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沙先生文集/卷二十一

卷二十 芦沙先生文集
卷二十一
作者:奇正镇
1883年
卷二十二

光州文庙重修记

编辑

古者有学斯有官。以至外州县皆然。国朝原典所载教授训导。即其职也。然学官所专掌。导迪一事。若斋舍之修造。稍廪之经纪。犹不能无待于守土之官。况风励作成。丕变一方之趋句。使教养之意。得以下究。又岂学官之力所能独办哉。自续典行。而教授训导废不复置。于是学官之职。专归于守土。此土人才士习。有不古若者。无所归咎。亦曰艰哉。厥职之艰。知之者盖或鲜矣。其号留意者。一年一二旬。会萃境中秀士三五十人。试以功令文字。等第其高下而已。下此者乃或经年。不接学子一人面目。其于诱掖激劝渐磨成就。何如也。学校之于养士具也。养士之于学校实也。其实既弛。则其具不期颓而自颓。亦其势也。上之五年甲寅。南阳洪侯在应。来牧光州。既上衙。以礼谒圣。见圣庙年久欹侧。壁楣内外。皆竖添柱。犹惧不支。即大惶恐退曰。斋舍坏漏。守土者有责焉。况文庙乎。既而迫冻月。未及施役。明年二月将释菜。先期报上司得请。祝毕。即移安董工。至五月。工役告讫。殿貌仍旧制。材木或取邻境。瓦础之外皆用新。而户不加敛。民不告劳。州人大小士庶。莫不胥欢悦。一辞言曰我侯之功。幸州奇正镇曰。侯之坐席未煖。留心学校。大役卒完。不以烦民。厥功信有如舆诵者。侯之所以自期则曷尝以此为吾事已了哉。向所谓风励作成丕变一方之趋向者。庶几于侯见之。盖士以通经学古为本业。而文艺其末事也。学以识公私辨义利为门路。而科第是外物也。侯能使州之人士。知文艺之外有可愿。科第之外有可求。则其于牖士。庶几不坠其职矣。蜀与潮州僻乡也。一经文翁,昌黎。便以儒风称。今光之为州。有先贤遗风。锺英产材。甲于湖南。转移之机。方诸他郡。难易盖不侔矣。吾将拱手俟之。侯之始为潭阳。政清而民服其教。光于潭邻邑也。是以自潭移光。信在言前云。光之斯文朴泰休,金炫三,李周铉。将记贤侯之功。而族大父商协氏以多士之意。命文于正镇。不辞则僭越。辞则获罪。恳避数三。卒不能终辞。后之人尚有以考焉。

考岩书院重修记

编辑

书院表里学校。上自朝家。下至在野儒贤。无不极意扶㨁。已事可考也。然无正官无常数。事目不载于六典。其始刱也。皆自儒林。县官划费者。不常有焉。既建之后。率励作成。仰山长洞主。俎豆钱谷。有司存焉。若是而止耳。故树立而不堙废。其难常倍蓰于学校。其或一瓦缝璺裂。一柱础倾垫。工役之大。类非月朔常支费所能济。则儒生之为有司者。聚首忧畏。莫能下手。必以告于搢绅有司。搢绅有司若可以致力矣。而方困于朱墨。又黜陟声名之所不关由。苟非笃好斯文有素。礼爱存羊。而力优割鸡。则岂能尽底担荷。视院事如官事哉。虽以本院为大老先生享右之地。而亦坐此未有修改之举者有年矣。积而至于正堂以下正门以内。无一完屋焉。永历四庚子。莘田赵侯彻永。为潭阳都护。既而移牧光州。以士望所属。首尾四年。常有司本院。祗谒之馀。既周视咨嗟。断然以为己任。亲为之经画。财用择儒生之能干者任之。不逾岁。已新其壁立楼。先其急也。次年。修东西斋。为讲肄齐宿地也。又明年。及于正堂。为久远图也。又院之四方堧地崖谷出没。旧皆不属书院。修造之馀。皆旋旋取价归属。兼置水田三四顷。以丰院储。纹席笾豆诸具。无不新备。凡此皆儒生意望之曾所未到者也。于是欹者摧者漫漶者渗漏者。无不各复旧观。升降礼仪。烨然有光。多士相与言曰。院宇之残缺未甚。虽有赵侯。人必不见其功。若过今日。虽有赵侯。又难乎为功。今赵侯之来。不先后于机会。以旧为新。欲成而成。使一路士林有所依归。此岂非天之所以默相斯文者欤。有起而言者曰。老先生之道。与东方流峙相始终。夫人而知诵习焉。夫人而知尊慕焉。然而行不著习不察。日用而不知者皆是也。今日赵侯之意。岂欲其院貌改观。享祀无忒而已哉。盖灵台辟廱。儒之粗也。礼乐名节。儒之实也。若但乐其风雨攸除。鸟鼠攸去。而曰吾事已了则末矣。诸生敛衽曰。是不可不之书也。以命幸州奇正镇。

兼稼亭重建记

编辑

兼稼亭在鳌山邑治馆宇之东。近故邑侯全州李公之所刱也。趾平冈而面抚长畴。每农月。农者毕出。太守登亭。则欢愉艰难。若躬亲焉。此亭之所以名也。侯在邑有惠政。侯去五十年。邑人父老往往诵其为惠侯。而问其所以惠。亦莫有能言其详者。及读侯鳌山时拟进一疏。大要言务本重稼之意。趋事劝功之俗。而其中一段语。傡述起亭命名。狎野近民。非出于燕息之计。即此以观。侯之政可知矣。此殆邑人之所以诵其惠而莫能详者欤。凡有受气含灵以来。非衣食则生养不遂。非耕稼则衣食不出。故斯民之趋事劝功。以遂其生养。盖天性然也。有不教而知。有不督而能者矣。患在牧民者不达其道。妄有作为以扰之。若是者。如治丝而急抽之。棼必多矣。其始也。盖亦希觊一切之功效。而不料其将扰也。及其害随利生。弊逐功兴。则民始扰矣。于是衣食之源夺。乐生之念丧。游末繁。奸伪滋。而民不可为矣。故今日有赫赫之声者。明日之灾也。乃侯之所以为治异乎是。顺民之性。不自我扰之而已。因土之俗。不自我夺之而已。薰然有爱人利物之心。而乐与斯民相从于常事本业之中。未尝别立一事以求爱人利物之功也。古之循吏传。无可书之事。其是之谓欤。屋不陶瓦。有时而圮。今侯。侯从孙也。披家乘采民情。因其故础而重新之。盖将修侯之旧政。以惠侯之馀民。亦可谓能世其家矣。侯讳某。今侯讳秉礼。记其事者。土民奇正镇。

