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山川典/第252卷

方舆汇编 山川典 第二百五十一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二百五十二卷
方舆汇编 山川典 第二百五十三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山川典

 第二百五十二卷目录

 淮水部汇考二

  陶唐氏帝尧一则

  周总一则

  秦始皇一则

  汉宣帝神爵一则

  魏文帝黄初一则

  北魏明元帝泰常一则 孝文帝太和一则

  隋文帝开皇一则

  唐元宗开元一则 天宝三则

  宋太祖乾德一则 太宗太平兴国一则 真宗大中祥符二则 仁宗康定一则

  金世宗大定一则 章宗明昌一则

  元世祖中统一则 至元三则

  明太祖洪武二则 宪宗成化一则 穆宗隆庆一则

 淮水部汇考三

皇清顺治一则

 淮水部总论

  图书编两河工成疏略 两河新筑堤闸坝总叙

 淮水部艺文一

  浮淮赋有序      魏文帝

  前题            王粲

  祭淮文         隋薛道衡

  重修淮渎长源公庙记    宋路振

  重修淮渎庙记       明胡谧

  济淮赋          徐祯卿

  淮渎庙碑记         唐龙

  淮上石堤记        朱国盛

山川典第二百五十二卷

淮水部汇考二

编辑

陶唐氏

编辑

帝尧时舜居摄祭淮渎

编辑

按:《书经虞书舜典》:“望于山川。”孔传《九州》名山大川,五岳 四渎之属,皆一时望祭之。《释水》云:“江、河、淮、济为四 渎。”

周制,“祭河渎,礼视诸侯。”

按:《礼记王制》:“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四渎视诸俟。”

始皇并天下定祀淮渎礼

编辑

按《史记秦始皇本纪》,不载。按《封禅书》:秦并天下,令 祠官所常奉天地名山大川,鬼神可得而序也。自殽 以东,大川祠二:曰济,曰淮。春以脯酒为岁祠,因泮冻, 秋涸冻,冬赛祷祠。其牲用牛犊各一,牢具珪币各异。

宣帝神爵元年定祀淮渎于平氏

编辑

按《汉书宣帝本纪》,不载。按《郊祀志》,神爵元年,制诏 太常:“夫江海,百川之大者也,今阙焉无祠。其令祠官 以礼为岁事,以四时祀江海雒水,祈为天下丰年焉。” 自是五岳四渎皆有常礼。淮于平氏使者持节侍祠, 一祷而三祠。

文帝黄初六年遣使者沈璧于淮

编辑

按《魏志文帝本纪》。不载按《晋书礼志》。“黄初六年七 月。帝以舟军入淮。九月壬戌。遣使者沈璧于淮。”

北魏

编辑

明元帝泰常三年诏立淮渎庙于桑干水之阴

编辑

按《魏书明元帝本纪》,不载。按《礼志》,“泰常三年,立五 岳四渎庙于桑干水之阴,春秋遣有司祭,有牲及币。 四渎唯以牲牢,准古望秩云。”

孝文帝太和十有九年帝南征祀淮渎

编辑

按《魏书孝文帝本纪》:“太和十有九年春正月己亥,车 驾济淮。”按《礼志》,“十九年,帝南征,正月,车驾济淮,命 太常致祭。”

文帝开皇十六年正月诏淮造神庙

编辑

按《隋书文帝本纪》不载。按《礼仪志》云云。

元宗开元十四年定祭淮于唐州及祭淮祀文

编辑

按《唐书元宗本纪》不载按《礼乐志》:“五岳四渎岁一 祭,各以五郊迎气日祭之,祭淮于唐州。”

按杜佑《通典》:“诸岳镇海渎每年一祭,各以五郊迎气 日祭之。”祭东渎大淮云:“唯神源流深泌,潜润博洽,阜成百谷,疏涤三川。青春伊始,用遵典秩。”

天宝三载诏令卫尉卿嗣吴王祗祭淮渎

编辑

按《唐书元宗本纪》。不载按《册府元龟》,天宝三载四 月“丙辰,遣使分祀岳渎。诏令卫尉卿嗣吴王祗祭淮 渎。”

