地沃衍雍勝略 按此即直水直與遲葢以聲近而訛
  大栁溪 在縣南六十里小栁溪在縣南四十里其流俱入於漢縣冊
  富水河 在縣南一百二十里水大而險其流東北入於漢縣冊
  松樹溝 在縣西北三十里縣冊溝有西南二處俱有大松合抱故名縣志
  黑溝 在縣南四十里縣冊
  香栢溝 在縣東南八十里香栢崖下縣冊
  草池 在縣西北二十里縣冊池大十畆餘六月荷花最盛縣志
  龍湫 在縣南五十里漢水南岸其深莫測旱禱有應縣志
  石泉 在縣南五十歩其泉清冽四時不涸縣以此名雍勝略
  附考梁武帝立晉昌郡治王水口寰宇記王水在縣西九域志 按此水無考
  漢隂縣
  鳯凰山一名龍子山在縣南二十五里漢中府志鳯凰山一名龍子山叠嶂十二層道書云山上有仙人藥園寰宇記南繞漢江東西二百餘里中有峰似鳯因名又山頂有鳯凰池仙女池縣志
  卧龍岡 在縣城北其形蜿蜒如龍又岡之後有長嘯崖崖之下有朝陽洞洞之東有泉自崖畔流出名洗心泉縣志
  尖山 在縣北十五里縣志
  六面山 在縣北五十里又縣北六十里有雞公嘴縣志箭竿山 在縣北七十里與州境羣山相接西枕青泥河山産箭竹縣志
  瘦驢嶺 在縣北九十里縣志
  龍洞 在縣西北三十里洞甚深䆳旱禱有應賈志石門山 在縣西北四十里縣冊兩山夾峙宛然如門縣志横山 在縣西北五十里右截羣山賈志
  馬蝗山 在縣西北八十里又魚洞嶺在縣西北九十里又相近有龍㑹嶺層峰叠嶂與鳯凰山相埒縣志
  千佛洞 在縣西二十五里髙梁舖北縣志
  分水嶺 在縣西三十里林木叢茂接石泉縣界縣志石家山 在縣西南三十里縣冊
  煉丹崖 在縣南八十里擂鼓臺傍有黃龍洞相傳為黃龍禪師入定處縣志
  城墻嶺 在縣南百五十里俗名猪頭山接紫陽界縣冊在漢江南五十里舊城基猶存縣志
  大懸崖 在縣東南十三里遊者頗多題詠縣志
  雲門山 在縣東二十里山下有雲門寺雍勝略
  南陽洞 在縣東三十里澗池舖北又玉皇洞在紅崖道傍又縣東四十里蒲溪舖南有湘子洞縣志邑東三十里許曰丹崖峭壁孤懸有古洞三惟臨堤一洞猶可攀援其中及最上者路懸一綫下視千仭登者難之陳典丹崖洞記 按丹崖即紅崖則丹崖洞即玉皇洞也
  雙乳山 在縣東六十里兩峰突起形若雙乳縣志按賈志作縣東五里誤
  月嶺山 在縣東六十里漢中府志梁門山在縣東八十里梁將王神念開拓州境以梁門為之門月川水出此元和志月嶺山有溪出焉名曰月水賈志 按此則月嶺山疑即梁門山也
  黑龍洞 在縣東北百里洞甚深䆳縣志
  漢水 在縣南九十里自石泉界流入又東南流入紫陽界縣圖漢水自合直水又東逕直城南又東逕千渡而至蝦蟆嶺歴漢陽潕口而届於彭溪龍竈並溪澗灘磧之名也又東逕晉昌郡之寧都縣南水經注詳見圖考直城故城在縣西寧都故城在縣東南
  沙河 在縣西北六十里源出縣北石谷埡流入石泉縣境合於遲河縣志
  富水河 在縣西南自石泉縣流來東北流入於漢縣冊大漲河 在縣西南四十里源出石家山南流至渭子溪入漢縣冊
  月河即月川水在縣西百歩賈志漢隂西有月川水唐書地理志月川水出縣東梁門山元和志月河源出月嶺山東流入州界注漢江通志明成化間月河水漲壊民廬舍遷民居於水西築隄障之州志源出分水嶺有仙溪河在縣西南十五里又墩溪河在縣西南五里又板峪河在縣南五里又盧峪溝在縣東南八里鐵溪溝在縣東南十里龍王溝在縣東南三十里蒲溪河在縣東南四十里花石河在縣東南五十里並出鳯凰山北流入於月河又沭浴河在縣西北十五里觀音河在縣西北三里池龍溝在縣東北五里青泥河在縣北十里鐘河在縣北六十里田禾溝在縣東北五十里雙乳溝在縣東北六十里並自北山南流入月河而觀音洞青泥河鐘河之流為大縣志觀音河源出馬蝗山南流入月河又青泥河源出龍㑹嶺逕縣西北馬蝗山南流迤東南一百五十里又鐘河發源縣北瘦驢嶺南流逕紅崖寺西小峽計二百五十里至三清觀與青泥河㑹一名添水河又逕縣東偏南流六十里至雲門舖入月河縣冊
  恒河 在縣東二十五里北岸有古之淘金場雍大記其水流入興安界入月河縣冊
  天池 在縣南百二十里漢江南縣冊
  蓮花池 在縣東二十里雲門舖古産並頭瑞蓮縣志甘泉 在縣治内城隍廟前邑令張大綸鑿又神泉在縣治内闗聖廟前邑令丁珣鑿縣志
  一碗泉 在縣南四十里縣冊在鳯凰山南清冽可飲縣志凉泉 在縣東六十里縣志其泉清冽夏月飲之冷濺人齒如氷雍勝畧
  附考小漆河在縣西百五十里縣志 按縣西即石泉境而此水兩縣俱無考商州
  金鳯山一名鳯凰山在州北里許州之主山也其西二里許曰鳯凰原上有卧牛臺州志相傳為邵康節章子厚玩牡丹處縣志
  黄沙嶺 在州北二十里石徑蜿蜒為入都通衢嶺上有馬跑泉水湧不竭行旅便之州志
  馬鞍山 在州北三十里以形似名其相近有肐膊峪州志
  安山即清池山在州北五十五里山下有紫榆澗清池水出焉葢即清池山也州冊清池水東北出清池山水經注
  文昌山 在州北六十里泉村鎮東北山上有文昌祠又二義山在鎮西北上有闗趙祠明時結寨於此鎮之右又有泉山其下多甘泉州志
  扶斗山 在州北七十里孤峰峭㧞大黄川出此其相近有紫峪又有紅土嶺出紅土可飾丹堊又有黄土嶺州志
  朝峪嶺 在州北八十里嶺之下有輞峪道出華州其相近有藥子嶺相傳為真人韋善俊種藥處與雒南縣分界州志
  馬脚山一名小華山在州北百里一名小華山石山壁立四面如削巖下一穴上出約七八丈登者以木攀援而上出穴口上有兩峰峽中細水下瀉樹多松栢槲栗竒險天設昔多避兵於此州志
  大雲山一名戴雲峰一名㮶刀山在州西北十五里州之鎮也俗呼為㮶刀山上有元帝廟其後有戴雲洞可避兵州志一名戴雲峰以欲雨先雲而名賈志
  霍家洞 在州西北二十里由胭脂闗北三里許河東岸一山突起西向一穴有井深丈餘踰井而過裏寛若數間屋中有兩岔石徑不盈尺蠏行百餘歩一穴向下以木梯度之左右前後巖穴可棲者數十百處明季土人避兵其中賊不能害州志
  木𤓰嶺 在州西北五十里又州西北六十里有元武山在大荆集西州志
  楊十萬山 在州西北八十里泉村鎮西北州冊山在乾溝北山上一穴大如斗有泉流注大河每榖雨時有魚千萬擁擠而出山多異石有色似太湖者又有聲清越似靈壁者但不可多得其相近有大小韓峪州志
  冡嶺山即讙舉山一名髙猪山在州西北百二十里明一統志丹水出𡈽雒冡嶺山漢書地理志 上雒故縣即今州治丹水出京兆上洛縣西北冡嶺山名髙猪山也又洛水出上洛縣讙舉山地理志曰洛出冡嶺山山海經曰出上洛西山水經注按陸澄云冡嶺山即讙舉山也大抵州西北百里之山皆秦嶺甲水出其南丹水出其東南洛水出其東北其實本一山也賈志云在州南六十里誤乂見雒南縣
  竹山 在州西北二百里山夕夕産竹故名雍勝畧丹水出西北竹山水經注 按州志秦嶺昌黎祠下舊稱竹山即秦嶺第九山有息邪澗丹水所出今考出息邪澗者即本州至淅入汮之丹水也出竹山者乃洛南入洛之丹水也考水經注則二水源流⿺廴向 -- 逈别自説者指息邪澗為竹山而二丹水之源遂混然竹山在州西北二百里而華州渭南交界適當其地意竹山當即渭南之箭峪而息邪澗為冡嶺下之澗愈無疑矣
  鵶虎嶺 在州西五里其相近有構峪峪中有洞為昔人避兵處州志
  西巖山 在州西十里與仙娥峰對其麓有西巖洞古稱棲真之地又有説法洞古傳祖師説法於此時五鬼竊聼故旁有五鬼窰又仙娥峰一名吸秀山亂山中特起一峰下臨丹江謂之仙娥溪州志商山無數峰獨愛仙娥好唐白居易詩
  野人峪一名仙人溝在州西三十里林谷深僻一名仙人溝又州西三十五里為暘峪通磁窰州志秦末避亂人多居此故名野人峪又為唐董景道隠處賈志
  熊耳山 在州西四十里雍勝畧上洛縣有熊耳山隋書地理志山在上洛縣西四十里齊桓公登之以望江漢括地志兩峰挿漢以形似名又州西五十里有香爐山州志按州屬熊耳山有二一在州西一在雒南縣東與盧氏接界雖州與雒南俱屬古上洛地而洛水所經
  則雒南之熊耳非州之熊耳也乃賈志云州熊耳為伊水所出是誤指此熊耳為雒南之熊耳矣考水經注伊水自熊耳東北逕鸞川亭又河南通志云伊水出盧氏悶頓嶺則是熊耳西為雒南東為盧氏壤界雖接而伊水亦不出雒南境也恐賈志貽誤故特辨之
  鷄頭山 在州西六十里與熊耳山相對山半有鷄精洞又相近有白石山山多苦竹州人器用資之其相近又有泥峪州志
  白龍洞 在州西九十里近藍田界州冊在紅崖寨山中洞口如甕燃炬而進膝行里許有石室一區後壁一池如斗大禱雨輒應雖盛暑其冷如冬非旱極不敢入州志
  秦嶺 在州西百里朝陽洞玉皇洞雷神洞並在其後又其下有黑龍峪相傳漢髙祖入闗分二道一出藍田一由此州志上洛縣甲水出秦嶺山漢書地理志上洛縣有秦嶺山隋書地理志髙九百五十丈寰宇記東西亘八百里嶺根水北流入渭號為八百秦川亦即丹水所出三秦記嶺北為秦南為漢王氏通釋在州西北與藍田接界唐韓愈南遷經此嶺上有祠雍勝畧
  髙車山髙一作膏車一作東誤一名駝峯俗名雙奶山在州西南五里賈志楚水東逕髙車嶺南水經注髙車山上有四皓碑及祠皆漢惠帝所立髙后使張良以駟馬髙車迎四皓於此故名寰宇記南過膏車嶺川源似掌平宋王禹偁詩山在乳水北岸兩峰如駝俗名駝峰又名雙奶山土中嘗得矢鏃葢古屯兵處又相近為馬蘭峪州志逾丹水有馬蘭谷禹貢錐指
  土地嶺 在州西南二十里其東有毘盧殿西有天妃祠其相近有五峪麥當早熟又州西南三十里有羊峪州志
  軍嶺 在州西南四十里其地名秦王城相傳為秦王屯軍處州志
  安武山即青泥西山在州西南五十里闗柎水所出縣冊闗柎水出上洛陽亭縣北青泥西山水經注 按此葢即安武山也陽亭縣今屬山陽
  黑山 在州西南六十里其石如墨又相近曰石倒峪多美木曰赤水峪多松州志
  秦望山即良餘山俗名秦王山在州西南九十里即良餘山俗訛為秦王山州志良餘之山乳水出於其陽山海經山西南有花水峰亦四皓隠處西安府志
  蛾眉山 在州南一里又南一里有文筆山舊名文屛山山對學宫知州張極建有三塔東連三台山山對鎮逺門其形三叠首西尾東亦名龜山以形似名其中有水月洞又丹崖山在州南丹水南岸山皆赤壁州志
  南秦嶺 在州南二里過嶺為南秦川又州南三十里為竹竿嶺其勢峻削州志宋邵雍寓此詩云南秦地暖花開早比至春來已數畨馬志
  天柱山 在州南五里宋邵雍最愛此山因卜居於此其相近有劉峪又州南八里有小劉峪多花卉州志
  樓山 在州南五十里其北有劉嶺一名流嶺為唐髙太素隠居舊有澄心亭積翠樓凝碧池六逍遥舘今皆蕪廢又西南有桐谷窵川州志
  髙碥山一名鬼門闗在州南八十里巨石壁立左右如門去地數十仭行者如躡半空號曰鬼門州志鬼門在州南深溝陡澗巨石壁立如門中穿行路澗上髙崖萬仭挿天下極幽險雍大記
  鷄籠山 在州東南三里古立寨處今猶稱鷄籠寨州志武山 在州東南九十里西安府志
  白陽山 在州東南二百九十里又南為石巖砦與商南接界州志
  龍山 在州東五里丹水北岸又州東七里有觀音山石崖中有菩薩洞水泉甘美州志觀音山北與龍山相對州冊
  爬樓山 在州東二十里為城東捍蔽山傍有蓮花池肇峪武婆泉州志
  亢峪 在州東三十里西安府志余受檄檢踏爁炭自黄沙嶺並山東行經白谷越大小亢抵鬰𨽻石門諸谷而還宋雍方賢爁炭碑山有大亢小亢兩峪又州東四十里有蒲峪又州東四十五里有諸天洞在洛原銅佛龕怪石壁立中有水清甘可飲仰䕃飛巖俯臨丹水其地可避暑州志
  燕子山一名燕子龕在州東五十里襄王溝上有龕髙百尺兩山相合昔土人傍山鑿碥避兵其内可容六十餘户以元鳥冬多蟄此又名燕子龕迤南百餘歩為鵰崖山兩山壁立髙數百仭土人鑿石為路路絶處懸梯以躋約百丈得巖穴亦可容五十户皆昔之避兵處其相近又有澇峪恨峪州志
  棣花山 在州東七十里以地多棣花而名山之内有東暘洞其相近又有羅漢山山有羅漢洞丹崖壁立髙數十丈下臨丹水明末土人鑿棧道避兵其中左右亦有數小洞相近又有老君峪俗傳為老子騎青牛過此有路通雒南又州東七十五里有朝陽山俗名兩嶺子州志
  商山即商阪一名地胏山一名楚山一名商谷山一名商洛山一名智亭山在州東八十里州志蘇秦説韓宣恵王曰西有商阪之塞戰國䇿商阪即商山在商洛縣南一里正義 商洛故城在州東南山曰商山又名地胏山亦名楚山帝王世紀秦始皇時四皓共避世於商山髙士傳商阪在商洛間適秦楚之險塞史記索隠山南道名山曰商山唐六典商山包楚鄧王維詩一名商谷山四皓仙人隠處雲笈七籖七盤十二䋫即商山嶺也王氏通釋商州上洛縣有商山其地一名商洛山後人名四皓隠處為智亭山名山記商山一名楚山形如商字湯以為國號郡以為名雍勝畧自乳水之南山皆曰楚山自劉峪口以下丹水之南山亦皆曰楚山又州東八十里有洛峪又州東九十里有大峪背峪州志
  鷄冠山 在州東百里峰巒攢簇為龍駒寨主山山有千佛洞七星洞州志山有紫陽洞真人張伯端修煉處馬志
  伯牙山伯牙一作白鵶在州東百里聳㧞紆折俗呼為白鵶山相傳昔有樵子刈薪其上隠隠聞絲絃聲尋之不得明末有好事者陟山巔得斷碣于敗葉中鐫伯牙二字大如斗意昔牙嘗遊此而後人因以名其山歟又相近有江流嶺在龍駒寨商賈往雒南者路多由此又相近有湧峪州志
  資峪嶺即莵和山在州東百十里州冊哀公四年楚人臨上洛左師軍於莵和左傳山在上洛縣東杜注上洛縣有莵和山漢書地理志丹水自倉野東歴莵和山水經注今商州東有莵和山通襄漢之道馬志資峪嶺即莵和山或曰資峪莵和之南嶺也其相近有紅崖洞州志
  長岡嶺 在州東百三十里商南山陽二縣接界又州東百五十里有鐵峪又州東百六十里有新開嶺為武闗西障州志
  武闗山即少習山在州東百八十里賈志哀公四年楚左司馬使謂隂地大夫士蔑曰晉楚之盟好惡同之不然將通於少習以聽命左傳少習商縣武闗也在今商州東少習山下故亦名少習杜預注 商縣故城在州東山道險阨北接髙山南臨絶壑為自楚入秦要隘又相近有吊橋嶺俗呼第一條嶺為武闗東障嶺上與商南分界州志
  東巖山 在州東北三里有大小趙峪循峪而入有山曰東巖以對仙娥溪北之西巖而名有水曰東溪相傳為唐李白僑寓處州志
  囷石山 在州東北十五里盤曲如囷巖阿深䆳為昔人隠逸之地其北有中阜山俗名為北山州志
  石龍洞 在州東北四十里由十九河溯流而上有山嵯峨下嵌一洞方廣約五六丈中有石龍十數頭竒巧天成鱗角爪牙宛出人工有伏而寢者偃而舒者俯而飲者仰而吸者鬬者舞者蟠曲似蟄者獨一龍昂首欲飛口中有液滴成小湫每禱雨以瓶承頷下但得一滴瓶即滿行不數里輒大雷雨否則終日不獲一滴葢視人意之䖍否也州志
  五峰山 在州東北七十里又州東北九十里有孤山接商南界州志
  鐵洞嶺 在州東北百八十里山多産鐵與雒南盧氏接界又有分水嶺南水入丹北水入洛故名州志
  牧䕶闗水 在州西百二十里源出秦嶺西流入藍田界即灞水上源州志
  金井河即甲水在州西南源出秦嶺納東西牛槽水入鎮安界賈志上洛縣甲水出秦嶺山東南至錫入沔過郡三行五百七十里漢書地理志 錫縣今屬白河界甲水出秦嶺東南流逕金井城水經注牛槽川在州西南八十里西牛槽水自嶺北入石倒峪東牛槽水自嶺北入赤水峪南流注金井河州志
  色河即闗柎水一名安武水在州西南五十里州冊源出安武山又名闗柎色河南流入山陽界州志闗柎水出上洛陽亭縣北青泥西山南流逕陽亭水經注
  丹水今名州河一名大商源河又名麻澗河又名仙娥溪又名白楊河又名洛源河又名髙橋河又名棣花河在州南一里源出州西北東南入商南界州圖丹水出上洛縣冡嶺山東南流與清水池合又東南過其縣南楚水注之又自倉野東歴莵和山又東南過商縣南又東南歴少習出武闗又東南入臼口水經注上洛縣有丹水魏書地形志丹水出秦嶺之息邪澗亦曰州河又州西七十里曰大商源河四十里曰麻澗河在熊耳峰下山澗環抱厥地宜麻十里曰仙娥溪一名西巖溪在仙娥峰下水南有桃花溪唐李白白居易宋王禹偁裴大亮曾泛舟賦詩於此皆丹水經流之地又月兒潭在州東百十五里唐崔湜謂可通輓輸即此州志水心舊有巨石難通舟楫名月兒灘萬厯中丹水暴漲沙壅灘平水道便之賈志丹江至州東四十里為白楊河又東十里為洛源河又東十里為髙橋河又東十里為棣花河自發源至出境計二百七十里州冊 詳見圖考
  黑龍峪水 在州西八十里源出藍田縣境南流入州河州志
  洪門河即韓峪川在州西七十五里自韓峪川來南入州河州志
  泥峪河 在州西五十五里其相近又有蒲岔溝水合流東北入州河州志
  水道河即清池水在州西二十里州圖清池水源東北出清池山西南流入丹水水經注州北荆水有二源曰大荆川西荆川南流合為一東南逕州西北之上板橋與泉水合謂之水道河又泉水在州北七十里源出泉村集其水逕集北馬角輞峪至上板橋合荆水又有大黄川小黄川紫峪河三水合流至娘娘廟入泉水又有岔口河在州北四十里源出藥子嶺合閻家店諸水至岔口舖入泉水又桃岔河在州北三十五里自萬家山來至馬鞍寺入荆水小桃岔河在州北三十里至下板橋入荆水又十九河在州北二十五里自洛南松朶山銀厰溝來至黄沙嶺入荆泉二水並歸於水道河經州西二十里入丹水州志
  構峪河 在州西八里南入州河州志
  東溪水 在州東北五里南流入丹水州圖
  乳水即楚水又名南秦川秦一作靜在縣南五里州圖楚水出上洛縣西南楚山其水兩源合於四皓廟東又東逕髙車嶺南翼帶衆流北轉入丹水水經注上洛縣有南秦水魏書地形志南靜川在商州之南二三里平如掌居人百餘家秋來一川紅葉又有小桃細竹夾水而生王禹偁小畜集自註按此即南秦川也乳水即楚水也源出秦望山其色如乳自
  黃龍廟口至土門其渡凡七名七渡河又東經南秦嶺下名南秦川又東北至三台山東入於丹水又有黄栢岔水自安溝嶺來至秦望山合乳水又有軍嶺川水在州西南三十里東流合乳水又相近有上秦川自白石山來逕土地嶺南至全家灣七渡河入乳水又有五峪河在州西南二十里自任家坡西逕土地嶺入乳水又有楚水在州南五里源出楚山北流入乳水葢楚水别源也舊志楚水有二源此其東源也州志
  流峪水流一作劉在州南二十里源出流嶺南石底為大流峪水又寛平舖以下之水亦從流峪口出合流北入丹水州志
  張峪河 在州東十五里州志源出張峪其水北流入丹水州冊
  亢峪河 在州東二十里州志源出亢峪南流入丹水州冊張村河 在州東三十里其北有小石門水又下五里曰池河灣州志
  大張家河 在州東四十里自北山古峰寺分流南入丹水州志
  龍潭水 在州東四十三里源出州東南五十里仰天池北流入丹水其一𣲖分流入山陽界州冊
  㑹峪河 在州東四十五里洛源之東南流合於丹水州志
  澇峪河 在州東五十五里水自嶺上分為三流其北流入於州河西流經君子澗東流通馬鹿坪並入山陽境州志
  恨峪河 在州東八十里自嶺上分水一入雒南境一南流入州河州志
  洛峪河 在州東八十里北流入丹水州冊
  老君河 在州東八十里南流入丹水州志
  大峪河即商洛川在州東九十里商洛鎮南北流入丹水州冊商洛川在商洛縣東南八里寰宇記
  龍駒寨河一名背峪河在州東百里南流入丹水襄漢舟楫皆集於此其南為百頃灣州志
  湧峪河 在州東龍駒寨東北流入丹水州志
  資峪河 在州北百二十里源分二流一北入雒南境一南經資峪舖下十里入丹水州志
  鐵峪河 在州東百五十里自鐵峪舖南紆廽流至周家崖合丹水州志
  武闗河 在州東百八十里東流至商南畢家灣入丹水州志
  魚官潭俗名魚姑臺在州西北去泉村二十里俗訛為魚姑臺州志
  鹿池 在州東百十八里去月兒潭三里傳有白鹿飲此水見人化去州志
  花園泉 在城内西南隅郡人治以為園種蓮畜魚游釣其中又鑿渠由東而南出水門入州河又官井在文廟前泮池味甘水盛旱亦不涸又五龍泉在西闗龍王廟前泉水迸湧其味清甘或以為與江南惠泉相伯仲又以禱雨有應立碑號甘雨泉州志
  文泉 在州城北啓秀閣前又少峪泉在閣東西平泉在大雲寺西合黄沙溪水入城中西安府志慈泉在州西大雲寺南其源甚盛味亦甘美州志
  郝家泉 在州東一里可蒔園蔬又有石佛灣泉在城東姚家嶮與郝家泉相近州志
  泉山泉 在州西北泉村集泉山首尾有泉凡二十餘處最佳者三一在上寺西麓一在玉皇廟後一在㓂家村此泉尤竒石上一窠天成可容三四斗其水常滿既供取汲餘猶瀉注大河且味甘美權之重於他水泉村之得名以此州志
  夀泉 在州南十里官路傍白居易有詩州志
  觀音泉 在州東十五里上有古觀音寺西安府志
  龍泉觀井 在州東七十里棣花鎮州志
  鎮安縣
  都家嶺 在縣北五里縣志嶺勢嵯峨為縣之主山西安府志長陵山 在縣北二十里巖岫聯綿故名縣志在乾祐縣東七十五里長安志 乾祐故城在縣北屢徙
  白巖山 在縣北三十里紙橋寨有天仙洞祈雨輒應其相近有徐家坪縣志
  石馬山 在縣北四十里有石如馬西安府志
  圪陡嶺陡一作塔在縣北四十五里其相近有百神洞洞有神水祈雨者取於此縣志
  對峰 在縣北六十里乾祐河側兩峯聳峙下有洞相傳明代中葉吼聲三日忽劃為兩中有神水祈雨輒應縣志
  藴谷 在縣北七十里縣冊在乾祐縣西南七里寰宇記賽秦嶺 在縣北七十里髙峻與秦嶺埒故名縣志車輪山 在縣北八十里其水流為鎮安河又相近有野猪坪即舊乾祐治也縣志車輪山在乾祐縣南五里長安志
  天書山 在縣北八十里宋真宗時知永興軍㓂凖得天書於乾祐山中即此賈志
  考山 在縣北百七十里西安府志在乾祐縣北七十里藴水出此長安志縣北二百里有曹家坪縣志
  栗園寨山 在縣西北八十里鎮安河出此其相近又有西王峪嶺與咸寧接界縣志唐末縣嘗治此長安志
  旬山 在縣西北縣圖旬水北出旬山水經注洵河源出長安縣界秦嶺長安志
  烟墩嶺 在縣西二里其嶺髙峻有古烟墩遺址縣志金雞原 在縣西二十里又縣西二十五里有木𤓰原西安府志
  聖燈崖一名聖燈龕在縣西三十里雲葢寺側相傳每良夜輒見一燈出崖畔俄散為七八既復合一賈志縣西三十里有白龍洞又縣西三十五里有白侍郎洞相傳白居易賈島遊此今洞口有二人問答詩縣志
  香爐山 在縣西四十里以形似名其相近有雲葢嶺下有雲葢寺相傳為唐賈島所居縣志
  翟家嶺 在縣西七十五里又縣西八十里有馬尾山又縣西百七十里為魔王坪縣志
  蒿坪嶺 在縣西南三十里西安府志
  靈龜山一名龜兒山在縣西南八十里俗名龜兒山又縣西南百里為花蛇坪縣志
  筯竹原 在縣西南百三十里西安府志
  紗㡌山 在縣南三里以形似名又縣南五十里為上茅坪縣志
  青峰 在縣南七十里以山色葱蒨名其下有鎮又縣南百五十里有蔡家嶺縣冊
  楸林嶺 在縣東南七十里又縣東南百里有石驢山又縣東南百二十里有松樹嶺西安府志石驢山在乾祐縣東南百八十里有石狀如驢長安志
  北陽山 在縣東南百五十里内有石洞與楚之上津接界又相近有南陽山相傳漢張良寓此中有子房洞縣志
  朝羊洞 在縣東五里有神羊來朝洞口故名内可容數百人昔多避兵於此其對面有魚洞又相近有海棠原縣志
  分水嶺 在縣東五十里嶺有水東西分流其相近為寛坪西安府志
  雲夣山 在縣東七十里時有雲氣覆其上縣志
  重崖山 在縣東八十里以崖谷重叠名賈志山之相近者有石瓮嶺其路通馬鹿坪巖下形如石瓮水湧石激如雷名為七里峽又相近有觀音洞在巖屋寨下又相近有水洞坪縣志
  秦王洞 在縣東百里白塔寨下縣志
  金家嶺 在縣東百十里其相近有香山洞在米糧川上昔之避兵處縣志
  髙橋馬嶺 在縣東百二十里與山陽接界西安府志石壁嶺 在縣東北五里與都家碥相對形勢峭立下有魚洞通乾祐河其深莫測洞口流泉噴瀑每嵗霜降游魚泝流入洞至榖雨後水發魚逐隊出居人截洞口得之其味頗佳擬諸丙穴云又相近有祝家嶺縣志
  夢谷山 在縣東北三十里又縣東北八十里有赤脚坪縣志夢谷山在乾祐縣東南其山崇峻常有雲起長安志
  平頂山 在縣東北百里山髙頂平故名西安府志
  西采谷 在縣東北百五十里與藍田接界其東又有東采谷縣冊
  遲河即直水一名東池河在縣西南百八十里一名東池河下流入石泉界縣冊直水源出永興軍乾祐縣弱嶺姜子闗水經注池河源出長安縣腰竹嶺石泉縣志
  月河 在縣西南九十里下流入漢隂界西安府志
  洵河 在縣西南七十里自長安界入境又流入洵陽界縣圖旬陽縣北山旬水所出漢書地理志旬水北出旬山東南流逕平陽戍下與直水枝津㑹又東南逕旬陽縣水經注豐陽縣有洵水隋書地理志 縣在隋屬豐陽地洵河在乾祐縣西南百里出萬年長安兩縣界秦嶺下東南流入洵陽縣長安志 萬年縣今屬咸寜洵河源出長安縣江口至盧家寺入縣境又經沙溝口東竹溝大寨溝至洵陽之兩河闗與乾祐河合自西北而東南至出境計流四百里縣冊
  孝義川一作校尉川在縣西百里西安府志源出咸寧縣沙嶺一名校尉川至川口入洵河縣冊
  小任河 在縣西南八十里源出米糧寺逕霸王灘入洵河縣冊
  大任河 在縣南百里西安府志源出張家坪流入洵陽界入洵河縣冊
  乾祐河即柞木一作泎在縣東三里以舊縣名馬志柞水西出柞溪南流逕重崖堡西東流水經注泎水在乾祐縣東五里出萬年縣界秦嶺下流入洵陽又藴水在乾祐縣西南七里出考山下流入泎河長安志乾祐河源出咸寧界秦嶺至舊縣闗入縣境流逕野猪坪石瓮子徐家坪上茅坪青銅闗梅花舖至洵陽之兩河闗合洵水凡三百三十里又有温水河在縣西北九十里即藴水也東南流入乾祐河又紙橋溝水在縣北三十里其水入乾祐河縣冊
  鎮安河俗名縣河一名雲葢川在縣城南源出西王峪逕雲葢寺名雲葢川又逕縣西四十里營兒寨又逕縣南之舊寺入乾祐河計流八十五里縣冊
  冷水河 在縣東七十五里西安府志源出龍渠川至洵陽縣與乾祐河合又永安川在縣東六十里黄龍舖源出分水嶺流入冷水河縣冊
  草家川 在縣南百五十里縣志源出東茅坪嶺流至洵陽入乾祐河縣冊
  金井河即甲水一名合河又名安樂川在縣東北百十里一名安樂川自商州流入縣境又東南入山陽界縣圖甲水流歴金井城南又東南經上庸郡北與闗柎水合水經注豐陽縣有甲水隋書地理志金井河在縣東北即甲水也亦名合河賈志金井河源出咸寧豐家河至孟李寨入縣境一名安樂川經柴家寨至山陽與葛河合凡流三百里縣冊
  社川河 在縣東北百里西安府志源出馬兒峽至孟李寨入金井河縣冊
  花水河 在縣東南九十里有石磴數十級水激浪湧如花東流注於山陽之合河賈志源出水峽溝東南流至縣東南八十里為米糧川又下流為花水河入山陽界又秋林川在縣東八十里源出石瓮嶺一名巖屋河又下流為秋林川合於花水河縣冊
  龍洞川 在縣東南八十里西安府志其水入鄖西界縣冊運斗潭 在縣東南百里西安府志
  青山溝 在縣南三里有龍洞禱雨取水於此縣志攔馬壕 在縣東三十里縣志
  活水泉 在儒學北西安府志
  瀑布泉 在縣西四十里水自懸崖瀉出有若飛練馬志凉水井 在縣南十五里西安府志
  龍眼泉 在縣東隆興寺前西安府志
  琵琶泉 在縣東百里西安府志
  雒南縣
  冡嶺山即驩舉山一名秦嶺山在縣西北八十五里寰宇記讙舉之山洛水出焉山海經洛水出冡嶺山漢書地理志洛水出上洛讙舉山水經注 縣在漢屬上洛地洛南縣有冡嶺山杜氏通典冡嶺山在洛南縣西七十里陸澄曰即讙舉山也王氏通釋秦嶺在縣北横亘三百里自嶢山入縣界則名秦嶺嶺隂即太華稍東即潼闗重峰叠嶂自縣西抵北而東為洛水發源處即冡嶺山矣縣志 亦見商州縣西北八十五里有張家坪馬志
  燕子山 在縣城北縣址枕其上山勢壁立環繞而西與梁原山岡隴相接即梁原之首也又梁原山在縣城西縣境諸山多怪石不堪耕治獨此山可田縣志
  狀頭山 在縣西南里許秀甲諸山又縣西南二里有饅頭山出五色石西安府志狀頭山迤𨓦而東為邑近案上建三浮屠縣冊
  孤山 在縣北十五里周圍平地獨此孤峰壁立故名又相近有鵰兒崖山形似鵰屹立故名西安府志
  書堂山 在縣北二十里相傳張良從赤松子遊隠於此山有二洞舊嘗聞仙樂有逐鹿者入山聞石屋中書聲琅琅屋東桃花一株盛開時正冬寒大雪獵者疑之因以刀刻桃樹為記明日復往石屋桃樹俱無滿山樹木皆刀刻痕矣雍勝畧山為邑之主峰⿺廴向 -- 逈出獨尊俯視境内山巔竒石峩峩與太華相望山之陽為萬夀宫明真人孫碧雲藏修處又縣北三十里有麻坪縣志
  黄龍山 在縣北九十里山頂有礦洞招集外奸極為民害嘉靖八年填塞民始安洞口多五色石相傳為黄帝鼎成龍降處土人祀之有路通華州縣志
  香山 在縣北百里縣冊相傳為仙人王子喬隠處其下有太子坪縣志
  陽虚山虚一作靈在縣西北百里古云倉頡造書於此雍勝畧陽虚之山臨於元扈之水山海經河圖玉版曰倉頡為帝南巡登陽虚之山臨於元扈洛汭之水靈龜負書丹甲青文以授之水經注洛南縣有陽靈山隋書地理志 按陽靈即陽虚之訛山前有黑潭潭上有古字不可辨賈志陽虚山在洛水北縣志
  𤣥扈山 在縣西北百里寰宇記自鹿蹄之山以至𤣥扈之山凡九山水經注 按九山謂鹿蹄驩舉冡嶺竹山發户良餘蠱尾陽虚𤣥扈也黃帝坐於𤣥扈之閣河圖帝在𤣥扈閣上與大司馬容光左右輔周昌等百二十人臨之鳯銜圖至帝前黄玉為匣署曰黄帝詔司命集帝行録開之其文可曉黄帝録帝齋宫中坐𤣥扈鳯止東閣帝王世紀𤣥扈者石室也臨洛水今商之上洛南有𤣥扈山路史山在洛水南與陽虚對峙縣志
  白花嶺 在縣西北百里縣冊嶺之西為和尚溝又西為階峪和尚溝之下為金堆城其西為東西桃坪縣志桃坪在縣西九十里馬志
  魏坡 在縣西二十里馬志
  羚羊山 在縣西四十里西安府志
  呼雷山 在縣西南五里天雨雷鳴此山聞近故名西安府志
  藥子嶺 在縣西南二十里與本州分界舊傳唐真人韋善俊種藥於此其墓尚存西安府志
  松朶山 在縣西南九十里産銀錫舊為州境所攘奸民匿其中兩不得詰明萬厯中清釐疆界復歸本縣洞始塞縣志
  鳯凰山一名馬騣山在縣南五里秀峙雄展有廽翔之勢俗又名馬騣山縣志
  龍山 在縣南十里上有浮圖山之東有希夷洞亦名藏修洞相傳為宋陳搏隠處有石牀石枕遺跡縣志
  中幹山一名莽嶺在縣南五十里由冡嶺發脉蜿蜒南繞盡縣之境髙㡬與秦嶺埒俗名為莽嶺縣志莽嶺在縣南八十里縣冊
  兊山一名九龍山在縣東南三十里當故縣之西故名又名九龍山縣志
  寳山 在縣東南四十里即上洛舊址縣志
  頁山 在縣東南五十里故縣川之水北流經此西折入洛其下有石青洞今皆積水下徹重泉窅然不可復窺縣志石青洞亦名青綠洞西安府志
  西紅崖 在縣東南五十里又其東為東紅崖西安府志兩山髙㧞石色盡赤崖之麓有宋阜民錢冶又崖之中有老君峪相傳老子入函谷嘗過此今石上有青牛足跡土人廟祀之縣志老君峪有路通武闗馬志
  三要山 在縣東南六十里南出青草河可通武闗東出即盧氏之孔道北望閿靈皆有㨗徑因名三要明設巡檢於此縣志要水出三要山水經注山之相近者有武平崖縣冊
  王喬山 在縣東南百里俗傳仙人王子喬隠此西安府志雲顯山俗名文顯山在縣東南百里天將雨則山上雲氣顯然故名西安府志俗訛為文顯山山最陡峻登髙望之横峙天表為邑東障縣志
  熊耳山 在縣東南百二十里縣冊導洛自熊耳書經禹貢洛水又東逕熊耳山北水經注上雒縣有熊耳山在東北漢書地理志山在縣東商虢分壤之處洛水至此始大故禹導洛始此縣志 按縣境本屬漢上洛地而禹貢所云導洛者實縣東之熊耳也商州亦有熊耳山人多誤指辨見商州
  唐家坡 在縣東四里馬志縣東五里有姚家洞髙二丈深廣五尺相傳為王母仙洞西安府志
  峰陵山 在縣東十里水口之外竒峰聳秀山南二里有孝感泉西安府志
  茶臼山一名茶山在縣東三十里一名茶山西安府志山巔石齶齒齒有臼二三可受水數升口圓底剡受杵處光潔澤滑相傳為仙人搗茶處縣志
  石家坡 在縣東四十里縣志縣東四十里有羅漢洞中有觀音羅漢塑像石刻皆宋元年號馬志
  大聖山 在縣東八十里山上有龍王廟廟前有聖水泉懸崖飛瀑旱禱輒應又謂之靈峪泉其水入洛故洛水經此又名靈峪河縣冊洛水經其下古神龜負圖授禹於此縣志
  摩天嶺 在縣東北十五里其山最髙又縣東北二十里為鑽天嶺在常水川北其山益髙又有桑坪在嶺東北以地宜桑而名亦謂之勤桑峪縣冊
  玉虚洞 在縣東北三十里羅家溝後萬厯十三年有僧見白兎因發其洞深五里許髙二丈餘廣可容千餘人燃炬行五十餘步陟一山下見石乳之垂而凝者長至丈餘有小如翎孔者薄如蟬翅者散如飛霜之著林木者石壁兩傍有諸佛像皆天然而成非粧塑所及乳脂積其下或為獅象或為異獸或如柱而峙或如塔而有級或如欄杆而玲瓏或如山而䝉雪或如僧伽⿰目𡨋坐三五相對中有水積為池水與石平石瓣皆成蓮花頂有一穴不可探旁有二岔幽深不可入栁州疑造物者之有無此真絶人思議矣賈志
  大谷龍龕山 在縣東北八十里北接秦嶺寰宇記秦峪嶺 在縣東北百里縣冊
  附考上洛縣東北有獲輿山漢書地理志獲水南出獲輿山水經注 今按此山無考
  洛水 在縣北五里源出秦嶺東流逕熊耳山入河南盧氏縣界縣圖導洛自熊耳書經禹貢讙舉之山洛水出焉而流注於元扈之水山海經洛水出上洛縣讙舉山東與丹水合又東户水注之又東得乳水又東㑹龍餘之水又東至陽虚山合𤣥扈之水又東歴清池山傍合武里水又東門水出焉又東要水入焉又東與獲水合又東逕熊耳山水經注上洛縣有洛水隋書地理志洛水在縣北一里寰宇記洛河源出洛水泉在縣西一百里秦嶺下汩汩東注縣境之山皆生於秦嶺及中幹而兩山之水皆歸於洛縣志洛河出洛水泉屬渭南境五里入縣境為楊家河又十里為冀家河又東南受元扈石門諸水計流三百二十里出境縣冊 詳見圖考
  地畫岔水 在縣西北百餘里源出渭南界合於洛又有階峪川源出金堆城逕蔣家溝入洛又有構峪川南流至保安村入洛縣圖竹山之陽丹水出焉東南流注於洛山海經丹水出西北竹山注於洛又户水北出發户山乳水北出良餘山皆南流入洛又龍餘水出蠱尾之山東流入洛水經注 按此丹水别為一水非商州之丹水又地畫岔諸水疑即丹水及户乳龍餘諸水然未有明証也
  黑潭水即元扈水在縣西八十里縣圖陽虚之山臨於元扈之水是為洛汭山海經元扈之水出於元扈之山葢山水兼受其目水經注元扈水出元扈山之隂今名黑潭子東北流入洛其入洛處當陽虚山南縣志
  文峪川 在縣西二十里源出華州之金堆城經書堂山西入洛縣冊
  石門川即魚難水在縣北十八里魚難山有撲水崖髙五十丈魚不能過故又曰魚難水經石門入洛寰宇記石門川源出黄龍山合麻坪川水南注於洛西安府志石門在縣北十里石門麻坪二水㑹流處石山突起中闢一門髙廣各五六丈二水合流其中亦號為龍門縣志
  縣河即武里水一名里清川一名清池川在縣南二百步縣圖洛水東歴清池山傍東合武里水其水南出武里山東北流注於洛水經注里清川謂之清池川葢以水在清池山傍名也寰宇記縣河之上源曰洗馬河在縣西南四十里世傳樊噲洗馬處曰王病川一名秦王川在縣西南三十里相傳唐秦王遊此而病故名俗又名黄栢川逕火燒寨北入縣河曰大渠川在縣西南十里源出鳯凰山逕栁林舖西入縣河曰小渠川在縣西南五里亦出鳯凰山折而西遶呼雷山傍合大渠水入縣河迤東又有南川一名乾河源出中幹山逕龍山西入縣河又有東川一名帶谷河亦出中幹山合東西窄口水入縣河又東北入於洛其入洛處曰鍋底潭在縣東北五里深不可測縣冊
  沙河 在縣東十五里源出鹿池在縣東南二十里俗傳昔時月夜見羣鹿飲此故名西安府志其水北流經茶臼山入洛縣志
  葦坪河一名泰峪河在縣東北源出泰峪西受架路常水東受桑坪等水合流入洛縣志水出泰峪經路家街過鑽天嶺東南流入於洛縣冊
