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老隐集
卷二
作者:任适
1794年
卷三

答耐庵兄辛卯

编辑

深洞积雪。万动俱寂。山川草木。一望萧然。柴扉尽日闭而无一人至者。非尽无人焉。虽有之。不足以与语者。与无同。固亦无人焉。又以是谓无人焉。明窗静几。书史安闲。读书而有疑。无与质者。作诗而寓兴。无与酬者。有时意倦而默坐。无与剧谈而论此怀者。当此之时。属意于平生所爱。仰欲得质所读而酬所作。如执事者。当何如也。而执事书适至。时方晨起。气色清明。当窗展纸。沛然一读。文澜溢发。浑浑乎韩子之遗也。而况其言正其意挚。发我而警我者。又勤勤也。方其读之得趣也。深洞积雪。山川草木。若为之加奇。明窗静几。书史若为之加闲。自顾其身。恍惚若与所尝得意人。语得意语。而忘此土之无人焉。诚得执事相与语。固宜如此也。不意但得执事书。而已能如此也。吾不知何以而得。然执事其能知其然耶。弟之处此土。执事试论之。其心果何如也。将闲居乐志。如古昔儒者之爱山林者耶。吾所有亦自知之。不能如儒者之闲居乐志。不待执事之言而自言之矣。然则将离群绝俗。如古昔洁身乱伦无意于世者耶。不能离群而有群。不能绝俗而同俗。不能无意于世。而盖尝吁嗟叹息于世矣。其不然明甚。执事亦岂将云然耶。是皆不然。将避地全身。如管宁邴原者流耶。此似矣。虽然。八十年无风尘之警。而庙谟闲暇。一域之民。方此安居而乐生。卒然曰。吾将避地。人谁不怪之耶。吾生已二十有七年矣。幸而逢太平之世。峩其冠。阔其袖。而无系累于世。而优游逸泰。行止由心。然且曰。吾将全身。人谁不怪且笑耶。曩者吾见多矣。虽然。难言之事。明者见之。不谋之行。刚者能之。是岂彼怪且笑者所能知耶。吾所托特在是尔。其所执者非也。欲令人以为笑。而不为异而已尔。其然耶。不然耶。执事且云何也。执事尝观之。居今之世。得一第于朝者。其所事何事也。能发号施令。以为庙筭耶。能直辞正色。以救时阙耶。能缘法为治。以安民为心耶。皆无之耳。岂亦举一世无能此者耶。抑有能而不得展其能者存耶。苟能此数者。犹足以不负士君子之责。而今也食厚禄。荣美职。以为村妇巷童之所聚观而咨嗟而称道焉已矣。此岂足为有志者荣哉。又况一失足。堕坑而落堑者踵相接。嗟乎有何乐哉。弟诚无一能矣。然粉餙言语。以媚悦人目。而侥幸今世之科。亦或能之。然而蹙缩而不欲进。非止今日矣。其心岂徒然哉。闻今邦国有庆。科声先播。士庶奔波。希冀者众。如我者自以为何如人。而独偃蹇高卧而已乎。家贫亲老。门户衰替。固当收拾举业。勉强赴围。或因缘幸会。得有所成。则世人之所谓荣者。亦自不小。然而其心无乐也。日夕所披览而讽咏焉者。与所谓举业。大相背驰。亲戚兄弟之所劝勉者。在彼也。朋友之所期待者。在彼也。而乃吾心在此而不在彼也。吾亦不自知其心诚何心也。是岂非难言之事。有隐忧于心。故不谋于众。而为此迈然之行也哉。非敢自处以明者与刚者尔。易知也。又易行也。特人知而不知忧。不知忧。故乃不行也。是以敢有云尔矣。吾心则决久矣。犹且不能决其行者。以亲意尔。诚有亲教。许令行其志。科举于我何哉。慈闱康宁。兄弟众多。不患侍侧无人。诚有如来教。然离亲庭数百里。僻处于山中。今几何时矣。不能日定省且勿言。音信亦或旷月无矣。其将何以为心哉。若得一家聚会。松篱柴门。隐暎于一洞之中。而竹杖芒𪨗。随兄携弟。或采山而钓水。或课田而问树。则不害为一世之乐事。今不能然。徒有聚散之思。乱其中志。意日扰扰。无安静自乐之趣。不得力于南华书者。前书之言。盖由是也。岂真以其书为可以得力耶。来书所云云。亦见其过虑也。一年半年之教。其所以为弟计者至矣。然抑有不深知者。弟之处此土。如前所道。而执事言之有如此者。是故。向也欲执事之论其心。而历举心中之所有。以望执事之知此心尔。不知不加损。知之又不加益。然而欲其知者。以执事之爱我。与我之所爱仰于执事也。而有不相知者耶。于俗人固不道耳。其肯许之否乎。读庄之诀。评诗之旨。俱见其高明于诗。素知其深矣。其于庄子书。又何见之至到也。穷居僻地。不见可与语者。而今此书论庄若是其至。评诗若是其深。奈何不使我读之。沛然忘此土之无人焉如向所陈者耶。真得与之语。其乐可胜言哉。而无以致之于深洞积雪明窗静几之间。是以恨耳。承眼病尚苦。是何久不得药力也。恐宜息心净虑。以调养之。不当责效于陈根朽草而为朝夕计也。明春之游。闻之跃然而起。但恐世累不容弟作此闲事。寒山雪树。既不能得执事来。春山当益奇。执事至而弟必去。何其巧也。世事有如是矣。良足咄咄。一村旧游。闻皆健。远怀殊可喜。明瑞有何扰。最爱盛弟勤读书不休。其志不可量矣。是皆相知而相爱者。此书当相对一见。他人不当令见。无益徒增口耳。人归卒卒。为书不能尽意。此亦为恨不小。岁行尽矣。只祝迓新多祉。不备。

