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五百二十三卷 |
第五百二十三卷目录
凤翔府部汇考一
凤翔府建置沿革考
凤翔府疆域考〈有图形胜附〉
凤翔府星野考
凤翔府山川考〈水利附〉
职方典第五百二十三卷
凤翔府部汇考一
编辑凤翔府建置沿革考 通志
编辑本府
周岐周故地。秦初,建都于雍。始皇并天下,以属内史。汉初,更内史地为中地郡,寻复为内史。景帝分属右内史,武帝改曰右扶风,为三辅之一。魏为扶风郡。晋为秦国。后魏置平秦郡,又于郡东置雍城镇,后改镇为岐州。西魏改平秦为岐阳郡。隋初为岐州。天宝间为扶风郡,后改凤翔郡,寻为凤翔府,号西京。宝应间,罢京名,属关内道。五代属关西道。宋仍为府,属秦凤路。金置天兴军,属陕西西路。元为凤翔路。明为凤翔府,领州一,县七:
皇清因之。
凤翔县:〈附郭。〉
周,雍邑。召康公之采地。秦置雍县。汉属右扶风。南北朝后魏为平西郡治。隋为扶风郡治。唐至德二载,改雍为凤翔县,仍析置天兴县,复省凤翔入天兴。宋仍为天兴县。金复改为凤翔县。元仍旧。明因之,为凤翔县。附郭。
皇清因之,编户三十九里。
岐山县
周岐周故地,周公采邑。汉为雍县地。南北朝后周割泾州鹑觚县地,置三龙县,属岐州。隋始名岐山县。唐初改为岐阳县,至德间,复为岐山县。五代宋、金、元俱属凤翔府。明因之,亦隶凤翔府。
皇清因之,编户二十九里。
宝鸡县
周岐周地。秦属内史,为陈仓县。汉属右扶风。三国魏为重镇。晋县废。苻坚于县界置苑川县。南北朝后魏移苑川于陈仓故城,复为陈仓县。后周于此置显州,未几州县俱废。隋复置陈仓县,属岐州。唐至德二载,因秦文公获石鸡之异,改为宝鸡县,属凤翔府。宋金元仍旧。明因之,隶凤翔府。
皇清因之,编户四十九里。
扶风县
周为岐阳镇。汉为右扶风。晋废为美阳县。南北朝后周天和元年,置燕州,省美阳县。隋末州废。唐武德三年,析岐山县更置𣲗川县。贞观八年,改为扶风县。五代宋、金、元仍旧。明因之,隶凤翔府。
皇清因之,编户二十九里。
郿县
周为郿地。《诗》崧高“王饯于郿。” 即此。汉武帝置郿县,属右扶风。南北朝后魏改平阳郡。西魏改郿城县,寻废入周城县。隋置郿城县。唐改郡为郇州,寻废州为郿县,属稷州。后改属凤翔府。宋因之。金初属𢘆州,后属京兆府路。元初,升为郿州。至元初,复为县,属安西路。明因之,隶凤翔府。
皇清因之,编户十八里。
麟游县
汉为杜阳县地,属右扶风。隋义宁元年,置凤栖郡。二年,以仁寿宫获白麟,更郡曰麟游,及置麟游县。唐初,废郡为麟州。贞观元年州废,省灵台入麟游,属岐州,后属凤翔府。宋、金、元、明俱因之。
皇清因之,编户十六里。
汧阳县
汉隃麋县地,属右扶风。晋省隃麋。南北朝后周置汧阳郡及县,以在汧水之阳,故名。寻废郡,以县属陇州。唐、宋、金、元皆因之。明初,属陇州。嘉靖四十年,改隶凤翔府。
皇清因之,编户六里。
陇州
周为岐陇之地。秦属内史。汉为郁彝县,属右扶风。三国魏晋属扶风郡。南北朝后魏置陇东郡及汧阳县,兼置东秦州,后改为杜阳县。西魏改为陇州。隋初郡废,大业三年州废,以其地入扶风郡。唐复为陇州。天宝元年,改曰汧阳郡。宋为陇州,属秦凤路。金属熙秦路。元改属巩昌路。明洪武六年,并汧源入陇州,隶凤翔府。
皇清因之,编户二十九里。〈原阙详考证〉
凤翔府疆域考 府县志合载
编辑本府
东至西安府武功县界一百六十五里,至省城三百五十里,至
京师三千里
西至巩昌府清水县界三百一十里。
南至汉中府凤县界二百二十里。
北至平凉府灵台县界二百二十里。
东西广四百六十里,南北袤四百二十里。《凤翔县》:
凤翔,附邑也。东至岐山县界四十五里,至县五十里。
西至汧阳县界四十里,至县七十里。
南至宝鸡县界四十里,至县九十里。
北至麟游县界四十五里,至县九十里。
岐山县
东五十里为“岐山” ,东至扶风县界四十里,至县六十里,路通武功县,至省城三百里,至
京师二千九百五十里
西至凤翔县界八里,至府城五十里,通汧阳县,南至桃川五里坡一百九十里。
北至麟游县界七十里,至县九十里,通灵台县。东南至郿县四十里,路通盩厔县。
东北至扶风县界六十里。
西北至凤翔府七十里
西南至宝鸡县十里,路通凤县。
东西广七十里,南北袤二百六十里。
宝鸡县
府西南九十里为“宝鸡。” 东至岐山县界九十里,至县一百三十里,至省城四百四十里。
西至秦州界九十里,至州五百里。
南至汉中府凤县界一百三十里,至县二百里;北至汧阳县界四十里,至县七十五里。
东南至郿县界一百里,至县一百三十里。西南至汉中府凤县界九十里,至县一百九十五里。
东北至
京师由河南二千八百九十里,由山西二千六百
六十里
西北至陇州界四十五里,至州一百五里。东西广一百八十里,南北袤一百七十五里。《扶风县》
府东一百里为扶风,东至西安府武功县界四十里,至县五十五里,路通兴平县,至
京师由河南二千八百三十里,由山西二千六百
