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瀛探索/第八章/第五节

导言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第八节  第九节  第十节
第五节 盐场的开设

日治以前台南县盐场史略

编辑

台湾盐场设立的时间应在于明郑时期,由谘议参军陈永华教民晒盐,[1]当时的盐场位于台江沿岸濑口附近,共有洲仔尾、濑口、打鼓澳等三座盐场,[2]其中洲仔尾盐场位于今台南县永康乡盐行村。

到了清康熙22年(1683),台湾纳入清廷版图之初,便以濑口盐场为濑北盐场,并重整打鼓澳盐场为濑南盐场,到了雍正4年(1726)台湾西南沿海的盐场共有四座,即洲南、州北、濑南、濑北等四座盐场,年产盐约十万石左右。[3]然而,在清朝时代,台湾的盐场却因洪水与风灾之故,经常迁移变动。今略整理当时台南县境内的盐场设立经过如下:

濑东盐场

编辑

乾隆21年(1756)于大林浦新设的濑东盐场(今高雄市小港区大林浦),[4]在嘉庆五年(1800)因洪水淹毁,迁移至洲南盐场东边临台江内海海滩建场,其范围约今台南县佳里镇龙安里外渡头至七股乡竹港一带。嘉庆23年(1818)再移建于北门屿西南边的井仔脚(现台南县北门乡永华村井仔脚)海埔地建场复晒。[5]

洲北盐场及洲南盐场

编辑

雍正4年(1726)洲仔尾盐场以新港溪南北岸分设为洲南、洲北盐场。乾隆23年(1758)洲北盐场被暴风雨冲毁,迁移至今七股乡大寮、顶埔一带。[6]道光3年(1823)因曾文溪改道被洪水冲毁后,仍留于安定里,经过多次重修,盐产量与盐滩面积逐渐增多,其盐场区域约在今七股乡玉成村、笃加村一带。[7]道光25年(1845)洲北场因台风被冲毁。道光28年(1848)洲北场盐民迁移至北门屿,在无主的海埔地辟建新式盐滩150副(即今台南县北门乡旧埕),今为北门盐场三区洲北场务所辖区,俗称为旧埕盐滩[8]

洲南盐场则于乾隆59年(1794)洲南盐场因洪水泛滥成灾,盐田淹毁乃迁移至今七股乡看坪村一带。道光3年(1823)盐场再次因为曾文溪改道被冲毁,乃于道光4年(1824)迁至嘉义县布袋镇。[9]

日本时期台南盐场的增辟与发展

编辑

日本时期台湾盐业发展的背景

编辑

明治28年(1895)中日甲午战争后,清廷将台湾割让给日本。日本统治初期殖民政府为收揽人心,采怀柔政策,故废除清季以来的专卖制度,盐务改为人民自由经营的制度。结果盐田日益荒废,产额减少,因此日本政府乃于明治32年(1899)5月宣布实施食盐专卖制度,一方面可增加殖民政府的财政收入,另一方面满足岛内用盐需求,阻断大陆盐的进口,切断台湾与大陆的关系,并期能供应母国的需求,至此台湾盐业又恢复至专卖的制度下。[10]

