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一千一百十六卷 |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一千一百十六卷目录
武昌府部汇考二
武昌府山川考一
职方典第一千一百十六卷
武昌府部汇考二
编辑武昌府山川考一 府州县志合载
编辑本府。〈江夏县附郭。〉
黄鹄山 在县西南。自西南数百里来,蜿蜒而瞰江,下有矶曰黄鹄矶。按《通志》,一名黄鹤,费文祎升仙,驾黄鹤过此。
高观山 在县东南。东有凤凰窝,西有乌龙池。清风、明月二井。按《通志》一名金华山。
凤凰山 在县北。吴黄龙元年,有凤凰来集,故名。其下为县学,为贡院,为都察院。今都察院迁驻前所营仅存遗址。
胭脂山 在县东南。土赤如脂,一曰“鞭指山。” 萧山 ,在县南六里。晋萧丹所隐居。
梅亭山 ,在县南五里。
洪山 在县东十五里。山下有宝通寺,上有石,曰“堆云” ,曰翠屏,曰狮子峰。有《洪山赋》镌于石上,杨士奇有记。
磨儿山 ,在县东十五里。上有郊天台,汉昭烈祭天处。
紫荆山 ,在县东北城下。其山上立有《封禅碑文》。
马岐山 ,在县东二十五里。有蛮王冢,在其山南。
九鲤山 在县东北十里。麓下九枝突出水面,如鱼尾然。
丰禾山 在县东五十里。里人报赛处,俗名“烽火山。”
九峰山 在府城东五十里。山环如城郭,列峰有九:狮子峰、钵盂峰、宝盖峰、沙碧峰、石门峰、扬锣峰、马驿峰、丁管峰、黄檗峰。按《通志》:“在府治南六十里。明洪武初,高僧无念韦栖止于其处,以习静焉。”
冶塘山 在县东南三十里。乃晋宋时鼓铸之所。
灵泉山 ,在县东南六十里。上有泉,下为楚昭王及诸王墓。
惊矶山 在县东七十里。西南俯大江,有石矶,波涛迅激。
白头山 ,在县东七十里。有石白色。
江夏山 在县东六十里。其山崎嵚,一名“峡山。” 黄屯山 ,在县东四十里。山多草木。
石笔山 ,在县东四十馀里。状如笔格,横亘长湖。
嵋梁山 ,在县南三十五里。周汤县湖。
大观山 ,在县南五十里。土赤色如金,一曰“金华” ,有千岩万壑之胜。
六老山 ,在县南五十里。层峦耸翠,状如六老相拱揖。
夜泊山 ,在县南五十里,骆禅师飞锡处。元守将陈也先屯兵于此。《通纪》名夜婆山。
锦绣山 ,在县南七十五里。山多桃李,花如锦绣。
八分山 在县南六十里。有水流如“八” 字,旁有八分湖,有石洞,名“白云洞。” 逶迤半里许有天窦,有龙短尾。唐贞观时与骆禅师俱显,时封嘉泽侯、显应侯、灵惠侯。元郡守李贞天旱祷雨祠前,见蟹自山麓涌出,潭中黑云渤起,雷雨大作,为建八分山泉新亭。今土人以龙隐见卜年。鼓楼山 在县南九十里,五峰秀出如楼,又名“五楼山。”
仙人山 ,在县南九十里,上有仙迹。
灵山 在县南九十里,一峰耸焉,上有仙迹。鸡翅山 ,在县南九十里。世传有金鸡集焉,故名。
大槐山 ,在县东南七十里。晋李大槐隐居之所。
赤壁山 在县东南七十里。一曰“赤矶” ,滨江。别秀山 ,在县东南八十里。上有三峰竞秀,别于众山。
鼓架山 在县东南三十里。形如鼓架。
半面山 ,在县东北三十里。山上草木半隐半
出焉
梁城山 在县北二十里。《志》云:“梁武帝筑城屯兵于此。”
烽火山 ,在县东北四十里。齐清河王岳进军临江,来逼江夏。梁将侯瑱屯兵于此,烽火相应。《志》云:“上有烽火城。”
鸽子山 在县西南七十里,诸山祖焉。山南有南岩禅院,临济埜谷禅师道场。一曰“个字山。” 山水中分如个字,又名大觉山。
金屏山 在县西南七十里。众山旋绕如屏,有张睢阳庙存焉。
回峰山 ,在县西南六十里。山上一驴迹,环迹处不生纤草,相传果老牧驴之所。
清平山 在县东南五里。其上清旷平衍。金城山 在县东南二里。峭壁如城,《南迁录》所云“金城险固” 者也。吴将陆涣屯兵于此。
景首山 在县东南五十二里。上广下削。栎山 ,在县东南十里,山多苞栎。
石子冈 在县东北一里。
吕公洞 ,在府治中,洞宾题诗处。
费祎洞 ,在黄鹤山阴。
大江 自嘉鱼入境,历大军山、小军山,会沔水东流,会汉水。金沙洲障城南至白湖入武昌,凡二百九十里。
“夏汭 ” ,汉水曲入江处。夏口之首曰夏首,江之汜也。梁侯景据夏首,集兵粮,即此地。