六十里
西至岐山县界二十五里,至县六十里,至凤翔县治一百一十里。
南至郿县界三十里,至县三十五里,路通盩厔县。
北至麟游县界七十里,至县九十里,路通灵台县。
东南至西安府盩厔县九十里,路通鄠县。西南至宝鸡县一百八十里,路通凤县。
东北至西安府乾州九十里,路通永寿县。西北至平凉府华亭县三百里,路通平凉府。东西广六十五里,南北袤一百里有奇。
郿县
府东南九十里为郿县。东至西安府盩厔县界九十里,至省城三百里。
西至宝鸡县,一百三十里。
南至太白山五十里
北至岐山县五十里
西南至汉中府凤县四百里。
东北至扶风县,三十里。《至》
京师二千八百里
西北王凤翔,县九十里。
东西广七十里,南北袤六十五里。
麟游县
府东北一百二十里为麟游。东至西安府乾州界七十里。
西至汧阳县界,一百里。
南至岐山、扶风界,俱四十里。
北至平凉府灵台县界八十里。
西南至凤翔县界六十里,至府城一百二十里,至省城三百里。
东北至西安府邠州永寿界,俱四十五里。东西广二百一十五里,南北袤一百一十里。《汧阳县》
府西六十里为“汧阳。” 东至凤翔县界二十五里,至省城四百一十里。
西至:〈无考。〉
南至宝鸡县界,二十五里。
北至平凉府灵台县界七十里。
西北至陇州界三十五里。
东西广六十里,南北袤九十里。
陇州
府西一百六十里为“陇州。” 东至汧阳县界五十五里,至省城五百里。
西至巩昌府清水县界,一百二十里。
南至:〈无考。〉
北。至。〈无考。〉
东南至宝鸡县界一百二十里。
西北至平凉府华亭县界六十里。
东西广一百七十里,南北袤二百一十里。
形胜附
编辑本府。〈凤翔县附郭。〉
《唐·地理志》:“原田肥美,物产富饶,乃成周兴王之地。”
《王承元传》:“凤翔右袤泾原,地平,少岩阻。”
《寰宇记》渭汧岐漆雍五水皆会于郡界
编辑
苏轼诗云:“山如犬牙,原如长蛇。”
《旧志》雍有三秦凤翔其一也又云陇关阻其西
编辑
益门扼其南
凤翔县 横水,东环灵山,西拱汧河,萦带于前,君坡倚屏于后,《凤翔县》建乎其中。
岐山县 天柱后擎,太白前峙,凤脉西绕,龙尾东环,周原奠其中,渭水潆乎外,风气清淑,人文秀发,诚天作之盛地,诞圣之名邦也。
宝鸡县 左金陵,右玉涧,面渭水,背原陵,地形险阻之处也。
扶风县 东临漆水,西接岐山,南阻渭流,北据凤岭。
郿县 横渠镇跨于东,五丈原据于西。太白耸其前,渭水绕其后。
麟游县 因山为城,因涧为池,“麟川绕而凤台峙,四山环而道路险。”
汧阳县 南临汧水,北倚冯河,五里坡蜿蜒于左,月曲山盘踞于右,山岭重复,溪涧险阻。《陇州 》左陇山而右汧河,面五峰而枕灵谷,为秦、凤要害之地,昔始皇尝表此以为西门。
凤翔府星野考 府县志合载
编辑府属总
《史记天官书》:“东井、舆鬼为雍州之地。”
《汉?地理志》云:“秦地于天官东井、舆鬼之分野,东自弘农故关以西,京兆、冯翊、扶风、北地、上郡、西河、安定、天水、陇西,南有巴蜀、广汉、犍为、武都,西有金城、武威、酒泉、炖煌,西南有越嶲、牂牁,俱属之。”
《旧志天文图及晋天文志》附载魏太史令陈卓
编辑
著郡国所入宿度,自东井十六度起,至柳八度为鹑首,于辰在未,秦之分野,属雍州。尝于历代占验考之,莫不皆然,则凤翔之入于井宿无疑也。
《岐山县志》,岐属雍州,古称井鬼分野,历考诸说未见。井鬼为雍,秦所入。至于柳七星,张属周三辅,则曰:“弘农入柳一度。” 盖柳九度辰方,在午为周。然则三辅之地,去弘农不远,岂不在柳宿之内乎?歧属周三辅之右,扶风地考其次,当系之以柳,而《广舆记》及《天文志》皆称属井鬼,今姑仍之。
《宝鸡县志汉地理志》自东井十六度至柳八度
编辑
为鹑首,于辰在未,秦之分野,本岐州故地。《天文图》载郡国所入准此。《旧志》云:宝鸡实当井度,非柳鬼也。夫井九度入巨蟹之舍,以益门、散关排拶推步,则宝鸡正当井九度十九分。
《扶风县志天官书》东井舆鬼之分野也其界自
编辑
弘农故关以西,京兆、冯翊、北地、上郡、安定、天水、陇西,南有武都,西有金城、武威、张掖、酒泉、炖煌皆属焉。晋《天文志》云:“自东井十六度至柳八度为鹑首。”于辰在未,秦之分野,属雍州。唐薛昌序《法门寺浮图记》云:“凤鸣之境,鹑首之郊。”〈按“馀州县相同。” 〉
凤翔府山川考〈水利附〉府县志合载
编辑本府。〈凤翔县附郭。〉
雍山 在府城西北三十里。四面积高曰雍,又四面不见四方曰雍。春秋为雍地,山之名以此。按《县志》雍水所出,秦汉以此名县。
杜阳山 在府城东北二十五里。杜水所出,下为老君坡。山北有杜阳谷,地穴至深。
鸡冠山 在府城西北三十里,以形似名。灵山 在府城西北三十五里。按《县志》,上有寺,亦名灵鹫。
回龙山 :在府城西北二十里落城村。
紫荆山 :在府城东北十五里。
展诰山 在府城西北,以形类展诰,故名。老君坡 ,在府城西北二十五里。杜阳川水所出。
五里坡 在府城西四十里。陇右都护张严追金兵,战于此,败没。
