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第八节 第九节 第十节 |
- 第二节 武装抗日与政治文化运动
日本在台50年的时间,台湾人对其殖民统治的反抗运动,可谓前仆后继。然而,在这段漫长的岁月中,由于时代的变迁、思想的改变,故台人的反抗型态,大抵可以分成两大时期:前期是明治28年(1895)乙未割台起至大正4年(1915)的武力抗争期;后期是大正4年(1915)前后,到昭和20年(1945)的社会政治运动期。[1]反抗运动虽然化分成两个时期,不过,其共通点乃在于摆脱日人的统治为其主要的基本精神。
南瀛保卫战
编辑明治28年(1895),日人进驻台北开始行殖民统治之后,当时全台的情况仍属纷扰不靖,各地皆有民众组织义勇军欲抵抗日人的统治。故近卫师团奉总督之命即刻挥军南下,以早日遂行日人的殖民统治。
当北部的台湾民主国的重要成员,全因日军的到来而逃散;时在台南的黑旗军将领刘永福乃召集台南士绅共商大局,对抗日军。为了应付庞大的军需,刘永福乃延揽善化富绅陈子镛[2]任粮台局长,筹措军饷。陈子镛一上任,首捐白银40万,并编练义勇军,抵抗日军入侵。
北白川宫亲王所率领的近卫师团离开台北之后,沿途即迭遭义军猛烈的抵抗,南进行动显得相当的不顺利。桦山资纪尝言:“当地(指台湾)抗击我军的人士不同于辽东的支那人,有不怕死的风骨,决不容许轻视。日前本府处斩十几人,行刑前毫无惧色,态度从容,虽是敌人,颇令人佩服。”[3]难缠的抗日义军,加上许多日军染上恶疾,整体形势迫使总督不得不向日本国内请求兵力增援。
9月22日,总督府拟定计划,兵分三路进攻台南府城,除了原先的近卫师团外,由日本国内所抽调来的两批部队,亦投入歼剿抗日义军的行列。此时在台的日军总兵额数,加上维持秩序的武装警察,其员额共达九万多人(如【表8-2-1】)。
军队 | 指挥官 | 所包含的兵种 | 兵力 |
近卫师团 | 能久亲王 | 步兵、骑兵、野战炮兵、锱重兵、机关炮队、弹药大队、野战电信队、医护兵……。 | 49,000 |
混成第四旅 | 贞爱亲王 | 骑兵、工兵、山炮队、野战电信队……。 | 15,000 |
第2师团 | 乃木希典 | 骑兵、野战炮兵、臼炮队、工兵、弹药大队、锱重兵……。 | 18,400 |
资料来源:邱奕松,〈乙未南瀛抗日记〉,《南瀛文献》第27卷合刊,台南:台南县政府,1982,页97~98。 |
10月10日,第四混成旅在军舰炮火的掩护下,准备由布袋嘴登陆上岸。虽然遭逢由侯西庚所率领的义军阻击,然由于义军装备远不及日军,未几即节节撤退,日军顺利的登陆上岸,往盐水方向前进。11日,混成第四旅配合近卫师团夹攻盐水港街。义民翁煌南协同总兵谭少宗的部队,据守街道各要点,奋勇抵御。然在日军炮兵部队的火力下,义军死伤惨重,只得弃守盐水港街,转进台南。
日军攻陷盐水街后,兵分二路,一路进犯急水溪畔的铁线桥庄;一路进攻渡仔头庄(今北门双春村)。13日,麻豆士绅郭黄恭号召陈维邦、郭黄池、柯文祥等人组织抗日义勇军,往铁线桥方向集结,伺机攻击进占铁线桥的日军。义军虽有高昂的士气与斗志,然面对拥有精锐武器与训练精良的日军,不啻以卵击石,死伤惨重。攻势受挫的义军,稍事休息后,再次进袭铁线桥,无奈增援的日军接连赶到,铁线桥的攻防战遂告失败。
另一方面,由林昆冈[4]、沈芳徽、陈联发所领导的义军,与日军在渡仔头庄对峙。日军以猛烈的炮火进逼,迫使义军暂且退守,伺机反攻。13日,义军再次集结,欲攻击渡仔头庄的日军,然从他处增援的日军却反将义军包围,抗日义军只得退守。16日,盘据在急水溪畔的义军,在沈芳徽与林昆冈的领导下,对日军发动一波又一波的攻击,双方激战、冲杀搏斗,战况惨烈。18日,贞爱亲王调拨增援日军抵此,欲采强攻战略扑灭义军,遭沈芳徽、赖安邦等人阻遏于萧垅郊外。20日,林昆冈等人于竹篙山决挥军与日军进行一场生死战,面对日军大举南下,义首林昆冈慷慨赴义,中弹后自刎而亡。
