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二百一卷 |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山川典
第二百一卷目录
易水部汇考
考
易水部艺文〈诗〉
易水歌 燕荆轲
渡易水 梁吴均
易水送别 唐骆宾王
易水怀古 马戴
易水 胡曾
易水行 明李东阳
易水歌 李攀龙
过易水吊荆轲 前人
易水 李时行
过易水 熊文举
易水部纪事
易水部杂录
沽水部汇考
考
湿馀水部汇考
考
山川典第二百一卷
易水部汇考
编辑燕之易水
“易水”源出于今直隶保定府易州之西山,下流经清 苑县、安州、雄县诸处,合曹河、徐河、石桥河、一亩泉河、 滋河、沙河、鸦儿河、唐河、瓦济河、三岔河诸水,又东至 任丘、献县、天津卫,合滹沱河、滱河、高阳河诸水,会直 沽入于海。但其故道率多涸竭,源委不能尽详,姑按 各志,参互考订,约举其略如此。
考
按《周礼夏官职方氏》:“正北曰并州,其浸涞易。”〈订义〉黄氏 曰:“易水有三,皆出易州易县。”《寰宇记》:“北易一名安国 河,出县西北穷独山。”《注水经》“濡水也。中易,出阎乡城 宽中谷,东南流,至古易京城,与北易合流,入巨马河。” 《注水经》易水与诸水互摄通称。“南易出县东南,即燕 王仙台东。石虎罡,东流与雹河会。又东至霸州容城 县南流入高阳县,合滱水。”《注》《水经》又曰:“易水至文安 县与滹沱合。”班固、阚骃皆以斯水为南易。文安,今霸 州县。并之东界至此。易氏曰:“《汉志》涿郡故安县阎 乡,易水所出,东至范阳入濡。”此言易出故安,则近幽 州之境。按唐蔚州飞𤜶县,周属并州,自县北入妫州 之怀戎,即古飞狐口,易水所出。东南流至易州易县 至北方,是汉涿郡故安县之地。又东流至涿州之归 义县,又东北流入涿州范阳之南界,即《汉志》所谓“至 范阳入涞”者也。
按《战国策》,“燕南有滹沲易水。”〈注〉出涿故安易水,源出 易县西谷中之东,东南流,与呼沲河合。 按《汉书地理志》,涿郡故安〈注〉阎乡,易水所出,东至范 阳入濡也。并州,濅水至范阳入涞。师古曰:“言易水又 至范阳入涞也。”
中水:〈注〉应劭曰:在易、滱二水之间,故曰“中水。”
赵国易阳。〈注〉应劭曰:“易水出涿郡故安。”师古曰:“在易 水之阳。”
中山国北新城。〈注〉桑钦言:“易水出西北,东入滱。” 按《水经》,易水出涿郡故安县阎乡西山。〈注〉易水出西 山宽中谷,东迳五大夫城南。昔北平侯王谭不同王 莽之政,子兴生五子,并避时乱隐居此山,故其旧居, 世以为五大夫城,即此。《岳赞》云“五王在中,庞葛建绩” 者也。〈谢云宋本作庞葛连续〉易水东左与子庄溪水合,水北出 子庄关,南流迳五公城西,屈迳其城南。五公犹王兴 之五子也。光武即帝位,封为五侯:元才北平侯,益才 安喜侯,显才蒲阴侯,仲才新市侯,季才为唐侯,所谓 “中山之五王”也。俗又以五公名居矣。二馆之城。〈二馆谓樊 于期荆轲并有一城〉涧曲泉清,山高林茂,风烟披薄,触目怡情。 方外之士,尚凭依旧居,取畅林木。〈一作水〉其水东南入 于易水。易水又右,会女思谷水,水出西南女思涧,东 北流注于易,谓之“三会口。”易水又东届关门城西南, 即燕之长城门也,与樊石山水合,水源西出广昌乡 县之樊石山,东流迳覆釜山下,东流注于易水。易水 又东,历燕之长城,又东迳渐离城南,盖太子丹馆高 渐离处也。易水又东迳武阳南,盖《易》自宽中历武夫 关东出,是兼武水之称。故燕之下都,擅武阳之名。左 得濡水枝津故渎,武阳大城东南小城,即故安县之
故城也。汉文帝封丞相申屠嘉为侯国,城东西二里南北一里半。高诱云:“易水迳故安城南外,东流”,即斯水也。诱是涿人,事明经证。今水破城东南隅,世又谓 易水为故安河,武阳盖燕昭王之所城也。东西二十 里,南北十七里。故傅逮《述游赋》曰:“出北蓟,历良乡,登 金台,观武阳。两城辽廓,旧迹冥芒。”盖谓是处也。易水 东流而出于范阳。
