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经籍典/第229卷

理学汇编 经籍典 第二百二十八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理学汇编 第二百二十九卷
理学汇编 经籍典 第二百三十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经籍典

 第二百二十九卷目录

 仪礼部汇考一

  周成王一则

  汉景帝一则 武帝建元一则 天汉一则 宣帝甘露一则 哀帝建平一则 平帝元

  始一则

  晋元帝太兴一则

  唐太宗贞观一则 元宗开元二则 代宗大历一则

  后唐明宗长兴一则

  后周世宗显德一则

  宋真宗咸平二则 景德一则 大中祥符一则 仁宗皇祐一则 神宗熙宁一则 哲

  宗元祐一则 宁宗庆元一则

  元顺帝至正一则

  明成祖永乐一则

经籍典第二百二十九卷

仪礼部汇考一

编辑

成王六年周公制仪礼

编辑

按《礼记明堂位》:“六年,朝诸侯于明堂,制礼作乐,颁度 量而天下大服。”

正义序云:“成王幼弱,周公摄政六年,制礼作乐。” 但所制之礼,则《周官、仪礼》也。

按:贾公彦《仪礼序》,“《周礼》《仪礼》并是周公摄政太平之 书,《周礼》为末,《仪礼》为本。”

按敖继公《仪礼序》:“《仪礼》,何代之书也?曰周之书也。何 人所作也?曰:先儒皆以为周公所作。周自武王始有 天下,然其时年已老矣,必未暇为此事也。至周公相 成王,乃始制礼作乐,以致太平。故以其时考之,则当 是周公之书。又以其书考之,辞意简严,品节详备,非 圣人莫能为益,有以见其果为周公之书也。”

景帝 年得古文礼经于孔氏壁中其十七篇与仪礼同

编辑

按《汉书。景帝本纪》,不载。 按《鲁恭王传》,“孝景前二年, 立为淮阳王,三年徙王。鲁王好治宫室,坏孔子旧宅 以广其宫,闻钟磬琴瑟之声,遂不敢坏,于其壁中得 古文经传。”

按:吴澂《三礼叙录》:“汉兴,高堂生得《仪礼》十七篇。后鲁 共王坏孔子宅,得古文《礼经》于孔氏壁中,凡五十六 篇。其十七篇与《仪礼》正同。”

武帝建元 年河间献王得古经五十六篇并威仪献之

编辑

按《汉书武帝本纪》,不载。 按《艺文志》:“礼古经者,出于 鲁淹中及孔氏学,七十篇,文相似,多三十九篇。及《明 堂阴阳王史氏记》,所见多天子诸侯卿大夫之制”,虽 不能备,犹愈后仓等推士礼而致于天子之说。

“七十”当作“十七。”

按《隋书经籍志》,“《古经》出淹中,河间献王爱古好学,收 合馀烬,得而献之,合五十六篇,并威仪之事。”

按贾公彦《仪礼疏》,汉兴求录遗文,有古书、今文高堂 生传十七篇,是今文也。孔子宅得古《仪礼》五十六篇, 其字皆篆书,是古文也。古文十七篇与高堂生同,而 字多不同。馀三十九篇绝无师说,在于秘馆。

按《朱子语录》,今《仪礼》多是士礼。河间献王德得《古礼》 五十六篇,乃孔壁所藏之书,其中却有天子诸侯礼。 所以班固言,愈于推士礼以知天子诸侯之礼。是固 作《汉书》时其书尚在。

按吴澂《三礼叙录》《古文礼经》五十六篇,河内献王得 而上之,其十七篇与《仪礼》正同,馀三十九篇藏在秘 府,谓之《逸礼》。

按王应麟《汉书艺文志考证礼古经》五十六卷,今其 篇名颇见于他书。若《学礼》见《贾谊传》《天子巡狩礼》见 《内宰注》《朝贡礼》见《聘礼注》《朝事仪》见《觐礼注》《烝尝礼》 见《射人疏》《中霤礼》见《月令注》《疏》《诗泉水疏》《王居明堂 礼》见《月令礼器注》《古大明堂礼昭穆篇》,见《蔡邕论》《本 命篇》,见《通典聘礼志》,见《荀子》。又有《奔丧》《投壶》《迁庙》《衅 庙〈曲礼〉》《少仪》《内则》《弟子职》诸篇,见《大小戴记》及《管子》。

