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二百四十三卷 |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山川典
第二百四十三卷目录
济水部汇考一
考
山川典第二百四十三卷
济水部汇考一
编辑北渎大济
济水,发源于河南怀庆府济源县城西九十里王屋 山,始出为沇水,既见而洑,至县北三里复出,东流为 济水。其水有二源,合流迳孟县城东,又至温县城西 南虢公台,入于河。潜行绝河,复出于河之南,至开封 府荥泽县,又溢而为荥水。忽而又洑,历郑州、中牟、祥 符、陈留、杞县、睢州、归德,至山东兖州府定陶县复出。 即《书》所谓“东出于陶丘北”也。又东至曹州,过菏泽。又 东北至兖州府东平州寿长县,与汶水合流。又东北 至青州府博兴县,入于海。
考
按:《书经夏书禹贡》:“导沇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 东出于陶丘北,又东至于菏,又东北会于汶,又北东 入于海。”〈传〉泉源为沇,流去为济,在温西北平地。济水 入河,并流十数里,而南截河,又并流数里,溢为荥泽, 在敖仓东南陶丘,丘再成也。济与汶合,北折而东。〈疏〉 《地理志》云:济水在河东垣县王屋山,东南至河内武 德县入河。传言“在温西北平地”者,济水近在河内,孔 必验而知之,见今济水所出,在温之西北七十馀里。 既入于河,与河相乱,而知截河过者,以河浊济清,南 出还清,故可知也。丘再成,其形再重也。郭璞云:“今济 阴定陶城中有陶丘。”《地理志》云:“定陶县西南有陶丘” 亭。〈蔡传〉“沇水,济水也,发源为沇,既东为济。”《地志》云:“济水 出河东郡垣曲县王屋山东南,今绛州垣曲县山也。 始发源王屋山顶崖下,曰沇水。既见而伏,东出于今 孟州济源县二源,东源周回七百步,其深不测;西源 周回六百八十五步,其深一丈。合流至温县,是为济 水。历虢公台西南入于河。”溢,满也。复出河之南,溢而 为荥,荥即荥波之荥,见豫州。又东出于陶丘北,陶丘, 地名。再成曰:陶,在今广济军西。又东至于菏,菏即菏 泽。谓之至者,济阴县自有菏、泒、济流至其地尔。汶,北 汶也。又东北至于东平府寿张县安民亭,合汶水,至 今青州博兴县入海。唐李贤谓:“济自郑以东,贯滑、曹、 郓、济齐、青,以入于海。”《本朝乐史》谓:“今东平”、济南、淄川、 北海界中,有水流入海,谓之清河。郦道元谓:济水当 王莽之世,川渎枯竭,其后水流径通,津渠势改,寻梁 脉水,不与昔同,然则荥泽济河虽枯,而济水未尝绝 流也。程氏曰:“荥水之为济,本无他义,济之入河,适会 河满,溢出南岸,溢出者非济水因济而溢,故禹还以 元名命之。”按:程氏言“溢”之一字固为有理,然出于河 南者既非济水,则禹不应以河枝流而冒称为济,盖 溢者指荥而言,非指河也。且河浊而荥清,则荥之水 非河之溢明矣。况《经》所书单立导沇条例,若断若续, 而实有源流,或见或伏而脉络可考,先儒皆以济水 性下劲疾,故能入河穴地,流注显伏。南丰曾氏《齐州 二堂记》云:“泰山之北,与齐之东南诸谷之水,西北汇 于黑水之湾,于黑水之湾,又西北汇于柏崖之湾,而 至于渴马之崖,盖水之来也众,其北折而西也,悍疾 尤甚,及至于崖下,则泊然而止。而自崖以北,至于历 城之西,盖五十里而有泉涌出,高或致数尺,其旁之 人名之曰‘趵突之泉。齐人皆谓尝有弃糠于黑’”水之 湾者,而见之于此。盖泉自渴马之崖潜流地中,至此 复出也。其注而北,则谓之泺水,达于清河以入于海, 舟之通于济者,皆于是乎达也。齐多甘泉,其显名者 十数而色味皆同。以余验之,盖皆泺水之旁出者也。 然则水之伏流,地中固多有之,奚独于荥泽疑哉?吴 兴沈氏亦言:“古说济水伏流地中”,今历下凡发地皆 是流水,世谓济水经过其下东阿亦济所经,取其井 水煮胶,谓之“阿胶”,用搅浊水则清,人服之下膈疏痰, 盖其水性趋下,清而重故也。济水伏流绝河,乃其物 性之常,事理之著者。程氏非之,顾弗深考耳。〈大全〉新安 陈氏曰:“方氏回尝亲过枯黄河,见济水出河北温县 者,今迳枯黄河以入汶,而后趋海,而谓清济贯浊河, 遂成虚论。以此观之,则济水性下,固能伏流出为荥, 然其性劲,实能劲绝大河中而出为荥也。程泰之谓 溢为荥,非济溢,辩之者,以河浊荥清证其非,当矣。今 大河改而南流,而古大河遂为枯泺,济之贯河”,其迹 显然。《泰》之之非,不辩自明矣。
按:《周礼夏官职方氏》:“河东曰兖州,其川河泲。”〈订义〉易氏 曰:“泲水。在《经》及《汉志》皆以此字从水从𠂔。”案《说文》从水从𠂔,注出兖州之川。惟《禹贡》从水从齐,其水出常 山郡房子县赞皇山,乃别是一水名,则此二字音同 实异。后世虽例以从水从齐者为兖州之川,其实乃 字之误,当以古文为正。按《禹贡》“导沇水东流为济”,考 之,则在河东郡之王屋县。王屋山在县北,沇水所出, 伏流至河内郡之轵县。唐为济源县,以济水出平地, 有二源,故名。济源南流入于河。《禹贡》入河,复截河而 南溢为荥。荥在郑州荥泽县,本汉荥阳县北,实受溢 河之济水。济水自春秋后不复截河而入于荥矣。今 虽有荥泽,而故渎堙塞不可考。又东至汴州,又东北 至曹州为陶丘,又东北至菏泽,在广济军之东北。自 河至此,凡七百馀里,皆古济所经之地,今不复有济 水,但存其名而已。又菏泽虽不受济水,亦自有源,仍 旧东流。世俗因其旧名,亦以“济”名之。然东南流至兖 州金乡、鱼台,入徐州沛县,与泗水合而入淮。又一派, 《禹贡》济水至菏泽,即东北会于汶。汶水出兖州乾符 县,今袭庆府奉符县。凡北流至郓州须昌县,又东北 流至齐州临邑县,又东北流至缁州高苑县,又东流 至青州博昌县,以入乎海。自汶水源至此,皆古济之 地,实古兖州之域。
东北曰幽川,其川“河泲。”〈订义〉易氏曰:“经于兖州,言其川 河、泲”,盖兖州北距河而南据《泲》,《禹贡》言“济河惟兖州”, 则惟兖州之川宜也。幽州远在东北,于河泲何与?盖 幽州虽跨有辽水为东北,而实西南越海,兼有青州 之东北境。所以琅琊郡之貕养泽,泰山郡之淄水,千 乘郡之时水,皆在幽州之域。光武十三年以辽东属 青州,二十四年还属幽州,是知幽州实可以有青州。 王璜、张楫云:“九河陷海中。”是九河未陷之前,凡登、莱 海岸及滨、沧二州之东境,皆在幽州之地,与兖州东 西分界,故其川同于河、泲。王昭禹曰:“幽之川亦与兖 同者,盖兖在河东北,二州相连,皆有河泲也。”《禹贡》又 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导沇水东流为济,则 幽、兖皆河、《泲》所经之地。
按《尔雅释水》:“济为濋。”〈疏〉此《大水》分出,别为“小水”之名 也。
按《春秋说题辞》:“济,齐也;齐,度也,员也。”
按:《山海经中山经》:“翼望之山,湍水出焉,东流注于济。 支离之山,济水出焉,南流注于汉。”〈注〉今济水出郦县 西北山中,南入汉。
《海内东经》:“济水出共山南东丘,绝钜鹿泽,注渤海,入 齐琅槐东北。”〈注〉今济水自荥阳卷县东,经陈留至潜 阴北,东北至高平,东北经济南,至乐安博昌县入海。 今碣石也。
