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博物汇编 第一百三十卷 |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
第一百三十卷目录
医部汇考一百十
经络门五
张三锡医学准绳六要〈明部定经〉
徐春甫古今医统〈经度 经脉说 十五络脉穴辨 十二井荣俞经合穴
五脏募俞穴 八会穴〉
喻昌医门法律〈络脉论 律一条 奇经病关营卫〉
张介宾景岳全书〈经络〉
李潆身经通考〈经脉行列 经络相通不相通 督任二脉 督任为五腧总〉
陈士铎石室秘箓〈论任督〉
身形门
黄帝素问〈鍼解篇 仰人骨度图 伏人骨度图 侧人骨度图〉
灵枢经〈骨度篇 邪客篇〉
徐春甫古今医统〈背部胸部尺寸 取穴尺寸说〉
章潢图书编〈人身杂论 人身阴阳合体 人身同天地〉
李潆身经通考〈身经问答〉
艺术典第一百三十卷
医部汇考一百十
编辑经络门五
编辑《明张三锡医学准绳六要》
编辑
《明部定经》
编辑
夫脏腑阴阳,各有其经;四肢筋骨,各有所主。明其部 以定经,循其流以寻源。舍此而欲知病之所在,犹适 燕而南行,岂不愈劳而愈远哉?《方书》云:“不读《十二经 络》,开口动手便错。”诚确论也。世人以经络为鍼灸家 书,皆懵然罔究,妄举妄谭。即如头痛一证,左右分经, 前后异位;同一腹痛也,而有中脘当脐少腹之分;同 一害眼也,而有大眦小眦,黑珠白珠、上胞下胞之异。 在肺而用心药,则肺病不去,而复损心经;在血而用 气药,则真气反伤,而血病益滋。东垣曰:“伤寒邪在太 阳经,误用葛根汤,则引邪入阳明。”是葛根乃阳明引 经药,非太阳经药也。即此而推之,则夭于药者,不知 其凡几矣。仁人君子,慎勿轻议,当留心于《明部定经》 焉。
《徐春甫古今医统》
编辑
《经度》
编辑
“人身之经络气血多少,与天道寒热盛衰相应也。气 为阳而配乎热,血为阴而配乎寒。夫太阳为天之六 气,斯时天气寒盛而热衰,应人之手足太阳二经,多 血而少气。少阳为天之三气,斯时天气热盛而寒衰, 应人之手足少阳二经,少血而多气。阳明为天之五 气,斯时天气先热而后寒,应人之手足阳明二经,多” 气而多血。“少阴为天之二气,斯时天气寒少而热多, 应人之手足少阴二经,少血而多气。厥阴为天之初 气,斯时天气寒盛而热衰,应人之手足厥阴二经,多 血而少气。太阴为天之四气,斯时天气热盛而寒衰, 应人之手足太阴二经,多气而少血,故曰天道之常 数”云耳。
《经脉说》
编辑
夫所谓经者,以其气血流行之大经,常而不息也;谓 之脉者,以其血理分袤行体者而言也;谓之络者,本 经之旁支,而别出以联络于十二经者也。如手太阴 经之支者,从腕后出次指端,而交于阳明经者是也。 按:《素问》曰:“直行者谓之经,旁出者谓之络。”手太阴之 支,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是列缺为太阴别 走阳明之络。人或有寸、关、尺三部脉不见,自列缺至 阳谿脉见者,俗谓反关脉,此经脉虚而络脉满。《千金 翼》谓“阳脉逆,反大于寸口三倍。”惜叔和尚未之及,而 况高阳生哉。
《十五络脉穴辨》
编辑
十五络脉者,十二经之别络而相通焉者也。其三络 者,为仕督二脉之络。脾之大络,总统阴阳诸络,灌溉 于脏腑者也。《难经》谓“只十四络,有阳𫏋阴𫏋二络。”愚 尝考此二络,无穴可指,且二𫏋亦非十四经之正也。 《鍼灸节要》以为“任络曰屏翳,督络曰长强”,诚得十四 经发挥之正理也。加以脾之大络曰大包,此合十五 络也。
十二井荣俞经合穴
编辑少商,肺 少冲,心 大敦,肝 隐白,脾 涌泉,肾 中冲,心包 商阳,大肠 少泽,小肠 窍阴,胆 厉兑,胃 至阴,膀胱 关冲,三焦 鱼际,肺 少府,心 行间,肝 大都,脾 然骨,肾 劳宫,心胞 二间,大肠 前谷,小肠 侠谿,胆 内庭,胃 通谷,膀胱 液门,三焦 太渊,肺 神门,心 太冲,肝 太白,脾 太谿,肾 大陵,心包 三间,大肠 后谿,小肠 临泣,胆 陷谷,胃 束骨,膀胱 中渚,三焦, 经渠,肺 灵道,心 中封,肝 商丘,脾 复溜,肾 间使,心包 阳谿,大肠 阳谷,小肠阳辅,胆 解谿,胃 昆仑,膀胱, 支沟,三焦, 太渊,肺 神门,心 太冲,肝 太白,脾 太谿,肾 大陵,心包 合谷,大肠 腕骨,小肠 丘墟,胆, 冲阳,胃 京骨,膀胱, 阳池,三焦, 尺泽,肺 少海,心 曲泉,肝 阴陵泉,脾 阴谷,肾 曲泽,心包 曲池,大肠 小海,小肠, 阳陵泉:胆: 三里:胃: 委中,膀胱: 天井,三焦:
五脏募俞穴〈募皆在腹俞皆在背〉
编辑中府:〈肺之募〉 巨阙。〈心之募〉 章门。〈脾之募〉 期门。〈肝之募〉 《中脘》:〈胃之募〉 肺俞:〈三焦下各开寸半〉 《心俞》:〈五椎下各开寸半〉 肝 俞:〈九椎下各开寸半〉 脾俞。〈十一椎下各开寸半〉 肾俞:〈十四椎下各开寸半〉
八会穴