天汉 年孔安国献古文逸礼三十九篇

编辑

按《汉书武帝本纪》,不载。 按《刘歆传》,歆移太常博士 书曰:“鲁共王坏孔子宅,欲以为宫,而得古文于坏壁 之中。逸《礼》有三十九天。汉之后,孔安国献之,遭巫蛊 仓卒之难,未及施行,藏于秘府,伏而未发。”

宣帝甘露 年河内女子得佚礼

编辑

按《汉书宣帝本纪》,不载。 按王充《论衡》:“宣帝时河内 女子坏老屋,得《佚礼》一篇。”

====哀帝建平元年刘歆请建逸礼列于学官帝令与博士讲论其义====按《汉书哀帝本纪》,不载。 按《刘歆传》:“哀帝初即位,大 司马王莽举歆宗室有材行,为侍中大中大夫,迁骑 都尉,奉车光禄大夫,复领五经,卒父前业。歆欲建立 逸礼,列于学官,哀帝令歆与五经博士讲论其义,诸 博士或不肯置对,歆因移书太常博士责让之。”按逸礼即

《古经》五十六篇。《仪礼》之逸者也。

平帝元始 年立逸礼博士

编辑

按《汉书平帝本纪》,不载。 按《儒林传赞》:“自武帝立五 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讫于元始,传 业者众。初书惟有欧阳《礼》,后《易》杨《春秋》《公羊》而已。至 孝宣世,复立《大小戴礼》,平帝时又立《逸礼》。所以网罗 遗失,兼而存之,是在其中矣。”

元帝太兴四年三月置仪礼博士

编辑

按《晋书元帝本纪》,“太兴四年三月,置《周易》《仪礼》公羊 博士。” 按《职官志》:“国子祭酒博士各一人,助教十五 人,以教生徒。取履行清淳,通明典义者。若散骑常侍、 中书侍郎、太子中庶人以上,乃得召试。及江左初减 为九人。元帝末,增《仪礼》《春秋》《公羊》博士各一人,合为 十一人。后又增为十六人,不复分掌五经,而谓之太 学”博士也。 按《荀崧传》,元帝践祚,征拜尚书仆射,转 太常。时方修学校,简省博士,置《周易》王氏、《尚书》郑氏、 《古文尚书》孔氏、《毛诗》郑氏、《周官》《礼记》郑氏、《春秋左传》 杜氏、服氏、《论语孝经》郑氏博士各一人,凡九人,其《仪 礼》《公羊》《穀梁》及郑《易》皆省不置。崧以为不可,乃上疏 曰:“自丧乱以来,儒学尤寡。今处学则阙朝廷之秀,仕 朝则废儒学之俊。昔咸宁、太康、永嘉之中,侍中、常侍、 黄门通洽古今、行为世表者,领国子博士,一则应对 殿堂,奉酬顾问;二则参训国子,以弘儒训;三则祠、仪 二曹及太常之职,以得质疑。今皇朝中兴,美隆往初, 宜宪章令轨,祖述前典。世祖武皇帝应运登禅,崇儒 兴学,经始明堂,营建辟雍”,告朔班政,乡饮大射,西阁 东序,《河图》秘书禁籍。台省有宗庙太府金墉故事,太 学有石经古文,先儒典训,贾、马、郑、杜、服、孔、王、何、颜、尹 之徒,章句传注,众家之学,置博士十九人。九州之中, 师徒相传,学士如林,犹选张华、刘实居太常之官,以 重儒教。《传》称“孔子没而微言绝,七十二子终而大义 乖。”自顷中夏殄瘁,讲诵遏密,斯文将坠于地。陛下圣 哲龙飞,恢崇道教,《乐》正《雅》《颂》,于是乎在。江、扬二州,先 渐声教,学士遗文,于今为盛。然方畴昔,犹千之一。臣 学不章句,才不弘通,方之华实,儒风殊邈,思竭驽骀, 庶增万分,愿斯道隆于百世之上,缙绅咏于千载之 下。伏闻节省之制,皆三分置二,博士旧置十九“人,今 五经合九人,准古计今,犹未能半。宜及节省之制,以 时施行。今九人以外,犹宜增四。愿陛下万机馀暇,时 垂省览,宜为郑《易》置博士一人,郑《仪礼》博士一人,《春 秋公羊》博士一人,《穀梁》博士一人。”昔周之哀,下陵上 替,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善者谁赏?恶者谁罚?孔子惧 而作《春秋》,诸侯讳妒,惧犯时禁,是以微辞妙旨,义不 显明,故曰:“知我者其惟《春秋》,罪我者其惟《春秋》。”时左 丘明、子夏造膝亲受,无不精究,孔子既没,微言将绝, 于是丘明退撰所闻而为之传。其书善《礼》,多膏腴美 辞,张本继末,以发明经意,信多奇伟,学者好之,称《公 羊》亲受子夏,立于汉朝,辞义清隽,断决明审,董仲舒 之所善也。穀梁赤师徒相传,暂立于汉世;向歆汉之 硕儒,犹父子各执一家,莫肯相从。其书文清义约,诸 所发明,或是《左氏》《公羊》所不载,亦足有所订正。是以 三《传》并行于先代,通才未能孤废。今去圣久远,其文 将堕,与其过废,宁与过立?臣以为三传虽同曰《春秋》, 而发端异趣。按知三家异同之说,此乃义则战争之 “场,辞亦剑戟之锋,于理不可得共。博士宜各置一人, 以传其学。”元帝诏曰:“崧表如此,皆经国之务,为政所 由,息马投戈,犹可讲艺。今虽日不暇给,岂忘本而遗 存邪?可共博议者详之。”议者多请从崧所奏。