专卖制度实施初期,台湾盐田仅约570副,57甲,年产额约1900万斤,[11]对于当时台湾岛内所须盐量3400万斤而言,明显不足。因此为振兴台湾盐业的发展,日本政府乃于明治32年(1899)公布盐田复兴与开设奖励的相关办法,来鼓励盐民修整盐田,以期迅速扩张盐田面积并增加产额。其盐田扩张共分三期进行,第一期计划从专卖实施开始至明治38年(1905)止,其目的在修复原有盐田,并新辟部分盐田,其成果共完成盐田约966甲,产额8千百40万斤。第二期从明治39年(1906)至大正7年(1918)止,计划于掌潭以南地方开设新盐田,其目的希望能由台湾本岛供应日本与朝鲜境内用盐不足的部分,计划成果使全台盐田总面积达近1700甲,全台年产额达1亿6千9百70万斤。第三期自大正8年(1919)至大正12年(1923)止,此时期因日本国内工业日渐发达,工业用盐需求增加,因此专卖局乃倡议在台湾建立新式盐业,并于明治44年(1911)由专卖局成立“台湾制盐株式会社”,一方面收购民间私有盐滩加以整理改造,另一方面则自行开辟新盐滩,并且筹建煎熬盐厂,并筑建专为采卤供煎熬盐厂卤源的采卤盐滩。当时其他私人盐田,亦均纷纷自由组合小团体,共同经营,其成果使全台盐田面积增加至2千3百48甲馀,年产额1亿9千百42万斤。[12]昭和6年(1931)日本开始其军国主义政策,在中国东北爆发九一八事变,军事工业亦随之发达,原料用盐激增,因此为配合其工业用盐需求,乃于昭和10年(1935)由“台湾制盐株式会社”于七股庄、将军庄等两庄开辟集中式盐田约400甲。昭和11年(1936)再度由政府主导,由“日本盐业株式会社”、“台湾制盐株式会社”以及“台湾拓殖株式会社”合资成立“南日本盐业株式会社”,[13]并由专卖局事先在台南、高雄两境内收购民有地,一方面于布袋、七股、乌树林等地增辟土盘盐田,另一方面则建立化学工厂,以资配合,并在七股盐场新设专卖局台南支局北门出张所七股分室。[14]

综论,日本时期台湾盐滩增辟截至昭和18年(1943)止共有盐滩5120.5甲,此时期的盐场发展受殖民政府政策所主导。接下来就台南县盐场在日本时期的发展做简略的介绍。

北门盐场的修复与增辟

编辑

北门盐场位于台南县北门乡,盐场共分井仔脚、北门、中洲、蚵寮、王爷港等5大盐区。盐场的开辟始于清朝时期,晒盐历史悠久,晒盐业也因此是当地著名的产业。至日本时期因政策因素,历经三期的修复或增辟,盐场才具今日盐场之规模,兹将五大区盐滩在日本时期的发展概述如下:

1、井仔脚区盐滩

井仔脚盐滩位于台南县北门乡永华村,原为清朝时期嘉庆23年(1818)以后的濑东盐场,原有面积140甲。日治初期盐滩一度荒废,明治32年(1899)恢复专卖制度后,逐渐修复并新辟19甲,属于盐田扩张计划的第一期。昭和16年(1941)由台湾制盐株式会社收购经营。[15]

2、北门区盐滩

北门区盐滩为道光28年(1848)洲北场盐民迁移至此所开辟的盐场,俗称旧埕盐滩。日治初期盐滩一度荒废,明治32年(1899)恢复专卖制度后,逐渐修复并新辟盐滩,属于盐田扩张计划的第一期。昭和16年(1941)由台湾制盐株式会社收购经营。[16]

3、中洲区盐滩

明治32年(1899)恢复专卖制度后,奖励盐田复兴与开辟,中洲陈姓家族申请开辟盐田,于明治35年(1902)完成盐滩开辟约16甲。明治42年(1909)中洲陈姓家族以其祖先名义(开台祖陈桂记祭祀公业)申请开辟盐田,大正1年(1912)陈姓家族中之陈望云亦申请开辟盐滩,两者合计完成约22甲馀,连同之前所开辟的16甲,中洲区盐滩约有38甲。昭和16年(1941)由台湾制盐株式会社收购经营。[17]

4、蚵寮区盐滩

蚵寮盐滩由日本武德会在蚵寮庄西南海埔地申请开辟盐滩计88甲,开辟时间为明治43年(1910),属于盐田扩张计划的第二期。大正7年(1918)让予林熊征经营,大正8年(1919)再让予台湾制盐株式会社经营。[18]

