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二 圃岩集
卷十三
作者:尹凤朝
1767年
卷十四

咏归堂记

编辑

学者患䂓模小而气像卑。卒不能之道。曾点死千馀载。世无咏归之乐久矣。俗学之士。强自沿袭一游一咏。辄以是为归。往往流连暎彻于篇章语句之间者。皆沂水舞雩也。是其人皆可以为曾点。其游皆足方于舞雩欤。吾不得以知之也。金君士膺辟其居。为读书之所。江上先生额以咏归。观先生之期与。而士膺之贤可知矣。士膺非江门之曾点欤。点之乐。可与子言矣。盖观吾夫子之与点者。非以其䂓模之大气像之高。独出于寻逐影响之外。与天地同流。与万物皆春。已见圣人大道之全体者乎。不然而谓其乐在乎沂雩之胜。则山水亭㙜。天下之胜多矣。谓其乐在乎风咏之游。则诗酒弦歌。天下之游盛矣。使其乐止于斯而已乎。是特向所称俗士之游。乌足为曾点哉。虽然。曾点之为曾点。又谁为成就也。惟其斐然于圣门之列。薰以时雨之教。天人一理。同胞吾与之妙。已能讲于素而体之身矣。及其见广而识高也。恍然如心目之间。天晶而日朗也。风和而气盎也。不出乎几案。不离乎方册。而沂水舞雩。即此而在矣。其曰浴而风咏而归者。特因一时之游。鼓发其所存焉耳。士膺亦尝从事贤门。讲贯至理。于此又可以知所本矣。余所寓距士膺之室。不数唤而近。而傍有玉屏石门之胜。乡人士友之所游憩也。每当春和景暖。花木翳然。水石锵然。甚有祓禊之趣。士膺试与四五冠童。忻然而至。上下往回。使沂雩遗事。不落莫于后世否。余将从子之下风。叩子之所乐。而仍以验子之气像䂓模也。子其有意否。

竹溪溪堂记

编辑

余之宗人竹溪尹翁。老而癖于山水溪壑。世所称奧区美境。罕有不遍者焉。其所居两傍有溪。引之为小池。峙以异石佳卉。直其颠。为数架堂。啸歌琴酒于其间。以散人处士自命。间尝造余而言曰。凡事适意而止。英华名利。得之也奚以喜。失之也奚以戚。吾于世七十年。而今已三变矣。始吾读书绩学。鼓箧上公车。盖年少蜂涌。见功名可指取。中岁落拓。发愤而持弓矢。其志气虽低落一等。亦能击剑轩举。自标以贤豪间。子视吾之当日。果何如也。今则木落而归根。水静而为潭。放之则嵁岩崖窟。敛之则环堵庭宇。以诗酒为命脉。以水石为心腑。以琴鹤花木。为伴侣友朋。泊然无所争。淡然无所挠。追念旧日之逐逐者。譬如人叫号章皇于噩梦之中。梦飮食酒䜩而喜。梦坠落颠顿而悲。醒而思之。有不洒然一笑者乎。今吾居是堂而自适也。片茅之盖。不见其陋也。半畒之凿。不见其狭也。庭列而渠种者。虽不烂然繁殖。顾而乐之。无不足焉。盖吾四十年。不知其有身。今而后。始有吾身。吾奚为而求多于人乎哉。余闻而奇之曰。子诚今世之所罕也。然子盖厄于世者欤。使子得时而驾。则不知曩日䧺鸣之心。奕奕有复萌者否。曰不然。吾非不遇而生厌倦。吾诚乐乎此而忘乎彼。夫人而改其虑者。必因嗜好之笃。而嗜好之于人。不数值焉。使吾虽有此好。而吾之堂。未有溪山池树之美。则吾又何以寓其乐而忘于世哉。吾故遍谒士友之能诗文者。将以揭吾堂之胜。余曰然。子之言是文也。又谁文之。归而以斯言置诸壁可也。

永春亭记

编辑

四序之相推无相夺理也。冰霜刻厉。不可为阳春发舒。而郑君仁烈独以永春扁亭者。抑何异也。亭有嘉花美卉。列植蔽亏。自春徂冬。敷萼相续。无一日而废花。亭之名以此。而迺郑君之意又以为物理虽不能相夺。然春之主四时。犹仁之包四端。以物观物。孰如寓物而取义哉。将亦反吾身焉尔。噫。郑君非善类物者欤。仁者穷不悴达不华。平居浩浩然。有四时之春。及出而推其用。煕煕乎环堵六合。囿万品而皆春。虽千百载。志之者不倦。不亦大以永乎。若指一花一卉而曰春于是在者。特过眼之荣华。不啻少须臾矣。今郑君仁其名。而又以春名亭。果能践名而思实乎。尽己而后能尽人尽物。郑君衣褐怀道。既未见施。且将先之身而反求乎。夫子曰。仁者自修。试为君诵之。

松湖亭记

编辑

松湖白公以词翰名世。公尝赘寓于海隩尹氏亭舍。既号其亭曰松湖。又因以自号。士有知诵白松湖者。亦无有不知松湖亭者。盖公之词翰。与亭之胜。殆将终始于无穷矣。亭今为李君征奎天章所居。李亦公之自出也。李氏凡再葺而高广之。尤抗爽可喜。戊申。余谪耽罗。得过宿于亭。徘徊顾望。求公之遗迹。独忾然太息者久之。亭据崖麓之颠。左右庭戺。皆岩壁错互。古松六七株。循除偃覆。野老亦不记其年。下有大川注焉。引而为湖。被以荷蕖水草之属。缘厓竹箭蒙密掩翳。以及于湖。想公居斯亭。酒阑轩举。据松而𫖯湖也。必有油然兴集。黯然神会。笔酣墨饱。发之为挥洒者。遒丽佚宕。凌轶当世。而今去公未二百年。其豪心逸气。雾沉泡灭。不可求其髣髴。人欲以词藻翰墨而永于世者。视公岂不悲乎。然余于此亦有窥公心者。亭之地当海山之会。其东北诸山。林壑竞秀。云霞蒸蔚。西则海涛浩淼。商帆税樯。踔忽万里者。一寓目而两尽之。非不瓌诡䧺浑。而乃公独不取。只取跬步之一松一湖以命亭者。又何其近也。岂公意以为彼海山者。皆外而非内。非我所得专。而或者欲揽为己有。是惑也。不若取吾庭户之内。吾所培植。吾所沿濯者而自适焉。为实有而非夸者欤。士能知道在切近常行。而不慕虚旷之外者鲜矣。传曰。行远必自迩。是诚反己而不徇人。修内而不骛外者也。词翰虽小道。其用心犹当如此。况不适为词翰乎。松之德贞固。而吾以之。湖之性虚明。而吾有之。学者反求之工。其尽于此矣。天章征余记甚坚。余故髣想公意而推说至此。虽未知余所言者果得公遗意。而其欲为天章发斯亭之美者。亦无以易此矣。若其登览吟啸之乐。自有前后钜丽之什。有不待余言云尔。

