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雲坪先生文集
卷四
作者:宋能相 純祖初
卷五

與李判書秉常○丁巳十二月

编辑

明公今日之行。無愧於黨錮諸賢矣。昔人曰。得與李杜齊名。死亦何恨。未知身爲李杜者其心復如何。矧爾一出。歷覽表裏山河。巖巖者如高人。淵淵者如至德。以壯我心目而助我道義。則其視隱默官京都。遇寒疾不汗五日而死者。得失亦甚遼絶也。天時閉塞。堅氷已至。恭惟北土風寒。懔慄何堪。固知平昔忠誠可仗。而處患難之道。更宜加愼。幸願高明行吟之暇。兼抄藥方君子湯,正氣散之類。不撤飮於朝夕之間何如。遠遊參同。曾已痛理會否。此與勸讀佛書者無異。然朱夫子亦嘗有味於其言。不審尊意云何。平生眷私。感激有素。而適到仙莊。瞻望松筠。益令人彷徨慷慨。慕義無竆。玆奉千里之書。以伸起居。餘惟歲寒。益懋高節。以慰見慕之徒之心。

答李判書鼎輔○丙寅六月

编辑

別子藏主家禮。是朱子初年所作。而晩節與門人編成通解。則却復致嚴於宗廟之制。祖不可遷而廟不可外。此沙翁所以不敢從遷于墓所之論也。祧高祖。自古已然。近世大賢亦有從國制祭止曾祖者。夫豈不孝而賢者爲之。於情於禮。未見其有不合。何謂情。以尊則太祖。以親則禰。二者未有可離之道。何謂禮。在古則宮廟。在今則龕。二者未有可分之理。爲高祧而遷就於尊親之間。方便於廟龕之際者。似非情禮。禮有古有今。今則今。古則古。古禮今禮。豈可錯置而並行之也。所謂官師一廟與無廟。不可謂僭者。殆如郢書燕說。所謂在世不在龕與歸重高祖者。其亦思之不審矣。大抵吾先子之論主家禮。沙溪先生之論主儀禮。何不擇於斯二者而別求依違路徑也。制禮作樂。周公能之。次者朱子。朱子以後無此手段耳。○高祖雖祧而干祫同及。古禮然耳。

答李判書台重○戊辰十一月

编辑

阻閡積歲。瞻昂靡已。卽因再從昆至。遠辱手書。賜敎鄭重詳密。慰荷深矣。第伏審向來示病。尙未復常。公私災患。所祟有在。固安得神丹妙劑而袪此幽憂。下懷貢慮。若恫在己也。近日紛紛。實有源委。不可以本事辨爭者。敎意誠然誠然。區區於此。竊有所甚惑者。春秋惡攻戰而莫惡於陰謀詭遇。宋室南渡。天下岌岌。謀國者欲以講和爲名。而修自治之實。朱子斥之曰。內外心跡。判爲兩塗。幸而成功。亦儒者之所諱也。仁人之用心。此可見矣。敵國尙然。况同室乎。今日士大夫。蓋皆儒門之秀。而讀孔,朱書。言必稱先聖賢祖。乃若其情則詭秘莫甚。換面迭出。且戰且和。潛搆暗煽。無所不至。畢竟飛書來見者。莫不以含默二字相游說。而背面則輒以爲某已絶其師。首先聲罪者。非他人也。夫刦子弟而攻父兄。捩手足而傷頭目。其計不亦巧且憯乎。此能相所以不能終默而一出與辨也。其書故在。今可案覆。而辭說譸張。轉益駭愕。來諭所謂千奇百怪不如無競者。敢不僕僕拜嘉。至若以此身爲𥚁根。而謂累及於師門者。恐未必然。此身無似。無所有無。何足以爲人喜。亦何足以爲人惡也。前日懷鄕之所㤪惡八人。而聲罪傳檄則不過是吾師一身。彼雖一時知難而止。末梢連人之檄文。太半呑吐前日語句。竊以是知韓丈之見惡於人久矣。且以韓丈文字本不如此。而謂能相之慫惥取舍者。此非欲歸獄於無似之此身。適所以搆誣韓丈。有若無主見而爲人所動者然。人之爲言。何至此甚。浩嘅浩嘅。

與兪知禮彥宗○庚午十一月

编辑

千萬意外。伏承有令胤慘慽。驚愕涕泗。不省所以仰譬。然古人有桐里子者。喪其子而不憂曰。未生子時未嘗憂也。生子而喪之。與未生時同。何必憂哉。其爲達識大觀。百世之下。猶有生氣。如此然後方可自在。而不爲造化兒所困殢。未知雅意以爲如何。莊生所謂安之若命。誠亦明快。幸無徒以爲異端之說也。至若曾夫子責子夏之言。尤嚴截醒人耳。此皆下執事所已知者。果何如。姪病與歲深。閉戶呻喟。一者躬慰。末由遂計。可恨。就此友生。當世隱君子也。小少同學。熟知其經行絶出等夷。半世牢關之餘。今欲一覽名山大川。以壯其心目。助其道義。而竆不能自齎。要姪周助。然姪何能助之。仍念先輩最戒關節。而猶爲行脚僧折簡守宰。勸令資給。僧行尙有贐。况士之窮者乎。幸伏望另念優助。以生光於枯涸之地如何。此似是不識世情而干冒於悲撓中。尤涉非便。然姪若往鳳谷道峯則下執事想必不恝視。此友之行。與姪躬往無異。伏望勿徒以不識世情下責。而必思有以曲副焉如何。餘在由還日迎拜路左。

答曺侍直世鵬○辛未正月

编辑

敎意謹悉。盛稿大體儘好。無容更議。然於其間有大不可者二焉。夫以能相之年少學識而參錯于諸長老之間。諸老年次各有其序而錯亂序列。未厭人心。曾謂吾丈與許兄主事。而乃有此不審思之擧也耶。夫學問亦有久勤。能相之尙少也。已聞諸長老。卓然有立於斯學。諸老之應擧從宦也。又聞韓丈早已立脚。盖自其未弱冠時。遂翁見之於鎭川。已許其將爲大儒老友。而及其往留江上也。先生每對士友。輒稱以韓某好學。四方賢儒畢萃門下。而先生獨稱韓某爲好學者縷縷。可見於諸家語錄中。其於冠人之時。亦必擇而自從。乙酉春大報壇御製詩章。京外學士大夫賡和者何限。而先生獨揀韓丈詩。親書于先生自作之下。以送丈巖。編入於華陽尊周錄中。至今人稱爲權,鄭,韓三詩。丁酉溫宮行幸時。經學被薦。又乃居首。而筮仕後當當宁策東宮時。以最初宮僚。實有甘盤之舊。此皆著於公私文字。而頃日元尙書溫宮奏對時。聖敎亦以爲熟知其學問高明實是可用之才者也。聖上旣知其耆德。至謂之可用之才。而不思進用。故京外有識之士。所以因聖敎而欲進言者也。向年圻儒之疏。已先有例。今何必用意顚倒。不循其久勤常例也哉。此必尊家諸少年出入屛門之故。而其在事體。恐不必然。此豈可一毫容私處耶。記昔牛溪,同春兩先生之平生。蓋皆官不及栗,尤。有如今日二老之與閔丈者。而只爲其年齒居先。當時每稱以牛,栗。稱以春,尤。必俟後來諸士類稱量。然後乃有先栗先尤之定論。今此二老之事亦然。待得異日公眼者出。稱量定例。而在今道理則只當從一世恒稱。稱以年次。序以久勤可也。雖使可以一人之私。撓公尊家少年之師。何如尊先師遂翁之平日最所許可者。而乃今抹摋之。無乃不可乎。此等事無論彼此。只當從一世公議。吾無一毫與奪於其間。以俟後世之定論爲可。可不念哉。向來圻儒之疏。於尹丈叙列道德。頗不能盡分。實如胡文定之狀明道。故吾輩輒以爲不足。尹令叔姪亦以爲言。尹丈夷然一笑。有所戒誨於厥季與子。如嘗對太白台而言者。士類聞之。莫不歎服。盖尹丈之所爲。兄事韓丈。不徒以其兩情磁鐵。實由於詳知遂翁意故也。今者令胤諸公無乃不知長老之心耶。幸平心回思而處之也。至若師生幷擧。雖於死後請享。道理猶不可。其見於尤,遂二先生文字。不啻夥然。高明豈或忘之耶。堂堂全嶺之士。必將取笑於一世。若以私言則執事之作此擧。人其謂吾輩不知不聞耶。人必以爲某也與某人居近戚連。又其姪謫居嶺外。自圖得儒疏。而不復以弁髦先義。參簉師長爲難矣。此果何等駭惋擧措也。此不可一刻仍存以駭人眼。故用敢唐突墨抹。幸亟改而勿咎也。不料以執事之高明。而乃有此不可聞人之擧也。凡此云云。布盡赤心。不蒙聽信。鄙等請從此辭焉。假曰公議。假曰非本意。而乃以執事筆書出。尊家諸少年主事。則此豈非以無道理相處者耶。旣不以道理相處。則何敢復有舊誼也。

