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晚斋集/卷四
疏箚
编辑进原续五礼亲耕仪辨疏礼曹参判时
编辑伏以主上殿下。履八旬之大龄。躬五推之盛仪。筮人告期。司农宿事。德之至矣。礼之隆矣。臣于是时。忝佐宗伯。秩文讲定。亦得与闻其一二。则博考经传。贲饰仪章。俾帝王之盛节。粹然一出于三代之正者。即是臣职分之所当然。故盖尝寻求典宪。参互古今。而五礼仪原续所载亲耕节奏。往往不合于经传之旨者。何也。夫亲耕。三代之礼也。行三代之礼。当遵三代之文。非如寻常仪节可以参用汉唐者。况其章服之等。耕推之节。官司之戒。追其文而不为费。合其数而不为劳。何必改前圣之制作。循后世之苟简为哉。臣于此窃疑之。昔先正臣金集。以五礼仪之不用古礼。专主开元。多有所论。班班见于章牍。有怀无隐。前哲则然。臣岂敢自存僭易之惧而不一陈于紸纩之下哉。敢进原续五礼亲耕仪辨焉。若其见之是与不是。臣亦不敢自必。惟俟圣明之博询财幸也。臣无任兢惶屏营之至。
原续五礼亲耕仪辨
编辑设位
编辑前一日。奉常寺设殿下耕耤位于南壝门外东南十步所南向。随地之宜。典设司设幄座于观耕台上南向。奉常寺设殿下版位于耕耤所南向。
臣谨按。我朝之奉常寺。即古之太常寺也。惟主祀典。无与农务。而亲耕者。一以供粢盛。一以先成农。其于取义。所包甚广。凡诸仪节。岂可专责于奉常寺哉。今考虢文公之言。司空除坛。后稷省功。司徒省民。凡厥有司。各率常职。未尝以亲耕而专责于农大夫。况太常又非农大夫耶。臣谓宜令工曹设耤位。典设司设幄座。掖庭署设版位。如常仪也。
侍耕位于东西阶下北上。左右通礼谒者赞仪位于东阶下。又赞仪位于西阶下。相向北上。从耕宗亲宰臣位。在东南。诸判书台谏位。在其南。皆西向北上。庶人位。在其南少东十步外。耆民陪耕位。又在其南。皆西向。
臣谨按。此田中序立之位也。则下文俱就观耕台下。依初位序立者。何为而言也。此台下序立之位也。则上文设版位于耕耤所者。又何为而言也。前说是则后说必有阙文。后说是则前说必有误字矣。以此之故。续五礼仪亲耕图。凡位序轩架。皆设于田中。夫以百亩之中。千官庶民。重重布列。则所耕之地几何哉。借曰判书台谏耕毕而退。庶民可以终亩。然位序移易之际。稿荐杂入于耕犂。蹂躏必及于播植。知其必不可行也。今依大明集礼耕耤图。稍加损益。载录于后。以备参考焉。
设亲耕耒席于宗亲之北稍西南向。司仆寺设亲耕牛于亲耕位之西稍北。典乐设登歌之乐于观耕台上。轩架于庶人耕位西南。俱北向。
臣谨按。凡亲耕之时。所耕百亩。不容一物。然后方可以奏耒耜。故宋时宫架设于庶人耕位之南者言。庶人之位。当在田畔。宫架之位。又当在田畔外之南也。明时教坊乐工执彩旗。夹陇讴歌。一唱百和。飐旗而行者。亦以田中不可设乐。故令左右夹持其田畔之丘陇而行也。我朝乐学轨范中亲耕之乐。以天粒念我等诗。被之于与民乐者。亦以与民乐。为行部鼓吹。庶便随行而奏也。今以续五礼仪耕耤图观之。轩架既在田中。而庶人耕位西南之文。又不免自相抵牾矣。臣意依明制。设轩架于耤田畔之左右。当其一推一反。随行而奏之。则庶乎参前代之法。损益合宜也。
奉常寺设耕耤使位于亲耕位之东南向。奉常寺正。在耕耤使之东南少退。耤田令在奉常寺正之南少退。俱西向北上。奉青箱官及执畚锸官位于其后。奉常寺判官位于庶人位之前。主簿位于判官之南少退。皆西向北上。司仆寺正位于亲耕位之东。稍前南向。京畿观察使邑令及诸县令位于庶人位之东西向。异位重行西上。从耕官位于亲耕位之东。执畚锸者之西。稍北西上。又设从耕耒耜及牛于从耕官位之后。百官序立位于诸执事之后稍南。
臣谨按。成周耕耤。必以六谷。即黍稷稻粱麦苽是也。其谷之用六谷者。一则取乎地之中数。地之中数。即六也。一则取乎六宫之奉。六宫之奉。即豆实也。自北齐以后。青箱所盛。始用九谷。而宋朝因之。遂用黍稷秫稻粱大豆小豆大麦小麦。以数则非地之中。以用则秫豆与小麦。又非豆实矣。臣谓青箱当用六鬲。盛以六谷。一遵周制。庶乎得礼之本意也。
亲耕
编辑耕耤初。殿下还大次。群臣各俟于次。奉常寺正具朝服。率诸执耒耜者。先就位。谒者引侍耕从耕诸执事及文武百官皆朝服。以次入就位。观察使邑令及诸县令各就位。左通礼诣大次前俯伏跪。启请中严。殿下改具远游冠绛纱袍。少顷。左通礼跪。启外办。殿下出次。左通礼跪。启请乘舆。殿下乘舆。轩架乐作。左右通礼夹引至观耕台南阶下。左通礼跪。启请降舆。殿下降舆。礼仪使跪。启请执圭。近侍跪。进圭。殿下执圭。礼仪使前导。至耕耤位南向立。乐止。
