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屈不撓斗敵頑
不屈不撓斗敵頑
——贊李玉和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 |
|
「獨有英雄驅虎豹,更無豪傑怕熊羆。」
革命現代京劇《紅燈記》,在毛澤東思想的光輝照耀下,在江青同志的指導下,成功地塑造了心紅膽壯的無產階級英雄李玉和的高大形象。「天下事難不倒共產黨員」,他的哲學是無產階級鬥爭的哲學;「不屈不撓斗敵頑」,他的性格是無產階級進攻的性格。他是迎着暴風雨勝利前進的矯健的雄鷹,他是向舊世界勇猛衝擊的無畏的戰士。
李玉和的身上,閃耀着無產階級革命英雄主義的奪目的光輝。
革命鬥爭的殘酷性和革命英雄主義的關係,是對立統一的關係,後者是矛盾的主導方面。無產階級革命是徹底埋葬一切剝削制度的偉大革命,它必然會遭到全世界剝削者最瘋狂的抵抗、最野蠻的鎮壓。革命鬥爭的殘酷性是不可避免的。但這只是事物的表象和支流。真正反映事物本質和主流的是:「無產階級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一個階級。是思想上、政治上、力量上最強大的一個革命階級」。人的因素第一,革命的精神力量永遠是無敵的。無產階級的英雄人物,正是在同反革命勢力的殘酷鬥爭中,在各種艱難困苦的考驗中,煉就鋼筋鐵骨,顯示英雄本色的。因此,革命的英雄主義永遠是矛盾的主要方面,鬥爭的殘酷性只能作為革命英雄主義的烘托,反面人物只能作為正面人物的反襯。無產階級革命文藝應當通過一切藝術手段,把矛盾和鬥爭典型化,塑造出頂天立地的無產階級英雄形象,用以團結人民,教育人民,鼓舞人民同心同德地和敵人作鬥爭。
《紅燈記》以鮮明的無產階級黨性原則,革命的現實主義和革命的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創作方法,完美地解決了革命鬥爭殘酷性和革命英雄主義的矛盾。在抗日戰爭中,日本帝國主義執行着空前的野蠻政策,貪婪無厭地「侵我國土」,窮凶極惡地「殺我人民」,鬥爭是極端殘酷的。但是,《紅燈記》並沒有渲染鬥爭的恐怖,而是鮮明地表現革命鬥爭的進步性和正義性;沒有渲染敵人的囂張,而是着力刻劃革命人民對敵人的仇視、鄙視和蔑視。《紅燈記》正確處理了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的主從關係,始終把李玉和放在主宰的、支配的、居中的地位,把鳩山置於陪襯的、被動的、靠邊的位置。它也寫了日寇的兇狠,但更突出了李玉和不畏強暴、壓倒敵人的英雄氣概;它也寫了革命鬥爭的殘酷,但更突出了李玉和堅貞不渝、寧死不屈的革命氣節。
李玉和的革命英雄主義,突出地表現在他勇敢無畏、一往無前的進攻性格。不論在那鐐銬作響的敵牢,還是在那陰森黑暗的刑場,他總是「渾身是膽雄赳赳」,「不屈不撓斗敵頑」,以無產階級的硬骨頭精神,向着舊世界勇猛衝擊。「赴宴斗鳩山」是正面展示李玉和大無畏的戰鬥風格的重點場次。帷幕一拉開,黯淡無光的鳩山官邸,活現出日薄西山的垂死景象。李玉和一上場,頓時燈光大亮,滿台生輝。這一對比鮮明的燈光設計,為英雄克敵制勝作了有力的烘托。李玉和闊步走到舞台中心,成竹在胸、泰然自若地唱道:「一封請帖藏毒箭,風雲突變必有內奸。笑看他刀斧叢中擺酒宴,我胸懷着革命正氣、從容對敵、巍然如山。」這擲地有聲的四句唱,最後集中到氣勢雄偉的四個字:「巍然如山」。「巍然如山」,形象地表現了無產階級的偉大氣魄,生動地刻劃了共產黨人的戰鬥英姿,鮮明地表現了革命英雄的豪邁情懷。「山,倒海翻江卷巨瀾。奔騰急,萬馬戰猶酣。」李玉和就是這樣天不怕、地不怕的大無畏的革命戰士。他敢於在以鳩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獨樂」宮裡「倒海翻江」,他公然申明要拆毀舊世界的人間地獄。