  故縣川即要水在縣東南四十里西安府志要水南出三要山東北逕拒陽城西而東北流入於洛水經注 拒陽故城在縣東南源出三要山源逺水濶東流而北折經故縣治因名又北逕頁山下繞廻西北入於洛縣志
  文峪河 在縣東北源出中脉嶺南逕北注川入洛縣志自扇車峪入縣界遶梁頭原入洛縣冊 按此與出金堆城之文峪川源流不同當别為一水
  靈泉水 在縣東南百二十里鄉民祈雨有應西安府志靈峪口有石泉如缶泉水上湧噴濺如珠其流入洛縣志
  西峪河 在縣東百二十里源出盧靈闗經黄龕南流入洛縣志
  八里乾澗水 在縣東南百二十里水自莽嶺北流伏行地中八里至雲顯山復出東北流入於洛西安府志
  仰天池 在縣東南百里西安府志
  黑馬池 在縣東六十里西安府志
  真人溝 在縣東南百里西安府志
  銀洞溝 在縣東北五里西安府志每天爽氣清溝吐白氣如練縣志
  五眼泉 在縣東二十里泉有五竇四時不涸西安府志附考洛水又東門水出焉爾雅所謂洛别為波也 獲水南出獲輿山俗謂之備水東北逕獲輿川世名為却川東北流注於洛水經注 按禹貢錐㫖門水東北歴陽華山又東北至靈寳縣入河今縣境洛水無分流入他境者門水殊無可考又獲水疑即乾澗水然亦無可考
  山陽縣
  蓮花山 在縣北五里縣主山也縣冊形如蓮瓣蜿蜒起伏而西昂一首曰蒼龍山又曰豐山縣志
  𤣥武山 在縣城北山形似龜上有真武祠西安府志混元洞在縣城北明成化間頗加增修康熙三十三年邑令秦凝奎增鑿東西龕洞三又建閣三間為講學之地又琉瑶洞在縣城西北山腰歲久石路崩潰不可攀陟又洋亷洞在琉瑶洞西洞前後二層前深二丈後近一丈又黄龍洞在縣西里許尖山寨嘗天朗氣清忽湧濁水竟日而止有石碗木筯隨水出數十年一見洞有雲則雨一名霪雨山又相近有羅漢洞在永安寺後縣志
  南原 房家原 俱在縣南一里西安府志南原一名小庵原馬志
  龍首山 在縣東南脉自翠屏山來望之如龍首翠屛山在縣南三里又縣東南十里有鳯凰原西安府志龍首山在翠屏山東北山下有泉入豐河又翠屏山與學宫相對勢如屏列有大悲洞昔人題額尚存又山之隂有湘子洞内有石竇四時不涸分前後門一門東向一門西向又名鍾馗洞又有筆架山稍低小又有丘形如聚米名聚米丘縣志
  苦竹原 在縣北二十里馬志
  髙碥山 在縣北五十里鑿石如門險塞可守即州南之髙碥山也縣冊 按馬志有石門在縣北四十里亦即此也
  仙人龕 在縣西北五里相傳仙人吕洞賔韓湘子遊此宋邵康節僑寓旬月龕有勒石縣志
  梅峰山 囬龍山 俱在縣西五里西安府志
  鳴馬山 在縣西十里寰宇記
  桐峪 在縣西二十里峪口有凉水泉西安府志銅洞在縣西三十里縣志
  白雲洞馬志作華犂洞在縣西四十里西安府志
  安禪嶺禪一作善在縣西五十里道通鎮安縣志
  鷂子嶺 在縣西六十里其相近有鎗鋒崖又有滂峪西安府志
  樲峪 在縣西七十里西安府志九里坪在縣西七十里又有説法洞在坪西南縣志
  象山 獅山 並在縣西八十里扈家原南北對峙金水從中流出縣志縣西八十里有馬家山馬志
  殺虎嶺一作沙狐嶺在縣西九十里山髙路險綿亘二十餘里昔有勇士殺虎於此西安府志沙狐嶺綿亘若長城髙入雲端縣志 按殺虎嶺即沙狐嶺葢以音近而訛也
  竹凹 在縣西九十里馬志行者洞在縣西九十里縣志上髙山 下髙山 俱在縣西百里連附蕨嶺縣志魚臺山 在縣西百二十里西接鎮安南接湖廣界其相近有獅子凹縣冊
  三鳯山 在縣西百三十里中凡七十二洞内有堯山洞神女洞白龍祖師洞又有仙人崖蒼壁數百仭壁間曽有人錘鑿樵者見之呼曰爾仙人耶其人即化為石縣志
  文壁山 在縣西南五里西安府志
  饅頭山 在縣西南二十里山有仙羊洞常有水昔有人於此得道飛昇傳云即葛洪也去入羅浮山西安府志
  舍峪嶺 在縣西南五十里上有泰山廟又縣西南七十里有土地嶺縣志
  大山 在縣西南九十里又相近有葦圍坡西安府志大山峰巒髙聳甲於諸山其西有惠家洞前後有門門髙五丈寛十餘丈可容三四十家東有楊仙洞一名楊善洞昔人避㓂處縣志
  劔架嶺 在縣西南百里縣志
  七里硤 在縣西南百餘里山槐南東西兩山壁立相向如揖不交合者僅尺餘仰望青天如一綫非亭午不見日其中一溪南瀉水聲如雷縣志白石崖在縣西南百二十里馬志
  五峰山 在縣南二十里山有五峰相傳為宋時屯兵處西安府志
  黄毛山 在縣南九十里西安府志寛坪在縣南百里馬志嵦臼山嵦艾平聲在縣南百十里西安府志
  蘇峪 在縣東南五十里又鶻嶺在縣東南六十里髙峻勢如鶻起西安府志鶻嶺自髙八店南六十里道通漫川豐陽闗石磴盤紆號為崎險縣志
  擂鼓臺山 在縣東南七十里由髙八店折而南孤峰聳出於諸山中縣志
  天柱山一名牛山一名天竺山在縣東南八十里縣圖上津縣有天柱山隋書地理志 上津縣今屬湖北鄖西界天柱山一名牛山在上津縣北五十里寰宇記上津天柱山絶巖壁立秀出衆嶺有穴名遊仙洞洞口有竹數莖寒風凛然人不敢入段成式名山記天柱山在山陽壁立萬仭上有池潜確類書宋邵雍向商守給户帖居此有詩云一簇烟嵐鎻亂雲孤髙天柱好棲真又有青石峽在縣東南九十里馬志天柱山一名天竺山唐羅公逺宋邵康節皆隠於此西安府志相傳吕洞賔曾居此山山有摘星巖摩天巖淨瓶峰雷神洞昔趙知微有道術中秋積隂不解知微曰可登天柱峰翫月及登月色如書下山則風雨如故縣志 按天柱山有因故上津謂在鄖西境者誤
  香爐山 在縣東南百里其相近又有老山坡西安府志王先生坪在縣東南百十里其相近有小龕在兩岔口縣志
  土地嶺 在縣東南百二十里嶺下即漫川其相近有大龕樓閣亭院甲於山陽又有藏經洞又去藏經洞二里有興隆洞亦名西洞又去藏經洞三里有千佛洞朝陽洞又有龍眼洞在山槐境前後有門可容三四十家欲登者用數丈梯始得入縣志櫻桃凹在縣東南百二十里馬志
  任嶺 在縣東南百三十里與湖廣上津接界縣志湘子洞 在縣東七里近乾溝亦名湘子洞縣志
  圏嶺圏一作巻在縣東二十里山連南北水𣲖東西縣志按地形志豐陽縣有圏地疑即此
  雙峰山一名雙乳山在縣東三十里兩峰相對其狀似乳舊又名雙乳山其相近有截峪西安府志山在官道南其相近有南家垤縣志
  將臺山 在縣東四十里髙八店又龍頭嶺在髙八店東北三里許縣志洛峪在縣東五十里西安府志
  孤山 在縣東六十里官道南四圍坦平孤峰獨聳西安府志其相近有鳯凰山在中村西有火熖山在中村南土石皆赤縣志
  乾石峽 在縣東七十里馬志其相近有㨗峪又縣東七十五里有申家垤縣志
  天臺山 在縣東八十里盛産梅每遇花開山如綴玉西安府志
  核桃坪 在縣東百五十里馬志
  華皮原 在縣東二百里西安府志與商南接界其相近有碾子坪縣志
  光照山 在縣東二百十里其山向陽故名西安府志與湖廣鄖西接界縣志
  韓墓原 在縣東北八十里與商州接界西安府志
  魚洞 在縣東北百三十里西安府志嘉魚穴在上津縣東北百五十里穴口濶三尺常有水寰宇記 按上津舊縣在縣東南則嘉魚穴疑即魚洞
  附考青鳯山在縣西南二百六十里又豐陽山在縣南二百五十里又鬼嶺在縣南二百七十里寰宇記按三山今俱無考疑當屬鄖西境葛山在馬頭山南西安府志 按葛河在縣西則葛山亦應在縣西疑當因葛洪仙蹟而名然無可考
  金井河即甲水甲一作夾一名合河又名金津河在縣西南七十里自鎮安界流入又東南入湖廣鄖西界縣圖上洛甲水東南至錫入沔漢書地理志 上洛今屬商州錫縣今屬鄖西白河界甲水自逕金井城南又東逕上庸郡北與闗柎水合又東南逕魏興郡之洵陽南又東右入漢水水經注 魏上庸郡治豐陽屬今縣境豐陽縣有甲水隋書地理志 豐陽故城在縣南甲河以甲於諸水在縣西百二十里南流入漢或以方向名舊云夾河非是馬志金井河一名金津河西安府志自鎮安柴家庄東來合花水諸河至董家溝合於豐水縣志合河以衆水所會而名又東南流逕縣南百二十里南入湖廣舊上津縣境共計流三百八十里至甲河闗入漢州冊
  姬家河 在縣西百二十里與魚臺山不逺西接鎮安界又葛河亦在縣西百二十里其水俱入金井河縣冊
  花水河 在縣西南百里自鎮安境白石崖東來流入合河縣冊金花交㑹於城西八十里至乾溝交㑹因名合河縣志
  牛耳川 在縣西六十里西安府志源出太伯山流入金井河縣冊
  色河即闗柎水一名平陽水今名安武水又名下闗坊河在縣西三十里自商州來南流與豐水合西安府志闗柎水自青泥西山南經陽亭聚西俗謂之平陽水南合豐鄉川水又南入上津注甲水水經注 按陽亭聚在今縣北今二水相合在縣境則合處亦舊屬上津地也色河源自秦嶺流入豐陽河馬志闗柎色河其上源曰安武水又名下闗坊河出㑹劉嶺之水經苦竹原土橋子仙人龕西流至石碥合於豐水又至縣西南六十里有馬峽灘甚險峻又有樲峪水東南流至縣西三十里入色河縣志
  縣河即豐陽川一名豐鄉川又名豐河亦名合河在縣城南即豐鄉川也縣圖豐陽川水出𢎞農豐鄉東山西南流經豐鄉故城南又西南合闗柎水水經注 豐鄉即豐陽縣河發源於縣東二十里巻嶺之乾溝逆流而西至石碥又西至巖灣子折而南至秤鈎灣合安武水又折而東南西合色河至豐陽闗之黎家灣又西至甲河闗入漢又有桐峪水自商州黑山寺南來至桐峪店入豐水縣志西河在縣西三里西安府志
  箭河 在縣南百十里流至黎家灣入合河又有山槐水入蓮花池東㑹箭河入合河又有青崖河在縣東南百二十里源出青石溝流至黎家灣入於合河縣志
  南水河 在縣東南百里發源白崖其流入漢西安府志漫川 在縣東南百二十里西安府志源出鶻嶺溝經兩岔口姚家灣漫川闗至沙溝舖入漢縣志隋置縣以此川名縣冊
  龍洞川 罩川 俱在縣東南百二十里西安府志接鄖西界縣冊
  丹水一名兩河在縣東百五十里與商南接界自州東入縣境至竹林闗與銀花水合又銀花河在縣東八十里源出圏嶺東流入兩河西安府志兩河即州河之丹水也東路髙八店水東流入銀花河又東受中村河至竹林闗入丹江縣志 詳見圖考
  不溢池 在太初庵旱不涸雨不溢又玉井池在縣西南南庵門外又浴龍池在縣南門外西安府志
  仰天池 在縣北十里内多蓮花香聞數里西安府志龍泉 在縣南三里西安府志
  暖水泉 在縣東南百二十里冬夏常温西安府志
  天鑑泉 在縣東北縣冊舜子均封商生九子卒葬東北山之麓原下平疇中二泉湧出秋冬不涸縣志
  附考上留交水在縣西三里南流入皮谷水寰宇記縣有勤王河一名救王河以惠指揮勤王於此又有龍馬池以昔有神馬飲水而名縣志 按諸水今俱無考疑留交水即色河皮谷水即金井河也
  商南縣
  龍山 在縣東北一里與虎山對峙蜿蜒髙聳狀如龍蟠西安府志
  虎山 在縣西一里蹲踞如虎馬志
  商洛山 在縣南一里賈志
  界嶺 在縣北二十里嶺勢雄壯登眺甚逺西安府志千丈山 在縣西北五十里接雒南界西安府志
  寡山 在縣西三里其相近有雞公峪西安府志索峪在縣西七里馬志
  分水嶺 在縣西十里嶺有水東西分流故名西安府志四條嶺 在縣西五十里南自清油河入嶺登降凡四險巇陡峻西至武闗三十里其嶺與商州接界縣冊
  雙廟嶺 在縣南二十五里上有雙廟西安府志
  吐霧山 在縣南七十里其山髙峻將雨則有霧起故名雍勝略
  大嶺 在縣南八十里為楚豫錯壤其東南有木家凹縣冊
  青山 在縣東南四十里道通荆襄又筆峰山在青山之右壁立萬仭形鋭如筆為縣治案山西安府志發脉於甪山叠嶂層巒望之甚秀縣志
  龍王山 在縣東二里西安府志
  魚難山 在縣東八十里山下有水崖髙數十丈魚不得過故名賈志與河南淅川接界縣冊
  甪山 在縣東北四十里發脉於終南連乎秦嶺雙峰峻聳如笋漢甪里先生隠處故名其相近有四山凹縣冊
  丹水今名兩河水在縣西四十里縣圖丹水即今之兩河水也自州境來逕縣西南一百里曰上兩河合銀花河水又東復逕縣南四十里曰下兩河與沭河商河合又東南入淅川界州志自縣西雷家洞入境逕吕家灣受武闗河又受清油河水又逕縣西九十里魏家灣折而南流至徐家店受縣河水又至梳洗樓去縣南一百里又折而東出境入淅川界計流本境二百二十里州冊師婆潭在縣西南五十里不靜潭在縣南九十里近梳洗樓即丹水下流西安府志詳見圖考
  清油河 在縣西三十里西安府志源出雒南花獐坪自西北入境納武闗以東之水南流逕縣西至魏家灣共計流七十里入丹水州冊
  沐河一名縣河在縣東門外源出縣東北西南流入兩河縣圖沐河即縣河發源於盧氏之果嶺南流五十里入境又逕縣西南流四十里至徐家店入丹水又有寳於河俗訛為保子河在縣南十里發源於濕地流入縣河又有索峪河在縣西七里源出縣西北馬家崖流三十里入縣河州冊
  商河一名囚河在縣西南八十里或訛為囚河東流入兩河西安府志
  湘河 在縣西南百里萡河在縣西南百四十里西安府志湘河源出商州范家山入縣境流九十里入丹水又萡河源出縣西南索家溝之龍潭流五十里入湘河縣冊
  滔河 在縣西南百七十里發源鄖陽自縣西南入境逕大竹園又經秦家漫東流一百五十里入淅川界州冊
  上扶川 在縣南百里中扶川在縣南百五十里下扶川在縣南二百里西安府志
  富水河 在縣東二十五里亦發源盧氏之界嶺自東北入境南流至富水闗六十里又東流三十里入於河南淅川之淇河州冊
  龍潭 在縣西五十里石上一潭傍流不入其深莫測州冊
  史家潭 在縣南十里西安府志
  花子潭子一作字又名風雨雷潭在縣西南百三十里西安府志有三潭相連俱在石上每潭周十餘丈兩傍懸崖下瞰形勢險惡亦名風雨雷潭俗傳至其地者稍不敬其中即雷聲隠隠潭水隨溢縣冊
  三角池 在縣南十五里其形三角中多魚鱉西安府志五娘溝娘一作狼在縣西北三里又捉馬溝在縣西十里又鞦韆溝石槽溝俱在縣西四十里又馬槽溝在縣東北五里西安府志
  南龍庄泉 在縣北三十里石嶺上周數丈每天欲雨泉必起霧旱禱多應州冊
  同州
  商原即商顔一名許原許一作滸又名髙原又名鐵䥥山又名長虹嶺在州北二十五里西安府志水經注云洛水南經商原西俗所謂許原寰宇記馮翊有商原所謂商顔通典 馮翊故城即今治許原一名長虹嶺又名鐵䥥山西盡州境絶於雒東經朝邑絶於河延袤八十餘里賈志許原一名髙原其地寛平自蒲城連朝邑界近沮水之滸又名滸原雍勝畧 亦見朝邑縣
  黄堆山 在州西廣徳元年党項冦同州郭子儀敗之於黄堆山即此州冊
  沙苑一名沙阜又名沙澤又名沙海在州南十二里一名沙阜東西八十里南北三十里後魏大統三年周太祖與髙歡戰於沙苑大破之人栽一樹以表其功今樹往往猶存元和志唐置沙苑監在馮翊朝邑兩縣界唐末廢周顯德二年於苑内牧馬在州南二十五里寰宇記沙苑在州南雒渭之間亦名沙海亦名沙澤其中坌起者曰沙阜東跨朝邑西至渭南南連華州其沙隨風流徙不可耕植唐置沙苑監宋初置牧龍坊今為馬坊里明初為郭駙馬草地隆慶間有司議加賦民控於朝得免近時居民茭牧其中多樹果蓏佳於他産州志亦見朝邑縣
  洛水 在州西南五里州冊自澄城蒲城界來南逕商原又逕州南沙阜北東入朝邑界禹貢錐指詳見圖考
  渭水 在州南三十五里自渭南華州界流入又東入朝邑華隂界州冊渭水東經平舒城北水之陽即懐德縣界水經注 詳見圖考平舒城今屬華隂漢懐徳縣今屬朝邑
  赤岸澤 在州西南縣圖貞觀中自京師東赤岸澤移馬牧於秦渭元和志澤在長安東北馮翊西南道里適中之地今湮縣冊
  白馬池 在州西南三十里西安府志
  清池 在州西南四十里周二里池水漣漪可愛其相近有蓮花池周五里舊多蓮今漸堙廢西安府志
  泉井 在州學前南城下有三穴又東門井在城東門外又西門井在城西門外城中井水鹹苦民多汲此西安府志牛存節為鄜州留後朱友謙叛附於晉與岐兵合圍日久同州水鹹而無井欲以渴疲之存節禱而擇地鑿井八十皆甘可食友謙卒不能下五代史牛存節傳
  䥥山七泉 俱在州北䥥山之麓曰西渠泉又西曰坡底泉又西曰漢村泉義井泉新莊泉馮村泉平王寨泉州志
  紅善泉 在州西南四十里又州西南五十里有蘇村泉又稍西有北庄泉西安府志
  九龍泉一名九龍池又名鵝鴨池在州南八里沙苑州冊泉有九穴同為一注因名九龍今謂之鵝鴨池寰宇記九泉同流州所由得名也鍾而為池名九龍池廣袤五頃今漸堙廢州志
  附考同州有洱泉郡縣志 按洱音耳泉無考
  朝邑縣
  華原山即彊梁原一名朝坂在縣西門外又紫陽山在縣西南三里有靈應觀賈志朝邑縣有朝坂隋書地理志朝邑縣以北據朝坂名元和志水經注云洛水東南歴彊梁原俗謂之朝坂寰宇記華原繞縣西而北以絶於河古河堧也一名朝坂亦謂之華原山同州志邑人劉星柱云有人於地中得古碑乃莘原也世稱華原疑誤又紫陽山接華原西折而入於同州㡬二十里葢即華原之傑出者縣志
  鐵鐮山即許原一名長虹嶺在縣北四十里西接州境東絶於河即許原也又名長虹嶺縣志 詳見同州
  沙苑一名沙阜在縣西南二十五里縣圖沙苑一名沙阜其阜東西八十里南北三十里寰宇記在洛渭之間東起縣界西跨同州至於渭南在縣境者三十里縣志 詳見同州
  黃河 在縣東七里自郃陽界流入與山西蒲州接界又南入華隂界縣冊朝邑縣有黄河金史地理志自龍門而來歴韓城郃陽經本縣臨晉闗轉經潼闗界雍勝略黄河舊自郃陽入朝邑東境南至大慶闗東濵蒲州城故曰蒲津禹貢所謂西河也南至金龍渡為河與洛渭交滙之處世稱三河口去縣東南三十里州志自明成化中洛水崩於河河之害十倍於前隆慶三年浸縣東門萬厯六年浸太陽諸聚落七年越大慶闗浸淫西出喬家灘三徙兩陽村浸其半至十二年三河口亦在洪流中矣縣志 詳見圖考
  金水河即洽水在縣北五十里苦泉東北五里自郃陽界南流六十餘里入縣界又東流逕洿峪鎮入於河縣志詳見郃陽縣
  洛水 在縣南五里自本州界流入又東南入河縣冊洛水舊流自縣南之趙渡鎮逕華隂西北葫蘆灘入渭明成化中洛水改流東過趙渡鎮南徑趨於河不復入渭矣縣志 詳見圖考
  渭水 在縣南四十里自同州界來又東至華隂界入河縣冊渭水又東逕長城北又東至華隂界水經注朝邑縣有渭水金史地理志詳見圖考
  小鹽池 在縣西北十五里縣志縣有小池有鹽唐書地理志在苦泉南二十里鍾水一區旱時可煮水成鹽今不恒有西安府志
  太白池 在縣西南四十里周十里洞然深黑常有雲氣西安府志池多蓮開時遊覽不絶又北五里有麻子池旱則竭潦則溢又西北有蓮花池近為風沙所沒縣志
  馬園井 在城内西南隅其水甘美他井不及邑人頼以汲飲西安府志
  䥥山五泉 大竒泉在縣西北又西為象底泉又西為蔡庄泉西安府志苦泉在縣西北三十里許其水鹹苦羊飲之肥今於泉側置羊牧故諺云苦泉羊洛水漿元和志苦泉亦名雙泉今皆為民田縣志
  郃陽縣
  梁山 在縣西北四十里東西横亘逶迤最逺望之如屋梁雍勝畧徐水出西北梁山水經注山上有石室羅漢洞有泉曰天井曰龍泉曰聖水泉禱雨輒應又有東西峪洽河橋頭河二水出焉山與韓城縣接界縣志詳見韓城縣
  方山 在縣北四十里形如覆斗西安府志
  太樂仙人洞 在縣西北三十里洽水北縣志
  丹陽洞一名老君洞在縣西二里或謂之老君洞洞口多欵冬花俗傳為仙植縣志
  仙公原 在縣西南五十里相傳為漢楊寳辟榖於此賈志
  乳羅山一作苧蘿山在縣南三十里俗訛為苧蘿山有洞亦訛為西施洞縣冊相傳有人過此山拾一卵青色置箱中後化為蛇名曰乳羅故山名因之西安府志上有筆架峰邑進士仵魁倡衆築墩排列儼若筆架縣志
  飛浮山一名非山在縣東南四十里縣圖郃陽有非山金史地理志山在黄河中俗傳與河水為升降上有子夏石室雍勝略
  翊教洞 在縣東北三十里百良河側縣志
  黄河 在縣東四十里自韓城界流入與山西臨晉縣分界又南入朝邑界縣志河水自合陶渠水又南徐水注之又南逕子夏石室又南過汾隂縣西又逕郃陽城東又南瀵水入焉又南逕陶城西水經注 詳見圖考汾隂今屬榮河縣陶城今屬臨晉縣
  百良河 在縣東北三十里東南流入黄河縣志
  橋頭河即徐水又名腰帶水在縣北十五里西安府志徐水出西北梁山東南流逕漢武帝登仙宫東東南流絶彊梁石逕劉仲城北又東南逕子夏陵北東入河水經注橋頭河源出梁山東峪逕城東北入河即徐水也順治中邑人雷學謙引水西流環城而東如圍帶又名腰帶水縣志
  金水河即洽水一名瀵水在縣西北三十里又東南入朝邑界縣圖在洽之陽詩經大雅洽水名在今同州郃陽縣今流已絶故去水而加邑朱傳應劭曰縣在郃水之陽漢書地理志城北有北瀵水南去二水各數里其水東逕其城内東入於河又城南側中有瀵水東南出城注於河城南又有瀵水東流注於河即郃水也縣取名焉水經注按中瀵水蒲地瀵水與南瀵水俱在舊河西縣南五里今郃陽縣界元和志 河西故城在縣東南瀵水總發源黄河西岸平地寰宇記洽河源出梁山西峪東流注於黄河漢永平間流絶今有乾河村其後復流邑人重之呼為金水雍勝畧世傳宋太祖遊闗西經此得疾夜夢金甲神人以金盔酌水飲之而愈遂呼為金水西安府志縣有王村瀵鯉瀵東鯉瀵渤池瀵夏陽瀵葉夢熊曰郃之為瀵泉者五去河僅數武湧出地尺許清冽⿺廴向 -- 逈縣志
  大峪河 在縣西二十里與澄城接界其流甚清西南入於洛賈志
  陽班湫即刳首水又名洿谷水在縣東南五十里縣志文公七年秦敗晉於令狐至於刳首左傳郃陽有刳首水通典郃陽縣有陽班湫貞元四年堰洿谷水成唐書地理志瀵水與刳首水相近寰宇記朝邑東北有刳谷鎮以近刳谷口而名朝邑志
  官池 在縣治南近城縣志
  鴈尾溝 在縣西二十里西安府志
  溢井 在縣西南二十里井溢寨寨有眢井明嘉靖二十年忽溢突於平地自下而上三百尺許葢亦瀵水之旁出者縣志
  白泉 温泉 灰泉 俱在縣東南四十里夏陽村今沒於河縣志
  澄城縣
  社公山 在縣北五十里有社公社母廟縣志
  將軍山 在縣北六十里上有秦武安君白起廟山南有村曰社田相傳為起食邑居民有白姓者或其苗裔歟縣志
  界頭山 在縣北七十里接洛川界縣志
  石樓山 在縣北七十里山形如樓其相近有栢谷舊多栢西安府志
  壺梯山 在縣西北五十里雲霧集輒雨西安府志縣西北五十里有雲門谷谷口若門水氣如雲故名雍勝畧
  石門山 在縣西北七十五里縣圖其麓有風洞一名風谷其深叵測天將風洞中先有聲響振巖谷風欲息則其響如初又相近有麻林陂山又有紅羅谷土色多紅故名西安府志
  金沙谷一名金溪在縣西三里相傳佛圖澄遊息於此西安府志一名金溪縣冊
  伏鳯山 在縣西二十里西安府志
  臨髙原 在縣南五十里縣志李忠襄公顯忠初仕金知同州以計執金撒離喝密圖南歸後由漢村經臨髙原奔夏宋名臣言行録原有泉曰龍泉味甘如醴隋文帝在同州每取致焉西安府志
  武帝山 在縣東北七十里西安府志相傳漢武帝遊梁山經此土人立廟祀之縣志
  洛水 在縣西二十里自白水界來又東南入蒲城界禹貢錐指武帝時穿渠自徵引洛水至商顔下漢書溝洫志洛即漆沮水徴即澄城也顔師古注洛水自白水入縣西北隅南受玉泉水又南受長寧河葢雲門紅羅二谷水所㑹也又南受縣西河則甘泉隋公泉澂泉洗腸泉搠鎗泉諸水所㑹又東南有撲地河即郃之大峪水自東北南流西受龍泉水同入於洛縣志 詳見圖考
  玉泉水 在縣西北五十里老樹偃仰怪石巉巖泉隨崖下瑩潔如玉隆冬水芹夾岸不啻春夏泉下又有蔬圃藥畦引流灌溉元西臺御史潘汝劼來遊有詩縣志
  長寧河一名三娘子川在縣西北四十里即雲門紅羅二谷水之所㑹也以流逕長寧城故名長寧河西南流入於洛西安府志雲門谷水源出澄城縣界寰宇記三娘子川在縣西北三十里源出宜君界麻林坡溝底㑹雲門紅羅二水入長寧河又有隂泉水在縣西北三十里泉自崖隂出味極甘冽東南流入長寧河縣冊
  縣西河即酒泉一名甘泉在縣西北四十里縣圖王巡虢守虢公為王宫於玤王與之酒泉左傳酒泉周邑今同州有甘泉出匱谷中造酒尤美名酒泉杜注甘泉水出匱谷其水甘美堪造酒寰宇記甘泉水俗名縣西河㑹縣西諸泉入於洛又隋公泉在縣西北三里許其水清澈可愛東南流入甘泉水縣志隋文帝避暑時宫娃浴此故名西安府志
  澄泉水澄一作澂又名官泉在縣西三里縣以此名源出大慶里西莊澗中雍勝略源潔流清釀酒香美人多用之㑹甘泉入洛雍大記在三里澗中又名官泉縣志
  洗腸泉水 在縣西三里相傳晉髙僧佛圖澄洗腸於此名山記在三里澗南百餘歩金沙谷下油膩如星浮水面旱禱有應縣志
  搠槍泉水 在縣南三里相傳漢光武北征時搠槍得泉故名潜確類書
  大峪河一名撲地河又名李家河俗名薄底河在縣東二十里源出界頭山與郃陽分界至蒲城入洛亦名撲地河俗訛為薄底河又謂之李家河縣冊
  溢池 在縣西北七十里注而不溢故名西安府志
  芳泉 在城中邑舊無水逺汲三里澗中𢎞治間知縣徐政即預備倉鑿一井深三百六十尺命曰芳泉又徐公井亦在城中嘉靖丙午知縣徐效賢擇隙地鑿四井邑人取汲稱便號徐公井又有雙泉嘉靖庚戍知縣敖佐因城中水鹹即社稷壇鑿二井其水清甘縣志
  温泉一名帝嚳泉在縣東北十五里西安府志泉有三源竒川瀉注西注於洛又曰帝嚳温泉寰宇記三源並出將軍山麓合為一流中隔土嶺一里鑿引逹縣可以利民或疑即古之温泉然非入洛之水也縣志
  韓城縣
  梁山 在縣西北九十里禹貢錐指治梁及岐書經禹貢梁山在雍州孔傳奕奕梁山維禹甸之詩經大雅梁山韓之鎮也今在同州韓城縣朱傳成公五年梁山崩春秋梁山河上山公羊傳梁山崩壅遏河三日不流榖梁傳禹貢梁山在左馮翊夏陽縣西北漢書地理志 夏陽故城在今縣南山在夏陽縣西臨於河上魏土地記河水又南逕梁山原原自山東南出河晉之望也水經注闗内道名山曰梁山唐十道志韓城縣有梁山唐書地理志大梁山在韓城縣西五里又有小梁山寰宇記 按雍錄云梁山在雍州見於詩書者凡兩出禹貢治梁及岐此梁山在韓城縣詩所云維禹甸之者是也太王去邠踰梁山在奉天西非禹貢之梁矣奉天梁山距冋州治五百里諸家多混合言之誤乂按梁山延亘甚逺自郃陽西北又迤北抵韓城西北之麻線嶺皆梁山也
  龍門山 在縣東北六十里縣志 詳見圖考
  鳯凰山 在縣北四十里縣圖
  鏵鎡山 在縣北七十里即龍門西山縣冊
  大象山 在縣西北二里出西郭即得山麓澽水南旋山勢起伏如象之飲於潭解拙存名勝志龍門山延亘而南與之相接縣志獅嶺山在象山南形如獅子臨於潭水躨跜欲動縣續志
  蘇山 在縣西北五里許有漢蘇武墓故以名山古徑盤曲而上有老栢三百餘柯皆南向其麓多柿樹霜後滿山紅色可愛縣志
  横山 在縣西北二十里迤川西北羣峰沓互宅中䆳處為横山石竒如砌澗底泉聲弄筑振環山有石洞昔道士郝凈元羽化其中遺書錮碑底為人劚取其藏書穴丹竈至今俱存名勝志文家嶺在縣西北二十里文水北嶺之南有黄花峪縣圖
  三峽山 在縣西北四十里縣圖横溪水出三累山其山層密三成故俗以三累名山山下水際有二石室葢隠者故居又崌谷側溪西北皆有石室昔子夏教西河疑即此也水經注 按崌谷水經三峽山南則三累山疑即今之三峽山也又横溪水疑即今之洫水
  栢林洞 在縣西北四十五里又猿山在縣西北五十里其東北有蝦蟆坎縣圖
  牡丹山 在縣西北六十里多産牡丹開時紅紫滿山香聞數十里土人采以當薪又有牡丹坪在渚北村西北亦多牡丹縣續志
  五池山 在縣西北萬峰中為岑凡五深巖䆳谷人跡罕至北池最逺去縣可百二十里西池次之東南池又次之中池稍近亦且八十里俱有泉俗名海眼山多松中池尤勝自麓及巔青蔥夾路幽絶人寰舊志稱為五峙者誤也縣續志
  安國嶺 在縣西北縣冊
  朱砂嶺 在縣西北百十里盤水所出縣圖
  麻線嶺 在縣西北百二十里與雒川縣分界明成化八年叅議嚴憲鑿山開道以通餉運縣志 亦見洛川縣
  神道嶺 在縣西北百二十里與宜川縣接界縣續志土嶺 在縣西三十五里縣圖
  牛心峽 在縣西四十五里薛峰鎮西縣冊峽勢甚竒其左怪石巉然兩水滙處急流如横幅練名勝志
  天鷷頭 在縣西五十五里薛峰鎮西北縣冊峰不髙而娟秀一川景色盡在望中松樹尤多蔥鬰名勝志
  錦石門 在縣西六十里薛峰鎮南縣冊老石成圍森然如楔澗水沄沄野趣甚曠名勝志
  韓原 在縣西南八里括地志僖公十五年秦晉戰於韓原左傳即所謂少梁也雍勝畧
  髙門原一名馬門原在縣西南二十里賈志司馬靳葬華池孫昌塟髙門司馬遷自序陶渠水南逕髙門南葢層阜墮缺故流東門之稱今髙門東去華池三里水經注髙門原俗名馬門原在縣西南十八里括地志原在芝川西北梁山之麓有層阜秀出雲表縣志
  巍山 在縣西南四十里孤峰獨聳而最髙縣冊登巍山上羣峰皆拱揖山椒無樹老石班然諺云華山髙只值巍山腰地勢可知矣名勝志
  香山香一作方在縣西南五十里以唐白少傅得名俗訛為方山縣續志
  馬頭山 在縣南十五里形𩔖馬首故名縣舊志
  附考蘇代曰茂居秦自崤塞至鬼谷皆明知之史記廿茂傳韓城縣有鬼谷隋書地理志按此谷無考
  黄河 在縣東十五里自宜川界流入與山西河津榮河分界又南入郃陽界縣圖河水南出龍門口又南右合暢谷水又南逕梁山原東又南崌谷水注之又南右合陶渠水昔魏文侯與吳起浮河而下美河山之固即於此也水經注河自龍門而南距郃陽不百里河堧多客土遇潦輒潰與榮河縣接界即韓信以木罌渡軍擊魏處縣志 詳見圖考
  錯開河一名治户川在縣東北七十里龍門山北有河口略似龍門而不能通相傳鯀治水時所鑿今名錯開河縣冊錯開河由龍門而上六七里曰金門其西有澗曰治户川川口頗多鐫跡在昔金門未闢崇伯不諳水性意欲使河直行東北故失利耳書云鯀陻洪水疑即謂此也衛氏地圖記
  盤水即暢谷水在縣西北百十里縣冊暢谷水自溪東南流逕夏陽縣西北東南注於河水經注盤水源出朱砂嶺歴縣北相公殿逕馮峰口東過薛曲里煖水自西南入焉又南過帶村東入於河又縣北二十里盤水之南有文水一名汀水一名萬泉東流至吳村又至開化寺前合盤水入於河縣志
  谷水 在縣西北四里源出蘇山東流至留庄入河縣圖澽水即崌谷水在縣西南一里縣圖崌谷水出縣西北梁山東南流横溪注之水出三累山細水東流注於崌谷水東南逕夏陽故城北又東南流入於河水經注出自西山東南流二十二里入黄河雍勝畧澽水源出麻線嶺東流為白馬潭受七水入河賈志澽水出麻線嶺東流過石門離水自南入焉又東過景封峪水自北入焉又東北過土嶺洫水自西北入焉又東出土門岸髙口窄水勢迅急過邑城西轉而南其勢益激澗水自西入焉又南過陳村𣷾水自西入焉又南過馬頭山潦水自西入焉又南過少梁澮水自西入焉又南合芝水入於河縣志白馬潭在縣西七十里西安府志
  芝水即陶渠水在縣西二十三里源出香山賈志陶渠水出西北梁山東南逕漢陽太守殷濟精廬南又南逕髙門南又東南逕華池南又東南逕夏陽縣故城南又歴髙陽宫北又東南逕司馬子長墓北又東南流入河水經注芝川河源出方山東南流諸山水自西南來會踰髙家坡潗水自北入焉又東過鏵薛澻水自西南來入焉又東過吕庄沆水自西北來入焉又東過芝川鎮南司馬祠北同澽水入於河縣志芝川在韓城縣南二十里東流入黄河雍勝畧丹陽觀碑漢武帝時得芝草於此遂稱芝川縣續志
  靈潭一名青龍潭在縣西三里峪有潭淵然巉巖之下將雨則絮絮雲升相傳有龍潜焉山半飛閣巋然松老莓苔如繡旱禱輒應又名青龍潭縣續志
  銅底井 在縣城東北西安府志
  獨泉 在縣北百二十里西安府志
  石井 在縣西北十里西安府志
  馬杓泉 在縣西十二里源出石罅以形似名西安府志天城泉 在縣西四十里天城堡西安府志
  龍泉 在縣南三里澽水之隂龍王座下冬夏澄碧伏流滙廟前為方池有松偃葢以滃然出雲為雨候名勝志歲旱禱雨有應西安府志
  北泉 在縣南芝川鎮西張中丞士佩築北圃自為記圖畫刻石稱一方名勝縣續志
  河瀆泉 在縣東五里縣圖




  陜西通志巻十二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陜西通志巻十三
  山川六華州 耀州 乾州 邠州 鄜州 綏徳州 葭州 邊外華州
  少華山 在州南十四里連接太華雍大記太華山西八十里曰小華山山海經小華即少華郭璞注綴以二華張衡西京賦華山西南有少華山水經注鄭縣有少華山隋書地理志 鄭縣故城在州北少華山在鄭縣東南十里元和志山之中峰即少華峰東為獨秀峰一名玉女峰又東為小敷峪宋元祐間小敷峪崩入峪二十三里玉女廟東有金壺峽又十里曰蒼坪又十里有仙人洞乃張三丰與華陽真人隱居處其迤北近敷峪口之峰曰阜頭峰即宋天禧五年崩處有石子坡今名石灘東西五里南北十里其崩摧遺址名半截山亦名復成山因崩而餘半故名詳見後又東為構峪又南四十里至構嶺又三十里即秦嶺也詳見後構峪口東為鳳谷山詳見後山接秦嶺南來之脉突立一峰左右兩山如舒翼然又東為三甲山又東為方山接華陰境自少華峰而西為白石峪又西為潭峪即白龍潭也又西為水峪又西為鄭南峰在州西南十里以古鄭縣名也又西為太平峪又西為飛来峰又西為小山詳見後又西為石隄峪在州西南十二里乾寧四年韓建矯殺諸王於此自南入峪曰五里泉又五里曰東岐溝又十里曰灰池又六里為千崖二岔又二里為東西石門又十五里至秦嶺度嶺十五里曰黑龍潭峽又五里為青岡坪詳見後又東南十五里為金堆城又南二十里為五勝溝接洛南境自石隄峪而西為栲栳山又西為赤隄峪入峪有葫蘆潭峪南二十五里即秦嶺嶺之南曰桃坪亦接洛南境自赤隄峪之西南為小柿原又南為短嶺自小柿原迤西曰栁村原其北曰𤓰坡古𤓰田也自𤓰坡而西南曰平原又南曰金堆峪可逹秦嶺南之金堆城自瓜坡而西北有三岔坪其右曰喬峪喬峪之麓有白龍泉黑龍泉又下曰千頃漫又迤北有原曰龍王嘴有白泉在龍王廟中噴玉濺珠澄清見底又西南有髙堂嶺下有靈湫嶺以南有李峪又西曰澗峪澗峪之北曰江村原西曰牛耳峪又西曰龍耳山詳見後又西曰箭峪又西為獨孤氏坡接渭南界州志
  梁田陂 在州西三十里通鑑注中和三年李克用進軍乾阬黄巢將尚譲等屯軍於梁田陂太祖紀年録乾阬在今同州
  豐原 在州西南二十里又州西南四十五里有孤相原州册小赤水流於孤相原西水經注孤相原亦謂之孤柏原又細腰原在鄭縣西南十六里以其中狹而名寰宇記孤相原在江村原北突起隆阜俗名蔚家原州新志
  聖山 在州西南三十里赤水遵山而北曰聖山川川以山名也州册永昌中赤水南岸大山移東數百步㙲赤水漲壓張村民三十餘家唐書五行志舊圖經云垂拱四年飛土掩谷為山忽踊四峰髙二百餘丈東西五六里南北七里後立聖山廟於其上寰宇記相傳陳摶賣卜於此賈志
  喬峪即英山一名王喬谷一名太公谷在州西南三十里𤓰坡西州册石脆山西七十里曰英山山海經禺水出英山水經注王喬谷俗謂之太公谷即王喬隱處寰宇記喬谷即古之英山山有招谷訛招為喬也州志
  龍耳山 在州西南四十里峰巒秀立有如龍耳賈志澗谷即符禺山在州西南四十里龍耳山北州册小華山之西八十里曰符禺之山山海經符禺水出符禺山水經注符禺山在鄭縣西南髙一百丈寰宇記符禺山即今之澗谷州志
  箭谷即竹山在州西南五十里州圖英山西五十二里曰竹山山海經竹水南出竹山水經注山在鄭縣西南髙一千二百六丈又竹水一名箭谷水寰宇記箭峪在龍耳山西為竹木繁植之區峪下為華州原峪西為渭南界即古竹山州志 亦見渭南縣按山海經符禺山西六十里曰石脆山水經注云小赤水源出石脆山然箭峪乃大赤水所出也新志以箭峪為即石脆山恐誤
  青岡坪 在州西南七十五里秦嶺南坪東南十五里抵金堆城為洛南界州志
  五龍山一名小山在州南十里山巖有風穴風出傷稼土人祀之賈志小山在飛来峰西西安府志五龍山為少華迤西之枝山石隄峪之東山五峰蜿蜒相聚峰下巖間舊有鎮風塔州新志