黄山谷 在府城北二十里。
西平原 在府城西南三十里。宋将吴玠与金人撒离喝相持处,撒离喝登高观战,叹曰:“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难与争也。” 遂引去。按《明一统志》宝鸡亦载在县东北十里。
彭祖原 ,在府城西二十五里。
雍水 在府城西。源出雍山,一名“返眼泉” ,平地东流至𣲗川,同漆水入于渭。
横水 在府城东三十里。自杜阳南流入渭,俗呼“夜叉河。”
邓水 在府城北十里,合塔寺水入渭。
中牢水 ,《水经注》云:“雍水又历中牢溪谷,亦名中牢水。”
塔寺河 在府东郭。小水从西来,转南达于渭。汧阳河 ,在城西三十里。河东属本县,河西即宝鸡。
七里河 自城西七里泉浦村发源,水渐大,东南过岐入渭。
白鸡河 自城西北涌出,环流东南入七里河。民恶其损田,引入西城壕沟渠。现存。
曲家河 在城北,水声可验阴晴。
东湖 在府城东。宋苏轼官凤翔时八观之一也。
橐泉 在府城内东南隅。《尔雅》云:“无底曰橐。” 此泉注水不盈,屡盈屡涸,有似无底,故名。秦穆公建宫于上,又号橐泉宫。《皇览》曰:“秦穆公冢在橐泉宫下。”
谦泉 在东关门外。《尔雅》曰:“满而不溢曰谦泉。”
泉在东关。关中井多咸苦。此泉澄澈清甘,作豆粥软美,尢宜烹茶,居民汲取者甚众,巷名“通津” 以此。然时汲时盈,盈而不溢,有似人之不放纵者,故名谦。
虎跑泉 在府坡东北十五里大像寺前。一名“金沙。”
凤凰泉 :在城西北,绕城四围,南合塔寺河,东流入渭。
返眼泉 ,在城西北三十里,出雍山下,即雍水,水出似转眼,故名。世称西水。《水经注》曰:“左阳水行十里至西平,伏不见,越三十里,至三岔复出,东流合塔寺河,至𣲗川同漆水入于渭。”
玉泉 有二,一在城北三十里牛钵谷,其水流如玉。后人就此掘得。隋开皇八年郡守强《猛虎》所造《玉佛》一尊,建寺其上,号“玉泉寺” ,祷雨辄应,又号观音湫。一在城西三里,今俱湮没。
忠孝井 在旧文昌宫内,后改为“分守道” ,今湮。佛儿沟 ,在城东。
风伯庙沟 在城北
柳林铺沟 在城西
窑店子沟 在城西
金银沟 在城南。相传暴雨后,曾有于此拾金银者,因以名之。
秤沟湾 :在城西三十里。极险峻。
岐山县
岐山 在县东北五十里。山有两岐,故名。其一曰天柱山,峰峻若柱,太王迁邑于此。《说文》曰:“太华以西名山七之一。” 《河图括地象》称为地乳。凤凰山 ,在县北十五里周公庙后,即凤鸣处。上有爪迹,山出五色土。
青峰山 ,在县南一百五十里。峰峦苍翠,故名。上有青峰寺。
石桥山 在县南五十里宝鸡县界。
石楼山 在县南五十里,形如楼阁。按《县志》:“上有湫池,祷雨辄应。”
崛山 ,在县东北四十里。山多石穴,一名“耆阇山。”
梁山 在县东北六十里,有箭括岭。按《县志》即亶父迁岐所逾者。秦建梁山宫于上,今废。南山 在县南七十里,东连郿鄠,西抵大散关。按《明一统志》即终南山。
五将山 ,在县北五十里,连亘扶风、长安界,即后秦苻坚信谶避兵处,上有五将庙。
三龙山 在梁山西,后周因以名县。
书卷山 在县北十里骆驼巷口。其石层折秀丽,似书籍叠卷。
奥山 在太白山西。高峻深邃,人迹罕到。天柱山 ,在县北十里,屹立如柱,群山朝拱。太白山 ,在县南八十里,盛夏积雪不消,上有湫池神庙,祷雨辄应,东连郿县武功界。又《晋天文志》:“大梁实沈,其神主于此,而太白位焉。” 耆阇山 ,按《明一统志》在县北四十里。
箭括岭 在梁山,有缺,因名。金将汲立攻此,吴玠遣兵败之。
石坝岭 在崛山后
白玉岭 在县南五十里五丈原之西。
三刀岭 在县南三十里。
五星坡岭 在桃川西界。
八里漫岭 在桃川东界,下有学田、水陆地二顷八十馀亩。
龙尾坡 在县东二十里。郑畋破黄巢兵于此。令狐坡 ,在县南三十里,一名“渭阳坡。”
田家坡 在县南三十里,今名“蔡家坡。”
永乐洞 ,在县境二十五里,下即珍珠泉。“朝阳洞 ” ,在凤凰山下,周公庙东。
景阳洞 ,在金仙洞之东十里。前建阁,后有流泉。
张仙洞 ,相传张三丰曾寓此,在周公庙西。“凤山洞 ” ,在张仙洞南。
勺泉洞 在奥山之麓。滴水如珠,清冷甘洌,不溢不涸。
金仙洞 ,在崛山中。有滴泉,盈而不溢。前有《卧佛》一躯,因名。
周原 ,在县东北四十里岐山之阳,东西横亘,肥美宽平,即《诗》谓“周原膴膴” 者,乃太王营邑之处。
五丈原 在县南五十里。汉诸葛武侯伐魏屯兵处,上有武侯庙。按:《明一统志》郿县亦载“在县西三十里。”
鳌川 ,在县北三十里。
麟川 凤川 二川未详。
桃川 在县南百五十里。出大山中,东西四十里,南北三里。秦灭虢,为县,即此。一名桃虢川。渭水 ,在县南三十五里。按《县志》即渭之南北岸水灌溉,地颇肥饶。
岐水 在县西。绕南东流。按《县志》,发源麟游普润里废县,东南流入漆水,一名峦水。
𣲗水 ,在县东北六里。源出𣲗谷,南流入扶风县界。唐𣲗水县以此名。一名“白水。”