與金伯春元行○庚申二月

编辑

十年喪病。乾沒苟生。人事都絶。其不見棄於當世之君子者無幾。平生親戚之素相厚者。皆不復記數。而亦不敢以平昔之心爲心。杜門深山。只自吟病。不聞老兄邊消息亦幾歲矣。不謂兄南來有年。進德修業之中。間以喪威病憂之撓。一驚一喜。種種不可爲懷。夢窩大爺洗寃。天恩感激。然當日筵敎。猶未免繳繞舊見。且物有本末。事有輕重。而其不能洞辨聖誣。明正大憝之誅。則區區復爵。豈足以慰忠魂於九原也。惜乎。今日諸公無有以此謦欬於聖聦者。而尊戚諸閔丈方且汨沒於辨爭報復之說。所秉大義。反爲之掩蔽不明。亦可歎也。信乎不爲避嫌。非大賢則不能也。伏惟老兄此懷。尤有倍於凡人之所見否。能相宿抱奇疾。近益添苦。恒爲望八老人之憂。實無餘力可及於身心工夫。末由面承誨責。徒自悲歎。

答宋晦可明欽○乙卯二月

编辑

別來遽已新月。瞻詠正苦。忽蒙垂帖。審得靜裏進道益福。欣慰之餘。傾羡繼深。能相親癠尙今沉痼。食飮全却。藥不見效。焦煎之私。如何勝喩。理氣說。深荷提警之意。而大體亦甚好。可敬服也。然於遂翁本指則全失照勘。玆敢辨復。以兾更詳。盖動靜無端。陰陽無始。推之於前。不見始合。引之於後。不見終離者。一讀太極圖。人孰不知。故其言曰。理氣只是一箇大流行。實未嘗有無動靜之時。無陰陽之地。太極安得以獨立於其先乎。此大小大明白。而至其論體用動靜則以爲太極圖解。言道之體用者。其義多端。陰靜陽動而爲體用一也。流行不已與一定不易。爲體用一也。太極凾動靜。動靜凾太極。爲體用一也。又曰。有動有靜而妙動靜者。以乘氣言。太極之用也。無動無靜而含動靜者。以本然言。太極之體也。此之體用。固不可分屬動靜。雖然冲漠無眹。道之本體。寂然無爲者也。一動一靜。道之大用。乘機流行者也。以本體無爲者。對大用流行者。而一屬之靜。一屬之動。亦無不可矣。然而寂然無爲之中。乘機流行之理具焉。豈非靜中之動也。乘機流行之中。寂然無爲之妙存焉。亦非動中之靜乎。不能詳記。而大意如此矣。橫竪推說。十分精微。而門下諸賢之各見一偏。互相疑貳者。始皆豁然而得歸於一。能相每以爲遂翁之見道分明。可徵於此也。何故。以其質前言而不悖也。幸願高明更取濂溪太極圖說首二節及朱子太極說。南軒存齋記等篇。精思而密察之如何。來書所引朱夫子說。謂太極含動靜。以本體而言也。謂太極有動靜。以流行而言也者。誠可謂一言而盡之。欽歎欽歎。其餘六條說。皆是夫子之隨人所見而各救其偏者。亦好參看也。盖道理無窮。言語難盡。旣主一說。不容復有他義。纔執一言。不復徐究其意者。要皆非君子之事。未知如何。仲思書多感。轉示。不徒爲替面而已。不宣拜覆。

答宋晦可乙卯四月

编辑

來諭曰。以本體無爲。恐非朱子之意。

朱子曰。太極者。本然之妙也。動靜者。所乘之機也。太極。形而上之道也。陰陽。形而下之器也。是以。自其著者而觀之則動靜不同時。陰陽不同位。而太極無不在焉。自其微者而觀之則冲漠無眹。而動靜陰陽之理。已悉具於其中矣。理則一也。自見在事物而言則陰陽含太極。推原其本則太極生陰陽。盖須有此實理。方始有陰陽矣。生陰陽之前。其理已悉具。生陰陽之後。其理亦無眹。豈非所謂太極凾動靜而動靜凾太極者耶。又曰。體用一原者。以至微之理言之。則冲漠無眹而萬象昭然已具也。顯微無間者。以至著之象言之。則卽事卽物而此理無乎不在也。言理則先體而後用。盖擧體而用之理已具。是所以爲一原也。言事則先顯而後微。盖卽事而理之體可見。是所以爲無間也。又曰。在無物之前。而未嘗不立於有物之後。在陰陽之外。而未嘗不行乎陰陽之中。又曰。天地未有。萬物已具。此是體中有用。天地旣立。此理亦存。此是顯中有微。又曰。以形而上者言之。則冲漠者固爲體。而其發於事物之間者爲之用。此言皆何謂也。朱子又曰。人只是合當做底便是體。人做處便是用。曰體靜而用動。曰理有動靜。故氣有動靜。曰太極動而二氣形。此雖出於門人者。而質之凾丈。批以論得甚分明。何可謂非夫子言也。凡此等處幸更加意而察之。夫體用也動靜也。一而二二而一。而各須對待以得名者也。不與用對。豈成爲體乎。不與靜對。豈成爲動乎。由是。論太極者。只從本體上而統指其蘊。則固當謂之該動靜以不偏。若對流行處而就言其分。則亦何病乎屬一邊以爲靜也。譬如觀山。橫看則成嶺。側看則成峯。今若以橫準側。以側準橫。而只信其所已看。不復信其所未看。則未知其於道果何如也。程子論仁。所以有專言偏言之不同耳。