编辑《中脘》:〈腑会〉 章门。〈脏会〉 阳陵泉。〈筋会〉 阳辅。〈髓会〉 《鬲俞》。〈血会〉 《大杼》。〈骨会〉 太渊。〈脉会〉 亶中:〈气会〉
《医门法律》〈臣喻昌著〉
编辑
《络脉论》
编辑
十二经脉,前贤论之详矣,而络脉则未之及,亦缺典 也。经有十二络,亦有十二络者,兜络之义,即十二经 之外城也。复有胃之大络,脾之大络,及奇经之大络, 则又外城之通界,皇华出入之总途也,故又曰“络有 十五焉。十二经生十二络,十二络生一百八十系络, 系络生一百八十缠络,缠络生三万四千孙络,自内” 而生出者,愈多则愈小,稍大者在俞穴肌肉间,营气 所主外廓,繇是出诸皮毛,方为小络,方为卫气所主。 故外邪从卫而入,不遽入于营,亦以络脉缠绊之也。 至络中邪盛,则入于营矣,故曰:“络盛则入于经”,以营 行经脉之中故也。然风寒六淫,外邪无形,易入络脉, 不能禁止,而盛则入于经矣。若营气自内所生诸病, 为血、为气、为痰饮、为积聚,种种有形,势不能出于络 外。故经盛入络,络盛返经,留连不已,是以有取于砭 射,以决出其络中之邪。今医不用砭射,已不足与言 至巧,而用药之际,不加引经透络,功效羁迟,安得称 为良工耶?至若三部九候,《内经》原有定位,王叔和以 “相络之故,大小二肠”候之于上,心主之脉,候之于下。 而不知络脉所主者外,所关者小,虽是系络,表里相 通,未可定其诊象。况水谷变化浊秽之腑,去膈上父 母清阳之脏,重重脂膜遮蔽,其气迥不相通,岂可因 外络连属,反谓右寸之清阳,上浮者为大肠,脉沉者 为肺《脉?经》所谓“脏真高于肺”者,乃脏真高于大肠矣。 周身之治节,浑是大肠主之矣。左寸之浮者为小肠 脉,沉者为心脉,水中污泥反浮于莲花之上,有是理 乎?夫心包之脉,裹撷乎心,代君主行事,正如宰相统 摄政府,即当从左寸候之。若分属右尺,与三焦同位, 忽焉入阁办事,忽焉远窜遐荒,一日万几,舍樽俎而 从事道路乎?《切脉论》中已定其诊,今再论及,恐安常 者不加深察耳。惟是经有十二,络有十五,《难经》以阳 𫏋阴𫏋脾之大络,共为十五络,遂为后世定名。反遗 《内经》“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吃紧”一段,后人 不敢翻越人之案,遂谓当增为十六络,是十二经有 四大络矣。岂不乎?昌谓:“阳𫏋阴𫏋二脉之名原误, 当是共指奇经为一大络也。盖十二经各有一络,共 十二络矣。此外有胃之一大络,繇胃下直贯膈肓,统 络诸络脉于上。复有脾之一大络,繇脾外横贯胁腹, 统络诸络脉于中。复有奇经之一大络,繇奇经环贯 诸经之络于周身上下。盖十二络以络其经,三大络 以络其络也。《难经》”原有“络脉满溢,诸经不能复拘”之 文,是则八奇经出于十二经脉之外,经脉不能拘之, 不待言矣。昌尝推奇经之义,督脉督诸阳而行于背, 任脉任诸阴而行于前,不相络也;冲脉直冲于胸中, 带脉横束于腰际,不相络也;阳𫏋、阴𫏋同起于足跟, 一循外踝,一循内踝,并行而斗其捷全无相络之意; 阳维阴维,一起于诸阳之会,一起于诸阴之交,名虽 曰维,乃是阳自维其阳,阴自维其阴,非交相维络也。 设阳𫏋阴𫏋,可言二络,则阳维阴维,更可言二络矣。 督、任、冲、带,俱可共言八络矣。《难经》又云:“奇经之脉,如 沟渠满溢,流于深湖,故圣人不能图。”是则奇经明等 之络,夫岂有江河大经之水,拟诸沟渠者哉。《难经》又 云。“人脉隆盛。入于八脉而不环周。”故十二经亦不能 拘之溢蓄。不能环流灌溉诸经者也。全是经盛入络。 故溢蓄止在于络。不能环溉诸经也。然则奇经共为 一大络。夫复何疑。
《律一条》
编辑
凡治病不明脏腑经络,开口动手便错,不学无术,急 于求售,医之过也。甚有文过饰非,欺人欺天,甘与下 鬼同趣者,此宵人之尤不足罪也。
《奇经病关营卫》
编辑
问“奇经之病,亦关营卫否?”曰:“奇经所主虽不同,正经 之病,其关于营卫则一也。其阴不能维于阴,怅然自 失志者,营气弱也。阳不能维于阳,溶溶不能自收持 者,卫气衰也。阳维为病,苦寒热者,邪入卫而主气也。 阴维为病,苦心痛者,邪入营而主血也。《经》所谓肺卫心营者是也。阴𫏋为病,阳缓而阴急,阳病而阴不病 也。阳𫏋为病,阴缓而阳急,阴病而阳不病也。”此等病 多于正病中兼见之,惟识其为营卫之所受也,则了 无疑惑矣。盖人身一气周流,无往不贯,十二经脉,有 营卫奇经,八脉亦有营卫奇经,附属于正经界中者, 得以同时并注也。由阳维、阴维、阳𫏋阴𫏋推之,冲脉 之纵行也,带脉之横行也,任脉之前行也。督脉之后 行也。孰非一气所流行耶。一气流行。即得分阴分阳 矣。营卫之义。亦何往而不贯哉。
《景岳全书》〈臣张介宾著〉
编辑
《经络》
编辑
