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屈不挠斗敌顽

不屈不挠斗敌顽

——赞李玉和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红岭
1970年2月9日

本作品收录于《人民日报

“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革命现代京剧《红灯记》,在毛泽东思想的光辉照耀下,在江青同志的指导下,成功地塑造了心红胆壮的无产阶级英雄李玉和的高大形象。“天下事难不倒共产党员”,他的哲学是无产阶级斗争的哲学;“不屈不挠斗敌顽”,他的性格是无产阶级进攻的性格。他是迎着暴风雨胜利前进的矫健的雄鹰,他是向旧世界勇猛冲击的无畏的战士。

李玉和的身上,闪耀着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义的夺目的光辉。

革命斗争的残酷性和革命英雄主义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后者是矛盾的主导方面。无产阶级革命是彻底埋葬一切剥削制度的伟大革命,它必然会遭到全世界剥削者最疯狂的抵抗、最野蛮的镇压。革命斗争的残酷性是不可避免的。但这只是事物的表象和支流。真正反映事物本质和主流的是:“无产阶级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一个阶级。是思想上、政治上、力量上最强大的一个革命阶级”。人的因素第一,革命的精神力量永远是无敌的。无产阶级的英雄人物,正是在同反革命势力的残酷斗争中,在各种艰难困苦的考验中,炼就钢筋铁骨,显示英雄本色的。因此,革命的英雄主义永远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斗争的残酷性只能作为革命英雄主义的烘托,反面人物只能作为正面人物的反衬。无产阶级革命文艺应当通过一切艺术手段,把矛盾和斗争典型化,塑造出顶天立地的无产阶级英雄形象,用以团结人民,教育人民,鼓舞人民同心同德地和敌人作斗争。

《红灯记》以鲜明的无产阶级党性原则,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完美地解决了革命斗争残酷性和革命英雄主义的矛盾。在抗日战争中,日本帝国主义执行着空前的野蛮政策,贪婪无厌地“侵我国土”,穷凶极恶地“杀我人民”,斗争是极端残酷的。但是,《红灯记》并没有渲染斗争的恐怖,而是鲜明地表现革命斗争的进步性和正义性;没有渲染敌人的嚣张,而是着力刻划革命人民对敌人的仇视、鄙视和蔑视。《红灯记》正确处理了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的主从关系,始终把李玉和放在主宰的、支配的、居中的地位,把鸠山置于陪衬的、被动的、靠边的位置。它也写了日寇的凶狠,但更突出了李玉和不畏强暴、压倒敌人的英雄气概;它也写了革命斗争的残酷,但更突出了李玉和坚贞不渝、宁死不屈的革命气节。

