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先生文集 (盧禛)/年譜

世系 玉溪年譜
1632年
卷六

皇明武宗毅皇帝正德十三年我中宗恭僖大王十三年戊寅七月五日壬寅甲辰時。先生生於咸陽郡北德谷介坪村舊宅。

正德十四年我中宗恭僖大王十四年己卯。先生二歲。

正德十五年我中宗恭僖大王十五年庚辰。先生三歲。

正德十六年我中宗恭僖大王十六年辛巳。先生四歲。自能傳習文字。

世宗肅皇帝嘉靖元年我中宗恭僖大王十七年壬午。先生五歲。先考信古公手寫中庸及朱文公箴,銘,跋。常置膝下敎之。不煩誦數。輒應口無礙。愛護書冊如成人。

嘉靖二年我中宗恭僖大王十八年癸未。先生六歲。是年十月五日。丁信古公憂。從伯氏於山廬。不肯歸家。或來省母夫人。夫人誘曰。汝纔免孩提。血氣未成。何能勝喪。宜食肉以全生。先生對曰。子今六歲。及免喪則八歲。八歲之人。不服父喪。可乎。夫人泣而奇之。終不能強焉。嘗如廁。必掛孝巾於高處。又從而繫之。使無擺落之患。頮盥澡濯。遇冬寒。手指涷裂。人或勸止而不聽。如是終三年。鄕里莫不嘆賞。

嘉靖三年我中宗恭僖大王十九年甲申。先生七歲。居信古公憂。先生一日請於申氏姊曰。我願母讀書。姊氏曰。何故也。先生曰。我方在憂中。而誦聲有同歌詠。於余心有未安焉。姊氏曰。伯氏且讀。汝何辭焉。時姊年九歲。鄕里聞其問答。莫不嘆異。

嘉靖四年我中宗恭僖大王二十年乙酉。先生八歲。是年十月。服闋。

嘉靖五年我中宗恭僖大王二十一年丙戌。先生九歲。從學於堂兄兩公。盧禎盧祥文義有未達。則執策而進。自不憚煩。兩公或怨揮之。而必得洞曉然後乃退。自是文理日造。旁窺雜書。如輿地勝覽大平廣記等事。亦頗涉獵矣。

嘉靖六年我中宗恭僖大王二十二年丁亥。先生十歲。

嘉靖七年我中宗恭僖大王二十三年戊子。先生十一歲。

嘉靖八年我中宗恭僖大王二十四年己丑。先生十二歲。

嘉靖九年我中宗恭僖大王二十五年庚寅。先生十三歲。所屬文詞。實合體格。肯綮文字。迎刃而解。自是不復執策於長者之前。自勤讀誦矣。

嘉靖十年我中宗恭僖大王二十六年辛卯。先生十四歲。

嘉靖十一年我中宗恭僖大王二十七年壬辰。先生十五歲。嘗讀大學章句輯釋。悉皆硏精熟複。則頗有疑晦處鄕有鄭君希輔。以詞學名於南中。晩不利於場屋。以訓後生爲事。先生首以大學就問。則鄭君從先生唯唯。先生是時。已見大義於聖門之學。而顧無名師可從以問。遂有悵然之志。從衆學科文於其門。仍受韓文等書。

嘉靖十二年我中宗恭僖大王二十八年癸巳。先生十六歲。

嘉靖十三年我中宗恭僖大王二十九年甲午。先生十七歲。中別擧初額。人得見其卷子者。文從字順。典雅贍暢。一字添減不得。知其有文章體製矣。及對殿策。考官見其卷子。皆欲取之。時慕齋金文敬公爲上試官。是先生之父友也。以爲年少登科不幸。不果取。

嘉靖十四年我中宗恭僖大王三十年乙未。先生十八歲。

嘉靖十五年我中宗恭僖大王三十一年丙申。先生十九歲。是年。聘於思齊堂安公處順之門。公乃己卯名流也。先生十三歲赴擧。從伯氏曆拜。則公一見知其遠器。仍索所製文見之。大異之。遂有歸以女之意。公歿後四年。婚果成焉。