來諭曰。體用固多端。對待之靜而已。

此端義理。似甚叢雜。有非淺陋者所可識其端倪也。然來命勤摯。請且條質。葢聞古之論道理者。多是就見在事物動靜。事也。陰陽。物也。而言其大體。故以爲有局定底。有流行底。孰爲局定。分陰分陽。兩儀立焉。是也。孰爲流行。一動一靜。互爲其根。是也。橫直說去。自然有體用之分。而非是爲分體用發也。亦非謂此二者外更無體用也。今欲以此而爲一大例則非所可識者一也。又欲以二者分屬於陰陽。二者固皆無獨而必有對者也。分陰分陽。不可移易。故謂之局定。一動一靜。循環不已。故謂之流行。無陽之陰。何必謂局定。而無陰之陽。豈獨謂流行耶。此則非所可識者二也。全體者。自是合一之稱。而在動在靜。一定不易者。正一先一後一彼一此。對待分立之地也。乃今以合一之名。加之於分立之實。則方圓鑿枘。不能相入。此又非所可識者三也。動靜互爲根。而仁義相爲用。一儀一德。莫不各具體用者。其爲推說。固甚精詳。而折之於向上斷例則又當何以分屬。此非所可識者四也。且旣曰一動一靜。互爲其根。曰或以動靜言。或以終始言。而旋復以爲其體常立乎對待之靜。上下言義。自相矛盾矣。此又非所可識者五也。更願足下於是數者。猛下檢省。而一一訂誨。使得幷進於昭曠之域焉。能相不勝冀仰。

來諭曰。所謂無爲者。對大用之本體也。

無爲者。只是有爲之對稱。固非可以別占地位者。而亦何可以不屬乎靜也。周子,朱子之書備矣。元來論此者。煞有不同。以理與氣對而言。則氣有爲而理無爲。故曰動靜陰陽。皆只是形而下者。動靜非太極耳。以理爲氣主而言。則理有爲而氣有爲。故曰一陰而一陽者。是乃道體之所爲也。理無動靜。氣何自而動靜乎。以動靜分體用而言。則靜無爲而動有爲。故曰實理該貫動靜。而其本體則無爲。動則有爲而善惡形矣。許多曲折。正好各隨言義而通變觀之。何必爲一例硬說有所不行也。以此。諸敎甚有隔鞾爬癢之歎。而說來說去。全沒了主宰二字。若其所引兩在之妙無動靜等話。反失周,朱二夫子本意矣。且能相所謂無動靜者。自來有異於二夫子之說。二夫子之說。顧乃謂理之無形而不囿於器者也。能相則直指其源頭而超然本體。不落方所云爾。夫在陽爲動。在陰爲靜。而陰陽未生。却不可言動靜。此則論其情實者然也。雖含萬象而未有一物。本然眞體。無所偏倚。則其比一有動靜而萬化生焉。流轉大用。無時可息者。體用動靜。又安得不分說。此則論其界至者然也。今足下乃欲一之。所以有意義眩掉本源騈疊之患。而如所謂爲至靜及一味偏枯空寂之類。殆無異自作元隻而以速其訟矣。理明心空者。那復如是。良可嘅耳。

來諭曰。故朱子斥南軒至靜之說。豈不艱澀乎。

南軒之說。甚有偏着之病。如非失傳。想是其舊說矣。何則。太極本無方所。無形跡。無定體可名狀者。今若以爲其體至精。則是不識動而無動。靜而無靜之妙也。又以爲貫乎已發未發。則是不識非不動不靜之實也。朱子之斥以尖斜不正當。豈有一毫驅抑底意哉。能相幸生朱子之後。得聞動中有靜。靜中有動之義。而亦已言之詳矣。足下乃不少見察。深可惑耳。朱子答楊子直書。正合商量。當初濂翁之著圖書也。却就動靜循環之中而抽開太極。以爲萬化根本者。是盖有不得已焉。朱子之解之也。若復直以太極爲體。動靜爲用。則截得上下太煞分明。豈不眞如先有太極而別生陰陽者也。從來論理氣者。只是從大流行上截斷一陰一陽始生之初。而推原其未生之前。故見得有源頭而謂之由體而達用。從微而至著耳。其實無形者未嘗頃刻先立於有形者之前。而纔動便是陽。纔靜便是陰。非先有此而後有彼也。故程子曰。器亦道。道亦器。此其意雖無害。而言却有病矣。後來改定。始得完備。而其置水不漏之密。反有勝於程子體用一原。顯微無間之言。然是特就其間而添箇曲折宛轉周詳已矣。未必以初說爲全無理義也。故於改本中。節節有此意。而此書下文亦以爲太極含動靜。以本體而言也。太極有動靜。以流行而言也。何故。高明者乃欲執一而廢百歟。若所謂太極說。又是不察言者之本意也。此段上頭。旣以一動一靜。相對說下天人命性之分。而末復合之者。所以明夫天人一理。而命卽是性。性卽是命也。豈必有意於體用之分哉。體用雖可分。而亦不合以一定字論得行乎動靜眞實無妄底道理也。然以能相前日之云。只要足下有察於靜亦動之息一句。不復深攻太極動而陰陽形之說耳。未知何如。且足下每以論性答藳後記。爲破瞽說之證。案此固有不當者。而今書所諭尤涉拖長。只願明者之平心更思焉。

來諭曰。高明平日。痛加刮磨焉。

能相前書。以寂然無爲。解冲漠無眹之本體者。正爲其方論界分而屬之於靜故耳。然於其下便以爲乘機流行之理具焉。則足下何故隔絶其首尾。而隨語生解。誚責至此也。至於遂翁云云。尤非平日所望於足下者。諺所謂舂之簸之。無乃謂此類耶。更願足下對勘前日彼此之書。而察其有一毫用意者否焉。大抵講論者。只是求是之道也。但得在不間今與古物與我。而愨實精約。據事論理而已。不必用多少枝葉皮面之語。以相苟難也。而况吾輩相與何如。而猶爲如許不知心之言也。流俗之習。雖是能相實病。而區區仰慮於足下者。亦不能十分無疑耳。僭悚僭悚。更觀盛敎。其所以反復究極於體用之間者。可謂備矣。而終未知上面又有本然已具之體。乃與下梢乘機流轉之用作對。則無或有未盡於朱子之意耶。能相嘗就前日三言者。而各爲之目。陰靜陽動處。名以全體大用。局定流行處。名以實體妙用。本然乘機處。名以本體實用。今請因是而正其當否也。然於用字上有可以通稱者。而於體字上不可有互換矣。未知如何。最是動靜互爲體。而仁義相爲用。一儀一德。各自有體用者。說得煞密。深所歎服。謹以愚意爲之解說曰。主陰靜而言。則陰靜固爲體而陽動固爲用矣。主陽動而言則陽動反爲體而陰靜反爲用矣。盖見在底便是體。後來生底。便是用也。且夫自仁而言則仁是心之全德。而義乃商量裁制底。自義而言則義是收斂把定。而仁乃發動流行處。全德把定。豈不是體。而商量發動。豈不是用也。中與正也莫不然矣。其行之也中。其處之也正。則正爲體而中爲用也。性之靜而爲中。情之發而得正。則中爲體而正爲用也。若所謂動中有靜。靜中有動者。便是動靜之體。而動而能靜。靜而能動者。便是動靜之用也。所謂寂然不動者。仁義中正未發之體。而感而遂通者。仁義中正已發之用也。如是推去。果不悖於尊意否。

