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河日记/卷25
卷二十四 黄图纪略 ◄ | 热河日记 卷二十五 谒圣退述 |
► 卷二十六 盎叶记 |
谒圣退述
编辑顺天府学
编辑皇城东北隅柴市。对树两坊曰育贤。两坊之中。为顺天府学。入棂星门。门内凿池如半月。是为泮水。为三空桥。栏以白石。桥之北。有三门。中曰大成。左金声。右玉振。圣殿外扁曰先师庙。内题曰万世师表。康煕皇帝书也。位牌题至圣先师孔子之位。四配曰。复圣颜子。述圣子思之位。在东。宗圣曾子。亚圣孟子之位。在西。两庑之间。多古柏树。世传许鲁斋衡手植。或云耶律楚材所植。明伦堂在圣殿之东。启圣祠在明伦堂之北。奎文阁在明伦堂之东北。文丞相祠在明伦堂之东南。中门之外。左为名宦祠。右为乡贤祠。府学。故报恩寺也。元至正末。有游僧募缘湘潭以造寺。未及安像。而明师下燕。戒士卒毋得入孔子庙。僧苍黄借宣圣木主。置殿中。后不敢去。遂为北平府学。迁都北京。则为顺天府学云。
太学
编辑皇城东北隅坊曰崇教。西牌楼街曰成贤。牌楼内皆书国子监。永乐二年成左庙右学。宣德四年八月修大成殿前两庑。先是。太学因元之陋。吏部主事李贤。奏请修举。从之。正统九年正月。太学成。天子临视。祗谒先圣。行释奠礼。退御彛伦堂。命祭酒李时勉进讲。弘治改元。驾临太学有圣驾临雍录。具载敕旨,章奏,礼仪,文移,讲议,官职等事。太学仪制于时大备。万历庚子。圣殿易琉璃瓦。从司业傅新德请也。崇祯十四年。重修太学成。八月车驾临雍。祭酒南居仁坐讲皋陶谟。司业罗大任讲易咸卦。文武三品以上俱坐听。赐茶。讲毕天子入敬一亭。观世宗所立程子四箴碑。石鼓残阙。亦令察补进呈。长安客话云。国初。高丽遣金涛等四人。入太学。洪武四年。涛登进士归国。按太学志。隆庆元年。驾幸国子监。朝鲜陪臣李荣贤等六员。各具本等衣冠。赴彛伦堂。立文臣班次之次。余从副使,书状。庭行再拜。余曩谒热河太学。制视京学。今周瞻庙貌。想因明旧。而较之太和殿。则虽似少巽。然制度之整齐则大同焉。庭除之辽阔。厢庑之周匝。亦非东岳庙之比矣。位板皆覆椟。龛垂黄帐。康煕中。升享朱子于十哲之次。琴瑟锺鼓。皆陈设于殿中。两庑从享凡百位。设一如圣殿。太学堂有七彛伦。所以会讲,率性,修道,诚心,正义,崇志,广业。皆诸生肄业之所云。彛伦堂前松柏。世传元儒许衡手植。庙门列置石鼓共十枚。周宣王猎碣也。或言颜鲁公争座位帖。张平叔金丹四百字。赵文敏临右军乐毅论。黄庭经兰亭定武本五碑。俱在太学中而莫适所向。不得见而归。
学舍
编辑昨有欧阳助教者。录示国子监内外学舍之制。内号之在广居门右。门一座曰退省。号舍四连。共四十九间。其南湢室与厕。自退省门。渐北折而西。为天,地,人,知,仁,勇,文,行,忠,信,规,矩,准,绳,纪,纲,法,度共十八号。每号计二十一间。度字号北。有保安堂五间。以处监生之有疾者。彛伦堂后。有格致诚正四号。计九十八间。嘉靖七年。改建敬一亭外。东号。在庙左共三十四间。大东号。在居贤坊赛万百仓西门街。门二。一曰登俊。号舍东西二连共四十间。一曰集英。号舍二十七间。新南号。在北城二条胡同东口。门一座。东西房二连共三十四间。南北四间。小北号。在居贤坊胡同。门一座。南北房二连共八十间。交趾号。在监之南。门一座。南北房二连共二十八间。西号。在成贤街之西北。去监五十步。旧云闲寺址也。小房十间。