臣谨按。周制。农大夫戒农用。唐宋之制。司农卿宿耒耜。今使奉常寺正。率诸执耒耜先就位者。非周之制。又非唐宋之制。且于义无所取。恐宜厘正。使京畿观察使行之。盖京畿观察使。舍国之郊。察民之农。亦古之田畯也。记云。天子为耤千亩。冕而朱纮。躬秉耒。诸侯为耤百亩。冕而青纮。躬秉耒。以事天地山川社稷。先古以为醴酪齐盛。于是乎取之。敬之至也。冕服。亲耕礼有明证如此。而自汉以来。冕服无文。至皇明始复古制。然后以冕服亲耕。具载大明集礼。今五礼仪之用远游冠绛纱袍。岂是时冕服犹未至于我国欤。抑因集礼中三推礼毕后改服通天冠绛纱袍而有此误欤。夫亲耕。古礼也。绛纱。唐制也。行古之礼而用唐之制。非所以备物致敬之义。臣愚谓宜改远游绛纱。以从冕服也。
礼仪使启请行耕耤礼。耤田令进亲耕耒席南北向跪。俯伏搢笏。解韬出耒东向立。授奉常寺正。奉常寺正以授近侍进之。司仆寺正进牛。礼仪使启请搢圭受耒。殿下搢圭受耒耜。乐作。近侍一人与高品中官二人共执耒。司仆寺正执辔五推。礼毕乐止。近侍受耒耜复转以次授之耤田令复于韬。礼仪使启请执圭。近侍跪进圭。殿下执圭。礼仪使导殿下升观耕台轩架。乐作。升自南阶。乐止。登歌乐作。殿下即座南向。乐止。
臣谨按。上文设位。有奉青箱官之位。而及其亲耕之时。奉青箱官。反无所事。故续五礼亲耕图中。青箱官退在东左耤田令之后。有其官而无其事。可乎。昔皇明成化年间。行亲耕礼。户部尚书马昂。奉青箱随后。盖有得于耕犂播种之义也。今亦依此。使户曹判书奉青箱。在亲耕位之后。恐有合于礼仪也。夫乐者。所以节人君之动作。协人君之礼意。故行则有肆夏之乐。趋则有采齐之乐。大射而有狸首之乐。节异其调。调异其宫。律与时叶。声与事比。故三百篇农功之诗。臣工噫嘻。不同其世。载芟良耜。不同其时。今乐学轨范所载亲耕乐章如天粒之于出次。念我之于耕耤。曰既之于陞台。有俨之于从耕。一皆被之于与民乐。而国初是此诗也。中世是此诗也。窃恐古人作乐。必不若是之踈略也。况今殿下以八旬之大龄。行五推之盛礼。诚宜播之歌诗。越之金石。载在乐府。垂裕后昆而不但已也。乞令词臣改撰乐章。伶工别异曲谱。乐院堂郞。前期肄习。以用之于临时。亦庶几乎三百篇之遗意。而且又安知因古礼复古乐。焕然可述之美不为之权舆于此哉。
谒者引从耕宰臣。就亲耕位之东亩稍北。又引从耕宗亲。就亲耕位之西亩稍北。诸执耒耜者随之。各授耒耜。执之轩架。乐作。行七推之礼讫。退复位。乐止。谒者分引从耕诸判书台谏。各就耕位稍北。诸执耒耜者随之。各授耒耜执之。乐作。行九推之礼讫。乐止。谒者分引侍耕从耕官及文武百官。俱就观耕台下。依初位序立。奉常寺判官帅庶人以次。耕于百亩。耕毕乃退。
臣谨按。虢文公之言曰。王耕一墢班三之。庶人终于千亩。注。班次也。下各三其上也。是盖自天子之三推而三之。故卿九者。三其三也。大夫二十七者。三其九也。今殿下五推而宰七推卿九推。则是于五推。各加二焉。乌在其班三之义哉。至若台谏。乃是古者下大夫。而又与卿同其九推。甚无谓也。今当盛举。凡事不可苟且。臣愚谓宜更加勘定。或三其五而十五之。或三其十五而四十五之。则庶乎不泥于粗迹。暗合于本实也。然礼意微妙。有非𫍲见所可窥测。伏望博询知礼之臣。以成一代之典焉。王公卿大夫以次就耕位者。礼无明文。今以经传文势。集礼中亲耕图观之。王与公卿大夫。似当一时同就耕位。而五礼仪。位序设于别处。以次出耕。又非所以助耕之本意。今虽不能一遵古制。臣意殿下就耕位时。诸从耕官。皆一行分左右。立于田畔。待亲耕毕还小次后。公卿大夫同时奏耜。或十五而止。或四十五而止。则庶乎其可也。
耕耤使升自东阶。进幄座前稍东西向立。陪耕耆民。进台下北向四拜讫跪。都承旨进当座前北面承教。退之南阶之东西向立。宣教而退。左通礼承教西面。宣教曰。敬劳耆民。耆民四拜皆退复位。礼仪使启礼毕。
臣谨按。亲耕非欲为一时观瞻之美而已。盖将以为天下农务之先也。今殿下以八旬之大龄。既行此盛礼。其在表立影从之义。方伯守牧之臣。岂敢拱手旁观而已哉。宜于亲耕翌日。宣布丝纶。使八道方伯。董率农民。劝耕于治所。各邑守令。董率农民。劝耕于邑底。以至面任之于各面也。里任之于各里也。无牛者诱之借赁。无种者戒之假贷。各有种牛成册。里报之面。面报之邑。邑报之营。上以统下。下以承上。随时省功。俾有实效。则亦庶几乎以实心行实政。而虢文公所谓王则大徇民莫不恪恭于农不解于时者。其在斯欤。其在斯欤。