与耐庵兄壬辰

编辑

暑甚起居佳否。向尝两为书以候。想幷已关听矣。拙诗果如何。无一佳语。可自好者。尤不满于高明之见可知之耳。近为暑所困。日涔涔卧。时林风乍至。头眼少得清爽。始能持子美近体诗。玩味其一两篇。愈味而愈有味。益知前日之见。犹未窥其皮膜之外。可笑也已。乃为诗三篇示舍弟。二篇呈高案。自以为不大背于昔人之旨。试评之。果复如何。大抵诗之道多端。不可以一槩论也。若求之于一字之巧。一句之奇。则乍见之。非不足以媚一时之眼。一再吟破碎分裂。全无所应属而味索然尽矣。诗本于性情。可喜可怒可悲可乐。一发之诗。而不失其性情之正。然后乃佳尔。不然。荡而为浮华。刻而为涩滞。甚至破碎分裂。全无所应属。若然者。亦可与言诗乎哉。古之诗不然也。有起有结有承有照。或一气说下而段各分明。或两截分属而语有脉络。不滞于一隅。而意与神化。不屑于绳墨。而言与法会。胡叫乱唤。各臻妙理。操纵阖辟。倏若天造。浅见之若易。玩味而后有趣。骤阅之难解。细绎而后有要。咀嚼而味愈厚。游泳而意益长。诗之道如是而后尽矣。能如是者。自有诗以来。杜子美一人而已。前乎子美未有先。后乎子美未有继。岂真无有乎哉。抑有矣。见不到耶。唐之诸子之作。非不粹然名家。然高苦婉赡。各造乎妙则有之。至于集诗人之全体。而浑然天成。以余所见。惟子美已矣。自子美以后。学子美者亦多矣。山谷,后山。得之为质。简斋得之为文。馀子碌碌。仅能彷佛其典则而已。彼数子者。聦明颖达。足以知也。文理俊伟。足以作也。其所自期。岂欲偏于质与文而已哉。而乃其成也。亦惟止于质与文而已矣。昔人云。文章与世高下。以数子之才。宜能之而不能焉者。岂亦局于时而有不能自由者耶。然则聦明不足以当数子之颖达。文理不足以当数子之俊伟。时又下数子数百有馀载。而乃欲低视数子。一蹴而到子美之阃域者。岂不诚妄人也哉。夫如是则子美终不可学耶。舍子美。奚学而可哉。亦尝见为唐者矣。欲高者。失之驳。欲苦者。失之碎。欲婉者。失之弱而低。欲赡者。失之流而俗。皆未若学子美而不至。而犹不失为典则之作矣。然则不为诗已矣。为诗必以子美为归。唐之诸子。至则至矣。自至而已。后之人。慎不可妄学也。譬之犹儒道然道家者之言。岂不至哉。然其言荒怪恍惚。使人不可学。学之又必至于流而为害。儒教岂尝如是哉。子美。诗之圣也。其道广而大。人得其一端。犹足以名于诗。若孔子无不包矣。子游,子夏。得其文学。冉有,季路。得其政事。宰我,子贡。得其言语。皆不能得孔子之大体。颜渊,闵子骞之于学行。虽不能集孔子之大体。而最得其正宗。陈黄诸人之于子美。亦孔子之颜闵焉耳。夫人之学也。当以圣人自期。诗何独不然。为诗而不以子美自期。岂惟不能学子美哉。虽欲为陈,黄之奴隶。犹不可得矣。当陈,黄之作诗也。亦必欣欣然自喜。其意以为虽子美在。必与我也。诗人之习气。固当如是矣。向所谓低视数子欲一蹴而到子美之阃域者。亦或不妄焉。今欲匍匐于陈,黄门墙之外。而冀得一语之肖似者。又诚何如也。窃见执事为诗数十年于玆。于诗亦几至矣。意到而语奇。气雄而质厚。于世亦岂多哉。骎骎乎逼古人而驱之矣。虽然。其始则受病于陈黄也深。而其终则悟道于子美也不精。是故。语之至者。或近于子美。而有时乎为陈,黄之所不为者。亦多矣。是岂执事所好哉。特察之不审。持之不坚。不自觉其油然而出矣。亦在乎深省而精炼之而已矣。新学少年。固不宜妄论长者之为。非敢曰当仁不让。亦所以先贡愚于高明。而欲得其别赐高论。以觉其所未觉耳。信手率易。意不到。言不精。何足以尽诗道之奥妙耶。不宣。

送李山甫游东𰎟卜居序

编辑

人固有不见其面而可信其为贤者。李山甫其人也。余在京时。日与群士游。与之亲好者多矣。然其志气卓然。自守其身。而能不同乎流俗者。余未有所许也。今山甫与余无一日之雅。而遽信其为贤。是岂无以哉。山甫。杨山人也。博洽工文辞。其于决科取名位。固将优为之。犹退然不汲汲于进取之道。而安于𤱶畒之中者数十年。犹以杨近于京师。而无幽深之趣。闻东𰎟多邃壑峭壁可以隐居也。于是。束装秣马。告诸友以行。贤哉山甫也。生乎今之世。有进取之具。而无慕乎名位。可谓不贤乎。嫌其居之不深。而惟邃壑峭壁是求。不贤而能之乎。若山甫。真可谓卓然自守。不同乎流俗者。意其高谈爽论。亦必有警动人者。而惜乎。余未之相接也。于其行。故为之言。将以是求交于山甫。而听其言以警余。

文会序己丑

编辑

余生长于京。今年二十有五矣。除疾病忧患死丧与奔走道路之日。宜在家闲矣。又交朋故旧之相追逐。俗务举业之相胶扰。对案读书之日恒少。而汨汨于外者恒多矣。年益长而业益不进。自顾其中。诚空踈无所有。每闻人说古书多余所未见。而茫然不知其何谓。未尝不缩然愧中若负罪而不可见人者然。岂不悲哉。古之人有年未及余。而已能成文章立事业。名显于当时而可传于后世。若此者。岂尽无疾病死丧与凡余所病者哉。而所成就若是其异也。盖余之才固不及古人。抑立志亦不同故尔。自余居骊江。里中多同志士。身安而无疾病之忧。居闲而无奔走之劳。交朋未尝不会。而不屑屑于追逐。诗文未尝不作。而不汲汲于举业。视余在京时。所得亦已多矣。然犹患其志之不专。而惧无以久固也。相与约为文会之法。会集有期。著述有程。而始彬彬然有文矣。夫年长则虑益深。虑深则志益奋发。志奋发则所为有成。自余之生二十五年而后。始为此会。诚若有物导之矣。岂天将怜余之志。而使以是成其才耶。然余年已晩而才又下。固不敢期古人之所成就。由是而知益博。学益长。进与人言。无所愧于中。则亦余之所自幸焉尔。于是作为一册。书诸君之字。而各序于首。其事之详。诸君已尽之。余不复云。

简斋诗抄序

编辑

自余居骊江。得适意之事三焉。时方积雪。江水凝冰。月夜开门。操琴三四弄。心和而境清。足以忘世自乐。此一也。明窗静几。危坐读太史公书。雄放奇崛。感慨欢欣。使人气自增而声自高。此二也。有时气倦。倚几咏陈简斋诗。或舒然以和。如春花方发而时雨日至。或激然以壮。如山风撼木而海涛掀天。不自觉其心与诗化。久而有味。此三也。然或有雪无月。或有月无雪。或无雪而无月。对雪月弹琴。不可长得也。在家读书之日少。而行迈役役之时多。太史公书。亦有时乎不能读矣。若诗则除疾病忧患。皆可咏而诵矣。然则余于简斋诗。将必有所得焉。遂抄其诗而手自书焉。律诗无所。弃其所去。仅绝句四五耳。于此。亦见余酷爱其诗也。或曰。简斋学杜者。君何不爱杜而爱简斋也。曰。非不爱杜也。如学问然。曾子学孔子者。而孔子无迹可寻。曾子有准则。学曾子则孔子之道可知也。简斋之于杜。亦如是也。且其诗于余性有合。故余特爱之。