潢水 在县南三里,俗传太公钓处。东南流与濉水汇,名交河。按《县志》一名水南河。
斜谷水 ,源发桃川,经太白斜谷关,北流入渭,名石头河。按《县志》,“其水灌稻米,洁白甲于他处。亦产鱼。”
渭河 在县南四十里。发源渭源县,东流至同州入河。司马懿屯渭滨,即此。
濉河 ,在县南十里。一名“后河” ,东流入潢河,经茂陵入渭。
朱石涧 ,在斜谷关内四十里,有路达桃川。青峰涧 ,在桃川西。
“双溪 ” 即“潢、濉” 二河相会处,今名“交河。”
虎溪 未详
不溢池 按《明一统志》:“县治南引润德泉注于池,久而不溢。”
“仰天池 ” 在周公庙山后。
珍珠泉 在永乐洞前。泉水清微,如珠迸出,深丈馀。一在令狐庵。
瀑布泉 :在桃川勺泉洞。
润德泉 在县西北十五里周公庙东。相传“世治则出,否则竭。” 唐大中初,复涌出,敕赐“润泉。” 鲁班沟 在县东十里,有小水南流入交河。龙尾沟 在县东二十里,有小水流入交河。麻叶沟 在县东二十五里,有小水南流入交河。
南寺沟 在县西郭门外。下有泉水,经实相寺南入潢河。
佛儿沟 在县西七里。源自周公庙“润德泉” ,流入潢河。
白玉沟 ,在县南五十里。有山,水出五丈原西凉庐山下,北流入渭。
宝鸡县
陈仓山 ,在县东南四十五里。一名鸡峰山。秦穆公使髦头骑伐梓树,即此。传山有石鸡,与山鸡不别。赵高烧山,山鸡飞去,石鸡不去,晨鸣山头,声闻三十里。
石鼓山 在县南二十里。石如鼓者十,周宣王田猎时所凿,因名。按《府志》:“唐郑馀庆得其八,置于学宫。宋皇祐间,复求之,得其二。大观中,徙置开封辟雍。靖康末,金人取归燕,置大兴学宫。元皇庆初,移置国子监学宫戟门内左右。今仍在国子监。” 其文可见者四百六十五字。
蛇山 ,在县西南八十里。其山多蛇。
煎茶平山 在县西南六十五里。俗传汉高祖引兵由故道出,驻马煎茶于此。
青峰山 在县治东南八十里,其峰秀丽常青。石楼山 在治东南一百二十里,形如楼阁。亦见《岐山县》。
益门山 ,在县南十五里。故益州境。由此而入,即秦岭北峪。
石塔山 在县东南七十里。其形如塔,上有石盆,遇旱祷雨辄应。
温水谷 ,按:《明一统志》“县东南四十里,渭水之南。”
麦涧谷 在治西七十里。明洪武三年出瑞麦。“陵原 ” 在县后,以金陵河经其左,故曰“陵原。” 其脉自吴山绵亘而来,至此结形如屏。
和尚原 在县西南四十里。按《府志》,“大散关之东,宋吴玠、杨政大破金兵于此。”
八角原 ,在县西二十里。其原八角,故名。西平原 ,在县东北十五里。
八鱼原 在县东南三十里。俗传太公钓时,有八鱼追钓至此。
渭水 ,在县南一里。按《县志》,“源出渭源县南谷,经鸟鼠朱圉数百里,至此遂为巨浸。”
汧水 ,在县东三十里。源出陇州山下,东南流入渭。
金陵水 在县东五里。源出五峰山,南流入渭。清涧水 ,在县南六里,源出煎茶坪,东北流入渭,势甚汹涌。
洛谷水 在县东六十里。源出南山,北流入渭。箕谷水 ,在县东南。源出箕谷,北流入渭。陆川 ,在县西二十五里秦地平川尽处。
虢川 ,在县东南一百五十里。即古虢川。清水河 ,在县东南二十里。
马谷河 在县东南四十里。河旁有石窊处如马迹,故名。
塔河 在县西南十五里。岸上有古寺,水绕寺下。
磻溪 ,在县东南八十里。北流注渭,太公钓此。今石上隐隐见两膝痕,东南隅有石室,盖其所居。
流玉涧 在县西二里。源出陵原之下,入于渭,泉流如玉。
玉女潭 :在县西南二十五里。
瀑布泉 在县西南七十里。源出煎茶山,从巅流下,若玉虹然,即清涧河源。
九眼泉 在县南六里,泉出九眼,其水清洌。温泉 按《县志》:“在治东四十里,泉出高岭,其水四时皆温。”
婆罗泉 ,出金台之麓。世传张三丰养真于观中,恶蛙声,至今产蛙不鸣。
《鸡跑泉 》,秦穆公神鸡曾饮于此,天旱,浚之即雨。
阿谷泉 在县东五里
滴水泉 在县东三十里。
高泉 ,在县东八十里。其水出于高巅,因以名之。
东、西官井 二。井在城南门,相距百馀步,阔五尺,深不及丈,清泉涌涌不绝,邑民咸取足焉。《扶风县》
梁山 ,在县东北六十里。即太王自邠迁岐所逾处。
美山 ,在县西北五十里。美水出焉。产怪石,青绀嵌空,比于“灵璧。”
吴双山 ,在县北五十五里。有接辰联斗,翠旭落照,四峰插入云表,阴属麟游界。
义会山 在县西北十里。
茂陵山 ,在县东北三十里,林壑秀美。汉末马超居此,有庙,今毁。
明月山 在县北五十里。有石似玉,光辉灿烂,映照如月。顶有清风洞。按《县志》,“洞口径尺许,风长吼,其深莫测。”
贤山 在县南二十里。昔有贤者隐此,洞迹尚存。按《县志》:“谿径幽奇,峰峦峻秀,对眺终南渭水,如画图然。”
飞凤山 在县南一里,隔𣲗川。一峰孤峙,两腋如翼,俨如飞凤,俯瞰城𬮱。按《县志》,“上有远爱亭遗址及班马祠。”