六花亭记

编辑

六花亭在雪山之阳。山之处士郑公先生之所构也。饮落于雪中。适与山名符故名。始先生自东岳来游。爱其石峯之𡺚崒。登高以望。四势之环翠。饮泉而甘。即曰是宜送吾老。遂挈家而就之。宅于山趾而亭其中腰。相距五里而近。自亭之成。非有故不下山。抛沃衍之利而食确荦之土。舍驴马之安而躬屝𪨗之劳。却鱼菽之奉而味姜芋之淡。谢过从之乐而入空虚之地。其始也。人或疑其乖。先生不辨。及其久也。世皆以为癖。先生不辞。十年如一日。后生奇正镇曰。乖固不知先生者。而癖亦非所以论先生也。盖尝闻之。君子能运物而不运于物。是故君子之居。虽委巷不为陋。城市不为湫。屋漏不为隐。疏堂不为华。若谓先生之乐。必在于枕山藉石。冥搜孤𨓏。则是岂运物而不运于物者欤。正镇尝入公之亭矣。其檐宇取便于眺望。花木不苟乱而止。储书无多。经史略干。蓄物无长。琴有无弦各一。有遗美者矣。见先生之训迪诸孙矣。亹亹乎其欲向善也。惓惓乎其欲通经学古也。而循循乎其无助长欲速之意。盖物化有渐。明年之花。结蓓蕾于今年。推先生之心。盖将立乎昭旷之原。与造物者为徒。然则岩壑之胜。云物之奇。四序之相禅于前。特其应迹之一事。何足为有无于先生之胸襟哉。第有一说。欲其子之齐语者。必引而置之庄岳之间。结架山泉。安知不有取于蒙养之象乎。凡受先生庭诲者。盍亦知勉。先生之孙其一。正镇婿也。故请书此以谂焉。

松阴记

编辑

潜叟有三从弟曰稺受。一日以其友安君伯承之意。绍介于叟而为征其松阴记。叟即反以问焉曰。伯承之松。稺受见之乎。曰见之矣。长短奚若。曰可坐而扪顶矣。然则其阴能几许。曰以为荷叶差大。以为车轮又不足。以阴晴为有无。而不以冬夏为浓淡。惟月斜风动时最凌乱。而置一榻傍无馀地。有友人至则夹而坐。席间可容行杯矣。此伯承手种乎。曰然。叟曰是松也不能自有。待伯承而有。所吐之阴。又不足以庇伯承之七尺。何伯承之好之癖。至以自号。又求以文之也。稺受默然。潜叟亦沈吟良久曰。伯承近读何书矣。曰读易矣。叟逌然笑曰。此卦画之说也。夫易自两仪始生。转加一倍。积而为爻者。且四百变而为卦者逾四千。其用之广。至于定吉凶成亹亹。而善观者却于一动一静之间观之。故曰见根拨而知花者。知花之上也。见蓓蕾而知花者。知花之下也。今伯承之松。根而干。干而枝。虽不能大庇。亦既成阴于庭阶。则固已近于蓓蕾矣。然则伯承之知此松。厥惟久矣。岂今日事哉。若必待蔽亏云日荫庇千人而后知之。则是花之离披者也。亦晩乎其为知矣。伯承岂为是也。夫士之隐处约行。惠泽不加于人者。与今日伯承之松无以异也。然而大庇生民之本。已定于此。吾闻伯承竆经笃行。志尚不苟。盖其所自期者。不在于闲草木也。苟能不为风霜所变。益茂其根。益达其枝。则人将待子之阴以避暍焉。吾且拭目以观之。辛丑岁暮书。

郑氏溪堂重修记

编辑

南方之山。名于图经者有数。槩乎饤饾以为富。刻镂以为奇。其不露声色。巍然钜人长德。瑞石不能让光昌。同和数十百里。裙带其四外烟火。锺毓出他方远甚。顾山之情翳于近。故址瑞石而居者。或反不知有瑞石焉。惟郑氏溪堂。入据其襟虚。以未及山而支出曰万寿山者。为背山为宾。宾来介率威仪。莫有逃主人之眼者。青山入门非虚语。溪从万寿来。清泠可漱。逐流落花。可俯而拾。试沿行绕堂。穿竹树百馀步。秀色之染人益浓。方酬应不暇。而瑞石之水。已自东及南会之。演迤泓渟矣。四外得其藩屏。此得窔奥。故环山而求之寝处游戏唯诺一山者。惟溪堂为然。堂之未筑也。相国文清先生。已尝屦及焉。其诗曰。万寿名山路。秋风病客来。大学士畸翁先生始架之为堂。中为他人有。至进士公赎之。堂复归郑氏。进士公亦曰溪堂处士。以居号也。重修者处士玄孙海观氏。址旧而材瓦新。海观氏以余之忝中表也。忘其浅。求所以记之者。余复焉曰。有先人弊庐。子孙肯构之。职耳不足言。公家禄庆未艾。张老所颂。斯干所祷。公所自有。不待言。左右瞻眺。云霞兴蔚。岚翠异状。晨夕变态。登斯堂者目击焉。不必言。虽然为准备异日山中故事。请有贺语三首。为山水贺。继贺主人翁。终以自贺可乎。凡山水与人遇。非人幸。乃山水幸。何哉。山水以人名。不能名人也。溪堂虽好山水。深山远海好山水不遇者何限。苟得大君子一顾眄。亦奇遇也。今郑氏两先生于此。始则杖屦。终焉堂室。使林峦增光百世。所以为山水贺也。抑又思之。人与山水。岂皆觊名者耶。惟其德而已矣。坡翁诗曰。呼吸湖光饮山渌。佣奴贩夫皆冰玉。湖山之能冰玉人下至佣贩。则士君子又可知矣。以此言之。人有资于山水。而山水无所资于人。今公受前人青毡。不出户庭。擅丘壑之胜。养儿孙课僮仆。皆于山光水绿之中。酝酿助发。岂可浅之为量哉。此所以贺主人翁也。如余病抱膏肓。迹悬匏瓜。虽结恋名山。志愿未伸。间岁托先人丘垅于瑞石之阿。距溪堂洞门十里而近。幸得以省扫之暇。时时入公之堂。收拾公之所厌饫弃掷者。以自涤其尘埃。亦晩暮大愿也。是又可不自贺欤。主人翁曰。以此为记足矣。