嘉靖十六年我中宗恭僖大王三十二年丁酉。先生二十歲。中生員試第九名。

嘉靖十七年我中宗恭僖大王三十三年戊戌。先生二十一歲。先生是年。居泮與衆處。言笑油油。不見崖異而德氣粹然。有識之人。咸尊敬之。一時知名之士。相與爲友而愛之者甚衆。朝中名勝。亦有不識面而許以爲友者。其中最厚無間者。金河西盧穌齋洪恥齋等四五人而已。由是聲聞益譁。

嘉靖十八年我中宗恭僖大王三十四年己亥。先生二十二歲。魁別擧初試。不利於講書。

嘉靖十九年我中宗恭僖大王三十五年庚子。先生二十三歲。生男士訓。

嘉靖二十年我中宗恭僖大王三十六年辛丑。先生二十四歲。

嘉靖二十一年我中宗恭僖大王三十七年壬寅。先生二十五歲。

嘉靖二十二年我中宗恭僖大王三十八年癸卯。先生二十六歲。

嘉靖二十三年我中宗恭僖大王三十九年甲辰。先生二十七歲。

嘉靖二十四年我仁宗榮靖大王元年乙巳。先生二十八歲。生男士誨。

嘉靖二十五年我明宗恭憲大王元年丙午。先生二十九歲。先生自幼孤露。仍嬰疾病。自庚子以後。常抱苦痾。以至甲辰乙巳之間。世變甚慘。一時朝野知舊之人。死徒殆盡。先生於是。無意斯世。抱負聖賢之籍。究觀洛建之書。蓋將終老於丘壑。而於科第之念。藐然矣。會申靈川爲泰仁縣。母夫人隨女在其衙。先生往覲。時有別擧。井邑縣爲都會。井距泰。只一息餘。靈川於是。上告諸夫人。下勗乎先生。日夜勸之曰。君以非常之才。抱屈旣久。家貧親老。誠可傷憫。年未四十。屛廢科業。恐不可也。井邑至近。雖病。可交出入。毋爲自便之計。而爲悅親之圖。夫人仍苦勸之。先生黽勉就試。中第二名。自泰如京。先生寓居龍城時也赴會試。又中第二。殿試則第八人。先生嘗曰。人於出身之運不得免。猶死亡大限之不可逃也。吾已絶進取之念。而終至於此雲。槐院擇取同榜。先生不屑。不現身而下鄕。不現則不取。例也。金慕齋素知先生之名。稟都堂。特命取焉。授權知承文院副正字。

嘉靖二十六年我明宗恭憲大正二年丁未。先生三十歲。

嘉靖二十七年我明宗恭憲大王三年戊申。先生三十一歲。七月。通仕郞。陞實副正字。

嘉靖二十八年我明宗恭憲大王四年己酉。先生三十二歲。正月。轉正字。仍陞著作。兼奉常寺直長。階啓功。

嘉靖二十九年我明宗恭憲大王五年庚戌。先生三十三歲。生男士訢。伯兄進士公病卒。先生自幼事之如父。愛敬備至。進退奉承之恪。久而不懈。伯氏稍動於坐。則先生已離席而立矣。自他所至。稍聞杖履之音。則先生已下軒楹之下而待之矣。伯氏嘗曰。吾欲與吾弟。恆共游處。以觀講誦之美。而其爲嚴敬。反使我不得近也。及是哀慕號哭。初終如一。嚴飭葬祭之具。而靡有餘力。顧恤遺孀。賙其窮乏。歲有恆式。得甘旨則計供大夫人之外。雖尠必分之。撫其諸子。無間於已出。諸子亦視猶父焉。六月。陞博上。左遷爲龍驤衛司正。尋還本職。階務功。嘗再薦翰林。皆遁避不就講。七月。陞拜成均館典籍。卽薦禮曹佐郞。階承訓。

