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过斋先生遗稿
卷五
作者:金正默
1928年
卷六

杂著经书辨答补遗

编辑

中庸

编辑

第二章

按此章变和言庸者。即所谓释中庸之义。而又以君子小人对待说去者。即所以承上章戒惧慎独而包下章知仁勇。盖天命之性。率性之道。既是人人皆有。则亦可人人自能。不待用工。而上章之言戒惧慎独者。只为其气禀所拘物欲所蔽者之不能自全其本軆而设教者也。故于此承之以君子而时中。小人而无忌惮。以见其气禀之极。有此二等。学与不学。又有此二等。而其所以学之为知仁勇。又包举而并论矣。观章句为能体之之能字。又能随时之能字。君子知其在我之知字。故能戒谨不睹之能字。则可知君子中庸之包知仁勇矣。或疑章句无仁字。而能戒谨恐惧而无时不中者。非仁之守乎。此亦可以观文虽不属。意实相贯之实矣。○又按章句。以不偏不倚无过不及释中字。平常之理释庸字。盖此理一而不二。故中与庸亦无二軆。且其出于天而非人为。形而上而无声臭。故曰天命所当然。精微之极致。盖天命贴上章性字。所当然贴道字。精微之极致。摠赞其微妙无形。而亦所以作上天之载无声无臭之张本。以章句而观。子思所以作文义例。亦可推知矣。○又按。君子而时中一句。又所引起第三章贤知之过。小人而无忌惮一句。又包得愚不肖之不及。而但此则极言小人之恶耳。

反中庸。

按谚解恐当曰中庸을反하나니라。盖反字。是小人无忌惮之心。观乎章句。无非所以形容反之之情状矣。

章句惟君子为能体之。

按惟字最当着眼。此虽紧承精微之极致而言。然大抵君子中庸四字。实包惟圣者能之之意。故章句亦以惟君子为言。此非但义理之较然。实是文理之总会者。不可泛看。

小注新安陈氏说。

按体是軆仁体物之軆。即心与理为一体之义也。非仁以为己任之意。若如陈说。则是将为下工之意。非君子而时中之义矣。

君子之中庸。忌惮也章句有君子之德。有小人之心。

按。君子言德。以理而言者也。小人言心。以气而言者也。总而言之。即是气质之辨也。惟其气质不同。反中庸者。有许多般。如下章所论是也。

章句中无定軆。随时而在。是乃平常之理也。

按章句此说。即君子中庸章句一串义也。以此观之。可知中字之兼体用。而小注诸说。皆主用上说。此则似是辑之者之过也。然小注中朱子说第二段中庸之中云云之语。最与章句合。读者不可以不详之。

小注鲁斋许氏说。○厚斋非之曰不言慎独而混沦言之。雪川李公凤祥引吕晩村戒慎恐惧兼动静统始终而言时中。无适而不中。亦是统体说之言。而以许吕二说为解释章句随时处中之义。是为完备。

按初无戒慎恐惧底工夫。而心地一任荒秽纷扰。则何以有独知之境乎。此所以戒惧之为统軆底也。

章下章句小注黄氏说。

按虽曰中无定軆。而即其允执处。天然之軆。则无不同也。黄说恐凿。

第三章。

按上章虽言中庸及时中。而未及说到中庸为德底全体。故于此复言至矣乎。至者极至之谓也。即大学所谓至善也。此所以承上章而释中庸。以应首章大本达道之说。以包末章至矣之意。上章既言小人反之之恶。故于此复言众人之鲜能。小人勿论已。众人之鲜能者。由于世教之衰。则可见在上者无以品节之致也。鲜能者。即是知愚贤不肖之过不及。则可见此章之引起下文也。且此章民鲜能三字。包却下文许多不能者。则亦复为索隐行怪之张本矣。能者兼知行而言者也。

第四章。

按变中庸而谓道者。所以见道即是中庸。而且以应首章道也者之意也。即又以过不及为言者。所以见道之为无过不及之中矣。无过不及之中。乃时中而至矣者也。知贤之过。愚不肖之不及。即鲜能之事。而亦所以反结至矣之意也。然勿论知愚贤不肖。其所以过不及者。全由于不能真知其有中。此便是饮食而不知其味者。若使真知其味。则宁有不中之理。若舜颜之所以中。则由于真知其味矣。

