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河日記/卷25
卷二十四 黃圖紀畧 ◄ | 熱河日記 卷二十五 謁聖退述 |
► 卷二十六 盎葉記 |
謁聖退述
编辑順天府學
编辑皇城東北隅柴市。對樹兩坊曰育賢。兩坊之中。爲順天府學。入欞星門。門內鑿池如半月。是爲泮水。爲三空橋。欄以白石。橋之北。有三門。中曰大成。左金聲。右玉振。聖殿外扁曰先師廟。內題曰萬世師表。康煕皇帝書也。位牌題至聖先師孔子之位。四配曰。復聖顔子。述聖子思之位。在東。宗聖曾子。亞聖孟子之位。在西。兩廡之間。多古栢樹。世傳許魯齋衡手植。或云耶律楚材所植。明倫堂在聖殿之東。啓聖祠在明倫堂之北。奎文閣在明倫堂之東北。文丞相祠在明倫堂之東南。中門之外。左爲名宦祠。右爲鄕賢祠。府學。故報恩寺也。元至正末。有遊僧募緣湘潭以造寺。未及安像。而明師下燕。戒士卒毋得入孔子廟。僧蒼黃借宣聖木主。置殿中。後不敢去。遂爲北平府學。遷都北京。則爲順天府學云。
太學
编辑皇城東北隅坊曰崇敎。西牌樓街曰成賢。牌樓內皆書國子監。永樂二年成左廟右學。宣德四年八月修大成殿前兩廡。先是。太學因元之陋。吏部主事李賢。奏請修擧。從之。正統九年正月。太學成。天子臨視。祗謁先聖。行釋奠禮。退御彛倫堂。命祭酒李時勉進講。弘治改元。駕臨太學有聖駕臨雍錄。具載敕旨,章奏,禮儀,文移,講議,官職等事。太學儀制于時大備。萬曆庚子。聖殿易琉璃瓦。從司業傅新德請也。崇禎十四年。重修太學成。八月車駕臨雍。祭酒南居仁坐講皐陶謨。司業羅大任講易咸卦。文武三品以上俱坐聽。賜茶。講畢天子入敬一亭。觀世宗所立程子四箴碑。石鼓殘闕。亦令察補進呈。長安客話云。國初。高麗遣金濤等四人。入太學。洪武四年。濤登進士歸國。按太學志。隆慶元年。駕幸國子監。朝鮮陪臣李榮賢等六員。各具本等衣冠。赴彛倫堂。立文臣班次之次。余從副使,書狀。庭行再拜。余曩謁熱河太學。制視京學。今周瞻廟貌。想因明舊。而較之太和殿。則雖似少巽。然制度之整齊則大同焉。庭除之遼濶。廂廡之周匝。亦非東岳廟之比矣。位板皆覆櫝。龕垂黃帳。康煕中。陞享朱子于十哲之次。琴瑟鍾鼓。皆陳設于殿中。兩廡從享凡百位。設一如聖殿。太學堂有七彛倫。所以會講,率性,修道,誠心,正義,崇志,廣業。皆諸生肄業之所云。彛倫堂前松柏。世傳元儒許衡手植。廟門列置石鼓共十枚。周宣王獵碣也。或言顔魯公爭座位帖。張平叔金丹四百字。趙文敏臨右軍樂毅論。黃庭經蘭亭定武本五碑。俱在太學中而莫適所嚮。不得見而歸。
學舍
编辑昨有歐陽助敎者。錄示國子監內外學舍之制。內號之在廣居門右。門一座曰退省。號舍四連。共四十九間。其南湢室與廁。自退省門。漸北折而西。爲天,地,人,知,仁,勇,文,行,忠,信,規,矩,準,繩,紀,綱,法,度共十八號。每號計二十一間。度字號北。有保安堂五間。以處監生之有疾者。彛倫堂後。有格致誠正四號。計九十八間。嘉靖七年。改建敬一亭外。東號。在廟左共三十四間。大東號。在居賢坊賽萬百倉西門街。門二。一曰登俊。號舍東西二連共四十間。一曰集英。號舍二十七間。新南號。在北城二條衚衕東口。門一座。東西房二連共三十四間。南北四間。小北號。在居賢坊衚衕。門一座。南北房二連共八十間。交趾號。在監之南。門一座。南北房二連共二十八間。西號。在成賢街之西北。去監五十步。舊雲閒寺址也。小房十間。