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第263卷

博物汇编 艺术典 第二百六十二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博物汇编 第二百六十三卷
博物汇编 艺术典 第二百六十四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

 第二百六十三卷目录

 医部汇考二百四十三

  欬嗽门二

  扁鹊难经

  张机金匮要略杂证为欬

  华佗中藏经论脏腑虚实生死

  王叔和脉经欬脉

  脉诀欬脉

  孙思邈千金方欬论

  朱肱活人书欬嗽

  刘完素六书欬嗽论

  张洁古活法机要欬嗽证

  张从政儒门事亲嗽分六气毋拘以寒说

  李杲十书秋伤于湿冬必欬嗽论 湿气所伤论 用药法

  朱震亨心法欬嗽

  戴思恭证治要诀欬嗽

  楼英医学纲目治法 干欬嗽

  王纶明医杂著欬嗽证治

  李梴医学入门欬嗽总论 辨欬嗽 分虚实 外感 内伤 痰水上干

  瘀血内阻 治分新久

艺术典第二百六十三卷

医部汇考二百四十三 编辑

欬嗽门二 编辑

《扁鹊难经》
编辑

编辑

假令得肺脉:其外证:面白,善嚏,悲愁不乐,欲哭。其内 证:齐右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喘欬,洒淅寒热。有 是者肺也,无是者非也。

何以知伤寒得之。然。当谵言妄语。何以言之。“肺主声。 入肝为呼,入心为言,入脾为歌,入肾为呻,自入为哭。” 故知肺邪入心。为谵言妄语也。其病身热洒洒恶寒。 甚则喘欬。其脉浮大而涩。

肺之积,名曰“息贲”,在右胁下,覆大如杯。久不已,令人 洒淅寒热,喘欬,发肺壅,以春甲乙日得之。何以言之? 心病传肺,肺当传肝,肝以春适王,王者不受邪,肺复 欲还心,心不肯受,故留结为积,故知息贲以春甲乙 日得之。

《汉张机金匮要略》
编辑

《杂证为欬》
编辑

热在上焦者,因欬为肺痿。

寸口脉数,其人欬,口中反有浊唾涎沫者,为肺痿之 病。

问曰:“病欬逆脉之,何以知此为肺痈?当有脓血,吐之 则死,其脉何类?”师曰:“寸口脉微而数,微则为风,数则 为热,微则汗出,数则恶寒。风中于卫,呼气不入;热过 于荣,吸而不出。风伤皮毛,热伤血脉;风舍于肺,其人 则欬,口干喘满,咽燥不渴,多浊沬,时时振寒。热之所 过,血为之凝滞,蓄结痈脓,吐如米粥。始萌可救,脓成” 则死。

欬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欬逆上气。时时唾浊。但坐不得眠。皂荚丸主之。 欬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

欬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 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桔梗汤主之。

肺胀。欬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 加石膏汤主之。

胸痹之病,喘息欬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 上小紧数,䒷蒌薤白白酒汤主之。 欬逆倚息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留饮者,胁下痛引缺盆,欬嗽则辄已。一作转甚 膈上病,痰满,喘欬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 其人振振身𥆧剧,必有伏饮。 欬家,其脉弦,为有水,十枣汤主之。

夫有支饮家。欬烦。胸中满者。不卒死。至一百日或一 岁。宜十枣汤。

久欬数岁,其脉弱者,可治;实大数者死。其脉虚者,必 苦冒。其人本有支饮在胸中故也,治属饮家。

“欬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青龙汤已下,多唾 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 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 复冒者,与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治其气冲。

气冲即低。而反更欬。胸满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汤。去 桂加干姜、细莘。以治其欬满。

欬满即止。而更复渴。冲气复发者,以细莘、干姜为热药也。服之当遂渴。而渴反止者为支饮也。支饮者法 当冒。冒者必呕。呕者复内半夏以去其水。

寸口脉沉滑者,中有水气,面目肿大有热,名曰“风水。” 视人之目裹上,微拥,如蚕新卧起状,其颈脉动,时时 欬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风水。

太阳病,脉浮而紧,痛在骨节,欬而喘,不渴者,此为脾 胀。其状如肿,发汗即愈。然诸病此者,渴而下利,小便 数者,皆不可发汗。

问曰:“病者苦水,面目身体四肢皆肿,小便不利。脉之 不言水,反言胸中痛,气上冲咽,状如炙肉,当微欬喘, 审如师言,其脉何类?”师曰:“寸口脉沉而紧,沉为水,紧 为寒,沉紧相搏,结在关元,始时当微,年盛不觉,阳衰 之后,荣卫相干,阳损阴盛,结寒微动,肾气上冲,喉咽 塞噎,胁下急痛。医以为留饮而大下之,气击不去,其” 病不除。后重吐之,胃家虚烦,咽燥欲饮水,小便不利, 水谷不化,面目手足浮肿。又与葶苈丸下水,当时如 小差,食饮过度,肿复如前,胸胁苦痛,象若奔㹠,其水 扬溢,则浮欬喘逆。当先攻击卫气令止,乃治欬。欬止, 其喘自差。先治新病,病当在后。

夫“吐血欬逆上气。其脉数而有热。不得卧者死。” 夫酒客欬者。必致吐血。此因极饮过度所致也。

《华佗中藏经》
编辑

《论脏腑虚实生死》
编辑

心病则先心痛,而欬不止,关膈不通,身重不已,三日 死。

小肠者,受盛之腑也。欬则气欬,一齐出也。

肺脉来毛而微,曰“不及”,不及则令人喘呼而欬,上气 见血,下闻病音,虚则寒生欬息,利下少气力,多悲感。 又肺病久欬而见血,身热而短气,脉当涩今反浮大, 色当白,今反赤者,火克金,十死不治。肺病喘欬,身寒 无热,脉迟微者可治,虚则不能息,耳重嗌干,喘欬上 气,肩背痛。又欬而遗小便者,上虚不能制下故也。饮 酒中风,言则肺发欬嗽喘闷。见血者不可治,无血者 可治。又其人素声清而雄烈,暴不亮而拖气用,言语 难出,视不转睛,虽未为病,其人不久又肺病矣。则上 气喘急,欬嗽身热,脉大也。虚则力乏喘促,右胁胀,语 言气短者是也。

肾病腹大,体重满,欬嗽,汗出憎风,又喉鸣,坐而喘,欬 血出,亦为肾虚,寒气欲绝也。

膀胱者,津液之腑也。膀胱欬而不已,则传之三焦,腹 满而不饮食。

中焦实热,则上下不通,腹胀喘欬,下气不上,上气不 下,关格而不通。

暴欬嗽,脉数身瘦者死。暴欬嗽,脉散者死。暴欬,形肥 脉急甚者死。病嗽而呕,便滑不禁,脉弦微欲绝者死。 诸病嗽喘,脉沉而浮者死。病欬嗽,脉沉坚者死。

《晋王叔和脉经》
编辑

《欬脉》
编辑

右手寸口气口以前脉阳实者,手阳明大肠经实也。 病苦腹满,善喘欬,面赤身热,咽喉中如核状。

凡亡汗,肺中寒,饮冷水,欬嗽下利,胃中虚冷,此等其 脉并紧。

浮短者,其人肺伤,诸气微少,不过一年,死法当嗽也。 欬嗽,脉沉紧者死;浮直者生;浮软者生,小沉伏匿者 死。

欬嗽羸瘦。脉形坚大者死。

欬脱形发热,脉小坚急者死。肌瘦下脱形,热不去者 死。

《脉诀》
编辑

《欬脉》
编辑

肺脉歌曰:“沉紧相兼滑,仍闻欬嗽声。”