天宝六载,诏封淮渎为公。

按《唐书元宗本纪》。不载按《旧唐书元宗本纪》,天宝 六载正月,诏“五岳既已封王,四渎当陞公位。”封淮渎 为长源公。

按《册府元龟》六载:“正月戊子,亲祀南郊,遂祀皇地祇。 诏淮渎封长源公,仍令所司择日差使致祭。”

天宝十载,遣使祭淮渎。

按《唐书元宗本纪》不载按《册府元龟》,天宝十载“正 月甲子,有事于南郊,大赦天下。二月己亥,分遣太子 左论德柳偡祭淮渎。长源公取三月十七日庚子致 祭。”

太祖乾德六年定祭淮渎于唐州

编辑

按《宋史太祖本纪》不载按《图书编》,宋初缘旧制,至 乾德六年有司言“祠官所奉止四岳,今按《祭典》,请祭 淮渎于唐州。”

太宗太平兴国八年定以立春日祀淮渎

编辑

按《宋史太宗本纪》不载。按《礼志》:太平兴国八年,秘 书监李至言:“按五郊迎气日,皆祭逐方岳镇海渎。自 兵乱后有不在封域者,遂阙其祭。国家克复四方闲, 虽奉诏特祭,未著常祀。望遵旧礼,就迎气日各祭于 所隶之州,长吏以次为献官。”其后立春日祀淮渎于 唐州。

真宗大中祥符元年改唐州淮渎庙号

编辑

按《宋史真宗本纪》不载。按《礼志》,大中祥符元年,诏 岳渎四海诸庙遇设醮,除青词外,增正神位祝文。又 改唐州上源桐柏庙为淮渎长源公,加守护者。 大中祥符六年正月辛亥,修淮渎庙。

按《宋史。真宗本纪》。不载。按《玉海》云云。

仁宗康定元年封淮渎为王

编辑

按《宋史仁宗本纪》不载。按《礼志》,康定元年,诏封淮 渎为长源王。

世宗大定四年命望祀淮渎

编辑

按《金史世宗本纪》,大定四年六月庚午,初定五岳四 渎之礼。按《礼志》:四年礼官言,“岳镇海渎当以五郊 迎气日祭之。”诏依典礼,以四立土王日,就本庙致祭, 其在他界者遥祀。立春日祭东渎、大淮于唐州,其封 爵仍唐宋之旧。

章宗明昌 年封淮渎为王

编辑

按《金史章宗本纪》不载。按《礼志》,“明昌间从沂山道 士杨道全请,封淮为长源王,每岁遣使奉御署祝版, 奁芗乘驿诣所在,率郡邑长贰官行事。”

世祖中统二年定以淮渎为南道每道致祭遣使二人

编辑

按《元史世祖本纪》。中统二年秋七月乙丑。遣使持香 币祀岳渎按《祭祀志》,岳镇海渎代祀自中统二年 始,凡十有九处,分五道,准渎为南道,遣使二人出玺 书给驿以行。

至元三年定以立春日祭淮渎

编辑

按《元史世祖本纪》。至元三年秋七月甲午。遣使祀五 岳四渎按《祭祀志》:“三年夏四月,定岁祀岳镇海渎 之制。正月立春日,祀大淮于唐州界。祀官以所在守 土官为之。”

至元十七年十二月,修“桐柏山淮渎祠。”

按:《元史世祖本纪》云云。

至元二十八年二月,遣官致祷淮渎,加封号。

按《元史世祖本纪》:至元二十八年饥。二月己卯。遣官 持香诣中岳南海淮渎致祷。丁酉。诏加岳镇四海封 号。各遣官诣祠致告按《祭祀志》:二十八年春二月, 加上淮渎长源溥济王。

太祖洪武三年正淮渎称号

编辑

按《春明梦馀录》:“洪武三年夏六月,始正岳镇海渎及 各城隍称号,淮渎称东渎大淮之神。”

洪武七年定祭淮渎于河南南阳府。

按《明会典》:“洪武七年,定淮渎于河南南阳府祭。又令 春秋仲月上旬择日祭。”

宪宗成化八年以旱遣官祷淮渎

编辑

按胡谧《重修淮渎庙碑记》:“成化壬辰夏四月,天子以 天久不雨,漕河流涸,乃出内帑香币,遣太常寺少卿 俞公钦往祷东渎大淮之神。”