《大荒北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先槛”,大逢之山,河济 所入海北注焉。
按:《汉书地理志》,“常山郡房子。”〈注〉赞皇山,《石济》水所出。 《泰山郡》。〈注〉有《工官》。汶水出莱芜,西入济。
按《淮南子地形训》:“济水通和而宜麦。”
按:《后汉书郡国志》:“河内郡,温苏子所都。济水出。王莽 时大旱,遂枯绝。”
常山国房子赞皇山,济水所出。
按《水经》,“济水出河东垣县东王屋山,为沇水。”〈注〉《山海 经》曰:“联水出焉,西北流注于秦泽。”郭景纯云:“联、沇声 相近,即沇水也。”〈秦泽山海经作秦泽史记夏纪兖州作沇州沇当读如兖故声相近〉“潜 行地下,至共山南,复出于东丘。”今原城东北有东丘 城。孔安国曰:“泉源为沇,流去为济。”《春秋说题辞》曰:“济, 齐也。齐,度也。”员〈一作贞〉也。《风俗通》曰:“济出常山房子县 赞皇山,庙在东郡临邑县。济齐其度量也。”余按:二济 同名也,所出不同,乡源亦别。斯乃应氏之非矣。今济 水重源,出温城西北平地,水有二源,东源出原城城 东北。昔晋文公伐原以信而原降,即此城也。俗以济 水重源所发,因复谓之济源城。其水南迳其城东,故 县之原乡。杜预曰:沇水县西北有原城者也。是南流 与西源合,而源出原城西。东,《沇水》注之,水出西南,东 北流注于济。济水又东,迳原城南,东合北水,乱流东 南注,分为二水。一水东南流,俗谓之为衍水,即沇水 也。衍、沇声相近,传呼失实也。济水又东南,迳郄城北, 而出于温矣。其一水枝津南流,注于湨。〈音〉水出原城 西北原山勋掌谷,俗谓之为白涧。水南迳原城西,《春 秋》会于湨梁,谓是水之坟梁也。《尔雅》曰:“梁莫大于湨 梁。”梁,水堤也。湨水又东南,迳阳城东,与南源合,水出 阳城南溪,阳亦樊也,一曰阳樊。《国语》曰:“王以阳樊赐 晋,阳人不服,文公围之。仓葛曰:‘阳有夏、商之嗣典,樊 仲之官守焉。君而残之,无乃不可乎’?”公乃出阳人。《春 秋》樊氏叛,惠王使虢公伐樊,执仲皮归于京师,即此 城也。其水东北流,与漫流水合,水出轵关南,东北流, 又北注于漫,谓之漫流口。湨水又东合北水,乱流东 南,左会济水、枝渠。湨水又东迳锺繇坞北,世谓之锺 公垒。又东南,涂沟水注之。水出轵县西南山下,北流 东转入轵县故城中。又屈而北流,出轵郭,汉文帝元 年,封薄昭为侯国也。又东北流,注于湨。湨水又东北迳汲县故城北,汉高帝封公上不害为侯国。湨水又 东南流,天浆水、涧水注之。水出轵南睾向城北,在睾 上,俗谓之韩王城,非也。京相璠曰:“或云,今河内轵西 有地名向,今无。杜元凯《春秋释地》亦言是矣。盖相袭 之向,故不”得以地名而无城也。阚骃《十三州志》曰:轵 县南山西曲,有故向城,即周向国也。《传》曰:“向姜不安 于莒而归者矣。”《汲郡竹书纪年》曰:“郑侯使韩辰归晋 阳及向。二月,城阳向更名。”阳为河雍,向为高平,即是 城也。其水有二源俱导,各出一溪,东北流,合为一川, 名曰天浆溪。又东北,迳一故城,俗谓之治城,亦曰“治 水。”又东流,注于湨。湨水又东南流,右会同水,水出南 源下,东北流迳白骑坞南。坞在原上,为二谿之会,北 带深隍,三面岨崄,唯西版筑而已。东北流,迳安国城 西,又东北注湨水。湨水东南迳安国城东,又南迳无 辟邑西,世谓之无比城,亦曰马髀城,皆非也。朝廷以 居废太子,谓之“河阳庶人”也。湨水又南,注于河也。 又东,至温县西北为济水。又东过其县北。〈注〉济水于 温城西北与故渎分,南迳温县故城西,周畿内国,司 寇苏忿生之邑也。《春秋僖公十年》秋〈宋本作狄〉灭温,温子 奔卫,周襄王以赐晋文公。济水南历虢公台西,《皇览》 曰:“温城南有虢公台,基址尚存。”济水南流,注于河,郭 缘生《述征记》曰:“济河内温县,注于河。”盖沿历之实证, 非为谬说也。济水故渎于温城西北,东南出迳温城 北,又东迳虢公冢北。《皇览》曰:虢公冢堆。〈宋本作在〉温县郭 东,济水南大冢是也。济水当王莽之世,川渎枯竭,其 后水流迳通,津渠势改,寻梁脉水,不与昔同。
屈从县东南流,过坟城西,又南,当巩县北,南,入于河。 〈注〉济水故渎东南合奉沟水,水上承朱沟于野王城 西,东南迳阳乡城北,又东南流迳阳乡城北,又东南 迳李城西。秦攻赵,邯郸且降,传舍吏子李同说平原 君胜,分家财飨士,得敢死者三千人,李同与赴秦军, 秦军退,李同死,封其父为李侯。故徐广曰:“河内平皋 县有李城”,即此城也。于城西南为陂水,淹地百许顷, 蒹葭萑苇生焉,号曰李陂。又迳坟城西,屈而东北流, 迳其城北,又东迳平皋城南。应劭曰:“邢侯自襄国徙 此。当齐桓公时,卫人伐邢,邢迁于夷仪,其地属晋,号 曰邢丘。以其在河之皋,处势平夷,故曰平皋。”瓒注《汉 书》云:“《春秋》狄人伐邢,邢迁夷仪,不至此。”今襄国西有 夷仪城,去襄国一百馀里。邢是丘名。〈旧本作平皋是邢丘〉非国 也。余按,《春秋宣公六年》,赤狄伐晋,围邢丘。昔晋侯送 女于楚,送之邢丘,即是此处也,非无城之言。《竹书纪 年》曰:“梁惠成王二年,郑城邢丘。”司马彪《后汉·郡国志》 云:“县有邢丘,故邢国,周公子所封矣。”汉高帝六年,封 砀郡长项伯为侯国,赐姓刘氏。武帝以为县,其水又 南注于河也。
与河合流。“又东,过成皋县北。又东,过荥阳县北。又东, 至北《砾磎》南。”东出,过荥阳北。〈注〉《释名》曰:“济,济也,源出 河北,济河而南也。”《晋地道志》曰:“济自大伾入河,与河 水斗,南泆为荥泽。”《尚书》曰:“荥波既潴。”孔安国曰:“荥波, 水以成潴。”阚骃曰:“荥波,嶓。”〈音波〉泽名也。故吕忱云:“嶓水 在荥阳”,谓是水也。昔大禹塞其淫水,而于荥阳下引 河东南,以通淮、泗、济水分河东南流。汉明帝之世,司 空伏恭荐乐浪人王景,字仲通,好学多艺,善能治水。 显宗诏与谒者王昊始作浚仪渠。昊用景法,水乃不 害。此即景作所修故渎也。渠流东注浚仪,故复谓之 浚仪渠也。明帝永平十五年,东巡至无盐,帝嘉景功, 拜河堤谒者。汉灵帝建宁四年,于敖城西北,垒石为 门,以遏渠口,谓之石门,故世亦谓之石门水。门广十 馀丈,西去河三里。《石铭》云:“建宁四年十一月,黄场石 也。”而主吏姓名磨灭不可复识。魏太和中,又更修之, 撤故增新,石字沦落,无复在者。水北有石门亭,戴延 之所云“新筑城,周城三百步”,荥阳太守所镇者也。水 南带三山,即皇室山。〈一作三皇山〉亦谓之为《三室山》也。〈郡国 志注引西征记云荥阳有广武城在三皇山上或谓之三室山上有二城曰东广武西广武各在山一头 相去二百馀步〉
济水又东,迳西广武城北。〈注〉《郡国志》:荥阳县有广武 城。城在山上,汉所城也。高祖与项羽临绝涧对语,责 羽十罪,羽射汉祖中胸处也。山下有水,北流入济,世 谓之柳泉也。
济水又东,迳东广武城北。〈注〉楚项羽城之。汉破曹咎, 羽还广武,为高俎,置太公其上,曰:“汉不下,吾烹之。”高 祖不听,将害之。项伯曰:“为天下者不顾家,但益怨耳。” 羽从之。今名其坛曰项羽堆。夹城之间,有绝涧断山, 谓之广武涧。项羽叱娄烦于其上,娄烦精魄丧归矣。 济水又东,迳敖山北。〈注〉《诗》所谓“薄狩于敖”者也。其山 上有城,即殷帝仲丁之所迁也。皇甫谧《帝王世纪》曰: “仲丁自亳徙嚣于河上者也。”或曰敖矣。秦置仓于其 中,故亦曰敖仓城也。
