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沙先生文集/卷二十二

卷二十一 芦沙先生文集
卷二十二
作者:奇正镇
1883年
卷二十三

心谷斋记

编辑

心谷在极乐湖之隈。其山弯曲。墩阜象隶书心字故名。至近古处士李翁。始辟其奧区而为之斋。左右泉石。天设也。池塘树竹。兼人功也。制度敞而不侈。俭而不陋。斋既成。不别择佳名。曰心谷足矣。奇正镇曰。山形之隶文也。剖判之偶然者。而存存者有取焉。一朝转而谷焉。则人可生聚作业于其中矣。又进而斋焉。则可以图书琴歌起居食息而不离矣。昔之偶然者。乃今若有不偶者。恨吾衰且病。无由步屧登降山与斋之间。以蹑前人晦养之芳躅。濯斯泉而盘桓是石。以泻胸中之幽郁也。阴城朴致敏吾党士也。迩年择仁居晩湖。晩湖之于心谷。异闬而接篱也。尝为余道其里间多善俗。人多善士。致敏之来。又有里中二三少年从行。其一处士之孙也。大抵逡巡无浮华态。非长者流风。焉有此。吾固已心识之。一日致敏以书来言谷之所以谷。斋之所以斋。且曰厥初锡名于谷。必隐君子也。而姓氏不传。斋若无文。斋之处士翁。安知不复为谷之隐君子乎。是以愿有述也。吾向致敏答。翁既以此斋自淑其身。推其馀以淑其后人。及其邻里人将争诵之。何俟余言。虽然君有命。吾敢辞。处士翁讳显文。璿潢馀派。孝宁其祖云。

止巢记

编辑

屋不自言为巢。命之者主人吴翁。巢不自言为知止。命之者翁之比闾知己洪翁。以止上有知。为近于画蛇之足。劝翁删其知存其止者。翁之晩契奇正镇。盖自构木世降。栋宇取壮。亭榭楼台。何限美名。而鹪林一枝。吾爱吾巢。称物微而托意远。吾于吴翁见之。黄鸟丘隅。知其所止。圣训昭垂。人可不如。举笔存规。友道珍重。吾于洪翁见之。两字扁额。妄生存削。措大亦有说乎。曰有矣。知其所止。以人观鸟云尔。以鸟自观。果自以为知乎。鸢不自知其飞。鱼不自知其跃。鸟之于止。亦若是焉已矣。翁方以鸟言自巢其屋。而遽以人言加于其上。吾惧其埋没天机。巢居子以为若何。巢在方丈山北。吾闻方丈。古者逐波去来。若水上之鸥。六鳌戴之而后止。子之巢趾。意者其有奰屃老脚。阅百秋而不霜者欤。吾将以子之岁寒一节卜之也。

立斋记

编辑

方立斋公巾屦几案此斋也。决疑难抱疾苦者。四方来焉。素不义者趑趄惮入。斋之为斋。在公颜貌语默。无以额为。况记乎。公下世三十年。嗣子凤镇空其斋。移居数帿地。凤镇之出后子亮衍。惧夫先迹之将泯也。谋诸埴。欲陶瓦代茨以寿之。约束既定。先刻故玉流居士李三晩所染立斋二大字悬于楣。以记事之文属其族父正镇。正镇于公从父兄子也。平生偏蒙爱怜若亲子。与之谈往籍话心内事如交友。器待奖诩之又过分。恩之深义之重。凡系立斋公遗迹事。岂敢以老废文墨自解。尝观崔简易作两贤传笔歌。其首句曰公未三十立。公指吾叔祖服斋公。圣人明言三十而立。今曰未三十立。不以夸乎。噫不然也。圣人贤人其立自应有分数。规模纲领完实。不受事物侵乱。不与时俗俯仰。未有不如此而可以为贤者。固亦非必待三十之年也。公之卓然自立。盖得之天姿。吾谓未三十立。公实庶几焉。吾门父行二公天姿高。其一进士讳在麟。其二则公。进士公如良玉。不可缁涅。公如贞簳。不可挫折。所禀各异。而皆衰世不可再遇。济之以学问。精透妙解。惟公为然。其于立志立心之云。盖尝有内自许于心者。既而是斋适以三十之年成。此锡名本末也。其址里人口传朴贞惠公守良旧基。而无信迹可据。吾家下乡以后十世坟墓。多在后山内外。从祖谨斋公。自福兴撤侨归。始买山而营筑焉。地势高燥。以佛台诸峯为外朝。有眺望之胜。噫。肯堂肯构。桑梓恭敬。亮衍之意。固令人兴感。而立斋公所立者何事。愿夙夜讲守勿坠然后。立斋公庶几曰余有后。不弃基哉。

日新堂记

编辑

极乐之涯晩湖之谷。枕平冈挟篱落。有堂曰日新。顾名思义。其非寻常燕处偃息之所也决矣。谷旧无烟火。肇基者三姓。两朴氏阴城也顺天也。李氏全州也。岁丁亥。三姓之秀朴公浩彦,朴公柔铉,李公显文。相与谋曰。吾三家卜宅于玆。岂欲耕斯凿斯而止耶。盖欲子孙相为蓬麻。游于诗书艺文之场。兴于忠信敦让之风耳。结庐且百年。肄业之所。未有建焉。先父兄曷尝一日而忘诸怀耶。力未遑也。今苟完苟聚如此。不可以后。乃各出财若干而经营之。面势既正。工役不迟。堗厦凉榭。守仆之宇。以及师长之饩廪粗具。于是草茅成径。讲读生课三十年于玆矣。顾新进岁益增。而堂宇不加阔。佥议病焉。朴君性厚,海凤。李君完宗。以曩时三丈人之胤子若犹子。谋廓而大之。鸠财诹工。历月有成。日新旧额也。间架新制也。轩敞一变。川陆改色。飮落之日。一辞言曰。堂室之有记迹古也。今因此重修之日。盍并记始刱之迹。俾不坠于来许也。乃以朴君性愚绍介于余而谒文焉。余虽昏废笔砚。山泉养正。固所乐闻。况三家协心。两世济美。言皆可书。遂叙次其颠末如右。因又念吾于升堂佥幼学。忝有一日之长。不可以面疏为解。而不寄一语相警。噫。诸生家父兄拮据蓄租。为此室堂。诸生知之乎。盖以为人之道。望之于子弟也。为人之道。小大二学。其路径也。虽然学焉而不知其要。则汎而无成。小学节目。爱亲为第一句。大学规模。立志为最初事。苟使幼学之士举足出言。无忘爱亲之心。则诵诗读书以往。不及人不为忧矣。舜何予何。先有一定之志。则格物竆理以往。无所为而不成矣。二事苟曰我不能。是根本先拨。枝叶必不能自茂。虽圣贤与居。不知所以为诸生计也。光名乡也。贤硕随踵。或进而有为。或退而自守。工夫皆从这里来。天之降才。非丰古而啬今。诸生勉乎哉。