答宋晦可乙卯閏四月

编辑

答藁謹已。移本呈納。未知其得失竟如何也。盖觀前後敎語。似或有先尋非處。不盡人言底意。令人嗟惋。久不能已。承諭難言鐫責等說。故敢此卒言之。然只是纔涉紙墨。覺無精彩。願足下之審究於所不能及處。而不以人廢言。千萬千萬。大率足下於理氣無先後處。看得已到。而於有先後處。看得不到。理之無作爲處。說得已破。而有作爲處。說得不破。是以。只喜程子動靜無端。陰陽無始之論。而不察濂翁挑出太極以爲樞紐根柢之意。偏信動靜者所乘之機之言。而獨昧神也者妙萬物而爲言之訓。一何其拘泥而不知變通也。無乃於離合二字。終欠了商量故耶。此二字正是平日已陳之芻狗。然今所爭者。其關棙亦只在此。望更平心而一番痛理會過如何。苟如是則必當有莞爾而笑。以從前彼此之紛紜。爲都不濟事。而一本萬殊。天人物我之理。燦然昭呈于高明之眼。自覺有觀會通以行典禮底氣象矣。待得此時節。更以見敎。以幸淺陋者。而幷慰仲思諸友之望也。能相竊深冀待耳。

答宋晦可士行文欽○丙辰正月

编辑

能相山行四五日。歷沃涉永。周觀先壠近地。而卒未得合意處。憫歎何喩。昨過祖妣忌日。尤令人悲感。昔者童子時。每見諸父歷叙前列。而如僕行輩地逼無所立矣。今已轉占深位。後生輩參事者且過半挨迫失措。怳若疇昔自身事。而第四叔父獨立哀傷。前月無恙之季父。已不可復見。流光如水。世次迭遷。由情一哭。自不覺其越禮也。奈何。因竊思惟。世事易變。義理難明。凡百外物。都不須說。而一箇心地尙患蕪薉。動靜爲二。表裏相妨。居然近而立之歲。而自覺忝辱於先人者多矣。此際得師門書。乃以明道立心之弘。伊川制行之嚴。見責朋友。亦有強以爲師者。矢心苦辭。終未相舍。哀而悔懼而恧縮。一心實不能須臾自安。到頭益歎平日涵養之功甚淺。觸境齟齬。便未得天理安處耳。執事仁明。曲察人情。頃者書意。亦可見矣。幸爲之深念。幷賜誨諭。使得依本分奉以周旋。至望至望。昔嘗承敎於先輩。常以斂晦自修爲志。命旣多舛。行又不力。誰謂竟墜於自欺欺人之歸耶。方今之勢。正如大病。裏虛者。自不堪百證交作。昬瞀憒劣。只胡叫乞憐于良醫。冀下得回生起死之藥。良可哀也。臨紙情激。不免覼縷。伏惟矜察。

答宋晦可士行丙辰二月

编辑

能相頓首。雨後風凉。恭候峽旆已旋。侍學珍吉。次房設弧。眞是新年第一消息。深爲之慰幸。能相近省病姊於韓山。歸次屬耳。而親癠代指。尙未見瘳。季父窆期不遠。前喪啓墓。只隔數日。日夕憂愴。何所勝喩。頃日敎帖。其所以慰曉之甚中窽曲。百回披讀。自令人感激涕淫也。至於末端勸誡。有未能盡察微情者。而季氏之語。尤少曲折。殆無異以水濟水。不有近於強僬僥以千匀之任耶。能相少讀內則。甚喜古人敎學次第。及今無一着實得力處。而徒覺羣疑日滋。宿志日隳。先生長輩之敎。且患於不堪。安能復爲人師。添却無限困愧哉。不能自立而立人者否矣。尊慈乃猶云爾。可謂非知我者。幾年共學。而不蒙垂察。宜乎他人之苦未能諒也。卽聞父喪在殯改葬母者。新舊几筵用肉以奠否。其幷有父母喪若昆弟喪者。亦當何如。虞前若不用肉則遣奠亦廢包牲之節否。以生人則不飮酒不食菜果者。死將何以爲之。古禮殘缺。未得明證。而儒先之論。並無的確齊整者。深可疑惑。子曰。之死而致死之。不仁而不可爲也。之死而致生之。不知而不可爲也。切願僉尊十分商究而敎之。勿以汰哉爲嫌。幸幸甚甚。遷葬祖遣奠。更思之當無。追惟頃年妄言之失。至使孝孫爲過禮之擧。前訓爲無當之歸。僭率之罪。可勝自訟。奔走服勤。無暇往質。詳賜證諭。千萬拱俟。

答宋晦可丙辰七月

编辑

父在母喪被髮之節。更無所諭。豈其不改於前書之義耶。似與鄙意有少異者。鄙意竊以爲禮時爲大。今之行者。雖不能一反古道。而要於其間有所裁制已。如飯含。設有生蟲之虞。而從少爲宜。不可遂廢。其擧之古禮也。被髮或無儒先之論。而同俗不爲。因以漸革。非禮之舊弊也。則此乃大易所以扶陽而抑陰。爲衰世之意也。未知如何。頃答從昆書。略攄此意。敢以草呈。幷望砭誨。○更思飯含出於古人不忍虛之至意。然終歸腐爛。不必唯盈。而今俗之例用糯米者何也。豈有取於秫灰辟毒之意耶。

答宋晦可丙辰九月

编辑

所諭輓誄事。今而後始覺能相之不信於朋友若是矣。如何愧縮。雖然。能相豈敢或以非禮不誠而干君子哉。只緣亡嫂之賢。有不忍泯沒者。而哀章之轉爲不朽圖也久矣。私家與執事事契同一家。家嫂之於賢閤。戚又不遠。則平日聲聞之相及。有不足言矣。肆其卽遠之辰。欲得一言爲重。以相哀送之禮。眞誠所發。自不能已。此豈可與世間尋常虛誇而廣求之者比哉。伏願高明更入商量。如不以爲不可則終思副惠幸甚。抑因有所稟焉。挽歌之生。始於斥苦。而其辭則專以嘅傷人死者不可復回。所由來遠矣。降自唐宋而漸爲誄行之具。是亦出於黃鳥惜賢之遺意。而初不害義。其流之弊卒至於喪家冒請而親舊不復自爲焉。則殊失古道。而大無謂矣。然居今之世。不請則不爲。如欲略丐於族姻契舊。當如丘儀。而主喪者自發耶。求之情禮。儘有所未安。故嘗竊以爲此統於祝相護喪之職。而徑自私家行之。今有非之者。未知如何。細加思議而敎之。不勝幸甚。

答宋晦可丁巳四月

编辑

疑禮下詢。實仰謙德。而鹵莽近甚。心志日荒。舊來所聞。思量不起。雖欲竭其愚知。而恐涉於汰哉。請以淺見反質之可乎。夫出後於人者。縱不可盡絶其私恩。而名服大體。終是傍親也。爲人後者孰後。後大宗也。則以己之私戚而欲伸之於尊統者。無乃有不可乎。然於諸父兄弟之喪。永卒哭不許歸家。則使人代行。情禮兩得。而妻若子之祭。恐亦不可偏廢矣。未知如何。若所謂朔望之參。正宗子伸情之禮。非關於祖考事。而代行之漸已成俗。抑或有所據耶。幸更詳思而敎之。近日鄕間事。置之無足言。而至於尊門諸食客。專以辱人爲業。辱其人而不足。又節次推上。無所不至。此豈夢寐之所嘗料者耶。他人何暇言。僕旣不幸不死。足下亦已歸家。而事之難言。如此其甚。天下寧有是哉。詩人所謂尙寐無訛者。眞先獲語也。承欲送騎相邀。足下胡不察人之情也。向日一出。專爲問喪。而與在客位者。太半是可怕人。迨今悚仄。不啻如鍼氊耳。數日間左右如無他客。竊擬乘月一進。以訴苦抱耳。不備布謝。