嘉靖三十年我明宗恭憲大王六年辛亥。先生三十四歲。六月。出爲知禮縣監。階。承議。

嘉靖三十一年我明宗恭憲大王七年壬子。先生三十五歲。生男士諤。階奉訓。兼春秋館記事官。時明廟命揀中外蒞官廉謹者。先生與焉。賜鄕表裡一襲。

嘉靖三十二年我明宗恭憲大王年癸丑。先生三十六歲。階奉直。

嘉靖三十三年我明宗恭憲大王九年甲寅。先生三十七歲。階通善。

嘉靖三十四年我明宗恭憲大王十年乙卯。先生三十八歲。生男士詮。養正編。最要於蒙養。而先生病板本罕見。於是。命工壽之。自製跋文。頒示鄕之子弟千有餘件。

嘉靖三十五年我明宗恭憲大王十一年丙辰。先生三十九歲。先生爲親養。將訖期於縣。爲政。不煩民不嬈吏。雖縣殘無物力。奉公及簿書期會。常處不少懈。節省用度。而惠均於人。致厚供善。而官不知弊。上下安恬。自無忤令犯科之事矣。征徭科法之因循病民者。亦不遽爲之更張。必洞究利病之源。然後有改有減。而要其行之久遠。不爲一時苟簡之政。故民雖初無喜悅之色。久而沐公之化。則服其誠而愛其德焉。至於館宇廨舍。亦加修治之功。校學堂齋之傾陊汚毀者。又必篤意改新。而均力民吏。適緩急寬猛之宜。功緖自集矣。自奉之薄如寒士。雖些少服用之物。不以累於官。衙中什物。雖極微細。一一錄置官簿。使妻孥不得顓焉。此先生蒞官自治之大略。雖至大州巨府。終始一致而人無間矣。在縣。曾被館職之選。至是拜修撰,知製敎兼經筵檢討官春秋館記事官。卽陞副校理,知製敎兼經筵侍讀官春秋館記注官。階通德。先生初去三館。卽沕淪於外縣。未嘗備侍從之官。一朝以經入侍。同列皆以疏於講筵之儀爲慮。及侍讀聲音淸婉。敷陳詳切。領事尹公漑出語人曰。眞講官也。六月。移拜司憲府持平知製敎。兼春秋如故。未幾。還拜修撰。呈辭下鄕。被召還。八月。拜副校理。階朝奉大夫。有乞外之志。呈病。遞爲工曹正郞。仍辭下鄕。知禮有遺愛碑。

嘉靖三十六年我明宗恭憲大王十二年丁巳。先生四十歲。以修撰用薦。爲吏曹佐郞。赴謝供職。未久。呈辭下鄕。丐郡之望。益切矣。

嘉靖三十七年我明宗恭憲大王十三年戊午。先生四十一歲。二月。階奉正,中訓。又階中直。三月。拜成均直講。卽移拜修撰。又遷爲世子侍講院弼善,知製敎。階通訓。承召旨赴謝。還拜副校理。轉校理。仍陞副應敎,知製敎兼經筵侍講官,春秋館編修官。嘗於經筵。進講綱目及齊紀王蠋去國事。上曰。賢士而去國。不知君臣之義也。先生啓曰。去國者。何嘗忘國。不能忘國而敢於去國。其情誠可悲也。諫不從言不行而去。則如王蠋。能得事君之義者也。是故齊之亡也。在列之臣。無一人捐身致忠。而在野之王蠋。獨能抗節徇國。此去國者不負國之驗也。上默然。蓋是時。退溪李先生累辭召命不起。明廟頗懷疑沮之心。故因王蠋事。所敎如是。先生之指陳剴切。深得納誨之道矣。是時。權奸交挐。有與先生連姻者勢甚燻赫。一時流輩。莫不濡跡其門。先生杜門枯居。不與人交遊。彼要先生造已者非一再。而先生終不應。先生之簡彼如此。而彼之納交久而不替。其黨之與先生相熟者。深夜扣門。直入寢房。隱然致彼邀意。先生權辭答之。揖而送之。其謹避嚴已之實如此。