三畤原 在县南二十里,东连武功县界。秦文公作鄜畤,宣公作密畤,灵公作吴阳上畤,因名。按县志在东北三十里,即耿弇所封地。《说文》:右扶风好畤、密畤、鄜畤,皆轩辕帝所筑,以祭天地之所。旧址在今县东北,柳公权书《刘沔碑》尚存。饴原 在县西,取《诗》“蓳荼如饴” 之义,即周原也。美水 ,源出美山,经美阳故城,至县东五十里浪店,南,入于𣲗。
泰川 在东北十五里吕宅村后,南流入美水。其地宜芦苇,旧有温泉,今渐移深涧矣。
龙泉 在县西北三十里。其泉有九,亦祷雨之处,士民多瞻礼焉。一云在凤泉东。
马泉 在凤泉东十里
水碗泉 在凤泉后。水自石罅下注于石,形如碗,故名。一云在明月山阴。
信义泉 在县东二十里信义村东。渠中形如盆石,随汲随盈,不汲亦不溢,味甘洌,可瀹茗。石槽涧 在凤泉西。两山壁立,古柏从石孔中出,状如虬龙。下为石涧,光莹可鉴,波涛漱激。𣲗水 在县南门外,东流入于渭。按《县志》:“城数患水,水势冲激。” 明知县黄铉筑堤,植柳障水。今柳剪伐无馀,堤尚存。
漆水 在县东门外,又名“畤沟” ,南流与𣲗水合,入渭。
万杨池 在县西二十里。其水发源岐麓润德泉,池边旧有杨柳万株,望之蔚然。
凤泉 在天度镇北十里山巅。文王时,凤鸣岐山,饮于此。泉为潴水,时或溢出槛外,已复缩入。按《县志》,有祷辄应,时称灵异。
浪杏沟 在县东十五里。南入𣲗。
郿县
四嘴山 在太白山北。山峦若叠障,迤逦凌高,比登太白峰,俯瞰如冈阜然。
终南山 在县境
瓦窑山 :在太白山西。
熨斗山 :在县西北十里。产防风。
太白山 在县东南四十里。四时积雪,望之皓然。初有金精坠圭峰西,化为白石,若美玉,故名。巅无草木,有湫三区,祷即雨。山半有横云如瀑布,即大澍。语曰:“南山瀑布,非朝非暮。” 按《县志》:“山下军行,不鸣角鼓,鸣则疾风暴雨立至。”
武功山 在太白南,今讹为鏊山,又曰垂山。《语》曰:“武功太白,去天三百。”
衙岭山 在县西北三十里,一名“马岭山。” 驼羊峰 在太白山西抵斜谷,接岫连麓,周围五百里不绝,为关中名山。
秦王岭 在县东十里。唐太宗为秦王时屯兵处。或谓秦文公营邑处。《晋书》为姚苌屯兵处。按《县志》:稍西曰小秦王岭,表石曰东西岭。堠积石原 ,在县西南五里。诸葛亮出斜谷,郭淮筭其必登积石原,遂先据之。亮至,果不得上。响珰坡 在县西十里。人行则有声,故名。锺吕坪 在县东五十里,南山内极为宽平,人登此地,“心旷神怡。” 俗传锺吕传道处,
大振谷 ,俗讹为“泥谷” ,源发扫帚岭北合大振谷水入渭。溉务平里,包伏沟西。
渭水 ,在县北三里。东流入于河。按《县志》,径县北则入西硙汶家村,出横渠潼关寨,凡七十馀里。其馀多发源南山,注于渭。
斜谷水 在县西南三十里。源出衙岭,经斜谷,由县西境北流入渭。金明昌八年,郿令孔天监开导一派,自谷北流,经县城东,以给一县汲溉。年久渠淤。明景泰二年,典史高瑄复开,至今通流,甚便于民。
清湫水 ,在县东二十五里。源出太白山,北流入渭。
清水 出斜谷,北流入渭。
鱼龙泉 在县东北汤谷。每岁谷雨日,先有金鲫数对出游,后有大鱼涌出,三日乃止。
清远泉 在县东十里。按《明一统志》:与柿林、红崖诸泉俱有灌溉之利。
温泉 在县东南五十里,源出太白山下,沸涌如汤,今名“汤谷。” 有疾者多往浴之。
莲花湾 在县南。入山五十里,有水成湾,中生五色莲花,风动香闻数十里。今不复见。
磨渠河 ,《经》景家桥,与苍龙谷水合,今止称“苍谷。”
南河 在苍谷南,有泉源,北抵官村庵,迳老虎沟,东入干沟河,以在城南,故名。
干沟河 在郭东五里,为曹太学庄。《注》:“五谷水” ,盖山麓支谷也。一曰“磨石谷。” 出滴水崖,合并索谷水,出观音池,迳曲元堡,合万户谷水,迳西凉谷,合桐谷水。稍东又合骆谷水,自西南迳东北,迳洪寺,合流纡曲四十馀里,雨涝涧集,五谷皆会,旱则绝焉。
红河 在骆谷东曰赤谷,俗呼红河。源出太白湫,名太白峡。水来山岩,喷飞类瀑布,一名瀑布泉。泉产鱼,岐背,斑文若梅,名七星鱼。人不食洪沟河 ,逾石嘴,升高阪,支延坠落,仅给食用。或曰“齐相甯戚导之” ,又名甯戚河。
教坊河 产螃蟹,伏石下,续骨者取之。
山河 在清湫东。源发太白湫,出潭谷口,西注渭,湍急病涉,故俗名“山河。”
汤谷河 。谷水迳钟吕坪,俗传为“卧眺长安处。” 出谷口,循立阪北流二十里注渭。
一湾泉 在县东一里
槐芽泉 在县东三十里。
柿林泉 在县东四十里。
龙舞泉 在县东六十里。
崖下泉 在县北一里
红崖泉 在县西五里
五眼泉 在县西六里
观音泉 在县西南十里。
一碗泉 在县西南十一里。
“仰天池 ” 在四嘴山上。
荷池 ,按:《明一统志》“县东北十里。”
麟游县
天台山 在县西五里,即唐九成宫故墟。按《县志》:“其阳崇岩崛起,后覆以土,渐就坦夷。悬崖古柏,萦以茑萝,古松亭亭,连云干霄。今构浮图于上。” 九成、万年两古碑尚存。
凤台山 在县西五里。小峦杰出,状如岛屿。隋文帝时,凤凰鸣于其上,亦名凤鸣山。按《县志》:暴雨时,万壑俱下,雷鼓争喧。绝顶下瞰清流,则波光射日。
