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第201卷

博物彙編 藝術典 第二百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博物彙編 第二百一卷
博物彙編 藝術典 第二百二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

 第二百一卷目錄

 醫部彙考一百八十一

  胸腹門二

  劉完素六書滿痛諸證

  成無己明理論諸滿

  張從政儒門事親滿悶

  李杲十書痞滿 腹痛

  朱震亨心法痞 心腹痛 腹鳴

  虞摶醫學正傳心腹痛

  戴思恭證治要訣膈痛 心瘥 心腹痛

  龔信古今醫鑑諸痛

  方賢奇效良方心痛

  王綸明醫雜著心腹痛

  薛己醫按胃脘癰 腸癰 腹癰

  樓英醫學綱目運氣胸心腹痛 運氣腸鳴

藝術典第二百一卷

醫部彙考一百八十一

編輯

胸腹門二

編輯

《金劉完素六書》

編輯

滿痛諸病

編輯

中滿:濕為積飲痞隔,而土主形體,位在中央,故中滿 也。

濁氣在上,則生䐜脹,此陰陽返,則氣結不散,脹滿常 如飽,吳茱茰湯主之。 膺腫頸痛,胸滿腹脹,上實下虛,氣厥而逆,此為陽氣 有餘,鬱於胸也,不可鍼灸,宜服順氣湯,小茯苓湯主 之。

因於「失衣,風感之頸,汗多惡風,膈塞不通,寒則胃拽, 腹滿氣不通。大豆蔻丸,胃風湯主之。」

陽氣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脈菀於上,令人薄厥於胸 中,赤茯苓湯主之。

諸心痛者,皆少陰厥氣上衝也。有熱厥心痛者,身熱 足寒,痛甚則煩躁而吐,額自汗出,知為熱也。其脈洪 大,當灸太谿及崑崙,謂表裡俱瀉之,是謂熱病。汗不 出,引熱下行,表汗通身而出者愈也。灸畢服金鈴子 散,痛止服枳朮丸,去其餘邪也。有大實心中痛者,因 食受時氣,卒然發痛,大便或祕,久而注悶,心胸高起, 「按之愈痛,不能飲食,急以煑黃丸利之,利後以藁本 湯去其餘邪。」有「寒厥心痛者,手足逆而通身冷,汗出, 便利溺清,或大便利而不渴者,氣微力弱,急以朮附 湯溫之。寒厥暴痛,非久病也,朝發暮死,當急救之」,是 知久痛無寒,而暴痛非熱。

堅痞腹滿急痛寒主拘縮,故急痛也。寒極則血脈凝 滯,而反兼土化制之,故堅痞而腹滿也。或熱鬱於內 而腹滿堅結痛者,不可言為寒也。

土主形體,腹滿中央,乃曰「中滿。」以傳化失度,故甚則 霍亂吐瀉也。

蠱腹痛,腎傳心,筋脈相引而急,精液少,筋脈不榮灌 而引急,建中加減湯主之。

脾風傳腎,一名疝氣。小腹痛,出白液,名曰蠱。《左傳》云: 以喪志,名為蠱病。此乃真精不守故也,大建中湯主 之。

小腹膀胱,按之內痛,若沃以湯,澀於小便,上為清涕。 太陽直行,從巔入循於腦氣,下灌於鼻,時出清涕不 止,《腎著》湯主之。

小腹痛。不得大小便。邪氣入客。約而不行。故穀氣不 得通也。枳殼丸主之。

足厥陰之脈,環陰器,抵小腹,腫或痛,腎虛寒水涸竭, 瀉邪補脈為治,蒺藜湯主之。

「伏梁」者,若梁之伏隱也。居臍上逆,臍下順,不可移動, 為水溺濇,故有二等。

腹痛欲嘔吐者。上熱下寒也。以陽不得降而胸熱欲 嘔。陰不得升而下寒腹痛。是升降失常也。黃連湯主 之。

淋閉不通。臍下狀如覆椀。痛悶不可忍。

《成無己明理論》

編輯

諸滿

編輯

傷寒胸脅滿,何以明之?胸脅滿者,謂脅膈間氣塞滿 悶也,非心下滿者也;脅滿者,謂脅肋下氣脹䐜滿也, 非腹滿者也。邪氣自表傳裡,必先自胸膈以次經心 脅而入胃。邪氣入胃,謂入腑也,是以胸滿多帶表證。 脅滿者,當半表半裡證也。經曰:「下後脈促胸滿者,桂 枝去芍藥湯主之。」又曰:「太陽與陽明合病,喘而胸滿」 者,不可下,宜麻黃湯。是胸滿屬表,而須發汗者也。蓋 胸中至表猶近也,及脅者則更不言發汗,但和解而 已。《經》曰:設胸滿脅痛者,與小柴胡湯。又曰:胸脅滿不 去者,小柴胡湯主之。本太陽病不解,轉入少陽者,脅 下鞕滿,乾嘔不能食,往來寒熱,脈沉緊者,小柴胡湯主之。是知脅滿屬半表半裡明矣。大抵胸脅滿,以邪 氣初入裡,未停留為實氣,鬱積而不行,致生滿也,和 解斯可矣。若邪氣留於胸中,聚而為實者,非湧吐則 不可已。故華佗曰:「四日在胸,吐之則愈。」是邪氣已收 斂而不散漫者,則可吐之。《內經》曰:「其高者因而越之。」 病在胸膈之上為高,越之為吐也。經曰:病在胸中,當 吐之發汗。若下之而煩熱,胸中窒者,則以梔子豉湯 吐之。若胸中痞鞕,氣上衝咽喉不得息者,此為胸中 有寒也,則以瓜蔕散吐之。二者均是吐劑。梔子豉湯 吐胸中虛煩客熱也,瓜蔕散吐胸中痰實宿寒也。若 能審明藥劑之輕重,辨別邪氣之淺深,對證投湯,不 為效者,未之有也。