太宗贞观九年五月敕明经习仪礼者于本色内量减一选

编辑

按《唐书太宗本纪》。不载 按《唐会要》,贞观九年五月 敕“自今以后。明经兼习《周礼》。若《仪礼》者。于本色内量 减一选。”

元宗开元八年七月李元璀上言预试之日习仪礼者有帖十通五许其入第

编辑

按《唐书》元宗本纪,不载 按唐会要,开元八年七月, 国子司业李元璀上言,“《三礼》《三传》及《毛诗》《尚书》《周易》 等,并圣贤微旨,生人教业。今明经所习,务在出身,咸 以《礼记》文少,皆竞相习读。至《周礼》经邦之轨则,《仪礼》 庄敬之楷模。《公羊》《穀梁》历代宗习。今两监及州县皆 以独学无双,四经殆绝,事资训诱,不可因循。其学生 请停各量配作业。并贡人预试之日,习《周礼》《仪礼》《公 羊》《穀梁》,并请帖十通五,许其入第,以此开劝。即谕四

海均习,九经该备。”从之
考证
开元十六年十二月,杨玚奏言“《仪礼》等殆将废绝,请

量加优奖。”诏令出身,免任散官。

按《唐书元宗本纪》,不载。 按《唐会要》,开元十六年十 二月,杨玚为国子祭酒,奏言:“今之明经,习《左氏》者十 无二三,又《周礼》《仪礼》及《公羊》《穀梁》,殆将废绝,请量加 优奖。”于是下制明经习《左氏》及通《周礼》等四经者,出 身免任散官。遂著于式。

古人抱遗经扶微学之心,如此其急,而今乃一切废之,盖必当时之士子,苦四经之难习,而主议之臣徇其私意,遂举历代相传之经典,弃之而不学也。自汉以来,岂不知经之为五?而义有并存,不容执一。故三家之学,并列《春秋》,至于三《礼》,各自为书。今乃去经习传,尤为乖理。苟便己私,用之干禄,率天下而欺君负“国,实甚于此。经学日衰,人材日下” ,非职此之由乎。

代宗大历八年归崇敬请以仪礼为中经置博士一员

编辑

按《唐书代宗本纪》,不载。 按《归崇敬传》:“大历八年,建 议曰:近世明经,不课其义,先取帖经,颛门废业,传受 义绝。请以《礼记》《左氏春秋》为大经,《周官》《仪礼》《毛诗》为 中经,《尚书》《周易》为小经,各置博士一员,依章疏讲解。 德行纯洁、文词雅正、形容庄重、可为师表者,委四品 以上各举所知,在外给传,七十者安车蒲轮敦遣。”国 子、太学、四门三馆各立“《五经》博士,品秩、生徒有差。”

后唐

编辑

明宗长兴二年令国子监以仪礼刻板

编辑

按《五代史后唐明宗本纪》,不载。 按《闻见后录》:“唐以 前,文字未刻印。齐衡阳王钧手自细书《五经》,置巾箱 中。巾箱五经”自此始。后唐明宗长兴二年,宰相冯道、 李惠请令判国子监田敏校正九经,刻板印卖,朝廷 从之。虽极乱之世,而经籍之传甚广。予曾大父遗书, 皆长兴年刻本,委于兵火之馀,仅存《仪礼》一部。