  馬嶺山 在州南二十里州圖西石橋水南出馬嶺山積石據其東驪山距其西與華嶽同體水經注
  秦嶺 在州南州圖太平興國三年華州言秦嶺南石洞自開遣吏馬文則秉炬視之入數十步得丹砂千二百粒獸形石六以獻文獻通考
  阜頭山一名半截山在州東南十五里又名半截山山册天禧五年五月華州少華山前阜頭峰越八盤嶺摧陷於石子坡東西五里南北十里潰散墳裂踊起堆阜各髙數丈長若隄岸至陷民居六社凡數百户宋史五行志
  寧山 在州東南二十里小敷峪東以宋時山摧下建浮圖鎮之賈志山之東有獮虎峪西安府志
  鳳居山一名鳳谷山在州東南三十里栁子鎮南州册開元中有鳳逐二龍龍墮地化清泉二道鳳憤而死山僧以石函瘞其骨為塔覆之景泰癸酉鄉民因築城取塔磚石函始露上有刻字景祐四年重修啓函鳳脛骨長二尺圍可六寸股骨長尺五寸圍如脛骨其潔如玉語云鳳喜食龍腦故龍畏之偃曝談餘東漢辛繕隱此光武徵不至有大鳥髙五尺鷄頭鷰頷蛇頸魚尾五色備具而多青棲繕槐樹旬時不去𢎞農太守以聞百官咸以為鳳太史令蔡衡曰此鳥多青乃鸞非鳳也三公聞之咸避位辟繕不起後人因以名山縣志山上有竹泉西安府志
  蟠龍山一作潛龍山在州東南四十里一名潛龍山明知州桑溥甘為霖遊咏處人以其有惠政因名後山曰甘公山右一峯曰桑公臺云賈志兩山環列甲於諸山可通白崖峪白崖之東即構峪也西安府志
  渭水 在州北十五里自渭南界來又東入華陰界西安府志渭水自白渠口東逕巒都城北又東灌水注之又東合沙溝水又東合西石橋水又東逕鄭縣故城北又東與石橋水會又東合敷水水經注 詳見圖考巒都城在州西北
  小赤水即灌水一名高谷水在州西三十里賈志小赤水即山海經之灌水也水出石脆之山北逕蕭加谷於孤相原西東北流與愚水合又北注於渭水經注小赤水今名髙谷水寰宇記 按州志赤水源出箭谷俗名箭谷水北流經聖山亦謂之聖山川又北逕州西入於渭然考箭谷水乃大赤水非小赤水也辨見渭南縣
  喬峪水即愚水今名遇仙橋河在州西州圖禺水出英山北流注於招水山海經禺水出英山北流與招水相得亂流西北注於灌水經注愚水出孤相原寰宇記愚水亦名喬峪水先時西自龍灣北逕杜家灣又北逕聖山村入灌水明永樂間水暴漲始東折自漁村川而下又北逕遇仙橋而北入渭因名遇仙橋河故道在今髙塘朱渠村諸處又有漁村川水舊自州西南金堆谷西北流入喬峪水後亦因水漲遂東折北流逕毛家溝又西折經車徒里入遇仙橋河或疑即古之招水也又有短嶺水源出短嶺亦流入於遇仙橋河州志 按金志鄭縣有符禺水即山海經所云出符禺山者也而州志以符禺山即今澗谷則澗谷之水疑亦當合於喬峪水也
  西石橋水一名新鄭水今名石隄谷水又名五港河在州西十里州圖西石橋水南出馬嶺山源泉上通縣流數十丈北流注於渭闞駰謂之新鄭水水經注石隄谷水源出石隄谷北流至良侯村之北名五港河合赤隄谷水入沙澗經石橋鋪名石橋鋪河以逹於渭葢即西石橋水矣州志
  西溪水一名小曲江在州西南州圖西溪在華州時人目之為小曲江以杜甫為州司功時所嘗遊也潛確𩔖書西溪水源出州南山澗經故縣沙澗諸村又太平橋水在州東逕州北故興徳宫南亦謂之泥河亦謂之北溪水合西溪水入於渭州志
  南溪水即太平峪水一名五眼泉又名海眼泉在州城南門外源出太平峪五眼泉一名海眼泉引細流入於州城州志
  羅紋橋水即小敷谷水在州東南十五里源出小敷谷流經州北合於渭州册羅紋橋水源出白石峪蓋即小敷峪也州志
  移山潭水一名白厓湖在州東南十五里阜頭峰下即宋天禧五年崩裂處水深不測亦謂之白厓湖其潭水又滙為數區名蓮花池賈志湖之側有眠雲石州新志
  構峪水即沈水一名東石橋水在州東州圖石橋水故沈水也水亦南出馬嶺山北流逕武平城東又逕鄭縣東又北逕沈城北入渭水經注 武平即武城縣在州東沈城即沈陽縣在州東北東石橋水源出構峪俗名構峪水北流逕石橋入渭州志按州新志構當作榖即楮木也皮可為紙今華峪多榖人以造紙作構者非
  方山谷水 在州東與華陰接界正徳七年知州桑溥導之北流入於渭州志 亦見華陰縣
  仰天池 在州西南龍耳山西嶺有二池碧水渟泓深不可測又其一在太平峪州新志
  天鵝池 在州東北十里東西亘三十里賈志
  甘泉 在州學右栁巷街側深四五尺甘冽異常水旱無盈縮州册
  白泉 在州西南四十里自沙石湧出浣衣潔白西安府志泉在良侯寺東州志
  馬跑泉 在州西南五十里州圖在理寺村西南相傳為漢光武飲馬處州新志
  孝感泉 在州南少華山北溝畔水極清以郡舉人張之榘名也州志
  龍泉井 在州東南四十五里蟠龍南嶺之東深二尺許極旱不涸州册
  華陰縣
  華嶽 在縣南十里縣志太華山在華陰縣南有祠漢書地理志華陰縣有華山隋書地理志關内道名山曰華山唐書地理志 詳見圖考
  好漢山 在縣西南十五里縣册在仙谷西以山勢雄壯名縣志
  車箱谷 在縣西南二十五里一名車子渦去敷水谷七里深不可測祈雨者以石投之其中有一鳥飛出應時獲雨寰宇記車箱入谷無多路唐杜甫詩
  良餘山一作餘良在縣西南縣圖良餘水出良餘山水經注餘良山在縣西南三十里寰宇記
  大敷谷一名羅敷谷在縣西南三十里一名羅敷谷曰大敷者别於小敷也入谷十三里為相公嶺縣志其相近者曰天台山曰竹谷縣册
  蔥谷 在縣西南三十五里又其西有大谷縣册
  秦嶺 在縣南屬華洛分壌之界西接華郡東抵潼關懸崖叠嶂髙不可攀通行者皆曲徑實終南一脉縣志
  松果山 在縣東南縣圖在縣東南二十七里寰宇記錢来之山西四十五里曰松果山濩水出焉北流注於渭山海經有灌水出松果之上即今潼谷水水經注華陰縣有松果山金史地理志山通襄鄧之間道上有佛頭崖雲覆其頂輒雨其西曰水谷又西曰靈谷泥泉水所出也縣志
  瑞村原 在縣東南二十八里縣册在潼關西南十里其稍北為金盆原其稍南為孟村原潼關衞舊志
  朝陽山一名留翎巑在縣東南三十里又相近有龍文山縣册世傳楊伯起葬時大鳥落羽於此又名留翎巑賈志山勢嵯峨有大郎廟有二泉禱雨多應又其西曰蒲谷縣志
  黄河 在縣東北四十里自朝邑界南逕縣東北與渭水合又東入潼關界縣圖河水南至華陰潼關歴船司空與渭水會水經注 船司空故城在縣東北黄河自龍門南下經本縣東北葫蘆灘寺南至潼關折而東注寺南即渭亂河處縣志 詳見圖考
  渭水 在縣北二十里自華州界来與同州朝邑接界又東流入於河是曰渭口縣圖渭水東入河水之隈曲曰汭杜預左傳注渭水自合石橋水又東敷水注之又東良餘水注之又東合黄酸之水又東逕平舒城北又東逕長城北長澗水注之又東逕華陰縣北洛水入焉闞駰以為漆沮之水又東沙渠水注之又東逕定城北又東泥泉水注之又東入於河春秋之渭芮也水經注 平舒故城在縣西北定城在縣東葫蘆灘在縣東北舊洛水入渭處縣册 按禹貢錐指洛水自朝邑界来歴華陰之葫蘆灘入渭今則東過朝邑之趙渡鎮徑入於河不復至華陰入渭矣並詳見圖考
  蔥谷水 在縣西三十五里源出蔥谷經臺頭村東北至庄子村入渭又有方山谷水在縣西水不常有潦則直北兼受華州諸水浸溢而東合於蔥谷水縣志
  敷水 在縣西二十五里源出大敷谷入谷三里有百索潭又南有撾鼓潭皆敷水之源也其谷受秦嶺以北東西諸水故其流最大經敷水鎮東北逶迤至灘子里入渭縣志敷水南出石山之敷谷北逕告平城東又北逕集靈宫西而北流注於渭水經注 告平城在縣西
  良餘水一名宣水一名餘水在縣西二十里縣圖良餘水南出良餘山之陰北流入於渭俗謂之宣水水經注
  黄酸水一名干渠水在縣西十三里縣圖黄酸水世名之為干渠水水南出升山北流注於渭水經注縣西南五十餘里有升山黄酸水出焉北流至干渠頭東流過頁橋合仙谷水又北逕縣西長城橋下又東流入於渭縣志仙谷水源出谷中車箱潭亦謂之車箱水其水出谷西北流合於黄酸水縣册
  西河即長澗水一名王家河又名清河在縣西門外縣圖長澗水源出太華山側長城東而北流注於渭水經注源出蓮峰水(⿱𥫗亷)-- 簾洞玉泉三伏見至城南為溪受文仙黄神諸谷水始成大河俗稱西河是也屈受善駐馬橋記源出太華山瀑布泉西北流過朝元洞循古長城北注為王家河過縣西為西河又西轉北折而東流為清河又東至員庄入於渭又有小澗水在縣南一名竇谷水源出王刁洞西北流逕城南入長澗河又有大澗水在縣東南源出黄神谷一名黄龍潭水俗曰大澗西北流入長澗河縣志
  蒲谷澗水即沙渠水在縣東十五里縣圖沙渠水出南山北流又西北入長城又北入渭水經注蒲澗水在朝陽山西其水北流稍西北轉曰沙渠水北入清河逹於渭縣志按縣圖此水今徑入渭不合清河
  靈應泉水 在縣東二十里泉店村南西安府志其水北流入渭縣圖
  水峪水 在縣東三十五里縣圖泥泉出南山靈谷北流注於渭水經注泥泉水出定城下寰宇記靈谷在水谷西今近水谷下有泉水濁而赤由小月溝金盆寨過吊橋西北注於渭或以為即泥泉水也縣志
  潼谷水 在華陰縣東四十里寰宇記在縣東北流逕衞城蝎子山入河古稱潼關潼津皆因此又縣東南有禁谷水源出禁谷流入潼水縣志 詳見潼關縣
  陽華藪 在縣東南縣圖九藪有秦之陽華吕氏春秋桃林西長城是也髙誘注陽華即潼關晉地道記太元九年慕容泓苻叡戰於華澤晉書載記華陰之澤也或以為即陽華藪胡氏鑑注縣西南之甕谷為商洛徑道道甚險惡明知縣王時雍修治之入谷五十里曰甕嶺東轉為華陽川即古陽華之藪也縣志 按縣志所傳不同當以地道記為正
  鎬泉一名鎬池在縣東二十九里西安府志其水或湧或止深不可測寰宇記云是河眼亦謂之鎬池括地圖
  好女泉 在永豐原下今湮縣圖
  蒲城縣
  堯山一名浮山在縣北三十里西安府志堯山一名浮山舊圖經云堯時洪水為災諸山盡没惟此山若浮水經注光陵在奉先縣堯山唐書地理志 奉先故城在縣東堯山在豐山東有靈應夫人祠祠東有粧鑑泉西有龍池泉水清泠不竭時或愆旱酌其水雩祭則雨堯山之南里許有重山舊圖云以其與堯山有重叠之象故名重山之東有紅土坡下為溪頭溪東有山秀麗曰嶧山又堯山有仙蜕崖金皇綂九年六月大旱邑令馬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禱於浮山靈應祠雨大霈因增修之以祠址隘狹命工鑿崖丈餘於堅石中得骸一軀印於石内頭顱臂脛肢體咸具石骨相附有若同體衆皆異之乃徙置於舊崖之上為龕以奉之題曰仙蜕崖縣志 按賈志以此為宋祥符間馮舜臣事然考縣志藝文馬揚有碑記當以所傳馬揚為可據
  豐山一名蘇愚山愚一作魚在縣西北三十里一名蘇愚山長安志橋陵在奉先縣豐山唐書地理志縣之名山在金幟山東其相近有炭谷又縣西北三十五里有佛空谷谷内有佛空院唐置今廢縣志
  金幟山 在縣西北三十里雍勝畧景陵在奉先縣金幟山唐書地理志在銅斗山東南山勢髙聳鋪張有如縣斾故名縣志
  銅斗山 在縣西北四十里又白馬谷在縣西北四十五里長安志銅斗山在馬冡山南西連富平縣萬斛山山勢峻削盤旋如斗縣志
  馬冡山 在縣西北五十里長安志北通秦山重巖複谷易為盜藪賈志
  栗園山 在縣西北六十里西安府志
  蟠龍神原 在縣西三十里長安志舊圖經云唐明皇遊此見雲霧中有黄龍之狀又於下得石宛似蟠龍因以其地為龍樂鄉今石在縣西虯落原潛確類書
  木𡲆塠 在縣東偏南四十里塠有四俱在沮水之岸各周二里崇百尺縣志
  觀音洞 在縣東南四十里縣册在常樂村西舊有大谷明萬厯中崖崩見一洞貯石觀音二軀又有石獅石象諸儀物因名縣志
  金粟山 在縣東北二十五里不羣山西縣志泰陵在奉先縣金粟山唐書地理志山有碎石若金粟雍勝畧唐明皇見金粟山有龍蟠鳳翥之勢復近先塋謂侍臣曰吾千秋萬嵗後宜葬此得奉先靈故杜甫畫馬圖引有云金粟堆前松柏裏龍媒去盡鳥呼風潛確類書
  白堂山一名良將谷在縣東北三十五里舊圖經云秦白起曾立寨於此故又名良將谷又有不羣山在白堂山南舊圖經云諸峰纍纍相接惟此山孤峙故俗謂之孤山雍勝畧
  龍山一名五龍山在縣東北嶧山東一名五龍山縣志接白水界縣册
  洛水 在縣東四十里縣册洛水亦曰沮水寰宇記洛水經白水澄城入縣境合南河水折而東南流入同州境縣志自澄城蔡鄧村入縣境逕石羊村晉王船舍南流八十里入同州界縣圖 詳見圖考
  白水河一名烏泥川又名南河又名丁家河又名髙家河在縣北自白水縣界流來入洛縣册南白水縣有白水魏書地形志 南白水故城即今治白水自同官界来經縣西北東流入洛西安府志即同官之烏泥川入縣境或名丁家河或名髙家河皆以傍水居民為名東流納白石水龍門溝虎頭溝諸水歴縣北下馬宜陽通泰加禄諸里經五龍山陰入於洛縣志
  温湯水一名温塘在縣東六十里源出沮水東岸石穴中西流里許入於沮水四時温煖可浴西安府志一名温塘旁有太湖山平地突起周五六里髙十餘仞左右危石流泉為邑名勝縣志
  晉王灘 在縣東南三十里晉王鎮洛河北岸縣志蓮子池 在縣西北三十里舊有蓮藕之利長安志今湮不知其處縣志
  漫浴池一名漫泉河在縣西十五里漫源村其水微小長安志源出董家村今人呼為漫泉河縣册
  西鹵池 在縣西南四十里即今明斗村之髙春渚池遇旱不涸鄉人取水熬鹽供一方之用今漸廢縣志奉先縣有鹵池二唐書地理志
  東鹵池即鹵中一名安豐灘在縣南二十里即漢宣帝困處長安志宣帝微時嘗困於蓮勺鹵中漢書宣帝紀如淳曰蓮勺有鹽池縱廣十餘里其鄉人名曰鹵中服䖍曰或曰澤中孟康曰在蓮勺縣西北漢書注按漢蓮勺縣在此縣東南下邽縣界此即鹵中也寰宇記 蓮勺下邽二縣今俱屬渭南即安豐灘唐大厯十二年東池生瑞鹽後勅禁斷鹽不復生縣志
  浩泉 在縣西二十里西安府志橋陵前有浩泉今涸縣志平路泉 在縣東南二十里又縣東南二十五里有白馬泉又縣東南四十里有常樂泉西安府志
  潼關縣
  象山一名蝎子山在治西南俗名蝎子山山上有田曰黎家坪又稍東為鳳凰山其山凸髙聳獨峙因以為城又麒麟山在治東南上有古寨傍有田千餘畝謂之上寨其相近又有筆架山印臺山舊衞志
  虎踞山 在城東門外盤踞似虎西安府志
  桃林塞 在縣東縣圖放牛于桃林之野書經武成晉侯使詹嘉處瑕川守桃林塞左傳在𢎞農華陰縣東潼關杜注在長安東四百里三秦記塞在靈寳以西至潼關皆是元和郡國志自潼關至函谷俱謂之桃林塞地理通釋自函谷至此幽谷秘邃深林茂木白日成陰又名雲潼關又城東南有牧牛山相傳即武王放牛處舊衞志
  秦嶺 在縣南三十里嶺以南即雒南界其相近者有龍文山縣册
  禁峪一名禁坑又名禁溝在城南三十里谷勢壁立望者禁足因名近雒南界亦功令禁人往来之地廣明初黄巢陷虢州張承範屯潼關關左有谷曰禁坑官軍忘守即此舊衞志潼之右有谷平日禁人往来以𣙜征税名曰禁坑今人謂之禁溝亦名禁谷綱目集覽
  潼峪潼一作通在城南三十里峪口有老君洞舊衛志灌水北流經通谷即述征記所謂潼谷也水經注
  蒲峪 在城南三十五里其東有水峪又東有麻峪又城南四十里有大峪在麻峪東華陰縣志 按縣册潼峪蒲峪今屬華陰境麻峪大峪今屬閿鄉境
  董社原 在城東南隋楊元感與宇文述戰此舊衞志按縣册今去縣三十里亦屬閿鄉境
  黄巻坂 在城東北黄河南岸其坂隆起下望關城舊衞志泝黄巻以濟潼潘岳西征賦河水自潼關東北流水側有長坂謂之黄巻坂傍絶澗涉此坂以升潼關水經注
  黄河 在縣北一里自華陰界来逕雷首山西本縣北又折而東是為河曲入河南界禹貢錐指河在關内南流潼撃關山因謂之潼關自關東北流經黄巻坂又厯北出東㟓即函谷關也水經注河中有石髙水尺餘河水泛漲其石愈髙曰砥柱石舊衞志詳見圖考
  楊家河 在縣西門外北流入河康熈十九年潼水漲溢陵城而入城中兩岸居民溺死多人漂沒官民廬舍已而水縮河裂岸東徙故道盡成平陸舊衞志按元和志潼水在關西一里今潼水貫衞城中意城西楊家河乃潼水舊道而今之貫城中以入河者或後人引潼水以通城中水道乎或曰潼水以西關城蓋後所展築也
  潼河一名灌水一名通谷水在城中源出潼谷北流入黄河又嵩岔峪水自龍王廟北流合潼水縣圖灌水出松果之上北流經通谷世亦謂之通谷水東北注於河所謂潼谷水也或説因水以名地也水經注潼關西一里有潼水因以名關元和志潼谷水在華陰縣東四十里寰宇記水北流經蝎子山入黄河古稱潼亭潼津皆以此華陰縣志城中有白蓮池引城南岔峪水從上南門入注池中舊衞志
  源望溝水一作閻王溝在城東門外經通寧橋北流入黄河西安府志源出劉果山北流入大河俗訛為閻王溝舊衞志
  四眼泉 在城中其水清甘又福泉在城西北隅天將雨則溢又酒泉在城西門外相傳造酒香冽舊衞志
  野狐泉 在潼關西泉在道傍店後坡下舊傳云野狐掊而泉湧南部新書廣明元年冬黄巢攻潼關關土民皆潰張承範變服率餘衆脱走至野狐泉舊衞志
  蟹眼泉 在城東北河將漲則溢舊衞志
  耀州
  五臺山一名北五臺在州東三里漆水之滸山盡樹柏雲木中宫殿參差鬱鬱蒼蒼號北五臺東至駱駝堰西至漆水南至溝巖北至尹師澗又有太元洞在顯化臺洞之西有洗藥池相傳為孫真人洗藥處又孫家原在太元洞東北八里相傳為真人故宅昔有掘地得鐵鉢藥瓢諸物者又洞之東山畔下有仙姑洞喬世寧五臺山記自唐簡陵折而西北一峰特起曰鑑山鑑山之下有五峰絶漆沮俯郡城是曰五臺蓋徵士孫思邈隱居地望之如在雲際躡其巔又坦然如臺東曰瑞應南曰起雲西曰昇仙北曰顯化中曰齊天有石洞曰太元洞嶔﨑幽渺深不可測或云真人療龍既愈龍為穿此逹同官可四五十里其下有聚虎坪即真人伏虎處自南庵西橋而北崖畔大石臼二水漬柏葉成碧緑色飲之可愈痼疾洗藥池也又五臺石可為磬叩之鏗然有玉聲故一名磬玉山去城三里許康乃心五臺山記五臺山下有尹師澗羽流尹師居之又寳鑑山在州東十五里西安府志風孔山在華原縣東五里長安志 華原故城在今州北磬玉山東有巨穴每風從穴出名風洞山賈志鸛鵲谷在州東南四里中斷如門雍勝畧五臺山石洞南三里有山自東而西為東乳山亦名落星原自西而東南為西乳山兩山環抱州城形如兩乳漆沮水會於山下從山隙中出又名鸛鵲谷俗謂之岔口出谷口為富平界又安君山在州東五里磬石山東又東為將軍山有王翦祠又東為寳鑑山年豐則山有光如鑑州之得名以此州志
  石臯山 在州北四十里又州北四十二里為樹子山西安府志
  把樓山把一作耙在州北四十五里東與同官之武王山接界州志
  髙山 在州北五十里西安府志
  木門山 在州北六十里有上中下三木門相去各三里州志
  九龍寨 在州北六十里神水嶺東山有九峰又有九泉故名又東南為唐家堡堡東五里為笠子山州志
  玉女山 在州北六十八里有玉女堡西安府志
  三石山 在州北八十里山麓有竒𡶶洞滴水成泉謂之天漿西安府志在天活堡東十里三峰突兀號大三石山其上有勝果院又東南為石嘴山又東為神水嶺州志
  牛耳山 在州西北十八里兩山對峙形如牛耳州志鳳翼山一名車蓋山在州西北六十里金圭山東南一名車蓋山西接淳化界又金圭山在州西北七十里大唐山東北其北為碁盤嶺有寒山仙跡州志山之相近者為負髙原俗名髙窰原州册耀州有負髙原故縣名華原禹貢錐指
  大唐山 在州西北七十里後魏文帝陵延昌公主墓在其下州志
  石門山 在州西北八十里有石如門最為西北要害西安府志在分水嶺西北今屬三水縣又分水嶺在故寧谷鎮西北築有岸門為石門重關其相近有箭幹山在姚萇殿東北又有錐子山在魏王樓東皆以形似名又樓東南十里有照金山俗傳山有光雨後照人衣如金屢試無驗其西北為七里川州志
  小三石山 在州西北百十里横嶺東三峰屹立如塔形又東為摩天嶺一名鑽天嶺髙二十里又東有鴻[3]嶺太子石州志
  箭穿崖 在州西北百十里桃兒堡東亦名箭穿堡州册在繡女溝東相傳明帝與諸將校射中孔後遂名箭穿崖又張果老崖在箭穿崖西有果老墳與淳化接界州志
  横嶺 在州西北百二十五里長條嶺北州册即金楊達夫遇害處有廟州志
  清水谷 在縣西三十五里寰宇記即鬼谷先生所居水自雲陽界来十道志 雲陽今屬淳化縣谷在石門鄉長安志
  嵯峨山一名慈峨山在州西南縣册泥陽縣有慈峨山魏書地形志詳見涇陽三原二縣泥陽故城即舊祋祤縣在州東北
  沮水一名宜君水又名石川水又名堰頭河在州西門外自同官界流入又東南入富平界州圖沮水謂之宜君水又得黄嶔水口水西北出雲陽縣石門山黄嶔谷東南流注宜君水又東南流逕祋祤縣故城西其水南合銅官水南出土門山西又謂之沮水水經注華原縣有沮水隋書地理志沮水出中部子午嶺逕州西而東會漆水禹貢錐指沮水自宜君東北界来一出銀兒坪一出太子石俱西南至楊秀川合流為宜君水又南受鄭川水又過唐家店受大峪河水又南過耙樓山受紙房河水又南受姚谷河水又南受石嘴河水又南受府西河水又南入同官境合諸水又南至蘇家店復入州境為堰頭河又南受胡思泉始名沮水過錦陽川逕州城西循西乳山受梁家泉水東會漆水合流出鸛鵲谷入富平界又通名為石川河州志
  漆水即銅官水在州東門外水出同官縣東北西南注銅官水又西南至州南與沮水合禹貢錐指銅官水又西南流逕祋祤縣東又西南流逕其城南原下而西南流注宜君水水經注漆水自華原縣東北同官界来經縣十五里南流入富平界合沮水俗名石川水長安志自同官西南入州境尹師澗水入焉澗在五臺山北五里又南逕城東五臺山西至乳山下合沮水州志
  澗谷河一名見底河又名申家河又名魚池河又名金定河在州西南十五里州册水清見石俗名見底河西安府志水出州西北孝義鄉焦砦村東南過牛村名申家河又東南名魚池河又東南入三原界州志
  濁谷水一名寳泉河又名凉泉河又名樓底河在州西南州圖濁水上承雲陽縣東大黑泉東南流謂之濁谷水又東南出原注鄭渠水經注水自華原縣西北孝義鄉大海村来經縣四十五里南流入三原界長安志水出州西北甲池堡南馬鞍口南流二十里為寳泉河又南為凉泉河又南至三原曰樓底河州志
  清谷水即清水一名清河在州西三十五里自三水縣流入又南入三原界州圖清水流逕黄嶔山西又南入祋祤縣歴原南出謂之清水口水經注清谷水一名清河出州西北石門山麓南至小丘合環河南經涇陽三原至臨潼之相橋入石川河又州境有三谷水皆流入峽中石上往往有鑿孔深廣尺許蓋舊時碾磑遺跡也又環河在州西北六十里源出大唐山流過金圭車蓋二山東南與清谷水合州志
  繡女房溝 在州西北百十里州册有石洞相傳後周明帝采女於此以帝嘗為宜州刺史云西安府志
  凉泉 在州西南三十里州册在凉泉里其水極凉又州境有御池泉五龍泉俱自山頂湧出西安府志
  同官縣
  虎頭山一名虎踞山在縣治西北狀如虎踞縣城依於其麓亦名虎踞山下有石泉清湧不竭引流入縣治中縣志
  濟陽山 在縣治西南上有寨下有芳泉甘冽異常又相近有嶂山皆為縣城所附縣志
  龍蟠山 在縣東門外蜿蜒如龍與虎山對峙縣志頻山 在縣東北一里西安府志
  馬蘭山蘭一作欄在縣北三十里即永平間都尉張光戍守地縣志
  女廻山 在縣北四十里西安府志同官縣有女廻山唐書地理志俗傳秦築長城孟姜女負其夫骸經此而返故名女廻潛確類書女廻山横遮無路忽道從峽口出其東即神水峽在縣北三十里兩山峻削險阻並於石門東北通榆林西北通寧夏甘肅魏收志同官縣有關山疑即此縣志
  北髙山一名女華山在縣北四十里孤峰峭立禱雨有應西安府志女華山髙峰秀出每有大風雷多從華岳至此故老云華岳女君在此山上因立祠每水旱祈禱有驗寰宇記北髙山在神水峽北十里上有哭泉相傳姜女負夫骸至此道渴哭之其泉湧出縣志女華神廟縣志謂之北髙山漆水所出與宜君縣接界縣册
  石盤山盤一作槃在縣北四十里縣册銅官縣有石槃山魏書地形志
  金山 在縣西北三里有姜女祠山下有濟衆泉州志靈泉在山之西麓自石罅中湧出旱禱有應縣册
  潤山一名聖水山在縣西北十里中有一石每潤則雨一名聖水山縣志
  西髙山 在縣西北三十里縣志
  文王山 在縣西北四十里文王射豐即此雍大記山有文王廟又西為武王山有武王廟與耀州耙樓山接界縣志
  白馬山 在縣西四十八里府志同官縣有白馬山金史地理志在武王山東有白馬廟南接耀州界縣志
  飛仙山 在縣南三十里有飛仙洞俗傳為葛洪昇仙處又東南為鳳凰原縣志
  兔窩嶺 在縣南三十里相傳唐太宗為秦王時獵兔於此石上有兔形矢跡西安府志金牛嶺在兔窩嶺南俗傳有牧兒遇虎一黄牛與格鬭得免會秦王擒劉黑闥歸親射其虎於嶺上獲之因名縣志
  三泉山 在縣東南三十里與耀州將軍山接界又鰲背山在三泉山東與富平明月山接界州志
  沮水即宜君水又名梁寨河在縣西四十餘里自宜君界逕耀州流入縣界又南流復入耀州界即宜君水也縣册宜君水自州西北受府西河南入同官縣境為梁寨河又南受吕村河又西南受沙羅水又南復入州境州志
  銅官川一名同水在縣東北一里西南流合漆水入耀州界太元九年苻秦堰銅官川水以困姚萇即此縣册銅官水出祋祤縣東北而西南逕銅官川謂之銅官水又西南流逕祋祤縣東水經注 祋祤縣今屬耀州銅官川在縣北五十里寰宇記銅官川亦謂之同水源出哭泉自縣北南流與漆水合縣志
  漆水 在縣東北五十里源出北髙山以地多漆木而名西南流合銅官川又南受雄同川水又西南受雷平川水又西南入州界其水善溢甚為邑患縣志漆水源出雍家原州志
  雄同川 在縣東四十里西南流合銅官水長安志雷平川 在縣西二十里南流入銅官水縣册
  大石盤川 在縣東北三十里又有小石盤水在縣北四十里循馬蘭山北而東流合大石盤水州志在馬蘭山北東流入坊州宜君縣界長安志
  烏泥川 在縣東北十五里源出車挽溝又有漢井泉水在縣東北三十里南流合烏泥川東入蒲城界縣志烏泥川源出鰲背山逕縣東南流入白水縣為白水又入蒲城縣為南河水又東南流入於洛縣册
  清亷泉 在縣署内以昔有亷官稱賈志芹井在儒學内水味甚佳比他井每斤重二兩洪武二年常國公遇春行兵至此鑿西安府志
  柏榆泉 在縣西南一里長安志水色極清西安府志
  三山泉 在縣東南浴之愈宿疾西安府志
  亭子泉 在縣東一里長安志
  白水縣
  秦山即馬蘭山在縣西北五十里東連黄麓西接荆岐山路通鄜延環慶有所謂暗門者最為險隘賈志白水縣有馬蘭山隋書地理志小秦山在白水縣相傳自古形勢阻隔不通往来後秦王經此軍不得過王下馬拜山自崩解有路通中部宜君雍勝畧山極髙寒雖晴久積雪不消冬旭映射望之如立玉然縣志山髙八里許西北跨宜君東南跨白水縣之唐寨村收水村車家原俱附此山晉元康六年盧水胡反郡尉張光戍馬蘭山即此縣册
  大神山 在縣西北七十里西安府志山勢髙峻儼如人形特立故名賈志
  牛仙洞 在縣東南三十里縣圖在阿門村石崖畔正徳初有人在洞門見草書數行題至正字縣志
  五龍山 在縣東南五十里有五龍廟接蒲城界縣册白水縣有五龍山魏書地形志五龍山在金粟山東縣志
  黄龍山 在縣東北六十里盤衍如龍土皆黄色故名縣志倉帝陵在其下同州志山髙五里許跨澄城洛川白水三縣縣册
  陽武山 在縣東北七十里相傳為蒼聖發靈之地縣册
  按陽武村在縣東北七十里有蒼聖廟府志作縣東三里誤

  附考姚谷縣有黄崖山魏書地形志 按姚谷故城在今縣東北近黄龍山則黄龍山疑即黄崖山也
  洛水 在縣東三十里自宜君界来東南逕縣東又東南入澄城蒲城界沮水舊循鄭渠東至此入洛今富平之流已絶矣禹貢錐指洛在漆沮之東至白水縣與漆沮合而南流所謂洛即漆沮言其本同也雍録洛水抵黄龍山麓東折又南過阿門村距縣三十里又東循五龍山陰南流入蒲縣志 詳見圖考
  鐵牛河 在縣北三十里河中有鐵牛鎮水東流入洛河縣志源出秦山之南逕武子渠村三十五里入洛水縣册
  孔走河即栁谷水一名彭衙水在縣東北自澄城界来南流入洛縣圖衙城側有栁谷水即彭衙水南流至縣理東北入洛郡國縣道記 衙縣故城在縣東北
  白水河即沮水亦名漆水又名白石河在縣西三里東南流至蒲城界入洛縣圖直路縣沮水東入洛漢書地理志 直路縣今屬中部沮水自逕當道城南又東逕蓮勺縣故城北又東逕漢光武故城北又逕粟邑縣故城北又東北注於洛水水經注 當道城今屬富平蓮勺縣今屬渭南粟邑故城在縣西北白水縣南臨白水元和志洛水東南沮水入焉故洛水亦名漆沮水其境東南多白玉因曰白水寰宇記白水其色如雪因以名縣雍勝畧即烏泥川之下流由縣西而來北受白石水又北龍門溝水又受虎頭溝水又折而東至五龍山隂入於洛同州志 按水經注沮水至富平分二派其一自富平逕臨潼北境入渭其一自富平至白水入洛今本縣沮水為烏泥川之下流蓋富平之流已絶也
  龍門溝水 在縣西二里源出城西北隅西南流入白水縣册
  虎頭溝水 在縣西一里源出城西南隅南流入白水縣册
  鳳凰溝水 在縣東五里西安府志南流入白水縣圖
  鉗耳溝水 在縣東二十里縣志南流入白水縣圖
  永益池 即城西蓮池宋甯㕘築隄注水以便民汲飲廢址尚存縣志
  乾州
  梁山 在州北十里西安府志太王去邠踰梁山孟子始皇三十五年幸梁山宫秦始皇本紀梁山在岐山東九嵕山西顔師古注漠西縣有梁山魏書地形志 漠西故城在州西北山在雍州好畤縣西北十八里括地志 好畤故城在州東梁山髙宗乾陵所在元和志山在京兆府奉天縣北五里地理通釋 奉天故城即今州治山髙三百七十四丈周九里廣二里正南兩峰並峙直北一峰最髙東與醴泉之九嵕比峻西與五峰相映南與武功之太白終南遥拱為一州大觀其相近有玉洞在州西北五里州志
  石門山 在州西北十里許其下有響石潭州圖在好畤縣西十五里美川鄉寰宇記幕谷在奉天城西北通鑑注漠谷在州西北十里甘澤廟北崖髙數丈壁立嶙峋水落勢如瀑布州志
  西崖一名武水崖在州西五里壁立如削即武水崖又有藥王洞在漠谷河東州志
  明月山 在州西州册在好畤縣西十五里與扶風縣分界寰宇記山下有呉妃陵東嶺上有婁敬廟長安志亦見扶風縣云在州東北十二里者誤
  六陌六一作陸在州東十五里一謂之陸陌有鎮州志
  丹崖 在州東三十五里即唐竇氏二女投崖處至今卉草拳曲土石皆赤州志
  豹谷 在州東北十里州册鷄子堆在州東北十五里有唐僖宗靖陵西安府志
  五峰山 在州東北五十里五峰並峙多産藥物上有靈湫禱雨多應州志 亦見永夀醴泉二縣
  峗山峗邱毁反一作垝在州東北接永夀縣界州圖垝山在好畤縣東漢書地理志
  武亭河即杜水一名大横水一名武水在州西四十里自麟遊界来又南流入武功界一名武水即中亭川之上流水經注之大横水也州册
  漠谷水漠一作莫即莢水一名夾道水一名安陽泉在州西自永夀縣流入合錦川水又南入武功界州圖莢水出好畤縣梁山大嶺泉南逕梁山宫西水經注莫谷水在州西北自永夀縣麻亭嶺流逕好畤又西南入武功界本名安陽泉流逕莫谷故名莫谷水後魏於水西置縣因名莫西寰宇記水逕奉天縣西五里其西岸半崖坡内有妲己墓長安志漠谷河西南流逕州西北四十里地名龍塘口泉温可浴又逕州西南三十里入武功界合渭亦謂之夾道水州志
  泔河即甘谷水在州東北十五里州圖奉天縣有甘谷水金史地理志水自永夀縣温秀嶺流至奉天界又入醴泉縣合於涇寰宇記水在州東北二十里流逕縣界四十里長安志甘谷神潭在州東二十里土人聽水聲以占風雨似風即風似雨即雨州志
  風洞天池 在州西三十里風洞寺下禱雨輒應州志甘井一名御井在州城内興國寺前一名御井井水多鹹此獨甘唐徳宗行在所用州牧王鳳曾作亭表之今廢州志
  沙溝泉 在州東十里州志
  武功縣
  東原西原一名上武亭川原又名雍原西原在縣西即縣城所附者東原在縣東賈志亦謂之上武亭川原上武亭川東原至興平西界二十五里上武亭川西原至扶風東界十一里有竒胡三省曰東西原地皆髙平可屯兵長安志西原一名雍原即古周原也或曰通東西原皆謂之雍原又有鳳岡即雍原北岡也縣志
  三畤原一名南原在縣西南二十里髙五十丈西入扶風界元和志一名南原自西而東盡於漆水之西滸北臨湋南距渭在縣境者十餘里縣續志 詳見扶風縣
  渭水 在縣南三十五里自郿縣界来與盩厔接界又東入興平界縣冊渭水自武功縣合温泉水又東逕斄縣故城南又東合雍水又東逕郿塢南水經注 漢武功今屬郿縣斄縣故城在縣西南渭水由扶風入縣界至永安鎮南屬盩厔北屬武功行五十餘里至薛固鎮入興平界縣續志詳見圖考
  雍水一名湋水一名白水一名圍川水在縣西南十二里自扶風界流来又流入興平界縣圖雍水東逕美陽縣之中亭川與大横水合又南逕美陽縣西又南流注於渭水經注美陽縣今屬扶風雍水俗名白水亦曰圍川水西北自扶風界流入寰宇記雍水至縣合武亭水長安志湋水自扶風東門外受鳳泉水又至縣南合漆水南流入渭縣志
  武亭河即杜水又名大横水俗呼漆水又名好畤河又名武功河在縣東門外自乾州界流入合雍水縣圖大横水自合鄉谷水又南莢水注之又南逕美陽縣之中亭川注雍水謂之中亭川水經注武亭水北自好畤縣来至縣南立節渡合渭水長安志 好畤縣今屬乾州漆水今訛為武水自邠岐之間来至縣北受浴水又南流合湋水入渭縣志漆水俗呼好畤河至黄家堡入縣界行二十餘里至縣東門外受漠谷水合流八里許至毛家嘴會湋水至橋頭入渭縣續志
  良溝泉水 在縣北十五里永樂初湧出賈志地名遊鳳其水入武功河雍大記
  莫谷水即莢水又名浴水亦名沮水在縣東北自乾州流来合武亭水莫一作莢二字形頗相𩔖疑水經注訛莫為莢也縣圖莢水南逕梁山宫西又南逕美陽縣之中亭川注雍水水經注武功縣有莫谷水寰宇記莫谷水自奉天縣界流十里至武功縣東北合武亭水舊圖經 奉天今屬乾州浴水即乾州西夾道水也從邠西梁山来意此或即沮水關西人讀浴若于于沮固易訛耳縣志自董晁村入縣界又十五里入於漆谷讀曰峪俗名沐浴蓋漠谷之轉訛縣續志
  滸西溪 在縣南五里許西安府志其地為故明康太史海别墅縣册
  建子溝 在縣南十七里地近慶善宫以唐太宗生此故名西安府志
  清溝 在縣東五十里縣册
  陂池 在縣北二十里義門鄉西安府志
  附考王井即唐太宗書院井也味極甘美西安府志按此井今湮永夀縣
  武陵山一名翠屏山在城外西南昔在城内上有武陵寺縣圖山形如屏亦名翠屏山西安府志後魏平陽王熙建有浮圖縣志
  分水嶺 在縣北十里下有泉分流南北故名其南泉即吕公渠之源縣志
  髙泉山一名甘泉山在縣北二十五里亦曰甘泉山元和志永夀縣有髙泉山金史地理志在縣北二十里莫谷水源出此寰宇記麻亭嶺在縣北漠谷水所出縣册
  永夀原 在縣西北縣圖本名廣夀原隋避煬帝諱改今名寰宇記魏廣夀縣以此名西安府志 廣夀故城在縣北
  天堂山 在縣西北十里上有石洞如堂賈志
  盤道山 在縣西五里以徑路盤曲名西安府志
  石牛山 在縣西十里有石牛神廟縣志
  種金坪 在縣西南七十里縣册在好畤鎮西北縣志明月山 在縣西南八十里夜望之如月雍勝畧 亦見乾州及扶風縣
  峗山 在縣西南九十里雍勝畧亦見乾州
  五峰山即温宿山宿一作秀又作修一名三陽山在縣東南八十里南界乾州東界醴泉發脉於分水嶺連延七十里陡起五峰為九嵕山昭陵之祖脉其下有三女塜或傳為邑田氏三貞之墓未詳山上寺内有寳泉旱禱則應縣志永夀縣有温修山一名温秀山寰宇記温秀山實三陽山也謂之温秀蓋習俗訛耳開山圖 詳見醴泉縣
  烈山 在縣東三里上有烈山神祠雍勝畧
  灰堆山 在縣東三十里縣志
  漠谷水一名安陽泉又名沐浴泉在縣西北二里一名沐浴泉南流八十里入乾州之夾道河又至武功為遊鳳河其水常温宜沐浴故名縣圖源出髙泉山本名安陽泉南流逕漠谷謂之漠谷水寰宇記
  錦川河一名沙凹河在縣西南六十里一名沙凹河流五十里入於乾州之龍塘合漠谷水縣册川中石多錦文故名賈志在好畤鎮東源出麟遊縣来經縣西南合於安陽水縣志