《滑脉歌》曰:“寸滑膈痰生呕吐,吞酸舌强或欬嗽。” 《促脉歌》曰:“促脉惟将火病医,其因有五细推之。时时 喘欬皆痰积,或发狂斑与毒疽。”

《唐孙思邈千金方》
编辑

《欬论》
编辑

经云:“五脏六腑皆令人欬。”肺居外而近上,合于皮毛, 皮毛喜受邪,故肺独易为欬也。邪客于肺,则寒热上 气,喘汗出,欬动肩背,喉鸣,甚则唾血。肺欬经久不已, 传入大肠,其状欬则遗粪。肾欬者,其状引腰背痛,甚 则欬涎。肾欬经久不已,传入膀胱,其状欬则遗尿。肝 欬者,其状左胁痛甚,不得转侧。欬经久不已,传入胆, 其状欬则呕清苦汁出。“心欬者,其状引心痛,喉中介 介如梗,甚者喉痹咽肿。”“《心欬》经久不已,传入小肠,其 状欬则失气。”“脾欬者,其状左胁痛,阴阴引肩背,甚者 不得动,动则欬剧。经久不已,传入胃,其状欬而呕,呕 甚则长虫出。久欬不已,三焦受之。”三焦欬之状,欬而 腹满,不能饮食。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 面浮肿,气逆也。或顺时有风寒冷气,触冒解脱,伤皮 毛间,入腑脏为欬,上气如此也。有非时忽然暴寒,伤 皮肤中与肺合,则欬嗽上气,或胸胁支痛,欬唾有血者,是其热得非时之寒暴搏之,不得渐散,伏结深,喜 肺痈也。因欬服温药,欬尤剧,及壮热吐脓血,汗出恶 寒是也。天有非时寒“者,急看四时方也。”问曰:“欬病有 十,何谓也?”师曰:“有风欬,有寒欬,有支欬,有肝欬,有心 欬,有脾欬,有肺欬,有肾欬,有胆欬,有厥阴欬。”问曰:“十 欬之证,以何为异?”师曰:“欲语因欬,言不得竟,谓之风 欬;饮冷食寒,因之而欬,谓之寒欬;心下坚满,则支引 痛,其脉反迟,谓之支欬;欬则引胁下痛,谓之肝欬;欬 而唾”血,引手少阴,谓之心欬;欬而涎出,续续不止,引 小腹,谓之脾欬;欬;引颈项而唾涎沫,谓之肺欬;欬则 耳无所闻,引腰并脐中,谓之“肾欬”;欬而引头痛,口苦, 谓之胆欬;欬而引舌本,谓之厥阴欬。风欬者,不可下。 寒欬,肢欬,肝欬刺足太冲,心欬刺手神门,脾欬刺足 太白,肺欬刺手天泉,肾欬刺足太谿,胆欬“刺足阳陵 泉。厥阴欬。刺手太陵。”

夫久欬为㽷。欬而时发热。脉在九菽者。非虚也。此为 胸中寒实所致也。当吐之。

夫《欬家》,其脉弦,欲行吐药,当相人强弱而无热,乃可 吐耳。欬家,其人脉弦为有水,可与十枣汤下之。不能 卧出者,阴不受邪故也。留饮欬者,其人欬不得卧,引 项上痛,欬者,如小儿瘛疭状。夫酒客欬者,必致吐血, 此坐久极饮过度所致也。其脉沉者,不可发汗。久欬 数岁,其脉弱者,可治;实大数者死。其脉虚者,必善冒。 其人本有支饮在胸中故也。治属饮家。上气汗出而 欬。属饮家,欬而小便利。若失溺不可发汗,汗出即厥 逆冷。

夫病吐血喘欬上气,其脉数,有热,不得卧者,死。寒家 欬而上气,其脉数者死,谓其人形损故也。脉大而散, 散者为气实而血虚,名曰“有表无里。”上气面胕肿,肩 息,其脉浮大,不治,加痢尤甚。上气躁而喘者,属肺胀, 欲作风水,发汗愈。

凡上气多有服吐药得瘥,亦有鍼灸得除者,宜深体 悟之。

《宋朱肱活人书》
编辑

欬嗽 编辑

伤寒欬嗽有两证:有太阳证欬嗽,小青龙、小柴胡也; 有少阴证欬嗽,真武汤、四逆散、猪苓散也。大抵热在 上焦,其人必饮水,水停心下,则肺为之浮。肺主于欬, 水气乘之,故欬而微喘。仲景云:“伤寒表不解,心下有 水气,干呕,发热而欬,小青龙汤主之。”小便不利,小腹 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往来寒热,胸胁满痛,或欬者,小 柴胡汤主之,小柴胡去人参、大枣,加五味子、干姜。若 少阴证,欬嗽,四肢沉重疼痛,小便不利,自下利而欬, 真武汤主之,真武汤加五味子、干姜。大抵伤寒水气, 皆因饮水过多。古人治水气而欬者,病在阳,则青龙 汤主之;病在阴,真武汤主之。四肢厥逆,腹中痛,或泄 利而欬,四逆散主之,四逆散加五味子干姜下利六 七日。欬而呕渴。心烦不得眠。猪苓汤主之。

《金刘完素六书》
编辑

《欬嗽论》
编辑

欬,谓无痰而有声,肺气伤而不清也。嗽,是无声而有 痰,脾湿动而为痰也。欬嗽,谓有痰而有声,盖因伤于 肺气,动于脾湿,欬而且嗽也。脾湿者,秋伤于湿,积于 脾也。故《内经》曰:“秋伤于湿,冬必欬嗽。”大抵素秋之气 宜清,若反动之气,必上冲而为欬,甚则动于脾湿,发 而为痰焉。是知脾无留湿,虽伤肺气而不为痰也。有 痰寒少而热多,故欬嗽者,非专主于肺,肺主皮毛而 司于外,故风寒先能伤之也。《内经》曰:“五脏六腑皆能 令人欬。”非独肺也,各以其时主之而受病焉,非其时 各传而与之也,所病不等,寒、暑、燥、湿、风、火六气,皆令 人欬。惟湿病痰饮入胃,留之而不行,止入于肺,则为 欬嗽。假令湿在于心经,谓之热痰;湿在脾经,谓之“风 痰”湿在肺经,谓之“气痰湿”在肾经,谓之“寒痰。”所治不 同,宜随证而治之。若欬而无痰者,以辛甘润其肺。故 欬嗽者,治痰为先;治痰者,下气为上。是以南星、半夏 胜其痰,而欬嗽自愈,枳壳、陈皮利其气而痰自下。痰 而能食者,大承气汤微下之,少利为度。痰而不能食 者,厚朴汤治之。夏月嗽而发热者,谓之热痰嗽,小柴 胡四两,加石膏一两,知母半两用之。冬月嗽而发寒 热,谓之寒嗽,小青龙加杏仁服之。然此为大例,更当 随证随时加减之,量其虚实,此治法之大体也。 一阳发病,少气嗽泄,三焦不利,上欬下泄,心火不宁, 其动若掣,调中散主之。