李玉和的革命英雄主义,突出地表现在他勇敢无畏、一往无前的进攻性格。不论在那镣铐作响的敌牢,还是在那阴森黑暗的刑场,他总是“浑身是胆雄赳赳”,“不屈不挠斗敌顽”,以无产阶级的硬骨头精神,向着旧世界勇猛冲击。“赴宴斗鸠山”是正面展示李玉和大无畏的战斗风格的重点场次。帷幕一拉开,黯淡无光的鸠山官邸,活现出日薄西山的垂死景象。李玉和一上场,顿时灯光大亮,满台生辉。这一对比鲜明的灯光设计,为英雄克敌制胜作了有力的烘托。李玉和阔步走到舞台中心,成竹在胸、泰然自若地唱道:“一封请帖藏毒箭,风云突变必有内奸。笑看他刀斧丛中摆酒宴,我胸怀着革命正气、从容对敌、巍然如山。”这掷地有声的四句唱,最后集中到气势雄伟的四个字:“巍然如山”。“巍然如山”,形象地表现了无产阶级的伟大气魄,生动地刻划了共产党人的战斗英姿,鲜明地表现了革命英雄的豪迈情怀。“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李玉和就是这样天不怕、地不怕的大无畏的革命战士。他敢于在以鸠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独乐”宫里“倒海翻江”,他公然申明要拆毁旧世界的人间地狱。任凭鸠山威逼利诱,软硬兼施,使尽反革命的浑身解数;李玉和横眉冷对,义无反顾,一一予以迎头痛击。他视“赴宴”为赴战,变受审为审判,化被动为主动,越战越酣,越斗越勇,越冲越猛。他满腔热情地歌颂“共产党毛主席领导人民闹革命”的丰功伟绩,豪气入云地抒发共产党人“宁可筋骨碎,决不把头回”的钢铁意志,怒不可遏地声讨“日本军阀豺狼种,本性残忍装笑容”的滔天罪行,拍案而起痛斥叛徒“屈膝投降是劣种,贪生怕死可怜虫”的可耻行径,斗得鸠山目瞪口呆,丑态毕露;斥得叛徒胆战心惊,魂飞魄散。鸠山毒刑用遍,李玉和斗志更坚。他以胜利者的姿态再次上场,猛地一个翻身,撑椅挺胸傲立,洁白的上衣晶莹如雪,愤怒的目光逼视鸠山,魁伟的身躯英姿焕发,构成一个气贯长虹的亮相,矗立在我们面前的是“巍然如山”的无产阶级英雄的高大形象。真是:“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革命的英雄主义者,不仅敢于斗争,而且善于斗争;不仅有顽强的进攻性格,而且有巧妙的斗争艺术。《红灯记》紧密结合李玉和从事地下工作的特殊环境和身份,充分显示了他机警老练的斗争艺术。在粥棚突然遇到敌人搜查的危急关头,李玉和从容不迫,粥底藏密,然后把饭盒主动递给敌人检查,哄过敌人,化险为夷,微微一笑,昂首而下。这主动的一递,显得多么干练稳重、机警果敢;这微微一笑,对愚蠢无能的敌人,是何等无情的嘲讽!在“赴宴斗鸠山”的一场中,李玉和面对着阴险狡猾的鸠山,更显示了绝妙的斗争艺术。你“设宴”相请,我先装“客人”;你叙谈“交情”,我虚与周旋;你旁敲侧击,我探敌虚实;你给“敬酒”吃,我给软钉子碰。在原则问题上,李玉和与鸠山针锋相对,寸步不让,决不妥协,决不示弱。“咱们是‘两股道上跑的车’,走的不是一条路啊!”“你这个诀窍对我来说,真好比: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李玉和这两句既犀利又辛辣的台词,表明了两个阶级、两种世界观泾渭分明、水火不容的根本对立,表现了李玉和对资产阶级腐朽反动的人生哲学嗤之以鼻、不屑一顾的极端鄙视。这种以守为攻、软中见硬的战术对策,既符合地下工作的斗争原则,又表现了无产阶级的英雄气概。几个软钉子把鸠山碰得焦头烂额“走投无路”,不得不抛出“王牌”,牵出癞皮狗王连举。这标志着李玉和斗争策略的完全胜利。在刑场,黔驴技穷的鸠山,把最后希望寄托在窃听器上,妄想从李玉和一家三代骨肉亲谈中捞到密电码的线索。但是,有着高度革命警惕和丰富斗争经验的李玉和,一眼就识破了敌人的诡计,巧妙地运用双关语,嘱咐铁梅寻找“机缘”“还清账目”,使鸠山希望成灰,幻想破灭。《红灯记》通过这些别具匠心的艺术处理,把无产阶级英雄李玉和的勇与智、胆与识、革命的坚定性与策略的灵活性完美地统一起来,使李玉和的英雄形象更加丰满高大,光彩照人。

革命的英雄主义者,生为人民战斗,死为革命献身。李玉和在严峻的生死考验面前,更焕发出了革命英雄主义的夺目光彩。身在刑场,面临死亡,他没有生离死别的哀痛,没有人生短暂的恋世之念,有的是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战斗到最后一分钟的革命斗志。他不是无可奈何地听候命运的安排,而是抓住时机,主动战斗,把刑场变成了交代革命任务,鼓舞亲人继续前进的战场;他不是消极地闭目等死,而是英气勃勃,精神抖擞,豪气入云地畅抒革命理想,横眉冷对地怒斥日本军阀没有好下场。李玉和壮烈地牺牲了,但是,给人的感觉不是压抑、低沉、沮丧,而是乐观、奋发、向上。在李玉和慷慨就义之后,《红灯记》紧接着精心安排了“前赴后继”、“伏击歼敌”、“胜利前进”三个场次。李铁梅“不到长城非好汉”,高举革命红灯,继承先烈遗志,把密电码送上了柏山。游击队“天兵怒气冲霄汉”,刀劈鸠山,处死叛徒,尽歼日寇,大快人心。根据地“万木霜天红烂漫”,红旗与彩霞映辉,大刀与钢枪齐舞。这幅如火如荼的壮美图景,深刻地寓意着“革命者牺牲了,——但革命必将胜利!”

