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先生文集 (卢禛)/年谱

世系 玉溪年谱
1632年
卷六

皇明武宗毅皇帝正德十三年我中宗恭僖大王十三年戊寅七月五日壬寅甲辰时。先生生于咸阳郡北德谷介坪村旧宅。

正德十四年我中宗恭僖大王十四年己卯。先生二岁。

正德十五年我中宗恭僖大王十五年庚辰。先生三岁。

正德十六年我中宗恭僖大王十六年辛巳。先生四岁。自能传习文字。

世宗肃皇帝嘉靖元年我中宗恭僖大王十七年壬午。先生五岁。先考信古公手写中庸及朱文公箴,铭,跋。常置膝下教之。不烦诵数。辄应口无碍。爱护书册如成人。

嘉靖二年我中宗恭僖大王十八年癸未。先生六岁。是年十月五日。丁信古公忧。从伯氏于山庐。不肯归家。或来省母夫人。夫人诱曰。汝才免孩提。血气未成。何能胜丧。宜食肉以全生。先生对曰。子今六岁。及免丧则八岁。八岁之人。不服父丧。可乎。夫人泣而奇之。终不能强焉。尝如厕。必挂孝巾于高处。又从而系之。使无摆落之患。颒盥澡濯。遇冬寒。手指涷裂。人或劝止而不听。如是终三年。乡里莫不叹赏。

嘉靖三年我中宗恭僖大王十九年甲申。先生七岁。居信古公忧。先生一日请于申氏姊曰。我愿母读书。姊氏曰。何故也。先生曰。我方在忧中。而诵声有同歌咏。于余心有未安焉。姊氏曰。伯氏且读。汝何辞焉。时姊年九岁。乡里闻其问答。莫不叹异。

嘉靖四年我中宗恭僖大王二十年乙酉。先生八岁。是年十月。服阕。

嘉靖五年我中宗恭僖大王二十一年丙戌。先生九岁。从学于堂兄两公。卢祯卢祥文义有未达。则执策而进。自不惮烦。两公或怨挥之。而必得洞晓然后乃退。自是文理日造。旁窥杂书。如舆地胜览大平广记等事。亦颇涉猎矣。

嘉靖六年我中宗恭僖大王二十二年丁亥。先生十岁。

嘉靖七年我中宗恭僖大王二十三年戊子。先生十一岁。

嘉靖八年我中宗恭僖大王二十四年己丑。先生十二岁。

嘉靖九年我中宗恭僖大王二十五年庚寅。先生十三岁。所属文词。实合体格。肯綮文字。迎刃而解。自是不复执策于长者之前。自勤读诵矣。

嘉靖十年我中宗恭僖大王二十六年辛卯。先生十四岁。

嘉靖十一年我中宗恭僖大王二十七年壬辰。先生十五岁。尝读大学章句辑释。悉皆硏精熟复。则颇有疑晦处乡有郑君希辅。以词学名于南中。晩不利于场屋。以训后生为事。先生首以大学就问。则郑君从先生唯唯。先生是时。已见大义于圣门之学。而顾无名师可从以问。遂有怅然之志。从众学科文于其门。仍受韩文等书。

嘉靖十二年我中宗恭僖大王二十八年癸巳。先生十六岁。

嘉靖十三年我中宗恭僖大王二十九年甲午。先生十七岁。中别举初额。人得见其卷子者。文从字顺。典雅赡畅。一字添减不得。知其有文章体制矣。及对殿策。考官见其卷子。皆欲取之。时慕斋金文敬公为上试官。是先生之父友也。以为年少登科不幸。不果取。

嘉靖十四年我中宗恭僖大王三十年乙未。先生十八岁。

嘉靖十五年我中宗恭僖大王三十一年丙申。先生十九岁。是年。聘于思齐堂安公处顺之门。公乃己卯名流也。先生十三岁赴举。从伯氏历拜。则公一见知其远器。仍索所制文见之。大异之。遂有归以女之意。公殁后四年。婚果成焉。

嘉靖十六年我中宗恭僖大王三十二年丁酉。先生二十岁。中生员试第九名。

嘉靖十七年我中宗恭僖大王三十三年戊戌。先生二十一岁。先生是年。居泮与众处。言笑油油。不见崖异而德气粹然。有识之人。咸尊敬之。一时知名之士。相与为友而爱之者甚众。朝中名胜。亦有不识面而许以为友者。其中最厚无间者。金河西卢稣斋洪耻斋等四五人而已。由是声闻益哗。