嘉靖三十八年我明宗恭憲大王十四年己未。先生四十二歲。二月。特旨拜司憲府掌令。因事遞爲司僕寺僉正。卽薦拜政府詳,製敎兼春秋館記注官。尋陞舍人,知製敎兼春秋館編修官。呈辭下鄕。稱外將老之念。愈久愈急。而朝廷每不許。至是。絶無還仕之意。而銓曹不能擅改。久而不遞。先生以都堂久闕卽僚。有妨大體。不獲已還朝供職。十一月。遷拜司憲府執義。

嘉靖三十九年我明宗恭憲大王十五年庚申。先生四十三歲。二月。喪申氏姉。羈宦中。奄遭此喪。先生之傷慟。非直爲骨肉之切也。欲亟慰大夫人之痛。呈辭下鄕。又以與翰召還。轉拜直提學兩官之兼。皆與副應敎同。五月。又呈辭下鄕。特旨超拜通政大夫,刑曹參議。亦有召旨。俄拜承政院同副承旨,知製敎兼經筵參贊官,春秋館修撰官。尋轉右副承旨。先生病甚危苦。數月調治。僅得蘇全。十月。以龍驤衛副護軍。呈辭下鄕。先生自丙辰至庚申。五年之間。常侍經幄。又出入臺府。以母夫人,在鄕。往來覲省。歲至再焉。以此仕告之間。爲日相半。然其間未必無規箴諷議之益可傳於後世者。而先生不喜自說。子弟門人。未有聞知。今此編錄。闕失如此。吁可痛。

嘉靖四十年我明宗恭憲大王十六年辛酉。先生四十四歲。二月。又拜右副承旨。魁吏文廷試。受熟馬之賜。先生自念身病難仕。親病難離如此。而薦叨恩寵。牽掣益牢。終無便養之日。供職未踰月。卽援法上疏。極陳歸養之懇。明廟留中數日。乃下批曰。情理迫切。在法當然。特令從願。隣近守令除授。使養老母。且賜毛褥。爾其勿謝。卽除南原府使。以妻鄕薄有田宅辭焉。換潭陽府。

嘉靖四十一年我明宗恭憲大王十七年壬戌。先生四十五歲。九月。與一齋李先生。會於龍泉寺。遠近士子多來集。

嘉靖四十二年我明宗恭憲大王十八年癸亥。先生四十六歲。生男士詹。規治節日。一依知禮時。而平恕之政。淸釣之操。人愈服之。是年九月。先生辭還。以龍驤衛大護軍。優游家食。

嘉靖四十三年我明宗恭憲大王十九年甲子。先生四十七歲。先生築數椽於秋潭上。扁曰申義齋。蓋取申之以孝弟之義也。其在暇日。攜親舊帶子姪。往來自適。談說道理。熙然有浴沂之興。學子之聞風自遠者。蓋亦多矣。自出財穀。令弟姪掌之。以爲義藏。周窮之餘。散諸坊里書齋雲。四月。除晉州牧使。

嘉靖四十四年我明宗恭憲大王二十年乙丑。先生四十八歲。先生早游曺先生。分義篤至。及先生之蒞晉。曺先生德川小居。在州之境。往來過從之樂。有不可以一二談者。晩於退溪先生。多見敬禮。往復書疏。可考者然也。林葛川每論人物必推先生。蓋此老少同鄕里。其遊從之雅。交契之密。有以深得先生平生之蘊。故終始信服如此。