除了萧垅一带悲壮的抗日情事外,同一时间麻豆亦有义军奋勇抵抗南进日军的战役。19日,日军另一之南进军,逼抵麻豆庄,义首徐骧[5]等人率义军出战抵御。贞爱亲王亲率大军来到,凭借猛烈炮火,义军渐不支,徐骧首当其冲,中弹而捐躯。麻豆保卫战遂告失败,义军退走台南。
竹篙山与麻豆之役后,日军沿途南下焚火烧庄,抵萧垅时,见当地荆竹茂盛、宅沟深长,误认为是义军的军事要塞,以为抗日义军藏匿于其中,乃开始屠杀,一时竹沟成为血池,无辜送命的百姓无法估计,此即所谓的“萧垅社大屠杀”。[6]
乙未南瀛保卫战,在刘永福逃离台湾,日军不受阻挠地进入府城后,划下了据点。这段悲壮的南瀛抗日情事,牺牲了数以千计义民。撇开民族大义不谈,他们奋不顾身、置生死于度外的精神,其所护卫的应当是那份乡土情怀的认同吧!
武装抗日事件
编辑乙未抗日事件的结束,并不代表台湾百姓已心服日人的统治。随著殖民政策的实施,群众所受到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剥削、压榨,让台湾百姓有次等国民的心理感受。也因此之故,日治初期的台湾社会并不安宁,全台各地的抗日事件频传。以下介绍几件发生于南瀛地区的武装抗日事件,事件的结果虽都失败,但仍可从中看出台湾百姓对日人统治上的不满之情。
关帝庙事件
编辑日人领台之初,台地南北义民,分据各地,负隅抵抗,趁隙骚扰日殖民政权,使得总督府不堪其扰,甚至萌生转卖台湾之议。到了明治31年(1898)第4任总督儿玉源太郎上任,对于抗日份子,改以怀柔政策取代先前的武力征服,以计诱杀各地义首,台湾社会整体的治安状况始获短暂的平静。
大正元年(1912)大陆辛亥革命成功,推翻满清帝制。在台的有志之士,受此鼓舞,故全岛各地皆有义民密谋抗日,欲逐日人出境。台南厅关帝庙庄人李阿齐[7]因日人的杀父之仇,早先即游走四方,结纳同志,伺机举事。大正2年(1913)6月,李阿齐以为时机已到,遂与五甲庄吴水龙、黄管、黄天坤等9人共谋起事。同年7月,李阿齐挟对岸革命成功之机,趁势宣传:“今中国革命,已告成功,革命军近将乘胜来攻日军,索回故土,北部同志已纷纷起应,日人无暇南顾,故欲驱逐日人出境,正其时也。”[8]众人遂决定于农历10月24日前后,[9]各携畚箕与铁锹,伪装成农民,以避人耳目,迳袭台南。
不料事机外泄,日警得到情报,谓五甲地区有居民剃相同发型(罂粟头)图谋不轨,故吴水龙等9人未起义之前即遭日警逮捕,仅李阿齐暂且逃匿躲藏山中,然最终仍躲不过日警的缉捕。此次事件称之为关帝庙事件。
日方将李阿齐所策动的关帝庙事件与罗福星的苗栗事件、赖来的东势角事件、张火炉的大湖事件、沈阿荣的南投事件……等,并为苗栗事件处理。本次事件的被告共有921人,遭判死刑者有20人,[10]李阿齐亦名列其中。
刑期 | 死刑 | 有期徒刑6年 | 有期徒刑5年 |
姓名 | 李阿齐 | 黄管、吴水龙 | 黄天坤、刘生烈、林栋、黄东、郑生、刘南、黄人物。 |
资料来源:曾迺硕,〈李阿齐领导之抗日运动〉,《南瀛文献丛刊》03,台南:台南县政府,1982,页385。 |
李阿齐的举事虽是种报复的行为,并藉神话、迷信等方式来蛊惑民众,甚至谎称已招募到三千同志欲共同抗日,以引诱他人的参与。结果虽然失败,不过,从中可以发现台湾百姓于殖民政权的统治下,其生活定不安稳,亟思恢复昔日的尊严。
六甲事件
编辑六甲事件的领导人为罗臭头,[11]大正2年(1913)因细故[12]遭日人非难,遂偕其妻藏匿至乌山中,靠打猎维生。因不满日人的横征暴敛,欺凌台胞,臭头乃建一佛堂为掩护,暗招有志之士,共谋起事,驱逐日人。
大正3年(1914),罗臭头与陈条荣、罗狮、罗陈兄弟等人,竖五色旗,打起反日旗帜,邻近庄头的壮丁投靠者无数。罗臭头并自封为“台湾皇帝”,以攻击各地派出所,夺取枪枝为首要目标。此时由于苗栗事件刚结束不久,故日警搜缉颇为严密。罗臭头乃采先发制人之计,于5月7日攻击六甲支厅,连陷2个派出所。沿途居民见状,纷纷加入抗日军的行列,一时声势浩大。
