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重修一统志 (四部丛刊本)/卷九十至九十二

卷八十六至八十九 嘉庆重修一统志 卷九十至九十二
清嘉庆二五年 敕撰 阙名 撰索引 景清史馆藏进呈钞本
卷九十三至九十五

Page:Sibu Congkan Xubian128-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30.djvu/2Page:Sibu Congkan Xubian128-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30.djvu/3Page:Sibu Congkan Xubian128-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30.djvu/4Page:Sibu Congkan Xubian128-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30.djvu/5

镇江府表                

                    

大清一统志

 镇江府在江苏省苏州府西北三百七十里江寕府东少北一百八十里东西距二百二十里南

  北距一百三十六里东至常州府宜与县界一百六十里西至江寕府句容县界六十里南至常州

  府武进县界一百八里北至扬州府江都县界二十八里东南至宜典县界二百十里西南至安徽

  广德州建平县治三百七十里东北至常州府靖江县界一百二十里西北至扬州府仪征县界七

  十里自府治至京师二千三百里

︹分野︺天文斗牛分野星纪之次

︹建置沿革︺禹贡扬州之域春秋时吴地战国属楚秦

  属会稽郡汉初属江都国后属会稽郡后汉属吴

  郡三国吴曰京城元和志建安十三年孙权自吴徒治丹徒曰京城十六年迁建

  棠复于此置京口镇太康二年置毘陵郡治丹徒永嘉五

  年以东海王世子名毘改晋陵郡宋书州郡志大兴初郡及丹彼

  县悉治京口至义熙九年复还晋陵咸和四年侨置徐州永和中侨

  置南东海郡刘宋永初二年立南徐州宋志永嘉之乱徐兖

  流民相车过淮亦有过江居晋陡郡界者咸和四年郗鉴于晋陵诸县及江北皆侨立郡县以司牧

  之徐兖二州或治江北义熙十年始分淮北为北徐州淮南犹为徐州水𥘉二年加徐州曰南徐而

  淮北但曰徐元嘉八年更以江北为南兖州江南为南徐州谓之北府齐因之梁天

  监元年改南东海曰兰陵郡陈永定二年复曰东

  海郡隋平陈州郡俱废改曰延陵县开皇十五年

  罢县置润州取州东润浦为名大业三年州废为

  延陵县属江都郡唐武德三年复置润州天宝元

  年改丹阳郡乾元初复曰润州又升为丹阳军属

  江南东道建中初置镇海军节度唐书方镇表建中二年合浙江

  东西道置节度使治润州寻赐号镇海军节度五代属南唐唐末钱镠移镇海节度于

  杭州而润州为杨行密所有复置镇海军于此宋仍曰润州丹阳郡开宝

  八年改镇江军政和三年升为镇江府以徽宗潜邸故

  两浙路南宋属浙西路元为镇江路安抚使司至

  元十三年改镇江路总管二十六年置镇江路总

  管府属江浙行省浙西路明初曰江淮府洪武四

  年改镇江府直隶南京

 本朝属江苏省领县三雍正八年以原隶江寕府之溧阳县来属今领县

  四

  丹徒县附郭东西距一百三十里南北距七十八里东至丹阳县界七十里西至江寕府句

  容县界六十里南至丹阳县界五十里北至扬州府江都县界二十八里东南至丹阳县界六十五

  里西南至句容县界九十里东北至通州泰兴县界一百里西北至扬州府仪微县界七十里春秋

  吴朱方邑后属楚更名谷阳秦置丹徒县汉属会稽郡后汉属吴郡三国吴嘉禾三年改曰武进县

  太康二年复曰丹徒为毘陵郡治寻属毘陵郡永嘉五年为晋陵郡治永和中侨置郯县为南东

  海郡治义熙九年移晋陵郡还晋陵并以丹徒属南东海郡宋仍之梁属兰陵郡陈属东海郡隋开

  皇九年改为延陵县省丹徒入之十五年为润州大业三年州废属江都郡唐武德三年复曰丹

  徒为润州治五代因之宋为镇江府治元为镇江路治明为镇江府治 本朝因之丹阳县

    在府东南七十 里东西距 八十八里南北距六十五里东至常州 府武进县 界五十八里西至丹徒

    县界三十里 南至金坛县界四十里北至丹徒县界二十五里 东南至武进县界六十里西南至江

    寕府句容 县界四十五里 东 北至 武进县界七十里西北至 丹徒县界三十 里 战国 楚云阳邑秦置

    曲阿县汉 属会 稽郡后汉 属吴郡 三 国吴 嘉禾三年改曰云 阳晋 太康二年 仍改曲 阿 属毘 陵郡宋

    属晋陵郡齐因之梁属 兰陵郡陈属东海郡隋属江都郡唐武德三年于 县置云州五年改曰简州

    以地有 简渎故名八年州废 属润州天宝元年曰丹阳 县五代因之宋属镇 江府元属镇江路明

    属镇江府本朝因之  溧  阳县在 府西南二 百四十 里东西距 九十八里 南北距 一百五

    十里 东至常 州 府宜兴 县界十 八里西至江 寕府溧水 县界八 十 里南至 安徽广 德州界七十 里北

    至江 寕府句 容县界八十里 东南至宜兴县治九十里 西南至 广德州建平县 治一百二十里东北

    至金坛 县治 九十里西北至溧 水 县治一百三十里春秋 吴濑 渚秦置溧阳县隶 鄣 郡汉属丹阳郡

    后 汉因 之 三 国吴 省 晋 太 康 元 年 复 置 宋 齐 以 后因 之隋 开 皇 十八 年 并 入 溧 水 隶 宣 州 唐 武 德 三

    年 复置 属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州 九 年 复 属 宣州干 元 元年属昇州州 废还 属宣州 光 启 三 年 又属昇 州 五代南唐属

    润 州 宋属建 康 府 元 至 元 十四年升溧 州 属建康路 十 五年升 溧 阳 府 十 六 年改路二十 八 年降县

    元 贞 元 年 仍 升 州 至 顺 元年 属集 庆 路 明 初 复 为县 属 应 天 府   本 朝 初 属江 寕府 雍 正 八 年 改 属

    镇 江金 坛县在府 南 一 百 六 十 里 东 西 距 一 百 里南北 距 八 十 里 东 至 常 州 府 武 进 县

    界 三 十 五里 西 至 江 寕 府 句 容 县 界 六 十 五 里南至 溧 阳 县界 五 十 里 北 至 丹 阳 县 界 三 十 里 东南

    至 常 州 府 宜 兴 县 界 五 十 里 西 南 至 溧 阳 县界 七十 里 东 北 至 丹 阳 县 界 三 十 里 西 北 至 丹 徒县 界

    六 十 里 春 秋 吴 地 秦汉 会 稽 郡 曲 阿 县 地 隋 开皇十 五 年 析 曲 阿 地 置金 山 府 后 因 为 县 唐 初 隶蒋

    州武 德八 年 省 入 延 陵 县 垂拱四 年 复 置 改 曰金坛县 属润 州 五 代 因 之 宋 属镇江 府 元 属 镇 江路

    明 属镇 江 府  本朝 因 之

 ︹形势︺𬓛带江山表里华甸经途四达包总形胜宋书文帝

  因山为垒缘江为境扬州之都会京口之重

  镇宋徐鈜集千山所环中横巨浸形胜之雄控制南北

  宋汪藻镇江府月观记南控江湖北拒淮泗山川形胜自昔

  用武处方舆纪要

 ︹风俗︺士大夫崇靖退贵气节民庶循礼义守业不竞

  嘉定土风质而厚士风淳而直咸淳六代之风流

  人物综萃于斯三吴之山川林泉肇发于此宋徐铉甘

  露寺

 ︹城池︺镇江府城周九里有奇门四南北二水关自南关至西门凭漕河馀设濠明初仍旧

  址筑 本朝康熙元年修雍正九年重修丹徒县附郭丹阳县城周九里门六水门二

  濠广八尺明嘉靖中筑 本朝康熙元年修溧阳县城周四里有奇门四水门二濠广

  五丈明初仍旧址筑 本朝康熙雍正年间屡修乾隆三年重修金坛县城周三里有

  奇门六水门二濠广二丈明嘉靖中筑 本朝顺治康熙年间屡修

 ︹学校︺镇江府学在府治东日精山明景泰中建 本朝顺治康熙雍正年间屡修入学额

  数二十五名丹徒县学在县治东圣像山南麓明嘉靖初建 本朝顺治康熙雍正年

  间屡修入学额数二十五名丹阳县学在县治东明嘉靖间建 本朝顺治康熙年间

  屡修入学额数二十五名溧阳县学在县治东南隅明洪武初建 本朝康熙五年修三

  十五年重修入学额数二十五名金坛县学在县治东明洪武中建 本朝顺治康熙

  雍正年间屡修入学额数二十五名杏坛书院在丹徒县治东圣像山 本朝顺治十三

  三山书院在丹徒县治西南宋建淮海书院于北固山元迁儒林里明崇祯间改建

  易名香山书院 本朝顺治五年增葺楼舍改今名宝晋书院在丹徒县治北固山麓

  本朝乾隆二十八年米芾宝晋斋旧址建濓溪书院有二一在丹徒县治东南宋周

  子依舅氏郑向尝居此后人因建书院旧在黄鹤山下明正统中移建今所一在丹阳县学东 本

  朝雍正间建嘉义书院在溧阳县治北明嘉靖中建申义书院在金坛县

  治西宋太府丞张镐家塾金沙学舍在金坛县治东 本朝干隆十年建 按旧志载丹

  徒有清风书院丹阳有练湖书院溧阳有金渊书院金坛有茅山书院今俱废谨附记

 ︹户口︺原额人丁十三万七千六百三十七今滋生男妇大小共二百十九万四千六百五十四名口

  又镇江卫屯丁四万二百二十一名口

 ︹田赋︺田地五万二百六十三顷二十一亩三分有奇额征地丁正杂银三十万四千一百二十一两

    八钱七分二 厘又 杂办银七 百七 十一两 二钱七分二厘米二 十一 万三十七 十七 石二斗 七升七

    合四 勺豆 一千 三 百四十 七石 八斗三 升七 合三勺又 镇江 卫屯 田 一千七 百十 三顷六 十六 亩九

    分有 奇额 微 丁 粮银 四千五百六十 八 两 七分 九厘又 丹徒 省 卫 屯田 二十三顷三十 四 亩 七分 五

    厘有 奇额 徴银十七 两 一钱二 分 八 厘米一 百七 十四石三 斗 三升六 合 四 勺

  ︹山川︺圣像山在丹 徒 县治 旧名 夀 邱 以避     孔子讳改 名 其南 麓为 今 县 学舆 地 纪 胜宋

    武帝旧 宅基也又 引舆 地记 唐 颓山有武帝积 弩台府志 二山 皆在 府 治西南 日      精山

    徒县治 东 北府 学 内 上 有日 观遗址又 有月华山在 府 学西 南 有 月 台遗 址一名万 岁山东        山

    在丹 徒县 东三 里 一名 花山 唐皇甫冉 诗北 固多 陈 迹东 山复 盛游京       岘山 在丹徒县东五

    里宋鲍照有 从 拜陵 登 京岘 诗南徐 州 记 秦时 命赭衣徒凿京 岘 南坑 凿 处在 故县西 北 六 里丹 徒

    岘 东南 寰宇记 引 梁与 武帝望 京岘山 盘 行 似龙掘 其石 为龙目 二 湖集 览在今 镇江府 治 东 京口

   因山得名府志本二山此为京山今县西南五里有岘山云通志 本朝顺治十八年败海寇于此

   乾隆二十二年三十年四十五年    高宗纯皇帝南巡俱有   御制京岘山 诗焦 山

   在丹徒县东九里大江中与金山对峙相距十里许自京岘东北至马鞍雩山象山入江而为此山

   亦名谯山江淹有谯山述怀诗通典县有京口谯山戍一名樵山舆地纪胜以后汉处士焦先隐此

   而名一名浮玉今岩石有题刻浮玉山字旧志宋建炎中韩世忠以八千人屯焦山德祐初张世杰

   等舟师次焦山即此府志较金山差大山巅盘礴处曰焦仙岭西曰观音岩有东泠泉心经石南曰

   罗汉岩西南曰瘗鹤岩有霹雳石陀罗尼经石钓鱼台石又海云岩半麓有三诏洞钻丹石傍曰栈

   道岩有角觗石东北有善财石有石屏醉石虾蟆石西北碧桃湾东北青玉坞馀支东岀有二岛对

   峙江流中曰海门山亦名双峯山世称金焦北固为京口三山云 本朝乾隆十六年   高宗

   纯皇帝南巡建 行宫于上有   御制 游焦山诗并和苏轼韵诗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 十年