章句道之所以常不明也。小注双峰饶氏说。○栗谷曰。饶说有病。道之行不行明不明。皆由于人也。退溪曰。饶说精当。不可非之。愚谓饶说终可疑。经书辨疑

按饶说此段固可疑。而其上段所谓中即所以为庸者。亦有病。其下虽有非有二也之语而终可疑。

人莫不饮食。

按人字应上民字。以饮食比日用。以味比理。鲜能知者。即上鲜能。而但主知而言。此所以引起下文之法也。○又按知行即是相资而互进者也。故上文之文互为说者。所以见其相资处。此节及下章。亦所以见相资。此非但文章粲然。尤可见义理的确。

章句过不及之弊小注晏氏说。

按本文及章句。元无或字意。此当活看。○又按此章。知者过之之知。是不是真知。及到舜之知。始为真知。贤者过之之贤。是不是真贤。及到颜之贤然后始为真贤。此又其文理密束处。即义理紧切处。读者切不可泛看过了。

第六章。○子曰舜其大知。为舜乎。

按知行本相资。而大抵知则行矣。故此章虽以舜之大知为言。而其所谓用中于民。则即是行之事。此可见生知则安行之理也。且此用中者。即是修道之教。则亦所以应上文而引起下文许多礼乐者也。

章句其无遗善可知。小注朱子说。

按以事物言之。固有浅近深远精粗大小之分。而若以其理之在事物者言之。则初无彼此之异。盖理一故也。

章句道之所以行也。小注双峰饶氏说。

按此说固善矣。但欠朱子所谓小注说千金百金之意。若专以折折取中而已。则固是子莫之中矣。若于众论不同之处。中果在不同之间。则又岂不取之哉。然则勿论极厚极薄反厚薄之间。随其中而取之者。恐是本文之意也。而朱子所谓千金百金者。又益畅明矣。

第八章。○子曰回之为人。失之矣。

按。知行固相资。毕竟知重于行。此章之以不能守。为不得为知者。所以示知重于行也。是知上章大舜之知。包行在中。下章颜渊之仁。亦包知在中。而此章之为承上起下之实者。即亦相资之意也。○又按。上章善先于中。此章中先于善者。盖上章之善是泛言。众论之善者也。此章之善即底善也。亦大学所谓至善之善也。○又按。拳拳二字。是说敬字。服膺而勿失。是说守字。故朱子以敬守二字断之。然则新安陈氏之以不失为勇者。恐失之。陈说以下章胡云峰之说观之。尤见其失。○又按。云峰胡氏所谓颜渊云云者。恐非章句所谓道之所以明也之意。

第九章。

按。可均可辞可蹈者。以生资而言。应上贤知之生资。不可能。以中庸至处而言。应上中庸其至矣。总以示中庸之不可力取。以覆解舜颜用工之实。以引起下章之意。

章句非义精仁熟。不能及也。

按。义精者。惟精之极。仁熟者。惟一之极。盖义以裁制而言。仁以守处而言。裁制而守。无一毫人欲之私者。非极功乎。裁制而守者。皆心也。而此乃以义与仁之性名目言之者何也。裁制已精。守之已熟。则其所以真知安行者。只有仁义之可言。而若无心气之主张。此即心与理一之事也。故以性言之。若颜子之弗失。则以心而言也。无一毫人欲之私七字。是大学至善之释。是知至善与中异名而同实者矣。

第十章。○抑而强与。

按。此谚解恐当曰너의강할것가。或曰너의강하염즉함가。盖夫子以四强哉答抑而强。而章句以汝所当强释之。陈新安之说。又甚明白。如此读无疑也。若曰너의强가。则与南北之强。俱为已然之辞。而夫子所答。似归于太无曲折矣。○又按。人能不囿于风气。不拘乎气质。亭亭当当。与理为一。然后是谓中庸。不然。若不为南方之强。则必为北方之强矣。虽或有所事矣。而亦不过强则为索隐行怪。柔则为半涂而废。而益见其中庸之不可能矣。

宽柔以教。不报无道章句。宽柔以教谓云云。不报无道谓云云。○南塘曰。黄石公所谓柔能胜强。弱能胜强者也。老氏之学盖如此。

按。章句所谓以含忍之力胜人为强云者。不过说南人之事。而不是说到南人所以胜人之所为计者。故即继之以君子之道四字。若黄老之事则只是胜人之巧计。而又朱子所谓奸宄者也。何可以一事看也。岂不能活看于饶双峰柔能胜强之一句而为此说耶。