观猎记

编辑

自余谪瀛岛。颇习其谣俗。其俗好驰马射猎。尤以夏秋为事。里巷少年读书者。平居大冠博带。举步作斯文状。其不能者。袯襫耕牧。从事林畒间。顾不异乎人。然一丈夫。亦必有一骑马也。及其订期会猎。短衣毡笠。櫜鞬结束。并辔群赴。行而遇平坡则纵鞚扬鞭。风驰电逝。以试其趫捷。眉目顾眄之际。隐隐有精悍之气。曩之冠带读书。袯襫从事者。居然虓吼而狼啖者矣。未至猎场数里。皆止。分曺命队。百推十十推一。人视其善射。马视其善走者。三四为一耦。或四五为一耦。令曰。某在某某守某。立尔马齐尔矢。伺兽发而并向之。馀骑环绕成阵。合围林薮。鼓噪呼邪而进。驱出隐伏之兽。老弱则上高阜。望见其逸兽。东则呼白日。西则呼落没。岛中方言以东为白日。西为落没。其壮士骑分屯者。一时迅奋炎出。蓦绝磵壑。陡下冈坂。左发而右至。前遮而后掩。马如星矢如猬。迫攒而共殪之。其或生脱者。穷追尽山林而返。一日凡三四围如是。日暮解鞍林木下。饭脱粟酌白醪。相属以次。爇其肉而侑之。有馀则分载而归。诚岛中奇观也。余从父老登后冈而望之。见其一纵一合。挥霍驰骤之势。为之目壮而心快。恨余无子美文章。不能发其奇于歌诗也。岛自康献朝。属版籍于湖南。而限以大海。国有患。未能及时征发。惜其强材绝技。警急无所事。而老死射猎之地也。有能简尔精锐。骋尔才力。驱世之凶丑姣虏。骜逆乱臣。鹿剸而豕刲之。使人纵观而为快哉。论者或以为三驱失前禽。于易有之。圣王之道譬诸猎。其解网者也。是亦有仁恩。奚用武哉。夫易者不可为典要。而三百八十四爻。各自有时义。上世比人。虽不诫乎失禽。而亦有不曰射隼于高墉。不曰田有禽。利执言者乎。惟在观时而审势焉矣。今有但知成汤之祝兽。而欲废宣王之车攻。是岂为知猎之义。而溽暑之𫄨葛。施之沍寒。太古之无事。行乎乱世者。吾知其必无幸矣。是故髋髀之释斧斤而婴刃者折。疾痛之去药石而啮肌者死。此皆不达乎时势者也。奚其可也。余罪戾屏逐。言不足以信于世。今因观猎。独书其所感。后有笃论如仲山阳者。或将曰此子不徒为观场者欤。

耽罗候风记

编辑

航海。不候风不航。适耽罗者。候于宝吉岛。耽罗而陆者。候于禾北浦。戊申。余入海赴谪。留宝吉三日乃发。到中洋风辄止。舟不得前。命擢夫尽力刺船。望禾北在莽苍间。举火相报。夜已黑风且逆。不敢入港口。迆𨓦随风循州城西下。黎明得泊岸。己酉冬。蒙恩内移时。沍寒无顺风。留城中四十日。出禾北。又十馀日。始以翌年正月登船。日向午。风头甚驶。挂席过火脱。海中石峯。视日可昏。到宝吉外岛。会暮。逆浪大至。舟左右摇仄。柁子环船尾呼号祈祝。进退皆失势。遂回入楸岛寄宿。夜闻妇女号啕声。问之。云岛中丈夫。往前岛斫柴暮归。舟为风所覆。数十人皆溺死。其地即余舟避风回过之所。为之栗然体寒。翌日由内洋。又一日。达康津。追思往来所经历。皆危途也。每以此举似人。听者皆代怖。为余而幸。虽余亦不以为不幸。余行必屡宿候风。越例戒慎。而滨危慬免尚如此。况行贩走贾。蒿目营营。不择险而赴者乎。耽罗在海中最险远。为官者多武进。而间有文吏。亦非时选。故士大夫非迁谪则罕至矣。余悻直愚暗。捍触世网。获罪而谪于此。苟余平日畏慎。如在风涛时。则人虽有忌嫉者。其涉险蹈危。岂至如今日乎。易曰。危者安其位也。危不至而危之则不危。患不生而患之则无患。豊屋大厦之乐而倾夺恒于斯。驷马高车之安而颠覆恒于斯。其视鲸鳄之出没。飓旋之汹惧。亦几何。而或旦歌笑衎衎。藏不测而不自危者。非其知不及也。甘豢之夺其知。不择险而赴。如向所称贩贾者矣。岂不悲哉。余之录此为省诫者。乃古圣人不忘危亡之义。若以余窜逐流离。履险易守。与子瞻入海时玆游奇绝之诗异其意。则非知余者也。

判书井记

编辑

井于橘林院东者。故冲庵金先生。而井而冒先生官号者。邑人志先生也。院在济州治橘园之南。凡享五先生。而先生实始享焉。先生盖尝与赵文正诸贤。共奖王室。慨然有三代之志。而群少䗖𬟽之。文正受后命。先生亦编管海岛。井傍旧有先生谪庐而今墟矣。岛地蜑瘴垫湿。水泉多呕泄病人。故先生即其居。凿斯井飮之。先生去而井犹不废。寄在乱甃之间。济之士过而钦曰。此先生所凿也。下至灶婢耘夫。指道咨嗟。亦皆知为判书井。甚矣。德之薰人。初不间于鄙俗也。后先生几二百馀年。不佞又得罪谪于岛。益慨想风范。亟走谒其院。延伫流览于井之侧。为垂涕而不能去。夫先生之道。大可以为江为海。为川泽为陂湖。鱼鳖于生成。田野于浸被。用博而施远矣。乃不幸辱之于雾露虫蛇之区。敛其功而无施。则只自托于射鲋之井。茶鼎于斯。盥匜于斯。以小出其用。而绠繘之利。亦不能遍一州。其道不已厄乎。虽然。欲观先生者。亦可以观于井矣。其为物不滓。其为德不改。涓滴而能源于积水。莹澈而能鉴乎万类。若其既渫而不食者。乃人之责。井何病焉。先生赴谪。尝咏路傍枯松。悲其舍栋梁之用。为海仙之槎。其欲托寄斯井。用以自伤者。毋亦有是意欤。天下之泉。莫甘于斯井。亦莫清于斯井。非其水之益甘而益清。为其有薰先生之气味挹先生之心也。凡物不必自贵。因人而始重。古之井。尚有以葛洪而传。王粲而著者。况于先生乎。此殆造物者伤先生之意。而阴护斯井。得不废焉尔。造物之所不忍废。而人又可以不修而废之哉。斯井也邑志载之矣。然今不可不益疏而益筑阁于斯而标识焉。不然。吾恐后无以起敬而不异视于众泉也。于是邑中人士闻余言者咸曰。是岛人之志也。相与就谋于州官。共庀其役。役未成。余蒙恩北归。既贻书诸君。速其事。且志其所感而归之。俾知后不敢废斯井者。即不废先生之道。而其欲不废之者。不惟人也。亦造物者之心也。