穆宗隆庆三年遣官祭淮渎

编辑

按《续文献通考》:“隆庆三年八月,以洪水为灾,命巡抚 凤阳等处侍郎赵孔昭祭大淮之神

淮水部汇考三

编辑

《皇清》。

顺治八年

编辑

《大清会典》。“顺治八年,以亲政,遣官祭告岳镇海渎,是。”

年恭上

昭圣慈寿皇太后尊号。遣官祭告历代陵寝。先师阙里。

等七处:“一差河南祭淮渎。”

淮水部总论

编辑

《图书编》:

《两河工成疏略》

编辑

照得“数年以来,黄、淮二河,胥失故道,至以地方州县 为壑。盖由黄河惟恃缕堤,而缕堤逼近河滨,束水大 急,每遇伏秋,辄被冲决,横溢四出,一泻千里,莫之底 极。北岸则决崔镇、季大等处,南岸则决龙窝、周营等 处,共百馀口。又从小河口白洋河灌入,挟永、堌诸湖 之水,越归仁集直射泗州陵寝,以至正河流缓,泥沙 停滞,河身垫高,淮水又因高家堰年久圮坏,溃决东 奔,破黄浦,决八浅,而山阳、高、宝、兴、盐悉成沮洳。清口 将为平陆。黄、淮分流,淤沙冈涤,云梯关入海之路,坐 此浅狭,而运道民生俱病矣。自去秋兴工之后,诸决 尽塞,水悉归槽,冲刷力专,日就深广。今遥堤告竣,自 徐抵淮六百馀里,两堤相望,基址既”远,且皆真土胶 泥,夯杵坚实,绝无往岁杂沙虚松之弊。蜿“蟺绵亘,殆 如长山夹峙,而河流于其中。即使异常泛涨,缕堤不 支而溢至遥堤,势力浅缓,容蓄宽舒,必复归槽不能 溃出。譬之重门待暴,则暴必难侵;增纩御寒,则寒必 难入。兼以归仁一堤,横截于宿、桃南岸要害之区,使 黄水不得南决泗水。至于桃、清北岸,又有减水四坝, 以节宣盈溢之水,不令伤堤。”故在遥堤之内,则运渠 可无浅阻。在遥堤之外,则民田可免渰没。虽不能保 河水之不溢,而能保其必不夺河;固不能保缕堤之 无虞,而能保其至遥即止。盖尝考弘治以前,张秋数 塞数决。自先任都御史刘大夏将黄陵冈一带增筑 《大行》堤一道,而张秋之患遂息,此其已试之明验也。 今职等所筑之遥堤,即《大行堤》之别名耳。况系真正 淤土,较之大行杂沙,又有不侔者。故今岁伏初骤涨, 桃、清一带,水为遥堤所束,稍落即归正槽,沙随水刷, 河身愈深,河岸愈峻。前岁桃、清之河,胶不可楫,今深 且不测,而两岸迥然高矣。上流如吕梁,两“崖俱露巉 石,波流湍急,渐复旧洪。徐、邳一带,年来篙探及底者, 今测之皆深七八丈,两崖居民无复昔年荡析播迁 之苦,此黄水复其故道之效也。高家堰屹然如城,坚 固足恃。今淮涓滴尽趋清口,会黄入海,清口日深,上 流日涸,故不特堰内之地可耕,而堰外湖陂渐成赤 地。盖堰外原系民田,田之外为湖,湖之外为淮,向皆 浑为一壑,而今始复其本体矣。其高、宝一带,因上流 俱已筑塞,湖水不至涨满,且宝应石堤新砌坚致,故 虽秋间霖潦浃旬,堤俱如故。黄浦八浅筑塞之后,俱 各无虞。柳浦湾一带新堤环抱淮城,并无啮损,不特 高、宝田地得以耕艺,而上自虹、泗、盱眙,下及山阳、兴、 盐等处皆”成沃壤,此淮水复其故道之效也。见今淮 城以西,清河以东,二渎交流,俨若泾渭,诚所谓同为 逆河以入于海矣。海口之深,测之已十馀丈,盖借水 攻水,以河治河,黄淮并注,水涤沙行,无复壅滞,非特 不相为厄,而且交相为用。故当秋涨之日,而其景象 如此。昔年沙垫河浅,水溢地上,祗见其多。今则“沙刷 河深,水由地中,祇见其少。地方士民皆谓二十年来 所旷见也。”切照我朝建都燕冀,转输运道,实为咽喉。 自仪真至淮安,则资淮河之水;自清河至徐州,则资 黄河之水。黄河自西而来,淮河自南而来。今流于清 河县,东经安东,达云梯关而入于海。此自宋及今两 渎之故道也。数年以来,崔镇诸“口决而黄水遂北,高 堰黄决而淮水遂东,桃源、虹、泗、山阳、高、宝、兴、泰,田庐 坟墓俱成巨浸,而入海故道几成平陆。”臣等受事之 初,触目惊心,所至之处,孑遗之民,析舆号泣,观者皆 为陨泪。然议论纷起,有谓故道当弃者,有谓诸决当 留者,有谓当开支河以杀下流者,有谓海口当另行 开濬者。臣等反复计议,弃故道则必欲乘新冲。新冲 皆住址陆地,漫不成渠,浅涩难以浮舟,不可也。留诸 决则正河必夺,桃、清之间,仅存沟水,淮扬两郡一望 成湖,不可也。开支河则黄河必不能两行。自古纪之, 淮河泛溢,随地沮洳,水中凿渠则不能,别寻他道则 不得,况杀者无几,而来者滔滔,昏垫之患,无时而止, “不可也。惟有开濬海口一节,于理为顺。”方在犹豫,而 工部移咨叮咛,臣等亲诣踏看。臣等乃乘轻舠,出云 梯关至海滨,延袤四望,则见积沙成滩,中间行水之 路不及十分之一。然海口故道,则广自二三里以至 十馀里。询之土人,皆云往时深不可测。近因黄、淮分