又房二层。计九间。本监属官。递居之。北小房四间。南一间。近西小房十六间。此只监生栖息之所。夜与来源筹之。通计五百八十馀间。自彛伦以下东西讲堂。典籍之库。饩廪之仓。会馔之所。医药之房。锺鼓之楼。庖浴之室。绳愆之堂。博士之厅。启圣土地之祠。又莫知为几楹。则欧之此录。意似夸示外国。然较之汉唐已自落莫矣。宋庆历中。王拱辰判国子言。汉太学千八百间。生徒三万人。唐六千二百间。当时学舍之广。生徒之盛。非后代可比。又按 皇明洪武四年。诏选州府县诸生秀俊者。入国子监。当时干戈甫毕。流离未还。而犹得陈如奎等二千七百八十二人。二十六年。则已得监生悦慈等八千一百二十四人。而至永乐十九年。监生方瑛等多至九千八百八十四人。犹不满万。其视前代养士之盛。不啻巽下。今清御宇既久。海内升平。文教烜爀。自谓夸迭汉唐。而今余历视诸舍。十空八九。又况日前才过释奠。大成门左戟门左壁。列录参享诸生才四百馀人。皆满洲蒙古。无一汉人者。何也。汉人虽仕宦至公卿。不得家城内。则首善之地。游学之士。亦不敢居欤。抑亦中华之族。耻与胡虏种落。齿学而然欤。虽然。亦有足法而可喜者。今此斋舍虚閴。想应尘埋草鞠。而莫不汛治肃清。架卓齐整。窗户明净。纸涂虽旧。而无一绽缺。此虽一事。足见中国法度之槪焉。
历代碑
编辑潘廸石鼓音训碑。在大成门左戟门。元大德十一年。加封圣号诏碑一通。在外持敬门。至顺二年。加封先圣父母妻。并四配。制词碑一通。在门西。 皇明洪武三年。申明学制碑一通。十五年。敕谕太学碑一通。十六年。定学规碑一通。三十年。钦定庙学图碑一通。嘉靖七年。作敬一亭。御制圣谕碑一通。正统九年。御制重修太学碑一通。洪武四碑。想应南太学所树。而后世追刻更立之此中也。今清仁皇帝所撰先圣赞一通。颜曾思孟赞一通。俱康煕二十八年闰三月立。平阿鲁德猷。御制献馘碑一通。康煕四十三年立。使赵译达东分录诸碑。而不能尽录。文多可观而未得遍阅。可叹也已。
明朝进士题名碑
编辑国子监进士题名碑。始自 皇明宣德五年。林震榜讫。崇祯十三年庚辰。魏德藻榜。凡七十一通。其下尚可容两碑而帝厌薄进士。将下第举人史惇,吴康矦等。尽留特用。惇等请援进士例。谒圣释菜。树碑题名。帝可之。太学士周延儒奉敕撰文。立于庚辰碑次。而十六年癸未。杨廷鉴榜后。遂无隙地可以树碑。则明之进士题名碑。止此云。今清省闱之制。悉遵明旧而题名之碑。密若葱畦。不可殚记。苟使清德馨香。历祚遐延。或函夏迭兴。恒为帝都。而太学树碑。不废故事。则吾未知螭首龟跗。更设何地也。
石鼓
编辑石鼓十枚,以十干为第次,列置大成门左右戟门之内各五。周宣王大蒐岐山之阳,斲石为鼓,以记其事。高二尺馀,径一尺有奇。其文史籒之迹,其辞类风雅,所以颂美天子之田也。初在陈仓野中。唐韩愈为博士时,请于祭酒,欲轝置太学而未果。宰相郑馀庆帅凤翔,取鼓置凤翔夫子庙后。值五代之乱,鼓皆散失。及宋司马池知凤翔,搜得鼓,复置府学,而亡其一。皇祐四年,向传师得亡鼓,遂足十数。大观二年,自京兆移之汴京,诏以金塡其字阴。初置辟雍,后移宝和殿。靖康二年,金人陷汴,重毡辇至燕,剔其金,置鼓王宣抚家,复移大兴府学。元大德十一年,虞集为大都教授,得之草泥中,始置国学,其已。鼓因民间洼其顶为臼,文字尤益漫漶。然盖古迹之最奇者,无如石鼓。余年十八,始读昌黎、东坡《石鼓歌》,奇其文辞,独未见石鼓全文为恨。今手抚石鼓,口读潘廸音训碑,岂非外国人厚幸也欤!