夫嗽者,五脏皆有,皆因内伤脾胃,外感风邪,皮毛属 肺,风寒随元府而入,腠理开张,内外相合,先传肺而 入,遂成欬嗽,迺肺热也。寒化热,热则生痰,故喘满也。 《经》云:“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嗽血也。胸满气喘,痰盛 稠黏,皆肺气热也。

《张洁古活法机要》
编辑

《欬嗽证》
编辑

欬,谓无痰而有声,肺气伤而不清也。嗽,谓无声而有痰,脾湿动而为痰也。欬嗽,是有痰而有声,盖因伤于 肺气,而欬动于脾湿,因欬而为嗽也。治欬嗽者,治痰 为先;治痰者,下气为上。是以南星、半夏胜其痰而能 食者,大承气汤微下之。痰而不能食者,厚朴汤治之。 夏月嗽而发热者,谓之热痰嗽,小柴胡汤四两,加石 膏一两,知母半两用之。冬月嗽而寒热者,谓之寒嗽, 小青龙加杏仁服之。《蜜煎生姜汤》《蜜煎橘皮汤》烧生 姜、胡桃皆治无痰而嗽者。此乃大例,更当随时随证 加减之。

《元张从政儒门事亲》
编辑

《嗽分六气毋拘以寒说》
编辑

嗽与欬一证也。后人或以嗽为阳,欬为阴,亦无考据。 且《内经欬论》一篇,纯说嗽也,其中无“欬”字。由是言之, 欬即嗽也,嗽即欬也。《阴阳应象大论》云:“秋伤于湿,冬 生欬嗽。”又《五脏生成篇》云:“欬嗽上气。”又《诊要经终篇》 云:“春剌秋分,环为欬嗽。”又《示从容篇》云:“欬嗽烦冤者, 肾气之逆也。”《素问》惟以四处连言欬嗽,其馀篇中止 言欬不言嗽,乃知欬嗽一证也。或言嗽为别一证,如 《伤寒》书中说欬逆,即咽中作梯磴之声者是也。此一 说非《内经》止以嗽为欬。生气通天论云:秋伤于湿,上 逆而欬,与《阴阳应象大论》文义同,而无嗽字,乃知欬 即是嗽明矣。余所以苦论此者,孔子曰:“必也正名乎。” 嗽之为病,自古归之肺。此言固不易也。《素问》言:“肺病 喘欬逆。”又曰:“欬嗽上气,厥在胸中,过在手太阴阳明。” 《灵枢》十二经惟太阴肺经云:“肺胀满膨膨而喘欬”,他 经则不言。《素问·欬论》虽言五脏六腑皆有欬,要之止 以肺为主。《素问》言: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 注云:“邪谓寒气。”经又云: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 入胃,从脾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内外合邪,因 而客之,则为肺欬。”后人见是言,断嗽为寒,更不参较 他篇。岂知六气皆能嗽,若谓欬止为寒邪,何以岁火 太过,炎暑流行,金肺受邪。民病欬嗽,岁木不及,心气 晚治,上胜肺金,欬而鼽。从革之纪,金不及也,其病嚏 欬,坚成之纪,金太过也。上征与正商同,其病欬。少阳 司天,火气下临,肺金上从,欬嚏衄。少阳司天,火淫所 胜,欬唾血烦心。少阳司天,主胜则胸满欬。少阳司天 之气,热郁于上,欬逆呕吐。三之气,炎暑至,民病欬呕。 终之气,阳气不藏而欬。少阳之复,枯燥烦热、惊瘈欬 衄,甚则欬逆而血泄。少阴司天,热气生于上,清气生 于下,寒热凌犯而生于中,民病欬喘。三之气,天政布, 大火行,馀火内格,肿于上,欬喘甚则血溢。少阴司天, 客胜则鼽嚏,甚则欬喘。少阴之复,燠热内作,气动于 左,上行于右,欬,皮肤痛则入肺,欬而鼻渊。若此之类, 皆生于火与热也,岂可专于寒乎?谓欬止于热与火 耶?厥阴司天,客胜则耳鸣掉眩,甚则欬。若此之类,乃 生于风,岂可专于热与火“也?谓欬专于风耶?”太阴司 天,湿淫所胜,欬唾则有血。太阴之复,湿变乃举,饮发 于中,欬喘有声。若此之类,乃生于湿,岂可专于风也? 谓欬止于湿耶?金郁之发,民病欬逆心胁痛。岁金太 过,燥气流行,肝木受邪,民病欬喘逆,逆甚而呕血。阳 明司天,金火合德,民病欬嗌塞。阳明司天,燥淫所胜, 欬腹中鸣。“阳明司天,清复内馀,则欬衄嗌塞,心膈中 热,欬不止而白血出者,死。”阳明之胜,清发于中,嗌塞 而欬。阳明之复,清气大举,欬哕烦心。若此之类,皆生 于燥,岂可专于湿也?谓欬止于燥耶?太阳司天,客气 胜,则胸中不利,出清涕,感寒则欬。若此之类,乃生于 寒,岂可专于燥也?又肺风之状,多汗恶风,色皏“然白, 时欬短气,昼日则差,夜暮则甚,亦风欬也。劳风欬出 青黄涕,其状如脓,大如弹丸”,亦风欬也。有所亡失,所 求不得,则发肺鸣,鸣则肺热叶焦,亦热欬也。阳明厥 逆,喘欬身热,亦热欬也。《一阳》发病,少气善欬,亦火欬 也;喘欬者,水气并于阳明,亦湿欬也。风水不能正偃 则欬,亦湿欬也。肾气腹大胫肿,喘欬身重,亦湿欬也。 “脾痹”者,四肢懈惰,发欬呕汁,上为大塞,亦寒欬也。欬 之六气固然,可以辨其六者之状。

风乘肺者,日夜无度,汗出头痛,涎痰不利,非风欬乎? 热乘肺者,急喘而嗽,面赤潮热,手足寒,乳子亦多有 之,非暑欬乎?火乘肺者,欬喘上壅,涕唾出血,甚者七 窍血溢,非火欬乎?燥乘肺者,“气壅不利,百节内痛,头 面汗出,寒热往来,皮肤干枯,细疮燥痒,大便秘涩,涕 唾稠黏,非燥欬乎?”寒乘肺者,或因形寒饮冷,冬月坐 “卧湿地,或冒冷风寒,秋冬水中感之,嗽急而喘”,非寒 欬乎?其法治也。风之嗽,治以通圣散加半夏、“大人参 半夏丸,甚者汗之。”暑之嗽,治以白虎汤、洗心散、凉膈 散,加蜜一匙而呷之。火之嗽,治以黄连解毒汤、洗心 散、三黄丸,甚者加以咸寒大下之。湿之嗽,治以五苓 散、桂苓甘露散,及白术丸,甚者以三“花神祐丸下之。 燥之嗽,治以木香葶苈散、大黄黄连阿胶丸,甚者以 咸寒大下之。寒之嗽,治以宁神散、宁肺散。有寒痰在 上者,以瓜蒂散越之。”此法虽已几于万全,然老幼、强 弱、虚实、肥瘦不同,临时审定权衡可也。病有变态,而吾之方亦与之俱变,然则枯矾、干姜、乌梅、莺粟壳,其 误人也不为少矣。呜呼!有人自幼欬嗽,至老不愈,而 亦不死者。余见此等无限,或少年欬嗽,不计男女,不 数月而殒者,亦无限矣。夫宁神宁肺散,此等之人,岂 有不曾服者?其不愈而死者,以非寒欬、执䕀冬花、佛 耳草,至死不移故也。曹魏时,军吏李成苦欬嗽,昼夜 不寐,时吐脓血。华佗以为非从肺来,以苦剂二钱匕, 吐脓血二升馀而瘥。若此之嗽,人不可不知也。 夫富贵之人,一切涎嗽,是饮食厚味热痰之致然也。 先用独圣散吐之,吐讫,可服人参散、通圣散加半夏, 以此止嗽。更服大人参半夏丸,以之化痰也。大忌酸 咸、油腻、生硬热物也。