李玉和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革命英雄主义,是无产阶级优秀品质的集中表现,是由无产阶级的阶级性所决定的。正如伟大领袖毛主席所指出的:“中国无产阶级身受三种压迫(帝国主义的压迫、资产阶级的压迫、封建势力的压迫),而这些压迫的严重性和残酷性,是世界各民族中少见的;因此,他们在革命斗争中,比任何别的阶级来得坚决和彻底。”无产阶级的优秀代表李玉和,身处昏天黑地的罪恶“世道”,深受三座大山的沉重压迫,从军阀混战到日寇入侵,他“穷苦的生活几十年”。他与广大群众同走的一个“破烂市”,共喝的一碗“发霉”粥。他目睹着阶级兄弟在饥饿线上挣扎的悲惨情景,耳闻着铁蹄下满怀着仇恨的同胞们的怨声。“山河破碎,我的心肝碎,人民受难,我的怒火燃”。这句愤懑深沉的唱词,倾诉了中国人民所受的深重灾难和对敌人的刻骨仇恨,表达了无产阶级强烈的反抗精神,同时也揭示了李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深厚的阶级根源。正是“山河破碎”,激励着李玉和为实现一个“似朝阳光照人间”的新中国而殊死战斗;正是“人民受难”,激励着李玉和奋勇献身于“要使那几万万同胞脱苦难”的解放事业;而从无产阶级英雄心底升起的冲天“怒火”,则是要把一切黑暗势力统统烧塌的伟大精神力量。

毛泽东思想是威力无比的精神原子弹。最大的战斗力是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人。李玉和所以具有一往无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最根本、最重要的一条,是他有一颗无限忠于毛主席的“红亮的心”。这颗“红亮的心”,给了他最坚定的斗志,最豪壮的胆量,最无畏的勇气,使李玉和在捍卫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战斗中,能够“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

文艺界的一小撮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以“写革命斗争”为名,行反革命之实。他们大肆渲染革命斗争的恐怖,无耻颂扬敌人的强大,从根本上抹煞革命人民的革命精神。毒草影片《五更寒》大搞“刑场展览会”,把刑场拍成“象进入阎罗殿似的”阴森恐怖,对革命人民进行无耻恫吓;大肆污蔑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把他们丑化成毫无反抗精神,躲在深山野林苦“熬”的软骨虫。反动影片《黑山阻击战》把夺路逃生、惶惶如丧家犬的敌人吹嘘为不可一世的真老虎,而把我军胜利之师污蔑为陷入“四面楚歌”,“感谢马克思在天之灵”,熬过一天算一天的失败主义者。这些毒草作品,如此猖狂地长反动派的威风,灭革命人民的志气,其险恶用心就是要为被打倒的国民党反动派引幡招魂,在文艺领域中实行资产阶级的反革命专政,为复辟资本主义制造舆论。以革命样板戏为标志的无产阶级文艺革命,彻底摧毁了反革命修正主义文艺黑线的专政,开辟了工农兵英雄人物真正占领文艺舞台的崭新时代。无产阶级英雄李玉和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将永远鼓舞我们排除万难,奋勇战斗,去争取更大的胜利!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别名发表,确实作者身份不明(包括仅以法人名义发表),在两岸四地以及马来西亚属于公有领域。但1970年发表时,美国对较短期间规则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国仍然足以认为有版权到发表95年以后,年底截止,也就是2066年1月1日美国进入公有领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权在原作地尚未过期进入公有领域。依据维基媒体基金会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极容忍处理,不鼓励但也不反对增加与删改有关内容,除非基金会行动必须回答版权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