艮斋集 (崔奎瑞)/卷六

卷五 艮斋集
卷六
作者:崔奎瑞
卷七

答李士文东郁丁巳

编辑

幸蒙不弃。曲赐回谕。即君子不以道自私之意也。感极感极。然愚意终有所未解者。若不尽析其所感。而唯唯曲从。则是自负高明所以勤诲之意。而吾之惑亦无可解之时也。不得不略布其梗槩。鄙之意主。不出于昨者所论说。而中间盖亦有辞不达意处耳。然夫所谓格物者。果何事耶。将以求至乎其极处也。若不至乎其极处。则知安得以至也。补亡章释物格。必称其当初用力之久。小注。或问物格知至。对以格物时方是区处理会。到得知至时。已自有个主宰分别取舍。然则古之人。亦尝通而言之。不可分别。若是之过也。大凡天下之物。非一物。天下之事。非一事。夫人岂能一日而尽格天下之物与事哉。今日格一物而必极尽其穷到处而后已。明日格一事而又极尽其穷到处而后已。如是用力。无所间断。则久之浸浸。自然渐觉。有明快处矣。如是。向来虽有未尝夫格之物与事。吾之心知既明。而自有不期格而格者矣。观乎补亡章一朝豁然之文。则亦可证吾说矣。以设言今之人有三品之才。而天下之事有可格者十事。则其上才之人。当一事而已极尽其穷到处。又当其次事而又极尽其穷到处。至于三事四事。则其心知渐向明透。其馀六事。则自然当到其穷极处。中才下才。亦当以次而进矣。玆岂非积渐长进之益耶。若如兄言。则其所谓知者。不过知其所已尝格之物而已。宁复有长进之时耶。以上知之才。当可格之十事。已尝到其九事之穷极处。其馀但有一事。则其到九事极处之效。将不得以旁通。其所馀一事而昧然茫然。亦必费精劳力而后格。如初格一事之时耶。然则天下之事有万。而必个个极穷而后知方可以尽。若或穷到九千九百九十九事之极处。而其一事偶遗而不格。则不可谓之知之至耶。经文所云物格。是汎言天下之物。而鄙之所论。本其根源。论其次第。语自不得势不已。伏愿高明祥察而细析之。以终始其诲。而使愚鲁之见。终得以释然无惑乎心。则甚大惠也。不备。

答明谷书壬戌

编辑

天官书。曾一见之。中国。为日岁星荧惑者阳也。胡貊。为太月白辰星者阴也。分毕昴者。以其毕为边兵。昴为胡星。而且中有天街。有隔限夷夏之象也。大槩术家占候。自相参错。如紫薇数。只是十二方位而或观大运。或观行年者也。且如亢郑分而主天子之内朝。尾燕分而为后妃之府。其他或主牛马。或主谷粟者。不可尽记。自相参看。非自秦以后毕昴不为赵分而变为华夷之分也。

示方位之说。愚以为北极。于人所见。虽偏于北。实星辰缠度之所辏泊。可以中论而不可以北论也。北极。有些子不动处。则其不动处之北为北。南为南。东西为东西。虽二十八宿圆转无穷。不常厥次。而其方位则固未尝紊也。所示。未免局于地上所见。故遂以北极为北。而有南北有定軆之说。须脱去眼目所见。只就北极些子不动处得看。则北极之北。果无星辰之回绕圆转者否。就以斗柄观之。东西南北。随时回运。则其南北之运行。亦可知也。而其北也。人特未之见耳何可分东西南北而为言耶。哀兄所执。以极定南北。罪弟所见。以极为中央。宜乎其说之不相入。然试思之。其所以定方軆者。果以人眼目所见而为之耶。抑从极之所在而为之耶。碾磨雨伞之喩。亦如是。当就其不动处看得也。二十八宿圆转无穷。不常厥次。而分之以十二方位者。似取其当初所起之地以定之耳。

秦。西故候。太白在。太白金也。吴楚。南故候在荧感。荧惑火也。燕齐晋。北故候在辰星。辰星水也。宋郑。东故候在岁星。岁星木也。由此观之。五星之分属于夷夏者。非但取阴阳之相配而已。中原之地。偏于东南。故岁火主之。胡貊之地。偏于西北。故金水主之。然若又分其配位而言之。则自中原以东。属之于海。主于岁。自中原以南。属之于海。主于火。胡貊之地。属之辰。月氏之地。属之金。此天地四方也。秦之属金。吴楚之属火。燕齐晋之属水。宋郑之属岁。此中国之四方也。胡貊之地。在所当略。而亦有东西南北之别。则似亦当有分属也。天下之有夷夏。犹太极之有阴阳也。夷夏之各有四方。犹两仪之各有阴阳也。哀兄致疑于秦幷呑以下之文。有此相难。果以为列国幷据之时。五星各分守列国。不得移易。而胡貊月氏之地。亦都无管候耶。列国之时。夷夏之分。亦未尝无也。而特以各守一隅。不能统摄天地之四方。故无人道此者耳。秦氏幷呑之后。金水即便移属胡貊。而不得占中原之西北耶。至于毕昴。则毕为边兵。昴为胡星。故所以有夷夏之别。而若以上所论五星之例观之。亦可类推也。

答兪宁叔得一庚辰

编辑

日昨惠书。道中承见矣。自难为别于君亲之际。彷徨歧路。情地煎熬。无人督过。则不能自运心力。阙然不报。令必致讶矣。即此寒甚。不审令仕履如何。区区瞻想。弟情理迫至。又此冒犯径归之罪。只屏伏俟罪而已。奈何奈何。令书所云右相所欲陈达者。何事。若谅弟情事。有所导达。俾弟得以母子相守。毕命畎畒。则相国之赐大矣。如其有他说。则今日上眷固隆于贱臣矣。无又难安之嫌。可以解释于上前者。则弟本非要君固宠之人。便可闻命即趍。亦何待于相君之一言哉。然令素知弟心事。必不以后所云者言于弟也。目今论议日益多歧。人心日益危险。若非坚定脚跟。自作主张而竞趍于夸诩之场。则鲜不免于迷路亡羊之叹矣。今日此世。惟令可以语此。故略及之。千万心挠。只此不宣。