济水又东合荥泽。〈注〉渎水受河水,有石门,谓之为“荥 口”,石门也,而地形殊卑,盖故荥播〈书作荥波〉所道,自此始
也。门南际河,有故碑云“惟阳嘉三年二月丁丑,使河堤谒者王诲疏达河川。”述〈疑作遂〉荒庶土云:“大河冲塞,侵啮金堤,以竹笼石苇葺土而为遏。坏𬯎无已,功消 亿万。”请以滨河郡徒,疏山采石,垒以为障。功业既就, 徭役用息。未详。〈玉海二十一卷内引此文无未详二字疑衍〉诏书“许诲立 功府,乡规基经始诏荥。”〈疑作策〉加命,迁在沇州。乃简朱 轩,授使司马登,令缵茂前绪,称遂休功。登以伊洛合 注大河,南则缘山,东过大伾,回流北岸,其势郁懞涛 怒,湍急激疾,一有决溢,弥原淹野。“蚁孔之变,害起不 测,盖自姬氏之所常蹙,昔崇鲧所不能治,我二宗之 所劬劳。”于是乃跋涉躬亲,经之营之,比率百姓,议之 于臣,伐石三谷,水匠致治,立“激岸侧,以捍鸿波,随时 庆赐,说以劝之,川无滞越,水土通演,役未逾年,而功 程有毕,斯乃元勋之嘉课,上德之弘表也。昔禹修九 道,《书》录其功,后稷躬稼,《诗》列于雅。”夫不惮劳谦之勤, 夙兴厥职,充国惠民,安得湮没而不彰焉?故遂刊石 记功,垂示于后。其辞云云。使河堤谒者山阳东昏司 马登,字伯志,“代东莱典城王诲字孟坚、河内太守守 城向豺字伯尹、丞汝南邓方字德山、怀令刘丞字季 意,河堤掾匠等,造陈留浚仪边韶字孝先。颂石铭岁 远,字多沦缺,其所灭盖阙如也。”荥渎又东南流,注于 浦,今无水。次东得宿须水口,水受大河,渠侧有扈城 水,自亭东南流注于济水,今无水。宿须在河之北,不 在此也,盖名同耳。自西缘带山隰,秦汉以来,亦有通 否。济水与河,浑涛东注。晋太和中,桓温北伐,将通之, 不果而还。义熙十三年,刘公西征,又命宁朔将军刘 遵考仍此渠而漕之。始有激湍东注,而终山崩壅塞, 刘公于北十里,更凿故渠通之,合则南渎通津,川涧 是导耳。济水于此,又兼邲目。《〈春秋〉宣公十三年》,晋楚 之战,楚军于邲,即是水也。昔卞京相璠曰:“在敖北。” 济水又东,迳荥阳县北。〈注〉曹太祖与徐荣战不利,曹 洪授马于此处也。
济水又东南,砾石溪水注之。〈注〉水出荥阳城西南李 泽,泽中有水,即古冯池也。《地理志》曰:“荥阳县冯池在 西南”,是也。东北流历敖山南,《春秋》晋楚之战,设伏于 敖前,谓是也。迳虢亭北。池水又东北,迳荥阳县北断 山,东北注于济,世谓之砾石涧,即《经》所谓砾溪矣。经 云“济出其南”,非也。
济水又东,索水注之。〈注〉水出京县西南嵩渚山,与东 关分水,即古旃水也。其水东北流,器难之水注之。《山 海经》曰:“小陉之山,器难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侵水。” 即此水也。其水北流迳金亭,又北迳京县故城西,入 于旃然之水。城故郑邑也。庄公以居弟叚,号京城大 叔。祭仲曰:“京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城北有坛山罡。《赵 世家》:成侯二十年,魏献荥阳,因以为坛台罡也。其水 乱流,北迳小索亭西。京相璠曰:“京有小索亭。”《世语》以 为本索氏兄弟居此,故号小索者也。又为索水。索水 又北,迳大栅城东。晋荥阳民张卓、董迈等遭荒,鸠聚 流离堡固,名为大栅坞。至太平真君年,颍州刺史崔 白自虎牢移州治此,又东开广旧城,创制改筑焉。太 和十七年,迁都洛邑,省州置郡。索水又屈而西流,与 梧桐涧水合,水出西南梧桐谷,东北流注于索,斯水 亦时有通塞,而不常流也。索水又北屈,东迳大索城 南。《春秋传》曰:“郑子皮劳叔向于索水”,即此城也。《晋地 道志》所谓“京有大索、小索亭。”《汉书》“京、索之间也。”索水 又东迳虢亭南,应劭曰:“荥阳,故虢公之国也”,今虢亭 是矣。故马渊《郡国志》曰:“县有虢亭,俗谓之平咷城。城 内有大冢,名管叔冢。”或亦谓之为号咷城,非也。盖“号”、 “虢”字相类,字转失实也。《风俗通》曰:“俗说高祖与项羽 战于京索,遁于薄中。羽追求之时,鸠止鸣其上,追之 者以为必无人,遂得脱。及即位,异此鸠,故作鸠杖以 扶老。”案《广志》:“楚鸠,一名。”啁号咷之名,盖因鸠以起 目焉,所未详也。索水又东北流,须水右入焉。水近出 京城东北二里榆子沟,亦曰柰榆沟也。又亦或谓之 为小索水。东北流,木蓼沟水注之。水上承京城南渊, 世谓之车轮渊。渊水东北流,谓之木蓼沟。又东北入 于须水。须水又东北流于荥阳城西南,北注索。索水 又东迳荥阳县故城南。汉王之困荥阳也,纪信曰:“臣 诈降楚,王宜间出。”信乃乘王车出东门,称汉降楚。楚 军称万岁,震动天地。王与数十骑出西门,得免楚围。 羽见信,大怒,遂烹之。信冢在城西北三里。故蔡伯喈 《述征赋》曰:过汉祖之所隘,吊纪信于荥阳。其城跨倚 冈原,居山之阳。王莽立为新队,备周六队之制。魏正 始三年,岁在甲子,被癸丑诏书,割河南郡巩县自阙 以东,创建荥阳郡,并户二万五千,以南乡筑阳城乡 亭侯李胜,字公照,为郡守顾原武典农校尉,政有遗 惠,民为立祠于城北五里,号曰“李君祠。”庙前有石跖, 跖上有石的。〈按会稽记县东有射的山山有石壁方二丈的的如射侯则此石的即其类也〉 石的铭具存。其略曰:百族欣戴,咸推厥诚,今犹祀祷 焉。索水又东,迳周苛冢北。汉祖之出荥阳也,令御史 大夫周苛守之。项羽拔荥阳,获苛,曰:“吾以公为上将 军,封三万户侯,能尽节乎?”苛瞋目骂羽,羽怒,烹之。索水又东流,北屈西转,北迳荥阳城东,而北流注济水。 杜预曰:旃然水出荥阳成皋县,东入汴。《春秋?襄公十 八年》,“楚伐郑,右师涉颍,次于旃然”,即是水也。济渠水 断,汴沟唯承此始,故云“吸受旃然”矣。亦谓之鸿沟水, 盖因汉、楚分王,指水为断故也。《郡国志》曰:“荥阳有鸿 沟水”是也。盖因城地而变名,为川流之异目。济水又 东迳荥阳泽北,故荥水所都。〈疑作潴〉也。京相璠曰:“荥泽 在荥阳县东南,与济隧合。济隧上承河水于卷县北, 河南迳卷县故城东,又南迳衡雍城西。《春秋左传襄 公十一年》,诸侯伐郑,西济于济隧。”杜预阙其地而名 之水也。京相璠曰:“郑地也。”言济水荥泽中,北流至衡 雍西,与出河之济。〈济水伏流自河而出故谓之出河之济〉会南去新郑 百里,斯盖荥、播。〈汉志作波〉河、济往复迳通矣。出河之济,即 阴沟之上源也,济隧绝焉,故世亦或谓其故道为十 字沟。自于岑造八激堤于河阴,水脉径断,故渎难寻, 又南会于荥泽,然水既断,民谓其处为荥泽。《春秋》卫 侯及翟人战于荥泽,而屠懿公,弘演报命纳肝处也。 〈吕氏春秋云狄人杀卫懿公食之遗其肝弘演使返报命肝下自剖其腹纳懿公之肝〉有垂陇 城,济渎出其北,《春秋文公三年》〈左传作二年〉晋士縠盟于 垂陇者也。京相璠曰:“垂陇,郑地。今荥阳东二十里有 故陇城,即此是也。世谓之都尉城,盖荥阳典农都尉 治,故变垂陇之名矣。”泽际又有沙城,城左佩济渎。《竹 书纪年》:梁惠成王九年,王会郑釐侯于巫沙者。