果轩记

编辑

凡物有根。又植之得所。则常永长久。其生成也不御。夫木未有不始于毫芒者。而至于连抱百丈。其根深也。其或连抱百丈。一朝颠覆而不救者。其根先瘁也。人之欲善也根于天。又有声名荣利以督之于外。宜乎日滋月益。善不可胜用。然人之大患。善常不足。不善常有馀。是曷故焉。噫声名荣利。其善根之蟊贼乎。著一衣。不要自家煖。要人道著好衣。吃一饭。不要自家饱。要人道吃好饭。人不道好时。衣饭可废乎。尚幸衣饭外物也。以人道好之馀。兼可取饱煖。善在内。心一差。善何有。是以声名荣利日炽。善日亡。人不知其为蟊贼也。而反欲于玆植根焉。求其生成也。不亦难乎。善如登为是。夫然则善奚根而可。亦求诸内而已矣。方其众善之未萌芽也而彻底深固。不待植而与生俱生者。孰有先于爱亲一念乎。善乌乎不在。爱也者善之最先者也。爱乌乎不在。爱亲也者爱之最先者也。人根于亲。善根于爱亲。固其所也。两家各有子焉。孩提岂有不爱亲者。方其黄小也。已有少衰者矣。及其童丱也。已有不顾者矣。苟有一人进退周旋慎齐。不敢疾行先长者。则是必内爱之不衰者也。是以人之欲善其身者。致爱于亲而已。致爱于亲。而凡所以爱亲之枝者。自不容于不谨矣。不善安从生。古人以孝为百行之源。又曰本立而道生。此之谓也。呜呼。父母虽没。身不亡爱。亦不亡为善。则令名及于父母。此而不果。则非爱其亲者也。闵稺教晩友也。自失其先人仪形。独有槩于戴记之一言。以果为轩。庸寓常目。余嘉其作善之有根柢。请以此书其扁之左方。

荷叶亭记

编辑

亭六棱。以象类求之。则薝卜也。不取。取荷叶者。象外意也。夫象起于方圆。方圆之变为曲直尖侧。句互丫串。委琐杂糅。甚至工画不能写其状。苍史不能制其名。是之积为人间。世人以一身处于其间。欲离象而独立则象不可离。欲与象俱𨓏则万有相攘。于是忧患之涂辟。是非之门开。埋头易出脚难。求筏于无涯之津。非有象外意。何以哉。今夫亭前有塘。塘一象也。塘中有荷。荷一象也。荷上有珠。珠一象也。荷不离塘而不囿于塘。珠不离荷而不囿于荷。人之处世若是则亦几矣。然犹以为未焉者。彼亦适有所宜。易地则乖矣。若所谓象外意。夫焉择地哉。此意诗人有见之者。其言曰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圣门言志之日。有见之者。其言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虽然徒见不济事。在乎养之。养之之道。千万人中。常知有己之语。最不烦而易晓。其接续生成。鸡抱卵之喩尽之。养之而成。则虽以薝卜为荷叶可也。吾可无时而不荷珠矣。是亭也羽用筑之。而成于鸣鲁登科之年。吾奇之一里两科。世之所荣。吾之荣之。亦与世同。顾念忧患之涂。是非之门。出身者尤甚焉。缘境顺应。不可不勉其本领。故请名其亭曰荷叶。而芜辞随之。以表余惓惓。兼以自讽焉。

三岛旌闾重修记

编辑

兴阳为县穿南海。如一幅帛。所争脊连内地。靡是岛也。舍陆舟行又百馀里。有为属岛于县者曰三岛。岛有近故烈妇南氏闾。正庙丙午所旌。沈乐洙以县宰记之。其略曰烈妇良家女。嫁时年未二十。岛民渔采。其本业也。嫁未满四朔。同夫渔采。遇风舟覆。舟人惟善游者得出。烈妇乘木既登岸。见夫未出。方随浪头出没。即还入水救之。力尽俱渰。拯其尸。犹抱持其夫。握固不可解。叙事既引陆丞相负帝事以称扬之。其天旌始末。记文不载。盖事在当时。涂人耳目。无待于记也。岛人相传殉节初。州县采报京曹。事久寝。丙午有旱灾。自上访求幽隐。始有成命。其言亦足征信云。夫姓名金大善。亦良家。以兄子为后。曰德河。德河有孙浏。能读书赴举。知义方承袭源。流盖不可诬。浏以今年重修绰楔。踵门请记其事。吾虽不文。知浏则久。不忍辞。噫。三岛何地也。渔采何业也。民有秉彝本乎天性。观于此而知之。抑正伦理笃恩义。四百年风化。外薄于海而然耶。过此闾而不咨嗟感激。其亦可谓忍人也夫。