流,止馀涓滴入海,水少而缓,故沙停“而积,海口浅而
考证
隘耳。若两河之水仍旧全归故道,则海口仍旧全复

原额,不必别寻开凿,徒费无益也。”臣等乃思欲疏下 流,先固上源;欲遏旁支,先防正道。遂决意塞决以挽 其趋,筑遥堤以防其决,建减坝以杀其势,而保其堤。 一岁之间,两河归正,沙刷水深,海口大辟,田庐尽复, 流移归业,禾黍颇登,国计无阻,而民生亦有赖矣。盖 “筑塞似为阻水,不知力不专则沙不刷,阻之者乃所 以疏之。合流似为益水,不知水不弘则沙不涤,益之 者乃所以杀之也。旁溢则水散而浅,返正则水束而 深,水行沙面则见其高,水行河底则见其卑,此既治 之后与未治之先,光景大相悬绝也。”每岁修防不失, 即此便为永图。借水攻沙,以水治水。臣等蒙昧之见 如此而已至于复闸坝启闭,疏濬扬河之浅、亦皆寻 绎先臣陈瑄故业,原无奇谋秘策骇人观听者。

《两河新筑堤闸坝总叙》

编辑

窃惟黄、淮二河,古称二渎。黄河发源于星宿海,经崑 仑山,历陕西、山西、河南,出南直隶之徐州,合山东汶、 泗诸水以资运道,自徐经邳,至清河县东与淮水会。 淮河发源于河南之桐柏山,经凤阳、泗州,亦至清河 县东与黄河会。二渎合流,俱经安东县,由云梯关入 海。其淮河以南,则由淮安历扬州以通江南;黄河以 “北,则由会通河历天津以达京师。两河抱于凤、泗,《光 岳》锺于祖陵,我国家亿万年根本之地实在于此。且 岁输江南四百万之粮,以给官军数十万之用,上有 关于国计,下有系于民生。自隆庆年间,黄河从崔镇 等口北决,淮水从高家堰等处东决,二渎之水散漫 无归,故入海之路停滞而不达,此非河之浅也,水不 行而沙自塞耳。今惟诸决尽塞,两河复合,水行沙刷, 海口复通。且坚筑据堰以防秋伏之涨;连建减水坝 以泄盈溢之水;筑归仁集,而泗州陵寝无冲射之虞; 固黄浦八浅、宝应诸堤,而兴、盐诸邑无昏垫之苦。塞 天妃闸以拒黄流,修复通济、清江、福兴诸闸以严启 闭;复礼、智二坝,创建”天妃坝以便车盘,则二渎不至 横流,两河悉循故道,闾阎有可耕之业,漕运无转挽 之难,真平成之伟观,旷世之希。请帮助识别此字。也。