渎际 有故城,世谓水城,非也。《史记》:秦昭王四十二年,魏冉 攻魏,走芒卯,入北宅。〈竹书作它〉即故宅阳城也。《竹书纪年》 曰:“惠王十三年,王及郑釐侯盟于巫沙。”〈今竹书巫沙之盟是显王 十一年事〉以释宅阳之围,归釐于郑者也。《竹书纪年》:晋出 公六年,齐、郑伐卫,荀瑶城宅阳。俗言水城,非矣。济水 自泽东出,即是始矣。王隐曰:“河决为荥,济水受焉,故 有济堤矣,为北济也。”济水又东南,迳釐城东,《春秋经》 书“公会郑伯于时来”,《左传》所谓釐也。京相璠曰:今荥 阳县东四十里有故釐城也。济水又合黄水,黄水发 源京县黄淮止。〈止一作山宋本作上〉东南流,名祝龙泉,泉势沸 涌,状若巨鼎汤汤,西南流,谓之龙项口,世谓之“京水” 也。又屈而北,注鱼子沟水入焉。〈宋本作北注于济鱼水入焉〉水出 石暗涧,东北流,又北与《濏濏水》合。水出西谿,东流,水 上有连理树,其〈脱一树字〉柞,栎也,南北对生,凌空交合。谿 水历二树之间,东流注于鱼水。鱼水又屈而西北,注 黄水。黄水又北迳高阳亭东,又北至故市县,重泉水 注之。水出京城西南小〈宋本作少〉陆山,东北流,又北流迳 高阳亭西,东北流注于黄水。又东北迳故市县故城 南,谿高帝六年,封阎泽赤为侯国,属县也。黄水又东 北,至荥泽南,分为二水。一水北入荥泽,下为船塘,俗 谓之郏城陂,东西四十里,南北二十里。《竹书。穆天子 传》曰:“甲辰,天子浮于荥水,乃奏广乐”是也。一水东北 流,即黄雀沟矣。《穆天子传》曰:“壬寅,天子东至于雀梁 者也。”又东北与靖水枝津合。二水之合为黄泉,北流 注于济水。
又东过阳武县北。〈注〉济水又东南流,入阳武县,历长 城东南流,蒗荡渠出焉。
济水又东北流,南济也。迳阳武县故城南。〈注〉王莽更 名之曰阳桓矣。又东为白马渊,渊东二里,南北一百 五十步,泉流名为白沟。又东迳房城北,《穆天子传》曰: “天子里圃。”〈一作〉田之路,东至于房,疑即斯城也。郭《注》 云:“以为赵郡房子也。”余谓穆王里郑圃田郭,以赵之 房邑为疆,更为非矣。
济水又东,迳封丘县南。〈注〉又东迳大梁城北,《东左》。〈宋本 作南一作又〉迳仓垣城,又东迳小黄县之故城北,县有黄 亭。《说济》〈疑作临沟〉又谓之曰“黄沟县”,故阳武之东黄乡也, 故〈疑脱因字〉“水”以名县。沛公起兵野战,丧皇妣于黄乡。天 下平定,乃使使者以梓宫招魂幽野,于是丹旐自水 濯洗,入于梓宫。〈丹旐当作丹蛇陈留风俗传云有丹蛇在水自洒濯之入于梓宫〉其 浴处有遗发焉,故谥曰“昭灵,夫人”因作寝以宁神也。 济水又东,迳东昏县故城北。〈注〉武阳县之户牖乡矣, 汉丞相陈平家焉。平少为社宰,以善均肉称,今民祠 其社。平有功于高祖,封户牖侯。是后置东昏县也,王 莽改曰东明矣。
济水又东,迳济阳县故城南。〈注〉故武父城也。城在济 水之阳,故以为名。王莽改之曰济前者也。光武生济 阳宫,光明照室,即其处也。《东观汉记》曰:“光武以建平 元年生于济阳县。是岁有嘉禾生,一茎九穗,大于凡 禾。县界大熟,因名曰‘秀’。”
又东过封丘县北,《北济》也。〈注〉“自荥泽东迳荥阳卷县 之武修亭南。”《春秋左传成公十五年》。〈左传作十年〉郑子然 盟于修泽者也。郑地矣。杜预曰:“卷东有武修亭。” 济水又东,迳原武县故城南。〈注〉《春秋》之《原圃》也。《穆天 子传》曰:“祭父自圃郑来谒天子。”“夏庚午,天子饮于洧。” 〈一作涌〉上乃遣祭父如圃,郑是也,王莽之原桓矣。济渎 又东迳阳武县故城北,又东,绝长城,筑也。案《竹书纪 年》:“梁惠成王十二年,龙贾率师筑长城于西边,自亥 谷以南,郑所城矣。”《竹书》云是梁惠王十五年筑也。《郡国志》曰“长城自卷迳、阳武到密”者,是矣。
济渎又东,迳酸枣县之乌巢泽北。〈注〉泽有故亭,《晋大 康地记》曰:“泽在酸枣之东南。”〈据宋本改〉昔曹太祖纳许攸 之策,破袁绍军处也。济渎又东迳封丘县南,燕县之 延乡也。其在春秋为长丘焉。应劭曰:“《左传》宋败狄于 长丘,获长狄缘斯”是也。汉高帝封翟旴,濮水出焉。济 渎又东迳大梁城之赤亭北,而东注
又东过平丘县南,《北济》也。〈注〉县故卫地也,《春秋鲁昭 公十三年》“诸侯盟于平丘”,是也。县有临济亭,田儋死 处也。又有曲济亭,皆临侧。
济水者,又东过济阳县北济也。〈注〉《自武父城北圈称》 曰:〈圈称曰三字衍按隋经籍志阚骃撰十三洲志十卷汉议郎圈称撰陈留风俗传三卷〉阚骃 曰:在县西北,郑邑也。东迳济阳县故城北,圈称陈留。 《风俗传》曰:“县故宋地也。”《竹书纪年》:“梁惠成王三十年, 城济阳。”汉景帝中元六年,封梁孝王子明为济川王。 应劭曰:“济川,今陈济阳县是也。”
又东过冤朐县南,又东过定陶县南,《南济》也。〈注〉济渎 自济阳县故城南,东迳戎城北。《春秋?隐公二年》,“公会 戎于潜。”杜预曰:“陈留济阳县东南有戎城”,是也。 济水又东北,菏水东出焉。〈注〉济水又东北,迳冤朐县 故城南。吕后元年,封楚元王子刘执为侯国,王莽之 济平亭也。〈按汉表乃景帝封〉
济水又东,迳秦相魏冉冢南。〈注〉冉,秦宣太后弟也。代 客卿寿烛为相,封于穰,益封于陶,号曰穰侯,富于王 室。范睢说秦,秦王悟其擅权,免相就封。出关,辎车千 乘,卒于陶而因葬焉,世谓之“安平陵。”墓南崩,碑尚存 焉。
济水又东北,迳定陶恭王陵南。〈注〉汉哀帝父也。帝即 位,母丁太后,建平二年崩。上曰:“宜起陵于恭皇之园。” 送葬定陶贵震山东。王莽秉政,贬号丁姬,开其椁户, 火出,炎四五丈,吏卒以水沃灭,乃得入,烧燔椁中器 物。公卿遣子弟及诸生四夷十馀万人,操持作具,助 将作,掘平共王母傅太后坟及丁姬冢,二旬皆平。莽 又周棘其处,以为世戒云。时有群“燕数千,衔土投于 丁姬竁中。”今其坟冢,巍然尚秀,隅阿相承,列郭数周, 面开重门,南门内夹道有崩碑二所,世尚谓之丁昭 仪墓,又谓之长隧陵,盖所毁者傅太后陵耳。丁姬坟 墓,事与书违,不甚过毁,未必一如史说也。渎南,魏郡 治也,世谓之左城,亦名曰葬城,盖恭王之陵寝也。 济水又东北,迳定陶县故城南。〈注〉侧城东注也。〈也字似蔼 疑当作此〉县故三鬷国也。汤追桀伐三鬷,即此。周武王封 弟叔振铎之邑也。故曹国。〈宋本作叔振铎之邑故曹国也〉汉宣帝甘 露二年,更济阴为定陶国,王莽之济平也。战国之世, 范蠡既雪会稽之耻,乃变姓名,寓之于陶,为朱公。以 陶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之所交易也。治产致千 金,富好行德,子孙修业,遂致巨万。故言富者皆曰“陶 朱公”也。
又屈从县东北流南济也。〈注〉又东北,右合河水。水渎 上承济水于济阳县东,世谓之五丈沟。又东迳陶丘 北。《地理志》曰:《禹贡》定陶西南有陶丘,陶丘亭在南,墨 子以为釜丘也。《竹书纪年》,魏襄王十九年,薛侯来会 王于釜丘者也。《尚书》所谓“导河水自陶丘北”,谓此也。 河水东北出于定陶县北,屈左合汜水。汜水西分济 渎,东北迳济阴郡南。《尔雅》曰:“济别为濋。”吕忱曰:“水决 复入为汜,广异名也。”汜水又东,合于河渎,昔汉祖既 定天下,即帝位于定陶氾水之阳,张晏曰:氾水在济 阴界,取其氾爱弘大而润下也,氾水名于是乎在矣。 氾水又东北,迳定陶县南,又东北,右合黄水枝渠,渠 上承黄沟,东北合河而北注济渎也。〈按水决复入之汜音祀从巳汜 爱弘大之氾与汎同各是二水如此润合则本义蔼水道错矣〉 济水又东至乘氏县西,分为二。〈注〉《春秋左传》僖公二 十四年。〈左传作三十一年〉分曹地,东傅于济,济水自是北,东 流出巨泽。其一水〈宋本水下有东字〉南流。其一水从县东北 流入钜野泽。