涂水 ,在县南六十里。一曰“金水” ,一曰“金口。” 其入江夏曰“涂口。”
里河 在望山门外通大江,江之口曰鲶鱼口。南湖 在县东南四里。
黄家湖 在县南十里
清宁湖 在县南四十里。
汤孙湖 在县东南四十里。四湖之水,俱由里河入江。
赛湖 在县东三里
斧头湖 在县南百二十里。
鲁湖 在县西南八十里。水由金口入江。梁子湖 ,在县东八十里。水由武昌县樊口入江。
团山湖 在县东九十里。
郑家湖 在县东四十里。
白杨湖 一曰“白口湖” ,北通大冶县。
“明月湖 ” “墩子湖 ” “东湖 ” 、“西湖 ” 以上四湖在城内。
余家湖 在县东北五里。南抵郭郑湖入江。鹦鹉洲 ,在城西大江中,祢衡有赋。
白沙洲 即芦洲,在陈公套对面,其中土壤甚沃。
金沙洲 :在府城西南。百货云集,商贾凑至。兵燹后,移镇汉口。
皇清康熙十二年,分守武昌道,招来商贾,渐复旧规。
新淤洲 拥沙为洲,明永乐十年,立“水母祠” 以镇之。
张公洲 在县南二十五里。晋隐士张公灌园处。
黄军浦 在县鹦鹉洲下。吴将黄盖屯兵处。南浦 在县南三里。水出景首山,西入大江,冬涸夏溢,商舟聚泊。今名“新开港。”
黄鹄矶 在府城黄鹄山麓,临江。
夏口 在府治荆江中,正对沔口。
放生池 在府城中。淳熙中,郡守王齐疏立。曲池 ,在县东十五里。梁太清间,邵陵王为太守乐宾之处。
凤凰池 在县西南
“天鹅池 ” ,在武当宫西。
磨剑池 按《通志》,“在府城头陀寺。”
卓刀泉 在县东十五里,为汉昭烈郊坛。关羽行军卓刀坛下有泉出焉。明楚昭王蒐而饮之,泉味甘冽,甃以石,覆以亭,亭前有拜将台。飞锡泉 ,唐贞观时,骆禅师飞锡八分山岭,卓杖成泉,白龙出即雨。
乌龙泉 在县南七十里。峰回路转处,一带巨石夹道,或立或伏,苔藓迎人。其水夏凉冬温,甘甚。
桃花泉 在县西南七十里,在石灰山口。鹿跑泉 ,按《通志》“在《府志》” 南六十里大观山上,祷雨辄应。
芦花泉 在鹦鹉乡东湖驿左。
汲福井 在府治布政司左。正德间,左布政周季凤濬,刘绩有《记》。
铜盘井 在府治东。昔有铜盘盖井底,日汲不
竭
蜘蛛井 在府治铁佛寺。世传,唐时有红白二蜘蛛化妖妇媚人,故铸“铁佛” 以镇之。
义井 在府治南长街右。
八分井 在府治东南四十里。
染井 在保安门外
鹿跑井 在大观山
浪花井 在府治洪山小塔寺中,水沸如浪,自晋建塔以覆井,乃安澜焉。其下通江。按《通志》,塔名曰“无影塔。”
武昌县
西山 在县西三里,沿松桥九曲而登,峻拔幽丽。苏文忠公旧游,多古迹焉。
郎亭山 ,在县北二里。高八十丈,路出退谷。五代梁朱友恭凿山开道,以强弩拔武昌,即此。下有窊尊石。
樊山 在县西五里。山产银、铜、铁、紫石,高九十丈,周二十里。《水经注》云:孙权治袁山东,即此地,故旧名袁山,一名樊冈,一名寿昌。权出猎樊山,见一老姥曰:“我舞阳侯樊哙母也,魏将伐吴,当助子一战。” 后果有赤壁之胜,因立庙祀之,名其山曰樊山,水曰樊湖、樊港、樊口。又《搜神记》:天若亢旱,燔山则雨,故名。但按古有鄂“渚、樊楚” ,则“樊山” 之名已久,“哙母” “樊山” 之说,似出附会。
葛山 在县南五里。相传为葛洪炼丹处。虎头山 ,在县东三里。旧名“凤阙。” 吴黄龙元年,凤集于此。
石门山 在县西三里。山石对峙如门。唐武昌令马珦与元结同游,石刻尚存。莲花山 在县南五里。山若莲花浮水,故名。吉祥山 在县西十里。吴王微时隐此,宋赵令𡷫墓后为庵,今废。仙堂山 在县东十五里。相传有仙人修炼于此。彩云缭绕,白昼飞升,遗有堂基,山顶有庵,名“水月庵。”
凤山 在县东三十里。旧名“凤栖山。” 吴建兴中,凤凰降,故名。
西塞山 ,在县东南九十里。高一百六十丈,周二十七里,延连江侧,东望偏高,故名。《寰宇记》云:“界于武昌县,为关塞。” 《土俗编》云:“吴楚旧境,孙策击黄祖于此。”
白浒山 在县西九十里,半属江夏,半属武昌,乃江、武分界,雄峙江浒,云出则雨,上有碧云寺。神人山 ,在县西七十五里。高十丈,周十里。吴建衡二年,有神人乘白鹿出此。
铜荣山 ,在县南一百二十里。
三角山 ,在县南一百三十里。巍然数峰,秀出天表。
白云山 ,在县南一百三十里。
挂榜山 在县南一百三十里。宋永国公孟宗政墓前。面山白石,峻峭如挂榜然。