烈妇宋氏旌闾记

编辑

烈妇宋氏以大行王丙午十一月初八日舍命。粤三日。初检狱情既白。待营符四十六日。始棺敛。再明年。罪人毕得。乃葬。大司寇金公箕晩。因谳狱启宋氏之烈当旌。依允下该曹。未及覆启。大行王弃臣庶。上嗣位明年庚戌。成命始下。呜呼。首尾五年矣。其夫朴重洪。又丐文于祭酒洪公直弼。以铭竁表章。公私无遗憾。绰楔告成。病废生奇正镇取其家录前后文牒。节约以记之曰。宋氏砺山世家。以忠刚公侃为远祖。年二十。嫁朴重洪为再室。朴系出珍原。文康公竹川先生光前其显祖也。其在家。已有异操。抄录女史言动。以自镜考。及归朴氏。内外皆法拂。甚有闺阁之誉。有崔再臣兄弟者。以郡吏退居重洪坊。图坊任。连郡中为猾十馀年。民饱侵剥。丙午。复踵前图任。一坊大噪。重洪迫于众议。出力禁崔之坊任。诸崔憾之次骨。顾无隙可逞久之。再臣病死。乃潜谋乘机肆毒。重洪殊不知也。方宿于内室。夜过半。忽闻闼外有啸党声。手已及门扇。意谓强盗。无应变策。正彷徨。门扇已中折。扃𫔎不解而开。黑影中铁椎刀棒乱闪矣。宋氏始省贼锋萃于其夫。急以身遮障。替受椎锋。又接其来刃而夺之。相抗者几一饷时。柰身只。贼手脚多。重洪既伤扑流血闷绝。而宋氏亦臂胁交拉。体无完肤矣。贼见重洪闷绝。急奔舁再臣尸来。宋氏以其隙得唤人。负重洪移入傍近温堗。摩嘘冀生活。不言一身痛楚。日既晏。重洪开眼有回甦势。乃痛哭语重洪曰。百年古家。一朝败亡。妇人之义。不当自惜残命。丈夫与妇人不同。尚有前头事。收拾馀魂。勿自摧残。辞止惨凄。若告诀然。重洪泫然出泪而已。左右虑其将致命。而乳呱满前。犹意致命之不能遽也。俄而寻之则已自缢于庙门矣。前室子懿铉方童蒙。自外塾赴难。披发告官。凶徒已赶走先告。三检官。长兴府使赵侯然明,乐安郡守闵侯重宪,绫州牧使李侯玄五。其报巡使牒。有曰贞介之性。忿愤弸中。顷刻自裁。视死如归。有曰宁一死之无知。遂一缕之自裁。平日闺范可以推知。其在树人纪励世道之道。合有绰楔之典。有曰为夫一死。何其烈烈。安知遐乡。有此姱节。此可见义烈之孚人。不谋同辞云。巡察李公时在其回题。最为人传诵悲涕。文多不能录。李公交归。狱事中弛。懿铉跸路鸣冤。卒得大贞。天道焉可诬哉。重洪居宝城。与正镇居不迩。又初不知重洪。然是年事盈耳如昨日。变初争传。宝之一士人家。为吏党肆凶。阖门横死。莫不酸鼻。继而闻士人赖其妻翼蔽。绝而复苏。掷鸿毛者。独其妻也。酸鼻者复为竖发。最后始闻士人即重洪。而妇人处义之严且明。有如是者。今得其家录。又闻棺敛日。体无滓秽。如初自缢时。每狱报有喜。必于重洪及家人梦中。辄先期告之。噫。烈妇其真不死矣。人之贞刚。不可磨泐。一至此耶。天乎既禀之以绝异之贞。而乃畀之以厄凶以摧折之何耶。摧折于一朝者。乃所以伸于百世。则裁培之理。其在斯欤。

烈妇柳氏旌闾记

编辑

柳氏父系瑞宁。进士东焕。承旨匡天。为父若祖讳。丁卯生。十六。嫁为蔚山金膺休妻。膺休风彩秀异。其登庠也。时丁亥代理。为赐梨园乐以宠之。乡邦荣焉。粤三年膺休殁。先初期一朔。柳氏捐生下殉。后八年及上闻。有旌闾之命。乃上之五年己亥也。夫人自在父家。著闺范。及归金氏。媚于舅姑。夫婴痼疾经年。浸以危剧。夫人每露祷尝药。殚诚力冀得回天。而竟不救。夫人惟一女无男。自以三从义尽。昼哭之哀。非有以骇于常度。而神意所凑。将非久为未亡在世者。家人晓其然。婢侍不离侧。凡所以慰藉防备者。靡不用极。夫人外内皆饶益。绮縠刍豢。生习然也。自遭闵凶。发不栉。衣不易。夏不启扉。冬不近煖。有人所不堪者。而处之若固然者。若是期年。防备少解。而厥舅进士公亦笃疾。屡滨危殆。夫人忍死时月者。盖有待也。一日舅入言吾疾今则间歇。夫人垂头无语。舅既出。傍侧乍旷。夫人已自经矣。傍有手缝里衣上下具。欲以敛也。三遗书。家及父家各一。己出一。家言九日合窆及继后事。父家自陈薄命不孝及鞠养己出事。女言就鞠外氏以及成人之礼。缕悉而不乱。噫。办命固人一大事。而夫人能从容以就尽。笃义而不忘恩。其尤难矣。果以是日窆。嗣续亦将有托云。旌表成命。四月十七日。宗伯金公履载,承旨金公景善进士公讳邦默。河西之裔。绰楔成。膺休之弟景休。俾正镇记其略。

龙湖亭记

编辑

龙湖亭在长兴西界。崔生奎文所筑。为其父年老而坟行。憩息无所也。俯瞰湖水。故以湖名名其亭。生之父讳荣泽。以朗州右族。流寓是县。县人称其孝自幼少时已然。及亲没已久。而思慕不少衰。生兄弟相与谋曰。㬥风暑雨天行也。必不为吾亲坟行而辍。则有子二人。独不知所以芘其亲乎。于是捐赀鸠材。负石畚土而亭始成。盖自宅徂坟之半路也。奇正镇曰。世之言孝者。称冰鲤雪笋。以为感天之证。然而此圣门所未言。虽不可谓必无此理。亦不当专以此论孝。要之证之于天。不如证之于人。卜之邻伍乡党。不如卜之妻子闺门。昔贤以妻子梦寐。自卜其所学之浅深。盖人之真情。多在隐微。夫孝亦卜之妻子之心悦诚服。而其孝可决矣。今崔氏之亭。作此以息老者固孝矣。而微公之真情素孚。安能使孝子有此亭也哉。然则崔公其真孝矣乎。圣门之孝。言曾闵。曾子以养志归全之孝。为万世法。而至曾元曾申。已不免口体之养姑息之爱。以此言之。崔氏之能世其孝。又可贵也。余虽不能登崔氏之亭。接崔氏之面。人之有善。乐闻而乐道之。先民所程。遂书此以为龙湖亭之记。