南为“《荷水》,北为济渎。”〈荷当作菏 注〉迳乘氏县与济渠、濮沟。 〈李云沟当作渠〉合北济自济阳县北,东北迳煮枣城南。《郡国 志》曰:“冤朐县有煮枣城”,即此也。汉高祖十二年,封革 朱为侯国。〈孙云史记年表煮枣靖侯赤索隐曰汉表作革朱革音辕竦子成之后〉 北济又东北,迳冤朐县故城北。〈注〉又东北迳吕都县 故城南,王莽更名之曰“祁都”也。又东北,迳定陶县故 城北,汉景帝以济水出其北,东注。〈宋本作流〉中元六年。分 梁于定陶置《济阴郡》,指为济而定名也。
又东北与濮水。〈谢云濮水下疑有合字或会字 注〉上承济水于封丘 县,《地理志》所谓濮渠水首受济者也。阚骃曰:“首受别 济,即北济也。”其故渎自济东北流,左迤为高梁陂,方 三里。濮水又东,迳匡城北,孔子去卫适陈,遇难于匡 者也。又东北,左会别濮水,受河于酸枣县。故杜预云: “濮水出酸枣县,首受河。”《竹书纪年》曰:“魏襄王十年十 月,大霖雨疾风,河水溢酸枣郛,汉”世塞之,故班固云 “大堙酸枣”也。今无水。其故渎东北迳南北二棣城间, 《左传襄公五年》,楚子囊伐陈,公会于城棣以救之者也。濮渠又东北迳酸枣县故城南,韩国矣。圈称曰:“昔 天子建国名都,或以姓名,或以山林。”〈古本作或以合名或以山林吴 本改作姓名玉海十五卷内引此文亦作合名〉故豫章以树氏,都酸枣,以棘 名邦,故曰酸枣也。《汉官仪》曰:“旧河堤,谒者居之。城西 有韩王望气台。”孙子荆《故台赋叙》曰:“酸枣寺门外,夹 道左右,有两故台,访之国老,云:‘韩王听讼,观台高一 十五仞,虽楼泯灭’。”〈谢云楼下当有榭字〉然广基,似于山岳,召公 大贤,犹舍甘棠。区区小国,而台观隆崇,骄盈于世,以 鉴来今。故作赋曰:“薎丘陵之逦迤,亚五岳之嵯峨。”言 壮观也。城北,韩之市地也。聂政为濮阳,严仲子刺韩 相侠累,遂披面而死,其姊哭之于此城内有后汉《酸 枣令刘孟阳碑》。濮水北称成陂,陂方五里,号曰同池。 陂又东迳胙亭,东注,故胙国也。富辰所谓邢茅、胙祭, 周公之裔也。濮渠又东北迳燕城内,故南燕,姞姓之 国也。有北燕,故以南氏。县东为阳清湖陂,南北五里, 东西三十里,亦曰燕城湖。迳桃城南,即《战国策》所谓 “酸枣、桃虚”也。〈古本作虚桃者又按秦策亦作虚桃〉汉高帝十二年,封刘 襄为侯国,而东注于濮,俗谓之朝平沟。濮渠又东北, 又与酸水故渎会。酸渎首受河于酸枣县,东迳酸枣 城北延津南,谓之酸水。《竹书纪年》曰:“秦苏胡率师伐 郑,韩襄败秦苏胡于酸水者也。”酸渎水又东北,迳燕 城北,又东迳滑台城南,又东南迳瓦亭南。《春秋·定公 八年》,“公会晋师于瓦鲁,尚执羔”,自是会始也。又东南 会于濮,世谓之百尺沟。濮渠之侧有漆城。《竹书纪年》: 梁惠成王十六年,邯郸伐卫,取漆富丘城之者也。或 亦谓之濮菀亭。《春秋》:甯武子与卫人盟于菀濮。杜预 曰:“长垣而南近濮水也。”京相璠曰:“卫地也。”似非关菀, 而不知其所。《竹书纪年》:梁惠成王五年,公子景贾率 师伐郑,韩明战于阳。〈一作韩〉我师败逋泽北坛陵亭,亦 或谓之大陵城,非所究也。又有桂城。《竹书纪年》:“梁惠 成王十七年,齐田期伐我东鄙,战于桂阳,我师败逋。” 亦曰桂陵。案《史记》:“齐威王使田忌击魏,败之桂陵,齐 于是彊自称为王,以令天下。”濮渠又东迳蒲城北,故 卫之蒲邑,孔子将之卫,子路出于蒲者也。《韩子》曰:“鲁 以仲夏起长沟,子路为蒲宰,以私粟馈众,孔子使子 贡毁其器焉。”余案《家语》,仲由为蒲宰,修沟渎,与之箪 食瓢饮。夫子令赐止之,无“鲁”字。又入其境,三称其善, 身为大夫,终死卫难。濮渠又东,迳韦城南,即白马县 之韦乡也。史迁《记》曰:夏伯豕韦之故国矣。城西出而 不方,城中有六大井,皆隧道下,俗谓之江井也。有驰 道,自城属于长垣。濮渠东绝,东驰道迳长垣县之故 城北,卫地也,故首垣矣。秦更从今名。王莽改为长固 县。《陈留风俗传》曰:“县有防垣”,故县氏之。孝安帝以建 光元年封元舅来。〈一作宋〉俊为侯国。县有祭城、濮渠迳 其北,郑大夫祭仲之邑也。杜预曰:“陈留长垣县东北 有祭城者也。”《圈称》又言:长垣县有罗亭,故长罗县也。 汉封后将军常惠为侯国。《地理志》曰:王莽更长罗为 惠泽。后汉省并长垣,有长罗泽,即吴季英牧猪处也。 又有长罗罡蘧伯玉罡。《陈留风俗传》曰:“长垣县有蘧 伯玉乡,一名新乡,有蘧”亭、伯玉祠、伯玉冢。曹大家《东 征赋》曰:“到长垣之境界兮,察农野之居民。睹蒲城之 丘墟兮,生荆棘之蓁蓁。蘧氏在城之东南兮,民亦飨 其丘坟。唯令德之不朽兮,身既没而名存。”昔吴季札 聘上国至卫,观典府宾亭父畴,以卫多君子也。〈左传云延 陵季子去郑适卫说蘧伯玉史狗史蹈公子荆公子发公子朝曰卫多君子未有患也此云观典府宾亭 父畴未详〉濮渠又东,分为二渎,北濮出焉。濮渠又东,迳须 城北,《卫诗》云:“思须与曹”也。毛云:“须,卫邑矣。”郑云:“自卫 而东,迳邑故思。”濮渠又北,迳襄丘亭南。《竹书纪年》曰: “襄王七年,韩明率师伐襄丘十”〈一作九〉年,楚庶章率师 来会我,次于襄丘者也。濮水东迳濮阳县故城南。昔 师延为纣作《靡靡》之乐,武王伐纣,师延东走,自投濮 水而死矣。后卫灵公将之晋,而设舍于濮水之上,夜 闻新声,召师涓受之于是水也。濮水又东迳济阴离 狐县故城南,王莽之所谓狐瑞也。〈吴本作瑞狐〉《郡国志》曰: 故属东郡。濮水又东,迳葭密县故城北。《竹书纪年》:“幽 王十三年。”〈旧本作幽公宋本无十字〉鲁季孙会晋文公。〈一作幽公〉于楚 丘,即葭密,遂城之。濮水又东北,迳鹿城南。《郡国志》曰: 济阴乘氏县有鹿乘乡。《春秋?僖公二十一年》,“盟于鹿 上”,京、杜并谓此亭也。濮水又东,与句渎首受濮水,枝 渠于句阳县东南,迳句阳县故城南,春秋之谷丘也。 《左传》以为句渎之丘矣。县处其阳,故县氏焉。又东入 乘氏县,左会濮水,与济同入钜野。故《地理志》曰:“濮水 自濮阳南入钜野”,亦《经》所谓“济水自乘氏县两分,东 北入于钜野”也。
济水故渎又北,右合洪水。〈注〉上承钜野薛训,渚历泽 西北,渚又北迳阚乡城西。《春秋》?桓公十有一年经书, “公会宋公于阚。”《郡国志》曰:“东平陆有阚亭。”《皇览》曰:“蚩 尤冢在东郡寿张县阚乡城中。冢高七尺,常十月祠 之,有赤气出如绛,民名为蚩尤旗。”《十三州志》曰:“寿张 有蚩尢祠。又北济渎,合自渚,迄于北口,一百二十里,
名曰洪水。桓温以太和四年”,率众北入,掘渠通济。至义熙十三年,刘武帝西入长安,又广其功。自洪口已上,又谓之桓公渎,济自是北注也。《春秋?庄公十八年 经》书“夏,公追戎于济西。”京相璠曰:“济水自钜野至济 北”是也。
