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過齋先生遺稿
卷五
作者:金正默
1928年
卷六

雜著經書辨答補遺

編輯

中庸

編輯

第二章

按此章變和言庸者。卽所謂釋中庸之義。而又以君子小人對待說去者。卽所以承上章戒懼愼獨而包下章知仁勇。蓋天命之性。率性之道。旣是人人皆有。則亦可人人自能。不待用工。而上章之言戒懼愼獨者。只爲其氣稟所拘物慾所蔽者之不能自全其本軆而設敎者也。故於此承之以君子而時中。小人而無忌憚。以見其氣稟之極。有此二等。學與不學。又有此二等。而其所以學之爲知仁勇。又包擧而並論矣。觀章句爲能體之之能字。又能隨時之能字。君子知其在我之知字。故能戒謹不睹之能字。則可知君子中庸之包知仁勇矣。或疑章句無仁字。而能戒謹恐懼而無時不中者。非仁之守乎。此亦可以觀文雖不屬。意實相貫之實矣。○又按章句。以不偏不倚無過不及釋中字。平常之理釋庸字。蓋此理一而不二。故中與庸亦無二軆。且其出於天而非人爲。形而上而無聲臭。故曰天命所當然。精微之極致。蓋天命貼上章性字。所當然貼道字。精微之極致。摠贊其微妙無形。而亦所以作上天之載無聲無臭之張本。以章句而觀。子思所以作文義例。亦可推知矣。○又按。君子而時中一句。又所引起第三章賢知之過。小人而無忌憚一句。又包得愚不肖之不及。而但此則極言小人之惡耳。

反中庸。

按諺解恐當曰中庸을反하나니라。蓋反字。是小人無忌憚之心。觀乎章句。無非所以形容反之之情狀矣。

章句惟君子爲能體之。

按惟字最當着眼。此雖緊承精微之極致而言。然大抵君子中庸四字。實包惟聖者能之之意。故章句亦以惟君子爲言。此非但義理之較然。實是文理之總會者。不可泛看。

小註新安陳氏說。

按體是軆仁體物之軆。卽心與理爲一體之義也。非仁以爲己任之意。若如陳說。則是將爲下工之意。非君子而時中之義矣。

君子之中庸。忌憚也章句有君子之德。有小人之心。

按。君子言德。以理而言者也。小人言心。以氣而言者也。總而言之。卽是氣質之辨也。惟其氣質不同。反中庸者。有許多般。如下章所論是也。

章句中無定軆。隨時而在。是乃平常之理也。

按章句此說。卽君子中庸章句一串義也。以此觀之。可知中字之兼體用。而小註諸說。皆主用上說。此則似是輯之者之過也。然小註中朱子說第二段中庸之中云云之語。最與章句合。讀者不可以不詳之。

小註魯齋許氏說。○厚齋非之曰不言愼獨而混淪言之。雪川李公鳳祥引呂晩村戒愼恐懼兼動靜統始終而言時中。無適而不中。亦是統體說之言。而以許呂二說爲解釋章句隨時處中之義。是爲完備。

按初無戒愼恐懼底工夫。而心地一任荒穢紛擾。則何以有獨知之境乎。此所以戒懼之爲統軆底也。

章下章句小註黃氏說。

按雖曰中無定軆。而卽其允執處。天然之軆。則無不同也。黃說恐鑿。

第三章。

按上章雖言中庸及時中。而未及說到中庸爲德底全體。故於此復言至矣乎。至者極至之謂也。卽大學所謂至善也。此所以承上章而釋中庸。以應首章大本達道之說。以包末章至矣之意。上章旣言小人反之之惡。故於此復言衆人之鮮能。小人勿論已。衆人之鮮能者。由於世敎之衰。則可見在上者無以品節之致也。鮮能者。卽是知愚賢不肖之過不及。則可見此章之引起下文也。且此章民鮮能三字。包卻下文許多不能者。則亦復爲索隱行恠之張本矣。能者兼知行而言者也。