石臼山 ,在县南十五里。有灵湫,祈之辄应上。
有石臼存焉,相传仙人杵药于此。按《县志》:两腋拱起,复际至巅。长栎连阴,扶疏数里。将雨云深,境内遍泽,否则沾溉。一方山脐中卧石上一人足迹,有如印泥;四旁隆起,层层剥落指纹,真逼隆寒时,六花见之即镕。绝顶石壁千寻,邠干入望,上有唐徐茂公军垒。太宗幸九成时,驻兵山头,以防不测。
青莲山 在县西南二十里,九成宫之屏山也。负崄相望,曲折坟起,若半开莲形,四时皆青。宝玉山 在县西南二十里,山有石,红白相杂,宛然如玉。
龙凤山 在县西八十里。
马鞍山 在县东南十里,形似得名。
童山 :在县外城内之坎方,轩然直上,自灵台蜿蜒起伏百里许,至此结脉。
屏山 在凤台之北。苍崖百尺,攒列如屏。巨石临危若坠,复依清流一泓,自崖半《石罅》中出泉百颗,吐珠喷玉,涓洁若醴。皎月冰凝,则玉枝倒挂。又名“滴水崖。”
五将山 ,在县南五十里。秦苻坚所奔处,连亘岐山县界。
吴双山 在县东南二十里,四峰争高,斗耸相错,青崖百仞,碧树千寻。
紫石山 在县东二十里。山自邑之龙首发脉,二水交会。山至此穷山足,凡石皆紫,可入绘事。瀑布自石腹出,伸缩幻化,不可逼视。其地较四境特温。山光柔妍,秀色可餐。
箭括山 ,在县南五十里,连亘岐山县界。紫荆山 ,在县西十里。
火石山 ,在县东南三十里。
加伏山 在县西北,连络数十里,群山环拱,北邻灵台。
鸣凤山 ,按:《明一统志》,“在县西,与天台山相连,旧传尝有凤鸣其上。”
“接辰峰 ” 在吴双山北游者至绝顶始,天日皎然,半造但在云光岚气中降心磨眼,以认线路,时防蹶跌。
联斗峰 在吴双山南。佳木蔚荟,木隙中宿雾簇簇,聚散无时。
《萃旭峰 》在吴双山东。奇葩异卉,锦砌绣铺。风到调弦,雨来洗翠。
落照峰 在吴双山西。“纡曦留月,若去复来” ,三峰连络严整,此少蜿蜒委蛇间,产名药异花。催木岭 在县东北四十里,隋修。仁寿时,自渭上运木经此,旧为镇市,今无人烟,市亦废。百尺崖 在县西南二十五里,峻绝骇人,青碧可绘。
龙窝峡 ,在县西二十五里。山水奇丽,曲折转旋。
鱼塘峡 ,在县南二十里。层棱如削,怪石百出,望之常有落势。
石鼓峡 在县北十里。澄水所经。峡凡三折,不容旋马,飞涛激浪,如喧雷鼓。西上石龛中,因石作如来佛,刻。永徽四年郎将薛仁贵奉旨督建。杜水 ,在县南城下,源出县西招贤里杜山之阴,东入于渭。
澄水 ,在县东城下。源出县北澄名里,合杜水入渭。
岐水 ,源出县西旧普润县之东,流入漆水,一名“峦水。”
漆水 ,出县西一百二十里旧普润县西之青山下,合普润水以东入于渭。
西海口 在九成宫西,凤台山及屏山之间,水至此一平无波,唐宫中汇水行舟处。
尉迟涧 在县东三十里。入长安便道,两山险阻,中横一涧,太宗幸九成宫,尉迟敬德开修,左右盘折,以达山上。古路尚存,人皆从径道往来,独其名在耳。
玉女潭 在县南二十里。传则天浴此,敕赐今名。按《县志》:在县西南十五里鱼塘峡内。其水自永安宫流入,从半山飞下,声震岩谷,四面屏山,围绕如画。隋文帝时,宴此观涛,武后幸万年,浴焉。
醴泉 在县西五里九成宫内。唐太宗避暑于此,一日醴泉涌出。
“五龙泉 ” 在县西门外。水极清洌,烹茶作酒,珍于馀味。
旧井 在兴国寺东南
汧阳县
龙泉山 在县东十五里,有泉出其下。按《县志》:“泉颇清,不耐越宿,以出土穴中耳。” 山有寺,旧名
普济禅院,《宋碑》具在。
卧虎山 在县东二里,以形似名。
马鞍山 在县东北三十里,以形似得名。马脊山 在县南二十里,亦以形似得名。龟儿山 在县东三十里。其形似之。
蛇儿岭 在县东五里,势如长蛇。
箭筈岭 在县南十里。蜀将陈彦成败李茂贞兵于此,其地可资战守。
柳家原 ,在县北十五里。
歇马原 在县东二十里。
付家原 在县北十里
龙槐原 ,在县西二十里。
楚作原 在本里
中作原 在本里
马坊原 在本里
大、小石门 ,汧水奔腾,经汧河至玉清宫前有石峡对峙,锁束之,使不得逞。霖雨水发,则波势汹涌,声彻昼夜,里人称为“大石门。” 东一里许为小石门,或传导汧入渭,禹之所凿也。
秦王洞 在县南二十里。有石穴,下深数丈,行数里,闻水声滴沥,寒不可入,传为秦王避暑处。石墨洞 在县东三十里,产石墨。汉尚书令仆丞日给隃麋墨二枚,此也。按《县志》:“墨产不类,烟颇粗,不堪用。” 当时或别有制法,浸失其传。远近多采取,里人不知,询访乃识。
晖川 自马坊里来,南流入汧。按《县志》:“为北山水所聚,势极猛迅。” 旧有晖川桥跨河上,今废。留坊川 在本里。
汧水 在县境。《禹贡》“导汧及岐” ,谓此。东南至宝鸡入渭。
东江水 在县西门外。按《县志》,今堙塞。
涧口河 自楚作原由南入汧河。
吴姑泉 在县西二十里,又名“雨露泉。”
冽古泉 在县西二十五里。发源澄清,四时不竭。
《三泉 》在三泉里。泉有三眼,长流不竭。