嘉靖十八年我中宗恭僖大王三十四年己亥。先生二十二岁。魁别举初试。不利于讲书。

嘉靖十九年我中宗恭僖大王三十五年庚子。先生二十三岁。生男士训。

嘉靖二十年我中宗恭僖大王三十六年辛丑。先生二十四岁。

嘉靖二十一年我中宗恭僖大王三十七年壬寅。先生二十五岁。

嘉靖二十二年我中宗恭僖大王三十八年癸卯。先生二十六岁。

嘉靖二十三年我中宗恭僖大王三十九年甲辰。先生二十七岁。

嘉靖二十四年我仁宗荣靖大王元年乙巳。先生二十八岁。生男士诲。

嘉靖二十五年我明宗恭宪大王元年丙午。先生二十九岁。先生自幼孤露。仍婴疾病。自庚子以后。常抱苦痾。以至甲辰乙巳之间。世变甚惨。一时朝野知旧之人。死徒殆尽。先生于是。无意斯世。抱负圣贤之籍。究观洛建之书。盖将终老于丘壑。而于科第之念。藐然矣。会申灵川为泰仁县。母夫人随女在其衙。先生往觐。时有别举。井邑县为都会。井距泰。只一息馀。灵川于是。上告诸夫人。下勗乎先生。日夜劝之曰。君以非常之才。抱屈既久。家贫亲老。诚可伤悯。年未四十。屏废科业。恐不可也。井邑至近。虽病。可交出入。毋为自便之计。而为悦亲之图。夫人仍苦劝之。先生黾勉就试。中第二名。自泰如京。先生寓居龙城时也赴会试。又中第二。殿试则第八人。先生尝曰。人于出身之运不得免。犹死亡大限之不可逃也。吾已绝进取之念。而终至于此云。槐院择取同榜。先生不屑。不现身而下乡。不现则不取。例也。金慕斋素知先生之名。禀都堂。特命取焉。授权知承文院副正字。

嘉靖二十六年我明宗恭宪大正二年丁未。先生三十岁。

嘉靖二十七年我明宗恭宪大王三年戊申。先生三十一岁。七月。通仕郞。升实副正字。

嘉靖二十八年我明宗恭宪大王四年己酉。先生三十二岁。正月。转正字。仍陞著作。兼奉常寺直长。阶启功。

嘉靖二十九年我明宗恭宪大王五年庚戌。先生三十三岁。生男士䜣。伯兄进士公病卒。先生自幼事之如父。爱敬备至。进退奉承之恪。久而不懈。伯氏稍动于坐。则先生已离席而立矣。自他所至。稍闻杖履之音。则先生已下轩楹之下而待之矣。伯氏尝曰。吾欲与吾弟。恒共游处。以观讲诵之美。而其为严敬。反使我不得近也。及是哀慕号哭。初终如一。严饬葬祭之具。而靡有馀力。顾恤遗孀。赒其穷乏。岁有恒式。得甘旨则计供大夫人之外。虽鲜必分之。抚其诸子。无间于已出。诸子亦视犹父焉。六月。升博上。左迁为龙骧卫司正。寻还本职。阶务功。尝再荐翰林。皆遁避不就讲。七月。升拜成均馆典籍。即荐礼曹佐郞。阶承训。