赠韩师百宗朝

编辑

古者。君子之为行也。不必强为异以绝俗。亦不必强自屈以同俗。惟其是而已。是故。与俗同而是也。不以俗为嫌矣。与俗异而是也。虽举世骇且笑。亦不顾矣。然君子之于俗。同者少而异者多。非君子异俗。俗与君子异也。君子所存者义。而世俗所趍者利。利与义宜乎其不同矣。而俗人之诮君子。常曰。是好为涯异绝俗之行。此岂君子过哉。坐读古书则曰是异俗。何不为寻章摘句之易也。恬静守己则曰是异俗。何不为求名干禄之利也。举世一谈。滔滔然是也。夫俗人者多。而君子者少。自古以然矣。今有一人焉。出曰。宜读书也。宜守己也。如是为君子。不如是为俗人也。人将骇然讥之。而言卒不可入。寡固不可以敌众。其势然矣。而抑亦利害之迹。动人者易也。何也。读书者之于艺。不若粉餙妆撰者之易悦人目也。守己者之于世。不若躁竞进取者之易售其求也。彼方窃名誉荣利禄。扬扬然以语人曰。吾循俗以至此。慎毋以异俗为也。其言诚似然。而其事诚足喜。是故。举世之人。无贤愚争趍之。如是者十八九。而不如是者仅一二矣。遂以为多者是。而少者异尔。是岂真索隐行怪而异于世云乎哉。特世人自不同于君子。而因斥以为异矣。故君子则无动也。名誉不足以干乎中。而益读其书。利禄不足以易所操。而益守其己。凡世俗之言。无一可以入吾心。而确然自持。不强屈以苟同于世矣。若此者。岂不诚君子人哉。吾友韩师百。博洽多所解。亦尝与同志者。为诗文之游。盖骎骎有进长之益。而人之诮以为异者。日稍稍至矣。师百若有不乐色。凡所以读书著文者。日益以怠矣。师百岂以是为异俗耶。设异矣。不必惧其异。而强自屈以求同。况是游也。不寻章摘句。不贪名干禄。则有之矣。然特文艺而止尔。未始有绝异奇怪者矣。师百岂惧其与俗异乎。师百试观之。俗人其可与言乎哉。读书著文。而不逐逐于世者。不大有异。而乃诮以为异。使有人绳趍尺步。述尧舜而服周孔。则异乎俗。宜有大于此者矣。又将诮以为异乎。又将惧其异而强自屈。以求同乎。果若是。绌六经放六艺。驱一世于名利之中。然后乃可矣。其可乎哉。师百特不深思耳。非俗流人也。遂以是勉师百。而亦警余之颓惰不振焉。

咸山族会序

编辑

吾任系出豊川。自丽朝以来。簪缨不绝。世称为名族。间有流落于乡曲者。而八路之中。独海西为最繁。盖豊川为姓贯故耳。岁乙巳。余宰咸兴。莅事之初。宗人之谒刺者颇众。岭外千里。忽逢吾百代之亲。其喜可知也。独其沦落既久。间或有庶而为民。而至或编于行伍贱役者有之。悲夫。越明年丙午。上元之日。设宗会于平近堂中。会者八十馀人。其亦盛矣。觥筹交错。谈笑从容。忘其地主邑民之分。而蔼然有同宗相爱之情。岂不至乐矣乎。昔我曾王考按节海西也。尽会宗族之居在道内者。设宴于始祖御史府君墓下。而悉除其编名军籍者。至今传以为美谈。今余之会。虽不敢自比于先迹。而其同宗相乐之意。盖亦有所承耳。遂除其身系营军者八人于军藉。而图画会中诸宗。列其名于下方。或以诗咏歌其事。而作为一帖。题之曰任氏咸山族会帖。呜呼。吾子孙。或有来是土。而继是会者。必将有感于是帖。

移建燕宾楼记

编辑

醴于岭南。其邑雄。其土地饶。其民俗蕃且盛。比他郡盖亦优焉。顾无山林水石之胜。楼阁亭台之观。以娱悦心目。而为暇日偃息之所。为吏于玆者。既乐其民物之殷。而骚人韵士。往往以无所寄兴为恨也。今太守尹公莅郡之明年。治成俗安。政多闲暇。遂喟然叹曰。虽穷陋之乡。尚能有一丘一壑可以观者。岭南号多佳山水。岂独此邑无胜地哉。顾前之人不求耳。遂得一区于郡斋之南曰南溪。溪自东北流。其水澄清而深。其南之偃蹇而高者曰南山。其上镵而为壁。其傍窈而为壑谷。其树松杉桧柏丹枫。其花桃李。其石之突怒参错负土出于山而争为奇状者。与蜿蜒屈曲于溪之中而若老龙卧者。殆不可胜数。其北有丘。夷然平而高。而凡向之山林水石奇怪可喜之物。咸列于前。真胜地也。公欣然喜曰。是真可以起楼亭。以为后骚人韵士之所寄兴。而顾安所得材乎。归而谋诸人。人有告曰。郡有燕宾楼者。创于正德年间。岁既久。梁桷皆颓败。地又狭隘卑陋。不足为观游之胜。盍撤而移之乎。公曰。善。于是命工属事。亲董其役。力出于隶。财资于俸之馀。瓦之缺。易使之完。木之腐朽。改使之新。数月之间。不劳民而楼已成。山林水石之观。得楼而愈益奇。楼之颓败者。去其狭隘卑陋之地。得此夷然平高之丘。而翼然爽且新矣。夫以醴之土地民俗之饶而蕃。又新此岁久颓败之楼于前人所不求之胜地。而凡所以悦心目而为暇日偃息之所者。于是乎存。后之继公而莅郡者。必将乐民物之殷。又喜有楼观之美。与夫山林水石之胜。而向之骚人韵士之所为恨。至此而无复憾焉。醴于岭南。固已为雄邑。今又为名胜之区。而为后人所乐游者。人知其自公始矣。楼成之日。属笔于西河任适曰。为我记之。屡辞不获已。作而曰。噫。醴之有南溪之胜。非不旧也。燕宾楼之在于郡。非不久也。前公而莅此郡者。又非不多也。然以其山水之胜。埋藏隐伏于郡斋咫尺之地。无一人得此地而移此楼。而卒遇公以成其美。不亦奇乎哉。士之有道。固不以显晦有所损益。然得为知己者用。而道益光名益尊者。何以异哉。此余之所以叹也。公名扶。字立汝。于余为妇翁云。