龙谷安公旌闾记

编辑

游夏孟氏父子问孝。圣人告之不同辞。非告不同。其所宜闻有不同焉尔。以此知孝非特一孝而可。人不尊师择友讲学取善。以矫偏补不逮。而曰吾能养亲者殆。而故曰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近时湖南有笃行君子。曰竹山安公讳凤胤。蚤师陶庵李文正先生。服膺老弥笃。而宗族州里翕然称其孝。无异辞。庶几真能知人以事亲者。公殁三十有五年。先生曾孙李公光文为方伯。李公雅闻公学行。又征道儒言。摭其孝上闻。粤五年壬辰。表闾命乃降。绰楔既具。公之从侄孙。尝及公謦欬者若而人。抚旧涕洟。将揭公事行之略于板。用诏来许。命正镇文之。谨按其状。曰安氏本顺兴人。以高丽大儒文成公讳裕为远祖。有讳元衡官丽至侍中。为竹城始封之祖。讳鲁生始入我朝。官至判书。安氏自此复名家。至讳忠达文科正郞。始居湖南之咸平县。是为公八世祖。曾祖讳汝止承文正字。祖讳晩沃。考讳致亮生员。妣南阳洪氏。进士橒之女。公以肃宗乙未生。有天资。自幼沉静。不妄言动。授之读。又聪颖。甫逾十岁。已成公车业。十八九。连以赋义策。阐增式乡试。家方以进取期公。而迺公志尚所趍。古人义理之学也。生员公从其好。从师远游不禁。岁戊午。乃贽见李先生于寒泉书社。先生一见器之。顾在座生徒曰。此少年真实。有儒者本色。又每称其安详精明。足用为学。归省临别。嘱以连续来往。其惓惓于公如此。公既得依归。益自信。早绝科累。专意读书躬行。秉烛夜读。至老不倦。而著力多在四子。盖先生之教。以四子为根基也。尤邃于礼。人有质问。援引详赡而辨析明正。壁书先生左右二铭。以寓常目。近里务实。不求人知。而及其见面盎背。见者心服。则所养之深。有不可揜者。勉子弟以儒素之业。与后进言。必依孝悌。引归义理之学。此又推先生之教。以教人者也。先生丧。为加麻之服。哀恸如天属。己亥。公年六十五矣。有先生遗文校正之役。公千里赴同门招。躬三年劳。选抡义例。多出于公。惟讲说未了而归。又以同门敦迫。在家颛其事。一年而役讫。于是公之所以仰酬师门者。亦可以有辞于来世矣。其于事亲有至性。亲癠不能食。辄对案涕泣。尝药尝粪。靡不用极。其养大抵以养志为本。而甘旨之供。不以贫窭而或阙。执丧哀戚过礼。啜粥终制。隆耋思慕不衰。丧馀晨参行礼。无勉强。春曹启辞。其实迹也。正镇曰。公之事亲若此。其于孝可谓备矣。孔子曰。不能敬其身。是伤其亲。伤其亲。是伤其本。今公能求贤师学道。以敬其身。以无伤其本。此又孝之大者。向所谓知人以事亲者盖如此。是非其所以大悦人心。克享天褒者欤。安氏诸长老曰然。正镇以沉痾。久阁楮毫。不足以尘秽遗徽。顾安氏之请益力。遂敢序次其语以还之。公字仲毛。龙谷其号也。所著有泉上抠衣录,诗文若干卷云。

风咏楼重建记

编辑

大行王十三年丁未。灆溪书院之风咏楼毁。粤三年己酉。始克重建。上庠生郑焕弼。一蠧先生裔孙。致多士之意。命其友生奇正镇记之。正镇踧踖不敢即泚笔。先问楼所以命名之由。焕弼曰。盖闻圣人之于道。未尝为一隅语。且言其一二。则如山水言仁智之乐。崇卑状知礼之德。堂室况造道之域者。皆是也。推斯义也。曾氏之沂上风咏。与颜子之巷居如愚。规模气像。虽有不同。而学者不可废一而不讲也明矣。是院之有居敬集义斋者。盖将追曾孟之旨。以事体用之学。是所谓学颜子之所学。而张而不弛。文武不能。发舒精神。休养性情。又乌可无一段事乎。此楼之所以创于后。而命名之不得不然者也。正镇作而对曰。不亦善夫。其名之也。此固鄙生之所愿闻。学子之登斯楼入斯斋者。即斋楼之扁而体认之。亦可以不迷于所从矣。正镇又何辞以赞。第念风咏之旨。与鸢飞鱼跃。同活泼泼地。岂可但以张弛言乎哉。此事只问天姿学力。曾氏惟天姿高。能不由阶级而优见大意。无曾氏之天姿。而慕曾氏之风咏。非学力何以哉。惟守之久而后居之安。居之安而后资之深。资之深而后左右逢其原。于是乎舍瑟之对。在吾方寸间矣。所守之地。岂有他哉。不过所谓敬与义而已。一蠧先生渊源实学。虽非后生之所蠡测。集诸先生之尚论而想像之。盖所谓不动而敬。不言而信者。其深厚笃实何如也。及味孤舟下江数句。则隐然有风浴气像。此岂悬慕企望而得之哉。守之久而自至耳。正镇衰迟痼废。虽不获进于藏修之列。愿与诸君子相勉焉。院有正宇。以享先生。而桐溪,介庵二先生配侑焉。有别祠。㵢溪,松滩二先生享之。头流白岩。灆溪渭水。皆眺望山水之可记者云。