又东北过寿张县西界安民亭南,汶水从东北来注 之。〈注〉济水又北,汶水注之。戴延之所谓清口也。郭缘 生《述征记》曰:“清河首受洪水,北流济。”或谓清则济也。 《禹贡》:“济东北会于汶。”今枯渠注巨泽,巨泽北则清水, 清水与汶会也。李钦曰:“汶水出泰山莱芜县,西南入 济。”是也。济水又北,迳梁山东,袁宏《北征赋》曰:“绕梁山, 截汶波。”即此处也。刘澄之引是山以澄梁父,为不近 情矣。山之西南有吕仲悌墓。河东岸有石桥,桥本当 河,河移故侧岸也。古老言此桥东海吕母起兵所造 也。山北三里有吕母宅,宅东三里即济水
济水又北,迳须朐城西。〈注〉城侧临济水,故须国,风姓 也。《春秋僖公二十一年》,“子鱼曰:任、宿、须、朐、颛臾,风姓 也,实司太皞与有济之祀。”〈按左传僖二十一年秋楚执宋公以伐宋冬会于薄 以释之子鱼曰祸犹未也未足以惩君则子鱼之语已卒于此其任宿须朐等语别自更端为邾人灭须 句张本此子鱼曰三字宜删〉杜预曰:“须朐在须昌县西北。”非也。《地 理志》曰:寿张西北有朐城者是也。济水西有安民亭, 亭北对安民山,东临济水,水东即无盐县界也。山西 有《冀州刺史王纷碑》,汉中平四年立。
济水又迳微乡东。〈注〉《春秋庄公二十八年》:《经》书:“冬,筑 郿京。”相璠曰:“《公羊传》谓之微,在东平寿张县西北三 十里,有故微乡,鲁邑也。”杜预曰:“有微子冢。”济水又北 分为二水,其枝津西北出焉,谓之马颊水者也。 又北过须昌县西。〈注〉《京相璠》曰:“须朐,一国二城两名。” 盖迁都须昌,朐是其本。秦以为县。汉高帝十一年,赵 衍为侯国。济水于县,赵沟水注之。
济水又北迳渔山东,左合马颊水。〈注〉水首受济,西北 流历安民山北,又西流,赵沟出焉,东北注于济。马颊 水又迳姚城东,《春秋?桓公十年经》书:“公会卫侯于桃 丘”,卫地也。杜预曰:济北东阿县东南有桃,即桃丘矣。 马颊水又东北流,迳山南,山即吾山也。汉武帝《瓠子 歌》所谓“吾山平”者也。山上有抑舒城。魏东阿王曹子 建每登之,有终焉之志。及其终也,葬山西西。〈宋本无西字〉 去东阿水四十里。其水又东注于清济,谓之“马颊口” 也。
济水自鱼山,北迳清亭东。〈注〉《春秋》隐公四年,公及宋 遇于清者也。京相璠曰:“今济北东阿东北四十里有 故清亭,即《春秋》所谓清者也。”是济水通得清之目焉, 亦水色清深,用兼厥称矣。是故燕王曰:“吾闻齐有清 济,济河以为固。”即此水也。
又北过谷城县西。〈注〉济水侧岸有尹卯垒,南去渔山 四十馀里,是谷城县界,故春秋之小谷城也。齐桓公 以鲁庄公二十三年城之,邑管仲焉。城内有夷吾井。 《魏土地记》曰:“县有谷城山,山出文石,阳谷之地。《春秋》 齐侯、宋公会于阳谷者也。谷有黄山台,黄石公与张 子房期处也。又有狼水,出东南大槛山狼溪西。狼溪 西北迳谷城西。又北”有西流泉,出城东近山,西北迳 谷城北,西注狼水,以其流西,故即名焉。又西北入清 水。城西北三里,有项王羽之冢,半许毁坏,石碣尚存, 题云“项王之墓。”《皇览》云:“冢去县十五里。”谬也。今彭城 穀阳城西南又有项羽冢,非也。余按《史迁记》,鲁为楚 守,汉王示羽首,鲁乃降,遂以鲁公礼葬羽于谷城,宁 得言“彼”也?
济水又北,迳周首亭西。〈注〉《春秋》文公十有二年。左丘 明云:“襄公二年,王子成父获长狄侨如弟荣如,埋其 首于周首之北门”,即是邑也。今世谓之卢子城,济北 郡治也。京相璠曰:“今济北所治卢子城,故齐周首邑 也。”
又北过临邑县东。〈注〉《地理志》曰:县有济水祠也。王莽 之谷城亭也。水有石门,以石为之,故济水之门也。《春 秋隐公五年》,“郑会于石门,郑车愤济”,即于此也。〈左传作三 年愤作偾〉《京相璠》曰:“石门,齐地。今济北卢县故城西南六 十里有故石门,去水三百步,盖水渎流移故侧岸也。” 济水又北,迳平阴城西。〈注〉《春秋》襄公十八年,晋侯沈 玉济河,会于鲁济,寻溴梁之盟,同伐齐。齐侯御诸平 阴者也。杜预曰:“城在卢县故城东北。”非也。京相璠曰: “平阴,齐地也,在济北卢县故城西南十里。平阴城南 有长城,东至海,西至济。河道所由,名防门,去平阴三 里。齐侯堑防门,即此也。”其水引济,故渎尚存。今防门 北有光里,齐人言广,音与光同,即《春秋》所谓“守之广 里”者也。又云:“巫山在平阴东北,昔齐侯登望,晋军畏 众而归。师旷、邢伯闻乌鸟之声,知齐师潜遁,人物咸 沦,地理昭著,贤于杜氏东北之证矣。”今巫山之上有 石室,世谓之孝子堂。济水右迤,过为湄湖,方四十馀 里。
济水又东北,至垣苗城西。〈注〉故洛当城也。伏韬《北征 记》曰:“济水又与清河合流至洛当者也。宋武帝西征 长安,令桓遵镇此,故俗人有桓苗”之称。河水出泗渎口,东北流而为蒲。《魏土地记》曰:“盟津河别流十里,与 清水合,乱流而东,迳洛当城北,黑白异流,泾渭殊别, 而东南流注也。”
又东北过卢县北。〈注〉济水东北与湄沟合,水上承湄 湖,北流注济。《尔雅》曰:“水草交曰湄,通谷者微。”犍为舍 人曰:“水草木交合也。”〈按尔雅疏李巡云水中有草木交会曰湄〉郭景纯曰: “微,水边通谷也。”《释名》曰:“湄,眉也。临水,如眉临目也。” 济水又迳卢县故城北。〈注〉济北郡治也。汉和帝永元 二年,分泰山置,盖以济水在北故也。济水又迳什城 北,城际水湄,故邸阁也。祝阿人孙什将家居之,以避 时难,因谓之“什城”焉。
济水又东北,与中川水合。〈注〉水。东南出《山茌县》之分 水县。〈宋本作岭〉溪一源两分,泉流半解,亦谓之“分流交。”半 水南出太山入汶。半水出《山茌》县,西北流,东迳太原 郡南,郡治山茌西北与汉宾谷水合。水出南格马山。 汉宾溪北迳卢县故城北陈敦戍南,西北流与中川 合,谓之格马口。其水又北迳卢县故城东,而北流入 济,俗谓之为“沙沟水。”
济水又东北,右会玉水。〈注〉导源太山朗公谷。谷旧名 琨瑞溪,有沙门竺僧朗,少事佛图澄,硕学渊通,尤明 气纬,隐于此谷,因谓之朗公谷。故车频《秦书》云:“苻坚 时,沙门竺僧朗尝从隐士张巨和游,巨和尝穴居,而 朗居琨瑞山,大起殿舍,连楼叠阁,虽素饰不同,并以 静外致称”,即此谷也。水亦谓之琨瑞水也。其水西北 流迳玉符山,又曰玉水。又西北,迳猎山东,又西北枕 祝阿县故城东,野井亭西。《春秋昭公二十五年经》书 “齐侯唁公于野井”是也。《春秋襄公十九年》:“诸侯盟于 祝阿。”〈春秋作柯〉《左传》所谓“督阳”者也。汉兴,改之曰阿矣。汉 高帝十一年,封高邑为侯国,王莽之安成者也。故俗 谓是水为祝阿涧水北流注于济。建武五年,耿弇东 击张步,从朝阳桥济渡兵,即是处也。
济水又东北,泺水出焉。〈注〉泺水,出历县故城西南,泉 源上旧水涌若轮。〈谢云旧疑作奋一本无旧水二字〉《春秋:桓公十八 年》,“公会齐侯于泺”是也。俗谓之为“娥姜。”〈一作英〉水也,以 泉源有舜妃娥英庙故也。城南对山,山上有舜祠,山 下有大穴,谓之舜井,抑亦茅山禹井之比矣。《书》“舜耕 历山”,亦云在此,所未详也。其水北为大明湖,西即大 明寺。寺东、北两面侧湖,此水便成净池也。池上有客 亭,左右楸桐负日,俯仰目对鱼鸟,极〈极下脱一字或是极望〉“水 木明瑟,可谓濠梁之性,物我无违矣。”湖水引渎,东入 西郭,东至历城西,而侧城北注湖水,上承东城历祀 〈李云疑作祠〉下泉源竞发,其水北流,迳历城东,又北引水 为流杯池,州僚宾燕公私,多萃其上,分为二水,右水 北出,左水西迳历城北,西北为陂,谓之“历水”,与泺水 会,自水枝津合,水首受历水于历城东,东北迳东城 西,而北出郭,又北注泺水,又北,听水出焉。泺水又北 流注于济,谓之泺口也。