游三渊精舍记

编辑

人之求名山水而庐者。余多见之矣。然无布帛糓粟鱼蟹之产以为生。远于京城。而不可以常往来。则虽有奇怪绝特之境。不居焉。必有布帛糓粟鱼蟹之产。必近于京城。而可以常往来者。然后山不甚奇。水不甚清。然而庐而居之。不止为一时寓目之所而已。盖将为身后子孙之计者。往往皆是也。若此者。非真有乐于山水之胜者也。不为身后之计。而有山水之乐者。以余所见。惟三渊子一人而已。余自梨湖行四日。至雪岳洞口。路险绝。不可以通舆马。舍马行三十里。有深源寺。又五里。始得三渊子精舍。凡寺刹必在幽绝地。今精舍深于寺又五里。幽绝可知也。舍凡十二间。中为一大房。房中又为重房。为宴息之所。房之北。作小楼一间。为登望游赏之所。有石峯对楼而起。峯皆峭峻缺隙。如鸟仰如兽俛。如人之累累而行。而色甚皎洁如积雪。大川绕楼而过。湍澜激石。澎湃可听。周雪岳百里之内。地之幽邃可居。与山水之奇绝可观者。精舍为第一也。然山甚险。无布帛之产。糓粟之利。水皆石泉。无鱼蟹之味。远京城又三百有馀里。而危磴细栈。马不能行。春夏之时。一有雨。路绝人亦不得通。苟有世念者。诚不能一日居也。闻僧言。三渊子居此时。䟽食菜羹。或不能继。而日惟坐小楼。看山咏诗。欣然乐而不知疲。果若此。岂非真有乐于山水者耶。三渊子已老矣。此后百馀年。人不能继其后。则破屋颓垣。蔓草蒙翳。山僧指之言曰。此三渊子之旧址。嗟乎。留胜迹于雪岳之中。而使后人悲慨感叹于千百年之下者。其将三渊子欤。

寒溪瀑布记

编辑

寒溪瀑。在雪岳南。自深源寺。逾大岭三十里而至。水自西山来。至绝壁为悬瀑。高数百丈。左右崭绝如削。下渐狭为深潭。人不能攀缘而入。东有岩。号紫烟台。与瀑对起。远仅百馀步。高减瀑三之一。可坐而望之。刻九天银河四字于㙜之上。谷云翁之笔云。时雨才过。水势颇壮。飞流喷碎。顷刻万变。或中分二派。如银河亘天。或合而为一。如长虹横空。或风吹散漫。如薄雾绕壁。意态奇壮。眩人心目。诚我东第一壮观也。从僧言。此未足为壮也。方夏水大。直泻于潭。朝日照而双虹起。今则水已残矣。旧或有好事者。积石壅上流。俟水盈而决之。瀑直泻如夏时。惜乎。余来不及夏。不能见水大之时。又从人力残。不能积石壅水如好事者之为。良可叹也。瀑之上五里馀。有大乘庵。甚高绝。有僧智英居之。颇聦明善言佛事。时从余于瀑。

落水岩记

编辑

岁之秋。余入雪岳。饫观十二诸瀑。十馀日而归。过洪川而南行二十里。至落水岩。岩在水中。高丈馀。广可布一席。三面斗绝。色甚白。奇爱可观。水之自南山来者。由石上而下。喷薄为瀑。瀑甚短而水势甚壮。瀑下为潭。色甚绿。不见其底。下流渐浅而澄。左右有苍壁拥瀑。袤各十馀步。高数丈。曲折层叠。如屏风如书架。枫树杂草。罗生于上。萧洒幽邃。真胜观也。使瀑与壁若在雪岳洞中。犹足为一曲之胜。而与所谓十二瀑者幷列。然寂寥无名称。何也。大凡佳山水。多在于穷深极绝之地。人不能见而因以无名于世。若此岩在路傍。无穷绝之险。而人日以往来于前。宜有名而无名焉者。岂不异哉。岂地太浅。人常见而因不以为异耶。抑此岩独奇尔。岩前后。无佳山壮瀑可附而名者耶。姑录之。将以问后人之过此者。

克复亭记

编辑

汉水上地之有江山之观者。梨湖最胜。临江而亭。可登而游览者。又梨湖最多。离江岸数百步。茅茨竹篱。寂然处于谷中者。耐斋也。盘石横铺。树木荫蘙。而高栋危檐。巍然临乎江上者。二老亭也。舍大江入沂溪。有草屋数三楹。萧洒如处士之室者。二橡亭也。耐斋之南。二老亭之西。二橡亭之北。依山岗压江水而突兀新构者。申子君瑞氏之克复亭也。江势之屈曲。眼界之阔远。是四亭者。固同有之矣。而山岗幽而林薄深。而近江之居。望之有山林之趣者。克复亭。为尤胜也。是亭也。自申氏之先。数世居之。岁既久。亭甚弊。申子惧其遂颓以废也。于是。命工重建。不侈于旧。而亭得以新。嗟乎贤哉。夫人之得绝胜之区若玆亭者以居焉。而及至后世子孙。求其知山水之可乐。与念其先之居于是。而能居而守之不去者。盖寡矣。虽其梁桷折垣墙颓。而一任其为荒芜之田。瓦砾之场者。往往有之。今申子既能继其先以居之。又能惧其废而修而新之。推申子之意。其所以继先之道。岂独在一亭也哉。亭既成。其弟明瑞。书其事而扁之曰克复。因属记于余。余念克复之号。意义深矣。然明瑞之记已尽之。余又何言焉。若其乐吾乡之多名亭。而喜申子之能修旧以即新。慨然登眺而歌吟笑呼于亭之上。则余不能无意焉耳。遂为记。

见一堂记

编辑

人皆知恬退者之为贤。躁进者之为鄙。然而恬退者少而躁进者多。何哉。爵禄可荣。而人欲难穷。以难穷之欲。求可荣之爵禄。宜乎其进者多而退者少也。今之仕宦之士。吾多见之矣。生乎高门。世袭官禄。权位势利。足以悦其心。轩驷冠冕。足以荣其身。父兄亲戚之势。盘据于内。朋友游从之好。先后于外。骄荣佚乐。以生长于其间。是故。方其位卑也。徘徊顾望。惟恐其不高显也。及其既高也。又仍因苟且。惟恐其不久享也。自少至老。蹲踞不退。而为之辞曰。吾方以经纶为己任。无暇乎山林也。是真能经纶于世者耶。特亦知进而不知退。知荣而不知辱者矣。鱼鳖以渊为浅。而深窟其中。鹰鸢以山为卑。而增巢其上。然其困于弋钓者之手。以其悦于饵也。爵禄者。人之饵也。夫漠然处山林。深其窟而增其巢。犹恐其或不免。今乃逐逐然爵禄于饵。而求其无患者。岂不甚惑矣哉。嗟乎。爵禄。可以为人祸而人不去。山林。可以使人安而人不处。岂祸或有不必避。而安或有不足求者耶。是何山林之下。无一人焉居者也。岂诚无有乎哉。抑尝有之矣。吾见其进。未见其退也。何也。筑室于溪山林壑之间者。世不无其人矣。然当其荣利之日。未尝一处也。至其罢官失职。而不得乎时。然后始戚戚然退居也。时论之得失。朝政之黜陟。亦未尝不关于心。而一有除拜。侧耳跼足。惟恐己之或不得也。及其得之也。即弹冠而起。而于于焉进矣。若此者。身虽退。而心未尝忘进矣。举世皆如是而不如是者。盖无一人矣。唐僧灵澈诗曰。林下何曾见一人。信哉言也。休官之难而林下之无人焉。自古而已然矣。今不可复见也耶。李公仲约氏。席累世轩冕之荣。而早年登高第。既珥笔螭阶。而为良史矣。今又执经帷幄。而为儒臣矣。父兄之荣盛。为一时所称羡。而朋友之相先后者。充满于朝。如公者。可谓生长于骄荣佚乐之间者矣。由是而进。则据高位而享厚禄。不异矣。然公之心无乐也。尝慨然叹曰。士之生乎时。怀才抱道。足以施泽于民。而垂功名于竹帛。则当出而仕之。以展布其所蕴矣。如余者。藉先德而窃名于时。环顾其中。诚无足以酬世者。与吾役役于名利之途。而以招咎辱。岂若投闲就散。乐吾心而全吾神矣。于是。卜居于骊江。而扁其堂曰见一。盖取灵澈之诗。以寄意也。贤哉李公也。可谓明进退之机。而审荣辱之分矣。吾知公之处于是也。忘其身之为朝士。而日与田夫野老相追逐。于时之得失黜陟。一无关于其心。而泊然若与世相忘也。虽朝廷。惜其去而欲收而进之。亦将自重其身。而不汲汲焉起而趍之矣。果若此。诚可谓林下见一人矣。公岂不能耶。吾见公之扁其堂。而知公之必能也。遂为记。