武昌山 ,在县南一百五十里。峭壁险峻。孙权都鄂,易名“武昌” ,以此。
磨旗山 在县治樊山路旁。石中有窟,世传“樊哙磨旗于此。”
靠背山 在县治后江滨。世传,樊哙渡江靠背于此,至今有迹。
灵溪山 ,在县南一百五十里。高四十丈,周五十里。南有灵溪观,今废,止有灵溪寺。
“万松山 ” 在樊山北。
虬山 ,在县南一百五十里。山阴有龙穴。《搜神记》云:“居民每见神虬出入,旱祷即雨。后人筑塘其下,名曰虬塘。”
马迹山 ,在县南一百八十里。高五十丈,周五十里,顶有双马迹。
青溪山 ,在县南一百九十里。高八十丈,周四十里,涌溪源出焉。
万松岭 在樊山,临江,苏东坡颍滨游息之处,竹林夹道弥谷。建炎后,邑人伐为栋宇,遂荒矿岭 在县南一百四十里。
挂榜崖 在县南一百二十里。
南冈 在县南湖侧。晋王敦收郭璞,诣南冈,斩之,即此。
吴王冈 在县西七十五里。世传吴孙权驻跸于此。
吴王岘 在九曲岭下。《舆地志》:“孙权于樊口被风破舟,凿樊岭而归,因名。”
石鼓岘 ,在金牛冈西。上有三石鼓,鼓鸣天必雨。今不存。
金牛堆 ,在县南一百二十里,《舆地志》云:“有金牛数十出于堆石上,遗迹见存。” 又《太平御览》引
《武昌记》亦云
编辑
箬谷 在寒溪西山间,以谷多箬竹,故名。退谷 ,在樊山、郎亭二山之间,唐元结故名。龙蟠石 ,在县东北一里江中,周七十五丈。《太平御览、武昌记》云:“世传龙蟠于此。” 梁庾信《哀江南赋》云:“龙蟠凤集之乡。”
洼樽石 即杯尊石,在郎亭西孟仕源居。唐元结尝客游于此,宋令朱荛刻“洼樽” 二字。
接渡石 在县东三里江中。《水经注》云:“广百步,高六丈,武昌分界,有状如人迹。” 俗传吴王女嫔居江北,约有魏寇至,则鸣鼓相应。女醉,屡伐鼓无寇,及后真寇至,击而吴不应,女遂奔吴,此其迹也。今黄州有女王城。又云:“伍员去楚入吴,得渔父接渡于此。” 世俗之说云然,不知真伪。仙人石 ,在县南一百二十里,石形岝崿,有古柏蟠根于上,世传神仙密悟真以簪髻柏枝戏种而成。
《望夫石 》,在樊山北。昔有烈妇,夫远赴国难,携幼子饯送于此,立望而死,化为石。
《八角石 》:在县治南街中,石分如八卦。
大江 自西塞山入县界,播双柳,经三江、峥嵘洲,过碛矶,至于樊口,又东至于白田洲、杨叶五洲,经兰溪入散花洲。
西室湖 在县东三十里。
马饮浆湖 ,在县南一百里。
炭门湖 在县西七十里。
乌翎湖 :在县南一百五十里。
碛矶湖 在县西五十里。
蚌舟湖 在县西九里
车湖 即东湖,在县东二十里。晋车荫居此,故名。今有墓。宋王文辅亦居此。东坡寓黄时,尝与往来,欲买田老焉。会量移,遂不果。
南湖 在县南半里。旧名南浦,亦曰长湖,即今之洋澜湖。《太平御览武昌记》云:“长湖通江,夏水冬涸,无所产植。陶侃作堤,水尝不竭,取琅琊隔湖鱼菱以蕃湖内,菱甚美,鲋鱼长三丈。永嘉初颓敝,太守褚隽之修复,寻又朽坏,鱼菱不复蕃息矣。臧质败走南湖,以荷自蔽,即此。” 又水出五丈口,亦名五丈湖。
浮石湖 在县南一百二十里。湖内有石,周二十步,水涨不没,故名“浮石。”
梁子湖 ,在县南一百一十里。春涨冬涸,武昌江夏分界。
杯湖 在樊山、郎亭间。唐县令孟仕源居退谷,乃元子杯樽山,故名杯湖。
败桥湖 在县东十二里。春涨冬涸。世传吴王于此造桥,以便游猎,桥败,因名。今滨湖有“棠棣径” 、枫香径,盖苑囿地也。
大草湖 在县南一百四十里马迹乡金竹山之巅。方围数里,产鱼菱芦苇,与众湖无异。“峥嵘洲 ” 在县西北江中。晋刘毅破桓元于此。今名“得胜洲” ,半属黄冈。
芦洲 在县西二十里,一名逻洲。《舆地志》:伍子胥去楚出关,于江上见渔父求渡。渔父曰:“灼灼兮侵已私,与子期兮芦之漪。” 子胥既渡,解剑与之曰:“此剑值千金,其勿露。” 渔父知其意,遂覆舟而死。
杨叶洲 在县东,即白田洲。陈初,北周将独孤盛领水军趣巴湘,太尉侯瑱自浔阳御之,破盛于此。
新生洲 在县西四十里三江口。
散花滩 在县西北寒溪之侧。欧阳修《集古录》谓“吴王散花处” ,盖苑圃之别名。
樊溪 亦名“樊港” ,又名“袁溪” ,樊山西南泽凡九十九,入干江。县无泊舟之所,多趋樊港。
寒溪 ,在樊山下。《太平御览》:“武昌樊山东有山溪,虽盛夏凉气逼人。唐元结尝居此,上有寺,陶侃读书于此。” 台基尚存。