济水又东北。〈脱一迳字〉华不注山。〈注〉单椒。秀泽不连,丘陵 以自高;虎牙桀立,孤峰特拔以刺天。青崖翠发,望同 点黛。山下有华泉,故京相璠曰:“《春秋土地名》也。”华泉, 华不注山下泉水也。《春秋左传》成公二年,齐顷公兴, 晋郤克战于鞍,齐师败绩,逐之三周,华不注逄,丑父 与公易位,将及华泉,骖絓于木而止。丑父使公下如 华泉取饮,齐侯以免。韩厥献丑父,郤子将戮之,呼曰: “自今无有代其君任患者,有一于此,将为戮矣。”郤子 曰:“人不难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祥,赦之以劝事君 者。”乃免之,即华水也。此绝听渎二十里注于济, 又东北过台县北。〈注〉巨合水南出鸡山西北,北迳巨 合故城西。耿弇之讨张步也,守巨里,即此城也。三面 有城,西有深坑,坑西即弇所营也,与费邑战,斩邑于 此。《巨合水》又北,合关卢水,关卢水导源马耳山,北迳 博亭城西,西北流至平陆城,与武原水合,水出谭城 南平泽中,世谓之“武原泉。”北迳谭城东,俗谓之“有城” 也。又北迳东平陵县故城西,故陵城也,后乃加平。谭, 国也。齐桓之出过谭,谭不礼焉。鲁庄公九年即位,又 不朝,十年灭之。城东门外有乐安《任照先碑》,“济南治 也,汉文帝十六年置为王国,景帝二年为郡,王莽更 名乐安郡。”其水又北迳巨合城东,汉武帝以封城阳 顷王子刘发于为侯国。其水合关卢水而出,注巨合 水。西北迳台县故城南。汉高帝六年,封东郡尉戴野 为侯国,王莽之台治也。其水西北流,白野泉水注之。 水出台城西南白野泉北迳留山,西北流而右注巨 合水。又北,听水注之。水上承泺水,东流北屈,又东北 流,注于巨合水,乱流又北入于济。
济水又东北,合芹沟水。〈注〉水出台县故城东南,西北 流,迳台城东,又西北入于《济水》。
又东北过菅县南。〈注〉济水东迳县故城南。汉景帝二 年,封齐悼惠王子罢军为侯国。右纳百脉水,百脉水 出土谷县故城西,水源方百步,百泉俱出,故谓之“百 脉水。”其水西北流,迳杨丘县故城中。汉孝景帝四年,
以封齐悼惠王子刘安为杨丘侯,世谓之章丘城,非也。城南有女郎山,山上有神祠,俗谓之女郎祠,左右民祀焉。其水西北出城北,迳黄巾固,盖贼所屯,故固 得名焉。百派水又东北流,注于济。济水东又有杨渚 沟水,迳于陵故城西南,西北迳土鼓城东,又西北迳 章丘城东,又北迳甯西,而北流注于济水也。
又东过梁邹县北。〈注〉《陇水》。〈当作泷水〉南出长城中,北流至 般阳县故城西南,与般水会。水出县东南龙山,俗亦 谓之为左阜水。西北迳其城南,王莽之济南亭也。应 劭曰:“县在般水之阳,县资名焉。”其水又南屈,西入泷 水。北迳其县西,北流至萌水口,萌水出西南甲山。〈孙云 当作萌山〉东北迳萌山西,东北入于泷。泷水又西北至梁 邹东南,与鱼子沟水合。水南出长白山东抑泉口山, 即陈仲子夫妻之所隐也。《孟子》曰:“仲子,齐国之世家, 兄戴禄万锺。仲子非而不食,避兄离母,家于于陵。”即 此处也。其水又迳于陵县故城西,王莽之于陆也。世 祖建武十五年,更封则乡侯侯霸为侯国。其水北流 注于泷水。泷水即古袁水也。故《京相璠》曰:“济南梁邹 县有袁水者也。”泷水又西北,迳梁邹县故城南,又北 屈迳其城西。汉高祖六年,封武虎为侯国。〈史记作武儒汉书作 武虎〉其水北注,济其城之东北,又有时水西北注焉。 又东北过临济县南。〈注〉县故狄邑也。王莽更名利居。 《汉记》:安帝永和二年,改从今名,以临济故。《地理风俗 记》云:“有乐安太守治。”晏谟《齐记》曰:“有南北二城,隔济 南水。”〈一本作水南〉城即被阳县之故城也,北枕济水。《地理 志》曰:“侯国也。”如淳曰:“音减,罢军之罢也。”〈汉志注如淳曰被一作疲 音罢军之罢减字疑衍〉《史记》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曰:“汉武 帝元朔四年,封齐孝王子敬侯。刘,燕之国也。”今渤海 侨郡治。
济水又东北,迤为渊渚,谓之“平州。”〈注〉湿沃侧有“平安 县故城。”〈湿沃县名属千乘郡〉俗谓之会城,非也。按《地理志》,千乘 郡有平安县,侯国也。王莽曰鸿睦也。应劭曰:“博昌县 西南三十里有安平亭,故县也。世尚存平州之名矣。” 济水又东北,迳高昌县故城西。按《地理志》曰,千乘郡 有高昌县,汉宣帝地节四年,封董忠为侯国,世谓之 马昌城,此也。〈旧本作北也〉
济水又东北,迳乐安县故城南。〈注〉伏琛《齐记》曰:“博昌 城西北五十里有南北二城,相去三十里,隔时、济二 水”,指此为博昌北城,非也。乐安与博昌、薄姑分水俱 同,西北薄姑去齐城六十里。乐安越水差远,验非尤 明。班固曰:“千乘郡有乐安县。”应劭曰:“取休令之名矣。 汉武帝元朔五年,封李蔡为侯国,城西三里有任光 等冢。”光是县人,不得为博昌明矣。济水又经薄姑城 北,《后汉·郡国志》曰:博昌县有薄姑城。《地理书》曰:“吕尚 封于齐郡薄姑。”薄姑故城,在临菑县西北五十里,近 济水。史迁曰:“胡公徙薄姑城,内有高台。”《春秋昭公二 十二年》:〈按左传昭公二十年〉齐景公饮于台上,曰:“古而不死,何 乐如之?”晏平仲对曰:“昔爽鸠氏始居之,季荝因之,有 逄伯陵因之,薄姑氏又因之,而后太公又因之。臣以 为古若不死,爽鸠氏之乐,非君之乐,即于是台也。”济 水又东北,迳狼牙固西,而东北流也。
又东北过利县西。〈注〉《地理志》曰:齐郡有利县,王莽之 利治也。晏谟曰:“县在济城北五十里。”
又东北,“过甲下邑”,入于河。〈注〉济水东北至甲下邑南, 东历琅槐县故城北。《地理风俗记》曰:“博昌东北八十 里,有琅槐乡,故县也。”《山海经》曰:“济水绝钜野,注渤海, 入济琅槐东北者也。”又东北,河水枝津注之。《水经》以 为入河,非也。斯乃河水注济,非济入河。
又东北入海。〈注〉郭景纯曰:“济自荥阳至乐安、博昌入 海。”今河竭,济水仍流不绝。《经》言“入河”,二说并失。然河 水于济、漯之北别流注海,今所辍流者惟漯水耳。郭 或以为济注之事,实非也。寻《经》脉水不如《山经》之为 密矣。
