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柏轩先生文集/卷三十

卷二十九 老柏轩先生文集
卷之三十
作者:郑载圭
1936年
卷三十一

杂著

编辑

太极图说讲录

编辑

郑载圭曰。无极而太极。以谚吐解之。则当何以。崔琡民曰。退溪有言极호ᄃᆡ가장홈이라云云。金显玉曰。先师答禹乃范之问曰。极이라홈이업숌이가장홈이라云云。载圭曰。而字有两义。或以连承为义。若所谓学而时习之是也。或以反转为义。若所谓人不知而不愠是也。此而字是连承之义耶。反转之义耶。琡民曰。以退溪之解观之。则当为反转之义。以先师之意推之。则当为连承之义。盖以无太二字言之。则如曰无而有。恐当以反转看。而无极太极。既为名目。则周子本意。恐无极即太极之谓。连承看似当。载圭曰。无极太极既为名目之说。是吾平日恒言也。而观于下文太极本无极一句。与五行一阴阳阴阳一太极。一例立文可见也。然近更思之。说所以解图也。图有太极阴阳五行圈。而无所谓无极圈者。以无极并谓之名目。恐非本旨。然则无极二字。只是太极之注解。然无极二字。释之极难。如退溪说则无极极字便同一物。而与太极极字指意微别。如先师说则太极即是无极。而中间一而字。既非反转之义。又非连承之义。乃没意味之一个赘字。恐亦非文义。显玉曰。然则将何所折衷乎。琡民曰。退溪之解。本朱子无形而有理之说也。先师之解。亦以朱子而字不深看之意也。盖无形状之可指以为极者。而实为至极者也。名目云者。非别有一物。只是既与太极对举成文。则便成一名目。载圭曰。无形状之可指以为极者一句。于无极解。说得甚好。今以此意解之。则当曰极이라홈이업쇼ᄃᆡ가장ᄒᆞᆫ거시라ᄒᆞ야无极字从先师说。而字从退溪说。恐合于朱子注解无声无臭而实枢纽根柢之意也。名目之云。当于下文太极本无极与夫无极之真两处言之于第一句。即唤做名目。则非以无极二字解太极之旨也。

显玉曰。造化之枢纽。指阴阳五行圈而言。品汇之根柢。指男女万物圈而言耶。载圭曰。造化之具。固是阴阳五行。品汇则指男女万物。然造化品汇。初无二层。枢纽根柢。只是一事。自其总会而言则曰枢纽。自其定分而言则曰根柢。所谓理一而分殊者是也。皆指太极而言也。琡民曰。此说足以破近世主气之说也。先师所言阴阳五行。男女万物。各一其性。玆乃一太极之本色者。此之谓也。

显玉曰。非太极之外。复有无极一段。岂以有象山一流人而为此说耶。抑别有意义耶。载圭曰。庄子所谓道在太极之先。汉儒所谓凾三为一者。皆以太极为一物。而意太极上面。别有一段事。岂专为陆氏而说耶。须知太极之外。非别有无极。又知太极上面。必言无极之意。乃为周尽。

载圭曰。太极动而生阳云云。方其动静也。无阴阳。而必待动静而后。方始生阳生阴耶。阴阳未生之前。太极之有动静。其情状可得以言耶。琡民曰。太极图五层圈。只是一时事。岂有无阴阳而有动静之时乎。就阴阳中。挑出而言之。则朱子所谓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而实造化之枢纽。品汇之根柢者。非太极之实軆乎。故曰太极者本然之妙也。动静者所乘之机也。太极形而上之道也。阴阳形而下之器也。大槩知其如此。而其精微曲折。未能了然于胸中。愿为我推说其详。开此冰炭之抱也。载圭曰。五层圈只是一时事。已得其大意。而其精微曲折。大抵难言也。姑因朱子注解而反复之。则绰约可见矣。所谓太极者。只是一阴一阳之道。就一阴一阳上。问其曷为而若此。则必有其本然之妙也。是妙也亦非在乎离阴阳之地也。即阳而言。则其为阳之妙。在乎阴静上面。即阴而言。则其为阴之妙。在乎阳动上面。静之极为动之机。动之极为静之机。方其静也。曷不一于静而旋为动之机乎。以动之妙所乘者在此也。方其动也。曷不专于动而又为静之机乎。以静之妙所乘者在此也。然则无动之妙则阳无以生。无静之妙则阴无由生。阳虽未生。而动之妙已乘乎静。阴虽未生。而静之妙已乘乎动。则阴阳未生。而太极之有动静。太极动静。而阴阳始生者。其情状其不昭然可见乎。故朱子解此段。首引一阴一阳之谓道。而终以动静无端阴阳无始结之。然则所谓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乃就那阴阳上。挑出其本然之妙。以明其所以生之脉络根由也。其实则太极本不离阴阳。而动静曷尝先阴阳未生而有乎。无阴则动无所根。何自而有动乎。无阳则静无所根。亦何由而有静乎。若执言迷旨。因图说而求太极于离阴阳之地。而谓太极自能蠢动则不可。因注解而混太极于阴阳之中。而疑太极不生阴阳则不可。图说就造化上竖说将来。注解就定軆上推说将去。皆以明阴阳五行。无非太极之妙用。男女万物。无非太极之实相也。愿诸兄之更详也。

显玉曰。或以朱子于注中。不训生字。而于解剥图軆。只言动而阳静而阴。疑生阳生阴之生字。未知如何。琡民曰。夫子不曰太极生两仪乎。周子于其间。下动静字者。艾兄所谓所由生之脉络。尤昭然矣。载圭曰。疑生字者。初何尝谓太极不生两仪。但因周子于生字上。添动而字。而疑太极之或犯造作蠢动。而昧理之妙。实至神而不测也。转转差缪。至有理不生气之说者。真所谓差之毫厘。而终至于千里之谬者也。此非吾辈之自反兢惧处乎。琡民曰。此生字。不但著在阴阳上面。下至化生万物。依旧是这个生。如此看如何。显玉曰。看得甚好。生阳生阴之生字。为下文诸般生字之总括纲领也。