答李儀韶鳳祥○丁丑十一月

编辑

頃蒙寵臨。弔孤致奠。荷意良勤。而悲擾之甚。恨不得良誨穩承。路中還書。尤致繾綣。三復感浣。如更欵晤。不審歸稅後一味平勝。孤哀。忍死卒事而歸。仍値歲暮。號隕益甚。疾勢乘劇。無復一分生意。尙何喩哉。禮固有以書代謝之文。且承俯詢。往復講難。則在淺陋尤豈非幸。而人事都絶。久稽報往。深用愧仄。玆作數字以請敎。幸更反復之。方喪二字。竊恐不察而過引之。小君之喪。於執事爲不杖期。然於令胤則不過素服而已。依婚娶借吉而弁首。恐無不可。主人與賓。亦無不去衰麻之令。旣許以白衣冠視事。則以此服而行禮。有何甚未安者耶。一加旣不成禮。只當不獻酬以變常禮。未知如何。至若家禮期以上云云。恐只論士庶家私喪。須與大全君臣服議參看。元意各別否。

答權亨叔震應○辛未五月

编辑

文字事。兄行承與方伯廵歷相違。可歎。然目今時勢。决不可遲緩。常夫之意。亦與之合。謂當還京。使述甫書議於廵營。未知其竟如何也。常夫又自任眞像事。必欲於秋前移摹數本。擇其最逼眞者。送來於此間。此事若成。弟當專伻報兄矣。兄須躬來相會於華陽。共審其眞逼與否。仍爲奉去。藏之於寒齋諸先生眞幀所藏處如何。時伯哀雖有病。而專意於編摩之役。雖不能得書手。空冊則果爲送去否。遺文影幀二事若粗就緖。則弟雖甚病。必欲躬帶入華。兄可來會對校而取去深藏耶。近因人得所謂冠峯文字。其所逼切於老先生處。一如嵬說。而至若舟中說一段。大有驚駭者。老先生性理之論。若果不合於己見。則一如淵翁之農巖說例。何所不可。而必如是強援捏合。有如篁墩所謂晩歲定論也。老先生果若冠峯之言。前迷後獲而快釋前見。則何不明白立論。如晦翁之中和說也。此甚駭惑。而爲說丁寧。多立證援。疑亂後世。必不止於篁墩所引尊德性銘而已。其在子孫門人之道。不可不從頭痛辨。以解世人之惑。而在尊丈分上。尤有關涉當身事。不可不辨。未知如何。義理。天下之公。不妨有異同。而事實則决不宜翻轉爽誤也。原文字玆以錄奉。餘不宣。○冠峯文字。或恐有少補於聦明。略以淺見批評以上。此是一門內事。望更回示諸凡委折。其辨也。亦必先示草本以議之也。

與金士廸漢喆○甲戌八月

编辑

西門鎖鑰。旣云鞏固。塞北長城。復得其人。台之此行。聖朝更無北顧之憂矣。未知龍㫌已稅咸關。而宣布上仁。能使士民感泣否。北人嘗沐李敬憲,閔文忠惠澤。又經重峯與吾老祖過化。其俗固嘗以仁義忠孝爲務。不幸光佐誑誘其豪傑。蠧壞其風俗。而宗城,文秀輩相繼煽惑。彼其耳目塗塞。心術陷溺。只知有利害而不知有義理。只知有少黨而不知有士類。駸駸然盡化爲賊邊之人。祖宗朝眷念愛養之盛意。果安在哉。而前輩遺風。掃地盡矣。誠非等閒事。而前後按藩者。皆無遠慮。不復以道理相處。而賤惡之蹴踏之。無所不至。彼固悍然而不服。竊恐他日不復爲朝廷之有也。今幸朝家更遣長者。拊摩得宜。寧不能服其心。平生讀書。正須此時。幸願深考乎前輩舊政。有若劃一而勿失。亦宜闡明乎先賢正道。不憚家喩而戶說。期有所振作一變焉如何。當今人才。咸,永不如吉,鏡。吉,鏡不及六鎭。六鎭士類如韓耻菴,吳德村後承皆願得重峯,尤菴集以讀久矣。幸於廵路必携此二集許示之。俾得居接於鍾山忠谷等院。而給其糧資。助其誦習。以興其守死善道之良心。則其爲國家保障計。必賢於山谿之險。兵革之利矣。民不委去。只在於使之知方而已。至於年譜及經禮問答。尤宜傳謄。以藏於雲田,龍津諸院。廣示一路之士如何。抗義新編。老祖嘗付朱寢郞汝井藏弆於雲院耳。其他昔日從游先門者。別錄以呈。望於㫌節之過。詢訪其後孫而存恤之。仍爲收敎於都會所。而俾不墜其先業爲幸。彼皆先德旣不草草。而己巳禍故時。千里奔走。同破敗。共患難。人情每自難忘。故如是。幸幷曲諒焉。西伯文敎。傳聞赫赫。不料今世乃有安尙書,金黃岡以上人也。餘聞成姪去。力疾口占。不宣。

與趙和叔明鼎

编辑

北儒無論兄之敎養與本自成立者。如以孔門四科擬之。忠信剛果。不先利而重義者有幾人。文才通敏。能會思而強志者有幾人。亦有膽力精悍練事而諳古者耶。風采辭理辨志而孚物者耶。非必優爲。而可以企及者。條列示之。俾得以與聞高明鑑識精力之所及如何。此非如弟者所可與。而他日吾兄之還朝。淸問或及於人才。則非有所預慮而臨時無跲耶。古之人能知此義。眷眷以山川人物相講確。此其所以出而當事。能有所爲。而其處者亦能坐策於千里外而無遺。頃年某台之薦北人則乃反以尙口牟利屢憎多怨者。苟然充數樞機之應。無遠不笑。此其過在於詢謀不廣。而初不知聖門言語政事之科本領有在也。人不忠信。百事無實。吾兄識透。焉能廋哉。居夷旣久。得人旣廣。他日聖朝北顧之憂。竊恐高明終不得辭其責。弟於兄情深。安得不預叩。幸勿以爲非爾所知也。昔在仁廟朝。金景瑞能知鄭鳳壽於側微。以爲我國若將此人。虜不敢近。後果如其言。而其不知有鄭公者。一遇丁卯。褫魄於千里之外。茫然不知所出。朝家之每訪西北人才有以夫。弟固草莽垂死之病喘。無容坐策。而只願聞兄範圍所擬耳。

與趙和叔壬申七月

编辑

彈丸小域。南北無萬里。忞忞之傳。每月一及。矧惟慈闈春秋未甚高。而立名顯親。自省不疚。使世之賢母。各爲其子祝。一時廢遠。非憂伊榮。老兄之孝思。可以知足。而猶於書面。輒露得戚嗟色。何也。主恩不及於三江枯骨。北伯至以是遭彈罷官。世道至此。惟願老兄益勵馬文淵竆堅老壯之節。丕承尊先德致思復心之學。毋徒以隨得隨失自解也。苟其實得。筌蹄何用焉。如弟之安居畎畞。所業沒沒者。只誦老杜生無所成頭皓白之句。悲歎不自克耳。示諭京鄕通患。只以大小科爲究竟法者。雖可哀痛。而前世之從游於老峯,畏齋者。亦安知眞知眞學之所在也。惟其門路得正。所以平生不落於綱常名義之外耳。開千眼者必有後。幸卒隨分而成就之。摩天以北。想無異於南關。文學義理。豈是今世人所長。獨有前昔李持平文稿。果可與鮮于遯菴相埒者否。幸望謄取以見。亦以示及其胤涵也。想亦不比韓金輩之無淵源耳。兪判官,李正言文雅風采。已矣奈何。伏惟塞外承凶。悲惜尤至千萬。適聞有點便。忙草不備。