省庵记

编辑

夫人之生斯世也。莫善于省己。莫不善于不省己。不省己而善焉少矣。省己而不善焉亦少矣。可择而固执之者。善也。可戒而遏绝之者。恶也。管乎此二者而省察之者。心也。故君子存其善去其恶。使一心有省焉而不敢须臾舍也。虽欲无善。得乎哉。小人反是。为恶而恶人之非己也。远善而欲人之贤己也。放其心而昏昏然无所省也。虽欲无不善。得乎哉。故省与不省而善不善之分。已判然矣。今夫心宰一身而贯动静。或存或亡。或昭或昏。或喜或怒。其动难常而其变难一。必也假之物以警省焉。是故。古人之为学也。琴瑟管磬。以齐聦明。琚瑀珩璜。以束步趍。盘盂有铭。几杖有箴。是皆假之物以警省者也。心之智虑。固足以省吾身。而亦必假之物以省焉。何也。非谓物之能省吾心也。见其物而惕然警觉。如对严师与畏友然尔。今有师友于此。圆冠峩如。大裙襜如。整容貌。尊瞻视。而俨然临乎前。则非僻之习。不敢萌于心。惰慢之气。不敢设于身。乾乾惕厉。常恐己之或有过也。及其去而闲居也。非僻之习。或不能不萌。惰慢之气。或不能不设。戒慎警惧之意。亦且弛以慢矣。夫心一也。师友存则警。师友去则惰。非师友之能省吾心。心有警于师友。而自能知省矣。故人不可一日无师友也。然师友不可以常对。而惟物可常有也。故以齐以束以铭以箴。而假之物以省焉。人能知此。则虽不能省己。吾必谓之省矣。戚兄韩子。卜居于黄骊之梨湖。而名其室曰省庵。兄亦欲假之物以省耶。今兄之所师者。谁也。所友者。又谁也。无乎哉。苟无也。盖亦假之物而已矣。然时有古有今。而事有能有不能。琴瑟管磬。今不可为矣。琚瑀珩璜。今不可佩矣。盘盂几杖。古有铭有箴而今无矣。夫无师友之警。而物亦无矣。其不可假之省耶。然为琴瑟者。不必佩琚瑀。铭盘盂者。不必箴几杖。事不必同。而其义则一。此省庵之所以作也。今夫切于人而近于身者。居室为然。飮食必于是。起居必于是。吉凶忧乐必于是。苟欲省其己。舍是奚以哉。吾兄勉之矣。以省名其室。而宁有不省者乎。肃然戒惧。穆然敬谨。不敢以惰慢非僻之心。而居处于是。如严师畏友之在左右而䂓吾失。则庵之有警于心。可与古之铭且箴者。同其功矣。虽然。无切己之功而徒曰省之云尔。则与不省同。吾兄之所省者。其目何如哉。昔者曾子日三省其身曰。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吾以是为兄之庵之记。

金陵图记

编辑

右金陵图。即我大明太祖高皇帝定鼎之地也。战国楚王时。以其地有王气。埋金以镇之。故称金陵。汉为秣陵。吴为建业。东晋改为建康。隋唐改为昇州。元文宗时。又改为集庆路。自六朝咸都之。至皇明谓之南京。盖其南控吴越荆楚。北通河济淮泗。西抵巴蜀。东临百粤。襟带五湖。延接四海。山川形胜。甲于东南。正所谓金城天府之国也。是故。谢玄晖诗曰。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诸葛武候谓昭烈曰。锺山龙蟠。石城虎踞。真帝王居也。苏伯衡谓刘迪简曰。金陵地脉。自东南溯长江而西。数百里而止。其止也蜿蜒磅礴。既翕复张。西为鸡笼覆舟诸山。又西为石头城而锺山峙。其东大江。回抱秦淮。玄武湖左右暎带。两淮诸山。合沓内向。若委玉帛而朝焉。朱夫子曰。东南论都。必要都建康者。以建康正诸方。水道所凑。以诸君子所论。想像其地势。真是英雄用武之地。可以驾驭四方。号令天下。高皇帝必建都于此者。以是也。乙巳春。余在赤城。被符领付福建船商之漂到南海者于南别宫。在路话江南形胜。知金陵为第一佳丽。江山之胜。城堞之壮。宫殿楼㙜之宏丽。士女游观之杂沓。历历如在目中。而只恨生在海外偏邦。无以一骋目于其间矣。是年夏。移宰咸山。既听事。即往所谓云田社。奉审我太祖大王旧宫。仍憩于朱生德轸家。有小画簇。题曰。金陵胜槩图。看未竟。不觉心目开豁。问其所从得。盖临模商胡所货唐本。虽未知其一如金陵真面目。而唐人之画。必得其大略也。以前年所闻于漂胡者。究寻其山势。亦多有沕合而不爽者。遂令画师朴枝茂。模写而稍大之。作为一簇。盖将朝夕看玩。以寓其夙昔梦想之心云。

