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坤舆典/第081卷

方舆汇编 坤舆典 第八十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八十一卷
方舆汇编 坤舆典 第八十二卷


考证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坤舆典

 第八十一卷目录

 舆图部汇考三十九

  唐十三通典州郡五

坤舆典第八十一卷

舆图部汇考三十九

编辑

唐十三

编辑

按通典禹贡曰济河惟兖州九河既道雷夏既泽雍沮会同厥土黑坟其草繇其木条浮于济漯达于河浮于汶达于济舜置十二牧兖其一也周礼职方曰

编辑

“河,东曰兖州。其山:岱,薮曰大野,川曰河、沛,寖曰卢、潍; 其利蒲、鱼,人二男三女。畜宜六扰,谷宜四种”,盖以兖 水为名。又“兖之为言端也,端言阳精,端端故其气纎 杀也。”其在天文营室东壁,则卫之分野。兼得魏、宋、齐、 赵之交。秦平天下,置郡,此为东郡,砀郡之东北境,齐 郡之北境,钜鹿、上谷二郡之东境。汉武置十三州,此 为兖州。后汉并因前代。魏晋亦置兖州。永嘉之后,陷 于石勒。宋武平河南,又得其地,置兖州。宋末其地入 后魏,自后分割,不可详焉。大唐分置十五部,此为河 南道。

灵昌郡 东至濮阳郡二百二十里。南至陈留郡二 百二十里。西至汲郡一百一十里。北至汲郡一百六 十里。东南到济阴郡二百五十里。西南到荥阳郡二 百八十里。西北到汲郡一百三十里。东北到邺郡一 百十里。去西京一千三百六十里,去东京五百二十 六里。户六万八千三百八十,口三十九万七千六百 七十。

滑州其地豕韦氏之国。春秋时属卫。战国亦属卫,其 西境属魏。秦、二汉置东郡。晋为陈留、濮阳二国。宋武 平河南,置兖州以为边镇。后属后魏,亦为东郡。隋初 置杞州,后为滑州,又改为兖州,寻废兖州,置东郡。大 唐复为滑州,或为灵昌郡。领县七:

白马 汉旧县也。春秋时卫国曹邑。《左传》云:“狄灭卫,立戴公,以庐于曹。” 即此。至文公,迁于楚丘,又迁于帝丘。有瓠子堤。黎阳津一名白马津,郦生云“守白马之津” ,是也。

酸枣 秦拔魏,置县。汉因之,以其地多酸枣,因以为名。县东北有延津,袁绍渡处,津南立壁以拒曹公。绍将淳于琼宿乌巢,在县东,为曹公所袭,破之于此。

胙城 汉南燕县。古南燕国。姞姓,后曰东燕。古传曰:“蒋、胙、邢、茅。” 注云:“东燕西南有胙亭。”

灵昌 汉南燕县

韦城 古豕韦国

《卫南 》,卫文公自曹邑迁楚丘,即此城。

匡城 汉长垣县。古匡邑故城在今县南。匡人围孔子,即此。《春秋》“会于匡” ,即此是也。又有汉长罗县故城,在今县东北,古蒲邑,在北界,子路为之宰。

濮阳郡 东至东平郡一百八十里。南至济阴郡百 七十里。西至灵昌郡二百二十里。北至魏郡一百六 十里。东南到鲁郡三百六十里。西南到陈留郡三百 十里。西北到邺郡三百三十里。东北到济阳郡二百 四十里。去西京一千五百八十里,去东京七百三十 五里。户五万七千五百,口三十九万二千六百二十。 濮州,颛顼及昆吾氏之墟也,故谓之“帝丘。”春秋及战 国初,为卫国之都,后为宋所侵,尽亡其邑,独有濮阳。 秦灭濮阳,置东郡。二汉属东郡、济阴二郡地。晋分置 济阳郡、濮阳国,兼置兖州。后魏为濮阳郡。后周因之。 隋文帝初郡废,后置濮州;炀帝初州废,以其地入东 郡、东平、济北三郡。大唐复置濮州,或置濮阳郡。领县 五:

鄄城 汉旧县也。魏陈王植初封鄄城侯于此地。雷泽 汉郕阳县。郭缘生《述征记》云:“尧冢在县东南,有雷夏泽。” 又汉廪丘县故城,在今县北,亦古郕伯国也。

临濮 有清丘。《左传》“宋人、晋人盟于清丘” 是也。范 ,汉旧县。春秋时晋大夫士会之邑。

濮阳 汉旧县。即昆吾之墟,亦曰帝丘。卫自楚丘迁于此城。《诗》云:“爰有寒泉,在浚之下。” 寒泉在县东南,浚城在。汉武帝塞河瓠子口,沈白马玉璧,将军以下皆负薪,在今县西。

济阳郡 东至鲁郡三百八十里。南至东平郡一百 二十里。西至博平郡五十里。北至博平郡七十里。东 南到鲁郡三百里。西南到濮阳郡二百四十里。西北 到博平郡五十四里。东北到济阴郡二百六十里。去 西京一千八百二十里,去东京九百八十里。户三万八千五百十,口二十一万六千九百九十。

济州战国初齐、卫之境。秦属东郡。汉末属东郡、太山 二郡地。后汉属东郡及济北国。晋为济北国。宋为济 北郡。后魏因之。隋初,置济州;炀帝初,复为济北郡。“大 唐武德四年,平王充,改为济州,或为济阳郡。”领县五:

卢 汉旧县。有长城,东至海。《史记》:苏代说燕王曰:“齐有长城、巨防。” 巨防,即防门也。汉临邑县故城在今县东,即为防城也。有卢水。

平阴 汉肥城县故城在今县东南。《左传》齐、晋战鞍城亦在县东,故长城首起县北。又有巫山,一名孝堂山,即郭巨葬母之所。

阳谷 汉顺昌县地

东阿 春秋时齐之柯邑,汉旧县也。又有汉谷城县故城在东。有鱼山,一名吾山。汉武《瓠子歌》曰:“吾山平,钜野溢。” 谓此山有谷城山,张良葬黄石之地。长清 汉卢县地,春秋时齐二窌邑。

魏郡 东至博平郡武水县百三十里。南至濮阳郡 百六十里。西至邺郡二百十里。北至清河郡二百十 里。东南到濮阳郡百五十里。西南到邺郡内黄县界 九十里。西北到广平郡平恩县界九十里。东北到广 平郡平恩县界九十里。去西京千五百六十里,去东 京七百五十里。户十四万九千九百二十,口一百六 十万八千五

魏州夏观、扈之国。春秋晋地。战国时属卫。秦属东郡。 二汉属魏、东二郡地。魏分置阳平郡,晋因之。宋文帝 置东阳平郡,后魏因之。后周置魏州。隋改为武阳郡。 大唐武德四年,讨平窦建德,改置魏州。龙朔二年,改 为冀州,仍置大都督府,寻复旧。或为魏郡。领县十:

贵乡 汉元城县地。有屯氏河、大河故渎,俗曰“王莽河。”

元城 汉旧城。有沙麓山。又有马陵,即孙膑《折树》杀庞涓之处。

馆陶 汉旧县

临黄 汉观县地。有新台,卫宣公“作新台于河” ,是也。

莘 汉东武阳故城在今县南。又有阳平县,隋新置莘州也

魏 汉旧县。白沟水,炀帝引通济渠,亦名“御河。” 顿丘 汉旧县,在今县北,阴安城是也。鲋鰅山,颛顼葬其阳,九嫔葬其阴,今名“广阳山。” 有秋山,帝喾葬处。

昌乐 汉旧县

朝城

冠氏

博平郡 东至济南郡二百九十里。南至济阳郡十 七里。西至魏郡冠氏县八十里。北至清河郡一百三 十里。东南到济阳郡五十里。西南到魏郡冠氏县八 十六里。西北到清河郡一百三十里。东北到平原郡 及县界三百六十里。去西京一千七百七十里,去东 京九百三十里。户五万一千二百,口四十七万六百 五十。

博州春秋时齐之西界聊摄地也。战国时为卫、齐、赵 三国之交。秦属东郡。汉为东郡、平原、清河三郡境。后 汉属东郡、平原二郡地。晋属平原国。宋分置魏郡。后 魏因之,其后置南冀州。隋初废,后置博州;炀帝初州 废,以其地属武阳郡。大唐复置博州,或为博平郡。领 县六:

聊城 汉旧县。有台城。又有汉庄平县故县,在今县东。

博平 齐之博陵邑也。有摄城。汉博平县故城在今县东界也。

高唐 汉旧县。有乌犊河。

清平 汉清阳县。隋置今县。

堂邑 汉旧县

武水 汉阳平县也。隋改今县。

东平郡 东至鲁郡二百里。南至济阴郡三百五十 里。西至濮阳郡一百八十里。北至济阳郡一百二十 里。东南到鲁郡一百九十里。西南到济阴郡四百里。 西北到济阳郡东阿县四十里。东北到济阳郡平阴 县界五十里。去西京一千七百六十里,去东京九百 一十里。户四万二千七百五,口二十六万一千三百 一十。

郓州春秋时为鲁之附庸须句国也。战国时属宋。秦 属碣石郡。汉属东郡、东平国地,后为东平国。晋、宋、后 魏并因之。后周宣帝置鲁州,寻废。隋文帝置郓州,炀 帝初为东平郡。大唐为郓州,或为东平郡。领县五:

须昌 古须昌国。有梁山。汉无盐县故城在今县东。又有汉东平国故城,并在今县东。直郈乡亭,《左传》云“季郈之鸡𩰚” ,即此。钜野 有大野泽,一名钜野泽。《尔雅》十薮,“鲁有大野。” 《春秋》云“西狩获麟” ,亦在此也。

考证

寿张 汉寿良县。光武叔父名“良” ,故改之。有梁山。汉梁王武北猎梁山,有牛足出背上。

郓城 ,《左传》云:“晋人执季文子于苕丘,公还待于郓。” 《注》云:“郓城也。”

宿城

平原郡 东至乐安郡二百四十里。南至博平郡二 百六十里。西至信都二百十里。北至景城郡二百二 十里。东南到济南郡二百三十里。西南到清河郡二 百六十里。西北到信都郡三百三十里。东北到景城 郡二百三十里。去西京一千九百八十二里,去东京 一千二百三十八里。户七万八千二百七十,口六十 万七千五百二十

德州春秋及战国皆属齐。秦置齐郡。汉高帝分置平 原郡。后汉因之。晋为平原国。宋为平原郡。后魏、后周 并为平原郡。隋初废,后置德州;炀帝初,复为平原郡。 大唐武德四年,平窦建德,复置德州。其后或为平原 郡。领县七:

安德 汉旧县。又有汉鬲县故城在西北。又有汉重平县故城,亦在西北,古马颊、覆鬴二河在此。安陵 汉循陵县地。

平原 汉旧县。又有汉鄃县故城,在今县西南。蓨 汉条县,周亚夫封为条侯。又有汉观津县故城,在今县东北。

平昌 汉旧县

将陵 汉安德县地

长河 。旧云“广川县。”

乐安郡 东至海二百二十里。南至淄川郡二百十 里。西至平原郡二百四十里。北至景城郡二百五十 里。东南到北海郡三百十里。西南到济南郡二百四 十里。西北到景城郡二百三十里。东北到海一百九 十里。去西京二千二百十里,去东京一千三百七十 里。户三万九千一百五十,口二十三万八千一百五。 棣州春秋战国属齐。秦为齐郡之地。汉属平原、渤海、 千乘三郡地。后汉为平原郡、乐安国地。晋为乐安、乐 陵二国地。宋为乐陵郡。后魏又为乐陵、乐安二郡地。 隋属渤海郡。大唐武德四年,又分置棣州,或为乐安 郡。领县五:

厌次 汉旧县,又为《富平县》。

滴河 汉初县

阳信 汉旧县

渤海

蒲台 汉漯沃县

景城郡 东至海一百八十里。南至平原郡二百三 十里。西至河间郡一百二十里。北至范阳郡五百七 十里。东南到乐安郡二百三十里。西南到信都郡三 百三十里。西北到文安郡二百六十里。东北到北平 郡五百里。去西京二千三百十里,去东京一千三百 八十里。户十一万八千六百七十八,口七十万二千 三百。

沧州春秋战国时为齐、赵二国之境。秦钜鹿、上谷二 郡地。汉高帝置渤海郡,后汉因之。晋亦然。宋文帝置 乐陵郡,孝武分置渤海郡。后魏因之。太武帝初,改渤 海郡为沧水郡,孝文帝时复旧。至孝明帝,分瀛、冀二 州置沧州及浮阳、乐陵、安德三郡。隋初郡废,以其地 置棣州。炀帝改为沧州,寻为渤海郡。大唐为沧州,或 为“景城郡。”领县十二:

清池 汉浮阳县地。在浮水之阳。

长芦 汉参户县地

乐陵 汉旧县。故城在今县东。又曰重合县。古钩盘河在县东南。

盐山 春秋时齐无棣邑。汉高城县故城在南。景城 汉旧县。

弓高 汉旧县

饶安 汉安童县。古鬲津河在此。

南皮 汉旧县。章武有北皮亭,此故曰“南皮。” 东光 汉旧县。古胡苏河在此。

临津

鲁城 汉章武县

无棣 古齐境,北至无棣在此。汉阳信县地。隋文帝置县,取县南无棣沟为名。永徽元年,薛大鼎为刺史,其沟隋末填废,鼎奏开之,外引鱼盐于海。百姓歌曰:“新河得通舟楫利,直达沧海鱼盐至。昔日徒行今骋驷,美哉薛公德滂被!” 《周礼》曰:“川曰河。” 谓此县界。

清河郡 东至博平郡一百三十里。南至魏郡二百 一十里。西至钜鹿郡二百四十里。北至信都郡一百 三十里。东南到博平郡一百三十里。西南到广平郡 曲周县一百三十里。西北到信都郡九十里。东北到 平原郡二百六十里。去西京一千八百十里,去东京 九百九十里。户十一万六千一百三十,口八十三万 二千五百贝州,兖、冀二州之域。春秋时属齐,其后属晋。七国时 属赵。秦为钜鹿郡。汉分置清河郡。后汉为清河国。晋 因之。后魏、北齐并为清河郡。后周因之,兼置贝州。隋 初郡废,炀帝初,复置清河郡而废州。大唐为贝州,或 为清河郡。领县九:

清河 汉旧县。后汉桓帝改为甘陵县,故城在今县西北。

清阳 汉曰贝丘。汉应劭曰:“齐侯田于贝丘,即此。” 梁刘昭又云“在北海郡博昌县。” 而未知孰是。亦汉清阳县。

武城 汉曰东武城县。七国时,赵封平原君胜于此。盖定襄有武城,同属赵,故此加东界也。

漳南 汉东阳县。有后魏故索芦城。

临清 汉清泉县

经城 汉经县也。有枯降渠,北入信都郡南宫县界。

夏津

宋城 汉广宗县也。汉界桥在今县东。袁绍破公孙瓒在此地。

历亭 汉东阳县

《禹贡》曰:“海岱惟青州。嵎夷既略,潍、淄其道,厥土白坟, 海濒广泻,莱夷作牧。舜分青州为营州,皆置牧。周以 徐州合青州,其土益大。”《周礼职方》曰:“正东曰青州。其 山曰沂、薮曰孟猪,川曰淮泗,浸曰沂、沭。其利蒲鱼,人 二男二女。畜宜鸡狗,谷宜稻麦。盖以土居少阳,其色 为青,故曰青州。”在天官虚危,则齐之分野。秦平天下 置郡,此为齐郡、琅瑘之东境。辽东。秦乱,项羽宰割天 下,以其地为国,曰胶东齐、济北。汉武置十三州,此亦 为青州。后汉因之。魏晋亦因之。晋又置平州。怀帝末, 没于石勒慕容皝。及慕容恪灭冉闵,克青州。至苻氏 平燕,复有其地。及苻氏败后,刺史苻朗以州降晋,晋 以为幽州。安帝时,平州又陷于慕容垂。其青州又为 慕容德所据,复改为青州。后为刘裕所克,复置青州。 平州自慕容垂后,又没于冯跋,旋为后魏所有。其青 州,宋分为青、冀二州,后入后魏。其后分析,不可具举。 大唐分置十五部,此为“河南道”、河北道。

北海郡 东至东莱郡界二百十六里。南至高密郡 三百四十五里。西至淄川郡一百二十里。北至乐安 郡二百四十八里。东南到乐安郡三百十九里。西南 到淄川郡一百里。西北到乐安郡三百一十九里。东 北到海一百八十八里。去西京二千四百六十里,去 东京一千六百七里。户六万九千七百四十五,口四 十二万一千二百。

今之青州。少皞之代有爽鸠氏,虞、夏时有季荝,汤末 有逢公伯陵,殷末有蒲姑氏,皆为诸侯,国于此地。周 成王时,蒲姑氏与四国作乱,成王灭之,以封太公,是 为齐国,所谓营丘。后徙都临淄,亦其地。秦属齐郡。汉 置北海郡。晋为北海、乐安二国地,兼置青州。永嘉末, 陷于石勒,其后南燕慕容德建都于此。宋置青州。后 入后魏,又置青州。后周置齐郡。隋文帝初郡废,炀帝 初州废,置北海郡。大唐为青州,或为北海郡。领县七:

益都 晋广固城在益都县西四里,晋曹嶷所筑,有大涧甚广,因曰广固。城侧有五龙口。宋武帝围慕容超,塞之,城中人多病,遂下之。《捡地志》云:东阳城,即郡理东城,是也。晋时城,宋将竺夔守之。后魏攻围,数月不拔。

北海 汉平寿县也。后汉北海国在此。齐置。北海。临淄 ,齐国都也。临淄,一名营丘,为海、岱之间一都会也。项羽封田都为齐王于此。汉旧县,后为营陵县。有葵丘连称所戍。牛山,康浪水,甯戚所歌。有《时水》。

寿光 汉旧县也。有淄、渑二水。古纪台城在县西南,亦有寒浞国。又汉剧县故城,在县南。

千乘 汉旧县。有盐官。后汉又置乐安郡。柏寝台,齐景公与晏子游处。

博昌 汉旧县。又有汉乐安国故城,在今县南。《周礼》曰“川曰沛” ,为此县界也。有贝中聚。按《后汉书》博昌县有贝中聚。梁刘昭注云“《左传》曰‘齐侯田于贝丘’,杜氏注云‘今地南有贝丘,是也’。” 而后汉应劭注《汉书》云:“贝丘,清河郡贝丘县,齐侯田于此。” 今清河郡即贝丘县也。未知孰是。

临胊 有伯氏骈邑。古东阳城,一名凡城,《左传》云:“晏弱城东” 阳州逼莱,齐境。上邑汉邑。汉都昌县故城在东北。

济南郡 东至淄川郡二百里。南至鲁郡三百三十 四里。西至博平郡二百九十八里。北至乐安郡三百 五十三里。东南到鲁郡四百四十五里。西南到济阳 郡三百六十六里。西北到平原郡二百四十五里。东 北到乐安郡二百四十里。去西京二千一百八里,去 东京一千三百四十五里。户六万二千四百三十七,

口三十五万八千八
考证
齐州,春秋、战国并属齐。秦属齐郡。汉韩信伐齐至历

下,即其地也。文帝分置济南,景帝改为济南郡、乐安 郡地。宋亦为济南郡,兼置冀州。后魏改为齐州,兼置 济南郡。后周亦为济南郡。隋初郡废,炀帝初置齐州。 大唐复为齐州,或为临淄郡,复改为济南郡。领县八:

历城 汉旧县。有华不注山,《左传》云:“晋师逐齐侯三周。” 华不注,其山直上如笋。

临济 汉朝阳县

章丘 汉阳丘县地。有东陵山,盗跖死处。

丰齐 汉山荏县。天宝初改

禹城 汉高县故城在西,汉祝阿县,天宝初改。春秋时亦曰祝阿,犹古东柯,后为东阿。

临邑 汉济阴县故城在西。

全节 春秋时谭国城在县西南。汉台县故城在今县北,则汉以来平陵县也。贞观中,都督齐王据州反,土人李君求据县不从,因改名全节。

《亭山 》汉平陵县也。

淄川郡 东至北海郡一百二十里。南至鲁郡三百 七十里。西至济南郡二百里。北至东南到琅琊郡 五百五十里。西南到济南郡二百里。西北到东北 到北海郡二百里。去西京一千三百五里。去东京一 千四百四十七里。户四万二千八百八,口二十四万 一千三百。

淄州《禹贡》曰:“潍淄既道。”即其地也。春秋、战国皆齐地。 秦属齐郡。汉属济南、乐安二国之地,又置淄川国。晋 属乐安国。后魏置东清河郡。北齐废之。隋置淄州,炀 帝初,并其地入齐郡。大唐复置淄州,或为淄川郡。领 县五:

淄川 汉般阳县。有淄水。汉莱芜县故城在东南。汉淄川国亦在此。古齐长城。

长山 汉于陵县。又汉济南郡故城,在今县西北。长白山,陈仲子夫妻所隐处。

邹平 汉旧县。北齐平原郡。

高苑 汉旧县。千乘国故城在今县北。又有被阳故城,在西南。

济阳

高密郡 东至东莱郡三百七十里。南至东海郡四 百七十二里。西至琅琊郡三百七十里。北至北海郡 三百四十五里。东南到海一百八十里。西南到琅琊 郡三百七十里。西北到北海郡三百三十二里。东北 到东莱郡胶水县界一百六十里。去西京二千七百 里,去东京一千八百六十九里。户二万六千九百八 十,口十三万二千三百二十四。