日人见状,马上编成一警察讨伐队,并动员附近之壮丁团,围攻抗日军。由于日军炮火猛烈,罗臭头等无法阻御,退走至瓮仔坑,负险以拒。日警连攻数日,其间清庄、放火焚山、甚至改采怀柔之计,派人游说罗等人出降,依旧无法攻城掠地。最后日警见种种计谋皆无效,采猛攻之势,弹如雨下,抗日军死伤枕藉,主要干部亦先后阵亡。罗臭头见事不可为,遂自戕以殉,其馀遭日警逮捕者有百馀人。台南地方法院于同年的12月4日对此事件作成判决,如下:
判决 | 行政机 关处分 |
检察官 不起诉 |
判刑 | 合计 | |||
死刑 | 无期徒刑 | 有期徒刑 | 无罪 | ||||
人数 | 15 | 68 | 8 | 4 | 10 | 1 | 106 |
资料来源:古野直也,《台湾代志(下)》,台北:创意力文化事业,1996,页165。 |
在日人统治期间,由于殖民政策的不合理,台湾人往往成为日人恣意欺凌、压榨的对象。罗臭头的起义,虽然仍跳脱不开封建的旧思维,但以其抗日大旗一举,附和者众的情况来看,台湾百姓对于日人的不满情绪,可谓倾泄而出。此次抗日虽然没成功,却也带给其他的台湾人,与日殖民当局,另一层面的思考空间。
噍吧哖事件
编辑噍吧哖事件的主要领导者是余清芳,所以此事件又称为“余清芳事件”;余清芳以西来庵为密谋起事之地,招募党徒从事抗日活动,所以此事件有称为“西来庵事件”;而爆发抗日行动的地点在今台南县玉井乡,所以又将此事件称为“玉井事件”。
噍吧哖事件的主要人物为余清芳、[13]罗俊、[14]江定[15]等人,诚如〈噍吧哖起义抗日烈士纪念碑碑记〉上所载:“乙未割台后,我全台同胞,不堪日人凌虐压迫,抗日革命,前仆后继,噍吧哖起义,其由著者也。”[16]誓约携手起义,驱逐日人。他们以台南市的西来庵为中心,罗俊负责台北、台中一带的党员招募,余清芳负责南部一带及总策划,江定则负责人员的训练。
余清芳透过宗教来号召群众,宣传台湾已出现神主,将建立“大明慈悲国”,并驱逐日人离开。随著信众的日益增加,日本当局亦耳闻风声,欲缉捕余清芳、罗俊等人。罗俊于嘉义竹头崎庄遭日警逮捕;余清芳则率众退至噍吧哖一带山区,并于大正4年(1915)7月9日突击甲仙埔支厅与各派出所,抢夺枪枝武器,并截杀日警数人。8月3日,余清芳与江定再度率众袭击南庄派出所,并往噍吧哖的方向挺进。日警闻讯,除调派周围地区的警察队赶来驰援外,日军步兵中队亦赶来协助镇压。
8月6日,日方在动员大批的军警与火炮的掩护下,开始扫荡盘据虎头山的抗日义军。义军虽奋勇抵抗,但阵势训练与武器军较日人为差,终于不支退败,分散逃入山区。日军警获胜后,仍穷追不舍,大事搜索,认为之所以会造成如此大规模的叛乱,乃噍吧哖地方民众暗地掩护、协助之故。故定下诡计将庄中所有庄民召集,再加以屠杀。由【表8-2-4】中可以看出,大正4年(1915)遭日军屠杀的人数占了当年死亡人数的58%。可证明8月6日虎头山之役后,日军进行了惨绝人寰的焚庄屠杀行迳。
乡名 | 玉井乡 | 南化乡 | 左镇乡 | 楠西乡 | 总数 |
当年死亡人数 | 692 | 1,242 | 375 | 185 | 2,494 |
遭屠杀人数 | 417 | 709 | 273 | 66 | 1,465 |
资料来源:周宗贤,《台南县噍吧哖事件之调查研究》,台南:台南县政府,2000,页87、100。 |
败走退至山中的余清芳及其党徒,于8月22日遭村民诈捕送交噍吧哖支厅,于9月23日遭处绞刑,同案并有多人遭判死刑(见【表8-2-5】)。而江定及其数百名部下,在日方动员地方士绅如许廷光等人的诱降下,于大正5年(1916)4月下山投降。但日人随即改变态度,将江定等人逮捕,并被判处极刑(见【表8-2-5】)。
事件 | 起诉人数 | 死刑 | 徒刑15年 | 徒刑12年 | 徒刑9年 | 无罪 | 非属本管辖区 | 死亡 |