傷寒心下滿,何以明之?心下滿者,謂正當心下高起 滿鞕者是矣。不經下後而滿者,則有吐、下之殊。若下 後心下滿者,又有結胸、痞氣之別。《經》曰:「病人手足厥 冷,脈乍緊,邪結在胸中。心中滿而煩,饑不能食者,病 在胸中,當須吐之。」又曰:「脈浮而大,心下反鞕,有熱屬 臟者,攻之不令發汗;屬腑者,不令攻之。」茲二者,為不 經汗下而心下滿者,或吐之,或下之,看其邪氣之高 下,高者則因而越之,下者則因而竭之,要在泄其邪 也。至於陽明病,雖心下鞕滿,又未可攻。《經》曰:「陽明病, 心下鞕滿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 愈。」是邪氣自表傳裡,至於心下,留結為實者,則不可 下,乃吐之可也。若未全為實者,則不可下,故有此戒 也。又邪氣在表,未應下而強下之,邪氣乘虛結於心 下,實者鞕滿而痛,為結胸;虛者滿而不痛,為虛痞。《經》 曰:嘔而發熱者,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 仍在者,復與柴胡湯。此雖已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 振,卻復發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滿而鞕痛者,此為結 胸也;但滿而不痛者,「此為虛痞。」蓋實邪留結,則為鞕 為痛,虛邪留滯,則但滿而不鞕痛也。結胸熱實,脈沉 而緊,心下痛,按之石鞕者,大陷胸湯主之,明其邪實 可知矣。脈浮而緊,而反下之,緊反入裡,則作痞;按之 自濡,但氣痞耳,明其邪虛可知矣。病發於陽而反下 之,熱入因作結胸;病發於陰而反下之,因作痞;表邪 未罷,醫反下之,胃中空虛,客氣動膈,陽氣內陷,心中 因鞕,則為結胸,須陷胸湯圓攻之可也。傷寒中風,醫 反下之,心下痞鞕而滿,醫見心下痞,謂病不盡而復 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結熱,但以胃中空虛,客氣上逆, 故使鞕也,須瀉心湯散之可也。二者俱是心下滿鞕, 一為虛證,一為實證,凡投湯者,大須詳審。結胸雖為 實邪,眾皆共知,當用陷胸湯圓下之。或脈浮大者,則 不可下,下之則死。此是猶帶表邪,未全結實,下之重, 虛其裡邪,深結則死。設或結胸形證悉具,而加之煩 躁者,又為不治之疾。藥之所以能勝邪者,必待胃氣 施布藥力,始能溫汗吐下之,以逐其邪氣。邪氣勝,胃 氣絕者,湯藥縱下,胃氣不能施布。雖神丹豈能為效 也。

傷寒腹滿,何以明之?腹滿者,俗謂之肚脹是也。華佗 曰:「傷寒一日在皮,二日在膚,三日在肌,四日在胸,五 日在腹,六日入胃。」入胃,謂入腑也,是在腹也。猶未全 入裡者,雖腹滿為裡證,故亦有淺深之別。《經》曰:表已 解而內不消,非大滿猶生寒熱,則病不除。是其未全 入腑。若大滿大實,堅有燥屎,自可除下之,雖四五日, 不能為禍,謂之邪氣已入腑也。傷寒邪入腹,是裡證 已深,故腹滿乃可下之者多矣。如《經》曰:其熱不潮,未 可與承氣湯。若腹大滿不通者,可與小承氣湯。發汗 不解,腹滿痛者,急下之本。太陽病,醫反下之,因而腹 滿時痛者,屬太陰也,桂枝加芍藥湯主之。大實痛者, 桂枝加大黃湯主之。少陰病,腹脹不「大便者,急下之。」 諸如此者,皆為裡證是也。雖曰腹中滿痛者,此為實 也,當下去之。然腹滿不減者,則為實也。若腹滿時減 者,又為虛也,則不可下。經曰:「腹滿不減,減不足言,當 下之。」《金匱要略》曰:「腹滿時減,復如故」,此虛寒從上下 也,當以溫藥和之。蓋虛氣留滯,亦為之脹,但比之實 者,不至堅痛也。大抵腹滿屬太陰證也。陽熱為邪者, 則腹滿而咽乾。陰寒為邪者,則腹滿而吐,食不下,自 利益甚,時腹自痛。太陰者脾土也,治中央,故專主腹 滿之候。又發汗、吐、下之後,因而成腹滿者,皆邪氣乘 虛內客為之,而所主又各不同。《經》曰:「發汗後,腹脹滿 者,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主之。傷寒吐後,腹脹 滿者,調胃承氣湯主之。傷寒下後,心煩腹脹滿,臥起 不安者,梔子厚朴湯主之。」三者有當溫者,有當下者, 有當吐者,何邪氣不一也?且發汗後腹滿,當溫之,邪 氣在表,因發散則邪去。胃為津液之主,發汗亡陽,則 胃氣虛而不能敷布諸氣,壅滯而為脹滿,是當溫散 可也。吐後腹滿,可下之,邪氣在胸者,則可吐之,吐之 邪去則安。若吐後邪氣不去,加之腹脹滿者,是胸中 之邪下傳入胃,壅而為實,故生脹滿,當須下之可也。 下後腹滿可吐者,邪氣在表,未傳入腑,而妄下之,邪 自表乘虛而入,鬱於胸中而為虛煩。氣上下不得通利者,腹為之滿,故當吐之可也。凡為醫者,要識邪氣 所起所在,審其所起,知邪「氣之由來;觀其所在,知邪 氣之虛實。發汗吐、下之不差,溫補針艾之適當,則《十 全》之功自可得也。」