與趙和叔別紙

编辑

北路本以聖朝肇基之地。實有常山首脊之勢。而民俗樸直強悍。惟上之所化。有如朱子所論雍州之風習。在昔孝廟。嘗諭於先祖曰。國家欲有作爲則西北人可用。急宜奬拔其尤者以勸進之。其後老峯觀風。畏齋樹谷。或出守或佐幕。相與專意於敎化。至乃選其翹秀而勸送於華陽。積年講學。卒底有成。雖不能一變至道。無遜於文王之化雍。而所講不出於篤孝敦弟居仁服義尊主禦侮親上事長之道。故其能卓然變夷者。如咸興之陳尙漸,韓紀百,朱宅正,南老汝奎,汝斗,汝井。永興之張永紀,文烱朴虎卿,朱必大,陳慶傳,金光白。德源之朴敏章時膺。安邊之李世文,吳宇達,宇逸。文川之趙文弼。定平之李天䧺。穩城會寧之吳爾游,崔愼諸人。莫不淬礪禮義。之死不變。徒步相隨於南竄北謫顚沛佗傺之辰。至今嶺湖間人傳說北儒從行者。最苦節苦行。歷歷如前夕事。自是以後。北路之文風儒敎。綿綿不絶。卒至有鏡城李持平壬寅樹立卓卓。無愧昔人。彼其風俗。雖云強直。而如微薰陶於儒賢。習成於禮敎。則遐鄕人士。焉能知干名决科之外。別有讀書修行。爲其所當爲之實學。而能得自拔於頹波奔流利慾百端之中。從周用夏。一至於是耶。世以壬辰倭亂。關北尤甚。而許珍,金國信,李鵬壽諸人倡義吉慶。爲重峯謫居講學之效。以鄭農圃文孚能脫虎口而屢建奇功。爲其平日得儒士心之故者。豈不信哉。信知忠孝義節。本非一朝夕可成。而無君子斯焉取者。聖人不我欺也。不幸自數十年來。光佐之徒。連按北藩。專意於收人心而敎黨論。所在風動。乃復一變。周秦夷夏。相反如晝夜。雖以諸朱之服習餘敎。亦多反本背先趍時射利者。李持平一家何能當衆咻。間有士類之按北者。不究觀源本之所在。而徒自憤激於反背輩所爲。先威任刑。無復遠慮。人心積失。莫可收拾。彼皆輒指爲貪虐無道之黨矣。近有從北來者。爲傳其俗。說及於光佐則必皆正冠衣更坐。及於文秀則曰吾使道吾使道。宗城則不覺涕汍瀾。下而說及於近世按節之老論一人則莫不切牙努眼。又及於一人則反唇奮拳。乃作街童醜辱人之狀。傳說不啻分明。噫。士類之失人心。何至此甚。少輩異日若能爲國家而不與反虜則庶無他憂。而不然則我國家肇基首脊之地。將未免土崩瓦解。此豈非吾儕士流爲國家世道深憂遠慮處也。未知今亦有出入於泉黎門下如吾先祖時者。而泉黎喪後。尙守其說。不受變於光佐之徒者耶。咸永則無非光黨。而吉,鏡人士猶有能從事重峯書院。而讀先祖之記文。得知忠義孝節之可尙云。金許諸人之後承亦能有可望者否。恐其必不如李涵父子矣。大抵遠違君親。孤坐塞垣。旣無可以寓懷者。則振民育德一事。恐終有不得辭其責者矣。曺芝山謫居西塞。專意於敎化上。壬辰收功。一如重峯。有光竹帛。前輩道義氣脉可見也。重峯後雖不幸敗沒。而其平日奬礪誘掖於西北者。卒致有申恪,李廷馣,鄭文孚奇功。而收復諸路。其功豈在於淸州破賊之下哉。幸毋徒以吟哢咿唔爲高。而留意於重峯,芝山之遺烈。熟復拙齋先生抵滄溪書。勸斅南士一段如何。恐行中不帶往全集。玆敢錄呈。以廣尊意。幸伏望一覽而破顔也。

與閔履之百祥○戊寅六月

编辑

備無交極。蒸溽無前。伏惟旬宣體履對時增衛。瞻傃未閒。能相一身疾苦。本非不足。而意外壯奴之紀綱於一行者。竟死路中。同行士子亦病頰腫。久在危域。息心冥棲。初計大壞。奈何。驍尉今始還之。玆有海伯許書。欲通家信。煩爲之入褫。百嶺事。計將安出。康生有眞幀改摹之議。此則不然。仁賢書院本以路傍。恐有不虞如壬丙時。前輩遠慮。以建百嶺之廟。則山廟與書院。表裏一體。今所藏於書院櫃中者。重疊無義意。此櫃及此時移藏山廟。而另擇其完好本改奉似好。凡事可以爲可以不爲。則不必爲也。未知如何。前告李時恒私稿事。果已俯施否。嘗見家集有香山雲社記。似是先曾考大爺按藩時所受以揭者。今見時恒也。自以爲博采衆議而撤去之。僭以汗顔代斲。無嚴莫甚。欲考其嶺種與否耳。其所謂同議人姓名錄呈。槩皆嶺人而慫惥時恒中軍。想知其爲某某人耳。試問之如何。始欲直抵國內城。循鴨江登覽奉天臺山。訪贈參判崔孝一古跡。見其不書年號官誥而歸。奴斃馬病。賤疾亦難遠去。可歎。台於廵歷時。豈嘗招見崔車安諸義士後孫而奬進之否。閒叩之。不宣。

答宋公厚載萬○庚申正月

编辑

喪服小記。再期之喪。三年也。期之喪。二年也。故期而祭。禮也。期而除喪。道也。祭不爲除喪也。

註。正月存親。親亡至今而期。期則宜祭。期天道一變。哀惻之情益衰。衰則宜除。不相爲也。疏曰。祭不爲除喪也者。言爲此練祭。自爲存念見親。不爲除喪而設。除喪自爲天道减殺。不爲存親。兩事雖同。一時不相爲也。又曰。祭除喪。同日不相爲。元意各別也。又曰。祭爲存親。除喪爲天道之變。庾氏賀氏幷云祭爲存親。幽隱難知。除喪事顯。其理易識。恐人疑祭爲除喪而祭。故記者特明之。云祭不爲除喪也。