  泔河一名東河在縣東一里一名東河自分水嶺東南流九十里入乾州界
  指盤河 在縣東南四十里彭村里山勢𢌞旋其水不涸不溢西安府志
  大峪河 在縣北十餘里源出分水嶺東北流入邠州界縣册
  庵頭溝水 在縣東五十里縣志大乗溝水在縣東北四十五里永夀坊又聖母溝水在縣東北五十里其水俱東北流入於涇縣圖
  麻子溝子一作池在縣南十五里古多漚麻於此西安府志石泉 在縣東一里水從石穴中出西安府志
  吕公泉一名惠民泉在縣北五里縣圖邑無井泉宋吕大防為令行近境得泉二欲導之入城而地勢髙下不一乃用考工置臬法凖之不旬日間疏為渠又益民泉在縣西北三里舊流入街市居民便之西安府志邑人白用字器之至大二年間行至北郭五里許俯瞷流泉汩汩而南乃以鍤掘地得導水瓦溝金舊制也續瓦引流直逹城内民利賴之賈志源出分水嶺有三泉滙為一亦謂之吕公惠民泉金太和中主簿邢珣元延祐中白處士重修後漸湮廢康熈九年知縣張焜修復嗣以地震瓦溝壓裂雍正十年知州王以觀又修治之有碑記其事縣册
  靈泉 在縣北七里遇旱其上有霧即雨西安府志
  瀑布泉 在縣西南十八里祁家坡飛流直下産婦汲之則水縮禳祭之乃復出又甘井在縣西南二十五里縣志
  美井 在縣南四十里縣志
  醴泉一名神泉在縣東南三十五里彭村有土橋水過橋南泄澗下久旱聞泉中吼聲則雨以穢物投之則水不逾橋滲入土中待穢盡水乃復出人呼神泉縣志
  平泉 在縣東二十里平地湧出味甘久旱不涸縣志漆泉 在縣東北四十五里其色如漆西安府志
  邠州
  紫薇山 在州城内西南隅連跨外郭上有宋金時屯兵故砦州志山有后稷砦相傳内有宅宋楊延昭所居雍大記
  豳山一名鳳凰山又名豳巖又名安定巖在州治南城垣所依又夀山在城東南山髙而頂平上有居民及茂林修竹之勝賈志豳山巖壑欹嶔委曲百折瀑布飛濺一名安定巖方輿勝覽立州依以為城陡峻險固易守難攻雍大記豳山亦名鳳凰山俗以為周初鳳凰所棲地左列夀山前依澗水亦謂之邠巖又履跡坪在城南門外俗傳為姜嫄履跡處州志五龍原在豳山之麓或以為即詩所云瞻彼溥原者州册五龍原在新平縣南三里原側有五泉水因名元和志 新平故城即今治
  龍柏山 在州北三十里山形髙聳上多叢柏州志明岨山 在州西十里其麓有水(⿱𥫗亷)-- 簾洞有水流出深不可測唐貞觀中鑿山為連珠小竅形肖飛閣每嵗元宵民率張燈於此以祈年又相近有白兔崖崖石青赤兔形白色州志
  陳陽原 在州西南州圖後魏於陳陽原上置白土縣元和志 白土故城在州西南白土水流經白土原東陳陽原西寰宇記按此則陳陽原西又别有白土原也
  賀家谷 在州西南為唐賀桂故宅州志
  夏侯坡 在州東五里又蒲澤谷在州東七里相傳宋潘邠老讀書處泉流如帶石洞尚存州志
  豳谷 在州東北三十里舊三水縣即公劉立國處雍大記
  涇水 在州北三里自長武縣流入又東南入淳化界禹貢錐指西北自宜禄界流入元和志 唐宜禄今屬長武縣新平倚有涇水金史地理志詳見圖考
  黑水河即汭水一名宜禄川一名逹溪川在州西四十里與長武縣接界其流入涇州志汭水在邠州又東逕宜禄川俗謂之宜禄川水潛確𩔖書逹溪川源出隴之五馬山逕靈臺縣為西川至邠州入涇邠志云梁山黑水即此賈志
  安化河 在州西二十里北流入涇州志
  [[#水(⿱𥫗亷)-- 簾河|水(⿱𥫗亷)-- 簾河]]即漆水一名白土川在州西十里州圖民之初生自土沮漆詩經大雅太王去邠渡漆沮踰梁山至岐下史記周本紀公劉遷豳居漆沮之地鄭氏注漆縣故城在邠州新平縣沮水不知所在後漢書注 漆縣今屬麟遊漆水在新平縣西九里北流注於涇今麟遊縣亦有漆水與此異元和志按水經注云漆水自宜禄界来又東過漆縣北以此驗之即邠州所理是也今縣西九里有白土川東北流逕白土原東陳陽原西或恐即漢之漆水但古今異名耳今麟遊縣東南亦有漆水南流與杜陽水合非漢之漆水也寰宇記 辨見麟遊縣
  洪龍河 在州城西或以為即詩之過澗州志源出州南孫村北流入涇河州册
  南河 在州城東或以為即詩之皇澗州志南河水源出州南張家堡北流入涇河州册 按皇過二澗文翔鳳以三水之支唐梁渠二川當之與此不符
  三水河即汃水在州東北三十里西安府志即汃水西南流入涇河州册
  大峪河 在州東三十里源出州南永夀界之分水嶺逕新廟頭離州七十里東北流入涇河州册公主川在州東南唐姜慶尚新平公主賜第於此州志
  清溪 在州西南三十里與麟遊接界州册
  西湖 在州西北隅有范文正公眉夀堂故址州志石龍渦 在州西北十里隔涇河州册山中斗峻人鮮能至間有至者言渦乃一大坎中刻石為龍形然不知埋自何時延祐碑謂禱雨以器取水迎至城隍祠雷即隱隱起座隅久之大雨霶霈明都穆石龍渦記
  仰天池 在州西南七十里今涸州志
  狼乳溝 在州南俗傳即平林寒氷之地州志即棄后稷狼乳處雍勝畧
  惠民泉 在州西翠雲庵下州志
  錦谷泉 在州東南州志
  惠濟泉 鳴玉泉 一碗泉 俱在州東三里又州城東門外有泉出南菴清冽可飲居民呼為南菴水州册附考新平倚有潘水金史地理志按此水無考 邠州有要策池宋太平興國中白龍見於此册府元龜 按賈志徵寧縣東六十里有要册湫疑即此則池當在州東北接徵寧界
  三水縣
  豳山一名翠屏山一名掛榜山在縣治南縣城踞其上亦名翠屏山大雅所謂南岡者也賈志亦名掛榜山其上有孫真人行祠縣志
  鳳凰山 在縣治西北隅舊有阿陡堡縣志
  鷄阜山 在縣東里許舊縣城址在其前盤廻突聳俯視邑隍縣志
  後峪 在縣北十里又縣北二十里為大峪又縣北三十里為北峪西安府志
  白虎峪 在縣西北十五里茂草四圍長峪七折即唐鄭谷詩所云峪評白虎藏巖洞也縣志
  馬嶺山 在縣西北六十里縣册俗名箭栝嶺抵慶州界馬嶺水所出寰宇記
  豳原 在縣西十里豳城在原上史記云武王登豳之阜以望商邑蓋登此也括地志
  焦家山 在縣南五里縣志
  甘峪 在縣南十里西安府志路出長安為孔道南上五里長坂通古公原縣志
  栁峪 在縣南三十里州志
  佛面坡 在縣東南五十里縣圖黑石巖在縣東南五十里石門山西其巖色黝緇似漆壁立萬仞名山記
  肖墖山 在縣東七里形似浮圖賈志窰峪義峪麻峪皆在其下西安府志峻聳干雲亦石闕之支也其相近有白石洞邑人文倬天種桃百株春月紺紅如錦改名桃源縣志
  石嘴山一名馬闕在縣東十五里三面壁立惟一徑可通亦名馬闕縣志
  蒲峪 在縣東二十五里西安府志
  堡嶺 在縣東三十里即漢之左谷嶺有元人所建蘭若而一支旁出俗名龍嘴文少蒼種柏千株易名龍山絶頂有泉名龍泉亦名天池泉兩面石壁數仞泉自嶺直下徑達堡中昔元人避兵據堡嶺汲飲不絶者賴此縣志
  中嶺中一作仲在縣東三十里堡嶺之右峭壁三百尺下臨汃水髙下穴數十可容數百人相傳為漢盧芳所鑿今名官家洞宋元明之季民多避兵於此賈志官家石洞前對石門山後負兩女砦左有堡嶺寺右有鷄阜山蓋先賢造作之遺跡石洞碑中嶺巖覆數丈可避風雨其麓有官家洞亦名飛雲洞相傳即古公時之陶復陶穴也又桑村洞在官家洞左或謂為元御史桑哥失里所穿門依碧流崖懸翠靄今為覽勝之地縣志
  劉家山 在縣東四十里舊有炭窠康熈四十年久雨崩陷遂失其利縣志
  石門山一名石闕在縣東六十里相傳為秦太子扶蘇賜死處碑刻剥落不可考賈志五丈渠水出雲陽縣石門山水經注 雲陽縣今屬淳化三水有石門山金史地理志石門山在漢名石闕髙峻挿天對峙如門漢武時於此立關其北為戴家山林木陰翳千巖環拱又其南為攢天嶺峻矗切雲文太青改名捫天又扶蘇廟下有湫亦名乾湫祈雨䖍誠則應湫如甘露或見於屋梁樹杪間注之瓶以禱此湫之神異者縣志 石門山又見淳化耀州
  蘭陵山 在縣東六十里縣册
  觀音崖 在縣東北二十五里藤蘿垂陰漣漪遶徑中有靈湫深不可測旱禱輒應謂之觀音湫又崖之右有趙家洞一名琅天洞深邃寛平内有石屋又流石洞在趙洞右洞開谷中環遶如城而外復有兩巖對峙如門縣志
  蟠龍山 在縣東北三十五里縣志
  兩女砦山 在縣東北七十里地勢髙聳南望平衍其麓有兩塚相傳為秦扶蘇二女葬處縣志其相近有神林山縣册
  分水嶺 在縣東北九十里接耀州界脉自子午嶺来北入大漠東為延州西為慶州縣志 亦見耀州
  勅修川一名羅川在縣東北三十里縣册三水縣有羅川水金史地理志因後秦姚襄得名源出分水嶺南流合皇澗入涇縣志
  支唐川即皇澗一名陵水在縣北二十里自慶陽府徵寧縣流入縣圖夾其皇澗詩經大雅水經注云大陵小陵水出巡和南殊川西南逕寧陽城陵水即皇澗也寰宇記在溥原之後澗大故稱皇俗謂之支唐川縣志
  梁渠川即過澗又名炭泉在縣西北十八里縣册遡其過澗詩經大雅傅氏曰二澗當在邠州界孔氏曰皇澗縱在兩傍夾之過澗横故在北嚮之今過澗在縣北二十里賈志梁渠川即文與可丹淵集所稱三泉之炭泉澗起於溥原自北而西南過其境謂之過澗或謂汃川及兩澗乃三水之總名縣志
  汃水汃普八切即師水一名三水河俗名縣河在縣南門外一名三水河賈志源出石門山流合玉泉白馬泉稍泉故以名縣西安府志源出宜君縣競窩山西南流逕縣西南合於涇州志汃水見許氏説文亦名師水取地水師之義也又連家河在縣東十里發源石門經中嶺北流入汃水縣志
  白馬泉水 在縣東里許入汃水今湮縣册源出大像寺下其水紺碧每陰雨則伏而不流旱則湧溢人莫測其異縣志
  東澗河 在縣城東賔暘門外清流如綫環城而南注於汃水昔嘗導之入城今廢縣志
  稍泉水 在縣南一里入汃水縣册在縣南磯頭之隈有二泉湧出清泠迥異其水産蠏縣志
  玉泉水 在縣南二里入汃水縣册在縣南玉泉觀之左水冽而甘淵深丈餘有物穢之則涸康熙甲寅夏邑令林逢泰禱雨立應縣志
  西溪河 在縣西門外南流入汃水縣册左遶城趾右環槐壁夏秋雨潦澎湃橋宜防備縣志
  温涼河 在縣西三里源出寳峰峪温泉冬温夏涼味亦清甘南流入汃水縣志三水縣西有煖泉亢旱不竭沍寒不氷故名又謂之温涼泉錢若愚煖泉記
  蒼耳溝水 在縣南十五里西南流入汃水縣圖
  七里川 在縣東南六十里縣册其地舊為寧谷驛山迴水折去佛面坡不逺至淳化入涇縣志
  清水一名五丈渠又名清谷水在縣東六十里源出石門山東南流入耀州界縣圖五丈渠出雲陽縣石門山謂之清水東南流逕黄嶔山西又南入祋祤縣水經注 祋祤縣今屬耀州
  萬夀湫 在縣東北二十餘里羅唐兩川之交縣志三水縣北有萬夀湫唐大厯八年因風雷而成唐書地理志
  金沙泉一名金泉在縣北二十里半川村一名金泉州志在縣北溥源之下昔有人飲此水見金色燦爛故名即唐鄭谷詩所云地湧金泉過石門也縣志
  松林泉 在縣東五十里縣册在秦輝鎮松林坡下水出如珠西安府志
  淳化縣
  嵯峨山一名荆山一名嶻嶭山又名北五臺在縣東南五十里古名荆山州志雲陽縣有荆山漢書地理志 雲陽故城在縣西北一名嶻嶭山東西二十五里南北二十里山上有雲必雨常以為候元和志五𡶶秀立土人亦呼北五臺東南三原西南涇陽接界縣志 詳見三原涇陽二縣
  夀峰山 在縣北二里又東里許髙崗之上有岱嶽廟或謂即甘泉賦所云三巒山也今俗呼為三楞山縣志按文選服䖍注椽巒為甘泉南山又李善云三巒即封巒觀疑椽巒為三楞山而三巒為觀名也
  蝎子掌山 在縣北四十里冶峪水出此縣志
  石門山 在縣北六十里亦稱石門關與耀州三水接界縣志甘泉宫東北有石門山岡巒糾紛干霄秀出有石巖容數百人上起甘泉觀雲陽宫記峰巗相對望之如門元和志堯門山俗云石門堯鑿山為門故名史記秦獻公二十三年與晉戰於石門即此賈志 按三原西北有堯門山俗名石門與淳化地界甚逺賈志以此即為堯門山疑誤姑存其説以俟考又見耀州及三水縣
  甘泉山一名石鼓原又名磨石嶺在縣西北五十里一名石鼓原俗又名磨石嶺周六十里縣志范睢説秦昭王曰王國北有甘泉谷口之固戰國策黄帝接萬靈明廷明廷甘泉也史記封禪書其陰則冠以九𡽀陪以甘泉班固西都賦甘泉山名漢置宫於上以祈祀西都賦注雲陽先生之墟也中有神書鐵劵玉石之記開山圖今按甘泉谷北有古槐樹在故宫南十道志嶺髙出他山距長安甚逺而能望見長安城堞有通天臺雲雨皆在臺下山中宫殿臺觀與建章相比潛確類書
  五鳳山一名五龍谷在縣西三十五里五峰如鳳一名五龍谷縣志
  巴山 在縣西南十五里下有石將雨則湫出縣志棗坪 在縣南二里其西有封贈原原下有泉縣志仲山 在縣南三十里中山西九𡽀東嵯峨山在二山之中得名俗以嵯峨為孟此山為仲故又名仲山其相近曰牛山又冶谷在縣東南四十里嵯峨仲山之間谷口有二石龜形如門俗云其中多古蹟縣志詳見涇陽縣
  車箱坂一名車盤嶺在縣東北二十五里亦名車盤嶺又相山一名寨盤嶺亦在縣東北二十五里縣志車箱坂在雲陽縣西北三十八里縈紆曲折單軌纔通上坂則平原𢎞敞樓觀相屬即趨甘泉宫道也元和志淳化縣有車箱坂金史地理志 按縣志車箱坂與相山並載則車盤寨盤必非一嶺也
  避暑山 在縣東北三十里其相近有鳳凰山退駕原縣册
  大唐山一名辰頭嶺又作神兔嶺在縣東北四十里亦名辰頭嶺相傳唐時取茶於此一作神兔嶺南逹涇陽三原西北直石門關通延安慶陽平涼諸郡又喫茶嶺在縣東北五十里又有張果老崖其西南麓盤踞縣境與耀州接界縣志崖在縣東北七十里州志
  涇水 在縣西南自邠州流入又東南逕醴泉入涇陽界州册雲陽縣有涇水隋書地理志水經注云涇水東流歴峽謂之涇峽寰宇記在雲陽縣西南二十五里元和志詳見圖考
  七里川一名姜嫄河在縣北三十五里自三水縣流入縣志源出石門山自三水縣西南流為七里川又逕三里原為姜嫄河合小峽溝水南入於涇其小峽溝水在縣北二十五里又五龍水在縣西俱南流合七里川入涇縣圖雲陽縣有五龍水隋書地理志五龍水出雲陽宫西南寰宇記
  通潤溝水 在縣西北二十里其水入涇州志
  冶谷河一名淳化河一名縣河一名臨江潭又名龍潭水在縣東門外即縣河源出蝎子掌山逕縣東甘泉水自北来入之又馬跑泉自東北来流入之又東南流逕縣南葫蘆河自縣西南流入之又一泉水自東北流入之又流逕涇陽縣至三原縣之謝家村與清谷水合縣册縣河南流出冶谷故名冶谷水一名臨江潭俗又呼為龍潭水宋政和中有人刻石於潭之東山又河中有石如蛇名石蛇阜縣志
  甘泉水 在縣北四十里州志雲陽縣有甘水隋書地理志甘泉水出石鼓西原十道志其味甘美異於他水又有遊駕河在縣北十里直通古甘泉即秦漢以来諸君經遊地也縣志
  馬跑泉水 在縣東北四十五里逕太山廟下流入冶谷河縣圖相傳唐太宗獵此馬跑地出泉故名縣志
  葫蘆河 在縣西源出石河流逕城南入冶谷河縣志米倉溝水一名一泉在縣東北三十里一名一泉南流逕聖人橋流入冶谷河縣圖
  方里溝水 在縣東北四十里源出神兔嶺流入三原界入清河縣志
  城前頭村小河 在縣西四十里縣册在縣西流至奉内寺水即伏地不得過善化村諺云水過善化非兵即荒縣志
  小師泉 在縣東南稱為仲山勝地縣志
  金泉一名觀音泉又名金水泉在縣東南三十里又名觀音泉世傳其水甘香目眵者洗之可明縣志入冶谷二十里有一槐樹其北有泉名金泉有數穴清徹無底雲陽宫記有人飲此水見有金色從山上照水中往取得金故名雍州記
  白龍泉 在縣東北三十里州志
  附考雲陽縣有走馬水隋書地理志按此水無考
  長武縣
  淺水原即鶉觚原又名集賢岡一名四鰲山一名五鳳巢在縣治西即鶉觚原縣圖鶉觚縣有鶉觚原魏書地形志 鶉觚故城在縣南淺水原即今宜禄縣理所元和志 宜禄故城即今治宜禄縣有淺水原唐書地理志縣治北有集賢岡上有唐英公祠迴谿巨壑盤旋險峻或稱四鰲山又謂之五鳳巢即淺水原矣又縣北五里有淺水墩蓋亦以原而名縣志
  神龍山 在縣北十五里其山産小蛇長寸許頭有兩角故名縣志
  黄萯原 在縣北黄萯草名也原接平涼府涇州界縣冊石家山 在縣北進賢里接慶陽府寧州界縣冊
  盤谷 在縣西三十里三峰鼎峙二水交流邑中之勝槩縣志
  龍纒峰一名蟹峰在縣西南十五里亦謂之蟹峰今建堡縣志在前川河中峰髙百餘丈頂僅二畝餘形如螃蟹水流環遶故亦謂之龍纒峰縣册
  宜山 在縣南十里有隋牛𢎞别業故址縣志
  靜山 在縣南十五里賈志其相近有翔雁山建有堡又縣南二十里有秀峰層峰秀麗望之如畫縣志
  馬鞍山 在縣南二十里縣志
  岐山 在縣南二十里賈志
  畫閣山 在縣南三十里有畫閣寺為誌公説法處旁有温泉冬月不凍可為湯沐縣志山在亭口里接平凉府靈臺縣界又相近有屏山縣册
  黑虎山 在縣東南十里西安府志
  香山 在縣東南三十里縣志
  三台山 在縣東南接麟遊界縣册
  囘龍山 在縣東四十里縣志
  涇水 在縣北二十里自涇州入本境又東南流入邠州界縣册 詳見圖考
  馬蓮河 在縣西北自寧州来東南入涇縣册
  泥水 在縣東北自寧州界来流入於涇縣册
  鴨兒溝水即陶林溝在縣北其水東北入涇縣圖陶林溝在縣西北五里許宋陶榖故里縣志
  黑水河即汭水汭一作芮一名宜禄川俗呼為前川後川在縣南十五里即古汭水縣圖芮鞫之即詩經大雅芮鞫芮水之外也蘇氏注芮水出汧縣西北東入涇漢書地理志 汧縣今屬隴州涇州良原縣有汭水一名宜禄川西自隴州華亭縣流入郡縣志西魏廢帝以縣南臨宜禄川因改縣名曰宜禄元和志宜禄川一名芮水自涇州鶉觚縣界流入水經注云汭水東逕宜禄川俗謂之宜禄水寰宇記宜禄縣有汭水金史地理志後川河在縣南又南十里有前川河俱自靈臺縣流入合而東流謂之黑水河經縣東四十里停口鎮合於涇即宜禄水也縣志黑水河源出隴州西北七十里龍門洞逕涇州至本縣劉主村入境東流七十里入涇又靈臺河自靈臺縣流来至本縣馬成司入境遶縣南至河川口合於黑河又漆水在縣東四十里流入黑水河縣册
  通濟泉 在縣城北有泉自城下出大旱不竭縣志雙泉 在縣北厓下二泉湧出交流百步縣志
  三泉 在縣西北二十五里縣志
  馬跑泉 在縣西南二十里去河甚逺先是有楊家少婦汲河水歸家遇異人於此乞水飲馬婦不吝飲畢馬跑地出泉縣志
  龍女泉 在縣東北三十里俗傳為栁毅傳書處縣志附考水經注云水芹川出羅山縣十子山山一名千子嶺東流逕宜禄縣北寰宇記 按羅山今屬徵寧宜禄今屬長武而水則無考鄜州
  開元坡 在州治北上有開元寺白松甚竒古雍勝畧龜山在州治西山形如龜又州南一里有髙奴山州東一里有聖佛谷州北十里有落雲石郎中陳棐有銘州志
  郝家原 在州北三十里州志
  清泉谷 在州北四十里州册
  趙家原 在州北五十里州志
  梅柯嶺 在州西北三十里相傳有梅樹為杜甫手植賈志牡丹山在州西北四十里一名花園庄州册
  大槃山 在州西北州册在直羅縣西北百十里元和志直羅故城在州西又按金史地理志直羅縣有水盤山疑大槃即水盤或有訛字
  大竒原 在州西二十里又州西三十里為楊圏原又州西五十里為栁池原州志
  大石崖 在州西百二十里郎中陳棐題飛翠流紅提學井濟題堆瓊潄玉刻於石州志
  小山 在州西百五十里取淮南叢桂之義州志
  子午嶺 在州西二百里又相近為河上原山有石洞知州潘愚刻天險二字州志
  石空洞 在州西南百十里洞深一丈五尺内有萬佛石像世傳以為魯班所鑿名山記
  夀峰山 在州西南百二十里峰形如夀星又相近有馬尾崖相傳唐太宗出征憩此山石有馬尾遺跡州志
  櫻桃山 在城南三里山多櫻桃其相近有葦谷以多蘆葦故名州志
  大迴嶺 在州南十里其上為通道州册唐杜甫入蜀迴車瞻望於此故名賈志
  相里原 在州南二十里州志
  四仙原 在州南七十里州志
  龍尾坡 在州東十里山蜿蜒如龍又黑鷹崖在州東二十里舊多黑鷹棲此相傳唐太宗見而射之矢跡猶存其相近為交道原又州東三十里為儒子原州志
  卧牛山 在州東北五十里以形似名雍勝畧
  洛水一名洛交水又名三川水在州東百步自甘泉界流入又南流入洛川界禹貢錐指三川不可到歸路晚山稠唐杜甫詩洛水又謂之洛交水按三川縣有三川水謂華池水黑源水洛水同會故名三川寰宇記 三川故城在州南自州北三十里南楊村入境流七十里至交口村又東南入中部界元一統志洛水南流至城北合牛武採銅二川南流過城東水流衝激州城數被其患州册 詳見圖考
  牛武川 在州東北五里西南流注洛水州圖自牛武城東来入洛州志
  採銅川 在州西北十五里有一石窟中出石脂就窟可灌成燭至元七年封扄不採州册採銅川為少陵經遊地在羌村南十里許郡人齊國儒獨樂園記
  吉子灣水 在州北五里自東山下流来又西南流里許入於洛州册
  邱家溝水 在州西北三里州人御史邱野所居因名水自西来入洛州志
  火熖溝水 在州西南百步州志
  葦谷水一名荻子溝在州南五里一名荻子溝州志水經注云葦谷水自葦谷東南流入三川水又砂羅谷水南流逕黄原祠東合葦川寰宇記水會三川漾碧波雕陰人唱採花歌舊時白狄今荒壤葦谷凄凄風雨多唐鄭玉詩
  沙飛溝水 在州南十里其水入洛州圖
  華池水 在州西南自慶陽府合水縣流入又黑水在州西南亦自合水縣流入至舊直羅縣東合華池水州圖 按禹貢錐指元和志云白於山一名女郎山在洛源縣北考歸徳廢縣在安化縣東北隋改曰洛源故謂白於山在合水縣北者誤而謂洛源出合水不出安化者蓋亦沿此而誤也羅川水在直羅縣南二里元和志直羅川自直羅城南注華池水州志江家川在州西百三十里又會道河在州南八十里自翟道原東南流又餘樂川在州西南八十里東南流入華池水州册
  靈湫 在州西北十五里祈雨多應州志
  龍湫 在州西南七十里周迴數里多蒲葦相傳有龍在其下州志
  蓮花池 在州西北五里舊多蓮花州志
  亷泉 在巡道公署内副使許瑶題有記延安府志
  玉女泉 在州治西南二百步其水甚甘雍勝畧在州城内題咏頗多延安府志泉出龜山下州志
  温泉 在州東一里其水冬温州志
  附考大塞門川在洛交縣西北四里小塞門川在縣西北十五里寰宇記 按洛交故城即今治則大小塞門川疑即採銅川諸水然無確據存考鄜州東百里有相思河河岸有相思舖令狐挺有詩宋朝類苑 按相思舖在州東三十里一名廂西舖接洛川界而洛川有廂西河蓋亦以語轉而訛也其所云百里者疑亦以水源目之耳
  雒川縣
  大石山 在縣北十里有劉光禄塋延安府志
  白起山 在縣北二十里秦白起屯兵於此上有嶺為邑祖山延安府志
  三冡山 在縣北三十里又縣北三十五里有廣陵原縣志杜二山 在縣北四十五里昔時屯兵處縣志
  髙山一名大乘山又名五峰嶺在縣北五十里上有唐建古寺延安府志一名大乘山有五峰並峙亦曰五峰嶺縣志
  香爐山 在縣北六十里太尉里縣志
  髙廟山 在縣北七十里又相近有華塌山縣志
  九郎山 在縣西南八里許淳化間建九郎廟土人旱潦禱此延安府志
  登髙山登一作燈在縣南七十里其相近有鄜畤山秦祀五畤此其一也鄜城以此得名縣志燈髙山相傳翟王飲馬洛滸視山燈為度延安府志
  馬翅谷 在縣南八十里宋李顯宗屯兵於此又縣南百十里有車箱原縣志紹興中李永竒謀南歸金人賊殺之於馬翅谷宋史
  爛柯山 在縣東南六十里其相近有黄梁谷黄梁水所出縣志相傳為王質遇仙爛柯處賈志
  黄龍山 在縣東南百二十里接白水縣界縣册常有黄雲罩其上髣髴如龍揺曳雍勝畧 又見白水縣
  紫金山 在縣東南百三十里黄龍山東南又相近有望觀山山之玉皇廟前有不溢池縣志界頭山在縣東南百三十里與澄城分界縣册 按賈志作五十里誤
  麻線嶺 在縣東南百四十里與韓城縣分界縣圖又見韓城縣
  硃砂神嶺 在縣東南百五十里為韓城往来通道又門限山在縣東南百六十里一名門限嶺縣志
  雄兒山 在縣東五十里又聖公山在縣東七十里相傳為昔時據險保障之地縣志
  武帝谷 在縣東百二十里上有漢武廟縣志
  龍舌崖 在縣東北三十里龍尾灣一巒囘顧狀若龍首飲水上懸一石長七八尺風撼則動而不墜劉司諫有詩刻崖上縣志
  界牌山 在縣東北七十里與宜川縣分界縣圖
  附考鄜城縣有女陰山魏書地形志 按鄜城故縣在今縣南山無考
  洛水一名領前河一名上堡河又名髙家河在縣西南七十里自鄜州流入又東南入中部界縣圖洛水自鄜州入境南流岸東為洛川岸西為中部至交口會葫蘆河又南會沮水又嶺前河上堡河一名髙家河俱在縣西六十里縣志詳見圖考按縣册領前上堡皆洛水别名
  廂西河 在縣西二十里又三十里鄜州界縣志開撫川在縣北五十里源出宜川界逕開撫鎮又逕廂西鎮南合廂西河入洛縣册
  仙宫河宫一作姑又名白城橋川在縣東南四十里一名白城橋川縣册自宜川界西流入洛雍勝畧
  黄梁河梁一作連在縣南七十里源出黄梁谷縣志今呼為黄連河源出爛柯山流入於洛縣圖
  聿津河 在縣東南百二十里源出韓城界硃砂嶺西南流逕阿師崖為阿師崖川又逕縣東南九十里為五龍河又逕縣東南百三十里為石堡川又逕縣東南百二十里為石門河又西南為聿津河逕朱龍鎮入洛縣圖
  盤夾川 在縣東七十里縣志今無水縣册
  楊班湫 在縣東南六十里周一里二十步今堙縣册鄜州有楊班湫金史地理志姚萇立節將軍楊班居黄梁谷北其谷西有小谷由来無水夜中有人就班借車牛十具云我是湫神欲移徙班即備車牛置門前至明車濕牛汗乃尋車轍至乾谷忽有水方二百餘步其水極深每水旱祈禱有應周地圖記 按郃陽有陽班湫蓋堰洿谷之水而成此疑亦傳説附會之訛
  蓮花池 一在城西三里橋畔一在黄連河側今涸縣志靈泉 在縣北二十里縣志
  石泉 在縣西二十五里石泉寺下其味甘冽雍勝畧青泉 在縣西五十里縣志
  青龍泉 在縣南五十里縣志
  柏林泉 在縣南七十里其地多古柏又相近有五眼泉縣志
  煖泉 在縣東百二十里泉出山嶺縣志
  附考洛川縣有鄜水隋書地理志洛川縣有圜水金史地理志 按黄梁河近故鄜城疑即古鄜水又按縣志有圁川河在縣西三十里古縣名然考漢志圁水作圜而圁陰圁陽故縣皆在今葭州屬境與雒川甚相懸隔疑縣志殆因圜水而傅會為圁水也
  中部縣
  橋山 在縣北一里下有沮水潛穿山底經過因名元一綂志山下水流通行故謂之橋山黄帝葬此山海經山鋭而髙曰橋爾雅黄帝鑄鼎於荆山鼎成帝崩葬於橋山古史漢武帝北巡朔方還祭黄帝於橋山史記 辨見安定縣華蓋山在橋山後三峰秀麗形如張蓋髙出諸山即橋山之支阜延安府志
  鳳凰山即鳳嶺一名二郎山在縣西一里其形如鳳一名二郎山其中有黄花峪入秋金菊芬芳香氣襲人縣志鳳嶺在西郭外相傳軒轅截嶰竹成律吕鳳鳴於此延安府志 按縣圖鳳嶺即鳳凰山一作縣西百里誤
  衙嶺 在縣南二里延安府志沮水經其下縣册
  印臺山 在縣東二里其形如印又相近有龜山其形如龜延安府志
  鵰窩谷 在縣北十里縣志
  囘軍嶺 在縣北六十里元孝子王克已廬墓處縣志仙掌崖 在縣西北三里雍勝畧山勢聳起五峰聯峭如掌延安府志
  石堂山即翟道山在縣西北四十里賈志水經注云豬水西出翟道縣西石堂山本名翟道山寰宇記 按魏狄道故城在縣西北豬水當即淺石川也天子命駕八駿之乘赤驥之駟造父為御南征朔野逕絶翟道升於太行穆天子傳
  隋后嶺 在縣西北六十里延安府志
  雙鐘山 在縣西北七十里形如覆鐘峻秀屹立又相近有三鳳岡相傳古有逸人隱此崖間石刻猶存延安府志
  子午嶺 在縣西北二百里接合水界沮水出此縣圖南北綿亘延慶二郡之間北通九原雲中秦䝉恬塹山堙谷即此縣志
  龍榮山 在縣西四里元王九臯築砦於上有故址延安府志玉仙山在縣西五里常有仙人往来其處雍勝畧
  仰龍山 在縣西十二里縣志 一云在縣東三里誤
  桑園藥王洞 在縣西五十里深邃可容百人門外有寺砌石方正樓閣工緻洞中蓮座横列竒怪幽巧得之自然縣志
  白石山 在縣西六十里山多白石有白石洞延安府志洞在桑園東北五里縣志
  唐峪洞 在縣西九十里至正年鑿劉徵君云先父避兵處明末買於郝氏上有懸崖危崿下築石城洞中有石井為懸樓六蹬道四壁立千仞自下望之樓閣欄杆如在天際縣志
  駱駝岡 在縣西百里土人築砦以避冦其相近有花石峽縣册
  石馬嶺 在縣東南二十里相傳晉重耳曾居此延安府志龍首山 在縣東十五里又相近有雲霧嶺其山髙峻嘗有雲霧延安府志
  附考狄道縣有淺石山魏書地形志沮水歴燋石山水經注按水經注云淺石川出翟道山則淺石山即今之石堂山矣然與燋石山俱無明證存考
  洛水 在縣東北三十五里府志自鄜州南流逕交口合葫蘆河又南合沮水流入宜君界縣志自州境交口村南流入中部縣又南流十五里至楊家莊合沮水又東南流四十里至鄜城十二盤出境元一綂志 鄜城今屬洛川縣縣東十里有古川口即沮洛交會處亦曰龍首川按此不過沮水之枝津至近世下流壅塞不由富平入洛則此遂為二水交會之通川耳禹貢錐指詳見圖考
  葡萄河即華池水一名直羅川一名葫蘆河在縣東北三十里源出北地郡名黑水又合華池水經三川至交口與洛水合縣志一名葫蘆河即鄜州之華池水南流為直羅川又南流經縣之葡萄寨為葡萄河縣册
  沮水一名檀臺川一名子午水在縣西又南流入宜君縣界縣圖漆沮既從書經禹貢漆沮二水名亦曰洛水出馮翊北孔傳漆沮在涇水東故孔以為洛水一名漆沮水志云出馮翊懐徳縣東南入渭以水土驗之與古公自土沮漆者别孔疏 懐徳縣今屬富平直路縣沮水出縣西東入洛漢書地理志直路故城在縣西北沮水出直路縣東南逕燋石山東南流歴檀臺川俗謂之檀臺水屈而夾山西流又西南逕宜君川水經注沮水一名石川水自富平縣東南入櫟陽括地志 櫟陽縣今屬臨潼自昇平縣北子午嶺出俗號子午水下合榆谷慈烏等川遂為沮水至耀州華原縣合漆水至同州朝邑縣東南入渭寰宇記 昇平縣今屬宜君按慈烏水今合於東沮水沮水自子午嶺東南流二百里至縣東三十里楊家莊東南順流入洛元一綂志自子午嶺来至三河口納常川葛家川東流十餘里遶城又東流十里與泥水會又東流十餘里入洛縣册 按沮水在本境入洛者禹貢錐指以為沮水之枝津見洛水下
  葛家川 在縣西十餘里縣册源出宜君縣西孟家河東流納常川河與沮水會於三河口山水紆迴林木葱鬱縣志水經注云香川水出中部縣北香山在縣西南三十七里自宜君界来南香水在縣南三十五里出遺谷寰宇記 按香山在宜君縣西北則香川當即纒帶谷水而葛家川即玉華川水也
  東移泉水一名飛來泉在縣東五里相傳軒轅帝思得揚子江水因得此泉其味如之古有石碣今無存其水細流入沮縣志
  陽武泉水 在縣東十里細流入沮縣志
  上善泉水 在縣東北二里府志州郭無水東北七里有上善泉開成二年刺史張怡架水入城以紓逺汲刺史崔駢復增修之民獲其利唐書地理志在橋山東縣北門外沮水岸側其水流入於沮縣志
  泥峪河一名淤泥河在縣北十五里自土門村隋后嶺發源東南至龍首川入沮水縣志水經注云泥水出翟道縣泥谷淺石川出翟道山寰宇記淺石川與泥峪水合流入沮賈志
  長生溝 在縣東十七里雍勝畧
  虎圏潭 在縣西北七十里縣册
  白馬潭 在縣東南十里延安府志
  普照泉 在縣北一里又寒泉在縣西一里鷲峰閣下又滴珠泉在縣西南一里黄花峪口巖下滴水如珠舊名黄花泉御史唐琦改今名又一線泉在縣南一里山腰湧出四時甘冽縣志泉垂如線可以療疾延安府志
  栁窟泉 在縣西五里山頂沸出懸溜而下如素練然縣志旁多叢栁秋風葉落隨流飄蕩故名延安府志
  寒氿泉 在縣西十里水從地湧淵深渟靜大樹重陰夏日生寒故名延安府志在山寺傍禱雨有應縣志
  東義泉 在縣東南二十里中産水族頗異延安府志暖泉 在縣東三里縣志泉流湧出隆冬不凍味亦甘美延安府志
  附考蒲水水經注云源出中部縣蒲谷原寰宇記中部縣有蒲谷水金史地理志按此水無考
  宜君縣
  玉華山 在縣西南四十里有唐建玉華宫宋雍熙初於此獲一角獸時以為麟金於此置玉華鎮又野火山在縣西南七十里元一綂志玉華山南曰野火谷望之若㸑烟而莫知所自谷之西曰鳳凰谷唐置宫故地其西曰珊瑚谷嘗有别殿珊瑚之北曰蘭芝谷太宗詔沙門元奘譯經於此中有石崖嶄然天成下有鑿室可容數十人有懸泉勢若飛雨有松十八環其側其西南曰駐鑾崖其始入也雙壁屹然如削石而成既至其處若視甕側有泉飛㵼而下名曰水(⿱𥫗亷)-- 簾宋張珉玉華山記蘭芝谷在縣西五十里嘗産蘭芝故名鳳凰谷在縣西南五十里昔有五色雀見於此縣志玉華山西有仙人洞又纒帶谷在縣西二十里近艾蒿凹水流如帶又石龍崖在縣西三十里縣冊
  龜山 在縣西形似龜縣城半跨其上又龍頭山在城南其北有官泉又縣西五里為龍尾山延安府志
  香山 在縣西北十里多産香草賈志
  太白山 在縣西北六十里上有太白廟廟前有湫旱禱輒應山之東有仙宫崖縣册
  真人洞 在縣西北七十里石徑幽折崖壑竒古縣志髙脊嶺 在縣西南七十里延安府志
  三井嶺 在縣東南五里又相近有烽火原延安府志太子山 在縣東南四十里賈志相傳秦太子扶蘇築長城憩此潛確𩔖書
  秦山 在縣東南九十里山勢綿亘相傳唐太宗為秦王時畋獵於此延安府志山接白水縣界縣册 詳見白水縣
  洛水 在縣東北八十里自中部界流入又南與洛川接界又東南入白水界縣圖洛水自中部界納沮水又有党家溝范家溝梁家河水又賀家河源出縣之東山下李家河源出縣北十里合而為五交河東流入之又南納馮家河水入白水界縣册 詳見圖考
  石盤川 在縣東五十里源出同官縣大石盤山東流入縣界寰宇記
  煖泉水 在縣東七十五里文興村冬温夏涼噴湧如珠延安府志 按圖其水入洛
  沮水一名宜君水在縣西又南流入耀州界縣册沮水西南逕宜君川世又謂之宜君水又得黄嶔水口東南流逕祋祤縣水經注 祋祤縣今屬耀州宜君縣有宜君水魏書地形志宜君縣有沮水金史地理志子午水在今縣西北百三十五里即沮水也明一綂志沮水自徵寧界来分二流其一南流逕馬欄鎮亂石灘合姚渠川南流入耀州界其一東流合冦家河水又合慈烏水又合玉華川仙人溝纒帶谷諸水流逕中部界合於洛縣圖 按縣圖最為明晣向因未知沮水分東南二流故不免聚訟也
  姚渠川 在縣西七十里延安府志源出姚渠村北三十里核桃溝南流至亂石灘入沮縣圖
  慈烏水 在縣西北四十里源自昇平縣分水嶺東流入縣界寰宇記 昇平故城在縣西北東流合杜村河入沮縣志
  玉華川一名瀑布泉又名醽醁泉在縣西五十里源出駐鑾坡之瀑布泉一名醽醁泉流而成川又有仙人溝水在玉華山北流合玉華川又纒帶谷水在縣西二十里源出艾蒿凹亦逕彭村與玉華川仙人溝水合流至杜村合於東沮水至中部入洛縣冊
  雷聲溝 在縣東三十里延安府志
  靈湫 在縣西百里縣册
  石油井 在縣西二十里姚曲村有石井汲水澄而取之氣味雖臭可療牛羊疥癬縣册
  哭泉 在縣南三十里接同官界縣圖
  綏徳州
  疏屬山一名雕陰山一名嵯峨山在州城内州册貳負之臣曰危與貳負殺窫窳帝乃梏之疏屬之山山海經漢宣帝使人發上郡疏屬山於盤石中得一人徒裸被髪反縛械一足羣臣莫能曉劉向按此言對之帝驚異郭璞注龍泉縣有疏屬山亦名雕陰山元和志 唐龍泉縣本西魏雕陰郡即今治山連城横峙其形望之如雕刻城在山北故曰雕陰雍大記一名嵯峨山賈志自文屏踰玉枕岡西兀然髙聳城外者為雕山州志 按州志則疏屬雕陰為二山與元和志異蓋山脉本相聯屬也
  文屏山一名二郎山在州城南峰巒環列如屏又名二郎山延安府志
  五虎峰 在州城西北大理河西五峯聨絡如羣虎縣冊環城西北瀠理水抱雲巖為五虎峰縣志