第四章。

按變中庸而謂道者。所以見道卽是中庸。而且以應首章道也者之意也。卽又以過不及爲言者。所以見道之爲無過不及之中矣。無過不及之中。乃時中而至矣者也。知賢之過。愚不肖之不及。卽鮮能之事。而亦所以反結至矣之意也。然勿論知愚賢不肖。其所以過不及者。全由於不能眞知其有中。此便是飮食而不知其味者。若使眞知其味。則寧有不中之理。若舜顔之所以中。則由於眞知其味矣。

章句道之所以常不明也。小註雙峰饒氏說。○栗谷曰。饒說有病。道之行不行明不明。皆由於人也。退溪曰。饒說精當。不可非之。愚謂饒說終可疑。經書辨疑

按饒說此段固可疑。而其上段所謂中卽所以爲庸者。亦有病。其下雖有非有二也之語而終可疑。

人莫不飮食。

按人字應上民字。以飮食比日用。以味比理。鮮能知者。卽上鮮能。而但主知而言。此所以引起下文之法也。○又按知行卽是相資而互進者也。故上文之文互爲說者。所以見其相資處。此節及下章。亦所以見相資。此非但文章粲然。尤可見義理的確。

章句過不及之弊小註晏氏說。

按本文及章句。元無或字意。此當活看。○又按此章。知者過之之知。是不是眞知。及到舜之知。始爲眞知。賢者過之之賢。是不是眞賢。及到顔之賢然後始爲眞賢。此又其文理密束處。卽義理緊切處。讀者切不可泛看過了。

第六章。○子曰舜其大知。爲舜乎。

按知行本相資。而大抵知則行矣。故此章雖以舜之大知爲言。而其所謂用中於民。則卽是行之事。此可見生知則安行之理也。且此用中者。卽是修道之敎。則亦所以應上文而引起下文許多禮樂者也。

章句其無遺善可知。小註朱子說。

按以事物言之。固有淺近深遠精粗大小之分。而若以其理之在事物者言之。則初無彼此之異。蓋理一故也。

章句道之所以行也。小註雙峰饒氏說。

按此說固善矣。但欠朱子所謂小註說千金百金之意。若專以折摺取中而已。則固是子莫之中矣。若於衆論不同之處。中果在不同之間。則又豈不取之哉。然則勿論極厚極薄反厚薄之間。隨其中而取之者。恐是本文之意也。而朱子所謂千金百金者。又益暢明矣。

第八章。○子曰回之爲人。失之矣。

按。知行固相資。畢竟知重於行。此章之以不能守。爲不得爲知者。所以示知重於行也。是知上章大舜之知。包行在中。下章顔淵之仁。亦包知在中。而此章之爲承上起下之實者。卽亦相資之意也。○又按。上章善先於中。此章中先於善者。蓋上章之善是泛言。衆論之善者也。此章之善卽底善也。亦大學所謂至善之善也。○又按。拳拳二字。是說敬字。服膺而勿失。是說守字。故朱子以敬守二字斷之。然則新安陳氏之以不失爲勇者。恐失之。陳說以下章胡雲峰之說觀之。尤見其失。○又按。雲峰胡氏所謂顔淵云云者。恐非章句所謂道之所以明也之意。

第九章。

按。可均可辭可蹈者。以生資而言。應上賢知之生資。不可能。以中庸至處而言。應上中庸其至矣。總以示中庸之不可力取。以覆解舜顔用工之實。以引起下章之意。

章句非義精仁熟。不能及也。

按。義精者。惟精之極。仁熟者。惟一之極。蓋義以裁製而言。仁以守處而言。裁製而守。無一毫人慾之私者。非極功乎。裁製而守者。皆心也。而此乃以義與仁之性名目言之者何也。裁製已精。守之已熟。則其所以眞知安行者。只有仁義之可言。而若無心氣之主張。此卽心與理一之事也。故以性言之。若顔子之弗失。則以心而言也。無一毫人慾之私七字。是大學至善之釋。是知至善與中異名而同實者矣。