后周

编辑

世宗显德 年诏刻仪礼释文

编辑

按《五代史后周世宗本纪》。不载。 按《玉海》,显德中诏 刻《易书》《周礼》《仪礼》《四经释文》。田敏、尹拙、聂崇义校勘。

真宗咸平二年诏邢昺等校定仪礼义疏

编辑

按《宋史真宗本纪》,不载。 按《邢昺传》:“咸平二年,始置 侍讲学士,以昺为之。受诏与杜镐、舒雅、孙奭、李慕清、 崔偓佺等校定《周礼》《仪礼》《公羊》《穀梁春秋传》《孝经》《论 语》《尔雅义疏》,及成,并加阶勋。”

按《玉海》,“李至请命李沆、杜镐等校定《周礼》《仪礼》《公羊》 《穀梁传疏》。咸平三年三月癸巳,命祭酒邢昺代领其 事,杜镐、舒雅、李维、孙奭、李慕清、王焕、崔偓佺、刘士元 预其事,贾公彦《周礼》《仪礼疏》各五十卷,皆校旧书而 成之。”按宋史作咸平二年玉海作三年岂昺之为翰林侍讲学士在二年而受诏校定乃在三年耶

今并存之以备参考

咸平四年九月,邢昺等表上重校定《仪礼》,十月,命摹 印颁行。

按《宋史真宗本纪》,不载 按《玉海》,“咸平四年九月丁 亥,侍讲学士邢昺等及直讲崔偓。佺表上重校定《周 礼》《仪礼》《公羊》《穀梁传》《孝经》《论语》《尔雅》七经义疏,凡一 百六十五卷,赐宴国子监,昺加一阶,馀迁秩。”一本云一百六 十三卷十月九日,命摹印颁行。于是《九经义疏》具矣。

景德二年十月赐宰执近臣亲王新印仪礼疏

编辑

按《宋史真宗本纪》。不载 按《玉海》。景德二年十月。赐 宰执近臣亲王新印。《周礼》。《仪礼》《公羊》《穀梁传》疏。

大中祥符七年十月甲戌作仪礼诗三章

编辑

按《宋史真宗本纪》,不载。 按《玉海》,“大中祥符七年六 月庚辰,上作《周易》诗三章,赐群臣和。至是遍咏经史, 百僚并赋。十月甲戌,作《仪礼》诗三章。”其读十一经也, 起七年六月庚辰,成于八年闰六月癸巳。

仁宗皇祐元年九月所镌石经仪礼毕

编辑

按《宋史仁宗本纪》,不载。 按《玉海石室十三经》,孟蜀 所镌,皇祐元年己丑九月辛卯朔十五日乙巳工毕, 仪礼张绍文书。

神宗熙宁 年王安石废仪礼

编辑

按:《宋史神宗本纪》,不载。 按《朱子语类》,“仪礼旧与五 经”并行,王介甫始罢去,祖宗朝有开宝通礼科,用此 等人为之,介甫一切罢去。

《宋史》:“神宗用王安石之言,士各占治《易》《书》《诗》《周礼》《礼记》一经,兼《论语》《孟子》。”按是时,《仪礼》《春秋》皆不列学官,元祐始复立《春秋左传》,而《仪礼》则仍然未复。盖前此有“三礼通礼学究诸科,礼虽不行,士犹得以诵习而知其说。熙宁以来,王安石变乱旧制,废罢《仪礼》,而独存《礼记》之科,弃经任传,遗本宗末,其失已甚。”是则《仪礼》之废,乃自安石始之。

哲宗元祐八年诏以陈祥道仪礼三十二卷下两制看详

编辑

按《宋史哲宗本纪》,不载 按《玉海》,元祐八年正月二十二日,侍读学士范祖禹言,“博士陈祥道注解《仪礼》 三十二卷,精详博洽,乞下两制看详,并所进礼图付 太常,以备礼官讨论。”从之。

