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第201卷

博物汇编 艺术典 第二百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博物汇编 第二百一卷
博物汇编 艺术典 第二百二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

 第二百一卷目录

 医部汇考一百八十一

  胸腹门二

  刘完素六书满痛诸证

  成无己明理论诸满

  张从政儒门事亲满闷

  李杲十书痞满 腹痛

  朱震亨心法痞 心腹痛 腹鸣

  虞抟医学正传心腹痛

  戴思恭证治要诀膈痛 心瘥 心腹痛

  龚信古今医鉴诸痛

  方贤奇效良方心痛

  王纶明医杂著心腹痛

  薛己医按胃脘痈 肠痈 腹痈

  楼英医学纲目运气胸心腹痛 运气肠鸣

艺术典第二百一卷

医部汇考一百八十一

编辑

胸腹门二

编辑

《金刘完素六书》

编辑

满痛诸病

编辑

中满:湿为积饮痞隔,而土主形体,位在中央,故中满 也。

浊气在上,则生䐜胀,此阴阳返,则气结不散,胀满常 如饱,吴茱茰汤主之。 膺肿颈痛,胸满腹胀,上实下虚,气厥而逆,此为阳气 有馀,郁于胸也,不可鍼灸,宜服顺气汤,小茯苓汤主 之。

因于“失衣,风感之颈,汗多恶风,膈塞不通,寒则胃拽, 腹满气不通。大豆蔻丸,胃风汤主之。”

阳气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脉菀于上,令人薄厥于胸 中,赤茯苓汤主之。

诸心痛者,皆少阴厥气上冲也。有热厥心痛者,身热 足寒,痛甚则烦躁而吐,额自汗出,知为热也。其脉洪 大,当灸太谿及昆仑,谓表里俱泻之,是谓热病。汗不 出,引热下行,表汗通身而出者愈也。灸毕服金铃子 散,痛止服枳术丸,去其馀邪也。有大实心中痛者,因 食受时气,卒然发痛,大便或秘,久而注闷,心胸高起, “按之愈痛,不能饮食,急以煮黄丸利之,利后以稿本 汤去其馀邪。”有“寒厥心痛者,手足逆而通身冷,汗出, 便利溺清,或大便利而不渴者,气微力弱,急以术附 汤温之。寒厥暴痛,非久病也,朝发暮死,当急救之”,是 知久痛无寒,而暴痛非热。

坚痞腹满急痛寒主拘缩,故急痛也。寒极则血脉凝 滞,而反兼土化制之,故坚痞而腹满也。或热郁于内 而腹满坚结痛者,不可言为寒也。

土主形体,腹满中央,乃曰“中满。”以传化失度,故甚则 霍乱吐泻也。

蛊腹痛,肾传心,筋脉相引而急,精液少,筋脉不荣灌 而引急,建中加减汤主之。

脾风传肾,一名疝气。小腹痛,出白液,名曰蛊。《左传》云: 以丧志,名为蛊病。此乃真精不守故也,大建中汤主 之。

小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汤,涩于小便,上为清涕。 太阳直行,从巅入循于脑气,下灌于鼻,时出清涕不 止,《肾著》汤主之。

小腹痛。不得大小便。邪气入客。约而不行。故谷气不 得通也。枳壳丸主之。

足厥阴之脉,环阴器,抵小腹,肿或痛,肾虚寒水涸竭, 泻邪补脉为治,蒺藜汤主之。

“伏梁”者,若梁之伏隐也。居脐上逆,脐下顺,不可移动, 为水溺涩,故有二等。

腹痛欲呕吐者。上热下寒也。以阳不得降而胸热欲 呕。阴不得升而下寒腹痛。是升降失常也。黄连汤主 之。

淋闭不通。脐下状如覆椀。痛闷不可忍。

《成无己明理论》

编辑

诸满

编辑

伤寒胸胁满,何以明之?胸胁满者,谓胁膈间气塞满 闷也,非心下满者也;胁满者,谓胁肋下气胀䐜满也, 非腹满者也。邪气自表传里,必先自胸膈以次经心 胁而入胃。邪气入胃,谓入腑也,是以胸满多带表证。 胁满者,当半表半里证也。经曰:“下后脉促胸满者,桂 枝去芍药汤主之。”又曰:“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 者,不可下,宜麻黄汤。是胸满属表,而须发汗者也。盖 胸中至表犹近也,及胁者则更不言发汗,但和解而 已。《经》曰: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又曰:胸胁满不 去者,小柴胡汤主之。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 下鞕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脉沉紧者,小柴胡汤主之。是知胁满属半表半里明矣。大抵胸胁满,以邪 气初入里,未停留为实气,郁积而不行,致生满也,和 解斯可矣。若邪气留于胸中,聚而为实者,非涌吐则 不可已。故华佗曰:“四日在胸,吐之则愈。”是邪气已收 敛而不散漫者,则可吐之。《内经》曰:“其高者因而越之。” 病在胸膈之上为高,越之为吐也。经曰:病在胸中,当 吐之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则以栀子豉汤 吐之。若胸中痞鞕,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此为胸中 有寒也,则以瓜蒂散吐之。二者均是吐剂。栀子豉汤 吐胸中虚烦客热也,瓜蒂散吐胸中痰实宿寒也。若 能审明药剂之轻重,辨别邪气之浅深,对证投汤,不 为效者,未之有也。