第十章。○抑而強與。

按。此諺解恐當曰너의강할것가。或曰너의강하염즉함가。蓋夫子以四強哉答抑而強。而章句以汝所當強釋之。陳新安之說。又甚明白。如此讀無疑也。若曰너의強가。則與南北之強。俱爲已然之辭。而夫子所答。似歸於太無曲折矣。○又按。人能不囿於風氣。不拘乎氣質。亭亭當當。與理爲一。然後是謂中庸。不然。若不爲南方之強。則必爲北方之強矣。雖或有所事矣。而亦不過強則爲索隱行恠。柔則爲半塗而廢。而益見其中庸之不可能矣。

寬柔以敎。不報無道章句。寬柔以敎謂云云。不報無道謂云云。○南塘曰。黃石公所謂柔能勝強。弱能勝強者也。老氏之學蓋如此。

按。章句所謂以含忍之力勝人爲強雲者。不過說南人之事。而不是說到南人所以勝人之所爲計者。故卽繼之以君子之道四字。若黃老之事則只是勝人之巧計。而又朱子所謂姦宄者也。何可以一事看也。豈不能活看於饒雙峰柔能勝強之一句而爲此說耶。

小註三山陳氏說。○南塘曰。未察於章句勝字訓剛之義。

按。南方之強者。言一於寬柔含忍而能以此勝人之謂也。非是故爲此以服人之謂也。則南塘於此恐不免太甚看。

第十一章。○君子依乎中庸。遯世不見知而不悔。

按。遵道之遵字。是用力字。依乎之依字。是不用力字。此以聖賢之分而自不得不異矣。依是不用力底。則卽與率性之率。同一口法。恐不可不着眼看。不見知而不悔。亦所以承上四強哉之意而移一步。以統言之也。

第十二章。○君子之道費而隱。

按。費而隱者。猶言乘氣而本然也。蓋用之廣者。乘氣之理也。軆之微者乘氣底。卽本然之謂也。此卽所謂萬殊一本。而亦以見夫天人一致之妙矣。天下莫能載焉。理非大也。以其事大也。天下莫能破焉。理非小也。以其事小也。因事小大。理隨小大。而乃其全軆之在小在大底。又未甞局於小大者則固自如。而此非有聲臭之可聞則謂之隱也。不亦可乎。夫婦聖人之下。特下天地之大云云者。卽所以示天地之爲道中之物。蓋懼人之拘於天地之以後。而不復開眼於所以一天一地耳。鳶魚之飛躍理也。以其本陽本陰而其所然者。則卽此一天一地之道耳。引此而明夫上文者固較然。而不有夫婦造端一節之切己爲工。則又無以見是道之不可離而不足以起下章之好合琴瑟。此實義理之置水不漏。此實文章之鉤連縈回。此實意匠之整齊嚴密者。然則其可不極意硏究乎。○又按。南塘之論此章者。其總論者八。其論小註者七。蓋其總論第一節及四節者極是。第二節及三節六節八節者無病。獨其所謂第五節及七節者大段醜差。故玆辨之。其論小註之說。亦復逐條論辨。以附之其下。本乎陽者親上。本乎陰者親下。此不易之理也。陰陽者卽道中以一陰一陽之道說之所具。而所以親上而親下者。亦道之所以然者。自其只飛只躍處論之。則其飛其躍者固是氣。而其所以飛躍者。元是道之爲也。自一陰一陽之道說來。已有此飛躍之性。不然。子思何以於此證了費隱。若如南塘之說。則此理之體隱也非一也。其可乎。餘見上。此不復言。○中庸者。以此道之體段而言也。費隱者。以此道之軆用而言也。南塘說太冗長而不免於離之。可嘆。