“人身脏腑在内,经络在外,故脏腑为里,经络为表。在 表者,手足各有六经,是为十二经。”以十二经脉分阴 阳,则六阳属腑为表,六阴属脏为里;以十二经脉分 手足,则足经脉长且远,自上及下,遍络四体,故可按 之以察周身之病。手经脉短且近,皆出入足经之间, 故凡诊伤寒外感者,则但言足经,不言手经也。然而 足之六经,又以三阳为表,三阴为里。而“三阳之经,则 又以太阳为阳中之表,以其脉行于背,背为阳也;阳 明为阳中之里,以其脉行于腹,腹为阴也;少阳为半 表半里,以其脉行于侧,三阳传遍,而渐入三阴也。”故 凡欲察表证者,则但当分前后左右,而以足三阳经 为主。然三阳之中,则又惟太阳一经“包覆肩背,外为 周身之纲维,内连五脏六腑之肓腧,此诸阳之主气, 犹四通八达之衢也。”故凡风寒之伤人,必多自太阳 经始。
足三阴之经,皆自足上腹,虽亦在肌表之间,然三阴 主里,而凡风寒自表而入者,未有不由阳经而入阴 分也。若不由阳经迳入三阴者,即为直中阴经,必连 脏矣,故阴经无可据之表证。
《身经通考》〈臣李潆著〉
编辑
《经脉行列》
编辑
《尊生子》曰:“腹之中行,系任脉一经。开两旁,系足少阴 肾经。又开两旁,系足阳明胃经。又开两旁,系足太阴 脾经。此皆在腹中者也。其乳之在上在旁,系手太阴 肺,少阴心、厥阴心包。又开两旁,则在两肋,系足厥阴 肝经。又肋之后,背之旁,系足少阳胆经。其脊之两旁 两行,系足太阳膀胱经。若脊之中行,系督脉一经,手 之外廉”系手三阳经,“手之内廉”系手三阴经,“足之外 廉”系足三阳经,“足之内廉”系足三阴经,头乃手足六 阳经所会。如耳前后系手足少阳经,颧上下系手足 阳明经,两眦旁系手足太阳经。其鼻之上行,仍系督 脉一经。凡各经支别交会,与夫足之三阴,皆循喉咙 挟舌本。又足厥阴随督脉会于巅,此又经络之大概 也。
《经络相通不相通》
编辑
手阳明大肠,与足阳明胃相通;手太阳小肠,与足太 阳膀胱相通;手少阳三焦,与足少阳胆相通。所以胃 有病而大肠亦病,胆有病而三焦亦病,小肠有病而 膀胱亦病,是同经同气之相感者也。其馀手足诸经, 皆有别经间隔,不能相通,故鲜贻累焉。
《督任二脉》
编辑
夫人身之有督任,犹天地之有子午也。人身之督任, 以腹背言;天地之子午,以南北言。可以分,可以合。分 之以见阴阳不离,合之以见浑沦无间,此修真者之 《周行》也。惜夫举世昏昏,尽越岐径,或默朝上帝,或内 视脏腑,或存神闭息,或服气吞霞,或运气机行火候; 或炼日月采精华;或日运脐轮,夜运泥丸;或朝呼三 “魂,暮摄七魄,或按周天而行搬运,或指斗柄而转化 机,或守中黄绛宫,而待神凝气聚,或运三华五气,而 用洗骨伐毛。种种元言,岂离督任,独惜其舍,正路而 不由耳。知之者四门外闭,两耳内观,心如止水,身似 空壶,缔观黍米之珠,权作黄庭之主,不施搬运,自妙 转旋,含光嘿嘿,调息绵绵,握固内守”,注意元关,顷刻 而真元内还,未几而一阳来复。两肾如汤煎,膀胱似 火热,任督犹车轮,四肢若山石。鼓巽运坤,天机自动, 微以意定,则水火自然升降如桔之呼水,稻花之 凝露,谓之“乾坤交姤罢,一点落黄庭。”到此地位,意不 可散,散则不成丹矣。故紫阳翁曰:“真铅生于离,其用 却在坎。”《女过南园》,手持玉橄榄,身心浑沌,与虚空 等,不知身之为我,我之为身,神之为气,气之为神。不 规中而自规中,不胎息而自胎息,虚空生白,黑地引 鍼,亦不知任之为督,督之为任也。此最上一乘,慎勿 身中摸索,真志于修者,其知所务哉。
《督任为五腧总》
编辑
又“《十二经》每经各得五穴,以应五行。所出为井,所流 为荣,所注为俞,所行为经,所入为合。肝邪治井,心邪 治荣,脾邪治俞,肺邪治经,肾邪治合,惟督任则总而 贯之。”
《石室秘箓》〈臣陈士铎著〉
编辑
略,不知,此二部之脉,不可不讲,非若冲𫏋之脉可有 可无也。“任脉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 元,至咽喉,上颐,循面入目,此任脉之经络也。督脉起 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在溺孔之际,其 络循阴器,合篡间,绕篡后,即前后二阴之间也,别绕 臀,至少阴,与巨阳中络者合少阴,上股内后廉,贯脊 属肾,与太阳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还出 别下项,循肩膊,侠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其男子循 茎下至篡,与女子等。其少腹直上者,贯脐中央,上贯 心,入喉,上颐环唇,上系两目之下中央,此督之经也。” 二经之病,各有不同,而治法实相同也。盖“六经之脉 络,原相贯通,治任脉之疝瘕,而督脉之遗溺脊强亦 愈也。然此二脉者,为胞胎之主脉,无则女子不受妊, 男子难作,强以射精,此脉之宜补而不宜泻明矣。补 则外肾壮大而阳旺,泻则外肾缩细而阳衰,补则子 宫热而受胎,泻则子宫冷而难妊矣。”
身形门
编辑《黄帝素问》
编辑
《鍼解篇》
编辑
一天,二地,三人,四时,五音,六律,七星,八风,九野,身形 亦应之,故“人皮应天。”
〈注〉一者,天也,天者阳也。五脏之应天者肺,肺者五脏六腑之盖也,皮者肺之合也,人之阳也,故人皮以应天。