5、王爷港区盐滩

王爷港区盐滩为大正8年(1919)由台湾制盐株式会社申请开辟经营,属于盐田扩张计划的第三期。大正9年(1920)因遭风灾所致,盐田一度全毁,经修复与增辟后,同年11月完工,开辟面积约87甲,昭和7年(1932)再度因暴风雨灾害,损失惨重。总论,王爷港盐滩在开辟完成后经多次风雨灾害,至日治后期约仅存77甲。[19]

七股盐场的开辟

编辑

七股盐场建于台南县的七股、将军两乡,辖有台区、中寮、后港、马沙沟等四场务所,盐滩分为八个区,第一区至第七区为南日本盐业会社于昭和12年(1937)投资开辟,于昭和18年(1943)完工,计1137甲,此为“南盐区”。第八区属于集中式盐滩,由“台湾制盐株式会社”于昭和10年(1935)开辟,昭和13年(1938)完工,计337甲,称为“台盐区”。

1、“台盐区”的开辟

昭和10年(1935)为配合其军事侵略之需求,台湾制盐产业在政策影响下,转变为奖励大工业化之综合性独占产盐企业。故于昭和10年(1935),特许“台湾制盐株式会社”在台南州北门郡开辟集中式工业盐田。当时“台湾制盐株式会社”计划选择台南州北门郡七股庄下山子寮(今七股乡盐埕村、西寮村等地一带)以及台南州北门郡将军庄口寮地区(今将军乡青鲲身一带)的官有原野、官有海埔地、民有原野(渔塭[20])等,预定开辟的盐田面积约有3千8百3甲9分6厘6毫,但因工程浩大,乃计划分期开辟完成。[21]第一期工程由于所选择的地点海滩范围大,潮水涨满迅急,必须建造堤防,因此完工的工程必须延期,而其馀海埔地的开发亦告终止,[22]直至昭和13年(1938)才完成第一期工程,总面积仅达397甲,新盐田地点位于今台南县七股乡中寮村及盐埕村西边海滩,即今七股盐场第八区。因其为“台湾制盐株式会社”所辟建的,故名为“台盐区”,之后居民为与后来“南日本盐业株式会社”所辟建的盐区作区别,称“台盐区”为“台区”。

2、“南盐区”的开辟

昭和12年(1937),日本发动七七事变,为因应战事需要积极扩充战备,因此对于工业用盐的需求大增。同时期日本国内各种化学工业发达,原料用盐需求增多,为适应军事与工业双重需要,遂拟订年产200万吨之四年计划。除在当时已成为其殖民地之满洲、华北开辟大规模盐田之外,并决定在台湾增辟年产45万吨之工业用盐田4千5百甲,估计用地6千甲。在此背景下,昭和13年(1938)“日本盐业株式会社”、“台湾制盐株式会社”以及“台湾拓殖株式会社”合资成立“南日本盐业株式会社”。同年12月便分别在布袋、七股、乌树林等三地开辟工业用盐滩,其中“南日本盐业会社”之七股盐滩辟建计划于昭和18年(1943)完成,因其为“南日本盐业会社”所开辟,故名为“南盐区”,即今七股盐场第一区到第七区(位于今七股乡顶山村、中寮村,将军乡马沙沟、青鲲鯓等聚落之间)。

结语

编辑

台南县共有两大盐场分别是北门盐场与七股盐场,北门盐场清朝时期便有开辟,其设立时间较早。到了日治时期两大盐场却因政策因素而先后受到影响,北门盐场属于盐田扩张计划中的对象,而七股盐场则是战争与军需工业的诞生品。两者均在日本时期获得极大的发展,因此具备盐场的具体规模,到了民国时期则一律由政府接收,由台盐管理,随著社会经济的变迁,今日盐场已荒废,晒盐业已不复存在,留下的确也是一部极待研究的台湾盐业发展史。