按:范祖禹进札子:“臣伏见馆阁校勘太常博士陈祥 道注解《仪礼》为三十二卷,精详博洽,非诸儒所及。臣 窃以《仪礼》为书,其文难读,其义难知,自古以来,学者 罕能潜心,故为之传注者至少。祥道深于礼学,凡二 十年,乃成此书,先王法度,如指诸掌。昨进《礼图》一百 五十卷,已蒙皇上藏之秘阁。伏望圣慈特降指挥,取 祥道新注《仪礼》奉御,下两制看详,并前所进《礼图》付 太常,以备礼官讨论。”从之。

宁宗庆元 年以朱熹所修仪礼经传通解付在学官

编辑

按《宋史宁宗本纪》不载。 按《朱熹传》:“庆元四年,熹以 年近七十,申乞致仕,五年,依所请,明年卒。熹殁,朝廷 以其《大学》《语》《孟》《中庸训说》立于学官。”又有《仪礼经传 通解》未脱槁,亦在学官。

按朱熹《乞修三礼札子》:“臣闻之,六经之道同归,而礼 乐之用为急。遭秦灭学,礼乐先坏。汉晋以来,诸儒补 缉,竟无全书,其颇存者,三礼而已。《周官》一书,固为礼 之纲领,至其仪法度数,则《仪礼》乃其本经,而《礼记》《郊 特牲》《冠义》等篇乃其义疏耳。前此犹有《三礼通礼》、学 究诸科,礼虽不行,而士犹得以诵习而知其说。熙宁” 以来,王安石变乱,旧制废罢,而《仪礼》独存。《礼记》之科, 弃经任传,遗本宗末,其失已甚。而博士诸生又不过 诵其虚文,以供应举。至于其间亦有因仪法度数之 实而立文者,则咸幽冥而莫知其源,一有大议,率用 耳学臆断。而若乃乐之为教,则又绝无师授,律尺 短长,声音清浊,学士大夫莫有知其说者,而不知其 为阙也。故臣顷在山林,尝与一二学者考订其说,欲 以《仪礼》为经,而取《礼记》及诸经史杂书所载有及于 礼者,皆附于本经之下,具列注疏。诸儒之说,略有端 绪。而私家无书,检阅无人,抄写久之未成。会蒙除用, 学徒分散,遂不能就。而钟律之制,则士友间亦有得 其遗意者。窃欲更加参“考,别为一书,以补六艺之缺, 而亦未能具也。欲望圣明特诏有司,许臣就秘书省 关借礼乐诸书,自行招致旧日学徒十数人,踏逐空 闲官屋数间,与之居处,令其编类。虽有官人,亦不系 衔请俸,但逐月量支钱米,以给饮食纸札油烛之资。 其抄写人即乞下临安府差拨贴书二十馀名,候结 局日量”支犒赏,别无推恩,则于公家无甚费用,而可 以兴起废坠,垂之永久。使士知实学,异时可为圣朝 制作之助,则斯文幸甚。

子在曰家君所著《家礼》五卷、《乡礼》三卷、《学礼》十一卷、《邦国礼》四卷、《王朝礼》十四卷,今刊于南康道院。其曰《经传通解》者,凡二十三卷,盖先君晚岁之所新定,是为绝笔之书,次第具见于目录。惟《书数》一篇,缺而未补,而《大射礼》《聘礼》《公侯大夫礼》《诸侯相见礼》八篇,则犹未脱槁也。其曰《集传集注》者,此书之旧名也。凡十四卷为《王朝礼》而下,《卜筮篇》亦缺,馀则先君所草定而未暇删改者也。今皆不敢有所增益,悉从其槁。至于丧、祭二礼,则尝以规模次第属之门人黄干,俾之类次。他日书成,亦当相从于此,庶几此书始末具备。顾念先君早岁即尝有志于是书。比在经筵,尝具奏欲请于朝,乞招致生徒,置局编次而不果上。然其著述之旨意,具存此篇。今谨缮录如右,读者当有以识其心之所存矣。《礼》缺乐坏,千有馀年,今幸讨论,粗见端绪,而天不假之年,使不得究竟其大全,而所就者止此。呜呼已矣,其可为千古之恨也夫!