又房二層。計九間。本監屬官。遞居之。北小房四間。南一間。近西小房十六間。此只監生棲息之所。夜與來源籌之。通計五百八十餘間。自彛倫以下東西講堂。典籍之庫。餼廩之倉。會饌之所。醫藥之房。鍾皷之樓。庖浴之室。繩愆之堂。博士之廳。啓聖土地之祠。又莫知爲幾楹。則歐之此錄。意似誇示外國。然較之漢唐已自落莫矣。宋慶曆中。王拱辰判國子言。漢太學千八百間。生徒三萬人。唐六千二百間。當時學舍之廣。生徒之盛。非後代可比。又按 皇明洪武四年。詔選州府縣諸生秀俊者。入國子監。當時干戈甫畢。流離未還。而猶得陳如奎等二千七百八十二人。二十六年。則已得監生悅慈等八千一百二十四人。而至永樂十九年。監生方瑛等多至九千八百八十四人。猶不滿萬。其視前代養士之盛。不啻巽下。今淸御宇旣久。海內昇平。文敎烜爀。自謂誇迭漢唐。而今余歷視諸舍。十空八九。又况日前纔過釋奠。大成門左戟門左壁。列錄參享諸生纔四百餘人。皆滿洲蒙古。無一漢人者。何也。漢人雖仕宦至公卿。不得家城內。則首善之地。遊學之士。亦不敢居歟。抑亦中華之族。恥與胡虜種落。齒學而然歟。雖然。亦有足法而可喜者。今此齋舍虛閴。想應塵埋草鞠。而莫不汛治肅淸。架卓齊整。牕戶明凈。紙塗雖舊。而無一綻缺。此雖一事。足見中國法度之槪焉。
歷代碑
编辑潘廸石鼓音訓碑。在大成門左戟門。元大德十一年。加封聖號詔碑一通。在外持敬門。至順二年。加封先聖父母妻。並四配。制詞碑一通。在門西。 皇明洪武三年。申明學制碑一通。十五年。勅諭太學碑一通。十六年。定學規碑一通。三十年。欽定廟學圖碑一通。嘉靖七年。作敬一亭。御製聖諭碑一通。正統九年。御製重修太學碑一通。洪武四碑。想應南太學所樹。而後世追刻更立之此中也。今淸仁皇帝所撰先聖贊一通。顔曾思孟贊一通。俱康煕二十八年閏三月立。平阿魯德猷。御製獻馘碑一通。康煕四十三年立。使趙譯達東分錄諸碑。而不能盡錄。文多可觀而未得遍閱。可歎也已。
明朝進士題名碑
编辑國子監進士題名碑。始自 皇明宣德五年。林震榜訖。崇禎十三年庚辰。魏德藻榜。凡七十一通。其下尙可容兩碑而帝厭薄進士。將下第擧人史惇,吳康矦等。盡留特用。惇等請援進士例。謁聖釋菜。樹碑題名。帝可之。太學士周延儒奉勅撰文。立于庚辰碑次。而十六年癸未。楊廷鑑榜後。遂無隙地可以樹碑。則明之進士題名碑。止此云。今淸省闈之制。悉遵明舊而題名之碑。密若葱畦。不可殫記。苟使淸德馨香。曆祚遐延。或函夏迭興。恒爲帝都。而太學樹碑。不廢故事。則吾未知螭首龜跗。更設何地也。
石鼓
编辑石鼓十枚,以十干爲第次,列置大成門左右戟門之內各五。周宣王大蒐岐山之陽,斲石爲鼓,以記其事。高二尺餘,徑一尺有奇。其文史籒之迹,其辭類風雅,所以頌美天子之田也。初在陳倉野中。唐韓愈爲博士時,請於祭酒,欲轝置太學而未果。宰相鄭餘慶帥鳳翔,取鼓置鳳翔夫子廟後。値五代之亂,鼓皆散失。及宋司馬池知鳳翔,搜得鼓,復置府學,而亡其一。皇祐四年,向傳師得亡鼓,遂足十數。大觀二年,自京兆移之汴京,詔以金塡其字陰。初置辟雍,後移寶和殿。靖康二年,金人陷汴,重氈輦至燕,剔其金,置鼓王宣撫家,復移大興府學。元大德十一年,虞集爲大都敎授,得之草泥中,始置國學,其已。鼓因民間窪其頂爲臼,文字尤益漫漶。然盖古蹟之最奇者,無如石鼓。余年十八,始讀昌黎、東坡《石鼓歌》,奇其文辭,獨未見石鼓全文爲恨。今手撫石鼓,口讀潘廸音訓碑,豈非外國人厚幸也歟!