據此則祭爲死者而設。不可以長子自身受服之後時而差過思親事死之禮也。

士虞記。薦此常事。

註言。常者期而祭禮也。疏曰。一期。天氣變易。孝子思之而祭。是其常事。故謂小祥祭爲常事也。

據此則死者之祭。初不爲生人之變除。不可以除喪不除喪而異其饗辭也。

朱子答曾無疑書。在今練祥之禮。却當計日月實數爲節。但其間忌日。却須別設祭奠。始盡人情耳。

據此則練祥之祭。似本爲生人除服而設。雖使聞喪於練前一月。猶當退待後年聞喪之期而始擧殷祭矣。

沙溪愼齋兩先生力主朱子之訓。擧世遵述久矣。後來先高祖答鄭丈德雨氏書。始雖印可於遵述之論。而終又難之曰。如中原則或於三年垂畢之時。有始聞喪者矣。若然則其几筵之設。當至幾年耶。此甚可疑。不肖竊嘗因是而考求聖人制禮之意。盖自初終襲斂以至於葬。自饋奠虞卒祔以至於練祥。無非所以送死之禮而愼終之道也。又自始死易服笄纚徒跣。厥明。小斂括髮絰帶。厥明。大斂說髦弁絰。至三日而成服。自旣虞卒哭。受以成布。去麻服葛。期而小祥。練冠練衣。男子除首絰。婦人除腰絰。至於大祥。朝服縞冠素紕。乃是生人居喪之制而順變之節也。盖喪死與居服二者不同。故曰。生與來日。死與往日。曰送死有禮。復生有節。今若謂練祥爲主人除喪而設則是朝奠亦當爲成服而設。卒哭亦當爲變服而行。一切事死之禮。擧皆爲生人而作耶。遭喪與成服。在於一時。故練祥與除喪。又在一時。此則其常禮也。不幸主人在外。聞喪於久遠之後者。此變禮也。成服旣後於初喪。除喪亦宜與練祥異時。何則。二十五月之制。天下之通喪也。賢者不敢過。不肖者俛而及。生死之事雖異。而中制之限有常。爲思親事死之禮。而因短生人喪服之紀者。固無義矣。以生人致喪之故。而不擧死者當行之祭者。尤爲不可。若以死者之期而設其祭。生人聞喪之期而除其服。似得禮意。兩無所妨矣。區區淺見。雖則如是。而恨未能奉質於先賢。不敢自信。頃在師門。偶語及此。師門深爲頷可。後於甲寅。復因晦可質之於陶菴。陶菴亦以爲是。自是其門下士及湖中士友稍稍信用。漸成通行之禮。竊意此雖出於古禮。而爲今世禮家之所行者。然而朱子沙溪之訓旣不然。先君之論。又無明白斷决之辭。後生小子有不敢以擅便取舍者。頃答兪純甫之問。所以開陳典故。使自擇焉。今承來諭。却似有取於古禮之義。而更欲詳聞諸先賢之說。好禮愼重之意。深有感于微衷。旣誦所聞。復陳淺見。以俟高明之裁敎之也。

與金伯衡相甲○乙卯十二月

编辑

恭惟夜來。侍傍僉候珍毖。此書謹已一覽還呈。檢納如何。嘗竊有感於漢之季世多高人逸士。而最喜管幼安穿榻誓海之眞功。發於夢寐。形於歌詠。今觀本傳。殊爲之失圖也。嗚呼。國之云亡。人倫墜喪。襄陽遯世之士。遼左避兵之客。太半是凡庸無識改度失節之徒爾。令人愕然。若在己病。寒宵耿耿。達朝不能成寢。未知僉兄以爲何如。別告仲陟兄。曾讀晦翁與伯恭諸書否。此眞今日高明者之苦藥良鍼。幸留心焉。抑又念高明者近舍沙溪而遠學退陶。無乃犯古人野𮬾之譏耶。相愛之切。畢露衷悃。伏願恕諒。悚息悚息。

答金叔甘相庚○乙丑

编辑

頃便旣忙撓。不克修候。及辱詢牘。披告甚悉。三復慰感不自已也。歲更。不委侍下靜履益膺慶福。弟病且無騎具。尙此蹲淹。而慈候之不寧亦頻仍。私悶私悶。嘉事。以晩春行古禮儘好。而老親在此。難復往橋上。未知如何。冠禮時望必邀致尹中丞。而兩房禮事。亦先後日子。不相騈碍。爲宜。酒饌則務從簡儉。數日團圝於儀文間。豈非美事。賓亦各戒之爲是。而雖責之於一人。此則恐無大害矣。如愚者。一猶難任。况可再耶。仍告此間禮笄內賓無可請者。彼中新居如未粗完。來住善州。以便凡事相議之道如何。老人心弱。不可久離女息。而此身之不能遠違親側。其情亦然。棲皇江濱。未决歸鄕之計。若得吾兄來。許爲鷗社長。相與講質所疑。日交修余則此幸當如何。年少輩往來省覲。似爲便甚。幸加之意焉。善眞樂土。而鸕洲鶴亭之勝。甲於東南。得於此數年結夏也非惡事。如何如何。千萬便忙。不宣。

與金叔甘乙丑

编辑

催租吏想不至方夜叩門。雪屋靑燈。未委趣味作麽生。令胤相携累日。講究頗多。今日送之嶺表。悵悵。凡事申囑。幸勿慮。所示中庸疑目。傍無書冊。從當檢考仰復。第念鬼神一章。自來多說。盖皆不能察理氣妙合之實。而徒拘拘於文字語言之間耳。陰陽合散。何莫非氣。而其所以然者則是理也。理也氣也。一而二二而一。故古之論道器者。未嘗不互見而相發矣。程子曰。論性不論氣不備。論氣不論性不明。誠至言也。如以此章言之。不見不聞者鬼神。而其理有至隱。體物如在者鬼神。而其理有至費。苟或不察。而以鬼神爲費隱。則非孔朱之意也。未知如何。

答金叔甘季說相丁○戊辰

编辑

春來懷仰益新。便中拜書。獲審侍傍僉履用安。勝慰當如何。戚病劣依昔。而近遭京居從姊之喪。悲怛何言。賢郞久與相守。深用慰滿。而所業日有程課。但見其童心未盡祛。俗見未盡除。頻有揠助速成之意。能笑答以巖谷老丈冬不爐夏不扇牢坐三十年之工。只得成就此箇講論。僕亦着力此經已八九年矣。賢讀此未數歲。輒有憚煩厭久意耶。今之世天荒地老。華夷未分。士大夫安居養德。立朝行義。手不釋心經家禮。身不離榮名令聞者。考其終始。一切得罪於聖筆尊攘之義。駸駸然日入於被髮左袵之俗而不自知也。殆所謂有世不如無世。有人不如無人。娼家講禮。屠兒念佛。何益之有。人生斯世。必須先了此一書。透得人獸關。然後方可以擡頭擧足。行立於天地間。此誠人生大界分。域中第一義。栗翁所謂朝廷之上。識見爲主者。正此類也。不然而徒區區於尋行數墨。涉獵文史者。雖多奚爲哉。令郞逌爾一笑。益加勉焉。方期一讀盡後。與巖老鼎會於葩泉仙洞之間。通閱劇論而罷。其計亦不小。過此以往。安用我輩勸斅。只輸渠具一正法眼藏。一目流覽五經子史。游刃恢恢。肯綮迎解。如僕輩淺敝者。安得無後生可畏之歎也。未知高明聞此果以爲如何耶。適有人來譏先史學者。誦此問答語。更以奉質於明者。信口騰筆。幸諒敎之也。不宣。