渊斋记

编辑

渊乎。众皆湍濑。奚示人渟滀为。众皆揭厉。奚教人战兢为。汲也者与渴谋者也。其无盈缩奚。搅也者与溷谋者也。其无滓秽奚。奚云霄羽毛遇之。而纤芥必形。奚鼋鼍鱼鳖藏之。而不见痕迹。一物而众善备。莫渊若也。不大声以色。特其一事耳。宋华玉自病言之不讱。而求药于渊。无乃渊渊其渊。意实有在。姑为是退托欤。惟愿宏中以立其体。内明以达其用。积之既厚。雷声未尝不自渊默出。华玉勉乎。

休斋记

编辑

休者何。韩伯休也。斋之有取于伯休何。取伯休之口不二价以自戒也。伯休有药裹。与市人贸易。故价可不二。主人无是也。虽欲取曷取。虽欲戒曷戒。主人曰不然。凡药生于有病。有病而无药。未之闻也。天与我以四百四病。吾之药亦多矣。言其最近而易晓者。则吾病饥而以谷为药。病寒而以丝为药。病劳苦而以枕席为药。言其远而大者。则丹田芜没。神舍蒙尘。病于我孰大焉。吾以一部论语为药。一家邻里。苟有与我同病。吾不惮为之贸迁而调治焉。若是则吾之房室虽陋。安知非药裹。轩闼虽狭。安知非药肆。但恐吾之言必信。不逮伯休耳。芦山子曰。旨哉主人之言。行必积而后成。愿子勉旃自爱。抑吾闻之。主人曾受信字符于其先人。口虽不能向人辄言。心内以为大担负。今日名斋之意。盖其一端云。己巳重阳翌日。

金谷书斋记

编辑

秋旅子家南海上。年且老。会面不能数数尔。然每逢南来人。必问其起居动静。一日有传者曰。子方困于土木。不遑馀事。余曰旅苟真矣。天地间。自有不犯手无限好逆旅。奚土木矣。客亦哑然而笑。竟不详言屋子何屋也。其后逢秋旅之族人圣则。圣则之叔父乃良氏。始闻所不闻焉。屋据金谷里上游。里则灵光金氏世居也。为延宾友会宗族。童蒙蛾述。不可以无处所也。买山而经始焉。盖其事不轻而重。非自谋一身偃息比也。虽以秋旅子之身世两忘。不惮屈首而董役。有以哉。屋既成。凉轩燠室。足以收揽遥山。竹树葱蒨。不待植而足。落之日。里人改观。得未曾有。斋不可无名也。西曰观善。东曰修睦。仁义各以其方也。合而扁其前面曰观善修睦之斋。斯皆乃良命之。而诸宗以为允可者也。乃良之言曰。义孰为大。贤贤为大。仁孰为先。亲亲为先。观善修睦。仁义行矣。仁义行而人道立矣。盖尝慕仰而未之能行者。愿与诸宗勉之。噫。自世教衰。民不兴行。父兄之所劝于门后生者。不过巧文丽辞。沽宠取妍。今乃良于斋成之初。留意本实如此。异日天冠山北。有修身正家。卓然不与俗尚俱往者。必出于金氏无疑也。虽有喙三尺。敢赘一辞。若其形诸文墨。使入斯斋者顾名思义。则朋友与有责焉。是以不能以老丑辞。

东坞记

编辑

西家东。即东家西。繇是言之。天下终无定东乎。曰否。先立吾身。以吾七尺。向明而立。举其左手曰东。此最东之准的也。虽然东亦有不由吾者。吾所居之国。于吾曷尝为左手。而见中州人东之。吾亦受以为东国。士弘所居之坞。于士弘曷尝为左手。而见一邑人东之。士弘亦受以为东坞。噫。立吾身以求东者。千万人常知有己之义。受人言而为东者。舍己从人之意。吾知士弘免矣。若其泉石之窈窕。云林之潇洒。吾未之因焉。不能悬想而为之说。

东溪记

编辑

东溪在鸣阳县西。溪上有翁。故翁之号曰东溪。年间翁出官参礼。参礼之溪。亦来自东。翁之为东溪翁自若。而东溪怀恋主之怅。于是遥向参礼之溪。若有致怨焉曰。夺我翁者非若耶。参礼之溪若有答焉曰。今我翁也。汝何有焉。岸上有荷锸者解之曰。物无常居。居无常主。今夫溪决诸东方而为东溪。一朝决诸西方则不复东溪矣。然则溪之东西在吾锸耳。夫人独无锸焉者乎。一朝翁弃参礼。就西南北溪上。开大衙门。则参礼之溪。亦柰翁何。溪亦不能自保。何况溪上之翁。东溪勿悲。参礼之溪勿喜。二溪犹不能息争。质诸翁。翁曰。二溪之争滞。滞固非知我者。锸夫之解恝。恝于知我亦远矣。翁之胸中。有物有我。则翁自翁溪自溪。东溪自号。本是赘矣。若物我两空。则翁欤溪欤。安知翁之不为溪。溪之不为翁也。人与溪殊类而犹然。况溪与溪同类也。东溪安知不为参礼之溪。参礼之溪安知不为东溪。非但二溪。虽西南北之溪亦然。孰得孰失。孰悲孰喜。虽然吾老矣。行当拂衣归卧旧曰东溪。于是二溪之争始息。锸夫亦旷然若有失也。翁奇正镇晩友也。以杰豪之气。白首残邮。揆以常情。思归之意。必日夜如溪水滔滔。故设为物我两空之说。以广其意。盖相爱之无已也。