殿下降自南阶。登歌乐作。至台下乐止。左通礼跪。启请释圭。殿下释圭。近侍跪受圭。左通礼跪。启请乘舆。殿下乘舆。轩架乐作。至大次入内。乐止。侍耕从耕者及文武百官皆退。奉青箱官以穜稑之种。传授奉常寺正。捧至耕所播之。判官帅主簿视终百亩。奉常寺正省功毕。至大次北面跪。启功毕讫。皆退。
臣谨按。国语云。后稷省功。奉常寺之非后稷。明矣。谓宜令户曹判书省功也。至若宴劳群臣庶人于路寝。则礼有劳酒之文。史有监膳之语。诗有呦鹿之咏。百日之蜡。尚有一日之泽。况君臣同耕。岂可无宴飨慰劳之典乎。劳以始之。逸以成之。礼意皆然。古之圣王。未尝或改。今亲耕还宫后宴劳一节。不为举行。是岂恪遵古制之义乎。伏乞分付攸司。一体磨炼焉。
辞大司宪兼陈所怀疏
编辑伏以臣自忝卿列。冥升是惧。而闲司翺翔。亦庶几其寡过。盖随分陈力。不复敢求进矣。廼不自意。忽伏奉都宪新除之命。臣诚惊疑戃惑。不知所云。夫都宪为职。非若谏官之专尚献替者。纠察百僚其任也。则臣之巽懦可以能乎。董正风俗其任也。则臣之愚鲁可以能乎。伸冤禁滥其任也。则臣之昏愦可以能乎。舍此数者而峩豸冠簪白笔。借方寸之地。诵故纸之启。古所称辐辏阙下。多非政要者。适不幸近之矣。臣虽冒进不已。堂堂圣朝。尚安用此都宪为哉。虽然。此犹以其大体而言耳。臣于往岁。以副学厕对班。偶因清问。仰对云。风宪之责。不轻而重。有非人人所可滥吹。故前辈谦退者往往逡巡不自居也。伊时圣心亦不以臣言为不可。自是数年之间。都宪一职。多归草莱。臣实钦叹。有以知圣主择荛之德。果非小人之腹所能量也。今臣忝叨自以为能。窃据匪据。恬不知耻。则不惟前日告君之辞反归于矫诞无实。即其言行之际。已成矛盾。尚何纠官邪正民俗之有乎。伏惟上天覆物。无微不遂。如臣微谅。宜蒙曲副。乞即刊臣之职。全臣之志。使区区去就。不至颠倒。则是亦扶植廉防之一端也。言出肝膈。庸敢巧饰。臣虽不以见职自居。若其随事献愚。则岂以是为阻哉。昔皇明高皇帝之谕都察院曰。中书都督御史台三大府。摠天下之政。朝廷纲纪尽系于此。而台察之任。实为清要。呜呼。圣人之言。真可谓万世法程也。目今圣志奋励。庶政咸煕。赫赫乎洸洸乎几无遗焉。而独于风宪旧章。尚未有修明。何哉。风宪。纲纪之本。故欲匡时政。则箚子奏事之法。可以申矣。欲矫玩嬉。则摘奸启罢之法。可以严矣。欲戢贪婪。则漆门落简之法。可以明矣。欲正风俗。则圆议听断之法。可以饬矣。既修之法。又得乎人。使忠厚恻怛之意。流行于用法之间。则本末俱举。纲维可振。于以正百官正万民。皆由是推之也。臣匪其人。敢诵所闻。以为代臣者立基址焉。
辞副提学兼陈所怀疏
编辑伏以臣罪积逋慢。罚止谴罢。言归郊栖。感祝洪私。忽闻轰烨之异。乃在闭藏之节。山斋静夜。绕壁彷徨。窃不自胜其嫠纬之忧。以为此时玉楼当有秉烛求助之教矣。曾不逾日。伏见传教下者。惓惓以讲学为修省之本。而乃以臣特授弘文馆副提学。驲召继降。趣臣登途。呜呼。当是时。以是人居是任。其于求助之道。岂不犹反鉴而索照也乎。臣本踈迂。无所长短。徒知泥古。不能宜今。朝廷之所已验。圣明之所俯烛。虽寻常职事。犹惧其招咎取吝。而至于是任则前后忝叨。比及七八。中间谴罢。不止一再。历数廷臣。其屡玷是任。罕有如臣者。而其以是任辄致偾误。又未有如臣者。夫偾辕之乘。不充下驷。处微物亦然。人臣陈力。惟其有济。圣主用人。惟其可任。虽在平日。尚不当以已试蔑效者备数迩列。况今灾异荐臻之日乎。况今讲学修省之时乎。上有遗照之叹。下有冒进之耻。臣于是任。自画已固。与其趋走为恭。亏坏廉防。毋宁冒犯违傲以全清朝之名器也。玆敢从县道。猥入文字。罄悉衷恳。伏乞俯垂鉴谅。亟赐镌免。使翘肖之微。不枉其性于陶甄之中也。臣今求递。不敢随诸寮后。具格陈戒。以自疑于辞其名侵其事。而独请以汉臣王嘉所谓动人以行不以言。应天以实不以文者。敬为明主诵之。自向来求言以后。投匦之章。亦多昌言。择而采之。举而措之。见诸实用。推类以尽其馀。则虽指顾之间。旋乾转坤日星明穊之机。固亦即是而在矣。然大者格于定制。小者拘于成命。难者嫌于变通。易者沦于异同。尚未见其一有施行克享天心。以天之仁爱圣君。其所以启佑之警动之。以导吾君听纳之实。夫岂得已哉。故为今之要道。勿以天从人。惟以人合天。言之当理。汲汲实践。毋主先入。毋惮改作。此所谓以行不以言也。此所谓以实不以文也。若夫前言未施。又出新语。徒归臣子能言之誉。无补明时采用之实。则臣方以至诚事天勉君上。庸敢自越于至诚事君之道哉。使臣而进身登筵。其所以仰陈修省之策者。亦不过如斯也。