文丞相祠
编辑文丞相祠。在柴市。坊曰教忠。祠三楹。前为门。又前大门。祠之西。为怀忠会馆。江右士大夫。岁时集此祭公。 皇明洪武九年。北平按察副使刘菘。始请建祠。永乐六年。太常博士刘履节奉命正祀典。谓天祥忠于宋室。而燕京乃其死节之所。请祠祀。从之。按刘岳申信公传。公至燕馆。供帐如上宾。公义不寝处。坐达朝。张洪范至具言不屈状。送兵马司械系空宅中十馀日。解缚去械。囚四年。为诗有指南录三卷。后录五卷。集杜二百首。皆有自序。赵弼信公传言。公至柴市。观者且万人。公南向再拜。是日大风扬沙。天地昼晦。宫中秉烛行。世祖问张真人。对曰。此殆杀文丞相所致也。乃赠公特进金紫光禄大夫开府仪同检校太保中书平章政事庐陵郡公谥忠武。令枢密王积翁书神主。洒扫柴市。设坛祀之。丞相孛罗行初奠礼。狂飚旋地。卷主入云中。改书前宋右丞相。天始开霁。初江南十义士。舁公稿葬南门外道旁。大德二年。继子陞见织绫户妇。公旧婢绿荷也。为陞语。遂以归葬庐陵。宣德四年。府尹李庸重拓其祠。岁春秋仲朔。有司陈设行祀。别有一记。
文丞相祠堂记
编辑祇谒文丞相祠。祠在柴市。即先生成仁之地也。坊曰教忠。元时塑以儒服。 明正统十三年。顺天府尹王贤奏改塑。宋时丞相冠服。其登祀典。在永乐六年。每岁春秋仲朔。天子遣顺天府尹。设爵三果五帛一羊一豕一。余再拜而退。喟然叹曰。千古兴亡之际。天意断可知矣。其见于妖孽祯祥而为之驱除。为之扶植。必于其所笃而力焉。虽妇人孺子。灼见其天意之有在。而乃忠臣义士者。徒欲以只手与天抗。岂不悖且难欤。威武足以得天下。而不能屈一介之士。是一士之抗节。强于百万之众。而万世之纲常。重于一代之得国。则是亦天道之攸寄也。若兴王者。自知克审。而其得此大器也。天命之耶。抑且吾以力取之也。天既命此大器。而不容吾力焉。则亦将使吾任天下之责耶。抑且以天下利吾身也。天既欲以吾身利天下。则其利天下之术。固亦将有其道矣。吾受天之命。拯救斯民于涂炭之中而已矣。故武王之伐纣也。非武王伐之也。以有道伐无道也。堂堂乎其有天下而武王不与焉。是故在天无疑。在人无忌。在敌国无雠。在天下无我。随道之所在而就焉。故武王之访于箕子。访其道也。访其道。所以利天下也。若武王逼箕子而强臣之。则为箕子者。亦将抱九畴而赴柴市而已矣。道之不传也。于我何有哉。后世之有天下者。亦莫不受命于天。而惟其自知也不审。故不信乎天。惟其不信乎天。故不能不忌人。凡吾力之所不得以屈者。皆吾之强敌。而常恐其纠合义旅。兴复旧物。则莫如杀斯人以除后患。斯人者。亦以得一死。为明暴大义于天下也。斯人者。天下之父兄也。杀天下之父兄而宁能止子弟之为雠乎。呜呼。天下之废兴有常数。