密州战国时属齐。秦属琅琊郡。汉属琅琊郡、高密国、 城阳国地。后汉属琅琊郡、北海国地。晋属城阳郡。“后 魏复置高密郡,后置胶州。隋初为密州,炀帝改为高 密郡。”大唐因之。领县四:

诸城 汉东武郡。乐府有《东武吟》。又汉诸县故城在今县西南。古齐长城东南自上大朱山起,尽州南界二百五十里。又有汉黔陬县故城在东北琅琊山。

莒 古莒国。战国时,燕将乐毅破齐,独莒不下。汉海曲县故城在今县东。王莽末,赤眉贼之始吕母起于此。赤眉与樊崇、谢禄等将兵十馀万围莒,数月不能下。又有姑幕县故城,在今县东北,则古蒲姑氏之国。汉向县故城在今县南。潍水源出县东北潍山也。

高密 汉高密郡。古夷安故城则今县外城。夷泽灌田万顷。

安丘 汉旧县。有渠丘亭。古昌安故城即今县外城。古淳于城在今县东北。汉故平昌县城在县南。

东莱郡 东至东牟郡四百里。南至高密郡三百六 十里。西至海二十九里。北至海五十里。东南到海二 百五十里。西南到北海郡界二十九里。西北到海二 十一里。东北到东牟郡四百里。去西京二千七百六 里,去东京一千八百五十三里。户二万六千九百四 十六,口十五万八千三百三。

莱州《春秋》莱子国也。齐侯迁莱子于郳,在齐国之东, 故曰“东莱。”战国属齐。秦属齐郡。两汉为东莱郡。晋为 东莱国。宋为东莱郡。后魏复为东莱郡,后置光州。隋 改为莱州,炀帝改为东莱郡。大唐为莱州,或为东莱 郡。领县四:

掖 汉旧县。掖,水名。又有汉曲城县故城,在东北。有三山。《史记封禅书》云:“祠三山。” 汉武帝元封元年,旱,祷之。

胶水 汉胶东国地

即墨 汉旧县。又有汉不其县故城,在今县西。有乐毅城。又有沽水,《左传》云“沽尤以东” ,即此也。今县东南有大劳山、小劳山。燕乐毅破齐,田单守不下。又有汉壮武县故城,在其西也。

昌阳 汉旧县。有奚养津。《周礼》曰:“幽州,其薮奚养。”

又有汉挺县故城,在其西北。

东牟郡 东至文登县东海四百九十里。南至东莱 郡昌阳县二百一十里。西至海四里。北至海三里。东 南到文登县东界海四百六十里。西南到东莱郡四 百里。西北到海四里。东北到海五里。去西京三千一 百二十五里,去东京三千三百七十里。户二万一百 八十五,口十一万五千六百六十二。

登州春秋牟子国也。战国属齐。秦属齐郡。汉以下并 属东莱郡。大唐武太后分莱州置登州,或为东牟郡。 领县四:

蓬莱

文登 汉腄县地。有文登山。又有之罘山,秦始皇立《颂》之所,有始皇石桥。

黄 有莱山汉旧县

牟平 汉旧县

安东郡 东至越喜部落二千五百里。南至柳城郡 界九十里。西至契丹界八十里。北至渤海一千九百 五十里。东南到:西南到鱼胞栅五十里。西北到契 丹衙帐一千里。东南到《契丹》界八十里。去西京五千 三百二十里,去东京四千四百四十里。户口。 安东大都护府舜分青州为营州,置牧宜辽水之东 是也。春秋及战国并属燕、秦。汉曰辽东郡,东通乐浪。 晋因之,兼置平州。大唐置安东都护府。前上元中,移 于今所。

《禹贡》曰:“海岱及淮徐州,淮、沂其乂,蒙、羽其艺。厥土赤 殖,草木渐苞。羽畎夏狄,峄阳孤桐,浮于淮、泗,达于河”, 亦舜十二牧之一。周并徐州,属青州,今分入兖州之 域,盖取舒缓之义。或云因徐丘以为名。在天文奎娄 则鲁之分野,兼得宋、齐、吴之交。秦平天下,置郡,此为 泗水、琅琊之西境薛郡。汉又加置东海郡。汉武帝置 “十三州,还以其地为徐州。后汉并因之。魏晋亦曰徐 州。自元帝渡江,徐州所得,唯半而已。宋初因之。明帝 初,地入于后魏,其后不可详焉。大唐分置十五部,此 为河南道。”