涌溪 出清溪山下,东合众流,过虬山为涌溪,西汇为浮石,由樊口入于江。
牧马港 在县东十里。孙权牧马之处。其上即吴王故城。
傅老港 在县境内
水门港 :在县西六十里。
螺虾港 :在县治西南十里。
五矶 ,在县东。庾仲雍《江水记》作“五圻。” 《水经注》云:“东得五丈口,又东得沙浦,经五矶。”
安乐矶 在县东三十里江上。孙权使子登出征,次于安乐,全琮谏止之,即此。
黄子矶 在县西,与逻洲相接。世传黄巢置砦于此,在三江口下,亦险要也。
上碛矶 在县西上碛湖口。以石碛横截湍流,故名之。江流极险绝处。
败船矶 又名败舶湾,在樊山中。《江表传》云:“孙权新制大船,名为长安,泛之钓台下,溯流。时风甚,谷利云:‘当取樊口’。权曰:‘当取逻洲’。利拔剑向柁工曰:‘不取樊口,斩’!” 工即转柁入樊口,甫至岸而败,故名。
白鹿矶 在神人山麓
陷池 在县东南一百二十里小石岭旁。土崖陡绝。旧传何氏宅尝得龙卵,径七寸,与他物同藏器中,物随充满,置之金谷亦然。后因误置盐中,龙化而宅陷。先有犬衔麻穗而戏,何女逐之,其处亦陷沦为井。旱祷雨多验。
洗剑池 在西山松风阁下。世传吴王淬剑于此,有石刻“洗剑池” 三字。崖有井,清冽异常。放生池 旧在县西寒溪塘,淳熙十二年,知县周复于东南仓后凿池为之,东西六丈,南北十丈,缭以土墙,建亭于上。今废。
“清思池 ” ,在吴王城东,凤凰台下,多莲。
聪明池 元至正五年创,即今泮池。
滴滴泉 在县西山之阳。东晋时书此三字于崖上,四时泉滴不竭。
“寒泉 ” ,在吴王读书台下,世传“吴王井。”
菩萨泉 在县西山岭石窦中出,色白而甘。“白岩泉 ” 在县南一百六十里。泉清秀,幽致奇绝,有马祖禅师道场。
廉泉 在府公馆前左畔。旧井壅塞,有水清莹出。嘉靖二年,通判尹觉濬涤,故名。
寿井 在县治益家桥南。宋嘉定县尉邹应溥置四眼铁盘一,铁莲子形栏四。尝与人曰:“后当有登高位,获巍科、享上寿者。”
义井 在县东,又名“方井。”
醴井 在县堂左,令贤,则泉涌出。弘治五年,知县聂贤来任,醴泉复出,遂淘涤,置栏立亭。金牛井 在县南金牛镇。
樊口 ,在县西北五里。东坡谪黄州,尝游于此。时有潘生讳邠者,善酿酒。东坡每至,饮于其家以适兴。
五丈口 ,洋澜湖水出此。吴太子孙登葬于其水之原。
《洄洑 》大洄在樊口下,小洄在钓台下。
刘郎洑 在县东北江上,原名“流浪” ,俗讹为“刘郎。”
长港江套 在县西五里。
嘉鱼县
龙潭山 在县治北。山足有潭,渊深不竭。世传有龙潜焉,故名。宋淳熙戊申,知县姜偃建文庙于山阳之麓,而山之名始显。自县门行二里馀,至文庙前,乔松夹道,道左有泮池,左右有碑亭。亭东西有《落星》《采芳》二亭。陟山腰,入远尘径。径之上,垒石为山。山之前分二径,抵山椒,入仰高亭,四望豁然,万景呈露。俯视龙潭,莹然澄澈,可鉴毛发。亭之内有诗文刻于石。
鱼岳山 在县西不二里。《水经》云:“在大江中杨子洲南。” 今距江二里许,盖水势决彼填此而然也。山皆石,独西一面,峭壁高耸,崖洞奇险。以其临江,又名江岛山。
灌矶山 在县西北半里许。上有五岳庙,今废而为社稷坛。旧临江,因水冲激矶石,故名灌矶,今则名凤凰山,去江二里,而“灌矶” 之名多不闻者。
青山 在龙潭山东北二里。
百疋山 在县北五里。面拱东北,最为深秀,形似马鞍,又名“马鞍山。”
白面山 在县南十里。山尽白石,世传人祷于山,生三子,皆白面,死而为神,曰“一郎、二郎、三郎。” 今人祀之,当雨泽大降,则必有云气,预发山椒,因传为白云山。
穿石山 在县西南十里。
唐帽山 在县西南三十里。树木葱蔚,远近望之,俨如唐帽,故名。
望夫山 ,在县东三十里,石有足迹。
牛头山 ,在县东南七里。势回向县,若牛之昂头,故名。
梅山 距县南五十里。多梅树,故名。下有洞。龟湖山 ,在县西南四十里。
九龙山 :在龟湖之东。九龙回合,故名。
大岩山 在县西南。山高万仞,上有牛眼泉、兔儿泉,古洞深窈,号“南嘉第一峰。”
石头山 ,在县南八十里。《隋志》云:“蒲圻有石头山” ,即此。
赤壁山 ,在县西南八十里大江之滨。西界乌陵、沔阳州。汉建安十三年周瑜败曹操于此,上有“赤壁” 二字。
蒲圻山 ,在县南七十里。