夫贫难之人欬嗽,内外感风冷寒湿之致然也。《内经》 曰:“秋伤于湿,冬生欬嗽。”可服宁神散、宁肺散加白术 之类则愈矣。忌法同前。

凡男子有病,面黄身热肌瘦,寒热往来如疟状,更加 涎嗽不止,或喘满,面目浮肿者,或身体俱热,或有自 汗。《内经》云:“病名伤寒,夹劳之证也。”治之奈何?病在上 者,其高者因而越之,可用防己散吐之。吐后切用通 解丸一服,次服人参黄芪散、当归饮子、加减小柴胡 汤,择而用之。《内经》谓男女之证,治法皆同,依此调治, 无不取效矣。

《李杲十书》
编辑

《秋伤于湿冬必欬嗽论》
编辑

秋者,清肃之气,收敛下行之体也。为湿所伤,是长夏 之气,不与秋令也。秋令不及,所胜妄行,故火得以炎 上而克金。心火既刑于肺,故肺气逆而为欬,所不胜 者侮之。木气上行,与火同德,动而不息者也。所生者 受病,故肾水亏也。长夏巳亢,三焦之气盛也。命门者, 三焦之合也。故迫肾水上行,与脾土湿热相合为痰, 因痰而动于脾之湿也,是以欬嗽有声有痰,不发于 秋,而发于冬者,以其六阴之极,肃杀始得其气,故不 欬嗽于秋,而欬嗽于冬也。欬嗽者,气逆上行也,气上 行而逆,故面目发微肿,极则身体皆肿,变为水气。故 曰:“浊气在上,则生䐜胀。”又曰:“诸气膹郁,皆属肺金。”此 之谓也。春伤于风,夏伤于暑,冬伤于寒,辞理皆顺,“时” 字伤令字也。独秋伤于湿,作“令”字、伤“时”字,读者不疑 也。此四者,皆无所亢,而害其所乘之子也邪?从后至, 言岁之主气,各差其分而为病,一定之法也。若说“秋” 字伤湿字,其文与上三句相通,其理与法不相通,大 扺理与法通,不必拘于文也。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 不以辞害意,以意逆志,是为得之矣。故曰“春伤于风。” 说作“人为风所伤”,非也。若是,则止当头痛,恶风自汗, 何以言夏为飧泄哉?今言春伤于风,即是时伤令也 明矣。《经》云:“东方来者,为婴儿风。”其伤人也,外在于筋, 内舍于肝。又曰:“春甲乙所伤,谓之肝风。”用此二句以 较前文,则辞理自通矣。

《湿气所伤论》
编辑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曰:“秋伤于湿,上逆而欬,发为痿 厥。”《阴阳应象大论》曰:“秋伤于湿,冬生欬嗽。”秋湿既胜, 冬水复旺,水湿相得,肺气又衰,故乘肺而为欬嗽。其 发为痿厥者,盖湿气内攻于脏腑则欬逆,外散于筋 脉则痿弱也。当秋之时,湿气大行,秋伤于湿,湿则干 于肺,肺以秋适旺,湿虽入之不能发,至冬肺衰,然后 湿始动也。雨淫腹疾,则当发为下利。冬以阳气内固, 湿气不能下行,故上逆而为欬嗽。秋者,清肃之气,收 敛下行之体也。为湿所伤,是长夏之气不与秋令也。 秋令不及,所胜妄行,故火得以炎上而克金。心火既 刑于肺,故肺气逆而为欬,所不胜者侮之。木气上行, 与火同德,动而不息者也。所生者受“病,故肾水亏也。 长夏巳亢,三焦之气盛也;命门者,三焦之合也。”故迫 肾水上行,与脾土湿热相合为痰,因欬而动于脾之 湿,是以欬嗽有声有涎,不发于秋,而发于冬者,以其 六阴之极,肃杀始得其气故也。但秋伤湿,上逆为欬 嗽,为痿厥,其因病之原,则与春之风,夏之暑,冬之寒 三者同;其令行于时,则与三者异。夫三者皆是本时 之令也,湿乃长夏之令,何于秋言之?盖春夏冬,每一 时各有三月,故其令亦各就其本时而行也。若长夏 则寄旺于六月之一月耳,秋虽亦有三月,然长夏之 湿令,每侵过于秋而行,故曰秋伤于湿。若夫秋伤湿, 其令行于时之义,上文已论之矣。前篇所谓“上逆而 欬,发”为痿厥,不言过时,似是当时即发者。但既与风、 暑、寒三者并言,则此岂得独为即发者乎?然《经》无明 文,终亦不敢比同后篇,便断然以为冬发病也。虽然, 湿本长夏之令,侵过于秋耳,纵使即发,亦近于过时 而发者矣。此当只以秋发病者为论。湿从下受,故干 肺为欬,谓之上逆。夫肺为诸气之主,今既有病,则气 不外运,又湿滞经络,故四肢痿弱无力而或厥冷也。 后篇所谓冬生欬嗽,既言过时,则与前篇之义,颇不 同矣。夫湿气久客不散,至冬而寒气大行,肺恶寒而 或受伤,故湿气得以乘虚上侵于肺,发为欬嗽也。观者以此意求之,《经》旨其或著乎。

《用药法》
编辑

《难经》云:肺太过,则外证面白善嚏,悲愁不乐欲哭;其 内证喘欬上喝,逆气烦心,胸满烦热,夜则涕出多嚏, 鼻塞不通。肺金大实,以子助母也。心脾肺皆受寒邪, 涎出口甘,水反侮土,寡于畏也。腹中大寒,病名曰寒 中,痰白作泡。肺中气虚而为大寒,子助母也。当于肺 中泻肾水,非辛热之药不退也。口甘涎沫者,胃中寒 而不和,以辛甘热去之。饮酒者多有此反化。

《素问欬论》十一证:肝欬,小柴胡汤;胆呕胆汁,黄芩加 半夏生姜汤;心欬,桔梗汤;小肠失气,芍药甘草汤;脾 欬,升麻汤;胃吐长虫,乌梅丸;肺欬,麻黄汤;大肠遗矢, 赤石脂禹馀粮汤、桃仁汤;不止,猪苓汤;分水肾欬,附 子细莘汤;膀胱遗溺,茯苓甘草汤。久欬不已,三焦受 之,其状欬而腹满,不欲食饮。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 人多涕唾。面浮肿。气逆也。钱氏异功散。