李方子曰:“先生以《仪礼》为经,而取《礼记》及诸经史书所载有及于《礼》者,皆以附于本经之下,具列注疏诸儒之说,补其阙遗而析其疑晦,虽书不克就,而宏纲大要固已举矣。”

祝穆曰:“文公所编《仪礼》上篇,《士冠礼》《士昏礼》《士相见礼》《乡饮酒礼》《乡射礼》《燕礼》《大射礼》《聘礼》《公食大夫礼》《觐礼》,下篇,《丧服》《士丧礼》《既夕礼》《士虞礼》《特牲馈食礼》《少牢馈食礼》,次以《礼记》《曲礼》《内则》《玉藻》《少仪》《投壶》《深衣》为一类,《王制》《月令》《祭法》三篇为一类,《文王世子》《礼运》《礼器》《郊特牲》《明堂位》《大传》《乐记》七篇为一类。《经解》” 、《哀公问》《仲尼燕居》《孔子闲居》《坊记》《儒行》六篇为一类,《学记》《中庸》《表记》《缁衣》《大学》五篇为一类,以问吕伯恭,后更详定。

刘瑞曰:“子朱子尝欲请于朝,修《三礼》,札不果上,晚乃著《仪礼经传通解》,始《家礼》,次《乡礼》,次《学礼》,次《邦国礼》,而《王朝礼》终焉。凡四十七篇,视初论少异,盖自成一家言矣。书未就,先生告终。丧祭二礼则成于勉斋黄氏,其规模次第,授于先生者也。” 为卷凡二十有七。书刻于南京国子监,卷帙浩烦,点画漫漶,士大夫非惟不之读,识其名者或寡矣。瑞窃叹曰:“斯《礼》也,制作之宜,古今之变略备矣。” 后圣有作,

考证

“将取而折衷焉。今与其弃也,无宁先识大义而后讲贯其精奥乎。” 乃今教授陈垐等督诸生手录《经》

传,雠校付刻,俾天下后世志于《礼》者有考焉。

朱子《仪礼经传通解》一曰:《家礼》,《士冠礼》第一,《冠义》第二,《士昏礼》第三,《昏义》第四,《内则》第五,《内治》第六,《五宗》第七,《亲属》第八。” 内治者,言人君内治之法。五宗者,言宗子之法以治族人。亲属者,即《尔雅》之《释亲》篇,《白虎通义》所谓《亲属记》也。古无此三篇名,盖创为之。二曰“《乡礼》,《士相见礼》第九,《士相见义》第十,《投壶》第十一,《乡饮酒礼》第十二,《乡饮酒义》第十三,《乡射礼》第十四,《射义》第十五,三曰学礼,学制第十六,《学义》第十七,《弟子职》第十八,《少仪》第十九,《曲礼》第二十,《臣礼》第二十一,《钟律》第二十二,《钟律义》第二十三,《诗学》第二十四,《礼乐记》第二十五,《书数》第二十六,《学记》第二十七,《大学》第二十八,《中庸》第二十九,《保傅传》第三十,《践阼》第三十一,《五学》第三十二,内学,《制学义》,《臣礼钟律钟律义》,《诗》学,《礼》《乐记》,书数,保傅传皆创名之,弟子职则取《管子》也。四曰:《邦国礼》,《燕礼》第三十三,《燕义》第三十四,《大射礼》第三十五,《大射义》第三十六,《聘礼》第三十七,《聘义》第三十八,《公食大夫礼》第三十九,《公食大夫义》第四十,《诸俟相见礼》第四十一,《诸侯相见义》第四十二,皆沿古篇名,惟末二篇创为之。其《五朝礼》则别为《集传》《觐礼》,一《朝事义》,二《历数》,三《卜筮》,四《夏小正》,五《月令》,六《乐制》,七《乐记》,八《王制》,自甲至癸,凡十篇。

顺帝至正 年司业李俊民刻逸礼于太学

编辑

按《元史·顺帝本纪》,不载。 按童承叙杨复《三礼图序》: “河间献王得孔壁《古礼》五十六篇,后亡三十九篇,存 者今数耳。”元吴澄取《二戴记》及郑注,纂《逸礼》八篇,又 取《戴义》为十传,澄自谓得三十九篇之四。元至正间, 司业李俊民尝刻太学,而板今亡矣。

成祖永乐 年刘有年进逸礼十八篇

编辑

按童承叙杨复《三礼图序》:“河间献王得孔壁《古礼》五 十六篇,后亡三十九篇。闻永乐间,沅州刘有年守太 平,进《逸礼》十八篇。”

按《吾学编》:“刘有年,庐陵人,徙沅州。洪武中,明经起家 为监察御史,寻辞职养母,忤旨谪通州。读书不懈,得 《仪礼》十八篇于州故家上之,诏藏秘阁。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