敬止堂记

编辑

尚其人者。亦必尚其居。有夫子而阙里显。有文公而㜈源名。若我东则玉山焉晦斋。陶山焉退陶。而栗谷之栗谷。牛溪之牛溪。是皆非尚其人欤。长城麦洞里。有河西先生旧居。其后孙金君宅贤直其址。饰采椽之室。取诗人桑梓敬止之语。扁其号。是又所以尚先生者也。先生早能见几于士祸之先。退然自屏一丘一壑。婆娑没世。今其川涧云烟。所尝风咏而临睨者也。竹树园林。所尝荫憩而经涉者也。又其南山谷窈深。迺先生每遇孝陵讳辰。被酒恸哭之地也。至今林木萧然。如有闻其噫呜摧咽之声。使人有恻怆而徘徊者。至其庭庑房栊。杖几之所撰持。琴书之所位置。靓好闲楚。皆可象其平生。而草木桑麻旁植而騈列者。又若与起居食息相接。亦足以寓怀无穷。过而式入而处者。孰不肃然而起敬乎。虽然。敬先生而寄慕者。莫切于其堂宇。而敬先生之堂宇者。又所以敬其道也。尝闻先生平日用工。最在大学一书。大学者是主敬之书。而其传三章所谓于缉煕敬止。又一部之旨要也。是知敬止云者。固先生安身之所。而其襟抱之冰清。气象之春盎。出处之正。名节之完。莫不由是敬而宣著焉推广焉尔。今之鼓箧而登是堂者。视堂名而顾其实。则先生之为先生。即之斯在。而盛德威仪人不可忘者。虽百世而若朝夕于左右矣。孔子于弹琴黝然而见文王。今吾亦可以俨乎惺乎。得先生于斯堂乎。善夫。金君之能追远而又能名其堂也。金君起而拜曰。余所称桑梓之诗义。特欲尚其宅里。而子所言则又能推本先生之心法。尤得尚人之义。是诚发其所未发。而甚可以警我后昆者。请揭此说。为敬止堂记。

薇窝记

编辑

薇生于山林榛翳之下。山农野妇。皆属餍而亵视之。非若芝之瑞蓍之灵兰芷之芬郁。标载于传记。奇罕于耳目。盖草而贱者也。然是尝为夷齐所食。故尚其节义者。或志其洁不倦。取为清士之配。薇之得遇二子者而爱好于士大夫久矣。以余所闻。薇窝郑翁又其诚好之尤者也。翁家咸平之首阳山下。葺茅而居。以其山之为首也。又即其窝而号以薇。揭毅皇帝御笔四字于上。日游处其间曰。世皆肉食而膻慕。非爱好薇如吾者。无以入吾窝。是诚得吾老死之所矣。呜呼。此其心非有所感愤而姑寄托于是窝者乎。自夫世祸熸铄。遗老凋丧。俗论如山。大义见毁。顽钝奊诟者。猖披一世。而孔朱日星之训。不复诵于簪绅之口。此草泽忼慨。怒为之裂眦。泣为之呑声。而是窝之名所由志也。是窝也。其小虽不越方丈。而其义之大。亦可以轩天地凌宇宙矣。然其感激于悒。犹不免衰世之意者何也。古人论周雅。以采薇以下为治外。夫采薇一也。或为二子之歌。以守其义。则穷饿而不返。或为宣王之什。以治其外。则薄伐而成功。薇亦可以观世之盛衰者如是矣。惜乎。世之处位势者。未能发扬声气。赞大义而襄大绩。炳美颂于声诗。而独其一线之义。寄在穷老之士。守死一窝。永矢不谖。以寓其愤惋不平之心者。抑又时势之不幸也。孰能遍揭是号于有家之楣。使夫人而皆能识此义扩此心哉。苟然也。则薇窝之义。将大明于世。而变西山之歌。为周雅之诗。亦不无是理矣。翁老矣。虽未必及见于身。而是义则尚百世而可俟。安知今日之薇。不为古所称硕果者欤。余故感翁意而为说。欲以谂于后来之同志者。

四梅堂记

编辑

故尹君三举。世居湖南。自君未冠时。师事尤庵先生。至老向仰不懈。就先生所居傍近。为置田以支其往来宿留之费。左右服侍四十年如一日。自诸门人所未有也。己巳祸作。呼号冤痛。持心丧之制。倡建井邑院宇。躬木石无厌色。每朅来展拜。非甚疾。不肯少废。间尝造京师谒铭。欲镌石庙庭。事未溃于成。而意遑遑犹未已曰。吾所以为先生者止此也。井之士至今道其诚不衰。且其居家孝谨。处己孤方。死生祸福。不易其操。真介士也。君尝筑堂临池前。植四树梅。先生手书四梅堂三字以额之。使志其胜。而又以其芳洁不滓。相期于晩节。此盖微意也。遂庵权文纯寄题一绝。表章之。诸续和者。联成一钜卷。而芝村,丈岩二公又记述之甚盛。欲知其山者。必见其草木。观诸贤之所与。而君之贤可知也。君殁十数年。其子揄访余于武灵谪中。出示其诗文。道语旧事甚详。余与君同为良简公后。而君少时。亦尝出入王父参判公门下。余因以识君名久矣。循览俯仰。居然有今古之悲。遂书此。略道其平生。以见其人之可惜也。异日或能从君诸子。获登君旧堂。访其遗迹。试为君续独行传。月淡烟深。花气疏清。必有疑见其人之感矣。

三友堂记

编辑

孔子曰。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堂以三友名者。其有取于斯欤。或曰。孔子之世远矣。三友者亦不作。吾谁与为友。将友人而友匪人。宁友物而友其可者可乎。堂之池。有莲焉。砌有菊。庭有竹。皆主人之所伴侣。而又其所爱好也。世与吾无伴。而彼独为伴。吾于世无好。而彼独为好。夫伴我谓之友。我好谓之友。吾友之斯为友。奚独人哉。且彼如其通直。如其孤洁。又如其馨闻。有似直而谅而多闻者。是独非孔子所称三友。而又岂可他求欤。余因是思之友。有以形友者。又有以心友者。或者之言。亦不离乎气味香色。犹所谓以形友者。而谓之心则未也。心者寓于形而不囿于形。神情之默契。意想之流感者。无古今无生殁。如磁而铁。若燧而火。独于气味香色之外。隐约髣髴。如有人焉。莲之于庐阜先生。菊之柴桑。竹之香山。顾非其人欤。是将揖让三径之园七节之滩。下上论交。而终欲资切磋于营道之座。以为师友先生百世之师。师与友。其义一也。尚何间于神交乎。先生之道。虽不敢名以一德。若陶之贞靖。白之清修。始可为直谅多闻君子者。而千古不远。方寸冥会。我之心既有三君子。而斯为我心友。三物于形。三君子于心。而三友皆益也。今之友。谓非孔子之旨可乎。虽然。三物者有可见。而三君子皆不可见矣。不可见而与之友。主人其欲隐乎。余故为之记。而不欲遽称主人之为谁。后将蹑此堂而问之三友也。