章句體之微也。小註朱子說第二段。○尤菴曰。鳶飛魚躍小註先生曰鳶飛魚躍費也。此卽或說所謂形而下者謂費之意也。然則先生以或說爲是也。然愚尋常爲疑焉。蓋經文旣曰君子之道費而隱。所謂費者亦道也。謂道之用。見乎形而下則可也。直以形而下者。謂道之用則恐未安。蓋形而上者道也。形而下者器也。道器二者。自有分別。於此恐當有細分別。不可混圇說也。經義問答

按。朱子此段說。恐不可疑。蓋從隱而言之。有是隱而後有是費。有軆然後有用。從費而言之。用是氣而後爲是費。則朱子所謂形而下者甚廣者。非直以氣爲用之廣。乃以費之所乘底爲說。以示費之在氣也。父慈子孝是費。而父與子卽氣也。朱子於此先說父子。及到形而上者。實行於其間云云。始說出費之眞面。則朱子之意。固未甞以氣爲費。而至於鳶飛魚躍費也者。又恐直承子思所引之意而爲言。觀下文動靜語默云云之意。蓋可見其以飛躍之理爲費也。語類此便是隱下。有在人則動靜語默無非此理之語。尤菴此說。恐當更詳。

小註雙峰饒氏說。

按。性與情則固可以由推說。費與隱則不可以由推言。蓋情出於性而爲二地頭矣。隱在於費而非異物事矣。饒說甚可疑。

夫婦之愚。夫婦之不肖。

按。愚不肖之吐。恐當皆以伊。蓋又刀則辭澀。伊則意順也。○又按。可知可能。明儒有以交感爲說者。甚可駭也。然亦不足辨。

天下莫能載焉破焉。○退溪曰。其大無外。極天下之力。莫能載焉。其小無內。極天下之智。莫能破焉。又謂道無限量。道無形樣。並錄之以參考。經書辨疑

按。無形樣三字。恐當活看。退溪之意。旣以大而無限量者對言。則可知其所小而無形樣者爲言猶言極小不可見其形樣者也。然則南塘爲隱之評。恐失退溪之意。

章句災祥之不得其正者小註雙峰饒氏說。○此說可疑。經書辨疑

按。此章以造端夫婦承結者。猶大哉之以三百三千而收之。初非如饒說之意。饒說甚鑿。此吾先子之所以疑之也歟。

鳶魚章小註程子云若說鳶。竦動人處。○尤菴曰。程子云雲。鄭轂雲甞問此二句。顯道雲非是極其上下而言。程子又雲此兩句去作人才上說更好。其意蓋謂賢人上有聖人也。然則程子之意可知也。朱子微誦之意。則以爲天有四時。無非敎。則是鳶上更有造化。地載神氣。無非敎。則是魚下更有造化。正所以釋程子之意也。經義問答

按。非是極其上下雲者。猶言以鳶魚爲極上極下。而鳶魚上下。更無上下之謂也。若以程子之意推之。鳶之上面。固是天也。天之上面。更有道在。魚之下面。固是地也。地之下面。亦有道在。蓋道爲天地之本。而上下而無不在故也。竦動人云雲。卽問者記之之辭。

小註雲峰胡氏說。

按。以性爲隱。以道爲費似矣。然性以在心底言。道以在物底言。而道自是兼費隱。則胡說終不免破碎穿鑿。此栗谷所以非之者歟。見辨疑。而但無其辭。南塘所謂道字本自兼費隱。不必拖帶性說然後可言隱也者。眞是明確之論也。然其所謂通萬物以下。恐不成理致。若以此而論之。則恐反不如胡說之有據矣。

章句活潑潑。小註雲峰胡氏說。

按。所謂勿忘勿助。學者軆道之自然雲者。與程子本意恐不同。

章下小註雙峰饒氏說。○退溪答栗谷曰。來喩謂饒氏以道不可離爲無時不然。費隱爲無物不有云云。朱子於道不可離處。已兼說無物不有。饒氏乃如此分配。大涉破碎。其直內方外之分。非不可如此說。但子思本意。未必有此意。皆是剩說。而來說說得簡當。經書辨疑