彭城郡 东至临淮郡三百七十一里。南至淮水中 流四百四十一里,与寿春郡寿春县界。西至谯郡五 百里。北至鲁郡三百四十里。东南到临淮郡三百六 十里。西南到谯郡五百里。西北到鲁郡三百六十里。 东北到琅琊郡三百五十四里。去西京二千九百九 里,去东京一千二百五十七里。户六万六百七十,口 四十五万六百七十七

今之徐州古大彭之国。春秋战国为宋地,后属楚,谓 之“西楚”,项羽建都于此。秦属泗水郡。汉为楚国、沛郡 地。后汉及晋并为彭城国。晋立徐州以为重镇。宋因 之,又为彭城、沛二郡地。后魏得之,置徐州,兼立东南 道行台。后周立总管府。隋改彭城郡。大唐为徐州,或 为彭城郡。领县七:

彭城 大彭国。有侯水,一名“汴水” ,自萧县界来。有项羽戏马台,宋武又戏马焉。

沛 汉旧县。即广威故城。有沛宫,汉高帝置酒之所。有泗水亭。又有汉留县故城,在今县东南。微山,微子葬处。

蕲 秦旧县。陈涉起蕲,即此地。有蕲水。

滕 古小邾国。汉番县。又邾国之滥邑故城,在今县东南,即汉昌虑县也。《左传》“邾庶其以滥来奔” ,即此地。又有汉薛县故城,在今县东。

萧 古萧国。汉旧县。又有汉扶阳故城,在今县西北。

丰 汉高帝大邑。亦汉旧县。

符离 秦汉旧县。又有秦相县故城,在今县西北。项羽破汉军于灵璧东,睢水为之不流,即此县界也。

临淮郡 东至淮阴郡一百九十里。南至淮一里,与 淮阴郡盱眙县分界。西至锺离郡二百一十里。北至 东海郡五百四十里。东南到淮阴郡盱眙县,淮水中 流为界。西南到锺离郡三百二十里。西北到琅琊郡 六百七里。东北到东海郡界海口四百四十里。去西 京二千三百八十八里,去东京一千五百四十五里。 户三万九千四百四十,口二十万七千三百八十八。 泗州,古徐国地,春秋为鲁国之地。战国鲁、宋、吴三国 之境。秦属泗水郡。汉属临淮、东海、沛三郡地。后汉以 其地合于下邳国,兼置徐州。宋为南彭城、下邳二郡 地。后魏亦为下邳郡,兼置南徐州。东魏改为东楚州。 后周改为泗州。隋改为下邳郡。大唐为泗州,或为临 淮郡。领县六:

临淮 新置

宿迁 春秋时锺离子国之地。东晋置宿迁郡。明帝太宁中,兖州刺史刘遐自彭城退屯泗口,即此。安帝义熙中,置城在今县东南,临泗水,南近淮水。自后历宋、齐、梁、陈,俱为边方重镇。又有汉僮县故城,在县西南。秦下相故城,在县西北,项羽即下相。

考证

下邳 夏时邳国。韩信为楚王,都下邳,即今县城。汉临淮郡在此。又有汉武原故县城,在今县北。又有汉睢陵县故城,在今县东南。又有汉郯县故城,在其北。

涟水 汉厹犹县。魏曰海安郡。萧齐常置冀州,寄理于此,以为边镇

虹 汉下丘故城,即今县城。

徐城 “古徐子国” ,汉以为县。有“徐君墓,季札《挂剑》处。”

鲁郡 东至琅琊郡三百八十二里。南至彭城郡三 百九十六里。西至东平郡二百里。北至济阳郡三百 里。东南到彭城郡三百六十里。西南到睢阳郡四百 十七里。西北到东平郡一百九十里。东北到济南郡 三百五十里。去西京一千九百五十八里,去东京一 千一百六十里。户八万五千三百四十五,口五十三 万三千八百一十四。