竹坡书屋记

编辑

竹坡之山。于瑞石怀抱中儿孙也。然坐竹坡书屋者。不知有瑞石焉。岂惟瑞石也。右肘之下。缘溪而茅茨者。有百其户。而一入是堂。烟火之色。鸡犬之闹若扫焉。其幽夐窈窕。即此而可想像矣。石不巉岩而苔藓长青。溪不喧豗而冬夏不竭。真藏修之异境也。余尝谓湖南名胜之区。当以俛仰亭为甲。数年省坟之路。经过此堂。以行期之忙甚。不能登阶凭栏。盘桓三周于阶庭而后去。既去而复顾。既久而不忘。每内语于心曰。此地之胜。可与俛仰亭为对手。既复以此言于士友。则或以为过。噫。此可与具眼者道也。地之胜。爽朗一奇也。窈窕亦一奇也。何必左右袒于斯乎。文氏之立书屋于此盖久。中世都事凤岐读书于此。而以明经出身。中废者。有年都事君之从孙在洙。始鸠财而拮据。至其子龙铉。始克成屋。其族人箕铉始终同心云。吾谓龙铉山出于瑞石而不见瑞石。意者耕凿尧天。不知帝力之态欤。咫尺闾阎。纤尘不及。意者不离下学而可以上达之像欤。苟使读书于此堂者。酣饫于此而有得焉。则地灵人杰。有时相符。若能文章。拾科第特浅事耳。何足为君愿。于是乎书。

光霁亭重建记

编辑

光霁。故上庠梅堂杨公讳墩亭号也。谨按其遗事。公蚤有俊声。时值蔑贞。隐沦以终。故事业无耀人者。然其堂以梅。其亭以光霁。则雅尚不苟。可验其一端矣。至使秋江高士贺荣叔以取端。河西大贤想馀音于隔世。则不贤而能之乎。抑又闻亭既墟。而其傍有村。出洞而交路。其上有店。至今皆以光霁亭为名。夫以一人之栖遁。能变其地名。严陵濑之外。未闻焉。非贤有德者。不能也。岁辛未。公之后孙。重建于坊内甘隐山下。距旧墟十里而近。亭既成。或有以地改名仍。事出旧贯之外。古墟林壑。不肯让我以名则若之何。正镇初亦听莹于此。思之不然矣。原此亭之得名。地欤人欤。若以其地则濂翁故宅。先有光风霁月亭。此地不应更有此亭矣。今有一人苟能留心于图书未尽之言意。不论某地。不妨是光霁主人。曩也公既主人于此亭矣。托衣履于甘隐三百馀年。亭之徙以从之。谁云不可。实之所在。名必从之。让不让奚论。河西旧题咏。既有新板。安用他文字为。但其重建颠末。不可无记云尔。

申氏书堂记

编辑

芦下子于竹谷诸秀。首先得文云甫。后几年。始得申周卿。是以云甫之书堂。盖尝一入焉而为之记。今虽不能记其记文辞意云何。若其景致之窈窕。未尝不往来于心目之间。申氏之有堂。初未尝闻知。况可登之乎。登之犹不能。况可文之乎。庚午五月。宇万自荣扫行归。告其祖曰。云甫同村申氏有堂。其景致之美。不减云甫之堂。芦下子倾耳既罢。为之怅然者久之。曷为哉。今有双璞同在一山。一朝采玉者入焉。采其一。昧其一而去。则于璞虽无所损。岂不为千古之遗恨乎。惟马亦然。惟人亦然。千古之恨多矣。吾非采玉者则已。申亭之景物。久为所昧之璞矣。吾虽筋骨缓弱。尚拟坟行。一过而登泻。以追赎前日之遗珠。又以此文为先路焉。

林孝子旌闾记

编辑

林君粲孝。其本贯密阳。国初降乡。十五世为淳昌人。君生胥吏家。得年仅二十。生而以孝闻。身后至蒙旌闾赠教官。世所稀也。最其行迹。则其丧天也。年未成童。而能断指垂血于疾亟。竟不救则哀戚动人。窀穸在十五里。日一哀省。三年如一日。孰以此教诲君者。非性然乎。孰无此性。君为能不失耳。吾欲表而出之。以告世之为小学童子者。君之没。一子始得才三岁。既长。于夹笥中见坊报文书。始知其亡父有至行。问于母得其详。欲自鸣于朝。执笔者欲以冰鲤幕雀。乱其实迹。始得不听曰。欲显亲而先诬亲可乎。竟以实迹蒙褒。君之不包羞于九原。始得是赖。可谓孝子有孝子。吾又欲继君而尾附焉。以愧世之显亲而不由其道者。曰时旸。曰启震。曰宗立。曰永禄。君四世讳也。

岐山精舍记

编辑

岐山精舍。李君翼瑞居第也或有难之者曰。古人所云精舍。虽不获身登目击。执其名称而想像之。如身登焉。其处所必山幽水僻。其制度必短檐明窗。其什物非硏朱一床。则烹茶一𬬻。隔绝喧卑。便宜藏修而后可名。今翼瑞既居室于此。且与村闾相接。凡养鸡种黍。运水搬柴。采花摘实。村家百事。阙一不可为生。又有征租索钱。计铢论两。日相渐染。强名其屋曰精舍。不亦虚乎。江上老人曰。此非翼瑞自名。名之者我也。居。请为子解之。盖使我泛论。子之言。皆我之意也。李生吾尝一入其居矣。闾阎背后一区。草屋架其半。以为凉榭燠室。绕以疏竹。柴扉不设。此贫士居第例如此。无足怪者。及周顾庭除。四面閴然无一事。绝无生产作业气味。虽老头陀参禅石窟门前。无以异此。适值生不在。不能入其室而径归。然庭除如此。室中事又可卜矣。是以心异之。其后余避暑于石屏山斋。生挟书从之。攻苦食淡数朔。不见有流注想。若生者真堪读书根基。惜其前此不能专心问学。年四十。不以读书闻也。于是始信曩时所见于其庭除者。非大脱空。乃区处有方。就热闹世界。办得清凉一伞。奇哉奇哉。古人不云乎。仙乡不离房。此一屋子。村民居之则为村舍。翼瑞居之则为精舍。子何见之滞也。难者亦无辞焉。吾衰甚。无以再入君之居。留此以代空谷之跫音可也。