文丞相祠
编辑文丞相祠。在柴市。坊曰敎忠。祠三楹。前爲門。又前大門。祠之西。爲懷忠會館。江右士大夫。歲時集此祭公。 皇明洪武九年。北平按察副使劉菘。始請建祠。永樂六年。太常博士劉履節奉命正祀典。謂天祥忠于宋室。而燕京乃其死節之所。請祠祀。從之。按劉岳申信公傳。公至燕館。供帳如上賓。公義不寢處。坐達朝。張洪範至具言不屈狀。送兵馬司械繫空宅中十餘日。解縛去械。囚四年。爲詩有指南錄三卷。後錄五卷。集杜二百首。皆有自序。趙弼信公傳言。公至柴市。觀者且萬人。公南向再拜。是日大風揚沙。天地晝晦。宮中秉燭行。世祖問張眞人。對曰。此殆殺文丞相所致也。乃贈公特進金紫光祿大夫開府儀同檢校太保中書平章政事廬陵郡公謚忠武。令樞密王積翁書神主。灑掃柴市。設壇祀之。丞相孛羅行初奠禮。狂飈旋地。卷主入雲中。改書前宋右丞相。天始開霽。初江南十義士。舁公藁葬南門外道旁。大德二年。繼子陞見織綾戶婦。公舊婢綠荷也。爲陞語。遂以歸葬廬陵。宣德四年。府尹李庸重拓其祠。歲春秋仲朔。有司陳設行祀。別有一記。
文丞相祠堂記
编辑祇謁文丞相祠。祠在柴市。卽先生成仁之地也。坊曰敎忠。元時塑以儒服。 明正統十三年。順天府尹王賢奏改塑。宋時丞相冠服。其登祀典。在永樂六年。每歲春秋仲朔。天子遣順天府尹。設爵三果五帛一羊一豕一。余再拜而退。喟然嘆曰。千古興亡之際。天意斷可知矣。其見于妖孽禎祥而爲之驅除。爲之扶植。必於其所篤而力焉。雖婦人孺子。灼見其天意之有在。而乃忠臣義士者。徒欲以隻手與天抗。豈不悖且難歟。威武足以得天下。而不能屈一介之士。是一士之抗節。强於百萬之衆。而萬世之綱常。重於一代之得國。則是亦天道之攸寄也。若興王者。自知克審。而其得此大器也。天命之耶。抑且吾以力取之也。天旣命此大器。而不容吾力焉。則亦將使吾任天下之責耶。抑且以天下利吾身也。天旣欲以吾身利天下。則其利天下之術。固亦將有其道矣。吾受天之命。拯救斯民于塗炭之中而已矣。故武王之伐紂也。非武王伐之也。以有道伐無道也。堂堂乎其有天下而武王不與焉。是故在天無疑。在人無忌。在敵國無讐。在天下無我。隨道之所在而就焉。故武王之訪于箕子。訪其道也。訪其道。所以利天下也。若武王逼箕子而强臣之。則爲箕子者。亦將抱九疇而赴柴市而已矣。道之不傳也。於我何有哉。後世之有天下者。亦莫不受命于天。而惟其自知也不審。故不信乎天。惟其不信乎天。故不能不忌人。凡吾力之所不得以屈者。皆吾之强敵。而常恐其糾合義旅。興復舊物。則莫如殺斯人以除後患。斯人者。亦以得一死。爲明暴大義於天下也。斯人者。天下之父兄也。殺天下之父兄而寧能止子弟之爲讐乎。嗚呼。天下之廢興有常數。