   四十五年四十九年并有   御制游焦山叠韵诗叠苏轼韵诗   仁宗睿皇帝随扈

    御制焦山歌雩山在丹徒县东三十里名见南史上有昭应庙祷雨辄应又相近有大渎山

   华山在丹徒县东六十三里即乐府所谓华山畿也鼎石山在丹徒县东南三里与京

   岘山相望上有石塔一名釡鼎山又五垔有唐山岘山在丹徒县东南五里亦名兽窟因建

   地藏寺于此又名九华山其北为檀山兔在丹徒县东南十五里明绕志宋刁约葬

   此有白兔跃岀故名马迹山在丹徒县东南三十五里与地纪胜上有青童君马迹故名府

   志在今紫府观即道书第四十九福地上有二洞曰黄龙青龙其一潜通华阳菊花山

   徒县南三里其对峙者为天福山俗呼虎头山黄鹤山在丹徒县南三里本名黄鹄山宋书

   元嘉中衡阳王义李镇京口迎戴仲容求止黄鹄山北有竹林精舍林涧甚美太祖尝曰吾东巡之

   日当宴戴公山下也隋志延陵县有黄鹄山寰宇记在县西南三里宋高祖潜龙时常游竹林寺游

  息于此尝有黄鹤飞舞改为黄鹤寺俗又名鸿鹤山又磨笄山在山东南府志戴仲容女于此磨筓

  誓不适人因名夹山在丹徒县南四里唐僧夹山于此说法寺名竹林又福田山洪山俱相近

  回龙山在丹徒县南七里下有八公岩林壑静䆳缘谷口入溪流涓涓曰八公洞招隐

  山在丹徒县南七里元和志兽窟山一名招隐山即隐士戴仲容所居寰宇记梁昭明太子尝请

  书于此因名招隐今石案犹存上有招隐洞下有真殊泉虎跑泉昭明所开古井及亭唐李徳裕作

  记又灵山在县南四十里长山在丹徒县南二十五里上有灵泉下流与练湖通溉田甚广

  高骊山在丹徒县西南五十里一名句骊山隋书地理志延陵有句骊山寰宇记在县西南

  七十里梁武帝舆驾东行记云自覆船山酒罂山南次高骊舆地纪胜覆船山在县西南五十里亦

  谓㔶船又名酒⿱䀠瓦 -- 罂阳彭山在丹徒县西一里银山在丹徒县西二里江口即故土

  山也唐刘禹锡诗土山京口峻府志以山形壁立俗呼竖土山避宋英宗讳又呼植土山元皇庆二

  年建寺其上以与金山相对易今名一名云台山上有金鸡岭下有紫阳洞其侧有镇屏山

  盖山在丹徒县西四里有茅山道院算山在丹徒县西九里隋书地理志延陵县有蒜山

  元和志山多泽蒜因以为名舆地纪胜自古皆作蒜山惟陆龟𫎇题曰算山或以周瑜与武侯议拒

  曹操谋算于此故名寰宇记东晋末孙恩浮海奄至丹徒率众登蒜山刘裕击破之唐刘展叛田神

  功将三千军于瓜洲将济江复岀骑万馀陈于蒜山即此府志今西津渡口水中孤峯是也旧宽广

  可容万人宋元间沦入于江 本朝乾隆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   高宗纯皇帝南巡有

     御制算山诗算山志事诗仁宗睿皇常随扈有   御制算山诗五州山

  在丹徒县西三十里府志相传登山绝顶望见五州故名梁武帝幸此辇道尚存旧志有宋陈升之

  于山半建观日卧云二亭题曰卧看沧江有泉题曰夕听流泉皆苏轼书铁𬬻山在丹徒县

  西四十里下有翟公泉相近有香山又曹山在县西五十里明建文末燕王渡江尝驻跸山下为行

  朝三玉山在丹徒县西江口府志旧无玉山之名以与金银二山鼎立故名金山

  在丹徒县西北七里大江中九域志唐时裴头陀于江际𫉬金数镒李锜镇涧州表闻赐名古名氏

  父山一曰𫉬符元和志氐父山在县西北十里晋破苻坚𫉬氐俘置此山下因名又名伏牛山唐志

  润州贡伏牛山铜器又名龙游山三山志宋大中祥符五年真宗梦游其地赐名又名浮玉周必大

  杂志此山大江环绕每风四起势欲飞动故南朝谓之浮玉最高处曰金鳌峯妙高峯东曰日照岩

  金玉岩妙空岩朝阳洞龙洞西曰头陀岩裴公洞北曰白衣洞飞云洞东麓有盘陀石信矶𮗜岸山

  南江中有门槛石山东江中有鹘山即善财石山西江中有石𥱼山俗称郭璞墓石𥱼山前有笔架

  峯一名三山石 本朝康熙二十三年   圣祖仁皇帝南巡   御书江天一览扁额并

    御题松风石三字于日照岩云峯二字于朝阳洞乾隆十六年   高宗纯皇帝南巡建

  行宫于上有   御制初登金山诗登金山塔顶诗驻跸金山记   御题联额二十二年二

  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屡驻清跸   宸翰题咏辉映江天四十九年

   仁宗睿皇帝随扈   御制登金山塔顶作长江夕照歌渡江宿金山即事诗北固山

  在丹徒县北一里三山志京岘山右折结为郡治郡治之北特起此山世说荀中郎羡在京口登北

  固望海云虽未睹三山便自使人有凌云意宋谢灵运有从游京口北固诗南史京城西有别岭入

  江高数十文号曰北固蔡谟起楼其上梁大同十年帝登望久之曰此岭不足须固守然于京口实

  乃壮观乃改曰北顾元和志在县北一里下临长江其势险固因以为名寰宇记山斗入江三面临

  水与地志天清景明登之望见广陵城如在青霄中相去鸟道三十馀里与地纪胜龙王庙在北固

  山韩世忠遣兵伏庙中以截乌珠即此府志晋谢安蔡谟皆于山上作库以储军资西有五圣岩秋

  月潭潭侧有虾蟆池走马涧涧东有海涵河西南有凤凰池天津泉试剑石很石鳗井其后石壁临

  江有铁柱峯一名石帆观音洞雨旁有甘露跨鳌二门 本朝乾隆十六年   御制北固山诗

   鸟珠改见江寕府山川门牛头山注石公山在丹徒县北九里濒江为象山过脉下有

  石槛与焦山对峙一名象山形如双象府志焦山两狮形象山两𧰼形狮象截水之下流郡之门户

  在焉岩有洞曰𧰼山洞元阿珠尝登此山以望宋军 阿珠旧作阿术今改正圌山在丹徒县

  东北六十里宋建炎三年金人治舟师欲由海道赴浙诏遣韩世忠控守圌山福山一带德祐初张

  世杰败绩于焦山还泊圌山府志在江滨出火石有上下二箭洞彭山在丹阳县东三十五

  里下有龙池又马鞍山在县东四十五里固山在县东五十五里前有普济院论山在丹阳县

  东南乡名胜志即道家三十八福地神仙所居白鹤山在丹阳县西十里麓曰支子冈

  音山在丹阳县东北三里漕河东岸一名恵山前有广福寺多竹林巅有一碧万顷亭其后为

  甘草经山在丹阳县东北三十五里相传有异僧讲经于此一名金牛山上有全牛洞洞

  皆石壁洞口仅容一入其中甚广下有经山泉宋置经山寨于此其后为白路山鸡笼山

  在丹阳县东北三十五里形如鸡笼故名李家山在丹阳县东北三十五里前有彭泉南流

  八九曲河下有灵显祠又金鸡山在县东北四十五里下有显忠庙绣球山在丹阳县东北

  三十六里三山相连圆如绣球上有白鹤泉东行二十里入九曲河黄连山在丹阳县东北

  三十八里相传有黄连树生其上其大十围故名凤山在丹阳县东北四十里形如凤翥故

  名又相近有宝塔山上有宝塔因名沈山在丹阳县东北四十里旧名簸箕山山南唐时沈彬

  居此因名今光孝寺其址也北有石壁峭拔千仞稍北曰陈山下有玉龙泉自经山至此引而东北

  数十里间皆冈峦相接陵阜延互错列江滨宛如屏障九灵山在丹阳县东北四十五里

  几峯相连下有桃花涧唐魏法师居此有仁希仁福二观仁希久废嘉山在丹阳县东北四十

  五里境内诸山惟此山最高状如㐲牛土人以其出云占雨泽上有龙池建善利庙大江在其北下

  有嘉山寺随驾山在丹阳县东北五十里相传秦始皇尝过此今县北十五里有秦驰道亦

  以始皇名燕山在溧阳县南八里形如飞燕上有云鹤庵屏风山在溧阳县南十里建

  康志形如屏风左有看经寺右有法轮寺山界其间俗或呼为平翁山又泉山在县南二十里

  在县南二十五里又后陈山在县南三十里下为南谿锡华山在溧阳县南四十五里峯

  峦秀岀泉流环绕一名小华悬鼓山在溧阳县南五十里遥望若悬鼓然氲里山

  在栗阳县南五十里又有金山锁山蒜山银方山左右错峙结都山在溧阳县南六十里

  产石寨山在溧阳县南六十里其顶平旷相传宋末义兵曽结砦于上与新野千户陈翼

  抗战云又南五里曰天井山四壁陡绝中空如井五松山在溧阳县南七十里旧名松山

  唐李白改名有松山寺青山在溧阳县南七十里县志上有许真君祠明太祖尝驻跸于此

  寰宇记在县西南六十里石屋山在溧阳县南七十里接安徽广德州界建康志西有铸剑

  坑相传吴王使欧冶子铸剑于此 本朝乾隆二十七年四十五年有   御制润州道中咏铸

  剑坑朝山在溧阳县西南二十里上有白鹤庙相传昔有仙人钓鱼于此双鹤来集又有

  石门山两山对峙如门桂林山在溧阳县西南三十里后有大磐石二一曰太古元贞一

  曰留龙潭山在溧阳县西南四十里建康志有龙潭清澈见底侧有龙王祠旱祷即应

  盘白山在溧阳县西南四十里一名高䆳山有高䆳洞其深不测以晋李盘白飞升于此故

  名唐有亭曰会仙宋改为太虚观俗亦名观山相近有荆山有东西二柱峯怪石峻峭有东西二泉

  资以灌溉西峯之西有神墩涧水溁洄林木葱郁又有狮子佛龛二石肖形亦奇谷山

  阳县西南四十里新志北有渡水从飧溪由黄山束入中江伍牙山在溧阳县西南六十

  里楼安徽建平县界建康志一名䕶牙山相传子胥伐楚还吴经此因名下有子胥祠祠侧有潭可

  以雩祷明统志西南接建平界元阿喇哈攻破银澍东坝至䕶牙山败宋兵即此 阿喇哈旧作阿

  刺罕今改正金峯山在溧阳县西南六十里形势耸秀为金陵发脉之宗铁冶山

  在溧阳县西南七十里建康志一名铁岘山丹阳记水世县南铁岘山出铁掦州鼓铸之地

  山在溧阳县西六里东面石壁临溪势如削成上有龙潭宋赵𣓨题石犹存小山在溧阳县

  西六里一名小石山北麓有石壁奇峯又大石山在县西十四里上有怪石宋淳祐中汴人赵昕题

  刻龙洞二字又冠山在县西五里又五里为仙人山高贵山在溧阳县西十五里相近为义

  城山下有墟落相传宋末居民结砦以拒元兵今近村多以义名又五里为仙山下有井泉可以愈

  九龙山在溧阳县西三十里昔传山有王气因凿之石上断迹犹存又相近有前山上

  有土黄山在凓阳县西四十三里建康志黄鹤仙人得道于此故名又西岩山在县西七

  十里有石如舫字曰船石方山在溧阳县西八十里与芝山连有白石峯白石洞青龙洞石马

  涧象鼻峯桃花界诸胜芝山在溧阳县西八十一里旧名小茅山接江寕府溧水县界建康

  志山中尝产芝草故名上有洞十数曰梅仙洞相传梅福曽隐于此洞前观音石甚奇异曰李子洞

  有沸泉曰燕洞有石如燕曰仙人洞有石枰棋子曰天井洞有窍通天如井曰黄龙洞乳水下滴不

  沾人衣下有泉芳冽大旱不涸平陵山在溧阳县西北三十五里平陵城在其西元和志晋

  李闳围韩晃于平陵斩之 按晋书咸和四年逸党张健与马雄韩晃等为王尢之击破轻车俱

  走李闳率锐兵追及于岩山健等不敢下山惟晃独出箭尽乃斩之健等降据此晃之斩在于岩山

  不在平陵元和志误也寰宇记上有子胥祠曹山在溧阳县西北八十里一名曹姥山濑水

  发源于此明统志相传有曹姥独居此山死葬山下后人为立祠又分界山与曹山相接溧水县分

  界于雷公山在溧阳县北三十七里一名雷山岩石奇怪泉流澄洁俗传有雷公铸剑

  于此又独秀山在县北三十五里俗名土山王华山在县北六十里下有盘龙堰黄金山

  在溧阳县北七十里雨后土色如金过此即句容县界附近有黄鸟山瓦屋山在溧阳县

  北八十里建康志山形连互两崖隆起其状如屋与句容县分界唐李白尝游北湖亭望瓦屋山有

   青龙山在溧阳县北八十里距金坛县西南五十里与地纪胜形如龙而青色因名建

   康志有洞穴祈祷辄应半麓有洞曰青龙洞亦曰洞山洞前奇石森列流泉⿰氵历 -- 𤁋⿰氵历 -- 𤁋旁有岘曰牧门洞

   口二尺许其中平广石梁如带有堂台帘灶仙人掌之属皆以石状得名入洞稍深有门曰隔凡土

   人传与金坛句容诸洞相通丫髻山在溧阳县北八十里一名丫仙山东连仙几山两峯

   嵳峩耸秀如髻句容志作帢帻山盖句容溧阳二邑孔道𠙶山在溧阳县东北二十五里一名

   𠙶亭山寰宇记溧阳县㞯山常润二州分界于此风土记昔有㞯姥得道扵此因名建康志在洮湖

   上其巅折而为岕曰优昙岕以唐优昙禅师住锡而名岕间北望湖光空明如洗有泉甘冽 按广

   韵𠙶乌后切山名在溧阳𠙶一作㞯小坯山在溧阳县东北二十五里洮湖中一名小巫一

   名小浮舆地志延陵永世界有小坯山有石室室中虎迹水涸即见云张㳇山在溧阳县

   东北三十五里落霞山在溧阳县东北四十里一曰霞山一曰圣塔山㙮院在其下町疃沟

  浍历历如画大坯山在溧阳县东北四十五里洮湖中建康志一名大巫山接金坛及常

  州府宜典二县界形孤秀颛颛居水中望之若浮一名大浮山陶隐居寻山志云石(⿰弓爪)-- 弧耸以独绝岸

  垂天而若浮谓此也唐志溧阳有湖山即此大蒻山在溧阳县东北四十五里其顶平旷

  竹树清幽又相近有小蒻山形如釡罕䕃木有小庵顾龙山在金坛县南五里一名乌龙山

  俗呼土山明太祖东征尝驻跸于此题乐府一阕有御亭茅山在金坛县西六十五里接江寕

  府句容县界元和志在延陵县西南三十五里山形如已字一名已山一名句曲山河图云乃有地

  胏土良水清句曲之山金坛之陵即此与地纪胜按真诰云第八洞天宫名曰金坛华阳之天东北

  门在紫阳观东北五里今呼为良常北洞是也汉景帝时茅濛曾孙盈与其弟武威太守固西河太

  守衷得道于此因名三茅山县志吴越春秋禹改茅山曰会稽 本朝乾隆二十七年   御制

  茅山正讹文辨明会稽之茅山即苗山句容之茅山即句曲亦名己山旷若发𫎇垂示千古矣

  曹岭在溧阳县南十七里又头陀岭在县南二十里上湖岭在县南三十五里丁仙岭在县南

  四十里白沙岭在县南五十里重九岭在县南六十里金牛岭在溧阳县南七十里长至

  十五里接安徽广德刑界白龙冈在丹徒县南七里兽窟回龙两山相夹处四山环合石壁

  崭然中有白龙洞又名莲花洞南山佳境以此为最夹冈在丹阳县北二十二里亦曰大夹冈

  下临运河故运河又名夹冈河旧志县境自西而北而东以冈名凡数十计昔人谓天设长堤拥卫

  江流者也北冈在丹阳县西北十八里练湖上泰鉴北冈截其道以厌王气即此三诏

  洞在焦山深广几二寻以汉焦先三诏不起因名 本朝乾隆十六年二十二年俱有   御

  制三诏洞诗道人墩在丹阳县练湖中烽墩在溧阳县荆山顶高二丈相传吴楚

  守望处又播罗墩蹑之有声在荆山南田坂大江自江寕府句容县界东流入经府城西北

  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州府江都县分界又东经丹阳县东北六十里又东入常州府武进县界即扬子江也亦名京