浩歌亭重建记

编辑

歌而冠以浩。必非寻常永言。古之刱此语者谁氏。其诸蕴抱不偶之士。无以泄其轮囷。托于此以自宽欤。若邵尧夫异于是。著手脚于天根月窟。风驾霆鞭。偶不偶非所论也。然犹曰吟哦不足。遂及浩歌。乃知三十六宫。又自有浩歌一门。至我东雪江翁。始扁以为亭。我不敢知。翁之浩歌。不偶之感欤。抑传心尧夫欤。就考其世。则翁之科第。不为不久。而浮沉外除。不能自安于朝廷。末乃权幸鸱张。贤士鸿罹。介石自贞。解绂南归。则不偶亦甚矣。而及读其长歌一篇。则山水应接。鱼鸟同乐。不见怨尤不平之意。发露于词句。依然安乐窝中气味。忧世之忧。乐天之乐。并行而不相悖。君子之心。固如是欤。翁之遗文虽散失。而太极吟以下百绝句犹传。盖其咀嚼淫泆。不离于圣贤大训名理肯綮。其接人也以是。训子也以是。本领既固。宜所得之深也。未几有壬丁之燹。亭之鞠草数百年。四山云白。九江水殷。先生之风。与之俱长。何以亭为。重建者。云仍追远之心也。始役于某月。落于某月。时崇祯四辛未。面势仍旧。独其不茅而瓦。为经远之虑。不得不尔。述以文。非少能手。而必使奇正镇尘秽者。为其居相近也。

醉石亭记

编辑

缁衣曷云好贤。以其敝予改为也。于他人贤者犹然。贤祖嘉遁遗躅。而可任其泯没乎。此金氏醉石亭之所以重建也。金氏光山大族。中世有为松沙监务者。牟阳于松沙邻邑也。牟阳之有金自此始。明宣间。有光陵参奉讳麒瑞及其胤子芦溪处士讳景熹。以隐德连世著称于乡。亭曰醉石。芦溪公所构也。年久而墟。独其欹石一面。刻醉石亭者。犹旧样耳。子孙抚摩咨嗟。经纪有年。辛未春。亭始落焉。金氏不以余耄昏。来谋所以记之者。余谨复曰。贤者所乐。盖难言也。昔人之言。亦有然而未尽然者。如曰醉翁之意不在酒固然。曰在乎山水之间则未必然。继曰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则大然中有大不然。其实乐非但不在酒。亦不在山水。山水之乐亦寓耳。酒是寓之寓也。以此言之。芦溪公之醉一寓也。石一寓也。亭又一寓也。过了几重寓而有亭屹然。今金氏之所重建是也。若其所寓之实。芦溪公已卷而去矣。吾未知重建者何人也。吾所为金氏愿者。勿谓吾亭已成。更谋所以进乎此者。则其于似述之道庶几乎。请以是为记。

崔孝子旌闾记

编辑

正宗大王十八年甲寅七月十六日。传曰。孝烈抄启。每岁首。礼曹就议于政府。分等区别。启闻即应行之式。而朝筵闻礼判言。积置者已六年。而前礼判闵锺显所抄。甚为精简。使之因其已书之别单启下矣。当此悯旱之时。此亦扬善发幽之一端。旌复食物。令庙堂申敕京外。即为举行事。于是孝子崔公天奎之闾始旌。公字士直。和顺人。中世移金山。为金山望族。后又徙居南原。三忠八孝。三俎豆四烈妇。其家声也。幼有异质。事亲养志。其姿禀也。母病危亟。几至皋复。祷天血泣数日回阳。其天感也。晨昏省扫。有虎卫鬼燐童篲之异。其孚物也。闵公当时名卿。正庙褒其所抄精简。噫。公之实行。于斯验矣。第恨后承螟继零替。命旌后六十九年壬戌。从孙某某等。始谋伐石以记之。幸州奇正镇闻而嘉之。草其辞如右云。闰八月十三日谨记。

观水亭重修记

编辑

形色于两间恒久者。孰如流峙。流峙之间。著一亭榭浮菌耳。可朝暮有无也。余于宋氏观水亭惑焉。继而有悟焉。何哉。亭本宋氏先祖知止堂先生退老所筑。记文传世。亦先生笔。吾虽不获登斯亭。以吾有旷慕于先生也。尝一路过其洞而为之蹰躇顾瞻焉。亭前之水。即记文所言泓渟演迤。拟之江汉之深广者。而以今观之。线流断续。殆韩公所谓虾蟆跳过。雀儿浴者。不足留高人之雅赏。纸墨容有浮实。而不应迳庭若此。是必汇为一泓。当时有之。而四百年来。沙堆水伏。今归乌有矣。水上之亭。乃独古貌岿然。栏槛之间。隐若有钜人长德。支颐而凝睇者。于是乎恒久者化而浮菌。浮菌反恒久矣。物理固若是耶。问之野人。曰亭之墟而复立者一。今行且重修焉则再矣。噫。天地自有最恒久者。非流峙之谓也。诗不云乎。民之秉彝。好是懿德。此真恒久者也。昔人之正身洁行。为百世师。修此者也。后人之高山景行。百世若合符节。同此者也。登斯亭者。勿以亭观亭。以德观亭。则亭之恒久。固不足怪。而亭前之水。又奚足为有无哉。爰初命名之义。非后生所敢臆断。而原记文中。以观澜知本,观清洗心两句结梢。知本之云。是由来古训。洗心之语。是自家得处。主意盖在下句也。愿俟知言者质焉。堂构裔孙一心。而焕畴,致献甫置力为多。重修一周年。楣记有阙。琪锡,汉荣。以其门父兄之意谂于余。

安氏溪堂记

编辑

宅于山之趾。其斋宜在山腰。不如是。不能静僻也。斋之立曷为哉。为子孙肄业地。肄业未几。乔迁他乡。亦人事之或不能免者。山趾之短墙残草。已属他人。岿然一斋。又不能随人同迁。则为子孙者。何以处此。置之守直。庇其风雨。勤洒扫。防其鼠牙雀角。子孙故乡之路。徘徊焉休息焉。则虽风树蔚莪之馀。其裕后式糓之念。炯炯于楹户间。奚但桑梓之起敬而已。况数世坟茔。多在瞻望之地。或三里而遥。或五里而近。宜安君之眷恋于此斋也。安君名贞晦。从我游有年。其弟贞泰,贞植起斋者。其先人讳曰昌蓥。故土县曰光阳。新居府曰南原。斋之山曰梧山。斋前有溪。作瀑佳甚云。贞晦别求斋名。余曰。千般佳名。不如存旧。可仍其旧号曰安氏溪堂。