伤寒心下满,何以明之?心下满者,谓正当心下高起 满鞕者是矣。不经下后而满者,则有吐、下之殊。若下 后心下满者,又有结胸、痞气之别。《经》曰:“病人手足厥 冷,脉乍紧,邪结在胸中。心中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 在胸中,当须吐之。”又曰:“脉浮而大,心下反鞕,有热属 脏者,攻之不令发汗;属腑者,不令攻之。”兹二者,为不 经汗下而心下满者,或吐之,或下之,看其邪气之高 下,高者则因而越之,下者则因而竭之,要在泄其邪 也。至于阳明病,虽心下鞕满,又未可攻。《经》曰:“阳明病, 心下鞕满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 愈。”是邪气自表传里,至于心下,留结为实者,则不可 下,乃吐之可也。若未全为实者,则不可下,故有此戒 也。又邪气在表,未应下而强下之,邪气乘虚结于心 下,实者鞕满而痛,为结胸;虚者满而不痛,为虚痞。《经》 曰: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 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 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鞕痛者,此为结 胸也;但满而不痛者,“此为虚痞。”盖实邪留结,则为鞕 为痛,虚邪留滞,则但满而不鞕痛也。结胸热实,脉沉 而紧,心下痛,按之石鞕者,大陷胸汤主之,明其邪实 可知矣。脉浮而紧,而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 自濡,但气痞耳,明其邪虚可知矣。病发于阳而反下 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表邪 未罢,医反下之,胃中空虚,客气动膈,阳气内陷,心中 因鞕,则为结胸,须陷胸汤圆攻之可也。伤寒中风,医 反下之,心下痞鞕而满,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而复 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空虚,客气上逆, 故使鞕也,须泻心汤散之可也。二者俱是心下满鞕, 一为虚证,一为实证,凡投汤者,大须详审。结胸虽为 实邪,众皆共知,当用陷胸汤圆下之。或脉浮大者,则 不可下,下之则死。此是犹带表邪,未全结实,下之重, 虚其里邪,深结则死。设或结胸形证悉具,而加之烦 躁者,又为不治之疾。药之所以能胜邪者,必待胃气 施布药力,始能温汗吐下之,以逐其邪气。邪气胜,胃 气绝者,汤药纵下,胃气不能施布。虽神丹岂能为效 也。

伤寒腹满,何以明之?腹满者,俗谓之肚胀是也。华佗 曰:“伤寒一日在皮,二日在肤,三日在肌,四日在胸,五 日在腹,六日入胃。”入胃,谓入腑也,是在腹也。犹未全 入里者,虽腹满为里证,故亦有浅深之别。《经》曰:表已 解而内不消,非大满犹生寒热,则病不除。是其未全 入腑。若大满大实,坚有燥屎,自可除下之,虽四五日, 不能为祸,谓之邪气已入腑也。伤寒邪入腹,是里证 已深,故腹满乃可下之者多矣。如《经》曰:其热不潮,未 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发汗 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 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 桂枝加大黄汤主之。少阴病,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 诸如此者,皆为里证是也。虽曰腹中满痛者,此为实 也,当下去之。然腹满不减者,则为实也。若腹满时减 者,又为虚也,则不可下。经曰:“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 下之。”《金匮要略》曰:“腹满时减,复如故”,此虚寒从上下 也,当以温药和之。盖虚气留滞,亦为之胀,但比之实 者,不至坚痛也。大抵腹满属太阴证也。阳热为邪者, 则腹满而咽干。阴寒为邪者,则腹满而吐,食不下,自 利益甚,时腹自痛。太阴者脾土也,治中央,故专主腹 满之候。又发汗、吐、下之后,因而成腹满者,皆邪气乘 虚内客为之,而所主又各不同。《经》曰:“发汗后,腹胀满 者,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主之。伤寒吐后,腹胀 满者,调胃承气汤主之。伤寒下后,心烦腹胀满,卧起 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三者有当温者,有当下者, 有当吐者,何邪气不一也?且发汗后腹满,当温之,邪 气在表,因发散则邪去。胃为津液之主,发汗亡阳,则 胃气虚而不能敷布诸气,壅滞而为胀满,是当温散 可也。吐后腹满,可下之,邪气在胸者,则可吐之,吐之 邪去则安。若吐后邪气不去,加之腹胀满者,是胸中 之邪下传入胃,壅而为实,故生胀满,当须下之可也。 下后腹满可吐者,邪气在表,未传入腑,而妄下之,邪 自表乘虚而入,郁于胸中而为虚烦。气上下不得通利者,腹为之满,故当吐之可也。凡为医者,要识邪气 所起所在,审其所起,知邪“气之由来;观其所在,知邪 气之虚实。发汗吐、下之不差,温补针艾之适当,则《十 全》之功自可得也。”