梦筮记

编辑

己酉。余待刑耽罗。二月中梦。余在城西旧第。众宾错坐。不记为谁某。独记首揆洪公据对席。以余久困瘴乡。多有伤怜语。且曰。或已询诸卜筮否。所占何如。余曰。卜筮所以交神明。如不能洁斋致虔。是谓渎神。余不敢轻为也。余背后有一人遽曰。筮则吉矣。朔州时所筮得。乃风泽中孚也。洪相色喜曰。观此则上意欲赦之久矣。余意中孚乃中心孚达之义。而爻辞又以鹤鸣子和取众。相国之言以此欤。洪相又曰。然则吉应在何时。一人曰。十一月好。余即推究于心曰。朱子言京房卦气。不取卦画。只取卦名。故以中孚当十月十一月之交。此其谓十一月欤。又一人曰。五月好。余又推之曰。朱子以中孚为矱挟底离。离居午。午当五月。其谓五月者亦此欤。既觉而念之。在朔时未尝有占筮。而梦事独了了如此。心窃异之。及过五月。无吉报。以为此乱梦也。不复指意间。十一月十五日。赴哭东宫祥祭。入㫌义县。金吾吏越海夜到。传武灵量移之命。前之十一月云者始验。而及庚戌。自武灵移乌山也。到配实在十一月。十一月又再验矣。辛亥夏。上因久旱虑囚。洪相亦入对。是五月廿三日也。上缕缕为贱臣伸理。即命宥释。后所言五月者亦果验。而己酉至辛亥。凡再经五月。矱挟离之说。尤非巧验欤。圣明不稽众言。亲出恩命。洪相所称上意欲赦者又相符。而况梦中占筮。洪相实发之。今事必在其入对之日者亦异也。是日司谏李显谟发启争执。上怒命责补外邑。㙜论犹浃秋相持。至九月而停。时余遇伯氏丧未赴。至是始发行。路闻宪司李润身更发前启。到江外不敢入。迤向龙洞候丧行。从葬先垅。十一月二日。归至昌陵店舍。闻持平赵明谦又停论。而后无更发者。事遂已。十一月。至是又验矣。梦寐固不可信。而梦中占筮。尤恍惚难明。庄士所不道也。余梦始出偶然。而其十一月五月。皆转辗相符。殆若神鬼发此而兆之者。余平日虽见朱子说。苟非梦中灵机之动。何能言下辄会。仓卒推解。得如是乎。且议狱缓死。实为是卦大象。而余之恩释。在议囚疏决之日。余于梦。虽未及推说到此。而其预告者则明矣。余在乌山时。邻有具老者喜卜筮。每筮余蒙赦早晩。言秋冬始吉。十二月。余自京还玉溪。路宿乌山。具老来见曰。仆以秋冬言者是矣。又曰。仆为公又筮来事。得好卦。因出一小纸。其卦乃中孚也。余恍然自笑曰。此亦非一奇欤。具老未知余梦。而其所筮。不期与同何也。世人皆以梦为诞。而觉时为真。以今观之。孰为梦而孰非梦也。东坡云梦不异觉。觉不异梦。世之错糅腾倒。或为吉或为凶。以而生以而死者皆梦也。以是为忻戚。以是为趋避。独非惑欤。遂录之。为梦筮记。

湖海亭记

编辑

汇而为湖。拓而为海。截其间。又为一沙埭。置数三渔户。错落如画图。前有石峰涌海。远望益奇峭者。歙之侍中㙜所据之胜也。㙜距邑治廑五里。前浸湖水。后被万株松。其始由林木中入。及乎㙜而始豁然通眺。俗传故宰相上党韩公游是㙜。适其日闻拜相。故遂以侍中为号。岭之东并海而亭㙜者几十数。㙜其一也。近歙之地。若通之丛石亭。高之三日浦。䧺诡瑰奇。游者之所归趋。而彼其有海者或无湖。有湖者又无海。未有如是㙜揽湖海之全。归之几席之内。其品论之定。又未易遽言也。独是㙜只据其天设。而人未有贲餙者。无亭榭可以延憩。无舸舫可以留连。游者咸以是病之。赵侯凤周始至。慨然有意。亟捐财庀工。构亭于㙜之颠。斥其馀。又治一小艇。备其沿濯。而游事始无憾。亭既成。侯就以名之曰湖海。志其所瞩。且欲托于陈元龙之豪气以自见。夫论天下伟观者。必之湖海。是能振发乎耳目。培植乎风槩。气足以抗千古之豪。而物无撄于前矣。然吾闻君子不专恃血气。而一游一观。皆有其则。恬平莹净。蕴为德性。而喩其明于湖者心也。开廓涵迤。恢为度量。而絜其广于海者器也。是之谓昭旷之见。而命之曰真正大豪䧺。不亦可乎。孟子论浩然之气。必先以黝舍为开端。吾未知侯所称元龙者。姑以发其端。而其微意所不言。欲使人自会欤。苟无以发挥之。则吾又恐大观之旨荒矣。侯有书索余文。既以是复之。因以记其亭。

伏波亭重修记

编辑

伏波亭。具氏之亭也。始判尹绫平公刱是亭。而以伏波名。公盖常慕马伏波。而亭以志其意也。公既殁而亭亦斥卖。为他人所有。芜废坏污。且四十年。公之孙圣弼赉汝返其直而复有之。痛扫漑修餙。自户闼栏槛。至垣庭花木。皆哙然改观。而亭复为具氏之伏波亭。亭之设。既为具氏。而惟具氏可以世守伏波之名。无敢失。故亭亦必以具氏为归欤。具氏自绫城公父子。戚联王室。且有大勋劳。若汉之有伏波。东京戚里。其权力如梁窦者后。莫不殄灭。而福禄累世。以令名全其家。独伏波之后也。绫平公既以家世之勋戚。忠勤自托于伏波。而又欲以厚禄令名望其后人。如伏波之后。亭所以遗子孙。而冒是名于亭者。其意远矣。今赉汝兄弟名位已显。凛凛向大用。而赉汝又无废先人。返是亭于既失之后而再新之。其事既可书。而世世令美。无愧乎马氏者。其将自今始耶。虽然。马氏令名。皆本于伏波。而伏波浪泊之书。先之以敦厚周慎者。可谓知所教矣。余旧见绫城公墓文。述公德甚盛。而其简洁清慎之称。又不远于伏波之所云。具氏后世只患不能守。而不患其无所教矣。每岁时燕嬉。子姓昆弟。相与举酒于亭。诵伏波之书。追绫城之德。俛仰亭楣之下。思不坠令名。则尔子尔孙。相勉于无穷者。自不容已。而亭亦得以世修无废。是之谓亭为具氏设。而惟具氏能世守伏波之名。否则虽峻槛华轩。美则美矣。而非具氏之伏波亭也。故江山之胜。舸舫之乐。余皆不暇言。而独以此为䂓祝。是亦赉汝氏请记之意也。