东过范阳县南,又东过容城县南。〈注〉“易水迳出范阳 县故城。秦末,张耳、陈馀为陈胜略地,命燕、赵蒯通说 之,范阳先下”,是也。汉景帝中元三年,封匈奴降王代 为侯国,王莽之通顺也。易水又东与濡水合,出故安 县西北穷独山南谷,东流与源泉水合,水发北溪,东 西北注濡水。濡水又东南迳樊於期馆西,是其授首 于荆轲处也。濡水又东南流,迳荆轲馆,北昔燕丹纳 田生。〈宋本作光〉之,言“尊轲上卿,馆之于此。”二城并广一里 许,俱在《罡》〈当作冈〉《阜》之上,上邪而下方濡水又东迳。〈疑脱 范字〉阳城西北,旧堨濡水枝流,南入城,迳相冢西,冢亘 城侧,即水塘也。四周茔城深广,有若城焉。其水侧有 数陵坟高壮,望若青丘,询之古老,访之史籍,并无文 证。以私情求之,当是燕都之前故坟也。或言“燕之坟 茔”,斯不然矣。其水之故渎南出,屈而东转,又分为二 渎,一水东注金台陂,一水迳故安城西,侧城南注易 水。夹塘崇峻,邃岸高深,左右百步一钓台,参差交跱。 〈宋本作峙〉“迢递相望,更为佳观矣。”其一水东出金台陂,东 西六七十步,南北五十步,侧陂西北有钓台,高丈馀。 〈太平御览引此云高十丈〉方可四十步。陂北十馀步有金台,台上 东西八十许步,南北如减,高十馀丈。昔慕容垂之为 范阳也,戍之即此。台北有兰马台,并悉高数丈,秀峙 相对。翼台左右,水流经通,长庑广宇,周施浦渚。〈按御览作 周旋陂浦宋本作周旋被浦〉“栋堵咸沦,柱础尚存,是其基构,可得 而寻。意欲图还上京,阻于行旅,造次不获遂心。访诸 耆旧,咸言昭王礼宾,广延方士,至如郭隗、乐毅之徒, 邹衍、剧辛之俦,宦游历说之民,自远而届者多矣。”不 欲令诸侯之客,伺隙燕邦,故修《连下都馆》之南垂,言 燕昭创之于前,子丹踵之于后,故雕墙败馆,尚传镌 刻之名,虽无纪可凭,察其古迹,似符传矣。濡水自堰 又东,迳紫池堡西,屈而北流,又有浑塘沟水注之。水 出遒县西〈遒旧本作酋汉地志作遒〉白马山南溪中,东南流入濡 水。濡水又东至塞口,古累石堰水处也。濡水旧枝分, 南入城东大陂,陂方四里,今无水。陂内有泉,渊而不 流,际池北侧,俗谓“圣女泉。”濡水又东得白杨水口。〈疑作 水〉出遒县之西山白杨岭下,东南流入濡水,时人谓 之“虎眼泉”也。濡水东合檀山水,水出遒县西北檀山, 西南南流与石泉水会。水出石泉固东南隅,水广二 十许步,深三丈,固在众山之内,平川之中,四周绝涧, 阻水八丈有馀,石高五丈,石上赤土,又高一丈,四壁 直立,上广四十五步。水之不周者,路不容轨,仅通人 马,谓之石泉固。固上宿有白杨寺,是白杨山神也。寺 侧林木交荫,丛柯隐景,沙门释法澄建刹于其上,更 为思元之胜处也。其水南流,注于檀水,故俗有“并沟” 之称矣。其水又东南流,历故安县北,而南注濡水。又 东南流于容城县西北大利亭,东南合易水而注巨 马水也。故《地理志》曰:“故安县阎乡,易水”所出,至范阳 入濡水。阚骃亦言是矣。又曰:“濡水合渠。”许慎曰:“濡水 入深深渠。”〈许氏说文云濡水出涿郡故安东入漆涑〉二号即“巨马”之异名, 然二《易》俱出一乡,同入濡水,南濡北《易》,至涿郡范阳 县会北濡,又并乱流入涞。〈古作入沬疑当作涞说文可据吴本改作涞〉是 则易水与诸水互摄通称。东迳容城县故城北,浑涛 东注,至渤海平舒县,与易水合。阚骃曰:“涿郡西界代 之易水”,而是水出代郡广昌县东南郎山,东北燕王 仙台。东台有三峰,甚为崇峻,腾云冠峰,高霞翼岭,岫 壑冲,深合。〈一作含〉烟罩雾。耆旧言:燕昭王求仙处,其东 谓之石虎罡。按《后汉书》云:中山简王之窆也,厚其葬, 采涿郡山石以树坟茔,陵隧碑兽并出此山,谓之石 虎山。山有所遗二石虎,后人因以名。罡之东麓,即泉 源所导也。