显玉曰。守梦释疑。以两仪为天地。而谓与易之所谓两仪者不同。此说何如。载圭曰。以两仪硬做天地看。亦不妨。盖太极阴阳。只就一形字。截作上下而分别道器而已。两仪分立。舍天地则无可指的处矣。然周子此图。就形气上。挑出其不杂者。以为源头。而动静通复。语有次第。此段只说动静阴阳。循环错综之妙。未及乎穹然𬯎然之有形有象者也。方才说到两仪而未及乎生五行。五行未生之前。生物之具未备。又安有穹然𬯎然者乎。太极是万物都所蒙底大𭅞头。而天地亦太极中一物也。更详之如何。

载圭曰。注析动而生阳动极而静二句。动而生阳。属之定分。动极而静。属之流行。其位置何如。显玉曰。以动静之互根言。故属流行边。以阴阳之分立言。故属定分边。载圭曰。大槩然矣。而看得止此则恐亦无味。其实动而生阳一句内。已悉具流行定分。深味一而字则可见矣。琡民曰。黄勉斋以动而生阳以下四句。属流行边。自一动一静以下四句。属定分说。载圭曰。动静阴阳。参伍错综。而流行中自有定分。定分中也有流行。动而静而流行也。而生阳生阴则定分在焉。动极静极定分也。而而静复动则流行存焉。朱子之错综互举而分作两段。欲其省文而易知。而实有馀味。勉斋之分上下而中截为两段。于错综之义。恐有未尽。

载圭曰。动静无端。阴阳无始云云。以动极而静静极复动观之。则动极是静之端。静极是动之端。何谓无端乎。动静苟有端矣。则阴阳又何以无始也。显玉曰。只就气上说则有端有始矣。而自一动一静一阴一阳者言之。则是所谓道者也。道何尝有所谓端始者耶。载圭曰。得之矣。故程子言此而以非知道者孰能识之结之。知道道字。所以无端始者也。

琡民曰。变合之状。与夫生水生火生木金土先后之实。有可指而言者欤。五行质具于地而气行于天。此段所指。质欤气欤。以其序观之。则似以质之生而言之。然以质言之。则在地之水火木金土。即是万物之一也。且万物中除此五者。则馀物有几。且未知在地已成之质。其精果可以化生万物欤。载圭曰。阴阳变合通复继成之说。解之尽矣。今以一易知事言之。太极如糓种。团圆无缺。才著土。便甲坼芽茁。此阳之变也。所谓通也继也。及其成实也。却还佗团圆本相。此阴之合也。所谓复也成也。五行生成之实。谓之有先后次第可也。谓之无先后次第亦可也。以质而语其生之序。则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天三生木。地四生金。天五生土。以气而语其行之序。则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有先后次第者然也。天一才生。地六便成之。地二才生。天七便成之。若一仅生之。而必待生火生木生金生土而后。地六方始成之。则一生之气。已间断而不成造化矣。且凡物之生。虽纤芥之微。五者阙一。则便不成物。故其生水也。火木金土已悉具于一水矣。无次第先后者然矣。此段所说生水火木金土。正是解作图之义。按图参看则可见其气质之错综交互也。以质而言则水火先而金木后。此图之所以以水火对峙于上而金木居下。以气而言则木金先而水火后。此图之所以以木金对峙于下而水火居上。质则上者先而气则下者先。盖水火有质而未成者也。金木质之已成者也。未成者质之始而变合之未尽者也。故居上而承接阴阳之圈。已成者质之终而变合之已尽者也。故居下而凑著妙凝之圈。此段之错综气质而言者。斯可见矣。自太极而言则天地亦一物。而况于五行乎。然太极本非离天地五行而悬空说底。言天地生万物。亦不外乎穹然𬯎然者。而物之生也。却能受气于天而禀质于地。则五行亦岂外在地之质。而别有一物为生物之具者耶。即形而定名则水火木金土之外。为物者何限。若论物之所以为物。则物物莫非五行。五行之外。更有何物乎。郑冕圭曰。水火木金土。以质言之。五气顺布。以气言之。凡五行之生。必有气而后有质。此乃先质后气何欤。琡民曰。自五行而言其所以生之气则阴阳变合是也。变合之外。更无别讨五气处。五行既生。则五气却能流行。其序自尔。载圭曰。溪兄说得之。此初不须疑者。太极图本就万物成形上画出来。故朱子解太极阴阳。引形而上下之说。形是道器合一处。离形而言道。即世儒所论推太极于悬空之地。若佛氏无位真人样子耳。

载圭曰。亏欠间隔。指何而言。冕圭曰。言五行则五行各一太极之本面。言阴阳则阴阳各一太极之本面。是之谓无亏欠。五行不外乎阴阳。阴阳不外乎太极。是之谓无间隔。载圭曰。阴阳变合而生五行然后。造化发育之具始备。方其未生五行也。阴阳若有亏欠。而所以为五行者。无适而非阴阳之道。岂有所欠。阴阳气也。太极理也。若有彼此之间隔。而所以为阴阳者。无适而非太极之本然。岂有所间隔哉。显玉曰。解剥图軆所谓五殊二实无馀欠。精粗本末无彼此。正谓此也。

载圭曰。各一其性。各一二字。反复咀嚼。终未释然。水有水之性。火有火之性。各专其一之谓耶。抑水之生也。其性亦是这一太极。火之生也。其性亦是那一太极。气质虽各。而性则一之谓耶。琡民曰。水有水性。火有火性。是所谓各一。而这各一之性。便是浑然太极之全軆。盖才言性则更无亏欠。合艾兄两说看方得。冕圭曰。曰各一则固是各专其一。而曰其性则可见其不外乎浑然之軆也。盖水有水之性。火有火之性。而禀那水时。非将禀火底留在一边。禀那火时。非将禀水底留在一边。若是则虽以各专其一言之。似无欠。载圭曰。然则此各一其性。是分殊上说耶。是一原上说耶。冕圭曰。此固分殊上说。而分之早涵于一者可见矣。琡民曰。此是就分殊上。明一原之妙也。盖自篇首至四时行焉。皆一原而分殊之说。此段则一翻说分殊而一原之意。而结之以此句。于此可见分殊即是一原。一原即是分殊。载圭曰。太极乃此性字之挑出。而此性字乃太极之本軆也。此性字若是分殊上说。则太极亦是分殊上说。更无可寻觅一原矣。太极而阴阳。阴阳而五行。是汎论造化发育之妙。莫非太极。而太极之实体真面。则至此性字。方始露出矣。故朱子注解。只举一性字言之。而明性之为太极也。显玉曰。曰太极曰阴阳曰五行。名目虽殊。其实一串贯来。于其气质之各。而可见其一本而万殊处。于其性之一。而可见其浑然之全軆。太极云者。挑出而公共言之也。性云者。就其结窠而指的言之也。载圭曰。于其气质之各。而可见其一本而万殊处。于其性之一。而可见其浑然之全軆。此二句见得的实。