答明谷书辛巳

编辑

问候之礼。旷阙多时。且伏闻重入台铉。进位上揆。加额之喜。实同民庶。而亲病身恙。汩然无暇。未克以一书仰伸鄙悃。玆者意外。伏蒙下书。俯问死生。仍伏审老炎。侍药焦劳之馀。匀軆动止神相万福。区区感慰。不任下诚。下教缕缕。谨得伏悉。知止知足。非奎瑞之所敢出。惟量力尽分。有此意思。而亦未之能焉。至于危乱不入之教。尤非本情也。奎瑞亲年喜惧久矣。自从顷年燕行之后。益决终养之计。盖此意。在玉河时已与宋学士言之矣。归来。连值饥疫。虽迟回岁馀。亦未尝一日忘也。我朝未尝开许人臣休致之路。当初不敢以此为请。遂至受由下乡。此奎瑞去就不明也。虽上下无名之斥。何敢为自解之计乎。被伊时辞疏。每以终养为请。况今老母属经重病。气力已无运动之望。其何敢有变计。以伤圣明孝理之政乎。老母自经离别忧愁之后。心神损伤。比来幸得日夜相守。以遂呴呴之乐。虽身处穷陋。而其心安焉。奎瑞以此自慰。虽甘旨屡阙。医药不备。而亦无所感恨矣。区区不得不为自守之计。故辞疏。提及阁下陈达事。而不免有侵切不逊语。伏想阁下有以下谅矣。然圣明凡于礼遇之际。多用前古所无之恩例。至今浸以为常。更无可加者。此宜在所规戒。不意阁下欲以此稀世之事。加之于不肖之身也。切望因此镌戒。凡事务为慎重。不胜幸甚。伏闻伊日筵中圣教极严云。违慢之诛。理所必至。方此屏伏以俟。亦复奈何。方今天心未定。朝论睽阻。生民涂炭。边备疏虞。有必亡之势。无可恃之形。而执事者独任其责焉。则区区见慕之心。又安得不为之忧虑也。伏愿益竭忠贞。务为持重。举措得中。人心悦服。克挽将衰之势。益赞可久之业。幸甚幸甚。不备。

别纸

编辑

方田之法。未闻其制。不敢言利害如何。然田役之不均。多在于田形之裁作。结卜之打算。窃料此法必防此等奸弊耳。若其引绳之缓急。分等之高下。又非此所能禁也。伏见畿内一道。两均使所掌各异。均使所掌而列邑各异。一邑而各面亦异。只在任使之人如何耳。虽一人之身。而前后所量亦异。凡物之难齐。物之情也。而田政为尤甚。要之不失大軆为善耳。安可一一整顿而不失于十束之细哉。然则创为新法。愚未知可也。然若使朝廷之意。不在于收税而在于均役。则就其中斟酌裁制。亦何不可之有。殷栗等三邑。加倍之数。至于四五。而实起之数。仅止其一。则其馀三四。皆为尽废耶。举一邑之地。而陈废之地。多于实起三四倍者。虽山郡必不然。况边海人稠之地耶。或是新法之初。人心汹怨。且不忍以四五之税。卒然加之。故姑且以起为陈。为弥怨弥缝之地耶。然既入于官吏之打量。则日后必将流为隐结。而为贪官污吏之囊橐耳。此亦不可不知而为之处也。人心涣散。海防疏虞之说。极有深见。己量之邑。必须从宽定制。税入无加于前。使民心晓然知朝廷之意出于均役而不在于征税。然后他邑乃可继量也。不然则恐人心靡定。转生他变也。朝家若如此处置。则虽付之前手。因用其法。固无不可。且兪令既是出入门下之人。亦须私书往复。济其可否。俾不至于生弊生患之归。则幸也。而但才干之人。多夸张独往之习。少委曲从人之意。未知渠能回头信听否。或彼此睽戾。终不可为。则与其追悔于患生之后。无宁任举措颠倒之责耳。下询政弊民弊。至于今日。盖无一事不弊。若欲言之。更仆难尽。然不先从源头理会。则才救于此而已生于彼。欲补于东而又缺于西。终不可为也。适遇忙便。且有手疮。倩书于人。未暇尽裁。徐当继有献焉。下询人才。奎瑞闻见甚狭。未有所知。举尔所知。则府使朴泰圭。虽未知有出人之才。为人不苟。或者为缓急可用之人。郡守李奎寿。顷任安城。民誉藉甚。盖其慈详之政有以致然云。朴则曾为奎瑞幕下故知之。李则虽不得与之相熟。居在傍县而闻之。故敢以见闻仰对。广询于他人。众口皆然。则试加商量如何。

答金汝和书

编辑

得书于瞻想之馀。仰审静况超胜。甚慰此心。弟奉老粗过。外此万事。无足以为念者。闻欲作松楸之行。而有历枉之意。岂胜欣企。不过迂回十里地耳。岂有径庭。望勿相负也。示及文字。屡此勤恳。深愧不敏。书末所示。非有古方。曾于湖南人崔弘甸处。得数丈杂录。不知何人所撰。而适与鄙见相符。置之几案。为求见者取去。转转传借。终莫知其去处。孝伯之云。想指此耳。弟少年尝苦积病。用下气之法以治之。今廑四十年矣。颇觉有效。近因村秀才问字。授朱子书节要。至所与黄子耕书。始知吾朱夫子亦尝试此法以教人也。其书誊呈。微细曲折。虽不可尽举。而大槩不出于是耳。不宣。