阴山 ,在县东南,其上产茶。
横山 ,在县南十里。有若书案,人多异之。蜀山 ,在县东北三十里。先主与孙吴会战,及曹操驻跸于此,故名。
西保山 在县东北二十里西湖之上。宋季李氏保障乡闾于此。
连洲山 在县东二十三里。其脉与前湖诸峰相连,水涨则四围皆水,水落则孤峙如卓笔,故名“连洲。”
虎帽山 在县西南二十五里。
官山 在县西南八十里。
柘山 ,在县西南一百里。
金澥山 、左经山 俱在县西南。
仙师山 ,在县东五十里。
仙迹山 在县北。世传葛仙翁飞升留足迹。秦锺山 ,在县南。
青林山 在县南五十里许。
韩婆岭 在县东五十里。
禄岭 ,在县北三十里。
大琛岭 在县北六十里。
大崖 在县南三十里
白鹭墩 在县东
杨药洞 在县南杨药山下。洞深不可测,水源混混,由田而达于涧。世传有师始吕氏者,性智慧,因岁旱,誓众入洞,驾龙行雨,且曰:“水涌出时,若等鸣锣鼓以助之。” 时违其言,遂没,惟双鞋流出。今岁旱,请水必祷焉。
梅山洞 在县南梅山之下。洞宽四尺许,深广不可测。中有泉,一日于辰、午、申三次涌出。岁旱请水,至此致祷。
石泉洞 ,在县西南唐帽山下。阔一室许,深半里馀,泉水混混不竭,幽暗莫辨,欲入必以火烛之。
大崖洞 ,在大崖山下。
堕石 即落星也。明崇祯,程公可登舁石升于傅约亭址,将建升星亭以覆之,未就,而落星池遂以土实焉。至
皇清顺治十六年,郭植复开落星池,仍以《落星》移置。
旧所
大江 合巴蜀、洞庭二水而下,左经乌林,右从石头口、赤壁山,过六溪口,八十里抵县治,历灌矶山、杨家洲,入江夏界。近世沙涨,故灌矶,去江二里。
陆水 在县西南七十里赤壁之北。三国时,吴以此控制诸邦。按《旧志》,“鲁肃自江陵下屯六口。肃卒,吕蒙代之,后吕岱又领潘璋士卒,屯于此。”
《水经注》陆水经吕蒙城西又经蒲矶山北入大
编辑
江谓之“刀环口” ,又谓之“蒲矶口。”
太平湖 在县南三十里。往岁中涸,夜有光怪,志其处而掘之,得古镈钟,秦少游为《吊镈钟文》,即此。今灌矶山前有太平湖河泊所。
杨汊湖 ,一水中分为汊,上有杨树,故名“李婆湖 ” ,夫亡而归,守其业,故名。
《梅澥湖 》,其地宽如海,梅氏之业也,故名。“石山乌土湖 ” ,土色黑,在石山之上游。
大小溷湖 通大小湖而纳诸水。
《小龟湖 》:其形小于龟湖也。
江池湖 :在江鸟山,面近江。
龟湖 中有石如龟也
后湖 在官寨之后
蜜泉湖 水甘如蜜,故名。以上众湖,俱近县东北,俱隶太平湖河泊所。
“大篷湖 ” ,势阔如大竹篷,方绝流而渔也。《蔡家湖 》,蔡氏之业也。
西保湖 在县东北西保里,合蒲圻、江夏、咸宁之民皆有渔业,产菱芡。岁歉,人采以为食。居民李氏结屋其上,名人题咏颇多。
陶陵湖 其上大阜,陶氏居多。以上诸湖,在县东北,俱隶头陀港河泊所。
沙地湖 。源潭湖 。李婆湖。
鲤鱼湖 沧湖 以上诸湖在县西南,俱隶“黄冈湖河泊所。”
芦洲湖 、蚌角湖 、方家湖。
阳港湖 、雁湖 。宋家湖。
李成湖 、梅李湖 以上诸湖在县北,原隶“五重湖” 河泊所,后奉例归并致思湖河泊所。大明湖 、赤城湖 、岳公湖。
古城湖 六灌湖 以上五湖并五重湖、俱隶致思湖河泊所。
东陂、斗港 二水东南而来,有若斗也。
红朱港 :因有赤土而名。
长港 自所至江口五里。
“舒济” 港 :以其宽而可济也。
东港 在县之东
高公港 :《高氏世业》。
长茭荻港 今名头陀湖。
青泥湖 、柘朱湖 今俱归并“致思湖。”
石头潭 :因潭中多石,故名。
乌龟潭 ,在致思湖中。
《杨家洲 》,杨氏之业也。
韩家坑 、金鸡坑 、铜盖坑 ,俱隶黄冈湖。“谭家塘 ” ,谭氏之业也。
《汤家,荡 》汤氏之业也;
乌龟草荡 在小芦湖中。
《沙池 》:其地沙居土上,蚌蛤交其上。
落星池 在文庙棂星门下。中一石传为落星,赤莹古秀,若类象形。明尹莫公因建“落星亭。” 今亭废址尚存。
上放生池 在县治东
下放生池 在上放生池之右。旧《志》云:“积水防虞,畜鱼不取,故名。”
温泉 在县西南石头口上港中,其水温。蜜泉 在县南蜜泉湖中,其水甘。
石头口 ,在县西南八十里。自临湖之东,蒲圻之北发源,经莼湖三十里入于江。
嘉鱼口 在县西北五里。自太平湖河泊所隶诸湖之水,由其口而入于江。