《经》所谓“阎乡曲。”〈经文作阎乡西山〉其水东流,有毖 水,南会浑波同注,俗谓之为雹河。司马彪《郡国志》曰: “雹水出故安县。世祖令耿况击故安西山贼吴耐、蠡 符雹上十馀营,皆破之。即是水者也。”易水又东迳孔 山北,山下有锺乳穴,穴出佳乳采者。《火寻路》。〈古本作炒 一作沙〉入穴里许,渡一水,潜通流注,其深可涉于中。众 穴奇分,令出入者疑迷不知所趣。每于疑路必有历 记,返者乃寻孔以自达矣。上又有大孔,壑达洞开,故 以孔山为名也。其水又东迳西故安城,其南即阎乡 城也。历迳荆陉北,《耆旧》云:“燕丹饯荆轲于此,因而名 焉。世代已远,非所详也。遗名旧传,不容不诠,庶广后 人传”闻之听。易水又东流,屈迳长城西,又东流,南过 武遂县南,新城县北。《史记》曰:“赵将李牧伐燕,取武遂 方城”是也。俗又谓水为武遂津,津北对长城门,谓之 分门。《史记·赵世家》云:“孝成十九年,赵与燕易以龙兑、 汾门与燕,燕以葛城、武阳与赵。”即此也。亦曰分水门。 〈原作门门误今据郡国志改正〉又谓之梁门矣。易水东分为梁门陂易水又东,梁门陂水注之。水上承易水于梁门,东入 长城,东北入陂。陂水北接范阳陂,陂在范阳城西十 里,方一十五里,俗亦谓之为盐台陂。陂水南通梁门 淀,方三里。淀水东南流出,长注易水,谓之范水。易水 自下,有《范水通目》。又东迳范阳县故城南,即应劭所 谓“范水之阳”也。易水又迳樊舆县故城北。汉武帝元 朔五年,封中山靖王子刘条为侯国,王莽更名握符 矣。《地理风俗记》曰:“北新城县东二十里有有”〈或作东〉樊 舆亭,故县也。易水东迳容城县故城南,汉高帝六年 封赵将夕〈一作夜〉《于深泽》。《景帝》中元三年,“以封匈奴降 王携徐卢于容城,皆为侯国。”〈史记作唯徐卢吴依汉书改之〉王莽更 名深泽。易水又东,渥水注之。其水上承二陂于容城 县东南,谓之大渥淀、小渥淀水南流注易水,谓之渥 同口。水侧有浑渥城,易水迳其南,东合滱水。故桑钦 曰:“易水出北新城城北,东入滱。”自下“滱”、“易”,互受通称 矣。易水又东,迳易京南。汉末,公孙瓒害刘虞于蓟下, 时童谣云:“燕南垂,赵北际,唯有此中可避世。”瓒以易 地当之,故自蓟徙临易水,谓之易京城,在易水西四 五里。赵建武四年,石虎自辽西南达易京,以京鄣至 固,令二万人废坏之。今者地壁夷平,其楼基尚存,犹 高一匹馀。〈小尔雅云二丈为两倍两为匹是四丈为一匹也〉基,上有井,世名 易京楼,即瓒所堡也。故瓒所《与子书》云:“袁氏之攻,状 若鬼神,冲梯舞于楼上,鼓角鸣于地中。”即此楼也。易 水又东,迳易县故城南,昔燕文公徙易,即此城也。阚 骃称太子丹遣荆轲刺秦王,与宾客知谋者祖道于 易水上,皆素衣冠送之于易水之上。荆轲起为寿,歌 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高渐离《击 筑》,宋如意和之。〈燕策史记俱无宋意事唯陶渊明咏荆轲诗云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 与此有之〉“为壮声,士发皆冲冠;为哀声,士皆流涕。”疑于此 也。余按遗传旧迹,多在武阳,似不饯此也。汉景帝中 元三年,封匈奴降王仆䵣为侯国也。〈按汉功臣表䵣注音怛吴本改 作黥误今正之〉
又东过安次县南。〈注〉易水迳县南,鄚县故城北,东至 文安县,与雩池合。《史记》苏秦曰:“燕长城以北,易水以 南”,正谓此水也。是以班固、阚骃之徒,咸以斯水谓之 南易。
又东过束州县南,东入于海。〈注〉《经》书“水之所历,沿次 注海”也。
按:《隋书地理志》,“上谷郡易。”〈注〉有易水。
按:《辽史地理志》,“易州高阳军有易水。”
按:《金史地理志》:易州。〈注〉有易水。
雄州:“归信。”〈注〉有易水。
遂州。遂城。〈注〉有易水。