显玉曰。无极二五真精妙合之义。可得以闻其说之详乎。琡民曰。就成形上。观上下道器不相离而吻然无间者。则妙合之义。可以覰得否。载圭曰。有离而后有合。理气二者。元不相离。何合之可言。故朱子曰。推之于前而不见其始之合。引之于后而不见其终之离。然则无极初非离形气独立之物。而至此而乃言妙合者。特以明无极二五不离而不杂之妙也。离形气而言太极。则是庄子道在太极之先之说也。杂形气而言太极。则是淮南子太极凾三为一之说也。自伏羲氏画先天图。孔子之作易大传也。数千年之间。无人识得羲孔之旨。以太极看作一物。而离气杂气。太极之真面晦。而已宣之人文。复还混沌矣。于是周子遂启千古之秘。以阐太极之真面。乃挑出于不可挑出之地。以著洁净冲漠之微言。妙合于初无离合之地。以明浑沦无间之軆。此一合字。乃理气二者。混一而分开处也。自不杂者言之。则有若理自理气自气。而言妙合则可见其吻然一軆。而又不见罅缝之可言。自不离者言之。则有若理气只是一物。而言妙合则可见其自是二物。而又不见各占地位之可论矣。此妙合二字。于理气二者。为混一而分开底。一大眼节也。盖离合二字。乃看理者巧法。而于理气之实軆则初非衬贴的当底字。世儒之推一原于离形气之地者。以为理气于玆始合。而求太极于未合之前。论妙用于犯形气之地者。以为太极合气。故能生物。而任权势于气机之动。是皆此合字为之祟也。然则周子曷为而下此一字也。此一字。自夫子形而上下之说而咀嚼出来者也。就一形字而分其上下之界至。言其道器之无间。则惟一合字。可以状得而见不离不杂之妙也。若执据一合字而疑理气或有相离之时。又疑理气遂为混淆之物。则乃庄淮之见。而于周子之旨。不翅水火南北矣。冕圭曰。然则妙合之妙字。是从理言者耶。是从气言者耶。琡民曰。此只是言理气不离不杂之妙。艾兄之说尽之。凡物之言合者。自离而来合也。合则合矣。而不足为妙。惟理气二物。元不相离。而又不相杂。混融无间。此所以为妙合也。盖万物生成。理为之主而气为之资。农友从理之说。亦有商量。太极全图。只是明理之一字。

琡民曰。妙合而凝。凝字是乾男坤女之胎乎。以图观之。则 乃五行之合尖而不属于乾男坤女。譬则非子胎之在母腹者耶。显玉曰。其情状则然矣。我先师答权上里书。有曰太极生两仪。生字岂血气成胎。弥月如达而生乎。此以理生气之妙言之故乃尔。若以凝字言之。则明是血气成胎者也。琡民曰。此是气化之始。血气之说。无乃太早。冕圭曰。气化之插入血字。果若生疏。而其实则血阴而气阳。流行者气。凝定者血。无那血而有此凝。造化恐不如此。载圭曰。太极图五层圈。大抵皆虚位。只是以明实理者也。若就其中细究之。则惟阴阳五行两层为实事。而五行圈合尖处一圈子。乃实事之结窠者也。最上一层圈。只是就此而挑出者也。下二层圈。只是以此而排定时分地头者也。然则上下三个圈。乃虚位之虚位也。阴阳变合而生五行。则造化发育之具备矣。阴阳五行。错综经纬而以类而凝。则男女万物。举已成形矣。譬则子已脱母之胎也。血气之说。何太早之有。若曰此说凝字时。男女万物。犹未生出。而至成男成女而后。方始生成则恐误矣。显玉曰。然则注解气化二字。不言于以类凝聚之下。而必言之于父道母道之下者何也。琡民曰。子胎母腹之说。果是滞于图象而误见矣。艾兄虚位之说。节节明的无疑。石兄所疑。亦泥于文字而错也。成男成女。就凝聚成形上。以类分言者也。注解中各以类三字。已含乾男坤女在其中矣。载圭曰。溪兄得之矣。盖说以解图。而图既以气化形化排定时分地头。则注解之说气化于乾男坤女之下者。一依图说本旨而然矣。琡民曰。然则此男女即是万物之男女。则气化时万物已化生。而今于形化时。始言化生万物者何也。载圭曰。此乃祖子孙三世之说也。气化时男女。是厥初生民之祖也。形化时化生万物。是初祖所生之子也。万物生生。是子又生子。为初祖之孙也。天地之化育万物。其资生有序。图说乃发明此理以示人。故自太极动静。以至于此。语有次第。其曰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即易所谓天地絪缊。万物化醇也。其曰二气交感。化生万物。即易所谓男女媾精。万物化生也。惟其成男成女时。万物已生。故二气交感。方能化生万物。若男女只是一个男女。则化生亦只是一个男女。但气化时无而有矣。形化时有而有矣。故化生万物。特言于形化之时也。琡民曰。若是乎古人之言之有伦也。言凝时男女非不成矣。而图说之所明者。在于凝之道。言男女时万物非不生矣。而所明者。在于干父坤母之道。此所以至形化而言万物化生者也。载圭曰。溪兄可谓也释然矣。