人肉应地。
〈注〉二者,地也。人之所以应土者,肉也,故人肉以应地。
人脉应人。
〈注〉三者,人也。人之所以成生者,血脉也,故“人脉以应人。”
人筋应时。
〈注〉四者时也。四时之气,皆归始春。筋乃春阳甲木之所生,故“人筋应时。”
《人声应音》。
〈注〉五者,音也。人之发声,以备五音。
人“阴阳合气应律。”
〈注〉六者,律也。“合气”者,六脏六腑阴阳相合而为六也。以六气之相合,而应六律。
《人齿面目应星》。
〈注〉七者,星也。人面有七窍,以应七星。《灵枢经》曰:“天有列星,人有牙齿。”
人出入气应风。
〈注〉八者,风也。人气之行于周身,犹风之遍于六合也。
《人九窍》三百六十,五络应野。
〈注〉九者,野也。《阴阳应象论》曰:“地有九野,人有九窍。”九野者,九州之分野也。人之三百六十五络,犹地之百川流注通会于九州之间。
人心意应八风。
〈注〉“八风不常”,而心意之变动如之。
《人气应天》。
〈注〉《天运不息》,而人气之出入如之。
人发齿耳目五声,应五音六律。
〈注〉“发齿耳目共六齿”,又为“六六”之数,而发之数不可数矣。律吕之妙,推而广之,可千可万,而万之外不可数矣。
人阴阳脉血气应地。
〈注〉地有十二经水,人有十二经脉。水循地行,脉随地转。
人肝目应之九。
〈注〉“肝开窍于目”,九窍之一也。一之九者,九而九之,九九八十一也。
《九窍》三百六十五,
〈注〉六节。《脏象论》曰:“天以六六之节,以成一岁;人以九九制会。计人亦有三百六十五节,以为天地久矣。是人之经脉有三百六十五穴,节之交亦有三百六十五会,皆外通于九窍,内本于九脏者也。
人一以观动静,天二以候五色,七星应之,以候发母 泽。五音一以候宫商角徵羽,六律有馀不足,应之二; 地一以候高下”,有馀。九野一节俞应之,以候闭节,三 人变一分,人候齿,泄多血少。十分角之变五分,以候 缓急,六分不足三分寒,关节第九分,四时人寒温燥 湿,四时一应之,以候相反。一四方各作解。
卢良侯曰:“一百二十四字。连《九窍》三百六十五七字在内。然其间尚有成句可意会者。惜乎蠧损之文。不模传也。”
侧人骨度图
伏人骨度图
{{{2}}}
《灵枢经》
编辑
《骨度篇》
编辑
黄帝问于伯高曰:“《脉度》言经脉之长短,何以立之?”伯 高曰:“先度其骨节之大小广狭长短,而脉度定矣。”
〈注〉此言经脉之长短。从骨节之大小广狭长短。而定其度数。故曰“骨为干,脉为营。”如藤蔓之营附于木干也。
黄帝曰:“愿闻众人之度。人长七尺五寸者。其骨节之 大小长短各几何。”伯高曰。头之大骨。围二尺六寸。
〈注〉此言头之大骨度数。众人,谓天下之大众。长七尺五寸者,上古适中之人也。适中之人,则头骨亦适中。头骨适中,通体之骨皆适中矣。
《胸围》四尺五寸。腰围四尺二寸。
〈注〉此胸骨腰骨围转一周之总数也。
发所覆者,颅至项尺二寸,发以下至颐,长一尺,君子 终折。
〈注〉此言头颅前后上下之骨度。“发所覆”者,谓从前额颅之发际,上至巅顶,以至后项之发际,计发所覆者,度一尺二寸。“发以下至颐”者,谓从前额颅之发际,以下至于两颐,计长一尺。“君子终折”者,谓从发际之始,以至发际之终,可折中而度量。盖君子之人,面方广而发际高,发所覆者,从颅至项,度一尺一寸;发以下至颐,长一尺一寸也。
“结喉以下至缺盆中,长四寸。缺盆以下至𩩲骭,长九 寸,过则肺大,不满则肺小。𩩲骭以下至天枢,长八寸, 过则胃大,不及则胃小。天枢以下至横骨,长六寸半, 过则回肠广长,不满则狭短。横骨长六寸半,横骨上 廉以下至内辅之上廉,长一尺八寸。内辅之上廉以 下至下廉,长三寸半。内辅下廉下至内踝,长一尺三” 寸,内踝以下至地,长三寸。膝腘以下至跗属,长一尺 六寸,跗属以下至地,长三寸。故骨围大则太过,小则 不及。
〈注〉此仰面之骨度也。结喉下两旁巨骨陷中,为缺盆。𩩲骭骨一名尾翳,即鸠尾骨也。自两旁缺盆而下至𩩲骭,计长九寸,过则肺大,不满则肺小,盖𩩲骭内,心肺之所居也。天枢在脐旁二寸,乃足阳明之穴。从两旁𩩲骭而下至天枢,计长八寸,过则胃大,不及则胃小,盖自鸠尾以至于脐,胃腑之所居也。横骨在毛际横纹中,自天枢而下,至于横骨,计长六寸半,过则回肠广大,不及则狭短,盖自脐以至少腹,大肠之部分也。横骨横长亦六寸半,内辅者,内之辅骨也。内辅之上廉,长一尺八寸者,在上之腿度也。内辅之上廉,以下至下廉,长三寸半者,膝之连骸,一名膝盖骨也。内辅下廉,下至内踝,长一尺三寸者,在下之腿度也。曰:“内辅内踝”者,以足八字分立,则内骨偏向于面也。踝者,下廉之腿骨,与足骨相连之凹处。在内者为内踝,在外者为外踝。内踝以下至地,长三寸者,足跟骨也。“膝腘”者,膝前下之腿骨。跗者,足面上之跗骨,即足阳明之动脉处。自膝前而下,至于跗面,计长一尺六寸也。属者,概足面而言也。“跗属以下至地长三寸”者。从足面而下至足底之骨也。骨围大者。骨之粗大也。小者。骨之细小也。