《朱震亨心法》
编辑

欬嗽 编辑

欬嗽有风寒、痰饮、火劳嗽、肺胀之分。

春作是春升之气,用清凉药二陈加薄、荆之类;夏是 火气炎上,最重用芩连;秋是湿热伤肺,冬是风寒外 来,以药发散之后,用半夏逐痰,必不再来。

风寒行痰开腠理用二陈汤,加麻黄、桔梗、杏仁,逐痰 饮降痰,随证加药。火主清金化痰降火,劳嗽宜四物 汤加竹沥、姜汁补阴为主。

干欬嗽难治。此系火郁之证,乃痰郁其火邪在中,用 苦梗开之,下用补阴降火之剂,四物加炒蘗、竹沥之 类。不已则成劳。此不得志者有之,《倒仓法》好。

肺虚嗽甚,此好色肾虚者有之,用参膏,以陈皮、生姜 佐之,大概有痰加痰药。

上半日多嗽者,此属胃中有火,用贝母、石膏降胃火。 午后嗽多者,属阴虚,必用四物汤加炒蘗、知母降火。 黄昏嗽者,是火气浮于肺,不宜用凉药,宜五味子、五 倍子敛而降之。五更多嗽者,此乃胃中有食积,至此 时火气流入肺,以知母、地骨皮降之。

肺胀而嗽,或左或右,不得眠,此痰挟瘀血碍气而病。 宜养血以流气降火,疏肝以清痰,四物汤加桃仁、诃 子、青皮、竹沥、姜汁之类。

嗽而胁下痛,宜疏肝气,以青皮兼痰药。实者,白芥子 之类,在后,以二陈汤加南星、香附、青黛、青皮、姜汁。 血碍气作嗽者,桃仁去皮尖,大黄酒炒,姜汁丸服。 治嗽多用生姜,以其辛散故也。

痰因火动,逆上作嗽者,先治火,次治痰,以知母止嗽 清肺,滋阴降火。夜嗽用降,阴分嗽也。

治嗽多用粟壳,不必疑,但要先去病根,此乃收后药 也。治痢亦同。

劳嗽即火郁嗽,用诃子,能治肺气因火伤极,遂成郁 遏,胀满不得眠。一边取其味酸苦,有收敛降火之功, 佐以海石,童便浸香附、䒷蒌、青黛、杏仁、半夏麹之类, 姜蜜调,噙化必以补阴为主。

治嗽。灸天突穴肺腧穴。大泻肺气。肺腧穴。在三椎骨 下两旁各一寸五分。

师云:“阴分嗽者,多属阴虚,治之。”

有嗽而肺胀壅遏不得眠者,难治。

肺痿专主养肺气,养血清金。

嗽而肺气有馀者,宜泻之,桑白皮为主,半夏、茯苓佐 之,泻其有馀,补其不足。

肺燥者当润之。属热者,桔梗大力、知母、鸡清。

声哑者属寒,宜细莘、半夏、生姜,辛以散之。肺虚者,人 参膏阿胶为主。阴不足者,六味地黄丸为要药,或知 母茯苓汤为妙。阴虚气喘,四物汤加陈皮、甘草些少, 以降其气,补其阴。白芍药须用酒浸晒干。

湿痰带风喘嗽者,不可一味苦寒折之,如千缗汤、坠 痰丸,更以皂角、萝卜子、杏仁、百药煎、姜汁丸噙化。 痰积嗽,非青黛、䒷蒌不除。有食积人,面青白黄色不 常,面上有如蟹爪路,一黄一白者是。

欬逆嗽,非蛤粉青黛䒷蒌贝母不除, 口燥咽干有痰者,不用半夏、南星,用䒷蒌贝母。饮水 者不用䒷蒌,恐泥膈不松快。 知母清肺止嗽,滋阴降火。

杏仁泻肺气,气虚久嗽者,一二服劫止。

治酒嗽,青黛、䒷蒌姜蜜丸噙救肺 食积痰作嗽发热者。半夏、南星为君,䒷蒌、萝卜子为 臣,青黛、石碱为使。

《明戴思恭证治要诀》
编辑

欬嗽 编辑

古人云:“五脏六腑,皆有欬嗽。”夫嗽属肺,何为脏腑皆 有之?盖欬嗽为病,有自外而入者,有自内而发者。风 寒暑湿外也;七情饥饱,内也。风寒暑湿,先自皮毛而 入。皮毛者,肺之合,故虽外邪欲传脏腑,亦必先从其 合而为嗽,此自外而入者也。七情饥饱,内有所伤,则邪气上逆,肺为气出入之道,故五脏之邪,上蒸于肺 “而为嗽,此自内而发者也。然风寒暑湿,有不为嗽者, 盖所感者重,径伤脏腑,不留于皮毛;七情亦有不为 嗽者,盖病尚浅,止在本脏,未即上攻,所以伤寒以有 嗽为轻,而七情饥饱之嗽,久而复见。凡诸嗽未审内 外所感,并宜二陈汤加杏仁、五味、人参各半钱重。饮 水一二口而暂止者,热嗽也;呷热汤”而暂停者,冷嗽 也。治热嗽以小柴胡汤加五味,冷嗽理中汤加五味, 皆已试之验。此出《医馀》。

诸嗽。皆可佐以“应梦观音散。”而加喘者。以此于食前 吞下养正丹。

壅嗽声重痰稠。或欬有血。以薄荷、生胡麻各一撮。细 嚼。煎苏子降气汤送下。

感风而嗽者,恶风有汗,或身体发热,或鼻流清涕,桂 枝汤加人参、杏仁、五味各半钱。

欬嗽多汗,体虚而又不胜热药者,“橘苏散。”

感寒而嗽者,恶风无汗,或身体发热,或鼻流清涕,宜 杏子汤。

若风寒俱感而嗽者,或恶风无汗,或恶风有汗,头痛 身疼,塞鼻熏眼,涕泪稠黏者,小青龙汤。以上三药,伤 寒、太阳经有嗽者,皆可用。

感暑而嗽者。自汗烦渴。或带寒面垢。六和汤加五味 子一钱。

感湿而嗽者,身体痛重,或汗,或小便不利,此多乘热 入水,或冒雨露,或浴后不解湿衣致此,宜白术汤。 热嗽咽喉干痛,鼻出热气,其痰嗽而难出,色黄且浓, 或带血缕,或带血腥臭,或坚如蚬肉,不若风寒之嗽, 痰清而白,宜金沸草散,仍以辰砂化痰丸,或薄荷煎、 八风丹含化。热嗽宜金沸草散中加五味、杏仁、茯苓 十味。入枣子一个同煎。功效尤胜。名“旋覆汤。”

有热嗽,诸药不效,竹叶石膏汤去竹叶,入粳米,少加 知母,多加五味、杏仁。此必审是伏热在上焦,心肺间 可用。

有热嗽失声咽痛,多进冷剂而声愈不出者,宜以生 姜汁调消风散,少少进之,或只一味姜汁亦得。冷热 嗽后失声者尤宜。嗽而失声者,非独热嗽有之,宜审 其证用药,佐以橄榄丸含化,仍浓煎独味枇杷叶散 热服。