嘉靖三十年我明宗恭宪大王六年辛亥。先生三十四岁。六月。出为知礼县监。阶。承议。

嘉靖三十一年我明宗恭宪大王七年壬子。先生三十五岁。生男士谔。阶奉训。兼春秋馆记事官。时明庙命拣中外莅官廉谨者。先生与焉。赐乡表里一袭。

嘉靖三十二年我明宗恭宪大王年癸丑。先生三十六岁。阶奉直。

嘉靖三十三年我明宗恭宪大王九年甲寅。先生三十七岁。阶通善。

嘉靖三十四年我明宗恭宪大王十年乙卯。先生三十八岁。生男士诠。养正编。最要于蒙养。而先生病板本罕见。于是。命工寿之。自制跋文。颁示乡之子弟千有馀件。

嘉靖三十五年我明宗恭宪大王十一年丙辰。先生三十九岁。先生为亲养。将讫期于县。为政。不烦民不娆吏。虽县残无物力。奉公及簿书期会。常处不少懈。节省用度。而惠均于人。致厚供善。而官不知弊。上下安恬。自无忤令犯科之事矣。征徭科法之因循病民者。亦不遽为之更张。必洞究利病之源。然后有改有减。而要其行之久远。不为一时苟简之政。故民虽初无喜悦之色。久而沐公之化。则服其诚而爱其德焉。至于馆宇廨舍。亦加修治之功。校学堂斋之倾陊污毁者。又必笃意改新。而均力民吏。适缓急宽猛之宜。功緖自集矣。自奉之薄如寒士。虽些少服用之物。不以累于官。衙中什物。虽极微细。一一录置官簿。使妻孥不得颛焉。此先生莅官自治之大略。虽至大州巨府。终始一致而人无间矣。在县。曾被馆职之选。至是拜修撰,知制教兼经筵检讨官春秋馆记事官。即陞副校理,知制教兼经筵侍读官春秋馆记注官。阶通德。先生初去三馆。即沕沦于外县。未尝备侍从之官。一朝以经入侍。同列皆以疏于讲筵之仪为虑。及侍读声音清婉。敷陈详切。领事尹公漑出语人曰。真讲官也。六月。移拜司宪府持平知制教。兼春秋如故。未几。还拜修撰。呈辞下乡。被召还。八月。拜副校理。阶朝奉大夫。有乞外之志。呈病。递为工曹正郞。仍辞下乡。知礼有遗爱碑。

嘉靖三十六年我明宗恭宪大王十二年丁巳。先生四十岁。以修撰用荐。为吏曹佐郞。赴谢供职。未久。呈辞下乡。丐郡之望。益切矣。

嘉靖三十七年我明宗恭宪大王十三年戊午。先生四十一岁。二月。阶奉正,中训。又阶中直。三月。拜成均直讲。即移拜修撰。又迁为世子侍讲院弼善,知制教。阶通训。承召旨赴谢。还拜副校理。转校理。仍陞副应教,知制教兼经筵侍讲官,春秋馆编修官。尝于经筵。进讲纲目及齐纪王蠋去国事。上曰。贤士而去国。不知君臣之义也。先生启曰。去国者。何尝忘国。不能忘国而敢于去国。其情诚可悲也。谏不从言不行而去。则如王蠋。能得事君之义者也。是故齐之亡也。在列之臣。无一人捐身致忠。而在野之王蠋。独能抗节徇国。此去国者不负国之验也。上默然。盖是时。退溪李先生累辞召命不起。明庙颇怀疑沮之心。故因王蠋事。所教如是。先生之指陈剀切。深得纳诲之道矣。是时。权奸交挐。有与先生连姻者势甚熏赫。一时流辈。莫不濡迹其门。先生杜门枯居。不与人交游。彼要先生造已者非一再。而先生终不应。先生之简彼如此。而彼之纳交久而不替。其党之与先生相熟者。深夜扣门。直入寝房。隐然致彼邀意。先生权辞答之。揖而送之。其谨避严已之实如此。

嘉靖三十八年我明宗恭宪大王十四年己未。先生四十二岁。二月。特旨拜司宪府掌令。因事递为司仆寺佥正。即荐拜政府详,制教兼春秋馆记注官。寻升舍人,知制教兼春秋馆编修官。呈辞下乡。称外将老之念。愈久愈急。而朝廷每不许。至是。绝无还仕之意。而铨曹不能擅改。久而不递。先生以都堂久阙即僚。有妨大体。不获已还朝供职。十一月。迁拜司宪府执义。

嘉靖三十九年我明宗恭宪大王十五年庚申。先生四十三岁。二月。丧申氏姊。羁宦中。奄遭此丧。先生之伤恸。非直为骨肉之切也。欲亟慰大夫人之痛。呈辞下乡。又以与翰召还。转拜直提学两官之兼。皆与副应教同。五月。又呈辞下乡。特旨超拜通政大夫,刑曹参议。亦有召旨。俄拜承政院同副承旨,知制教兼经筵参赞官,春秋馆修撰官。寻转右副承旨。先生病甚危苦。数月调治。仅得苏全。十月。以龙骧卫副护军。呈辞下乡。先生自丙辰至庚申。五年之间。常侍经幄。又出入台府。以母夫人,在乡。往来觐省。岁至再焉。以此仕告之间。为日相半。然其间未必无规箴讽议之益可传于后世者。而先生不喜自说。子弟门人。未有闻知。今此编录。阙失如此。吁可痛。