答明谷书

编辑

日昨便中。得拜十二日下惠书。伏审至寒匀軆起居神相万福。区区伏慰。不容以为量也。奎瑞月初闻张氏妇孀侄夭逝。参毒无涯。而老母亦伤怀过甚。煎迫尤深。因相臣谬举。严旨叠下。身所犯负。非不自知之。而每一承教。辄觉心胆坠地。欲溘然无生而不可得。奈何。下惠新荚。俯轸山中无此。无烦候序于花开叶落之间。感幸感幸。馀外不备。

别纸

编辑

别纸谕意伏悉。必有申慕之教。不审指意云何。若或有所伸救。必致益激圣意。此坡翁所以吐舌于张安道之言者也。苟不至欲其死者。岂宜有此。况圣上非有疑于微臣。只举其著见之罪而已。虽欲申暴。其有何辞。区区无似。若有当世之意。亦不当犯此罪负。岂以五十年从游之久而不能相孚至此耶。诚所谓其曰知己则未也。伏乞有以默谅焉。

答李季章寅烨丙戌

编辑

岁前后两度书。俱于今廿三。始得承见。书虽滞传。得审台履端增福。区区慰贺。宁有量也。弟亲年益高。喜惧交深。而丧惨荐叠。情理悲切。更无可以仰喩于高明者。书中示意。今世无人忧此忧。而台独忧之。前书所谓救时相云者。可得验于今日否。良幸良幸。然以栗谷而不能保合东西。以静庵而不能调停后辈。况今时不比于古。岂可遽尔责效于旬月之间哉。若咸其辅颊而已。恐非所以期于久长也。唯愿正色立朝。处心以诚。尽吾之所可为者。苟其发于事者可以服人心。则自不无感应之理。虽或不然而至于颠沛。亦无愧吾心而已。愚之所贡于台者。此外无他。若其节目间事。非野外负罪之身所可参涉。如何如何。馀外非书可悉。唯希为国自重。以副见慕之徒之心焉。不宣。

别纸

编辑

向来严教。至今魂悖而已。近看姓名稍稍入于政目间。此岂台书中所谓今人代悖之意哉。卓乎难及之语。虽不敢当。亦喜台之知我意也。平生故旧如存窝相国。爱我不为不深。而私窃以为不如台之知我也。望更加深思。勿以检举为事。得拜存相。亦以是意告焉。如何。

答明谷书

编辑

奎瑞出入门墙。殆五十年。而一段衷曲。未蒙照知。方将著叔夜之书。告绝于门下矣。不意惠翰先及。俯问死生。而辞旨蔼然。款若平昔。且其悔恨之意。发于辞语之间。始知大君子所为未尝凝滞于一隅而终能尽人之性也。披读以还。不觉感涕。仍伏审老炎。匀軆动止神相万福。区区尤以为慰。奎瑞每当除命。辄以违逋为事。自古君臣之际。未尝有如此分义。奎瑞亦自知其罪。而区区一端私情。悉暴于向日辞疏。阁下亦必览而悲之矣。阁下于奎瑞事。每以先公后私为言。一家人进谒者。亦承教意如此。此亦有不然者。试以我朝先贤事言之。文成李先生之赤心殉国。百载之下。亦可以想像。而其于文简成先生。友道之重。期望之厚。为如何哉。然于奏对之际。宣庙若有下询。则必以病难供职为言。文成岂不欲文简之同朝共济。而然且如是。盖以知其心故也。然则奎瑞前书中所谓其曰知己则未也者。良以此也。严旨之下。不敢退在。才已进伏郊甸。上待罪之疏。圣明既许宽赦矣。玆以既首归路。终南入望。感涕自零。所叨重任。虚旷已久。此则庙堂之忧。非奎所可言者。而瑞若趁明日引见变通。则亦可览奎瑞母子一日之忧。感幸何极。世道日险。变端横生。凡事务加慎重。以副朝野之望。不胜幸甚。事当留疏归乡。而奎瑞一辞陈情。已八年。每一封章。心骨俱悖。且昨今连日渎扰。亦所不敢。欲归家静俟。明若变通。则更无可疏之事。岂胜幸甚。立马忙草。千万不备。

答李监司光佐丁亥

编辑

省礼言。意外伻使专至。得承令手札。即审炎热。侍彩馀巡宣万福。区区哀慰。言不可以量喩也。罪人时月屡更。号陨如新。而自量视息亦无久延之理。只得静俟而已。书中缕缕。尤见见爱之深。心切凄感。丧初既有赙仪。今又有祭需之惠。仁人之赐。以供祀事。其何说之辞。然其物出公储而其数太优。是为不安于心耳。尊舅荣川公。意外丧逝。士友悼惜。谁则不然。而奎瑞生并一世。未遂顷盖之愿。为尤痛恨耳。节扇亦得依受。良庸感幸。馀外病倩艰此。唯望为国自重。以慰远想。不宣。

别纸

编辑

不以荒迷之喘而有此求助之意。益见令軆国深诚。良用钦叹。折受事。罪人按道时。亦曾启陈。药老得君当国。以痛革此弊为事。而今日至于如此。若不从源头理会。凡事宁有可言者耶。百度之弊。不但贵道为然。若不上自朝廷有所更张。则守藩之人。势无奈何。只得随便尽诚。救得一分而已。如何如何。因此窃有所奉规者。今日百事弛废。实是尚严之时。而自古临下御众。皆说一宽字。若其为政大軆。若黜陟等事。则不可不益加严明。而至于小小节目间。亦宜务从宽容。俾得自达。愿令监深念弦韦。使刚柔交济。则他日经邦。亦大有所益。徒以见爱非泛然之比。草土垂死之身。辄献其区区。