  月宫山 在州北二里有月崖建月宫寺州册少師晉溪王公謫戍綏徳月宫山有石洞公恒憩其中或登眺崖際當大理無定二水之交前直龍灣村煙樹鬱葱望之如畫僉事桑溥與遊因更治洞圖公像於洞中而刻其上曰晉溪洞明康海晉溪洞記
  合龍山 在州西南五里州圖膚施縣有五龍山漢書地理志奢延水東入五龍山水經注 按秦膚施故城在州西北則合龍山疑即五龍山也上郡膚施縣五龍山蓋出治之所也故宣帝立五龍仙人祠於膚施有帝原水黄帝祠路史
  雙湖峪 在州西南有窰砦六十餘所明季皆為賊藪官軍處處堵截賊走關山嶺官軍追殱之州册
  香爐峰 在州東南十五里州志
  定仙嶺 在州東南七十里州志延福縣有定仙嶺寰宇記延福故城在州東行兵為往来要路金大定中置堡於此延安府志
  聖佛崖 在州東十五里石佛鋪州圖延福縣有聖佛崖寰宇記
  鳳凰山一名鳳宿嶺在州東四十里古屯戍處州志人傳郎在鳳凰山唐張潮詩鳳宿嶺相傳有鳳集此賈志
  虎兒墕 在州東八十里府志
  附考廢大斌縣有柱天山大力山小力山延福縣有青龍山洛陽山甬子山寰宇記 按大斌延福故城並在州境而山皆無考
  黄河 在州東百二十里自呉堡界流入與山西永寧州寧鄉縣分界又南入清澗界禹貢錐指河水又南逕離石縣西奢延水注之水經注 離石縣今屬永寧州綏州延福縣有黄河自撫寧縣流入州東至石州界黄河一百三十里河上有孟門關在石州西九十五里又州東南至隰州石樓縣西北黄河為界一百五十里寰宇記詳見圖考撫寧縣今屬米脂石州今亦屬永寧州
  無定河即奢延水在州東門外自米脂界入境又東南入清澗界雍勝畧奢延水自經膚施縣又東入五龍山帝原水自下亦為通稱歴長城東出於赤翟白翟之中又有平水入之又東走馬水注之水經注龍泉縣有無定河一名奢延水自撫寧縣界流入元和志嘗過無定河活沙履之百步皆動如行幕上或陷則人馬車駝無遺或以為即古之流沙沈括筆談無定河即古圁水以潰沙急流深淺不定故名明一綂志無定河經米脂綏徳而勢益大積沙驚浪行人苦之為古戰守要地州志
  大理川理一作力即平水在州西北城下自米脂縣流入逕州西北東流入無定河縣圖平水西北出平溪東南入奢延水水經注大斌縣有平水隋書地理志龍泉縣有大力川在西又廢大斌縣有小力川寰宇記大中祥符三年趙徳明出大理河築栅蒼耳坪又治平四年种諤復綏州夜渡大理水即此縣志大理河源出龍州堡雙城兒又小理河源出懐逺縣之威武堡逕艾蒿峁巡檢司溝合大理河入州境州册
  懐寧河即走馬水在州東南十里自清澗縣流入又逕州東南入無定河州圖走馬水自陽周東北流入長城又東北流入奢延水水經注 陽周今屬安定
  滿堂川 在州東五十里其水南流入無定河世傳宋將楊滿堂屯兵於此雍大記流七十里至魏家峁入無定河州冊
  大河川 在州東南州圖廢延福縣有大河川寰宇記按延福故城在州東南接清澗界則大河川當即清澗之清澗水俗名大河者也
  石井 在州北十里舖前自石山下流出州冊
  龍泉 在州東三里州册唐龍泉縣以龍泉名寰宇記在無定河東岸泉從石龍口中出故名延安府志在龍兒灣淵靜侯廟内昔有流觴亭為冶遊勝地今廢州志
  嗚咽泉 在州東五里州志相傳即秦太子扶蘇賜死處名山記至今谷口聲嗚咽猶似當年恨李斯唐胡曾詩
  神井 在州東五里石中泉出因鑿為池冬夏不竭州册附考廢延福縣有横水寰宇記 按此水無考
  米脂縣
  烟洞山 在縣城東北縣圖
  文屏山 在縣南門外羅列如屏縣志
  白雲山 在縣北二里環抱縣城又馮家山在縣北三里其西甚峻有泉湧出峰頂又髙家山在縣北五里下有石洞可容數萬人縣志
  柴胡嶺 在縣西北縣圖
  峰子山 在縣西十里賈志南連髙梁東抵縣城其相近有鹿鳴山貂蟬洞在無定河西縣册
  馬湖峪 在縣西五十里延安府志峪接榆林界縣冊
  相連山 在縣西八十里延安府志
  髙梁山 在縣西南二十里雍勝畧
  張家山 在縣東五里延安府志
  石佛山 在縣東七十里雍勝畧髙聳峭特縣境諸山之冠又等曹峰在縣東七十里縣志
  蟠龍山 在縣東北其東又有卧虎山縣圖
  黑水坑水 在縣東北十里自桃花峁入葭州境東流入黄河縣册
  煖泉水 在縣東七十里源出縣東南東北流逕煖泉砦入葭州界賈志
  無定河即奢延水在縣西十里自榆林界入境又東南入綏徳界縣册奢延水自合帝原水又東逕膚施縣水經注漢膚施縣今屬綏徳州無定河自夏州界流入又經撫寧縣北二十里元和志 撫寧故城在縣西元豐四年种諤攻米脂敗夏人於無定河即此縣志
  明堂川 在縣西北其水自榆林流入無定河宋元豐五年曲珍敗夏人於明堂川即此縣册 按此即榆林西河
  背干川 在縣北三十里自葭州西南流入逕鎮川堡入無定河延安府志
  米脂水一名南河在縣東南百步西南流入無定河雍勝畧源出張家山地沃宜粟米汁如脂故名縣志南河自張家岔西南流逕三里樓宋家嶮又逕縣南文屏山下為流金河合縣西之飲馬河入於無定河縣册
  大理河 在縣西六十里自懐逺縣流入縣册源出沙漠紅石川經縣境又入綏徳西北城下東北流入無定河雍勝畧小理河在縣西百五十里延安府志
  榆林溝 在縣北十五里縣志
  磨石溝 在縣西八十里延安府志
  佛岔溝 在縣南四十里延安府志
  溥惠泉 在城内明成化間鑿民甚便之賈志
  龍河泉 在縣南二里延安府志
  附考阿剌河自沙漠来經縣西南入無定河雍大記撫寧谷水在縣西六十里延安府志 按此二水無考疑亦大理河别名也清澗縣
  草塲山塲一作塢又名砦山在縣治北百步相傳為宋种世衡積草處賈志一名砦山即寛州古城縣志
  筆架山 在縣西百步三峰秀峙縣城凴以為固延安府志𤇺臺山在縣西二百步上有古烽墩故名縣册
  鐘樓山 在縣南百步髙數百尺崔嵬前峙舊建有鐘樓因名縣志
  東峰山 在縣東一里峰巒秀麗為邑第一名勝縣志虎頭山 在縣南二里官道西縣志
  黑龍原 在縣東南三十里又石臼原在縣東南六十里縣志
  官山 在縣北五十里萬山旋繞二水縈流為往来官道賈志
  小官山 在縣西五十里延安自清化永平過此經懐寧田庄達綏徳古道縣志
  吐谷嶺 在縣東二十里雍勝畧唐以吐谷渾部族僑治州界故名縣志嶺之西有苜蓿嶺縣冊
  石橋山 在縣東六十里縣志
  白草原 在縣東百三十里黄河岸側縣志白草原頭望京師黄河水流無盡時唐王昌齡詩
  官㕔原 在縣東北三里縣志
  附考廢城平縣有吉魚山河班山保定嶺廢綏徳縣有斜溪嶺寰宇記 按城平故城在縣西北綏徳故城在縣北而山皆無考
  黄河 在縣東百二十里自綏徳界流入與山西石樓縣分界又南至張家山入延川界縣圖河水又南逕離石縣西奢延水注之又南過土軍縣西水經注 詳見圖考離石今屬山西永寧州土軍今屬石樓縣
  無定河即生水一名奢延水在縣東北自綏徳界入境又逕縣東八十里東南流入黄河縣志生水東流注於河山海經奢延水自合走馬水又東與白羊水合又東入於河水經注無定河在清澗縣東北自故銀州撫寧縣流入南注黄河一名奢延水一名銀水輿地廣記 撫寧縣今屬米脂
  懐寧河即走馬水在縣西北自安定南溝岔入境流七十里又東北逕綏徳州入無定河縣册源出安定柏山寺下逕縣北八十五里東流入無定河縣志
  黑水河 在縣北百里流入懐寧河雍勝畧自安定界進士溝流来南入懐寧河縣册
  白家河 在縣東北源出吐谷嶺東北流五十里入無定河縣册 按圖東北注奢延者惟有此水疑即水經注之白羊水也白羊水出於西南白羊溪廵溪東北注於奢延水水經注
  秀延水即辱水一名清澗水又名吐延水俗名大河在縣西城下自安定界来南流入延川界雍勝畧辱水俗謂之秀延水東流得浣水口又東會根水露跳水水經注廢城平縣有清澗水寰宇記清澗水俗名大河自安定縣流入至縣北官山折而南流過城西迤東遶城南又東南入延川縣即秀延水也亦名吐延水至縣南四十里張家灣曰小吕梁以水勢似之名張憲使題刻於崖石縣志清澗水自安定界石鋪流入南流過縣南至賀家灣八十五里入延川界縣册
  西河 在城西源出官山南流入清澗水縣圖
  東河 在縣東門外源出吐谷嶺西流會苜蓿嶺党家崾二源遶城東又西南入清澗水延安府志
  黑龍溝水 在縣西南自延川呼家岔流入黑龍溝又東流逕白家原營田舖入清澗水縣圖 按此即延川之永平川
  石井一名种公井在縣城内西宋种世衡城清澗乏泉鑿地百尺餘遇石世衡命屑石一畚予百錢卒得泉今謂之种公井縣志
  新井 在城内今湮縣冊明正徳中多邊警邑令趙輅恐取汲不足更鑿一井引東河水自城下穿入謂之新井縣志
  黑龍泉 在縣北一里清澈澄瑩又東石泉在縣東門外清潔甘美邑人利之縣志
  神泉 在縣東黄河岸石崖下今湮縣志
  葭州
  第一峰 在州北五里髙出羣峰延安府志飛来石在州北三里許片石掛於懸崖相傳先年飛落於此又州北二十五里為大會坪州志
  龍頭岡 在州東南百歩又岡之東有果老洞層崖横出洞臨黄河俗傳果老曾居此又相近有香爐石在州治東麓石笋突出髙十餘仞駕木為橋構觀音閣其上俯臨黄河宛然中流之柱州志
  鳳凰山 在州北八十里南憑黄河髙數百仞延安府志萬户峪在州北八十里宋咸平中啜訛引趙保吉之衆從此入㓂麟州至松花砦延綏志 麟州今屬神木萬户峪古為沃壤谷中有民萬家雍勝畧鳳凰山在萬户峪東北層巒特出昔百鳥夜集於此以其中有鳳凰故名又峪北有獅子石聳峻玲瓏其巔突出石笋上濶下狹攀援而上可容數十人東臨黄河俯瞰一切一名獅撲石州志
  石鼓崖 在州北百里漢樓子溝西崖崩内落青石一片長丈餘架兩石上又落大石一隙其中形如鼓圏覆青石上擊之其聲如鼓又花石崖在州北百十里彌川寨南石崖鑿洞數處土人避亂於此州志
  無量山 在州北百六十里髙家堡東南士人王興大書塞北蓬瀛刻於石崖州志
  題詩崖 在州西北五十里通秦寨葭蘆河西巖崩石現朱字詩二首似古鳥跡體首云深山隱玉樹餘不能辨州志
  墖兒山 在州西北百四十里上有小墖延安府志在真鄉川北嘉靖間吉囊侵東路至此州志
  麻椿山 在州西北百五十里延安府志
  西嶺山 在州西五里葭蘆川傍宋將薛義敗夏人於葭蘆西嶺即此又相近有桃李塢在申家灣東遶蘆水西峙石崖清泉盈耳桃李怡目州志
  箭筈嶺一作箭栝塢在州西三十里多産竹箭賈志
  天池山 在州西六十里其山外髙中卑積水若池州册落珠崖一名萬箭崖在州西七十里五女川西石崖壁立亂水噴注如落珠相傳宋兵至此亂箭射石水隨箭鏃迸出土人名曰萬箭崖州牧郭廷珪題曰落珠州志
  嵯峨峰 在州南三里許州册獅子崖在州南三里延安府志崔嵬巨石立南山之崖若蹲踞然其下為龍虎灣州志龍虎灣在州南舊城下其南山下有石長十餘丈横峙葭蘆河中形若卧龍水為所障折而北流其北當水之衝有一石踞坐如虎迎龍其水至此轉而南流遶龍之右東出雍勝畧
  横嶺 在州南五里横列如屏州志檀家坪在州南五十里濱河又州南六十里有艾蒿坪山多艾蒿州册
  白雲山 在州東南五里州圖明萬厯乙巳玉風真人至此峰頂有白雲繚繞因名建有真武並各神殿樓閣石洞崢嶸重叠為一州名勝萬厯四十六年勅封白雲勝境州志
  昇羅嶺 在州東北五十里通秦砦又嶺之北有官家岔州册
  鞦韆塢 在州東北百里有大樹植兩山之巔其下為大道行者望之若鞦韆架故名雍勝畧
  金佛崖 在州東北百二十里州册在髙家堡東四十里延綏志
  黄河 在州東一里自神木界流入與山西興縣臨縣分界又南入呉堡界禹貢錐指河水南逕圁陽縣東圁水東注之又南端水入焉水西出虢山東流注於河河水又南諸次之水入焉又南湯水注之山海經曰上申之山湯水出焉東流注於河水經注 圁陽縣今屬神木自神木縣碾峪村西南流十里經葭州長夀村至呉堡縣元一統志自州北神木界沙峁頭入州境經東城而南至螅蜊峪入呉堡界沿歴二百里州志 詳見圖考
  彌勒河 在州北七十里自神木界屈家南溝厯彌川寨七十里至州北萬户峪東入黄河州志在髙家堡南宋置彌勒砦延綏志
  禿尾河 在州東北五十里自邊外流入又東入河州圖上郡白土縣圜水出縣西東入河漢書地理志 圜音銀白土縣今屬邊外圁水出上郡白土縣圁谷東逕其縣南東至長城與神銜水合水出縣南銜山峽東出至長城入於圁圁水又東逕鴻門縣又東梁水注之水出西北梁谷東南流注圁水又東逕圁陰縣北又東桑谷水注之水出西北桑溪東南流入圁水圁水又東逕圁陽縣南東注於河水經注 鴻門圁陰故城並在州西北開光縣有圁水隋書地理志 開光故城在州北即漢圁陰地自建安堡塞外擡瓮山分流一為蘇麻河一為惡水河又東逕髙家堡北柏林永利水入焉又南蒺藜川入焉又南三十里至虎頭峁西開光川入焉束以兩山約流二百餘里至州東北入黄河州志 按唐志云銀州東北無定河即圁水而後人遂皆謂奢延水為圁水然考水經注圁水在東北奢延水在西南各自入河源流逈别故有謂禿尾河即圁水者揆之漢魏地里郡邑方位皆相脗合當非臆斷從之
  永利河 在州北百七十里自神木縣界流逕髙家堡西北入禿尾河州册 一云即水經注之神銜水詳見神木縣
  蒺藜川 在州北百三十里州冊源出建安堡大林原崖寺子南流四十里至四字川入禿尾河延綏志
  開光川光一作荒在州北百里以故縣得名俗訛為開荒川延安府志發源州北百二十里黑龍潭流五十里至三角城虎頭峁東入禿尾河即後魏開光郡也宋李繼隆軍出開光谷西杏子坪即此州志 一云此即水經注之梁水
  寧河 在州東北四十里發源州北八十里王元溝南與寧河寨水合歴山谷中行四十里至州東北入黄河州志 按此疑即水經注之端水
  葭蘆川即諸次水一名沙河在州西五里自榆林界流入又東南入黄河州圖諸次水又東合首積水水西出首積溪東注諸次水又東入河水經注真鄉縣有葭蘆水源出縣西北元和志 真鄉故城在州西北以岸多葭葦故名明一統志源自沙漠来東南流入黄河雍大記自合真鄉川抵通秦寨流石峽中下滙為廣澤名滴水坑又南合五女川至州城西山下約一百八十里東入黄河其入河處古有石額卧龍灣三字俗傳玉風真人運木於此今名為木厰灣州志 詳見榆林縣
  關家川 在州西北百三十里至投河合於沙河州冊真鄉川一名明堂川一作丁香川在州西北百里即古真鄉郡也今訛為丁香川州志一名明堂川源自沙漠流来下合葭蘆川州冊 按榆林之西河亦名明堂川與此非一水也
  五女川 在州西北十里以有五女墓名延綏志發源州西百二十里姬家畔歴落珠崖清風祠南與金明寺水合流一百里至州城西北東入葭蘆河州志
  神泉水 在州西十五里許清泉一綫自山後出越數武清泉冽出者無數至州南十五里譚家坪東入黄河州志
  烏龍河 在州南二十里發源州西六十里劉世材溝歴烏龍鎮流山谷中七十里至州南峪口東入黄河州志
  黑水坑水 在州南八十里發源州西南九十里米脂縣桃花峁越數十里從懸崖落下為深澮其色如墨至州南八十里荷葉坪東入黄河州志黑水發源米脂縣馬跏子溝州册 按水經注之湯水當即烏龍黑水諸水然無明証存考
  背干川 在州西南其水流逕米脂縣入無定河州册黑龍溝 在州西北三十里清泉出崖罅中旱禱有應州志
  鹽溝 在州北八十里地出鹽泥東距黄河西抵沙漠為州北要區延安府志
  虎峪溝 在州北百七十里髙家堡西黄沙四圍突出山石一片左右清泉數處環繞成溪花木紛披又相近有金剛溝在髙家堡北十里州志
  月賓泉 在州城北郭外迤西一里許有泉自半山石罅出清冽而甘明𢎞治間河南道許復齋名曰官泉又郭廷珪名曰月賓又有中井在月賓泉西又有官井在中井西延安府志
  苦泉 在州西郭門外味苦天旱蛇浴其中牛飲之立死州志
  仙人井 在州南五里白雲山西康熙癸丑有道士楊姓者指云此下有泉鑿數尺泉果迸出至今呼為仙人井州志
  呉堡縣
  塞西山 在縣西一里宋置呉堡寨於此金為縣故名賈志北達中原東障黄河層巒拱峙朝氣尤爽縣志
  火燒山一名桃花庄在縣北十五里一名桃花庄赤砂紫石嶙峋列峙可稱竒觀其相近有停仙坪在黄河中流兩山夾列傾石若墜雪浪銀濤中有髙坪世傳仙人集此縣志
  玅峰山一名黒龍岑在縣北七十里又名黑龍岑黄河曲流如帶臨泉離石諸山如屏上有浄道院縣志
  髙原砦山 在縣西北五十里巍然天際為衆山宗縣志龍鳳山 名黑虎山在縣南十里以山勢迴翔名賈志又名黑虎山㟽嵷直似玉壁黄河繞流烟雲籠罩上有真武行宫縣志
  黄河 在縣東一里自葭州流入與山西永寧州分界又南入綏徳州界禹貢錐指河水自合諸次水又南湯水注之水經注自葭州長夀村又南逕呉堡縣東一里下流至豐化村出境元一統志自縣北螅蜊峪入境東流經川口至丁家畔二十里曲折南流經下沙灘横溝砦李家溝七十里至城下復轉西流經宋家川楊家店康家塔入綏徳州界縣志 詳見圖考
  水灘溝水 在縣北十里有王母行宫二泉交流頗為勝槩縣志流十餘里至宋家灘入河縣册
  相公泉水 在縣西北五里崇崖夾岸石隙有泉南流遶城西東入於河縣志
  落楊溝水 在縣南二十里縣志合馮家原溝水流四十里至楊家店入河縣册
  清河溝水 在縣西二十里黄河水濁此水入河獨清故名延安府志源出辛家溝流五十里至楊家店入河縣册
  流觴池 在城南二里石塔寺下澗水曲流清潭靜注邑人載酒遊覽之所縣志
  馬跑泉 在縣西北二十五里相傳宋將楊滿堂經此馬渴甚以蹄跑之泉出縣志
  神木縣
  龍眼山 在縣東南百步上有二穴透穿如龍眼賈志㟏岈突起𩔖龍頭角縣志
  瞭髙山一名紗㡌山在縣東百步延安府志紗㡌山在縣東一里中峰髙聳而圓左右兩山相聯狀如展翅故名縣志
  香爐山一名鳳頭山在縣東北一里明武宗戊寅幸榆林駐驆於此賜名鳳頭山賈志原名香爐山峰峭如削其頂最圓而稍舒如喙朝霞掩映灼灼生輝縣志山有董家洞又東一里為虎頭山縣册
  錦屏山 在縣東北虎頭山南山形峻峭布列如屏丹翠四時不改泗滄之水遶其下縣志山有神仙洞州志
  筆架山一名駝兒山在縣西三里大川經其下本名駝兒山首尾皆峻中稍低凹儼若駝峰明武宗駐驆於此賜名筆架山縣志山有張家洞州志
  沈家寺山 在縣西南三十里縣册山石有巨人跡長尺五寸濶五寸車輞跡一道俗傳周世宗微時販𠌂憩此又有石盤山亦在柏油堡東南延綏志
  㸃軍崖 在縣西南八十里縣册在柏林堡南三十里秦王過此㸃軍今有馬蹄及人跪坐衣文在石延綏志
  白龍寺山 在縣東南十里四面壁立祇通一徑登者拾級聚足以上土人多有結廬而居者又縣東十里有鳳凰石相傳宋時鳳鳴於此縣志
  髙寒嶺 在縣東北永興堡又響石崖亦在永興堡南去縣四十里縣册
  卧牛峰 在縣東北永興堡東南十五里宋夏將訛龎東侵宋将郭恩被執於此縣册
  黄河 在縣東百二十里自府谷界流入與山西興縣分界又南入葭州界縣册河水又南過西河圁陽縣東水經注 圁陽故城在縣東麟州東至嵐州界黄河一百二十里元和志 麟州故城在縣北嵐州即今岢嵐州在山西縣東至保徳州黄河界一百里自府谷縣南流至神木縣碾谷村又西南流十里入葭州界元一統志自府谷盤塘南六十里沿河府神二境相雜至沙峁頭入本境屈野河入焉又南流二十里至棗塔溝入葭州界州志 詳見圖考
  屈野河一作曲源河在縣城西百步東南流入黄河縣圖麟州西城枕睥睨曰紅樓下瞰屈野河宋史宋司馬光有論屈野河西修堡狀温公文集連谷銀城二縣皆有屈野川九域志 連谷故城在縣北邊外銀城故城在縣西南源出塞地五蘭峁兒遶筆架山之陽至縣南一百二十里沙峁頭入黄河縣志
  兔毛川 在縣西北十里宋張亢與李元戰於此縣志新秦縣有兔毛川九域志 新秦縣在縣北源出塞外其水流入屈野河縣册
  老龍泉水 在縣西北十五里樹林陰翳泉水清漪有龍神祠旱禱輒應縣志其水入屈野河縣圖
  芹河 在縣西三里縣册源出塞外駝兒川逕筆架山之陽與屈野河合縣志
  泗滄河 在縣南四里由縣東五十里鋪溝入境東西環遶至城南入屈野河縣志在縣東永興堡西延綏志
  柏油河 在縣西三十里縣册柏油水有東西二源俱出柏油堡境外南流入邊又南合柏林城東關王峁水經解家鋪東折入屈野河延綏志水磨川在縣南二十里縣志
  柏林河 在縣西南五十里柏林堡西其水入屈野河縣册
  長澗川 在縣東六十里縣志縣東七十里有燕子峪川源出沙溝其水入屈野河縣册
  石盤頭川 在縣南六十里縣志自清水河来其水入屈野河縣册
  蒼兒塔川 在縣東南六十里其水逕劉家峁入於屈野河縣册
  永利河 在縣西十里又流入葭州界縣圖在柏林堡有二源一出柏林堡境外野麻灣一出水洞岔俱西南流至髙家堡青陽岔合柏林堡南水掌兒水逕髙家堡城北注秃尾河延綏志
  柴溝 在縣西明天順二年孛来入冦神木總兵張斂敗之於柴溝即此縣志
  府谷縣
  五虎山一名五龍山在縣東一里五峰雄峙其形如虎又桃花洞在城南東崖中有硃砂洞艷如桃花雍勝畧五虎山一名五龍山下有香爐山曾有仙人煉丹於此賈志桃花洞南崖畔有千佛洞延安府志懸空洞在縣東門外髙踞城巔俯瞰洪流又洪濟洞在縣小南門外州志
  水寨山 在縣北十五里兩川夾流山峙川中又縣北二十里有陶家山
  大苗山 在縣西北五十里州志
  鐭子山 在縣西六十五里又縣西七十里有半坡山縣志
  小木山 在縣西百里其相近有班家嶺縣志
  天臺山 在縣西南二百三十里縣志山接神木界縣册方臺山 在縣東二里有東嶽行宫又黑山在縣東十里縣志
  塔兒山 在縣東七十里黄甫營西南縣志
  龍峰山 在縣東北三十里山形盤曲紆迴上有髙峰特立樹木陰翳旱禱輒應建有龍王廟州志
  梁家山 在縣東北五十里清水堡東又石山梁在縣東北六十里清水堡北縣册
  三山 在縣東北七十五里又古城山在縣東北七十九里俱在清水堡南又瓦窰山在縣東北七十里清水堡西縣册
  青石崖 在縣東北九十里黄甫營北又相近有竺琭臺縣册竺琭臺在黄甫川北巨石巑岏又名蓮花纒延綏志
  紫城砦 在縣東北百里直接大漠縣册
  附考府州有花山乃地之最髙者元一綂志 按府州即縣治而花山不知所在存考
  黄河 在縣東三十步東南正南至河皆一百步自塞外流入又南入神木界縣圖河水自君子濟又南右得湳水口又南至圁陽水經注 圁陽今屬神木縣湳水在縣東北邊外府谷縣有黄河九域志自西置州馮家會村入境流一百五十里入神木縣界元一綂志有娘娘灘在縣東北黄甫川東北四十里灘後數里有太子灘延綏志由蓮花纒入縣東北境過太子灘君子濟折而西南蜿蜒縣境三百一十里縣志自蓮花纒入境為唐家滙渡流六十里至楊家川口黄甫川水入焉又十里至沙窰子清水川入焉又南二十里為天橋又三十里逕縣城東南孤山川入焉又百五十里至盤塘渡州册 詳見圖考
  黄甫川 在縣東北六十里自塞外牛武城南逕黄甫營邊墻入口南流至縣東楊家川口入河縣志
  清水川 在縣東北五十里自西北沙漠界流入逕清水堡過歡喜梁折而東流又東南注於河邊方士騎賴以汲飲州志自塞外野麻灣逕清水營邊墻入口南流五十里至縣東五十里沙窰子入黄河縣志石山子溝在清水堡東自塞外来流入清水河縣冊
  九股水一名孤山水在縣西南源出草地九源並導合為一流東南流入邊墻逕鎮羌堡東孤山堡西又東南流三十里入黄河又桑家溝一名長沙溝源出塞外南流逕鎮羌堡西折而東南入九股水又木𤓰口河亦自塞外流入逕木𤓰園西南流入九股水縣册
  石馬川 在縣西六十里相傳有石馬至其處今馬跡猶存縣志源出鎮羌堡萬家墩西南流至大堡村入黄河縣冊
  桃花澗 在縣西半里雍勝畧
  甘露溝 在縣北一里其水甘冽雍勝畧
  暖泉溝 在縣東十五里其泉冬温又大泉溝在縣東七十里縣志
  官井 在縣西二里泉出山源上有海潮庵縣志
  邊外
  駱駝山 在定邊縣北套内 在夘孩水東南馬志按邊外山水叙次皆由西而東由套内而套外仍以郡邑約畧分屬之焉
  錯子山 在定邊縣北套外 唐會昌元年回紇為黠憂斯所破其牙部奉烏介特勒為可汗南保錯子山唐書囘紇傳山在西受降城北五百里榆林衞舊志
  木賴山 在靖邊縣北套内榆林府册魏廢帝元年突厥科羅破鄧叔子於沃野北木賴山北周書突厥傳
  髙闕山 在靖邊縣北套外 漢元朔四年遣衞青將六將軍十餘萬人出朔方髙闕漢書匈奴傳趙武靈王既襲胡服自代並陰山下至髙闕為塞山下有長城連山刺天其山中斷兩岸雙闕雲舉即狀表目故有髙闕之名自闕北出荒中水經注
  契呉山 在懐逺縣北套内 赫連勃勃北遊契呉歎曰美哉臨廣澤而帶清流吾行地多矣自馬嶺以北大河以南未之有也十六國春秋山在朔方縣北七十里元和志 按元和志則山當在套内而水經注又云河水左合契呉山水在定襄桐過之下則山當屬山西境抑或别有一山姑存俟考
  木𤓰嶺 在懐逺縣北套内 朔方縣有木𤓰嶺唐書地理志
  陽山 在懐逺縣北套外 河水東逕陽山南漢書注曰陽山在河北指此山也又東逕石跡阜西是阜破石之文悉有鹿馬之跡自髙闕以東夾山帶河陽山以西皆北假也水經注按陽山即陰山也山在中國極北故名陰山水北曰陽山在河水之北故亦謂之陽山漢書侯應曰北邊塞至遼東外有陰山東西千餘里計陰山綿亘直抵遼東非河南所能容益信徐廣之謬禹貢錐指陽山在中受降城東北榆林衞舊志
  木根山 在榆林府北套内 苻堅建元元年遣鄧羌討劉衞辰擒之於木根山晉書載記後魏登國六年討劉衞辰將軍伊謂追至木根山擒其子直力鞮魏書劉衞辰傳七年幸木根山遂次黑鹽池魏書道武帝紀
  馬良山 在榆林府北套内 明嘉靖二十五年套㓂犯保安慶陽諸處總督曾銑遣將李珍搗其巢於馬良山後即此延綏志
  陰山 在榆林府北套外 五原西安陽縣北有陰山漢書郡國志陰山在河南陽山在河北徐廣注漢得陰山匈奴長老過之未嘗不哭漢名臣奏河水又南逕馬陰山西漢書音義曰陰山在河南謂是山也而實不在河南水經注安北府北至陰山七十里唐書地理志 唐安北都䕶府東至榆林二百五十里陰山在中受降城東北自陰山而北皆大磧磧東西數千里南北亦千里無水草不可駐牧中國得陰山乘髙而望冦所出沒踪跡皆見為禦邊要地九邊考
  涿邪山 在榆林府北套外 漢天漢二年因杆將軍公孫敖出西河與强弩都尉路博徳會涿邪山漢書匈奴傳後漢永平十六年遣度遼將軍呉棠出朔方髙闕攻臯林温禺犢王于涿邪山南匈奴傳永元元年車騎將軍竇憲出朔方鷄鹿塞南單于出滿夷谷度遼將軍鄧鴻出稒陽塞皆會涿邪山與北單于戰於稽落山大破之竇憲傳後魏登國六年討蠕蠕破之於大磧南牀山長孫嵩及長孫肥追之度磧嵩至平望川斬其帥屋擊肥至涿邪山匹侯跋舉部降魏書蠕蠕傳
  寘顔山 在榆林府北套外 漢元狩四年衞青出定襄塞千餘里破單于兵北至寘顔山趙信城而還漢書匈奴傳
  大斤山 在榆林府北套外 隋開皇末遣太平公史萬嵗出朔州擊突厥逹頭於大斤山隋書突厥傳
  燕然山 在榆林府北套外 漢征和三年李廣利出五原匈奴要擊漢軍于夫羊句山狹服䖍曰夫羊地名師古曰句山西山也句音鈎北兵壊散漢軍乘勝追北至范夫人城又北至郅居水上引還至速邪烏燕然山師古曰速邪烏地名山在其中單于遮擊貳師敗降漢書匈奴傳後漢永元元年竇憲破北單于於稽落山追至私渠北鞮海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餘里刻石勒功而還竇憲傳後魏神䴥二年帝討蠕蠕次於兔園水分軍搜討東至瀚海西接張掖水北度燕然山東西五千餘里南北三千里魏書蠕蠕傳
  黑山 在榆林府北套外 後魏神䴥二年討蠕蠕帝出東道向黑山長孫翰從西道向大峨山同會賊庭襲之至栗水大檀衆西奔魏書蠕蠕傳調露元年裴行儉討突厥軍至單于之北賊衆於黑山拒戰行儉頻戰破之餘黨走依狼山唐書裴行儉傳開元四年突厥降户叛郭知運領朔方兵邀擊於黑山呼延谷大破之唐書郭知運傳元和初囘鶻以三千騎至鸊鵜泉振武以兵屯黑山備之唐書囘紇傳中受降城正北如東八十里有呼延谷唐書地理志黑山在振武北塞外胡氏鑑注
  鐵山 在榆林府北套外 唐貞觀四年李靖出定襄進屯惡陽嶺夜襲頡利頡利驚退牙磧口走保鐵山靖復襲擊大破之唐書突厥傳
  跋那山 在神木縣北套内 後魏登國六年討蠕蠕緼紇提西遁魏主追至跋那山緼紇提降九年緼紇提之子曷多汗棄父西走長孫肥輕騎追至跋那山斬之魏書蠕蠕傳紇那山在勝州西北百二十里通典或曰此即跋那山誤
  骨羅山 在神木縣北套内 後魏永興五年帝西幸五原校獵於骨羅山魏書明帝本紀
  鷄秩山 在神木縣北套外 漢本始二年祁連將軍田廣明出西河塞千六百里至鷄秩山漢書匈奴傳
  暖泉峰 在府谷縣北套内 在豐州西北三十七里九域志 豐州故城在府谷北百十五里
  沙角山 在府谷縣北套内 河西有沙角山峰崿危峻逾於石山其沙粒麄色黄如乾糒又山之陽有泉名沙井綿歴今古沙不填之人欲入穴即有鼓角之聲震動人足三秦記豐州西五十里至沙井嶺九域志
  薛林山 在府谷縣北套内 後魏泰常四年帝從君子津西渡大狩於薛林山魏書明帝本紀
  拔鄰山 在府谷縣北套内 後魏始光四年西討赫連昌濟君子津次拔鄰山魏書太武帝紀山去君子津二百餘里榆林衞志
  超沒堆 在府谷縣北套内 在豐州東北九十里九域志
  犁元山 在府谷縣北套内 在東古城南馬志
  石門山即盧朐山一名石門障在府谷縣北套外 太初三年光禄徐自為出五原塞數百里逺者千里築城障列亭至廬朐師古曰廬朐山名也朐音劬 漢書匈奴傳稒陽縣北出石門障得光禄城漢書地理志石門水出石門山水經注 石門山在舊臨沃縣境盧朐山謂之光禄塞按元和志石門障即光禄城古入匈奴大路禹貢錐指
  黄河 在榆林府葭州二屬北塞外自寧夏府界流入又東南入府谷界 河水自歴石崖山東北經三封縣故城東石崖山在今寧夏府平羅縣東三封縣屬朔方郡在故長澤縣北二十里今定邊縣北又北逕臨戎縣故城西臨戎故城即舊朔方郡在今定邊縣北又北有枝渠東出謂之銅口東逕沃野縣故城南沃野故城在天徳軍北六十里今靖邊縣北又北屈而南河出焉馬志云河自靈州北行至此始折而東流河水又北迤西溢於窳渾縣故城東窳渾故城在廢夏州西北今靖邊縣北河水又屈而東流為北河馬志云河分流析支城在此按漢衞青絶梓嶺梁北河即此也杜佑曰河經靈武郡西南便北流千餘里過九原郡乃東流漢人謂之西河自九原以東漢人謂之北河河水又東逕髙闕南又東逕臨河縣故城北臨河縣在今靖邊縣北又東逕陽山南又東流逕石跡阜西又南屈逕河目縣左河目故城在北假中屬勝州銀城縣在今懷逺縣西北又南合南河上承西河東逕臨戎縣故城北又東逕臨河縣南又東逕廣牧縣故城北經流二百里許東會於河廣牧屬朔方郡即豐州也在今懷逺縣北河水又南逕馬陰山西又東南逕朔方縣故城東北什賁故城即漢朔方縣在今懐逺縣北又東轉逕渠搜縣故城北渠搜縣在廢夏州北今榆林府西北又東逕西安陽故城安陽縣屬五原郡在廢豐州東北今榆林府西北又東逕田辟城南田辟地名屬五原郡又東逕成宜縣故城南成宜縣在廢豐州界今榆林府北又東逕原亭城南原亭亦地名屬五原郡又東逕宜梁縣故城南宜梁縣在五原西南六十里廢豐州東今榆林府北又東逕副陽城南河陰縣故城北副陽屬東部都尉治河陰縣屬五原郡俱在今神木縣北又東逕九原縣故城南秦置九原郡治漢更名五原在今神木縣北又東過臨沃縣南臨沃縣屬五原郡在今府谷縣北又東枝津出焉又東流石門水南注之水出石門山東南流逕臨沃城東東南注於河河水又東逕稒陽故城南稒陽縣在廢勝州西南今府谷縣東北又東南枝津注焉水上承大河於臨沃縣東流七十里注於河河水又東逕塞泉城南而東注又東逕雲中楨陵縣南又東逕沙南縣北從縣東屈南逕沙陵縣西楨陵縣即廢東勝州沙陵漢屬雲中郡並在河東岸今屬山西沙南縣在河西今府谷縣東北河水屈而流白渠水注之又南逕赤城東又南逕定襄桐過縣西河水於二縣之間濟有君子之名定襄桐過並在河東岸屬山西河水又東南左合契呉山水樹頹水大羅水諸水俱在山西又右得湳水口又南逕西河圁陽縣水經注圁陽故城在神木縣勝州榆林縣榆林關在縣東三十里東北臨河自夏州朔方縣流入又經河濱縣十五步濶一里不通舟楫渡處名君子津元和志 榆林河濱二縣即漢沙南縣地夏州北至黄河八百里勝州西北至河二十里北至河五里東北至河十里正東至河四十里寰宇記黄河在衞北千里自寧夏衞横城堡西折而北過平虜城東百餘里又東北流過古豐州西北折而東經三受降城南至廢東勝州西折而南入府谷縣黄甫川東九里其中謂之河套周圍數千里榆林衞舊志河套之地南抵邊墻北濱黄河逺者八九百里六七百里近者亦一二百里惟黄甫川之南焦家坪及娘娘灘羊圏渡口為最近云延綏志
  咂把湖 在定邊縣北套内 在舊臨戎縣南延綏志在駱駝山東馬志
  屠申澤一名渾澤在靖邊縣北套内 窳渾縣有道西北出鷄鹿塞屠申澤在縣東漢書地理志河水溢於窳渾縣故城東其水積而為屠申澤澤東西一百二十里闞駰謂之渾澤水經注
  彬草湖 在靖邊縣寧塞堡西北套内 又青山湖在寧塞堡塞外荍麥湖在定邊縣甎井堡塞外牛毛湖在定邊堡北塞外其西南有大海子腦又明沙湖在鹽場堡北塞外赤木墩西榆林府册河套中諸小水如黄羊城東之牛心山山東北有月兒海子水石𡏟山城東海子山有水出其下白城子紅城子交城子之東有北海子水佛堂寺溝水鴛鴦湖水夘孩水紫河水皆混濤歴峽東注於河延綏志佛堂寺溝在鴛鴦湖東馬志
  神水灘 在靖邊縣東北套内 有水一泓周百餘步平地突出數丈迸珠濺玉旱潦並無增減榆林府册在鎮靖堡北水如趵突冬夏淵渟延綏志
  横水 在懐逺縣北套内古朔方縣南 會昌二年囘鶻烏介可汗入雲朔剽横水殺掠甚衆唐書囘紇傳横水五十九里至什賁故城唐書地理志
  鹽澤 在懐逺縣北套内 金連鹽澤青鹽澤皆在朔方縣南唐書地理志朔方縣有二鹽池其鹽大而青白青者名曰青鹽一名戎鹽入藥分水經注鹽澤在什賁城西南又長澤縣有胡洛鹽池在縣北五百里周囘三十里亦謂之獨樂池漢有鹽官元和志朔方縣南有蓮花城紅鹽池在其東長鹽池在其西延綏志
  地斤澤 安慶澤 在懐逺縣北套内 太平興國七年李繼捧入朝其族弟繼遷自銀州奔入地斤澤澤距夏州東北三百里又淳化初繼遷與繼捧戰於安慶澤宋史夏國傳 按安慶澤當亦在榆林府北界
  余吾水 在懐逺縣北套外 北鮮之山鮮水出焉北流注余吾水山海經天漢四年貳師將軍李廣利出朔方匈奴聞之悉逺其累重於余吾水北單于自率衆待水南接戰連日引還征和三年廣利復出五原單于悉遣其輜重徙趙信城北邸郅居水左賢王驅其民度余吾水六七百里居兠銜山單于自將精兵度姑且水追漢軍至浚稽山轉戰九日漢兵却敵殺傷甚衆至蒲奴水匈奴不利還去漢書匈奴傳余吾水名在朔方北顔師古注
  諾水一名諾真水在榆林府北套外 漢元帝初元初都尉韓昌光禄大夫張猛使匈奴與單于登諾水東山刑白馬為盟漢書匈奴傳諾水即今突厥地諾真水顔師古注夏州北渡烏水經賀麟澤拔利干澤過沙坎内横剗沃野泊長澤白城百二十里至可朱渾水源又經故陽城澤横剗北門突紇利泊石子嶺百餘里至阿頹泉又經大非苦鹽池六十六里至賀蘭驛又經庫也干泊彌鵞泊榆禄渾泊百餘里至地頹澤又經步拙泉故城八十八里渡烏那水經胡洛鹽池紇伏干泉四十八里度庫結沙一曰普納沙二十八里過横水五十九里至什賁故城又十里至寧逺鎮又涉屯根水五十里至安樂戍在河西壖其東壖有古大同城今大同城故永濟栅也北經大泊十七里至金河又經故後魏沃野鎮城傍金河過古長城九十二里至吐俱麟川傍水行經破落汗山賀悦泉百三十一里至步越多山又東北二十里至纈特泉又東六十里至賀人山山西磧口有詰特犍泊吐俱麟川水西有城城東南經拔厥那山二百三十里至帝割達城又東北至諾真水汊又東南百八十七里經古可汗城至鹹澤又東南經烏咄谷二百七里至古雲中城又西五十五里有綏逺城皆靈夏以北蕃落所居唐書地理志
  鹿渾海 在榆林府北套外 後魏登國五年西征次鹿渾海襲髙車袁紇部八年西征侯吕隣部至苦水皆大破之魏書道武帝紀