复授副提学后辞职陈戒疏
编辑伏以臣再登前席。一罢而归。身虽寄于蓬庐。心则悬于玉楼。诗云。既见君子。云何不乐。心乎爱矣。何日忘之。臣未尝不三复此诗。益知时有古今而情无古今也。夫以𤱶亩不忘之情。复叨筵席频侍之职。是必其趋也若激。其进也若跃。顾何烦谕旨之降而禀批之饬哉。盖臣九叨见职。其行公者四而偾误者亦四。虽使臣真可以胜任。磨驴之步。旋久必蹇。况其动辄偾误如此哉。自画前言。是臣衷曲。非有一毫假称。而及奉批旨则乃有以诚交勉之教。圣主闻善。尚且拜昌。愚臣受赐。岂无拜嘉之礼乎。故臣敢以拜嘉之礼。难进之义。参互二者。为之折衷。欲一谢职名以拜恩言。三告还归。以守微谅。庶几两全其去就。而人言之来。适在臣再入筵席一宿绫被之时。谓臣因此得间。遂一递之愿则可。其以为乍修廉隅。从诸僚之后则不可。何者以臣则自其未出之前。已有自画之言。无是心而为是言。当有告君不诚之罪。有是言而无是实。当有事君不诚之罪。二者均之为罪。今以何辞敢复扬扬于于。以成就其无所据之处义也哉。臣虽生晩。其于前辈之流风馀韵。犹得以及闻之。辞受之节。必裁以义。去就之间。必度其可。上以是期责于下。下以是凭恃于上。岂苟为臣子之身谋而然哉。诚以为风俗盛衰。职由此机括而已也。方今躁竞日甚。圣心独忧。饬励之教。屡形丝纶。则如臣匹夫之谅。亦得与于曲遂之化。然后一勺之水。庶有补于沧海之大。玆敢不惮烦猥。复事控吁。以冀圣心之垂怜。伏乞察臣之恳。鉴臣之志。先递臣职。仍治臣罪。以安贱分。以树颓纲。不胜幸甚。臣虽不以见职自居。然伏闻近者圣心警惕。镇日宾对。临门广询。乡曲之士。亦蒙优批。荫仕之人。得展蕴抱。虽古之置鼓来谏。止辇受言。未足以专美。臣于此时。岂以职名之虚縻。有所自诿。不为之一言哉。然古之进言。皆各以所执之艺与夫所操之事。故牧马者以牧马言。斲轮者以斲轮言。为九九之术者。以九九之术言。臣之以诗进讲。前席属耳。今请以诗之言。为殿下陈之。以代暬御之诵焉。抑之诗。不云乎。𬣙谟定命。远猷辰告。呜呼。此武公之所以为武公也。夫谟必大然后可以审定其号令。猷必远然后可以播告于时辰。今举一廷之臣六日而讲确所厘正者。不越乎官府之离合。胥徒之稍廪而已。此虽不得不变通之事。然若谓天灾由此而作而以是为消弭之策。则臣未敢信也。夫以众议之咸辏。群策之毕举。虑极其周。计极其熟而犹且如是者。其故何哉。新定之法。嫌于数更而以为不必论。屡言之事。玩于烦屑而以为不足论。于是不得不就其枝叶。循其细节。此固势之自然相因者也。惟天无我。惟天无必。今当以无我无必之心。应之于下。然后天心可悦矣。天灾可弭矣。殿下何不罢勿捧之禁令。讲庙社之献礼。使诸臣得以一一熟数之于奏议。如其言之可用。则采而行之。犹恐或迟。如其言之不可用。则斥而舍之。亦未为晩。昔汉高。杂伯之主。封建谟猷之大。而既令之后。一闻张良之言。吐哺辍食。不嫌销刻之烦复。况以殿下好问之大圣而当修省之讲究。处礼意之微妙。可以博采众见。务归至当。岂必以二三为疑而禁令为限哉。故臣以为苟欲讲确。当先讲确此事。然后可以及于其他。苟欲厘正。当先厘正此事。然后可以及于其他。何者。以其谟则国之大事也。以其猷则礼之大体也。以其命与告则屡审乃定。不害终归于至当也。武公之臣。所以箴儆于武公者。臣若不告于殿下。岂尧舜吾君之义哉。卷阿之诗。不云乎。君子之车。既庶且多。君子之马。既闲且驰。呜呼。此成王之所以为成王也。夫车马之众盛闲习。不以为人主之奉而欲以待天下之贤者。自后世视之。不亦迂且荒乎。然贤者至则无车马而有车马。贤者不至则有车马而无车马。以易得之车马。待难得之贤者。君有尊荣之誉。国有光华之美。盖不特召公之言为然。故兔罝之诗作而周道以兴。权舆之诗作而秦国乃衰。自馀伐檀简兮各以类编之于其国者。夫子之意盖曰。有如是之贤者而不能见用。乃其国之耻也。臣未知明廷之车马果能为待贤之具欤。孑孑干旌。未见或在于浚都。洋洋泌水。空闻乐饥于衡门。假如圣人复作。编我东之国风。则近日朝廷。遂无招贤之诗矣。安有圣王赫临于上。车马众盛于下。而所以待四方之贤者若此其踈略哉。伏愿申饬铨曹。凡抄选之士。一一作阙备拟。然后特宣别谕。以示至诚招徕之义焉。臣虽陋劣。岂敢为是言以要其区区齿牙之残誉哉。炯然此心。只欲光吾君之圣德。如日月之皆仰。使召公之所以告成王者。乃复行于千载之下也。思齐之诗。不云乎。肆成人有德。小子有造。呜呼。此文王之所以为文王也。