显玉曰。惟人也一段。乃就万物中。抽出人而言之。其曰灵。即太极也。其曰形神。即阴阳也。其曰五性。即五行也。其曰善恶。即男女也。其曰万事。即万物也。此乃天人一理处。亦可得以闻其说之详乎。琡民曰。此段最灵灵字最难理会。以图说位置言之。则最灵是太极。而太极理也。以语势文脉言之。则最灵专资得其秀。秀气也。直唤做理。则理无人物之殊。而最灵人之所独也。若唤做气。则气为一身之主。而理却为随气之物也。如何可以得其说乎。载圭曰。诚难理会。诚难说得。然道理虽无天人之别。而立言自有横竖之异。太极是竖说而公共者也。最灵是横说而的指者也。公共而竖说则自继善以上而言其先具也。的指而横说则即成性以下而言其所得也。言其先具则太极里面。动静阴阳悉具于其中是也。言其所得则人之神明。具众理应万事是也。此段就天地造化化生万物之中。抽出一个人。言其所得乎天而的指其本軆。此五气精英之所聚。而太极本然之所在也。故曰最灵。有理故灵而灵能妙性。言其所以主宰者则太极之本然也。言其所以资焉者则五气之精英也。然则何不曰得无极之真而最灵。而却曰得气秀而最灵。先其所资而遗其所主也。曰此已踏之蹊也。人之所以为人。所谓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者也。故自天地而言太极。则太极动静而阴阳生。自人而言太极。则形成而神会。神会而理全。此最灵之所以横说者也。是灵也语其地盘则气之精英也。语其本然则理之妙用也。先其所资而曰得其秀者。以明其所得之由也。若太极之本然。则一篇发明。专在此二字。无事于言而不言也。显玉曰。自太极动静。至于生五行。主太极为说。而及至各一其性。性却是太极。故注解以性为太极之本軆。而自此以下。提起一性字。为源头矣。于此段则最灵当太极之位。而性却当五行之位者何也。琡民曰。曰性曰太极。只是挑出此个道理于不可挑出之地。以明其本然之妙也。语其本然之妙曰太极。语其各定之妙曰性。语其总会而的指当軆则曰灵。灵是心也。心外无性。性外无太极。太极万物之一原也。心万事之纲领也。太极是天地之心。心是一身之太极也。而性乃其所具之实軆则若无分别。然心是总会。性有条理。总会则一。条理则五。犹五行虽是太极之里面实事。而太极为总軆。五行为条件也。心之于性。其理亦一也。载圭曰。溪兄说甚分晓。

显玉曰。乾男坤女。在天地不可相无。而至于善恶自源头说。则有善而无恶。然顺之为善。反之为恶。亦理中事。愿闻其所以然。载圭曰。太极之所以为造化者。阴阳而已。阳动而阴静。阳变而阴合。一动一静而循环无间。流行之所以不已也。一变一合而饶乏不齐。生成之所以万变也。生成之际。饶乏不齐。此所以于消长之际。有淑慝之分。而人所憾于天地者也。就此人之所憾而推其所由。则不过曰饶乏之不齐也。饶乏由于变合。变合由于动静。而一动而一静者太极也。然则其气之有饶乏。其类之有淑慝。亦不可不谓之太极中事也。圣人之所以致扶抑之义。尽辅相之功。而继天之所不能者以此也。然太极之本体则真而无妄。纯而无杂。洁净精微。有何饶乏淑慝之可论。故先师论过不及之所由。而曰不可谓理之所无而但非本然耳。今吾辈方把酌而论此。请以酒喩之。米曲和而成酒。酒物也。米曲阴阳也。其一米而一曲者太极也。酒之味有甘酸。即情之有善恶也。其甘者味之本然也。酸者味之变也。是酸也谓非一米而一曲者之所为则不可。谓是一米而一曲者之本然则亦不可。此就天地造化上公共说也。天地无心。而造化犹有此样。况就人心上。言其性情之发乎。其未发也。性之軆立。有善无恶。其已发也。情之用行。其始何尝不善。而或流而为恶。其善者固本然之发。而其恶者乃本然之反而动于气机者也。然此气机之动。何从而生乎。乃形生神发之所为也。形生神发。乃最灵者之手脚也。谓是恶也非最灵之所为则不可。而因谓是最灵之本然亦恶可哉。然则最灵里面。已有恶之根乎。曰天下无无根而生者。酒味之有酸。甘之变也。人情之有恶。善之反也。恶岂有别根而与善对峙乎。故先师曰以其根于善而谓善之孽子可也。以其害于善而谓善之仇敌可也。琡民曰。所论饶乏以下。节节详密。可谓盛水不漏。但究其饶乏之所由。则太极动而阳静而阴时。已有苗脉。盖以理言之。则一动一静。一阴一阳。纯然是太极之妙。以气言之。则动时无静。静时无动。阳处无阴。阴处无阳。动静阴阳。各自偏了。此非饶乏之所从来乎。载圭曰。此则然矣。而但阴阳是其然。太极其所以然。所以然者全。而是其然者偏。抑何也。显玉曰。太极统体用而言。阴阳分軆用而言。统言则全。分言则偏。自偏而言其所以然则偏亦全也。分殊中也有一原。自全而言其是其然则全亦偏也。一原中也有分殊。程子所谓未应不是先。已应不是后是也。载圭曰。阳时太极之理全在阳。阴时太极之理全在阴。偏亦全之说亦然矣。而但偏全皆就善一边言之。若流而为恶之时。则太极之理。果在乎不在乎。显玉曰。譬如火以温穾。而若失火则灾也。以其灾而谓之非火可乎。载圭曰。气既流而为恶。则亦必有为恶之理。这便是乘在恶气上者也。火气也。火之走失而灾。则便有此走失之理。于是乎乘在耳。此所以有气质性之说。所谓气质之性。亦非外本然而别有者也。但随气质而自为一性。然气质之性。君子不谓之性。为恶之理。亦非理之本然耳。