傷寒少腹滿者,何以明之?少腹滿者,臍下滿是也。少 腹者,下焦所治。《難經》曰:「下焦者,當膀胱上口,主分別 清濁,其治在臍下。」邪氣自上而下,至於下焦,結而不 利,故少腹滿也。胸中滿,心下滿,皆氣爾,俱無物也。及 腹滿者,又有燥屎為之者。至於少腹滿者,非止氣也, 必有物聚於此而為之滿爾。所以然者,身半以上,同 天之陽,清陽歸之;身半以下,同地之陰,濁陰歸之。清 者在上,而濁者在下。《內經》謂「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 竅。」當出不出,積而為滿。是在上而滿者,氣也;在下而 滿者,物也。所謂物者,溺與血爾。邪氣聚於下焦,則津 液不得通,血氣不得行,或溺或血,留滯於下,是生脹 滿而鞕痛也。若從心下至少腹,皆鞕滿而通者,是邪 實也,須大陷胸湯下之。若但少腹鞕滿而痛,小便利 者,則是蓄血之證;小便不利者,則是溺澀之證。《經》曰: 少腹滿,應小便不利,今反利者,為有血也。又曰:少腹 鞕滿,小便不利者,為無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 血證諦也。其小便利而少腹滿者,為太陽隨經,瘀血 在裡,太陽自入腑者也。《經》曰:「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 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未解者,尚未可攻,當 先解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結者,乃可攻之,桃仁承氣 湯主之。是少腹鞕滿,為物聚於下可知矣。滲之利之, 參酌隨宜,可為上工。

《元張從政儒門事親》

編輯

滿悶

編輯

夫上喘中滿,酢心腹脹,時時作聲,否氣上下,不能宣 暢,叔和云:「氣壅三焦不得昌」是也。可用獨聖散吐之。 吐訖,次以導水、禹功輕瀉三五行。不愈,更以利膈丸 瀉之,使上下宣通,不能壅滯,後服平胃散、五苓散、益 元散、桂苓甘露散、三和散,分陰陽利水道之藥則愈。 凡膏粱之人,起居閒逸,奉養太過,酒食所傷,以致中 「脘留飲。惡悶痞膈酢心。可服木香導飲丸」治之。若田 野請幫助識別此字。《蕘》之人食疏衣薄作勞役,苦酒食所傷,心腹滿 悶酢心,時時吐酸水,可用進食丸,以其勝毒也。病甚 者,每日瀉三五次。

《李杲十書》

編輯

痞滿

編輯

痞者,心下滿而不痛是也。太陰濕土主壅塞,乃土來 心下而為痞也。傷寒下之早,亦為痞,乃寒傷榮血,心 主血,邪入於本,故為心下痞。仲景瀉心湯數方,皆用 黃連瀉心下其土邪,其效如響應桴。

酒積雜病,下之太過,亦能作痞。蓋胸中之氣,因虛而 下陷於心之分野,故致心下痞。宜行胃氣,以血藥兼 之。若全用氣藥導之,則氣愈下降,必變為中滿鼓脹 矣。

痞有虛實之殊,實痞大便閉,厚朴枳實湯主之;虛痞 大便利,芍藥陳皮湯主之。

腹痛

編輯

腹痛有部分。「中脘痛,太陰也,理中湯、加味小建中湯、 草豆蔻丸之類主之。」「臍腹痛,少陰也。四逆湯、薑附湯, 或五積散加吳茱茰主之。小腹痛,厥陰也,當歸四逆 湯加吳茱萸主之。」

雜證腹痛,四物苦練湯、酒煑當歸丸、增損當歸丸之 類,或芍藥甘草湯主之。脈弦傷氣,加黃芩。脈洪傷金, 加芍藥;脈緩傷水,加桂枝、生薑。脈濇傷血,加當歸;脈 遲傷火,加乾薑。腹不滿者,加棗。若滿者,不加脾虛滿 者,黃芪湯、芍藥去濕。

《朱震亨心法》

編輯

痞者,有食積兼濕,心下痞。須用枳實、炒黃連。

如稟受充實,面蒼骨露,氣實之人,而心下痞者,宜枳 實、黃連、青皮、陳皮、枳殼。

如稟受素弱,轉運不調,飲食不化而心下痞者,宜白 朮、山樝、神麯、麥芽、陳皮。 如肥人心下痞者,乃是實痰,宜蒼朮、半夏、砂仁、茯苓、 滑石。

如瘦人心下痞者,乃是鬱熱在中焦,宜枳實、黃連、葛 根、升麻。

如食後感寒,飲食不化,心下痞,宜藿香、草豆蔻、吳茱 茰、砂仁。 痞挾血成窠囊,用桃仁、紅花、香附、大黃之類。

痞者,與《否》同,不通泰也。由陰伏陽蓄,氣與血不運而 成。處心下,位中央,䐜滿痞塞者,皆土之病,而與脹滿 有輕重之分。痞則內覺痞悶,而外無脹急之形者,是 痞也。

有中氣虛弱,不能運化精微為痞者。

有飲食痰積,不能施化為痞者。

有濕熱太甚為痞者古方治痞,用黃連、黃芩、枳實之苦以泄之,厚朴、生薑、 半夏之辛以散之,人參、白朮之甘苦以補之,茯苓、澤 瀉之淡以滲之。既痞同濕治,惟宜上下分消其氣。如 果有內實之證,庶可略與疏導。世人苦於痞塞,喜行 利藥,以求其速效,暫時通快,痞若再作,益以滋甚。