按:《明一统志》:“保定府易水,在安州城北。自府境曹河、 徐河、石桥河、一亩泉河、滋河、沙河、鸦儿河、唐河诸水, 至此合流为易水,又至雄县南,为瓦济河,过直沽入 于海。”
刘家淀在安州城西二十里,源自清苑县之石桥河、 一亩泉河,至州西汇而为淀,北流入易水。
土尾河在保定府城东南九十里,源自蠡县唐河,经 县境至安州合易水。
沙河在祁州城西南二十里,源自定州,流经州境,东 南与滋河合入《易水》。
按《畿辅通志》,顺天府固安河,即易水,东过安次县界。 按《易州志》《明一统志》曰:“易水在保定府安州城之北 源,旧志曰,发源涿郡故安县之阎乡。”予谓易州以易 水得名,不应在安州城之北源,即旧志所载,亦自相 刺谬也。世传燕故都即今城南燕子村,则当年饯荆 轲之处,或即村南之大河是也。旧志又云,“易水即白” 涧水,白涧乃军营河之上流,子庄溪之下流云。 白杨水,在州治南三里,发源白杨岭,下通易水,一名 虎眼泉。
子庄溪:源出子庄关,南流入《易水》。
源泉在州西北十二里,流入易水。
五里河在州东南,流入易水。
女思谷水在州城西南五十里。源自女思涧,东北流 注于易水,谓之“三会口。”
按《保定府志》,易水在易州。《水经》云:“易水出涿郡固安 县阎乡西山,东过范阳、容城、安次、泉州四城,南入于 海。”
按《安州志》,易水即黑龙口河,与濡水合流。《一统志》载 易水在安州城北,源自代州广昌,迳安肃曹河、徐河、 界河、石桥河、一亩泉河、滋河、沙河、丫河、唐河九河,至 此合流为易水。旧志因之,遂以依城河为易水河,乖 谬不经,一至于此。考之桑钦《水经》曰:“易水出涿郡故 安县阎乡西山,东过范阳县南,又东过容城县南。”《地 理志》曰:“故安阎乡,易水所出。”郦道元曰:“易水出西山 宽中谷,东历燕之长城,又东迳渐离城南武阳南,左 得濡水枝津故渎,至范阳东入濡水。濡水出故安县 西北穷独山南谷,东流与源泉水合,东南迳樊於期 馆西,又迳荆轲馆北,南入燕都城东转分为二渎,一水东注金台陂,一水迳故安城西侧”城南注易水。夫 武阳在易州东南,故燕之下都也。范阳亦在易州东 南六十里,金台在范阳地,濡、易至此合流,故又曰“濡 水。”东南流于容城县西北大利亭,东南合易水。其水 又东流,有毖水南会浑波同注,俗谓之为“雹河。”其下 流即今之黑龙口河,乃濡、易水入安州之派也。其东 又渥水注之,上承二陂于容城县东南,谓之大渥淀。 小渥淀水南流注易水,谓之渥同口。水侧有浑渥城, 易水迳其南,东合滱水。故桑钦曰:“易水出北新城西 北,东入滱。”考之《许善心传》曰:“高阳,北新城人。”则北新 城乃高阳旧地,以水道求之,当在新安长流河界也。 杜预曰:濡水出高阳,东北至河间鄚县入易水。夫高 阳东北即新安地,谓濡水出之,似矣。然谓至河间鄚 县入易水,则非也。盖鄚县今任丘地,濡、易水至此聚 流,安得言入鄚?渔仲《通志书》引以论濡水,且曰:“高阳, 顺安军治。鄚莫州治。”《正义》谓高阳今无此水,平地燕 赵之界无泉出者,未知杜言何据。然泉水古有处,今 涸竭者何限,杜子之言岂妄哉?夫杜云出者,非指泉 出也,谓流出其地耳。《正义》疑之,谬矣,而《通志》书复疑 为“涸竭”,谬益甚焉。《春秋·昭公七年》,齐与燕会于濡水。 按《水经注》即任丘界也。但易水亦溷于此,而独言濡 者,盖南濡北易,互举通称,故州地称濡阳县,杜称易 阳,各就其所见而称之耳。《史记》:秦伐燕于易水之西。 苏秦曰:“燕长城以北,易水”以南。张仪说燕王曰:“大王 不事秦,秦下甲云中、九原,驱赵而攻燕,则易水长城 非大王之有也。”皆指燕王之都而言也。《通鉴释义》谓 易水东迳霸州文安入滱。《补注》谓易水在安州城北, 皆自其下流言之,而非其故也。安州得濡、易之胜为 多,故特为考之。