任憑鳩山威逼利誘,軟硬兼施,使盡反革命的渾身解數;李玉和橫眉冷對,義無反顧,一一予以迎頭痛擊。他視「赴宴」為赴戰,變受審為審判,化被動為主動,越戰越酣,越斗越勇,越沖越猛。他滿腔熱情地歌頌「共產黨毛主席領導人民鬧革命」的豐功偉績,豪氣入雲地抒發共產黨人「寧可筋骨碎,決不把頭回」的鋼鐵意志,怒不可遏地聲討「日本軍閥豺狼種,本性殘忍裝笑容」的滔天罪行,拍案而起痛斥叛徒「屈膝投降是劣種,貪生怕死可憐蟲」的可恥行徑,斗得鳩山目瞪口呆,醜態畢露;斥得叛徒膽戰心驚,魂飛魄散。鳩山毒刑用遍,李玉和鬥志更堅。他以勝利者的姿態再次上場,猛地一個翻身,撐椅挺胸傲立,潔白的上衣晶瑩如雪,憤怒的目光逼視鳩山,魁偉的身軀英姿煥發,構成一個氣貫長虹的亮相,矗立在我們面前的是「巍然如山」的無產階級英雄的高大形象。真是:「山,刺破青天鍔未殘。天欲墮,賴以拄其間。」
革命的英雄主義者,不僅敢於鬥爭,而且善於鬥爭;不僅有頑強的進攻性格,而且有巧妙的鬥爭藝術。《紅燈記》緊密結合李玉和從事地下工作的特殊環境和身份,充分顯示了他機警老練的鬥爭藝術。在粥棚突然遇到敵人搜查的危急關頭,李玉和從容不迫,粥底藏密,然後把飯盒主動遞給敵人檢查,哄過敵人,化險為夷,微微一笑,昂首而下。這主動的一遞,顯得多麼幹練穩重、機警果敢;這微微一笑,對愚蠢無能的敵人,是何等無情的嘲諷!在「赴宴斗鳩山」的一場中,李玉和面對着陰險狡猾的鳩山,更顯示了絕妙的鬥爭藝術。你「設宴」相請,我先裝「客人」;你敘談「交情」,我虛與周旋;你旁敲側擊,我探敵虛實;你給「敬酒」吃,我給軟釘子碰。在原則問題上,李玉和與鳩山針鋒相對,寸步不讓,決不妥協,決不示弱。「咱們是『兩股道上跑的車』,走的不是一條路啊!」「你這個訣竅對我來說,真好比:擀麵杖吹火,一竅不通!」李玉和這兩句既犀利又辛辣的台詞,表明了兩個階級、兩種世界觀涇渭分明、水火不容的根本對立,表現了李玉和對資產階級腐朽反動的人生哲學嗤之以鼻、不屑一顧的極端鄙視。這種以守為攻、軟中見硬的戰術對策,既符合地下工作的鬥爭原則,又表現了無產階級的英雄氣概。幾個軟釘子把鳩山碰得焦頭爛額「走投無路」,不得不拋出「王牌」,牽出癩皮狗王連舉。這標誌着李玉和鬥爭策略的完全勝利。在刑場,黔驢技窮的鳩山,把最後希望寄托在竊聽器上,妄想從李玉和一家三代骨肉親談中撈到密電碼的線索。但是,有着高度革命警惕和豐富鬥爭經驗的李玉和,一眼就識破了敵人的詭計,巧妙地運用雙關語,囑咐鐵梅尋找「機緣」「還清賬目」,使鳩山希望成灰,幻想破滅。《紅燈記》通過這些別具匠心的藝術處理,把無產階級英雄李玉和的勇與智、膽與識、革命的堅定性與策略的靈活性完美地統一起來,使李玉和的英雄形象更加豐滿高大,光彩照人。
革命的英雄主義者,生為人民戰鬥,死為革命獻身。李玉和在嚴峻的生死考驗面前,更煥發出了革命英雄主義的奪目光彩。身在刑場,面臨死亡,他沒有生離死別的哀痛,沒有人生短暫的戀世之念,有的是壓倒一切敵人的英雄氣概,戰鬥到最後一分鐘的革命鬥志。他不是無可奈何地聽候命運的安排,而是抓住時機,主動戰鬥,把刑場變成了交代革命任務,鼓舞親人繼續前進的戰場;他不是消極地閉目等死,而是英氣勃勃,精神抖擻,豪氣入雲地暢抒革命理想,橫眉冷對地怒斥日本軍閥沒有好下場。李玉和壯烈地犧牲了,但是,給人的感覺不是壓抑、低沉、沮喪,而是樂觀、奮發、向上。在李玉和慷慨就義之後,《紅燈記》緊接着精心安排了「前赴後繼」、「伏擊殲敵」、「勝利前進」三個場次。李鐵梅「不到長城非好漢」,高舉革命紅燈,繼承先烈遺志,把密電碼送上了柏山。游擊隊「天兵怒氣沖霄漢」,刀劈鳩山,處死叛徒,盡殲日寇,大快人心。根據地「萬木霜天紅爛漫」,紅旗與彩霞映輝,大刀與鋼槍齊舞。這幅如火如荼的壯美圖景,深刻地寓意着「革命者犧牲了,——但革命必將勝利!」