其一水东流者,过乘氏县。〈注〉河水分济于定陶东北, 东南右合黄、汲。〈李云疑作黄沟〉枝流,俗谓之“界沟”也。北迳元 氏县。〈孙云与常山别〉故城西,又北迳景山东,《卫诗》所谓“景山 与京”者也。毛公曰:“景山,大山也。”又北迳楚丘城西。《郡 国志》曰:“成武县有楚丘亭。”杜预云:楚丘在成武县西 南。卫懿公为狄所灭,卫文公东徙渡河,野处漕邑。齐 桓公城楚丘以迁之,故《春秋》称“邢迁如归。”《卫国志》云: 〈志云当作忘亡〉即《诗》所谓“升彼墟矣,以望楚矣。”望楚与堂,景 山与京,故郑元言“观其傍邑及山川”也。又东北迳成 武城西,又东北迳郈城东,疑郈徙也,所未详矣。又东 北迳梁山城西。《地理志》曰:昌邑县有梁丘乡。《春秋?庄 公三十二年》,宋人、齐人会于梁丘者也。杜预曰:高平 昌邑县西南有梁丘乡。又东北于乘氏县西,而北注 河水。河水又东南,迳乘氏县故城南,县即春秋之乘 丘也。故《地理志》《风俗记》曰:“济阴乘氏县,故宋乘丘邑 也。”汉孝景中元五年,封梁孝王子买为侯国也。《地理 志》曰:乘氏县泗水,东南至睢陵入淮。《郡国志》曰:乘氏 有泗水,此乃河、济也。《尚书》有导河、济之说,自陶丘北, 东至于菏水,无泗水之文。又曰:“道菏泽,被孟猪。”孟猪在睢阳县之东北。阚骃《十三州记》曰:“不言入而言被 者,明不常入也,水盛方乃覆被矣。”泽水淼漫,俱锺睢、 泗,故《志》有“睢陵入淮”之言,以通苞、泗名矣。然诸水注 泗者多,不止此,可以终归泗水,便得擅通称也。或更 有泗水亦可,是水之兼其目,所未详也。
又东过昌邑县北。〈注〉菏水又东,迳昌邑县故城北。《地 理志》曰:“县故梁也。汉景帝中元六年,分梁为山阳国。 汉武帝天汉四年,更为昌邑国,以封昌邑王贺。贺废 国除,以为山阳郡,王莽之钜野郡也。后更为高平郡。” 后汉沇州县令王密怀金谒东莱太守杨震,震不受, 是其慎四知处也。大城东北有金城,城内有《沇州刺 史河东薛棠像碑》。以“郎中拜剡令,甘露降园,熹平四 年迁州,明年甘露复降殿前树,从事冯巡、主薄华操 等相与褒树,表勒棠政。”次西有《沇州刺史茂阳杨叔 恭碑》,“从事孙光等以建宁四年立。”西北有《东太山成 人班孟坚碑》,“建和十年尚书右丞拜沇州刺史,从事 秦。”〈当作𬮱〉等刊石《颂德政碑》咸列焉。 又东过金乡县南。〈注〉《郡国志》曰:山阳有金乡县。河水 迳其故城南,世谓之“故县。”城北有金乡山也。
又东过东缗县北。济水又东,“迳汉平狄将军扶沟侯 淮阳朱鲔冢。”〈注〉墓北有石庙。济水又东,迳东缗县故 城北,故宋地。《春秋?僖公二十三年》,“齐侯伐宋,围缗。”《十 三州记》曰:“山阳有东缗县。”邹衍曰:“余登缗城以望宋 都者也。”后汉世祖建武十一年,封冯异长子璋为侯 国也。
又东过方与县北,为菏水。济水东迳重乡城南。〈注〉《左 传》所谓“臧文仲宿于重馆”者也。菏水又东,迳武棠亭 北,《公羊》以为济上邑也。城有高台二丈许,其下临水, 昔鲁侯观鱼于棠,谓此也。在方与县故城北十里,《经》 所谓菏水也。水又东,迳泥母亭北,《春秋左传·僖公七 年》“秋,盟于甯母,谋伐郑也。”菏水又东,与钜野黄水合。 菏、济别名也。黄水上承钜泽诸陂,泽有濛淀、育。〈一作昔〉 陂黄湖水东流,谓之“黄水。”又有薛训渚水自渚历薛 村前,分为二流,一水东注黄水,一水西北入泽,即洪 水也。黄水东南流,水南有汉荆州刺史李刚墓。刚字 叔毅,山阳高车人。〈按郡国志山阳郡有高平县此作高车误〉熹平元年卒。 见其碑有石阙祠堂、石室三间,椽架高丈馀,镂石作 椽,瓦屋。施平天造方井,侧菏梁柱,四壁隐起,雕刻为 君臣官属、龟龙凤之文,飞禽走兽之像,作制工丽,不 甚伤毁。黄水又东迳钜野县北。何承天曰:“钜野湖泽 广大,南通洙、泗,北连清济,旧县故城正在泽中,故欲 置戍于此城。城之所在,则钜野泽也。”衍东北出为大 野矣。昔西狩获麟,于是处也。《皇览》曰:“山阳钜泽县有 肩髀冢,重聚大小与阙冢等。”〈史记注引皇览作阚冢〉传言,蚩尤 与黄帝战,克之于涿鹿之野,身体异处,故别葬焉。黄 水又东,迳咸亭北,《春秋?桓公七年经》书“焚咸丘”者也。 水南有金乡,县之东界也。金乡数山,皆空中穴口,谓 之隧也。戴延之《西征记》曰:焦氏山北数山,有汉司隶 校尉鲁恭,穿山得白蛇白兔,不葬,更葬山南,凿而得 金,故曰金乡山。山形峻峭,冢前有石祠、石庙,四壁皆 青石隐起,自书契以来忠臣、孝子、贞妇、孔子及弟子 七十二人形像,像边皆刻石记之,文字分明。又有石 床,长八尺,磨莹鲜明,叩之声闻远近。时太尉从事中 郎傅珍之、谘议参军周安穆折败石床,各取去。为鲁 氏之后所讼,二人并免官。焦氏山东即金乡山也,有 冢谓之秦王陵,山上二百步,得冢口,堑深十丈,两壁 峻峭,广二丈。入行七十步,得埏门。门外左右皆有空, 可容五六十人,谓之“白马空。”埏门内二丈,得外堂,外 堂之后,又得内堂,观者皆执烛而行。虽无他雕镂,然 治石甚精。或云是汉昌邑哀王冢,所未详也。东南有 范巨卿冢,石柱犹存。巨卿名式,山阳之金乡人,汉荆 州刺史,与汝南张劭、长沙陈平子石交,号为死友矣。 黄水又东迳任城郡之亢父县故城西,夏后氏之任 国也。汉章帝元和元年,别为任城在北,王莽之延就 亭也。县有诗亭,《春秋》之诗国也,王莽更之曰顺父矣。 《地理志》东平属县也。世祖建武二年,封刘隆为侯国, 其中谓之桓公沟,南至方与县,入于菏水。菏水又东 迳秦梁,夹岸积石一里,高二丈,言“秦始皇东巡所造”, 因以名焉。
菏水又东过湖陆县南,东入于泗水。〈注〉泽水所钟也。 《尚书》曰:“浮于淮、泗,达于河”是也。《东观汉记》曰:“苏茂杀 淮阳太守,得其郡,营广乐。大司马吴汉围茂,茂将其 精兵突至湖陆,与刘永相会济阴山阳,济兵于此处 也。”〈孙云按史记索隐曰胡陵县属山阳章帝改曰胡陆〉 又东南过沛县东北。〈注〉济与泗乱,故沛纳于称矣。《东 观汉记·安平侯盖延传》曰:“延为虎牙大将军,与战水 军。”〈水军一作永等即刘永也〉反走溺水者半。后与战,连破之,遂平 沛、楚,临淮悉降。延令沛修高祖庙,置啬夫、祝宰、乐人, 因斋戒祠高庙也。
又东南过留县北。〈注〉留县故城,翼、佩、泗、济,宋邑也。《春 秋左传》所谓“侵宋吕留”也。故繁休伯《避地赋》曰“朝余发乎泗洲,夕余宿于留乡”者也。张良委身汉祖,始自 此矣,终亦取封焉。城内有张良庙也。
又东过彭城县北,睢水从西来注之。〈注〉济水又南迳 彭城县之故城东北隅,不东过也。睢水自西注之,城 北枕水湄。
济水又南迳彭城县故城东。〈注〉不迳其县北也。盖《经》 误证。
又东南过徐县北。〈注〉《地理志》曰:“临淮郡,汉武帝元狩 五年置,治徐县。王莽更之曰淮平县,曰徐调国也。”《春 秋·昭公三十年》,“吴子执锺吾子,遂伐徐,防山以水之, 遂灭徐。徐子奔楚。楚救徐,弗及,遂城夷以处之。”张华 《博物志录》“著作令史茅温所为送刘成国。”《徐州地理 志》曰:“徐偃王之异言。徐君宫人娠而生卵,以为不祥, 弃之于水滨孤独。母”有犬名曰鹄仓,猎于水侧,得弃 卵,衔以来归。独母以为异,覆煖之,遂成儿。生时偃故 以为名。徐君宫中闻之,乃更录取。长而仁智,袭君徐 国。后鹄仓临死,生角而九尾,实黄龙也。偃王昔之徐 中〈昔字误当作葬〉今见有狗垄焉。偃王治国,仁义著闻,欲舟 行上国,乃导沟陈蔡之间,得朱弓矢,以得天瑞,遂因 名为号,自称徐偃王。江淮诸侯服从者三十六国。周 王闻之,遣使至楚,令伐之。偃王爱民不斗,遂为楚败, 北走彭城武原县东山下,百姓随者万数,因名其山 为“徐山。”山上立石室庙,有神灵,民人请祷焉。依文即 事,似有符验,但世代绵远,难以详矣。今徐城外有徐 君墓,昔延陵季子解剑于此,所谓“不违心许”也。 又东至下邳睢陵县南,入于淮。〈注〉济水与泗水泽。〈宋本 作浑〉淘,东南流至角城,同入淮。《经》书“睢陵”,误耳。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