然作人之道。非独诗之所言如此。伏睹日昨纶音。眷眷致意者。无非所以作人之事也。非独日昨纶音如此。前乎是而中朝之叹。宣谕之饬。盖亦不止于一再矣。然旋观今日作人之道。一何悠邈。非惟悠邈。自识者见之。亦必曰一日下于一日。此其故何哉。人主所以风动作兴之具。无他焉。爵禄而已。黜陟而已。故罗仲素之言曰。人君知贤而不能用。未若不知之为善。知佞而不能去。未若不知之为愈。知贤不用则善无所劝。知恶不去则恶无所惩。以殿下之聪明睿智。其于群下之贤不肖。岂或有遗照者。而臣愚死罪。以为殿下于嘉善之道。则或反不足。于矜不能之道。则失之太过。故无才者常见优容。有才者常见摧折。无才者常见向用。有才者常见落拓。世之素无志守。但谋进取者。岂必劳其心思。苦其视听。味无味之言而讲不讲之才乎。方其未用也。以为我虽无才。既有其地。清官美职。何求不得。及其既用也。欲为经纶。则经纶非其所习。欲为词命。则词命非其所长。于是朝嗾一人。设一机关。暮嘱一人。图一官爵。以是为立朝之弥纶事业。风俗安得不弊乎。朝廷安得不挠乎。今观诗人之所以赞文王者。或曰周王寿考。遐不作人。或曰岂弟君子。遐不作人。而至是又析言条目。申申于一篇之终曰。成人则有德。小子则有造。盖举文王治化之全而亦不外此也。然文王何尝谆谆然命一国之士。如师弟子之间哉。得太公望于渭滨。得散宜生于中逵。以及闳夭,太颠之徒布列朝端。而四方贤才闻风兴起。皆愿立于其朝。虽以伯夷清苦之操。亦曰盍归乎来。臣以是知作人之机。全在人君爵禄黜陟之间也。伏望于此深留圣意。苟其贤且才也。用之惟惧不急。苟其不贤不才也。去之惟患不勇。使夫位著之间。贤且才者渐进。不贤不才者渐疏。贤且才者渐多。不贤不才者渐少。人皆知爵禄之不可以力取。各安厥分。则不待中宸之忧劳。丝纶之勉饬而成者德小者造。近言之则有怀保之效。以其材具可以理民也。远言之则有风动之效。以其猷为可以服人也。可以纲纪。可以干桢。后世之歌咏圣德。亦必如思齐之歌文王矣。凡臣所言。皆近日诸臣之所已言。别无新奇之策。然人臣事君。当以至诚恳恻之意先之。顾今群言之未施者尚多。而又出新语。以与之上下。殆若举子之临场较艺。则岂所谓至诚恳恻之意乎。故臣但就诸臣之所已言。择其可以急先施行者。以窃附乎三百篇歆动之义焉。诗云以洽百礼。殿下实用臣之上所言者。此以洽百礼之道也。诗云四方为则。殿下实用臣之中所言者。此四方为则之道也。诗云王国克生。殿下实用臣之下所言者。此王国克生之道也。
辞弘文馆提学疏
编辑伏以臣于昨者。退食自公。除旨随其后。以臣为弘文馆提学。噫。臣顾其人乎哉。名器之亵。未必不自臣始也。国家之设置馆阁。弘文主考试。艺文主代撰。略分其掌。有时相通。大抵鉴识公明思藻具足者。可以议是任。未有如臣之空踈蔑劣而猥厕焉者也。臣少多疾病。长益懒散。既不能刻意功令。又不能肆力词章。时或掇拾笺注。以自免夫鱼鲁亥豕之眩而已。至若典选掌制。以驰骛于文苑。则非唯臣意念之所不及。人亦不以是期臣。臣未知是任奚为而至哉。夫世未必皆希音。而瓦缶之响。不列于大乐。世未必皆琮璜。而燕石之贱。不登于郯邸。方今群才汇征。岂患无人。而乃以臣苟充备拟。不少留难。其于圣朝甄别之政。何如也。其于圣朝用舍之道。又何如也。闻命悸恐。不省所措。自念匪分之衔。不可一日虚縻。玆敢略缀短章。仰渎宸严。伏乞将臣所兼弘文馆提学之任。亟赐镌递。以重名器。以安愚分。千万幸甚。
陈馆学弊瘼变通疏大司成时
编辑伏以臣于前疏。以六抄为瓜熟之期。而圣批亦以六抄之不可中止为教。则区区必递之愿。伏想记有于宸聪矣。夫言必有物。虽敌以下。尚不合以无实之言陈之。况臣于君父之前。质言如此。而乃反于六抄之后。迟徊顾望。不思所以引递。则谁复有食臣之馀哉。此臣所以宁得违慢之罪。不敢为冒进之计者也。伏乞亟递臣职。以幸公私焉。第臣目见馆学凋弊。殆不成㨾。数年之后。莫可收拾。事不预讲。必至临急变通。则用力虽倍。得效反少。故虽其临递之时。亦效一得之愚。诚以为国家之本。唯在学政。学政之要。唯在养士。其不可一任颓废也决矣。夫京兆秋曹之吏属。不过一衙门皂隶耳。犹且上烦宸虑。下询廊庙。设置保民司。以掌其稍廪之出入。则惟此贤关四学。所以培养者何如也。所以作成者何如也。所以桢干国家者又何如也。昔宋臣孙奭上言。知兖州日。建学立舍。以延生徒数百人。赡养不足。乞给田以为士粮。仁宗诏从之。宋朝之诸州学田始此。虽以一州之学舍。一人之私建。而圣帝明王。亦且乐闻而施之。惟恐或缓。至今千载之下。犹令人感叹兴起。况国学之修毁起废。乃为国之先务。方当圣主崇儒右文之日。臣岂敢以其职之将递。有所自阻而不献其管见也哉。谨以便宜。开列于后。以便乙览。伏惟有以财幸焉。