伤寒少腹满者,何以明之?少腹满者,脐下满是也。少 腹者,下焦所治。《难经》曰:“下焦者,当膀胱上口,主分别 清浊,其治在脐下。”邪气自上而下,至于下焦,结而不 利,故少腹满也。胸中满,心下满,皆气尔,俱无物也。及 腹满者,又有燥屎为之者。至于少腹满者,非止气也, 必有物聚于此而为之满尔。所以然者,身半以上,同 天之阳,清阳归之;身半以下,同地之阴,浊阴归之。清 者在上,而浊者在下。《内经》谓“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 窍。”当出不出,积而为满。是在上而满者,气也;在下而 满者,物也。所谓物者,溺与血尔。邪气聚于下焦,则津 液不得通,血气不得行,或溺或血,留滞于下,是生胀 满而鞕痛也。若从心下至少腹,皆鞕满而通者,是邪 实也,须大陷胸汤下之。若但少腹鞕满而痛,小便利 者,则是蓄血之证;小便不利者,则是溺涩之证。《经》曰: 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又曰:少腹 鞕满,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 血证谛也。其小便利而少腹满者,为太阳随经,瘀血 在里,太阳自入腑者也。《经》曰:“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 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未解者,尚未可攻,当 先解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桃仁承气 汤主之。是少腹鞕满,为物聚于下可知矣。渗之利之, 参酌随宜,可为上工。

《元张从政儒门事亲》

编辑

满闷

编辑

夫上喘中满,酢心腹胀,时时作声,否气上下,不能宣 畅,叔和云:“气壅三焦不得昌”是也。可用独圣散吐之。 吐讫,次以导水、禹功轻泻三五行。不愈,更以利膈丸 泻之,使上下宣通,不能壅滞,后服平胃散、五苓散、益 元散、桂苓甘露散、三和散,分阴阳利水道之药则愈。 凡膏粱之人,起居闲逸,奉养太过,酒食所伤,以致中 “脘留饮。恶闷痞膈酢心。可服木香导饮丸”治之。若田 野请帮助识别此字。《荛》之人食疏衣薄作劳役,苦酒食所伤,心腹满 闷酢心,时时吐酸水,可用进食丸,以其胜毒也。病甚 者,每日泻三五次。

《李杲十书》

编辑

痞满

编辑

痞者,心下满而不痛是也。太阴湿土主壅塞,乃土来 心下而为痞也。伤寒下之早,亦为痞,乃寒伤荣血,心 主血,邪入于本,故为心下痞。仲景泻心汤数方,皆用 黄连泻心下其土邪,其效如响应桴。

酒积杂病,下之太过,亦能作痞。盖胸中之气,因虚而 下陷于心之分野,故致心下痞。宜行胃气,以血药兼 之。若全用气药导之,则气愈下降,必变为中满鼓胀 矣。

痞有虚实之殊,实痞大便闭,厚朴枳实汤主之;虚痞 大便利,芍药陈皮汤主之。

腹痛

编辑

腹痛有部分。“中脘痛,太阴也,理中汤、加味小建中汤、 草豆蔻丸之类主之。”“脐腹痛,少阴也。四逆汤、姜附汤, 或五积散加吴茱茰主之。小腹痛,厥阴也,当归四逆 汤加吴茱萸主之。”

杂证腹痛,四物苦练汤、酒煮当归丸、增损当归丸之 类,或芍药甘草汤主之。脉弦伤气,加黄芩。脉洪伤金, 加芍药;脉缓伤水,加桂枝、生姜。脉涩伤血,加当归;脉 迟伤火,加干姜。腹不满者,加枣。若满者,不加脾虚满 者,黄芪汤、芍药去湿。

《朱震亨心法》

编辑

痞者,有食积兼湿,心下痞。须用枳实、炒黄连。

如禀受充实,面苍骨露,气实之人,而心下痞者,宜枳 实、黄连、青皮、陈皮、枳壳。

如禀受素弱,转运不调,饮食不化而心下痞者,宜白 术、山樝、神曲、麦芽、陈皮。 如肥人心下痞者,乃是实痰,宜苍术、半夏、砂仁、茯苓、 滑石。

如瘦人心下痞者,乃是郁热在中焦,宜枳实、黄连、葛 根、升麻。

如食后感寒,饮食不化,心下痞,宜藿香、草豆蔻、吴茱 茰、砂仁。 痞挟血成窠囊,用桃仁、红花、香附、大黄之类。

痞者,与《否》同,不通泰也。由阴伏阳蓄,气与血不运而 成。处心下,位中央,䐜满痞塞者,皆土之病,而与胀满 有轻重之分。痞则内觉痞闷,而外无胀急之形者,是 痞也。

有中气虚弱,不能运化精微为痞者。

有饮食痰积,不能施化为痞者。

有湿热太甚为痞者古方治痞,用黄连、黄芩、枳实之苦以泄之,厚朴、生姜、 半夏之辛以散之,人参、白术之甘苦以补之,茯苓、泽 泻之淡以渗之。既痞同湿治,惟宜上下分消其气。如 果有内实之证,庶可略与疏导。世人苦于痞塞,喜行 利药,以求其速效,暂时通快,痞若再作,益以滋甚。

心腹痛

编辑

心痛即胃脘痛,虽日数多,不吃食不死。若痛方止,便 吃物还痛,必须三五服药后方吃物。

痛甚者,脉必伏,用温药附子之类,不可用参、术。 诸痛不可补气。

大凡心膈之痛,须分新久。若明知身受寒气,口吃寒 物而得病者,于初得之时,当与温散或温利之药。若 病之稍久则成郁,久郁则蒸热,热久必生火,《原病式》 中备言之矣。若欲行温散温利,宁无助火添病耶。古 方中多以山栀子为热药之向导,则邪易伏,病易退, 正易复而病易安。然病安之后,若纵恣口味,不改前 非。病复作时。反咎医之失。良可叹哉。一方用山栀子 炒去皮。每服十五枚。浓煎汤一呷。入生姜汁令辣。再 煎小沸。又入川芎一钱尤妙。山栀子大者或七枚或 九枚。须炒黑。