冷热嗽,因增减衣裳,寒热俱感,遇乍寒亦嗽,乍热亦 嗽,饮热亦嗽,饮冷亦嗽,宜金沸草散、消风散各一贴 和煎,或应梦人参散,或䕀冬花散、二母散,仍以辰砂 化痰丸、八风丹,或四和丸含化。七情饥饱嗽,无非伤 动脏腑正气,致邪上逆,结成痰涎,肺道不理,宜顺为 先。四七汤半贴,加桑白皮、杏仁、五味子、人参、阿胶各 半钱。

有嗽血,痰与食俱出者,此盖饮食失节,致肝气不利, 而肺又有客邪,肝浊道,肺清道,清浊相干,宜二陈汤 加木香、杏仁、细莘、枳壳各半钱。

有饮冷热酒,或饮冷水伤肺致嗽,俗谓之“凑肺”,宜紫 菀饮。

劳嗽有久嗽成劳者,有因病劳久嗽者。其证寒热往 来,或独热无寒,咽干嗌痛,精神疲极。其痰或浓或有 血,腥臭异常,语音不出者,补肺汤半贴,加杏仁、贝母、 䕀冬花、阿胶、百合各半钱,煎,去查,调锺乳粉;咽痛者, 更加桔梗半钱;热甚者,更加秦艽半钱;呕者,去地黄 加半夏。如其数气急者,加灵砂丹,或三炒丹。

经年累月,久嗽不已,服药不瘥。馀无他证。却与劳嗽 不同。宜三拗汤。仍佐以清金丹。

脾胃如常,饮食不妨者,加味人参清肺汤、参粟汤。有 暴嗽服药不效者,或教之进生料鹿茸丸、大菟丝子 丸,方愈。此乃肾虚所致,有本有标,却不可以暴嗽而 遽补之。然所以易愈者,亦觉之早故也。

嗽而有血,见《嗽血证》。

时行嗽,发热恶寒,头痛鼻塞,气急,状如伤冷热连欬 不已。初得病即伏枕一两日即轻。记壬午秋,满城有 此病,继甲午年夏秋之交,此病又自南而北,得免者 少,并呼为“虾蟆瘟。”用参苏饮加细莘半钱。

有欬嗽痰多者,名曰“劳嗽”,与风寒壅热之嗽不同。此 乃有本有标,本在肾而标在肺,可于虚损诸药求之, 选用加五味、杏仁、阿胶、贝母、䕀冬花之属。嗽而加以 喘者,于前药更加磨沉香,仍吞灵砂丹或三炒丹。嗽 而有血者,详见血门嗽血证。

《楼英医学纲目》
编辑

《治法》
编辑

夫欬之为病,有一欬即出痰者,脾胜湿而痰滑也。有 连欬十数不能出痰者,肺燥胜痰湿也。滑者,宜南星、 半夏、皂角灰之属,燥其脾,若利气之剂,所当忌也。涩 者,宜枳壳、紫苏、杏仁之属,利其肺,若燥肺之剂,所当 忌也。肺欬喘息而有音,甚则吐血,麻黄汤。大肠欬而 遗矢,赤石脂禹馀粮汤、桃仁汤;不止,用猪苓分水散。

心欬心痛,喉中介介鲠状,甚则咽喉痹,用桔梗汤。小
考证
肠欬欬而失气,气与欬俱失,芍药甘草汤。与夏脉不

及病同,盖小肠为心之腑故也。肝欬,两胁下痛甚,不 可以转,转则两胠下满,小柴胡汤。仲景云:“欬引胁痛 为悬饮,宜十枣汤。”《丹溪》云:“欬引胁痛,宜疏肝气,用青 皮、枳壳、香附子等,实者白芥子之属。”胆欬呕,胆汁,黄 芩加半夏生姜汤。脾欬,右胁下痛,阴阴痛引肩背,甚 则不可以动,动则欬剧,升麻汤。胃欬呕,呕甚则长虫 出,乌梅丸。肾欬,腰背相引而痛,甚则欬涎,麻黄附子 细莘汤。膀胱欬,遗溺,茯苓甘草汤。三焦欬,腹满不欲 饮食,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 逆,钱氏异功散。

凡欬嗽面赤,胸腹胁常热,惟手足乍有凉时,其脉洪 者,热痰在胸膈也,宜小陷胸汤、蒙石丸之类,清膈降 痰。甚而不已者,宜吐下其痰热也。面白悲嚏,或胁急 胀痛,或脉沉弦细迟而欬者,寒饮在胸腹也,宜辛热 去之。

《干欬嗽》
编辑

干欬嗽者,无痰有声是也。此证本于气涩。涩微者,连 欬十数声,方有痰出;涩甚者,虽欬数十声,亦无痰出, 是为干欬嗽也。

《王纶明医杂著》
编辑

《欬嗽证治》
编辑

“欬谓有声,肺气伤而不清。嗽谓有痰,脾湿动而生痰。 欬嗽者,因伤肺气而动脾湿也。病本虽分六气五脏 之殊,而其要皆主于肺,盖肺主气而出声也。治法须 分新久虚实,新病风寒则散之,火热则清之,湿热则 泻之,久病便属虚属郁,气虚则补气,血虚则补血,兼 郁则开郁,滋之润之,敛之,则治虚之法也。”方用杏仁 去皮尖、白茯苓各一钱,橘红七分,五味子、桔梗、甘草 炙各五分。春多上升之气,宜润肺抑肝,加川芎、芍药、 半夏各一钱,麦门冬、黄芩、炒知母各五分。春若伤风 欬嗽,鼻流清涕,宜辛凉解散,加防风、薄荷、黄芩、炒麦 门冬各一钱。

按前证若因风寒所伤,欬嗽声重头痛,用金沸草散。欬嗽声重,身热头痛,用《局方》消风散。盖肺主皮毛,肺气虚则腠理不密,风邪易入,法当解表兼实肺气。肺有火则腠理不闭,风邪外乘。治宜解表兼清肺火,邪退即止。若数行解散,则重亡津液,邪蕴而为肺疽肺痿矣。故凡肺受邪不能输化,而小便短少,皮肤渐肿,欬嗽日增者。宜用六君子以补脾肺。六味丸以滋肾水。

夏多火热,炎上最重,宜清金降火,加桑白皮、知母、黄 苓、炒麦门冬、石膏各一钱。

按:王太仆云:“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前证若喘急而嗽,面赤潮热,其脉洪大者,用黄连解毒汤;热燥而欬,用栀子仁汤;欬唾有血,用麦门冬汤,俱兼以六味丸。夏月尤当用此壮肾水,以保肺金。

秋多湿热伤肺,宜清热泻湿,加苍术、桑白皮各一钱, 防风、黄芩、山栀炒各五分。

按“前证若欬而身热自汗,口干便赤,脉虚而洪者,用白虎汤。身热而烦,气高而短,心下痞满,四肢困倦,精神短少者,香薷饮。若病邪既去,宜用补中益气加干山药、五味子,以养元气,柴胡、升麻各二分,以升生气。”