余清芳案 | 1,413 | 866 | 18 | 63 | 371 | 86 | 1 | 7 |
江定案 | 51 | 37 | 12 | – | 2 | – | – | – |
资料来源:林衡道,《余清芳抗日革命案全档》01:01,南投: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74,页24、32。 |
本事件所发生的地点虽然位在噍吧哖一带,然所涉及的范围却包含了阿猴(屏东)、台南、嘉义、台中、南投、台北各厅,规模庞大及参与的人数众多,对台人的影响自是十分深刻。噍吧哖事件后,由于死伤人数过众,引起了日本国内外舆论的挞伐,迫使时任总督的安东贞美,不得不罢绌多位官吏之职,并藉大正登基所颁的大赦令,宣布减刑,藉以塞责。[17]而此事件也让总督府了解到治台不可一味地以武力压迫,否则台民宁可牺牲也决不臣服。加以当时民族自决与民主政治的思想为世界上的主要潮流,迫使日本当局改采怀柔的对台政策。而台湾民众也因此体悟到不能以卵击石,作无谓的牺牲。加以大陆的革命成功,鼓动了台湾的民主思潮,继之而起的反抗运动,乃改采所谓的和平方式,从政治、社会、教育、文化……等面向的抗争,来谋求台湾民众的基本权益。
政治文化运动
编辑台湾社会以武装力量进行对殖民政府的反动,到了大正4年(1915)西来庵事件后即告消失。不过,武力的抗争结束,并不代表台湾民众对总督府的统治政权已告认同,而是转换社会领导者以另一种方式,启迪民众思想,进行不流血的抗争,以争取台湾民众基本的人权与地位。
大正7年(1918)明石元二郎任台湾第7任总督时,即提出所谓的同化政策--“教育同化,经济同化,但是政治不同化。”[18]冀以此为方针,而达到殖民台湾的最终目的。不过在大正3年(1914)之时,即有日人以板垣退助为首,于台湾倡议组织所谓的“同化会”,惜未几即遭总督府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给解散掉。不过却为台人的社会运动拨开一线的曙光。经过了西来庵事件短暂的沉淀,1920年代,台湾社会掀起了以政治运动为中心的民族运动。而主导此一时期的反对运动者,乃接受日本新教育的新一代社会精英,亦或有谓“运动的主体乃是以留学生为中心的青年知识份子及台人资产阶级”,[19]林献堂、蔡培火、蒋渭水、吴三连等人皆是。
由于殖民当局对台教育政策的差别待遇,促使留日的学生增多,眼界渐开;加上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受到美国总统威尔逊的十四点自决原则、日本大正民主运动、中国五四运动、苏俄社会主义革命、朝鲜三一独立运动等的影响,使得这些留日的学生,思考其应有的权利与尊严,故于日本组成“启发会”,随后改组“新民会”,发行报刊杂志宣扬理念。新民会之后,台湾的政治社会运动接连展开,六三法撤废运动、台湾议会设置运动、台湾议会期成同盟会、再建台湾议会期成同盟会、新台湾联盟、台湾文化协会、台湾民党、台湾民众党、台湾地方自治联盟……等组织运动出现,而这些皆是由新民会所发展出来的结果,可以说新民会是台湾社会运动的一股燎原的火,带领台湾的社会思潮进入另一阶段。
受到新思潮影响的新知识份子,深层脑海中的民族意识逐渐被唤醒,高倡“台湾应该是台湾人的台湾”,[20]而兴起团结的意识。初期的台湾社会运动,主要以学生为中心,企图促进台湾人的民族觉醒、指导政治自觉,遂有台湾议会设置的请愿运动的开展。而后,随著全球各式的主义、思想之兴起,台湾的社会运动出现了不同的声调,主张与诉求之差异,导致了台湾的政治社会运动转入了另一新的发展阶段。