龙潭县太古亭重修记

编辑

龙潭县太古亭。旧名万松。而尤庵宋先生改今名。洪侯锡为是县也。按使骊阳闵公署其考曰。一境太古。先生喜闻之。因侯之修是亭。发之亭名。又文以记之。今为县中之古事矣。余比从潭民闻。今沈侯师得氏莅事凡五载。恬素清真。政简而民淳。是亦为一太古者。而又以其暇。起是亭之颓废。栋宇而丹雘之。一视洪侯之旧而益新焉。今去洪侯未百年。太古已再见。而亭亦附新焉者。是固幸也。但今世无如宋先生者。未能记以文之。此为潭民之恨欤。抑余有一言。太古者。椎朴而去餙之云也。又焉用文之。苟其为官者。心太古而政太古。则教可为太古。俗亦可为太古。此侯之心也。又焉用文之。潭民闻之曰。子之言善矣。侯之心亦如是矣。虽然。三代之厖厚敦大。是亦太古。而夫既有文字。则善政善教之所记者。经史详矣。虽曰书契之前。洪荒不备。而其木巢而火钻之教后世。若无记者。又孰能传之。吾闻宜于今者。亦不悖于古。夫以宋先生之慕太古也。而亦不免为洪侯而文之。况吾侪乎。且今之文。只欲为斯亭。记其鸠工起废之实。而其政因得以槩见焉。是则侯之所不能禁。子又何以不文之也。余无以应。姑举其所与言以为文。而适侯因事解归。遂以遗潭民。俾揭亭壁。而但称曰太古亭重修记。盖存侯不欲表其政之心也。

涵碧亭记

编辑

自浮碧北距十馀举武。为涵碧亭旧址。亭之兴坏。皆未详其岁月。而盖已远矣。按使李公箕镇君范氏惜其终于废弃。直其墟立四楹。而栏槛厅事。一复其旧。亭之与浮碧至相近。而其延望之势。亦有所改观于浮碧者。此又修复之所不可已欤。箕都形胜冠天下。而又有亭㙜贲餙之。宾旅冠盖。结辙旁午。燕集而留连者。但知其为造化之所钟英。风流之所都会。而或不知列朝恩泽休养累百年。物阜人豊。使得翫而乐之。则岂君范所以亟新斯亭。无废无侈。宣上泽而贲人观之意哉。是则斯亭也。工虽小而义不可鲜矣。夫起废修坏。扬其恩德者仁也。接胜娱宾。贲乎耳目者礼也。仁且礼矣。而不能载之文字。以示后人。则又不智也。余故乐为君范而书之。使后来者。又无或废坏焉。

降仙楼重修记

编辑

名一国而一国共惜之。名天下而天下共惜之。既曰惜之矣。毁而戚。成而喜者。此物理也。我国据山水而楼者以百数。成之降仙。尤有名。其刱也自胜国。而光海世。朴烨因毁理。新其制度。轩豁壮丽。环揖巫峯。暎带沸湖。四方游观之凑也。肃宗乙未。官僮不戒于火。火自楼发。馆宇皆延烧。闻其毁者。举一国赍咨。不但曰邑人士女也。丁酉余官是府。亟建留仙通仙二馆。欲以及乎楼。未果而余解归。其后历几任人。十二栏伴仙馆次第成。而楼独未焉。今上戊辰。徐侯命臣元直慨然有修废意。庀财蕫匠。赴事五阅月而工告讫。元直乐其成也。邀方伯邻州。举酒而落之。闻其成者。举一国喜跃。又不但曰邑人士女也。信乎名一国者为一国所惜。而成毁喜戚。亦其情欤。昔在壬辰兵兴。天将赏是楼。叹其胜槩与巴峡少不殊。此既名一国而又为名天下久矣。余在是府也。闻象胥言。燕使来者辄言降仙灾可惜。盍新之。楼之成毁。彼岂有忻戚。而其言犹如是。岂非名天下者。天下又当惜之欤。楼馆所以娱宾旅。而世言神仙亦爱高楼。往来游处。多在大厦广宇云。楼之号降仙。似亦此意欤。余又闻府中父老言。楼毁前数日。梦见袍笏冠带烨若仙人者。会于楼。相与咨嗟曰。今不可复居此。因迸散而逝。意者神仙之居是楼者。前既戚其灾而辞去矣。今或喜其成而招邀降集。如曩昔否。楼果为神仙所居。则名天下者。独不可名天上。而天上之所共惜。亦不异天下人欤。虽然。世无神仙者。而梦事又荒怪。尤不足道矣。盖是府既据是胜。且有是楼。故世以为仙府。而为官者亦称有仙缘。今元直掇玉皇之班。暂试凫舃。而顾眄之顷。栋宇哙然。有若月斧风斤驱驾而效灵。如是而不曰有仙缘乎。余虽衰顿。亦忝是府。妄欲自托于是缘。而况是楼也。余为首事。卒之者元直也。故自闻楼成。意奕奕流动。马首每欲西矣。傥或一朝兴至。千里命驾。则与元直倚楼纵赏。纳道气于轩窗。通性灵于云霞。神情既酣。酒墨并洒。豪举而为百篇之谪仙。朗吟而为三入之洞宾。斯已快矣。已又飘然御风。一苇乘月者。非羽化之游乎。穆然澄坐。棋子声疏者。非烂柯之戯乎。于是余与元直相视一笑。未知子与我果皆仙曺。而楼可为降仙欤。今必曰广成自崆峒。安期自蓬岛而来者。始谓之仙则惑也。自世俗观之。孰不以吾与子为仙游哉。然其意只欲超鸿濛出希夷。托兴方外。而犹不足乎大人之观。必也先天下忧。后天下乐。如范公岳楼之记而后。游者方为天下之大观。而楼亦方有名一国名天下之实。成毁喜戚。尤有所不已矣。但恐余老。不能践斯游。与元直卒讲是义。则又怅然也。遂记此寄元直。使知跌荡放旷。初若游戯而卒归之正者。是吾辈之意也。

仰高轩记

编辑

孔子论诗。至高山仰止曰。诗之好仁如此。诗人之意。只为其起兴也。而孔子于言外。发为向道之喩。以警策人。岂非善学者之符。善读诗者之法欤。𬇙府黄君大厚诵诗书力文辞。不欲以陋士自命。辟书室于所居苍光山下。志其向道而名之曰仰高。苍光者。箕子旧都之镇山也。距今累千载。而圣道神教。若朝暮于耳目。尚有可以慕向者。夫箕子孔子其道一也。孔子四勿之训。实循箕子五事之教。而孔门唯颜子尝以此服膺矣。其始也。仰之弥高。叹不可及者。已发夫子向道之旨。而其终也。博约功至。如见卓尔之立者。即前日所仰之高。确在我前而非更有他物也。其次序如穿珠。工夫如累级。仁道非在玆乎。世俗之以高自标者。骋华藻栀言貌。夸大骛虚。以为高而已。而益与吾道远。夫是之以为高耶。今君年少驰誉。一举而成进士。方高视无碍。而犹欲敛英咀实。抱书而归读。其志固有异于世俗者欤。高有不可及。而亦在目下之卑近。卑似可狎而亦有高不可逾者。登山只此心。入水亦此心。而一心操存。随步用力者。此实功也。故朱子论五事。以思为重。程子箴四勿。必木于心。而颜子造道之深浅。亦论其心之麤不麤。不如是则视高而失其守。言高而背于行。非吾所谓高也。请以是验君心于异日。而因以记君轩。