题跋

编辑

题李晦仲西行录后

编辑

前岁秋。余与李晦仲及余姨兄伯亨氏。游四郡山水。遇会意处。辄为诗。以写其幽深萧洒之趣。每叹晦仲之作婉雅精巧。有古诗人之思。而非吾辈所能及也。其后晦仲与姨兄。在骊江。余在京师。诗文之会。日益阔。而四郡之游。未尝不往来于心矣。夏初。余移家寓骊江。日与姨兄处。而远晦仲尚三十有馀里间。逢人问晦仲安否。知晦仲游关西而归已月馀。已而其诗卷。又至余姨兄所矣。奇哉。晦仲之游也。夫关西。古箕子之都。其遗风旧俗。尚宜有可观者。又其繁华佳丽。甲于我东国。楼台之壮。山水之胜。素为诗人墨客所称道。而昔天将李如松。勒蓟兵。破倭冦十馀万于平壤城下。其喑哑叱咜之迹。又足以发后人之感慨也。今晦仲慨然涉千里之途。遍观其地而归。其志意。岂不奇乎哉。当其入古都。访箕子之迹。而考其民风俗尚之异同。登高㙜。上名楼。得其繁华佳丽之观。而临古战场。想见其挥戈斩级之状。则其咨嗟感旧之心。又当何如也。其耳目所接。感于心而发于诗者。宜其奇壮悲慨。不止如四郡之作婉雅精巧而已也。独恨余多世故。不能与晦仲游关西。如前秋之游。徒与余姨兄评其诗。而书于卷尾。以道余思晦仲之心。

题萧何传后

编辑

夫君臣。以义合者也。合则留。不合则去。人臣之大义也。若其遇我之礼衰。疑我之心胜。而顾恋荣禄。遅回不去。则未有得免于祸者也。虽有免焉者。亦幸耳。明哲保身者。不如是也。萧何事汉高帝。可去之时三而不去。几及于祸者一。而终得免焉。岂非幸耶。当高帝距项羽于京索之间。数使使劳问何。鲍生谓高帝疑何心。劝何送子孙昆弟高帝所。而帝果大悦。帝之疑已验矣。高帝之击陈豨也。淮阴侯诛关中。帝遣卒卫何。召平谓高帝以淮阴侯叛疑何心。劝令让封佐军资。而帝果大喜。帝之疑又验矣。黥布叛而帝自将往也。数使使问何何为。客又谓高帝畏何倾动关中。劝买田地以自污。而帝果大悦。帝之疑又验矣。人臣一为君所疑。犹可去。今萧何三见疑而终不去何也。帝之始疑也。项羽不灭。而天下未有所定。何受大任。在关中。一见疑于君。而幸幸然去。犹或不可也。其再疑也。帝之所以卫何者。诚有若宠何者然。何亦曰。是真宠我也。非疑我而卫我也。以此诿而不去。犹或可也。至其三疑也。帝之疑滋甚。而何功名立。可无复顾恋于世。脱然委以去之无难矣。何犹不去。是岂不异耶。及其请令民入田上林中。而何乃系狱。非王卫尉言。几不免于祸。嗟乎。丈夫为行。不使人疑之。而况宰相欲为民施泽。而遽为其君所疑。言不得行。身困于缧绁之中。若使当时一再疑。而遂飘然去之。岂有今日辱哉。夫人君之于臣也。不见其可信之节则必疑之。疑之不已。则必罪之而后已。亦其势然也。当何之三见疑于帝也。幸而听鲍生召平与客之言。而解帝之疑。不然。帝之疑不已。而何不免于罪。固不待请苑而后。系狱矣。彼三人者。劝遣子弟。劝让封。劝买田地。徒免何于见疑之初。而不能劝何去。以免其廷尉之系。当是时。战国之世不远。而人不知君子之大道。徒以辩舌。苟其一时之利。而其于去就之义。盖不致意焉。岂不惜哉。虽然。高帝功臣。无一幸免于戮。而萧何屡见疑而终免祸。是固幸焉。亦其自饬之道如何耳。萧何置田宅。必居穷处曰。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其所以治其家。犹若是谨慎焉。则为国事尤谨慎。可推而知也。何之得免于祸。良以是也欤。

科举说。赠洪弟仲经济猷

编辑

近世人才之不及古。可知之矣。天之生才。岂独厚于古。而薄于今哉。今之才犹古之才。然且不及者。科举之法害之也。古者。教导培养之道备。而拔其尤以进之位。业不素修。则不可以侥幸得焉。是故。进乎位。虽甚难。修其业。虽甚劳。而人不敢厌弃也。勤其心以治身。而极其才之所至。虽才有所限。其所成就。有能有不能。而能者。盖卓乎其至矣。后世则不然。毋论才不才。能蹈前语。窃古文。仅足以操觚墨。则皆可以侥幸得焉。其进甚捷。而其事甚便。孰有舍甚捷而求甚难。弃甚便而为甚劳者乎。是故。勤其心。尽其才。营营于科举之法。而终亦有得有不得。其得者。极富贵生气势。而可爱慕者多也。然而无卓卓可道说。如古人之所成就。其不得者。穷困老死卤莾而无所有。甚哉。其可悲也夫。富贵有命焉。不可以力致也。无命焉则虽终身役心于侥幸之途。而亦无所得矣。有命焉则虽读古书修古法。亦当一有得矣。而其得之也。足以立身行道。如古人之卓卓矣。设不幸不得也。亦不若今人之老死卤莾而已矣。其相去。岂不远哉。而世人徒见得者之可爱慕。而不知不得者之可悲。昏昏然以没世。而莫之能悟。良可叹也。洪弟仲经。于文章才甚高。下笔出言。能骎骎逼古。而其志又沉厚坚重。足以有为也。苟能无以侥幸为心害。而充其才以长之。则将无所不至而不患其不及古矣。然今世之人。亲戚朋游之所相勉者。惟科举是崇。人苟有慕效古道者。辄群骇众讪。以为不可以行乎世。人亦不能确其守而屈其志以随世者。举世皆是也。仲经之才诚高矣。志诚坚矣。能不动乎世而以确其守否。能不求侥幸之途。而以求其甚难且甚劳者否。余诚爱仲经之才。不以小成期也。而仲经亦宜自爱其才矣。决知仲经不苟屈而随世也。仲经勉之矣。有才如仲经。宁有不达者乎。所不可必者。命也。亦尽其在我者而已矣。仲经能达乎。则人将曰。仲经为古道亦能达。古之道未必能穷人。而今之法。未必尽达人矣。使世人。知有命而能日趍乎古者。其将自仲经始矣。孟子曰。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仲经其勉乎是哉。

扇说

编辑

握扇而摇。风生焉。风生于扇耶。扇摇而风适至耶。风者。天地之气也。既生于天地。又生于扇耶。扇不能夺天地。风不必与扇遇。是风何从生耶。阴阳之气。嘘吸而为风。扇能阖辟。则阴阳之机在焉。体有大小。而为阴阳一也。是故。天地之间。无一物无阴阳。