相好亭重修记

编辑

君子创业垂统。未尝不欲后世继。其情不以家国殊也。然善继者不恒有。岂继述难于创垂欤。抑由于创垂者或未深厚而然欤。相好亭。故察访赵公所筑也。年代虽远。因亭名而㴑公意。自尽其天伦之爱而已。曷尝为蕲子孙继述哉。然子孙承袭堂构。服再尽而爱不衰。讲好修睦。皆可以为他家法。于是赵氏遂以惇睦名。此又何以致焉。要之创垂未必善继。而善继必创垂之深厚者也。观于赵氏善继。而察访公之笃于天伦。可想像矣。公玉川人。讳智崘。筮仕年纪。家版不载。盖英陵盛际云耳。既而谢官禄。亭于升平之富有县。有山水眺望之胜。日与兄弟四人。湛乐于其中。是必簪组之荣。不足换对床之约。景物之富。皆所以助吹篪之欢。前人之述备矣。中经兵燹屡矣。是亭不烬。今之重修者。赵大雅在玑氏。翌年秋。墙垣圮于大水。其再从弟在完氏续修之。役以告讫。登斯亭者。知重修之役。不徒修其栋宇楹桷。实以修其惇睦家风则几矣。来请文者。赵君敏奎也。

听湖亭记

编辑

水湍流激射而后有声。湖其潴者也。潴则无声。听湖主人。听于无声。不亦异乎。有解之者曰。子知湖之无声。而不知其声有时而宏于湍流激射者也。洞庭亦湖也。而韩子诗曰。轩然大波起。宇宙隘而妨。方是时也。果无声乎否。余应之曰。子之言辩则辩矣。而恐非主人之意也。万动起于静。静者动之母也。动者静之子也。有见乎此。则湖之静也。声未尝息也。存乎人也。则其喜怒哀乐之未发乎。君子不以其寂然不动而弛其庄敬。听湖主人。无乃闻其风而窃慕焉。寓言于听湖欤。若必待大波之轩然。则为听已晩矣。况波之起也不恒。人之听也无时。以无时御不恒。吾知其凿枘之不相投也。主人之意。定不然矣。请书此以为听湖亭之记。

李氏池亭记

编辑

停流为池。面池起亭。此幽赏之一事。然苟无德行闻望以先后之。则亭虽高池虽深。当时无所仰。后世无所芘。若是者。有亭犹无亭也。若庆州李氏池亭。其可谓有亭矣乎。谨按李氏家乘。池亭先生讳允恭。其八世祖高丽文忠公益斋先生。自后簪组相承。有忠孝之传。先生以弘治己酉生。自幼好读书。手不释卷。而其学以诚正践履为本。不屑于进取。中庙初。安贞愍瑭长铨曹。启请举遗逸。授健元陵参奉。不就职。一时名德多所游好。而俛仰尤密。每春秋设白发会。多唱和诗篇。亭在月山东坞。距先庐牛鸣而近。溪山秀丽。有眺望之胜。池于是亭于是。日夕啸咏其间。其翫心高明。结情幽远。世莫得以测也。享年八十三而卒。乡人举祭社之礼。跻配益斋祠宇云。窃尝求古遁世之士。迹虽同归。其情则殊。以公家传。追迹平生。其没身隐晦。盖所谓内重而忘外轻。得深而见诱小者。贤宰之出南门。又适同时而默契。则同心之利。其臭如兰者似之。不求人知而声闻自达。至于身后之景慕不衰。则庶几乎未施信而民信者。盛矣哉。亭之中毁。盖壬丁之燹也。子孙守其遗址。未有能重建者。十代孙敬烨氏。倡议经始。门力不赡。则出私钱数万以足之。又有族人启荣,灿荣,圭正。以干其事。一甃一础。皆想像遗迹而依仿之。所未知者。栋宇之轩轾。比旧奚若耳。于是山益秀水益清。旧砌紫薇根。蔚然抽新芽。若待时而乐成者。噫。君子之泽。未免五世而斩。微公所立之深厚。曷能使此亭复起于十世之后。微贤孙追远之孝。又孰能使十世远祖之徽迹复明于世哉。是皆言足听闻。是以虽不获登斯亭。乐为之书。

晦亭记

编辑

方吾之不见谦吾也。蒙然不知头流山阴。有闵高士谦吾。此一晦也。谦吾一日以一驴一僮。伟然过我门。使我一夜读十年书。于是晦者明矣。谦吾既去。一年而二年。二年而三年。又蒙然不知谦吾作何调度。兼亦不知谦吾之不忘我。能如吾之不忘谦吾否。此又一晦也。今日读谦吾书。知谦吾无恙。又知向者一年二年。二年三年。皆肝膈上光阴。于是晦者明矣。第恨谦吾所居之亭。其面势若何。结构若何。洞之深浅若何。山之高低若何。孤山一幅。世无工画者。虽复著意想像。终是晦夜摸影。若得芒鞋布袜。一朝东游。与主人翁把酒临风。可以破此一晦。而老且病。末由也。于是知世间万事。一晦一明。有相禅者。亦有终不能相禅者。请问谦吾坐此亭上。读天下之书。观天下之物。其晦明之相禅者几何。终不能相禅者几何。抑良将眼前无坚壁。有不晦。晦则必明。不似蹩𰸷者坐在一半黑窣窣地耶。谦吾苟有哉生明一著。无忘此老友则幸矣。闻谦吾之亭以晦为扁。故请书此以为之记。

孝子李公旌闾记

编辑

有九岁丧慈氏。以哀毁闻于乡邻者。近故孝子雅泉李公讳天远字汝泰。其人也。后丧居庐墓侧。哭处成坎。有虎卫蛇驯。虫不灾松。壁槁茅活之灵感。奇公师鹤。邻乡行士也。诗以美之。自此远近皆闻其孝。其养亲也。志体之养。竭尽诚敬。亲疾病。尝粪露祷。一如古孝子之为。尤谨于礼。平生喜读孝经,家礼。必深体而力行之。晩年著家训一部及训子戒。其言惓惓以人伦为重。无非格论云。正镇谨按彝性在人。惟孝得之最先。若雅泉公。可谓不坠先得之彝性。而其辅以学问。所行合于圣人无违之旨。则尤世所罕也。公永川世家。自丽朝名德相承。阀阅之详。及公动止语默。有梅山洪公所著墓志。绰楔成命。下于当宁己未。赠童蒙教官。是岁十二月。匠役告讫。