载圭曰。此段所以说人极也。得秀最灵。形生神发。五性感动。圣凡皆然则惟人也。人字似是统圣凡而言。注解单举众人言之何也。显玉曰。此人字是公共说也。而注中单举众人者。意就善恶分三字上说出来。而其曰常失之于动云。则与下文圣人主静对举而成文也。载圭曰。先儒以西铭分上下两段。而以上段谓碁盘。以下段谓如人下碁。愚于图说亦云。惟人也以上。阐明造化之妙。已尽之矣。以下自人极立说。示人以下手用力之地。此段言太极之在乎人而使人知实軆之无不备已。下段言圣人之立极。为众人之标准。故注解以众人之失于动者起头。以为下文定之之张本。盖字以下。始解本义。其所以发明言外之旨。开示后学之意。明且尽矣。

显玉曰。心统性情。性属静而情属动。今曰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主静乃所以定欲动情胜者而一天下之动也耶。定之何以。且正文则先中正而后仁义。原注则先仁义而后中正。愿闻其说。载圭曰。主静静字是定之以后事。众人未定则欲动情胜。而圣人定之则无欲矣。无欲则静矣。主静固所以一天下之动。而以为所以定之者。则恐非本旨。且所定者性也。欲动情胜。此性未定之由也。直谓定欲动情胜者。恐亦未莹。注解所谓欲动情胜者于是乎定者。盖曰欲动情胜而性之未定者。至此而定云尔。岂直以欲动情胜为所定之物事乎。所以定之者则图说已言之。而今问定之何以者。岂以中正仁义性也。而曰定之以中正仁义。则有若以性定性者然。故疑之耶。先师所言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有中正仁义之德而后。可以凝此理者。已说得尽矣。言所以定之者则中正较切。汎言道理则仁义较大。其互为先后者以此耶。大易六十四卦。所贵者中正。而其言立人之道则曰仁与义。可见矣。显玉曰。今闻此说。则先师定字说中能所之分。可以绰约见得矣。琡民曰。石兄以此静字做性看。动字做情看。恐非图说之意。图说则分四性。中仁属动。正义属静。艾兄不之辨何也。以性情分动静。于此说亦可通乎。注曰无欲故静。此静字亦可做正义看否。显玉曰。主心而言性情。则性当属静。情当属动。上段五性感动。动字似是性发为情者。而此段却以中正仁义分动静。故吾盖发端而未竟矣。艾兄之所未言。溪兄言之。多谢多谢。载圭曰。自太极动静。至立人道之仁义。皆以性情分动静。动者诚之通。而在天则元也亨也。在人则仁也中也。此心之用所以行也。静者诚之复。而在天则利也贞也。在人则义也正也。此心之体所以立也。以中正仁义分动静。奚独于此段而为然也。今诸兄之论。无乃赚连于孟子以仁义礼智为四性。爱恭宜别为四情而云云耶。图说当以图说看。孟子当以孟子看。各是一说。不当牵合也。然合以言之。则仁义礼智是四性而为未发之軆者。即所谓成之者性。而利贞之所以终也。爱恭宜别是四情而为已发之用者。即所谓继之者善。而元亨之所以始也。其实亦未尝不一也。愿更仔细也。

显玉曰。注解于中正仁义。以行之处之发之裁之为言何也。载圭曰。仁以发之。中以节之。动而用之。所以行也。义以裁之。正以居之。静而軆之。所以立也。动静周流而四德终始。于斯可见。然中正仁义。是道理名目。而曰行之处之发之裁之。则是就事物上说。似非中正仁义之正释。此以所以定之者言之。所谓凝道之至德也。琡民曰。四之字。乃定之之事也。此是事理相涵处。离事而言理。离理而言事。上之则为老庄。下之则为管商。圣人之道然乎哉。显玉曰。太极为万物万事之本领。而流行于万物万事之中。离事物而言太极。太极云乎哉。圣人亦一太极也。

显玉曰。修之悖之。亦必有道。而不言其所以修所以悖者何也。注解以敬肆二字言之。此是补本文之阙耶。琡民曰。上天之载无声无臭。其所仪刑在圣人。修此道理则君子而吉。悖此道理则小人而凶。修悖之间。毫厘千里。其机之可畏如此。虽不言敬字。而敬字之意。已默寓于其中。注解中一敬字。固是朱先生吃紧为人开示为学之要。而实无极翁言下之意也。载圭曰。仪刑圣人。其机可畏之说。说得固好矣。而犹有所未尽。盖圣人君子其道一也。但圣人不假修为耳。君子修之之道。即圣人定之之道。定之以中正仁义。则中正仁义亦所以修之者也。谓不言所以修者可乎。注解中敬字。非修之之道。乃修之以道之本。应上段主静字而言也。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焉。君子修之以中正仁义而主敬焉。此圣贤之分也。然周子之本意。则以主静二字为修德凝道之本。而通贯上下。若注解敬字之旨。则实是程门真诀。程子曰主静不如主敬。盖敬是彻上彻下之法。圣人之定性。敬之成终者也。君子之修德。敬之成始者也。此则朱子之意也。所以虑主静之猝难凑泊而或倚于一偏。以示学者者也。敬之一字。寔太极图之命脉。而有功于无极翁多矣。

显玉曰。道则一也。而在天地。举气质而言。于人则特以仁义之德言之何义。且终始死生。亦道中事。其所以然之故。可得闻欤。琡民曰。天地之道。何莫非太极之全体。而惟人也受气于天。赋形于地。混然中处。为天地之心。参赞位育。继天之所不能。于人以理言之者。其不以是乎。动则静阳则阴。是终始之道。原始反终之说。斯焉已矣。载圭曰。人为天地之心一语。甚好甚好。天动地静而全具动静之理者人也。天覆地载而辅相覆载之道者人也。天地只是一物。天气地质。逼拶无间。而人处其中。分其上下而天地各为一物。此天地之不能不偏。而人之理为最全。而为天地之心者也。易所谓天地设位。圣人成能者然也。且不曰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乎。然则圣人之作易。非为天地谋。乃为人谋。周子图说。传法于此。故既明天地造化生成之妙。而就中抽出人。以明人极之道。末引此语以结之。其旨深且切矣。噫。人乃视天地许大而自视藐然。不亦哀哉。终始死生之说。溪兄以动静阴阳言之者。亦简要矣。自太极动静。至万物化生。皆原始而知生之说也。一翻看则所以反终而知死者。即此而在矣。