大概胃口有热而作痛者,非山栀子不可,须佐以姜 汁,多用台芎开之。

病发者,或用二陈汤加川芎、苍术,倍加炒栀子,痛甚 者,加炒干姜,从治之法也。

轻者,川芎一两、苍术一两,山栀子炒去皮二两,姜汁 蒸饼糊丸,梧子大,服七八十丸,热辣姜汤下。 重者,桂枝、麻黄、石碱各等分,姜汁和蒸饼丸,桐子大, 服五十丸,热辣姜汤下。 一法,轻者散之,麻黄、桂枝之类。重者加石碱、川芎、苍 术、炒山栀子去皮,作丸服。

凡治此证,必要先问平日起居何如。假如心痛,有因 平日喜食热物,以致死血留于胃口作痛,用桃仁承 气汤下之。《切记》!轻者用韭汁、桔梗,能开提其气血,药 中兼用之。

以物拄按痛处则止者。挟虚以二陈汤加炒干姜和 之。

有虫痛者,面上白斑,唇红,能食,属虫。治以苦楝根、锡 灰之类。

痛定便能食,时作时止者是虫。上半月虫头向上易 治,下半月虫头向下难治。先以肉汁及糖蜜食下,则 引虫头向上,然后用药打出楝树根皮、槟榔、鹤虱,夏 取汁饮,冬浓煎汤下万应丸最好。

脉坚实,不大便者,下之。

心痛,用山栀并劫药止之。若又复发,前药必不效,可 用元明粉一服立止。

左手脉数,热多脉涩,有死血。

右手脉紧实。痰积弦大。必是久病。

胃脘有湿而痛者,宜“小胃丹”下之。

夫心痛,其种有九:一曰虫痛,二曰疰痛,三曰风痛,四 曰悸痛,五曰食痛,六曰饮痛,七曰寒痛,八曰热痛,九 曰来去痛。

其痛甚。手足青过节者。是名真心痛。旦发夕死。夕发 旦死。非药物所能疗。

若蛔虫攻啮心痛,令人恶心而吐,用川椒十粒煎汤, 下“乌梅丸”,良。

有肾气上攻,以致心痛,用生韭研汁,和五苓散为丸, 空心茴香汤下。

时作时止。或饮汤水下咽。而作哕者。是有死血在其 中。以桃仁承气汤下之。

治气馁弱人心痛。草豆蔻丸妙。

腹痛有寒,积热,死血,食积,湿痰。

脉弦,食脉滑痰湿痰多作腹痛。台芎、苍术、香附、白芷 为末,以姜汁入汤调服。《大法》之方若此。

腹痛者,气用气药,如木香、槟榔、香附、枳壳之类; 血用血药,如当归、川芎、桃仁、红花之类。

初得时,元气未虚,必推荡之,此通因通用之法,久必 难施。壮实与初病,宜下虚,弱衰与久病,宜升之、消之。 凡心腹痛者,必用温散,此是郁结不行,阻气不运,故 痛。

在上者多属食,食能作痛,宜温散之,如干姜炒苍术、 川芎、白芷、香附、姜汁之类,不可用峻利药攻下之。盖 食得寒则凝,得热则化,更兼行气快气药助之,无不 可者。

老人腹痛,年高不禁下者,用川芎、苍术、香附、白芷、干 姜、茯苓、滑石之类。

或曰:“痰岂能痛?”曰:“痰因气滞而聚,既聚则碍其道路, 不得运,故作痛也。”

诸痛不可用参、芪、白术,盖补其气,气旺不通而痛愈 甚。

白芍药只治血虚腹痛诸痛证勿用,以酸收敛故也。 脐下忽大痛,人中黑色者多死绞肠沙作痛,以樟木煎汤大吐,或白矾调汤吐之,盐 汤亦可。探吐,宜刺《委中》出血。

腹痛须用芍药。恶寒而痛者。加桂。恶热而痛者。宜加 黄蘗。

凡腹痛以手重按者属虚,宜参、术、姜、桂之属。

凡腹痛不可以手按者,属实,宜大黄、芒硝下之。 凡肥人腹痛者,属气虚兼湿痰,宜人参、二术、半夏。 如感寒而腹痛者,宜姜、桂,呕者,丁香。

如伤暑而腹痛,宜“玉龙丸。”

如饮食过伤而痛者,宜“木香槟榔丸”下之。

如禀受弱,饮食过伤而腹痛者,当补脾胃而消导,宜 参、术、山樝、曲糵、枳实、木香。 如颠扑损伤而腹痛者,乃是瘀血,宜桃仁承气汤加 当归、紫苏、红花,入酒、童便煎服下之。