嘉靖四十五年我明宗恭憲大王二十一年丙寅。先生四十九歲。男士諤夭。先生凡在官。勤於坐仕。雖務閑之地。必治事而了其日。然後安於心。州乃南方繁劇之最。酬酢簿牒。無一日之或廢。因積勞成病。遂卽辭歸。下常有饋遺。輒辭不受。或於節日及生朝。多備服玩之物以進。亦皆辭之。後復如是。先生以上下之間。每郤未安。受而付之吏。應親族之索以盡。離州之曰。又將豹褥。懇以爲贐。先生固拒不受。繼以魚羞及穀布累駄致之家。先生受魚羞而辭布穀。蓋此通判以權奸子姪。憚先生廉介。不能肆其貪縱。嘗作無根之謗。以搖先生。先生若不聞。待之無間。

穆宗莊皇帝隆慶元年我明宗恭憲大王二十二年丁卯。先生五十歲。生男士諗。先生於所居第作堂。扁曰養休。又搆小屋於其傍曰則庵。仍以自號。多置經史於其中。事親接賓之暇。以爲守靜修省之所焉。二月。拜吏曹參議。就謝未旣。出拜淸洪道觀察使兼兵馬水軍節度使。六月。明宗大王昇遐。哀遑之中病憊。過卒哭。卽辭歸於家。十月。又除全州府尹

隆慶二年我宣宗昭敬大王元年戊辰。先生五十一歲。二月。貞夫人安氏因夙病不起。先生獨侍母夫人。奉膳之歡。殊不如前日。又遭國哀。事多沮梗。而處困行患。不失常操。勤事愛民之誠。小無所替。淸愼之德。寬裕之風。有以欽動乎舊俗矣。

隆慶三年我宣宗昭敬大王二年己巳。先生五十二歲。先生最所尊信愛玩者。論語,大學,近思錄,心經而已。常以匣自隨。未嘗須曳離也。雖居官應酬。終日沒沒。而向晦入息。則整襟危坐。諷誦紬繹。日以爲恆。其爲己謹獨之工。卓卓有人所不及處矣。常曰。爲學不在多言。求之大學篇十六言。足矣。是以。半世功力。專在大學。大抵其學。不事記覽探討之富。而以說到至約之地爲主。然一向韜晦。不肯自售其高見遠識。故世皆知先生之有德量。而不知日用工夫乃如許縝密也。

隆慶四年我宣宗昭敬大王三年庚午。先生五十三歲。秩滿歸家。付龍驤衛大護軍。十一月。拜弘文館副提學。下旨召之。赴謝供職。纔踰月卽上疏。以由前旣歸養。今愈難仕之意。哀款備至。上下敬曰。玉堂長官。不可輕遞。玆給由與馬。可往覲而來。先生以累瀆未安。憫默下來。卽上狀陳老母病狀。期蒙允改則上又下諭曰。知爾以母老。求解本職矣。玉堂長官。不可輕遞。今旣覲省。宜卽乘馹上來。以副予前日之命。先生承命感涕。又上章極致情私憫迫之狀。末亦付以規戒之辭。蓋是時。上之始初慕古興治之志。漸至衰替拘拘於近規。不爲宏遠久大之圖。而其主張之私。有大可憂之幾。故先生陳之痛切。上又回諭曰。省所上章。披忠陳戒。良用嘉焉。第冀辭至再。予不敢強焉。玆道本職。今本道於老母處。食物題給。爾其知悉。卽上箋以謝。上又回論曰。予惟忠孝一致。今日之所以歸養老母。實他日事君之本。故許遂其志。兼令本道偶賜微物。何至上箋陳謝乎。

隆慶五年我宣宗昭敬大王四年辛未。先生五十四歲。六月。除昆陽郡守。是時。大夫人年耄已極。以家居奉養。靜俟終天爲念。而朝廷又畀此便近海邑。辭之亦難。乃赴焉。

隆慶六年我宣宗昭敬大王五年壬申。先生五十五歲。五月。以司諫院大司諫下召。就謝。未幾。以事遞拜吏曹參議。月餘。呈辭下鄕。十一月。又召以承政院左副承旨。上狀申前懇不赴。十二月。上以御筆超拜嘉善大夫慶尙道觀察使。先生感激恩款。卽赴謝。