当时台湾社会运动的主要团体–台湾文化协会,则因内部干部对反对运动的认同不一,于昭和2年(1927)走向了分裂之途。右派的民族主义阵营与左派的无产阶级阵营,各自于台湾进行所谓的社会运动。随著整体情势的演变,台湾的社会运动受到总督府的压迫与取缔渐多,并且随著日本发动侵华战事开始,对台湾的管制也愈紧迫,所以社会反对运动渐走向沉衰。
乡镇 | 姓名 | 乡镇 | 姓名 | 乡镇 | 姓名 |
新营 | 陈端明 | 佳里 | 苏新 | 新化 | 林放 |
盐水 | 黄朝琴 | 佳里 | 郭水潭 | 东山 | 林松 |
白河 | 林济泉 | 学甲 | 吴三连 | 大内 | 李妈兜 |
柳营 | 刘明哲 | 新市 | 张庆堂 | 西港 | 黄炭 |
柳营 | 刘明电 | 新市 | 黄海水 | 后壁 | 林直 |
资料来源:台湾省文献委员会,《耆老口述历史24--台南县乡土史料》,南投:台湾省文献委员会,2000,页34、76、92、128、149、253、303、320、436、479、549。 |
纵使缺乏结社组织运动,民众仍透过各种方式表达对殖民统治的不满。例如:下营人黄清渊的〈伤时有感〉写道:“由来隶籍本中民,不意于今作外臣;半壁江山同敝蹝,一盘棋局付何人。势穷特割和戎地,思渥犹馀滴露春;愧我庸材生末世,䩄然徒抱大夫身。”[21]字里行间透露出被殖民者的无奈,其亦曾因诗词之故,而遭日人逮捕入狱。
除此之外,一些文学性的社团,虽然不若政治性的组织有较激烈的抗争手段,然其亦以文字表达出对殖民统治的不满。如大正11年(1922)蔡知、黄朝碧、蔡知泉、张水波等15人所组成的“月津吟社”,以诗会友,传承文化。[22]另外成立于昭和3年(1928)的“虎溪吟社”,其成员王则修、徐永昌、郑江中等12人,无畏日警监视,于诗词中表现出民族文化之精神。直至二次大战激发,日警压迫加严,方停止活动。[23]另由郭水潭、吴新荣等所组成的盐分地带社之主旨,表面上为“反功利主义”,实际上为“反殖民主义”,[24]其于报章发表作品,带给民众另一层面的思考空间。
日本时期的非武装抗争,虽未能改变日人政治权力结构,亦无法改善台湾民众的命运。然而其强化台湾民众的民族意识与反抗勇气的精神,亦对日本殖民统治当局,造成莫大的压力。
注释
编辑- ↑ 林衡道,《余清芳抗日革命案全档》1(1),南投:台湾省文献会,1974,页1。
- ↑ 陈子镛号鸣锵,善化北仔店人。家财万贯,乙未抗日时捐饷、组织义军抗日,后因时势不利,遂携母逃至厦门。后虽返台,然郁郁而终。
- ↑ 古野直也,《台湾代志(下)》,台北:创意利文化事业,1996,页58-59。
- ↑ 林昆冈字碧玉,沤汪庄人,嘉邑诸生也。设教乡中,素好义,能为人排解。至是闻前敌叠败,集曾文溪以北庄人而告之曰:“台湾亡矣,若等将何往?吾欲率子弟,卫桑梓。若等能从吾乎?”应者百数十人,后死于竹莴山之役。见连横,《台湾通史》卷36,南投: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93,页1037~1038。
- ↑ 乙未抗日时,徐骧与吴汤兴、姜绍祖领军抗日于桃竹苗一带;后因不敌近卫师团的武力,遂退守彰化,于八卦山与日军发生激战。彰化沦陷后,徐骧来到台南加入刘永福的抗日行列,参与南瀛一带的抗日活动。见连横,《台湾通史》卷36,南投: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93,页1034-1037。
- ↑ 林崇智,《台湾抗日忠烈录》,南投: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65,页29。
- ↑ 李阿齐,又名阿良,台南厅关帝庙庄人。业农,其父名达,乙未抗日,惨死。阿齐饮父仇,誓灭日人,以报家仇国恨。详见洪波浪等,《台南县志》卷8人物志,新营:台南县政府,1980,页25;邱正略,《重修台湾省通志》卷九人物志,南投: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98,页359。