一。本馆费用。有应下者焉。即斋生日用供馈及员额每朔料布也。而其数为四千五十九两零。有例下者焉。即斋生别供腊药及司中食堂铺陈也。而其数为一千三百七十六两零。有随时上下者焉。即庭谒圣增广通读监试等诸儒生试纸笔墨火具也。而踈数不一。赢缩无常。盖视科举之有无多寡。为之存减。然亦不下于一千五六百两零也。摠计一年费用。大约不下于七千馀两。而其一年应捧则仅为五千馀两。以五千馀两。当七千馀两。其势不得不引用于后等。则一年之千馀。至明年为二千馀。又明年为四千。积至累年。为万为亿。此其自然相因之理也。于是引用不足。至于称贷。称贷不足。至于使吏隶自当。虽有一时之请得以补经用。然朝偿前债。夕已告罄。每当需用。吏辄以不可不请得告大司成。大司成亦不得不东西求乞。左右拮据。以为牵补架漏之计。盖不如是。则养士之具将不免全阙故也。夫以堂堂千乘之国而养士之具若是苟且。臣窃耻之。切欲不费朝家之财力。修举馆学之颓废。以裨圣朝菁莪之化。伏乞下询庙堂而处之焉。
一。时无古今。法有通变。岂可曰昔之财力足以养士而今之财力不足以养士乎哉。患在通变未得其宜焉耳。臣叨见职之后。审知太学典仆辈生齿渐繁。契活甚艰。其日夜之所期者。愿得各军门债钱。以为立本于二十一悬房。故前后每当太学有事之时。特蒙轸念。许贷军门钱。以沾漑其转环之利。典仆辈至今称颂以为盛事。夫顺民之情。因势之宜。修毁补弊。不见罅漏。此实立事之最要最切者。今若以均厅十年所划送本馆渔盐给代钱三万九千七百七十两。又益之以二百三十两。满其四万两之数而预下本馆。则本馆待十月奴婢税入之时。当以二百三十两。还报均厅。于是以四万两。分授于二十一悬房。使作贩卖之本。而每一朔纳钱四百七十八两八钱于本馆。至如正朝六日。小朔六日。以非贩卖之日而减其纳钱。则通一年所纳。为五千五百五十四两零。幷本馆奴婢贡田畓税一千六百馀两。合为七千一百有馀两。以是需用于本馆缓急之备。则自有馀裕。可免欠缩。而在本馆。自成排朔节蓄之势。在朝家。初无科外糜耗之弊。在均厅。可忘十年输索之苦。在典仆。坐得无边贷下之债。馆市俱利。上下均足。策之善者。无过于此矣。况臣伏闻近者掌乐院以经用之凋弊。预贷十年给代钱于均厅。经纪补缩。百弊尽袪云。岂可曰乐院之所能办者。本馆不能办。而朝家既许于乐院。亦岂靳惜于本馆哉。伏乞下询庙堂而处之焉。
一。今之议者必曰。堂堂太学养士之需。岂可专靠于市廛之债钱乎。此乃迂阔之论也。臣请得以预质之。昔皇明定制。四门设宣课司。以收商税。尽为供给士子之费。典簿以主之。掌馔以司之。夫以高皇帝礼士之盛。教士之严而犹且切切于商税之末利。以足其赡养。何哉。诚以为不如是则养士之需不能充故也。况太学典仆。寄生理于悬房。犹乡里小民寄生理于农圃。农圃之供菜地。典仆之供馆用。其相去何能以寸哉。此法行之十年。若无弊端。则又复预贷其十年划送之钱。若今之为。则是虽无保民司均役厅之名。而诚有保民司均役厅之实。无害于义。有补于事者。亦从古圣贤所不惮为。伏乞下询庙堂而处之焉。
一。谋事之始。虽求有裕。法久之后。恒患不足。此亦自然之势也。本馆随时上下之费。若不预先磨炼。及至临时。或割用排朔之数。或复有称贷之请。则一弊才去。一弊又生。故不得不从优磨炼。然若值不设科举之时。则此等费入。自当常存。令本馆每岁末计会一年用下用馀。报其记簿于备局。如外邑守令月馀米之例。而及其十年节蓄。或满万两。然后蠲减典仆二釐之息。使之只纳本钱则尤为便利。况周官群吏。以月计之要。岁计之会。致叙于天官。此可见圣人节财惜费之遗意。今此报计会于备局。亦不害为周官之法度也。伏乞下询庙堂而处之焉。
一。本馆养贤库米自户曹划送者。为九百三十七石而常有不足之患。臣怪而问之。则往在己卯年间。以居斋生之多。加得白米二百石于户曹。及其翌年。户曹乃于九百石中计减责偿。则本馆又以用度之不足。又贷二百石。自是以后。逐年以为常。户曹则曰计减。本馆则曰贷用。此与朝三暮四。何以异哉。况今圣朝优礼贤关之时。为有司者乃反区区较絜于六七年前多士口吻中物而不体圣朝德意乎哉。无其实而有其名。又奚为于贤关哉。臣愚窃以为二百石米。仍命荡减。恐为得宜也。伏乞下询庙堂而处之焉。