有全不思食,其人本体素弱而腹冷痛者,以养胃汤 仍加桂、茱萸各半钱,木香三分,又或理中汤、建中汤 皆可用,内加吴茱萸良。

肠鸣

编辑

腹中水鸣。乃火击动其水也。二陈汤加芩、连、栀子。亦 有脏寒而鸣者。

腹中鸣者,病本于胃也。

《明虞抟医学正传》

编辑

心腹痛

编辑

《内经》曰:“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鬲 咽不通,食饮不下。”盖木气被郁,发则太过,故民病有 土败木贼之候也。夫胃为脾之腑,阳先于阴,故脏未 病而腑先病也。甚而至于胁下如刀劙之痛者,已连 及于脏矣。古方名为脾疼者是也。胃之上口,名曰贲 门,贲门与心相连,故经所谓胃脘当心而痛。今俗呼 为心痛者,未达此义耳。虽曰运气之胜复,未有不由 痰涎食积郁于中,七情九气触于内之所致焉。是以 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而肝木之邪,得以乘机侵侮而 为病矣。更原厥初致病之由,多因纵恣口腹,喜好辛 酸,恣饮热酒,煎煿复餐寒凉生冷,朝伤暮损,日积月 深,自郁成积,自积成痰。痰火煎熬,血亦妄行,痰血相 杂,妨碍升降,故胃脘疼痛,吞酸嗳气,嘈杂恶心,皆膈 噎反胃之渐者也。俗医不究其源,例以辛香燥热之 剂治之,以火济火,遂成危剧,良可痛哉!古方九种心 痛,曰饮,曰食,曰风,曰冷,曰热,曰悸,曰虫,曰疰,曰来去 痛。夫所谓冷者惟一耳,岂可例以热药治之乎?详其 所由,皆在胃脘,而实不在于心也。有真心痛者,大寒 触犯心君。又曰:污血冲心,手足青过节者,旦发夕死, 夕发旦死。宜区别诸证而治之,无有不安之理。 《内经》曰:“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 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又《举痛论》言寒 邪外客而痛者,甚详悉,未能尽述,学者自宜检阅。外 有因实、因虚、因伤寒、因痰火、因食积、因死血者,种种 不同,亦当表而出之,庶使学者易为参考焉。东垣曰: “腹中诸痛,皆由劳役过甚,饮食失节,中气不足,寒邪 乘虚而客入之,故卒然而作大痛。《经》曰:‘得炅则止’。此 事《难知,集论》曰:‘伤寒中脘痛,太阴也,理中汤、黄芪建 中汤之类;脐腹痛者,少阴也,四逆汤、真武汤、附’”子汤 之类。小腹痛,厥阴也。重则正阳散、回阳丹,轻则当归 四逆汤之类。太阴连少阴痛甚者,当变为下利不止。 若夫杂病腹痛,四物苦楝汤、酒煮当归丸之类。夏月 腹痛,肌热恶热,脉洪数,属手太阴,足阳明,黄芩芍药 汤主之。秋月腹痛,肌寒恶寒,脉沉疾,属足太阴,足少 阴,桂枝芍药汤主之。四时腹痛,芍药甘草汤主之。《原 病式》曰:“热郁于内,则腹满坚结而痛,不可例言为寒 也。”成无己曰:“阴寒为邪者,则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 益甚,腹㽲痛,太阴证也。发汗不解,医反下之,因而腹 满时痛者,属太阳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而痛 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又曰:“邪气聚于下焦,则津液 不得宣通,血气”不得流行,或溺涩,或血凝滞于下,而 生胀痛鞕痛也。若从心下至小腹,皆鞕满而痛者,是 邪实也,须以大陷胸汤下之。若但小腹鞕满而痛,小 便利者,则是蓄血之证;小便不利者,则为溺涩之证 也。其有血虚瘦弱之人,津液枯涸,传送失常,郁火燥 热,煎成结粪,滞于大小肠之间,阻气不运而作痛者, 宜以枳实导滞丸、备急大黄丸之类,先通其滞,止其 痛,然后用四物等生血润燥之剂以治其本。外有卒 然心腹大痛,欲吐不得吐,欲泻不得泻,唇青厥逆,死 在须臾,此内因食积,外感寒邪,是名“干霍乱”之候也。 急宜以盐汤灌之,而以鹅翎探吐取涎而愈。若夫清 痰留滞于胸腹之间,食积郁结于肠胃之内,皆能令 人腹痛。清痰作痛者,控涎丹、小胃丹之类。食积为患 者,保和丸、枳实丸之类消之,枳实导滞丸、木香槟榔 丸之类下之。浊气在上者涌之,清气在下者提之,寒 者温之,热者清之,虚者培之,实者泻之,结者散之,留 者行之,此治法之大要也。

胃中若有涎饮,清痰作痛。腹中。请帮助识别此字。请帮助识别此字。有声。及手足寒痛。或腰膝脊胁抽掣作痛者。用小胃丹。或“三花神佑 丸。”或控涎丹。渐渐服之。能彻去病根即止。

《戴思恭证治要诀》

编辑

膈痛

编辑

膈痛多因积冷与痰气而成,宜五膈宽中散,或四七 汤加木香、桂各半钱,或挝脾汤加木香。膈痛而气上 急者,宜苏子降气汤去前胡加木香如数。

痰涎壅盛而痛者。宜小半夏茯苓汤。加枳实一钱。间 进半硫丸。

膈痛与心痛不同,心痛则在岐骨陷处,本非心痛,乃 心支别络痛耳。膈痛则痛横满胸间,比之心痛为轻。 诸方称为嘈杂、烦躁、忪悸,痰饮证也。五苓散利心小 肠之热,恐非其对,不若用四物汤、十全大补汤,去桂 生血而益阴,此以水制火之义。亦有呷姜汤数口,或 进干姜剂而愈者,此膈上停寒,中有伏饮,见热则消 也。