东山亭记

编辑

东山亭。善山金氏贤祖菟裘也。年间重建焉。带方韵士韩信之为之诗若序。信之老而笔不老。凡亭之故实。以至四围拱揖之伟丽。冬夏昏明之异候。蒐括无遗。旋又策驴百五十里。诧其友人奇正镇曰。心旷神怡。宠辱俱忘。吾尝闻其语矣。未见其楼也。乃今始见之。不知身之在巴陵万里外也。所恨独赏近饕。窃欲双手拱献于长者。以供一饷开眼。而画中景非生绡一幅。终非双手所可搬运也。若之何。吾素知信之眼光不草草。听未既。不觉歆艶动情。徐谓信之。公欲引我一出清溪洞门耶。吾朽而臭矣。游赏已归先天。多谢公不弃老物。信之曰。非敢然也。得长者一语。留之壁间。此与长者亲临何异。是之蕲耳。余哑然笑曰。吾初谓子将以江山豁余。乃欲以我尘秽江山耶。世间自有一副风流好事。不如是。岂云韩信之也。虽然公亦没商量矣。东山亭四面八方。公之序已占据。使我步磨驴之迹则吾不为也。舍此而为言。则所谓白战不许持寸铁。柰亭何。信之曰否否。今日一场谈话。后此何人道得。誊之纸面。以为东山亭之记足矣。

芦洞朴氏新亭记

编辑

走少也一过芦洞。见其山不甚高而苍然以围。谷不甚长而窈然以曲。桑麻黍稌。具体而微。林木之间。篱落隐映。庶几其间。有涧阿陆之硕人乎。而惜乎未之见也。今年。因芦虎二洞新亭对起。始闻金朴两姓先德为详。虽古今不同时。足验向也庶几遇者为不妄。金亭不揆耄昏。先已泚笔。今朴氏重有请焉。辞之则疑有薄厚。谨按其家乘。朴氏先居长城。入高敞亦数世。有讳奇琥公始居芦洞。公素著文行。尝募兵粮。赴丙子义旅。既不遂矣。则托玆山以肥隐。始至之初。占不食一堆。手植一梓。不几年。枝叶茂密。有宾客至。则辄曰吾有凉亭一区。盍往观乎。后先至树阴下。班荆而坐。陶然相乐。尽日而归。未论他事。只此一段兴味。非有古隐士风度不能。勿剪之戒。传至六世孙寿邦。加封植焉。凡为梓者四十馀根。盛夏阴浓。日光不透。又以自然石。剜为十九路。置之其间。盖欲与远近朋友。乐祖先之遗阴也。又二世而新亭起焉。来告者朴君宗九也。余告朴君。人情日远则忘。君家桑梓之敬。数百年而不替。至于立亭以寿其传。追远之厚。非君家伊谁。虽然吾窃有为君忧焉。君之先世。非不知世间有涂墍茨瓦。而必树阴之取。非不知有纹楸。而必石面之刻。非不知有簟席。而必班荆之安。无乃愿回橧巢之风。同醉污抔之飮。相忘于鹑鷇之世也欤。今树阴之下。叠以茨瓦。少焉棋必纹楸。坐必簟席。或以为遁天离真。非其先祖相传心法则若之何。宗九瞿然曰。然则吾之起亭。非欤。余反而解之曰。无伤也。君不见经文之有注疏欤。经文甚简。而注疏不得不繁。盖以今人之语。解古人之意。其势应尔。君之先祖所行。譬则经文也。君家今日之所建立。譬则注疏也。其意若曰前人之植木。即今人所谓涂墍茨瓦也。前人之石局。即今人所谓纹楸也。前人之班荆。即今人所谓簟席也。彼此相形而前人之德益彰。登此亭而不知此者。即周公所言昔之人无闻知者。何足道何足道。请书此以为之记。

李氏追远斋记

编辑

李氏贯光山。仍居焉。以簪缨阀阅。望于湖南盖旧。中叶以降。寖以衰歇。然不衰者文行也。居府西之黄溪里者。尤为州闾推服。无乃洒扫堂之馀教。有未泯者欤。谨按李氏家乘。洒扫堂讳运鸿。以厥考参议公之命。受业于高峯奇先生之门。龙蛇之乱。倡义聚谷。以饷天兵。竟祸于贼刃。志业未得卒究。留待后人。其心炯炯可识。追远斋在里之前山。即洒扫公曾祖县令公墓下也。县令公讳世武。临官有去后思。斋为墓祀齐洁。因以为冬夏子孙肄业之所。经纪非一日。庚午春。始克有成。扁题既具。李君宽瑞及其族人渊宇周相来谋记以传后。余重其题目良久。始问宽瑞曰。县令公之于子几世矣。曰十二世矣。十二世则固远矣。必冠之以追者。岂不以远不与忘期而忘至。病其忘。将药之以追欤。宽瑞曰然。祖先之于子孙一身也。气血相贯。嘘吸相通。及其一世又一世。至于远而忘焉。况墓下有斋。斋上有额。不啻外尔。欲以此药其忘。不亦志勤而事左欤。宽瑞瞿然曰。若是则柰何。盖尝闻之。祖先莫远于始祖之所自出。而圣人为之禘以追之。盖有是理故有是诚也。是故朱子以理无不明诚无不格。释知禘之说。今要明理存诚。盍亦反之于身。以求洒扫公之素志欤。若是而后。追远不为虚言矣。宽瑞曰。请归与族人勉之。宽瑞十年久要也。于其请。不能以老昏辞。