画扇斋记

编辑

李美仲家城市而志山林。就扇面画山林一区。每爱翫之。因又取画扇名其斋。盖美仲之于山林。特其身为城市所寓未及去。而其志则已泯然为一。当其却扫静坐。手一扇而兴会也。清泠满室。壁户翛然。肺腑相流通。意想相飞越。恍见佳山胜水茂林穹壁。涌现于扇面。攒集于堂畔。远之则不可接。近之则在方寸。无论其志之泯然。而即其身之寓城市者。并欲浑化。殆忘其未及去。美仲所以托寄画扇。不忘山林之欲去者。有如是夫。然美仲肮脏有气槩。尝造膝言事。震惊一世。其志固不忘乎山林。而亦有不肯忘世者矣。然则美仲之身。终不可去。而只一画扇斋。欲了山林之志欤。或曰。美仲之有是斋。既自有山林。而且美仲在都无禄位。其不去亦犹去也。奚必去乎。是其言犹未为知美仲矣。美仲骨体不媚。半生嵚㟢。世路无可容。而山林是其所也。一丘一壑。架一茅屋而啸傲其中。则左右溪山。莫非画扇中物。而美仲之偃仰起居。自当为画扇中人。然后画扇之义可卒。而画扇之名堂室者。始不可易矣。毋曰不去犹去。而勉卒其去之义。唯美仲知之。余之文。亦所以俟美仲于后日云。圃岩病夫戯书。

万象亭记

编辑

万象亭在龙湖江上。架厓岩面江湖。舟车之所交集。山水之所萃胜也。赵君汝五筑是亭而名之。自为记。又详沿江之南北上下。亦多有此胜。而独是亭专有是名何也。范文正岳楼记。有气象万千之语。赵君虽托于斯以名。而迺其意则殆有见于物理者欤。夫远近高下。盈天盈地。散而为江山林壁云月鱼鸟之属者。其数甚多。总之曰万象。彼皆公物而无私主。取无所禁。苟欲随其所爱好。揽为己有。则是亦在我。我自有亭榭栏槛几席琴樽。以延揽而包纳之。若客至而我为主人。应接虽不一。而我无倦容。然后彼亦裒然并集。献赏于我。而尽为我所有矣。不然而我无亭榭栏槛可以延揽者。而过之若不省。视之若无物。则彼万象者虽自如。而尽属耳目之外。非我之万象也。赵君既有见于斯理。故标是名于是亭而延揽之。使彼万象之纷纶者。自归于并包。斯亦可谓万殊一归而体用自全矣。是故亭以为体。在内而含其用。万象以为用。四达而归于一。朱子论体用一原曰。冲漠无朕而万象森然已具。一亭而包万象者。亦岂非一理贯万物。一心应万事之则乎。理在于心。感应该遍而物象无所逃。燕坐而存一心。开户而通万象。内外交相发。而亭之义尽矣。赵君达于此义而犹不欲自道。只说其形胜于外者。余故略发其存乎内者如此。赵君必忻然嘿契曰此吾意也。又当与吾说交相发也。

题跋

编辑

书东坡药诵后

编辑

陆海之产。果蔬之品。人有嗜有不嗜。嗜则食。不嗜则不食。独余无所嗜。亦无所不食。是以西之塞。南至瀛海。流离困跲。食未尝具其味。人或为余苦。而余一皆安之。盖其性适然也。及读东坡药诵。又爽然自失。其在南海。惟日食淡面及胡麻茯苓。自言事无事之事。百事治。味无味之味。五味备。其旷达萧散。若能出埃壒而上者。信乎不可及矣。然余犹有讥焉。为其有神仙之想也。此其流而为白蝙蝠之食欤。夫人病则药。病已则常食。茯苓胡麻。岂必为多。鸡豚鱼肉。亦岂少哉。以放旷胜人。要亦非吾道也。然世不有必食珍腻。无则曰吾无以为食者乎。书之。所以为世戒也。

书金士廸汉喆北幕录

编辑

金士廸佐北幕。历视寨堡山川。慨然纵笔出数百篇诗。诗皆遒逸悲奋。有燕蓟声气。信乎其激越也。然古今言诗者。必以周雅为归。天保治内。采薇治外之义。士廸前已讲之。未知今所为诗。亦有古人之意否欤。君诗中数称余先祖侍中公之烈。尝闻公在军中。每以五经自随。是其业不在衽金而有所在矣。今士廸之所慨然。亦既在啽弄之外。则当腹笥诗书。益昌其气。发为功业。振为歌诗者。将内天保而外采薇。沨沨乎有馀响。其视今日诸作。又当何如也。斯义也。余欲为士廸卒究之。

书李址愿夙兴夜寐箴小屏后

编辑

夙兴夜寐箴。南塘陈茂卿所著。而退陶先生又尝作啚而献御矣。余甥侄李址愿年少志学。间为一小屏。取是箴而书之上。盖其言曰。屏几有箴祝古也。且吾素惰嫚为病。日高而犹盹睡。或至侵食乃起。又欲以是对病而砭之。此其心非可与适道欤。址愿旧尝从余游。其所谓惰嫚晏起者即余病。而又染习之。为尔病矣。以余之老白首。而犹不能去是病也。甚欲尔力为去之。有是哉。其寸积铢累。将自夙兴而始矣。虽然。舜固曰鸡鸣孶孶。而跖亦曰鸡鸣孶孶。苟无其善与利云者。则鸡鸣孶孶。又恶足为舜跖之分乎。是知夙兴者不可无所事。而其所事。尤不可不审其几。此又吾与尔之所当自警者也。试于清朝爇香之时。以此意而默观之。其蔼然泉达者。又孰能掩之。是箴之旨。亦惟曰如是已矣。

月沙李文忠家藏续纲目跋

编辑

故月沙李文忠公有家藏续纲目唐本。是尝为神宗皇帝御读者也。神皇尝命御史熊公化赋诗。以是本及一盆梅赐之。熊公素善文忠公。因与公赌棋。以其御赐二物偿公进。公所藏图籍累千卷。独以此为首。公殁而丙丁难作。仓卒抢攘。失其所在。后辛酉。公曾孙朝适出见一女奴持而市诸人。亟验其印章。归直而复完之。其事又甚异也。神皇帝虽非手赐公者。而传授自熊公。卒归于公者。岂非天使之乎。神皇再造之恩。衣被东方。而其奔奏疏附。沫血辨诬。又公之功也。及今区夏腥膻。物尽人消之后。神皇之手泽。曁公之遗迹。抚卷僾然。已令人深悲。而即其隐现失得之际。尤有感焉。丙丁之事。鬼神阴相。殆如泗鼎之沉水。自避秦污。而岁久不烂。既閟而复现者。又若为异时阳明。以兆其开先矣。然而甲子几周。人事梦梦。何其久无征也。吾恐赫曦之上。神怒未已。不欲使圣皇遗物久沦于斯世。则又将雷雨云雾驱六丁而下将之欤。是未可知也。下土微臣。窃不胜悲慨。敢因公后孙雨臣氏之请。志感于卷末如此。始此编之从公东也。并其梅而俱焉。公后以梅遗闵斯文孝骞南归。闵氏遂世护之。今其遗种犹不灭。是宜与此编相终始。不可不并书云。