角以下至柱骨,长一尺。行腋中不见者,长四寸。腋以下至季胁,长一尺二寸。季胁以下至髀枢,长六寸。髀 枢以下至膝中,长一尺九寸。膝以下至外踝,长一尺 六寸。外踝以下至京骨,长三寸。京骨以下至地,长一 寸。
〈注〉此侧身之骨度,皆纵数之也。耳上之旁为角,肩胛上之颈骨为柱骨,自角以下至柱骨,长一尺。肋下臑内为腋,自柱骨至腋中,计长四寸。胁骨之下为季胁,自腋以下至季胁,计长一尺二寸。捷骨之下为髀枢,一名髀厌,在臀之两旁,即足少阳之环跳穴处。自季胁以下至髀枢,计长六寸。髀枢以下至膝盖骨内之中分,计长一尺九寸,即上之腿数也。膝以下至外踝,长一尺六寸,即下之腿数也。京骨,《足太阳膀胱经》穴名,在足外侧大骨下,赤白肉际陷中。外踝骨以下至京骨,长三寸。京骨以下至地,长一寸。此侧身之骨度也。
耳后当完骨者。广九寸。耳前当耳门者,广一尺三寸。 两颧之间相去七寸。
〈注〉此头侧之横度也。耳后高骨为完骨。入发际四分广者横阔也。耳后当完骨者。从耳至于脑后也。耳前当耳门者。从耳而至于鼻准也。此头侧之横度也。两颧之间相去七寸者。此当面之横度也。
两乳之间广九寸半。
〈注〉此形身前面之横度也。
两髀之间,广六寸半。
〈注〉此形身背面之横度也。
足长一尺二寸。广四寸半。
〈注〉此两足之“纵横数”也。
肩至肘。长一尺七寸。肘至腕。长一尺二寸半。腕至中 指本节长四寸。本节至其末长四寸半。
〈注〉此两臂两手之骨度也。《本节》者,指掌交接之骨。《节末》者,指尖也。
项发以下至背骨,长二寸半。膂骨以下至尾骶,二十 一节长三尺。上节长一寸四分分之一,奇分在下。故 上七节至于膂骨九寸八分分之七。
〈注〉此脊背之骨度也。项发以下至背骨者,自项后发际,至背骨之大椎,计长二寸五分。膂骨,脊骨也,自背骨之大椎,循膂骨以下至于尾骶,计二十一节,共长三尺。上节每节长一寸四分一厘,其奇分之九釐在下节计筭,故膂骨以上计有七节,每节长一寸四分一厘,则七得七寸四七二寸八分,共九寸八分。又每节一厘,共计九寸八分七釐。故曰“九寸八分分之七”也。
此众人骨之度也,所以立经脉之长短也。“是故视其 经脉之在于身也,其见浮而坚,其见明而大者,多血; 细而沈者多气也。”
〈注〉此总结骨之度数,定经脉之长短也。“经脉之浮而坚,明而大者多血,细而沈者多气。”此篇论骨气而结以经脉之血气者,血脉资始于肾,骨之精气盛,则经脉之血气亦盛矣。
《邪客篇》
编辑
黄帝问于《伯高》曰:“愿闻人之肢节以应天地,奈何?”伯 高答曰:“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天有日月,人 有两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天有风雨,人有喜怒;天 有雷电,人有音声;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 有五脏;天有六律,人有六腑;天有冬夏,人有寒热;天 有十日,人有手十指;辰有十二,人有足十指,茎垂以 应之。女子不足二节,以抱人形”;天有阴阳,人有夫妻; 岁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五节;地有高山, 人有肩膝;地有深谷,人有腋腘;地有十二经水,人有 十二经脉;地有泉脉,人有卫气;地有草蓂,人有毫毛; 天有昼夜,人有卧起;天有列星,人有牙齿;地有小山, 人有小节;地有山石,人有高骨;地有“林木,人有募筋; 地有聚邑,人有䐃肉;岁有十二月,人有十二节;地有 四时不生草,人有无子。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
〈注〉此论人形身四体,脏腑阴阳,应天地之日月星辰,山川草木,人与天地参也。卫气昼行于阳,夜行于阴,应天道之绕地,一周一岁而终三百六十五度。日月五星,随天道之环转,风雨雷电,从天气以施行,山川泉谷,上天之无不覆帱,林木草蓂,感天气而生长。“卫气日行于阳,上至头目口齿,下至足胫膝腘,四旁之四”肢肢节、䐃肉皮毛,夜行于阴,内循五脏六腑,熏于募筋,充于胸腹。人之身形脏腑,应六气之降升,五运之出入,卫气之行,应天道之绕地,环转而复通贯于地中。故曰:“地有泉水,人有卫气。”是卫气非独行于形身之外内,而复贯通于经脉之外内者也。
《明徐春甫古今医统》
编辑
背部胸部尺寸
编辑大椎穴下,尾骶骨穴,共计二十一椎,通作三尺,故谓 “人为三尺之躯”者此也。
上七椎,每椎一寸四分一厘,共九寸八分七釐中七椎,每椎一寸六分一厘。十四椎与脐平,共一尺 一寸二分七釐。
下七椎,每椎一寸二分六釐,共八寸八分二釐。 “第二行侠脊各寸半,除脊一寸,共折作四寸;分两旁 第三行侠脊各三寸,除脊一寸,共折作七寸;分两旁 膺部、腹部横寸,并用对乳间横折作八寸。”膺部横寸 取穴,悉依直寸取穴。依心胸岐骨下至脐,共折八寸; 脐下至毛际横骨,折作五寸;天突至膻中,折作六寸 八分;下行一寸六分为中庭。上取天突至中庭。共折 八寸四分。手足穴并用中指穴取之。