松阴斋记

编辑

山北曰阴。家于松鹤山之北地。其斋曰松阴。固其所也。虽然山之北。即极乐湖之阳。曷不曰湖阳耶。主人之意。我知之。主人年恰六十。于初中晩晩矣。乃其心则不欲随凡草木。零落于岁晏。植物之保晩节者。莫如松也。故因山名以表其中也欤。松惟生理接续不息。故能保晩节。人能战兢临履一念匪懈而后。晩节可保。主人勉乎哉。陶公赋四时。今之学语童子。类能诵其词。然八十翁翁。鲜能知归重在于岭上孤松。吾惧入主人之斋者。如读陶词。不知陶意。于是乎书。若其江山景物。菟裘源委。必有能文者。老笔不暇及也。主人为谁。中原朴应之也。

晩悔堂记

编辑

易有吉凶悔吝。所谓悔者处吉凶之间。与吝比肩。今有筮者分挂揲扐既毕。得一爻焉。其占曰有悔。必隐忧动于眉间。为其不能纯吉也。虽然君子之惩忿窒欲。迁善改过。非悔不得。经曰自怨自乂。曰内自讼。皆悔之注脚也。异哉。悔之不宜于筮而利于行也。虽然有不悔。悔之贵早。悔或晩。失时而无及矣。故晩悔之云。有似立在百尺竿头。有一跌不可挽回气像。亦曰殆哉。鸣阳县之西山水之区。有堂曰晩悔。郑友而见居之。而见之言曰。此堂之构。非我也先人也。其名以晩悔。亦非我也先人也。构未及落而先人下世。独其名堂之意炯炯。与栋宇相终始。不肖馀生。欲言先哽塞矣。盖新造居第。必欲择令名以镇其楣者。此常情也。先人不此之为。必晩悔云者。岂徒㧑谦于一身哉。盖欲子孙之居此堂者。既知所悔。又戒其晩。以不远复为三字符也。不肖非不知此。而不能瞿瞿却顾。其悔又将晩而无及。一世而子。二世而孙。则浸远浸忘。其知悔亦未可必。又何早晩之云。愿公誊诸文字。使先人裕后之苦心不坠于地也。正镇谨复曰。传授心法。自古圣人有之。今晩悔之扁。公家心法在此。为子孙者。若能屡省而亟反之。善不可胜用矣。然法不自法。待人而行。君能为传法之人。则子孙独无其人乎。君不出身而求之可也。辛未暮春。芦下老人记。

孝子云窝郑公旌闾记

编辑

圣上临御七年庚午九月。全罗道儒生赵喆浩等。驾前上言请故孝子赠童蒙教官郑弘规加奖旌闾事。礼曹覆启允下。绰楔成命始下。谨按上言辞意。其一曰七岁失怙。其母决意下从。即号泣绝粒。欲先母致命。诚意恳到。卒回母心。其一曰稍长。以母命从师百里外。勤苦不辍。遂成钜儒。读书之暇。辄以渔樵供养。甘旨未尝乏绝。其一曰遭丧。庐墓尽哀。礼制一遵文公家礼。省扫寒暑不懈。忌辰哀恸。无异袒括。其一曰著云窝警笔三十六编。为一世矜式。噫。以毁齿之年。能绝粒以救母命。其至性固有过人者。圣人不云乎。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迹公平生。盖庶几乎此。其孝可谓盛矣。孝理之下。宜乎不一奖而遽止也。然揆以蔀浅之见。公之为公。全体在警笔一书乎。何者。警笔之书。为纲者五。为目者三十六。凡一身之动静语默尽之矣。盖所谓一举足而不敢忘父母。一出言而不敢忘父母者。子孙读是书。则可以淑一家。乡党读是书。则可以善一乡。诗所云孝子不匮。永锡尔类。非是之谓欤。请书此以为旌闾之记。云窝。公之自号云。

瑞岩记

编辑

曾年。瑞岩主人。以其屋后岿然而双踞。名瑞岩者。不鄙征余文。文未成而余已老。窃念物之难老者。莫如岩石。所赖石无情耳。苟有情也。必为老物代愧曰。昔之苍苍者。今何皤皤耶。昔之了了者。今何昏昏耶。渠方为我愧。而我乃为渠文。殆近于未同而言。观其色。赧赧然者。是以旧未下手。抑又思之。主人衰亦无以小异于我。而引彼难老之石自号。而无愧色何也。吾闻古之人有修身善道。确然不烬。形衰而神愈旺。身去而名愈长者。意者主人其人欤。少焉柔者化刚。刚者化柔。岩石之坚不足恃。则吾未知难老者。人欤岩欤。若是则瑞岩当愧主人。主人何愧于瑞岩。恃此而文。虽以老物文瑞岩。未为过也。惺惺否三字。儒门初无此语。至瑞岩老禅始发之。而遂为儒门不可破之真诠。今儒门亦有瑞岩老。傥有抽关一话头。勿俾老禅专美于古则尤幸矣。

永慕堂金公旌闾记

编辑

凡三纲之旌。榜之居宅门楣者正也。村居大抵荜户蓬门。不得已而别为双楣之屋。以容绰楔者。正之一变也。双楣摧落。又不得已而揭之院享之讲斋者再变也。院享既停。又不得已而起双楣之屋者三变也。虽然三变近乎正矣。谨按故孝子金公讳质字文素。弘治正德间人。系出安东。左议政上洛伯翼元公士衡六世孙也。尝以母命一赴试围。成南省不复举。尹参判凤朝状其行。其略曰。生而温洁端粹。孝爱天至。才至逾龀。奉养父母已如礼。母病疽。吮之。又露祷获其应。先丧父。毁瘠逾节。负土营圹。不资丁夫。庐其下。馈献手具。有山鼠毙甔。飞雉入厨之异。日飮淡糜。夜处冷地而不言病。父老嗟异。荐遭承重服。哀慕如一日。及母忧。年已四十八。或以伤生为戒。答曰因毁没身。独非命欤。怙恃已失。生亦何依。愿勿复言。一日大雪丈馀。环墓若干地独无一点。既除服。别构一室以居。曰君子有终身之丧。亲没之谓也。今吾只当追慕不忘于嗜好居处间矣。金河西额其堂曰永慕。疾革。谓门人申参奉命义曰。吾不能事君。又无兄弟。惟一举足一出言。不敢忘父母。全其体而归者吾事也。嘉靖丙午。旌闾命下。天朝又命采闻我国行谊。闵公圣徽为道伯。首举公以奏。于是公之孝。达于天下。万历癸丑。道岩祠起。即永慕堂遗址也。右皆行状中语。而有所删略。不能有所增也。遗文有自戒六条。诗有竹院题咏及送柳眉岩二首。旌闾榜之揭于讲斋。不知的在何年。双楣重建。当宁己巳云。不可无记也。金氏以命正镇。壬申首夏记。