瑞膺东游录跋

编辑

生东土。不赏金刚。犹过泗州。不见大圣。此东士之所惭也。余年六十。始一入金刚。翌年。瑞膺又踵余往。均之为廑免其惭。而亦犹晩矣。然瑞膺之行。自湖之寒碧义林。入五㙜过雪岳。泛镜浦宿洛山。因以及乎山之内外。所经涉。固已倍于余。而所赋诗为纪行九十九篇。为酬唱四十馀篇。其倍余亦二之。余于是又以惭瑞膺矣。瑞膺之赏山水。如其为学问。独能领趣于内而遗外之名。故其诗亦践境记实。率直无华。真瑞膺之诗也。若余诗。虽不欲为世俗华靡。而犹不免喜工之累。是则余之惭瑞膺。岂独为所经涉赋诗之多少哉。且闻瑞膺与同游二君子。讲朱张之观。寄仁智之趣。翫而乐之。固不在诗律。则尤使余有不胜其惭矣。不惟余也。凡士之入金刚。自以为无所惭者。其不惭瑞膺几希也。圃岩病夫书于盘溪寓舍。

韩石峯所书东征将士录跋

编辑

右壬辰东征将士录。石峯韩濩书。洪君益彬帖而藏弆者也。始神皇帝动天下兵。为我剿倭冦。是录所载若李提督以下名将健校。后先东出。酾血横尸于岛山𬇙水之间。其力能勋劳。至今照人耳目。而我自盖州之役。视恩如雠。报之鲁莽。今则妇孺童子渐不知有皇朝矣。循览是帖。俯仰悲愤。有不为裂眦而飮泣乎。劫火荡残。天地变迁。故家啚籍。十不存一二。而是独不为兵燹所烂。腥污所染。得洪君而为归。又何其奇也。君先祖观察公。丙子抗节死绥。为天下立大义。家世有如是矣。孝庙尝教曰。与我共事。其惟死虏人子孙乎。是书之归于君。神意亦有所在。非以君必能奉持无亵。独不忘斯义欤。不然而但曰石峯书可贵。则石峯书多海东。奚独是也。

庚申会诗帖跋

编辑

寒泉李煕卿示余庚申会诗帖。是会在肃庙丁亥。距今四十年矣。念吾辈五人壮岁从游。诗酒订期。亦一时之盛。而今之存者。独余与煕卿耳。然又老病垂死。十年不相见。追览旧迹。如隔天上。焉得不怆悢也。其诗皆手写成编。以寄想于异日。循纸三复。声容宛然。而三君子皆不可见。感慨随之矣。况惠伯必亨。其遘祸甚烈。又为废卷回翔。裂眦而一恸。呜呼悲夫。丁亥后四十年丙寅。鸣叔跋。

余既书此未及还。而煕卿又奄然长逝。人世悲怛。宁有是耶。独余顾影踽踽。谁与为依。只以悲不几时者。为自解而已也。遂并书于末而归其家。以志余悲。又书。

尤庵先生手笔小屏跋

编辑

右尤庵宋先生手笔也。先生每以曾传慎独。为吾学第一义。今五字独行不愧影所写。岂非先生平日所受用。学者千古所讲受者哉。后生颛蒙。少而失学。老益放废。白首伥伥。靡所与依。日用显见之间。罪悔已山积。况其微密隐暗。己所独知之地乎。仰先生之手迹。服先生之心法。警咳如在。声光不沫。遂谨书于末而藏弆之。欲日夕自警焉。

权景贺北关诗后跋

编辑

昌其诗。不若昌其气。气昌而诗亦昌。诗者气之出也。景贺年七十二。气肮脏不衰。出北关数千里。坚悍犹自如。其诗亦奇拔悲健。如少年蜂涌者。甚矣。景贺之有其气而发乎诗如是哉。先儒言老而衰者血气。而志气则无时而衰。景贺已老而血气亦不衰。况志气乎。威武不慑。是非不挠。浩然无所馁者。此之谓志气。但使握管滔滔。以昌其诗。而曰气专在是。则景贺只得为诗人否乎。故曰昌其诗。不若昌其气。气亦曰志为其帅云。

书杨州先墓立宪后

编辑

杨州青松地。寔我判阁府君衣履之藏。而历世从葬。已成累百年族位。其始培护长养丘木。蔚然有千章之美。及年代渐逖。守视渐疏。后人之散处傍近者。亦皆穷饿衰替。不惟不能禁其斤斧。又或不免于躬犯。日消月铄。兀然童濯。无可以封植者。呜呼。此岂孝子不忘本之心乎。吾先故世守孝谨。追远敦亲之风。殆已忘失之。凡为我子孙者。举有其责。而无以举颜于人矣。远近诸宗人。遂相议立宪。略具条目。非欲以言语相䂓。法条相拘。是惟在秉彛之推。嗟我诸宗。继自今。各励乃心。毋坠先训。毋踵曩习。毋曰非我所独犯。毋曰非尔所能禁。虽一草一木。毋敢为毁伤。防护之益谨。否则岁时辰节。无以上丘墓矣。呜呼。敬之哉勉之哉。

权调元居然斋移文后跋

编辑

洞之有泉石。今昔一也。昔也调元未及居。而只为是洞之泉石。及调元构屋而居。而居然为调元之泉石。一泉石也。而调元居之则居然为所有。若调元一去。则又当居然而亡之矣。物无定主。固如是欤。泉石虽清赏。而亦一外物。不过就其间。为一时主客。而居然有得失。凡世间之修短生死。荣辱悲欢。又孰非居然者乎。朱子之诗。固已达斯理。而调元之号其斋。亦有取于斯欤。自调元而论之。少壮几何而老耄已居然矣。老耄又几何而生殁亦岂不居然耶。是知一世即一居然。万古亦一居然。而天地元会。捴之为一居然。调元其将翫是理于泉石。忘死生荣辱而欲殁其世欤。虽然。无古今无生灭。不居然而亡者。独此道也。朝之与夕。甚乎其居然。而孔子犹曰朝闻道夕死可也。未知调元亦能了是义于是斋否欤。圃岩病夫为居然斋主人书。

李君寿长书帖后跋

编辑

善书以锺王为首。锺王古也。后之阑姗喜自放者。不有其才分。不用其工力。莫可遽拟于仿佛。则辄懑然懒然。不肯作一毫追踵意。而机范之自出。涂辙之自行。号之以自我作古。作者多而书益病。古道益不讲。是亦关于世运之降夷欤。李归厚寿长独能以善古书闻。余尝从其子寅锡。得见其所临遗教经一帖。严乎其无放。谨乎其无颇。浓密精妍。骨态俱适。若揖右军于座而亲受其点画者。岂非慕好笃而才力竱出之手腕。自然有古意者乎。俗尚之不古。不惟书为然。下士拘拘安卑常而乐弛废。每谓古道不可行。古人不可学。观于此。亦可以少愧矣。然则揭此书而砭乎俗者。岂但为学书一法。余故因寅锡之请而乐为之说。