嘉靖四十年我明宗恭宪大王十六年辛酉。先生四十四岁。二月。又拜右副承旨。魁吏文廷试。受熟马之赐。先生自念身病难仕。亲病难离如此。而荐叨恩宠。牵掣益牢。终无便养之日。供职未逾月。即援法上疏。极陈归养之恳。明庙留中数日。乃下批曰。情理迫切。在法当然。特令从愿。邻近守令除授。使养老母。且赐毛褥。尔其勿谢。即除南原府使。以妻乡薄有田宅辞焉。换潭阳府。

嘉靖四十一年我明宗恭宪大王十七年壬戌。先生四十五岁。九月。与一斋李先生。会于龙泉寺。远近士子多来集。

嘉靖四十二年我明宗恭宪大王十八年癸亥。先生四十六岁。生男士詹。规治节日。一依知礼时。而平恕之政。清钓之操。人愈服之。是年九月。先生辞还。以龙骧卫大护军。优游家食。

嘉靖四十三年我明宗恭宪大王十九年甲子。先生四十七岁。先生筑数椽于秋潭上。扁曰申义斋。盖取申之以孝弟之义也。其在暇日。携亲旧带子侄。往来自适。谈说道理。熙然有浴沂之兴。学子之闻风自远者。盖亦多矣。自出财谷。令弟侄掌之。以为义藏。周穷之馀。散诸坊里书斋云。四月。除晋州牧使。

嘉靖四十四年我明宗恭宪大王二十年乙丑。先生四十八岁。先生早游曺先生。分义笃至。及先生之莅晋。曺先生德川小居。在州之境。往来过从之乐。有不可以一二谈者。晩于退溪先生。多见敬礼。往复书疏。可考者然也。林葛川每论人物必推先生。盖此老少同乡里。其游从之雅。交契之密。有以深得先生平生之蕴。故终始信服如此。

嘉靖四十五年我明宗恭宪大王二十一年丙寅。先生四十九岁。男士谔夭。先生凡在官。勤于坐仕。虽务闲之地。必治事而了其日。然后安于心。州乃南方繁剧之最。酬酢簿牒。无一日之或废。因积劳成病。遂即辞归。下常有馈遗。辄辞不受。或于节日及生朝。多备服玩之物以进。亦皆辞之。后复如是。先生以上下之间。每郤未安。受而付之吏。应亲族之索以尽。离州之曰。又将豹褥。恳以为赆。先生固拒不受。继以鱼羞及谷布累駄致之家。先生受鱼羞而辞布谷。盖此通判以权奸子侄。惮先生廉介。不能肆其贪纵。尝作无根之谤。以摇先生。先生若不闻。待之无间。

穆宗庄皇帝隆庆元年我明宗恭宪大王二十二年丁卯。先生五十岁。生男士谂。先生于所居第作堂。扁曰养休。又构小屋于其傍曰则庵。仍以自号。多置经史于其中。事亲接宾之暇。以为守静修省之所焉。二月。拜吏曹参议。就谢未既。出拜清洪道观察使兼兵马水军节度使。六月。明宗大王昇遐。哀遑之中病惫。过卒哭。即辞归于家。十月。又除全州府尹

隆庆二年我宣宗昭敬大王元年戊辰。先生五十一岁。二月。贞夫人安氏因夙病不起。先生独侍母夫人。奉膳之欢。殊不如前日。又遭国哀。事多沮梗。而处困行患。不失常操。勤事爱民之诚。小无所替。清慎之德。宽裕之风。有以钦动乎旧俗矣。

隆庆三年我宣宗昭敬大王二年己巳。先生五十二岁。先生最所尊信爱玩者。论语,大学,近思录,心经而已。常以匣自随。未尝须曳离也。虽居官应酬。终日没没。而向晦入息。则整襟危坐。讽诵䌷绎。日以为恒。其为己谨独之工。卓卓有人所不及处矣。常曰。为学不在多言。求之大学篇十六言。足矣。是以。半世功力。专在大学。大抵其学。不事记览探讨之富。而以说到至约之地为主。然一向韬晦。不肯自售其高见远识。故世皆知先生之有德量。而不知日用工夫乃如许缜密也。