按《雄县志》,易水在县西南十里。按《水经》,源出涿郡故 安县阎乡西山,东历安州,北受安肃之曹之徐,下连 清苑之石桥之一亩泉,并蠡之滋河、沙河、鸦儿河、唐 河,汇八为九,雄当其冲。南穿莲花淀,会高阳河,过易 易桥,由龙湾抵天津入海。其折而东者,合白沟,泊西 郭为瓦济。今渠淀半淤,故道变易,不复泊西郭矣。雄 原名“易”,故水称“易水”,《旧志》即以为燕太子丹送荆轲 处。按:高渐离、田光故居,与荆轲城俱在易州,当轲西 入秦,自不由雄也。
雄河在县南三里。源自安州,流经本县,东合《易》水达 直沽,入于海。
瓦济河在县城门外,易水合白沟是也。
三坌河,在县东三十五里。以其会易水、白沟、清河,故 名。
按《固安县志》,易水即固安河,东过安次县经流其地, 今涸。
按《东安县志》易水,其源出固安县阎乡西山。
九河在县城北,其名有漕河、徐河、石桥河、一亩泉河、 滋河、沙河、鸭儿河、唐河,入易水。
按《任丘县志》:“易水在县西北三十里,源出易州,流经 献县五里铺,合滹沱河而达于海。”
濡水,在县西北二十里,向东合《易水》。
滱水在县治西,通利渠水注于此,下流合易水。 高阳河自高阳县来,经赵北口,合易水入海。
〈按易水源委桑钦及郦道元言之甚详但自汉晋以来世代有更易水道有变迁作志书者徒泥于水经易水出涿郡故安县阎乡西山一语误以今之固安县为汉之故安县是以反复考究终不能得其源委所在至诿曰故道涸竭不可考徒引水经注数语以相支吾更觉无谓不知今之固安非汉之故安也今之固安在汉为方城县属广阳国后属涿郡而汉之故安乃今之保定府易州也易州在战国时隶燕之上谷郡至汉高帝元年改易州为故安县至十二年分上谷郡置涿郡领易县晋太和元年改为范阳国至隋开皇间复改为易州此易州之所以为汉故安也且其地又有渐离城荆轲台遗迹则其为易水之源无疑矣但其所谓阎乡西山今不可考其为何村何山也至其下流所经范阳县当为今之定兴容城县即今之容城鄚县当为今之任丘其馀州县名目更改不常而水道支分亦时有淤塞大约会白洋水濡水源泉水子庄溪水五里河女思谷水曹河徐河界河石桥河一亩泉河滋河沙河丫河唐河九河瓦济河三岔河又会高阳河滱河滹沱河诸水东至直沽入海而至其迂流曲折或分或合志书不能尽载今亦无从考究姑存以俟知者〉
易水部艺文〈诗〉
编辑《易水歌 》。“燕荆轲”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渡易水 梁吴均
编辑《杂虏客来齐》,时余在角抵。扬鞭渡易水,直至龙城西。 日昏笳乱动,天曙马争嘶。不能通瀚海,无面见三齐。
易水送别 唐骆宾王
编辑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易水怀古 马戴===荆卿西去不复返,易水东流无尽期。落日萧条蓟城 北,黄沙白草任风吹。
易水 胡曾
编辑一旦秦王马角生。燕丹归此送荆卿。行人欲识无穷 恨,听取东流《易》水声。
易水行 明李东阳
编辑田光刎颈如拔毛,于期血射秦云高。道傍洒泪沾白 袍,易水日落风悲号。督亢图穷见宝刀,秦王绕殿呼 且逃。力脱虎口争纤毫,荆卿倚柱笑不咷。身就斧锧 甘腴膏,报韩有客气益豪。十日大索徒为劳,荆卿荆 卿嗟尔曹。
易水歌 李攀龙
编辑缭天兮白虹,萧萧兮北风。壮士怒兮易水飞,羽声激 兮云不归。
过易水吊荆轲 前人
编辑“《匕首》腰间鸣,萧萧北风起。”平生“壮士心,可以照寒水。”
易水 李时行
编辑塞北时闻铁马嘶,蓟门霜柳渐凄凄。天边野烧连烽 火,城下寒砧杂鼓鼙。阴碛草荒狐队出,平原风急雁 行低。尊前不见悲歌客,易水东流何日西。
过易水 熊文举
编辑意愤无成败,当年太子丹。雨馀青督亢,风起白衣冠。 一匕龙魂夺,三歌马角寒。渐离虚击筑,酒伴不生还。
易水部纪事