薇窝移建记

编辑

鸡鸣孜孜为善。何能遽舜。而其为舜之徒则优矣。首阳以为山。薇以为窝。何能遽伯夷。而其为伯夷之徒则决矣。吾于是知崇祯处士郑公之贤也。窝之始楣也。尹圃庵郑松崖诸名胜。以一时知己。各为之记。读之呜呜。有千载不平之馀愤。及至公家慈明龙臣氏。替厥爷而为记。则反若有与本旨差异者何耶。此山此窝。公岂乐而居之哉。依薄靡所。托于此以自宽。乃爷苦心。令子岂有不知。迺铺张景物。有若择胜而处之。吾盖反复细思而得其说焉。公之微意。盖以为既不能伸此义于一世。以楣上空文。窃托于墨胎氏之徒。亦足羞也。贤父微意。令子知之。故以崇祯后戊戌一句存其实。以许多烟波糚点没其迹。俾知我者知之而不知我者不知也。其意尤可悲也。总而言之。处士虽无薇窝可也。当时与公同义者。于朝于野。不为无人。山何尝皆首阳。窝何尝皆薇窝耶。在处士公后承。薇窝宜乎重建。经不云乎肯堂肯构。嗣守之难。朱先生盖尝三致意于聚星亭。处士公后承勉乎哉。或以柱础以下。非窝本址为慊者。苟伯夷也。所登皆首阳。况相望二里所非辽也。郑君在弼。俾芦沙老人奇正镇记之。时癸酉端阳也。

敬梓堂记

编辑

记有之。天下有道。行有枝叶。天下无道。言有枝叶。举天下而言若是。反之一家一身。奚不若是。若敬梓堂主人李君德一。殆所谓行有枝叶者耶。淳化下槽。吾生长村。而在德一则世居也。德一庚降之岁。吾拨归本土。汤饼之客。羊酒之邻。吾不参焉。然以吾有坟墓之行也。无年不入其村。每入必过其门。见其髫龀至于丱角。见其胜冠至于老苍。吾之知德一。可谓稔矣。然其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晩而后益信。信乎醇醪之飮无轻醉。今年又缩衣节食。买田于畿县。以图远世坟墓。岁一芬苾。于是乎德一之孝。国人知之。其屋边旧有双梓。荫可百步。霜雪竽籁。不一而足。吾幼稚时。严家庭教诫。虽不敢轻易出篱。于心窃爱之。一年一再度。携同伴游其下。如昨日事。乃今始闻其为德一高王考手植。噫。桑梓之敬。恒人通情。以德一之孝。不远此而卜筑。岂无意也。堂既成。乡邻诸名胜佥曰。敬梓宜为扁。亦可谓道得人意中事哉。惜其双梓之一。蚁穴引火。今不存矣。德一又植两根于傍近。梓之老少虽不同。历数之。为梓者三云。昔者三槐王氏植槐于庭。而兆异日之显达。吾不欲以此为德一祝。但使德一子孙。皆能行有枝叶。如三梓焉。则李氏三梓。未知与三槐孰贤也。癸酉阳月上澣。

扶溪精舍记

编辑

杜陵不唾青城。吾于安义三洞亦云。三洞见之乎。曰搜胜一洞。盖尝瞥过焉。而其二其三则未之目也。见亦未遍。而遽以方之青城。不以轻乎。曰道之无形。而亦有见知闻知。闻知未必让于见知也。山水乃较著者。见其一而槩其三。何不可之有。且吾闻之。水土之雅俗不同。而所产之物亦异。故锺乳丹砂。知其来自灵山。物产犹然。况人物乎。吾见田君赞明。而益知三洞山之秀水之白也。赞明吾前后三见焉。见辄刮目。其言曰。富贵在吾身。而世人求之于外惑也。只此一言。其所存之不负名山。可见矣。赞明有兄。闻其所存。与赞明难兄弟。吾于三洞泉石。犹以所见者。槩其所不见。今于赞明之兄。亦欲以赞明槩之。扶溪精舍。其兄弟所筑也。三洞既胜。而扶溪又选胜于三洞。闻来吾心亦凉。恨吾崦嵫颓景。无由登临舒啸以散幽郁。虽然使吾笔墨登于精舍。则去吾身登一间耳。遂强拭昏翳而记之如此。

徐孝子旌闾记

编辑

上之七年庚午。全罗道儒生李炳柱等。以南原故士人徐有敬及其子汉辅孝行事。上言入启。令道臣详探博采以闻。道臣覆启。即日命下依允。父子皆赠教官旌闾如法。于是徐氏之孝。国人耸传。其覆启略曰。徐有敬铭岩湜之七世孙也。以忠孝故家。世趾其美。事亲殚竭诚力。志体之养。令誉彰闻。其子汉辅承袭不匮。其亲有积岁难名之疾。祈天愿代。尝粪验证。靡不用极。其遭丧也。攀擗哭踊。皆过礼。庐墓三年。是父是子。尚未蒙褒。极为嗟叹云云。道臣徐公相鼎也。大抵自冰鲤幕雀以来。世之言孝者。必灵感是先。窃详覆启辞意。惟日用人事是述。以此知徐氏两世之孝。自尽其诚力而已。上言儒生。信其如此。覆启道臣。信其如此。岂不诚贤乎哉。及乎两世天褒。一日并降。则至诚感天。其在斯乎。正镇槁木朽株。文字非其任也。而重崔君锡俊之请。尘秽如右。