李玉和敢於鬥爭、敢於勝利的革命英雄主義,是無產階級優秀品質的集中表現,是由無產階級的階級性所決定的。正如偉大領袖毛主席所指出的:「中國無產階級身受三種壓迫(帝國主義的壓迫、資產階級的壓迫、封建勢力的壓迫),而這些壓迫的嚴重性和殘酷性,是世界各民族中少見的;因此,他們在革命鬥爭中,比任何別的階級來得堅決和徹底。」無產階級的優秀代表李玉和,身處昏天黑地的罪惡「世道」,深受三座大山的沉重壓迫,從軍閥混戰到日寇入侵,他「窮苦的生活幾十年」。他與廣大群眾同走的一個「破爛市」,共喝的一碗「發霉」粥。他目睹着階級兄弟在飢餓線上掙扎的悲慘情景,耳聞着鐵蹄下滿懷着仇恨的同胞們的怨聲。「山河破碎,我的心肝碎,人民受難,我的怒火燃」。這句憤懣深沉的唱詞,傾訴了中國人民所受的深重災難和對敵人的刻骨仇恨,表達了無產階級強烈的反抗精神,同時也揭示了李玉和革命英雄主義的深厚的階級根源。正是「山河破碎」,激勵着李玉和為實現一個「似朝陽光照人間」的新中國而殊死戰鬥;正是「人民受難」,激勵着李玉和奮勇獻身於「要使那幾萬萬同胞脫苦難」的解放事業;而從無產階級英雄心底升起的沖天「怒火」,則是要把一切黑暗勢力統統燒塌的偉大精神力量。
毛澤東思想是威力無比的精神原子彈。最大的戰鬥力是用毛澤東思想武裝起來的人。李玉和所以具有一往無前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最根本、最重要的一條,是他有一顆無限忠於毛主席的「紅亮的心」。這顆「紅亮的心」,給了他最堅定的鬥志,最豪壯的膽量,最無畏的勇氣,使李玉和在捍衛毛主席無產階級革命路線的戰鬥中,能夠「壓倒一切敵人,而決不被敵人所屈服。」
文藝界的一小撮反革命修正主義分子,以「寫革命鬥爭」為名,行反革命之實。他們大肆渲染革命鬥爭的恐怖,無恥頌揚敵人的強大,從根本上抹煞革命人民的革命精神。毒草影片《五更寒》大搞「刑場展覽會」,把刑場拍成「象進入閻羅殿似的」陰森恐怖,對革命人民進行無恥恫嚇;大肆污衊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把他們醜化成毫無反抗精神,躲在深山野林苦「熬」的軟骨蟲。反動影片《黑山阻擊戰》把奪路逃生、惶惶如喪家犬的敵人吹噓為不可一世的真老虎,而把我軍勝利之師污衊為陷入「四面楚歌」,「感謝馬克思在天之靈」,熬過一天算一天的失敗主義者。這些毒草作品,如此猖狂地長反動派的威風,滅革命人民的志氣,其險惡用心就是要為被打倒的國民黨反動派引幡招魂,在文藝領域中實行資產階級的反革命專政,為復辟資本主義製造輿論。以革命樣板戲為標誌的無產階級文藝革命,徹底摧毀了反革命修正主義文藝黑線的專政,開闢了工農兵英雄人物真正占領文藝舞台的嶄新時代。無產階級英雄李玉和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將永遠鼓舞我們排除萬難,奮勇戰鬥,去爭取更大的勝利!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別名發表,確實作者身份不明(包括僅以法人名義發表),在兩岸四地以及馬來西亞屬於公有領域。但1970年發表時,美國對較短期間規則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國仍然足以認爲有版權到發表95年以後,年底截止,也就是2066年1月1日美國進入公有領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依據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極容忍處理,不鼓勵但也不反對增加與刪改有關內容,除非基金會行動必須回答版權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