次瑞膺三绝韵。仍题小跋。

编辑

久庵诗。警策人多矣。至跋语。闷岁年之不与。惧道业之或荒。尤有奋身迈诣。不与血气俱衰之气。老拙虽齿发已颓。鼎器已毁。尚或有激慨而歆赏者矣。直恐老牛力尽。不能受鞭策。而毙在皂枥间。呜呼岂不惧哉。念左右早已力学。晩益醇至。斯道之托。士友之望。有不可辞者。末后诗一句。所以属意郑重。非敢为面谀。良以发冀祝之心。毋徒曰是子好大言。而益思百尺竿上进步之地焉。光师门而绍绝学。非责之高明而又谁责也。深知子浅知子。世莫如余。子其勉之。圃岩病兄书。久庵。瑞膺号。

题东湖赵国甫文稿

编辑

余既知国甫详。又知其文详。盖其辞理敏博。藻思飞动。本之读书而真气无虚幻。发之才调而文采无冗靡。圆平辨物之旨。不堕纤巧。感愤刺俗之语。不归褊尖。庭户路陌。䂓置森然。非末世文士照影描画者所比。而欲与近古诸公。揖让坛𫮃之上。其传后已无疑矣。犹且谦若未满。每以为文不能古雅。是我病欤。国甫于此。岂真有不能也。特不过少在韦布。为科第馆阁之名。而时或贬才以副急耳。及今树旗鼓处皋比。老成而富殖。少时习气。固已脱落消尽。尚何足追理也。然朱子自言六十后学益进。学自有早晩深浅。而责功收效。必以晩年为定。国甫于为文。亦用此义而责之老成后欤。在器为彛鼎。在乐为韶頀。而国甫之老年功效。于古雅尽矣。余亦少已中此病。晩未收此效而言之。独无愧乎。只喜国甫有日进之效。而辄欲泚笔益书所未书。盖自谓知国甫文。而因以志余愧。且愧夫文弊之俗士云。

书赵童子诗草

编辑

赵童子甲童。余未见其人。死而见其诗。噫奇才也。童子宜死矣。衰世才不生。生亦多夭阏。以此才值此世。童子焉不死。童子八岁授书。九岁殁。所读书只若干册。而性独喜啽哢。遇境疾书。如风雨集于纸。鬼神凭于肘。发语多不俗。而其警绝者。清楚遒新。有可以一脔知鼎。惜乎玉未成蚌未扬。交手而遽陨之何欤。岂亦造物者妒才忌名。有意与夺欤。理虽难诘。悲则甚矣。其父世进拾藏其所作。不忍焚灭。是亦人情欤。余书以告曰。焚灭可悲。留在亦可悲。子毋顾恋。吾则只为衰世悲。

跋权景贺金刚诗录后

编辑

曩余为权景贺北关诗。跋其尾。景贺时已七十馀矣。沿道累千里。气坚悍不衰。发之为诗什者。亦富健有气力。余故引古人气昌诗昌之语以壮之。是纪实也。今景贺年又八十。年益迈而气益健。是年夏。奉命入五台。历遍岭东诸胜。因迤入金刚内外。诗酒淋漓累旬不少疲。而其诗累十篇。亦烂然箱簏。有精炼少年力尽不可追之气。盖景贺于诗。甚不喜雕凿语。信手拈来出之若容易。而往往遇境摸真。倾倒输写。无𤁧态无择语。而要在尽气而后止。今景贺之气。依然故在。而诗又景贺之诗。则向所称气昌而诗昌者。又无可改评矣。余固知景贺之老益壮。而不料其能如是也。虽然。大易不云乎。向晦宴息。是为老人随时之义谛。其义也如天心晦木。滋养日至。敛而为归贞复元之象。而神全气完。资发于外。可用为昌达之本。景贺既以此讲之平素。洞贯其旨。要于余言。必辗然而笑。以为惟老人能知老人。此非吾敛养修本之时欤。此又非勉戒之至言乎否欤。若余则衰疾滨死。今又焚弃笔砚。昌气昌诗。已无可论。直一厌厌之曹蜍辈。而徒诵勉人之言者。尤不免可愧云尔。

伏生传经啚后题跋

编辑

汉初。访求天下遗书。济南伏胜年九十馀。老未赴召。托少女传语。以所诵书经。授掌故晁错。其书虽非全经。而古圣王心法典谟。政教训诲。灿然騈列。若星斗河汉。百世不昧矣。侍郞李公君敬氏裒稡诸古老遗事并绘画凡几幅。分授绅缙年高者为文。谓余年老而犹好书。托此幅使记之。其意不可孤。而余懒散耄愦。无以发挥之。为可愧也。且余于此有推类而感者。文惠之挟书除禁。明章之息马论道。并称两汉盛际。而其养老论经之义。明章尤有懿焉。进三老五更于前。执酳听讲。自行师弟礼者。三代后一初也。抑此事亦不落莫。已收入于君敬绘事中欤。其画与不画。今无暇论。只欲随桥门多士快睹之是愿也。生晩慕古。人心所同。想君敬果亦有此意欤。余故因伏老事。迤及此说。叩发其古所称客主相形之义。君敬亦必犂然以为此自是吾意云否欤。愿卒闻之。

书家藏疑礼问解后

编辑

余家有旧藏疑礼问解一帙四册。王考通判完山时所印。而慎斋金先生书其签面。慎斋八十后书签面。为可贵。而又沙溪礼书。慎斋书其签者。尤可贵也。癸卯。余兄弟流寓湖乡。书籍多散亡。而是书亦逸其三册。独留一卷。每抚摩之。如失拱璧。惋惜者久之。余家又有他帙问解。而只以是书可贵。如向所称故也。丁卯。沈而天圣希来过。话间为言家有散帙问解三册。验其印章。知其为君家物。余喜而亟索之。盖余与而天邻住长兴坊时。被借而未还。因及流落尔。旧书重完。签题宛然。其事益奇。而其书益可贵矣。遂书其本末而藏之。所以著余之过。又以戒后人毋或复踵旧日之散佚也。

书金熤朋党策后

编辑

文气周匝滂沛。议论明白正直。真一个好文字也。但用科场所忌讳。又谢功令中体制。此非对策。乃疏章也。然近来疏章。亦不见此个言议者久矣。然须稍低一步。以就科臼。可免挥斥之患。此义又不可不知也。

题池道深家藏陶山李相公画像

编辑

池道深少事陶山李相公。终始服勤。公晩年。授其小画像一本曰。尔其藏弆而时展之。如见吾也。道深轴而椟藏。奉之惟谨。余乃推公遗意。书于上曰。

道深道深。咨尔道深。像为形似。奉像者心。诚又心本。贯彻死生。死生无贰。吾欲观尔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