答李季章书

编辑

省礼言。虽罪苦荒迷之中。犹有一念不能忘向仰之怀。意外一札。因褫传至。仰审炎热。台夙夜供剧珍重。哀慰之至。不任区区。罪弟时月屡更。号慕如新。而自量视息。亦无久延之理。只得静俟而已。书中缕缕。无非勤念之意。而所惠帖纸。亦出愍穷济急之义。感幸之极。言不可以尽谢此意。示谕之意。益见台軆国之诚。江左有夷吾。吾其免于左衽矣。罪蛰垂死之身。虽不得有所裨补。而张目勉君。实亦区区今日之意也。望须努力。无负朝野及士友之望。幸甚幸甚。病倩艰草。无由面诉。临书凄泣。不宣。

别纸

编辑

自古未有朝廷辑睦。上下相信而其国不治者也。幸此圣心开悟。朝夕启沃。终始此心。然后凡事始有主宰。可以言谋猷施设矣。为治之道。布在方册。岂有别㨾新意见。虽有新意见。非可常可久之道也。今日积弊之源。非独明见者知之。虽三尺童子。亦能言之。唯在察病辨药而已。然若言其大槩。则上格天心之外。务实为本。得人为要耶。阴雨之备。诚不可不虑也。然若以海防为虑。则沿边西南三四千里地。无非可忧。恐非十数镇所可防御。居民土地。尽为划给。亦不无掣肘矛盾之端。曾见沿海诸邑。各有邑城。而今已毁废久矣。今若更加修筑。官家稍远之处。则间设墩台。若有意外之事。则使得清野入保。而亦须作为法制。积有统纪。沿边守令。另加精择。兼察军民之情。常时则练习。有事则城守。虽有海外之忧。必不敢舍其舟楫。经人城而长驱深入。似或不无少补耶。

保障之责。唯在于固结人心。其次修城池备器械而已。然今日居留。非如尹铎之久任。期年政成之后。归德于已递之人。而代之者或不能继。则反益怨咎而已。至于城池。则墩台既筑之后。又有缘边土城之役。而幅员既大。有难完就。且其高深。似不足以御敌。而随毁随补。民力先困。弟之叨守是任。适在于无事之时。而又值乙丙饥荒之馀。只以救活滨死之命为急。未暇有他经纬。前日俯问。非但便忙。盖亦无可以仰对者故耳。弟之去任。今已八九年。而朝家变革不常。未知今日措置与昔无变否。而脱有缓急。则所属军兵。不足以摆列信地。海西数邑。虽有隶属之军。而隔海之地。事急则有难得力。文殊筑城。甚为不紧。通津附近之邑。亦为独镇。不相管摄。甚为非宜。而伊时城池既设。措置已完。朝家处置。不宜频数变改。愚浅之见。亦不能自信。不敢有言。而心以为不可矣。未知台见亦以为如何耳。

与明谷书

编辑

奎瑞稽颡再拜言。匀軆起居神相万福。区区哀溯之至。奎瑞缕喘不绝。此岁行又过半。只痛赋命之甚顽。奈何奈何。前日下索往复书札。奎瑞还寓属耳。尽检衍箱。只有此数张。谨具呈纳。考览后还投是仰。赫蹄来往。不止于此。而今皆无有。伊时距今几三十年。而奎瑞出入京乡。书籍不得随身。以致亡失如此。殊愧不敏。沧溪文稿。今始得见。益知所不知。生幷一世。乃反叹仰于黄卷之中。深愧从前孤陋之失。且其与人往复书札。率皆倾倒所有。窃中人病。诚有如前日下示者。尤令人敛衽也。两年疹疫之馀。今年又复惨凶。民忧国计。诚不知所出。漆室之忧。不可尽言。馀外适得忙便。草草入褫。千万只祝动止以时加福。不备。

别纸

编辑

今见沧溪集中论邵子后天说。以艮兑为偶。为未详。鄙亦从前未晓此义。逢数三士友问之。而亦皆不知。艮兑以阴阳言之。则固对值。而以方位言之。则一居正西。一居东北。实无为偶之义。伏想曾有讲究。望赐剖示。沧溪答玄江书中及其过祥禫一节。三月三日过禫事。九日仍行吉祭云。旧考礼书。逾月吉祭而禫祭当正祭之月。然后不待逾月。三月非正祭之月而行吉。未知他有据依否。沧溪学博。且与玄江往复讲论此。必有所据而行之。亦望示破。

答明谷书

编辑

奎瑞稽颡再拜言。昨于便中。得拜今月十日手书。书虽稽传。仰审向来早寒。匀軆动静万福。区区哀慰。不任下情。尊嫂淑人之丧。襄事已经。仰惟先伯氏一代更矣。为之怆伤。奎瑞缕命尚延。冥顽甚矣。而又见女婿元生弱冠而夭。渠器业可期远大。常日爱重甚笃。一朝至此。自不觉其过恸。病躯因此益难支吾。奈何奈何。才闻赤舃重还。而迩来数旬。未接京信。其间乃有如许怪状。良可太息。伏闻天心洞烛。恩礼荐加。国事尚有可恃。是幸是幸。别纸下询。益见为国眷眷之忠。而顾此哀疚之喘。神识都丧。何足以仰裨所须。只深愧叹。馀外不备。

别纸

编辑

岭东折受革罢事。实挽近所未有之盛举。若推而扩之。太平万世。何难之有。然若不先节其用处。则如以土堤水。终必有泛滥之患。向日药老当国。亦尝痛革此弊。而及今所益。无几何矣。今日危亡之势。迫在朝夕。以卫文公漕丘之事。朝夕陈戒。若或天心开悟。则诸宫折受。自当不期罢而自罢。后宫千数。廏马百匹。固知猝难减损。而若不因此机会有所启沃。而苟且弥缝。则非但缺中外颙望之心。非所以格君正事之道也。昨年罪人书中先从源头理会者。盖此意也。江原量田。极为难事。盖其地多山峡。山田与元田。难于辨别。亦有一年耕作数年休息之处。此等极难斟酌。若以他道一例槩之。则民将无所措其手足。岂不哀哉。宋令才具。固知可办。而未知于慈详恻怛之意如何。从事诸人。亦必以宽厚爱民者差送。庶或可耳。他道人差送监官。非但有弊。必不顾藉他道之民。惟以办事为能。而以畿湖岭之法。施之于岭东。则赋役一定之后。岂不为千万世之民冤耶。