注释

编辑
  1. 连横,《台湾通史》,卷18〈榷卖志〉,台北:众文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79,页566。
  2. 范咸,《重修台湾府志》,卷23〈艺文〉,南投: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93,页703。
  3. 范咸,《重修台湾府志》,卷5〈赋役〉,南投: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93,页203。
  4. 王瑛曾,《重修凤山县志》,南投: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93,页122-123。
  5. 卢嘉兴,〈台南县盐场史略〉,《台湾研究汇集》,台南:出版者不详,1981,页83。
  6. 卢嘉兴,〈大田、洲南、洲北等场旧址新考〉,《台湾研究汇集》,1981,页129。
  7. 卢嘉兴,〈大田、洲南、洲北等场旧址新考〉,《台湾研究汇集》,1981,页130。
  8. 卢嘉兴,〈日剧以前台湾盐场沿革〉,《台湾研究汇集》,1981,页153-155。
  9. 卢嘉兴,〈台南县盐场史略〉,《台湾研究汇集》,台南:出版者不详,1981,页83。
  10. 清水七郎,〈跃进途上にある台湾の盐业〉,《台湾资源读本》,台湾实业界社,昭和14年,页102-103;李秉璋,〈日据时期台湾总督府的盐业政策〉,政大历史所硕士论文,1992,页16-20。
  11. 台湾总督府专卖局,《食盐复命书》,台湾总督府专卖局公文类纂,1898年,无标明页数。
  12. 台湾总督府专卖局,《台湾の盐业》,1933年版,台湾总督府专卖局,页9~11。
  13. 石永久熊,《布袋专卖史》,台湾日日新报社印刷,开厅40周年纪念出版会发行,1943,页205~206。
  14. 卢嘉兴,〈光复以前台湾的盐务机构〉,《台湾研究汇集》,台南市:出版者不详,1981,页162~163。
  15. 卢嘉兴,〈光复以前台湾的盐务机构〉,《台湾研究汇集》,台南市:出版者不详,1981,页157;薛钟彝,《台湾盐业》,台北:正中书局,1955,页14。
  16. 卢嘉兴,〈光复以前台湾盐滩的扩建〉,《台湾研究汇集》,台南市:出版者不详,1981,页162;薛钟彝,《台湾盐业》,台北:正中书局,1955,页14。
  17. 卢嘉兴,〈光复以前台湾盐滩的扩建〉,《台湾研究汇集》,台南市:出版者不详,1981,页162;薛钟彝,《台湾盐业》,台北:正中书局,1955,页14;程俊南,〈北门盐场史略〉,《南瀛文献》改版后第一辑,台南县:台南县文化局,2002,页244。
  18. 台湾总督府专卖局,《台湾の盐业》,昭和8年版,台湾总督府专卖局,页16;卢嘉兴,〈光复以前台湾的盐务机构〉,《台湾研究汇集》,台南市:出版者不详,1981,页157;薛钟彝,《台湾盐业》,台北:正中书局,1955,页14;程俊南,〈北门盐场史略〉,《南瀛文献》改版后第一辑,台南县:台南县文化局,2002,页244。
  19. 台湾总督府专卖局,《台湾の盐业》,昭和8年版,台湾总督府专卖局,页15;薛钟彝,《台湾盐业》,台北:正中书局,1955,页14;程俊南,〈北门盐场史略〉,《南瀛文献》改版后第一辑,台南县:台南县文化局,2002,页244。
  20. 沟口书记,〈承诺书〉,《七股盐田开设关系其ノ二》,台湾总督府专卖局,1940,无标明页数。
  21. 沟口书记,〈台湾盐业现况〉,《工业用盐计画准备时代》,台湾总督府专卖局,1940,无标明页数。
  22. 卢嘉兴,〈台南县盐场史略〉,《台湾研究汇集》,台南:出版者不详,1981,页87。
导言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第八节  第九节  第十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