今之兖州,古少皞之墟也。《禹贡》徐、兖二州之域。春秋 及战国并鲁国,亦邾国之境。后亦为宋、齐所侵,东岳 太山在焉。秦为薛郡。汉高后更为鲁郡及太山、山阳 郡地。后汉为任城国、山阳、泰山郡地,兼置兖州。晋改 为鲁郡。宋为泰山、高平、鲁三郡地及兖州。后魏亦为 鲁郡。北齐改为任城郡。隋初,置兖州,炀帝改为鲁郡。 大唐初,伪鲁徐圆朗都之,克平后,改为兖州。后为鲁 郡。领县十一。

瑕丘 汉旧县。东北有檀乡。又有汉楚县故城,在今县西南。

金乡 汉东缗县。《左传》云“齐侯伐宋,围缗” ,即此地。又有汉昌邑县故城也。

任城 古任国,汉为县。又有汉元父县城,在今县南。

邹 故邾国城,在县东南。周回四十里,上冠峰峦,下属岩壑,穷崄因之胜景。有邹山、峄山,汉旧县地,又曰南平阳县。

曲阜 ,故鲁国郡也。委曲长七八里,故曰“曲阜。” 孔子庙旧宅并在城中。背洙面泗。矍相之圃在东北。又有汉鲁恭王殿,阶犹存。有沂水。孔子墓,汉鲁县也。

泗水 汉汴县地,亦泗水国也。又有汉汶阳故城在今县东南。有尼丘山、洙泗水。又有汉梁父县故城在北。

乾封 有太山

方舆 汉旧县

《中都 》,古中都城也。

龚丘 汉曰宁阳县。桃乡县故城在东北也。莱芜 汉旧县地,汶水所出,南流出沛。

东海郡 东至东海县水路十九里。南至临淮郡五 百四十里。西至临淮郡下邳县五百五里。北至高密 郡四百七十二里。东南到临淮郡涟水县二百五十 七里。西南到沭阳县一百六十三里。西北到琅琊郡 二百三十二里。东北到东海县界八十里。去西京二 千五百八十七里,去东京一千七百六十九里。户二 万七千五百二十二,口十七万三千七百二十四。 海州,春秋及战国为鲁之东境,后属秦,为薛郡地,后 分薛郡为郯郡。汉改郯为东海郡,后汉及晋因而不 改。宋亦然,兼侨立青、冀二州。梁置南北二青州,后入 后魏。东魏改为海州。隋改为东海郡。大唐为海州,或 为东海郡。领县四:

胊山 有羽山殛鲧处,东北有琅琊山。汉胊县故城在今县西南。秦始皇立石以为东开门,即此地。萧齐置青州于此。

东海 田横所保。郁州亦曰“都州” ,汉赣榆县也。宋明帝太始以后,青、冀二州倘立于此,后东魏于此置临海镇。

沭阳 汉原丘县地。梁置潼阳郡。有沭水。

怀仁 东魏置义塘郡。有夹山,即夹谷,齐、鲁会处。

琅琊郡 东至东海郡二百三十二里。南至临淮郡 六百里。西至鲁郡三百八十二里。北至北海郡四百 五十一里。东南到东海郡二百三十二里。西南到彭 城郡三百五十四里。西北到淄川郡五百三十里。东 北到高密郡三百七十里。去西京二千二百五十一 里,去东京一千四百三十五里。户三万二千三百五 十二。口十八万五千三百八十四。

沂州春秋时齐、鲁二国之地。战国属齐、鲁二国之境。 秦琅琊郡。汉为东海、琅琊二郡地,后置琅琊国。魏晋 亦置琅琊国。宋为琅琊郡。齐不得其地。后魏置北徐 州。后周改为沂州。隋复为琅琊郡。大唐为沂州,或为 琅琊郡。领县五:

临沂 汉即丘县故城在今县东南,《左传》云“况丘” 是也。又有汉广阳国故城,在今县南。又有汉襄贲县故城,在南。

沂水 有穆陵山。沂山,沂水所出。《左传》曰:“南至于

穆陵。”汉阳都县故城在今县南。北界有大岘,即齐 地南面崄固处。晋安帝时,宋武帝伐慕容超,大将 公孙五楼请据大岘,超不从,故败。

承 汉兰陵县故城在今县东是也。

“费 古鲁费邑,后为李氏邑。”有蒙山,又有东蒙山, 在蒙山之东,故名焉。又有颛臾城。又有汉南武阳 县故城在今县西。又有古武城,子游所宰,即此。 新太 汉蒙阳县故城在今县东南。其山堂阜,今 县东也。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