止轩记

编辑

有安而止者。于卦艮也有。有所待而止者。于卦需也有。为物所畜而止者。于卦大小畜也。翁之止。三者何居。愿闻之。惟名及利。翁尝求之。未老而止。曾思易大传。翁尝读之。老而不止。止不止并行。而轩必曰止。其心盖曰止吾止也。不止亦吾止也。以不止为止。此翁之止。所以异于人欤。白首相逢。无以为赠。请以此为相思之资。

金孺人旌闾重修记

编辑

妇人夫死。自称曰未亡人。古何尝必以致命为烈哉。然而丧夫又无子。自以三从义绝。宁以身下从如古。孺人金氏。亦人理迫切十分尽头。而朝褒之所降也。谨按孺人籍金海。县监汝孝。出身德秀。为大父及父。年未笄。礼度已成。许嫁为儒生申梦权妻。申氏高灵名族。乡俗昏礼未备。先合巹。未于归者。比比焉。既而与夫一时患疹。病中闻夫殒命。即绝不食。夫家舁来。谕以夫之掩竁。不可不见。自此强饮歠延生。既经祥。绝粒而殒。盖是时归诀在父家也。临命坚封衣笼糚奁。俾待立后之子。嘱父母以敛用麻衣。父母不忍。以彩衣敛。父母夜梦索麻衣。焚于柩前。烟而不臭。亦异矣。盖致命之志内决于心久矣。然举措于徐。无劻扰仓卒态。其性度可知云。既圽四年而旌。时我英宗御极之三十年甲戌。厥后有绰楔崩漏之灾。再重修而值今上庚申。尸其役者。傍孙绚求。以其族人济模绍介于幸州奇正镇。俾书其事。

鲁孝子旌闾记

编辑

盖闻之。孝子不以身行殆。虽然事变之来无竆矣。万历间。孝子咸平鲁公诩捕鱼入海。猝为风涛所渰。则是孝子所遇之不幸也。可哀也已。窃计当时近古。州里必有公议。一辞追言其孝。复户不止。至蒙旌闾。必其素行孚于人也。今不可一一追考。就以其文状之幸传者言之。贫而甘毳无阙一事也。庶母而奉养同于父二事也。血指灌病。得亲候四十年康宁三事也。大麦犹青。抚麦穗悲泣四事也。噫尽此乎。旌闾成命。崇祯九年。子孙漂泊。绰楔厄于野火。粤百有馀年。始即其故处而重新之。于是祖德不泯矣。天褒不坠矣。孝子亦可谓有孝孙矣。鲁氏佥位以记事之役属余。

净土寺记

编辑

净土寺在白岩山水交会地。牧隐翁楼记。有数句活画。曰寺在二水闲。曰水之源东近而西远等语是也。初入山者。暗诵牧隐翁语。步步足与口谋。则不知不觉。可到寺门。虽然此旧净土也。孰知色化为空。已在几年前。摩尼宝刹。乃飞过西涧乎。今欲为新净土。效牧翁嚬。指游士路。则若何而可。不过曰寺居洞里高平。一水绕左而前乎。水是牧翁所言二水之一。其一安在。曰昔者左右夹也。言二水允矣。今日绕而前也。见其一。不见其二也。山外病叟曰。余尝眼过寺籍。今又身到伽蓝。无觉俨。无旧净土。无印正。无新净土。新旧净土。面势之孰胜。云物之孰多。世有多少具眼者。不欲自我指定。若乃俨之为净土也。踵有作有。正之为净土也。化无为有。彼囊钵而有馀。此化缘而常渴。正之难。易于俨。办事沙弥优知之。不必为你赞叹。正也方以寮舍之未成为己忧。叟闷其劳而解之曰。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方其俨也。岂知其后有正也。及其正也。安知其后复无俨乎。第俟之。抑有一焉。你非二十年前石窟牢坐的头陀乎。报佛恩此为大。今日佛事庄严次之。待你一口吸尽西江水来。吾且为你逌然一笑也。山外病叟无名子记。

云峯县乡校重修记

编辑

头流山之有云峯。如太行之有上党。大山将兴。磅礴郁结而为也。中州人善命名。以其不与下界为党。而曰上党则云峯可知矣。是故其地高寒。常后春而先秋。民俗愿朴茂实。类其磅礴。又湖岭二巨省之脊也。湖岭有事则此其冲要。圣祖荒山之捷。海寇授首。自此国人皆闻其用武之地。右文教五百年。迄未大显者儒学耳。论者或以此小之。余曰不然。人事与天地之气常流通。此土之始以用武显者。意者高寒先秋之应。泰气晩到。蔼蔼吉士。安知不出于玆乡乎。未闻不耕获。不菑畬者。愿云峯多士相与勉之。乡校设邑后。凡三迁而得邑南五里三山后麓鹰峯之下。年久修葺亦屡矣。至今年癸亥而大新焉。问其役。斋室及内外门楼。无不改观也。问其费。邑宰捐廪。章甫齐力也。问其设役早晩。始于二月而竣于三月晦间也。噫。学校兴。是守令七事之一。而能举其职者或鲜矣。邑侯能之。贫士生涯。塞向墐户。或不能及时。而齐力于校宫焉。皆可书也。又闻荒山之役。郑圃隐先生尝屦及玆土。而仍俎豆焉。院宇重修之役。亦以是年成。事又有不偶然者。儒风一新。不负地灵。或者自今伊始。是以乐为之书。来征文者。斯文吴相凤,相任甫。李友致五以流寓士书介焉。邑侯金姓。永斗其名。庆州世家云。