周身经穴,随处而取之,则其长短阔狭,各合其度,而 自无过与不及之弊矣。今人悉以中指一寸,通身取 之,乌得谓之同身?当曰“同指。”必其随所处而取其穴 道,故曰“同身寸。”
《取穴尺寸说》
编辑
人身经脉十四,络脉十五,原穴十二,诚为一身枢要 纲维之大,不可不熟会于胸中也。至于取法,如《标幽 赋》云:“取五穴,用一穴而必端;取三经,用一经而可正。” 今世之医,惟取中指中节,谓之同身寸,凡取诸穴悉 依之,其亦未之思耳。殊不知同身之义,随身之大小, 肥瘦长短,随处分折而取之,则自无此长彼短之弊, 而庶几乎同身之义有准矣。若以中指为法,如瘦人 指长而身大,则背腹之横寸,岂不太阔耶?如肥人指 短而身大,则背腹之横寸,岂不太狭耶?古人所以特 谓“同身寸法”者,盖必同其身体,随在而分折之,固无 肥瘦长短之差讹也。如头部,则以前眉中直上至后 大杼骨,共折一尺八寸,眼内眦角至外眦角为一寸。 头部直横寸法悉依此,准如背部:自大椎下至尾骶, 共折三尺横寸。第二行连脊分开,各二寸;第三行连 脊分开各三寸半。背部直横寸法悉依此,准如腹部 天突至膻中折六寸,岐骨至脐,折八寸;脐下至毛际 折五寸;两乳对折八寸。腹部直横寸法悉依此,准如 《四肢尺寸》:“手肘内曲”泽穴至《经渠》为一尺,足膝至踝 尖为一尺六寸,踝尖至地为三寸,亦不独以中指为 法也。何后世不论背腹,概以中指谓之同身?简而行 简,讹而愈讹。愚故悉背腹之所总较尺寸,以备考取 之便。倘考有未尽,法有未周,惟同志者订之,庶斯集 之无遗憾也。
《章潢图书编》
编辑
《人身杂论》
编辑
人之所以为人者,形与性而已矣。天地之塞吾其体, 天地之帅吾其性,形性岂二之哉?孔子曰:“仁者人也。” 孟子曰:“形色,天性也。”所以《大学》一言以蔽之曰:“壹是 皆以修身为本”,则是身也。本之为心意知,而非有也; 达之家国天下,而非无也;具之为骨骸脏腑,而非显 也;宰之为精神魂魄,而非隐也;呼吸与天地相通,气 脉与寒暑昼夜相运旋,所以谓“人身小天地”,而知修 身为本,即知之至也。孔门无逾颜、曾,颜之四勿,曾之 三,省舍视听、言动、容貌词气,性安在哉?信乎,养德养 身非二事,良医良相非二道。奈何人人具此七尺之 躯,卑之则为众欲所攻,高之又以四大为幻,欲通天 下国家为一身,而于一身之骨骸血脉且莫之辨,一 身之寒暑燥湿且莫之调摄也,又乌在其为不朽,而 与天地参乎?
“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 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 生者也。故圣人作则,必以天地为本,以阴阳为端,以 四时为柄,以日星为纪,月以为量,鬼神以为徒,五行 以为质,礼义以为器,人情以为田,四灵以为畜。” 《卲子》曰:“天有四时,地有四方,人有四肢。是以指节可 以观天,掌文可以察地”,“天地”之理,具乎指掌矣,可不 贵之哉。
人身,即小天地也。人之气,即天地之气。人之五脏六 腑十二络,犹五岳四镇十二州;人之七窍,犹天之七 曜。凡人之脏腑十二络有病,则面色异而变常,犹岳 镇十二州有灾,则天象随之而变异。惟心脏之病,面 色易形,故以养心为要。《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程 张所谓心,皆指其虚灵之气而言。气本寓理为性,理 从气发为情,而心能主宰者亦气也。
“人身之天为首”,而一身之气,自流行贯通,脉络相连。 如耳目口鼻,为气之出入,皆在于首,而其为气,必自 下而上,故目如日月,而五脏皆属之,岂非自地而起 乎?
天包地,地之上下,皆天天之气循环转旋,无一息之 停止。如人身自腹以上为天,腹之下为地。人身之气, 自是从涌泉而起,至于头顶,又降而下,循环不穷。然 谓之“阴阳”者,亦以其上下言之耳。天之气在地下者 为阴,在地上者为阳,其为形虽有阴阳之殊,其为气 则一也。
“我之所以为身”,岂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之谓哉?身非 身也,其所主者心也;心非心也,其所具者性也;性非性也,其所原者天也。天之所以为天,我之所以为身 也。然则我之身非人也,天也。
“天地一阴阳也,人身一阴阳也,人身之阴阳,不外乎 天地之阴阳”,天地之阴阳,亦岂外乎人身之阴阳哉? 天地一人也,人身一天地也。人身之动静,天地之动 静也。分而言之,动自动也,静自静也,合而言之,动根 于静,静由乎动也。一呼一吸一息也,而天行八十馀 里,人一昼一夜,三万三千六百馀息,天则行九十馀 万里,人息与天行齐,四体于是乎顺,百病于是乎消。 一有愆焉,始为众病之所袭矣。是故君子贵修身以 俟天也。然则天之所以行,人之所以息,孰从而宰之? 曰:“太极。”太极,阴阳之本也,天地之心也,动静之主也。 呜呼!善事天者,当洗心而密察焉。