心腹痛

編輯

心痛即胃脘痛,雖日數多,不喫食不死。若痛方止,便 喫物還痛,必須三五服藥後方喫物。

痛甚者,脈必伏,用溫藥附子之類,不可用參、朮。 諸痛不可補氣。

大凡心膈之痛,須分新久。若明知身受寒氣,口喫寒 物而得病者,於初得之時,當與溫散或溫利之藥。若 病之稍久則成鬱,久鬱則蒸熱,熱久必生火,《原病式》 中備言之矣。若欲行溫散溫利,寧無助火添病耶。古 方中多以山梔子為熱藥之向導,則邪易伏,病易退, 正易復而病易安。然病安之後,若縱恣口味,不改前 非。病復作時。反咎醫之失。良可嘆哉。一方用山梔子 炒去皮。每服十五枚。濃煎湯一呷。入生薑汁令辢。再 煎小沸。又入川芎一錢尤妙。山梔子大者或七枚或 九枚。須炒黑。

大概胃口有熱而作痛者,非山梔子不可,須佐以薑 汁,多用台芎開之。

病發者,或用二陳湯加川芎、蒼朮,倍加炒梔子,痛甚 者,加炒乾薑,從治之法也。

輕者,川芎一兩、蒼朮一兩,山梔子炒去皮二兩,薑汁 蒸餅糊丸,梧子大,服七八十丸,熱辢薑湯下。 重者,桂枝、麻黃、石鹻各等分,薑汁和蒸餅丸,桐子大, 服五十丸,熱辢薑湯下。 一法,輕者散之,麻黃、桂枝之類。重者加石鹻、川芎、蒼 朮、炒山梔子去皮,作丸服。

凡治此證,必要先問平日起居何如。假如心痛,有因 平日喜食熱物,以致死血留於胃口作痛,用桃仁承 氣湯下之。《切記》!輕者用韭汁、桔梗,能開提其氣血,藥 中兼用之。

以物拄按痛處則止者。挾虛以二陳湯加炒乾薑和 之。

有蟲痛者,面上白斑,脣紅,能食,屬蟲。治以苦楝根、錫 灰之類。

痛定便能食,時作時止者是蟲。上半月蟲頭向上易 治,下半月蟲頭向下難治。先以肉汁及糖蜜食下,則 引蟲頭向上,然後用藥打出楝樹根皮、檳榔、鶴蝨,夏 取汁飲,冬濃煎湯下萬應丸最好。

脈堅實,不大便者,下之。

心痛,用山梔並劫藥止之。若又復發,前藥必不效,可 用元明粉一服立止。

左手脈數,熱多脈濇,有死血。

右手脈緊實。痰積弦大。必是久病。

胃脘有濕而痛者,宜「小胃丹」下之。

夫心痛,其種有九:一曰蟲痛,二曰疰痛,三曰風痛,四 曰悸痛,五曰食痛,六曰飲痛,七曰寒痛,八曰熱痛,九 曰來去痛。

其痛甚。手足青過節者。是名真心痛。旦發夕死。夕發 旦死。非藥物所能療。

若蚘蟲攻囓心痛,令人惡心而吐,用川椒十粒煎湯, 下「烏梅丸」,良。

有腎氣上攻,以致心痛,用生韭研汁,和五苓散為丸, 空心茴香湯下。

時作時止。或飲湯水下咽。而作噦者。是有死血在其 中。以桃仁承氣湯下之。

治氣餒弱人心痛。草豆蔻丸妙。

腹痛有寒,積熱,死血,食積,濕痰。

脈弦,食脈滑痰濕痰多作腹痛。台芎、蒼朮、香附、白芷 為末,以薑汁入湯調服。《大法》之方若此。

腹痛者,氣用氣藥,如木香、檳榔、香附、枳殼之類; 血用血藥,如當歸、川芎、桃仁、紅花之類。

初得時,元氣未虛,必推蕩之,此通因通用之法,久必 難施。壯實與初病,宜下虛,弱衰與久病,宜升之、消之。 凡心腹痛者,必用溫散,此是鬱結不行,阻氣不運,故 痛。

在上者多屬食,食能作痛,宜溫散之,如乾薑炒蒼朮、 川芎、白芷、香附、薑汁之類,不可用峻利藥攻下之。蓋 食得寒則凝,得熱則化,更兼行氣快氣藥助之,無不 可者。

老人腹痛,年高不禁下者,用川芎、蒼朮、香附、白芷、乾 薑、茯苓、滑石之類。

或曰:「痰豈能痛?」曰:「痰因氣滯而聚,既聚則礙其道路, 不得運,故作痛也。」

諸痛不可用參、芪、白朮,蓋補其氣,氣旺不通而痛愈 甚。

白芍藥只治血虛腹痛諸痛證勿用,以酸收斂故也。 臍下忽大痛,人中黑色者多死絞腸沙作痛,以樟木煎湯大吐,或白礬調湯吐之,鹽 湯亦可。探吐,宜刺《委中》出血。

腹痛須用芍藥。惡寒而痛者。加桂。惡熱而痛者。宜加 黃蘗。

凡腹痛以手重按者屬虛,宜參、朮、薑、桂之屬。

凡腹痛不可以手按者,屬實,宜大黃、芒硝下之。 凡肥人腹痛者,屬氣虛兼濕痰,宜人參、二朮、半夏。 如感寒而腹痛者,宜薑、桂,嘔者,丁香。

如傷暑而腹痛,宜「玉龍丸。」

如飲食過傷而痛者,宜「木香檳榔丸」下之。

如稟受弱,飲食過傷而腹痛者,當補脾胃而消導,宜 參、朮、山樝、麯糵、枳實、木香。 如顛撲損傷而腹痛者,乃是瘀血,宜桃仁承氣湯加 當歸、紫蘇、紅花,入酒、童便煎服下之。