冬多风寒外感,宜解表行痰,加麻黄、桂枝、半夏、干姜、 防风各一钱;肺金素有热者,再加酒炒黄芩、知母各 五分;若发热头痛,鼻塞声重,再加稿本、川芎、前胡、柴 胡各一钱。

按前证果系风寒外感,形气病气俱实者,宜用麻黄之类,所谓从表而入,自表而出。若形气病气俱虚者,宜补其元气,而佐以解表之药。若专于解表,则肺气益虚,腠理益疏,外邪乘虚易入,而其病愈难治矣。若病日久,或误服表散之剂,以致元气虚而邪气实者,急宜补脾土为主,则肺金有所养,而诸病自愈。若人老弱。或劳伤元气而患前证。误用麻黄枳壳紫苏之类。而汗出亡阳者。多患肺痈肺痿。治失其宜。多致不起。

若有痰加半夏、枳壳;风痰再加南星,姜汁炒;湿痰脾 困少食,加白术、苍术;有痰而口燥咽干,勿用半夏、南 星,宜加知母,蜜水拌炒,贝母、䒷蒌仁、黄芩炒。

按:“前证若因脾气虚而为湿痰者,宜用补中益气汤;若因肾经虚热而口燥咽干者,宜用六味丸。

若夏月热痰,或素有热痰,加黄芩、黄连、知母、石膏。”

按“前证若心火乘肺,轻则用麦门冬汤,重则用人参平肺散。若上焦实热用凉膈散,虚热用六君子汤;中焦实热用竹叶石膏汤,虚热用竹叶黄芪汤;下焦虚热用六味丸。”

上半日欬者,胃中有火,加贝母、石膏、黄连。五更欬者, 同上。

按:“前证若胃中热甚为患者,宜用本方泄之,若胃中微热为患者,当用竹叶石膏汤清之。若胃中

虚热所致者。须用补中益气汤补之。俱少佐以治痰之剂。其五更欬嗽者。当作脾虚宿食为痰治之。

若欬嗽久肺虚,滋气补血,加人参、黄芪、阿胶、当归、生 姜、天门冬、䕀冬花、马兜铃、芍药,酒炒之类。肺热喘嗽, 去人参,加沙参,此兼补血气也。

按:肺属金,生于脾土。凡肺金受邪,由脾土虚弱,不能生肺,乃所生受病,治者审之。

黄昏欬者,火浮于肺,不可正用寒凉药,宜加五味子、 五倍子、诃子皮敛而降之。

按:前证属脾肺气虚,以致肾经阳虚阴弱,而虚火上炎,或房劳太过,亏损真阴为患。法当补脾肺,生肾水,不可专主于肺也。

若午后嗽者,属阴虚,即劳嗽也,宜补阴降火,加川芎、 当归、芍药、熟地、黄、蘗、知母、竹沥、姜汁、天门冬、䒷蒌仁、 贝母,此专补阴血也。

按:前证属肾气亏损,火炎水涸,或津液涌而为痰者,乃真脏为患也。须用“六味地黄丸壮肾水,滋化源为主,以补中益气汤养脾土,生肺肾为佐。”设用清气化痰则误矣。

若火郁嗽,为“痰郁”,火邪在中,宜开郁消痰,用诃子皮、 香附、童便浸,䒷蒌仁、半夏面、海石、青黛、黄芩,为末,蜜 调为丸,噙化,仍服前补阴降火药。失治则成劳。

按前证“若因肺胃蕴热,痰气不利,宜用此。若因脾肺不清,气郁痰滞,用二陈加山栀、枳壳、桔梗。若因郁结伤脾,气血虚损,用济生归脾加山栀、桔梗。若因怒动,肝火克脾,用四君子加山栀、柴胡。若劳役失宜,伤损元气,用补中益气加山栀、桔梗。

若痰积食积作欬嗽者,用香附、䒷蒌、贝母、海石、青黛、 半夏、麹石膏、山樝、枳”实黄连姜炒为末,蜜调,噙化。

按前证若因饮食停滞,胃口湿热所化者,宜用本方。若因脾胃气虚而痰积滞,用六君子加枳壳、木香。若因脾胃气虚而食积滞,用六君子加神麹、麦芽。夫早间吐痰欬嗽,属食积喘促,欬嗽属肺气虚火旺,大抵当助胃壮气为主,不可专攻其痰。

若劳嗽见血,加阿胶、当归、芍药、天门冬、知母、贝母、桑 白皮,亦于前肺虚阴虚二条择用。大抵欬嗽见血,多 是肺受热邪,气得热而变为火,火盛而阴血不宁,从 火上升,故治宜泻火滋阴,忌用人参等甘温之药。然 亦有气虚而欬血者,则宜用人参、黄芪、䕀冬花等药, 但此等证不多耳。

按前证亦有劳伤元气,内火妄动而伤肺者;亦有劳伤肾水,阴火上炎而伤肺者;有因过服“天门生地寒药,损伤脾胃,不能生肺金而不愈者;有因误用黄蘗之类,损伤阳气,不能生阴精而不愈者。”凡此皆脾肺亏损,而肾水不足,以致虚火上炎真脏为患也。须用补中益气汤补脾土而生肺金,用六味地黄丸滋肾水而生阴精,否则不救。

因欬而有痰者,欬为重,主治在肺;因痰而致欬者,痰 为重,主治在脾。但是食积成痰,痰气上升,以致欬嗽, 只治其痰,消其积,而欬自止,不必用肺药以治欬也。

按:前论治法最是,仍分六淫、七情及五脏相胜,脾肺虚实以治之,否则恐成肺痈之证。

《李梴医学入门》
编辑

《欬嗽总论》
编辑

欬嗽,多属肺火。《伤寒》言“太阳病”者,何也?肺为五脏华 盖,内通膀胱,外主皮毛,而为气之主。气逆而不下则 欬。风寒乘之,气冷则滞;热邪乘之,气燥则郁;水饮乘 之,与气相搏。寒热水气皆能生痰,又欬之所从始也。 以风寒言之,太阳证身热呕喘者,麻黄杏仁汤;欬喘 者,三拗汤;少阳证寒热胸满,或挟泻者,小柴胡去参、 枣,加五味子、干姜。少阴证,厥逆腹痛下利者,四逆汤 加五味子、干姜。少阴欬而呕渴,心烦不得眠,下利者, 猪苓汤。春冬伤风寒,夏秋伤湿冷,鼻塞喉鸣,气不得 下而欬者,橘皮竹茹汤。以热欬言之,金沸草散、柴胡 半夏汤、泻白散。或欬脓血者,小柴胡加黄芩、黑豆。欬 嗽身热,脐腹满痛者,大柴胡汤下之。中满而呕者,大 半夏汤。解利以后胃寒不食者,理中汤、六君子汤,俱 加五味子细莘。痰气盛者,大橘皮汤。素有痰火者,当 于芩连二陈汤中消息。又水欬者有三证,青龙汤治 太阳之表水,有寒;十枣汤治太阳之里水,有癖;真武 汤治阴证之里水,有寒。凡欬而小便利者,忌汗,久而 入脏成劳,膏之上,肓之下。不治。