人身阴阳合体
编辑吾人之生,原阴阳两端,合体而成。其一则父母精气, 妙凝有质,所谓“精气为物”者也。其一则宿世灵魂,知 识变化,所谓“游魂为变”者也。精气之质,涵灵魂而能 运动,是则吾人之身也,显现易见而属之于阳。游魂 之灵,依精气而露知识,是则吾人之心也,晦藏难见, 而属之于阴。交媾之时,一齐俱到,胎完十月,出生世 间,其赤子之初,则阳盛而阴微,心思虽不无,而专以 形用也。故常欣笑而若阳和,亦常开爽而同朝日,又 常活泼而类轻风,此阳之一端,见于有生之后者然 也。及年少长,则阴盛而阳微,虽形体如故,而运行则 专心思矣。故愁感而欣笑渐减,迷蒙而开爽亦稀,滞 泥而活泼非旧,此阴之一端,见于有生之后者然也。 人能以吾之形体而妙用其心知简淡而详明,流动 而中适,则接应在于现前,感通得诸当下,生也而可 望以入圣,殁也而可望以还虚,其人将与造化为徒 焉已矣。若人以己之心思而展转于躯壳,想度而迟 疑,晓了而虚泛,则理每从于见得,几多涉于力为,生 也而难望以入圣,殁“也而难冀以还虚,其人将与凡 尘为徒焉已矣。”或曰:“如君之论,是以身为阳而在所 先,以心为阴而在所后,乃古圣贤,则谓身止是形,心 乃是神,形不可与神并,况可以先之乎?”曰:“子乌知所 谓神哉?夫神也者,妙万物而言者也,亦超万物而言 者也。阴之与阳,是曰两端,两端即两物也。精气载心 而为”身,是身也,固身也,固耳目口鼻四肢百骸而具 备焉者也;灵知宰身而为心,是心也,亦身也,亦耳目 口鼻四肢百骸而具备焉者也。精气之身,显于昼之 所为,心知之身,形于夜之所梦。然梦中之身,即日中 之身,但以属阴,故其气弱,其象微,虽弱且微,而较之 日中之举止,毫发则无殊也。日中之身即梦中之身, 但以属阳,故其气健,其体充,虽健且充,而较之梦中 举止,毫发亦无殊也。是分之固阴阳互异,合之则一 神所为,所以属阴者则曰阴神,属阳者则曰阳神。是 神也者,浑融乎阴阳之内,交际乎心身之间,而充溢 弥漫乎宇宙乾坤之外,所谓无在而无不在者也。惟 圣人与之合德,故身不徒身,而心以灵乎其身,心不 徒心,而身以妙乎其心,是谓阴阳不测,而为圣不可 知之神人矣。或者憬然悟曰:“孔夫子之从心所欲不 逾矩,孟夫子之存心养性以事天”,是诚。阴阳合德,而 神之乎其为心也哉!亦神之乎其为身也哉!
人身同天地
编辑七尺之躯,何可与天地论大小?百年之身,何可与天 地论修短?况此身特躯壳耳,于此身之骨骸脏腑、经 络血脉,纵能精究而深研之,不过医之小道也,何必 一一准诸天地哉?吁!此皆自小其身者也。惟自小其 身,故经营七尺之内与蝼蚁同嗜欲,醉梦百年之间 与蜉!共旦暮,可哀孰甚也?不知天地非大,人身非 小也,万古非长,百年非短也。所以上下同流者,自有 在也。盖阴阳五行,在天地人一也。观一岁十二月,一 日十二时,人身之呼吸,与天地通者,果何物乎?《孟子》 谓“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自此身之外, 更何命可立?何心性可存而养也?彼世之愚不肖者 无论已,间有贤哲之士,计其生平,虑非不周,知非不 溥,言非不详,行非不锐,日夕殚精耗神,游魂梦景,独 于此身,漫不加之意焉。其于本末内外,轻重缓急,且 莫之辨,又安望其赞化育、参天地相同?果强合之,抑 亦造化自然也。惩七年之病者,必求三年之艾,当勿 忽于此云。
《身经通考》〈臣李潆著〉
编辑
身经问答
编辑鄗人长春子与尊生子游于泲水之滨,据莎茵而坐。 长春子兴,问于尊生子曰:“一身之义可得闻欤?”尊生 子对曰:“身以外不可尽知,而可以弗知也,身以内不 可尽知,而不可弗知也。身者,性之宅也,命之宗也,焉 有身而可以弗知者乎?”长春子曰:“吾今而知身之为 重也,子其为我言之。”曰:“坐,为汝详言。”
何谓人?人任也,能任世事也。父精母血,合而成人,左 阳右阴,男女分形,象其形而命名焉何谓身?身犹伸也,包三才而为身,上象首,下象足,前 象腹,后象背,引而伸之,能参天地,立人极而作圣也。 形者全于毛,影则随之。体者丰于背,态则从之。躯者, 众窍之总名,州有九区,人有九窍也。肢者,一身之支 干,木有枝而叶附之,人有肢而毛附之也。肤,布也。皮, 被也,布被周身也。膜,幕也,幕络全体也。筋,伸也,谓筋 和易于屈伸也。从“力”,又从“竹”者,盖物之多筋者莫如 竹,故象之。肉,柔腻也,皮肉之有文理者也。骨,孤也,谓 肾气孤行,偕皮肉筋血,主持躯窍也。髓,水也,随也,谓 骨之精髓灌注孔窍,随脑循脊,下输两肾也。首,守也, 先众体而为言,所以守五官之灵,护卫泥丸也。头,独 也,高而独也,前口须而后脑项也。颊,夹也,相辅夹也。 颐,养也,下动上静,咀嚼以养人也。颔,含也,含物之颊 车也。颧,权也,骨生面而有权也。面,现也,验也,谓脏腑 之精华皆著于面,或荣或悴,可占验也。发,发也,血脉 所发也。毛,貌也,在表别形貌也。