挹翠亭重修记

编辑

光山古称士族渊海。梧峙又光之名村也。自吾不省事时。已熟耳知其为其某姓世居之地。中岁移亲茔于石底。来往路次。始得经过而因击焉。篱落竹树。点缀断续。宛然昔日所闻也。意者其间有故家遗俗可听闻者。而篱内衣冠皆生面。末由接一席而细论也。今于李金三四年少。惠然肯来。得挹翠亭旧迹而读之。向所云故家遗俗。其在斯欤。谨按亭之始刱。在万历以前。河西金先生尝登临焉。挹翠之名。先生所命云。据李司成原序。亭本梧峙乡约之阁。非一姓之私。李氏之望于洞。其来盖久。故爰初倡率兴立。李氏之力居多。先贤遗躅。亦因寻访。李氏乱后重刱。而述以文者。司成亦李氏。今年重修。又出司成兄弟之孙。金少年以同约家子孙。与之同心。想其槛栏重新。洞壑增光。第念亭者外也文也。约者实也本也。今梧峙诸君。既重新其外且文者矣。亦能重新其本且实者否。法不自行。待人而行。公法犹然。况私约乎。诸君早夜孜孜。常以约之因我。而不行为忧。则其于重新旧约。亦无难矣。既以告于诸君。又书以为之记。

渐岩记

编辑

楚山老人南君原浩。斑衣弄雏之暇。有所与游处二友。其一多闻友。蠧鱼啮食之馀。数十残编是也。其一忘形友。席地苍然。隆背而起。其大不可转。以苔藓为皮毛。以雨雪为浴盥。原其初。非由积渐而成也。以人情忖度强名之曰渐岩者是也。晩又获一人焉。之人也腹贮千载兴亡。不如书之详。忘却世间声色臭味。不如石之恝。君谬举而侧之二友之间。无乃君之于若人。气味有相近者欤。虽然多闻忘形二友。近者在君枕席。远者在君户庭。朝夕虽欲相离。不可得也。所谓晩友一人。相望三舍。隔以芦山之嵯峨。且其人年大于君而又多病。非君惠然肯来。不可得见。君既老。又上奉笃老。游方非时。奈此友何。是以情契之亲熟在彼。思恋之积叠在此。一日君送其家督来曰。吾老兄渐岩太寂寞。愿有以文之。吾虽惛眊。君有命。敢推辞。但有所惑焉。书与石为君双友。吾所知也。君之于吾有晩契。书与石亦应知之。今也受君之命。述君之友。而举其一漏其一。则书也或将疑君之为朱穆,刘孝标。若之何。噫不然也。君虽友乎书。而书非君之私友也。与天下后世皆可友之。若石之友。君所独也。君不能强君之子。君之子不能传之于君。今日石友是记而不言书。盖欲以书俟天下后世与之共友也。庸何伤。君之辱与病夫友。今而后真知之。盖求友于声色臭味之外。以吾为有情之石也已矣。病夫为谁。奇其姓。正镇其名。壬申初春记。

可隐堂记

编辑

可不可。恶乎齐。有迁于时者。仕止久速之无可不可是也。有移于见者。可取可予之可以无是也。有转于人者。鲁男子之不可。学柳下惠之可是也。今日之堂以隐。而隐曰可者。果于是三者。察之精而有以自信耶。抑以川名之偶然。寓吾盘旋之意而已耶。吾不见可隐主人。固不可得以知。不可得以知。则亦不可得以言。然吾见其馆甥徐君可人也。如见主人焉。遂书此以寄声焉。

吴氏永慕斋记

编辑

墟墓未施哀而民哀。况先世丘垅。或生居死藏。子孙登降踯躅。其有不思慕者乎。是以士夫家墓下斋室。以永慕为额者比比也。若锦城吴氏伏龙之斋。则又有可称道者。吴氏自襄平公以来。世著忠勚。四世而至诚斋公。韎韦出身。以藐然末官。值玄黄翻覆之日。秉义之烈烈。非但一时羁靮之劳。而晩节植立。不渝素心。有幽伏龙。菟裘而牛眠也。上山拜坟。下山入斋室。遗孙其有思乎。春秋霜露之感。众人所同。风泉沧桑之悲。吴氏尤切。永慕乎永慕乎。此吴氏之慕也。斋室之起。已数十年而未有记也。吴君容圭致其亡亲之命。以累不佞。不佞不能以老耄辞。

莪蒿斋记

编辑

孝子不获终养。而莪蒿之篇作。伊蔚伊蒿之辞。流恨千古。若吾忘年友禹君乃范之养则异乎此矣。乃范失怙虽早。承欢偏慈。今五十年。慈氏花甲七旬。动息康宁。无疆之庆可期。乃范又幸不拔身于科目。无鞅掌靡及之贤劳。名又不隶于征戍之籍。无荷戈霜露之患。五十年所事。惟执爨供菽水。抚摩疾痒而已。向晩受天之饷。不可谓不厚。况又寿宅豫占。松楸蔚然。年间又作一区屋于山趾。以为百岁后侍奉之地。可谓能终养矣。而新构斋扁。犹有取于蓼莪若有未尽之馀憾何耶。此乃范之所以为乃范也。养之道。无有竆尽。姑言其浅末。则世俗所谓能养是也。究言之则一出言一举足而不敢忘。直至于体其受而归全然后。方可谓善养矣。到此则乃范容有未尽。安敢以所已行者自足。而不以所未了者自期乎。乃范于是乎贤矣。虽然乃范之存心近实。秋毫皆慈教也。慈夫人郑氏贯海州。早闻内则女史之旨。律身以礼而诲子以义方。人亦孰不欲教子。而夫人之教。恻怛动人。远外传闻。犹不觉涔涔欲泪下。设使乃范毕生孺慕。于养志尽乎否耶。此乃范之所以自憾也欤。正镇年犯九耋。朝暮人。乃范之向后成就。固不可目击。而不能无歆艶期待之意。于是乎书。

积翠亭记

编辑

渊明诗赋。皆言孤松。盖松贵于特也。东国西归李先生亭榜曰积翠。无乃与渊明所取不同耶。曰彼一时。此一时也。渊明相知之深。称颜延之。亦甘心为刘宋之臣。孤松之云。非徒格然。亦纪实也。西归异于是矣。埙唱篪和。伯仲同义。不出户庭。而翠已积矣。况是时东方义理之明。非晋末之比。雪里苍髯。朝野不为无人。西归盖欲以此亭。延揽远近后凋之色。共保晩节也。积翠之榜。不亦宜乎。今之重建者。先生后孙前节度承渊。节度以书来曰。亭之墟而复立者再。前乎此则王父壮庵公。今则不肖。可无记事以示后孙乎。正镇昏耄非其任。但其积翠本意。窃有槩于心。不得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