  鸊鵜泉 在榆林府北套外唐中受降城北 唐貞觀中以囘紇歸附詔於磧南鸊鵜泉之陽置郵唐書囘紇傳中受降城正北如東八十里有呼延谷谷南口有呼延栅北口有歸唐栅車道也入囘鶻使所經又五百里至鸊鵜泉又十里入磧經麚鹿山鹿耳山錯甲山計千五百里至囘鶻衙帳又别道自鸊鵜泉北經怛羅思山赤崖鹽泊渾義河爐門山木燭嶺千五百里亦至囘鶻衙帳唐書地理志
  額根河 在榆林府北套外 後魏太平真君四年討蠕蠕帝出中道至鹿渾谷與賊相遇呉提遁走追至額根河破之車駕至石水而還魏書蠕蠕傳
  栗水 在榆林府北套外 後魏神䴥二年討蠕蠕出黑山次於沙漠南輕騎至栗水大檀西奔帝縁栗水西行過竇憲故壘次於兎園水去平城三千七百里魏書蠕蠕傳
  大葭蘆水 小葭蘆水 在神木縣北套内 大葭蘆水在榆林縣西二百二十里小葭蘆水在縣西二百四十里地甚良沃元和志 唐榆林即勝州治在府谷縣北
  湳水一名湍波水在神木縣北套内 湳水出美稷縣東南南流俗亦謂之湍波水東南流入長城東鹹水出長城西鹹谷東入湳水湳水又東南渾波水出西北窮谷東南流注湳水湳水又東經西河富昌縣故城南又東流入河水經注 富昌故城在勝州南
  虎澤即武澤一名紫澤在府谷縣北套内 西河郡榖羅縣有武澤在西北漢書地理志 按此疑即虎澤後漢永初三年南單于圍中郎將耿种於美稷明年度遼將軍梁慬赴救至屬國故城與戰破之單于引還虎澤慬又與种進攻虎澤單于乞降漢書梁慬傳 美稷屬西河郡又按上林賦紫淵經其北文潁曰榖羅縣西北有紫澤則虎澤又即紫澤也





  陜西通志巻十三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陕西通志巻十四
  城池
  度地居民軒皇肇制踐華因河天然形勢由腹逮邉大小維繫崇墉言言深池淠淠繕治堅完塞垣至計鞏固秦疆如帶如礪建威銷萌浚築守衛得厥人和金湯百世作城池志第五
  西安府長安咸寧附郭
  府城即隋唐京城隋文帝厭長安制小納蘇威諌召髙熲等創建新都其地在漢故城東南南直終南子午谷北枕龍首山以據渭水東臨滻㶚唐永徽五年築羅城天祐元年匡國軍節度使韓建改築約其制謂之新城宋金元皆因之明洪武初都督濮英増脩周四十里髙三丈門四東曰長樂西曰安定南曰永寧北曰安逺四隅角樓四敵樓九十八座十七年建鐘皷二樓於城内東西相距半里許正統五年脩葺布政王暹為記嘉靖五年廵撫王藎重脩城樓有少保王用賔記隆慶二年廵撫張祉甃以甎有布政曹金記崇禎末廵撫孫傅庭築四郭城闖冦入闗焚東門樓及南月城樓
  本朝順治十三年廵撫陳極新脩葺如制康熈元年雨圮總督白如梅廵撫賈漢復重脩三十八年復脩城内皷樓咸寧知縣董𢎞彪記之
  滿城在府城内東北隅西界鐘樓
  本朝順治六年即故明秦府城改築門五東仍長樂西南因鐘樓東洞西北曰新城南曰端禮西曰西華
  咸陽縣城池舊在杜郵館西明洪武四年縣丞孔文郁遷今治築城浚濠有李炳記景泰三年知縣王瑾重脩周四里一百五十二步南臨渭水衝崩為患正德戊寅知縣底藴脩河岸制樁板沿堤覆翼嘉靖九年巡撫劉天和復脩之檢討王九思為記二十六年巡撫謝蘭拓東西北三隅四里有竒髙二丈五尺鑿池深一丈五尺門九東曰朝陽西曰望賢南曰渭陽北曰五陵學道門曰文明上各建樓又有西北小北小南及新城門萬厯丁亥堤圮水浸及城知縣樊鎔脩築有御史張應詔記崇禎中知縣張名世重加築濬譙樓在城内西街
  興平縣城池隋大業九年建土築周七里三分髙三丈池深一丈明成化十三年知縣王琮脩築嘉靖三十一年知縣劉賢引泉溉土築之完固倍昔三十五年知縣朱文環堞築臺起舍建四門樓有主事劉永記三十八年知縣章評改建譙樓於東南城上匾四門東曰喜雨西曰喜豐南曰喜晴北曰喜雪
  本朝順治中知縣徐開熈重脩
  臨潼縣城池在驪山之隂湯泉迴繞西北唐天寳六載建明洪武初増築周四里髙二丈七尺池深一丈五尺門四東北曰集鳯西曰永豐南曰華清北曰臨渭萬厯十一年改建北門於西北隅城樓五
  本朝順治十年塞北門康熈中知縣趙于京建臨渭亭
  於城上子方
  髙陵縣城池隋大業七年建周二里百二十步今曰土城為儒學射圃北垣明景泰元年知縣張錦増築周四里二百二十步髙三丈池深二丈五尺門四東曰距河西曰迎翠南曰接蜀北曰通逺東南二門知縣楊清甃以甎天順中僉事張紳築敵臺葺鋪舍嘉靖中知縣鄧興仁闢水門一甃以甎石譙樓在東門内轉南城下
  鄠縣城池舊在縣南二里隋大業十年徙建今治金大定二十三年縣令劉某重脩有靳康侯記周六里七十四歩髙二丈五尺土築池深一丈五尺門四東曰宜春西曰通濟南曰仁智北曰望威舊俱有樓明崇禎九年知縣張宗孟重脩建樓兩層各三楹豎四隅敵樓懸樓四十二座
  本朝康熈二十年知縣康如璉重脩譙樓在城内正中藍田縣城池本名嶢栁城亦名青泥城晉桓温伐苻健遣京兆太守薛珍擊青泥破之即此舊城周八里後改築之因東南一隅僅三里許門二明嘉靖二年知縣王科拓之周四里有竒髙三丈有竒池深二丈濶一丈闢四門東曰繡嶺回春西曰白鹿呈祥南曰㶚水環清北曰玉山映翠御史李東記二十年知縣吕好古闢水門於西南隅三十二年知縣楊紹先易女墻以甎萬厯中知縣王邦才増築北門甕城建門樓西向甃以甎副使秦隣晉記崇禎中知縣雷鳴時甃北城以甎
  本朝順治七年知縣楊行健修葺甕城十六年知縣郭
  顯賢修築
  涇陽縣城池秦苻堅創建土築元至正二十七年張思道令右丞魏文佐守禦修築周五里二十歩髙三丈五尺池深七尺明景泰元年知縣曽玉重修建東西二門東曰宣文西曰寧武成化間巡撫余子俊増闢南北二門南曰臨川北曰拱辰嘉靖二十六年増置東西郭崇禎四年城圮知縣梁士淳重修八年知縣王珵増修北門甕城
  本朝順治九年知縣王際有重修南門城樓及鋪舍鼓
  樓在城内縣治前鐘樓在聖果寺前
  三原縣城池本舊龍橋鎮元至元二十四年徙縣治於此土築周九里一百八十步髙二丈三尺白渠流繞城中東北隅有月城門四東曰賔暘西曰西達甘凉南曰髙山逺翠北曰凝瑞水門二東西南三面有池深三丈濶五丈北臨清河深十丈餘明初築西郭城周一里六分為邑右翼門二西曰三邉要路西南曰遙迎太白城池髙深與縣城同嘉靖三十六年巡撫謝蘭築北郭城周四里四分髙三丈池深如之有光禄馬理記萬厯間少保温純重加修葺建石梁南與縣城相連有尚書李維禎記門四東曰永泰西曰永安南曰永清北曰永寧崇禎七年知縣張縉彦以縣城北面瀕河岸圮増甎垜四百五十四丈餘邑諌議劉曰俊修馬墻髙八尺八年貢生趙希獻首倡築東郭城周三里三分竒髙三丈五尺門二東曰朝陽東南曰迎巽
  本朝順治初知縣李溥繕雉堞増修城樓譙樓在城内
  正中
  盩厔縣城池本隋唐舊址東西長南北狹象魚形周五里三分髙三丈二尺四面皆重門東曰迓曦西曰萃金南曰迎薫北曰拱極明嘉靖中知縣李春芳於内外東門及西内南外各建樓北内樓則知縣黎元續成之又引廣濟渠由隍西南東西夾流南深一丈廣三丈五尺東西較狹而深
  本朝康熈元年知縣駱鍾麟修築有教諭齊國俍記十八年知縣章泰濬壕甃甕城以甎改建城樓復新城北女墻小亭顔曰觀稼自為文記之雍正二年知縣董霑修觀稼亭譙樓在縣治前霑並新之亦自為記
  渭南縣城池隋大業九年建元至正二十一年元帥濶廓將商暠東拓二百三十五歩明洪武初縣丞呉雲加拓周七里門四東曰拱華西曰望秦南曰通源北曰臨渭東西各有樓嘉靖中知縣梁沂建北門樓乙邜地震傾圮知縣李希雒重築東南北三面又加拓焉周七里三百二十四歩髙二丈七尺池深一丈五尺塞南門議甃睥睨敵臺㑹被徵輟隆慶初知縣崔廷試復闢南門増飛樓二年知縣梁許増築甎甃髙三丈増角樓四敵樓十二有副使薛騰蛟記萬厯初知縣褚順起門闍與城顛齊甃睥睨水道以甎易門額曰引華襟湭帶渭抱豐萬厯末知縣徐吉重加修葺
  本朝順治間知縣尚九遷康熈間知縣孫熿黄培相繼増修雍正七年知縣岳冠華重築北城十二丈睥睨俱甃以甎東西門重建吊橋譙樓在縣治前
  富平縣城池本名窰橋頭元末張良弼移縣治於此明正統初知縣髙應舉始築土為城周三里髙三丈有竒池深一丈門三𢎞治中知縣陳濶闢西門嘉靖中巡撫謝蘭増築城外敵臺知縣胡志䕫易雉堞以甎乙邜地震城圮知縣趙桐繕之知縣崔舉葺四門知縣史燦始竟工扁四門東曰華翔西曰荆踞南曰石盤北曰金屏萬厯間知縣劉兌始創東郭更石盤門引玉帶渠水南入隍中
  本朝康熈元年知縣鄭崑修築譙樓在城内縣治東醴泉縣城池即古仲橋城元行樞宻院副也先速迭兒増築土城周二里許明成化四年知縣撒俊増築東西南三面外城六里有竒北則修舊城阻小河水之險髙二丈八尺池深二丈濶倍之有提學伍福記萬厯四年知縣姚燭建城樓敵臺徙鐘皷樓於縣左闢五門東曰陽和西内曰西城外曰永安南内曰南薫外曰迎恩北曰永定西北内曰逺馭外曰永平有按察韓朝江記崇禎中知縣韓景芳重修
  延安府膚施附郭
  府城唐天寳初建一云赫連勃勃築宋范仲淹龎籍經畧時繼修明𢎞治初知府崔陞復修周九里三分髙三丈石砌池深二丈門三東曰東勝南曰順陽北曰安定上建重樓又小東門曰津陽西面依山上為鎮西樓范仲淹所建也後燬于兵
  本朝順治乙未知府陳培基同進士趙廷錫重建十六年水衝東城門垣知府牛天宿修築康熈十四年朱逆燬城樓十八年知府陳天植重修又葺城内皷樓自為記鐘樓在城東南嘉嶺山古塔旁
  安塞縣城池本金舊堡元初改建明景泰中重修周三里七分髙一丈七尺池深一丈𢎞治嘉靖間因城北水患知縣韓震韓弼繼修移北就南䂓模悉倣舊制西南北門三南門西向萬厯壬子署篆范有志改建正南崇禎壬申寇陷城南面丁丑知縣彭堯昇督工補築譙樓在縣治前
  甘泉縣城池唐天寳初建明景泰中重修周三里三分高二丈土築池深一丈西南北門三西門久閉
  安定縣城池宋置堡元因為縣明洪武中千戸曹忠重修周五里三分宣徳八年知縣劉整建保障樓於敵臺成化中知縣郭演徐彬相繼建東闗城與内城相連共周九里七分高二丈八尺池深一丈五尺東西北門三樓四東曰覲日西曰懐逺中曰治安東角曰作賦嘉靖二十一年知縣和清因城坍圮加修築新懐逺更名禦侮二十四年河西道方逺宜命知縣曹銘以石砌城基女墻四十三年知縣孫黄修葺城及闗城新禦侮治安二樓萬厯十七年知縣王光祖城上下皆砌以石二十二年知縣粘鍾嵓復修四十三年知縣魏天命議石甃東關城築東門甕城未竟四十六年知縣陳應龍續成闢南門後塞
  本朝康熈七年知縣朱尚義闢中城門八年知縣楊藴修闗城十九年知縣王友德築西門門共四東内曰迎旭外曰仁和西曰義成中曰翊文北曰拱極五十二年知縣廖均重加修築
  保安縣城池即古栲栳城唐咸亨間駐禁軍於此宋設保安軍元因為縣明洪武二年縣丞洪道修築成化八年侍郎葉盛言保安縣去榆林不逺宜聼總督撥兵設伏以遏虜衝突嘉靖四十年署篆吏目郭邦靖萬厯三十三年知縣陳桂芳相繼増修周九里三分髙二丈土築東北門二池深一丈崇禎中截西南角為城
  本朝順治中知縣張嗣賢建城南樓匾曰南薫
  宜川縣城池宋初改建元至正中叅政朱希哲修明正統十四年知縣張繹重修周四里一百二十八歩髙三丈土築門四西南跨七郎山東西北三面距河池深三丈
  本朝順治四年知縣陳扆銘補築南甕城門雍正三年知縣王志深重建東門洞西城被銀川水衝崩八年復修
  延川縣城池本元舊址明正統中知縣王坦重築周四里髙二丈八尺南北門二東為水門旋塞之池深一丈二尺嘉靖初知縣陳文甃甕城以石厥後知縣金棟王行仁武之屏相繼修築隆慶初知縣毛儲元重修
  本朝順治戊戍知縣劉榖修葺北門庚子東北角圮於
  雨榖復修之譙樓在縣治前
  延長縣城池金大定二十六年縣令董承務建張廷直記之明𢎞治中知縣王紳重修周四里二百四十四歩髙二丈二尺北倚砦山南臨延水東西門二南為水門池深一丈嘉靖二年分巡道方逺宜檄知縣張旭陽修東西南三面咸甃以石北塹崖為堞水門并以石甃自為記知縣雷潔繼修萬厯中知縣王道明修城内中街皷樓知縣陳國柱葺雉堞明末移縣治於髙部山城距縣二百歩元脱列伯令參政何逺所築也
  本朝康熈九年知縣陳天祐復移於下城鐘樓在城東
  
  鳯翔府鳯翔縣附郭
  府城唐末節度使李茂貞建鳯凰泉水繞城四圍周一十二里三分髙二丈五尺明景泰元年知府扈暹重修正德十三年知府王江増修萬厯二年知府鄒廷望増築髙三丈五尺池深二丈五尺濶三丈易女墻以甎鼎新門樓自為記門四東曰迎恩西曰保和南曰景明北曰寧逺又有小南門在正南門之東上建五奎樓常閉三十八年通判姚希曽闢重門於正南上構層樓鳯翔縣知縣李棨記之崇禎末知府熊應元繕葺
  本朝順治十八年察院許之漸鼎建門樓
  岐山縣城池唐武德四年建土築元至元二十五年重修周五里一百二十歩髙二丈五尺池深二丈濶三丈東西二門各建樓明景泰元年知縣王澤増修𢎞治四年知縣榮節闢南北二門尋以不利塞之正德中知縣王之隣増闗外東西二門嘉靖初知縣趙進増修東西郭城各周二里許三十四年地震城圮知縣令狐一豸重修三十九年知縣韓廷芳増築敵臺二十四座萬厯二年僉事梁許檄知縣楊以漸増築加髙九尺知縣李敦信劉正言繼修易女墻以甎十八年知縣于邦棟増築北城加髙五尺三十七年知縣韓僉可闢南門後閉崇禎十年知縣張名籙重修匾其門東曰鳴鳯西曰懷邠
  本朝順治五年知縣趙鏡修敵樓十四年知縣王榖築
  繚垣譙樓在縣治前
  寶雞縣城池唐至德中建明景泰二年知縣劉通重修土築周二里七分髙二丈池濶一丈七尺萬厯三年知縣師嘉言建東西月城増修城樓門三東曰拱極西曰來逺南曰解阜
  本朝順治十八年知縣黄士冕重修譙樓在縣治前扶風縣城池明景泰元年知縣周本創建土城周四里髙二丈西北依岡麓東南因漆湋為池深二丈濶四丈門七以便洩水正德十三年知縣徐讓修葺城樓嘉靖四年知縣孫昌復修十一年知縣楊瞻修譙樓於縣治前修撰康海記三十四年地震城圮知縣孫科重築三十九年知縣王世康増修萬厯七年知縣徐三畏補修崇禎八年冦陷城毁十一年知縣宋之傑重建濶増一丈三尺髙増六尺雉堞悉甃以甎
  本朝順治十七年知縣劉瀚芳重修康熈五十三年知
  縣丁腹松復加繕修
  郿縣城池元至大元年建土築周僅三里許明景泰元年典史髙瑄増築正德五年知縣李鎰重修隆慶元年復増築髙四丈有奇萬厯四年甎甃女墻水道東西南門三上各建樓
  本朝順治中知縣陳超祚重修譙樓在縣治前
  麟逰縣城池隋義寧中建按寰宇記隋初治仁夀宫貞觀六年移于今理則縣志所稱隋建者考之未確也土築周三里門三東曰武川西曰獲麟北曰邠風南臨陡厓明景泰元年知縣張翀重修天順中知縣張紳増築外城因山爲險周九里三分髙三丈三尺池濶一丈萬厯三十三年知縣張養清於舊城門各建坊以别之崇禎十年知縣夏紹虞復修舊城東北二面
  本朝順治中知縣呉汝為復加繕修譙樓在縣治前汧陽縣城池唐太和中築於北山麓畔元至正二年移今縣西五里界汧暉二河之間明嘉靖二十六年大水衝没移建今城周三里四分髙二丈六尺土築門四池深一丈濶一丈五尺壬戌署篆主簿侯儒修東城鐘樓題曰奎樓有自記萬厯二十六年知縣李枝秀改建南門
  本朝雍正七年署理知縣佟鉅重修
  隴州城池西魏隴州在州南八里周明帝移今治舊城周九里三分土築西南門二明景泰元年知縣錢日新以水患改築周五里三分五年建北門成化十五年知州李鏞建東門嘉靖十八年知州李朴隆慶二年知州楊世卿俱増築萬厯五年知州張鳯羽重修髙三丈池深二丈門四東曰迎恩西曰覽翠南曰挹薫北曰拱極
  本朝順治十七年知州黄雲蒸修築康熈五十二年知
  州羅彰彞重修譙樓在州治前
  漢中府南鄭附郭
  府城舊址在府東二里秦厲公所築漢髙祖王漢中時居此宋嘉定十二年徙築今城明洪武三年知府費震重修周九里八十歩髙三丈濶二丈五尺門四東曰朝陽西曰振武南曰望江北曰拱辰正德五年知府周東令軍民分功修築悉甃以磚建層樓於上自為記萬厯二十三年秋雨城圮知府葉修重葺三十年知府崔應科禁人耕於城畔環以池濶十丈深一丈八尺天啟元年因建瑞藩展北二丈十歩崇禎十五年闗南道李應選復加修濬
  本朝順治十三年知府馮逹道修城樓康熈二十七年知府滕天綬復葺之建鐘樓於東南角有記
  褒城縣城池漢唐建縣於打鐘寺宋徙山河堰北紹興中兵燬嘉靖元年縣令張寅重葺無城郭明𢎞治十二年知縣張表始築土城門四東曰龍江西曰蜀道南曰大通北曰連雲張瑞記之西門後塞正德四年蜀有藍鄢之亂鄖撫藍璋以褒據秦蜀之衝下令修築以同知何子奇督之甃城以石甃堞以甎周三里髙二丈池深七尺有楊廷儀記
  本朝康熈二十六年知縣雷闢重修
  城固縣城池在漢之東北隅蜀漢建興七年諸葛亮建樂城後魏正始中移治壻鄉宋崇寧二年移建今城僅髙尋許三面為門而闕其北無濠塹明正德七年鄖撫藍璋檄通判周盛拓築甎甃闢北門匾其東曰永和西曰安逺南曰通濟北曰新寧上建層樓更樹樓於四隅外築月城周七里一十歩髙三丈六尺厚二丈四尺鑿池深一丈五尺濶二丈黄九峰記之北門尋廢嘉靖六年知縣劉佳闢小東門曰富春小西門曰阜秋
  本朝康熈四十六年知縣潘燾修築自為文記之譙樓
  在縣治前
  洋縣城池宋熈寧間文同守洋州築土為城周七里三分髙一丈五尺池深五尺東西南門三小西門一紹定中權知洋州李顯忠建譙樓於縣治前明
  𢎞治七年知縣王勉闢北門東曰朝陽西曰迎㤙南曰通津北曰擁翠小西門曰襟江上各建樓隆慶三年知縣閻邦寧鑿池増深一丈五尺濶三丈崇禎初知縣亢孟檜修築七年知縣郭一龍議甃以甎邑尚書李遇知疏請乃甃二十丈十二年知縣洪一緯復甃八十丈自北門至小西門止
  本朝順治九年知縣金煉之重修東西門樓自西門迤南崩損數十丈補築有記康熈二十七年知縣謝景安濬濠新東門樓三十一年知縣鄒溶新西門樓譙樓五間在縣治前
  西鄉縣城池宋建於蒿坪山之陽元末皇槶公赤及都屯戍西鄉遷今治建城甎土相半無池明景泰三年知縣邱俊修築成化八年知縣李春重修𢎞治十三年知縣郭璣増建角樓鑿池丈許正德中鄖撫藍璋檄通判周盛築東闗新城浚濠池一丈二尺濶三丈嘉靖初知縣李㬋悉甃以甎門四東曰元暉西曰利濟南曰亨濟北曰貞武周三里三分四十歩髙二丈萬厯二十五年知縣闗廷訪於新城東門之圮者修之建亭其上題曰漢東重鎻崇禎二年知縣程謙濬濠十年知縣杜鍾岳復浚深廣倍舊十三年知縣朱謀㙩加雉堞之甎四尺引北山渠水入濠
  本朝順治七年知縣張台曜重修自為記康熈五十五年知縣王穆復加修築疏池通五渠匾其門東曰招徠西曰射虎南曰開運北曰安瀾穆自為記譙樓在縣治前
  鳯縣城池古鳯州舊治元至正二十八年平章蔡均章重修周四里三百八十歩髙二丈五尺池深五尺明嘉靖十九年知縣司恩甃以甎石建樓其上門三東曰拱辰西曰秩成北曰望江萬厯二十年知縣江大鯤補修
  本朝順治十一年知縣張石麟重修
  寧羌州城池舊為白馬氐之羊鹿坪明洪武三十年因羌民田九成據馬靣山作亂遣指揮姜觀建寧羌衛於此成化二十三年廵撫鄭時奏建州於衛治南先是平凉營望見雲霧環擁狀如城郭至是築城漢水遶流四靣地據險固門四東曰陽和西曰永惠南曰南薫北曰通濟自南至西屬州自西轉南屬衛嘉靖二十五年知州蕭遇祥指揮岳喬各依分界増建城樓萬厯癸未雨傾知州盧大謨繕補周七百七十餘丈髙二丈五尺池深一丈五尺濶如之皷樓在州治前
  本朝雍正八年知州汪邦彦重修南門樓
  沔縣城池蜀漢建興七年丞相諸葛亮築漢樂二城漢城即沔城也倚山據平地垣堞以土明洪武四年知州王昱遷於西山谷口周三里三分髙二丈五尺池深一丈濶八尺沔水環流萬厯元年千户李光文甃以甎北半屬民南半屬軍門三東曰鎮江西曰拱漢南曰定軍東西皆重門門各建樓
  本朝順治十二年知縣李煊修西門康熈三年知縣郭
  元佐修築
  畧陽縣城池即古興州城址明正德六年鄖撫藍璋委扶風縣知縣孫璽築土城周五里髙一丈七尺池深八尺門五東曰永清西曰定逺南曰鎮江北曰拱極西南曰通濟八年知縣馬翺建樓於四隅環城為屋可通廵警南鏜記之後圮於水知縣李朝言申請修理委指揮李乾元砌石於外築土於内崇禎辛未江漲兼地震崩塌二百餘丈知縣牛問仁繕修
  本朝順治十一年知縣諸保宿同叅將梁加琦修築康
  熈二十四年知縣施有光復加修築
  榆林府榆林縣附郭
  府城半倚駝山為固西臨榆谿芹河係極衝重地明初為榆林莊正統初都督僉事王楨建榆林諸堡時鎮在綏德棄米脂魚河等處於外冦入不及禦成化九年廵撫余子俊徙鎮於此舊有南城創修北城置衛所設鎮廵等官二十二年廵撫黄黻展北城𢎞治五年廵撫熊繡展南城周三十里三百一十四歩正德十年總制鄧璋以南闗人烟輳集疏請築外城以衛居民隆慶元年廵撫王遴又自水西門起至信地樓止築邏城七里萬厯元年廵撫張守中修築頂濶三丈底濶五丈髙三丈六尺池深一丈五尺甃城以甎者則嘉靖時廵撫張珩隆慶時郜光先萬厯時宋守約王汝梅副使洪忻趙雲翔總兵傅津賈國忠相繼成之也共大樓十五座腰舗四十七座門七東二西四南一號曰駝城邉垣長三十一里三百五十八歩墩臺七十四座皷樓二一在中城大街一在南城大街鐘樓在北城大街
  本朝康熈十年總兵許占魁副使髙光祉城堡同知譚吉璁重修中城皷樓十一年修鐘樓俱吉璁為記雍正九年改府
  懐逺縣城池明天順中置堡𪮫土門兵守之城在山上西北距溝係極衝上地周二里十七歩東南北門三樓鋪一十二座隆慶六年加髙一丈五尺萬厯六年甎甃牌墻垜口加髙六尺共高三丈六尺邉垣長四十三里三十七歩墩臺二十七座
  本朝雍正九年改縣
  靖邉縣城池宋夏州兀喇城范仲淹即其東西築哨馬營明永樂初建城改名靖邉營周二里許景泰四年廵撫陸矩築新城成化十一年廵撫余子俊改置靖邉營𪮫保安兵守之東西北皆天塹深溝僉事陳忠築南闗城兵備道須瀾築新軍營周一里嘉靖乙卯分廵道趙紳招各邉北勇築家丁營周二里有奇連環四城屹為重障有菽麥城在南隔河黄花城在西南隆慶六年兵備道劉應時増築加髙共三丈六尺周六里三百歩甎甃四城門洞上各建樓張世烈記之萬厯六年甎甃牌墻垜口樓鋪二十九座邉垣長四十五里墩臺三十二座
  本朝雍正九年改縣
  定邉縣城池唐武德元年置都督府貞元二年没於吐蕃九年復城之宋咸平中䧟於夏明正統二年置定邉營成化九年余子俊奏修邉墻于定邉平地仍築小墩嘉靖中遊擊梁震設闗城城設在平川係極衝上地周四里一百七十五歩東西門二樓鋪二十八座萬厯元年展西闗四年加髙三丈六尺六年甎甃牌墻垜口邉垣長五十四里墩臺七十七座
  本朝雍正九年改縣
  興安州
  州城舊為金州城宋元以來並為土築明洪武四年指揮李琛始甃以甎周六里二十八歩高一丈七尺門五東曰朝陽西曰寧逺南曰安康北曰通津曰臨川池深九尺濶五尺成化間廵撫藍璋命漢中府推官趙清重修金州城高二丈池深一丈門構一樓萬厯十一年大水城圮十二年分守道劉致中請築新城於趙臺山下易名興安州周三里一百一十六歩髙一丈八尺門四東曰喬遷西曰安堵南曰阜民北曰拱辰四靣鑿池池各有橋崇禎十六年守道張京復修舊城未及竣後流賊餘孽劉三虎陷新城平其城隍
  本朝順治四年知州楊宗震復移舊城總兵任珍建議截城之半西門移八蕭家巷口周七百二十八歩高二丈二尺門四東曰仁壽西曰康阜南曰嚮明北曰拱辰門各有樓四角亦建樓濬濠十年總兵趙光瑞加濬十五年分守道曹叶卜知州王章重加築濬建四門甕城康熈五年闢小北門六年總兵喻明簡及章重修垜口敵臺二十四年總兵程福亮知州李翔鳯修築三十二年漢水瀑漲城圮修築未竣四十五年城復圮於水四十六年奉
  㫖動帑改建於趙臺山下在舊城南三里周七百三十
  三丈
  平利縣城池唐宋舊縣在白土闗東明洪武五年始徙今治城東西阻水南北倚山周六里明正德五年知縣李瑚重修門四上各建樓隆慶元年知縣馬雲以傾圮難葺議改築約三分之二悉甃以石髙一丈二尺譙樓在縣治前
  洵陽縣城池因山為城阻水為池周三里有奇唯縣治倉庫繚以石墻孔道所由建四門東曰東作西曰西城南曰阜財北曰拱極又西北隅洞門一今止存東西北三門譙樓建於縣前後移堂左
  白河縣城池明成化八年于洵陽縣界立白河堡十二年始改為縣周一百一十二丈髙二丈五尺池深一丈明末冦毁
  本朝徙泠水河康熈二十六年知縣龍家佐始西枕高山砌石為城周半里許高七丈三寸東南北門三
  紫陽縣城池明正德七年立紫陽堡八年升為縣在紫陽灘左嘉靖丙辰知縣張亨甫遷紫陽灘右築土為城周六百四十丈高二丈五尺池深一丈二尺萬厯癸酉知縣周宗慤重修建東西北門三各有樓丙子知縣楊謨修築加高三尺未及竣知縣閻博繼修砌以石自為記崇禎七年冦陷十一年署篆張鵬翺就西南北舊址以山石壘小堡周三百六十丈
  本朝順治七年防將汪鴻程拓南隅周五百一十歩建東西北門三康熈二十五年知縣沈麟復加繕修
  石泉縣城池舊無倚山阻水明成化十七年知縣張翔築東北城覆以甎石正德四年有蜀冦副使來天球令四靣築城尋圮十三年知縣盧繡復加完繕周三里高一丈五尺池深一丈門四譙樓在縣治左
  漢隂縣城池明成化元年典史徐鐸始築垣建門二十三年知縣張大綸置樓其上𢎞治九年知縣唐希介加拓周四里正德七年知縣丁珣増高二丈甃以甎石嘉靖十四年知縣李時秀扁其門東曰迎暉西曰承恩南曰南薫北曰拱辰池濶一丈深半之萬厯十二年知縣袁一翰重修崇禎十四年知縣張鵬翺増築六百四十丈東西復築邏城豎門題曰重闗保障重建門樓東北及西北角樓各一
  本朝康熈二十五年知縣趙世震重修有修城自序
  商州
  州城秦孝公十一年城商塞晉興寧末王靡之改築故城宋令狐厲建樓城上邵康節有詩元安西路判官寡骨里拓修周五里高二丈五尺池深二丈形如鶴翔靣對龜山謂之龜山鶴城門三東曰覲陽西曰靖羌南曰鎮逺西南水門一曰靖順各有樓明洪武間知縣陳榮祖重修成化中知州孫昌復修十八年吏目劉璽甃其半嘉靖癸未叅議蘓乾悉甃以甎有檢討段炅記隆慶丁邜知州陳潞増修萬厯丙子知州李石嶺増建敵臺垜樓庚子知州王邦俊修門樓
  本朝順治二年商洛道袁生芝重修建譙樓於州治前鎭安縣城池初在野猪坪後移謝家灣即今治明景泰三年建土城正德七年知縣俞鼎甃以磚周四里三分高二丈池深八尺北倚山東西南門三各建飛樓有尚書雍泰記嘉靖四年知縣楊永清増修東北月城周一里七分高加舊城二丈俱甃以甎
  雒南縣城池金興定二年懐逺大將軍行商州雒南縣事黏割子仁始建土城明正統間知縣張璣重修築成化十七年知縣王琪拓修周三里三分髙一大七尺池深一丈城北近山南隣水壖惟濬水渠一道深五尺廣如之嘉靖十三年知縣楊士元甃以石隆慶中知縣徐旭増修䕶城敵臺飛樓又増高縣前皷樓與之相望以備守禦萬厯二十一年圮於水知縣洪其道重甃以石南設重堤城頼以固門三東曰長春西曰永靖南曰朝陽南門稍西闢水門一曰恒慶四十七年雨圮知縣賀貢甃以甎石
  本朝順治己亥知縣暢體元重甃康熈元年南門及水
  門圮體元捐俸重建
  山陽縣城池即古豐陽城明洪武初為廵檢司至成化十二年知縣趙信始建十四年知縣楊隆續成之有秦府敎授陳嘉猷記周二里二分高三丈池深如之門三東曰體仁西曰尚義南曰崇禮俱有樓正德中知縣陳鶚甃以甎隆慶中知縣黎黔重修萬厯二年知縣賈天祐闢孔廟南路抵城足洞其垣為門曰毓秀有樓府尹王鶴記之今塞
  本朝雍正六年知縣杜方震詳請修築譙樓在城隍廟
  
  商南縣城池明成化十三年知縣鄭瑛建有敎諭黃儼記周一里二分嘉靖二年知縣郝宗儒拓其西幾二里髙二丈池深六尺濶一丈三十九年知縣王舜民改建四門東曰通知西曰安仁南曰育流北曰鎭逺萬厯七年知縣方本清甃以甎石
  本朝康熈三十四年知縣宋廣業復拓之共周三里葺城樓置更樓其上五十六年知縣程讚改修城門題其東曰富水西曰清油南曰商雒廢北門止設城樓
  同州
  州城昉於秦葢厲共公滅大荔而築者制𩔖龜形元魏改州治於李潤堡刺史元爕表還馮翊舊城唐易為方城明𢎞治十五年知州張鼒建樓於其上嘉靖己卯地震城圮築者苦費乃去其坎方之贏出者半周九里有竒高三丈池深丈餘濶倍之門四東南曰大安西南曰普濟東北曰長寧西曰永定舊有南門以兵饉塞五年從僉事周鎬議闢之尋復塞萬厯初知州韓塏修大安門重堙上起危樓譙樓在州治前知州李懿建
  朝邑縣城池明景泰二年知縣申閠始建成化三年知縣郭良十七年知縣李英薦増雉堞嘉靖二十年知縣劉尚義拓東城起門樓乙卯地震後重築周四里高一丈五尺池深一丈濶如之門五東曰臨河西曰鎭羌曰金湯南曰望嶽北曰迎恩
  本朝順治十七年知縣丁魁南建東門樓康熈六年署篆檢校劉聲芳建南門樓十九年知縣陳昌言修築戊寅東南北三靣圮於水四十六年知縣王兆鰲詳請修築門樓女墻捐俸砌之復於城内縣前改建譙樓三楹
  郃陽縣城池西魏大統三年同州刺史王羆建後圮明正統十四年知縣董鎰重築周八里二百二十歩高三丈正德六年知縣張綸重修始立門浚湟嘉靖三十年知縣王納䇿増修卑薄尚書韓邦奇為之記隆慶二年知縣李希松悉甃以甎崇禎五年知縣陳箴増修崇五尺康姬鼎記之八年知縣范志懋増築城闉名其門東曰雨粟西曰崇墉南曰阜財北曰歸極
  本朝順治中知縣莊曽明浚湟共深二丈康熈三年知縣侯萬里重修譙樓在城内縣治東明知縣張鶴縣丞李魁所建也有盧常記
  澄城縣城池後魏時建周三里有奇高二丈五尺土築池深一丈三尺門四明正統景泰𢎞治間俱重修嘉靖中知縣鄭光溥改建北門復修縣前譙樓尚書韓邦奇有修譙樓記丙午知縣徐效賢復加修鑿戊申重修四門己酉建四郭門各有記南郭門未竣知縣敖佐續成之崇禎癸酉知縣王選増高三丈
  本朝順治五年知縣姚欽明重修闢水門於西北之左
  重建北樓
  韓城縣城池詩所稱溥彼韓城燕師所完者後無考唐王勃有登城樓寓望序金大定四年改置楨州修築之周四里百五十九歩高二丈五尺池深二丈門四東曰迎旰西曰梁奕南曰澽浡北曰拱宸明嘉靖二十一年知縣全文創四門月城後廢崇禎三年甃上下各三尺遇雨輙崩五年知縣左懋第新西闗門樓更名曰望甸十三年大學士薛國觀特疏於朝而捐甃焉知縣石鳯臺首捐甃敵臺者二薦紳以次竣工更題其門東曰黄河東帶西曰梁奕西襟南曰溥彼韓城北曰龍門盛地
  本朝雍正七年知縣劉方夏修築重葺四門樓皷樓在
  縣前
  華州
  州城唐永泰元年節度使周智光建元至正中平章公驢拓古城西北隅修築周七里一百五十歩高二丈五尺池深一丈五尺明嘉靖乙卯地震城圮知州朱茹重建有推官楊孟芳記門四東曰鎭潼西曰望安南曰見山北曰帶渭上各建樓萬厯中知州邢振羽重修崇禎時知州史文楷築濬環列女墻知州鄧承藩葺西門樓
  本朝康熈中知州馮昌奕葺四門樓及鐘皷樓
  華陰縣城池本隋唐舊址元至正十八年逹魯花赤脱力白修築周二里九分高二丈二尺池深八尺嘉靖四十二年傾圮知縣李冲漢重築睥睨悉甃以甎萬厯五年知縣李承科増厚八尺高二丈七尺東西南門三東西舊有層樓南樓嘉靖中知縣袁廷瑛建北樓萬厯中知縣王九疇建稍西又建鎮西樓有翰林盛以𢎞記譙樓在縣治前
  蒲城縣城池西魏時建明景泰元年知縣髙隆増修正徳間知縣張鍰置腰鋪濠塹植樹環之嘉靖初知縣楊仲瓊増築甃女牆以甎周八里一百八十步髙二丈九尺池深一丈五尺門四隆慶間知縣呂宗儒改建南門移東數十步萬厯丁丑知縣田蕙建四門樓崇禎丙子知縣田臣浚濠深三丈濶倍之中界以環垣
  本朝順治庚寅雨圮知縣張舜舉修築康熙中知縣汪
  元仕修葺城門譙樓在縣治前
  潼關縣城池宋熙寧中遣侍御史陳泊築城明洪武五年千戸劉通修築舊城九年指揮僉事馬騤増修睥睨依山勢曲折周一十一里七十二步髙一丈八尺其北下臨洪河東南跨麒麟山西南跨鳳象二山門六東曰金陡西曰懐逺南曰上南下南北曰大北小北東西南各建樓三十三年成山侯建南水闗宣徳間守備魏贇建北水闗共水門三正徳七年兵備道張𥤉重修建東西重門豎樓其上嘉靖十八年兵備道何鼇重建南北水闗隆慶四年兵備道范懋和增築修更舖七十二所甃雉堞以甎萬厯十九年㕘政張維新重修題東郭門曰天險西郭門曰地維上南曰凌雲下南曰迎薰大北曰吸洪小北曰俯晉天啓四年河水衝崩北水闗七年兵備道黄和修築
  本朝康熙二十四年㕘政髙夢說重修雍正五年知縣黄憲鯤補修二十七丈七尺六年復修一百二丈七尺鐘鼓樓在麒麟山上叅政孔興釪移建有同知李天璣記
  滿城在縣西三里雍正三年建周三里二分東西門二設守尉鎮之
  耀州
  州城本華原縣元末兵燹城盡圮明景泰初重建土築四門皆覆屋成化時漆水嚙東面頹其半嘉靖二十五年知州周廷傑作東城石堤三十三年知州李廷寳增修作南門樓三十七年知州江從春增修髙厚倍三之一創東西北三門上各建樓甎甃水溝女牆周六里七十步髙三丈濶二丈五尺上濶一丈三尺池深八尺名其門東曰豐門西曰逺門南曰雍門北曰夀門譙樓在州治前𢎞治五年知州任奎創修有張天瑞記
  同官縣城池後周武帝建徳四年建明景泰元年知縣樊榮始為築濬知縣傅鼐繼修至成化十九年知縣顔順始續成之𢎞治元年漆水衝崩知縣王恭易以石基嘉靖三十二年知縣亢慶鴻増修周四里髙二丈池深一丈萬厯元年知縣吳洸修麗譙甃雉堞以甎門四名其東曰望函西曰控羌南曰文明北曰迎恩又東鑿二水門十八年水崩北門知縣屠以欽改置正北題曰鎮逺門二十一年知縣馬鐸以北門直突築北甕城建宣威門東門圮於水久塞四十一年知縣梁善士復闢之題曰啓元門建覆屋三楹崇禎末移居山寨城圮
  本朝康熙二十五年知縣雷之采截舊城之半建築新
  城周二里三分有竒
  白水縣城池相傳唐尉遲恭監築元末兵燹主簿丁華權移治於南臨川明洪武三年知縣張三同還舊治始加修築周四里髙二丈池深一丈建三門自為記嘉靖二十二年兵憲張瀚諭知縣温伯仁築城起自故城西北隅終于東南隅周五里餘髙厚二丈頂削下三之一上羅女牆敵臺五有修撰韓邦竒記共門五東曰迎祥西曰險寧南曰聚奎北曰星拱東曰汲井崇禎十二年知縣王無逸擴築
  本朝順治三年知縣王永命浚湟深三丈濶二丈譙樓
  在縣治前
  乾州
  州城唐建中元年徳宗用桑道茂言詔京兆尹嚴郢發衆數千及神䇿兵城之子城周五里羅城周十里有竒髙二丈二尺池深二丈濶三丈後子城圮今城即羅城也門六東曰迎陽西曰寳登又有小東門小西門南曰延薰北曰拱斗上各建樓五代漢乾祐中重修明萬厯甲戌知州李維祐甃城濬池壬辰知州賈一敬築城外繚垣崇禎壬申雨圮知州楊殿元補築
  本朝知州楊引昌重修譙樓在城内州治東悉新之武功縣城池依雍原之麓唐貞元十五年建宋縣令孟通修築元末張良弼李思齊増築又循雍原列十二城以守明洪武九年都督耿忠奉詔屯戍増築之周三里二百二十步髙二丈池深八尺土築門四又小北門一
  本朝康熙二十五年知縣徐竒桂修築建四門樓及東
  西南關城樓譙樓建於縣治前
  永夀縣城池元至正四年徙建麻亭鎮明天順二年知縣郭質嘉靖四十五年知縣崔炳俱重修周五里明末被冦盡圮因結寨於虎頭山居之
  本朝順治丁酉知縣李如瑾築寨下南關有貢生趙運熙記康熙八年知縣張焜創建新城西南依舊寨四方崒嵂中央坦夷匾曰金盤城周三里髙二丈八尺土築闢西門大小各一曰金盤曰康阜建門樓二角樓四自為文記之
  邠州
  州城唐始建宋金繼修元末李思齊令部將何近仁重修明嘉靖二十三年知州孫禮建三門東曰太平遺澤西曰公劉啓化北曰姜嫄祖武二十五年知州姚本建南門題曰后稷開基周五里髙三丈池深二丈譙樓建於城内州治前
  三水縣城池西北枕山東南臨溪元至正十八年并入淳化明成化十四年復置縣知縣楊豫創築迄二十二年知縣馬宗仁始落成有李錦記周五里五分髙三丈土築池深一丈正徳中知縣趙璽増築創建南門嘉靖中知縣吳之翰修葺門堞萬厯時知縣秦渠重修門四名其東曰賔暘西曰志岐南曰凝薰北曰拱辰知縣方本清修葺城樓崇禎時知縣髙知築雙槐堡於西關作小門於志岐門北與堡通