答明谷书

编辑

奎瑞稽颡再拜言。日昨。伏承今月十五日出下书。伏审酷寒。匀軆动止神相万福。区区哀慰不任下诚。奎瑞缕命延至今日。忍见岁事已晏。再期且隔数月。叫号靡逮。益复罔极。下视缕缕。可见谋野之盛意。而顾此𪷇劣。未尝经意于世务。况令祸衅之馀。神识昧然。每承询及。祗益赧汗。详定折受两款事。既从便民之制。民生何幸。疏陈四条。实今日痼弊。人皆言之。但所以为救弊之策实难。今承其槩而未得其详。殊郁殊郁。关东均量。今既就緖云。可幸。然关东。地瘠人稀。必如禹贡兖州之赋。然后似或可耶。湖西兼牧事。监司久任。是栗老遗意。岂不诚善。而但监司挈眷。未免为有家之累。日用百须。其数不赀。递易之际。迎送尤难。未知湖西物力可以堪此而永久无弊否。下惠新历。不胜感幸。无便久未仰谢。适玆竹山金生历过云。方进谒于门下。玆以略草。兼伸谢候。不备。

答明谷书

编辑

旷候多时。方深瞻慕。意外得拜下札。认是手笔字画。无减于常日。想惟调候已复天和。区区不任伏慰之至。奎瑞草土馀喘。朝暮待尽。而新命下降。惶闷之极。死事益促。奈何奈何。下示缕缕。俱得领悉。从前迷滞之见。不能一循指导。而不赐弃斥。凡于进退之节。辄蒙提撕如此。实感眷眷之义。无以为谢。然玆十年之间。疾病益深。重以祸故。精神筋力。实无可藉以为更出之资。虽以阁下爱念之深。而相离许久。不能俯悉事势而然耳。守死沟壑。是拙者第一义。更无可以仰报者矣。承闻有辨论册子。此亦因人所传而略知其㮣。近日彼所捃摭。他固不足论。至于庸学一款。鄙意亦以为未安。书诸文字。恐致翻传。顷日李生𭳞来访云。得朝夕于警咳之侧。故拈示语类及辑略数段语。仍致鄙意。未知李生果能归达于匀听否。此事恐不但为一时之是非而已。吁叹不已。孙儿昏事。伏闻厚有顾助。荷恤无量。傍无代写之人。病难楷书。潦草至此。悚甚悚甚。昔闻听松成先生抵书尚相。末有卧草二字。今虽不敢以山野倨傲自处。在外之人。不必一循軆貌。且以十年之间。目昏心懒。候牍多不由手。亦欲贱迹登览。俾得替面目于几案之下。不审以为如何也。馀望匀軆动止。以时加福。不备。

谢明斋尹公书

编辑

所居僻左。寻便未易。疾病侵寻。人事不振。尺书伸候。旷阅年时。瞻慕之诚。非敢有怠。而顾区区之私。无以自白于外。则只有日夕罪悚而已。意外令胤参奉兄来访。伏闻气軆动静之详。仍伏承下赐书。认是手毕。无异承诲音于丈席之间。下情欣慰。尤难以量喩也。自古君上之倾向山林。未有如今日之会。朝野之望。咸庶几于一起。而今闻素履无变。虽以奎瑞夙审雅意。而犹不得不为之缺然也。奎瑞草土馀喘。懔若不保朝夕。而出彊之命。下于此际。自量筋力。万无生还之理。顾此馀生无用。毙于国事。无可憾者。第恐或累于朝家好生之德。姑此迟回。更俟处分。而终必难免于重谴。亦复奈何。下教事。谨伏悉之。斯文盛典。托名为荣。况此辞旨勤恳。至于如此。奎瑞亦何敢恝然无意。而前后所被严旨。每以不识君臣之分为教。奎瑞亦以罪人自处之意。屡形于辞疏。自壬午以后。至于私家挽语。亦一切不得应副。顾此事势。实有难便者。然而不得旋即仰答者。谥状虽为公家文字。若不经睿览。则尚可更有商量。使人访问于太常。则粘谥望入启云。私义尤有惶恐不敢。而况今所遭尚未有结末。前头罪罚轻重。有不可知。此非俟罪之人所可承当。下送两册。谨此封还。私心罪缺。如有所负。不知所以为言。馀外不备。

答明谷书

编辑

离违恰已十年。此岁行又晏矣。自惟此生。无缘更近门墙。惟有凭诸简札。以伸瞻慕之私而已。疾病昏惰。此亦废阙久矣。寻常耿结。不意盛眷。每念穷陋。死生之问。屡及于荜门。奉书感激。无以为言。仍伏审冬深。匀軆动止万福。又膺重卜之命。公私喜贺。不任区区。奎瑞出彊之役。无罪顺解。天恩罔极。而只缘缕息不泯。又辱威命。是为惶惧。无地自容。奈何奈何。儿息之病。万无生理。累月焦煼之馀。幸闻有一分之减。莫非阁下前后顾济之恩。感铭心腑。不知所谢。值此艰虞之会。执事又进当机务。私忧过虞。亦何所不至。顾今垂死之喘。无以仰报见爱之意。愿以临事而惧四字为献。而今吏判户判。见识才猷。求之朝列。无有出其右者。夹辅之力。不暇外求。切望凡事。与之讲究消详。可否相济。然后发之。建明之际举之施措之间。庶几不至有差。亦须留意焉。幸甚。文房无可继用之路。得蒙五笔之惠。亦深感幸。馀外不备。