按。饒氏上段之說。又恐未安。蓋以性情而謂之中和。以軆段而謂之中庸。以軆用而謂之費隱。其實則道一而已。以此各爲分配。亦涉破碎。

詩云伐柯伐柯章句。易從是也。小註蒙齋袁氏說。○退溪答栗谷曰。袁氏曰不曰我治人云雲。又曰責人已甚。違天則矣。因並以違道不遠爲說。皆與本文義不相應。來諭非之當矣。經書辨疑

按。以人治人兩人字。皆以當人之身而言者。治者卽我之事也。袁氏混而言之。宜見斥於先賢也。

小註雲峰胡氏說。

按。衆人者。猶言人人也。卽以人治人之人也。胡氏分聖人衆人而貳之。殊非語類衆人不是不好人之意。

忠恕違道不遠。勿施於人。

按。施諸以下不言忠者。忠之在於恕者。猶隱之在於費。只言其費而隱自在矣。只言其恕而忠自在矣。○又按章句違糓七里之違之下。復言自此至彼相去不遠。非背而去之之謂也者。是程門諸儒多有以背去釋違者。故不得不下此一轉。欲使人不迷其取捨也。非故作剩語。以違集說凡例也。

章句愛人則盡仁是也。小註雙峰饒氏說。○退溪答栗谷曰。饒氏道是天理。忠恕是人事之說。舊亦每疑之。今來諭非之。而引朱子仁是道忠恕是學者下工夫處一語以爲證。此意甚善。經書辨疑

按。道是天理之具於心者。故曰道不遠人。若如饒說。人是忠恕也。以人治人之人。亦可以以忠恕治忠恕看乎。

君子之道四云云。

按。君子之道四而不及夫婦之別。似闕五品之一。然卽此君子之道者。卽上章費隱之道也。上章旣以夫婦之所能知能行起頭。而結之以君子之道造端夫婦。十五章。又以夫婦好合爲言。而摠以五達道承之於下。則此章所言。實未甞闕卻夫婦一品矣。

章句以責人之心責己。是也小註雲峰胡氏說。

按。語多未瑩。而其曰庸德以下是勉人云者。殊異章句之意。可疑。○又總論之。首一節。是總論一章之意。第二節。是治人之事。應上用中。起下禮樂。改而止。應一節道不遠人。第三節。是總論前意。以起下節。第四節。是應上文而起下素其位之意。

第十四章。○君子素其位。章句素猶見在也小註。

按。素者。卽君子之見在於其位也。素來之雲大錯。素來者。本來之謂。位豈有本來之有者。素夷狄。若雲素來於夷狄。則是本生於夷狄者也。此果經文之本旨也哉。或者因此素來而謂舜文東西夷之人。此尤可笑。下節饒氏所言蘇洪之雲恐得之。