  本朝順治七年知縣王儒復葺堡城康熙庚戌知縣林逢泰葺垣樓顔南樓曰丹翠有紀咏序建譙樓於縣治前乙夘丙辰間復修堡城
  淳化縣城池宋淳化四年建明嘉靖九年知縣馬崇増築周四里一百七十步髙二丈五尺池深一丈濶五尺門三東曰迎和南曰阜民北曰拱極環城皆山南北深溝東帶河四十三年知縣張介飭女牆門樓崇禎中知縣趙之琴増修知縣孟學孔築敵臺於東南角
  本朝順治五年知縣趙賔修葺門樓康熙三十九年
  縣張如錦補築譙樓在縣治前
  長武縣城池本唐宜禄縣宋元因之明初併入邠州改為宜禄鎮萬厯十一年改縣知縣梁道凝拓築周五里髙三丈池阻溝東西南門各一北門二崇禎中知縣惲紹美修築譙樓在縣治前知縣武振建
  鄜州
  州城西阻龜山東帶洛水有内外二城内城相傳為元吳知院所築周二里一百三十步外城周十里洛水為患成化以來時加修築髙四丈池深廣各二丈嘉靖丁亥夏洛水暴漲城頹百餘丈副使汪珊知州杜蕙石砌城基尚書劉璣記之十六年副使吳瀚知州金禹績植栁固堤號栁林城十九年副使謝蘭二十年副使劉宗仁知州張旄増建角樓門樓門三東曰瞻洛西曰仰山南曰望岳東北東南及正東水門各一二十九年副使朱用増築南北城連山闢北門曰鎮朔四十一年水侵東北城圮副使張西銘知州蘇時化補築稍移於内四十三年水侵新城圮知州蘇璜又稍移内補築四十五年兵備道馮舜漁以外城寛濶難守北自東北角至龜山後南自東南角至龜山前増城垣二層髙厚俱三丈長五千三十餘丈自是南北有二重關矣門各二郎中劉仕記之隆慶六年兵備道程鳴伊増髙新城四丈周垣睥睨悉甃以甎改建東南北門東曰鎮洛南曰保鄜北曰威朔各建重樓萬厯六年兵備道李采菲率知州閻思孝甎甃舊内外城門置重樓庚寅兵備道楊時寧創建石堤修葺城垣未竟去知州宋言續成之有中丞王邦俊記崇禎六年兵備道王楫以城濶民稀不便守禦截斷二層外城止守一層外城十五年兵備道楊彤庭因山為寨伐石修築作石頭城門三東南又闢小門通泉水
  本朝順治初以下城遼濶又截斷外一層城止守内城十七年分巡道許瑶首倡捐輸修築下城東南北三面十八年分巡道李榮宗捐修西山城康熙二年復相率居下城鼓樓在州治前鐘樓萬厯間移城上東南角
  洛川縣城元僉院胡興築縁山阻澗周二里一百六十步東西南門三明洪武中知縣朱炳重修正徳七年妖賊李牛作亂築東郭土城髙僅丈餘嘉靖二十五年知縣吉澄重修倍加髙厚三十一年知縣王一賢建東西門樓萬厯元年知縣李廷儀増築郭城周三里八分髙三丈五尺濬池深二丈濶如之北臨壑曲築長垣甃女牆以甎水道以石建城樓四更繕内城扁其門東曰緝寧西曰阜成南曰開泰譙樓在縣治前
  中部縣城池舊在沮南明成化中改建今治城卑薄隆慶六年知縣衛汝霖増築周四里一百三十六步髙三丈因沮水為池甃雉堞建門樓五萬厯元年知縣李迎時築南城己未知縣江之澨増髙數尺崇禎五年知縣姚一麟築上城
  本朝順治十二年知縣彭聖培重建門樓康熙二年知縣金九鼎増築啓東門門七西為水門鐘樓在城内南隅
  宜君縣城池舊無明景泰中主簿李仲和始築然石滓難成成化中縣丞楊安因龜山之勢築削為城周五里三分髙二丈五尺門二南向曰保障北向曰金闕池深一丈
  本朝康熙十七年知縣賈有福増修
  綏徳州
  州城環水抱山宋鄜延宣撫使郭逵所築金元以來因舊修葺明洪武中指揮嚴淵増修周八里二百八十步髙三丈甎甃池深一丈五尺門四東曰鎮定西曰銀川南曰安逺北曰永樂跨門為樓各二其在城東山上曰信地樓南關城接連大城方六里三十步門四東曰賔陽西上曰上水西下曰挹秀南曰來逺建文中建
  本朝順治十六年知州王元士重修鐘樓在城内東偏
  迤北為鼓樓
  米脂縣城池環山紀水古名畢家砦宋改建米脂城金升為縣明洪武六年守禦千戸王綱修葺成化五年知縣陳貴拓東北隅萬厯元年知縣張仁覆増築周五里三分髙二丈九尺甎甃門三跨門為樓東曰拱極南曰化中北曰柔逺西角樓一池深一丈濶七尺
  本朝康熙二十年知縣𡩋養氣重修譙樓在縣治前清澗縣城池本寛州故址宋康定元年种世衡請即廢壘營築土城初苦無水鑿井百五十尺至石屑石得泉城成賜名清澗城明洪武初増修東西南臨河北據山周三里五步髙三丈甎甃池深二丈門三東曰朝陽南曰迎薰北曰拱極正徳六年知縣趙輅増修西羅城嘉靖乙巳副使方逺宜築西南二面石城有記癸丑同知何尚賢築南門甕城戊辰總督王公檄増築東北方建敵臺重樓闢北關水門一壬申知縣方可築草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山重城後圮於水乙夘知縣陳汝元改建南門樓於正中匾曰景庾樓自為文記之
  本朝順治中知縣廖元發重修
  葭州
  州城宋熙寧中葭蘆寨據山為固因河為池至今稱鐵葭州云金元以來屢經繕修明洪武初守禦千戸王綱改建自北而南截三分之一増築垣墉分内城北郭隆慶間知州章評増堞南郭外城周三里五分髙三丈石甃内城南北門二南曰徳安門上為徳風樓外有月城障之山腰一門東通黄河北曰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武上為文昌樓北郭下北門曰鎮逺萬厯四年知州尹際可建南郭東西二門東曰天險西曰通泰水門各一天啓中知州盧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輝修築
  本朝順治十五年知州武𢎞祖重修自為文記之康熙十六年知州孫毓竒重建南北門樓有李泰業記譙樓建州治前
  吳堡縣城池宋金為砦元始為縣依山勢髙下周二里五十七步髙二丈五尺土築東南以黄河為池西北以石壑為塹門四東曰觀瀾西曰熙皥南曰景陽北曰迎恩嘉靖十五年知縣劉鉞修築十七年知縣張弛重修二十二年知縣李錦築北門月城建門曰拱辰有知州張綺記三十三年知縣李輅増築甕城創建南北門樓萬厯三十五年知縣杜邦泰修築建東門樓㕘政王霖撰記四十二年知縣盧文鴻建西門樓崇禎中知縣簡國寧建南外門曰帶礪
  神木縣城池金為砦元至元十八年主簿王瑄徙於東山後改縣明正統五年都御史王翺查邊奏縣寨居山頂不便宜移置平川八年復徙建川口周五里髙二丈五尺池深一丈門四成化四年巡撫余子俊建羅城増修門樓隆慶六年東路道張守中増築髙三丈七尺建四角樓萬厯六年東路道覃應元甃以甎三十三年東路道袁諫甃羅城以石自為記後廢
  本朝雍正四年知縣胡増煐修築鐘樓在城内凱歌樓
  北南則鼓樓在焉
  府谷縣城池始建未詳按五代唐升府谷鎮為縣復建為州宋又置麟府路則城池始建宜在唐宋間正徳十五年知縣張汝涉因故址拓築石砌周五里八分髙二丈五尺因河為池門六嘉靖中重修鐘樓在城内西北街















  陜西通志巻十四



  欽定四庫全書
  陜西通志巻十五
  公署
  周官三百各建厥宅臯應之旁市㕓逺隔華省薫香直廬樹㦸鶉野龍山棟宇奕奕甘棠召公黍苗郇伯攸躋攸寧用敷德澤麗譙審時郊館𠉀客列峙秦疆規模邁昔作公署志第六
  西安府
  總督部院署在布政司西南舊駐固原鎮後移西安順治初總督孟喬芳創建制府康熈元年總督白如梅以門堂隘淺拓正學書院舊址增廓堂宇髙其閈閎建標績坊樹表臺鼓角麗譙將校亭廬悉備自為文記之二十三年以漢中為川陜適中地移建制府以便兼轄後寇平仍還原署四十二年
  聖祖仁皇帝西廵
  賜總督博濟保釐秦隴匾額
  督標中軍副將署在長安水池三坊
  廵撫部院署在布政司西北明宣德七年嘉靖二十一年廵撫趙廷瑞新後堂闢後軒為北向前作思濟亭於五栢之間又曰五栢亭建樓七楹顔曰仰辰翼以兩廂十楹葺節鎮坊導通濟渠由西垣入束垣出左右亭各一左以覆井右以藏碑自為記
  本朝康熙二十四年廵撫鄂愷重修左僉都房廷禎記
  之四十二年
  聖祖仁皇帝西巡
  賜巡撫鄂海匾曰為政寛恕聨曰三秦地濶榮開府二華
  峰髙比重臣
  撫標中軍㕘將署在咸寧所二坊
  布政使司署在府城東鐘樓西相傳為秦穆公故府唐為尚書省一云為于志寧郭汾陽宅基有顔真卿郭太保廟碑尚存署中金即其地為行署元設為行省延祐間修之明初洪武七年改為司署設僚屬廨舍基宇周羅十七年增置廨宇正統八年左布政郭堅增置後堂厨庫右布政王暹記嘉靖二十九年左布政葛守禮建後堂顔曰誠心堂右布政孔天𦙍記
  本朝順治五年左布政劉𢎞遇大加修葺前後堂及厨庫吏舍重門繚垣悉新之右叅議朱國夀為記康熙四年布政使顔敏以宅門湫隘增建六楹大堂五楹顔曰寅清翼以壁廊内堂凡三楹壁廊數悉如之自為記廣積庫在大堂旁四十二年
  聖祖仁皇帝西巡
  賜布政使鄂洛雲峰及清慎勤二匾額
  經歴司理問所廣積庫大使廨俱在本司大門内東偏舊有檢校副理問司獄司廨俱裁缺照磨廣積庫副使改甘省
  糧鹽道署在布政司東北按碑圖即左參政署康熙四十二年
  聖祖仁皇帝西巡
  賜叅議黄明清慎勤匾額五十四年𠫵議祖允焜葺東園
  於署左自為文記之
  永敬倉大使廨在永豐倉内
  按察司署在布政司西明洪武初因元御史臺為治在布政司東後併入秦府移建今署正統十年按察使鄧棨新正堂中門廊廡副使張楷記之成化十年按察使王朝逺建官廐十三年按察使劉福貿民地拓修東構屋四十八楹西二十餘楹僚屬廨宇以次就緒復繚以穹垣提學伍福記嘉靖壬戍按察使劉自强濬井於廨舍東南號曰劉公井提學孫應鰲記
  本朝順治十六年按察使翟鳳翥顔其堂曰如氷堂自
  為記康熙四十二年
  聖祖仁皇帝西巡
  賜按察使何嘏清慎勤匾額四十八年按察使滿普重建兩廡獄在署西偏雍正七年按察使碩色修葺自為記
  經歴司司獄司俱在本司内舊有檢校廨缺裁照磨改移甘省
  驛傳道署在布政司西北本察院舊址先是道署在按察司内明成化十三年
  本朝康熙二十一年裁缺署廢三十一年復設副使張霖徙今治重建内署門廡㕔事射堂賔館自為文記之
  城守營叅將署在布政司北長安所一坊
  貢院在布政司西近安定門明景泰間左布政使許資奏建嘉靖四年巡撫王藎巡按鄭氣建搜閱堂四楹新屋宇號舍舊為蓆棚悉易以木又拓增數百間築内外繚垣顔大門樓曰騰蛟起鳳又引通濟渠於五星堂下檢討段靈為記十九年巡按張光祖重修改建門坊暸望樓峙四隅明逺樓在中北為至公堂堂北為四所收掌所南有為國薦賢堂其北為外簾匾以精白一心又匾曰明公皆居文衡門南北則聚奎堂舊止三檼增為五檼又其北為主考㕔五經房列左右咸更新焉有侍郎吕柟記
  本朝康熙五十六年布政使薩穆哈增建南號舍雍正
  元年巡撫噶世圖續建悉易以瓴甓
  舊有按院署在布政司西北順治十八年裁缺今改為驛傳道署督學署舊在闗中書院康熙六十一年改駐三原舊行署右布政署在布政司西康熙六年移駐蘭州都司在布政司東南雍正元年裁缺闗内道在布政司西提學道在按察司内今俱裁缺
  知府署在布政司西本元奉元路址明洪武二年建永樂間補葺正統四年知府鄧晟改建中門訓導董懋為記天順四年知府余子俊新後堂復拓修八年重建正堂退徙於北吏舍退徙於東西移常濟庫於中門之東自為記𢎞治十五年知府馬炳然拓修後堂顔曰絜矩内署吏舍悉新之亦自為記嘉靖十三年知府夏雷易西隅民房改建僚佐廨舍堂後建東西棚屋各三楹堂東建𠕋庫六楹復建坊門外匾曰闗中首郡檢討王九思記二十四年知府吴孟祺分建廨舍中判二區繚垣分坊門徑殊軌丞御其東倅處其西有右僉都許宗魯記獄在堂西南二十六年知府胡汝輔濬渠砌隂溝於丹墀東鑿石為井自為文記之
  理事同知署在府署西長安鐵爐一坊係舊分守道署
  清軍同知署在府署内東偏舊有刑㕔署在府治南缺裁後改為管糧㕔署雍正七年更名水利通判移駐涇陽王橋鎮
  經歴司在府堂西照磨所在經歴司南知事㕔在府堂西北司獄司在府署中門西偏舊有稅課司在府治東京兆驛丞廨在府治東南西安逓運所在府城西㶚橋逓運所在城東二十里今俱裁缺教授訓導廨在府治東南明倫堂後隂陽學在府治東醫學在府治西
  長安縣署在布政司西唐天祐間韓建築西郭小城為縣治宋金元皆因之明洪武四年移建今治明末頹圮
  本朝康熈元年知縣梁禹甸修葺改建重門新前軒自為記堂西為庫獄在堂西南禹甸復建小倉以羈輕犯
  丞廨在縣堂東舊有主簿廨在縣堂西缺裁典史廨在丞廨南教諭訓導廨在府學西
  接官㕔在西闗外養濟院在其側
  咸寧縣署在布政司東南三里許即唐宣陽坊萬年舊址天祐間韓建築東郭小城為縣治宋金因之元泰定至正間縣尹唐兀王義相繼增修明洪武初因拓城移建今治嘉靖二十三年知縣馬佩重修前後㕔堂重門吏舍悉新之堂西為庫獄在儀門西因鄰舊養濟院闗防弗便廼築圜堵九十四丈建屋十九楹給事王凖記萬厯十二年知縣李生芳復修三十四年知縣滿朝薦更為拓修崇禎五年知縣閻思學於退食堂後市民地構大生樓五楹左右廂各三楹前建退食軒易舊宅為幕館長安知縣張希夏為記土地祠舊在儀門外賔館之左知縣宋屺移置儀門右
  本朝康熙三年知縣黄家鼎以獄分輕重度獄東南隙
  地建倉一所養濟院在城内西北
  丞廨在縣堂右典史廨在丞廨南舊有主簿廨順治間缺裁教諭廨在學宫敬一亭後訓導廨在敬一亭左接官㕔三所二在東關外一在北關外
  㑹府在滿城内鐘樓東
  將軍署在滿城吉茂巷康熈四十二年
  聖祖仁皇帝西巡
  賜將軍博濟匾曰列雅著贊聫曰長為士心思鼓舞肯因
  國事惜勤勞
  左翼滿洲副都統署在滿城金谷府故址
  右翼滿洲副都統署在滿城西華門街
  左翼漢軍副都統署在滿城郃陽府故址
  右翼漢軍副都統署在滿城天地壇故址
  咸陽縣署舊在城内西北今在中央明洪武四年縣丞孔文郁建中為正堂五楹抱厦一楹東有庫樓西南為獄
  本朝順治中知縣江山秀修葺建馬廐二十楹養濟院
  在縣治東北
  縣丞廨在縣堂東典史廨在縣堂西舊有咸陽逓運所渭水驛丞廨在縣治内俱裁缺
  教諭廨在儒學明倫堂西訓導廨圮隂陽學在縣治西南醫學在縣治西南
  舊有東西南三察院又司署在縣治西闗内道署在司署東府館在縣治東北俱廢
  興平縣署在城内東南元至正十二年建明洪武十二年知縣沈訥修葺成化中知縣王琮改修嘉靖中知縣郭孔完增修乙卯地震傾圮知縣朱文修葺有劉永吉記正堂知縣章評修顔曰琴堂建可為敦仁二堂自為記又建喜中樓陶梓記修儀門戒石亭左右吏舍建五喜亭御史陳講少卿記庫在堂左獄在儀門内東偏養濟院在縣西街丞廨在縣堂東典史廨在縣堂西底張驛丞廨在縣東北三十里舊有白渠驛丞廨在縣治北底張逓運所在縣治東俱裁缺教諭訓導廨在學宫敬一亭後隂陽醫學俱在縣治前
  舊有察院布政司署俱在縣治東按察司署在縣治東南長寜分司即古長寧驛西司在縣治西南
  臨潼縣署在城内中街之東明洪武二年建𢎞治癸亥重修嘉靖甲辰知縣李裔芳增修自為記正㕔六楹匾曰節愛堂左庫右幕㕔後為退思堂堂内東偏為藕葉山房北曰嚮用堂獄在儀門内西偏
  本朝康熙二年知縣孟長人改建大門移門樓於内署三十七年知縣趙于京建外廐自為記養濟院二一在城隍廟左側一在縣東南抵城下
  丞廨在縣堂西典史廨在縣堂西舊有新豐驛丞在縣治西逓運所在縣東北缺裁
  教諭廨訓導廨隂陽學俱在縣治北醫學在縣治東
  舊有布政分司按察分司俱在縣治東知縣趙于京改為横渠書院有㕔二一在縣治東改居汛兵一在縣治西迎𠉀所二一在集鳳門外一在永豐門外今俱廢
  髙陵縣署在城内正中宋政和間知縣李文開建不欺堂主簿焦𬓲為記元延祐元年知縣盧佐建正㕔五楹立戒石亭於儀門北明正統十四年知縣張錦重建正㕔五楹東西俱有庫景泰三年楊清建諸廨舍及土地祠成化十年知縣張傑重修𢎞治初知縣劉安建退思堂正德十四年知縣翟清建馬廐嘉靖四年知縣鄧興仁改建正堂重門徙獄神祠及獄門於儀門外乙卯地震傾圮知縣李翰重加修葺
  本朝知縣胡昌期撤退思堂于後堂前為榭署内樓五檼康熙三十四年知縣王綦溥重修養濟院在縣東門内迤南城下
  典史廨在縣堂西
  教諭廨在明倫堂後訓導廨在教諭廨後隂陽醫學俱在縣治東
  舊有布政司署在縣治西按察司署在預偹倉東府㕔在中街南
  鄠縣署在城内東隅明洪武八年知縣許訢重建中為正堂五楹東西俱有庫後為思補堂西南為獄賔館前有雙槐宋程明道先生手植正統中知縣徐純修葺崇禎中知縣張宗孟重修寅賔館
  本朝康熙二十一年知縣康如璉改建大門四明樓
  典史廨在縣署西南
  教諭訓導廨在文廟北隂陽學在縣治北醫學在縣治西
  千總署在縣治東
  舊有察院在西門内按察司署在縣治東布政司府署俱在縣治西今廢
  藍田縣署在城内正中明洪武四年知縣徐誠建嘉靖二年知縣王科增建堂廨堂東幕㕔兩腋為庫獄在儀門外二十二年知縣趙師道建糧房及廐二十楹於儀門外二十七年知縣吕好古悉鼎新之萬厯初知縣何思建寅賔館三十一年知縣王邦才移旌善亭於大門内四十四年知縣沈國華重修廨署養濟院在南闗街西
  典史廨在縣堂東南
  教諭廨訓導廨隂陽醫學俱在縣治南
  舊有察院布政司署俱在縣治西按察司署在縣治南偏西今廢
  涇陽縣
  水利通判署在縣北五十里王橋鎮内雍正七年改糧㕔為水利㕔移駐於此舊有水利僉事署在洪口古洪門監乆廢舊有東西北三察院縣治南則為南司今廢
  知縣署在縣城南門内迤東創建無考元大德問集賢學士蕭𣂏修葺明𢎞治間知縣宋鑑重修萬厯初知縣傅好禮復新之大門重樓建於知縣屈諫崇禎中知縣髙去奢以隂陽家言稍抑焉庫在堂左西南為獄養濟院在城隍廟西
  縣丞廨在縣堂東典史廨在丞廨南
  教諭廨在儒學明倫堂西舊有訓導廨在教諭廨南今廢
  三原縣
  督學署在縣治北大街西舊闗内道行署明洪武二年縣丞仰山建十年知縣吳自當重修天順六年知縣莫謙復修後改督學行署稍西為考院内門相通
  本朝康熙四十二年知縣李瀛詳請修葺六十一年改在省原署正學書院為義學移駐於此舊有布政分司在縣治北府㕔在縣治西今廢
  知縣署在縣城南門内東街元至元二十四年縣尹郭真建明洪熙元年知縣宋麟重修
  本朝康熙四十二年知縣李瀛建大堂五楹顔曰敬愛堂東為庫有自撰記堂後為學古堂東書舍西射圃獄在儀門東偏
  丞廨在縣堂東典史廨在丞廨東舊有税課局在譙樓北康熙四十年改建恩德祠建忠驛丞廨在譙樓南缺裁
  教諭廨在縣城南街訓導廨在文廟櫺星門前隂陽醫學俱在縣治南
  盩厔縣署在城内東北即宋元舊治明洪武二年重修𢎞治時知縣蕭選建大門樓嘉靖中知縣李春芳建退思堂知縣何起鳴建彰善癉惡優老恤孤二亭萬厯中知縣梁克從建庫樓於堂左
  本朝康熙元年知縣駱鍾麟鼎新之十九年知縣章泰拓退思堂為五楹增左右廂重建庫樓東西吏舍西南犴狴悉加修葺自為記養濟院在太清觀西庵巷内
  縣丞廨在縣署西典史廨在丞廨西舊有十八盤巡檢司在縣西南一百里柴家闗巡檢司在縣南一百七十里俱裁缺
  教諭訓導廨在學宫禮門隂陽醫學俱在縣治西
  守備署在城内
  舊有察院康熙己未知縣章泰修葺布政司署本城隍廟地闗内道署在縣治中今廢
  渭南縣署在城中人和街北明洪武二年縣丞吳雲建成化中知縣周寧拓修正德中知縣王鑑復新之嘉靖乙卯地震傾圮知縣李希雒葺理知縣趙雲程建牧愛堂左為庫知縣劉翾甃庫以磚建幕㕔於堂右隆慶中知縣帥祥建儀門及寅賔館儀門内折而西為犴狴萬厯中知縣崔邦亮益加拓修養濟院二所一在東闗北巷一在東門外神川原北
  丞廨在縣堂東典史廨在縣堂西舊有豐原驛丞廨在縣治東南順治七年裁缺逓運大使廨在縣東郭康熙十六年裁缺
  教諭訓導廨在明倫堂西南隂陽學醫學俱在縣治西
  舊有布政分司在南廂街東按察分司在人和街北分守道在縣左街南分司在儒學前街南
  富平縣署在城内正中明洪武三年主簿陳忠信建天順中知縣王傑新之成化十八年知縣郭鎔建吏舍創後堂三楹知縣張本增為五楹嘉靖乙卯地震傾圮知縣張桐建親民堂五楹右為庫捲棚儀門各三楹隆慶中知縣史燦建堂右翼室暨宣化坊萬厯中知縣楊守川建堂右翼室暨戒石亭獄在縣堂西南養濟院在縣治東南
  丞廨在縣堂東典史廨在丞廨東舊有主簿廨在縣堂西順治初裁缺
  教諭廨訓導廨俱在縣治東北隂陽醫學俱在縣治東
  守備署在東察院内康熙十五年舊察院在縣治北布按二司府署俱在縣治東
  醴泉縣署本在舊城元延祐六年縣尹嚴承直增修廨宇有司業周恕記明洪武二年縣丞楚玘徙於今城内近南正統四年知縣胡璉重建萬厯四年知縣姚燭拓修顔正㕔曰仰奭堂東西俱有庫獄在儀門内西偏養濟院在縣治東北
  本朝康熈中知縣陳裘佩題二堂曰諭䝉堂
  典史廨在縣堂西
  教諭廨在明倫堂左訓導廨在明倫堂右隂陽學在縣治東北醫學在縣治西
  舊有察院在縣治南知縣陳裘佩修葺布政分司在縣治東南外城中按察分司在縣治東闗内道在縣治西俱廢
  延安府
  督學行署在北門内街西
  舊有察院在北街之東馬政院在府城南明正德間楊一清檄知府王彦竒建俱燬
  叅將署中軍守備署俱在府城内舊有延安衞署在鼓樓街東順治十四年裁缺
  知府署在府城小東門内明洪武初建屢經兵燹兼大水後多圮
  本朝康熙四十二年知府吳存禮重修豐潤庫在大堂
  
  照磨所在府署右後燬移駐經歴司舊廨舊有管糧㕔在府署左理刑㕔在府署右缺裁經歴司在府署左雍正三年移駐靖邊改為照磨廨司獄司知事檢校廨俱在府大門内金明驛丞廨在府治西偏今俱裁缺
  教授廨訓導廨俱在府治北隂陽學在府治東醫學在府治西
  膚施縣署在府城東門内明洪武六年建兵燬今移城隍廟街
  典史廨在縣署左
  教諭廨訓導廨在縣治東
  安塞縣署在城内東偏天澤山下元至正間建明洪武二年增修嘉靖隆慶中知縣韓弼王尚賢萬厯時知縣方盡美丁允中相繼修葺崇禎壬申寇燬十四年知縣朱敏淔依堂基作舍三楹
  本朝順治戊子知縣黄瑶前加三楹顔曰五美堂西為豐潤庫復建東西吏舍十八年知縣李暲增修康熙十八年知縣馬震重建二堂獄在大門内西偏養濟院在北門外
  典史廨在縣署右舊有敷政巡檢司在縣西南一百二十里缺裁
  教諭廨在縣治南今圮
  舊有察院在城正中坐西今廢
  甘泉縣署在城内東隅明洪武七年正統十二年重修後殘毁無存
  本朝順治十一年知縣余明彛構茅屋以居十三年建堂於舊址康熙元年知縣劉汝植增修二十五年知縣髙有基修葺雍正七年知縣吳敦儉重修典史廨在縣署東隅舊有撫安驛丞廨在縣治西北缺裁
  教諭廨在文廟東南隂陽醫學俱在縣治南舊有察院在城内北街之東乆廢雍正六年即其址改建常平倉
  安定縣署在城内正西元大德五年建明洪武初修葺嘉靖時知縣曹銘重修
  本朝順治中知縣李嘉引復葺之康熙中知縣張洪謨增修建二堂三楹左右俱有庫知縣朱尚義建書舍三楹知縣余大鵠顔曰日省齋三堂改建中樓則創於知縣董蟾秋匾曰内省軒又升為層臺大樓知縣王友德建後知縣蔣尚詡廖均施成澤相繼修葺獄在大門左側養濟院在東闗仁和門内典史廨在縣堂左舊有丞廨在縣堂旁順治九年裁缺
  訓導廨在明倫堂西隂陽醫學俱在縣治東舊有察院二所一在西街北一在縣署後乆廢
  保安縣署在城内中街明洪武癸丑建萬厯二十三年重修崇禎辛未冦燬
  本朝順治九年知縣袁英重建十六年知縣張嗣賢增修門堂吏舍規模稍備養濟院在城外天夀寺典史廨在縣署左舊有園林驛丞廨在縣東九十里缺裁
  訓導廨隂陽學在縣治西醫學在縣治東
  舊有察院在縣冶西乆廢
  宜川縣署在城内近北即宋丹州治明洪武九年知縣髙以敬重修正德三年建大堂嵗乆傾圮
  本朝雍正元年知縣王志深重建自為記
  典史廨在縣署右舊有丞廨在縣署左雍正三年移駐定邊今改建倉厫訓導廨隂陽學醫學俱在縣治西南
  舊有察院在縣治東今廢
  延川縣署在城内西北大阜元至治元年知縣王恪建明洪武三年主簿王佐拓堂宇葺門樓景泰間修葺成化時知縣賀瓔重建大門樓嘉靖中知縣宋大本重修廨宇建申明亭知縣劉宗禮復葺之隆慶中知縣王楨建旌善亭萬厯時知縣暢楊王立身相繼修葺知縣蘇廷建寅賔館
  本朝順治七年知縣錢茂秦重建大堂五楹顔曰親民堂後堂如其楹數西為庫獄在大門西偏十七年知縣劉穀修大門樓及寅賔館養濟院在縣北一里
  典史廨在縣堂西舊有文安驛丞廨在縣西三十里雍正七年裁缺訓導廨隂陽學醫學皆在縣治南
  舊有察院在城内東南隅知縣劉穀修葺布政司署在東北隅府署在縣治中街迤北俱乆廢
  延長縣署舊在城内西北明洪武間知縣吳宗梅建成化中知縣婁鑑重修崇禎十六年冦燬移治山城
  本朝順治八年知縣張三異拓修康熙九年知縣陳天祐復移下城東街察院為廨舍獄在舊治内養濟院在城隍廟左
  典史廨在縣治北舊有于谷驛丞廨在縣西七十里雍正七年裁缺訓導廨在學宫左
  鳳翔府
  督學行署在文廟東考院雍正九年知府任晟倡捐重修
  舊有闗西道在府治東明正德五年嘉靖十五年重建有王億記三十七年僉事髙尚志拓修萬厯八年僉事張應福扁後亭曰喜雨建萃德亭有記今裁缺又行署有分司在中察院南北分司在十字大街東
  西鳳協副將署在府治東係舊闗西道署中軍都司城守營都司署在府城内舊有守禦千户所在府治東乆裁缺
  知府署在府城十字東街明洪武四年移元肅政亷訪司故址即宋府治也蘇軾喜雨亭在焉宣德四年鄭王出封鳳翔改為王府復徙城西南隅鳳翔縣故治正統四年知府扈暹重建有鄭府右長史周瑮記成化中知府侯瓚正德中知府王江相繼修葺嘉靖四十五年知府史官加拓俱有記
  本朝順治五年知府靳彦重建正堂三楹東為富聚庫靖共堂五楹吏舍㕔廨悉新之郡人袁楷為記管糧通判署在西馬道舊有清軍㕔在府署東理刑㕔在糧㕔南俱裁缺經歴司在東馬道係舊刑㕔署司獄司在府大門内西偏係舊照磨廨舊有知事照磨檢校廨在本府内稅課司在府門外街東倉大使副使廨在北街俱裁缺
  教授訓導廨在明倫堂後隂陽學醫學俱在城内南街路東
  鳳翔縣署在城内西街明洪武二年嘉靖三十七年知縣康一元重修正㕔五楹東為庫獄在二門内東偏邑人賈士元記養濟院在城内北街縣丞廨在縣堂東典史廨在縣堂西舊有主簿廨在縣堂西岐陽驛丞廨在縣治東北俱裁缺
  教諭廨在明倫堂左訓導廨在明倫堂右
  岐山縣署在城内南街唐武德四年建元泰定中重修有記明洪武初知縣陳元禮增修正㕔曰忠愛堂西為庫東賛政㕔後則公暇堂獄在二門内西偏𢎞治四年知縣榮節修葺萬厯十八年知縣于邦棟繼修改建土地祠寅賔館崇禎二年知縣王之瓚復葺之
  本朝順治五年知縣趙鏡修大門外坊題曰文王治岐
  養濟院在西門外
  典史廨在縣堂西舊有丞廨在縣堂東主簿廨在縣堂西岐周驛丞廨在縣署東今俱裁缺
  教諭廨在學宫敬一亭後訓導廨在教諭廨右隂陽學在縣治西醫學在隂陽學西
  舊有東察院東中察院俱在縣治東東察院修於順治十四年西察院西中察院俱在縣治西今廢
  寶雞縣署在城西街北唐至德二年建明洪武初重修中為忠愛堂東西列吏舍内署二重有翼室書舍成化七年知縣張珣建大門樓𢎞治十四年建庫三楹於忠愛堂左獄在二門内西偏養濟院在縣治西
  丞廨在縣堂東典史廨在縣堂西南舊有主簿廨在縣堂西缺裁散闗巡檢司在縣治西南四十里虢川巡檢司在縣治東南一百二十里雍正七年設東河橋驛丞廨在縣治西南七十里舊有陳倉驛丞廨在縣治東順治十七年裁缺教諭廨在明倫堂北訓導廨在明倫堂西隂陽醫學俱在縣治東
  舊有察院布政司闗西道署俱在縣治東府館在縣治西南今廢
  扶風縣署在城内十字街西明洪武三年主簿金淵建正統間知縣周本建庫於堂西建獄於儀門西偏吏舍賔館悉備焉三十四年地震傾圮知縣孫科王世康相繼修葺崇禎八年冦燬九年知縣宋之傑重建
  本朝順治十七年知縣劉瀚芳修葺康熙中知縣孔元祚毛士儲相繼增修養濟院在縣治東街
  丞廨在縣堂東典史廨在縣堂西舊有鳳泉驛丞廨在城東街順治十七年裁缺
  教諭廨在學宫敬一亭後訓導廨在文廟右隂陽學醫學俱在縣治西
  舊有察院在東街康熙五十年知縣丁腹松修葺布政司署在縣治東闗西道府㕔署俱在縣治西今俱廢
  郿縣署在城内正中宋政和二年縣令吳需建有孫大年記元憲宗辛亥改州治至正元年復為縣署明初重修𢎞治十七年知縣賈廷璽復修中為節愛堂左右俱有庫獄在儀門西南萬厯三年知縣姚繼先增修
  本朝康熙知縣梅遇始築髙垣復于宅後建霖雨堂四
  十二年
  聖祖仁皇帝西巡
  賜知縣孫志尚聨曰雲飛北闕輕隂散雨歇南山積翠來
  養濟院在西門内北巷
  典史廨在縣堂東稍南舊有丞廨在縣堂東缺裁
  教諭廨訓導廨俱在縣治西隂陽學在縣治東南醫學在縣治東
  守備署在縣城内舊在鳳翔府雍正七年移駐於此舊有布政司按察司行署俱在縣治東府㕔在縣治南乆廢
  麟遊縣署舊在十字街東明洪武中縣丞危孝先剏建中為愛養百姓堂左為庫獄在儀門右明末移治於按察分司
  本朝順治中知縣劉玉瓉築圃構小樓三楹知縣吴汝為顔曰借山樓復顔寢後斗室曰容安齋俱有記養濟院在縣治東北
  典史廨在縣堂西舊有丞廨在縣堂東乆裁石窯舖巡檢司在縣西百二十里順治十五年裁缺
  教諭訓導廨在學宫大門内今圮隂陽醫學俱在縣治西
  舊有按察分司改為縣署布政分司在西街府館右按察分司右今俱廢
  汧陽縣署明嘉靖二十六年建正㕔三楹旁為庫吏舍東西各九楹獄在大門内西偏署西有小圃灌引澗泉建亭其上額曰留清養濟院在縣城東北典史廨在縣堂東
  教諭廨在明倫堂東訓導廨在明倫堂西
  舊有察院在文廟後街市布政司署在文廟前街按察司署在縣治前街府館在縣治後街今俱廢
  隴州署在城内東北金大定二年建明洪武十八年灾三十五年知州蔡祥重建崇禎間冦燬
  本朝順治十八年知州黄雲蒸復建有叅政袁楷記康熙四十三年地震傾圮五十一年知州羅彰彛建重門吏舍正㕔曰中公堂東西有庫後為親民堂悉新之自為記獄在州署養濟院在州城北巷内州同知廨吏目廨俱在州治内
  長寧驛丞廨在州西一百二十里舊有故闗大寨巡檢司龍安巡檢司廨缺裁
  學正廨訓導廨在州治西南隂陽學在州治東醫學在州治南
  舊有察院在州治西知州羅彰彛重建布政司署按察司署府館在州治南今俱廢
  遊擊署在闗山營
  漢中府
  督學行署在府治西北舊設於分守闗南道行署後署廢移此
  漢興道署在府治西大街康熙二十二年改分守闗南道為今職駐此
  舊有總督部院署在府治西康熙二十三年以漢中為川陜適中地發帑金委西安府通判茹珍等改修分巡道署為制府以便兼轄後冦平仍改駐西安嵗一巡歴今改為倉厫矣又察院二所一在府治西一在西門内乆廢康熙二十八年知府滕天綬倡九屬捐俸創建於舊瑞府東分守道在東
  察院右嘗為考院盤茶㕔在府治前今俱廢
  協鎮副總兵署在府治東康熙二十六年副將鄭啓明倡闔營捐貲貿故明李方伯宅創建中軍都司署在府治西北舊有漢中衛署在府治小十字西街之北順治初裁缺總兵署在城内東察院順治七年移駐興安
  知府署在城内東南宋紹興中建江漢堂後更名親民署左有古漢臺臺有榭明洪武三年知府費震修葺嘉靖中知府范以作營大有庫改修府門自為文記之堂復江漢舊名亦有記萬厯二十五年知府李有實建二堂大樓各三楹崇禎六年知府馮上賔重修易江漢堂為漢濯
  本朝康熙十年知府鍾琇建喜雨堂於漢臺西十四年二堂燬二十一年知府董遂昇重建構書舍於漢臺下二十六年知府滕天綬建寅賔館增修吏舍自為記仍易漢濯堂為江漢修漢臺舊榭繚以垣左建茅亭顔曰一草
  清軍同知署在府堂左東夾道舊有撫民㕔在府堂右西夾道乆裁督捕通判署在堂左舊有推官署在府堂左康熙十年裁缺其署分於軍捕二㕔
  經歴司照磨所俱在府堂右
  廣積倉大使廨在府治東舊有司獄司在府治西缺裁
  教授訓導廨在明倫堂後隂陽學在府治前醫學在府治西
  南鄭縣署在城内正西舊在城西南隅明洪武八年遷於今地嘉靖十八年知縣張佑重修明末冦燬
  本朝康熙七年知縣髙世豪重建十一年滇逆殘毁止存正堂三楹堂東為錢帛庫十九年知縣韓維新建二堂三堂書舍大樓東西廂西院及大門内犴狴規模始備養濟院在北門内
  典史廨在二門内西偏青石闗巡檢司在縣南九十里舊有漢陽驛丞廨在縣治前康熙三十八年裁缺
  教諭廨在明倫堂後訓導廨在明倫堂西
  襃城縣署在城内近西漢唐俱在打鐘村宋移今治紹興中兵燬嘉泰中縣令張演陳彪繼葺廸功郎張應昻記之明洪武三年知縣段勉重建中為牧愛堂後為三事堂庫在大堂東儀門内西偏為獄嘉靖九年知縣嚴霜建庫樓有訓導黄江記養齊院在縣治南知縣張庚改隂陽學為之
  主簿廨在縣堂東典史廨在縣堂西青橋驛丞廨在縣北五十里馬道驛丞廨在縣北九十里舊有雞頭闗巡檢司在縣北一十里今裁缺
  訓導廨在明倫堂後
  舊有察院在縣治西即儒學舊址闗南道行署二所一在察院東一在察院前今廢
  城固縣署在城内正北舊在縣西十八里宋崇寧二年縣尉柴炳移建今治元末廢明洪武三年縣丞劉翮重建繚以崇垣中為牧愛堂後有二堂其左為錢帛庫儀門西為獄
  本朝康熙十年知縣毛際可重修二十二年知縣徐永祚擴而新之二十四年知縣胡一俊加拓裁缺丞廨入焉養濟院在縣東南
  典史廨在縣堂西南隅舊有稅課司在察院南缺乆裁
  教諭訓導廨在縣治東南俱圮
  千總署在縣城内
  舊有察院在城隍廟西街闗南道行署二所一在察院後一在城隍廟後府署在察院後俱廢
  洋縣署在城内正中即古洋州舊治唐天寶初建宋時建天語坊於甬道嘉定巳卯冦燬紹定間權知洋州李顯忠重建有陳教授記明洪武三年改州為縣堂署仍舊萬厯三年署篆同知劉鉞建吏舍三十楹鉞自為記十九年知縣李文芳重修
  本朝順治十二年知縣曹大可修内㕔東西廂十五年知縣李天叙新正堂堂西為庫康熙四年知縣柯棟修捲棚營西書舍二十四年知縣劉嗣季新吏舍及東西司房二十七年知縣謝景安顔正堂曰發育堂新桂花㕔匾曰勁香窩復葺川廊後樓三十一年知縣鄒溶懸清慎勤匾額於前軒建止訟亭修西爽閣重門及西書舍悉新之獄在大門内西偏養濟院在城内東南隅
  縣丞廨在縣治東典史廨在縣署西即舊主簿署教諭廨在明倫堂東訓導廨在明倫堂西隂陽學在縣治南醫學在縣治西
  舊有察院在縣治東大街明洪武十一年建知縣劉嗣季重修今為講讀公所布政司署在縣東門内按察司署在縣治西青山公館在縣東南四十里紅瓦舖今俱廢
  西鄉縣署在城内西北隅明洪武四年正德十四年重修
  本朝順治元年知縣凃騰茂重建正堂堂右為庫五年知縣張台曜增修内署鼎新大門建前軒三楹康熙十九年知縣陶大成增設煖閣二十二年知縣史左拓基建樓増置捲棚六楹改宅西涼亭曰德風齋丞簿廢廨舊入令署就址建亭顔曰山月亭復葺班房儀門外東偏為獄五十六年知縣王穆重建大門自為文記之養濟院在社學前
  典史廨在縣堂西大巴闗巡檢司在縣西南三百里鹽塲闗巡檢司在縣東南二百里舊有子午鎮巡檢司在縣東北百八十里康熙五年裁缺
  教諭廨在學宫博文齋東訓導廨在約禮齋西舊有察院在西門内南街布政分司在東門内街北按察分司在察院西今俱廢
  漁渡路遊擊守偹署俱在固縣壩
  鳳縣
  𠫵將署在城内東中軍守備署在縣城東門内北偏舊有察院在縣治東布政分司在縣治西府館在縣治西北
  知縣署在城内近北即古鳳州治明洪武四年知縣王畿重建嘉靖十八年知縣司恩加拓後屢被冦燬
  本朝順治初知縣彭振翮修葺十一年知縣張石麟重
  修堂東為永積庫