淮水部艺文一

编辑

《浮淮赋》:《有序》:      《魏文帝》。

“建安十四年,王师自谯东征,大兴水军,汎舟万艘。时予从行,始入淮口,行泊东山,睹师徒,观旌帆,赫哉盛矣!虽孝武盛唐之狩,舳舻千里,殆不过也。乃作斯赋” 云。

溯淮水而南迈兮,汎洪涛之湟波。仰岩冈之崇阻兮, 经东山之曲阿。浮飞舟之万艘兮,建干将之铦戈。扬 云旗之缤纷兮,聆榜人之讙哗。乃撞金钟,爰代雷鼓。 白旄冲天,黄钺扈扈。武将奋发,骁骑赫怒。于是惊风 汎,涌波骇。众帆张,群櫂起,争先逐进,莫适相待。

《前题》
王粲

编辑

“从王师以南征兮,浮淮水而遐逝。背涡浦之曲流兮, 望马丘之高澨。汎洪橹于中潮兮,飞轻舟乎滨济。建 众樯以成林兮,譬无山之树艺。”于是迅流兴潭渨,涛 波动长濑。钲鼓若雷,旌麾翳日。飞云天回,苍鹰飘逸。 滂沛汹溶,递相竞轶。飞惊波以高骛,驰骇浪而赴质。 加舟徒之巧极,美榜人之闲疾。白日未移,前驱已届。 群帅按部,左右就队。舳橹千里,名卒亿计。运兹威以 赫怒,清海隅之芥蒂。济元勋于“大举,垂休绩乎远裔。”

祭淮文         隋薛道衡

编辑

元帅晋王谨以清涤制币太牢之奠,敬祭于东渎大 淮之灵:盖圣德应期,神功宰物,上齐七政,下括四海。 自晋人丧道,彝伦攸斁,天隔内外,地毁东南,三吴成 危乱之邦,百越为逋逃之薮。皇帝肇开鼎业,光有神 器,图出龟龙,镜悬金玉。忧劳庶绩,无忘寤寐,言念苍 生,情深矜养。河源、海外,莫不来庭;冒顿、呼韩,岁时拜 诵,伪陈蕞尔,尚阻声教。妖贼叔宝,僭窃遗绪,毒流江 左,冤结人神,上轸皇情,义申吊伐。猥蒙朝寄,抚宁淮 甸。仰惟导源桐柏,长迈蓬莱,标四渎而引百川,擅五 材而合七德。庶凭流恶之灵,克成除暴之举,使水陆 旌旗,所向无前,吴会君长,束手归服。敬申荐醴惟神。 尚飨。