显玉曰。注解不言之妙。是群圣所不言。夫子独言之故云尔欤。抑纲纪造化流行古今之妙。非言语之所能形容者故云尔欤。载圭曰。朱子感兴诗曰玄天幽且默。仲尼欲无言。知此则可以知不言之妙矣。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纲纪造化流行古今之妙。岂待言而著哉。孟子所谓四軆不言而喩是也。

显玉曰。周子手是图。以授两程。而两程则卒未尝明以此图示人矣。注解特举此事而言之曰是则必有微意焉。微意所在。可得闻欤。载圭曰。南轩尝举此以问于朱子。而朱子已言之矣。程门诸子。杨谢尹张其贤。亦非等夷。犹以谓无受之者而不传焉。则是岂易言哉。不言则混沌复还。言之则口耳可忧。此朱子所以不得不解。而末以此语深致意焉者也。吾辈今日之讲讨。实涉惶惧。愿有以胥戒胥勖。尽心于修悖敬肆之间。无为草庐辈所笑则幸矣。

妙合说

编辑

太极图说妙合字。世多疑之。或曰合字当轻轻看。重在妙字。或曰气与气合而理实妙之。其意盖曰理气元不相离。混融无间。而奚乃至于成男女生万物而始言合耶云尔。大抵轻轻看云者。知合字为真精合。而求其说而不得者也。气合云者。以合字为散殊合。而求其说而凿矣者也。既不能无疑于合之一字。则无怪其有是说也。盖理气二者。固是不相离者。而亦岂相杂者耶。离气言理则理为悬空底物事。庄生所谓道在太极之先是也。杂气言理则理为有形底物事。汉志所谓太极凾三为一是也。一离一杂。无人覰得理气真面目久矣。于是周先生作图著说。再辟混沌而著个妙合二字。以明其不离不杂之妙也。余谓合字当著眼看。夫合之为言。二而一一而二者也。若初非二物。则无合之可言。而惟其二物而为一体。故谓之合。所谓不相离者也。若本是一物。则亦无合之可言。而惟其一軆而实二物。故谓之合。所谓不相杂者也。混融无间。乃合之所以为妙也。岂可以混融无间而疑于合耶。气与气合。大非文义。曰无极之真。二五之精。两下说来。而继以妙合字。则分明是真精合也。若是二五之散殊者合。则周子于此必有稳语以尽其曲折也。必不为此两下说而以疑后之读者也。朱子于此必有以分明解剥以发其本旨。而必不只曰无极二五所以混融而无间也。且气已合则已凝聚矣。又著而凝字。不其赘矣乎。至若始言合于男女生物之际之疑。则可谓都不察于图说之本意也。乾坤生人物之时。即太极生阴阳之日也。非是今日太极生阴阳。明日阴阳生五行。又明日阴阳五行始生男女也。太极之动而生阳。即乾道之成男。静而生阴。即坤道之成女也。何以知其然也。自太极而沿而下之。则其生阴阳也。太极在阴阳里面。而更无太极一位也。其生五行也。太极阴阳在五行里面。而更无阴阳一位也。其成乾坤也。太极二五都在乾坤里面。而更无所谓二五之位也。自乾坤而㴑而上之。则此乾坤何物也。所谓五行之凝聚也。此五行何物也。所谓阴阳之变合也。此阴阳何物也。所谓太极之动静也。太极二五男女万物。非有层级之彼此。时节之先后也。故图说始则曰太极生阴阳。阴阳生五行。终则曰五行一阴阳。阴阳一太极。说来说去。都无异同也。说得至此。无极二五已妙合而无间也。故于此指以言之。以为男女万物化生之源头也。惟此源头上。更别无一层源头可以推上去处也。然则妙合字。非是始言于生人物之际。而乃明其上文所谓阴阳一太极。是真精妙合者也。是所谓天下无性外之物。而性无不在者也。自有此论以来。昼宵商量。殆近半年。而旧见之外。卒无新得。故为之说。以俟知者。而非欲硬守一说。终身不改也。

偶记

编辑

或问太极图解。五殊二实无馀欠。精粗本末无彼此。所谓无馀欠无彼此。指何而言也。曰皆指理而言也。朱先生已论之详矣。其言曰。五行之变。至于不可竆。然无适而非阴阳之道。道岂有亏欠哉。无适而非太极之本然。本然岂有间隔哉。此无馀欠无彼此之说也。所谓道与本然。非理而何哉。曰然则诸儒之以无馀欠。谓气无馀欠者何也。曰徒知五行之为质阴阳之为气。而不知五行里面有一太极。阴阳里面有一太极也。是以层级横生。根枝不贯。非惟失朱子之意。其于濂溪画图之旨。都无一贯之妙矣。而所谓太极云者。离气独立于空荡荡地位。殊可讶也。至于玄石之论。则固有见于朱子言意。而其言阴阳粗末之道。太极精本之本然云云。恐亦未得为知道之言也。道无分于精粗本末而无往而非太极之本然。精粗本末。何可分属耶。既曰粗末之道。又曰精本之本然。道与本然。亦有层节欤。盖诸儒于濂溪画图之旨。朱子作解之意。非不反复详密而有此云云。使后之读者。转转差误。殊可讶也。故因或人之问以记之。