隆庆四年我宣宗昭敬大王三年庚午。先生五十三岁。秩满归家。付龙骧卫大护军。十一月。拜弘文馆副提学。下旨召之。赴谢供职。才逾月即上疏。以由前既归养。今愈难仕之意。哀款备至。上下敬曰。玉堂长官。不可轻递。玆给由与马。可往觐而来。先生以累渎未安。悯默下来。即上状陈老母病状。期蒙允改则上又下谕曰。知尔以母老。求解本职矣。玉堂长官。不可轻递。今既觐省。宜即乘驲上来。以副予前日之命。先生承命感涕。又上章极致情私悯迫之状。末亦付以规戒之辞。盖是时。上之始初慕古兴治之志。渐至衰替拘拘于近规。不为宏远久大之图。而其主张之私。有大可忧之几。故先生陈之痛切。上又回谕曰。省所上章。披忠陈戒。良用嘉焉。第冀辞至再。予不敢强焉。玆道本职。今本道于老母处。食物题给。尔其知悉。即上笺以谢。上又回论曰。予惟忠孝一致。今日之所以归养老母。实他日事君之本。故许遂其志。兼令本道偶赐微物。何至上笺陈谢乎。

隆庆五年我宣宗昭敬大王四年辛未。先生五十四岁。六月。除昆阳郡守。是时。大夫人年耄已极。以家居奉养。静俟终天为念。而朝廷又畀此便近海邑。辞之亦难。乃赴焉。

隆庆六年我宣宗昭敬大王五年壬申。先生五十五岁。五月。以司谏院大司谏下召。就谢。未几。以事递拜吏曹参议。月馀。呈辞下乡。十一月。又召以承政院左副承旨。上状申前恳不赴。十二月。上以御笔超拜嘉善大夫庆尚道观察使。先生感激恩款。即赴谢。

神宗显皇帝万历元年我宣宗大王大年昭敬癸酉。先生五十六岁。七月。巡历海甸。过觐于家。患脾病及泄痢。欲调治复巡。少效劳绩。而证势殊剧。遂呈辞状。先生治簿领如流。而条理不紊。处决的当。旦于词讼。别加慎察。不肯乘快速决。故在州府之日。人或以是为病。而先生不恤焉。金公继辉代按本道。察先生处讼之迹曰。平日不料德行文学之士兼通吏务。乃如许也。金以文吏称者也。其后入都。又与知旧。称善不置云。此虽馀事。以俟知者知之如此。况德美之蕴诸身者乎。递为同知中枢府事兼同知春秋馆事。十月。拜司宪府大司宪。赴谢供职。仅满一月。又申上归养之章。不允。即沥血三启。乃得允。仍下给马之命。先生以递大宪仍乘驲为未安。即启以辞。不允。以龙骧卫副护军下乡。触泛寒沍。匆匆驰迈。入家数日。即发惊急之病。仅得还甦调治。累月之后。元气非复前日。厥后凡证。皆原于此矣

万历二年我宣宗昭敬大王七年甲戌。先生五十七岁。至月。遭季君徙庵公丧。男士诠夭。其事大夫人。自始至终。诚孝如一日焉。年高位显。而侍侧承欢。有若婴儿。少而游学。不敢稍远。长而仕宦。未尝经时不返。尝自言平生一度食泮之外。更不违倚闾之期耳。及大夫人耄期。先生年几六十。而每夜半跣足。付耳窗壁。必知大夫人喘息始常。然后方始就睡。先生常爱花林县玉山洞。本郡临川之獐项洞。以为晩年引退栖息之志。是年春。会曹南冥于獐项。议定筑室之地。又会林葛川于玉山。卜地拓基。又送门下士边士贞。使先居于云峯桃滩上。而自后家患连仍。又遭大故。竟不得就焉。三月。拜兵曹参判。上状不赴。俄拜大司谏。又上状不赴。六月。拜吏曹参判兼同知春馆事。又兼艺文馆提学。恩御召命。前后沓至。先生无如之何。遂上状申前恳。而兼带馆阁重任。并乞镌免。上特允。

万历三年我宣宗昭敬大王八年乙亥。先生五十八岁。六月。特旨超拜资宪大夫,礼曹判书。即上疏数百言。极论无功滥阶不可拜命之意。中申不忍离母之情。末附箴警之语十数条。疏未达。又移拜吏曹判书又上状不赴。十月。大夫人寝疾。先生为之不解带者旬馀日。既属纩。即脱毛裘。过殓殡。亦不近炉。既葬。返魂于室堂。身居墓下之庐。间一日往来凡筵。虽大风大雨。不废上冢哭拜。亦间二日。朝夕望拜。邪寒盛暑。未尝脱衰经。又于三世先墓。皆作碑标。上下阶砌。亦极砻治之工。董役之际。虽有子弟。必躬莅视。日至再四。盖先生素多疾病。脾证为平生之患。之脆弱。亦且累年矣。至是精力之能及于此。非先生平日之所自期者。人亦以为异焉。