《辨欬嗽》
编辑

欬因气动为声,嗽乃血化为痰。肺气动则欬,脾湿动 则嗽,脾肺俱动则欬嗽俱作。然以肺为主,故多言欬, 则包嗽在其中。

分虚实 编辑

欬必先审肺脉虚实。实者浮大有力,若沉而滑,则痰 气盛也。虚者弦大无力,若沉细带数,则火郁极也。

外感 编辑

风乘肺欬,则鼻塞声重,口干喉痒,语未竟而欬,“参苏饮加桑白皮、杏仁,或柴胡半夏汤,后用诸欬丸。如久 欬夜欬,冬欬,风入肺窍者,宜熏之。”

寒乘肺欬,则胸紧声哑,二陈汤加麻黄、杏仁,或苏沉 九宝饮、华盖散、单生姜丸。有寒热者,小柴胡汤。又有 一种遇寒则欬者,谓之“寒暄”,乃寒包热也。解表则除, 枳梗汤加麻黄、防风、杏仁、陈皮、紫苏、木通、黄芩。如风 寒郁热夜欬者,三拗汤加知母、黄芩。

暑乘肺欬,则口燥,声嘶吐沫,六一散加辰砂。见血者, 枇杷叶散。

湿乘肺欬则身重,骨节烦疼洒淅,五苓散、“不换金正 气散。”

大概“春气上升,润肺抑肝;夏火上炎,清金降火;秋湿 热甚,清热泻湿;冬风寒重,解表行痰。”

内伤 编辑

火欬,声多痰少。五更欬多者,食积湿,湿火流肺中,泻 白散加知母,或古二母散。上半午欬多者,胃有实火, 单石膏丸加知、贝。便闭喘渴痰稠者,凉膈散、败毒散, 古芩半丸。下半午欬多者,阴虚四物合二陈汤,加知 母、黄蘗、麦门冬,顺而下之。如阴虚火燥,寒热盗汗,遗 精见血者,四物汤加竹沥,或滋阴降火汤,加味二母 丸黄昏欬多者。火浮于肺。润肺丸以敛之。不可纯用 凉药。通用二陈汤去半夏。加贝母䒷蒌青黛山栀黄 芩桑白皮。

郁欬即火欬,久者干欬无痰,乃肾水焦枯,邪火独炎 于肺,泻白散加苦梗为君以开之。久者,诃黎丸。虚者, 肾气丸。不得志者,霞天膏。如肺燥皮枯,疮痒便闭者, 活血润燥生津饮。

劳欬。五劳虚欬也。疲极伤肝,欬而左胁疼引小腹者, 一陈汤加芎、归、芍药、青皮、柴胡、龙胆、黄芩、竹茹,或黄 芪建中汤。劳神伤心,欬而咽干咯血者,劫劳散、“梦授 天王补心丹。”劳倦伤脾,欬而短气无力者,调中益气 汤、补中益气汤。叫呼伤肺,欬而呕吐白沫,口燥声嘶 者,润肺丸、人参清肺饮。房劳伤肾,欬而腰背痛寒热 者,二陈芎归汤。又有一种传证痨欬,即干欬劳久者, 宜蛤蚧、天灵盖、雄黄、朱砂之类,须于“痨瘵”条参治。 食欬因食积生痰,气冲胸腹满者,二陈汤加厚朴、山 樝、麦芽。伤生冷致肺胃不清,嗳酸吐泻,恶风寒者,五 积散、理中汤、异功散。伤煎炒热物者,葶苈散或三补 丸加知母、贝母。伤酒食者,香附䒷蒌青黛丸。《七情》脏 气不平则欬,久不已则入六腑。怒伤肝,两胁下满;入 胆则呕苦汁,喜伤心,心痛咽肿;入小肠则欬与气俱 失;思伤脾欬,右胁引肩背,痛甚则不可以动;入胃则 吐痰沫长虫;忧伤肺,喘息唾血;入大肠则遗粪,恐伤 肾,唾涎,腰背引痛;入膀胱则遗尿;入三焦则腹满不 欲食。始则关于肺,终则聚于胃也。宜二陈汤加蒌仁、 萝卜子、加味泻白散、参苏饮、四七汤、苏子降气汤、团 参饮子、古橘甘散、古橘蒌丸、加减三奇汤选用。

痰水上干 编辑

痰欬,痰出欬止,胸膈多满。《经》曰:“秋伤于湿,冬必欬嗽。” 湿在心,谓之热痰;湿在肝,谓之风痰;湿在肺,谓之气 痰;湿在肾,谓之寒痰。惟湿痰入胃,上干于肺,则必作 欬,宜千缗汤、坠痰丸、半䒷丸选用。痰郁肺经,欬则涎 多,或结胸者,二陈汤加枳梗、䒷蒌、黄芩、贝母,甚者鹤 顶丹。痰积流入肺脘,久欬不得睡者,兜铃丸。痰因火 动者,二陈汤加芩连,或“清气化痰丸。”痰因宿食者,化 痰丸。痰因酒湿者,蜂蒌丸,因酒者,䒷连丸。如痰甚,能 食便闭者,小承气汤下之。不能食便闭者,厚朴汤,或 滚痰丸疏导之。

水欬,因饮茶水,停蓄为涎上涌,身热胸满,怔悸者,小 青龙汤;身寒胁硬者,真武汤。结胸者,小半夏汤。大便 闭者,十枣汤。小便涩者,五苓散。详“《伤寒》水证中。”

瘀血内阻 编辑

瘀血欬,则喉间常有腥气,轻者泻白汤加生地、山栀、 牡丹皮、麦门冬、桔梗,重者桃仁、大黄、姜汁为丸服。或 因打损,劳力伤肺,遇风寒则欬,或见血紫黑色者,四 物汤去川芎,加大黄、苏木,为末,酒调服。利去心肺间 瘀血即止,后服人参养荣汤调理。

肺胀满,即痰与瘀血碍气,所以动则喘急,或左或右, 一边眠不得者是,四物汤加桃仁、诃子、青皮、竹沥、姜 汁。若虚胀喘者,单人参膏、古百花膏。有水停蓄胀者, 饮水则逆转不入,三白汤加泽泻、桔梗、五倍子。若因 火伤极,无水以升而胀者,必干欬无痰,诃黎丸含化, 以诃子有收敛降火之功,然亦危哉。

治分新久 编辑

新欬有痰者,外感随时解散,无痰者,便是火热,只宜 清之。久欬有痰者,燥脾化痰,无痰者,清金降火。盖外 感久则郁热,内伤久则火炎,俱宜开郁润燥。其间有 七情气逆者,则以枳壳、香附顺气为先;停水宿食者, 则以南星、槟榔分导为要;气血虚者,补之敛之。苟不 治本,而浪用兜铃、粟壳涩剂,反致缠绵。况肺为娇脏, 易寒易热,虽人参平药,惟气虚最宜。若肺有火,及风邪初盛者,俱宜沙参或元参代之,故欬不拘于寒也。 久欬曾经利下,及劳倦饥饱,以致肺胃寒而饮食少 进者,只理脾而欬自止。然肾为气脏,欬嗽动引百骸, 自觉气从脐下逆奔而上者,乃肾虚气不归元,宜所 服药中加补骨脂、五味子,或三味安“肾丸。阴虚者肾 气丸。阳虚者黑锡丹以镇之。凡欬至肺胀及咽疮失 音者,必死。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