心瘥

编辑

心瘥有痰饮所致,俗名饮瘥。有胃口热,食易消故瘥。 《素问》谓之食瘥。亦类消中之状,俗名肚瘥。痰气宜小 半夏茯苓汤,加枳实一钱。胃中热,宜二陈汤加黄连 一钱,或五苓散加桂与辰砂。

心腹痛

编辑

心痛病,有得之日近者,有得之日久时发动者。不问 诸证,并宜异攻散、香灵汤,仍佐以挝脾汤。 若积冷而痛者,宜手拈散,酒调下,于内加官桂等分, 仍以挝脾汤、铁刷汤佐之,或用苏合香丸,姜汁和酒 调开热服。前后心痛亦可用。

“若服温药而痛愈甚者,宜微利其大便,量虚实先进 神保丸,以利为度,继进加味七气汤。”若因饮食冷物 而痛者,宜调气散和挝脾汤。 若因蛔作痛,蛔攻啮心,痛有休止,其人吐蛔,或与之 汤饮药饵,转入转吐,盖缘物入则蛔动,蛔动则令人 恶心而吐,用川椒十数粒煎汤下乌梅丸。有肾气逆 上攻心,以致心痛,用生韭研汁。和五苓散为丸。空肚 茴香汤下。

腹痛之证,所感不一,或因寒热,或因暑湿,或因饮食 饥饱,不问何证,皆可用藿香正气散加木香半钱,或 正气散调下“苏合香丸。”

若腹痛欲得热手按,及喜热食者,此是积冷作痛,当 用理中汤,或治中汤、小建中汤等药。若冷痛,用温药 不效,痛愈甚,大便不甚通,当微利之,用藿香正气散, 每服加官桂、木香、枳壳各半钱,吞下“来复丹”,或用苏 感丸。不利则量虚实,用“神保丸。”

有全不喜食,其人本体素怯弱,而又加以腹冷疼者, 养胃汤以白术、苍术,仍加桂、吴萸各半钱,木香三分。 膺腹冷痛,或心脾疼者,生姜均治之。

《龚信古今医鉴》

编辑

诸痛

编辑

按:痛则不通,通则不痛。夫胃脘心脾痛者,或因身受 寒邪,口食冷物,内有郁热,素有顽痰死血,或因恼怒 气滞,虫动作痛,种种不同,若不分而治之,何能愈乎? 余曰:“是寒则温之,是热则清之,是痰则化之,是血则 散之,是气则顺之,是虫则杀之,临证不可惑也。” 一心痛卒急无药,以盐置刀头烧红,淬入水中,乘热 饮之,吐痰而愈。此法治搅肠沙大痛已死者,立效。 凡腹痛有寒、有热、有死血,有食积、有湿痰,有虚、有实。 若绵绵痛而无增减者,是寒也。时痛时止者,热也。每 痛有处不行移者,死血也。痛甚欲大便,利后痛减者, 食积也。痛而小便不利者,湿痰也。

“凡腹中痛甚,饮凉水一盏,其痛稍可者,属热痛”,当用 凉药清之。清之不已,而或绕脐硬痛,大便闭实,烦渴, 用凉药下之,利气丸之类。若饮水愈加作痛,属寒痛, 用温药和之。和之不已,而或四肢厥冷,腹痛呕吐泻 利,急服热药救之,附子理中汤之类。须详脉力有无。 腹痛气,用气药,如木香、槟榔、香附、枳壳之类。血,用血 药,如当归、川芎、桃仁、红花之类。