万历四年我宣宗昭敬大王九年丙子。先生五十九岁。居酒谷庐所

万历五年我宣宗昭敬大王十年丁丑。先生六十岁。十二月。将行禫事。而恭懿王妃昇遐。先生又遭重服。难于行殷祭。博考古礼。暂行小奠。是月。拜知中枢府事。男士䜣夭。

万历六年我宣宗昭敬大王十一年戊寅。先生六十一岁。正月。拜刑曹判书。先生初未谢陞秩之命。而三年之内。已追恩两世。以此常怀安。今既保免草土。则入都拜谢。仍数年殚劳。小酬国恩万分之一。然后归老于家。计亦切矣。又此奔临。于义不可缓。即发程。计日驰驱。阶谢讫。即奔走。发靷之夕。病遽剧。遂呈递为知枢。又拜工曹判书大司宪。皆未出谢。五月。又拜大宪。以每每呈告为未安。强扶出谢。因事即递为知枢。七月。拜兵曹判书。出仕二十日而呈递。即拜吏曹判书。数日。心热剧发。夙病转苦。政院院启曰。吏曹判书卢禛。素有重望。为士林所宗。居母丧。执礼过苦。积伤之馀。病势深重云。自上恐当有遣医问疾之事。上即遣内医。仍赐药物。先生既省事。即起坐拱手。捧见药封。还就卧。病弥一月。言不及家私。只言吾不得毕命松楸。撗尸旅邸。实乖平日之志。又言曰。制终未逾岁。病实因丧致伤。是犹死于丧。只此累于心。馀无怛怀耳。此先生居丧致毁之悔也。八月二十三日壬寅某时。卒于城西寓舍。享年六十有一。讣闻。上辍朝二日。遣臣礼曹佐郞。姜绅赐文致祭。羁病酸苦之馀。家无一物之储。赖赐赙之物。乃克敛殡焉。朝中知旧。致赙祭甚盛。士林之相逢。嗟悼久而不歇。至于走卒。亦知叹惜。以其丧返也。乡邻士类无少长。毕会境上。迎柩举哀。致酹者居半。未至者为位而哭。及临葬。又各以学舍坊村。会祭以哭。先生之得此于人。夫岂势利之所诱哉。以礼窆于酒谷山子坐午向之原。是信古公墓下之冈。而与夫人安氏同茔异室焉。是年十一月七日甲寅也。是春。酒谷先宠二冈树木校柯。垂结冰实。有若檐溜之冻。识者以为木稼云。自京返柩。时在冬月。虹藏不见。而自南原至故里。数日之间。或雨或晴。沿道虹见。随灭随起。此实异事。古之贤人君子之卒也。多或有风水星虹之异焉。殆不诬也。乡之士子与先生门下上赵大笑轩宗道,边桃滩士贞,郑峄阳惟明,成石谷彭年诸人。为先生有庙享之议。禀定于林葛川。

万历七年我宣宗昭敬大王十二年己卯。先生配享蘫溪之议。始出于林葛川。而士子告由于方伯。则方伯于先生。素深景慕者也。言固当别庙。何必配为。优以资费。极致诚力。于是。乡之士类。各聚财力。立庙于潭之上。以申义斋为正堂。盖就先生平生杖屦之地。以寓昌歜之慕也。湖南士子。亦告于方伯。建院于南原之蓼川上先生常所倘佯之地。以为藏修兴感之所。称之曰古龙书院。南原是夫人之乡。而先生尝寓居焉。府使李璥。建院之日。亦多有助成之力。男士训。以毁不起。

万历九年我宣宗昭敬大王十四年辛巳。是年秋。奉安先生位板。因称曰新溪书院。时卢君士豫兄弟在忧服中。状荐于乡曰。表从兄姜参奉翼。我叔父玉溪先生所与之人也。斯人之行。可配于叔父仁祖云云。乡议从之。禀于葛川林先生。定位次。配享本院。朝廷以尚未旌孝为歉。礼曹判书李友直启曰。卒吏曹判书卢禛。事亲终始。诚孝无间。非但出于本道观察使启本。至今朝廷上下。莫不追慕。特加旌表。用劝末俗。何如。自上即命旌闾。

崇祯二年我仁祖大王七年己巳三月。上遣官吏曹正郞金堉赐谥曰文孝。勤学好问曰文。慈惠爱亲曰孝。

崇祯后三十三年我显宗大王元年庚子。上遣官礼曹佐郞都慎与致祭于书院。赐额曰溏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