- ↑ 洪波浪等,《台南县志》卷8人物志,新营:台南县政府,1980,页25。
- ↑ 洪波浪等,《台南县志》卷8人物志,新营:台南县政府,1980,页25。而《重修台湾省通志》所记载的起义日期为10月20日前后。见邱正略,《重修台湾省通志》卷九人物志,南投: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98,页359。本文采《台南县志》之记载。
- ↑ 古野直也,《台湾代志(下)》,台北:创意利文化事业,1996,页165。
- ↑ 罗阿头,又名臭头,嘉义厅店仔口南势庄人。粗通文字,好交游,喜习拳棒。邱正略,《重修台湾省通志》卷九人物志,南投: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98,页359。
- ↑ 据台湾匪志谓:“臭头奸污庄中一少女,女家将诉诸官,会有人居中调停,乃尽括家产培谢以息事。”转引至洪波浪等,《台南县志》卷8人物志,新营:台南县政府,1980,页27。
- ↑ 余清芳也作余清风,别名沧浪,1875年生于屏东。曾任警员、书记等公职,因愤日人凌虐台胞,遂燃起抗日思想。1908年参加“二十八宿会”,秘密结社而遭管训。被释后,出入齐堂宣说抗日之志,结交有志者密谋反日。详见林衡道,《余清芳抗日革命案全档》1(1),南投:台湾省文献会,1974,页5。
- ↑ 罗俊,1855年生于嘉义厅他里雾(今云林县斗南),颇通诗文,一度垂帷教学,后转而学医。因曾参与抗日活动,事败逃至中国。对驱逐日人一事永难忘怀,知余清芳有抗日之举,遂返台加入抗日行列。详见林衡道,《余清芳抗日革命案全档》1(1),南投:台湾省文献会,1974,页6-7。
- ↑ 江定,1866年生于楠梓仙溪里竹头琦庄。富侠义心,曾任区长两年,后因击毙庄民乘隙躲避至山中;以后堀仔山为据点,召集党徒,一面耕作,一面训练,伺机发动攻击。后与余清芳会面,加入抗日起义的行列。详见林衡道,《余清芳抗日革命案全档》1(1),南投:台湾省文献会,1974,页7-8。
- ↑ 李悌元,〈噍吧哖起义抗日烈士纪念碑碑记〉,《南瀛文献》第22卷合刊,1977,页23。
- ↑ 大正4年(1915),日本国内举行大正天皇即位大典,颁布全国特赦令。台湾总督立即办理减刑程序,颁布减刑谕告,当时有759位待毙的死刑犯,均或检行一等,得幸免一死。见古野直也,《台湾代志(下)》,台北:创意利文化事业,1996,页169;程大学,《台湾先贤先列专辑》02,南投: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78,页166。
- ↑ 蔡培火等,《台湾近代民族运动史》,台北:自立晚报出版社,1983,页29。
- ↑ 吴文星,《日据时期台湾社会领导阶层之研究》,台北:正中书局,1992,页198。
- ↑ 王诗琅译注. 《台湾社会运动史》,台北:稻香出版社,1988,页8。
- ↑ 洪波浪等,《台南县志》卷9〈杂志〉,新营:台南县政府,1980,页84。
- ↑ 洪波浪等,《台南县志》卷6〈文化志〉,新营:台南县政府,1980,页94。
- ↑ 见连横,《台湾通史》卷36,南投: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93,页94。
- ↑ 见连横,《台湾通史》卷36,南投: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93,页97。
导言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第八节 第九节 第十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