人未有自致辨疑

编辑

论语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世之读者。因张南轩说。皆以为人于佗事未能自致。于亲丧必自致。愚始读时。已不敢信。朱子集注。只言亲丧自尽。真情之不容已者。而未有及他事之意。此一疑也。南轩论语说。朱子盖尝反复而其言之理到者。引用于集注。惟此说不取。庸非有微意欤。此一疑也。人道惟在忠信。凡事皆当自致。岂可以佗事之不必自致言之。以启人不忠之端乎。圣人之言。必不如此。此一疑也。且以文势言之。则必也亲丧。承自致之意而言之。乃为文从字顺。若承不自致之意而言必也亲丧。则文义不免横决。此一疑也。心知未有自致。只是说亲丧自尽之意。而欲解说未有二字。则心口不相应。终未另别。今年春。一后生受此。再三诘问。余曰。南轩说有不敢信者。而未有字亦难解说得。但以亲丧固所自尽之意看之可也。南生相洛在傍。言曰未有字无乃莫字意耶。中庸莫显。孟子莫强。皆有莫若此之意。余忽省悟。盖莫字之义也。不惟莫字。诗言无竞维人。无字亦无若此之意也。古人用字。皆有如此者。况未有字。孟子言未有夫子。未有盛于孔子。此未有字。皆未有若此之意也。以谚解解之。则当曰이만自致잇디아이ᄒᆞ니반다시亲丧인져集注但以人之真情所不能自已。释未有自致之义。而不取南轩说。盖亦以未有字为莫字之义也。此非难悟者。而缴绕于南轩说而然矣。

答人问

编辑

问。四世适方服斩。而若有继后者则亦如何。曰四世适乃得三年。丧服疏所论。而郑注只言父后者。然后为长子三年。则三世适亦当三年也。注疏之说。既不同姑勿论。以传文观之则可知矣。传曰何以三年也。正軆于上。又将所传重也。盖正軆于上者子也。指子而谓正体于上者父也。指子谓正軆而曰于上者指祖也。祖父子三世。而正軆传重之义已备矣。祖之重传于曾孙。独为传重。而父之重传于孙。不得为传重乎。然则四世方斩之说。恐不得为定论也。若参以继后则是当在正而不軆。虽承重不得为三年之科也。盖至亲之服以期断。而三年加隆焉尔。为长子三年。正軆于上。又将所传重。三事阙一则不得也。今继后子谓之正则正矣。而軆则未也。出后者为长子亦然。以己而言则可谓正軆。而谓正体于上则未也。继后子尤庵以为礼同于众子。而今谓之正则正者何也。曰礼言为人后者为之子。程子濮议曰。陛下仁宗之适子。既为之子。又谓之适。则可不谓正乎。庶子为后之庶子。非必妾子也。虽适妻所生。第二以下。亦名庶子。此庶子乃己子也。犹不得为正。况继后子而可谓正乎。曰己子则有长子在故第二以下。不得为正。若继后子。初无长子故也。故濮议谓之适子。而尤庵曰。此适子与适适相承之义。不可异看。世或以此遂谓继后子亦当服三年。是不察乎正而不体之义也。

雷龙亭讲席。告同约诸生。

编辑

夫立约讲学。岂循名爽实以求观听之美哉。诸君之立心制行读书做业。其勤慢浅深。虽不敢臆度。而第以今日讲会时目击者言之。太不类当初立约之意。无故不参。规约云何。虽有故必呈单。而今会者。殆不过三之一。不参者又无一人具由呈单者。未必皆有实故。从可知矣。会集之日必盛服。自是前贤成规。而今服道袍深衣者无几。每讲必书读书起止。以为次会考检。而今仅拈一章自愿塞责。讲会虽以两次为定。而各与傍近诸友相与讲质箚疑。以俟会时订讨。而今会者无一条记簿问难。置善恶二籍。以为会时规奖。而今无一字记籍。若无恶可记而然则固善矣。而至于无善可记。则恶乎可哉。且三次不参。则约有定规。而今闻或有入约后二三年全然不参者。若是而当初入约。果何意。不惟是也。会讲者亦不思规责。而视为寻常。至于庆吊赠赙。或有遗忘而不知者。或有过时而不举者。凡此数者。皆今日目击而慨然者也。折柳樊圃。狂夫犹瞿。今名挂儒籍。援引圣贤成法。打成一片。以为画一规矩。而弁髦之土梗之。若是之甚。呜呼。旁人之笑骂姑不言。内负初心。宁不惕然而自哀乎。窃念诸君质非不美矣。志非不笃矣。特缘离索之久。而骎骎然日就悠泛。以至此耳。若不更加抖擞。以自拔于流俗。则美质可惜。夙志可愧。玆与今日会中诸友。自悔自咎。胥规胥劝。申明旧约以补前阙。以冀新效。愿诸君其勉旃哉。

奉赠崔而受

编辑

千万人中常知有己。经传所不载。程朱所不道。而鲁斋许氏特一言之耳。斯语也果有甚亲切。而我老先生表章而屡言之。以为吾儒家第一要法。窃尝思之。人之处世。己一也。物则万也。知有己。则万有皆为己有。不知有己。则己为万有役。以一役乎万。不亦劳乎。毕竟丧己而已。彼万有于己何有哉。始知先生表章之意。为深且切矣。而受盖亦渊源于先生者。故特书此以赠之。

权枢卿字说

编辑

北辰天枢也。斗柄低昂。南北相当。枢常居中。不见其动。而輨辖四方。是谓天之极也。在人则心是也。主一身之中。酬酢万事。寂感无方。而主宰常定。是谓人之极也。天极若不居中而有少偏倚。则安能輨辖四方而旋斡元气。人极若不守中而有些偏倚。则亦安能主宰寂感而顺应万事乎。天枢人心。其理一也。然天无妄人有欲。人心易偏而难中。极之所以不立也。如之何则可。曰敬者一心之主宰。如何是敬。曰惟畏近之。战兢临履。直到死而后已。古人所以立其极而法乎天地者也。权君斗煕改其表德曰枢卿。要余为之说。遂书此以寄之。因题其楣曰畏庵。

书赠李原礼

编辑

昔者吾友金景范忧学之不进。请益于先师。先生以旷然远览渊然深思八字面命之。于载圭则以展拓胸怀开广地步八字书诏之。盖景范操守笃实。载圭规模狭隘。或因其所能而进之。或因其所病而药之。景范退而循省。历览古今。探赜索隐。方且日就昭旷。而不幸遽死矣。载圭非不说之。而行不力焉。至老白首依旧。每一思之。不觉愧汗浃背也。今于原礼之请。敢有不恕之言乎。然以己之莫能。谓他人不能。亦不可。姑诵所闻。愿原礼慕景范而戒载圭。则亦足为原礼八字符也。