有全不思食,其人本體素弱而腹冷痛者,以養胃湯 仍加桂、茱萸各半錢,木香三分,又或理中湯、建中湯 皆可用,內加吳茱萸良。

腸鳴

編輯

腹中水鳴。乃火擊動其水也。二陳湯加芩、連、梔子。亦 有臟寒而鳴者。

腹中鳴者,病本於胃也。

《明虞摶醫學正傳》

編輯

心腹痛

編輯

《內經》曰:「木鬱之發,民病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鬲 咽不通,食飲不下。」蓋木氣被鬱,發則太過,故民病有 土敗木賊之候也。夫胃為脾之腑,陽先於陰,故臟未 病而腑先病也。甚而至於脅下如刀劙之痛者,已連 及於臟矣。古方名為脾疼者是也。胃之上口,名曰賁 門,賁門與心相連,故經所謂胃脘當心而痛。今俗呼 為心痛者,未達此義耳。雖曰運氣之勝復,未有不由 痰涎食積鬱於中,七情九氣觸於內之所致焉。是以 清陽不升,濁陰不降,而肝木之邪,得以乘機侵侮而 為病矣。更原厥初致病之由,多因縱恣口腹,喜好辛 酸,恣飲熱酒,煎煿復餐寒涼生冷,朝傷暮損,日積月 深,自鬱成積,自積成痰。痰火煎熬,血亦妄行,痰血相 雜,妨礙升降,故胃脘疼痛,吞酸噯氣,嘈雜惡心,皆膈 噎反胃之漸者也。俗醫不究其源,例以辛香燥熱之 劑治之,以火濟火,遂成危劇,良可痛哉!古方九種心 痛,曰飲,曰食,曰風,曰冷,曰熱,曰悸,曰蟲,曰疰,曰來去 痛。夫所謂冷者惟一耳,豈可例以熱藥治之乎?詳其 所由,皆在胃脘,而實不在於心也。有真心痛者,大寒 觸犯心君。又曰:污血衝心,手足青過節者,旦發夕死, 夕發旦死。宜區別諸證而治之,無有不安之理。 《內經》曰:「寒氣入經而稽遲,泣而不行,客於脈外則血 少,客於脈中則氣不通,故卒然而痛。」又《舉痛論》言寒 邪外客而痛者,甚詳悉,未能盡述,學者自宜檢閱。外 有因實、因虛、因傷寒、因痰火、因食積、因死血者,種種 不同,亦當表而出之,庶使學者易為參考焉。東垣曰: 「腹中諸痛,皆由勞役過甚,飲食失節,中氣不足,寒邪 乘虛而客入之,故卒然而作大痛。《經》曰:『得炅則止』。此 事《難知,集論》曰:『傷寒中脘痛,太陰也,理中湯、黃芪建 中湯之類;臍腹痛者,少陰也,四逆湯、真武湯、附』」子湯 之類。小腹痛,厥陰也。重則正陽散、回陽丹,輕則當歸 四逆湯之類。太陰連少陰痛甚者,當變為下利不止。 若夫雜病腹痛,四物苦楝湯、酒煮當歸丸之類。夏月 腹痛,肌熱惡熱,脈洪數,屬手太陰,足陽明,黃芩芍藥 湯主之。秋月腹痛,肌寒惡寒,脈沉疾,屬足太陰,足少 陰,桂枝芍藥湯主之。四時腹痛,芍藥甘草湯主之。《原 病式》曰:「熱鬱於內,則腹滿堅結而痛,不可例言為寒 也。」成無己曰:「陰寒為邪者,則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 益甚,腹㽲痛,太陰證也。發汗不解,醫反下之,因而腹 滿時痛者,屬太陽也,桂枝加芍藥湯主之。大實而痛 者,桂枝加大黃湯主之。」又曰:「邪氣聚於下焦,則津液 不得宣通,血氣」不得流行,或溺澀,或血凝滯於下,而 生脹痛鞕痛也。若從心下至小腹,皆鞕滿而痛者,是 邪實也,須以大陷胸湯下之。若但小腹鞕滿而痛,小 便利者,則是蓄血之證;小便不利者,則為溺澀之證 也。其有血虛瘦弱之人,津液枯涸,傳送失常,鬱火燥 熱,煎成結糞,滯於大小腸之間,阻氣不運而作痛者, 宜以枳實導滯丸、備急大黃丸之類,先通其滯,止其 痛,然後用四物等生血潤燥之劑以治其本。外有卒 然心腹大痛,欲吐不得吐,欲瀉不得瀉,脣青厥逆,死 在須臾,此內因食積,外感寒邪,是名「乾霍亂」之候也。 急宜以鹽湯灌之,而以鵝翎探吐取涎而愈。若夫清 痰留滯於胸腹之間,食積鬱結於腸胃之內,皆能令 人腹痛。清痰作痛者,控涎丹、小胃丹之類。食積為患 者,保和丸、枳實丸之類消之,枳實導滯丸、木香檳榔 丸之類下之。濁氣在上者湧之,清氣在下者提之,寒 者溫之,熱者清之,虛者培之,實者瀉之,結者散之,留 者行之,此治法之大要也。

胃中若有涎飲,清痰作痛。腹中。請幫助識別此字。請幫助識別此字。有聲。及手足寒痛。或腰膝脊脅抽掣作痛者。用小胃丹。或「三花神佑 丸。」或控涎丹。漸漸服之。能徹去病根即止。

《戴思恭證治要訣》

編輯

膈痛

編輯

膈痛多因積冷與痰氣而成,宜五膈寬中散,或四七 湯加木香、桂各半錢,或撾脾湯加木香。膈痛而氣上 急者,宜蘇子降氣湯去前胡加木香如數。

痰涎壅盛而痛者。宜小半夏茯苓湯。加枳實一錢。間 進半硫丸。

膈痛與心痛不同,心痛則在岐骨陷處,本非心痛,乃 心支別絡痛耳。膈痛則痛橫滿胸間,比之心痛為輕。 諸方稱為嘈雜、煩躁、忪悸,痰飲證也。五苓散利心小 腸之熱,恐非其對,不若用四物湯、十全大補湯,去桂 生血而益陰,此以水制火之義。亦有呷薑湯數口,或 進乾薑劑而愈者,此膈上停寒,中有伏飲,見熱則消 也。