  江通鉴注迳京口城北谓之京江舆地纪胜在府域西北六里九域志丹徒县有扬子江汉书地理

  志毘陵县大江在北东入海元和志江都县大江南对丹徒之京口旧阔四十馀里今阔十八里春

  秋朔望有奔涛通志扬子江面阔十馀里东注大海北距扬州郡城临其南岸金焦障其中流顾炎

  武日知录古时未有瓜洲南北之津上由采石下由江乘而京口不当往来之道自瓜洲连扬子桥

  江面益狭而隋唐之代复以丹阳郡移置丹徒于是渡者舍江乘而趋京口府志有西津渡在丹徒

  县西北九里与瓜洲对岸即古西渚唐时谓之蒜山渡 按京江即禹贡北江水经所谓沔水与江

  流合东至石城县分为二其一过毘陵县北为北江是也其曰京江者通典谓润州因京岘山在城

  东故称京口盖縁是为名矣又曰扬子江者唐代于扬子津渡江抵京口后置扬子县于此故亦称

  扬子白龙荡在金坛县南六里一名思湖府志旧最宽衍蓄水以纾下田之涝近为居

  民筑堤以擅菱藕之利县志每夏时四围芦苇荷蒲菱芡杂然而生锦鳞游泳莲舟往来其中上有

   白龙庙又钱资荡在县东南五里西通南洲南注速渎天荒荡在金坛县西北上流接茅

   山以东诸水汇流为荡居民筑堤捍水引流而东入于运河谓之建昌圩又滕湘荡在县西其旁有

   紫阳西阳二渠荡介其间广五百馀顷民田引为灌漑又有鲍荡在县西三十里民资灌溉

   河自常州府武进县界西北流入经丹阳县南又西北流经丹徒县西又北逾大江入扬州府江

   都县界漕渠考史记言于吴刖通渠三江五湖漕渠之来久矣六朝都建康凡三吴漕输避京江之

   险别自云阳西城凿运渎径至都下而京口之漕渠如故南齐书志丹徒水道内通异会是也隋废

   云阳二渠大业六年敕穿江南河自京口至馀杭八百馀里不过即故渠开使宽广耳唐永泰二年

   转运使刘晏奏引练湖水灌漕河宋天圣七年润州新河庆历中转运副使郑向疏润州蒜山漕

   渠抵于江元祐中京口置闸政和六年诏镇江府旁临大江无港澳以客舟楫闻西有旧河可避风

   涛岁久湮废今发运司濬治自乾道至嘉定复屡濬江口至城南一带自元以后数加疏广明永乐

   间漕舟自奔牛溯京口水涸则改从孟渎出江右趋瓜洲景泰中从知府林鸮议濬京口由是漕舟

   尽由里河府志漕渠在府西二里自江口至南水关九里旧有五闸曰京口曰腰闸曰下中上三闸

   皆通接潮汎撙节启闭以通漕舟今京口闸当漕河之口距江一里唐时改闸为堰宋复易堰为闸

   其后屡废屡置又漕渠在丹徒界者四十五里在丹阳界者九十里地势如建瓴上置京口闸下置

   吕城闸每冬闭闸蓄水以济漕艘不足则以湖水助之又去吕城十八里设奔牛闸俟漕艘毕入先

   闭奔牛闸后启吕城闸以防水泄 本朝雍正三年   诏修濬运河闸坝自江口至奔牛闸一

   百六十里乾隆七年抚臣陈大受奏请每岁捞浅六年大挑以为定例关河在丹徒县西自

   城西北接京口港迤而东南入北水关出南水关合漕河又海鲜河在京口闸外宋嘉定八年郡守

   史弥坚请开海鲜河以停泊防江之舟今淤永丰河在丹阳县东门外引潮通港又转河

   明万历间开沿堤筑坝建三义阁万夀塔于其上越渎河在丹阳县东南三十五里引江

  潮灌田两岸居民用资水利又窦家支河在东门外四十里引潮通港简渎河在舟阳县

  南五里唐书地理志𥘉置简州以县南有简渎取名府志东北达漕可南接延陵镇诸水入金坛县

  界 本朝雍正十三年挑濬珥渎河在丹阳县南七里俗呼七里河北接漕河西南流经

  金坛县北曰金坛河汇县境诸水东南入长荡湖市河在丹阳县西北源出练湖西斗门分

  为二流俱入漕河九曲河在丹阳县城北西接运河东北达大江委折七十里亦名新河

  昔时由此通潮利漕且广灌溉今河口淤塞䕶城河在丹阳县东北自东门运河达于北

  门又新开运河由西门城壕经南门合简清河入于东门运河荫风河在金坛县束南洮湖

  北首由方洛港下经五叶村明万历中闲凿 本朝康熙中疏治雍正三年重濬金坛运

  河在金坛县东北自县城引流至县北八里高湖下口渎接天荒荡诸水益引而东为白鹤溪又

  东接常州府武进县之滆湖而东北达于漕河按金坛向以荆溪为运粮要道越珥村横塘二堰

  乃达诸河宋以前未通细运逮理宗端平中始开堰通运河自城北至荆淡沿丹阳之七里河水道

  七十里县西之水为上流东南之水为下流因横塘地高岁筑坝于下流之口以壅水明万历间置

  闸后改为坝 本朝顺治六年修濬康熙十年重疏三十二年仍置闸四十年复濬新丰湖

  在丹徒县东南三十五里接丹阳县西北界晋书元帝时张闿为晋陵内史立曲阿新丰塘溉田八

  百馀顷元和志晋大兴四年张闿所立旧晋陵地广人稀且少陂渠田多恶秽闿创湖成灌溉之利

  旧志又有寺湖在县南十八里杜墅湖在县东南十五里郑湖在县东南三十五里练湖

  队县西北本名后湖俗名开家湖元和志在县北二十步周回四十里晋陈敏据有江东遏马林溪

  以溉云阳曲阿后湖亦曰练塘世说谢中𭅺尝经曲阿后湖宋颜延之有车驾幸京口侍游曲阿后

  湖诗唐书食货志刘晏为转运使分官吏主丹阳湖禁引溉自是河漕不涸寰宇记上氶丹徒高骊

  长山马林溪诸水色白味甘河渠志宋元至明屡经濬湖筑堤重修埂闸及治斗门函管万历间郡

  守吴㧑谦言练湖上受长山八十四汊之水下通运河分上下二湖界以中埂有石闸三座引上湖

  水达于下湖更有石闸三座石鿎一座引下湖水达于运河又自函洞一十二处引上下湖水达之

  田间函洞以时启闭则民间之旱涝无虞闸座以时启闭则运河之蓄泄有备 按练湖形势最高

  上湖高下湖数尺下湖又高运河数尺势若建瓴幅员四十里纳长山诸水以济漕运以资灌溉其

  利甚溥自居民争相垦佃贪近利而忘远谋往往蓄泄无备唐时百姓筑堤横截十四里开渎口泄

  水取湖下地作田遂分上下二湖嗣后屡废屡复斗门函闸代有兴筑 本朝顺治九年   敕

  令修复故址康熙四十七年増修练湖四闸永禁私垦全复下湖万民感悦建   圣恩亭于湖

  乾隆十六年二十二年俱有   御制练湖诗朱湖在溧阳县东南八里郭景纯江赋其

  旁则有巨区洮滆朱浐丹漅水经注在溧阳今溧湖多谓之渰或云曹荡圩是也其渰多筑圩成沃

  壤云又谢婆渰在南城下谢公渰在北城下相传谢朓洗研池宋汤德俊建研池堂于丄又葛涪渰

  在县西十五里与新昌渰连周回四十五里今成田仅馀一派通舟沙涨渰在县北二十里府志谢

  朓尝游此明太仆史际募民筑塘盘龙渰在县北六十里上有檀石桥濑阳渰在县西北三十六里

  即瀬溪也上接三塔诸渰水东入太湖谷以为古五堰非是南渡渰在县西北四十里建平高淳西

  南诸水尽潴于此分注两江去渡五里曰界河千里湖在溧阳县东南十五里一名莼湖今

  涸名胜志溧阳有莼湖即陆机所谓千里莼羮未下盐豉者又名千里渰下湖在溧阳县南十

  里周五里东入太湖又黄山湖在县西南盘白山下牛㛘湖在县西南五十里今俱为田升平

  湖在溧阳县西南七十里一名升平渰建康志自溧水县五堰东流入湖又有溪水自建平梅渚

  来会即古中江所经之地又有三塔渰在县西七十里一名梁城湖接升平湖周回四十里 按舆

  图此即胥溪河自五堰而东者也新志胥溪河在县西八十里春秋时伍员开运道于此洮湖

  在金坛县东南溧阳县东北一名长塘湖亦名长荡湖接常州府宜兴县界晋书咸和三年苏峻既

  败其将韩晃奔张健于曲阿相与自延陵向长塘湖隋书地理志延陵县有长塘湖寰宇记在金坛

  县南三十里建康志长荡湖在溧阳县北五十三里旧名洮湖宋单锷水利书上接滆湖而运河有

  功下达荆溪而震泽无害宣润常三州之深利也明伍馀福水利论金坛武进宜兴之间有地名夹

  苎干东抵宜兴之滆湖北通长荡湖西接五堰盖长荡湖之水东接荆溪而入太湖昔人引之北泄

  于滆湖又泄滆湖水北入常州府武进县西南之大吴荡口诸渎及白鹤溪而接于运河府志周百

  二十里旧有八十一浦口实受荆城延陵丁角薛步四源之水今所存者惟二十七浦馀皆淤塞

  高湖在金坛县西北十里周百馀顷北接五十渎南流十二里入大溪有三闸以节水

  鹤溪在丹阳县东南五十五里一名荆溪源出荆城南流经金坛县北绕县东境分二流一引

  而东汇诸水为运河一东南流入洮湖唐潘佐诗荆溪百里水涵空陆龟𫎇有荆溪早景诗

  溪在丹阳县南四百馀步练湖分流东赴运河又湾溪在县东一里辰溪在丹阳县西北

   自丹徒县界流入县志丹徒高骊长山诸水引流为蜃溪宋避孝宗嫌名改今名汇八十四汊之水

   潴为练湖其馀流入金坛境又马林溪亦在县西北去丹徒县南三十五里即辰溪之下流也唐皇

   甫冉有马林溪遇雨诗薄荷溪在溧阳县东十八里上通洮湖下入宜兴之九里河

   云溪在溧阳县东南十里一名白云泾县境诸水多会于此东北流入常州府宜兴县界入荆

   溪又有上湖涧在县西南六十里高友溪在县南二十里举善溪在县南三十里皆源岀广德诸山

   合于白云溪又黄墟荡缲车泾皆在县南十五里东北入白云溪谷溪在溧阳县南十里源

   出青山曲折流一百里入瀬水金陵溪在溧阳县南六十里源发广德下流汇于荆溪

   溪在溧阳县西南六十里上有挂鱼墩相传为陵阳窦子明钓鱼处飧溪在溧阳县西六

   十里建康志源出荆山迳谷山东北流入长荡湖唐王溪在金坛县西南三十里源出茅

   山东南流入大溪大溪在金坛县西二十里一名音菩河通昆仑河东南流入长荡湖灌漑

   直溪在金坛县西三十里即直里河受茅山丁角诸水东南通大溪李成涧

   阳县东北三十里流入九曲河又桃花涧在县东北四十五里九云山下白玉涧在溧阳县

   北七十里黄金山西石色莹洁楚王涧在金坛县茅山崇禧观东相传楚威王游憩于此

   丰登洋在溧阳县东十五里有小渚夏夜纳凉独无蚊蚋巧石浜在溧阳县西北

   六里小山下濒水数百武怪石玲珑天然迥绝溧水在溧阳县西北四十里自江寕府高淳县

   东流入经县北又东经常州府宜兴县界入荆溪亦作陵水一名瀬水又名永阳江即汉志所谓中

   江也战国䇿范睢曰伍子胥槖载而出昭关夜行画伏至于溧水史记作陵水刘氏曰陵即溧声相

   近也汉志应劭注溧阳县有溧水出南湖建康志一名瀬水东流为永阳江江上有渚曰渐渚即子

   胥乞食投金处故又名投金瀬东流为濑溪入长荡湖今永阳江一名九阳江亦名颍阳江在县西

   北四十里旧志古中江水西承丹阳湖自芜湖径溧阳至常州府宜兴县入苏州府震泽县而下入

     海 其 复 东 坝 既 成 中 江 遂 不 复 东 今 惟 永 阳 江 水入 荆 溪 耳 至 县 西 北 有 水 源 出 曹 山 经 江 寕 府 溧

     水 县 界 东 流 入 县 界 合 于永 阳 江 或 即 指 为 溧 源非 也 有 旧 县 江 在 县 西 北四 十 五 里 自 县 西 北 八

     十 里 分 界 山 流 入 上 兴 埠 折 而 东为 黄 连 湾命于南 渡 堰   按 溧 水 故 道 即 今 胥 溪河 其 西 限于五

     堰 东 坝故 不 接 石 臼 固 城 诸 湖 然 自 芜湖 东 至 太湖 中 间隔 绝 仅 银 林 十 七 八 里 故 道 仍在 若 曹 山

     水 及 旧 县 江乃 入 溧 水 之 别 吏不 可 即 以 为古 溧 水 之 正 源 也 润           浦在 丹 徒 县东一 里 元 和志

     东 浦亦 谓 之 润 浦 在 丹 徒 县 东 二 里 北 流 入 江 隋置 润州 取 此 为 名 又 西 浦 旧 志 在 城 西 唐 张 籍 有

     西 浦 诗 又 有 徒 儿浦 在 县 东 二 十 里 下       鼻浦在 丹 徒 县 西 十 里 北 入大 江 即 五 州 山 过 脉 入

     江 处 舆 地 志 吴 置 刺 奸 屯 晋 郗 鉴 尝 置 两 垒 于 浦西 京 口 记 有 小 墩 二 在 浦 东 西 形 类 人 鼻 故 名 东

     有 憩宾 亭 相 距十 里有 七 里 港 乐     亭浦在 丹 徒 县 下 鼻 浦 西 七 里吴 志 所 谓 薄 落 也 王 濬 缘

     江 图谓 之 渎 浦 亭 浦口 与江 中 贵 洲 相 对北       固浦 在 丹 徒 县 西 北 广 一百 八 十 文 以 藏 舟 旧

  志有梅涵河柳溪桥今俱废丹徒港在丹徒县东十五里有东西二港又諌壁港在县东

  三十里今讹为涧壁又安港在县东北八十里高资港在丹徒县西四十里北通大江达扬

  州府仪征又西为江寕府句容县界明惠帝纪建文四年燕兵渡江盛庸败之于高资港即此相近

  有炭渚港亦戍守处通大江又洪信港距此三十里 本朝乾隆十六年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九

  年俱有御制高资港诗京口港在丹徒县西北江口南徐州志京口旧名须口宋志

  京口渠自江口行九里而达于城之南门东有掘港又有新港明成祖实录永乐十年濬镇江府京

  口新港甘露三港达于江又金线港去甘露港一里 按京口港抱郭通江宋书建平王宏传张保

  水军泊西渚史弥远记西津斗门达于江皆指此实为通渠之锁钥甘露港在丹徒县北北

  固山下方舆纪要北通大江南通上河宋会要漕渠东有积水澳北有归水澳元符中漕臣曾孝蕴

  筑以济漕乾道中废嘉定中郡守史弥坚复濬归水澳东北接甘露港西入于漕渠包港

  阳县东七十里东接嘉山北通大江又东十里即常州府武进县之孟渎河口吕渎港

  阳县东南五十里北接漕河南通白鹤溪明万历间重濬凡二十馀里民田资以灌溉又萧港在县

  东二十七里马嘶港在丹阳县东北六十里北通大江隆庆二年修濬引江水灌田大

  为民利相传汤和讨贼屯兵于此有神马前嘶引渡故名盐港在溧阳县西七里上通南渡下

  迳浤口入于昆仑河毛家港在溧阳县西十三里又十七里为李家港上通湖渎泄黄山诸

  湖之方洛港在金坛县南二十五里其下有徐庄港又县东有燕子港俱通湖

  河港在金坛县湖溪五里其下有大浦港与大浦对者为抱村港在湖溪北相渎

  汤县东南六十里舆地纪胜宋王存自杭州归丹阳旧居惮于重堰乡人自奔牛开直渎南通白鹤

  溪以便其行故号相渎亦名直渎丁义渎在丹阳县南三十里自白鹤溪分派导流而北

  凡三十五里宋炤熙中加濬灌溉之利甚溥破冈渎在丹阳县西南吴赤乌八年凿句

   容中道至云阳西城通会市作邸阁舆地志延陵县西有东云阳西云阳二城相去七里接句容县

   界吴时所凿号破冈渎自延陵至江寕上下各七埭梁避太子纲讳废破冈别开上容渎至陈时又

   开破冈渎盖六朝都建康水道自云阳西城迳至都下也隋平陈并废横逻渎在溧阳县

   东七里南接白云泾北通洮湖泾渎在溧阳县北三十里建康志自金坛县西十三里长塘湖

   北口至县北三十七里相传晋宋间有此渎隋大业间永世令达奚明曾加疏濬新志明成化间知

   县靳璋符观相⿰纟⿱𢆶匹 -- 继濬凿水势深阔至今民赖其利又古渎在县北二十三里与濑溪通古速

   渎在金坛县南二十里延袤十里又南洲渎亦在县南皆东通长荡湖又北洲渎在县北五里

   华坞沟在丹阳县东十二里入九折河又杨家沟在县东四十里一名杨䲧沟又张沟在其

   百丈沟在溧阳县南五里建康志一名百步沟源出燕山相传此处田多高昂开沟以

   灌溉东流入白云溪府志旧有坝三十四潴水灌田岁久淤塞明宏治中知县杨荣开濬凡八百馀

   丈中存九坝民赖其利贵洲在丹徒县西北乐亭浦北大江中宋元嘉二十七年分遣诸军

   备魏时向柳守此隋开皇十年郭衍屯京口败贼于洲南谈家洲在丹徒县西北六里沙洲

   横列江中为京口扼东之地土积成此藤料沙在丹徒县东北五十里又有开沙土人称

   曰大沙在县东北二十里小沙在县东北二十五里皆大江中泥沙凝积而成今为居民安堵之地

   白鹤湾在丹阳县西十里源出绣球山东行二十里入九折河又旋湾在县东北三十五里

   亦入九折河秦潭在丹徒县月华山下舆地纪胜在铁瓮门外府志秦时所开陆龟𫎇诗松

   门穿戴寺荷镜绕秦潭亦名绿水潭宋绍兴中改为放生池马潭在丹徒县南五十五里

   清水潭在丹阳县东斜桥南唐僧皎然诗行人无数不相识独立云阳古渡边即此

   潭在丹阳县北二十五里有石潭村石潭秋月为云阳八景之一龙潭在溧阳县东北十八

   里黄家桥东大旱泉涌不绝又一潭在县西南龙潭山万束陂在金坛县东三十五里祥

  符图经陂宜稻顷收万东故名荷香池在丹徒县虎路门外可二三顷外萦以山花极盛旧

  有亭又嶭公池在鹤林门外白莲池在丹徒县城南上有斗鸡庵苏轼诗白莲池上斗鸡

  庵即金牛池在丹徒县南五里近八公岩石壁陡峭池在其下金莺池

  阳县治内明统志宋夏竦为主簿时一日侍母燕生见黄鹂双舞俱没于地发之得金莺二其母命

  瘗之因筑亭其上后人发地求之不得遂凿为池 本朝乾隆二十七年有   御制金莺池诗

  莲池在丹阳县云阳驿中唐许浑诗心忆𨔷池秉烛游即此报恩池在丹阳县市东

  又龙池在嘉山祷雨辄应石墨池在金坛县西茅山即菖蒲潭府志费长房学道于此书符

  涤硏涧池悉为墨色至今用池水合药有验 本乾隆二十二年四十五年俱有   御制石

  墨池天池在金坛县西茅山顶大旱不竭又雷轰池在三茅峯观侧豢龙池在天圣观宋

  大中祥符敕取龙子御制歌送还山又玉津池在崇夀觐有雷平池在冨平山漫塘池

  坛县东北宋刘文清作宰时塘水忽漫故名因筑室其上为金沙八景之一今淤塞成田吴塘

  在丹阳县东七十里即白龙塘周四十里半入金坛县界梁吴游所造以灌溉民田浦里塘

  在丹阳县南五里吴孙权时作陆凯谏吴主勿作浦里田即此莲塘在金坛县东门外宋汤鹏

  举造有十里荷花九里松之胜今废谢塘在金坛县东南唐书地理志县东南三十里有南北

  谢塘武德二年刺史谢元超因故塘复置以溉田寰宇记南北谢塘梁普通五年记室参军谢德威

  造隋废唐谢元超重修因名府志有莞塘在金坛县东南三十里梁大同五年南台侍御史谢贺之

  壅水为塘种莞其下因名又有单塘在县东北二十八里入丹阳县境萧齐时单敏所筑东泠

  泉在丹徒县东焦山西心经石上以在中泠之东故名真珠泉在丹徒县南招隐山西其

  泉圆溅若贯珠然梁昭明所开唐李迪构亭于上宋苏轼诗岩头匹练兼天净泉底真珠溅客忙又

  虎跑泉在山东南泉从石中喷出引为流觞曲水又二十馀文有鹿跑泉卓锡泉在丹徒县

  西五州山甚深一日千尺并井甃万佛又曰万佛井流山下汇为溪澄清不竭土人名曰夕溪宋翠

  岩禅师答丞相张商英机偈门对悬岩千户井石桥分水绕松杉即此中泠泉在丹徒县

  西北石𥱼山东一作零一作棂一作𤅷润川类集云江水至金山分为三𤅷唐李德裕尝使人取扬

  子江中零水县志盘涡深险冬日水涸用长竿汲之可得又南泠在中泠南刘伯刍谓水之宜茶者

  七等以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子江南零水为第一北泠在中泠北竹窗杂记石𥱼山北谓之北𤃩江最深处 本朝康