编辑《战国策》: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迁,尽收其地。进兵北 略地至燕南界。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 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 言,臣愿得谒之。”太子乃为装遣荆轲。燕国有勇士秦 武阳,年十三,杀人,人不敢忤视,乃令秦武阳为副。荆 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顷之未 发。太子迟之,疑其改悔,乃复请之曰:“日已尽矣,荆卿 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 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 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太子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 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征之声,士皆 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 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慷慨,士皆瞋目,发尽上冲冠。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史记·秦始皇本纪》:“燕太子丹患秦兵至国,因使荆轲 刺秦王。秦王觉之,体解轲以徇,而使王翦、辛胜攻燕。 燕、代发兵击秦军,秦军破燕易水之西。”
《燕世家》:“燕见秦且灭六国,秦兵临易水,祸且至。燕太 子丹阴养壮士二十人,使荆轲献督亢地图于秦。” 《唐书德宗本纪》:“建中元年冬,无雪,黄河、滹沱、易水溢。” 《五行志》:“元年,幽、镇、魏、博大雨,易水滹沱横流,自山而 下,转石折树,水高丈馀,苗稼荡尽。”
《宋史太宗本纪》:“太平兴国七年秋七月,淮水、汉水、易 水皆溢。”
太平兴国八年六月,雄县《易》水涨,坏民庐舍。
《辽史天祚本纪》:“天庆七年二月,涞水县贼董庞儿聚 众万馀,西京留守萧乙薛、南京统军都监查剌与战 于易水,破之。”
《金史五行志》:章宗太和八年八月,有童谣云:“易水流, 汴水流,百年易过又休休,两家都好住,前后总成留。” 至贞祐中,举国迁汴。
《河间府志》:“元世祖中统二十四年,易水溢雄鄚、任丘、 新安田庐漂没无遗,命有司筑堤障之。”
《保定府志》:“世祖至元二十三年,易水溢雄鄚、新安田 庐漂没无遗。”
《元史本纪》:“二十七年十一月乙丑,易水溢雄鄚、任丘、 新安田庐漂没无遗,命有司筑堤障之。”
易水部杂录
编辑《战国策》:苏秦说燕文侯曰:“今赵之攻燕也,度呼沲,涉 易水,不至四五日而距国都矣。”
张仪为《秦破从》连横,谓燕王曰:“今大王不事秦,秦下 甲云中、九原,驱赵而攻燕,则易水长城非大王之有 也。”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 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
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见秦且灭六国,兵已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谓其太傅鞠武曰:“燕、秦不两立,愿太傅幸而图之。”武对曰:“秦地遍天下,威胁韩、魏、 赵氏,则易水以北未有所定也。奈何以见陵之怨,欲 批其逆鳞哉!”