心瘥

編輯

心瘥有痰飲所致,俗名飲瘥。有胃口熱,食易消故瘥。 《素問》謂之食瘥。亦類消中之狀,俗名肚瘥。痰氣宜小 半夏茯苓湯,加枳實一錢。胃中熱,宜二陳湯加黃連 一錢,或五苓散加桂與辰砂。

心腹痛

編輯

心痛病,有得之日近者,有得之日久時發動者。不問 諸證,並宜異攻散、香靈湯,仍佐以撾脾湯。 若積冷而痛者,宜手拈散,酒調下,於內加官桂等分, 仍以撾脾湯、鐵刷湯佐之,或用蘇合香丸,薑汁和酒 調開熱服。前後心痛亦可用。

「若服溫藥而痛愈甚者,宜微利其大便,量虛實先進 神保丸,以利為度,繼進加味七氣湯。」若因飲食冷物 而痛者,宜調氣散和撾脾湯。 若因蚘作痛,蚘攻囓心,痛有休止,其人吐蚘,或與之 湯飲藥餌,轉入轉吐,蓋緣物入則蚘動,蚘動則令人 惡心而吐,用川椒十數粒煎湯下烏梅丸。有腎氣逆 上攻心,以致心痛,用生韭研汁。和五苓散為丸。空肚 茴香湯下。

腹痛之證,所感不一,或因寒熱,或因暑濕,或因飲食 饑飽,不問何證,皆可用藿香正氣散加木香半錢,或 正氣散調下「蘇合香丸。」

若腹痛欲得熱手按,及喜熱食者,此是積冷作痛,當 用理中湯,或治中湯、小建中湯等藥。若冷痛,用溫藥 不效,痛愈甚,大便不甚通,當微利之,用藿香正氣散, 每服加官桂、木香、枳殼各半錢,吞下「來復丹」,或用蘇 感丸。不利則量虛實,用「神保丸。」

有全不喜食,其人本體素怯弱,而又加以腹冷疼者, 養胃湯以白朮、蒼朮,仍加桂、吳萸各半錢,木香三分。 膺腹冷痛,或心脾疼者,生薑均治之。

《龔信古今醫鑑》

編輯

諸痛

編輯

按:痛則不通,通則不痛。夫胃脘心脾痛者,或因身受 寒邪,口食冷物,內有鬱熱,素有頑痰死血,或因惱怒 氣滯,蟲動作痛,種種不同,若不分而治之,何能愈乎? 余曰:「是寒則溫之,是熱則清之,是痰則化之,是血則 散之,是氣則順之,是蟲則殺之,臨證不可惑也。」 一心痛卒急無藥,以鹽置刀頭燒紅,淬入水中,乘熱 飲之,吐痰而愈。此法治攪腸沙大痛已死者,立效。 凡腹痛有寒、有熱、有死血,有食積、有濕痰,有虛、有實。 若綿綿痛而無增減者,是寒也。時痛時止者,熱也。每 痛有處不行移者,死血也。痛甚欲大便,利後痛減者, 食積也。痛而小便不利者,濕痰也。

「凡腹中痛甚,飲涼水一盞,其痛稍可者,屬熱痛」,當用 涼藥清之。清之不已,而或遶臍硬痛,大便閉實,煩渴, 用涼藥下之,利氣丸之類。若飲水愈加作痛,屬寒痛, 用溫藥和之。和之不已,而或四肢厥冷,腹痛嘔吐瀉 利,急服熱藥救之,附子理中湯之類。須詳脈力有無。 腹痛氣,用氣藥,如木香、檳榔、香附、枳殼之類。血,用血 藥,如當歸、川芎、桃仁、紅花之類。