答安士定杓○戊辰三月

编辑

云云。大抵今日世道之害。無如人物性同之論。此自有言語文字以來。所未曾有。無論吾道與異端。古人何嘗有以人物之性爲同者。如以孟子生之謂性章見之。孟子本以理爲性。告子以氣質爲性。其所指擬者雖各有異。而若以犬牛人性不同則同一語意。觀於其問答之辭可知矣。孟子正以人物之性爲不同。故其迫詰之言曰。犬牛之性。猶人之性與。告子所見。亦本自以人物之性爲不同。故不敢曰然。如從白之論而語遂塞矣。惟於釋氏話頭。乃有狗子佛性之論。然其意亦何嘗偏着於有無方所也。一自陽明之徒叛經侮聖。務尙新奇。爲說支離。轉益繆戾。進不得爲儒。退不得爲釋。狼狽失據。以至於章大力而郞當極矣。艾千子見其弊而辨之曰。程朱諸儒言性處。大力旣不看。五經語孟言性處。大力亦不看乎。大力自認其性與禽獸等也。則禽獸。父子無親。夫婦無恩。師生長幼無序。大力果自認與禽獸等乎。書生侮聖言排先儒之罪。不待如佛氏之說報應。而自不覺其身之墮落畜生道耳。晩村呂子聞而善之曰。艾先生此言。非罵也。仁也。痛哭流涕而道之。親愛之也。彼其不考前言。而誤惑於陽明。身入禽獸之域而不自知焉。則同爲人類者。不呼號激直以救之。不仁也。此卽中土論性家始終異同之大略也。今之紛挐者。輒以古人論性處。盡歸之於兼指氣質。其亦太鹵莽矣。何不一看孟子生之謂性章下統論之朱註也。分明分開理氣二者。各就孟子告子所指之意而分說出來曰。以其氣而言之則人與物若不異。以其理而言之則仁義禮智之稟。豈物之所得以全哉。所謂若不異者。卽告子不敢曰然之意。而非眞以爲同者也。所謂豈得以全者。卽孟子問其猶與之意。而明白以爲不同者也。孟朱二子固皆指理一邊而謂之不同。則今其曰兼指者。果何所見。頃年權尙書之使燕也。至通州。見一儒家童子讀中庸章句。問曰。人物各得其所賦之理。以爲健順五常之性。單指其理。無不全否。童子曰。各之一字可見矣。人物偏全絶不同。盖其學專主朱子。而有得於思孟之指也。至今彼中之自處以誦法先聖賢者。一無有以人物性道爲同者。獨姚江一派喧豗不已。誰謂此論東來。擧世風靡。其所謂大儒先輩。亦不免胥溺之患也。豈天之將喪斯文。人心先爲迷盲而然耶。退,栗,沙,尤諸儒先之苦口辨明者。今皆一切被後人䵝昧之。而寒水,三洲兩先生之定論則尤不見信。重可歎也。雖然。此在儒林公共講學上事。非有一毫可以容私好勝者。而黃脗年少輩乘時跳踉。敢辱宿師。竟至有崔妄人告墓之擧。於妄人何難焉。而誤認其性之弊。誠無所不有也。餘具別紙云云。

別紙

编辑

或擧中庸首章註。問於朱子曰。健順五常。言物之性。如健順字。亦恐有礙否。朱子曰。如牛之性順。馬之性健。卽健順之性。虎狼之仁。蜂蟻之義。卽五常之性。但只稟得來少。不似人稟得來全耳。

朱子答徐子融曰。惟人心最靈。故能全此四德而發爲四端。物則氣偏駁而心昏蔽。固有所不能全者矣。答余方叔曰。人爲最靈而備有五常之性。禽獸則昏而不能備。

答趙師夏曰。若論本源則有理而後有氣。故理不可以偏全論也。若論稟賦則有是氣而後理隨而具。故有是氣則有是理。無是氣則無是理。是氣多則是理多。是氣少則是理少。又豈不可以偏全論耶。

又曰。惟皇上帝。降衷于下民。民之秉彛。這便是異處。庶民去之。君子存之。須是存得這異處。方能自別於禽獸。不可道蠢動含靈。皆有佛性。與自家一般。

黃勉齋曰。仁義禮智。特因人心而立名耳。

栗谷李先生曰。萬物則性不能稟全德。心不能通衆理。

老祖尤菴先生曰。天下萬物。莫不配屬於五行。謂五行之理賦於人而爲五性。可也。因以爲凡配五行者。皆具仁義禮智信則大不可。凡配五行者。或以形。或以氣。或以臭。或以味。今味之甘者皆屬土。遂以蜜爲具信之性。可乎。

右古今諸儒賢所論人物之性偏全不同。

朱子答程正思曰。犬牛人之形氣旣具。而有知覺能運動者。生也。有生雖同。然形氣旣異。則有生而有得乎天之理亦異。葢在人則得其全而無有不善。在物則有所蔽而不得其全。是乃所謂性也。今告子曰。生之謂性。如白之謂白。而凡白之白。無異白焉。則是指形氣之生者以爲性。而謂之物之所得於天者亦無不同矣。故孟子以此詰之。而告子理屈辭竆。不能復對也。

又曰。知覺運動者。形氣之所爲。仁義禮智者。天命之所賦。學者於此。正當審其偏正全闕。而求知所以自貴於物。不可以有生之同。反自陷於禽獸。而不自知己性之大全也。

右朱子所論孟子生之謂性章說。與集註相表裏。

與任仲思聖周○乙卯閏四月

编辑

塗谷從遊。思之如夢。別來多故。未遂一會之約。懷仰德義。實爲心痗。不意晦可示以所被別紙。就審邇來益加精進。而許多見曉之意。抑有令人感奮者。能相雖甚愚。豈不知君子之惠也。望風拜謝。不能自已。然於迷滯之見。有未能釋然者。大要朱子定論。見於經傳註解,大全,語類等諸書。不啻百千。而未嘗有謂人物性道之同者。只是於大全。有數段初年說。說得聽瑩耳。尊兄何故必欲據此而爲正也。是以諸喩一味好高傷快。反少深潛縝密底意思。令人嘅然。盖朱子於徐元聘,胡廣仲二書。嘗斥知言中說性不一之非。而所謂子思子曰一章是爾。故曰昨來知言疑義中已論之。今觀於疑義。却刪去此段何也。其他大全語類之中。列數知言言議之病。而亦未見有論此者。或者又擧其此卽子思子曰之章說性首句而問之。則便答以亦未有害。至於平日所自言見錄於性理等門者。又多是知言舊說。然則知言之言。不全無義。而徐書所評恐未必爲一生之定論。未知如何。且朱子嘗論理與性之有分。而能相亦每謂理是公共底名。性卽因氣之稱。尊兄今以朱子之說爲能相私言。而復以因氣之言便作和氣底物事者。亦何故耶。昔有問於朱子者曰。先生說太極。有是性則有陰陽五行云云。此說性是如何。答曰。想是某舊說。近思量又不然。此性字爲稟於天者言。若太極。只當說理。自是移易不得。易言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則謂之善。至於成之者。方謂之性。此謂天所賦於人物。人物所受於天者也。朱子說止此又曰。論萬物之一原則理同而氣異。觀萬物之異體則氣猶相近而理絶不同。幸願於此等處明着眼目如何。一本萬殊。一而二二而一等說。更是古人的見道理勁正確實。顚撲不破底話言。而今之君子擧皆好高厭卑。喜分惡合。槩以一理而不信分殊。只見不雜而未見不離。故多少所論。未甚的當。源頭稟賦。階級紊焉。本性氣質。漠無交涉。天命流行。元是一般。而人物所稟。氣質不同。故理亦隨而有別。只得各爲其氣之理而已。此所謂各正性命。而亦不是混融汙雜底物也。今若以爲萬物之生。性自同而氣自異。則性氣二物。判然分開。而一原萬殊。混幷極矣。說得雖快而聽者滋惑。此豈天下不易之定理。而人心所同然之實也。伏望高明者更着精彩而猛下理會於周朱二先生之書。只求所謂各一其性。所謂隨其氣質自爲一性者。是單指之物耶。是兼指之物耶。久久商量。當自有一副見解覺得洞然矣。未知以爲何如。朱子嘗曰。不是一本處難認。是萬殊處難認。又曰。須是存得這異處。方能自別於禽獸。此正吾輩之所可着力者也。恃眷及此。僭易僭易。伏惟尊兄平心恕察。屬方遠遊。不能盡所欲言者。正暑自愛。不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