重修淮渎长源公庙记    宋路振

编辑

臣闻“山川之气,絪缊而交感,故风雨时至而煦育彰 焉;阴阳之化,旁礡而无迹,故肸蚃相应,而神明生焉。 若夫积厚成功,利物而不宰;灵长毓粹,旷世而流光。 祀典以兴,其来尚矣。昔者鲧堙洪水,绩用弗成,下民 由其昏垫,明禋以之匮乏。”帝妫行巡狩之礼,始秩群 望;夏禹除怀襄之害,首奠大川。安流载融,善利斯积, 润下之德,既冠于九畴;视侯之爵,乃崇于四渎。《周礼》 著浮沉之祭,秦官修泮涸之仪。坛坎既严,圭币亦异。 两汉而下,旧章弥缛。兹盖王者崇稼穑之本,防灾沴 之兴,将以庇民于太熙,储祉于丰岁,未有不重山川 之祀,贲神灵之宇,以延乎蕃锡者也。若乃观滥觞之迹,稽神化之方,东渎比于长围,大淮称为“奥府。”始经 营于赤位,终请帮助识别此字。漫于炎野。晦明不爽,自通朝夕之潮; 化产兼包,靡容汾浍之恶。故其奫沦浩荡,湍流回直, 蕴蠙珠而不耀,指鳀海而迅征。灵气所凭,庙貌斯显。 惟物应之盛者,故能宅高明之丽;阴骘之大者,故能 歆优裕之享。幽赞之道,今古如一者,其惟长源公乎? 若夫崇封奠献之礼,冠冕服章之度,御菑捍患之力, 发祥震怪之符,是皆纪在策书,不烦述也。崇文广武 感天尊道应真祐德上圣钦明仁孝皇帝受元符之 七载,既觐东后而登岱𪩘,饬秋驾而巡冀壤。上封展 礼,躬接乎万灵;颂祗育谷,虔修乎明祀。人神䜣合,符 瑞并至,庶征时若,寒燠由是不愆。厥壤可游,云露以 之流润,礼节兴而风俗茂,刑辟措而生齿繁,家有弦 诵之声,人知洙泗之教。昆虫咸遂,忠厚之化行;疵疠 不作,生成之德著。以至灵官降于永夕,谆诲通乎吉 梦,祗见真祖,亲接绪言,识宝系之绵长,饮琼液之甘 润。于是却拱壁而进道,严葆卫以朝真,躬款郁华之 庭,虔展罽坛之礼,鸿仪有赫,丕应遝臻,瑞景蔼于三 辰,祥辉发于九井。回跸睢阳之奥壤,“观风艺祖之旧 邦,浚发德音,懋建京邑,格太宫而祼鬯,陟泰坛而升 燎。湛恩溥洽,丕冒于八荒;星邮四出,遍告于群祀。而 岳镇海渎之望,愈严饬矣。”先是长淮公庙在桐柏县 之西南,地方湫隘,渊流沮洳,伏牛之潦洊至,射隼之 墉屡毁。开宝中,太祖皇帝遣使临视,徙其地焉。巍山 峙其前,长淮荡其后,“藂楹毕构,连观相望。彼都士人, 叹其爽垲。岁月滋久,栋梁斯挠。守臣率职,不敢遑宁。” 驿书上闻,中旨随降。翌日,诏入内殿头白崇庆率翰 林画工图宫室之状,八作大匠定营缮之制,发唐、邓、 许、颍屯兵,以给其役。又诏“前桐柏令周宪,即山度材, 楩柟杞梓,塞川而下。官不严而治,工不戒而备,事无 愆期”,人有馀力。缭垣屹立,回廊四合。雕甍高映,邈倒 影而上千;崇扉洞开,列方轨而并进。夫制作之盛,邦 家之壮观也;报降无爽,神灵之善应也。宜其享丰茂 之福,协蕃昌之兆,降祉于万祀,保民于无疆者也。下 臣受诏,懋扬成绩。辞不逮意,何以赞《斯干》之谣;言愧 无文,岂足彰轮奂之作?孤奉纶旨,徒竭斐辞,燥吻怔 忪,直书《梗概》云尔。