筑城议

编辑

国家享太平七十馀年。文恬武嬉。民不知兵。天灾地异。远近讹言。主上夙夜忧勤。与一二臣。图所以防患固国之计。而筑城之议。纷然而起。议者曰。增修都城。则设有变。无仓卒去邠之忧。筑内城于江都。则外城虽破。可免其蹂躙之患。置山城于鸟岭。则海防虽不守。可遏其长驱之势。为国家长虑者之言。固出于绸缪之策。以余观之。非计之得者也。何也。汉阳。东国之中也。三面阻山。大江经其南。而城在其中。真所谓天设之险也。然壬辰丙子之乱。皆不能守。是岂城郭之不高哉。琴㙜之兵陷。而倭冦八日。直抵京都。铜仙岭不守。而北兵三昼夜。驰过西郊。贼薄都城。而能不陷者。自古罕有也。夫设阃置镇。而握兵之将。碁布于外者。欲其捍卫京师。如手足之护头目也。若能修防固圉外。为不可犯之势。使冦兵。不敢窥畿甸一步地。则都城虽不修。可以高枕而无忧矣。如不能然。虽城高百丈。必无益于守矣。今不能远抗边境。而欲近治都城。耗仓廪。竭民力。惟恐冦贼之或至。而为朝夕之忧。内不能固民心。外示弱于敌人。是不徒无益。乃反有害也。余故曰。非计之得者也。江都在海中。而为国家保障之地。四面险阻。舟不能近。甲津一路。仅能通人。古所谓长江天堑。必不过于此也。然丙子之变。外城失守。庙社东宫。沦陷于虏。是岂无内城而然哉。守御之臣。循私忘国。日惟杯酒娱乐。而置守备于度外。使虏骑。越险津如履平地。长驱迅击。急若飘风骤雨之至。当是时也。虽有城。其安能抑其势而免蹂躙乎。夫平原广野。与高山大陵之间。敌人之所必由。而我兵之所不能必保者。乃筑城以卫其军民而遏敌之冲。江都则不然。外环大海。后无走路。所可致力而固守者。惟海边泊舟之所已尔。并力守津。则虽有百万之众。彼无所施其力。若一失津渡。使外冦济其师。彼越海涛而争胜负于一岛之中者。人人皆死心。夫以弹丸海岛之城。必不能遏奋死之兵者。无贤愚皆知之矣。今也惟恐津渡之难守。外城之难保。而欲复筑内城。其意将曰。津渡若不守。则保外城。外城若不守。则保内城。而得免其蹂躙矣。然则内城之固。独胜于津渡与外城之险。而足以遏奋死直𢭏之兵耶。如不然而内城又不守。则将更保何处耶。齐心守隘。示士卒以必死。犹恐其或失。今乃弃隘筑城。示之以无必守之志。适足以长畏懦蹙缩者之心。而贼必夺津渡无忌惮矣。是固一举而两失之矣。余故曰。非计之得者也。鸟岭在东南数百里外。高峻险塞之路三十馀里。车不能容轨。马不能成列。一失足则转而落于千仞之壑者。往往有之。诚我国之东南大关隘。不待城池而有金汤之固矣。然壬辰倭冦之来。驱疲兵。越险隘。坦坦然如由通衢。此诚何故也。沿海诸郡。既不能蹴之于渡海之初。把厄帅臣。又不能扼之于逾岭之日。本不由鸟岭之无城也。今也徒惩昔日之失。而不思所以善守之策。必欲设置城栅。横绝南北而后已。岭南之民。必将曰。朝廷弃我耶。何为筑城于岭。而不倂力于海防也。岭北之民。必将曰。南边有难耶。何为汲汲乎城役也。怨言遍于南。骚动起于北。远近疑惧。将必有土崩瓦解之势。而又费物役众。民疲财竭。则城未及成。而必有不虞之忧矣。余故曰。非计之得者也。昔李廷馣以延安一小城。遏倭冦西上之势。李舜臣提十数破败之船。蹴倭于露梁之浦。郑忠信陈兵于鞍岭。而破贼适之众。延之城不高于都城。露梁不险于江都。鞍岭不峻于鸟岭。又非有城也。而是三臣者。卒能成其功者。岂无以哉。其胆略皆足以办贼。抑亦得众人之死力耳。是故。诗曰。赳赳武夫。公侯干城。孟子曰。地利不如人和。苟若是。筑城不如求干城之将。守山谿之险。不如得民心之和矣。何者。人才多则四境虽有急。人将曰。某才将也。某贤将也。是必能却贼。吾属无患矣。民心和则国家虽有难。人将曰。朝廷抚我矣。衣食我矣。我何以忘国云尔。则国有所赖。民有所恃。而社稷有磐石之安矣。顾焉用城池为哉。今也阃𫔶重地。畀之膏粱痴𫘤之子。贫穷之民。椎髓剥肤而无所恤。而所日夜孜孜为计者。惟筑城是急。是诚何心哉。人才乏矣。民心之失和久矣。一有虗警。京师先震。自近至远。人无固志。知身死之轻。而急邦国之难者。盖亦几希矣。苟有一二悍夫。挺剑大呼曰。贼至矣。人必鸟兽窜。无肯为国家出死力者。虽有城池关隘之险。其谁与为守也。设令汉都之城当增修。江都之内城当筑。鸟岭之山城当置者。皆如议者之言。吾恐其非今之急务也。况三城者。有害而无利哉。奈何主议之臣。独汲汲于此也。其意我知之矣。近者。主上厌朋党之弊。而忧国计之日非。是数人者。窥见上意之所在。欲排斥朋党。则恐昔日同己者之所恶己。欲谋议国计。则又无奇谋善筭。可以当上心者。于是进筑城之议。有若殚心竭诚。为国家长虑者。而苟希夫上意之眷己也。不计事之缓急与国之利害。而徒曰。筑城云尔矣。初非有见于绸缪之策。而同己者。固不敢以为非。异己者。虽言之。上亦以其异也。不信受其言。而数人者。因得售其固宠之计矣。呜呼。使人才不进。使民心日离。使国事日趍于莫可收拾者。朋党之习。驯以致之也。苟欲安民固国而防未来之忧。其道在于去朋党。不在于筑城也。

许卨传

编辑

许卨者。海南富人也。其先有许偃者。初甚贫。无以为生。偃耻之。与其仆五六人。日夜趍机利。产业日稍稍起。积数十年。家乃大富。马千蹄。牛二千角。田园尽一邑。僮仆以口计者累数千。金银珠玉。远方珍怪之物。不可胜数。屋舍门墙之餙。壮丽甲一乡。偃善抚恤。僮仆待之均而无偏。好施与。他过客来求乞。与远近之人。穷困无告者。毋论识与不识。分而周之无所惜。是故。僮仆服其德。远近之人。感其惠。咸称之为长者。传数世。至卨。卨好声色爱玩好之物。歌舞妓妾飮食衣服之费。日数千金。费益多。金益不足。遂尽卖其田园。以为乐。然性甚啬。虽邻近之人。居常亲好者。一有所求。纤毫不予焉。僮仆或谏之。卨怒曰。金银吾所有。以吾所有。从吾所好。汝何为者乃敢言。辄斥之不恤也。僮仆怨望。多逃亡。所与居。惟奸巧谀佞善导之为非者数人而已。产业日益损。门墙日益颓废而不能修。屋舍穹然无障蔽。盗贼乘夜窥觇于外者。常数十辈。卨始忧之。问计于仆。有识虑可与之谋事者。皆亡也。于是三数谀佞之徒。争相谋曰。扃我窗牖。固拒于内而不出外。盗贼无能为矣。卨以为奇。召匠造铁锁。锁其牖。惟恐不固。邻人有受惠于卨父与祖者。闷卨之如是也。诣卨言曰。子何其不知甚也。子之仆。计不下数千。得其力。足以御盗贼。子之门墙。虽破弊。修之足以卫产。何不以爱妓妾歌舞者。爱子之仆。飮食衣服无用之费。费于门墙之餙。而乃今屑屑然事窗牖。亦异矣。吾闻御贼于外者。纵贼入室而终能无患者。未之闻也。盗贼不来则已。苟来也。窗牖之外。满庭皆盗贼。一重牖。宁不能打破以入乎。子之仆。平日怨于子者。又宁不乘时而为乱乎。子何其不智甚也。卨善其言不能用。居数日。贼果至。尽掠其产而焚其屋。卨赤身无所有。居不能生活。携其孥。行乞于他乡。人骂曰。尔非海南许卨乎。向也人有乞于尔。尔则不予。尔今亦乞于人乎。人人骂之。皆若是。卨归而叹曰。吾生不知世间有贫苦。日飮酒食肉。清歌妙舞。罗列于前。犹以为不足。今忽至于此。岂非命耶。因恚而死。其邻人闻而悲之曰。嗟乎惜哉。曩者吾言之而不用。