《马跑泉 》在马跑泉铺前。
马迹泉 在县东南二十里。泉旁石上有人马迹,近有秦王铸剑炉。珍珠泉 在县南三里,泉涌如珠。按《县志》:“泉从山罅迸出,坠落石盘,飞洒喷吐,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致,味清洌,较胜诸水,相传饮此可消瘿。” 新碧潭 在县西北马坊原三十五里。按《通志》:其水洞黑莫测,王国璋疏凿,直达晖河,遂济灌溉。
乱石滩 旧有“乱石庙” 、《透影碑》,今毁。
草壁峪溪 :在县西三十里。
隃麋泽 ,在县东八里。汉以此泽名县。
曲子涧 在县东十八里。
天池沟 在县东五十里,水流不涸。按《县志》,今止可十馀里,傍有长渠,引水入城,最有济益。石鱼沟 在县西三十里,掘地破石,鱼形宛然。辟衣蠹,须敬洁牲醴求之,否则不全。按《县志》,有神曰石鱼娘娘,在草壁峪北。
三川沟 在歇马里东北。原为歇马楚作,中作各里,近多湮没。
大鱼沟 在龙泉里
矿峪沟 在龙槐里。各里多荒没,其沟源不可考。
陇州
吴山 在州南七十里。山有峰一十七,得名者五,曰镇西、大贤、灵应、会仙、望辇比诸峰最秀。上有五湫,四洞、二锦屏。《水经》:吴山之峰,秀出云霄,山顶相捍,望之常有落势,是为西镇。按《州志》:“唐天宝八年封为成德公,至德乾元封为天岳王,永泰年间封为灵应王,元大德十一年封为成德永靖王,明洪武三年悉去之,直” 称曰“西镇吴山之神。”
皇清因之。
陇山 在州西北六十里。山高而长,其顶有泉四注,即天水大坂。其坂九回,欲登者七日乃得越。按《州志》,汉属汉阳刺史治,有大坂,名陇坁,即王元屯兵处。《秦州记》曰:“陇山,东西一百八十里,登山岭东望秦州四百五十里,极目怋然。山东人行役升此而瞻顾者,莫不悲思兴歌。”
岍山 ,在州西四十里。汧水所出。《禹贡》“导汧及岐” ,即此。
紫堆山 在州南四十里,望之紫翠成堆。慈山 ,在州西四十里。汧水所经。
关山 ,在州西八十里,高峻长五十里,盘折而登,路通临、巩,为秦凤要害之地,顶即分水岭。按
《州志》:“岭西有石嘴驿。” 又《明一统志》:“山多鹦鹉。” 西秦山 ,在陇山西,旧县北二十里,内有秦王试剑崖。
青崖山 在州北四十里。高险耸秀,上有清凉寺,清泉涌流。岁旱祷雨有应。
牛心山 在州南五十里。形似牛心,故名。牛头山 ,在州西南一百二十里,以形似牛头,故名。总兵杨麟破流贼处。
龙盘山 在州南吴山旧县之东南七里。山势盘曲如龙,为一州之胜。
天井山 在州西百里。山巅有井曰“天井” ,虽旱不涸。
金门山 在州南一百里。两山如门,渭水经焉。秦岭山 ,在州陇安旧县西南,其山高于诸岫。按《州志三秦记》:“秦岭东起商洛,西尽汧陇,东西八百里。” 《山海经》云:“秦岭乃天下之大阻也。” 见《雍大记》。
小陇山 在州西。岩嶂高险,不通轨辙,即张衡所谓陇阪也。按《州志》《雍大记》云:“南逾汧陇,北接沙漠” ,其名有四:一抢竿头,二米高山,三湫头山,四龙江峡。
景福山 在州西北一百五十里,亦名龙门山。中有“凤爪” 、“乾元” 、“定心” 三峰。
相公山 在州东三十里。山顶有宰辅墓,故名。峰台山 在州东四十里,上有一峰雄峙。笔架山 在吴山庙前。山势逶迤,宛如笔架。一名“小五峰。”
镇西峰 在吴山四峰之中,卑而独秀,诸峰列峙。初锡封号,即此峰也。〈按:以下诸峰名,已见《吴山》条,兹特载其详。〉大贤峰 在吴山镇西峰之左,凝峭插天,秀拔突起,有俨然拱肃之状,因名为“大贤峰。”左有四小峰。
灵应峰 在吴山镇西峰之右。峰下有湫池,岁旱乡民祷之,灵雨辄应。峰左有二峰,右有一峰。会仙峰 在吴山灵应峰之南。层峦叠翠,林壑幽窈,时有逸士高人游栖于此。北一小峰,南四峰。
望辇峰 ,在吴山大贤峰之左,秀并群峰,形若北顾,相传名为“望辇” ,示翠华在咫尺也。左有一小峰。
“凝翠峰 ” 在吴山大贤峰左。
“毓秀峰 ” 与凝翠峰近。
擎天峰 。凌云峰 ,在吴山灵应峰左右。晴映峰 。鹦鹉峰。
“来鹤峰 ” 俱在吴山望辇峰左右。
王师岭 在笔架山北二里。
还魂岭 ,在州南一百七十里。
分水岭 在关山顶上
朝天岭 在州东南三十里。
麦枣峪 ,在州西南十五里。
黄花峪 在州南十二里,产黄花,可烝为“茹。” 大虫峪 ,在州西南十里。
沙金峪 在州西北十五里。
白环峪 ,在州西汧源旧县界。白环水所出。蒲峪 ,在州西二十里。
白牛峪 ,在州南十里。
水峪 在州南十三里
桐树峪 在州西南二十里。
“餐霞洞 ” ,在吴山一天门右,世传吴真人修炼于此,洞傍遗碑尚存。
雷神洞 ,在吴山灵应峰上。
“玉皇洞 ” ,在吴山雷神洞右。
丹阳洞 ,在州北一里许。传为马丹阳成仙处。中建三清殿,丹墀下有柏,分十股,根枝长茂。柏中有一清泉,四时不涸。
龙门洞 ,在州西北一百五十里。俗传为娄景栖真之所。
寒居洞 ,在县头镇北山下,有《嵩阳居士记》。“小锦屏 ” ,在大锦屏之傍。