沽水部汇考
编辑水经之沽河
沽水即今潞河,源出塞外丹花岭,合九泉水西南与 螺山水合,为西潞河。其一南行,合鲍丘水,为东潞河。 二水俱至天津卫入海。
考
按:《汉书地理志》,“代郡且如。”〈注〉于延水出塞外,东至宁 入沽。
平舒。〈注〉《祁夷》水,北至桑干入沽。
渔阳郡渔阳。〈注〉沽水,出塞外,东南至泉州入海。 按《水经》,沽河从塞外来。〈注〉沽河,出御夷镇西北九十 里丹花岭下。东南流,大谷水注之。水发镇北大谷谿, 西南流,迳独石北界石孤生,不因河而自峙。又南,九 泉水注之。水导北川,左右翼注入川,共成一水,故有 “九源”之称。其水南流至独石,注大谷水。大谷水又南 迳独石西,又南迳御夷镇城西,魏太和中置,以捍北 狄也。又东南,尖谷水注之。水源出镇城东北尖谿,西 南流迳镇城东,西南流注大谷水,乱流南注沽水。又 南出峡岸,有二城,世谓之“独固门”,以其藉崄凭固,易 为依居。〈宋本作据疑作据〉兼壁昇耸,疏通若门,故得是名也。 沽水又南,左合干谿水,引北川西南迳一故亭东,又 西南注沽水。沽水又西南,迳赤城东,赵建武年,并州 刺史王霸为燕所败,退保此城。城在山阜之上,下抗 深隍,谿水之名,藉以变称,故河有“赤城”之号矣。沽水 又东南,与鹊谷水合,有二源,南即阳乐水也,出且居 县。〈汉志且居县有乐阳水〉《地理志》曰:水出县东,北流,迳大翮山、 小翮山,北历女祁县故城南。《地理志》曰:“东部都尉治 王莽之祁县也。世谓之横水,又谓之阳曲河。”又东南, 迳一故亭,又东,左与旧卤水合。水之出西北山,东南 流,迳旧卤城北,城在居庸县西北二百里,故名云候 卤。太和中,更名御夷镇。又东南流,注阳乐水。阳乐水 又东南,迳傍狼“山南山石。”〈一作白〉色特上,亭亭孤立,超 出群山之表。又东南,迳温泉东,泉在山曲之中,又迳 赤城西,屈迳其城南,东南入赤城河。河水又东南,右 合高峰水,水出高峰戍东南,城在山上,其水西南流, 又屈而东南,入沽水。沽水又西南流,出山,迳渔阳县 故城西,而南合七度水,水出北山黄颁谷,故亦谓之 “黄颁水。”东南流,注于沽水。沽水又南,渔水注之。水出 县东南平地,泉流西迳渔阳县故城南。考诸地说,则 无闻所识释。〈识释疑误〉考地寻川,则有应氏。〈疑有脱误〉自今城 在斯水之阳,有符应说。“渔阳”之名当属此。秦发闾左 戍渔阳,即是城也。渔阳又西南入沽水,又南与螺山 之水合,水出渔阳城南小山。《魏氏土地记》曰:“城南五 里有螺山,其水西南入沽水。”沽水又南迳安乐县故 城东。《晋书地道记》曰:“晋封刘禅为公国,俗谓之西潞 水”也。
南过渔阳狐奴县北,西南与湿馀水合为沽河。〈注〉沽 水西南流,迳狐奴山西,又南迳狐奴县故城西。渔阳 太守张堪于县开稻田,教民植种。〈当作种植〉百姓得以殷 富。童谣歌曰:“桑无附枝,麦秀两岐。张君为政,乐不可 支。”视事八年,匈奴不敢犯塞。沽水又南,阳重沟水注 之,出狐奴山,南转迳狐奴城南,王莽之所谓举符也。 侧城南注,右会沽水。沽水又南,湿馀水注之。沽水又 南,左会鲍丘水,世所谓东潞也。沽水又南迳潞县,为 有潞,名潞河也。《魏氏土地记》曰:城西三“十里,有潞河 也。”
又东南至雍奴县西笥沟。〈注〉湿水入焉,俗谓之“合口” 也。又东,鲍丘水于县西北而东出焉。
又东南至泉州县,与清河合,东入于海。清河者,泒河 尾也。〈注〉沽河又东南,迳泉州县故城东,王莽之泉调 也。沽水又东南,合清河也,今无水。清、湛、漳、洹、滱、易、涞、 濡、沽、虖、池,同归于海。故《经》曰:“泒河尾”也。