  熙四十二年   圣祖仁皇帝南巡有御制试中泠泉诗乾隆十六年二十七年

  高宗纯皇帝南巡俱有   御制试中泠泉诗四十九年   仁宗睿皇帝随扈   御制

  试中冷泉水诗天津泉左丹徒县北北固山甘露寺西南明太祖临幸曾题句云甘露生泉

  天降津后僧善观见很石边有异掘之得美泉因取其语名之鹤溪泉在丹阳县东南五十

  里下琴桥下龙冈泉在丹阳县蒋墅青龙冈湾清冽异常品彭泉在丹阳县东北

  李家山前南流二十四里入九曲河又汤家湾泉在县东北三十五里源出彭山流经埤城入大江

  玉乳泉在丹阳县东北观音山张又新煎茶水记丹阳县观音山水第四益人泉

  在金坛县西大茅山东岭上左右有泉饮之益人故名又喜客泉在大茅山北方池数尺客至泉涌

  故名又蝶泉在飇轮峯西垂二口贮泉至冬一冰一温又名阴阳井抚掌泉在金坛县西茅

  山昭明读书台下一名东温泉闻抚掌声则泉涌故名烧丹井在丹徒县东焦山南麓

  本朝乾隆二十七年   御制丹井诗龙井在丹徒县南长山祷雨辄应又圣井二一

  在运河南岸水深三四尺四时不竭一在城西永安寺义井二一在府治南水甚甘有疾者祷饮辄

  愈一在丹徒镇更名曰二省泉白衣井在丹徒县西北金山妙空岩后鳗井在丹徒县

  北北固山相传寺僧凿井得鳗鱼故名沸井在丹阳县南南齐书豫章王嶷拜陵还过延陵

  季子庙观沸井舆地记庙前井四腾涌惊沸二清二浊觱沸之声昼夜不绝迪功井

  阳县玉塘村东宋迪功郎石思义甃陶真人丹井有二并在金坛县一在陶村即陶宏

  景錬丹处手植银杏树尚存一在华阳上馆石桥之东屯山古井在金坛县西四十里

  史家村有上下二井相传昔人屯于此掘井得泉甚清列葛洪井在金坛县西芧山府志在

  抱朴峯之左又福乡井在昭明读书台下有铭









                          总纂官王广阴恭 纂辑

                          前提调官张日章恭 覆辑

                          校对官贺式韩恭校恭覆校

大清一统志

镇江府

︹古迹︺丹徒故城在今县东南春秋之朱方邑左传襄公二十八年齐庆封奔吴吴句馀与

  之朱方昭公四年楚灵王使屈申围朱方克之汉置丹徒县属会稽即吴改武进晋太康二年复曰

  丹徒为毘陵郡治宋书州郡志丹徒县本古朱方后名谷阳秦改曰丹徒南徐州记曰秦时以其地

  有天子气使赭衣徒三千人凿京岘南坑以败其势故名为丹徒水经注丹徒县北二百步有故城

  本毘陵邵治旧去江三里岸稍毁遂至城下隋书地理志开皇儿年省丹徒入延陵括地志丹徒故

  城在今县东南十八里新志即今丹徒镇土人称为旧县溧阳故城在今县西北汉置建

  昭元年封梁敬王子钦后汉封陶谦吴封潘璋皆为溧阳侯又孙静领丹阳太守自溧阳徙屯牛渚

  元和志本汉旧县以在溧水之阳为名寰宇记县在升州东南二百四十里其县元在溧小县东南

  九十里唐天复三年移治永阳江之南燕山之北旧志故城在今县西北四十五里宋置旧县巡司

  今犹谓之旧县村金山故城今金坛县治隋置元和志县西北去润州一百四十里本

  汉曲阿县地隋于此置全山府隋末乱离乡人自立为金山县武德八年垂拱四年复置以婺州

  有金山改名金坛唐书地理志隋末土人保聚因为金山县长夀元年始筑城岁久渐圮明正德中

  改筑今城曲阿旧城今丹阳县治本云阳邑秦始皇以其地有天子气凿北冈以败其势

  截直道使阿曲改曰曲阿县汉因之吴嘉禾三年复曰云阳吴志顾雍传有张东尝为云阳太守盖

  尝置为郡也晋复曰曲阿咸和三年郗鉴筑曲阿垒于城西以拒苏峻隋间皇九年代陈贺苦弼拔

  京口长驱趋建康分兵断曲阿之冲而入唐始改曰丹阳元和志县西北至润州六十四里 按汉

  丹阳郡治宛陵为今寕国府所领有丹阳县亦谓之小丹阳在今太平府当涂县界晋宋以后丹阳

  郡治建康即今江寕府至唐天宝初始改今县为丹阳祗取故名耳说者遂以汉晋丹阳混入此误

  永世废县在溧阳县南晋书地理志丹阳郡领永世县宋书州郡志吴分溧阳为永平县

  太康元年更名永世惠帝时属义兴郡㝷复故隋平陈废开皇十二年复置属宣城郡唐初废建

  康志在溧阳县南十五里今俗称故县平陵废县在溧阳县西北宋书州郡志江左分

  永世县置元嘉九年仍并入永世溧阳二县寰宇记溧水县有固城建康志古固城春秋时吴筑在

  今溧阳之西溧水县界故址尚存亦名平陵城又引李贺记云为儿时在溧阳间白头书佐言孟东

  野贞元中为溧阳尉溧阳昔为平陵县县南五里有投金濑濑南八里有故平陵城旧志平陵废县

  在今县西北四卜里平陵山西五里延陵旧县在丹阳县南晋置属毘陵邵宋书州郡志

  太康二年析曲阿之延陵卿置旧唐志延陵县隋移治丹徒武德三中复移于今所属茅州七年属

  蒋州九年改属润州元和志县东北至州一百里季子所居延陵在今毘陵然今县北现有其祠或

  当时采地所及其地亦曰延陵九域志熙寕五年省县为延陵镇属丹阳府志镇在县南三十五里

  京城今丹徒县治三国吴志孙韶伯父河为将军屯京城建安九年为妫览等所杀韶收馀众

  缮治京城起楼橹以御敌晋后置郯县于此宋书州郡志晋元帝初割吴郡海虞北境为东海郡立

  郯胊利城三县永和中移郡出京口郯等三县亦寄治马元嘉八年立南徐州以东海为治下郡丹

  徒属马郡治郯县分丹徒之岘西为境又领胊县孝武世分郯西界为实土又领利城孝文世与郡

  俱为实土齐志南徐州治京口吴置幽州牧屯兵在焉孙权初镇之宋氏以来桑梓帝宅江州流寓

  多出膏腴仍治郯县而胊县省元和志隋灭陈改为延陵镇十五年罢镇置州唐复曰丹徒为润州

  治舆地纪胜唐乾符间周宝为润帅筑罗城二十馀里府志子城吴大帝所筑内外甃以甓号铁瓮

  城图经言古号铁瓮城者以其坚固如金城也明洪武元年改筑砖城而旧城俱废吕城

  阳县东五十里吴吕𫎇所筑遗址尚存刘繇城在丹阳县西南元和志在县西南二百四

  十步汉末繇为扬州刺史自夀春来曲阿筑城号令江南荆城在丹阳县南五十五里白鹤溪

  口相传汉荆王贾所筑赵城在溧阳县东十五里又梁城在县西五十里庄城

  坛县西北天荒荡东北唐綦母潜有送储十二还庄城诗大业垒在丹阳县北咸和三年

  苏峻之乱郗鉴于曲阿北大业里筑垒以分贼势又庱亭垒在县东亦鉴所筑详见武进县

  寨巷在溧阳县西门外明初常过春守溧阳立砦于此今俗讹为柴场巷硏山园

  徒县治东南宋米芾以硏山从薛绍彭易此地为宅绍定中淮东总领岳珂即其地筑园因以硏山

  西园在丹徒县治西韩世忠所创中有飞盖堂传觞亭凌云台留仙洞丹徒宫

  在丹徒县治圣像山麓宋武帝微时宅后筑为宫庾肩吾诗云枌榆谅昔社朱方有旧墉又曰夀邱

  山在城中即宋武旧宅又有丹阳宫南唐李昇置迁杨溥于此卫公堂在府署后唐李德裕

  为观察使时建俊人因其封爵名之射堂在丹徒县治晋人游饯之所积弩堂

  徒县城内宋武帝攻破卢循军中积万钧神弩于此鸡鸣议事堂在溧阳县西北固城

  东三十里即平陵故治之迹射鸭堂在溧阳县西故平陵城南唐孟郊射鸭处晚香

  堂在溧阳县南宋丞相赵葵别业理宗御书赐之其从子淮宅在县治北号南北二府相距仅里

  秀芝堂在金坛县东产芝一本九茎因名望海楼在府治后宋蔡襄题曰望

  海后改为连沧观米芾有诗万岁楼在丹徒县西南城上元和志晋王恭为刺史改创西

  南楼名万岁楼西北楼名芙蓉楼与地纪胜引曾𪰋润州集云是今之月台又改为月观绍兴中尝

  新之今故址尚存喜雨楼在丹徒县治西宋郡守史弥坚建规模宏壮为一郡之胜

  江楼在丹徒县治宋洪适有记北固楼在丹徒县北固山上梁武帝诗南城连地险北

  固临水侧深潭下无底高低长不测唐李白诗丹阳北固是吴关画出楼台云水间多景楼

  在丹徒县北固山甘露寺内宋郡守陈天麟建唐时临江亭故址曾巩米芾有诗操江楼

  在丹徒县金山玉带桥左旧名来鹤楼 本朝乾隆二十七年有   御制御楼阅水操诗

  翠楼在丹徒县金山寺内供奉   御书墨宝观涛楼在丹徒县金山寺内乾隆

  二十二年四十五年并有   御制观涛楼诗又黄鹤楼在其右   赐灵区仙迹扁额

  霞阁在丹阳县尹公桥东明董其昌题 本朝干隆十六年   御题曲阿胜地扁额二十

  二年   御制登城霞阁诗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俱有   御制叠前韵诗

  文宗阁在丹徒县金山 本朝乾隆四十七年库全书告成   诏颁三分于江浙各

  建阁以贮之金山恭贮一分阁   赐今名四十九年有   御题文宗阁诗七峯阁

  在丹徒县金山金鳌岭 本朝乾隆十六年   御题寒香古韵额江天阁在丹徒县

  金山一名灵观阁回宾亭在丹徒县治东梁大同十年帝幸江口宴乡里故老于此

  向吴亭在丹徒县治南唐陆龟𫎇诗秋来懒上向吴亭即此徐陵亭在丹徒县西吴

  志黄武元年魏臧霸以轻船袭徐陵又华核封徐陵亭侯寰宇记南徐州记云京口先为徐陵其地

  盖丹徒之西乡京口里也秀公亭在丹徒县朱方门外宋相秀公陈升之别墅宝墨

  亭在丹徒县焦山以贮王奂之所集右军书陀罗尼经幢及华阳真逸瘗鹤铭留云亭

  在丹徒县金山之巅明王叔承游记亭立绝顶所谓妙高峯也东望焦山西瞻金陵北带瓜洲南俯

  铁瓮形胜为第一又山巅有空碧亭吞海亭在慈夀塔右玩古亭在金鳌岭左夕照亭在观音殿右

  留玉亭在妙高台左又有   宸训亭奎章亭恭奉   圣祖仁皇帝御笔俱在金山

  雄跨亭在丹徒县金山寺内取宋高宗雄跨江南二百州之诗句为名北湖亭

  阳县西北四十五里唐李白登此望瓦屋山有诗钓雪亭在金坛县天荒荡上神亭

  在金坛县西北舆地志在延陵县西三十里后汉建安中孙策击刘繇于曲阿繇使太史慈与一骑

  觇视轻重猝过䇿于神亭直前闘战后䇿𫉬慈解缚捉手曰讵识神亭时耶元和志古神亭在县北

  二十五里妙高台在丹徒县金山上宋僧了元建一名晒经台 本朝乾隆三十年四十五

  年俱有   御制妙高台叠苏轼韵诗钓鱼台在丹阳县东四十五里桃花涧上

  邕读书台在溧阳县西南盘白山吴志顾雍传邕亡命江海十二年在吴舆地纪胜台在

  县太虚观东北武功台在金坛县治西池中唐县令姚合筑合武功人故名藏春坞

  在丹徒县清风桥本林仁肇故宅宋郡人刁约因筑此西有万松冈司马光诗藏春在何处郁郁万

  水月山房在丹徒县金山觉岸之右秦系山房在金坛县石墨池上又有

  顾况山房在其侧陶宏景故居在金坛县西五十里陶村即洞虚观云林

  坛县南八里西瑶村县志明干玉徳建内有三十六景泉池山石巧嵌玲珑为觞咏之地庆封

  宅在丹徒县城南陆龟𫎇诗江南戴白尚能言此地曾为庆封宅又有庆封井郗鉴宅

  在丹徒县唐頺山南京口记云鉴宅五十馀亩刘穆之宅在丹徒县穆之世居京口隆安

  中凤凰集其处许浑宅在丹徒县南丁卯港侧林仁肇宅在丹徒县朱方门外

  一里宋为苏颂所居米芾宅与地纪胜在丹徒县千秋桥西今并入丹阳馆明统志有海岳

  庵在府城东米芾过润爱其江山之胜因卜居焉自书其额曰海岳庵沈括宅在丹徒县

  朱方门外舆地纪胜括尝梦至一处心乐之后于京口得地恍然梦中所游因名曰梦溪王珣

  宅在丹阳县城内后为晋安寺萧思话宅在丹阳县南史萧思话于曲阿起宅有闲

  旷之致其子惠基常谓所亲曰须婚嫁毕当归老旧庐权德舆宅在丹阳县北舆地纪

  胜在练湖上德舆有忆江南诗曰结庐长占练湖春梁武帝宅在丹阳县东北塘头村东

  帝即位尝幸旧宅井上有𬃷树帝儿时所植今井尚存明统志在县东二十里张祐宅

  阳县南横塘唐颜萱过其故居有诗蔡肇宅在丹阳县南五十里竹塘村姜兆锡诗谁怜塘