“大锦屏 ” ,在吴山望辇峰下,相去一里许,耸峭如壁。
栖霞岛 在吴山,倚云北陟啸月台西上,在灵应峰前。一阜突起,时有霞光缭绕,故名。
闫王窆 从栖霞岛而上,石磴巉岩,险阻难登,世传云:
牛心石 在吴山会仙峰山阴,状若牛心。方山原 ,在州西一百里。宋将吴玠与金人战于此。杨政尝知方山原,军储刍粟悉贮其中。汭水 ,在州城西北,源出弦蒲薮西北。周职方雍州,“其川泾汭” ,即此。
渭水 在州境内
汧川 ,自州汧源县至宝鸡,几二百里,经凤翔一带,虽寒冬,蔬草如春,号“长青。”
鱼龙川 源出小陇山,东北流,中有五色鱼,人不敢取,因谓之鱼龙川。按《州志》:“金人立栅于川口,宋将杨政率精兵攻却之。”
长蛇川 ,在吴山旧县境内。其水委曲,流如长蛇,后魏以此川名县。
北河 在州城北。源出州外诸山,其流最细,会温泉水南入汧。
一“水河 ” ,发源于吴山望辇峰,左旋绕庙前,入于渭。
甘露泉 在州西北五十里景福山下。按《州志》:“味如甘露,故名。”
丹泉 在州北二里谷神观东。
金泉 在州南四十里,东北注汧水,一名“白龙泉。” 俗传昔人得金鞭于此,故名。
温泉 在州西北十五里,隆冬不冰。按《州志》,一名汤池。池水涌沸如汤,出太乙山,见《雍大记》。《水经注》。杜彦达曰:“可治百病。” 然水清即愈,浊则不验。
白龙泉 在州东南。泉所涌出,径五尺,源流不竭,东北注于汧河。
凉泉 ,出凉甫里,以四时清凉名。
弦蒲薮 在州西四十里。《周礼职方》雍州,“其泽薮曰弦蒲。” 《晋书地理志》有蒲谷乡弦中谷,即此。神岔沟 在吴山阆苑西三里许,一通五峰山壑,一通一水河源。
真人湫 ,在吴山真人洞上,树心内有水一池,旱涝不竭。
西镇灵湫 ,在吴山灵应峰下。广丈馀,祷雨辄应。崖下刻“云根” 两“脉” 字。
“大王湫 ” ,在吴山会仙峰左。
雷神湫 ,在吴山灵应峰右。
“玉皇湫 ” ,在吴山雷神湫右。
“判官池 ” ,在吴山,晴岩飞雨下。
双莲池 在州北门外,有二池,种红白莲,构亭馆于中。每遇佳节,士人多游赏之。
水利附 通志
编辑本府。〈凤翔县附郭。〉
雍水 在府城西北
横水 在府城东三十里。
邓水 在府城北一十里。
东湖 :在府城东一里。以上诸水,可资灌溉。〈俱并见《山川考》内。〉
岐山县
通济渠 在县南三十里。明成化间,参政谢公绶开渠引渭,自宝鸡阎家营北达岐、郿诸县,东流经扶风、武功至三江口,东西二百一十里,溉田一千一百六十顷有奇。又南开斜谷关口,以溉南麓;南开太白峡东西二渠,溉普济、教坊;东开大振谷口,溉温泉。约五百三顷有奇。渠成,名曰“通济。”
宝鸡县
磻溪水 ,在县东南八十里。
渭河 在县南一里。以上二水见资灌溉。金陵河 ,在县东五里。
汧阳河 ,在县东三十里。
清涧河 在县南六里。以上诸水,可资灌溉。高泉 ,在县东八十里。
温泉 在县东南四十里。以上二泉,见资灌溉。〈俱并见《山川考》内。〉
扶风县
成国渠 详见前西安府兴平县。
通济渠 详见前
温泉 在县东南五十里。
清远泉 在县东一十里。
红崖泉 在县西五里
柿林泉 在县东四十里。
北崖泉 在县北一里
槐芽泉 在县东三十里。
观音泉 在县西南三十里。以上诸泉,见资灌溉。
郿县
成国渠 在县东九里,至上林苑入蒙渠。清远渠 在县东北一十里。以上二渠与渭流相表里,民获沾溉之利。
孔公渠 在县西南三十里。金明昌八年,郿令孔天监导斜谷口水,经县城东,以资一邑汲溉。年久渠淤。明景泰二年,典史高瑄复开,至今通流,甚便于民。
韦谷水 ,源出扫帚岭,北合大振谷入渭溉务。
平里包伏沟田,东界盩厔分导。清化时有水讼。清湫河 ,在县东二十五里。
教坊河 在县东。以上诸水,颇资灌溉。〈俱并见《山川考》内。〉
“井田渠 ” 、横渠张夫子所濬,年久堙塞。康熙八年,知县梅遇溯流穷源,寻其故道,募工造桥渡水,广为沟洫,遂复东西二渠,约可溉田数百顷。甯曲渠 在县东,其地俱系沙石,不能凿,居民艰于食水。水源甚小,仅可给村堡之用,旱则绝流。康熙八年,知县梅遇捐俸募工,凿石开圳,穿高阪地使深,以通水之来路,其流遂浩荡洋溢。自甯曲以上,为居民食水,不许溉田。甯曲以下,约可溉阪下之田数百顷。又于本县西硙里半山之上,寻有水源,亦捐俸募工凿石开导,长引通流,可溉田百顷馀。又潭谷口至槐芽开渠一道,可灌田三百顷。
麟游县
五龙泉 在县西北二里。居民资汲。
醴泉 ,在县西五里。〈俱并见《山川考》内。〉
汧阳县
汧河 ,源出岍山,东南至宝鸡入渭,可资灌溉。〈并见《山川考》内。〉
晖川河 自冯坊里南入汧河。
天池沟 在县东五十里。旁有长渠,引水入城。〈并见《山川考》内。〉
隃麋泽 ,在县东八里。其地近水,宜秔稻。〈并见《山川考》内。〉
陇州
五节堰 唐武德八年,水部郎中姜行本引陇水通漕,今废。。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