陆口 在县西南赤壁之北,今名“陆溪口。” 《蒲圻县》。
高岭山 在丰城外
王家山 与高岭联络,形如展诰。其阴为老虎坡,为猪首山,其侧为和尚岭,为玉虹桥,稍下为瑶圃庙。
凤凰山 :距县三里。三峰层秀,山半平衍,有泉、有池、有洞。下有凤凰寺,为神僧岿玉岩跏趺处。初,山分三支,中支为凤凰山,趋于县治,为金、叠诸山落脉。
铁山 距县三里。北为白水畈,南为公安,有公安泉。
茅山 距县十里。其阴为“风潭” 、为亭,其右为牛鞍石、为官田、为车埠。
五洪山 距县十里。其上有泥壶坪,其下有温泉,沸如汤,曰“汤塘。” 又有寒泉,曰“冷塘。”
独山 距县十二里。孤峰特秀。其阴为“横冈” ,为“萧桥。”
偏髻山 ,距县十五里。上有玉萧诸峰,《蝉蠕》而下,为斗门畈。
黄茅山 距县二十五里。绵亘巃嵷,脊如涌浪。其阴为观音寺,中有龙泉者二。其阳为黄泥洞。石门山 距县二十八里,有双石如门。
洪山 距县四十里。自平畈特起,形若腾狮。上有古庙,创于宋淳熙间。
芙蓉山 :距县四十里。峰峦秀丽如花。
蒲首山 :距县四十里。明祭酒魏观读书处。其中有燕岩庵。其阳为新店。其阴为泉坑渡、为大姑桥。
王子山 :距县四十里。
瑞云山 :距县四十五里。其下有大济寺。其阴为东港,下为楼。
狮子山 :距县五十里。山耸峭、岖嵚,壁立河岸,势若崩云。一名城头嘴。
范包山 :距县五十里;为吏部余开熙祖墓。水口罗星。
金狮山 :距县十里。蹲踞如狮,上有金狮观。其南为紫金泉、为沙田畈,下为镜潭。
玉岩山 :距县十二里。下有上方寺,面峙关山,流接荆泉,为洞宗元洁和尚祖庭。
荆泉山 ,距县十二里。其下为荆泉洞,洞中有石台、石田、石钟、石鼓,备极天巧。泉在洞旁,初出幽黝无声,名曰秀水。可半里许,始震撼如雷。按《通志》云:自洞口入,行可百步,别有门甚狭。好事者尝裹粮穷其源,信步趋出,则在崇阳之葛藤坪,距洞门已百馀里。洞门有六泉,左曰荆泉,为最著。泉门阔四五尺,水涵其半,旱祷之,悃状投入,久之不出,则受之矣;否则即出。以瓶汲水,舁去,水自涌出。瓶口则雨;水不满,虽雨亦微。丫髻山 ,距县二十里,双峰如髻,上有葛仙祠。其阴为土桥。畈为王子畈。
白石山 ,距县二十五里。深山大谷,峭壁凌云。其下有白石庙、颜杲卿真卿祠。有白石泉,汲之辄雨,其验较捷于荆泉,颜公实凭灵焉。
白鹿山 :距县三十里。其阳为兰港桥,其阴为石家畈。
云台山 :距县三十里。其阳为石羊洞,其阴为水口畈。
望夫山 :距县三十里。所生木叶,盛夏中断如剪。相传为望夫妇人指爪所掏。《通志》云:“有石形似妇人。”
吴城山 :距县四十里。孙权尝筑城其下。城址现存。
龙翔山 宛委河岸,拱卫县治,如屏如障。其上有洼樽石,石方平五六尺许,中一孔如瓮,玩适者注酒其中,抔掬而饮,象太古洼樽之意。上刻有“熙宁癸丑上巳” 等字。
白岭山 距县五里。其下为“霞落。”
望山 距县六里。《通志》云:“与县相望,故名。” 行将山 ,距县七里。其下有洞,每阴晦时,常闻洞中有钲鼓声。其右为周画岭,为长海仑。其阳为殷勤铺,为柳树桥。
黄龙山 :距县十里。其下为黄龙镇。
茗山 距县十五里,岧峣迤𨓦,中穿长峡,为嘉蒲通衢。其西为青石桥,其东为洪水
香石山 :距县十里。上有香石寺,有石如鼎,故名香石。其侧有石如乘,又名轿子山。
铜钉山 :距县十五里。其上有龙升庵。其下为红菱港;为栗柴港。
丁亩山 ,距县二十里。其下有观音堂。其阳有石马洞,洞中有石如马。《通志》载:“石马山悬崖,一石闯出如马。”
蟠龙山 距县二十五里,其侧有西林寺。黄岐山 距县二十五里,其左有明水洞,其阴为石口,为毕家河,其下为西江。
黄表山 :距县三十里。其侧有西华寺。
竹山 :距县三十里。其上有洞,洞口有堂。洞中有石伞、石瓮、石像、龙床诸胜,旱祷辄应。
洪口山 距县三十五里。两山对峙,溪流若洪。神山 距县四十里。其山蜿蜒如蛇,蟠踞湖上。上有张睢阳祠。
霸山 :距县四十里。上有黄霸祠。
观山 :距县四十五里。
牛头山 、马头山 :二山距县五十里,对峙于西良湖侧。
官塘山 :距县五十里。其下为官塘驿。
独山 距县五十五里。其下有“元明观。”