断曰。古人云。成立之难。若登天。覆坠之易。如倾水。至于许卨见之矣。其始也。不能谨守先人之业。而极心志之所欲。其终也。不能听受忠仆之谏与良邻之䂓。以及于丧败穷苦。而犹不知反己自咎。乃言命。尤见其愚也。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编辑

论曰。人能有忠信智勇。则其于为臣之道尽矣。出使奉君命。而不辱其命则为忠。与吾君成言。而能践其言则为信。知敌国之骎骎有蚕食之谋。而逆折其萌则为智。当强邻之眈眈有虎视之威。而不慑其气则为勇。具此四者。而能不失为臣之道者。求诸战国之世。独蔺相如一人耳。方赵王之付璧于相如也。固将易秦城。非使之徒与秦也。而璧入于秦王之手。城则不出矣。为相如者。既不能得城。又不能完璧。则璧固不足惜。其于赵王之命。何如也。而竟能全其璧归之赵。则此不亦忠矣哉。方相如之奉璧而出也。不曰城若不入。则臣请完璧而归也乎。以己之必能。许其君以必信。而城既不可得。璧又不能完。则璧得失。固不足言。其所以自欺而欺君者。何如也。而竟能践其言以报君。则此不亦信矣哉。方秦之有求于赵也。所欲非独此一璧也。特以璧尝赵王。而观赵王之俯仰耳。使赵而失璧。则赵之势日挫。而秦之气日张。今日取一璧。明日又取其大于此者。而赵之地。皆为璧矣。幸而有绐。取璧一着。而折秦王无厌之欲。能以一璧之轻。而致赵国于九鼎之重。则此不亦智矣乎。方秦王之取璧。而无意偿城也。其势盖已难矣。争之不可必听。而说之不可必信也。激之则必怒也。触之则必死也。而乃以一介之使。当秦王难犯之威。不慑不震。不忙不扰。如取物于虎狼之口。而无恇㥘蹙缩之气。此不亦勇矣乎。呜呼。分而言之。则为忠信智勇。合而论之。则忠与智为主。信与勇特馀事耳。盖以其为国虑患之忠。兼之以御敌伐谋之智。而激昂慷慨。能制秦王强暴之气。则当战国纵横之时。为人臣而能为相如之所为者。盖未易多得也。而独于龟山杨氏之论。窃有感焉。既曰。身之存亡。非特一璧之重。又曰。赵之璧。存可也。亡可也。杨氏之论。固亦正矣。顾于相如之心。抑或有未原者耶。嗟夫。相如特以战国之士。不能无纵横之气。故未见察于杨氏而已。其心岂爱夫一璧者哉。岂不知夫身与璧之孰重孰轻者哉。岂不明夫赵璧之可存可亡者哉。岂特使于血气之勇而已者哉。观其叱秦王于渑池之会。而至欲以颈血溅之。则似若强刚猛悍无异乎暴虎冯河者。而及其回车避廉颇。蔼然有先公后私之意。而无复向来强悍不屈之气。则其心知有赵而已。不知有他也。由此观之。方其夺璧于秦庭也。知有赵而已。不知有秦也。知有璧而已。不知有身也。知有社稷而已。不知有璧也。使相如。徒爱璧之为宝。而强撄其必死之威。则此特市井贾竖儿而已。何足为相如哉。其意以为此璧一失。则赵不能振。赵不能振。则秦不可制。秦不可制。则社稷其危矣。与其失一璧而危社稷。无宁身与璧俱碎。而折秦王轻赵之心而已。其意则固无爱于璧矣。相如岂区区爱璧者哉。岂以璧为不可与人者哉。如使璧不系于国家轻重之数。无关于敌国侵侮之势。则举而弃之渊谷。可也。举而与之齐楚韩魏。无不可也。而所不可与者。独秦耳。太王之居豳也。獯鬻侵之。或事以皮币。或事以犬马。而终至于欲其土地。则去而之他。赵之璧。特亦皮币犬马之类耳。与之而无后患。则何不可之有哉。秦之所欲者。非土地则终必不止矣。当此时也。赵亦能去而之他乎。将不能也。如果不能去。则与其驯之以璧。而启其难充之欲。孰若遏之于始。而无至于滋其欲乎。然则相如之完璧归赵者。其亦有见于此矣。事君忠。故虑赵势之将轻。而宁以身易璧。料人智。故知秦欲之将滋。而能以始制终。窃想相如之心。其所以虑赵国之削。而防秦王之侮者。岂特爱一璧而已哉。虽皮币之小。犬马之微。将必不与矣。特以其所不与者。连城之珍。而天下之所欲得者。故疑相如之亦有爱于宝也。是岂相如之心哉。如使相如。不能完璧而归。而终使秦王。侵赵而不已。则后之罪相如者。必将曰。爱身辱命。而危其君之社稷矣。今乃以覆军陷城之祸。归祟于完璧。则相如岂不冤哉。呜呼。忠信如相如。智勇如相如。而尚不免后贤之讥议。苟不原本心。苟不察微意。而徒论其已然之迹。则古来岂复有完人哉。况奉使不忠。而至于辱命。事主无信。而至于欺君。智不足以料敌。而不能逆折其谋。勇不足以忘身。而不能颉抗强邻者。究诸史牒。踵相接矣。岂不亦相如之罪人乎哉。嗟乎。使战国之士。皆能如相如之心。则一璧犹尚不与。况与其一城乎。奈何横人者。割其主之城。以饱秦之欲。而不念其国之覆亡也。惜乎。相如之不生于秦政时也。惜乎。列国之无复如相如者也。昔欧阳子论后唐六臣曰。使枢等不死。尚惜一卿。其肯以国与人乎。虽枢等之力。未必能存唐。然必不亡唐而独存。愚于相如。亦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