而遺民之如文丞相者。未甞不輩出也。當時受命之君。當如何處斯人也。曰。民焉而不臣。尊之而無位。置之不封不朝之列已矣。爲元世祖計。親造館而手破其械。東向而拜之。問用夏變夷之道。率天下而師之。則是亦先王之道也。伯夷之隘。伊尹之任。惟先王所擇也。區廬陵百畝之田而不稅。則不祿而有其食矣。噫。黃冠故里之願。卽白馬東出之志歟。彛倫之所以叙。禮樂之所由興。而安知先生之志不出於此也。
觀象臺
编辑附城有高臺。出堞丈餘曰觀象臺。臺上諸儀器。遠望有似大紡車。以攷中星辰。夜昏明之候。凡日月星辰風雲氣色之變異。登此臺占焉。其下爲府曰欽天監。正堂扁書觀察惟勤。庭中雜置儀器。皆銅造。非但不識其名。形製詭奇。駭人心目。上臺則可以俯瞰一城。而守者牢拒。不得上而歸。盖臺上諸器。似是渾天儀璿璣玉衡之類。而庭中所置。亦有似吾友鄭石癡家所見者。石癡甞削竹手造諸器。明日索之。已毁矣。甞與洪德保共詣鄭。兩相論黃亦道南北極。或擺頭。或頤可。其說皆渺茫難稽。余睡不聽。及曉。兩人猶暗燈相對也。記鄭有言。我國康津縣。北極出地幾度。與黃河入淮口相直。故耽羅橘渡海。只康津爲枳云。其說不爲無據。
試院
编辑試院。墻周幾五里。甎築如城。滑如斤削。高二丈餘。上加荊棘。中置大院宇。四周爲一間。屋數千區。一屋相距半間。左右爲疏牕以納明。前爲板扉。中爲小溫炕。庖湢畢具。外面甎築沒簷。無一區壞墮。外內潔淨。雖欲穿窬作奸。墻壁堅如鐵城。其勢末由也。昨見落第擧人試券。長二尺餘。廣六尺。行用冊紙也。硃印井間。楷字細書。可容千餘言。上首硃印禮部二字。下爲封彌。似是禮部印札試紙。以頒應擧者也。其攷閱之蹟。如批評古人文。下方批曰。本房具啣姓。有數行評語。又列書諸攷官啣與姓。俱爲評目。皆硃書。一井一字。無上中下次外更等第。雖在黜落之科。題品諄複。使作者。曉然知黜落之所以然。丁寧剴切。藹然有師弟子訓誨之意。可見大國塲屋之簡嚴。攷試之詳謹。爲擧業者足以不恨。
朝鮮館
编辑朝鮮館使之所。初名玉河館。在玉河橋上。爲鄂羅斯所占。今在正陽門內東城墻下乾魚衚衕。翰林庶吉士院。隔墻。年貢使先至在舘。而更有別使。則分處西舘。故此名南舘。昨年昌城尉使行時。南舘失火。夜方三鼓。舘中鼎沸。一行幣貨委積城底。馬數百匹闐門爭出。已見甲軍數千。嚴衛如鐵城。數十水車。幷驅而入。扁檐兩桶水。隨注車箱。無點水冗費。救火者皆着氈帽氈裘。裘帽皆漬水。手持長柄斧鉤鎌鎗。衝焰冒火。隳突隨意。須臾火滅。寂無喧擾。物貨亂置者。無一閪失。可見中國法度之嚴。每事之不苟艱如此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