净苑山 距县五十五里。其上有岳台寺。留云山 距县五十五里,其上有降山寺。月塘山 距县六十里。其山为邑北条左支,稍折而西,缥缈湖上。其下为界石,对岸为柳山、金叠山 。山自西南层叠至邑,巃从崛嵂为万峰之会。
叠秀山 :东支为学宫,中支为县治,起双石如笋屈曲而西为梅隐冈、金台冈、回龙冈、云盘冈,跨雉而出,循河而止,有萦回不尽之致。
马鞍山 双峰壁立,西控河流,为一邑之关键。丰财山 形如覆釜,对县若堆货然。其上有天池,其侧有荆竹坡,洞虚敞可容数千人,石面有朱书“元至正” 字,为前人避兵处,游者尝探得所遗衣物而出。其阴有迓鼓洞,初入石道蹭蹬,历三关始空阔,中有石床、石鼓诸胜,洞旁建有地藏庵,西麓有石,突起于东洲,曰萧堆,“每岁大比,以水盈涨为甲魁之验。”
灵应山 距县三里。岧峣东峙,与丰财相望。其上有仙灵观,其侧有灵应寺旧址。
点笔山 距县七里
幽兰山 :距县二十里。其上有石泉,有趺仙石,石上有仙掌形。其侧有幽兰寺。
南山 距县二十五里。顶平方,谓之“大壶坪。” 前出一峰特起,谓之“石榴尖。” 尖上有望鹤楼。其阳为龙回潭。其阴为天马峰。峰下为楂林畈。木兰山 距县二十五里,上有木兰寺。怪石层峦,古木参差。
葛黄山 距县三十五里。世传葛稚川修炼于此。山顶有泉,曰“丹泉。” 右有潴水,时盈时涸,曰黄柘湖。
灯笼山 :距县三十八里。
石尖山 :距县四十里。上有玉枢观。
青龙山 距县六十里。其下有青龙寺。北出为黄沙畈,为洪口桥。南出为阪岭,为洋泉。自洋泉而北为西冲。又北经白扬畈达于汀泗桥。
枧木山 ,在县东二十里。瑞雪山 ,在县西五十里。
凤隐山 :在县东北二十五里。
石笔山 在县东北六十里。
小梅山 在县西北五里。
凌岩 距县三里。岩即凤凰右肩,而备诸奇胜。别一洞天,初入地骨崭崭,迤𨓦而折里许,忽得旷衍,平若砥者可数十亩,周匝嶙峋。前通一墢,面受风潭,诸远峰隐隐若几案间物。中建为白龙寺,佛像金身,为明藩感梦所造。地有白龙池、朝冠石、普陀岩诸景,先辈读书于此,多发迹者。白岩 距县十二里,奇峰崒嵂,俨如瀑布倒垂天半。
百岩 距县四十里,群峰崒嵂,龙宫虎穴,人迹不至之所。癸卯岁,有济宗大云和尚开山建宇,列有八景:云方丈洞、锦屏石、模月峰、烟锁溪、双乳泉、问天台、留云坪、睡仙洞。
长仑岭 距县十五里。其阴为大壶畈,为峡山,口为小壶岭、大壶岭。岭之阳为“城西畈” ,为罗田畈。
桃花峰 距县十里。三峰特秀,形若笔阵,与金紫相望。下有桃花泉,流与荆泉合。
青峰 距县十二里,“卓笔侵云” ,为学宫文案。“雪峰 ” 距县二十里,上有雪峰寺,唐咸通二年开山。其山奇胜险绝,旋盘迤蹬而上,约三四里许,忽平衍,丘壑宛然。寺处其中,远望江山,若襟带焉。
罗峰 距县二十里,丰隆高峻。其南麓为“崇阳路” 之东流铺。侧有石屋,僧碧玉禁足于此,辟谷绝烟火者,今三十年。
金紫峰 距县治三十里。峰耸层云,峻极万仞,为蒲邑诸山之冠。《通志》云:“每晴霁日出,岚光如画。”
羊楼洞 :距县六十里。群峰岝崿,众壑奔流。其东有石人泉。其西有莲花洞。洞下有莲花寺。出洞口,为港口驿。
青云洞 :距县二十五里。洞在山腰,如狮张颐。中架楼阁为“青云庵” ,恣人登眺。
穿山洞 距县二十里。洞横山腹,前后天兼纳日月,空洞弥里,石室朗然,高数十丈。顶悬石乳。有狮象仙人掌佛指柑,千态万状,不可枚举。仙人洞 距县三十二里。洞中有石桥,其下深涧,飞瀑而出。旁一小窍,伛偻可入。相传为陈求道避兵处。
荆泉洞 ,距县十五里。自洞门深入,出则为崇阳葛藤坪,相距百馀里。洞门有六泉,左曰“荆泉” ,名最著。合流数里,入于钟潭。
竹山洞 在县竹山麓
迓鼓洞 ,在县丰财山后。
行将洞 在县行将山内。
金鸡坪 距县二十五里。其阳为渡头,其阴为石子冈。
赤壁 ,在邑西北一百二十里,今拨属嘉鱼,为周瑜破曹操处。上有孔明祭风台。
《顾县石 》有石如山,回瞰上流。
擂鼓尖 距县二十五里。其上有慧林寺。相传有马姓者擂鼓集兵往,樵人从岩间拾得长剑,信手成灰。山前有池,曰“马王塘” ,山下有溪,曰“马家陂。”
蒲圻河 《水经》名曰“陆水” ,发源三山溪。《通志》云:“自江西宁县修水发源,北流至通城会隽水,至崇阳会桃溪水合流折东复西,由壶头四十里过荆港,北经县治南,绕东北,复回西北,至六溪口,出大江。”
车埠河 ,其岸为《车埠镇》。