  上萧萧竹犹似西园日落时诸葛赓宅在丹阳县大华村京口耆旧传赓以殿中丞归

  辟竹圃亭池名曰归休又诸葛冀宅在白鹤溪上有九鹤堂蓬莱阁天语楼清鉴阁梁昭明

  太子宅舆地纪胜在金坛县西今为华阳馆瘗鹤铭在丹徒县焦山崖下华阳真逸

  撰元柳贯跋云铭刻于崖石久而崩摧不复得其全文欧阳文忠公以旧记称王义之书为非又疑

  顾况号华阳真逸或是况书至董逌书跋则谓陶宏景常居华阳自号华阳隐居宏景著书不称建

  元以甲子纪岁今曰壬辰曰甲午则梁天监十一年十三年也宏景于十年自永嘉还茅山是时正

  在华阳 本朝乾隆二十二年有   御制临瘗鹤铭跋三十年有   御制瘗鹤铭诗

 ︹关隘︺丹徒镇巡司在丹徒县东十五里明洪武初置九域志县有丹徒大港丁角三镇

  府志明初又有税课司在丹徒镇运河北今废安港巡司在丹徒县东九十里安港口明

  洪武初置又姜家嘴巡司在县东北藤料沙亦明初置高资镇巡司在丹徒县西四

  十里明初置亦曰高家镇自镇而西十里接江寕府句容县界吕城镇巡司在丹阳县

  东五十里宋开宝七年吴越助宋攻江南围润州拔其吕城舆地纪胜城相传吕𫎇所筑旧志明洪

  武元年置巡司九年改移于镇东运河之上并置驿于此府志镇在县东南五十里镇东去常州府

  武进县奔牛镇十八里包港寨巡司在丹阳县东七十里宋置寨于港口明洪武二

  年置包港巡司湖溪寨巡司在金坛县南三十里湖溪镇当长荡湖口明洪武三年

  巡司今移城内諌壁镇在丹徒县东三十里北为谏壁港通大江宋元嘉中于諌壁置军即

  此宋开宝中南唐臣卢绛言京口至涧壁俱宜立屯栅广备御是也南史作諌卢绛传作涧

  港镇在丹徒县东五十里宋镇也以通大港而名与圌山邻近又丁角镇在县西南七十里

  新丰镇在丹徒县东南四十五里近新丰塘延陵镇在丹阳县南三十五里即故延

  珥陵镇在丹阳县 本朝乾隆二十六年移主簿驻此举善镇在溧阳县南三

  十里俗名戴埠是为入南山路凡山中所产载至镇下舟九域志县有举善社渚二镇建康志社渚

  镇在县西南六十里乾道四年移税额于溧水邓步广道镇在溧阳县西八十里接江寕府

  高淳县界甓桥镇在溧阳县北三十里舟往金坛图山者必出此为县孔道圌山寨

  在丹徒县东北九域志县有圌山寨旧志明嘉靖三十二年以侯寇充斥议设团山营把总一员山

  西里许曰大港口万历四年建把总公署于此高友埠在溧阳县南二十五里俗名上步新

  志以高友溪而名又呼高埠周城埠在溧阳县西南四十五里新志宋末义民尝结寨筑

  城于此周回濠迹尚存上兴埠在溧阳县西北六十里赴江寕者路必由此明洪武初置

  巡司嘉靖间废炭渚驿在丹徒县西五十里京口驿在丹徒县城西临河 本朝干

  隆二十六年移主簿驻此云阳驿在丹阳县南门外

 ︹津梁︺丁卯桥在丹徒县南三里丁卯港舆地纪胜晋元帝子裒镇广陵运粮出京口为水涸

  奏请立埭以丁卯日制可因名后人构桥其上唐许浑尝筑别墅于其侧清风桥在丹徒县

  南跨关河宋景祐闲郡守范仲淹建又名范公桥虎踞桥在丹徒县南门外跨运河为往

  来孔道今名泰运桥嘉定桥在丹徒县西南跨关河宋淳熙间郡守钱良臣甃石覆以亭因

  呼钱公桥嘉定中复甃之又名嘉定桥千秋桥在丹徒县西跨关河与万岁楼相对因名

  明永乐闲改名永安桥洗马桥在丹徒县京口驿西以唐太子洗马陈翌所建因名

  水桥在丹徒县西北跨关河唐杜牧诗渌水挢边多酒楼明洪武初更名鼎新桥云阳

  桥在丹阳县东跨漕河旧名清化桥一名贤桥以民慕刘宰之贤而名泰定桥在丹阳县

  东吕城镇跨漕河旧名大桥元泰定间改今名太平桥在丹阳东二里宋宝祐间知县胡梦

  高濬河建桥一名胡公桥七里桥在丹阳东珥渎口通金坛一名麦舟桥即范尧夫遇石曼

  卿赠麦舟处下琴桥在丹阳县东南相传丁令威仙去土人求拜遗琴于桥畔故名跨白

  折柳桥在丹阳县东南初名情尽桥雍陶为简州题诗为改今名分金桥

  阳县南延陵镇相传即管鲍分金处简桥在丹阳县南草堰门外跨𥳑渎相传桥下有双鲤乘

  潮往来为谌姆元君使者人不敢捕冰清桥在丹阳县南马林桥在丹阳县西北

  跨辰溪凡丹徒县长山八十四派之水皆由此出练湖方渎桥在丹阳县东北漕渠东岸

   本朝乾隆二十一年有   御制自无锡放舟过丹阳驻跸方渎桥诗春雨桥

  阳县东建康志旧曰春市桥宋嘉定十四年重修因旱得雨改今名观山桥在溧阳县西南

  四十五里一名𥂟白桥西有地百亩传是盘白观遗址平陵桥在溧阳县西北三十里俗

  呼潮渎桥或名沙滩桥在平陵城西一里南渡桥在溧阳县西北三十五里 本朝乾隆五

  年重中江桥在溧阳县西北四十里凌跨中江宋元祐闲建凤凰桥在溧阳县

  北一里双虹如翼俗呼上桥有忠义石甓桥在溧阳县北三十里跨泾渎建康志隋大业初

  建以甓甃两岸取其坚固故名新志谓之安乐桥砚渎桥在溧阳县东北隅建康志谢朓

  洗砚文清桥在金坛县东旧名惠政桥宋刘宰治邑有惠声卒谥文清因改今名以志

  景仰之意大云桥在金坛县东四十里洮湖西北岸元大德间建为溧阳县及常州府宜兴

  县往来孔道古涑渎桥在金坛县南十八里长荡湖宋陈亢开渎因建桥其上

  龙桥在金坛县西南二里旧名社桥明太祖经此改顾龙万历间改今名濯缨桥

  坛县北九里北通丹阳要道旧名三里岸桥明永乐间改今名西津渡在府城西北一名蒜

  山渡一名京口渡俗名西马头渡石公渡在丹徒县东北八里石公山下济大江

 ︹堤堰︺草堰在丹阳县南简渎上相接者曰木坡堰又麦埤堰在县南二十里相近又有黄塘堰

  横塘堰在丹阳县南珥渎河又南为珥村堰二堰相距十八里五堰在溧阳县西八

  十里详见江寕府高淳县瀬阳堰在溧阳县西北四十里一名前马荡安徽建平县及江寕

  府高淳县西南之水尽潴于此去堰可五里曰界河即旧县江也沙涨堰在溧阳县北二

  十里明嘉靖中大旱邑人史际募民筑塘聚食者八阅月存活万计更名曰救荒堰中邱埭

  在丹阳县东二十四里西有齐梁陵长冈埭在丹阳县西南破冈渎吴云阳七埭之一也齐

  永泰元年王敬则自会稽举兵西上过五陵口曲阿令邱中孚收船舰凿长冈埭泻渎水以阻其路

  通鉴注曲阿县界有上下夹江埭亦谓之上金斗门漕渠志自县而西北有大小夹冈皆凿山通道

  雨过则泥沙壅塞盖即古之长冈埭程公坝在丹徒县西北京口港有二西曰下坝稍东又

  有上坝在甘露港二坝相去不及一里官塘坝在溧阳县北六十里长三十里丹徒

  镇闸在丹徒县东丹徒港漕河分渠通江筑闸乘潮以引蓄江水新闸在丹徒县南水

  关外明天顺闲置京口闸在丹徒县西北京口港口距江一里即漕河口也陵口

  闸在丹阳县东三十二里又博望闸在县东四十里漕河北岸九曲河口吕城闸

  阳县东吕城镇运道所经也建昌圩闸在金坛县西北受茅山丁角及长山诸水每春

  秋霖潦则水泛滥而下明正德十年环圩筑上为堤以御之周八十馀里分诸水为二派南北环堤

  而流以达于运河

 ︹陵墓︺︹三国︺︹吴︺高陵在丹阳县西舆地纪胜在县吴陵港土人至今称为孙坚墓府志吴

  陵港在县西十五里︹南北朝︺︹宋︺永平陵元和志在丹徒县东南三十五里武帝父

  翘追尊曰孝皇帝陵新志又有兴平陵在县东丹徒乡文帝母胡太后所葬也齐永安陵

  在丹阳县东北三十里高帝父追尊为宣帝高帝泰安陵在丹阳县东北三十一里

  齐本纪太祖⿱穴之 -- 窆武进泰安陵陆游曰自常州西过吕城又西北至陵口距丹阳三十馀里见大石兽

  偃仆残缺盖南朝诸陵墓也武帝景安陵在丹阳县东三十二里明帝兴

  安陵在丹阳县东北二十四里舆地纪胜引镇江志云高武明三帝陵并在金牛山︹梁︺建

  陵在丹阳县东北二十里东城村武帝父追尊为文帝武帝修陵在丹阳县东二十五

  里皇业寺前唐贞观十一年诏令百步禁采樵简文帝庄陵在丹阳县东二十七里舆

   地纪胜地名三城港︹春秋︺吴季子墓在丹阳县西南三十五里九里庙 按通典注

   晋陵申浦有季子墓又丹阳志墓在晋陵县北七十里则此地不应有墓第考明志正统十年季子

   庙正殿毁耆老周彦广等兴工启土见棺而止遂建殿于墓上是又确有可据今因历志相沿又庙

   载其地世远传款姑并存焉贞义女墓在溧阳县西北为黄山史氏女墓伍子胥奔吴

   至于濑渚女授以壶浆而自沈于河唐李白有碑铭︹汉︺孙锺墓在丹阳县西白鹤山府志

   每岁二月十五日有司致祭史崇墓在溧阳县北三十里崇封溧阳侯有祠陶谦

   墓在溧阳县西南陶界︹三国︺︹吴︺鲁肃墓舆地纪胜在丹徒县城东韦昭墓

   舆地纪胜在延陵镇东南七里旧志在金坛县西北六十里东溪︹晋︺郗鉴墓舆地纪胜

   在丹徒县城东又郗愔墓亦在此褚裒墓舆地纪胜在丹徒县南七里袁宏墓

   寰宇记在金坛县北十八里左思墓在金坛县北八十里︹南北朝︺︹宋︺徐羡

  之墓寰宇记在金坛县西南二十里又梁袁兴祖墓在县西十三里︹梁︺范云墓

  阳县东北五十里甓桥东︹唐︺禇遂良墓在丹阳县东南竹塘村桓彦范墓

  在丹阳县下墅村张祜墓在丹阳县尚德乡府志在县东北二十里储光羲墓

  在金坛县东庄城东村戴叔伦墓在金坛县南三里︹五代︺︹南唐︺沈彬

  墓在丹阳县东北沈山︹宋︺米芾墓在丹徒县西南长山下苏颂墓在丹徒县

  西五州山北阜苏舜钦墓在丹徒县西舆地纪胜在石门村陈升之墓

  徒县西五州山麓柳永墓在丹徒县北上山下陈东墓在丹阳县东北陈村

  泽墓在丹徒县乌龟湾张悫墓在金坛县上元乡望张原︹明︺杨一清墓

  在丹徒县西岘山姜宝墓在丹阳县西三十里王樵墓在金坛县青冈墩

 ︹祠庙︺宗忠简公祠在丹徒县儒学内祀宋宗泽 本乾隆十六年   御赐扁额

  范仲淹祠在丹徒县儒学内三忠祠在丹徒县金山旧名韩蕲王庙县志通吴

  门外有旌忠庙祀韩世忠因圯移建表忠相于金山先是魏忠杜胜有庙在银山下曰裦忠文信国

  天祥祀圣像山四贤祠后皆废迁祀韩忠武祠名曰三忠周惇頣祠在丹徒县鹤林寺有

  石莲池光霁亭焦先祠在丹徒县焦山 本朝乾隆十六年   御赐扁额延陵

  季子祠在丹阳县西南舆地纪胜嘉贤庙在延陵县西北九里即季札庙也南徐记云季子

  旧有三庙南庙在晋陵北庙在武进在丹阳者则西庙也庙内有碑刻鸣呼有吴延陵季子之墓十

  字相传孔子所书 本朝干隆十六年   御赐扁额岳飞祠在丹阳草堰门外

  昭祠在丹阳县延陵镇桓彦范祠在丹阳县北门外柏冈忠祐祠

  一在溧阳县东三里一在金坛县治东北祀隋将陈杲仁宋宣和中肠额伍相国祠

  阳县西南伍牙山贞义女祠旧在溧阳县西黄山祀春秋时列文史氏明孝宗时改建

  于县北凤凰桥更以赵运使淮殉难二妾翠莲绿云绘图祔享颜口贞烈溧阳侯祠

  阳县北埭头村南唐昇元中建祀汉司空史崇宋崇寕中祷雨有应赐额显惠迄今子孙世守

  宏景祠在金坛县西陶村有丹井古银杏树尚存夏王庙有二一在丹徒县马迹山

  一在金坛县西沙湖上祀大禹龙王庙有二一在金山三山志五代杨氏封金山为下元水

  府宋大中祥符间封曰显济元丰中迁于西津明封顺济王正统时巡抚周忱仍迁金山 本朝干

  隆四十五年   御书金山神牌位奉安神祠四十七年   特命载入祀典一在北固山

  按通鉴宋韩世忠屯兵镇江邀阻金兵以海舰泊金山下伏百人庙中百人岸浒约鼓声而动俄有

  五骑入庙庙兵先鼓出仅𫉬二人逸其三中有绛袍玉带既坠而复驰者迹之知为乌珠续资治通

  鉴纲目及宋元通鉴皆以为金山龙王庙伏读  御批通鉴辑览取舆地纪胜及中兴小历所

  云庙在北固者为据盖北同据江南岸既得振䇿以驰且山居东北与焦山正直故可登之以觇虚

  实正前史志地之误以此益觉山川形势了如指掌矣荆王庙在丹徒县治东祀汉荆王

  