一。四学之弊。有甚于本馆。吏隶逃散。前后相望。故兼教授合辞呈牒于备局。要欲变通者。厥惟久矣。今亦以均厅所划送四学钱一万四千七百七十两。预下本馆。分给于二十一廛。每一年一千八百二十七两。一朔一百七十六两。分俵四学。则一朔各四十四两零。较其应下杂费。自有馀裕。足可以牵架支费。其中不时之需。闰朔之馀。亦令修记簿报备局。一如本馆之为。而本馆照管收捧。当朔分给。则可以苏其弊。可以节其费。可以永其法。伏乞下询庙堂而处之焉。
进祈永篇箚大司宪时
编辑伏以宝龄弥高于八旬。诞辰载届于九月。虽以㧑谦之盛德。不举舞蹈之常仪。而文孙承欢。百僚相庆。诗云。乐只君子。万寿无疆。又曰。维其有之。是以似之。古之人臣祝愿于其君者。臣今躬睹之矣。唯是所叨之职。实非冒据之地。其自乡庐来伏私次者。盖所以为庆节近耿光也。其不敢从大夫后躬与问候之列者。盖所以为圣世张四维也。然其惓惓忠爱之心。不以其身之不行有所自已。昔卫之武公。以九耋之年。犹令国中箴儆于己。而未闻其臣有𬣙谟辰猷垂炳烺于百代。唐之张九龄。以千秋之节。撰进金鉴录一帙。而又未闻其君能悦绎采施示柯则于万世。呜呼。若使九龄当武公之时。献金鉴之言。则武公之所以发挥施用者。必大有可观。此千古志士之所感慨兴喟也。如臣之不才无似。幸而生于仁寿之域。又幸而值圣上至诚求助之会。又幸而适以见职。当此诞弥之节。即其不得躬与候班。无乃使其心不能自已。发于言形于辞。登进螭头。以代其躬与之礼也欤。臣于是乎虽欲以固陋自引。不赞我殿下发挥施用之德。亦有不可得者矣。谨述其裨益治道者凡九。则此非臣之所自言。其义则窃取古圣贤遗训。可以祈天。可以永命。故名曰祈永篇。欲待庆节上之。即以次对。天牌俨临。盖庆节。乃迓续祈永之机也。次对。又咨访祈永之时也。臣惟不言言之。岂可舍此会以为言哉。玆敢躬诣阙下。随箚以闻。伏惟俯赐采纳焉。取进止。
祈永篇
编辑第一则动静
编辑天一于动而无静乎。一于动而无静。则气机元亨。何乃继之以利贞。品物生长。何乃继之以收藏。夫天尚不能一于动。况圣人立天之中而承天之体乎。动不偏于动。必有静以继之。静不偏于静。必有动以继之。动以继之。故朝事有时。聘会有期。冕服有秩。辂旟有节。出户则史执筮以诹吉。出门则宗有事以告軷。夫何故。欲其重仪文。以为节乎出入动作也。静以继之。故居寝有暬御之箴。燕处有瞽史之诵。占梦有官。宴息有警。夫何故。欲其湛夜气。以为本于朝访昼听也。是以圣人之动静也。动不流于动。静不沦于静。循环不已。日月是也。互为终始。四时是也。一气孔神。百志皆通。存之于身。则可以保啬。可以扩充。施之于用。则可以使百工受法于动。各率乃职。万物之生长。元亨也。可以使群生有养于静。各遂其事。万物之收藏。利贞也。呜呼。明乎动静之妙。天人之合。治天下其犹视诸掌。而况于为国乎。
第二则大公
编辑人君以一心而中处乎四方。四方之事妍媸美恶。日应于前。四方之人贤否忠佞。日接于前。四方之几安危治乱。日决于前。夫唯至大。可以不动于血气之用。夫唯至公。可以不系于近昵之偏。天无私覆。君心则之。地无私载。君心法之。日月无私照。君心以之。怒非君之怒也。理之所当怒矣。喜非君之喜也。理之所当喜矣。取舍非君之取舍也。理之所当取。所当舍矣。盖于是乎超然一无所与。惟理之视。理者何也。曰是而已。故四方之事妍媸美恶至纷也。而君以是正之。四方之人贤否忠佞至杂也。而君以是辨之。四方之几安危治乱至赜也。而君以是弥纶之。故曰公则一。又曰至简而能御烦。
第三则道法
编辑治有道有法。仁义忠信。治之道也。钱谷兵甲。治之法也。道属天而无形。法属地而有迹有迹者无形之用。无形者有迹之体。体以为主。用以为使。治之本末得矣。何善之若乎。不然而徒法而已。则一落方体。流为缚束。人心以之而苛切。风俗以之而刻核。观三代以下惟法之尚。宜乎可以致治。而典章才立。争斗继作。何其弊之速乎。观三代以上。惟道之明。似若迂于为治。而不烦诏教。民自率服。何其利之博乎。是故圣人之著六经。不以法为法而惟道是法。其意盖曰。领絜则裘顺。纲举则目张。呜呼。诚使朝廷之上。知道理之非迂而法律之为大迂。则后世之治日。可使如三代之灵长。
第四则听纳