重修淮渎庙记       明胡谧

编辑

成化壬辰岁夏四月,圣天子以天久不雨,漕河流涸, 乃出内帑香币,遣太常寺少卿俞公钦往祷东渎大 淮之神。制若曰:“惟淮渎实漕河上流,其通涸攸系,故 特遣祷。惟兹有神默运机缄,斡旋大化,尚敷霈泽,俾 河流长注,以达往来,庶副朕怀。”俞公将承唯谨,乃是 月廿有五日抵神所,有司共事如典祭告。已,顾瞻殿 宇将压,神若有弗安栖者。进守臣询故,对以前政因 循迩则岁连灾祲,弗得矫令兴作。俞公还朝,既复命, 因上疏,其略曰:“淮渎与海岳镇诸神,皆祀典攸秩。矧 兹渎在我太祖高皇帝龙飞地,尤宜敬重,顾今神宇 弗葺,无以竭虔,安灵尚曷,冀其感通。伏惟圣朝垂鉴, 亟命有司举玆旷典,庶称国家祀神之意。”诏可之。下 工部,檄河南布政司,委南阳府知府段侯坚综其事, 率诸属县僚分董诸役,而参政沈君敬、佥事顾君以 山莅督焉。先是,既祷旬月间,霖雨时降,河流通注。且 自后岁连大稔,民皆安业。兹役也,费出于公帑,力取 于农隙,肇于既祷之又明年夏至己亥冬讫工。中建 正殿七间,翼两庑各“十二间,左右钟鼓楼、碑亭各二 间,前戟门五间,东西各建公馆五间,东翼两厢共十 间,中御香亭,左神库,右牲房,门楼西向。西又建道房 五间,翼两厢共十间,门楼东向,四周缭以土垣,计丈 一百九十。砖山门三间,东西角门各一间,黝垩丹碧, 焕然一新,规制视旧有加焉。”段侯既率僚属落之,又 置常稔地五顷五十亩有奇,给居守道士,以赡香火, 且砻石将丐诸当代鸿笔,以纪兴修岁月。会朝廷遣 右都御史原公杰处置荆襄及南阳流民,析唐县东 南境置桐柏县,而庙在其地。段侯且当秩满去任,遂 以兹役之未毕者,畀诸前知县汪云云。既毕厥役,而 以《纪文》白诸前巡抚右都御史孙公洪,以属谧,辞不 敏,未敢执笔。甲辰春,朝廷又遣今巡抚都御史赵公 文博有事兹庙,见前砻石尚虚,仍以属谧,谧辞不获。 惟海渎岳镇,流峙两间,其神出诸高深之表,固非假 宇栖之而后著其感通也。然吾人所以口而祝之者, 苟非有宇以栖厥神,则无以系如在之诚,而致神之 肸蚃焉。此庙祀之所由作,而俞公不容不请兴斯役 也。矧祀事之兴替,系有司政体之勤怠,而灾祥之召, 未必不由以致焉。是皆不可不书,以告将来。自今凡 寄任其地,有事于庙者,尚鉴之哉!

济淮赋          徐祯卿

编辑

“惟神淮之巨体兮,纬后土而纡流。”愬遐睇以究源兮, 指桐柏之灵丘。求禹甸之鸿迹兮,引衿抱于扬州。树 南国之险限兮,辅皇畿之壮猷。放洪波而东注兮,但 日夜之滔滔。沛汾汾以腾衍兮,凌震怒于阳侯。川风冯而卒奏兮,云景暧而上浮。龟鱼翔而汎涌兮,鸣重 渊之卧虬。榜人戒舟以并济兮,奋群楫而溯游。乘中 流而极望兮,惊长湍之不遒。

淮渎庙碑记         唐龙

编辑

“洪濛既分,震荡底定,天下之水,播为四渎,所以平准 五行,纲纪八维,渗漉九野,润泽万物,胥于是乎在。”夫 淮其一,而与江、与河、与济,析流合源,并形区域者也。 淮出于胎簪,由桐柏而导之,挟涡水而中注于泗,距 泗之盱眙东北三十里。龟山隆而起,延首曳尾,丰背 而踞,跗东其澜以输之东海,不激不悍,不轶不溢,民 享其利而无其害。是山又淮之镇也。山有淮渎庙,不 知祀者何神?《经》云:“禹治水,三过桐柏,获水神巫支祁, 形犹猕猴,力逾九象。命庚辰扼而制之,锁于龟山之 足,淮水始安。”夫神岂庚辰欤?抑《公羊子》曰:“山川有能 润泽百里者,则秩而祭之。”淮润不啻百里可知矣。无 亦委诸淮水之灵哉?或又曰:“支祁之宫在是尔。”夫山 妖水怪,直惟驱之而已,岂可宫耶?其诞明矣。岁月滋 久,庙日以圮,水且失其故道,汎焉荡焉,灌于沙陟五 十二河,湖害未已也。嘉靖己丑春,凤阳府知府曹子 嘉率知州袁子淮登山之巅,以省厥流,怃然叹曰:“惟 庙不称神居,水之用溢,无乃神弗相欤,民溺己溺,则 何忍?”予方抚莅兹土,侍御史徐子锦亦以刑部至,亟 以工告,而咸是之。知州与盱眙县知县朱鸾,各捐金 以经始其役,庶民于于而集。越四十日,用告厥成。予 已还朝摄台事,知府、知州轻数千里而以文请。予惟 神以庇民,国以事神。庇民弗至,神之羞也;事神弗虔, 有司之责也。况兹水患,闾殚为河,民其鱼矣,乃恬然 不之省,忧乎今日之役,为民之故,以徼惠乎神,庶几 神之居歆,御灾捍患,罔怠厥职矣。譬若婴儿有疾,其 母遍索鬼物而祷之,情之至也,即嫌于媚奚恤?上之 不忍吾民,犹父母之不忍吾子也。是故忧河决者乃 沈其玉,悯天旱者靡爱斯牲,率用此道尔矣。其书之 也则宜知府廉直慈惠,知州洁己爱民,其所布善政, 咸沨沨然以兴《夫工》特取节云。