神宗顯皇帝萬曆元年我宣宗大王大年昭敬癸酉。先生五十六歲。七月。巡歷海甸。過覲於家。患脾病及泄痢。欲調治復巡。少效勞績。而證勢殊劇。遂呈辭狀。先生治簿領如流。而條理不紊。處決的當。旦於詞訟。別加愼察。不肯乘快速決。故在州府之日。人或以是爲病。而先生不恤焉。金公繼輝代按本道。察先生處訟之跡曰。平日不料德行文學之士兼通吏務。乃如許也。金以文吏稱者也。其後入都。又與知舊。稱善不置雲。此雖餘事。以俟知者知之如此。況德美之蘊諸身者乎。遞爲同知中樞府事兼同知春秋館事。十月。拜司憲府大司憲。赴謝供職。僅滿一月。又申上歸養之章。不允。卽瀝血三啓。乃得允。仍下給馬之命。先生以遞大憲仍乘馹爲未安。卽啓以辭。不允。以龍驤衛副護軍下鄕。觸泛寒沍。悤悤馳邁。入家數日。卽發驚急之病。僅得還甦調治。累月之後。元氣非復前日。厥後凡證。皆原於此矣

萬曆二年我宣宗昭敬大王七年甲戌。先生五十七歲。至月。遭季君徙菴公喪。男士詮夭。其事大夫人。自始至終。誠孝如一日焉。年高位顯。而侍側承歡。有若嬰兒。少而遊學。不敢稍遠。長而仕宦。未嘗經時不返。嘗自言平生一度食泮之外。更不違倚閭之期耳。及大夫人耄期。先生年幾六十。而每夜半跣足。付耳窓壁。必知大夫人喘息始常。然後方始就睡。先生常愛花林縣玉山洞。本郡臨川之獐項洞。以爲晩年引退棲息之志。是年春。會曹南冥於獐項。議定築室之地。又會林葛川於玉山。卜地拓基。又送門下士邊士貞。使先居於雲峯桃灘上。而自後家患連仍。又遭大故。竟不得就焉。三月。拜兵曹參判。上狀不赴。俄拜大司諫。又上狀不赴。六月。拜吏曹參判兼同知春館事。又兼藝文館提學。恩御召命。前後沓至。先生無如之何。遂上狀申前懇。而兼帶館閣重任。並乞鐫免。上特允。

萬曆三年我宣宗昭敬大王八年乙亥。先生五十八歲。六月。特旨超拜資憲大夫,禮曹判書。卽上疏數百言。極論無功濫階不可拜命之意。中申不忍離母之情。末附箴警之語十數條。疏未達。又移拜吏曹判書又上狀不赴。十月。大夫人寢疾。先生爲之不解帶者旬餘日。旣屬纊。卽脫毛裘。過殮殯。亦不近爐。旣葬。返魂於室堂。身居墓下之廬。間一日往來凡筵。雖大風大雨。不廢上塚哭拜。亦間二日。朝夕望拜。邪寒盛暑。未嘗脫衰經。又於三世先墓。皆作碑標。上下階砌。亦極礱治之工。董役之際。雖有子弟。必躬蒞視。日至再四。蓋先生素多疾病。脾證爲平生之患。之脆弱。亦且累年矣。至是精力之能及於此。非先生平日之所自期者。人亦以爲異焉。