编辑尧之所以为尧。可知之矣。一言以蔽之曰。嘉言罔伏。舜之所以为舜。可知之矣。一言以蔽之。曰四聪达四门辟。汤之所以为汤。可知之矣。一言以蔽之。曰改过弗吝。从谏弗咈。殷高之所以为殷高。可知之矣。一言以蔽之。曰朝夕纳诲。以辅台德。汉高之杂伯也。而闻周昌比桀纣之言。笑而起。则后世称为宽仁之主。汉武之失德也。而闻汲黯内多欲之言。无忤于意。则后世称为豪杰之主。汉成之委靡也。而闻朱云下从龙逄之言。不加之罪。则后世称为雅量之主。故人君。聪明不足贵。才艺不足论。夫惟察纳忠言。然后天下之聪。皆为己之聪。天下之明。皆为己之明。天下之才艺。皆为己之才艺。可以贤。可以圣。可以善名。可以善世。传曰。若有一介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寔能保我子孙黎民。夫为相亦然。而况于君乎。
第五则贤能
编辑言治者。不论其君而论其世。不论其世而惟人材之众盛是计。何哉。天运于上。一无所为。而四序寒暑。各司其时。百物以成。岁功乃施。故从古愿治之君。莫不以得贤为先。虞举元凯。功以焕然。汉举良平。业以巩坚。唐举房杜。治以文明。宋举韩范。时以太平。从古佐治之相。亦莫不以荐贤为重。孟明之进。子桑有颂。杜预之代。羊祜得誉。山简之荐。山涛多与。韩绛之用。韩琦益尊。故曰一年之业。莫如树谷。一世之业。莫如树人。然树人非难。知人为难。知人非难。任人为难。昔齐国有三叹。有贤不知一也。知而不用二也。用而不任三也。齐之不振。三叹为渐。呜呼。齐国之叹。岂惟齐国为然哉。不以古视古而以古视今。千载之下。孰不悚然于心。
第六则名实
编辑天地之间。洪纤高下。有实则有名。有名则有实。实之不存。虽有名。与无为一。故曰不诚无物也。况人君代天理物。不自为其事。乃得众贤。与之共天位治天职。必使有其名。又有其实。然后事以之举。功以之立。夫论道陈猷。宰枢之职也。而宰枢不能论道陈猷。虽日奔走勤劳。然国无宰枢矣。补阙拾遗。台阁之职也。而台阁不能补阙拾遗。虽日奔走勤劳。然国无台阁矣。推之于众官庶僚。莫不皆然。故御折绵之寒。纨衣千袭。不如一裘之温。乘拍云之浪。兰舟百艘。不如一瓢之坚。古之人君。必求有是实者。授以是名。而犹恐是名之或异是实。然欲求文学。则公孙之伪。或乱仲舒之实。欲求政事。则谷永之伪。或夺刘向之实。况非文学非政事而容其栀貌其蜡乎。噫。
第七则遗逸
编辑为治莫如知弊。知弊则矫救之术。于是乎在矣。为治莫如知机。知机则风动之术。于是乎在矣。宋仁宗患时俗之奔竞。以问于文彦博。彦博以为守道者旌擢则躁求者知耻。此矫救之术在于知弊也。汉光武患气节之委靡。招延严子陵。待之以友礼。遂致东京多士之羽仪。此风动之术在于知机也。夫举遗逸。将以行其道。行其道。将以用其言。用其言。将以扶国脉绵国祚。岂直为风动矫救而止哉。然求其近功速效。亦足以戢巧谲革贪鄙绝佞媚。而况进于是者乎。今夫垂旒之渝。卤簿之弊。非有害于国脉国祚。然走人于海。采珠焉。走人于矿。采金焉。犹恐其新之改之之迟延。独于为国乎。不求野外之遗贤。小谨而大捐。圣帝明王所以择于术。夫岂其然哉。
第八则赏罚
编辑天之化。以两而已。阴阳是也。地之法。以两而已。刚柔是也。人主之御世酬物。以两而已。赏罚是也。天常阳于高且近者。常阴于卑且远者。地常柔于卑且近者。常刚于高且远者。则造化之功必缺。效法之道必隐。故人主赏不遗于疏贱而下莫不知劝。罚不遗于近贵而下莫不知畏。夫何故。以其赏之罚之。在乎其人之善恶。而人主不自以好恶扶抑。如天地之阴阳刚柔。不私有厚薄也。善乎。司马光之言曰。有功不赏。有罪不罚。虽尧舜不能为治。夫尧舜。尚不能为治。况后世之帝王乎。不赏不罚尚然。况赏其所当罚。罚其所当赏乎。昔晋有占官田者四人。武帝独罪刘友而国势遂以微弱。宋有立功当迁者一人。太祖素嫌其人。闻赵普言。乃可其奏而人心莫不悦服。夫以一举措之微而兴衰隆替。如分桐叶。呜呼。有国家者尚亦鉴于是而无忽也夫。
第九则条令
编辑条令者。所以使民之不犯也。太繁则民疑于考据以为厌。以为厌则犯。数更则民眩于奉行以为闪。以为闪则犯。强人之所不能。则事不立。不立则犯。禁人之所必入。则法不实。不实则犯。是故古之圣人不以意为法。熟察民情。择其不可犯而令之。故天下趋之。如注建瓴。先乎人以为争。而其民之所安者。圣人不强去以为法。民之所厌者。圣人不强存以为法。故古语曰。治天下有道。无为天下立法。一法立一弊起。毋为天下兴利。一利兴一害随。毋立法。弊则革之。毋兴利。害则除之。尘去而鉴自明。矿尽而金自见。弊革而法自立。害除而利自献。盖言其顺民情宜天时。以合乎乾坤易简之理而已。民情顺天时宜。乾坤易简之理合。则太和洋溢。诸祥毕至。祈天永命之机。亶在是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