而遗民之如文丞相者。未尝不辈出也。当时受命之君。当如何处斯人也。曰。民焉而不臣。尊之而无位。置之不封不朝之列已矣。为元世祖计。亲造馆而手破其械。东向而拜之。问用夏变夷之道。率天下而师之。则是亦先王之道也。伯夷之隘。伊尹之任。惟先王所择也。区庐陵百亩之田而不税。则不禄而有其食矣。噫。黄冠故里之愿。即白马东出之志欤。彛伦之所以叙。礼乐之所由兴。而安知先生之志不出于此也。
观象台
编辑附城有高台。出堞丈馀曰观象台。台上诸仪器。远望有似大纺车。以考中星辰。夜昏明之候。凡日月星辰风云气色之变异。登此台占焉。其下为府曰钦天监。正堂扁书观察惟勤。庭中杂置仪器。皆铜造。非但不识其名。形制诡奇。骇人心目。上台则可以俯瞰一城。而守者牢拒。不得上而归。盖台上诸器。似是浑天仪璿玑玉衡之类。而庭中所置。亦有似吾友郑石痴家所见者。石痴尝削竹手造诸器。明日索之。已毁矣。尝与洪德保共诣郑。两相论黄亦道南北极。或摆头。或颐可。其说皆渺茫难稽。余睡不听。及晓。两人犹暗灯相对也。记郑有言。我国康津县。北极出地几度。与黄河入淮口相直。故耽罗橘渡海。只康津为枳云。其说不为无据。
试院
编辑试院。墙周几五里。砖筑如城。滑如斤削。高二丈馀。上加荆棘。中置大院宇。四周为一间。屋数千区。一屋相距半间。左右为疏窗以纳明。前为板扉。中为小温炕。庖湢毕具。外面砖筑没檐。无一区坏堕。外内洁净。虽欲穿窬作奸。墙壁坚如铁城。其势末由也。昨见落第举人试券。长二尺馀。广六尺。行用册纸也。朱印井间。楷字细书。可容千馀言。上首朱印礼部二字。下为封弥。似是礼部印札试纸。以颁应举者也。其考阅之迹。如批评古人文。下方批曰。本房具衔姓。有数行评语。又列书诸考官衔与姓。俱为评目。皆朱书。一井一字。无上中下次外更等第。虽在黜落之科。题品谆复。使作者。晓然知黜落之所以然。丁宁剀切。蔼然有师弟子训诲之意。可见大国场屋之简严。考试之详谨。为举业者足以不恨。
朝鲜馆
编辑朝鲜馆使之所。初名玉河馆。在玉河桥上。为鄂罗斯所占。今在正阳门内东城墙下干鱼胡同。翰林庶吉士院。隔墙。年贡使先至在馆。而更有别使。则分处西馆。故此名南馆。昨年昌城尉使行时。南馆失火。夜方三鼓。馆中鼎沸。一行币货委积城底。马数百匹阗门争出。已见甲军数千。严卫如铁城。数十水车。幷驱而入。扁檐两桶水。随注车箱。无点水冗费。救火者皆着毡帽毡裘。裘帽皆渍水。手持长柄斧钩镰枪。冲焰冒火。隳突随意。须臾火灭。寂无喧扰。物货乱置者。无一閪失。可见中国法度之严。每事之不苟艰如此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