答李季章书

编辑

日昨县吏还。付上谢书。其得传彻否。时气日甚严沍。还朝后起居如何。上候。虽罢药房直宿。朝廷问安。以朝报观之。似未臻快复之境。远外忧虑。犹未释也。弟病喘遇寒益苦。废寝与食。已旬馀矣。而职名在身。尤觉惶懔。刑狱。万民之命。不可一日旷。传闻久台移职之后。作一虚位云。而宰相与铨曹。略不加意至此。举此一事。国事宁有可言者耶。所示诸条。唯户布与番休之制。最近古可行计。固无出于此者。而户布则诚如台示。难于轻易下手。番休则辇下亲兵难罢。其他虽欲牵补。彼此妨碍。别设宣惠。固不无后弊。而初头亦必掣肘不行。言之无益。我国田政。虽云轻歇。若加之以结布结兵。则民心之驿骚。恐无异于户布。纪纲不立。则统伍之法。亦归文具。而此则无大段扰民之事。试之何妨。沿边备御之具。固当择其要害。往往设置。使得相救而已。岂能一一列比。使无罅隙之可乘耶。其力既不能御敌。而大镇反归虚疏。诚如台示矣。郡城。亦当择其邑巨而地要处。使其守令料理。磨以岁月。渐次为之。则亦何妨乎。林大谏疏中武夫团束一款。最为无害而有实用。略加润色行之。而科举都目。亦必以团束者为之。则奚翅数万而已。然事之变通。若非在下者有管,葛之才智。在上者有桓,昭之委任。则或初头量度。后归窒碍而难行。或事未施行。群议已咻然而旁起。终难成就。窃度台兄才智。今日际遇。且观时世。终难大变通。愿于见行制度中。随事方便。去其太甚。以第一第二条所论实心实政。慎择守令等事。上下相勉。实心则必以若保赤子为期。择人则必以无一毫私意为戒。至于阴雨之备。难以一人之身。周知四边要害。亦先务阃臬之得人。使之相其形势而处之而已。书中有求助之意。而弟未尝以世务经心。且立身三十年。在朝者才数年而已。国朝制度。亦所蒙然。虽或有一段闲思量。必有上所陈彼此妨碍之弊。何足以发口。来纸依教谨还。馀外惟望为国自重。以副见慕。强疾艰草。语无伦脊。伏希恕照。不宣。

答明谷书

编辑

天时向寒。伏不审匀軆起居神相万福。区区溯恋之至。奎瑞自夏以后。百病交侵。而借寓有故。难于久留。欲及未寒。为蝼蚓之穴。强疾看检。辗转添症。最是精神全然耗削。如雾中之人。不辨眼前物事。自量无久视之理。而疾病如此。虽暂迟留。亦何所益哉。恐无更承从容之日。只自怆然而已。仲秋拜书。而伊时疾甚。未得即谢。日久后未记承书。今始点检箧笥而觉之。不胜瞿然失措。阁下若知此间实状。则必加矜闷而不罪之矣。书中下诲。俱得领悉。师门墓表。事理诚然。未知亦及此意于棘人否。奎瑞欲以书止之。而恐有缓不及事之患。伏叹。至于出处之义。无论道理如何。只此病状。难以生人自处。更无可以仰谕者。若其燕行之差除。昨年。事或可诿之于劝出之意。而今番则专出于驱迫。待人可谓太薄矣。若非人事变通。则使十数年穷饿空山之人。毙死于殊方万里之外。亦岂朝家好事哉。自惟褊心不能无憾恨意。而无处发口。敢因来教而及之。语极烦猥。悚甚悚甚。不备。

答崔右相锡恒壬寅

编辑

褫中拜书。如亲承晤。况审春寒。匀軆万福。区区之慰。不可量喩。弟宜死不死。尚今延息。即今所遭之境。有如柳州所谓躄浮屠。良可自笑。而只是名器之污蔑。威命之损辱。死不足以自赎。奈何奈何。书中缕缕。不意大监亦有此言也。向日筵中。有所陈白。虽涉文具。意谓軆例间事。今者私书如此。未知真以我为可出耶。昔者圃隐先生。临授命之际。人或有劝其退去者。则先生泣曰嗟乎。其晩矣。其晩矣。使圃老见几于早。则亦有可去之义。此今日吾与大监所处之义有异耳。既已不仕于先朝。则到今职名虽变。此身不变而为前日之身。此心不变而为前日之心。其可为职名所动而遽变其身心耶。人之劝出者。每以国事至此不可恝视为言。自古贤人君子之见几而退。临危而复进者。果有其人耶。大臣不可草间求活。若或事无可为。则当如王蠋,江万里之事而已。弟之所变于前日者。惟有此耳。望大监以墓木已拱之人处我而勿复致意焉。幸甚。所询近日事。此事当姑待三年。以待圣上发端。自下有所参酌禀定。是为十分道理。未知何故径发至此也。既以发端。似难中止。弟于再询之下。虽不得仰对。其参酌公私情义云者。已说得七分。而与大监所达略同矣。所谓公与义。即爵位不可致隆之意也。所谓私与情。即祠墓修举之事也。当初葬时必有题主之事。未知所题如何。以璿源谱略观之。则似或仍题旧号。若此则更无可言者。而若不书爵号。则此后或祠墓有故。有所关涉于朝家。则圣上与群下文书言语之间。乃以姓氏为称。无乃未安之甚乎。故愚意欲神主则仍用旧主。建祠之后。定其祠号。如愍怀哀慕等字。以寓圣上罔极之孝思。且使国人有以称号。似为合宜矣。昔汉武帝作归来望思之台。太子分明得罪于武帝。而父子之间有所不忍。则作台寓怀而天下悲之。况于母子之亲哉。祠墓。未知曾有守直之人否。若无之。则所属下人。日久渐狃。必至祠屋尘堆。丘原草没。行路之人。必有嗟伤之者。若以掖庭所属内需官员辈。别为主管之人。如参奉之制。则似或无碍于先祖而有光于圣孝。如何。既有所询。略陈愚见。而仓卒客扰。言不达意。惟在量察之如何耳。馀不宣。