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

按。入卽素之幻字。不自得。卽不願乎其外。

故君子居易以俟命。章句俟命不願乎外也。小註潛室陳氏說。

按。經旣以居易俟命。爲君子之事。而陳氏以爲學者事。不怨不尤之君子。豈可擬之於始學之人哉。朱子以修身以俟。爲仁之至。則陳說誠可疑。

第十六章。○子曰。鬼神之爲德。其盛矣乎。

按。鬼神者。天地之心發用之妙處也。若自一陰一陽之道說來。天便是神。地便是鬼。鬼神會而爲人。則天地與人心之做處。皆鬼神也。人心之動爲神。人心之靜爲鬼。動中之動。靜中之靜。又各爲鬼神。統而言之。萬物一鬼神也。分而言之。萬物各鬼神也。鬼神者氣之精英。而氣本乎理。故並論其爲德。則是卽是理之爲也。故第二節言其主宰乎萬物。第二節言其主宰之所爲驗者。第四節言其不可知之妙。末節復以誠結之。以示其本乎理。理者。天命之性也。主宰而不可知之妙者。戒懼獨愼之心也。鬼神之爲德者。兼言性與心也。心外無道。而道本費隱。道本費隱。而費隱之最可見者物皆然。心爲甚。故於其大小之間。必以此言之。以見其合天人兼大小之至理。章句之意。蓋如此雲爾。○又按。章句程子言者。只言鬼神之著。張子言者。兼言鬼神之理。而又以心言。愚謂以下。極言鬼神爲心之軆段。而以性情功效結之者。尤爲較然。第二節章句言心之爲萬物主宰。第三節章句言統言分言之鬼神。第四節章句言敬。第五節章句言發見。以見心理之一致。聖賢指示之勤。如此其至哉。○又按。或以爲鬼神章。全不屬於人事。置之大小之間。誠可疑。此不知鬼神之爲鬼神者也。天以鬼神而爲心用。故人亦以鬼神而爲心用。鬼神之德。貫性情而爲物之軆。故心之爲用。該理氣而爲事之幹。此所以在天在人。同爲費隱之道。而上應鳶飛魚躍之察。下起祭祀誠實之文。若論人事。孰有大於此者乎。

第十七章。

按。首節應上庸德言。而必後於大知之下者。以見夫知行之序也。又必以孝爲言者。所以承父母其順。而亦以爲繼述天道之張本。第二節祿字包上富有以下三節。第三節論鬼神之德。第五節申言鬼神之德。而必以必受天命結之者。旣以見鬼神之理無間於人天。而且以明全天命者得天命之位也。

故大德者必受命。章句爲天子也。小註雲峰胡氏說。

按。欲改目前之事四字曰一室之事。極其流澤之遠六字曰天下後世之大且遠。學者事也四字曰素位之心也。聖人事也曰天報之至也。栽者培之以下則尤未安。此非勸戒之言。若活看則無病耶。

第十八章。

按。上章舜之德。乃匹夫而受命。則固可謂時中至聖之費。而然猶不得其倫理之常者。至於文王然後始得其常。天人之道。可於常處見之。故首節以文王爲言。作之述之兩之字。是文王之事。文王於時但爲文王之事。而不爲武王之擧者。是實時中之費也。第二節顯名之名。從上文必得其名來。蓋此亦武王時中之費也。第三節亦周公時中之費也。於此始言禮者。卽所謂明有禮樂。幽有鬼神之義也。聖人時中之道。不過順鬼神之德而已。

子曰無憂。子述之。章句累仁之事也。小註兼山郭氏說。

按。憂勤與無憂。所指自不同。郭說恐太渾了。

小註雲峰胡氏說。

按。舜之處其變者。以上有瞽瞍。子有商均。而不如得文王之爲王季子武王父者也。胡氏只以瞽瞍爲說。恐非經文之意。

第十九章踐其位。孝之至也。○金農巖問曰。論繼述之孝。踐其位一叔。正其事也。但中間歷敘宗廟祭祀之禮。似未見繼述意思。尤菴答曰。繼述註。以繼述爲只爲叔殺上章之意而言。春秋以下。只爲鋪張所制之禮而言。然春秋以下。亦微有繼述意思。語類。問呂氏分修其祖廟以下一節作繼志。序昭穆以下一節作述事。恐不必如此分。曰。看得追王與所制祭祀之禮兩節。皆通上下而言。呂氏考訂甚詳。卻似不曾言得此意。觀此問答。其意可知矣。又竊念欲言下文踐其位一節。則其上文勢來歷。不得不如此也。不必段段拘滯看也。觀此段註文則可知也。

按。繼述下章句末段。以下文又以其所制祭祀之禮通於上下者言之。踐其位章句末段。以爲此結上文之意也。此可見三節四節之皆爲繼述事也。