如腹中常覺有熱,而暴痛暴止者,此為積熱,宜調胃 承氣湯下之。

如腹痛全不思飲食,其人本體素弱而腹冷痛者,以 人參養胃湯加肉桂、木香、吳茱萸,或理中湯加良薑、 吳茱萸。

如飲食過傷而腹痛者,宜「利氣丸」下之,並治痰氣作 痛。

《方賢奇效良方》

編輯

心痛

編輯

《內經》曰:「五臟卒痛,何氣使然?」曰:寒氣客於背俞之脈, 則血脈泣,脈泣則血虛,血虛則痛,其俞注於心,故相 引而痛,按之則熱,氣至則痛止矣,感於寒則痛久矣。 《病機要》曰:「諸心痛者,皆本於厥陰氣上衝也。有熱厥 心痛者,身熱足寒,痛甚煩躁而吐,額自汗出,知為熱 也。其脈浮大而洪,當灸太谿及崑崙」,謂表裡俱瀉之是謂熱病。汗不出,引熱下利,表汗通身而出者愈也。 灸畢服金鈴子散則愈,痛止服枳朮丸,去其餘邪也。 有大實心中痛者,因氣而食,卒然發痛,大便或祕,久 則注悶,心胸高起,按之愈痛,不能飲食,急可利之,利 後以藁本湯去其邪也。有寒厥心痛者,手足逆而通 身冷汗出,便溺清利,或大便利而不「渴,氣微力弱,急 以朮附湯溫之。寒厥暴痛,非久病也,朝發暮死,急當 救之。」是知久病無寒,暴病非熱也。以是論,寒厥、熱厥, 與夫大實心痛,治法已詳。又有病久氣血虛損,及素 作勞羸弱之人,患心痛者,皆虛痛也,故錢氏心虛者, 炒鹽補之。《圖經衍義》載牡蠣治心痛,則蠣粉與鹽實 得之矣。大意治病必求其本,究其本,究其虛實,正謂 紫之奪紅,相去一間耳,而毫釐疑似,實霄壤焉。夫心 為五官之主,百骸之所以聽命者也。心之正經,果為 風冷邪氣所干,果為氣血痰水所犯,則其痛掣背脅 脹,胸煩咽乾,兩目赤黃,手足俱青,至節朝發而暮殂 矣。然心之包絡與胃口相應,往往脾痛連心,或陽虛 陰厥,亦令心下急痛。或他臟之邪,亦有客乘於心者, 是則心之別脈受焉。如所謂九種心痛,一曰蟲,二曰 疰,三曰風,四曰悸,五曰食,六曰飲,七曰冷,八曰熱,九 曰來去者,皆是也。真心果痛,不知能愈否乎?若手足 俱青至節不治。陳無擇論心痛又分三。因云:「十二經 絡,外感六淫,則其氣閉塞,鬱於中焦,氣與」邪氣發為 疼痛。「足厥陰心痛,兩脅急引小腹,連陰股相引痛。」手 心主痛徹背,心煩,掌中熱,咽乾,目黃赤,脅滿。「足太陰 心痛,腹脹滿,濇濇然,大便不利,膈閉咽塞。」手太陰心 痛,短氣不得倚息,季脅空痛,遺矢無度,胸滿煩心。足 少陰心痛,煩劇面黑,心懸,若饑,胸滿,腰脊痛。《背俞諸 經》心痛,心與背相引,心痛徹背,背痛徹心。諸腑心痛, 難以俛仰,小腹上衝,卒不知人,嘔吐泄瀉,此皆諸經、 諸俞、諸腑涉邪所致,病屬外所因。若五臟內動,汨以 七情,則其氣痞結,聚於中脘,氣與血搏,發為疼痛。肝 心痛者,如鍼錐刺其心腹,蘊蘊然氣滿。肺心痛者,若 從心間起,動作痛益甚,不變色。腎心痛者,與背相引, 善瘈,如物「從後觸其心,身傴僂。」胃心痛者,腹脹滿,不 下食,食則不消,皆臟氣不平,喜怒憂鬱所致。屬內因 飲食勞役觸忤之類,使臟氣不平,痞隔於中,食飲留 疰,變亂腸胃,發為疼痛。或飲啖生冷果實,中寒不能 消散,結而為積,遇食則痛,名「積心痛。」及其臟寒生蚘 致心痛者,故有九種之名,除風、熱、冷屬外所因,餘皆 不內外因。更婦人惡血入心脾經,發作疼痛,尤甚於 諸痛。更有卒中客忤,鬼擊屍疰,使人心痛,亦屬不內 外因。丹溪先生曰:「凡心膈之痛,須分久新。若知身受 寒氣,口食寒物而病初得之時,當用溫散或溫利之 藥,病得稍久,則成鬱矣。鬱則蒸熱,熱久必生火。」《原病 式》曰:「若欲行溫利溫散,寧無助」火添病耶?凡治此病, 必要先問平日起居何如。假如心痛,有因平日喜食 熱物,以致死血留於胃口作痛者,用桃仁承氣湯下 之。《脈經》曰:「厥心痛者,乃寒氣客於心包絡也。」諸蟲痛, 如心腹痛,懊憹,發作腫聚,往來上下行,痛有休作,心 腹中熱,善渴涎出而色乍青乍白乍赤,嘔吐清水者, 蚘咬也。以手緊「按而堅持之,無令得移,以鍼刺之,久 持之,蟲不動,乃出鍼也。」心痛之脈,陰弦為痛,微急為 痛,微大為心痹,引背痛,短數為痛,濇則為痛。浮大弦 長者死,沉細者生。且古人論諸心痛,皆因六淫七情 所致,有寒厥熱厥,有大實者,有內因,有外因,有不內 外因,以成前證。是以古人立論置方,後之學者,當以 「誠心切脈,熱者冷之,寒者溫之,感受風邪者散之。順 氣調血,逐水豁痰。」此其要略耳。

《王綸明醫雜著》

編輯

心腹痛

編輯

凡治心腹疼痛,但是新病,須問曾何飲食,因何傷感, 有無積滯,便與和中消導之藥。若日數已多,曾多服 過辛溫燥熱之藥,嘔吐不納,胸膈飽悶,口舌乾燥,大 小便濇,雖則有鬱熱,或原有舊病,因感而發,綿延日 久,見證如前者,俱用開鬱行氣,降火潤燥之藥,如川 芎、香附、炒山梔、黃連、薑汁之類,甚者再加芒硝。但治 其心腹久痛。須於溫散藥內。加苦寒鹹寒之藥。溫治 其標。寒治其本也。

「按腹痛,若脾胃虛弱,飲食不化,或兼腹中作痛,用六君子湯。若飲食過多,停滯未化,或兼腹痛,用人參養胃湯。若飲食既化,脾胃受傷,或兼腹中作痛,用六君子加當歸。若胃中有熱,心腹中脘作痛,嘔吐,用二陳湯加黃連、山梔。若脾胃虛弱,少食,心腹作痛,用六君子湯;脾胃虛寒加炮薑。」大凡腹滿痛,按之不痛為虛,「痛為實,餘當臨證制宜。」