答李子始癸卯

编辑

日昨承札。凭审新元。台候供剧增福。区区慰贺。服人逢此新年。百感交中。只是命迫朝暮。如此者亦复几何时。示来忧国之意。令人钦叹。今日如台者。复有几人。然进退如何之云。未知一事之去就耶。一身之进退耶。勿论身与事。此岂可去可退之时耶。国事无一可恃。而得见日昨邸报。十行纶綍。无非奋发振励之教。此实无疆惟休之几。望益励匪躬之节。克赞可大之业。幸甚。北事。不能知彼。何能遥度。最是朝象之不佳。邦本之将蹶。为今日切急忧。不于此措手。更忧何事。沈台似同局外之人。而犹能发为民切实语。今日廊庙。似无留意于此者。良可叹也。荐人之举。古亦有之。而未尝以此得力。徒为纷竞者躁进之阶而已。才未尝借于异代。则岂曰今世无人。特藻鉴不足以知人。而私意杂于其中。故其害如此耳。知人亦有未易者。以言语取人。多受其欺。况默之人。人亦不知其中之所有。势当于已试有效之人。不拘色目及门阀。随才而用之。似或为可耳。且岭南。既是先贤所生之地。亦必为他日得力之处。而抛弃既久。各别询访。取其翘楚而用之。则庶可为耸动之地矣。勘勋一事。非外人所可知。而今日宗社之奠安。似非睦姓一人之功。如何如何。馀不宣。

与李右相光佐

编辑

冬候不适。此时匀軆动静如何。一者修候。意非不切。而以公则重戾压头。以私则死疾婴身。此岂堪有人事哉。想或谅之也。目今国事至此。中夜思之。不觉痛哭也。未知大监亦同此意否。此政摆脱文具。专务实事之时。以大监向日筵奏观之。亦大失平生所望。大监以小生为可出。则是不知我也。若知其不可出。则使首相久旷。上下撕捱。是何事理。伏望此后切戒外面文具。以幸国事。区区见慕之望也。奎瑞累度陈章。辞意俱竭。不得已有此致仕之请。若或于此而不得命。则只有循墙而走。窜于荒裔。自彰其罪。以谢国人而已。今岁已尽。决不当虚带官衔。至于四年也。疏本呈纳。伏望详览。幸于入侍之际。善为说辞。俾得遂愿而死。则此身已迫朝暮。而虽吾子孙。世世亦不忘此恩也。气促神眩。千万不宣。

答李子始书

编辑

便使相续。可见情至。况旧岁消息。至今日而已尽。此生书尺。更无望于新年者耶。奉书欣慰。亦深怆然。第身任剧务。軆力无愆。区区之慰。何以量喩。此间病情。决知难医。更有何言。示意。或冀其有成。则差安分义。今闻朝廷气色。似难谐矣。奈何奈何。再疏则此事终是求进之意。岂可苟且强请耶。不可为也。右揆则月初抵书。尚今未见一字之答。岂望为人谋忠。亦不可更请也。鄙于辞职第十疏。以为辞已穷意已竭。即今道理。惟有囚服就途。进伏严诛。或循墙而走。自窜荒裔两件事云云矣。今将四载。迄无变通。则此两件外。更无他道。进伏金吾。则事似稳便。而若下勿待命之教。则此后事。终是难便而反有呈身之嫌。当俟岁新后气力稍能运动。则不定去向。寸寸南下。薄海而止。如不得达。则路傍之壑。无非塡骨之地。何恨之有哉。吾意已定。故仰达于君父矣。台亦此后不必强费无益之心力。似可。因此而窃有所慨然者。昔年尝在备局。见领相引入。则虽各道回启。稍涉关重。则亚相必令留置。以待首相之出。例也。今日事。吾既不出。则次相当国。固所当然。而岂若变通必不可出之人。使相席备员。軆统有在耶。右揆以吾虽不出在位。犹有所恃云者。欲以已冷之灰。为远火之炙。良可笑也。惟望迓新益福。病倩不宣。

答李子始书甲辰

编辑

近乍阻音。方深瞻想。日昨史官便。承拜手札。药院忧劳之时。乃能念死生至此。感荷岂比寻常。慈圣患候。至今弥留。臣民忧虑。曷有其极。承示。知有向安之望。勿药之喜。日夕冀祝。此间病情。十许日来。颇有回头之望。自昨诸症更发。无异初病之时。此身与此病。势当相为终始。何罪于天。留得一线之命。备受此无限痛苦耶。书中示意仰悉。当初批旨。实明贱臣罪状。岂敢有一辞分疏。而以此勘律。则将至于何等界耶。非但当之者求死无地。傍人听闻。亦岂不代怖耶。人皆视若寻常。而虽台之为我。亦无一言相念之意。此间见弃于人。推此亦可知矣。大凡虽在朋侪之间。固请不来。则必有无聊之意。况以君父之尊。屡辱召命。至于亲降御札而不得致粪土之一微臣。则其终岂有无事之理。有故则递任。乃是应当道理。此是何等微细。而阅月之后。至于导达君上。遣使谕旨。有若谢过者然。相軆则可谓尊矣。为人上者。不亦劳乎。以此又辱君命。台亦不能知其是非耶。自古相职之虚带。未有若吾之久者。宋朝崔与之除参政。控辞十三疏不许。仍拜右丞相。又辞不至。自丙申至己亥。四年之间。与之未尝造朝。致仕逾年而卒。则以年月计之。在相位不过数年而已许其致仕矣。此以礼进退者也。晋朝蔡谟除司徒。三年不就。至于临轩送使而又不就。当时执政会稽王昱曰。蔡公违傲上命。无人臣之礼。若人主卑屈于上。大义不行于下。亦不复知所以为政矣。公卿乃奏请送廷尉。谟惧率子弟。素服诣阙稽颡。自到廷尉待罪。殷浩欲加谟大辟。会因荀羡之言乃止。免谟为庶人。此以法振肃之事也。当今所以处贱品者。不出于此二道。而右相之意。既不许致仕之请。乃以司徒三年。为引喩之大题目。此后则只侯殷浩之请大辟。更无所望。曾前既知朝象。故前日抵台书中勿费无益之心力云者。正谓此也。此后更勿言吾身进退。如何。书中缕缕。无非相念之情。感此至意。不容无谢。而愤懑之意。积中未吐。因此而略发其端。未知台意以为如何。近来火症转盛。无复旧日性情。而于改过处。则未尝有吝固之意。言辞之间。若有不是处。则毋惜示及。使垂死之人。得正而毙。如何如何。日昨传谕书启中。略及自下陈达之为未安。而史官以为此事虽出于陈达。遣使宣谕。出于上命。则书启中仰陈。似为未安云。故闻言即改。此为吾分寸之长。台可谅之矣。馀艰此呼倩。必添数日症情。所欲言者。不止于此。而姑止于此。不宣。