髭,姿也,姿容美也。鬓, 峻也,生高处也。须,秀也,苗成而秀,人成而须也。髯,随 口动摇,冉冉然也。睫,接也,凡物色于眼眶相接也。眼, 验也,五脏精华皆聚于目,人之邪正病否,于是乎验 之也。目,默也,默而识也。瞳,童也,内照小人也。眸,侔也, 两目相侔,大小似也。泪,戾也,凡人戾心拗意则目津 出也。眉,媚也,覆目而媚人也。鼻,裨也,裨益肺气,使得 呼吸也。涕,卑也,涕流而下也。泣,立也,两行齐下也。哭, 苦也。笑,肖也,张大口也。额,鼻根也。口象形如口袋盛 物可出纳也。唇,缘也,胃脉左右交口而经起于辰时 也。吻,免也,入则碎,出则免也。咽,因也,饮食必因于口 也。喉,候也,候气之粗细长短也。牙,芽也,如草芽之锐 也。齿,止也,所以遏止众物,不得粗而下咽也。龂,牙根 也。舌,舍也,舌为心苗,乃心之舍,别味出声,必干于舌, 故从干口。嗌,要也,气所流通之要路也。耳,迩也,听远 自迩也。项,确也,坚确。受,枕也。颈,径也,挺而长也。肩,任 也,天下之物于是乎任之。臂,俾也,在旁可俾使也。肘, 注也,寸脉所流注也。腕,宛也,可以宛转屈伸也。手,授 也,持物相授受也。掌,常也,常主手心也。指,枝也,相排 不乱,长短参差也。胸,空也,空空然盛脏腑也。膺,壅也, 气所壅也。臆,意也,意所生也。膈,隔也,在心脾之间,有 脂膜以隔邪气,不使上蒸也。腹,复也,富也,裹盛多品 如富翁也。脐,剂也,脐端所限剂也,始生必齐之也。胞, 包也,胎胞也。肋,勒也,检勒五脏不散坠也。胁,挟也,两 臂所挟也。腋:绎也,血脉所络绎也。爪,绍也,绍续指端 也。腰,要也,当身之中,屈伸之关要也。髋髀缓而卑也。 膝,息也,屈伸之机,可坐而休息也。股:役也,分刹而奔 走,服役也。腿:退也,环跳之主,前固可进,后亦可退也。 尻尾蔽心骨也。臀,殿也,大肉殿后也。脚,却也,𫏋也,谓 坐时却后又捷而能步也。胫,径也,直长似茎也。足,续 也,续乎胫,用以走也。踝,足两旁骨如角也。跟,根也,如 树有根也。踵,锺也,承诸体之重锺聚于此也。趾,止也, 进止自由也。脉,派也,又永也,气血分派而流,可以永 年也。血,濊也,分界而流也。汗,瀚也,出于表,瀚瀚然也。 津,进也,汁进出也。脓,𬪩也,气白血赤,其汁厚也。 长春子仰天而叹曰:“甚哉,吾之愚也!吾有身而不自 知,吾何人乎?吾闻子言,乐而忘倦也。敢问其序为何 如?”尊生子曰:“悉乎哉问也!自其首而言之,脑后为风 府,项两旁为颈,颈上为脑,脑上为巅,巅前为顶。”顶。 前为顖,顖前为额颅,两旁为额角。额角前为眉骨, 眉骨前为颜,颜下为鼻,鼻根为頞,頞旁为目。内眦为 睛明,外眦为锐眦,耳下为颊车,耳前目下为䪼,䪼下 为腮,腮下为颔,颔下为颐,唇上为人中,地阁为承浆, 肩下为膊,膊下为臑,臑尽为肘,肘下为臂,臂尽为腕。 下踝为锐骨,上踝为高骨,骨下动脉为关,关前为寸, 关后为尺。寸口骨为束骨。束骨前为掌骨。肥肉际为 鱼际。两筋前为岐骨。岐骨前为虎口。
由下而上言之,二阴之中为屏翳,两筋间为篡,篡内 深处为下极。下极之前,男为阴廷,女为窈漏。阴器上 为聚阴,聚阴上为毛际。毛际两旁动脉为气冲。气冲 上中为小腹,小腹内为中极。中极上为关元。关元上 为脐,脐上至鸠尾为腹,腹上为臆,臆上为胸,两乳间 为膻中。两旁高处为膺,膺上为巨骨,巨骨上为缺盆, 《缺盆骨》为。连舌本为结喉。结喉两旁大脉,应手 可候。五脏气者为人迎。人迎上曲颔前动脉为大迎。 大迎内为喉咙,喉咙上为颃颡,内为咽门。胁上为腋, 胁下为肋。肋八骨间为季胁,胁下空软处为䏚。䏚外 为胳。脊骨节为其尽处为?尾一名骶骨,两旁为 扁骨。扁骨之内,阳曰十二髎,阴曰“八髎”,尽分各处为。 上横者为腰蓝骨。蓝骨上为腰骨,一名。上 为。上为脊骨。凡二十一节。通项骨三节。共二十 四节。以象天之二十四气也。脊肉为两旁为膂。 膂内为胛,一名脢。脢上两角为肩解。肩解下成片者 为肩胛,一名膊。肩两端为髃骨。肩胛际会处为三柱。 三柱之上,两旁之前为
又自下言之,足跟为踹,踹上为踵,踵上为腨,一名腓肠。腓肠之上,膝后曲处为腘。膝上至腰髋骨下通为捷。捷上侠髋骨,两旁为机,机后为臀,臀肉为脽。机前 为髀厌,一名髀枢。枢下为股,一名胯,胯骨为。股 下为鱼腹。腹外为髀。股。髀之前膝上起肉为伏兔。伏 兔后《交文》中为髀关。关上横骨为枕骨。关下《膝解》为 《骸关》。侠《膝解》中为膑。膑下通为外为后辅骨。 两旁为骹。骹前为骭,一名胻,亦名胫。胫下尽处为曲 节,一名腕。大指爪甲之后为三毛,三毛后横纹为聚 毛,聚毛后为本节,本节后为岐骨。岐骨上为跗,跗下 为核骨。大指下为跖,跖下为跽,跽后为板,板后为足 心,足心后为足掌。足掌后为跟。两踝相对为腕。内踝 之前,大骨下陷中为然骨。外踝上为绝骨。足外侧大 “骨下赤白肉际为京骨,此则一身之次序也。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