如腹中常觉有热,而暴痛暴止者,此为积热,宜调胃 承气汤下之。

如腹痛全不思饮食,其人本体素弱而腹冷痛者,以 人参养胃汤加肉桂、木香、吴茱萸,或理中汤加良姜、 吴茱萸。

如饮食过伤而腹痛者,宜“利气丸”下之,并治痰气作 痛。

《方贤奇效良方》

编辑

心痛

编辑

《内经》曰:“五脏卒痛,何气使然?”曰:寒气客于背俞之脉, 则血脉泣,脉泣则血虚,血虚则痛,其俞注于心,故相 引而痛,按之则热,气至则痛止矣,感于寒则痛久矣。 《病机要》曰:“诸心痛者,皆本于厥阴气上冲也。有热厥 心痛者,身热足寒,痛甚烦躁而吐,额自汗出,知为热 也。其脉浮大而洪,当灸太谿及昆仑”,谓表里俱泻之是谓热病。汗不出,引热下利,表汗通身而出者愈也。 灸毕服金铃子散则愈,痛止服枳术丸,去其馀邪也。 有大实心中痛者,因气而食,卒然发痛,大便或秘,久 则注闷,心胸高起,按之愈痛,不能饮食,急可利之,利 后以稿本汤去其邪也。有寒厥心痛者,手足逆而通 身冷汗出,便溺清利,或大便利而不“渴,气微力弱,急 以术附汤温之。寒厥暴痛,非久病也,朝发暮死,急当 救之。”是知久病无寒,暴病非热也。以是论,寒厥、热厥, 与夫大实心痛,治法已详。又有病久气血虚损,及素 作劳羸弱之人,患心痛者,皆虚痛也,故钱氏心虚者, 炒盐补之。《图经衍义》载牡蛎治心痛,则蛎粉与盐实 得之矣。大意治病必求其本,究其本,究其虚实,正谓 紫之夺红,相去一间耳,而毫厘疑似,实霄壤焉。夫心 为五官之主,百骸之所以听命者也。心之正经,果为 风冷邪气所干,果为气血痰水所犯,则其痛掣背胁 胀,胸烦咽干,两目赤黄,手足俱青,至节朝发而暮殂 矣。然心之包络与胃口相应,往往脾痛连心,或阳虚 阴厥,亦令心下急痛。或他脏之邪,亦有客乘于心者, 是则心之别脉受焉。如所谓九种心痛,一曰虫,二曰 疰,三曰风,四曰悸,五曰食,六曰饮,七曰冷,八曰热,九 曰来去者,皆是也。真心果痛,不知能愈否乎?若手足 俱青至节不治。陈无择论心痛又分三。因云:“十二经 络,外感六淫,则其气闭塞,郁于中焦,气与”邪气发为 疼痛。“足厥阴心痛,两胁急引小腹,连阴股相引痛。”手 心主痛彻背,心烦,掌中热,咽干,目黄赤,胁满。“足太阴 心痛,腹胀满,涩涩然,大便不利,膈闭咽塞。”手太阴心 痛,短气不得倚息,季胁空痛,遗矢无度,胸满烦心。足 少阴心痛,烦剧面黑,心悬,若饥,胸满,腰脊痛。《背俞诸 经》心痛,心与背相引,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诸腑心痛, 难以俛仰,小腹上冲,卒不知人,呕吐泄泻,此皆诸经、 诸俞、诸腑涉邪所致,病属外所因。若五脏内动,汨以 七情,则其气痞结,聚于中脘,气与血搏,发为疼痛。肝 心痛者,如鍼锥刺其心腹,蕴蕴然气满。肺心痛者,若 从心间起,动作痛益甚,不变色。肾心痛者,与背相引, 善瘈,如物“从后触其心,身伛偻。”胃心痛者,腹胀满,不 下食,食则不消,皆脏气不平,喜怒忧郁所致。属内因 饮食劳役触忤之类,使脏气不平,痞隔于中,食饮留 疰,变乱肠胃,发为疼痛。或饮啖生冷果实,中寒不能 消散,结而为积,遇食则痛,名“积心痛。”及其脏寒生蛔 致心痛者,故有九种之名,除风、热、冷属外所因,馀皆 不内外因。更妇人恶血入心脾经,发作疼痛,尤甚于 诸痛。更有卒中客忤,鬼击尸疰,使人心痛,亦属不内 外因。丹溪先生曰:“凡心膈之痛,须分久新。若知身受 寒气,口食寒物而病初得之时,当用温散或温利之 药,病得稍久,则成郁矣。郁则蒸热,热久必生火。”《原病 式》曰:“若欲行温利温散,宁无助”火添病耶?凡治此病, 必要先问平日起居何如。假如心痛,有因平日喜食 热物,以致死血留于胃口作痛者,用桃仁承气汤下 之。《脉经》曰:“厥心痛者,乃寒气客于心包络也。”诸虫痛, 如心腹痛,懊憹,发作肿聚,往来上下行,痛有休作,心 腹中热,善渴涎出而色乍青乍白乍赤,呕吐清水者, 蛔咬也。以手紧“按而坚持之,无令得移,以鍼刺之,久 持之,虫不动,乃出鍼也。”心痛之脉,阴弦为痛,微急为 痛,微大为心痹,引背痛,短数为痛,涩则为痛。浮大弦 长者死,沉细者生。且古人论诸心痛,皆因六淫七情 所致,有寒厥热厥,有大实者,有内因,有外因,有不内 外因,以成前证。是以古人立论置方,后之学者,当以 “诚心切脉,热者冷之,寒者温之,感受风邪者散之。顺 气调血,逐水豁痰。”此其要略耳。

《王纶明医杂著》

编辑

心腹痛

编辑

凡治心腹疼痛,但是新病,须问曾何饮食,因何伤感, 有无积滞,便与和中消导之药。若日数已多,曾多服 过辛温燥热之药,呕吐不纳,胸膈饱闷,口舌干燥,大 小便涩,虽则有郁热,或原有旧病,因感而发,绵延日 久,见证如前者,俱用开郁行气,降火润燥之药,如川 芎、香附、炒山栀、黄连、姜汁之类,甚者再加芒硝。但治 其心腹久痛。须于温散药内。加苦寒咸寒之药。温治 其标。寒治其本也。

“按腹痛,若脾胃虚弱,饮食不化,或兼腹中作痛,用六君子汤。若饮食过多,停滞未化,或兼腹痛,用人参养胃汤。若饮食既化,脾胃受伤,或兼腹中作痛,用六君子加当归。若胃中有热,心腹中脘作痛,呕吐,用二陈汤加黄连、山栀。若脾胃虚弱,少食,心腹作痛,用六君子汤;脾胃虚寒加炮姜。”大凡腹满痛,按之不痛为虚,“痛为实,馀当临证制宜。”

《薛己医按》

编辑

胃脘痈

编辑

《圣济总录》云:“胃脘痈,由寒气隔阳,热聚胃口,寒热不 调,故血肉腐坏。以气逆于胃,故胃脉沉细。以阳气不 得上升,故人迎数甚,令人寒热如疟,身皮甲错,或咳嗽,或呕脓唾血。若脉洪数,脓成也,急排之。脉迟紧,瘀 血也,急下之。否则其毒内攻,腐烂肠胃矣。”丹溪先生 云:“内疽者,因饮食之毒,七情之火,相郁而发,用射干” 汤主之。愚常以薏苡仁汤、牡丹皮散、太乙膏选用之 亦效。若吐脓血。饮食少思。助胃壮气为主。而佐以前 法。不可专治其疮。