小注三山陈氏说。○南塘曰。未察于章句胜字训刚之义。

按。南方之强者。言一于宽柔含忍而能以此胜人之谓也。非是故为此以服人之谓也。则南塘于此恐不免太甚看。

第十一章。○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

按。遵道之遵字。是用力字。依乎之依字。是不用力字。此以圣贤之分而自不得不异矣。依是不用力底。则即与率性之率。同一口法。恐不可不着眼看。不见知而不悔。亦所以承上四强哉之意而移一步。以统言之也。

第十二章。○君子之道费而隐。

按。费而隐者。犹言乘气而本然也。盖用之广者。乘气之理也。軆之微者乘气底。即本然之谓也。此即所谓万殊一本。而亦以见夫天人一致之妙矣。天下莫能载焉。理非大也。以其事大也。天下莫能破焉。理非小也。以其事小也。因事小大。理随小大。而乃其全軆之在小在大底。又未尝局于小大者则固自如。而此非有声臭之可闻则谓之隐也。不亦可乎。夫妇圣人之下。特下天地之大云云者。即所以示天地之为道中之物。盖惧人之拘于天地之以后。而不复开眼于所以一天一地耳。鸢鱼之飞跃理也。以其本阳本阴而其所然者。则即此一天一地之道耳。引此而明夫上文者固较然。而不有夫妇造端一节之切己为工。则又无以见是道之不可离而不足以起下章之好合琴瑟。此实义理之置水不漏。此实文章之钩连萦回。此实意匠之整齐严密者。然则其可不极意硏究乎。○又按。南塘之论此章者。其总论者八。其论小注者七。盖其总论第一节及四节者极是。第二节及三节六节八节者无病。独其所谓第五节及七节者大段丑差。故玆辨之。其论小注之说。亦复逐条论辨。以附之其下。本乎阳者亲上。本乎阴者亲下。此不易之理也。阴阳者即道中以一阴一阳之道说之所具。而所以亲上而亲下者。亦道之所以然者。自其只飞只跃处论之。则其飞其跃者固是气。而其所以飞跃者。元是道之为也。自一阴一阳之道说来。已有此飞跃之性。不然。子思何以于此证了费隐。若如南塘之说。则此理之体隐也非一也。其可乎。馀见上。此不复言。○中庸者。以此道之体段而言也。费隐者。以此道之軆用而言也。南塘说太冗长而不免于离之。可叹。

章句体之微也。小注朱子说第二段。○尤庵曰。鸢飞鱼跃小注先生曰鸢飞鱼跃费也。此即或说所谓形而下者谓费之意也。然则先生以或说为是也。然愚寻常为疑焉。盖经文既曰君子之道费而隐。所谓费者亦道也。谓道之用。见乎形而下则可也。直以形而下者。谓道之用则恐未安。盖形而上者道也。形而下者器也。道器二者。自有分别。于此恐当有细分别。不可混囵说也。经义问答

按。朱子此段说。恐不可疑。盖从隐而言之。有是隐而后有是费。有軆然后有用。从费而言之。用是气而后为是费。则朱子所谓形而下者甚广者。非直以气为用之广。乃以费之所乘底为说。以示费之在气也。父慈子孝是费。而父与子即气也。朱子于此先说父子。及到形而上者。实行于其间云云。始说出费之真面。则朱子之意。固未尝以气为费。而至于鸢飞鱼跃费也者。又恐直承子思所引之意而为言。观下文动静语默云云之意。盖可见其以飞跃之理为费也。语类此便是隐下。有在人则动静语默无非此理之语。尤庵此说。恐当更详。

小注双峰饶氏说。

按。性与情则固可以由推说。费与隐则不可以由推言。盖情出于性而为二地头矣。隐在于费而非异物事矣。饶说甚可疑。

夫妇之愚。夫妇之不肖。

按。愚不肖之吐。恐当皆以伊。盖又刀则辞涩。伊则意顺也。○又按。可知可能。明儒有以交感为说者。甚可骇也。然亦不足辨。

天下莫能载焉破焉。○退溪曰。其大无外。极天下之力。莫能载焉。其小无内。极天下之智。莫能破焉。又谓道无限量。道无形样。并录之以参考。经书辨疑

按。无形样三字。恐当活看。退溪之意。既以大而无限量者对言。则可知其所小而无形样者为言犹言极小不可见其形样者也。然则南塘为隐之评。恐失退溪之意。

章句灾祥之不得其正者小注双峰饶氏说。○此说可疑。经书辨疑

按。此章以造端夫妇承结者。犹大哉之以三百三千而收之。初非如饶说之意。饶说甚凿。此吾先子之所以疑之也欤。

鸢鱼章小注程子云若说鸢。竦动人处。○尤庵曰。程子云云。郑毂云尝问此二句。显道云非是极其上下而言。程子又云此两句去作人才上说更好。其意盖谓贤人上有圣人也。然则程子之意可知也。朱子微诵之意。则以为天有四时。无非教。则是鸢上更有造化。地载神气。无非教。则是鱼下更有造化。正所以释程子之意也。经义问答