按《辽史地理志》“儒州缙阳军有沽河。”
按《畿辅通志》:“顺天府沽水,一名西潞水,一名东潞水。” 《水经》云:“发源塞外丹花岭,合九泉水,南经安乐故城 西南与螺山之水合,为西潞水。又南经呼奴故城西, 与鲍丘水合,为东潞水。”
鲍丘河,源发塞外,南经九庄岭,迳密云戍,又南左合 道人溪,至通州米庄村合沽水,经三河县入泃河。 按《顺天府志》:“蓟州沽河,在城南五里,自芦儿岭以西, 泃河以东,诸水皆入焉。”
按《蓟州志》:沽河在城南五里,自芦儿岭以西,泃河以东,诸水皆入焉。后建永济桥于上,故又名永济河。《汉· 地理志》:“沽水出塞外,东南流行七百馀里,至泉州乃 入于海。”今河之下流,通新开沽达直沽。漕运南来者, 愬流而上,直抵于城南季家窝乃止。
龙池河一名“渔水”,在城南百馀步,源自鹅台涌出,逶 迤三里许,入沽河。
沙河在城西二十五里。源出盘山,经沙岭之麓,东南 会五里河入于沽河。
白龙港在城南七十里,沽河、泃河水皆会于此。相传 昔有龙腾于此,因云。又名潮河,以近海通潮故也。 按《静海县志》,三乂沽在直沽,今天津城边。潞河、清河、 卫河诸水合流,东注于海。
湿馀水部汇考
编辑顺天府之湿馀水
湿馀水,在昌平州东南。其源出军都山,南流东入于 潞河。
考
按《水经》“湿馀水出上谷居庸关东。”〈注〉关在沮阳城东 南六十里居庸界,故关名矣。使者入上谷,耿况迎之 于居庸关,即是关也。其水导源关山,南流,历故关下。 谿之东岸,有石室三层,其户牖扇扉,悉石也,盖古关 之候台矣。南则绝谷,累石为关址,崇墉峻壁,非轻功 可举。山岫层深,侧道褊峡,林鄣据崄。〈古本作林郭蘧崄盖邃险之伪 吴本改为据误〉路才容轨,晓禽暮兽,寒鸣相和,羁官游子聆 之者,莫不伤思矣。其水历山南,迳军都县界,又谓之 军都关。《续汉书》曰:“尚书卢植隐上谷军都山也。”其水 南流出关,谓之下口,水流潜伏十里许是也。
又东流过军都县南,又东流过蓟县北。〈注〉湿馀水故 渎东迳军都县故城南,又东,重源潜发,积而为潭,谓 之“湿馀潭。”又东流,易荆水注之。其水导源西北,迳千 蓼泉,亦曰“丁蓼水。”东南流迳郁山西,谓之“易荆水。”公 孙瓒之败于鲍丘也,走保易荆,疑岨此水也。〈按后汉书麹义 攻公孙瓒破之于鲍丘瓒遂保易京开置屯田续汉志云瓒所居易京故城在今幽州归义县南十八里 魏志瓒传亦云瓒军数败乃走还易京固守此云易荆正同但字异耳〉易荆水又东,左 合虎眼泉。水出平川,东南流入易荆水。又东南,与孤 山之水合。水发川左,导源孤山,东南流入易荆水,谓 之塔界水。又东迳蓟城,又东迳平昌县故城南,又谓 之昌平水。《魏氏土地记》曰:“蓟城东北一百四十里有 昌平城,城西有昌平河。”又东北,注湿馀水。湿馀水又 东南流,左右芹城水。〈宋本作芹城水注之〉“水出北山,南迳芹城。” 又〈古本作水〉东南流,注湿馀水。湿馀水又东南流,迳安乐 故城西。更始使谒者韩鸿北徇,承制拜吴汉为安乐 令,即此城也。
又北屈,东南,至狐奴县西,入于沽河。〈注〉昔彭宠使狐 奴令王梁南助光武起兵,自是县矣。湿馀水于县西 南,东入沽河。故《地理志》曰:“湿馀水自军都县东,至潞 南入沽。”是也。
按:《畿辅通志》顺天府“湿馀河在昌平州东南,源发军 都山,南流东折入潞河。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