呈莘山,谨斋二友。兼示同讲诸君。

编辑

曩也诸君讲毕。各诵一章。载圭乱之以君子有三畏。噫。乱以此章之意。老少诸友其能会得么。君子小人之分无佗。畏与不畏之间耳。君子之战战兢兢。一出言一举足。无往而非渊冰。岂徒然哉。天命也大人也圣人之言也三者。其于人也。如水之于鱼也。鱼离水才晷刻。便枯烂。此须臾之所不可离也。天非指苍苍底谓天。天理也。故凡人行走语默。皆天也。故曰昊天曰旦。及尔出往。昊天曰明。及尔游衍。言无往而非天也。才不合乎理。便获罪于天。大人非指势位高显底谓大人。自公卿以至乡党。凡德行闻望可师可法者。皆大人也。才不合乎其所当行。便获罪于大人。圣人之言。六经四子濂洛群哲之为万世垂训。皆是也。才不循乎其所言。便获罪于圣人。学者当一出言而惕然自检曰于理循乎否乎。一举足而瞿然自念曰大人者见。当谓我何哉。某经有曰云云。而吾之所言。果不违否乎。某书有曰云云。而吾之所行。果不违否乎。一日十二辰。一月三十日。一年三百六十日。时时日日。动辄镜考。内而心身。外而事物。常恐恐然获罪。是惧是戒。如此而不为君子者。未之有也。余虽不能。窃为诸君愿之。呜呼。今日同讲诸君子。辛卯八月晦。郑载圭书于澹对轩。

书赠权乃锡

编辑

最初事。宜先自立课程。课程非专读书之谓。自寝兴吃著以上。须于心里办得画一规矩。期勿放过违越。如霍奉车进止有常处。不失尺寸是也。若是则心有所主。庶免流荡。每日旅邸晨兴。摄衣而坐。默念先儒千万人中常知有己之说。细心思量。知有己时其气象如何。不知时又如何。因自点检。昨日自寅至申。如何经过。今日又将作如何计活。自觉逐物时渐渐寡。此便是得力消息也。

右先师与奇子敏说也。凡人之有志乎学而患作辍无常者。皆不于心里办得画一规矩以立课程故也。今乃锡孤居独学。傍无强辅之助。又在家妨干。苟不严立课程。则难乎免因循流荡。玆书此以赠之。不惟乃锡为然。凡学者咸宜澄省。

书赠李应奎

编辑

士尚志。恶乎志。吾尝闻一字真诀于朱先生。曰天地之生万物。圣人之应万事。直而已矣。以之存心。诱之以千驷万锺。不夺焉。以之应事。劫之以刀钜鼎镬。不屈焉。其可谓云尔矣。虽然一时意气。能得几时。子必须旷然远览。渊然深思。见得此个道理。直上直下亘古亘今。不容已不可易者。参前倚衡方是。应奎勉旃。

度身说。赠洪文宁。

编辑

余与郑友日新公为招提之游。入门见联柱佛偈。曰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余谓此非佛氏语。佛氏有轮回之说。以后生极乐。为究竟法脱。不向今生度。万劫未灰。犹有后生之可待。煌煌大字。奚梵柱为。唤主人惺惺。本出瑞岩僧。吾儒家移以为持敬要法。今移此偈。以勉吾党。俾不至竆庐之叹。不亦可乎。洪君文宁目其貌。温温其人也。叩其志。慥慥乎学也。论其世。世趾学问也。考其渊源之所自。自日新而㴑乎芦湖者也。以余为日新之友。执礼之恭。请益之切。信可爱慕也。余谓文宁。子方妙龄。视我衰颓。岂不谓岁月之相去。如辽野茫然。跂之而不可望者耶。虽然自我视子。经子之年。如隔晨事耳。子亦毋恃来日之富。今日事必向今日度。今年事必向今年度。日就年将。不虚度此生。毋为葱岭人所笑也。然后方不负所志矣。不坠其世矣。不贻累于渊源之所自矣。子其勉旃哉。

馀师说。赠郑公直。

编辑

师云师云。席间凾丈。独师乎哉。凡读书者。将弟子问处。作己问。将圣贤答处。作今日耳闻。将来切己。服膺不失。则朝暮书牖。夫子在座。颜曾后先。肃然对越。忽不自知身之在乎汶阳洙泗之间矣。师乎师乎。曾是远乎。不惟是也。凡人有生之初。惟皇上帝。各降一个严师。在乎方寸之间。是师也具众理主一身。周流六合。洞彻万微。感之而无不应。触之而无不觉。苟能于日用之间。随其端緖之发而省察而持守之。则无往而不可师。师乎师乎。曾是远乎。盖人之于道。如鱼之于水。鱼顷刻离水则枯烂矣。人须臾离道则生理绝矣。鱼之离水。饵诱之也。其于人也。独无诱之者乎。色之于目。声之于耳。臭之于鼻。味之于口。安逸之于軆皆是也。一为所诱。则自家七尺之躯。茫然不觉其堕落何处。尚何望其能从师而进德乎。先哲一生戒惧。直到死而后。始知其免者。要皆惧夫须臾之或为所诱。而得罪于惟帝所降之师也。苟能知此。则盈玉不待奉执。渊冰不离几席。凛乎其危矣。宁可一刻放下哉。族弟公直以傍无师友。可以有所严惮而警省者为忧。作馀师说以赠之。公直乎。归而求之有馀师。孟子岂欺我哉。苟得罪于是师。虽圣贤与居。柰尔何。

书赠姜汝明

编辑

书传千古心。读书知不易。卷中对圣贤。所言皆吾事。此退陶先生挹清亭诸咏。读书一绝也。人谁不读书。所患只在以书看书。不知其言是吾合下当行之事。而所诵说者。只做一场吟咏而止。呜呼。滔滔皆是。书归虚器。玆书此以赠。聊谢远来相订之意。汝明勉乎哉。其偕行者。文君道恒及柳秀才乙俊也。幷以是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