答李右相书

编辑

昨日有书。而无可覆之辞。且以承宣再来。宾客相续。无片时之隙。不得修敬矣。伏未审夜来。三殿气軆何如。大王大妃殿常膳。尚今未复。非但调摄之中补元为难。因此而大殿保护之节。渐次差池。则其为闷迫。当如何也。大监哀遑忧劳之中。匀軆亦何似。奎瑞缕命尚延。何足为言。以贱身之事。窃有所奉规于阁下者。伏望勿为泛视而细加商量焉。贱身去就。于大行朝。请开自进之路。而日昨书启中。亦已提及矣。若以此。于公除后导达。则贱身虽已下往。自有更还之路。如此则事无节拍而归于稳便矣。严庐半夜至于请对少无严畏之意。已不觉其愕然。大监所达之辞。未及详闻。而日昨书中酬应之难。乃是私相往复之言。传闻此言。亦入于奏达之中。猥亵甚矣。亲旧来见之事。大监欲何以处置而至达天听也。可谓不商量矣。至于圣教中乃有人臣不敢闻之教而不请还收。奎瑞不敢为惶恐俟罪之语者。盖以筵教不出于朝报。贱臣若及于书启。则誊诸朝纸。将传示八方故耳。此虽已过之事。于入侍之时。即为陈白。无得入录于翰注之册。幸甚。桐江布衣之谕。非所以拟议于微臣者。今不敢有所提及。至于便服入来之教。此是何等礼数。贱身以常调出身。从宦数十年矣。今于新谒嗣君之际。岂敢以草野偃蹇自处而进承明命乎。此必不敢为之事。而大监不于筵中陈白请改。致令圣教一下。瞻聆俱骇。此岂尊国軆之意而为真实道理耶。至于便服造朝。则八方听闻。岂以带职入朝为疑之教。盖欲掩微臣疑谤。虽感激曲轸之圣意。而实不下烛微臣本情。奎瑞虽甚昏弱。既有一定之见。则未尝以他人毁誉有所挠夺。承此下教。不胜赧然。奎瑞虽不敢自言为人上。而宽裕有容。则此实圣德事。而至以一微臣之故。乃欲分疏于八方众多之听闻。涉于太过。且此教亦非所以待臣僚之道。未知大监之意则以为如何。今者带议政之任。偃然以便服入朝。未知古有此事否。此实必无之事。乃敢以圣教。自解于八方之耳目耶。知其必不可行而为之辞。实非诚实之道。今日文具之弊。尝及于前日书札中。而今乃如此。非为贱身。为国事。不觉忧叹。昨日书启。以公除前不敢请致仕。泛然以军衔下语矣。若只解职名。则例归西枢。贱身于乙酉。谬入枚卜之中。伊时有严旨以枚卜寒心为教。言犹在耳。到今身带大匡之衔。实有怵惕不忍进者。若蒙以奉朝贺入觐。则微臣处义。可以两便。虽以朝家言之。贱身若迫于事势。以西枢应命。则一归之后。更无可还之路。若许奉朝请。则虽疾病如此。不期朝暮。或可复入京辇而无碍。阁下试可商量于公除毕后。即有变通。幸甚幸甚。且恩数之屑越。言语之过中。亦为君德之累。此事亦宜商量。而圣上之勤学好问。出于天纵。前头放怠。非所当虑。而闻大监累有陈戒。若事在当头。则虽不得不言。哭擗才撤。严庐深墨。姑且少俟公除之毕。亦丧事宁戚之意。未知何如。不备。

答李右相书

编辑

早拜下札。伏审夜来匀軆支安。无任仰慰。示事伏悉。如此等事。若用精力。则恐致损伤。反误于大事。望须十分爱养精力。至望至望。奎瑞既以明日造朝为对。势当趁此趍诣。而本领既差。节节难便。盖人臣事君。当进则进。当退则退。乃以如是则进。不如是则不进。与君父相持。乃要君之事。而奎瑞既入曲迳。今日疏请。乃近于是矣。又以不递相职之故。圣谕既下之后。复为相持。万万惶恐。势当因圣教诣阙。而司直以下。无肃谢之事。只以前席曲拜。为初见君父之礼。实有不安于心者。藉令有肃谢之节。此间筋力。亦无以既肃谢又入对。事势至此。不知所措。望大监熟思而回示之如何。馀不备。

答李参奉匡泰书癸丑

编辑

易道广大。无物不包。而交易变化。周流无滞。是其源头大軆。河图洛书。先天后天。虽各一规模。同出于理。不可执一而废百。序所谓不可为典要者此也。故执一隅之见。以蔽无穷之理。最妨于学易。而观尊所论。似微有此病。望须开拓胸次。平心徐究。更加往复。不厌其烦。古贤所谓不有益于子。必有益于我者也。是亦易之道也。望加意焉。札翰人事。废之久矣。不得修敬。幸谅焉。承书久矣。其间有数家忙急文字。汩汩度日。以致迟延。亦休咎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