一松斋记

编辑

植物大抵以多为盛。积李崇桃。连堤柳满江莲是也。藉曰绮丽结阵。风流作队。不有一山丛桂。千竿修竹乎。彼贞劲者。亦不专以少为贵也。其惟松乎。宜特不宜丛者。其惟松乎。此意惟渊明知之。故其诗曰冬岭秀孤松。其赋曰抚孤松而盘桓。噫。可与知者道。难为不知者言也。鸣阳之南凤凰之洞。有轩曰一松。吾友金子矩居之。其松子矩先大人三山翁手植。湖之南其山宜松。对眼苍翠非他木。苟欲移栽。不患无松。而必一根而止者。盖与渊明之意。异世相符。然而及翁之世。其身未寻丈也。皮未鳞甲也。枝未虬龙也。荫未偃盖也。裕后之意。默寓于其间而已。子矩老而后。松之标格始成。可以轩也。古人有植三槐遗子孙者。吾未知其与三山翁孰多。而非子矩深传乃爷之心。亦不能以此为轩也。乐为诸朋友诵言之。于是乎书。

持斋记

编辑

士自就外傅来。课日伊吾。非史则经。及其长也。或能背诵群经。然卒然问曰子于何经何语。得下手处云尔。则茫然若临沧海失津筏。罔知所以置对。郑周伯之以持为斋。吾闻之。盖深有味焉。持字恶乎来。非从邹孟夫子来乎。请试㴑其源而言之。万世治心之法。舜禹十六言后。孔圣操则存一句。最简括。然而节度之说。未之及也。曷言节度。治心既不可一息闲。亦不可一息忙。忙则紧。闲则慢。紧慢皆心之病也。草木之得造化以生长也。犯些闲。生意不接续。犯些忙。生意必走失。不闲不忙之间。有道存焉。此之谓节度。孟子吃紧为人。其言曰。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又约之为一句。曰持其志。盖持在紧慢之间。言持志则节度在其中矣。群经浩浩。一持铭心。周伯乎周伯乎。其不失沧海之津筏乎。吾虽不见周伯。闻其志行稔矣。盖未尝皦皦以为白。而亦未尝汶汶以为浊。此持志之效验也。老矣。虽不见其学之成。愿寄声以相勖焉。

闻一亭记

编辑

湖之南。其尘山乡也。瑞石特拔萃。盖有瑞石。则虽谓湖南不复有山可也。膝下名亭非一处。才得瑞石一面。便以胜论。得面之最全而真者。其李氏新亭乎。具眼者自可辨之。李氏国姓。祖至德大君。州曰潭里。曰长田。其世居也。张公艺之忍字百馀。其家法也。长老勤礼。少年力业。郁然有方兴气象。顾其志学以上。日益众。里塾不足以容。则相与相址于里之东南坞而亭焉。望之突兀。即之也坦。缭以平冈。一叠胜似一叠。古松数十挺。取次环立。若先亭而等候者焉。其址石也。溪流日夜来澹淡之。有若淘洗亭根。使埃尘不起者。一屋架之为九。室其中区。而轩其八外。李氏诸公曰。苟完矣。亭既落未名。余归自省坟路而登焉。诸贤请余所以命是亭者。余曰。是亭也于山见一瑞石。命以见一斯可矣。虽然未若闻一也。何者。原夫李氏立亭之意。非直为登临眺望计。盖曰同人于宗。不若同人于野。将以斯亭。延宾友亲胜己。以益闻所不闻也。然则其闻不一。曷言闻一。曰一者数之始。亦数之终也。一一而积之。始于一者。可以终于一矣。抑吾闻之。士之为文。十下从一。故注疏家以闻一知十为士。吾谓斯语于释虽衬。于义未长。知十于闻一。非颜子不能。若必待颜子而士。则士之名。为虚设矣。吾意闻一而不止焉。便可谓之士矣。诸贤请以是记诸楣。吾于李氏。始友一人焉。曰稺固。尝屦及其里。遂渐次与诸李相识。是时未有亭也。既而稺固弃我逝。而李氏之好不衰。岁己未。稺固之胤子最善登庠。与旧榜龟善。一里二上庠。亦僻乡所罕。再明年亭兴。亭虽不兴于稺固之手。而吾之入此亭。不为生面客。稺固之由。因并记其始末。以寓存没之感云。

逍遥亭重修记

编辑

山近海而丽。水受群川委输而绀。在在无不然。南方瀯山一带独胜。瀯山之畔。地多爽垲。烟火相望。而草洞最殷。洞之南。有咸丰李氏故亭。世传李氏先祖节度公所筑。既亭而毁者再。废不复修。亦百来年。李氏诸长老。慨先迹之堙没。悼胜地之丘墟。鸠材董工。即故址之稍南而新之。扁以旧额。即上之即位二年乙丑二月也。李秀龙宪以佥长老之命。属其记于正镇。正镇谨按逍遥字所本。若檀弓若南华。皆自适而无营为虞度之谓。使贤材逍遥于外。在朝廷未为福。其或功成年暮。逍遥于太平。在士大夫。可谓至愿。节度公身值祖宗盛际。云蒸龙骧。戈船下濑。杖钺者三四。则非朝廷之使公逍遥也决矣。其野服葛巾。替轻裘缓带。酣饫山光水色之中者。乃达人之高尚。岂可与浅丈夫道哉。其不食之报。犹能使济济云仍。堂构于数百载之后。其足人听闻。非但江山之胜而已。正镇也衰废笔砚。窃念此洞是吾先祖锦江府君一时菟裘。叔祖高峯先生遗迹。亦在此亭未毁时。兴感者存。不能终默云。

李孝子旌闾小记

编辑

绰楔既成。孝子遗胤在启。问记于江上病夫。江上病夫曰。春曹启辞及道查文籍俱在。可归刻楣端。实行自著。无俟余文为也。第有宜表章者。其家有孝子入竁时挽章。无虑数百首。松梅亭老人首题。松梅亭。安参奉寿禄号也。居相近游最久。其言必不诬。于此一篇。足见孝子所蕴深厚。非特一孝成名者。又闻其预知观化之期。丧具躬自厝处无漏。斯亦异矣。古有真人。孝子岂其流亚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