新溪河 河属新店,在县治西南四十里。发源港口望湘桥及龙桥诸泉,折而西入马蹄湖,由黄盖湖出石头口入于大江。
任家河 汇诸溪流入马蹄湖,由黄盖湖入于江。
西良湖 发源咸宁峻水,流及白泉、梓潭诸溪,汇西江山门石口、大桥、丁家溱、郭家潭诸水,合流于湖。中有洲曰“浮台” ,泉曰“乌石。” 其南岸为衙门嘴,即古蒲圻旧治。又迳流曰“大湾” ,曰“老坑” ,曰“腾径坂” ,曰“东港池” ,曰“瓦札澥” ,曰“倪家湾” ,曰“罗德湾” ,由金口矶入于江。
蒲圻湖 ,按《通志》“即西良湖,以湖多生蒲草,吴置蒲圻县于侧”
盘石湖 在县西三十里,岸为宣公堤。
大罗湖 在县西四十里。
龙坑湖 在县西五十里。
活湖 在县西五十里
马蹄湖 、沧湖 :俱在县西六十里。
柳山湖 在县西六十里。
真湖 在县西七十里
郎当湖 接里湖 、梅湖 、锦湖 、沙阳湖、螺蛳港湖 ,“以上诸湖俱在北岸流入江。” 小罗湖 松柏湖 ,左荆湖 、杨林湖 ,“以上诸湖俱在南岸流入江。”
《西洲 》枕流面青,一丘一壑,可耕可钓,为邑先达别墅,
大沙洲 洲平如砥,二水中分。上有大士阁,丈六金身。竹树参差,殿庑庄严,为东南关锁。东洲 旷野平畴,岚光水影,相为掩映。
《小沙洲 上有金粟庵》。缥缈波心,与大沙洲隐隐相望。
落石潭 岸为落石,奔崖欲坠。尝有猢狲出没其上,每掷石与舟行者相为戏。
“《龙回》潭 ” 中有石梁奔激,盘漩涡洑,水势险绝。焦潭 澄碧可爱,溘然有声。
《石牛》潭 中有巨石如牛,隆冬,大鱼尝伏其下,渔人没入捕掇之。
镜潭 左岸为“金狮观” ,右岸为鲍家洲,水势曲折。
鸬骜潭 峭壁对峙,峡口中流为县治天关界石潭 湖河咸注,怪石当关,自此出六溪口达于江。
龙翔潭 澄波,古塔拱北极。《关》控东南上游,及春涨回澜,又令人作濠濮间想
风潭 有巨石出河,巍然高可十丈,名曰“海船。” 头上有殿,曰三官殿,殿侧有洞,洞有丈室。黄龙潭 岸为黄龙镇,有矶石磊落,上有寺曰“石来。”
《皂潭 》潭水渊渟,为水族窟宅,鱼舟毕集,棹歌款乃,致甚可嘉。
街埠潭 上为新店镇,水味辛,以为曲糵,酿倍芳冽。
平落潭 :在大罗湖口。
马迹潭 在县东四十里。
白公潭 :在县西北二十五里。
芭蕉潭 。《木兰潭 》。《倒流潭 》。《梅子潭》。
王师潭 。石孔潭 。黄土潭 。龙坑潭。
洪下潭 河至此为崇蒲水界。石磴当流,若建瓴然。奔驶而下,砰𥔀礉磕,有瞿塘滟滪之意。方石滩 渊渟含蓄,泓然如镜。
鸣水滩 澌流清浅,水石相薄,声如丝竹。将军滩 中有巨石,世传孙权磨刀其上。石牛滩 在本县二四都。
筒车滩 在本县十五都。
《枕桂滩 》。“龙骨滩 。” “杨树滩 。” 苏家滩。
《红菱滩 》。《荷塘滩 》。《栗柴滩》。
石坑滩 其上为石坑镇,水渐清泚。循山西行,潭湾 环绕曲旋,故名。
柳山湾 其山循江压河而来,形如旋斾,江涨浩渺,与洞庭、君山争胜。
接里湾 、观山湾 ,俱隶县境。
赤马港 在县东北一里入河。
车埠港 :在县四十五里。
龟坑港 :在县北八十里,通大江。
荆港 在县南十里
泉港 :在县西十五里。
洋港 :在县治东入河。
螺蛳港 在县治西北,西流经六口入江。五洪港 芦阁港 以上在县治南入江。瑶埠港 白水港 以上在县治西入河。霞落港 、红菱港 、瓦窑港 、栗柴港。
柳山港 :以上在县治西北入河。
兴陂 在二四都
荆陂 在上三都
汤坑陂 在下三都
斗门陂 在九都
澄清陂 在十八都
官陂 在二十三、四、五都。
马家陂 在二十七都
陡洪陂 在县境内
莼塘 在县西,旧产莼菜,今失。
黄沙塘 在县西南,包山为基,下为大田。畈汤塘 在县西南,有温泉出五洪山。
古塘 在县东北
白米塘 在县北,出菱湖。
享塘 在县西北,出铜钉山。
七里汀 在县境内
洗马池 在县荆港
汤泉 ,在县南,冬夏常沸。
神山泉 在县神山下湖中。
黄城埠 黄城为邑孝廉筑室潭岸下有钓台,侧有悬壁,刻有大士像其上。自镜潭水折而北,至此转西,缭绕学宫,为泮池。
《宣公堤 》河势至此渐逼,江湖沃壤,多为泽国。宣公筑堤御之,绵缈十里,垂柳纷披,不减西湖苏公堤之致。。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