 ︹寺观︺定慧寺在丹徒县焦山府志创自汉兴平间名普济寺宋景定中重建改名焦山寺

  本朝康熙二十六年二十三年年二十七年寺额改今名乾隆十年四十五年四

  十九年俱有   御制焦山寺诗每门庵诗竹楼诗并   御题扁额寺有古鼎高十尺三寸

  二分腹有铭九十三字皆古文外为云雷之形府志王上祯属程邃释文定为周宣王时物乾隆十

  六年有   御制焦山占鼎歌和沈德潜韵诗三十年有   御制观古鼎垒前韵诗

  天寺在丹徒县金山旧名泽心寺又名龙㳺寺通名全山寺梁时曾诏高僧撰集水陆科仪天

  监四年释宝志同僧祐于金山大会三山志宋天禧五年给钱三百万修寺改曰龙游寺通志自元

  以来通谓为金山寺 本朝康熙二十三年有  御制金山寺诗并   御赐金山江天寺

  碑及江天寺秪树二扁额因改今名乾隆十六年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

  俱有   御题扁额   御制咏苏轼玉带诗金山寺恭依   皇祖诗韵诗游金山寺六

  用苏轼韵诗超岸寺在丹徒县北固山旧名廿露寺明统志北固山支麓稍转而南嶪然

  隆起谓之土山孙吴置寺于此唐李德裕施宅后地増拓之九域志建寺时甘露降此因名唐卢肇

  诗北固岩端寺佳名自丄台地从京口断山到海门来 本朝康熙二十三年   赐改今名仍

     赐甘露寺门额乾隆十六年   御制甘露寺诗甘露寺和苏轼韵诗并   颁扁额

  二十二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皆有 御制甘露寺诗甘露寺北轩州杜牧张祜诗韵

  鹤林寺在月徒县黄鹤山下晋大兴四年建刘宋改今名府志寺中殿前并名寄奴宋

  武帝微时凿县志有米元章祠及名贤石刻又尝有杜鹃花世传为仙卉云净因寺

  徒县五州山旧名因胜寺明曹廷杰碑记寺起晋永熙中扩于齐梁更唐宋俱称名利县志宋熙寕

   中改曰显慈寺中有观石卧云二亭苏轼题曰卧看沧海题泉曰夕听流泉后废明万历间复建为

   因胜寺 本朝乾隆二十二年   御题寺额改今名会 因寺在丹徒县丹徒镇旧名海

   潮庵 本朝乾隆二十七年   御赐今名招 隐寺在丹徒县城南招隐山即戴公隐居

   之地 本朝乾隆二十二年有   御制招隐寺诗普 安寺在丹徒县治南一里晋内

   史王珣舍宅建旧名显阳宋祥符中赐今额竹林寺在丹徒县城南六里创自晋时久废

   明崇祯闲重建 本朝   圣祖仁皇帝御制竹林禅院诗及竹赋皇业寺在丹阳县

   东萧塘港北一名皇基人名戒珠梁王僧辩建崇教寺在丹阳县东二十五里府志在经山

   下旧名经山院晋咸康间建宋治平间赐今额有雨花台金牛洞寺前银杏一林相博宝志手植

   昌国寺在丹阳县延陵镇晋太康二年建寺有石钟开元中造有宋米元章碑记相传罗汉

   为刘鸾所造云泉寺在溧阳县东南三十五里唐名云泉院许坚诗前朝恩赐云泉额宋

  改净土院庆元志一名云泉精舍看经寺在溧阳县南屏风山左旧有徐浩碣亦名屏风

  崇隆寺在溧阳县西十里一名茅蓬 本朝康熙年间建乾隆五年   颁赐藏经

  冶山寺在溧阳县西四十里有云板相传唐贞元年物后并泰安院白龙寺

  阳县西七十里东晋时建旧有三塔一名三塔寺胜因寺在溧阳县西北四十五里晋义

  熙初建唐名唐兴寺孟郊有寺中观蔷薇诗宋改今名山前寺在溧阳县东北函山下大

  桥之左旧有画壁𫝊是蒋珙遗迹元妙观在丹徒县石鿎桥俗呼东观即唐紫极宫元元

  贞元年改今额有宋徽宗所赐永镇福地金碑及赵孟𫖯度人经石刻紫府观在丹徒县

  马迹山府志宋永初二年旧名福业治平元年赐今额归真观在丹阳县东南七十里旧

  名东疁观焦先炼丹处有丹池丹井飞升台迎仙桥望仙墩唐开元改名清虚宋祥符改今名

  台观在丹阳县南二里旧名黄堂院一名云阳观晋谌母修炼之所东有窖经墩后有瘗血函

  前有炼丹井无字碑号飞茅福地黄山观在溧阳县西南四十里晋盘白真人道成之地

  简文帝赐额招仙宋大中祥符初改今额有唐大历时古钟元阳观在金坛县大茅峯南

  府志唐置后废宋隆兴初吴兴道人沈善智穴居五十年韩蕲王妻梁氏经此见黑虎从道人周旋

  因号为伏虎真人助资建立殿宇圣墅庵在丹徒县东十八里旧名普贤院寺有石鼎名

  辟尘𬬻有葛东之诗崇禧宫在金坛县茅山之阳即陶隐居华阳下馆唐贞观时建太平𮗚

  宋更今名华阳馆在金坛县茅山前有石桥华阳馆有二曰上馆曰下馆下馆即今崇禧宫

  此其上馆也其东即陶隐居丹井 本朝乾隆二十二年四十五年皆有   御制华阳馆诗

 ︹名宦︺︹汉︺潘干长平人楚太傅潘崇之裔光和中为溧阳长其梗概见于校官碑略曰公除曲

  阿尉畬奸刬猾寇息善劝布政优优令仪令色矜孤頣老表孝贞节省无正繇不责自毕推泮宫之

  教反失俗之礼褠修学宫宗懿昭德 按县志校官碑汉光和四年立宋绍兴十一年溧小尉喻仲

   远得于固城湖滨移置官舍今在文庙大门右宋鄱阳洪景伯为之释元博士单禧复补注云︹三

   国︺︹吴︺顾雍吴邵吴人为曲阿长有治绩凌操吴郡馀杭人守永平长平治山越奸

   猾敛吾粲乌程人初为曲阿丞迁长史治有声与陆逊齐名孙韶吴人伯父河为

   将军屯京城被杀韶收河馀众缮治京城起楼橹修器备以御敌孙权过丹阳见韶甚器之拜承烈

   校尉统河部曲食曲阿丹徒二县︹晋︺郗鉴金郷人咸和初徐州刺史苏峻反鉴与后将军

   郭默筑大业曲阿庱亭三垒以拒贼峻死峻弟逸走吴兴鉴遣李闳追斩之时贼帅刘徴聚众数千

   浮海抄东南诸县鉴城京口帅众讨平之蔡谟考城人咸康中徐州刺史间石季龙于青州造

   船数百掠缘海诸县谟统七千馀人戍守八所城垒凡十一处烽火楼望三十馀处随宜防备甚有

   禇裒阳翟人永和初为徐兖二州刺史镇京口石季龙死裒请代之率众三万径进彭城

   河朔士庶归降者日以千计裒抚纳之甚得欢心刘牢之彭城人隆安中王恭镇京口引

   为府司马领晋陵太守后代恭为都督孙恩攻䧟会稽牢之东讨恩浮海奄至京口牢之在山阴使

   刘裕自海盐赴难自率大众还恩为刘裕击破又闻牢之已归乃走郁州又为牢之子敬宣所破

   吴隐之邺城人晋陵太守在郡清俭妻自负张闿丹阳人元帝时以侍中出补晋

   陵内史在郡有威惠所部以旱关田乃立曲阿新丰塘溉田八百馀顷︹南北朝︺︹宋︺沈

   巑之武康人为丹徒令以清廉不事左右浸润日至遂鏁系尚方上召问曰臣坐清所以𫉬罪

   上曰清复何以𫉬罪曰无以承奉要人上曰要人为谁巑之以手版四指曰此赤衣诸贤皆是上知

   其无罪重除丹徒令︹齐︺邱仲孚乌程人明帝时为曲阿令会稽太守王敬则反前锋届曲

   阿仲孚凿长冈埭泻渎水以阻其路敬则军至遇渎涸果顿兵不得进遂败乐预涅阳人建

   武中为永世令人怀其德卒于官有老妪年六十担槲䔩叶造市货之闻预亡大泣弃溪中曰失乐

   令我辈孤独老姥政应就死耳市人亦皆泣其感惠如此︹梁︺江子一考城人天监中为曲

  阿令著美绩萧藻兰陵人武帝时使持节督南徐州刺史侯景叛藻遣子彧率所部兵入援

  及城开景遣其仪同萧邕代之据京口藻因之感气疾或劝奔江北曰吾国台铉任寄特隆既不能

  诛翦逆贼正当死耳因不食而薨萧秀安成王文帝第七子也天监初为南徐州刺史京口

  自崔慧景乱后累被兵革民戸流散秀招怀抚纳惠爱大行年饥以私财赡百姓所济甚多︹隋︺

  达奚明大业初溧阳令疏决泾渎以备旱涝民资利赖︹唐︺谢元超武德初润州刺

  史重开南北谢塘以溉田民受其利毕构偃师人神龙初润州刺史政有惠爱岑羲

  人武后时为金坛令有治绩尹元贞武后时曲阿令徐敬业起兵下润州元贞率兵赴援

  战败被擒不屈死赠州刺史谥曰庄刘延嗣彭城人润州司马徐敬业攻城延嗣与刺史李

  思文固守城䧟敬业邀以降延嗣曰吾世𫎇恩今城不守所负多矣讵能苟生为宗族羞系江都狱

  敬业败录忠迁汾州刺史裴宽闲喜人景云中为润州参军刺史韦诜休日登楼见人于后圃

  有所瘗藏者访诸吏曰参军裴宽也遂与偕来诜问状答曰宽义不以苞苴污家适有人以鹿为饷

  致而去不敢自欺故瘗焉诜深嗟异之武平一名甄以字行颍川郡王载德子元宗时谏

  不纳贬金坛令既谪而名不衰齐澣义丰人元宗时润州刺史州北距瓜步沙尾纡汇六十里

  舟多败溺澣徙漕路由京口埭治伊娄渠以达扬子岁无覆舟减运钱数十万又立伊娄埭官征其

  入招还流人五百戸置明州以安辑之韦损永泰初润州刺史州有练塘久废损复置以溉

  丹阳金坛延陵之田民赖其利萧定大历中涧州刺史有司差天下刺史治最定与常州萧复

  豪州张镒为第一韩滉长安人德宗时检校礼部尚书为镇海军节度使绥辑百姓均租调

  不逾年境内称治阎敬之丹阳郡太守永王璘反进至当涂敬之将兵拒之及璘战于伊

  娄埭死之薛平宝元和中润州刺史敦风俗守法度人甚安之理身澰薄常衣一绿𫀆十馀

  年不易赐朱服乃易去窦易直始平人元和中润州刺史部将王国清指漕货淹积不能

   前激众谋乱易直械送狱其党群讙入狱篡取之易直缚为乱者三百人尽斩之李德裕

   赞皇人太和中润州刺史镇海军节度使润承王国清乱德裕自俭约以留州财赡兵虽俭而均故

   士无怨再期财赋复集杜审权杜陵人咸通中以检校司空兼润州刺史镇海军节度使

   清重寡言视事有当处非日入未始就内寝坐必敛衽若对大宾孟郊武康人贞元时为溧

   阳尉迎母奉养放情于山水间︹五代︺︹南唐︺吕延贞昇元中知丹阳县开濬练湖作

   斗门以通灌注卢绛南昌人润州节度使常陈京口至涧壁冲要之道宜立栅屯戍又召募便

   习水道者数千人立为偏禆督习水战累于海门遮䕶越人船舫宋师围金陵绛出舟师救围麾兵

   三战越人三北︹宋︺范仲淹吴县人宝元中知润州亲学校教士子政尚宽厚钱彦

   远钱塘人知润州时旱蝗民乏食彦远发常平仓脤救之部使者诘其专且摧价彦远不为屈

   王琪舒人知润州临事精敏有讼立决时转运使欲濬常润漕河琪陈其不便诏寝役

  昇韩城人皇祐中由御史知润州郡有民出外数日有报井中尸者其妻惊往视之哭曰吾夫也

  昇令其亲属就验以井深不可辨昇曰何以独妇人知之收付所司果奸夫所杀而妇人豫谋

  觌如皋人神宗时润州推官二浙旱郡遣吏视苗伤承监司风旨不敢多除税觌受檄覆按叹曰

  旱势如此民食已绝倒廪赡之犹惧不克济尚可责以赋𫆀尽除之监司怒捃摭百出会朝廷遣使

  赈贷觌为言民闲利病使者贤之荐诸朝林希福州人元祐中知润州奏复吕城堰置上下闸

  以时启闭许元宣城人知丹阳县开濬练湖决水一寸为漕渠一尺法盗决湖者死会岁旱元

  请借湖水溉田不待报决之州遣吏按问元曰罢令可也竞不能诘岁乃大熟郑骧玉山人元

  符中知溧阳岁饥民多逃亡漕司按籍督逋赋骧尽去其籍使者欲绳以法骧曰著令约二税为定

  数今不除则逋愈多民愈贫赋愈不办使者不能屈时议自建康凿漕渠导太湖以通大江将破数

  州民田调江浙丁夫所费百万计骧条析利病力止之虞奕钱塘人徽宗时知镇江府爱民

   好士寇平论劳増两秩胡唐老晋陵人建炎中知镇江府杜充降金建康失守溃卒戚方

   等趋镇江唐老度力不敌因抚之无何方欲犯临安请唐老部众以行唐老不从谕以逆顺祸福方

   众环胁之唐老怒骂遂遇害诏赠徽猷阁直学士谥定愍邦吉水人政和中知溧阳叛

   卒周德据府城邦乂立县狱囚赵明于庭谕之曰尔悉里中豪杰诚能集尔徒为邑人诛贼当上功

   𢌿爵饮之卮酒使自去翌日讨平之建炎三年帅完颜宗弼入建康遣人说邦乂许以旧官邦

   以首触柱础流血曰世岂有不畏死而可以利动者速杀我宗弼怒杀之剖取其心事闻赠直秘阁

   谥忠王德通远军人建炎四年刘光世镇京口以德为都统制金兵复南光世退保丹阳

   德请以死捍江诸将恃以自强分军扼险渡江袭金人收真扬数郡既而又遇敌于扬州北所杀万

   韩世忠延安人建炎二年为浙西制置使守镇江三年遣控守圌山及金兵由广德破

   临安世忠以八千人先屯焦山寺以邀其归乌珠遣使通问约日大战许之战将十合梁夫人亲执

  桴鼓金兵终不能渡相持黄天荡者四十八日岳飞汤阴人绍兴十一年诏同张浚往楚州措

  置边防总韩世忠军还驻镇江刘子羽崇安人绍兴十一年知镇江府金人入寇子羽建议

  清野淮东之人皆徙镇江抚以恩信虽兵民杂居无敢相侵者刘颖西安人绍兴中溧阳主簿

  时张俊留守建康金师初退府索民租未入者颖白俊言师旅之后宜先抚摩当尽蠲逋赋俊喜即

  奏停张子盖成纪人绍兴三十二年金人攻海州急以子盖为镇江都统往援之进次

  石湫堰时敌众万骑子盖率精锐数千骑击之殊死战敌大败拥溺石湫河死者半围遂解

  藻德兴人绍兴中以显谟阁学士知镇江建炎之乱镇江岁输米不如数转运使按视计负数万

  扃钥而去军食不继藻适至命破𬬭给之曰官军张頣待哺米在廪中而不与食虽锢南山犹有隙

  也全活者无数李衡江都人知溧阳县专以诚意化民民莫不敬夏秋二税以期日榜县门乡

  无吏迹而输送先他邑办历任四年狱无重囚隆兴二年金攻淮堧官沿海者多送其孥衡独自浙

  右移家入县民心大安盗猬起旁境而溧阳安靖自如蔡洸仙游人知镇江府会西溪卒移

  屯建康舳舻相街时久旱郡民筑陂潴水灌溉漕司檄郡决之父老泣诉洸曰吾不忍𫉬罪百姓却

  之巳而大雨漕运通岁亦大熟赵彦逾孝宗时知镇江府郡适旱饥彦逾节浮费发栗赈粜

  民赖以济陈居仁兴化军人孝宗时守镇江值岁大旱请以缗钱十四万给兵食不报为书

  以义撼丞相然后许间遣籴运于荆楚商人商人曰是陈待制𫆀争以粟就籴所存沽数万计因饥

  民治古海鲜界港为石鿎丹徒境上蓄泄以时以通漕运辛弃疾历城人庆元时知镇江府

  赐金傅伯成济源人嘉定初知镇江府全活饥民瘗藏野殍不可胜数圌山砦兵数与

  海盗为地伯成廉知姓名悉收捕之贷其死黥隶诸军韩冠卿汤阴人嘉泰初知金坛年

  饥为书白郡及部使者闻于朝诏免中下戸负租钱九千馀缗米麦半之沈作宾归安人庆

  元时权镇江府请留戍兵千人又欲以江闽新军二千人易旧军千人备不虞朝廷难之遂请祠

   吴渊寕国人理宗时知镇江府定防江军之⿰扌⿳丆⺝⿱冖友-- 扰𣸪知镇江府兼都大提举浙西沿海诸州兵

   船岁大祲渊全活者五十六万八千馀人孙子秀馀姚人理宗时知金坛县严保伍厘经界

   结义役一切与民休息讼者使赍牒自诣里正并𨞪证来然后行不实者往往自匿其牒惟豪黠有

   犯则痛绳不少贷淮民流入以万计赈给抚恤树庐舍括田使耕拔其能者分治之崇学校明教化

   行乡饮酒礼访国初茅山书院故址新之以待远方游学之士吴潜寕国人理宗时淮东总领

   兼知镇江府立边储防御等十有五事董槐定远人绍兴中权通判镇江府会李全叛涉淮

   临大江槐即日将兵济江而西全遁去乃还王万婺州人端平中通判镇江时金初亡当路

   多知其人豪也咨问者旁午郑清之初谋乘虚取河洛万谓当急为自治之规已而元兵压境理宗

   下罪巳诏吴泳起草又以咨万谓宜以振厉奋发兴感人心为条具沿边事宜遍告大臣要官

   埜金华人淳祐二年知镇江府兼都大提举浙西兵船増创水舰就杨子江习水战登金山指麾

  之是冬扬子江有警急调张孝信所领游兵救之而退陶居仁芜湖人为镇江录事参军

  北兵破镇江居仁见𮜿仰使降居仁曰讵可失忠义求苟生𫆀得以死报朝廷夫何恨竟不屈遂见

  李成大建昌人德祐初知金坛县元兵至与寄居官潘大同大本率民兵巷战不胜大

  同兄弟死之吏民挟成大降乃潜与胡用存谋复金坛事泄系狱榜掠不屈杀其二子以惧之终不

  屈笑曰子为父死臣为君死卒杀之事闻赠朝散大夫直秘阁谥忠节莫谦之宜兴僧人

  德祐初纠合义士捍御乡闾授溧阳尉与元兵战殁赠武功大夫︹元︺张晋亨南宫人至

  元十一年诏伐宋由安庆渡江丞相巴延留之戍镇江兼与民政一以镇静为务战焦山瓜洲皆有

  黄中天德中金坛县尹奏免邑人无徴之税万馀石尝大水圩田尽没中为民告灾得蠲

  ︹明︺孔克忠曲阜人洪武初金坛主簿廉约有才干生擒剧盗魏辛七等百馀人以殄

  董复昌鄱阳人洪武末知丹阳县修复练湖堤岸置金斗门三处刘辰金华人建

  文中御史知镇江府濒江田八十馀顷久沦于水赋如故辰请除之境内闸堰废坏者悉修复溉田

  林鹗太平人天顺中知镇江府郡漕河经孟清势甚险鹗请按京口闸甘露坝故迹濬之

  以通舟楫春夏以闸秋冬以坝功力省便永以为利胡鉴正统初知丹徒县奏言本邑额贡芦

  薪洪熙改元免半折钞此属不急之务请罢之以省民力诏从之刘训麻城人正统间知金

  坛县建预仓积榖备荒修明伦堂给诸生游学资每亲行郊野劝课农桑暇则躬治蔬圃巡抚周忱

  为佥鱼菜戸各一轮供以助其廉治行为天下第一擢御史熊佑傅兴人成化中知镇江府

  岁大祲奉蠲逋税平粜煮糜荒政备举尝修练湖石堰以便蓄泄凿鲍村陈渎等港以杀丁角延陵

  诸水开烂况洪以溉吴家沙田民资其利刘天和麻城人正德中以御史谪金坛县丞升本

  县知县县筑上城始于前令董桐六门两关皆成于天和又筑建昌都圩二闸以资灌溉设厘弊册

  置义杨荣永川人宏治中以御史谪溧阳知县濬百丈沟八百馀丈中存九坝以利灌溉

  乂建义仓于城南沈錬会稽人嘉靖间知溧阳县性严明有犯立捕治不少贷奸猾畏罪

  茅坤归安人嘉靖中知丹徒县岁祲多方赈恤民赖以生梁瑾临汾人嘉靖中金坛主簿

  治园蔬自给剔马政诸弊时盐寇腾江上檄进剿力载胜贼几𫉬其魁暴风覆舟过害梁铨

  仁和人万历中知金坛县邑中经费多淆杂亏缺铨取他所奇赢补其最急漕羡以给军耗外悉除

  之城西濠一带久成衢道时海上警鸠民濬治深广城守有备

 ︹本朝︺张承恩昌平人顺治二年以副将佐守镇江时疆宇初平奸穴未靖承恩招抚宿贼康

  三锡等境内晏然胡延年光州人顺治二年知金坛县湖寇薄城肆焚掠延年急请官兵

  至身自临阵杀贼城赖以全涂廓奉天铁岭诸生顺治二年下江南以功知镇江府时太

  湖盗出没道路为梗廓分设乡兵守御郡境以安官兵征折东取道京口城廓豫储舟楫供亿无阙

  民不知兵流亡渐集课农桑新学校巡按御史史詥疏荐之石廷柱奉天人顺治乙未拜

  镇海大将军驻镇江绥乂百姓严饬兵伍未尝有只骑入城民间称曰石佛先是张名振三冦京口

  势甚张至是闻风远遁管效忠奉天人顺治十三年提督江南绿营兵驻防京口巳亥冦

  众十万来犯效忠以五百人竭力捍御相持二十日及恢复京口多方䕶持郡民得免俘戮

  应旌肥乡人顺治十五年知丹阳县适海冦犯镇江应旌请兵驻防悉力守御城赖以完

  明昇南阳人镇江巡江营都司顺治十六年海冦䧟瓜洲明昇奋身䧟阵遇害邹仪周

  南平人康熙初知丹徒县请建营房兵民不扰征输悉除耗羡士民勒石焦山纪之后死耿逆之难










                          总纂官王广䕃恭 纂辑