  典史廨在縣治西留壩巡檢司在縣南一百五十里清風閣巡檢司在縣東一百五里松林驛丞廨在縣南一百二十里草涼驛丞廨在縣東七十里三岔驛丞廨在縣南五十里留壩驛丞廨在縣南一百五十里武闗驛丞廨在縣南二百四十里訓導廨在明倫堂右隂陽醫學俱在縣治東
  寧羌州
  叅將署在遊擊署東南遊擊署在州城北門内中軍守備署在州城東北隅
  舊有察院二所一在治南一在州東分司在察院北府館在治東今俱廢又寧𦍑衛指揮署在州治北指揮𦍑觀建指揮王煊重修今裁缺
  知州署在城内東南隅明洪武二年知州張簡建正德八年知州謝豸十四年知州朱崇讓重修萬厯中知州方世讓盧大模增修正堂五楹右為錢帛庫獄在吏目廨旁
  本朝順治初知州李楷復葺之雍正元年知州王大士重建正堂吏舍重門悉備養濟院在州治西北州同廨在陽平闗吏目廨在州署西舊有寧𦍑倉大使廨在州治西北陽平驛丞廨在州西北八十里今俱裁缺
  學正訓導廨圮隂陽學在太元觀右醫學在太元觀左
  縣署在城内東北舊在縣東二十里即古沔州治堂西有秋興亭明洪武四年知州王昱移今治七年改縣永樂元年知縣姜仲能修正堂庫在堂東嘉靖二十三年知縣張英修幕㕔戒石亭及吏舍儀門儀門外西偏犴狴在焉養濟院在縣治南
  本朝順治十年知縣季煊創新内署
  典史廨在縣治西黄沙驛丞廨在黄沙鎮東大安驛丞廨在大安鎮西即舊金牛驛改設舊有順政驛丞廨在縣治西今俱裁缺
  教諭廨在明倫堂東訓導廨在明倫堂西
  舊有察院二所一在縣治西北一在縣治西守禦千户署在縣城内裁缺後改千總今併裁
  畧陽縣
  遊擊署在城内南街中軍守備署在城内南街係舊布政司行署改建
  舊有察院在縣治北後改為儒學布政司署在南門内後改撫捕通判署今為守偹署按察司署在髙臺後改南察院乆廢
  知縣署向在北山下元廢明洪武四年縣丞葉禮仍建於舊址正德六年冦燬知縣馬翔重修堂右為常盈庫獄在大門内西偏後燬於滇逆
  本朝康熙庚申署篆李扈重修大堂内署二十三年署篆經歴沈文蔚改建大堂二十五年知縣施有光建獄神堂及獄養濟院在北闗
  典史廨在縣堂西舊有𦊨口巡檢司在縣西三十里九股樹巡檢司在縣北八十里今俱裁缺
  訓導廨在縣治西北隂陽學在縣治西醫學在西街俱廢
  榆林府
  榆林道署在總兵署西即舊巡撫都察院也明天順中置後圃有清寧臺舊名德風臺巡撫鄭汝璧修築
  本朝雍正元年副使楊文乾増修改名澄清臺臺後增
  修八卦亭
  舊有巡撫署在總兵署西康熙元年裁缺今為道署户部分司撫夷㕔榆林局經歴司俱乆裁缺署廢無考其中路管糧㕔裁缺後改為衛署城堡同知署在凱歌樓東街雍正九年改府治稅課司在南門内東偏缺裁又行署有總督府公議府布政司署今無存察院在西水門東順治十三年都御史馮聖兆副使王廷諌城堡同知魏震因杜氏宅改為之城堡同知髙選有記
  總兵署在中城鼓樓西明正統間王禎建
  本朝順治十四年鼎新康熙四十二年
  聖祖仁皇帝西巡
  賜總兵江琦匾曰邊陲良將聫曰令肅三軍無軼志丹心
  九陛自深知
  中營遊擊署左營遊擊署右營遊擊署城守營都司署俱在城内舊有榆林衛掌印守備署在後街中所千總在城内雍正三年俱裁缺衛署改駐州同今為縣治
  知府署在城内凱歌樓東即城堡同知署明萬厯中置
  本朝雍正九年改為府署
  照磨所在城内後街雍正九年以廣有倉大使廨改
  教授宅在府治西
  知縣署在城内後街舊為衛守備署雍正三年改駐州同九年改縣署庫建於堂東監設於署西養濟院二所一在舊衛局西一在縣署東康熙十二年城堡同知譚吉璁重修
  典史廨
  訓導廨在
  雙山常樂保寧歸德魚河都司署俱在本堡内懐逺縣署在城内察院中雍正九年改建庫東獄西典史廨
  訓導廨舊有巡檢司在威武堡内雍正九年裁缺
  中協副將署在羅波堡本城都司署在縣治内响水懷逺清平都司署俱在本堡内
  靖邊縣
  遊擊署在縣城内寧塞鎮靖守備署俱在本堡舊有西路兵偹道署在縣城内監收同知同城俱裁缺又城内有千總署雍正三年改設經歴九年改經歴為知縣巡檢廨在鎮靖堡内缺裁
  知縣署在城内即靖邊同知舊署雍正九年改設庫東獄西
  典史廨即經歴舊署改設
  訓導廨
  定邊縣
  西協副將署中軍都司署俱在縣城内鹽塲磚井安邉柳樹澗都司守備署俱在本堡内舊有千總署在縣城内雍正三年裁缺將宜川縣縣丞移駐於此九年改縣丞為知縣又州同署在安邊堡内雍正七年州同郭有泓即西門内義學改建缺裁
  知縣署在城内即縣丞原署也雍正九年改設東庫西獄
  典史廨
  訓導廨
  興安州
  督學行署在學宫東先是新城考棚在按察分司守道李天麟建冦燬移舊城康熙五年知州王章割學宫東偏地附於察院為考棚章自記之三十二年圮於水雍正三年知州丁克成修建九年知州鮑遐齡踵成之
  舊冇分守闗南道署在十字街西明嘉靖十八年建後移新城順治四年復建於故址今裁缺又察院在州治西順治四年改建於安康街布政分司在稅課司西後移新城隨廢按察分司在魁樓巷南府署在州治前今俱廢
  總兵署舊在迎仙街南順治四年總兵任珍建康熙三十二年大水後總兵萬永祺重修四十二年
  聖祖仁皇帝西巡
  賜總兵何天培匾曰力臣材官聨曰軍簿克明人樂用資財與共士同心四十五年復圮於水改建新城移駐
  中營遊擊署舊在迎仙街北順治五年遊擊白守榮建遊擊陳其棟李奉雲胡愷相繼修葺四十六年新城成移駐於内守備署舊在朝冠街西南左營遊擊署舊在崇道街南順治五年遊擊仰九明建遊擊江朝海重修城守備署舊在崇道街南右營遊擊署舊在朝陽街北順治五年遊擊王之鼎建康熙三十二年大水後遊擊傅龍金重修守備署舊在朝陽街南今俱移駐新城城守營都司署在新城内舊有防禦千户所在州城西順治四年裁缺設守備尋併裁又前後營遊擊守備署在城内順治七年裁缺城守營副將署在朝冠街北順治七年于奮起建康熙三十二年大水後副将郭元章重修守備署在朝冠街南今改設都司併裁缺
  知州署舊在十字街西明洪武四年知州馬大本改建於十字街東報恩寺故址成化十四年知州鄭福重修萬厯十一年大水坍塌移建於新城四十五年知州許爾忠重修後燬於㓂
  本朝順治四年復移舊城知州楊宗震建㕔事於舊址康熙元年知州王章重修建正㕔於前東為廣受庫儀門西偏為獄三十二年圮於水知州王希舜復修匾正㕔曰大觀堂三堂曰静觀堂左建退思堂采山亭雍正二年江水溢壞知州丁克成修整之養濟院在東郭門外
  州同廨在州堂左吏目廨在儀門内右舊有州判廨在儀門内左稅課司在州治西俱裁缺
  學正訓導廨在明倫堂北隂陽學在州治西醫學在隂陽學西
  平利縣署在城内近西明洪武五年建成化中知縣趙賢相大加修葺作正㕔三楹左為庫藏右為幕㕔旁列吏舍獄在大門右側戊戌知縣趙倫復新廨宇有教諭劉博記
  本朝雍正八年知縣王霔增建書舍及儀門三楹典史廨在縣署左舊有鎮坪巡檢司在縣東南六百里缺裁
  訓導廨在學宫左
  白土路遊擊守備署在八里岡
  洵陽縣署在城内西北明洪武三年知縣李肅因元舊建署成化十年圯於水知縣杜琳改遷今治中為牧愛堂堂左錢帛庫甃以石墻𢎞治間知縣蔣昺建申明亭於縣前萬厯九年知縣南兆新建川堂
  本朝康熙五十九年知縣張存恒建鐘樓於大堂左典史廨在縣堂右舊有三岔巡檢司在縣北一百二十里閭闗巡檢司在縣東一百四十里俱裁缺又兩河闗巡檢司順治中裁缺
  教諭廨在明倫堂右訓導廨在博文齋後隂陽學在縣治東醫學在縣治西
  守備署在七里闗
  白河縣署在城内正東明成化十二年建中為正㕔後為二堂三堂俱三楹
  本朝雍正三年知縣劉元清修葺建賞心亭
  典史廨在縣署右
  訓導廨在縣署左
  紫陽縣
  遊擊署在縣治西即察院舊址順治八年遊擊仰九明建千總署在西門内順治八年錢必秀建舊有察院在城内縣治西後改為遊擊署順治十一年知縣李如桂改建於西門外康熙初知縣朱允治重修
  知縣署舊在東北隅即今之大名寺嘉靖丙辰知縣張亨甫遷今治即昔之大名寺址也明末傾圮
  本朝順治八年知縣董㢲祥建正堂三楹及内署儀門十一年知縣李如桂建庫於堂左營書舍創東西廂各二楹康熙二年知縣朱允治建東西吏舍堂西設犴狴五年拓增書舍八年知縣張麟化復拓基增修五十五年知縣李𢎞煥新二堂六十年重建大堂雍正六年知縣李昌宗增置吏舍廣書舍三楹傾圯者悉葺之
  典史廨在縣堂東
  訓導廨在縣治東門
  石泉縣署在城内正中明洪武六年建日乆就圮康熙五十三年燬於火後知縣漸次修理大門三楹儀門三楹大堂二堂三堂左右書房各三楹堂東建庫廐囹圄在大門右
  典史廨在縣署儀門内西邊舊有饒峯嶺巡檢司缺裁
  訓導廨在文廟西隂陽學在縣治西北醫學在縣治東
  千總署在縣城内
  舊有東西二察院西則知縣潘瑞竒修葺舊府㕔新府㕔並在縣治東今俱廢
  漢隂縣署在城内西北舊在今石泉江漢之南以社溪院為朝賀地宋皇祐四年没於漢水紹興初徙治新店即今治也明洪武五年重建成化甲辰災丙午知縣張大綸拓基建堂户吏舍自為記
  本朝康熙二十八年知縣趙世震復拓繚垣建三堂構卧月齋築雲構軒設二亭於射圃自記之養濟院在東門外
  典史廨在縣署西
  訓導廨隂陽學醫學俱在縣治西
  舊有察院在縣治西南闗南道行署在察院西
  商州
  督學行署在上街即北察院萬厯乙夘建舍於兩廊遇試設棚厰試已撤去知州王邦俊修葺崇禎癸未㓂燬
  本朝順治癸巳知州劉正率五學諸生輸貲建正㕔六楹大門三楹丁酉知州王思治相繼鼎建堂室號舍規模大備有記後移試華州棚漸圮雍正四年復移試本州署篆捕盜同知楊宗澤捐俸重建督學王謩為記
  舊有商洛道署在州治東舊為布政分司明𢎞治十一年𠫵議李貴和改建正德十年𠫵議蘇乾重修有太僕南鏜記萬厯十八年𠫵議蘇濬鑿池種蓮有紀異記今裁缺又南察院在州治東布按二司在州治南俱乆廢
  城守營遊擊署在城内十字街南康熙二十八年建舊為守備署四十八年改設遊擊
  知州署在城内近西因元之舊明洪武中知縣陳榮祖修葺成化十三年改州正德中知州王瑀修吏舍嘉靖時知州李文瀚修後堂州判歐珠書忠愛堂匾額東為幕㕔西為恒足庫儀門内西偏為獄萬厯中知州司光祖修寅賔館署篆州判趙汴成之知州王邦俊重修匾曰事友堂今移州治東北街養濟院在州西大雲寺南
  吏目廨在州署東舊有州同廨在州署東嘉靖七年缺裁州判廨在州署西順治十六年缺裁武闗巡檢司在州東一百八十里秦嶺巡檢司在州西一百二十里今俱裁缺學正廨在儒學㦸門西訓導廨隂陽醫學俱在州治西北
  鎮安縣署在城内東北隅明景泰三年建𢎞治十六年知縣儀鳳正重建正堂五楹退思堂三楹重門吏舍悉備崇禎十三年流冦侵殘移治縣寨
  本朝康熙中知縣耿晉光復移城内舊署養濟院在縣
  治西
  典史廨在縣署東北舊有舊縣闗巡檢司在縣北一百二十里五郎壩巡檢司在縣西三百五十里今俱裁缺
  訓導廨在縣治東隂陽醫學俱在縣治西
  舊有察院在縣治東今改儒學署分司在縣治西北府署在縣治南水獺太家青峯三舖公館各一所
  遊擊署在舊縣闗
  雒南縣署在城内正中明洪武元年建正統中知縣張璣修葺𢎞治中知縣秦安正德時知縣趙琮繼修嘉靖中知縣楊士元復修規模畧備中為正堂左賛政㕔右錢帛庫儀門内右偏為獄知縣髙綬復新之養濟院在縣治西闗
  本朝順治中堂庫俱圮知縣徐徴鳳建之
  典史廨在縣署西三要巡檢司在縣東南九十里舊冇丞廨在縣署東石家坡巡檢司在縣東四十里今俱裁缺
  訓導廨圮
  舊有察院在縣署西布政分司在東門内北街俱廢按察分司在察院旁今改建闗帝廟
  山陽縣署在城内正街東西之中明成化十二年建十四年知縣楊隆續成之有秦府教授陳嘉猷記明末冦燬
  本朝康熙中知縣阮振增修大堂六楹西為庫獄在大
  門西偏
  典史廨在大門内西北舊有主簿廨大門内東偏竹林闗巡檢司在縣東一百三十里豐陽巡檢司在縣東南一百五十里今俱裁缺
  訓導廨在明倫堂後
  舊有察院在城隍廟東布政司署在東街按察司署在西街今俱廢
  商南縣署在城内東隅明成化十二年建明季傾圮
  本朝知縣李國統宋廣業蔡名輔相繼修葺
  典史廨在縣署西舊有富水堡巡檢司在縣東三十里康熙十五年裁缺訓導廨在縣治西北
  同州
  督學行署在州治東
  舊有御史行臺在州治左東為布政分司西為按察分司兵備道在按察分司東闗内道在鼓樓右後為府館今俱廢
  知州署在城内北隅即古馮翊郡治明洪武三年同知邢權重建中為牧愛堂堂左庫藏大門内西南為獄嘉靖乙卯地震傾圮知州梁恩郭顯鳴賈化醇相繼修葺養濟院在儒學東
  州同廨舊在州堂左後移堂右康熙五十四年兼理河東事務舊大慶闗亦設署焉州判舊廨原廨廢吏目廨在州堂西南舊有州判廨在州堂右缺裁今為州同廨學正訓導廨在明倫堂北隂陽醫學俱在州治西南
  千總署在州署東雍正九年
  朝邑縣
  同州同知兼理河東事務署在河東舊大慶闗康熙五十四年
  知縣署在城内正中金大定七年建元大德七年縣尹顔英重修明宣德中知縣王鼎成化中知縣郭良相繼修葺中為牧愛堂左賛政㕔右錢帛庫大門有臺有樓郭良建大門外為旌善申明亭東西列棹楔嘉靖中知縣呼為卿題其西曰愛人東曰應宿儀門右為獄
  本朝康熙五十年知縣王兆鰲修葺養濟院在城内西南隅康熙五十一年王兆鰲建自為記
  典史廨在縣署東舊有大慶闗巡檢司在新大慶闗原屬潼闗衛雍正二年改歸縣轄五年復歸潼闗縣轄稅課局大使廨亦在新大慶闗雍正二年裁缺
  教諭訓導廨在文廟西隂陽學在縣治西北醫學在縣治西北藥王廟
  舊有察院在儒學南康熙二十三年知縣陳昌言修葺布政分司在察院西南乆圯兵備道署在馬王廟東康熙三十四年知縣楊又時修葺府署在儒學西北乆廢
  郃陽縣署在城内近西北明洪武三年縣丞康世傑建嘉靖二十四年知縣李豸大加修葺大門初在㢲方至是移向正南構軒於後堂顔曰盤鑑居其餘堂屋俱為一新庫在縣堂西典史廨西北為獄縣丞廨在縣堂東典史廨在縣堂西
  教諭訓導廨在學宫東隂陽學在縣治東醫學在縣治西
  舊有察院布政司潼闗道行署俱在縣治東今廢
  澄城縣署在城内西北隅建元末毁於兵燹治事於親隣寨明洪武二年縣丞樂韶始復故治建廨宇正統三年知縣楊季琦建㕔事儀門大門正㕔右為庫嘉靖甲辰知縣鄭光溥重修尚書韓邦奇記戊申知縣徐效賢新吏舍葺禁獄大同斷事馬躍如記之己酉復飾堦戺拓儀門庚戌知縣敖佐葺内署完吏廨創園亭天啟甲子知縣毛丹鳳重修寅賔館舉人路世龍為記崇禎乙亥冦燬正堂甲戌縣丞梁才重建
  本朝順治六年知縣姚欽明因廢蓮幕宅建趵厦三楹中㕔前軒後舍顔㕔曰槐堂軒曰花署舍曰氷齋鹿庵澹軒自為文記之養濟院在縣西城外丞廨在縣署左典史廨在丞廨東
  教諭廨在文廟西訓導廨在教諭廨南隂陽學在縣治東南隅醫學在隂陽學西
  舊有布政分司在縣治南偏東按察分司在縣治東府署在布政分司右
  韓城縣署在城内正西本漢唐舊治元至正二年縣尹解榮祖重修明洪武三年主簿范恒復修成化癸卯知縣吳雄重構正㕔教諭王時斆記之嘉靖十年知縣馮録建儀門三楹萬厯二十九年堂傾於雨知縣戴章甫重修顔曰忠愛堂東西有庫前為虚訊軒後為退省堂門廊囹圄悉葺之御史張士佩為記三十三年知縣蘇進建寅賔館旌善申明二亭大門三楹崇禎甲戍知縣左懋第建梅花屋
  本朝康熙十五年知縣王廷選重修堂廨三堂東為鴻雪堂知縣翟世琪修建養濟院在縣南門外丞廨在縣堂東典史廨在縣堂西
  教諭廨在儒學敬一亭前訓導廨在敬一亭右隂陽學在縣治東北醫學在縣治東南
  舊有察院在縣治東今廢又東為府㕔分司乆廢知縣翟世琪重建
  遊擊署在柳溝城内
  華州
  督學行署在城内西南隅明崇禎中知州史文楷建
  本朝康熙中知州馮昌奕改修
  舊有布政分司兵備道府㕔各行署俱乆廢
  知州署在城内近南明洪武二年知州胡惟俊建正德士申知州劉錦修葺建堂五楹庫當東南吏舍列東西後為退省堂儀門外内樓各二左廐右獄狀元吕柟記嘉靖五年州堂火知州甘望重建未竣十三年知州周朝俛繼成之顔曰節愛堂狀元康海為記乙卯地震傾圮知州朱茹葺節愛堂有主事王堯弼記隆慶中知州李可乆建寅賔館於大門左側
  本朝康熙中知州羅斌捐俸重起堂廊養濟院在東門
  内街南
  州同廨在州堂東吏目廨在州堂西南舊有州判廨在州堂西康熙四十九年裁缺華山驛丞廨在州治北順治十七年裁缺羅文橋大使廨在州東十里康熙十六年裁缺
  學正廨在儒學敬一亭西訓導廨在明倫堂後隂陽醫學俱在州治北
  千總署在州署西
  華隂縣署在城内西北明洪武二年縣丞黄文明剏建正㕔六楹左屬庫藏前抱厦楹如堂數嘉靖中知縣簡仲宇王時雍李冲漢相繼修葺堂下東西序列吏舍西南隅為獄舊在二門外萬厯中知縣劉若水移門内養濟院在縣治西闗
  典史廨在縣堂西南舊有丞廨在縣堂西雍正三年移駐潼闗改建倉厫主簿廨在縣堂西潼津驛丞廨在縣治東俱裁缺潼闗驛丞廨潼闗逓運所大使廨俱在潼闗城内舊屬縣轄潼闗改縣後俱歸潼闗轄華隂逓運所大使廨在縣治西税課局二一在縣内一在潼闗今俱裁缺
  教諭廨在明倫堂右訓導廨在明倫堂左隂陽醫學俱在縣治西
  舊有察院在儒學右兵備道署在察院南府㕔在察院右今俱廢
  蒲城縣署在城内近北唐開元宋元祐宣和金大定元大德至正間代有修葺明洪武初肇修於主簿髙秉彛典史郭固景泰時知縣髙隆繼修成化中知縣黄䇕正德中知縣張鍰續拓之中為牧愛堂堂左庫藏犴狴西連廨舍知縣劉大謨增修嘉靖乙卯地震傾圮知縣李瑶重修
  本朝康熙中知縣鄧永芳復加修葺養濟院在縣東門内稍北明天啓中知縣方應節改移北數十武丞廨在縣堂東典史廨在縣堂東舊冇主簿廨在縣堂西順治中裁缺
  教諭訓導廨在明倫堂西南隂陽學在縣治南醫學在縣治西
  舊有督學行署在縣治西順治戊子知縣翟鳳梧重建知縣張舜舉成之康熙中知縣姜興齊修葺有李馥蒸記知縣汪元仕重修今移試華州又察院在縣治南兵備道在縣治西南今改建闗帝廟按察分司府署俱廢
  潼闗縣
  潼商道署舊在城内西北隅後移今縣治東故明王司馬第也康熙十六年副使胡戴仁修葺增建大門儀門置寅賔館構川堂書臺復於繚垣後貿民地五尺為更道自為文記之雍正六年分守道張正瑗貿地於大門外拓十有九丈繚以崇垣左右建中正和平二門中建嶽峙河澄坊亦自為記
  撫民理事同知署在縣治東係東察院舊址明萬厯中改為撫民同知署
  本朝康熙二十二年撫民同知翁世庸捐俸重建雍正四年改選滿洲兼理事管轄旗民舊有經歴司乆廢
  潼闗協副將署在潼闗道署西中軍都司署在副將署東
  舊有東察院在縣東西察院在縣西俱廢
  知縣署在城内東北即舊衛署明初洪武元年千户劉通建成化六年魏贇重修
  本朝雍正二年缺裁五年改為縣署養濟院在西門内典史廨在縣署東北帥府街知縣黄憲鯤修大慶闗巡檢司在縣北六十里風陵渡巡檢司在東門外永樂鎮巡檢司在縣治北四十里潼闗驛丞廨在縣署東舊有逓運所大使廨在縣署東北帥府街舊屬華隂縣雍正五年改歸縣轄七年裁缺
  教諭訓導廨在明倫堂西
  潼闗城守尉署在滿城内雍正四年
  耀州
  知州署在城内正中元末兵燬寄治州南二十里之漁池明洪武二年知州侯必興重建州治正堂五楹東西俱有庫前為儀門旁為列廡有編修王禕記嘉靖十八年知州温秀建池亭於退思堂後三十二年知州李廷寶改建退思堂自為記署後有望輝樓
  本朝康熙中知州李銓重修獄在儀門内右側養濟院
  在城隍廟東
  吏目廨舊在州署西南後移堂西州判廢廨舊有州判廨在州堂西缺乆裁順義驛丞廨在州治南今裁缺
  學正廨在明倫堂左訓導廨在文廟後隂陽醫學俱在州治南
  守備署舊在金鎻闗今移駐州城内守道舊署舊有分守闗内道署在州署東今裁缺改為守備署又察院在東門内布政分司在州治西按察分司府署俱在州治南
  同官縣署在城内西北隅明洪武二年宣德三年重修景泰初知縣樊榮重建正堂五楹西安知府吳孟祺題曰節愛堂兩翼為積貯庫左右吏舍西南隅為獄堂後退思㕔内署及書舍俱知縣馬鐸重建萬厯三十年知縣董廷範建聖諭彰善申明三亭四十五年知縣劉澤逺建戒石亭及儀門四十六年建寅賔館及鄼侯祠
  典史廨在縣堂西南舊有金鎻闗巡檢司在縣北三十里漆水驛丞廨在縣治東北俱裁缺
  訓導廨在尊經閣東今圮隂陽醫學俱在縣治東舊有察院在縣治南布政司署在縣治東按察司署在布政司西俱廢
  白水縣署在城内西隅明洪武三年知縣張三同建中為正堂五楹東庫藏獄在儀門外西偏崇禎中知縣張名世建柳浪亭署舊有思齊樓
  本朝康熙三十年知縣鈕琇重修自為記養濟院在城
  東南隅
  典史廨在縣堂東舊有馬蓮灘巡檢司在縣北五十里缺裁
  訓導廨在縣治東
  舊有察院在縣治東偏
  乾州
  督學行署在城内東街舊為察院巡按巡茶按臨之所後改為考院萬厯乙卯知州夏思曾増建内堂大堂左右舍各五楹崇禎五年知州楊殿元修葺
  本朝康熙六十一年知州黄煒重修雍正二年煒復新
  號舍
  舊有布按二司署俱在州治東府署在州署後州同廨在州治東督糧㕔廨在州治西督捕㕔廨在州治西南今俱廢
  知州署在城内西偏即唐德宗行在故址後改為州治宋元豐元年奉天令楊景亮構軒於㕔事之東北隅顔曰清美軒金大定戊子刺史鄭彦文修二堂顔曰思政堂刺史吕雲卿州署圖載有麗春靜治口安宜口嵗寒諸堂及澄碧亭静樂齋平嵐觀俱廢惟静治堂尚存令改謙益堂明洪武七年知州王師尹重修成化甲辰知州劉濟撤而新之建大堂五楹堂右為庫後退省軒前儀門悉如大堂楹數周圍夾道縱一百弓横五十弓吏廨亭廐悉新之嘉靖中西安知府吳孟祺題正㕔曰節愛堂萬厯辛卯知州賈一敬改建大門崇禎五年知州楊殿元重修堂室廨舍改儀門為大門左為囹圄
  本朝雍正三年知州拜斯呼朗復加修葺
  州判廨舊在州治西南隅明末遭毁今賃民房吏目廨在州大門内西北隅舊有威勝驛丞廨逓運所俱在州治東北缺裁學正廨在明倫堂後訓導廨在明倫堂西今圮隂陽醫學俱在州治北
  千總署在州城内
  武功縣署在城内西北宋大聖中种世衡改建縣㕔後髙士轍建手詔亭吕義山新内署錢秉創鑒堂李宗作清心堂崇寧初趙茂曽增修錢庫孟通廣闢庾舍内外完葺煥然一新政和元年劉幹重脩縣㕔游靖記之金元屢經兵燹移今治係舊學宫明洪武初知縣嚴祀重建
  本朝康熙三十二年知縣章紳增修堂東為庫獄在大
  門内西偏養濟院在邰城驛西
  典史廨在縣署西舊有邰城驛丞廨在縣治東南今裁
  教諭訓導廨俱在縣治東北隂陽學在縣治南醫學在縣治東
  千總署在縣治南
  舊有布政司署在宣化街按察司署在縣治西府署在縣治南又長寧分司即故長寧驛也在縣東四十五里
  永壽縣署舊在麻亭鎮城内東偏明洪武二年建崇禎末冦燬移治虎頭山
  本朝康熙八年知縣張焜鼎建於新城重門堂室吏舍
  庫獄煥然悉備
  典史廨在縣署旁舊有土副巡檢司乆裁缺永安驛丞廨在縣治西北底窖鋪逓運所在縣北三十里蒿店逓運所在縣南十五里俱裁缺
  訓導廨在縣治西北
  舊有北察院南察院布政司闗内道行署俱廢
  邠州
  知州署在城内東北明洪武二年建十三年州同張斌増修大門宣德間重修堂宇正德癸酉知州齊寧盡撤其舊建正㕔五楹蓮幕㕔三楹東西兩榮各十四楹顔正㕔曰牧愛堂郡人宋瑭記之嘉靖己酉知州姚本重修過㕔萬厯十六年知州劉昇重修正㕔自為記正㕔西為庫獄在儀門西偏養濟院在西街路南知州顧問修葺
  州判廨在州堂東吏目廨在州堂西舊有新平驛丞廨在州治西邠州逓運所在驛西今俱裁缺
  學正訓導廨在明倫堂東隂陽醫學俱在州治西
  守備署在州城内
  舊有兵備道署在州治西明僉事李僅可知州姚本建今裁缺又有察院在州治西布政分司在察院西按察分司在州治南北向
  三水縣署在城内近西元至正十八年廢為巡檢司明成化十四年復為縣知縣楊豫築繚垣創建正㕔五楹捲棚楹數如之東為幕㕔萬厯中知縣秦渠建退思堂三楹崇禎間知縣髙知建署於雙槐堡
  本朝順治初知縣王儒復修堡廨康熙己酉知縣林逢泰修縣署顔大堂曰思輯後堂曰鑒水堂後建甓香㕔庫在二堂西獄在典史廨前乙卯丙辰間復修堡廨顔其堂曰井勸文倬天題其亭曰茇柳養濟院在縣治北
  典史廨在幕㕔西舊有石門巡檢司在縣東南六十里缺裁
  教諭廨在明倫堂後訓導廨在教諭廨西隂陽醫學俱在縣治南
  舊有察院在縣治左知縣林逢泰建
  淳化縣署舊在北門内宋宣和七年縣令張安祖完治西堂使南向顔曰吏隱堂後楹曰䝉軒有石彦政記明洪武初知縣楚桓移建城内正中崇禎中知縣楊泰禎建寅賔館有記乙亥知縣趙之琴建節愛堂自為記堂西為庫藏儀門内西偏為獄
  本朝康熙中知縣張如錦蒞任張遇復為題正堂曰吏
  隱堂有後記養濟院在縣治南門外
  典史廨在縣堂東
  教諭訓導廨在大成殿後隂陽醫學俱在縣治北舊有察院在縣治南
  長武縣
  遊擊署在城内東北順治八年總督孟喬芳
  題請遷邠州遊擊駐於此動帑貿民房建大堂後堂大
  門各三楹營房二百五十楹
  舊有大察院西察院明末張克雋叛悉被焚既擒克雋以其居為察院又布政司舊址改建闗帝廟
  知縣署在城内西偏舊為邠州同知署明萬厯十一年改為縣署知縣梁道凝拓修中為牧愛堂五楹東庫藏西幕㕔後為思補堂獄在儀門西自為記崇禎庚辰冦燬知縣武振重建正堂二堂寅賔館各三楹大樓五楹
  本朝知縣趙亮陳所抱相繼增修知縣張純儒建西書
  舍養濟院知縣陳所抱建在縣治
  典史廨在縣署西舊有窯店巡檢司在縣西三十里舊係宜禄明萬厯中改宜禄驛丞廨在縣治東俱乆裁缺宜禄逓運所大使廨在驛東康熙四十四年裁缺停口逓運所大使廨在縣東四十里雍正七年裁缺
  訓導廨在文廟西隂陽醫學俱在縣治南
  鄜州
  督學行署在學宫左雍正三年舊有分巡河西道署在州治東嘉靖元年副使孫樂建康熙二年巡道李榮宗重修六年缺裁又察院在州西山布政司在州治東南按察司在州治西南俱廢
  知州署舊在城内大街東明洪武四年知州鄭暉建永樂九年重修崇禎間兵燬移西山寨
  本朝順治五年知州李芳澂倚山東向建堂三楹八年知州劉應科改堂南向增建大門十一年知州江中耀倚山作榭建倣歐亭十七年知州顧耿臣增修康熙二年復移下城舊治重建大堂三楹左右有庫重門吏舍悉備獄在大門内西偏後被洛水衝崩三十三年知州劉顯爵移建西闗養濟院在南門外
  吏目廨在舊州同廨南舊有州同廨在州西山雍正三年分駐榆林今改為守備署又州判廨在州同廨右直羅巡檢司在州西一百三十里鄜城驛丞廨在州治西南張村驛丞廨在州西七十里隆益鎮驛丞廨在州西一百四十里缺乆裁三川驛丞廨在州南六十里雍正七年裁缺
  學正訓導廨在西闗岩山下
  守備署舊在州治西康熙二年守備葉呈蘭建二十五年洛水衝崩守備汪可德移建西闗後復被水患雍正六年守備劉起龍移建西山州同舊廨址
  洛川縣
  西延捕盜同知署在縣南一百三十里黄龍山城東門内明天啓中建
  本朝康熙十二年同知劉顯第重修二十四年同知許
  恒齡增修舊有鄜城巡檢司在黄龍堡内缺裁
  知縣署在城内東南隅明洪武四年主簿蕭復仁建𢎞治間知縣茍鵬修葺正德七年冦燬嘉靖二年重修萬厯辛巳知縣陳惟芝増修
  典史廨在縣署大門内
  教諭訓導廨俱在縣治西南隂陽醫學俱在縣治東南
  千總署在城内
  舊有察院在縣治東分司在縣治前
  中部縣署舊在坊州明洪武初知縣黄琮建成化中知縣劉潔移建下城崇禎四年知縣姚一麟改移上城橋山半坡尋復仍舊
  本朝順治十一年知縣彭聖培再移上城建堂廡規模畧備康熙三年知縣金九鼎改建移南一百五十步
  典史廨在儒學署西舊有丞廨在縣署旁翟道驛丞廨在縣治北俱裁缺訓導廨舊在縣署西今圮
  舊有察院二所一在下城城隍廟西一在上城縣治西南
  宜君縣
  𠫵將署在縣署北順治初創建康熙十五年𠫵將張光煥拓之中軍守備署在縣治東南
  知縣署在縣西北隅明洪武八年縣丞王文輔建𢎞治中知縣李相増修崇禎辛未㓂燬
  本朝順治十二年知縣鄭名新建於山城上康熙十七
  年知縣賈有福增修
  典史廨在下城縣倉西舊有雲陽驛丞廨在縣治東北康熙十六年缺裁訓導廨在文廟旁隂陽醫學俱在縣治東南
  綏德州
  督學行署在州治西
  延綏道署舊在神木縣雍正九年改今職移駐州城内
  舊有綏德衛指揮署在州治北順治初革去指揮止為衛十六年省入榆林衛又察院在州治西今改為守備署
  知州署在城内疏屬山下東北隅明洪武中知州張進建正㕔曰敬事堂左幕㕔右為庫獄在儀門外西偏景泰間知州張軾重修
  本朝順治十六年知州王元士增修養濟院在城南
  吏目廨在儀門外東偏
  舊有州判廨在州治中又官菜園渡口巡檢司在州東一百四十里青陽驛丞廨在州城内義合驛丞廨在州東六十里今俱裁缺
  學正廨訓導廨隂陽醫學俱在州治前
  都司署在州治西係舊察院改建
  米脂縣署在城内東隅髙阜之上元泰定四年縣尹吕東建明洪武中知縣王元成増修
  本朝順治九年知縣張禹謨重建大堂五楹兩掖為庫大門内右側為獄吏舍重門悉新之康熙二十年知縣甯養氣修葺顔大堂曰忠愛堂建二堂三楹顔曰忠恕堂葺寅賔館題曰廣益堂養濟院在東上衚衕
  典史廨在大門内東偏舊有銀川驛丞廨在縣西缺裁
  訓導廨在文廟後隂陽醫學俱在東門内
  舊有察院在草塲街北知縣黄離炤建
  清澗縣署在草塲山麓中街之北明洪武六年知縣鄒宗彛建嘉靖癸未知縣馮璡丙寅知縣阮孝繼修萬厯丁未知縣陳王道建寅賔館甲寅知縣陳汝元重修堂署改建寅賔館匾曰虚受堂崇禎庚午正堂火知縣牛養䝉重建四楹東西有庫大門内右偏為獄
  本朝康熙乙未知縣張永祚重修虚受堂題曰集思堂
  養濟院在教塲旁
  典史廨在縣堂西舊有縣丞廨在縣堂東奢延驛丞廨在縣東南俱廢石嘴驛丞廨在縣北七十里雍正七年缺裁
  教諭廨在敬一亭後隂陽醫學俱在縣治南舊有察院在縣治西石嘴驛察院在縣北七十里知縣廖元發修自為記
  葭州
  知州署在城内正街西明洪武八年同知崔一思建堂東為庫獄在大門内西偏𢎞治間知州沈理重修隆慶中知州章評顔三堂樓曰浩然退思堂曰澹然貢生張鶚翼撰記
  本朝順治十五年知州武𢎞祖增建僚屬廨舍養濟院
  在南郭普照寺西
  吏目廨在舊州判廨西舊有州判廨在大門内西偏乆裁缺
  學正廨在明倫堂北隂陽醫學俱在州治東南舊冇察院在南郭街西
  髙家堡都司署建安堡守備署俱在本堡内
  吳堡縣署在城中髙阜之上明洪武三年知縣范平仲建中為正㕔庫在堂東儀門外右偏為獄正統時知縣俞安增修
  本朝康熙中知縣李雲龍建書舍於東知縣馬廷詔建書舍於西雍正七年知縣詹紹德增修吏舍養濟院舊在縣治東後移北門外
  典史廨在縣堂西舊有河西驛丞廨在楊家店雍正七年裁缺
  教諭廨在文廟㦸門外
  舊有按察分司在縣治南今廢
  神木縣
  東協副將署在縣城内西北舊駐孤山堡順治十三年移駐於此中軍都司署在城内西南栢林大栢油守備署俱在本堡内
  管理夷漢同知署在縣治西凱歌樓北康熙中東路道張衡所建希文書院也舊駐横城雍正元年移駐於此今遣理藩院司官
  榆林同知署在城内文筆峰西
  舊有神木道署在縣治西凱歌樓東北雍正九年改為延綏道移駐綏德又神木倉大使廨在縣治東康熙二十五年裁缺
  知縣署在城内東北隅明洪武十四年知縣任奉先建正統中知縣彭佐改建知縣糜奎重修萬厯三年夏雨傾圮知縣朱希顔重建正㕔内署吏舍犴狴悉加修葺髙璉撰記十七年知縣朱秉儒二十六年知縣戈千仭相繼修葺
  本朝順治八年知縣程啓朱重修養濟院在縣治西
  典史廨在縣署内大門東
  訓導廨隂陽學俱在縣治南醫學在縣治西
  府谷縣
  遊擊署在黄甫川清水木𤓰孤山鎮羌永興都司守備署俱在本堡内
  知縣署舊在城内文廟西洪武十九年知縣齊翺建
  本朝順治十七年知縣龔榮遇移北察院康熙元年知縣楊許玉構二堂及庫東西吏舍八楹書舍六楹典史廨在縣治西舊有清水營孤山堡永興堡鎮羌堡四倉大使廨今俱裁教諭訓導廨圯


  陜西通志巻十五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

陜西通志 (四庫全書本)/卷016Template:SKQS readall ender

Template:SKQS readall starter陜西通志 (四庫全書本)/卷017Template:SKQS readall ender Template:SKQS readall starter陜西通志 (四庫全書本)/卷018Template:SKQS readall ender Template:SKQS readall starter陜西通志 (四庫全書本)/卷019Template:SKQS readall ender Template:SKQS readall starter陜西通志 (四庫全書本)/卷020Template:SKQS readall ender Template:SKQS readall starter陜西通志 (四庫全書本)/卷021Template:SKQS readall ender Template:SKQS readall starter陜西通志 (四庫全書本)/卷022Template:SKQS readall ender Template:SKQS readall starter陜西通志 (四庫全書本)/卷023Template:SKQS readall ender Template:SKQS readall starter陜西通志 (四庫全書本)/卷024Template:SKQS readall ender Template:SKQS readall starter陜西通志 (四庫全書本)/卷025Template:SKQS readall ender Template:SKQS readall starter陜西通志 (四庫全書本)/卷026Template:SKQS readall ender Template:SKQS readall starter陜西通志 (四庫全書本)/卷027Template:SKQS readall ender Template:SKQS readall starter陜西通志 (四庫全書本)/卷028Template:SKQS readall ender Template:SKQS readall starter陜西通志 (四庫全書本)/卷029Template:SKQS readall ender Template:SKQS readall starter陜西通志 (四庫全書本)/卷030Template:SKQS readall ender Template:SKQS read all footerTemplate:PD-old

  1. ^ 1.0 1.1 周書/卷34作「𢷋」。
  2. 卷11作「湖」。
  3. 耀州志(明嘉靖刊本)卷2葉3作「鴇」。
  4. 舊五代史/卷90作「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