按。非是极其上下云者。犹言以鸢鱼为极上极下。而鸢鱼上下。更无上下之谓也。若以程子之意推之。鸢之上面。固是天也。天之上面。更有道在。鱼之下面。固是地也。地之下面。亦有道在。盖道为天地之本。而上下而无不在故也。竦动人云云。即问者记之之辞。

小注云峰胡氏说。

按。以性为隐。以道为费似矣。然性以在心底言。道以在物底言。而道自是兼费隐。则胡说终不免破碎穿凿。此栗谷所以非之者欤。见辨疑。而但无其辞。南塘所谓道字本自兼费隐。不必拖带性说然后可言隐也者。真是明确之论也。然其所谓通万物以下。恐不成理致。若以此而论之。则恐反不如胡说之有据矣。

章句活泼泼。小注云峰胡氏说。

按。所谓勿忘勿助。学者軆道之自然云者。与程子本意恐不同。

章下小注双峰饶氏说。○退溪答栗谷曰。来喩谓饶氏以道不可离为无时不然。费隐为无物不有云云。朱子于道不可离处。已兼说无物不有。饶氏乃如此分配。大涉破碎。其直内方外之分。非不可如此说。但子思本意。未必有此意。皆是剩说。而来说说得简当。经书辨疑

按。饶氏上段之说。又恐未安。盖以性情而谓之中和。以軆段而谓之中庸。以軆用而谓之费隐。其实则道一而已。以此各为分配。亦涉破碎。

诗云伐柯伐柯章句。易从是也。小注蒙斋袁氏说。○退溪答栗谷曰。袁氏曰不曰我治人云云。又曰责人已甚。违天则矣。因并以违道不远为说。皆与本文义不相应。来谕非之当矣。经书辨疑

按。以人治人两人字。皆以当人之身而言者。治者即我之事也。袁氏混而言之。宜见斥于先贤也。

小注云峰胡氏说。

按。众人者。犹言人人也。即以人治人之人也。胡氏分圣人众人而贰之。殊非语类众人不是不好人之意。

忠恕违道不远。勿施于人。

按。施诸以下不言忠者。忠之在于恕者。犹隐之在于费。只言其费而隐自在矣。只言其恕而忠自在矣。○又按章句违糓七里之违之下。复言自此至彼相去不远。非背而去之之谓也者。是程门诸儒多有以背去释违者。故不得不下此一转。欲使人不迷其取舍也。非故作剩语。以违集说凡例也。

章句爱人则尽仁是也。小注双峰饶氏说。○退溪答栗谷曰。饶氏道是天理。忠恕是人事之说。旧亦每疑之。今来谕非之。而引朱子仁是道忠恕是学者下工夫处一语以为证。此意甚善。经书辨疑

按。道是天理之具于心者。故曰道不远人。若如饶说。人是忠恕也。以人治人之人。亦可以以忠恕治忠恕看乎。

君子之道四云云。

按。君子之道四而不及夫妇之别。似阙五品之一。然即此君子之道者。即上章费隐之道也。上章既以夫妇之所能知能行起头。而结之以君子之道造端夫妇。十五章。又以夫妇好合为言。而摠以五达道承之于下。则此章所言。实未尝阙却夫妇一品矣。

章句以责人之心责己。是也小注云峰胡氏说。

按。语多未莹。而其曰庸德以下是勉人云者。殊异章句之意。可疑。○又总论之。首一节。是总论一章之意。第二节。是治人之事。应上用中。起下礼乐。改而止。应一节道不远人。第三节。是总论前意。以起下节。第四节。是应上文而起下素其位之意。

第十四章。○君子素其位。章句素犹见在也小注。

按。素者。即君子之见在于其位也。素来之云大错。素来者。本来之谓。位岂有本来之有者。素夷狄。若云素来于夷狄。则是本生于夷狄者也。此果经文之本旨也哉。或者因此素来而谓舜文东西夷之人。此尤可笑。下节饶氏所言苏洪之云恐得之。