                          前提调官张日章恭覆 辑

                          校对官贺式韩恭校恭覆校

大清一统志

 镇江府

 ︹人物︺︹汉︺包咸曲阿人师事博士右师细君习鲁诗论语建武初举孝廉除郎中入授皇太子

  论语又为其章句永平五年迁大鸿胪每进见锡以几杖经传有疑辄遣小黄门就问显宗以咸有

  师𫝊恩而素清苦常特赏赐珍玩俸禄增于诸卿咸皆散与诸生之贫者病笃驾临视寻卒子福拜

  郎中亦以论语入授和帝左恢曲阿人官尚书左丞京师称其清高迁会稽太守子忠为邑令

  所至有异政︹三国︺︹吴︺韦昭云阳人少好学能文诸葛恪表为太史令撰吴书孙休践

  祚为中书𭅺博士祭洒命昭依刘向故事校定群书孙晧即位封高陵亭侯为侍中常领左国史晧

  欲为父和作纪昭执以但宜为传如是非一后积嫌忿收付狱华核疏救不听遂诛之所著有孝经

  国语注及洞纪三卷又官职训辨释名各一卷子隆亦有文学华核武进人以文学为䎵府郎

   迁中书丞蜀为魏所并核诣宫门拜表以闻孙晧营新宫制度宏侈上疏谏不纳后迁东观令领右

   国史核前后陈便宜及贡荐良能解释罪过书百俆上皆有𥙷益殷礼云阳人有潜识由吴

   县丞除郎中使蜀诸葛亮称之曰东吴菰芦中乃有此人迁零陵太守卒︹晋︺徐邈其先姑幕

   人祖澄之迁居京口邈膺荐补中书舍人毎被顾问辄有献替多所匡益转祠部郎中前卫率领本

   郡大中正授太子经安王立拜骁骑将军所著有榖梁传注又𢰅正五经音训弟广学精纯历文渊

   𥙊酒成晋纪四十六卷︹南北朝︺︹宋︺刘穆之其先东莞人世居京口武帝克京城

   署府主簿从平建邺诸大处分仓卒立定遂任以腹心动止咨焉穆之竭节尽诚无所遗隐历迁尚

   书仆射领监军中军二府军司将军丹阳尹内总朝政外供军旅决断如流事无壅滞累迁侍中司

   徒封南昌县侯卒高祖受禅思佐命元勲追封南康郡公谥文宣檀道济其父金乡人世

   居京口少孤事兄姊以和谨称武帝建义从平京城累迁太尉参军武帝北伐道济为先锋所至望

   风降服所𫉬俘囚皆释而遣之以佐命功封永修县公文帝使西伐谢晦事平迁征南大将军元嘉

   八年督诸军北略与魏军战多捷以资运竭全军而返魏甚惮之进位司空镇夀阳彭城王义康矫

   诏诛刘秀之穆之从兄子少孤贫东海何承天雅相器重以女妻之历邑令有政声兄

   钦之为朱龄石参军随龄石败没秀之哀戚不欢宴者十年累官尚书仆射出为雍州刺史卒谥忠

   成秀之野率无风味而心力坚定励官清洁家无馀财关康之其先河东人世居京口少

   笃学下邳赵绎以文义见称康之与友善晋陵顾悦之难王弼易义四十馀条康之中王难顾远有

   情理又为毛诗义经籍疑带多所论释累徴辟一无所就弃绝人事守志闲居泰始初复徴聘以疾

   ︹齐︺诸葛璩其先阳都人世居京口幼事关康之博涉经史复事臧荣绪荣绪著晋书

   称璩有发摘之功方之壶遂江祀荐为议曹从事辞不赴性勤于诲诱后生就学者日至太守张友

   为起讲舍旦夕孜孜讲诵不辍︹唐︺桓彦范丹阳人以门䕃官司尉主簿擢御史长安中为

  司刑少卿上言自文明后得罪惟扬豫博三州不免他可悉赦疏十上卒见听张东之诛易之等引

  与定策中宗复位以为侍中封谯郡公每谏帝以社稷为重令皇后无干外朝又言僧慧范左道乱

  政不省加特进封扶阳郡王武三思矫制杀之睿宗即位追复官爵谥忠烈马怀素

  人博通经史擢进士第累迁御史魏元忠为张易之构谪岭表崔贞慎独孤祎之祖道易之使人告

  贞慎等与元忠谋反武后诏怀素按之贞慎等乃免宰相李迥秀藉易之势敛赇诿法怀素劾罢之

  转礼部员外郎迁考功核取实才权贵谒请不能阿挠开元𥘉为戸部侍郎封常山县公兼昭文馆

  学士笃学子未尝废卷谦恭慎畏推为长者卒赠润州刺史谥曰文施敬本丹阳人开元中

  为四门助教元宗将封禅有司讲求典仪敬本上言旧制盥手洗爵侍中主之祀天神太祝主之皆

  非礼诏张说引敬木熟悉其议后迁秘书郎卒丁仙芝曲阿人开元进士任馀杭尉居官清

  谨工蔡希周曲阿人开元进士历官御史与弟希寂俱以诗名陶干京口人开

   元进士历官礼部员外郎工诗皇甫冉丹阳人师事萧颕士以文名天宝中进士第一授无

   锡尉大历初累迁右补阙奉使江表卒于家有诗集三卷弟曾累官至殿中侍御史与冉齐名

   皋略阳人徙丹徒擢进士第为临清尉安禄山籍其名表署幕府度禄山且叛奉母南奔高适表

   试大理评事淮南采访判官永王举兵胁士大夫皋诡姓名以免明皇闻之拜御史后客洪州颜真

   卿表为行军司马召拜起居舍人固辞常曰吾洁身乱世以全吾志欲持是受名耶卒赠秘书少监

   谥贞包融延陵人官集贤学士工诗与贺知章贺朝万张若虚邢巨齐融俱以文词俊秀

   名扬于上京长子佶次子何俱天宝进士世称二包与储光羲等十八人皆有诗名殷璠彚次其诗

   为丹阳集戴叔伦金坛人刘晏管盐铁表主运湖南嗣曹王皋领湖南工西表佐幕府皋讨

   李希烈留叔伦领府事守抚州刺史作均水法俗便利之诏书褒美封谯县男加金紫服后迁容管

   经略使绥徕夷落威名流闻德宗尝赋中和节诗遣使者以宠赐世以为荣有诗集十卷权德

    舆皋子徙家丹阳 练湖上七岁居父丧哭踊如成人未冠以文章 称幕府交辟之德宗闻其才召

    为太常博士改左补阙裴延龄判度支德舆疏斥其罔上不省再迁中书舍人知礼部贡举甄品详

    谛元和初拜礼 部尚书同 平章事徳舆善辨论开陈古今本末以 觉悟人主 为辅相宽和不为察察

    名卒谥曰文权璩德舆子元和初进士历御史时李训挟宠以周易博士任翰林璩与高元

    裕郑肃韩佽连章劾训倾覆阴巧且乱国不听及训诛时人多璩明祸福大体能世其家张祜

    南阳人以曲阿池 有南海遗风遂家焉性嗜水 石工诗许 浑丹阳人太和进士历官御史归

    隐京口丁卯桥别墅有丁卯集殷遥润州人能诗隐居不仕︹宋︺吴淑丹阳人父文仕

    吴至中允淑幼俊爽属文敏速韩熙载潘佑深加器重以荐试授大理评事预修太平御览广记文

    苑英华等书历秘阁校理尝献九弦琴五弦阮颂太宗赏其学问SKchar博又作事类赋百篇以献诏令

    注释淑分为三十卷累迁职方员外郎淑纯静好古词学典雅工篆隶有集十卷说文五义三卷

    吴遵路淑子进士第累官殿中丞为秘阁校理章献太后称制遵路条奏十馀事语皆切直

    元昊反建议复民兵除天章阁待制河东路 计置粮草受诏料㨂河东乡民可为兵者诸路视 以为

    法知永兴军卒遵路博学知大体母丧庐墓为政简易不为声威立朝敢言无所阿倚既没室无长

    物范仲淹分俸赒其家子瑛为尚书比部员外郎不待老而归焉刁衎其先上蔡人因父彦

    能仕南唐赐田京口遂家焉衎从李煜入宋出知桐庐县上书諌淫刑历知婺光庐颍诸州辄有政

    绩孙约天圣进士为馆阁校理直史馆出知扬州作藏春坞归隐苏轼辈皆敬事之陈汝奭

    由晋江徒丹徒宝元进士知海州岁饥不俟报发廪赈后母卒终身不仕子龙辅嘉祐进士知建昌

    军秩满亦不仕葛胜仲丹阳人登进士第为太学正累迁太常卿宋自建隆至治平所行典

    礼欧阳修尝裒集为书百篇号太常因革礼诏胜仲续増为三百卷诏藏太常及建春宫以胜仲兼

    谕德为仁孝学三论献之太子复采春秋战国以来历代太子成败善恶之迹日进数事诏嘉之徙

   国子祭酒卒谥文康著有丹阳集八十卷邵必丹阳人举进士累迁开封府推官入修起居注

   知制诰雄州种木道上契丹濳遣人夜伐去人数渔界河中事闻命必往使必以理折契丹屈之

   邵亢必从子范仲淹举茂才异等除建康军节度推官赵元昊叛献兵说十篇入为国子监直

   史馆英宗访以世事称之曰学士真国器也擢同修起居注建言颕王且授室愿耒用古昏礼公主

   下降不宜厌舅姑之尊帝深纳之神宗时授枢密副使卒赠吏部尚书谥安简苏颂同安人父

   绅葬丹阳因徙居之第进士累迁集贤校理富弼常称为古君子与韩琦同表其廉退英宗时迁度

   支判官元祐七年拜右仆射兼中书门下侍郎颂为相务在使百官守法遵职量能授任深戒疆场

   之臣邀功喜事论议有未安者毅然力争之爵累赵郡公王存丹阳人庆历进士累迁知太常

   礼院尝论圜丘合𥙊天地非古当亲祀北郊如周制与王安石厚安石执政数引与论事不合即谢

   不往累上书陈时政因及大臣无所附丽皆时人难言者元祐初拜尚书丞存性宽厚不为诡激之

   行至其所守确不可夺司马光常称之卒赠光禄大夫谥庄定姚辟金坛人皇祐进士授项城

   令通州通判所至有声辟究心六经与苏洵同修礼书有太常因革礼一百卷顾方丹阳人皇

   祐进士为明州象山令召父老询民问利病建学以教民大悦服卒于官立祠祀焉陈廓

   人父亢家饶勇于为义常开速渎河廓登进士历广东转运判官奏罢羡财邹浩称其与弟彦通文

   高学博趋操坚正蔡肇丹阳人父渊家饶于财以让兄弟而担簦以游四方登进士乙科历

   知海州肇能文长于诗第进士历官户部员外郎编修国史进起居郎中书舍人有丹阳集三十卷

   弟载亦工诗张纲丹阳人以上舍及第徽宗知纲五中首选特除太学正迁校书郎论事与

   蔡京不合挤之去久之还故官累除给事中进徽猷阁待制引年致仕秦桧用事久纲卧家二十年

   绝不与通问桧死召为吏部侍郎参知政事常书座右曰以直行已以正立朝以静退高天下其笃

   守如此卒谥文简洪拟丹阳人登进士宣和中为御史时王黼蔡京更用事拟中立无所附

   会高宗如越执政议移跸饶信间拟上疏力争累迁吏部尚书复提举太平观卒谥文宪有净智先

   生集及注杜诗二十卷蒋猷金坛人举进士政和四年拜御史中丞有直声常论杨戬不当

   除节度使赵良嗣不宜出入禁中又疏孟昌龄徐铸等奸状累官徽猷阁直学士翟汝文

   父思自开封徙居丹阳汝文登进士第徽宗时拜中书舍人外制典雅一时称之绍兴初除参知政

   事秦桧劾汝文等专檀罢去汝文性刚不为桧屈常对案相诟好古博雅精于篆籕有文集行世卒

   谥忠陈东丹阳人倜傥负气蔡京王黼用事人莫敢指言独东无所隐讳以贡入太学饮

   宗即位率其徒伏阙上书请诛六贼以谢天下谓蔡京梁师成李彦朱勔王黼童贯六人李纲罢东

   复率诸生伏宣徳门上书于是亟诏纲入复领行营补东官除太学录东又请诛蔡氏且力辞官以

   归高宗即位相李纲诏东至未得对会纲去乃上书乞留纲而罢黄潜善汪伯彦不报会布衣欧阳

   澈亦上书言事潜善遽以语激怒高宗与澈同斩于市越三年高宗感悟追赠东承事郎洪兴

    祖丹阳人登政和 上舍第高宗 时 为太 常博士上疏乞收人心纳 谋䇿安民情 壮 国威 又论国家

    再造一宜以艺祖 为法绍 兴四 年苏湖地 震应 诏上疏具言朝廷纪 纲之失 为时 宰所恶主 管太 平

    观兴 祖好 古博学著老庄本旨周易通义系 辞要旨 古文 孝经序赞离骚楚词考异行于世

    宰金坛人 绍兴 进士历任知县 有能声理 宗以 为耤田令 屡辞 改添差通判建 康府又辞 乞致 仕

    端平初时相收召誉望略尽所 不能致 者宰与崔与之耳宰刚大正直明敏仁恕 施惠乡 邦其德实

    多𨼆居三十年于书靡 所不 读所著有漫塘文集语𨱈行世 卒谥 文清王  遂金坛人嘉泰进

    士绍定中拜御 史疏论进 君子 退小人正风俗息奔竞劾史嵩之 欺君误国 李知 孝梁成大莫泽三

    凶之罪又上边 事言当今之急务在朝廷者五 在边阃者六帝皆 善之累迁权工部尚书卒谥正 肃

    赵淮丹徒人以从 父葵赐 第洛阳 家马咸淳 中知无为军德祐 时元兵 自江州 下淮于银 树东

    坝招集义兵聚 粮 造舰 于长荡湖倚㞯山置 寨以扼建康东出之 兵 除江 东转运使冬元兵分 道进

   临安淮屯丰登圩战败见乌珠不屈被杀其妾翠莲绿云殉焉时有进士钱应高闻淮变愤不食赴

   荆溪茅湘丹徒人慷慨者大志以陆秀夫荐授兵部侍郎从幸海上元兵逼崖山赴水死

   ︹元︺徐钰镇江人始冠侍父镇之婺源过小溪镇乘舆失足堕水中钰投溪拥镇出镇得挽行

   舟以升钰力惫水势湍急遂溺死江浙行省言状旌其闾孙瑾丹徒人父丧哀毁严冬跣足而

   步及葬载柩渡江潮渡方涌俄顺风翼帆如覆平地事继母唐氏尤孝常患拥瑾亲吮之又䘮目瑾

   䑛之复明唐卒将葬苦雨瑾夜哭乞天霁至旦云日开朗甫掩圹阴气复合雨注数日不止县上状

   ︹明︺郭任丹徒人廉慎有能建文初官戸部侍郎燕兵起主调军食燕王师入京𬒳擒不

   屈死之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赐谥烈愍张 德明丹徒人建文中为戸科给事中

   犒师东昌遇燕𬒳执不屈死虞谦金坛人洪武中由国于生擢刑部郎中如杭州府建文中

   请限僧道田人无过五亩馀给贫民从之永乐中历右副都御史屡巡外郡著贤声仁宗立改大理

   卿治狱必求其平常语人曰彼无恨斯我无恨矣会诏求直言谦奏七事皆见纳工诗画所著有玉

   雪斋谭广丹徒人初为燕山䕶卫百户从燕王起兵积功为都指挥佥事永乐中两从岀

   塞进都督佥事仁宗初擢左都督镇宣府六年以守边劳封永安伯卒谥襄毅丁玑丹徒人成

   化进士除中耆舍人以星变极论时政得失力诋李孜省继晓左道乱政帝怒因事谪普安州判孝

   宗初历广东提学副使玑涵养深䆳崇正辟邪独立不惧自粤入觐卒于途远近悼之殷敏

   金坛人宏治进士历官户部郎中督九门税钞刘瑾欲增敛敏持不可迁福建佥事时峒贼猖獗敏

   调发馈运仓卒贼逼城竭力保障设疑兵退之汤礼敬丹阳人宏治进士授行人擢刑科给

   事中正德初言上天屡示灾谴不谨天戒惟走马射猎游乐无度四月雷电雨雹当六阳用事阴气

   乃与之抗此幸臣窃权忠鲠疏达之应又偕九郷伏阙请诛八党宦竖切恨之中以事谪冀州判官

   缪樗溧阳人举进士由东阳知县擢南御史孝宗立偕同官陈时政八事因劾尹直杜铭等不

    职时号敢言寻劾中官蒋琮为所䧟谪莒州判官唐侃丹徒人正德中由郷举知永丰县迁

    武定知州政声甚著擢刑部员外 郎卒侃从丁玑学所读书处有邻女夜奔之拒勿 纳其父坐系侃

    请代不得藉草寝 地逾岁父释乃止其操性贞 洁如此殷 士望丹徒人嘉靖中倭寇入犯

    父被掠士望请代 死贼笑而试之火炙刀刺受之怡然 遂两释之后𫉬旌姜 宝丹阳人嘉靖进

    士授编修以不附严嵩出为四川提学佥 事转福建提学副使再迁国子监𥙊酒复积分法 以造就

    人才累官至南礼部尚书致仕家居置义田立义学乡人德之王韬孟金坛人嘉靖进士由

    吉安推官拜南吏科给事中疏劾张瓒严嵩胡守中等与巨奸郭勋相结纳守中竟得罪嵩入阁复

    偕同官陈等劾嵩及子世蕃贪污纳贿嵩恨甚久之出为山东佥事以任满入都道病后期嵩遂

    夺其官 韬孟在台常劾罢方面官三 十九人直声甚著王 樵金坛人嘉靖进士授行人历刑

    部员外郎著读律私笺甚精核以山东佥事移疾归万历初张居正雅知樵起擢尚宝卿刘台劾居

   正居正乞归诸曹奏留之樵擉请全谏臣以安大臣引文彦博待唐介故事居正大恚出为南鸿胪

   卿历右都御史致仕樵恬淡诚悫温然长者遽经学易书春秋皆有纂述卒赠太子太保谥恭简

   马从谦溧阳人嘉靖进士授工部主事历光禄少卿中官杜泰干没光禄岁费钜万为从谦

   奏发泰因诬以诽谤下诏狱杖死子有骅为父请恤赠太常少卿时同邑御史狄斯彬亦劾泰谪宣

   武典史际溧阳人嘉靖进士以文选司主事改春坊旋乞归置义庄义墪修明伦堂濬𨄌

   龙关蠲田二顷资贫士会岁饥发廪以济更出粟开辟沙涨堰存活数千人倭犯江浙际募死士追

   击之巡抚海瑞上其事进尚宝卿䕃子继书指挥佥事于孔兼金坛人万历进士历官礼

   部郎中阁臣王家屏以争册立求去孔兼上疏乞留诏议并封三王孔兼率同官立諌事得寝后疏

   救考功郎赵南星谪安吉州判寻投牒归杜门读书矩矱整肃乡人称之无闲言天启中赠卷禄少

   卿从弟仕廉亦万历进士历官南戸部侍𭅺有清望徐有声金坛人崇祯间授戸部郎中督

  储大同神枢营草场京师陷被执不屈支解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赐谥烈愍贺应

  选丹阳人天启举人崇祯末知资阳县张献忠攻城应选悉力固守城䧟被执骂贼死阖门十七

  人皆被害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赐谥忠烈荆 本澈丹阳人崇祯间授职方郎中初

  为温体仁所怒免官后监下江军殁于浙东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赐谥节愍史觐

  宸金坛人石屏籍知顺庆府崇祯十七年张献忠攻城募兵力御城䧟𬒳执死之 本朝乾隆四

  十一年 赐谥节愍邓藩锡金坛人崇祯进士知兖州府甫低任缮守具崇祯十五年

   大兵至藩锡与监军参议王维新竭力死守城溃维新战殁藩锡以不降𬒳杀事闻赠太仆少卿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赐谥忠节王明汲金坛人崇祯中授赣州同知城破死之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赐谥烈愍陈册金坛人崇祯间署屏山县流寇䧟城骂贼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入忠义祠沈元鉴金坛人崇祯间为随州吏目张献忠犯随元鉴同知

   州昼夜防御阅两月城䧟胁降元鉴不屈遂过害其子文渊赴难贼缚其手死而复苏负元鉴骸骨

   归葬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入忠义祠荆伟丹阳人崇祯末以选贡知垫江县贼龚遂等依

   山为阻数出剽掠伟设奇破之会张献忠窥蜀遂约为内应城陷𬒳执不屈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

   赐谥节愍眭明永丹阳人崇祯举人华亭教谕大兵破松江题绝命词于明伦

   堂自缢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入忠义祠冯厚敦金坛人江阴训导 大兵下江阴与

   典史阎应元登阵固守三月城破应元投水死厚教自经明伦堂妻女亦同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