《薛己醫按》

編輯

胃脘癰

編輯

《聖濟總錄》云:「胃脘癰,由寒氣隔陽,熱聚胃口,寒熱不 調,故血肉腐壞。以氣逆於胃,故胃脈沉細。以陽氣不 得上升,故人迎數甚,令人寒熱如瘧,身皮甲錯,或咳嗽,或嘔膿唾血。若脈洪數,膿成也,急排之。脈遲緊,瘀 血也,急下之。否則其毒內攻,腐爛腸胃矣。」丹溪先生 云:「內疽者,因飲食之毒,七情之火,相鬱而發,用射干」 湯主之。愚常以薏苡仁湯、牡丹皮散、太乙膏選用之 亦效。若吐膿血。飲食少思。助胃壯氣為主。而佐以前 法。不可專治其瘡。

腸癰

編輯

小腹硬痛。脈數緊者,瘀血也。宜下之。

小腹焮痛,脈洪數者,膿成也,宜托之。

孫真人云:「腸癰為病,小腹重強,按之則痛,小便如淋, 時時汗出,復惡寒,身皮甲錯,腹皮急如腫,甚者腹脹 大,轉側有水聲,或繞臍生瘡,或膿從臍出,或從大便 下,蓋因七情飲食所致。治法:脈遲緊者,未有膿也,用 大黃湯下之。脈洪數者,已有膿也,用薏苡仁湯排之。 小腹疼痛,小便不利,膿壅滯也,牡丹皮散主之。若大」 便或臍間出膿者不治。經云:「腸癰為病,不可驚,驚則 腸斷而死。」故患是者,其坐臥轉側,理宜徐緩,時少飲 薄粥,及服八珍湯,固其元氣,靜養調理,庶可保其生。 腸癰治法,《要略》以薏苡仁附子敗醬散。《千金》以大黃 牡丹湯,《三因》以薏苡湯治之。《千金》又有灸法,曲兩肘 正肘頭銳骨灸百壯,下膿血而安。

腹癰

編輯

腹癰,謂瘡生於肚腹,或生於皮裡膜外,屬膏粱厚味, 七情鬱火。若漫腫堅硬,肉色不變,或脈遲緊,未成膿 也,四君加芎、歸、白芷、枳殼,或托裡散。腫焮色赤,或脈 洪數,已成膿也,托裡消毒散。膿成而不外潰者,氣血 虛也,臥針而刺之。腫焮作痛者,邪氣實也,先用仙方 活命飲,隔蒜灸以殺其毒,後用托裡以補其氣。若初 起欲其內消,當助胃壯氣,使根本堅固,而以行經活 血之藥佐之。若用尅伐之劑,欲其消散,則腫者不能 潰,潰者不能斂。若用疏利之藥下其膿,則少壯者多 為難治,老弱者立見危亡。亦有食積疝氣類此者。

《樓英醫學綱目》

編輯

運氣胸心腹痛

編輯

運氣胸痛有二:一曰邪火助心。《經》云:「歲火太過,甚則 胸中痛,脅支滿,脅痛,膺背、肩胛、兩臂內痛」是也。 二曰金邪傷肝。《經》云:「歲金太過,民病胸痛引背,兩脅 滿痛引少腹。歲土不及,風乃大行,民病體重腹痛,金 復則胸脅暴痛引少腹者是也。」

運氣心痛有六:凡熱、風、濕、寒、燥五氣之初,皆能幹心 而痛。蓋心為五臟之主是也。一曰熱邪干心。《經》云:「少 陰司天,熱淫所勝,病心痛。少陰之復,暴瘖心痛。少陽 之勝,熱客於胃,煩心心痛。陽明司天,燥氣下臨,暴熱 至甚則心痛。」此在泉之熱為痛,治皆以寒劑是也。 二曰寒邪干心。《經》云:「太陽司天,寒氣下臨,甚則心痛。 陽明司天之政。四之氣,寒雨降,病心痛。歲水太過,民 病上下中寒,煩心躁悸心痛。歲金不及,炎火乃行,復 則寒雨暴至,心痛。水鬱之發,民病寒客心痛。太陽司 天,寒淫所勝,病厥心痛。太陽之復,心胃生寒,心痛痞 滿。少陽在泉主勝,則熱反上行,病鬱冒,蒙眛心痛。太 陽之勝,寒厥入胃,則內生心痛,皆治以」熱劑是也。 三曰風邪干心傷胃。《經》云:少陽司天之政,終之氣風, 乃至心痛。少陽司天,風行於地,心痛胃脘痛,鬲不通。 歲水不及,濕乃大行,復則暴風大發,鬲中痛於心腹。 木鬱之發,民病胃脘當心而痛,鬲咽不通。厥陰在泉, 風淫所勝,心痛支滿。厥陰司天,風淫所勝,胃脘當心 而痛。厥陰之復,厥心痛。厥陰之勝。胃脘當心而痛。治 皆以涼劑是也。

四曰濕邪干心。《經》云:土鬱之發,心痛脅䐜。太陰在泉, 濕淫所勝,病飲積心痛。太陰之勝,火氣內鬱,心痛熱 格。治皆以涼劑是也。

五曰燥邪干心。《經》云:「陽明之復,善太息,心痛痞滿,治 以濕劑」是也。

六曰寒熱干心。《經》云:「少陰司天之政,寒熱凌犯而爭 於中,寒厥入胃,心痛。三之氣,大火行,寒氣時至,民病 氣厥心痛。治分寒熱多少調之」是也。

運氣腹痛有二:一曰土盛攻腎而痛。《經》云:「歲土太過, 雨濕流行,腎水受邪,民病腹痛清厥,意不樂」是也。 二曰火鬱之發而痛。《經》云:「火鬱之發,民病腹中暴痛」 是也。

運氣腸鳴

編輯

運氣腸鳴有二:一曰土發。《經》云:「土鬱之發,腸鳴而為 數後」是也。

二曰熱勝。《經》云:「少陰在泉,熱淫所勝,病腹中腸鳴,氣 上衝胸,治以鹹寒是也。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