肠痈

编辑

小腹硬痛。脉数紧者,瘀血也。宜下之。

小腹焮痛,脉洪数者,脓成也,宜托之。

孙真人云:“肠痈为病,小腹重强,按之则痛,小便如淋, 时时汗出,复恶寒,身皮甲错,腹皮急如肿,甚者腹胀 大,转侧有水声,或绕脐生疮,或脓从脐出,或从大便 下,盖因七情饮食所致。治法:脉迟紧者,未有脓也,用 大黄汤下之。脉洪数者,已有脓也,用薏苡仁汤排之。 小腹疼痛,小便不利,脓壅滞也,牡丹皮散主之。若大” 便或脐间出脓者不治。经云:“肠痈为病,不可惊,惊则 肠断而死。”故患是者,其坐卧转侧,理宜徐缓,时少饮 薄粥,及服八珍汤,固其元气,静养调理,庶可保其生。 肠痈治法,《要略》以薏苡仁附子败酱散。《千金》以大黄 牡丹汤,《三因》以薏苡汤治之。《千金》又有灸法,曲两肘 正肘头锐骨灸百壮,下脓血而安。

腹痈

编辑

腹痈,谓疮生于肚腹,或生于皮里膜外,属膏粱厚味, 七情郁火。若漫肿坚硬,肉色不变,或脉迟紧,未成脓 也,四君加芎、归、白芷、枳壳,或托里散。肿焮色赤,或脉 洪数,已成脓也,托里消毒散。脓成而不外溃者,气血 虚也,卧针而刺之。肿焮作痛者,邪气实也,先用仙方 活命饮,隔蒜灸以杀其毒,后用托里以补其气。若初 起欲其内消,当助胃壮气,使根本坚固,而以行经活 血之药佐之。若用克伐之剂,欲其消散,则肿者不能 溃,溃者不能敛。若用疏利之药下其脓,则少壮者多 为难治,老弱者立见危亡。亦有食积疝气类此者。

《楼英医学纲目》

编辑

运气胸心腹痛

编辑

运气胸痛有二:一曰邪火助心。《经》云:“岁火太过,甚则 胸中痛,胁支满,胁痛,膺背、肩胛、两臂内痛”是也。 二曰金邪伤肝。《经》云:“岁金太过,民病胸痛引背,两胁 满痛引少腹。岁土不及,风乃大行,民病体重腹痛,金 复则胸胁暴痛引少腹者是也。”

运气心痛有六:凡热、风、湿、寒、燥五气之初,皆能干心 而痛。盖心为五脏之主是也。一曰热邪干心。《经》云:“少 阴司天,热淫所胜,病心痛。少阴之复,暴喑心痛。少阳 之胜,热客于胃,烦心心痛。阳明司天,燥气下临,暴热 至甚则心痛。”此在泉之热为痛,治皆以寒剂是也。 二曰寒邪干心。《经》云:“太阳司天,寒气下临,甚则心痛。 阳明司天之政。四之气,寒雨降,病心痛。岁水太过,民 病上下中寒,烦心躁悸心痛。岁金不及,炎火乃行,复 则寒雨暴至,心痛。水郁之发,民病寒客心痛。太阳司 天,寒淫所胜,病厥心痛。太阳之复,心胃生寒,心痛痞 满。少阳在泉主胜,则热反上行,病郁冒,蒙眛心痛。太 阳之胜,寒厥入胃,则内生心痛,皆治以”热剂是也。 三曰风邪干心伤胃。《经》云:少阳司天之政,终之气风, 乃至心痛。少阳司天,风行于地,心痛胃脘痛,鬲不通。 岁水不及,湿乃大行,复则暴风大发,鬲中痛于心腹。 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鬲咽不通。厥阴在泉, 风淫所胜,心痛支满。厥阴司天,风淫所胜,胃脘当心 而痛。厥阴之复,厥心痛。厥阴之胜。胃脘当心而痛。治 皆以凉剂是也。

四曰湿邪干心。《经》云:土郁之发,心痛胁䐜。太阴在泉, 湿淫所胜,病饮积心痛。太阴之胜,火气内郁,心痛热 格。治皆以凉剂是也。

五曰燥邪干心。《经》云:“阳明之复,善太息,心痛痞满,治 以湿剂”是也。

六曰寒热干心。《经》云:“少阴司天之政,寒热凌犯而争 于中,寒厥入胃,心痛。三之气,大火行,寒气时至,民病 气厥心痛。治分寒热多少调之”是也。

运气腹痛有二:一曰土盛攻肾而痛。《经》云:“岁土太过, 雨湿流行,肾水受邪,民病腹痛清厥,意不乐”是也。 二曰火郁之发而痛。《经》云:“火郁之发,民病腹中暴痛” 是也。

运气肠鸣

编辑

运气肠鸣有二:一曰土发。《经》云:“土郁之发,肠鸣而为 数后”是也。

二曰热胜。《经》云:“少阴在泉,热淫所胜,病腹中肠鸣,气 上冲胸,治以咸寒是也。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