   赐谥节愍潘文先丹徒人江阴训导罢官后 大兵破城与训导冯厚敦同死时

   同邑卜大经官绵州与史张献忠䧟城与其仆俱缢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并入忠义祠

   定远镇江人镇江卫千户崇祯十年御贼宿松𡚒勇杀贼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入忠义祠

   王介休丹阳生员李自成䧟京师不食七日死同邑生员江应坤张映发刘庆远金飇吕家

  齐饶馀汪自盘王廷佩俱死之本朝乾隆四十一年并入忠义祠王荣图金坛人甲申闻

  变殉节同邑生员王明灏王希高布衣王汝绍俱死节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并入忠义祠

 ︹本朝︺张凤仪丹徒人父柏性仁厚乐施济凤仪少孤性孝友贯通史学子九徴顺治乙酉

  试第一登进士博学砺名节历官文𨕖郎出为河南提学以公清著九征长子玉栽康熙丁未 廷

  对第二官编修亦䆳于史学吴赞元丹阳人明庚午举人顺治二年授中书擢御史巡按

  江西时豫章初定反侧未安赞元抚辑有方遂收建饶广赣诸府奏免袁瑞二郡浮粮郡人尸祝之

  蒋超金坛人顺治丁亥进士第三人官编修刻苦謮书甚于诸生视学畿甸文教大振事竣力

  请解官遍游名山至蜀之峨嵋结庐于伏虎寺侧复至成都修通志趺坐而终超性廉静于名利无

  所嗜手录书至数百卷所著有绥庵集荆其惇丹阳人顺治进士知郾城县时师行络绎

  征索不时其惇自卧大将军幕府外言曰郾民不给役独令可使耳大将军知其廉以故郾独弗扰

   县苦浮潦筑堤龙塘河口捍水患郾人德之植荆堤上号荆堤芮城凓阳人明季诸生博通群

   书文行为一时冠同学陈名夏马世俊皆师事之后弃诸生高隐杜门著述与同邑汤泰享谈易象

   有默契者海冦入犯江寕重城名以厚礼聘城峻却不污伪命郷里服其高识所著有礼记通志沧

   何应仕丹徒人顺治初以贡授推官改知永嘉县筑长埭为民田利时驻防兵以剿盗

   多所浮系应仕白于帅分别释之冦䧟邻邑老弱来归者数万帅虑变不内应仕涕泣请尽内其人

   寇逼城誓以死殉城卒完永嘉人图像以祀李琚丹徒人顺治初武举授福建兴化卫千緫

   有剿寇功擢闽安镇水师守备丙申秋贼犯福州琚连战三日身𬒳数十创殁于阵其阖家五十馀

   口皆遇害事  闻赠都司何金城丹徒人由举人知湖州府以慈惠得民断狱遇矜疑

   即为昭雪卒于官贫无馀素同官助其丧马世俊溧阳人淹贯经史负文帝重名顺冶辛丑

    廷对第一性朴素释褐日捧宫𫀆无与马仆从徒步归寓在史馆朝夕一编宴会送迎多谢绝所

   著有匡庵集戴舜年金坛人生五岁族人击杀其父恃富豪贿诸当事事遂己舜年虽幼

   见其祖母时切齿饮泣默识之年二十途遇其雠举手中鉏击之雠破脑死即诣县自言状令义之

   系待报可仅予杖时丹徒法治朝以父为兵所害哭三昼夜眼出血帅遂取兵斩于市冤得伸

   洪元丹阳人父国相为同里虞庠阴溺死洪元与弟奇元稍长誓志报雠及母卒遂杀庠诣县

   自归且争死有司录系洪元释其弟事   闻诏并释之张玉书九微次子顺治进士

   𨕖庶吉士授编修历礼部尚书康熙庚午晋大学士辅政二十年卒谥文贞玉书学问渊雅风格岩

   然在讲幄毎据经义纳忠有请行封禅者玉书谓非古礼事遂止从   圣祖仁皇帝幸南河又

   从平定厄鲁特恪共匪懈得大臣体雍正中入祀贤良祠乾隆十六年   御赐风度端凝额旌

   张鹏丹徒人顺治进士由中书擢吏科给事中条奏俱称旨任山东巡抚疏言莱青等府

   额征解运临仓米麦脚价累民请改折色岁省席草脚费银数万民甚便之官至吏部左侍郎卒

    赐祭莫史鹤龄溧阳人康熙进士官编修以文学书翰称   旨屡荷   恩

  赐乞假归养卒 赐祭葬盖异数云贺上林丹阳人父天叙以事忤今系狱将杀之上

  林年十八谋脱父不得闻巡抚将至涉江溯淮迎舟大呼驺从呵之不得前遂投河死检其衣得一

  纸则白久𡨚状也巡抚按部具得令不法状释天叙于狱郷人为立贺孝子祠姜兆锡

  人康熙举人饬行励学捐田赡族人 召充三礼馆纂修官有所辑九经行世王澍

  人康熙进士家贫励学朁心理境书法尤工擢户科给事中多所建白章奏必焚其稿所着有禹贡

  谱困学𨱈淳化阁帖考正蒋振生原名衡贡生能诗文精楷法授英山教谕辞不仕恭写十

  三经进 呈乾隆六年   赐国子监学正史贻直鹤䶖孙康熙进士由检讨历 文渊

  阁大学士卒 赠太保谥文靖入祀贤良祠贻直年十八通籍逮事   三朝敭历中外

  恩春才哀   慈圣庆典与文臣九老命游香山又以重预琼林   上制诗赐之

  王步青金坛人雍正进士官编修性冲澹学务质实工文著四书大全𨕖时艺分八集为初

   学所宗卒入祀郷贤祠于敏中金坛人乾隆丁巳 廷对第一历官 文华殿大学士

  文渊阁领阁事卒谥文襄久直枢近熟习掌故平定金川时军书旁午敏中承   旨书

  谕夙夜殚心功成图像 紫光阁吉梦熊丹阳人乾隆壬申进士由编修擢御史多所建

  白洊升至通政使入直 上书房前后三十年尽心供职屡掌文衡所得多知名士卒入祀郷贤祠

  王行俭溧阳人由举人知南郑县缘事革职嘉庆元年邪教滋事行俭投效军营防守汝河

  贼至迎击歼毙数十人贼四面围裹力竭遇害事   闻照知州例议恤荫云骑尉

 ︹流寓︺︹汉︺焦先一作焦光河东人汉末隐于焦山冬夏袒露后野火烧其庐因露寝遭大雪坦

  卧不移尝三诏不起因以三诏名洞︹晋︺祖逖范阳人元帝用为军谘𥙊酒居丹徒之京口常

  怀振复社稷之志帝乃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使自招募仍将本流徙部曲百馀家渡江中流

   击楫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词色壮厉众皆感叹刘毅沛人后家京口

   与刘裕何无忌等同举义兵兴复帝室初毅丁忧在家义旗之兴遂墨绖从事至军役渐息上表乞

   还京口终丧礼不许累迁荆州刺史都督诸军事何无忌郯人镇北将军刘牢之即其舅

   也时镇京口无忌往依焉随牢之南征桓灵宝及灵宝篡位无忌还京口与刘毅素善遂共举义兵

   累迁江州刺史镇南将军︹南北朝︺︹宋︺戴安道谯郡铚人衡阳王义季镇京口长史

   张邵与安道姻通迎来止黄鹄山义季亟从之游安道野服不改常度︹齐︺臧荣绪

   莒人隐居京口教授纯笃好学括东西晋为一书纪录志传百一十卷自号披褐先生与关康之俱

   隐京口时号为二隐︹梁︺陶宏景由秣陵迁句曲山自号华阳隐居与武帝为故交有大议

   必谘之时人谓之山中宰相︹唐︺李绅亳州谯人世宦南方客润州绅短小精捍于诗最有

   名时号短李葬母有乌衘芝坠輤车︹宋︺石延年幽州人为三丧未举留滞丹阳范仲淹遣

   子纯仁往姑苏运麦五百斛舟次丹阳见延年延年云三丧在浅土欲葬之而北归无可与谋者纯

   仁即以麦舟付之辛次膺莱州人幼孤依从母外氏于丹徒登进士第历官参知政事孝

   友清介立朝謇谔︹元︺偰文质其先畏吾人父哈喇布哈为广东运司死王事谥忠愍文

   质十岁割股疗母时以父忠母节子孝为三绝文质以䕃监历官广东宣慰司副都元帅所至破贼

   清狱归老溧阳沙涨里季子琳沁至顺进士官潮阳尹后归南昌旧寓会贼乱檄守东门城䧟不辱

   妻子十一人同日死 哈喇布哈旧作哈喇普化琳沁旧作列箎今俱改正︹明︺杨一清

   安寕人少居巴陵父丧⺊葬丹徒遂家焉武宗时以大学士乞休归宸濠反一清以镇江要地请调

   军储粟以备之会帝南征幸一清第乐饮两昼夜一清赓御制以十数从容风止帝遂不为江折行

  ︹列女︺︹宋︺窦氏女丹徒人父母早亡为媒氏所误许字一旧仆成婚始识之投并死︹明︺

   仲憼妻赵氏丹徒人年十九夫亡家贫父母欲嫁之自剔其目以示不可夺事翁姑以

  钱玺妻严氏丹阳人与子鹭妻金氏子聚妻萧氏共守节时称一门三节

  𫄧妻钱氏丹徒人𫄧携氏避兵山中兵突至偕一婢赴水死𫄧嫂万氏亦同死时称一门

  查尔莹妻戴氏丹徒人避兵塌山为所掠投水死同县胡觐龙妻陈氏夫殁邻

  里劝之改适遂自经顾世赏妻吴氏顾骅妻李氏同避兵投石坑死王世春妻赵氏妄尤氏俱避寇

  投池殷氏女名金丹徒人孝子士望女弟盗缚其母女哀号请代盗两释之睦燔

  妻徐氏丹阳人燔卒氏孀居事姑尽孝抚子坦又早亡与子妇曹氏三代守节姜士

  进妻蒋氏丹阳人颕悟喜读书夫亡蒋求死不𫉬乃于穗帐前掘坑埋瓮贮水笑曰吾将

  种白莲于北此花出泥淖无所染令亡者知吾心耳家人信之防梢懈蒋乘闲濡首瓮中死

  潹妻于氏丹阳人闻兵将至谓潹曰请先杀妾夫不忍氏曰君不自杀以血贼刃耶遂俱

  邵氏婢丹阳大侠邵方家婢也方生子仪今婢襁褓之万历初张居正恶方属巡墲捕

  杀之并逮仪仪甫三岁婢立把以付沈应奎曰邵氏之祀在君矣此子生婢死无憾捕者至系婢毒

  掠终无言仪得免于难杨廷茂妻王氏溧阳人年十八夫亡截发守志纺绩以奉

  姑同县彭久康妻潘氏年二十夫亡氏有妹亦寡交刺中心不改四字于左臂以自励杨氏

  女溧阳人年十五父母继亡矢志不字刺守贞二字以示志抚弟成立蒋氏女溧阳人许

  字史传心夫病请归侍疾夫卒自经万敬妻史氏金坛人嫁未逾年夫亡氏绝粒三日

  葬毕自经死于天笃妻王氏金坛人夫亡将葬触棺死与夫同穴史洪纶

  妻贺氏金坛人年二十夫亡事姑尽孝一日火延夫柩氏守烈焰中忽雨火得灭有大盗经

  其尸相戒勿犯节烈家屡辞旌不受邓蕃锡妾张氏金坛人蕃锡守兖州崇祯壬午

  城䧟死之氏闻即携子投井死董氏金坛人许字张某会有怙势求娶者董不从自刎死同县

  傅氏女亦宇人未适夫死父母更许他姓女自缢于氏女金坛人许字进士贺鼎为继室

  贺以谗系狱寄书辞婚女不从鼎父孟岩忧悸成疾女请于父曰舅老无子在侧请归贺氏父许之

  后鼎释狱病不起讣至氏为鼎立后治丧皆有礼法冯氏女金坛人闻父厚敦及母王氏死

  江阴即绝食自缢死王氏三女金坛人二为王潺金女一为王逸女崇祯末兵乱三女避

  长荡湖业苇中贼操筏至勒之置筏上三女倚背手互相持至急湍处并身曲踊连顿其足筏覆与

  贼俱溺明日贼尸尽浮惟三女尸不出月馀两家求得之犹坚相持父母哭而披其手始开葬湖壖

  家树必三桠有连理者

 ︹本朝︺陈太初妻夏氏丹徒人夫亡无子葬毕自经同县王士宏妻尹氏亦夫亡殉节

  夏氏女丹徒人顺治闲盗犯镇工逼之氏赴大死同县卞宸俞妻颜氏王世春妻赵氏妾尢

  氏顾世赏妻吴氏子妇李氏张翥妻孙氏均过贼不辱投水死葛允民妻眭氏

  人夫亡守节敬事舅如抚孤成立同县陈懋勲妻李氏陈邦正妻夏氏均夫亡守节俱顺治年间

  杨永美妻巫氏金坛人夫亡守节抚孤成立顺治年闲 旌余有德

  妻赵氏丹徒人遇暴不污死同县姜廷贵妻赵氏亦遇暴不污死俱康熙年闲 旌

  行妻谢氏丹徒人由兴化从夫避水患居邑之南关口邑人田五窥氏及氏女美数挑之

  氏严拒田诡计以行负债诉官官勿辨笞行令偿氏念非捐身冤不白与女哭牵臂投湖死田论如

  律俱康熙年闲 旌周大顺妻卢氏丹阳人夫亡守节同县顾绍弼妻程氏庄日盛

  妻李氏均夫亡守节俱康熙年闲 旌马世位妻周氏溧阳人夫亡无子父母欲

  夺其志氏捩折其胫痛绝方苏守节备极辛苦同县潘瑞封妻史氏吕鸣和妻曹氏黄正庭妻张氏

  均夫亡守节俱康熙年闲 旌虞魁东妻史氏金坛人夫亡守节同县史培元妻王

  氏李枝奇妻杨氏均夫亡守节俱康熙年闲 旌陈树槐聘妻朱氏丹徒人未

  婚夫亡女闻讣服原聘衣自缢雍正元年 旌张懋勲妻管氏丹阳人夫亡守节同

   县凌士达妻田氏王炯理妻赵氏贺衍芳妻潘氏贺廷宝妻束氏眭鼎鏋妻桓氏荆澜妻贺氏邹翥

   妻吴氏郭天成妻张氏贺梅妻恽氏均夫亡守节俱雍正年闲 旌史夏治妻黄氏

   溧阳人夫亡守节同县周在䕃妻陈氏周抡元妻吴氏均夫亡守节俱雍正年闲 旌于芝

   祐妻王氏金坛人夫亡守节孝事舅姑抚嗣子成立弟房若妻王氏亦卑寡事伯姆如姑

   嫜纺绩教子俱雍正年闲 旌谈善妻沙氏丹徒人夫亡守节与子孝妻杨氏孙瑞生

   妻童氏三世孀居一门励志同县陈应龙妻杨氏陈仁声妻田氏王民绂妻桞氏赵光妻王氏张明

   培妻吴氏钱志琳妻柳氏盛士标妻团氏余永桥妻吴氏余永贤妻钱氏张启光妻何氏李应魁妻

   业氏孙久宗妻夏氏郭承恩妻王氏沈如庆妻吴氏包元濂妻刘氏张宏志妻蒋氏程康民妻黄氏

   李芬芳妻钱氏王瀛妻章氏程中贞妻吴氏周汝骏妻何氏华政吾妻杨氏沈一馀妻王氏徐宏诚

   妻王氏徐士儒妻谈氏姚家驹妻曹氏张光智妻周氏朱国栋妻宋氏胡文𨕖妻周氏解尧杰妻刘

   氏殷永通妻唐氏蒋以仁妻田氏张永敦妻刁氏均夫亡守节烈妇胡嘉谟妻华氏守正捐躯贞女

   杨美容聘妻王氏赵广生女圴未嫁夫亡守贞俱乾隆年间 旌荆膺五妻史氏

   丹阳人夫亡守节教子成立同县元珙妻李氏朱柏先妻黄氏荆景文妻姜氏荆元璹妻赵氏丁圣

   䎦妻王氏荆丽天妾谢氏姜彦𥘉妾徐氏陈公玉妻蒋氏徐广通妻荆氏均夫亡守节烈妇张祖恒

   妻夏氏贺尔铨继妻吴氏荆维垣妻眭氏贺惠南妻杨氏均守正捐躯俱乾隆年间 旌彭时

   著妻王氏溧阳人夫亡守节周县虞彦清妻陈氏杨集文妻张氏史顺绅妻周氏张逢仁

   妻朱氏狄宸妻史氏尤不磷妻狄氏史才妻于氏王翼宸妻储氏狄充贵妻潘氏唐子祥妻王氏杨

   昌祚妻王氏姚彩于妻陈氏王予诚妻狄氏史三谟妻沈氏文灿若妻唐氏罗应斗妻张氏王皓妻

   狄氏缪士宽妻丁氏周文丰妻冯氏方高珏妻周氏史景曾妻吕氏王义侯妻杨氏均夫亡守节烈

   妇吕勉德妻朱氏史庆龙妻高氏朱太治妻张氏王事均妻陈氏谢球妻陈氏均守正捐躯俱乾隆

  年闲 旌司寅长妻蔡氏金坛人夫亡守节子死媳寡孤孙成立同县杨受伢妻

  葛氏李铭珮继妻徐氏李南图妻王氏庄鸣皋妻王氏虞帝吉妻谭氏许浩妻王氏耿德谦妻殷氏

  赵顺妻张氏史德泽妻程氏项应凤妻蒋氏蒋元英妻于氏于崇绪妻叶氏洪观龄妻江氏史翼丰

  妻潘氏王粹妻徐氏王撰金妻薛氏杨高楣妻刘氏刘焯妻王氏徐道明妻李氏李昭回妻季氏叶

  绥妻余氏徐文蔚妻倪氏均夫亡守节烈妇曹沅妻臧氏毛重泰妻史氏于瑜妻贺氏子妇荆氏虞

  声先妻王氏冯基开妻王氏孙广妻张氏储天泽妻邵氏储天源妻王氏均守正捐躯贞女王氏未

  嫁夫亡守贞俱乾隆年闲 旌宜裕干妻蔡氏丹徒人夫亡守节同县程兆龙妻马

  氏赵御发妻朱氏戴湘妾蒋氏韩宸妻杜氏茅璠枝妻薛氏张允亨妾潘氏徐友馨妻吉氏张天骏

  妻徐氏尤三阳妻周氏杨洪彭妻吴氏何南楹妻赵氏程世惠妻赵氏汪宸耀妻闵氏刘象德妻汤

  氏张作韶妻朱氏鲍瑚妻周氏李长松妻高氏龚德怀妻左氏李秉锡妻梁氏高为龙妻黄氏张堂

  妻薛氏庄连珮继妻袁氏庄宏廉妻徐氏金汝翼妻吴氏吴作机妻胥氏王文元妻胡氏王邦信妻

  黄氏卢起南妻陆氏李棣韡妻薛氏程晟妻眭氏赵玉崑妻王氏黄升元妾袁氏陈润妾朱氏陈鉴

  继妻盖氏钱廷骏妻高氏樊克猷继妻张氏刘道用妻印氏丁䕃煜妻管氏眭杰士妻高氏徐舒藻

  继妻胡氏尹世纶妻孙氏严文煜妻李氏蒋宜士妻赵氏解𬭚妻赵氏陈献略妻刘氏朱启益妻钱

  氏潘国俊妻朱氏赵蕙萼妻朱氏张国道妻姚氏赵朝勲妻邵氏邱景文妻恽氏郭家齐继妻柳氏

  朱敏表妻王氏唐炳中妻余氏林中麒妻张氏黄钺妻姜氏周雯妻陶氏左纯彧妻温氏高恭龙妻

  张氏贡于鼎妻陈氏杨治谦妻朱氏胡浩妻汪氏何芝兰继妻冯氏赵裕祖妻李氏虞焜妻毛氏吴

  廷弼妻沈氏吴文敷继妻王氏杭万霈妻岳氏程世筠妻李氏茅国华妻原氏李遵周妻尤氏赵琦

  妻严氏张国肇妻袁氏江子道妻郑氏李映奎妻笪氏徐应第妻胡氏张靖继妻杨氏何太泉妻杨

  氏丁启山妻徐氏戴唐生妻刘氏蒋汉三妻曹氏田庆长妻宋氏吴宗洛妻张氏史楚珍妻裘氏居

  庆元妻曹氏蒋东阳妻陈氏姜允成妻王氏汪廷模妻桞氏曹宏谥妻韩氏严士枋妻赵氏陈文安

  妻朱氏杨仲溁妻叶氏梁紫封妻林氏郭廷选妻邓氏程鸿图妾周氏张成宪妻吴氏汤惟顺妻茅

  氏杨大中妻何氏邬宣铨妻陆氏殷苑继妻姜氏高嗣德妻潘氏陈涛妻徐氏杨大鹏妻何氏殷在

  心妻周氏张纪安妻赵氏钱万东继妻张氏黄自和妻王氏张惟驹妻孙氏闵贯贤妻郭氏陈𣏌妻

  张氏葛言淋妻刘氏徐嘉忠妻吴氏赵奉璋妻朱氏满国瑞妻杨氏凌民标妻张氏蒋志信妻支氏

  蒋从松妻张氏朱广周妻眭氏均夫亡守节贞女倪世德聘妻陈氏李碧溪聘妻茅氏盛世恒聘妻

  蒋氏王绍衣聘妻朱氏茅元绮聘妻蒋氏严清恪聘妻高氏郑济川女均未嫁夫亡守贞俱嘉庆年

   陈 天诚妻锺氏丹阳人夫亡守节同县杨昇祥妻荆氏钱锡渥妻鲍氏丁

  同泰妻张氏潘书院妻丁氏杭万沛妻岳氏郑锦妻邵氏贺本恭妻周氏林中鹏妻张氏黄烈妻毛

  氏均夫亡守节烈女姜景垣聘妻符氏未嫁夫亡殉烈俱嘉庆年闲 旌杨保甲妻陈

  氏溧阳人夫亡守节冋县蔡来章妻周氏彭升宣妻母氏吴士奇妻朱氏潘贤元妻俞氏王成之

  妾张氏史怀信妻陈氏陈裕如继妻余氏夏昌言妻陈氏王晋儒妻徐氏彭祖铣妻陈氏史秉宽妻

  缪氏陈君玉妻朱氏莫彦文妻蒋氏吴振渊妻曹氏史奕怀妾陈氏缪履高妻虞氏高国球妻包氏

  均夫亡守节孝女方氏女俱嘉庆年闲 旌刘㙨妻于氏金坛人夫亡守节同邑徐

  炳宿妻王氏王廷模妻严氏谭吉山妻吴氏徐庆元妻毛氏杨自新妻蒋氏冯增妻虞氏钱怀敦妻

  戎氏李荃妻张氏陈元妻荆氏陈友愧妻耿氏均夫亡守节俱嘉庆年闲 旌

 ︹仙释︺︹唐︺殷七七名天祥又名道筌尝自称七七周宝旧于长安识之及宝镇润州七七忽

  至时鹤林寺有杜鹃花宝谓七七曰鹤林之花天下奇绝常闻能开顷刻花可副重九宴乎七七应

  曰诺及九日果烂漫如春宝游赏累日花忽不见沈建自幼好道常远行寄奴婢驴羊于主

  人各与药一丸语主人曰不烦饮食也去后主人饮食之不受三年还又各与药饮食如故后不知

  ︹宋︺了元号佛印居金山寺苏轼次瓜步了元来访一日入其室了元曰内翰何来此闲

  无坐处轼戏曰借和尚四大作禅床了元曰山僧有一转语内翰言丁即答当从所请如稍涉拟议

  请留所系玉带以镇山门公许之因曰四大本空五蕴非有内翰欲于何处坐轼拟议未即答了元

  急呼侍者取轼王带镇山门以衲裙相报

 ︹土产︺纹绫镇江府岀唐书地理志润州贡山纹水纹方纹鱼口绿叶花纹绫镇江所产

  取以为布唐书地理志润州土贡火麻布棉花丹阳县产鲟鱼丹徒县出唐书地理志润

  州土贡鲟鲊百花酒镇江府岀香草出丹阳埤城村明统志香草丹阳县岀

  苨丹阳县岀盐豉丹徒县金山者佳元和志润州贡赋开元贡杂药府志茅山出黄

  精苍斑竹 茅山石石钟乳俱金坛县茅山出又旧志载唐书地

  理志润州土贡伏牛山铜器唐志溧阳县有铁










                          总纂官王广䕃恭 纂辑

                          前提调官张日章恭 覆 辑

                          校对官贺式韩恭校恭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