萬曆四年我宣宗昭敬大王九年丙子。先生五十九歲。居酒谷廬所

萬曆五年我宣宗昭敬大王十年丁丑。先生六十歲。十二月。將行禫事。而恭懿王妃昇遐。先生又遭重服。難於行殷祭。博考古禮。暫行小奠。是月。拜知中樞府事。男士訢夭。

萬曆六年我宣宗昭敬大王十一年戊寅。先生六十一歲。正月。拜刑曹判書。先生初未謝陞秩之命。而三年之內。已追恩兩世。以此常懷安。今旣保免草土。則入都拜謝。仍數年殫勞。小酬國恩萬分之一。然後歸老於家。計亦切矣。又此奔臨。於義不可緩。卽發程。計日馳驅。階謝訖。卽奔走。發靷之夕。病遽劇。遂呈遞爲知樞。又拜工曹判書大司憲。皆未出謝。五月。又拜大憲。以每每呈告爲未安。強扶出謝。因事卽遞爲知樞。七月。拜兵曹判書。出仕二十日而呈遞。卽拜吏曹判書。數日。心熱劇發。夙病轉苦。政院院啓曰。吏曹判書盧禛。素有重望。爲士林所宗。居母喪。執禮過苦。積傷之餘。病勢深重雲。自上恐當有遣醫問疾之事。上卽遣內醫。仍賜藥物。先生旣省事。卽起坐拱手。捧見藥封。還就臥。病彌一月。言不及家私。只言吾不得畢命松楸。撗屍旅邸。實乖平日之志。又言曰。制終未踰歲。病實因喪致傷。是猶死於喪。只此累於心。餘無怛懷耳。此先生居喪致毀之悔也。八月二十三日壬寅某時。卒於城西寓舍。享年六十有一。訃聞。上輟朝二日。遣臣禮曹佐郞。姜紳賜文致祭。羈病酸苦之餘。家無一物之儲。賴賜賻之物。乃克斂殯焉。朝中知舊。致賻祭甚盛。士林之相逢。嗟悼久而不歇。至於走卒。亦知歎惜。以其喪返也。鄕隣士類無少長。畢會境上。迎柩擧哀。致酹者居半。未至者爲位而哭。及臨葬。又各以學舍坊村。會祭以哭。先生之得此於人。夫豈勢利之所誘哉。以禮窆於酒谷山子坐午向之原。是信古公墓下之岡。而與夫人安氏同塋異室焉。是年十一月七日甲寅也。是春。酒谷先寵二岡樹木校柯。垂結氷實。有若簷溜之凍。識者以爲木稼雲。自京返柩。時在冬月。虹藏不見。而自南原至故里。數日之間。或雨或晴。沿道虹見。隨滅隨起。此實異事。古之賢人君子之卒也。多或有風水星虹之異焉。殆不誣也。鄕之士子與先生門下上趙大笑軒宗道,邊桃灘士貞,鄭嶧陽惟明,成石谷彭年諸人。爲先生有廟享之議。稟定於林葛川。

萬曆七年我宣宗昭敬大王十二年己卯。先生配享蘫溪之議。始出於林葛川。而士子告由於方伯。則方伯於先生。素深景慕者也。言固當別廟。何必配爲。優以資費。極致誠力。於是。鄕之士類。各聚財力。立廟於潭之上。以申義齋爲正堂。蓋就先生平生杖屨之地。以寓昌歜之慕也。湖南士子。亦告於方伯。建院於南原之蓼川上先生常所倘佯之地。以爲藏修興感之所。稱之曰古龍書院。南原是夫人之鄕。而先生嘗寓居焉。府使李璥。建院之日。亦多有助成之力。男士訓。以毀不起。

萬曆九年我宣宗昭敬大王十四年辛巳。是年秋。奉安先生位板。因稱曰新溪書院。時盧君士豫兄弟在憂服中。狀薦於鄕曰。表從兄姜參奉翼。我叔父玉溪先生所與之人也。斯人之行。可配於叔父仁祖云云。鄕議從之。稟於葛川林先生。定位次。配享本院。朝廷以尙未旌孝爲歉。禮曹判書李友直啓曰。卒吏曹判書盧禛。事親終始。誠孝無間。非但出於本道觀察使啓本。至今朝廷上下。莫不追慕。特加旌表。用勸末俗。何如。自上卽命旌閭。

崇禎二年我仁祖大王七年己巳三月。上遣官吏曹正郞金堉賜諡曰文孝。勤學好問曰文。慈惠愛親曰孝。

崇禎後三十三年我顯宗大王元年庚子。上遣官禮曹佐郞都愼與致祭於書院。賜額曰溏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