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按。入即素之幻字。不自得。即不愿乎其外。

故君子居易以俟命。章句俟命不愿乎外也。小注潜室陈氏说。

按。经既以居易俟命。为君子之事。而陈氏以为学者事。不怨不尤之君子。岂可拟之于始学之人哉。朱子以修身以俟。为仁之至。则陈说诚可疑。

第十六章。○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

按。鬼神者。天地之心发用之妙处也。若自一阴一阳之道说来。天便是神。地便是鬼。鬼神会而为人。则天地与人心之做处。皆鬼神也。人心之动为神。人心之静为鬼。动中之动。静中之静。又各为鬼神。统而言之。万物一鬼神也。分而言之。万物各鬼神也。鬼神者气之精英。而气本乎理。故并论其为德。则是即是理之为也。故第二节言其主宰乎万物。第二节言其主宰之所为验者。第四节言其不可知之妙。末节复以诚结之。以示其本乎理。理者。天命之性也。主宰而不可知之妙者。戒惧独慎之心也。鬼神之为德者。兼言性与心也。心外无道。而道本费隐。道本费隐。而费隐之最可见者物皆然。心为甚。故于其大小之间。必以此言之。以见其合天人兼大小之至理。章句之意。盖如此云尔。○又按。章句程子言者。只言鬼神之著。张子言者。兼言鬼神之理。而又以心言。愚谓以下。极言鬼神为心之軆段。而以性情功效结之者。尤为较然。第二节章句言心之为万物主宰。第三节章句言统言分言之鬼神。第四节章句言敬。第五节章句言发见。以见心理之一致。圣贤指示之勤。如此其至哉。○又按。或以为鬼神章。全不属于人事。置之大小之间。诚可疑。此不知鬼神之为鬼神者也。天以鬼神而为心用。故人亦以鬼神而为心用。鬼神之德。贯性情而为物之軆。故心之为用。该理气而为事之干。此所以在天在人。同为费隐之道。而上应鸢飞鱼跃之察。下起祭祀诚实之文。若论人事。孰有大于此者乎。

第十七章。

按。首节应上庸德言。而必后于大知之下者。以见夫知行之序也。又必以孝为言者。所以承父母其顺。而亦以为继述天道之张本。第二节禄字包上富有以下三节。第三节论鬼神之德。第五节申言鬼神之德。而必以必受天命结之者。既以见鬼神之理无间于人天。而且以明全天命者得天命之位也。

故大德者必受命。章句为天子也。小注云峰胡氏说。

按。欲改目前之事四字曰一室之事。极其流泽之远六字曰天下后世之大且远。学者事也四字曰素位之心也。圣人事也曰天报之至也。栽者培之以下则尤未安。此非劝戒之言。若活看则无病耶。

第十八章。

按。上章舜之德。乃匹夫而受命。则固可谓时中至圣之费。而然犹不得其伦理之常者。至于文王然后始得其常。天人之道。可于常处见之。故首节以文王为言。作之述之两之字。是文王之事。文王于时但为文王之事。而不为武王之举者。是实时中之费也。第二节显名之名。从上文必得其名来。盖此亦武王时中之费也。第三节亦周公时中之费也。于此始言礼者。即所谓明有礼乐。幽有鬼神之义也。圣人时中之道。不过顺鬼神之德而已。

子曰无忧。子述之。章句累仁之事也。小注兼山郭氏说。

按。忧勤与无忧。所指自不同。郭说恐太浑了。

小注云峰胡氏说。

按。舜之处其变者。以上有瞽瞍。子有商均。而不如得文王之为王季子武王父者也。胡氏只以瞽瞍为说。恐非经文之意。

第十九章践其位。孝之至也。○金农岩问曰。论继述之孝。践其位一叔。正其事也。但中间历叙宗庙祭祀之礼。似未见继述意思。尤庵答曰。继述注。以继述为只为叔杀上章之意而言。春秋以下。只为铺张所制之礼而言。然春秋以下。亦微有继述意思。语类。问吕氏分修其祖庙以下一节作继志。序昭穆以下一节作述事。恐不必如此分。曰。看得追王与所制祭祀之礼两节。皆通上下而言。吕氏考订甚详。却似不曾言得此意。观此问答。其意可知矣。又窃念欲言下文践其位一节。则其上文势来历。不得不如此也。不必段段拘滞看也。观此段注文则可知也。

按。继述下章句末段。以下文又以其所制祭祀之礼通于上下者言之。践其位章句末段。以为此结上文之意也。此可见三节四节之皆为继述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