淮上石堤记        朱国盛

编辑

“淮郡当二河之冲,而淮之三城最下平水者,从清口 远眺,觉睥睨波光遥相薄也。就地形论之,淮之众庶 岌岌然皆从釜底居矣。每岁伏秋之际,黄必先溢而 淮继之。二水之大势能排山,岂一线土堤之足捍乎? 故一决于范口而淮人悬釜;再决于王公祠,而城中 水深四尺;三决于磨盘庄等七口,而市有游鱼,瓦有” 沙痕。水将至,中丞以下,俱亲投璧督薪。行备河之方 官,露宿堤上,巨浪掀撼,岸骨摇摇若浮舟。邮亭入于 波心,艅艎出于地面,令民户出蒲包,裹土筑子,堤塞 门垣。淮俗素贫,荐臻凋瘵。老弱妇女,相望泥涂。蒲至, 踊价数倍。水之怒号,吏之呵督,鲜不蹙额抆涕,跼蹐 呼天者。闾左维鱼,城门如穴,累累丸封,载胥及溺。噫 淮之备河,计亦穷矣。以天启辛酉秋,受事河南,有高 堰等诸决,躬亲董塞,目击淮人危窘状。淮海道宋公 喟然曰:“吾虞城之欲沼也。惜哉,其不以诸堤之石,并 石我淮也。”余实心颔之。顾帑藏空匮,不能作无米炊。 俄而清夫出赋,藉郡邑之力,毕二河之濬,始锐精是 举焉。按《河防一览》,先臣总河潘公筑高堰石堤三千 丈,计费以十三万。即上时高宝肇堤鲜不丈至十金 者,以时之不易也。即不佞何以成此大工?第尝以所 清旷银八百,试于莴邮之中,堤有砖石兼砌法,费可 减十之三。下山阳河官议,每丈估银一十五两六钱 八分零,因循前法,捐俸八十金,载砖石以往,亲筑十 丈为率,谓淮无泥土。为料俱取诸扬属。其途颇迂。县 大令复议加灰米为百世计。永利稍益其资。于是分 委官属预备物料。瓜洲主采木,仪令主采石,清河铄 请帮助识别此字。山、清江、高、宝五州邑,各陶砖料既具,构数厂木工 治桩,砖工镕垩,厮养纷林,百度齐举。然后主木以引 绳,就户以分价,析料以属居民,计直以给工匠,量才 以任河属。督下桩者,内河李簿也;督甃砌者,外河汪 簿也。簿所不及,则分委诸乡约董治之。筑堤之法,“下 埋石四层,以固其根;中布砖十二层,以坚其身;上覆 石二层以胶其面,里凑石二层以实其腹。一自包家 围洋信港,一自西湖嘴至许家闸”,除旧石砌堤并新 砌样工,凡一千五百二十六丈四尺二寸。措料有方, 给直有法,动众弗扰,人思自卫。以故不督而劝成,欣 跃以趋事,历四旬而工竟矣。时天启甲子仲冬也。夫 泄水须疏,防水须障,固釜底之城,拯鱼鳖之众,蜿蜒 长虹,湖光映带,室庐相庆,众惊为神。自有此淮,何可 无此堤哉?虽然,建竖者在当事,保护者在后人。余奉 大中丞吕公兆熊教令,藉宪使宋公统殷同心,又有 郡侯宋公祖舜、郡丞张公元弼、邑侯孙公肇兴,朝于 河而夕于堤,谋之有年,而成之一朝,厥工匪易。倘岁 克缮修,弗令颓圮,淮郡庶几其永赖乎。是堤之费,计 万四千馀金。为料之目,附列于左。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